创设气氛

2024-05-16

创设气氛(精选十篇)

创设气氛 篇1

无论是中国的先知, 还是外国的教育家, 他们有个共识, 那就是快乐地学习知识, 只有如此, 学生的学习才会更有效。就是说, 只有营造课堂和谐求知的快乐气氛, 才能成就课堂的实效性。或者说, 快乐教学, 是实现实效课堂的重要方法之一。

那么怎么才能营造快乐气氛呢?

一.用课堂导入激起学生求知的热情。

好的导语像磁石, 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 能给学生以启迪, 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上课伊始, 教师应该用最精练的语言, 最短的时间, 选用最有效的方法, 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一环节不仅是教师匠心的艺术再现, 更是学生认知过程的心理需要。

具体而谈可以有以下方法:

析题法。就是通过分析题目来引发兴趣, 简短扼要, 迅速进入正题。那天上课, 我根据天气情况, 问学生, 今天是天凉了, 还是天冷了。请学生区别这两个字的不同, 学生说着说着, 其实就进入了我课堂的主题, 鉴赏诗歌的语言。

悬念法:通过有目的的设置疑问, 留下悬念, 激发学生兴趣。学习《郑伯克段于鄢》时, 我一上课就朗诵了一首诗———曹植的七步诗, 学生也都熟悉这首诗, 背完之后, 我问大家, 这首诗和我们将要学的课文有什么关系呢?这样很顺利的转入解题及文本阅读环节。

渲染法:比如学习《报任安书》第二课时时, 上课伊始我就在黑板上板书“挣扎”二字, 然后让学生描述有关挣扎的画面, 学生的不同描述, 极大的渲染了挣扎的效果, 此时引入正题发问, 司马迁在遭到致命屈辱的打击后, 他的内心关于生与死又是如何挣扎的呢?

当然还有温故法, 音乐法, 引用法, 竞赛法, 背景介绍法, 检查预习法, 联系时事法, 故事导入法, 明知故问法……

这些课堂导入的方法, 能迅速调整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兴趣, 这样课堂教学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整个课堂就成功了一半。

二.用恰当的评价语言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周立波婚礼上, 星云大师证婚时说, 结婚后, 要学会赞美对方。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为了让全体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教师在评价时要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哪怕学生的发言中只有一个用得好的词, 只有一句话说得好, 也要立即给予热情的鼓励。

在讲恰当的评价语言前, 老师要知道哪些话不能轻易说, 一说出口, 就会伤害到学生。比如:1、瞧你那副蠢样, 有你这样的学生, 算我倒霉。2、你这孩子肯定没出息。3你脑瓜笨得要命。4、你不行, 让别人来。5、你没有一门功课学好的。6、考不上大学你还有出息吗?7、这成绩以后扫大街去吧!8、是为了鼓励你, 随便说说的。

以上那些话绝对不要对学生说, 除非是在实验特殊的教育方法。对照差距, 看看名师们是怎么通过语言来体现名师的水平的。比如:

1、“看, 他多会动脑筋, 掌声送给他!”

2、“你一定可以, 答错了也没有关系。试试看!”

3、“倾听是一种美德, 如果你是个有教养的孩子, 请尊重别人答题的机会!”

4、“你提的这个问题太棒了!非常有挑战性!老师也很感兴趣, 但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得还不够, 这样吧, 我们立一个君子协议, 今晚都回去查一下资料, 明天一起分享。你看怎么样?”

这些语言表扬时有激励作用, 批评时又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建议时又委婉含蓄, 这些评价性语言, 比较好的解决了课堂问题, 学生也能从这些语言中找到自信, 学会自律, 更学会学习的方法, 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三.用民主科学的方法调控课堂。

就是说, 老师不再高高在上, 跟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学生读书, 老师一起读书;学生写作, 老师就写下水作文。老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也是伙伴。于漪说, 如果把学生当做被动的人, 实质上还是目中无人。

那么怎么让课堂更民主, 不那么一言堂呢?

通过实践得出分小组合作学习比较有效。

根据学生所坐位置不同, 一个班级分为八个学习小组, 每个小组组长负责小组合作探讨事宜。至今为止, 小组成员分别承担了基础题的讲解, 文言默写的检查落实, 课堂问题的分组竞赛等任务。当然, 老师需要好好设计需要探讨的问题, 不做无效劳动。

当然营造快乐气氛的方法, 还有很多。比如民主式教学模式, 分层次、有梯度的练习模式等。所有的方法都是为目的服务的, 目的只有一个, 实效课堂。在这样浓厚兴趣的课堂上, 学生能不快乐吗?在这样的快乐课堂上, 学生能没有收获吗?在学生都有收获的课堂上, 老师能不开心吗?

