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情境

2024-06-05

试题情境(精选九篇)

试题情境 篇1

一、题型分类

(一)妙用美文,挖掘意境类

此类试题引用文章片段、诗词,内容多涉及区域景物描写,需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运用相关地理现象、地理规律解答,对于阅读能力要求较高,尤其是古典诗词类。其实,多年来高考地理试题文字简约,字字珠玑,言简意赅而含义深远,语言阅读关已成为破解地理试题的首道障碍,特别是富有学科特色的地理术语的运用,在题意理解、答题环节中的描述阐释事物、论证探究问题等方面必不可少。

例1(2014年高考江苏地理卷)《桃花源记》中描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 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据此回答(1)~(2)题。

(1)“桃花源”的地形最可能是()

A.山间峡谷B.山前平原

C.山间盆地D.平缓高原

(2)“桃花源”环境与下列因素紧密相关的是()

A.地理位置B.灌溉系统

C.农业科技D.水力资源

【解题思路】该题组以《桃花源记》片段切入,化为地理问题,可谓巧妙,须在理解相关语句的基础上加以推测。

(1)由材料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可知该地位于河流发源地,应为地势较高的山地,所以顺着山地峡谷进入的山间开阔地应为山间盆地,不可能是山前平原或平缓高原。

(2)要求判断“桃花源”环境的形成 因素。“桃花源”是一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世外桃源,其形成与其地理位置紧密相关,在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的社会背景下,农业科技、灌溉系统、水力资源应用等难以谈起,故A项正确。

【参考答案】(1)C(2)A

(二)景观图片,格物致知类

此类试题采用事物景观图片,反映某种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特征,直观生动,要求解释 现象、探析成因。景观选材广泛,包罗万象,江河日月、山石树木、交通聚落、饮食男女、服饰风情等皆可入选,需要详加辨识,注意细节。景观图中呈现的事物与设问角度紧密联系,解答试题时需要把事物或现象与地理原理建立关联,进而探究原因。

例2(2014年高考安徽文综卷)图1为我国科考队在北极点放置中国结时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1)~(2)题。

(1)该照片拍摄日期、拍摄者或中国结影子的方位是()

A.3月21日、中国结影子指向正南

B.6月22日、拍摄者位于中国结东南

C.8月20日、拍摄者位于中国结正南

D.9月16日、中国结影子指向东北

(2)与图示地区相比,南极点及周边相应范围内()

11月份冰层厚度大23月份累计昼长长37月份近地面气压高49月份平均气温高

A.12 B.34

C.13 D.24

【解题思路】该题组构思巧妙,情境温馨,涉及方位判断、物影与时间推断、极点区域地理环境对比等问题,于平凡中见新奇。

(1)北极点的四周都是南方,中国结放在北极点上,无论是拍摄者还是中国结影子皆位于北极点的正南方,据此即可排除B、D项;北极点有阳光照射的时间是在北半球夏半年,而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时,北极点全天太阳高度为0°,中国结影子应无限长,与照片所示不符,排除A项,故C项正确。

(2)南极地区为大陆冰川,北极地区 为海冰,因此无论何时,南极大陆冰层厚度远大于北极地区;3月份,太阳直射 点多数时 间在南半球,南极点附近地区累计昼长长;无论何时,相较于北极附近而言,南极大陆因海拔高(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陆),近地面气压低(注意是近地面而非海平面);9月份,太阳直射点在赤道附近,且多数时间在北半球,加上南极附近海拔高,气温相对较低。综上,A项正确。

【参考答案】(1)C(2)A

(三)等值线图,隐含规律类

等值线表达方式之多样、蕴含信息之丰富、阐释原理之深长,使其他图文表格 相形见绌。凡自然、人文地理之陆高海深、温度压强、降水盐度、光照辐射、人口分布、噪声污染等皆可用之表示。高考命题用等高线这一独特方式来检测读图析图、创新思维能力,具有极好 的区分度。无论是何种等值线图,都是以抽象的线型来反映地理事物的特征,其考查涉及等值线数值的判读、等值线变化原因的探究等。其判读要注意数值、疏密状况、走向及形态等,在正确提取等值线隐含的信息基础上才有可能解答问题。

例3(2014年高考江苏地理卷)图2为某向斜山地形 地质示意 图。读图回 答 (1)~(2)题。

(1)与M点的地形—地 层关系相 符的是()

(2)与沿XY线相符的剖面图是()

【解题思路】该题组是对教材知识的巧妙深化,对逆向思维要求极高,而用到的知识又极简单,无非是向斜构造及向斜成山原理的应用,但呈现形式陌生度高,必须有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方能破解。

(1)根据等高线可以判断M位于山坡上;再结合向斜构造的地层向槽部延伸的一般规律,可知岩层 应向山顶 方向倾斜,B项符合要求。

(2)根据等高线和地层分界线的分布可知,同一地层分界线在图幅的西北和东南分布的高度较高,沿XY方向分布的高度较低,可推出XY线方向即为向斜槽部延伸的方向,且大致呈水平状。又因为1与4,2与3分别位于同一地层界线上,且1与4高度大致相同,2与3高度相同,由此可推出正确选项为A。

【参考答案】(1)B(2)A

(四)数理统计,关联推测类

数理统计图包括表格、坐标、柱状、折线、饼图、点阵等多种方式,都是为了显示不同数理之间的关系,比如常用的坐标式统计图,它将数个地理要素的信息反映在一张图上,能够清楚地反映两个或多个地理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或比例关系,是图表判读中最基本的类型之一。通过对题目中坐标图的解读,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对数据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解答这类统计图试题首先要正确提取所含信息,步骤一般是:1观察图名 和图例,搞清楚图中反映的是哪些地理事物和要素之间的关系;2观察图形特征,根据图中所反映的信息,判读各要素之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比例关系;3分析图形特征,明确这些变化与相关地理要素和地理事物的相关性;4迁移运用相关知识解答问题。

例4(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1)~(3)题。

(1)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1生物量提高2生物量降低3植株密度改变4植被分布改变

A.13 B.23

C.14 D.24

(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A.植株数量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D.地下生物量

(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植物和草本植植物和草本植物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草本路】该题组命制降初期对植被影活动对植被变化。

【解题思路】该题组命制跨越学科,呈现的是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影响的数据统计,以此探讨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考查的是逻辑推理能力。

(1)据表格分析,生物量应该指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的总和,从数据变化可知,总的生物量提高;数据显示草本植物的数量增加,灌木植物的数量不变,则整体植株密度增加,但植被分布位置并没有改变,故A项正确。

(2)直接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很明显灌木植物的地下生物量在减少,而草本植物的地下生物量在增加,出现了此消彼长的竞争。

(3)根据表格分析,植株数量,灌木植物不变,草本植物增加;地上生物量,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都增加;地下生物量,灌木植物会减少,草本植物会增加,这种此消彼长的竞争必然会从影响地下生物量开始,然后影响到地上生物量,最终影响灌木植物与草本植物的植株数量,从而出现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的情况。

【参考答案】(1)A(2)D(3)D

(五)区域展现,综合分析类

区域地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区域类试题往往提供背景材料,联系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多运用有注记的经纬网地图、部分政区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设问,提出选择和问答的相应要求,在把握区域特征大背景下考查区域中的主干知识———地形、河流、气候与农业区位分析,矿产、能源、工业、城市区位分析等,常涉及区域定位、区域特征辨识、区域差 异比较、区域可持续发展等诸多问题。解答这类区域地理试题,首先要通过阅读区域材料(地图的、图表的、图像的、文字的等)提取有效信息,然后运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相关理论解答。

例5(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图5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2)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

(3)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

【解题思路】该题充分体现提取信息、运用知识、论证解决问题的高考命题原则,答案就在图文材料所蕴含的信息当中,强调思维能力的应用。

(1)沼泽是指长期受积水浸泡、水草茂密的泥泞地区,形成的关键为土壤水分多、地 势低平。从图中可以看出,西西伯利亚地区以平原地形为主,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有鄂毕河等河流流经,水量丰沛,有结冰期、凌 汛,河水易泛滥;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有冻土分布,阻滞了水分的下渗,导致水分积聚在地表。

(2)河流中泥沙含量的多少与流域水土保持状况、地表性质、流速等因素有关。从图中可以看出,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落差较大,流速快,流水的侵蚀能力较强,河流携带泥沙的能力较强,因而含沙量较多;鄂毕河流经的地区主要是平原,落差小,流速慢,河水携带泥沙的能力较弱,以流水的沉积作用为主,泥沙沿河沉积,河水中含沙量较少。

(3)由题干文字信息可知,决定鱼类资源种类是否丰富的主要因素有气候、水 环境、饵料等。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冬季漫长严寒,水温低,适合生存的鱼类较少,且鱼类生长缓慢;由于自然环境恶劣,浮游生物较少,鱼类的饵料少。

【参考答案】(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永冻层),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

(2)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河床比降大)流速快,侵蚀强,增加了河流含沙量。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流速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小。

(3)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

二、能力测试

读以成都为中心的交通等时线(交通圈)示意图(图6),完成1~2题。

1.从成都出发前往下列城市,用时最短的是()

A.上海

B.武汉

C.西安

D.昆明

2.影响交通等时线在西南地区分布较密集的自然因素主要是()

A.气候

B.地形

C.河流

D.土壤

图7为某家庭农场设计的改进型大棚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与普通大棚相比,改进型大棚改善的农业生产条件是()