这样的课堂是一种理想, 也是我努力达到的目标。

创设互动的政治课气氛 篇2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集体,成员的态度、情绪不同,认知和行为也有差异,师生及同学在课堂的相互影响,构成了课堂气氛。不同的课堂气氛课堂教学效果大相径庭,积极而民主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和谐,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学生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堂呈现出热烈互动的景象;消极的课堂气氛则相反,师生关系僵化,教师不能有效引导学生思维,学生被动学习,课堂沉闷,效果不佳。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处于引导地位的教师应想方设法创设积极互动的课堂气氛。

笔者认为积极互动的政治课堂气氛应具有民主性、互动性、开放性等特点。《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也强调课程实施要倡导开放互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具体说,就是在民主型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采用相互作用的学习方式,共同探讨问题,独立思考,共同交流经验感受,课堂氛围热烈;教师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观点,并适时引导,不同的观点交流碰撞,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动机。为创造积极互动的课堂气氛,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常采用谈话法和讨论发。结合实例介绍如下,请同行批评指正。

1、  谈话法

谈话法亦称问答法,是通过问答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教学,实际上就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学生得到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其想法适时得到肯定或纠正。笔者发现这种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新课教学主要采用启发式谈话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经验,因势利导,让他们一步步获取新知识,教师及时总结归纳,使学生的认识深化,知识系统化、科学化。主要步骤是: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进一步引导(提问)——总结归纳。

讲授新课《揭开货币的神奇面纱》,在学生学习了纸币的含义后,笔者提问“纸币的本质是什么?”学生回答“一般等价物”、“商品”……笔者再问:请同学们想想纸币有没有价值?生:有。师:为什么?生:因为在制造纸币的过程中耗费了人类劳动。笔者进一不质疑(拿出一张一百元的人民币):这张纸币的价值与它可以买到的商品的价值相比怎么样?生甲:纸币的价值很小。生已:纸币的价值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师;对,价值很小的纸币可否用来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学生摇头。笔者进一步说明:纸币本身的价值很小,不能用它充当一般等价物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所以它不具价值尺度的职能。只是为了方便商品流通,用纸币代表货币执行流通的职能。所以纸币的本质是?生:货币符号。

采用谈话法教学要避免谈话内容枯燥乏味,学生精神过度紧张。话题应紧密联系学生实际,选取典型或趣味性的例子,吸引学生,激发其求知欲。讲授新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为引导学生认识过分的标新立异不值得提倡。笔者先讲一个故事:老师一天上街,见到一头“狮子”,这头“狮子”穿着人的衣服,还会骑自行车。上前一看,原来是某中学一位男生,他头戴一顶金黄色披肩假发。学生哄堂大笑。问:这为位学生的行为是出于什么心理?社会能否认可?生:出于求异心理,社会不可能受认可。追问:为什么?生甲:其行为太离谱了,过分追求标新立异,把自己搞得不伦不类。生乙:其行为不符合社会风俗习惯,有失中学生的身份。生丙:想怎么做是自己的事,跟他人、社会不相干……笔者进一步把问题引向深入:对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行为我们应持什么态度?学生对该问题争论很大。教师点拔总结:日常的消费行为反映其消费心理。我们的消费在求新、求异、求创意的同时,应理性、冷静分析消费的效果,考虑值不值。同时,中学生是社会的一员,总不能超越社会风俗习惯,社会舆论的约束。所以,过分的标新立异不值得我们提倡。

2、  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某一现象或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通过讨论、争辩,多种观点交流碰撞,真理越辩越明。通过讨论学生掌握的知识更深刻准确。笔者认为设计讨论的问题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要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且具有讨论价值。

在上“消费心理面面观”这一内容时,笔者设计了一次讨论。具体如下:有些中学生的手机、电脑、MP3、电子词典等“现代化设备”不断升级,所购买的商品价格越来越高。服装消费也要向名牌看齐。名牌商品成为某些中中学生衡量身份的“重要标志”。请讨论:如何看待中学生追求名牌消费?

分小组讨论,各组成员纷纷发表意见,争辩激烈。讨论结束,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学生甲:我反对中学生追求名牌,因为中学生还是消费者,花的都是父母的血汗钱。名牌商品价格太高不实惠,且给家庭造成太大负担。学生乙:我也反对。普通商品也可以用,物美价廉。某些同学认为能买到名牌商品很了不起,太虚荣了。学生丙:我赞成中学生追求名牌。因为名牌产品的质量较好,多花钱也值得。且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追求名牌、高档产品是时代潮流……笔者鼓励学生继续发言。学生丁:我认为家庭富裕的同学可以购买名牌商品,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应避免买名牌商品以免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笔者总结:作为消费者消费时应考虑两个重要因素:一是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及需要;一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一般来说,名牌产品比其同类产品质量较有保证,信用度较高,价格也相应较高。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可以适当考购买满足自己学习、生活所需的名牌商品;家庭条件差的学生应该自觉选择中低档的商品,以减轻家庭负担。

创设气氛 愉快课堂 篇3

对儿童的习作指导,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如何创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对于提高儿童的写作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的语言要有吸引力,使学生喜欢上你的课

从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求中可以看出,希望老师讲课要有情趣的,占调查学生总数的86.4%,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努力做到深入浅出。教学要洒脱自如,语言要形象、生动、有趣。

二、教师要多一点微笑

从调查中可见,学生希望教师常有笑容。“我们最不喜欢老师一天到晚板着脸孔上课。”这是92%的学生的反映。教师的微笑就是与学生进行友好的情感交流。

正如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所说的:“在上课过程中教师身上产生的那种高涨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精神交流。”“教师要得到儿童方面的生动活泼的反响,归根到底还要取决于他自己,取决于他的活动和他对儿童的态度啊!”(《和教师的谈话》26页)有人把教师的面部表情、体态、手势、步态等非言词性思想和情感交流的手段,称为教师的“第二语言”或“体态语言”。