A.水源

B.热量

C.土壤

D.光照

4.图中喷灌装置的主要作用是()

A.防治水土流失

B.增强大气逆辐射

C.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D.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5.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一液化天然气指气态的天然气冷却凝结成液态的天然气,其体积约为同量气态天然气体积的1/600。卡塔尔是世界上最大的液化天然气生产和出口国,其液化天然气主要出口日本、西欧和北美。

材料二卡塔尔居 民的传统 服装是以 丝绸、棉织物为主材质的白色长袍,领口和袖口部分宽大。

(1)1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液化天然气港,简要分析其形成条件。

(2)推测卡塔尔国内交通线的主要类型,并说明推断理由。

(3)分析当地传统服装对气候的适应性。

【参考答案及解析】

1.C成都到西安耗时2小时,用时最短。

2.B交通等 时线在西 南地区分 布较密集,说明耗费同样的时间而行程短,车速慢,是由于山高路险,盘旋曲折而致。

3.A改进型大棚最明显的优点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水分的蒸发损失(经玻璃顶冷凝回收)。

4.D喷灌装置的主要作用是充分利用水源,减少水分下渗损失。

5.(1)靠近天然气田(资源丰富);液化天然气体积小、重量轻;距离输入国远,运输以海运为主;有便捷的交通相互联系;经济实力强,技术先进;天然气适宜海运。

(2)公路。该国地域狭小(城市间距离短);地形平坦开阔,公路适合于短距离运输。

试题情境 篇2

根据情境 按要求写作

【东城】25.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10分)....⑴某校开展“观影视,读名著”的活动,学校要求每位同学推荐一部由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以引起大家阅读名著的兴趣。假如你是这个学校的一名学生,请你选择一部由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结合这部影视的具体情况,写一段话,让大家了解、喜欢这部名著,以达到阅读这部名著的目的。(要求:内容具体,语言通顺,字数在150-200之间)

⑵初三学生小红,每天和爸爸一起乘坐公交车上下学。每当等车的时候,爸爸总是习惯地点上一支烟,漫不经心地吐着烟圈。周围同样等车的人纷纷躲避着,甚至有人向爸爸投来厌恶的目光。小红看到这些,想着应该劝说爸爸不要在公共场合吸烟,可是她还没有想好怎么说。请你帮小红设计一段话,来说服小红的爸爸不要在公共场合吸烟。(要求:语言得体,有说服力,字数在150-200之间)【西城】

(一)根据情境,按要求写作。(10分)18.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题目一:博物馆、艺术馆、名人故居、文化遗迹等都是我们语文学习的第二课堂,这些参观场所常备有“留言簿”,请选择你去过的一处,写一段留言,描述让你印象最深的展品,表达你参观后的感受。

题目二:有同学在网上建立了一个“小确幸”主题帖吧,请你在贴吧内发表一篇帖子,用富有个性的语言展示一下你的“小确幸”,跟大家分享你的幸福。要求:(1)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语言通顺得体。

(2)字数在150~200之间。

(3)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评分标准:10分。内容7分(符合题意2分,中心明确2分,条理清晰2分,结构完整1分),语言3分。字数不合要求,扣1分。【海淀】

(二)根据情境,按要求写作。(10分)20.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1)酷爱户外运动的小林,报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暑期登山夏令营。他的父母得知后非常生气,怕影响小林的学习,坚决让他退出夏令营。小林十分苦恼,他准备给父母写一段话,以得到他们的理解。请你帮助小林设计这段话,来说服他的父母。

(2)小林家的小狗不小心走丢了,他和家人都十分着急。请你帮助小林写一则寻狗启事,张贴在小区布告栏上,希望能找回小狗。要求:(1)内容符合要求。

(2)语言得体。

(3)字数在150-2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朝阳】

(一)根据情境,按要求写作。(10分)24.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题目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某校开展了“行走中国”阅历课程,学生们在行走中参观博物馆、拜谒名人故居、欣赏山水景观。请结合你的任何一次游历,写一段推荐的文字,向大家介绍一处博物馆、故居或名胜。(要求:内容正确,语言有感染力,字数在150-200之间)

题目二:某校响应“足球进校园”的号召,开展了“足球节”系列活动。有的同学担心活动占用学习时间,也有的同学担心参加活动太累。请你设计一段话,来说服你的同学。(要求:说明校园足球运动的意义,语言得体,有说服力,字数在150-200之间)评分标准:共10分。内容6分,语言4分。【丰台】

(一)根据情境,按要求写作。(10分)

20.北京,是一座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园林名胜、古刹皇陵积淀着北京城深厚的人文底蕴,胡同院落、街市庙会处处都能寻到老北京的风俗人情;北京,又是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国家大剧院、“鸟巢”、“水立方”等建筑成为新北京的现代符号,金融街、科技园、博物馆,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

你生活在北京,对北京非常熟悉。近日,你家有亲戚第一次来京旅游,希望你为他介绍一个你认为最具北京特色的地方,方便他游览。请你做好这个介绍,帮助他了解北京。(要求:内容具体,表意清楚,语言通顺,字数在150-200字之间。)

评分说明:内容7分(选择一个具体的地方1分,体现出北京的特色6分),语言通顺有条理3分。字数不合要求,扣1分。【石景山】

(一)根据情境,按要求写作。(10分)22.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段话。....题目一: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某校开展名著阅读活动。初二的同学们计划本学期阅读《骆驼祥子》、《红岩》、《城南旧事》三部作品。请你从中选择一部,写一篇推介词,向他们介绍作品的主要内容,并写明推介理由,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要求:内容正确,语言有感染力,字数在150-200之间)

题目二:名著阅读活动开展后,小林沉浸在名著的世界里,有时甚至不知不觉读到夜里一两点钟。他的父母担心他睡眠不足,也担心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反对他读名著。小林十分苦恼,他准备给父母写一段话,以得到他们的理解。请你帮助小林设计这段话。(要求:理由充分,语言得体,有说服力,字数在150-200之间)

评分标准:10分。内容6分,语言4分。【房山】22.根据情境,按要求写作。(10分)

周六下午,你去小明家,发现小明因与妹妹抢画册,遭到妈妈的责备,与妈妈争吵起来。你将如何劝说小明,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请将你的劝说写在答题纸相应的方格内。(150—200字)评分标准:本题10分。符合劝说的语言形式(2分),指出小明的问题并讲清道理(3分),提出解决办法(2分),语言通顺(3分)。

【通州】23.根据情境,按要求写作。(10分)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中国将组织抗战胜利大阅兵,提高民族自信心,强我中华国威,警示不忘国耻。假如你们班要组织一次以“爱国”为主题的班会活动,作为班委成员,为了提示同学们认真做好班会准备,请设计一个你在班会召开前的动员讲话。

要求:字数150—200字。动员讲话主要侧重班会的目的意义、重点内容、展示形式三方面。评价标准(10分):

(1)要有明确的针对性:这是班会前进行的一次动员讲话。(2分)(2)动员的目的是让同学们认真筹备班会,动员讲话要有感染力。(2分)

(3)动员讲话要侧重涉及到:班会的目的意义、班会内容要点、班会展示形式三个方面。讲话指向清楚,明确。(3分)

(4)动员讲话的整体结构要合理,开头、中间、结尾有层次,语言流畅得体,结构完整。(3分)【怀柔】

(一)根据情境,按要求写作。(10分)21.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根据情境,按要求写作。....题目一:2015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全国巡回赛即将举行,为迎接北京赛区参赛队伍选拔活动,学校举办的全校首届汉字听写比赛已经圆满结束。请你以学校“校园广播电台”通讯员的身份写一则消息,报道这次比赛的情况。要求:(1)自拟标题。

(2)内容符合要求,语言通顺。(3)字数在150-2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题目二:这组照片拍摄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外,两个小伙子轮流站在纪念馆外的“遇难同胞”群雕处,和雕塑来了番“与众不同”的合影。工作人员表示,“有人甚至会坐到雕塑上拍照”。如果你是一名同在现场的游客,对这种现象非常愤怒,想上前去劝止他们,你将怎么劝说? 要求:(1)内容符合要求,语言要准确得体。

(2)字数在150-2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评分标准:内容符合要求7分,语言通顺得体3分。【平谷】

(一)根据情境,按要求写作。(10分)

20.从下列两道题中任选一题作文。....题一:小张因感冒期中考试失利,一段时间以来,情绪非常低落。作为好朋友的小李(学习委员)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班主任在班委会上也要求小李做做小张的思想工作。请你以小李的身份写一段安慰鼓励小张的话,希望他走出考试失败的阴影。(要求:语言准确得体,字数在150-200之间。)

题二:端午节,中学生乐乐和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期间她一直低头玩着手机,兴奋时还笑出声来,旁若无人。母亲责怪她没和家人聊聊在学校的近况,埋怨道:“现在的孩子,一个个都是手机不离手,到哪里一坐下来就开始玩手机,也不知道在玩什么。”父亲也感叹道:“唉,怪不得网上流行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请你以乐乐好友的身份,写一段劝说乐乐的话。(要求:语言准确得体,有说服力,字数在150-200之间。)评分标准:10分。内容7分,语言3分。【门头沟】

(一)根据情境,按要求写作。(10分)24.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完成一篇情境作文。

(1)为落实北京市“中小学开放性语文学习活动计划”,你所在的学校开展了“走近博物馆”的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在老师的带领下,你参观了你所在城市的一部分博物馆。活动结束后,老师请你就最感兴趣的一座博物馆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让大家了解并喜欢上这座博物馆。

要求: 语言通顺、有条理,字数在150——200字之间。

(2)三年的初中生活即将过去,相聚犹在昨天,分别即在眼前。三年的时光里,我们有着太多的欢笑和泪水,成功与失败;展望未来,我们又有着无限的期许与憧憬。今天你所在的班级要召开主题为:“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班会。班会上要求每位同学准备一份发言稿(150——200字)。现在就让我们敞开心扉,用文字向相处三年的同学和老师吐露心声吧!

要求:(1)内容要具体,语言要准确得体。(2)字数在150-200之间。

评分标准:10分。内容7分(符合题意2分,中心明确2分,重点突出1分,条理清晰1分,结构完整1分),语言3分。【大兴】

(一)根据情境,按要求写作。(10分)

24.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将所选题目在答题卡指定位置涂黑),写一段话。(150~200字之间)....

题目一:据调查,中国国民每年人均读书仅为4.5本,不少中国家庭没有阅读的习惯。

如郝强一家,晚饭过后,爸爸抱着手机刷朋友圈,妈妈守着电视看娱乐节目,郝强看了看目不转睛的爸爸妈妈,开始玩电子游戏。针对郝强一家的情况,请你就如何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给郝强的爸爸妈妈提一些合理化建议。(要求:建议可行,语言得体)

题目二:刘欣同学浏览网页,关注了“北京榜样”的新闻。那里有16年义务献血134次的孙爱兵,有25年扎根特教事业的爱心教师李银环,有30年学雷锋做好事、11年免费搭载路人的史永乐……刘欣同学为他们的事迹所感动,也为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做好事的精神所折服,于是在论坛里发起了“爱心需要坚持”的帖子。请你结合新闻给他回复,倡议网民们将爱心持久地传递下去。(要求:结合新闻发出倡议,语言有感染力)

评分标准:共10分。内容6分,语言4分

【燕山】

(一)根据情境,按要求写作。(10分)

23.请你根据前面文言文阅读文段内容,针对“风气”这一话题,写一段文字,表明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语言通顺,字数在150-200之间)

示例:齐王爱穿紫色的衣服,于是齐国上下都爱穿紫色的衣服;而当齐王脱下紫色的衣服,并表示对这种衣服的厌恶后,不用下达禁令,全国的紫色热成昔日烟云。它揭示了上行下效的道理。古语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如果我们将君子改作上级,小人改作下级,这就是说,上级的喜好好像风一样,下级的喜好好像草一样,风向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这就是“以身作则”的妙用。一般而言,上级就是下级的榜样,要倡导一种风气应从上级做起;要改变一种风气,也应从上级做起。(评阅要点:观点明确,3分;有理有据,4分;语言通顺,字数在150-200之间,3分)【顺义】23.(一)小作文(10分)从下面(1)(2)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完成写作。....(1)你所在的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准备在教学楼、实验楼、文体楼等处楼道内悬挂名人画像。请你选择一个地点,选择某一名人画像,向学校提交一份建议。(要求:陈述有条理,表达得体,字数在150——200之间)

PISA情境化试题及其启示 篇3

摘 要:PISA是目前国际上参与度较高的评价项目。PISA评价试题情境化的特点对初中物理试题的命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介绍了PISA情境化试题的命制过程,并将PISA2006科学素养测试试题与常见的初中物理题进行比较,试图找出当前物理试题命题情境化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PISA;命题情境化;启示

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rogrammer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

ssment,简称 PISA)是在国际教育评价研究方面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评价项目,其目的是了解各国即将完成义务教育的15岁中学生是否具备了未来生活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从而为各参与国政策制定和政策发展提供数据依据。2006年PISA评价的主要领域是科学素养,评价目的是考查15岁学生为准备过现代社会生活知道了什么、能够做什么以及对科学技术的态度,特别强调学生应对未来生活挑战所需的能力。

一、PISA2006科学素养

PISA对科学素养的定义包含四点要素:科学情境、科学知识、科学能力和科学态度。在这四个要素中,科学情境则是最基本的要素。PISA认为,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地识别科学问题,是公民适应未来生活的重要科学素养。PISA亦认为,在处理科学问题时,方法的选择以及表现通常与问题所置的情境相关。因此,PISA科学素养评价通过评价试题的情境化,让学生把学会的科学知识迁移到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测试隐含在情境中或与情境相关的科学能力、知识和态度,从而考查学生是否有能力在真实的生活中运用已掌握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并以科学的态度处理生活世界中的问题。

二、PISA科学情境

PISA科学试题情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真实,所有测试题的情境都来源于真实的现实生活,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可能遇到的问题。PISA把这些现实世界里的科学情境分为三个层次:个人的(自我、家庭和群体)、社会的(社区)和全球(世界范围内的生存)。又将这些科学情境的具体内容划分为健康、自然资源、环境、危害和科技前沿等五大领域。三大层级和五个领域相互交叉,形成了一共15种科学情境。见表1。

三、PISA情境化试题的设计

在设计试题时,命题者先从这15个情境中选择一个情境;然后围绕此情境组织背景材料,用文字、表格、图表等形式呈现出来,其来源通常是报刊杂志,以尽可能地保证材料的真实性、体现现实情况的复杂性;再结合PISA2006对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能力的具体要求,针对该材料中所能挖掘出的相关科学知识、

能力等信息命制2~6道难度递增的测试题目。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由背景材料、若干相关测试题组成的测试单元。如PISA2006样本试题(科学)中的“炎热的工作”一题:

S420:炎热的工作

问题1:炎热的工作

彼德正在从事修补一间旧房子的工作。他在他的汽车内放了一瓶水、一些金属钉子和一块木材。汽车在太阳下留置了三小时后,汽车内的温度高达40°C。

请问汽车内的物品会发生什么状况?请就各项陈述,圈出“是”或“否”。

问题2:炎热的工作

作为一天的饮料,彼德为自己准备了一杯温度约为90°C的热咖啡,一杯温度约为5°C的冷矿泉水。两个杯子的样式和尺寸完全一样,而每杯饮料的容积也相同。彼德把这两杯饮料放在室温约为20°C的房间中。请问10分钟后,咖啡和矿泉水的温度可能会是多少?

A.70°C和10°C B.90°C和5°C

C.70°C和25°C D.20°C和20°C

问题3:炎热的工作

对于下列资料,你感兴趣的程度有多少?(请在每一行内只勾选一个方格。)

PISA测试题单元的情境为工人彼德在工作时遇到的有关物体温度变化的问题。情境通俗易懂、描述详细且贴近日常生活,学生在读题时能轻松融入所给情境中,迅速理解测试题所给的信息。

测试问题则从背景材料中挖掘展开,与背景材料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测试单元。PISA测试题单元使用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问题测试学生关于自然世界的科学知识、科学能力。试题难度有一定的层次,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再者,试题情境以学生为主体,关注的是学生处理生活情境中的科学问题的实际情况,而不是教师的教学成果。此外,其试题所反映的来自现实世界的科学问题也有助于启发学生学习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并进行探究。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类型的测试单元存在审题耗时的缺点。

目前我国初中物理学业评价在试题的命制情境化上,普遍存在着情境材料与解题所需信息分离、情境空洞、情境虚假等问题,与PISA情境化试题还有很大差距。新课标强调物理学习要联系实际,我们也看到,大量的有关初中物理情境化教学的案例涌现出来,并开始提倡评价试题的情境化。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评价问题的情境化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为了解题而教,学生为了解题而学,评价没有很好地实现帮助学生将已学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学会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一引导功能。

PISA认为,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考查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了解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问题情境化正是检验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问题来源于情境,情境来源于生活,PISA的成功经验对研制我国初中物理学业评价情境化试题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OECD.PISA2006 Technical Report[M].Paris:OECD,2009:27-37.

[2]OECD.PISA2006 Released Items-science[M].Paris:OECD,2006:48-49.