心理学家艾特·莫勒比思列举了这样一个公式:感情的全部表达=7%的言词+38%的声调+55%的面部表情。教师和蔼可亲的微笑的面部表情,温和诚恳的声调,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愉快的气氛。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会做教师。”当然教师的表情应该是真实情和教育性的统一。一方面教师不能随意地、不加节制地流露自己的感情,不能随便地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忧伤、冲动、暴怒、嘻嘻哈哈等肤浅有害的表情;另一方面,教师也不应该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哗众取宠,因为这对学生更有害。总之,教师的表情应该是积极健康、自然真挚的。

教师对学生的表情应该多微笑、多甜蜜、多爱抚、多温柔,当然必要时也可以是严峻、坚毅甚至愤慨,其目的是产生积极有益的教学效果。

三、要运用多种方法,吸引学生学习

创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除了教师本身语言的魅力以外,还要从儿童年龄特点出发,采用多种方法。比如变封闭型指导为开放型指导,把学生的习作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联系,使学生感到不仅作文的内容来源于生活,而且作文可以为生活服务。

如在全世界戒烟日前夕组织学生写《我劝爸爸戒烟》、教师节写《感谢您,辛勤的园丁》、毕业前夕写《给同学的毕业赠言》,发挥作文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增强了学生课堂习作的兴趣。开放型教学还反映在对“单一的老师讲、学生写”的乏味的作文教学法进行冲击,反映在教学渗透、引进了儿童感兴趣的、喜闻乐见的指导方法。如做做写写——记一次小实验或小制作;玩玩写写——介绍一个有趣的游戏;演演写写——记一个小节目;现场写作——参观游览的现场作文;人物采访——记一个______的人;先试写,后指导;先指导,后试写,再指导;出墙报、办小报……多种形式、多种方法的指导,创设愉快的写作气氛,能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

对于习作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要给他们创造发挥才能的机会,满足他们更多写作的欲望,增强写作兴趣,使课堂教学的目标具有层次性。

如一次以西湖灯会为题,让学生写一篇记叙文。有一部分学生对一般的参观游记写法已不能满足要求,教师就允许他们用自己认为最恰当的体裁写作。于是有的写科幻故事《天外来客闯灯会》,有的写神话故事《唐僧师徒游灯会》,有的写童话《丙寅虎王灯会显威风》,有的写相声《哥俩逛灯会》,有的写散文《火树银花闹元霄》等

等。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写出了有趣的文章。

四、教师在必要时写点“下水文”

与学生共同学习写作,体会写作的艰辛,交流写作的体会,请学生评价自己的文章,这样做不仅指导了写作,更重要的是密切了师生关系,师生在课堂上平等地、和谐地进行着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产生愉悦感。

对于写作基础差的儿童,要坚持正面引导,鼓动为主,课堂教学时要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充分肯定,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学习写作。学生一旦感到教师对自己热情关怀、具体帮助从而充满信心时,就会对写作增强信心。

创设课堂气氛 培养学习兴趣 篇4

一、导课激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开头处理得好, 就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让学生用极短的时间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 从而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 提高教学的效果。如《春》这篇课文可以这样导入: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 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 给人温暖, 给人希望, 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 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吧!

这样导入既可以帮助学生回忆春天时的美好感受, 为课文教学作情感的铺垫, 又能轻松自然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导入艺术的方式层出不穷, 绝不是简单的罗列和归纳就能包容的, 还需要教师依据教材、学生的特点自由创新, 灵活运用。“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 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二、新课引趣

常言道:“好不如妙, 妙不如迷。”要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海洋, 教师就要像旅途中的导游者, 要始终吸引学生兴致勃勃地去探求知识的奥妙。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寓教于趣。

1. 挖掘教材, 比较激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接近和深挖事物本身及其联系的实质, 这一过程本身乃是兴趣的主要源泉。”教师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探索。如《春》一课, 导入之后可这样引导:“以上所说与‘春’有关的诗句容量有限, 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 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 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而且春就在我们身边, 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 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 领略大好春光, 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吧!”

2. 设疑激趣。

设疑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教学中, 要尽力去打破学生头脑的“平静”, 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也就是激发学生的疑问, 引发他们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 发展智能。如《变色龙》一课, 在授课前可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预习、思考: (1) 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 (2) 他“善变”的明显特点是什么? (3) 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一变再变? (4) 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变色龙”这个形象?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边看书边思考, 这比课前不作任何预习, 一上课就讲, 效果更佳。

3. 借电教媒体, 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容易被一些新异的现象所激发而兴奋起来。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 在上新课时适当安排一些与相应的教学内容有关的录像片、幻灯片或课件, 为学生展现鲜明、直观、新颖的事物, 从而能诱发学生好奇的心理, 唤起学生的兴趣。如《春》这篇美文, 可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 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 可借用音响媒体, 欣赏配乐朗诵的录音。如果有条件, 还可利用多媒体设备, 提供冬春比较的画面。又如在教《小石潭记》时, 用多媒体播放一段“隔篁竹, 闻水声, ”周围“青树翠蔓”, 中间全以石为底, 鱼儿在潭中“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的小石潭的投影片, 小石潭的方位、概貌、情趣就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如果再用电视录像或电脑媒体的色、形、声结合, 更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三、练习求趣

练习是巩固新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但过多、单调的练习会使学生厌烦。心理学告诉我们:机械重复或形式单调的练习最容易引起大脑神经细胞的疲劳, 从而使学生厌学, 无形中给学生蒙上一层“负担”, 直接影响课堂练习的效果。因此, 要经常变换练习形式, 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疲劳感, 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兴奋状态, 快快乐乐地求新知, 高高兴兴地长才干。

四、结课扬趣

良好的课堂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 那么课堂完美的结尾便是这堂好课的点睛之笔。完美的结尾, 可以使学生所学知识深化;可以使课堂教学结构严谨;可以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

从广义上来说, 课堂教学结尾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的终止和教学活动的完结。恰恰相反, 它应该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继续和学习活动的延伸。如学完《变色龙》后教师可以这样设计结尾:俄国小说大师契诃夫勾画了一条活灵活现的“变色龙”, 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刻画“变色龙”的文学大师, 清代小说家李宝嘉就是其中一位, 他写的《官场现形记》描绘了许多条“变色龙”———官僚群像, 让我们课后赶紧去认识吧!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 就大大增强了他们求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学生的视野必将大大开阔!

创设气氛 篇5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课堂气氛是指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公共情绪状态,它是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气氛

一、课堂教学开始时

上课开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唱唱歌,背背诗,这样,不但能让学生从课间的活动中进入学习状态,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如果是借班上课,可以和学生课前谈话,如问学生“你贵姓”“老师想和你做朋友”“你吃过饭了吗?”等一些轻松活泼的话题,这样便能在极短时间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新授课作情感铺垫。

二、教师充满殷切期待的提问方式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之一。如果我们总是用命令式的语气进行生硬的提问(如“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么?”),或对学生的提问作出生硬、相暴的回答(如:“不,你错了,正确的答案究竟是什么?”),教师就显得缺乏亲和力,学生在情感上就会与教师拉开距离,表现出一味地从众与退缩的状态,他们多半会以模式化或机械化的方式来服从与迎合教师的“指令”或“命令”。在这种课堂氛围下,交际能力、语文素养是无法形成的,更不用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了。因此,教师提出问题时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待。比如:“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理解的?你有什么看法?”其声调表情都要像日常问话,而不应是审问。学生回答时,教师可适时运用鼓励性语言(如,“你的回答很漂亮。”“你的答案很有启发性。”)或适时地插话,进行圆场和启发。另外,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或坐或站,教师大可不必统一要求,一切以能让学生放松心情、消除紧张感为好。

三、以微笑的方式授课,塑造教师亲切可感的外在形象

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微笑地去授课,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种矫揉造作、虚假的表情。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现在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总是板着面孔,处处想着在学生中树立威严感,这就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对你的亲切感。那样的话,试问,学生还愿意和你交流问题吗?新课标强调教师由传授者转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设身处地为学生创设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接纳性、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大胆质疑、发表见解、与教师争论。

四、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黄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黄山的美景。教师可以寻找一些黄山的图片,再配上适合的背景音乐,制作成幻灯片,从而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黄山的美。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学习兴趣。

五、创设悬念,活跃课堂气氛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唯恐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在听话的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

六、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教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技巧和创造能力的综合表现,它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在影响语文课堂气氛的诸因素中,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首先应从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放手,应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讲,要求学生所做的看、听、说、读、背等软性作业因其检查难度大,学生也因其“软”而“欺软”。理想的做法是:引导他们自觉而有兴趣盎然地去听、说、读;可以通过自由组合、自由改编所学并上台表演来鼓励学生主动交际、交流;通过让学生复述课文来使他们灵活运用课本中出现的语言点并培养语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营造出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作者单位 甘肃省陇西县通安小学)

做好“四精心”创设和谐教学气氛 篇6

回顾以往物理教学中的得失,我感到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重要的还是教学过程要有新颖有趣的东西吸引学生,从而创设出和谐生动的课堂教学气氛。这要求我们教师要做好以下“四精心”:

一、精心优化课堂组织的教学形式

在物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激发主要依赖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多样而富有新颖性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师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教师更多的是引导、点拨、激情、导向、对话、互动,学生以体验、探究、自主、合作、交流学习为主。

初中物理各章节知识点编排和教学目标均不相同。有的是生活周围存在的物理现象,教师可联系实际讲授;有的需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通过集体探究实验、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演示实验进行教学;有的理论性强比较抽象,这就要求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不同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

例如:用阅读法讲授宇宙与微观世界、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热机的效率,原子结构,生活用电常识;用类比法讲解电压、电流、等效电阻等概念;用对比法讲授物质的三态,通路、断路和短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等;用实验探究法建立熔化、凝固、密度、压强、浮力、比热容、电能等概念;用启发式讲授速度、温度、质量等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把诸如电磁继电器、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等有些危险而无法在实验室完成的物理现象或是物理过程展现给学生看,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教学效果。

二、精心取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切忌纸上谈兵

知识来自于生活,学生对贴近他的生活知识特别感兴趣,因而教师要巧设问题情景,将所学知识密切联系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讲述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可联系为何把衣物、粮食摊开晒在通风向阳处;讲述光的直线传播时,可联系日食、月食的形成讲解;结合核能讲述原子弹、氢弹等等。通过与生活事例相联系的分析,使学生感到物理既有趣又有用,又不那么神秘,让学生感到知识就在身边,知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他们的兴趣会稳定持久。

如:我在上“生活中的透镜”一课时,在让学生记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三者的成像特点方面,反反复复花了很多时间,效果却不理想。后来我想,如果单背下这三者的成像特点,只需要十来分钟,反复背诵,背一遍不行背两遍,两遍不行背三遍,如此重复下去就行,但这样的物理课堂是多么沉闷,学生就是一时记住了成像特点,过几天就又忘记了,学生的智力得不到一点发展,反而会越来越厌倦学习。这说明死记硬背机械呆板、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引起共鸣的知识,只会让我们的教学走向死胡同。当学生的学习兴趣泯灭,即使我们花很大的力气也不会得到好的效果。经过反思,我在下一个班对这—课的教学做了以下的改进:我拿了—部照相机来到班里,向学生介绍怎样把胶卷装进去,并把一张可以冲洗的底片给学生看里面的像有多小。我还分发了几个学生自制的简易相机给学生看。学生看到了远处物体的确可以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样的教学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让学生亲自通过体验而学到了知识,课堂气氛生动起来了,教学效果当然更好。