小学科学情境性试题探究 篇4

一小学科学情境性试题的概念

小学科学情境性试题是指将科学概念与某个实际情境相结合的一种试题。由于试题提供了一定的情境, 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科学, 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 体会人与环境、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关系;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

二小学科学情境性试题的特点

1. 情境性

情境性是指试题要在某种生活世界的状态下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试题中的情境越真实 (或接近真实) , 越能有效考核学生对生活、社会和科技的关注及真实体验,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知识性

情境中蕴含着所要解决的问题, 不同的情境考核学生所掌握的不同知识及知识的数量和质量。由此可看出, 情境决定了试题的内容, 强调评价学生是否从学习中获得了“高质量”的知识。

3. 应用性

小学科学情境性试题为学生应用和检验自己所掌握的科学概念提供了符合实际的而且有效的环境、情境。强调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评价, 使学生感到所获得的科学概念是有用的。

4. 情感性

小学科学情境性试题中的真实情境, 诱发了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对学生的继续学习起着激励、唤醒和鼓舞的作用。强调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协调发展、共同提高和“以人为本”的新评价体系。

三当前情境性试题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从网络上、小学科学教辅书等搜集现有的情境性试题, 对照小学科学情境性试题的基本特征, 用SPSS13.0软件对试题的基本属性 (难度系数与区分度) 进行分析, 难度系数是指试题的难易程度, 计算公式为难度系数=试题的均分/该题的满分值。区分度是指试题对学生实际水平的区分程度, 计算公式为区分度=高分组在该试题上的难度值-低分组在该试题上的难度值, 从中发现了当前小学科学情境性试题存在以下问题:

1. 评价内容超出课程目标

例1:在相同条件下, 铜的热膨胀程度要比钢大, 为了把紧塞在钢瓶口的铜塞拔出, 正确的方法是 () 。 (来源:《浙江单元配套测试》五年级下册)

A.使钢瓶和铜塞同时加热B.单独加热铜塞

C.使钢瓶和铜塞同时冷却D.单独冷却钢瓶

解析:课程标准中对两种物体热膨胀能力的比较以及应用并没有要求。此题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 难度系数0.27, 区分度-0.128 (低分组得分率高于高分组得分率) , 大部分学生只能靠胡乱猜测的方式, 无法反映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差异性。

2. 问题情境是凭空捏造的

例2:如图1所示, 小女孩能轻松吊起一头牛, 是利用了下列简单机械中的 () 。 (来源:浙江省小学科学学业评价研训活动资料)

A.定滑轮B.动滑轮

C.滑轮组D.轮轴

解析:虽然这道题目乍看很有趣, 但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而这也涉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没有爱护动物。

3. 问题情境只起到了装饰作用

例3:2005年6月3日, CCTV在云南省抚仙湖现场直播了水下考古的过程。这次水下考古使用了我国科学家自行设计制造的现代化“鱼鹰一号”深潜器 (原理和潜水艇相同) , 它的上浮和下潜是靠改变______来实现的。 (来源:《浙江单元配套测试》五年级下册)

解析:“原理和潜水艇相同”的提示使新情境“深潜器”成了装饰, 学生只需记住“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重量来实现它的上浮和下潜”这一结论即可, 导致区分度很小, 只有0.147。

4. 生活化情境脱离学生的生活经历

例4: (1) 盐水选种是我国农民创造的一种巧妙的选种方法。你如何用盐水选种法将它们中的好种子、坏种子区分开来? (2) 并说出你那样做的理由。

解析:因为脱离生活经历, 难度系数是0.55, 很低, 学生对于饱满的种子是沉在水底还是浮在水面上不能确定, 就无法运用科学概念来解决问题。

四小学科学情境性试题命制策略

笔者对上述存在问题的情境性试题进行改进, 并也用SPSS13.0软件对试题的基本属性 (难度系数与区分度) 进行了分析, 从而探索小学科学情境性试题的命制策略。

1. 评价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

课程目标决定评价目的, 而评价目的又决定评价内容。因此, 小学科学情境性试题要遵照课程目标, 从科学概念、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角度精选评价内容来考查学生。而且每道试题的难度系数与区分度要结合课程标准的目标, 如下表所示。对于三维目标中低层次要求的, 难度系数应该大, 区分度小, 尽量让所有学生会做。而对于高层次要求的, 难度系数应该小, 区分度大, 可以对学生实际水平进行区分。

例5:小明的墨水瓶盖拧得太紧打不开, 你觉得下列打开方法较为恰当的是 () 。

A.把墨水瓶放在热水中

B.往墨水瓶盖上浇热水

C.砸开墨水瓶盖

其理由是:_______。

解析:课程标准中对“固体的热胀冷缩”概念的建构层次属于“理解”层次, 例5具有较好的难度系数0.78, 良好的区分度0.339。

2. 问题情境应是真实情境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地建构与再建构知识, 以便成功地适应环境、世界的过程。为此, 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作为题目命制的蓝本, 力图诱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运用科学知识。防止情境的设计违反客观规律和凭空捏造。

例6:如图2所示, 生活中建筑工人是利用了下列简单机械中的 () 将地面上的水泥运输到三楼。

A.定滑轮B.动滑轮C.滑轮组D.轮轴

解析:同样是考查对机械工具的认识, 例6就是来源于真实情境。课标中对“机械工具的辨认”属于“知道”层次, 难度系数为0.95, 区分度为0.178, 能尽量让所有的学生会做。

3. 问题情境对问题的解决是有用的

如果情境的设置不能与考查的内容很好地结合, 只是起到装饰的作用, 就不但不能考出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 而且可能背离课程目标的初衷。问题情境应对问题的解决是有用的,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存在的问题。

例7:2012年6月27日, 中国载人深潜器“蛟龙”号创造了世界同类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蛟龙”号两侧搭载4块压载铁, 沉入海底。抛掉2块压载铁, 上升一定深度, 当任务完成后, 再抛弃另外2块压载铁, 深潜器就浮出海面。它的上浮和下潜是靠改变________来实现的。

解析:课程标准中对“相同体积下, 重的物体容易沉, 轻的物体容易浮”这一科学概念的建构层次属于“理解”层次, 例7具有良好的区分度0.318, 学生需要认真读懂新情境, 并与原有的知识经验构建联系。

4. 问题情境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相联系

在试题设计过程中, 情境越陌生, 学生紧张感越强, 思维越容易产生波动, 越有可能影响解题的成功率。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图片、示意图、铺垫类似知识等方式设置思维支架, 使情境性试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相联系。

例8:我国农民常用盐水浸泡法来选种, 如图3所示。在浓盐水中, 饱满的种子沉在底部是因为______, 干瘪、虫蛀的种子浮在液面上是因为______。

解析:例8告知学生选种的结果, 并配以图片, 减少学生毫无依据的想象, 拉近了学生头脑中知识与待解决现实生活问题间的距离, 提高了难度系数0.85。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王传庆.浅谈化学情境性试题[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1) :26

[3]董喆.利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试卷质量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 2009 (15) :100~102

体育运动情境与高考物理试题的整合 篇5

一、考查将实际问题抽象为物理问题的能力

(2005年理综I卷第23题)原地起跳时,先屈腿下蹲,然后突然蹬地。从开始蹬地到离地是加速过程(视为匀加速),加速过程中重心上升的距离称为“加速距离”。离地后重心继续上升,在此过程中重心上升的最大距离称为“竖直高度”。现有下列数据:人原地上跳的“加速距离”d1=0.50 m,“竖直高度”h1=1.0 m;跳蚤原地上跳的“加速距离”d2=0.00080m,“竖直高度”h2=0.10 m。假想人具有与跳蚤相等的起跳加速度,而“加速距离”仍为0.50 m.则人上跳的“竖直高度”是多少?

解析解答此题要将体育运动情境抽象为物理问题,建立起物理模型。第一步,认为人体重心所在位置即质点所在位置,将人体复杂的运动抽象为质点的运动。第二步,将人的原地起跳运动抽象为两段物理过程:从人发力蹬地到脚离开地面,重心匀加速上升了d1;脚离开地面后,人体做竖直上抛运动。

解析示意图如图1所示。用α表示跳蚤起跳的加速度,u1表示跳蚤离地时的速度,对跳蚤加速过程,有u1=2ad2,对跳蚤竖直上升过程,有u21=2gh2

若人具有与跳蚤相同的加速度α,用u2表示在这种假想下离开地面时的速度,用H表示与此相对应的高度。

对人加速过程,有u22=2ad1

对人竖直上抛过程,有u2=2gH。

由以上各式可得:H=d1/d2h2

代入数据得:H=62.5 m。

二、考查运用物理概念、规律,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006年理综I卷第20题)一位质量为m的运动员从下蹲状态向上起跳,经△t时间,身体伸直并刚好离开地面,速度为u。在此过程中,()。

A.地面对他的冲量为my+mg△t,地面对他做的功为1/2mv2

B.地面对他的冲量为my+mgAt.地面对他做的功为零

C.地面对他的冲量为my.地面对他做的功为1/2mv2

D.地面对他的冲量为mv-mg△t.地面对他做的功为零

解析解答此题要将相应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与体育运动情境对应起来。第一,地面对人的支持力F,运动员从下蹲状态到刚要起跳过程中,F作用点没有发生位移,故F没有做功;地面没有可供做功的能量,F也不能做功。人的重心升高势能增加,人获得起跳速度u,动能增加,是人内力做功,消耗了人体的生物能。第二,运动员从下蹲状态到刚要起跳过程中,地面对人的支持力对人有冲量,重力有冲量,人的内力不改变人体的动量,由动量定理可知:IF-mg△t=mu,得IF=my+mg△t。由以上分析可知选项B正确。

三、考查在实际问题中对物理过程的分析能力

(2007年理综I卷第23题)甲、乙两运动员在训练交接棒的过程中发现:甲经短距离加速后能保持9 m/s的速度跑完全程:乙从起跑后到接棒前的运动是匀加速的。为了确定乙起跑的时机,需要在接力区前适当的位置标记。在某次练习中,甲在接力区前S0=13.5m处作了标记,并以u=9m/s的速度跑到此标记时向乙发出起跑口令。乙在接力区的前端听到口令时起跑,并恰好在速度达到与甲相同时被甲追上,完成交接棒。已知接力区的长度为L=20m。求:

(1)此次练习中乙在接棒前的加速度α。

(2)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

分析此題以接力赛中交接棒为题材,是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比赛场景,试题描述了两种运动:一是运动员甲的一段匀速直线运动位移sφ;二是运动员乙在接力区内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s,甲、乙两人运动关系是匀速追匀加速,并恰好在乙的速度达到与甲速度相同时被甲追上。设在甲发出口令后到甲、乙达到共同速度u这一段运动的时间为t。这一过程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