三、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语言,改变平铺直叙式的讲解

教学中,我体会到,要创设活跃的课堂气氛,就要在学生的心中激起学习的兴趣,而不只是平淡地讲解。教学中要针对学生年龄的特点,组织精炼的教学语言,并富有艺术性。教师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在课堂的脑力劳动。精练、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师生感情和谐,学生就会努力完成教师所教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如果教师能用言简意明、风趣适宜的语言在一些衔接点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就能聚精会神,课堂生动的教学气氛就会被激发出来,学生就会不断主动地获取知识。

四、精心设计每一个实验,并有所创新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包含着大量探究实验、演示实验的内容。物理知识的建立,离不开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对于整天沉浸于题海中的学生,能从题海中解脱,实在求之不得。而物理实验赋予那些枯燥无味的题目以勃勃生机,应当好好利用。

实践证明,没有实验的物理课容易使学生睡去,利用物理实验的复习课才能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复习课,应成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课,而不是死记硬背的简单重复。物理实验,恰能使学生从枯燥的题海中解放出来,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对通过自己在实验中验证和自己发现的原理、规律,印象更深,更感兴趣。因此,教师应该明确实验目标,精心设计好实验教学过程,科学地做好实验前的各种准备,细化实验步骤,注重小组合作的实效性,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条件。

总之,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心理处于最佳状态。物理学习的过程该是艰辛而充满趣味的。做好“四精心”,气氛自然来,只要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开动脑筋,不断将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学生面前,我们的课堂就会绽放出更多灿烂的笑容,迸发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三角镇三角中学)

如何创设良好的英语课堂气氛 篇7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人的认知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 当情感因素受到压抑甚至抹杀时, 人的自我创造潜能就得不到发展和实现。而只有用真实的、对个人的尊重和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态度, 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当前中职学校的生源素质普遍较低, 而且大部分学生来自边远的农村中学, 他们的英语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特别羞于利用英语进行口语交际,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多“Very good!/You’re very clever./Great!”这样的赞美语言, 要多一些鼓励, 少一些批评 (如:It doesn’t matter.Thank it over.etc.) , 多投给学生一些赞赏的目光、一个和谐的批评、一个鼓励的目光都会渗入学生的心头, 达到以情动情的效果。教师应注意换位思考, 正确把握教师的角色, 对学生不求全责备, 允许失败, 鼓励“异想天开”, 乐于接受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尊重需要, 提倡合作, 鼓励探究, 共同参与, 使师生之间的情感在宽容的交往中不断得到升华。教师应该充分调动自己情绪的感染力, 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 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愉快, 达到情感交融, 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提问的艺术

恰到好处的提问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 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 教师运用提问调控教学氛围, 就必须讲究提问的艺术。

1. 趣味性的提问。

提问应针对知识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调控学生的参与激情。如“情人节”在西方国家是一个很普通的节日, 可是对于处在青春期、感情处于朦胧阶段的学生来说就是个大日子, 他们可以借题发挥, 最希望老师多谈些关于“情人节”的事, 针对这种情况我会笑着对学生说:“Are you interested in Valentine’s Day?Ok, I will tell you the sto-ry about it.”接着, 我给学生讲了Valentine’s Day的历史和传说, 在西方, “情人节”不仅是情人之间的节日, 父母、子女、姐妹甚至普通朋友之间也要互送礼物和祝福, 老师和学生之间也可以说:“Happy Valentine’s Day!”接着我又让他们思考“What are the traditional presents on Valentine’s Day?”, 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并展开激烈的讨论, 鼓励学生课后可以通过上网查询更多关于万圣节 (Halloween Day) 、圣诞节 (Christmas’Day) 、感恩节 (Thanksgiving Day) 等节日的信息。这样的提问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跃跃欲试, 设想了许多种情况, 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 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 难易适度。

提问应稍有力度, 但留有一定思考的余地, 使学生既要“跳一跳”, 又能想得到。问得恰当, 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调控气氛。反之, 若问得突兀, 学生必感愕然, 不知所措;问得过浅, 学生脱口而出, 不用思考, 使提问流于形式;问得过难, 学生无法回答, 因而不去思考, 出现“死寂”。因此, 提问要适度, 有的放矢, 富于启发性,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课堂中都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在讨论、解答问题时, 教师应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英语发表自己的见解, 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这样很快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课堂的情境中。

3. 启发性提问。

提出的问题要具体、明确, 要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回答这样的问题, 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教师提问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 对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一些简单的问题, 对中等水平的学生提些理解性的问题, 而对较好水平的学生提一些创造性的问题。生动形象化的课堂情境能促进交际双方相互理解, 激发学生交流信息的愿望和兴趣, 加快传递信息交流过程。教师如同戏剧导演, 可千方百计利用机会、实物、电教设备、体势语言、课堂游戏、讲故事等设置情景, 把尽可能多的时间与舞台让给学生, 在真实或模仿真实的语言环境中, 诱发学生充分训练, 培养其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例如:在教球类时, 为了启发学生, 可以使用羽毛球、排球、乒乓球、网球、足球等实物;在教食品、衣物等生活用品时, 我预先把一些食品和衣服带进教室, 把教室布置成一个超市。