根据题意画出实际问题的物理过程示意图,对照示意图找到物理量之问的联系,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解在t时间内,对乙研究可知:t=u/a,s=1/2at2

对甲研究可知:sφ=vt。

由示意图可知:sφ=s0+s

将数据代入上式,可得乙的加速度:a=3m/s2

接捧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L-s=6.5m。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这些试题虽然所描述的物理模型各不相同,但都是生活中的实例,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将题中的生活情境转化为物理模型,然后根据其条件灵活求解。

历史情境试题的编制方法与反思 篇6

特点:变枯燥为趣味, 变沉闷为活力, 变平凡为神奇。

情境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 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从一个宽泛的视野中去理解和感悟知识, 并得到情感的升华, 正如一个德国学者说的“知识如盐, 情境如汤”, 盐需要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 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中才能显示活力和美感。

情境的创设方式多种多样, 丰富多彩, 可供创设的资源浩如烟海。下面谈谈我的想法做法

一、选取文献记载, 创设真情实感的情境

包括历史著作、名人名言、报纸杂志、诗歌、小说、剧本、歌谣等, 给学生“身临其境”的真情实感, 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归纳、比较、概括、辩证分析等能力。

例题1:有个教师在讲秦朝大一统时, 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下列一段话:“起春秋, 历秦汉, 及辽金, 至元明, 上下两千年。数不清将帅吏卒。黎庶百工, 费尽移山心力, 修筑此伟大工程。这里的“伟大工程”是指什么?

A.赵州桥B.长城

C.故宫D.大运河

教师以一道情景式选择题的方式, 再现了秦长城从来源到修建, 以及以后发展演变的历史, 不仅有趣也有深度。

例题2:著名学者徐天新在《强国之鉴》一书中写到:“俄国 (苏联) 崛起的历史可以简单概括为:一次比一次耀眼的崛起腾飞;一次比一次出人意料的失势陨落。”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第一:列举两例史实说明俄国 (苏联) 的“崛起腾飞”。

第二:1991 年盛极一时的强国苏联轰然解体, 其“陨落”对改革中的我国有何借鉴。

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营造生活历史情境

从学生熟悉的影视作品、歌曲歌词, 传媒广告、邮票、网页、短信等生活情景入手, 体现“学习生活中的历史, 让历史走进生活”的重要理念, 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历史, 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再创造”的活动, 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 使历史学科更“生活味”。

例题1:“看我抓一把中药, 服下一帖骄傲”是周杰伦一首歌的歌词, 这首歌曲名称是

A.《梦溪笔谈》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D.《齐民要术》

例题2:广告词:“这里是丝绸之路的起点, 这里是兵马俑的故乡”该广告中的“这里”指的是

A.陕西西安B.河南洛阳

C.江苏南京D.甘肃敦煌

例题3:“祝你家庭顺治, 生活康熙, 人品雍正, 事业乾隆, 万事嘉庆, 前途道光, 财富咸丰, 内外同治, 千秋光绪, 万众宣统”这条贺年短信所引用的皇帝均属于

A.唐朝B.元朝

C.明朝D.清朝

三、融入乡土文化资源, 走进身边历史真实

乡土历史包括本地区的建制沿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文化遗存, 还涉及当地的社会生活、文化传说、风土民情、教育艺术、人口环境、旅游与经济发展等, 这些与学生生活相关, 可亲, 可信, 能拓展学生视野, 丰富其涵养, 陶冶其情操。

乡土情怀有效架设了遥远历史与身边历史的桥梁, 把落脚点放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 表现历史的鲜活性、教育性和人文性。

四、引入活动探究课题, 拓展开放思维空间

活动与探究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重要学习方式, 这类试题多以影响重大的历史事件, 或当今热点、焦点问题, 以学生熟悉的活动形式, 设置具有探究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问题。

特点:内容的丰富性, 思维的发散性, 设问的开放性, 解题的探究性, 答案的多元性等。

例题1: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A.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B.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C.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人心

试题情境 篇7

一、从试题情境中体会问题背景

大多数化学综合试题有一个特点,用与生产、生活、实验报告或新发现等相关背景材料来设置试题情境。审题时从试题情境中提炼问题背景,再从问题背景中把握问题关键,收集解题条件,调控思考方向,是提高答题速度和正确率的有效途径。同一化学综合试题中的多个问题,大多是围着某一主线(往往与问题背景紧密相关)展开的,抓住这条主线有助于快速并正确解答。不同的问题背景下所设置的问题是有其明显特点的,以下常见情况值得大家重视:

第一,以某一化工生产流程为背景的问题。这种背景下的问题往往要求学生将化工生产实际因素与化学原理结合起来加以分析判断,若是单纯地只从化学原理来分析判断很容易出错。例如,很多化工生产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化学反应速率或化学平衡原理来分析,而是要将这些原理与生产工艺等联系起来研究。

第二,以某一实际生活事件为背景的问题。分析判断这种背景下的问题时要将其与一些生活中的常识和经验联系起来,运用已学知识时千万不能死板教条。例如,有一道以市场上购买味精作为情境的试题,审题时就要将生活常识(市售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和氯化钠,其为无色晶体,易溶于水,高温易分解)和化学知识(谷氨酸钠是氨基酸的酸式盐,其中有氨基和羧基等官能团,与酸和碱都能发生反应)结合起来。

第三,以某一科研报告或化学实验为背景的问题。这种背景下的问题会有新实验装置、新反应式、新参数、新的实验要求等(如例1和例2),但其考查落点还是在中学化学实验上。分析判断这类问题时,要有创新意识,善于将已学知识用到新的实验方案当中。

例1.(2016·浙江卷)催化还原CO2是解决温室效应及能源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研究表明,在Cu/Zn O催化剂存在下,CO2和H2可发生两个平行反应,分别生成CH3OH和CO。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某实验室控制CO2和H2初始投料比为1∶2.2,在相同压强下,经过相同反应时间测得如下实验数据:

【备注】Cat.1:Cu/Zn O纳米棒;Cat.2:Cu/Zn O纳米片;甲醇选择性:转化的CO2中生成甲醇的百分比。

请回答(不考虑温度对ΔH的影响):

A.使用催化剂Cat.1

B.使用催化剂Cat.2

C.降低反应温度

D.投料比不变,增加反应物的浓度

(4)在下图中分别画出反应Ⅰ在无催化剂、有Cat.1和有Cat.2三种情况下的“反应过程~能量”示意图。

简析:本题以一个CO2的转化利用科学研究课题为背景材料,设计了以“一组实验数据”为中心的试题情境,设问(1)~(4)都是围绕该情境展开的,设问(5)跳出了试题情境但还是与CO2的利用相关。从考查内容来看主要涉及化学反应原理中的反应热、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电解原理等。从考查目标来看,主要是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设问(2)和设问(3)一定程度上可以测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设问(4)要求学生将化学规律转化为图像曲线,对信息转换能力要求比较高。

(1)根据反应式就可以写出平衡常数表达式,根据已知条件①和②,利用盖斯定律就能计算出ΔH2。

(2)这里要特别注意“平衡转化率”这一重要条件,若学生概念不清、思维灵活性不强,容易错选B项。

(3)温度相同,催化剂不同,转化率和选择率不同,说明表格中的数据都是在没有达到平衡状态下测得的。由此可以判断Cat.1、Cat.2对反应Ⅰ的影响差异较大。解答这一问时一定要抓住两个要点:第一,表中数据不是平衡状态下的数据;第二,两种催化剂对反应Ⅰ的影响有明显差异。

(4)由表知,Cat.1对反应Ⅰ反应速率的影响比Cat.2小,说明Cat.1对反应Ⅰ的活化能影响小,Cat.2对反应Ⅰ的活化能影响大。

(5)CO2转化为CH3OH,发生还原反应,应该是电解池中的阴极反应。根据“酸性溶液”这一条件就可以写出相关电极反应式。

A.可避免产物黏附内壁影响散热

B.可以揉搓方便收集产品

C.性质稳定

(5)氨基甲酸铵变质后会转化为碳酸氢铵。取1.173 g变质后的样品,加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使样品中的碳元素全部转化为碳酸钙,过滤、洗涤、干燥得到沉淀1.500 g。该样品中氨基甲酸铵的质量分数为_____。

简析:本题是以制取氨基甲酸铵的实验报告为背景材料命制而成的,可抓住“制取→分离→纯度测定”这一主线,在试题情境中收集和加工新信息,检索和调用已学知识,来综合研究有关制备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反应条件控制、产品的分离和测定等问题。阅读试题可获取以下两点关键信息:①NH2COONH4是一种易分解、易水解的白色固体,黏附能力强;②NH3和CO2能直接化合成NH2COONH4。答题过程中需要用到NH3的制法和干燥、物质分离方法等基础知识。

(1)观察题给装置可判断出仪器1(恒压滴液漏斗)中盛放浓氨水,浓氨水滴到Na OH固体上可生成NH3。仪器3(U形管)中Na OH固体是干燥剂,以免水蒸气进入仪器5中使NH2COONH4水解而损耗。

(2)要注意条件“装置6的一个作用是控制原料气按反应计量系数充分反应”,由装置图可判断未反应的NH3和CO2都会流入装置6的稀硫酸中,NH3易被稀硫酸吸收,CO2不能被吸收,所以当看到其中有大量气泡产生时说明有较多的CO2未反应,应增加原料气中NH3的比例,所以应加快产生NH3的流速。

(3)根据元素组成就可判断出NH2COONH4分解生成CO(NH2)2外还有H2O。另外,由于NH2COONH4易分解,所以应采用“真空微热烘干”,以防止在干燥过程中NH2COONH4因温度过高而分解。

(4)与玻璃材质仪器相比较,聚氯乙烯薄膜材料柔软可揉搓,仪器5用聚氯乙烯材料制成,便于实验过程中将黏附在反应器内壁的产品通过揉搓而收集起来,同时可防止因为产品黏附影响散热效果。

(5)抓住“碳元素全部转化为碳酸钙”这一关键信息就可以直接用题给数据计算出氨基甲酸铵的纯度。

二、从试题情境中厘清问题类型

不同类型的问题,解决思路、判断依据、答案表述等要求有明显差异,所以要先确定欲解决问题的类型,再着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多数化学试题中的问题类型是不难判断的,但有些化学综合试题中的问题类型就不容易厘清。有些问题看似考查化学计算,但其解答过程重在考查化学实验,要用解答化学实验题的思路和方法来思考。也有一些问题看似考查元素化合物,但其解答过程重在考查化学反应原理或化学实验。遇到这种情况时,一定先领会命题意图,找出试题情境与所求问题之间的关系,厘清问题类型,否则就容易犯方向性错误。研究近几年的各种化学综合试题发现,遇到以下几种情况时,更要重视厘清问题类型:

第一,与化学实验、化工生产相关的化学计算问题。这类问题不一定是单纯地考查化学计算,往往是借化学计算之形来考查实验能力之实,或者借化学计算之形来考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之实。

第二,有些看似与化学反应原理相关的简答题,其本质可能是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或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第三,有些问题看起来是答案唯一的封闭性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开放性问题,解答过程中需要先作一些假设,再分几种情况展开思路,否则就容易漏掉部分答案。有一些看起来是定性判断的问题,实际上可能是定量分析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将定性思维与定量思维结合起来。强调一下,若要熟练应对这种情况,平时解题中要学会反思,积累经验。

例3.回答下列问题:

(1)在碘量瓶(一种专用锥形瓶)中加入5.00 m L的Na Cl O漂白液(密度为1.00 g·m L-1),再加入过量的KI溶液。然后,加入适量稀H2SO4,以淀粉溶液为指示剂,用0.100 mol·L-1Na2S2O3溶液滴定,到达终点时消耗Na2S2O3溶液33.8 m L。

简析:本题背景是实验室测定次氯酸盐的含量,两个小题中都涉及氧化还原滴定原理。看完试题后,会有较多学生将两个小题都归属为常规的化学计算题,死板教条地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结果中了圈套,犯了大错。解答这道题时,细心体验试题情境(特别是试题中给出的反应式),弄清所求问题的类型是避免犯错误的关键。

(1)仔细读题后,可发现样品中Na Cl O被过量KI还原生成I2和Na Cl,I2再与Na2S2O3发生反应,即题给的两反应是连续反应,所以这一小题属于多步反应计算问题。明确了这一点就可以根据“Na Cl O~I2~2Na2S2O3”计算,获得正确答案。

答案:(1)2.52%(2)42.90%

例4.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探究氨基甲酸铵(NH2COONH4)分解反应平衡常数和水解反应速率的测定。

A.2v(NH3)=v(CO2)

B.密闭容器中总压强不变

C.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D.密闭容器中氨气的体积分数不变

②根据表中数据,列式计算25.0℃时的分解平衡常数:____________。

③取一定量的氨基甲酸铵固体放在一个带活塞的密闭真空容器中,在25.0℃下达到分解平衡。若在恒温下压缩容器体积,氨基甲酸铵固体的质量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简析:本题是选用大学《物理化学》中“氨基甲酸铵(NH2COONH4)分解反应平衡常数和水解反应速率的测定实验”作为材料来命制的,要求解答的几个问题是在“实验探究”的背景下设置的。从这一出发点去领悟试题情境,就可判断各个问题的类型:设问(1)的第①③④小题是有关化学反应原理的概念分析判断问题,设问(1)的第②小题与设问(2)的第①小题不属于单纯的概念计算题,而是实验数据分析处理问题(通过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得出要测定的平衡常数或化学反应速率),设问(2)的第②小题不属于单纯的原理解释问题(不是要求学生用化学反应速率理论来解释),而是实验结果讨论问题(要求学生用实验所得的图像来解释“影响该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厘清所求问题的类型后,在分析过程中就会少走弯路,避免犯一些低级错误。

(1)①解答实验数据分析处理类问题时,自然就想到应该先选择相关的实验资料,将其转化为解题条件,最后进行求解。②要求计算出“25.0℃时的分解平衡常数”,表格中对应的实验数据是25.0℃时的平衡气体总浓度,注意实验数据的记录单位等,就可以推算出此时CO2和NH3的平衡浓度分别为1.6×10-3mol·L-1、3.2×10-3mol·L-1,进而求出氨基甲酸铵分解反应的平衡常数。

(2)①可以从实验所得的曲线图像中获取对应的数据,进而求出氨基甲酸铵水解的反应速率。②有些学生给出“温度升高可加快反应速率”等错误答案,根本原因就是将这一问当作理论分析题来回答。用实验所得的图像来解释“影响该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温度”,要先从实验资料中找出该实验中探究了浓度、温度两个影响因素,再用实验资料分析温度因素比浓度因素影响的程度大。观察题给图像可判断,只要通过比较图像中15.0℃和25.0℃两条曲线就可以得出结论。

答案:(1)①BC②K=c(CO2)·c(2NH3)=1.64×10-8③增加④>>(2)①0.05②25.0℃时反应物的起始浓度较小,但在0~6 min的平均速率(曲线的斜率)仍比15.0℃时的大

三、从试题情境中转译问题条件

试题情境不仅仅给出背景材料和所求问题,还直接或隐含给出解答问题所需要的全部条件。要从试题情境中获取与所求问题相关的信息,滤去与所求问题无关的信息,排除对答题有干扰的迷惑信息。发现条件并正确使用所发现的条件是正确解题的保证,“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作为高考要求的三项能力之一,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试题情境中获取解题条件时要重视以下几方面:

第一,多样化的试题情境中会有多样化的信息,要从不同种类的信息中获取解答问题的条件,不仅要能够从直截了当的信息中获取条件,也要学会将隐含在信息中的条件破译出来。化学综合试题中常常会出现新反应式、新数据、新实验装置、陌生的图像等,这些都是获取解题条件的信息源头。

第二,分清关键条件与干扰条件。有些信息是解答问题的关键条件,有些信息是分析判断的辅助条件,有些信息与所求问题无关,属于干扰条件(但要注意,从命题角度看干扰条件也有区分学生能力差异的价值),这要求学生自己在领悟试题情境时加以区分。

第三,要学会从解答问题过程的功能角度区分不同的条件。例如,解答计算题时,需要直接用于计算的定量数据,也需要定性判断的条件;再如,在解答化学实验题时,需要相关的反应原理条件,也需要实验步骤、实验方法方面的条件;还有,在解答有机推断题时,需要研究题给新反应,也需要研究题给转化关系流程图,等等。

例5.(2016·江苏卷)以电石渣[主要成分为Ca(OH)2和Ca CO3]为原料制备KCl O3的流程如下:

(1)氯化过程控制电石渣过量,在75℃左右进行。氯化时存在Cl2与Ca(OH)2作用生成Ca(Cl O)2的反应,Ca(Cl O)2进一步转化为Ca(Cl O3)2,少量Ca(Cl O)2分解为Ca Cl2和O2。

A.适当减缓通入Cl2速率

B.充分搅拌浆料

C.加水使Ca(OH)2完全溶解

简析:本题以用电石渣生产氯酸钙的工艺流程为问题背景,试题情境中的关键信息有“工艺流程图”“新反应式”“溶解度曲线”等,解答题中问题时的关键是要将题给新信息、已学知识、化工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将新信息和已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1)①联系氯气在氢氧化钠溶液中生成次氯酸钠的反应式就可以写出氯气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次氯酸钙的化学方程式。②要从生产实际分析,氯气先转化为次氯酸钙,再进一步转化为氯酸钙,所以,若要生成更多的氯酸钙,可选择的措施是:控制通入氯气的速率,增大溶液中各种反应之间的接触机会。由于氢氧化钙在水中溶解度不大,若加水使氢氧化钙溶解,需要加大量水,不利于工业生产。

(2)①原料中有碳酸钙、氢氧化钙,反应后有次氯酸钙、氯酸钙、氯化钙等生成,根据溶解度曲线和有关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氯化过程控制电石渣过量”等信息,可判断滤渣中最有可能含有碳酸钙、氢氧化钙。②由于氯气与氢氧化钙之间有生成次氯酸钙、氯化钙的反应,还有生成氯酸钙和氯化钙的反应,两反应中都有氯化钙生成,所以产物中n[Ca(Cl O3)2]∶n(Ca Cl2)必定小于1∶5。

(3)由“溶液中KCl O3的含量为100 g·L-1”判断KCl O3的质量分数不到10%,结合溶解度曲线可判断必须要经过浓缩后才能有利于KCl O3结晶,所以若要尽可能多地结晶出KCl O3,应采用的措施是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A.该反应的ΔH>0

B.对于可逆反应,若正反应自发进行,则逆反应必不能自发进行

C.在T5℃下,压缩容器为0.5 L,则达到平衡后0.2 mol/L<c(CO2)<0.4 mol/L

D.在T5℃下,体积不变的容器中,容器内压强不变或者气体的密度不变均表明已经达到平衡状态

(2)请说明随着温度变化,曲线B向曲线A逼近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随温度变化,A、B两条曲线越来接近,是由于从T1℃到T6℃反应速率逐渐加快。

答案:(1)AD(2)反应速率加快,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变短(3)30 0

四、从试题情境中确定检索模块

在审题过程中,学生要理解命题意图,抓住问题的本质,将所求问题进行分解,转化成熟悉的问题类型,吸收和加工题给信息,检索和调用已学知识并将各部分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因为无法领悟试题情境,在上述某个环节会遇到困难,造成解题障碍。具体地说,学生可以根据以下线索来自我提示:

第一,试题中给出哪些新信息?新信息中可以得到哪些答题条件?很多化学综合试题会给出一些中学阶段没有学过的新知识,要求学生现学现用。

第二,各个问题会涉及哪些已学知识?需要检索哪些知识模块?需要调用哪些知识和方法?解答问题时怎样将新信息与已有知识整合起来作出分析判断?