同时, 提问的角度不同, 激发学生思考的效果也会截然不同。如“Why is the invention of paper important?”这类问题易使学生厌烦, 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若换个角度提问:“Why can we know what happened a thousand years ago?”如此设问, 学生感到特别新鲜, 容易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 有利于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问题的灵活多样性, 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难点、重点认真挖掘其广度、深度, 高层建瓴, 精心设计, 适时适度, 目的明确, 有针对性, 真正体现问的艺术, 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 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三、教学语言艺术

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是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的重要因素。从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调控气氛的角度来说, 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应是直观形象、灵活动态和简洁优美的相互交融。

1. 直观形象、灵活动态。

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有直观、形象的美感, 应尽量多地通过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实物、画面 (如挂图、简笔画、录像等) , 加上语言介绍或角色体验, 使学生形成一种努力求索的心理, 达到理解新语言项目的目的。例如我利用形象直观的图片配以生动的语言, 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集中了他们的注意力, 他们很快就理解了词、句的意思。体势是一种形体语言, 简明易懂。在英语教学中, 恰当而适时地使用体势语言,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在上第一节英语课时, 一进教室, 就借助让学生站立的手势, 微笑着说:“Stand up, please.”有部分学生一开始无法理解我所说的话, 我继续借助手势重复“Stand up, please.”这样一来, 绝大多数学生就明白了我在要求他们起立。我又以同样的方法, 借助于手势, 让他们弄懂了“Sit down, please.”。体势语言不但能活跃气氛,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而且能帮助学生加速理解。

2. 教师的语音要纯正优美、语调抑扬顿挫;

表述要具有准确性、生动性、逻辑性、趣味性和启发性;语言质朴动人, 紧扣心弦, 语调跌宕起伏, 抑扬顿挫, 这样才会产生以声引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声情并茂、情理双至的效果。教师还应举止潇洒大方, 神态亲切自然。要做到这一点, 就需要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多听原声磁带, 多模仿英美人士的发音, 平时应用准确、清晰、响亮、圆润的声音练习英语口语, 这样的语音才具有魅力, 才能在课堂上吸引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英语中的语调一般有升调和降调, 但语调使用并不是千篇一律的, 如果在课堂中采用变换语调进行英语教学, 学生就注意力集中, 反应敏捷。

3. 语趣——幽默生动。

记得一次旅游英语课上, 首先我在幻灯片上演示“憨豆先生”的一组剧照, 学生一下子就被他的搞笑形象给逗乐了。我用了一个暂停的动作并示意学生仔细听, 然后模仿憨豆先生的动作、腔调说:“Hello!Everyone.I’mMr.Bean.I’m tall and thin.I like traveling, I like Beijing andShanghai, have you ever been to Beijing and Shanghai?学生很快被我夸张、滑稽的动作及腔调深深地吸引住了, 大脑思维也活跃起来, 好像与导游一起到了北京和上海旅游一样, 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生互动积极, 课堂气氛活跃。英语课中幽默生动的体态语言必然会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而师生间感情的输入必然会引发课堂上师生间感情的自然交流, 这不仅使知和情统一起来, 而且使得课堂上的英语交际活动、句型操练得以顺利进行。在愉快的氛围中, 学生就愿学、乐学, 注意力容易集中, 就能在愉快的环境中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

总之, 英语课堂教学是一种多元的、多层次的、多功能的教学活动, 是一个复杂细致的双边活动, 因此课堂教学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教师, 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动机规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我们应当在实践中勇于探索, 寻找出适合学生的最佳方法, 这样才能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慧萍.教并快乐着, 学并成长着——试论英语教学中学生积极情感态度的培养.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7:72.

浅谈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篇8

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必须真正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和进行良好的课堂调控。

一、渲染良好气氛, 引起求知欲望

课堂教学一开始, 教师应注意气氛的渲染, 采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引导, 或形象新颖的教具, 或做符合学生心理的游戏、实验。例如, 在教学《葡萄沟》一文时, 我先让学生尝尝葡萄干, 再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新疆的吐鲁番, 最后在亲切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课文。又如, 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时, 我先叫大家思考: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从高处落下, 哪个先着地?大部分同学认为重铁球先着地, 并举了石块和鸡毛 (不同重量) 从高处落下的情形。然后我在高层楼上做了实验。同学们发现两个铁球竟同时着地, 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 他们急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接着我开始讲解课文。这样创设和课文教学相协调的课堂气氛, 容易使学生直接进入课文内容, 深入地学习知识。

二、激发内心情感, 体会文章思想

对《再见了, 亲人》《刘胡兰》这类情感强烈的课文教学, 教师若无动于衷地站在局外人的位置上, 那么就会导致情感教育的苍白。要让学生与作者同呼吸, 与文中塑造的英雄的心灵共振, 教师的情感就是共振的桥梁。如, 我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 就以充满深情的演讲开始:“同学们, 1976年7月8日上午9时57分, 我们的周总理逝世了。消息传来, 十几亿人民沉浸在极度的悲痛中。在那‘四人帮’横行的日子里, 人民是多么的需要总理给他们撑腰啊!多么需要总理领着他们一起干‘四化’!然而周总理匆匆地走了。1月11日下午, 当总理的灵车从医院开往八宝山公墓的消息传来时, 几十万群众自动聚集在东、西长安街上, 向周总理致哀送行。《十里长街送总理》写的就是那一天令人难忘的场面。”说完, 又在哀乐声中朗读课文。教师庄严肃穆的神情, 催人泪下的配乐朗诵, 以及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 迅速使学生产生学习课文所需要的情感。随着教学的深入, 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泪水。