例7.化合物5是一种香料。某研究小组以苯、乙烯为原料按下列合成路线制备化合物5:

请回答:

(3)下列四个化合物中与化合物3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_______(填字母)。

(4)化合物5的结构简式为______。

(5)从乙烯→化合物4的合成路线(试剂及溶剂任选;合成路线参照“已知”中的书写形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析:本题背景是“以苯、乙烯为原料合成化合物5”,题中还给出了“RX转化为RCH2CH2OH”的新反应。审题时可确定,解答本题要用到的知识是“新反应”“苯、烯烃、醇、羧酸等类型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所以在解题过程中要检索这几类有机物的结构、性质等,将题中新信息与这些已学知识整合起来。

将“新反应”与乙烯的结构特点结合起来确定,乙烯转化为化合物4须经过乙烯与氯化氢的加成反应,氯乙烷再经过新反应转化为化合机物4(正丁醇)。

*括号中的数据表示该有机物与水形成的具有固定组成的混合物的沸点。

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重铬酸钠溶于适量水,边搅拌边慢慢加入浓H2SO4,将所得溶液冷至室温备用。

②在一圆底烧瓶(乙)中加入适量环己醇,并将步骤①中溶液分三次加入其中,每加一次都要振摇混匀。控制瓶内温度在55~60℃,充分反应0.5 h,瓶内溶液显墨绿色。

向步骤中反应后的圆底烧瓶乙内加入少量水,并接入右图所示装置中,将T形管的活塞K打开,甲瓶中加蒸馏水,加热甲至有大量水蒸气从K中冲出时,关闭K,同时接通冷凝管中的冷凝水,收集锥形瓶中的馏分。④③

④将步骤③锥形瓶中收集到的液体经过以下一系列操作可得纯净的环己酮:a.先蒸馏除去乙醚,再蒸馏收集151~155℃的馏分;b.水层用乙醚(乙醚的沸点为34.6℃,易燃烧,当空气中含量为1.83%~48.0%时易发生爆炸)萃取,萃取液并入有机层;c.过滤;d.往液体中加入Na Cl固体至饱和,静置,分液;e.加入无水Mg SO4固体。

根据以上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简析:这是一道高考前的课堂例题,设计的主要意图是要让学生通过这道练习题来系统回顾并梳理化学物质制备、物质分离等基本实验操作知识。本题是以“实验室制取和分离环己酮”为素材命制的,给出的关键信息有“新反应式”“新物质的物理性质”“制备和分离的操作步骤”等,设置的5个问题中都涉及实验基本操作。所以,解答这道题时应将思考重点放在“新信息”与“已学知识”的整合上。

(1)“新反应”是放热反应,已学知识有“浓硫酸加入水中放热”“有机制备中要防止副反应”等,整合后就可判断,若步骤②中一次性将配好的重铬酸钾、浓硫酸、水混合溶液倒入环己醇中,会产生反应快、放热多、温度升高、副反应不易控制等后果。

(2)这一问要用到的新信息有“环己醇、环己酮的部分物理性质数据表”“水蒸气蒸馏装置图”等,已学知识有“蒸馏实验”,整合后可判断出这一步操作中反应产物环己酮会与水形成沸点在95℃左右的具有固定组成的混合物。观察装置图可知,若甲中玻璃管内水升高过多,说明装置内压强较高,因为甲与乙相连部分只有水蒸气,不会产生堵塞,所以可能是乙或乙右端部分装置中有堵塞现象,应立即打开连在甲、乙中间的活塞K,让水蒸气与大气相连。

(3)步骤④的操作目的是提纯粗产品制得精品,可能要用到的新信息有“环己酮的部分物理性质数据表”,已学知识是“物质分离基本方法”。粗产品主要是由水、环己酮组成的混合溶液,可以先加入氯化钠来降低环己酮在水中的溶解度,使环己酮与水分层,上层是有机层(含有少量水的环己酮),下层是水层(含有少量环己酮的氯化钠溶液),用分液法进行分离;用乙醚将水层中的环己酮萃取出来;用干燥剂(如无水碳酸钠、无水硫酸钠、无水硫酸镁等)除去环己酮中的少量水,并用过滤法分离(环己酮留在滤液中);再将含环己酮的两份液体混合,进行蒸馏操作。综上,正确的操作顺序是d、b、e、c、a。c、d中还要用到普通漏斗、分液漏斗。进行分液操作时在水溶液中加氯化钠有以下多方面的作用:增加分层后有机层与水层的密度之差,可加快分层速度;氯化钠可降低有机物在水中的溶解度,以减少有机产品的损耗。

(4)根据“乙醚的沸点为34.6℃,易燃烧,当空气中含量为1.83%~48.0%时易发生爆炸”就可判断出,蒸馏出乙醚时,不能用明火加热,可选用水浴加热的方式。联系蒸馏实验操作方法,当馏出液体的沸点较高时不能用水冷凝,应选用空气冷凝管。

(5)根据“醇的性质”可判断,在硫酸存在下环己醇可转化为烯烃、醚等,联系重铬酸钾具有强氧化性,可判断环己酮可能进一步被氧化等。

试题情境 篇8

专家对2014年江苏高考英语试卷的分析总结为一句话“稳中有变, 变中求新”。笔者认为, 其中“稳中有变”之“变”体现在词汇和短语辨析的难度比往年大大提高了, 而单项选择考查的另一个重头戏——语法知识, 则难度减少了不少。如果对语法概念很清楚, 能准确分析句子结构和理解句意, 语法题很容易做。这种现象充分体现了近年来江苏高考英语语法情境化的趋势, 语法规则巧妙地放在了或是非常生活化或是时事政治的情境中, 需要学生的“火眼金睛”。在此基础上, 2014年高考英语单项选择的考查目的和要求上更加突出对语法概念的辨析和对句子结构成分的划分。非常典型的是以下几道题目。第21题考查状语从句的连词, 学生首先要知道though、as、since、unless这四个连词各自的意义。第22题考查定语从句, 先行词work在定语从句中做状语, 所以用where这个关联词。第26题考查名词性从句缺宾语, 再根据句意得出答案一定是what。第31题考查情态动词should表示“竟然”的意思, 这是反复提及的should的一个概念。第29题考查独立主格结构。这个语法点虽然预测考到的可能性不大, 但对学生没有多少影响, 因为这题的实质还是非谓语动词尤其是分词各种形式的概念。稍有难度的语法题则是第23题考查时态, 要求学生区分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现在完成时的概念, 再结合语境进行选择。从这六道语法题传递的信息就是语法不是独立的个体, 是为交际英语服务的。语法本身的概念与使用的语境相符合才能体现语法的功能, 否则就是无用之物。同时, 也给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指明了一个方向, 那就是要教学生弄明白语法概念, 而没必要对语法死抠、深挖。

二从2014年江苏高考语法考查要求看今后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问题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学生在语法学习中首先没有弄清楚各种语法现象的概念, 其次没有在解题时关注题目设计的语境, 做语法练习也是稀里糊涂的, 结果就是一做就错, 多做所错, 一看到语法题就头痛害怕, 甚至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2014年江苏高考英语语法的出题方式和考查要求给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方向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1. 让学生理解、记忆各种语法现象的概念, 把好语法教学的基础关

高一学生首先接触定语从句。定语从句在整个高中阶段是非常重要也是相当难掌握的语法知识, 甚至一些高三学生在高考前还是没能完全弄清楚定语从句关联词的判断方法。初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了定语从句的一些皮毛知识, 高中英语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理清和巩固关于定语从句的各种概念, 如什么是定语从句及如何判断;什么是先行词及先行词在从句中可以做什么成分;什么是关联词及其在定从中的作用, 等等。2014年英语试卷第22题:The book has helped me greatly in my daily communication, especially at work a good impression is a must. (A.which;B.when;C.as;D.where) 学生分析出该题考查定语从句的连词, 先行词是work, 在定语从句中充当状语, 相当于in the work。选项A和C是关系代词, 只能在定从中充当主语或宾语, 选项B和D是关系副词在定从中充当状语, 但是when与时间有关, 故排除, 剩下where是正确答案。这题难度不大, 恰恰考查学生是否知道定语从句的有关概念。所以, 语法概念是“天”, 语法习题是“地”, 顶天方能立地。心中有了清楚的语法概念, 才能“笔下生辉”, 准确捕捉到答案, 否则做题就像是碰运气。