三、组织学生参与, 调动积极心态

在课堂教学中, 不仅要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此, 我是这样做的: (1) 给每个学生留下足够的读书、思考、议论、练习的时间; (2) 给学生平等交流思想见解的机会。教学中积极发挥四人小组的学习形式和作用, 让学生在平等、合作的气氛中各抒己见, 自己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3)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融进自己的思想感情, 创造新的形象, 培养良好的情感。如, 在教学《我的心事》一文时, 最后让学生寻找帮助大林放下心事的办法。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有的提议代大林给姐弟俩写信, 寄上两张电影票, 说明情况, 请求原谅;有的建议再次邀请姐弟俩假期来玩, 让大林用热情好客的行动去弥补过失。

我认为在教学中只要重视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就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知识,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地理高效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创设 篇9

关键词:教师,课堂教学,高效,情感

课堂是以师生互动为手段,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 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培养人才为目标的载体, 而高效课堂是教学时用最少的时间促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 是教学追求的目标。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是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学生和教育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是一种催人奋发的教育力量, 它可以消除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的心理压力, 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创造严格要求与宽容和谐的客观环境, 是构成教学心理环境的重要前提, 也是提高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一、以情激情, 情感交融

与学生建立交融的情感, 是赢得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以教师的真实情感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学活动中, 师生关系具有双向性, 教师有责任主动把心扉向学生敞开, 这样才能在学生心灵深处激起向师性的情感浪花, 师生之间才会产生情感酌共鸣。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只要教师把爱心全部献给学生, 给学生以充分理解和信任, 和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情感交流, 在充满感情的世界里, 学生才会产生良好的情绪, 在欢悦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育, 高效地获取知识。

教师要带着微笑走进课堂, 揣着爱心去上课, 用亲切和蔼的态度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 诚恳对待学生, 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当然, 爱学生并不是溺爱、迁就和放任, 而是要对学生严格要求, 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中有理、严中有方使学生感到教师可敬可亲。

总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恰如其分地表达良好的情感, 在一个赞成的点头, 一个鼓励的眼神, 一个会意的微笑, 一个惊讶的表情, 一个诙谐的批评中创设人格上相互尊重与关爱, 活动中相互合作与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氛围, 让信任和互爱充盈在师生的心灵之间, 让学生在教学中获取思维的灵感, 找到生活的自信, 感受生命成长的意义。

二、创设学生积极参与的心理环境,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情绪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所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创设让学生积极参与的心理环境,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无疑而有疑, 有疑而思解, 解疑而心悦。要让学生养成“思考一疑问”的学习好习惯, 首要任务是让学生独立思考, 不能迷信教师、知识, 在不明处大胆提出;同时对于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时, 可让全班同学比较、鉴别和判断, 教师要保护学生的求知欲, 保护学生大胆激疑的勇气和心理, 保护学生钻研地理的兴趣, 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三、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的魅力

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 彰显学科魅力, 营造学生乐学的心理环境, 提高学生学习的品质。

1、学科的趣味性

地理学科具有其独特性, 是综合性的学科,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发挥这一特性, 有意地采用一些富有趣味的案例, 让学生随着教师的语言沉浸在一种激动、喜爱的心理情景中, 从而使课堂教学更有感染力。

2、学科的情感性

只有饱含“感情”的知识, 才能引起心灵的共振, 学生才乐于接受、理解、记忆和运用, 知识传递伴随着浓烈的感情, 方能到达学生的心灵深处。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归还人类最美好的东西一一感情, 用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培养学生敏锐的情感体验能力, 引导学生在强烈的感情氛围中展开想象与联想的翅膀, 深入体验学习中渗透着的情感跃动。

3、学科的生活性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地理来源于生活, 生活处处有地理, 教学必须自然地注入生活内容, 进行生活教育, 让学生真正明白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 从而营造学生乐学的心理环境, 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的内驱力。让学习向课外与生活中延伸, 扩大学生学习的空间, 改变教学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窘迫境地, 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不难发现, 地理课本中很多教学案例都是“生活话题”, 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始终要以学生关注的生活内容为核心, 才能做到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 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方法艺术化

第一, 巧妙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包括: (1) 巧设悬念,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通过巧妙设置悬念, 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急于了解的心理,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促进高效课堂的形成。 (2) 引起认知冲突, 提高学生注意力。认知冲突是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的情境之间的冲突或差异。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 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3) 给予成功的满足。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在学习中, 学生如果获得成功, 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 这种情绪反复发生, 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 学生对学习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二, 注重循序渐进, 做到张弛有度。教师上课不能平铺直叙, 照本宣科, 必须依据学生思维的规律适当、适时调整教学节奏, 做到张弛有度, 循序渐进, 以提高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在教学时应注意: (1) 设疑置问要恰到好处、体现新意, 不能滥用, 要注重学生能通过思考解决问题, 获得新知识。 (2) 语言简练、形象生动。教学中, 知识的传授和思想的交流多是借助语言来完成的, 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是教学心理气氛的调节剂。 (3) 方法新颖, 手段多样。应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变化教学手段, 以新颖的刺激使学生保持兴趣和注意力, 如充分利用和发挥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师要具有崇高的威信, 提升教师个人魅力