2. 在语法教学中创设情境, 让语法变得生动有趣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 英语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 缺乏语言习得的环境。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的短暂习得往往会逐渐淡化, 因此缺乏使用英语的信心与勇气, 最终导致学生的英语水平下降, 妨碍了学生交际能力的发展和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是常用的方法, 主要是能让学生在引人入胜的话题讨论中自然而然地进入阅读学习任务。在语法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情境同样能达到这样的学习效果, 笔者在不断的尝试后发现原来语法教学不只是语法知识的罗列和练习的操练, 语法课堂也可以充满欢声笑语。虚拟条件句是高二阶段的新授语法, 时间上刚好在圣诞节前夕。笔者没有先把虚拟条件句的三个基本句型呈现给学生, 而是设置了这样三个问题: (1) During Christmas, Santa Clause is the favorite figure.Are you interested in him?If you were Santa Clause, what would you do? (2) There must be something in a person’s life that he regrets doing.Take me as an example.If I had been more patient with my husband, we would not have quarreled yesterday.Write down your story and express your regret. (3) If I should be free on Christmas Day, I would go shopping with my colleague.Would you like to enjoy a Christmas holiday?Write down your plan.三个话题的设计帮助学生先从心理上卸下了“畏惧语法”的沉重包袱, 学生对圣诞节比较熟悉, 肚里有货就有话可说, 在热烈愉悦的氛围中自由表达, 而这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虚拟条件句的三个基本句式就在学生的自由表达中水到渠成地呈现出来了。同时借由圣诞节的话题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 其中不乏对美好生活、和谐社会的展望, 使得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提升。

3. 选择难度适中的语法信息输入和语法习题

美国语言学家S.D.Krashen把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定义为i, 把语言发展的下一阶段定义为i+1。这里的1就是当前语言知识与下一阶段语言知识之间的距离。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属于i+1水平的语言材料, 才能对学习者的语言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根据Krashen的“i+1”理论, 能达到最佳的语法学习效果的输入材料应该是超过学生现有语法水平但难度不是太大的习题。如果语法练习过于简单, 那么输入就是“i”, 等同于学生现有的语言水平。学生不会从中学到新知识, 上课时不会产生新的兴奋点, 不利于学生水平的提高, 并有可能产生对学习的懈怠情绪。反之, 如果语法练习过难, 即输入为“i+2”甚至“i+3”, 学生又会觉得所学知识超出自己现有的理解能力范围太多, 上课时不知所云, 无法进行消化吸收, 从而也会给英语语法学习带来负面的效果。纵观近三年江苏高考对英语语法的考查都是语法现象清晰, 题干长度中等, 这样的出题方式才是在语法教学中最值得参考和借鉴的。2014年江苏高考英语第29题:The lecture, a lively question-and-answer session followed. (A.being given B.having given C.to be given D.having been given) 这题属于非谓语动词的语法范畴。首先区分选项中四个非谓语动词形式的不同, 这属于“i”, 其次判断独立主格结构, the lecture与give构成被动关系, 根据followed说明“讲座已完成”, 这些思维过程就属于“+1”。英语教师在语法教学过程中和选择语法练习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水平和要提升的高度, 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到答案, 没有必要主观地加大语法练习的难度, 让语法给学生留下“很难学”的印象, 更不能用题海战术让学生对英语语法“望而生畏”, 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三结束语

曾经, “高考是指挥棒”遭到很多人的批判, 但从近几年江苏高考的英语试题来看, 不可否认高考在很大程度上符合科学性, 为高中英语教学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如何有效地进行语法教学, 语法教学该把握怎样的“度”, 这些问题都可以从高考试题中找到一些答案。所以, 每一位高中英语教师都应该深入地分析好高考试题, 让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更贴近学生, 贴近生活, 让语法知识充满魅力, 吸引学生, 让学生能够学好语法。

参考文献

[1]徐建强.论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情境设置[J].大观周刊, 2012 (4)

试题情境 篇9

纵观浙江省各地市2014—2016年三年语文学业考试试卷的写作题,除了传统意义上分值是50—60分的大作文外,正在悄然兴起一种新的小作文形式———交际情境写作。交际情境写作是一种“读者导向、交流驱动、语境生成”[1]的写作。在这种写作观支配下,作者因为有了直接或潜在的对象,有了交际情境要素的参与,写作的内容、素材、语言等,因着这个“交际情境”不断孕育生成。这样的写作,对作者来说,是真实、具体、有动力、有意义的。这样的写作需要学生基于真实、具体的情境,运用真实的语言能力去完成,当然学生获得的也是真实的写作技能。那么,在语文学业考试中,这个题型是以怎样的方式承载考试任务的?哪些材料是其青睐的?这些材料作为命题素材出现,又有哪些内容值得反思?这一题型的出现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下面笔者以浙江省各地市2014—2016三年语文学业考试试卷的交际情境写作试题为例略加分析。

二、学业考试中交际情境写作的命题特点

(一)交际情境写作在试卷中逐年增多

分析浙江省11地市2014—2016年语文学业考试试卷中交际情境写作的题量可以发现,交际情境写作题出现的比例呈不断增长的趋势:2014年仅嘉兴/舟山卷(两市同卷)中有交际情境写作题;2015年,则有9份试卷有交际情境写作题;2016年,全省10份试卷均有交际情境下写作题。

(二)2015—2016年试卷中交际情境写作的内容分析

表1、表2分别为浙江省各地市2015年、2016年语文学业考试试卷中交际情境写作内容的相关情况统计。

从表1、表2可见,浙江省各地市2015年、2016年语文学业考试试卷中的交际情境写作试题,内容都是提供某一具体的情境,让考生运用真实的语言能力去完成写作任务。从分值来看,温州卷、衢州卷试题的分值最高(10分),分别占全卷分值的6.7%和8.3%;其他地市的分数在5~8分,占全卷分值的3.2%~5.3%。从写作字数要求来看,除2015年绍兴/义乌卷和丽水卷没有要求、2016年丽水卷要求不超过200字外,其他试卷要求都在100~150个字,这就要求考生有一定的写作速度。

对以上情况作进一步研究,笔者发现这一题型还有以下特点:

一是与当下普通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容易进入试卷。比如:2015年绍兴/义乌卷要求根据电费通知单介绍“峰谷电”有关情况;2015嘉兴/舟山卷要求根据银行理财宣传单推荐合适的理财项目;2016金华卷要求根据高铁车票给大爷介绍乘坐高铁相关信息;等等。以上素材都是与当下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由于营造了具体真实或拟真的写作任务场景,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与交流。这样的题目更容易考查学生真实的语文水平。

二是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比如:2015年温州卷选用温州江心屿书法家启功的题字;2015年丽水卷选用给“丽水信息港”拟写萤火虫观赏注意事项;2016年湖州卷要求拟写湖州二日游游览行程;2016年衢州卷要求拟写“用地图说家乡”的发言稿;等等。这些都体现出交际情境写作与地域性的有机结合。

三是题目的呈现方式图文并茂。比如:2015年温州卷选用的图片来自于书法家启功在温州江心屿石头上的题字,再辅以文字介绍;2016年丽水卷要求根据丽水市博物馆展厅中的一块展板的图表、文字,讲解展板内容。

三、语文教学的应对策略

交际情境写作出现在学业考试中是语文学习空间扩大的表现。就语文教学而言,我们要着力做好两件事。

一是基于《考试说明》,分析学情,摸清学生的习作现状。我们可以从观察积累、语言表达、修改交流、习作速度等几方面分析学生的习作水平,作出有理有据的学情分析,为下一步的习作指导奠定基础。具体而言,要指导学生:(1)根据情境,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探究并解决实际问题;(2)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的应用文;(3)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4)养成留心观察、了解并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5)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6)要有一定速度,1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150字的习作。

二是设计交际情境,填补学生现有经验与写作任务所需经验的落差。2016年4月,“浙江省初中语文‘五特’名师网络工作室”作文教学研讨活动在青田伯温中学举行,笔者聆听了温州南浦实验中学程日东老师上的一节交际情境写作课。程老师的教学设计非常巧妙:第一个环节是教师预设青田图书馆正在搞一个活动,图书馆有一批图书要捐赠给热爱读书的某个班级,要求学生给喜欢文艺的女馆长写一段话,以打动她的心,把书捐过来;第二个环节是师生同写话,然后点评;第三个环节是要求学生给学校的总务主任写一份申请,以领取这批图书。因为有了老师高度仿真的课堂活动设计,学生的写作兴趣被调动起来,参与写作的热情高涨。受此启发,笔者也引进学生现实生活的内容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要求学生把新近班级值周的一些注意事项(包括时间、地点、内容),告知初一新生,让初一学生顺利完成值周任务。因为内容来自学生的生活,有具体的交际情境,学生写得很顺利。

通过这两个例子,笔者发现,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交际情境写作题时,要引导学生关注习作的目的和读者对象,让学生投入到真实的写作状态中。当然,这需要教师在学生的生活中用心找寻、思考活用写作的素材。

参考文献

上一篇:经济监管下一篇:新型农村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