教师要正确认识并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教师要维护和发展自己的威信, 很重要一点是必须对威信有正确的认识, 把威信和威严区分开来。否则, 就可能出现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信而不恰当地运用威严, 损害学生自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对教师的亲近感, 从而削弱对教师的信赖感和尊敬崇拜心理。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教师的话都是可信的。因此教师魅力对于教学也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一个更具魅力的老师通常情况下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从而也为通往高效课堂的大桥添砖。教学过程中, 深刻理解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是使教学顺利进行的保障, 是实现教学目标、体现教学内涵、推动教学深入必不可少的条件, 教学心理氛围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必然有其发展与研究的重要意义。教师应该倾注爱和信任, 转变领导方式, 展现教学机智, 三者相得益彰创设良好的教学心理氛围, 以实现高效课堂。影响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因素是多样的, 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教育作用也是多层面的, 教师应加强对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研究, 探讨其形成和变化的规律及教育作用, 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从而向高效课堂跨度。

参考文献

[1]钟楚标.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0 (29) .

[2]李权.营造良好心态, 取得最佳效果[J].文理导航 (中旬) , 2010 (7) .

创设气氛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气氛,民主,和谐,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宽松、民主、和谐语文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尊重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气氛

语文教学中,教师总会看到一些学生不能够积极参与相关的教学活动,尤其是阅读教学,无论是自主感悟还是创新感悟,他们都是无动于衷。这应当是阅读感悟的课堂不能出现宽松、民主、和谐气氛之大敌。为什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会这样?究其原因是教学中学生不被尊重的缘故。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也有自尊,如果在学习中自尊都没有,他们就会不愿意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必须以尊重学生为己任去创设宽松、民主、和谐语文课堂气氛。尊重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阅读感悟的“劳动”成果。从平时学生的阅读感悟看,学生阅读感悟的“劳动”成果是他们都感觉不到的,尤其是一些“问题学生”的阅读感悟就更是一团糟。但从以尊重学生去创设宽松、民主、和谐语文课堂气氛的角度去思考,不管学生阅读感悟是怎样的,教师都要从学生的人格意义上加以肯定。如教学《姥姥的剪纸》时,一些学生的感悟多在浅表的文字意义上,为此教师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逐步地引领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获得比较深刻的文学和文化感悟。这样,学生在感悟时,会感到宽松、民主、和谐,在获取成功时更会感到心情愉悦。

二、关爱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气氛

学生之间存有一定意义上的差异,这是任何班级都不可避免的。因而,促进学生之间的逐步平衡,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不是完全依赖于对学生进行机械重复训练去达成阅读感悟的目的,而应当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对学生施以一定意义甚至严格意义的关爱上。在相关阅读感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得出的结论是,关爱学生是实现宽松、民主、和谐语文课堂气氛理想通道。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对所有学生都去施以爱。而教师想要在阅读感悟的过程中比较炽热地爱着学生,就需要良好的心态,需要理想的方法。如对一些问题学生,在阅读感悟上教师不能简单地批评,尤其是那些学习行为和思维存有严重问题的学生,更不能经常对其进行辱骂和斥责。教师只有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去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关爱,那么学生在阅读感悟的课堂中才会感到愉悦。如教学《青藏高原一株柳》时,教师让学生进行阅读感悟的交流,一名学生所交流的内容让大家不知所云。但教师只要像于永正先生那样去循循善诱,像李吉林老师那样去热切期待,就会达到“千年的铁树开了花”的效果。后来,那个学生有板有眼地将自己的感悟表达了出来。同时,其他学生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使课堂教学更加宽松、民主、和谐。

三、凝聚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气氛

语文课堂教学的阅读感悟,从语文学科课程的相关特点看,应当是一个个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感悟。但语文教学不能忘记学生阅读感悟的合作讨论,而应是经常开展合作讨论。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也经常利用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去讨论相关的阅读感悟问题,但总感到学生合作讨论的效果不是很好。为什么合作获取不到好的效果?首先是教师没有将学生的心凝聚到阅读感悟的合作讨论上来,致使一部分甚至是相当多的学生觉得合作讨论与自己无关。从这个层面上说,创设宽松、民主、和谐语文课堂气氛能高度凝聚学生。凝聚学生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创造凝聚学生行为的时空,二是让学生的智慧得以充分碰撞,形成智慧上的凝聚。如教学《姥姥的剪纸》时,在学生都沉醉于教材文本的字里行间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先展开思维的翅膀进行联想,猜猜姥姥的剪纸是什么,是否就是完全意义上的简简单单的一幅窗花。然后再让学生进行交流和辩论。在交流中,学生们说得非常得体和到位。如有的学生说姥姥的剪纸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器;有的学生说姥姥的剪纸是姥姥与“我”和周围邻居情感联结的桥梁;更有的学生说姥姥的剪纸是寄托着“我”与姥姥情感的载体,这载体不仅仅承载着“我”的童年,更为主要的是承载着“我”的多年,乃至于就是承载着“我”的一生。教育教学的实践表明:凝聚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宽松、民主、和谐语文课堂气氛中进行阅读感悟,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袁明.增强小学语文课堂吸引力策略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S1).

[2]赵翠兰.我国小学课堂师生互动现状的调查——以F小学的个案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0(08).

[3]金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上一篇:混合核函数下一篇:男科疾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