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监管

2024-06-05

经济监管(精选十篇)

经济监管 篇1

一、网络经济监管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网上经营者的身份急需核准

市场经济划分了交易各方的责、权、利后, 才能进行交易, 而划分责、权、利的前提就是确定交易双方身份。网络交易多是在交易双方事先不了解, 交易过程不透明的过程中完成的, 使得准确核实经营者的合法身份变的错综复杂。因此, 对网上经营者的身份核准已成为网络经济监管的重要前提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 部分经营行为的合法性难以认定

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 对企业的经营范围都进行了相对严格的控制。而多数网上经营者在网络经营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在归避着这些规则, 对此有关部门也采取了谨慎态度和相关法规滞后, 以致网上经营行为的合法性难以界定。

(三) 网上交易的公平性难以保证

由于网上购物技术上的复杂性, 经营者身份的辩识、电子支付的健全机制和电子签名的有效性确认等过程在技术上存在受侵害的可能性, 使消费者的权益受到很大威胁。别外网上购物过程中, 经营者利用其优势地位, 通过拟定有利于自己、不利于消费者的条款, 使得消费者在网络虚拟的环境中对合同条款别无选择, 加上格式合同不能协商性在网上购物的条件下成倍放大, 网上公平交易的公平性难以保证。

二、加强网络经济监管的切入点

(一) 建立电子营业执照管理系统

网络经济中经营者必须办理电子营业执照。电子营业执照是标志营业主体身份的一系列数据, 提供了一种在互联网上验证对方身份的工具。有了电子营业执照这个标识, 交易双方就可在网络交易的过程中相互识别身份, 正确地了解对方企业登记执照上的相关信息。另外, 电子营业执照还能够明确企业在网上交易中的权利、义务, 为维护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二) 制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虽然现有法律法规从法理适用于网络经济监管, 但是在具体的执法实践中却很难操作, 缺乏对网络经济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根据网络经济发展的要求, 在抓紧制订电子交易、信用管理、安全认证、在线支付、市场准许、信息资源管理等法律法规的同时, 要建立《网上交易风险管理办法》、《会员准入退出制度》、《信息管理制度》、《会员定期巡查制度》、《售后服务承诺制度》、《数据安全保障制度》等制度。

(三) 成立大型网站“网络信用联盟”

由于网络市场是一个虚拟市场, 这使得网络市场成了一个全天候、全球性的市场, 也是一个违约者、侵权者容易得逞的乐园。因此, 在网络经济监管中必须强调诚实信用原则, 建立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保护、自我教育的工作机制, 制订“网盟公约”, 强调当事人认真履行法规和约定义务, 规范本行业竞争秩序, 预防和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 制裁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四) 创新网络经营行为的监管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搭建一个高质量的网络服务监管综合平台, 开发网络智能化监管系统, 实现对网络经营主体信息的收集、整理, 并将信息过滤后录入平台, 建立电子商务经济户口数据库。同时, 借助国家经济数据库, 实现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信息的比对、分析。利用技术手段, 建立网络经营行为巡查监管机制, 搜索网上违法行为, 过滤网上不良信息, 提取、固定各种类型的电子证据, 开展网络经营违法行为的案件查办。

(五) 创新网上消费维权方式

伴随着网络经济蓬勃发展, 网络交易的消费投诉日益增多。为此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协作, 协同维权, 建立协同办案处理体系, 使举报或投诉能够得到更快更好解决。并依托工商门户网站, 建立消费维权平台, 及时发布网上经营主体不良信用信息, 全力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维护网络经济秩序, 促进网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建立在Internet基础之上,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网络经济已成为市场经济中不可忽视的经济形式。与此同时, 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日益突出, 消费者合法权益难以保障, 网络侵权现象屡禁不止, 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加强市场监管服务经济建设 篇2

经过多年努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的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的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的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的行政执法队伍。

实践证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条件对市场主体的行为进行日常的监督管理,有手段在短时间内对危害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进行大范围的检查和清理,有能力对严重的.违法经营行为或重大应急事件作出快速反应。在我国市场监管体系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已成为一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重要执法力量。

我们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加强经济形势变化对市场秩序影响的深入研究,采取针对性措施,大力强化市场监管,努力消除市场秩序中影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突出问题,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和市场交易秩序的水平进一步提高。面对____年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总结历史经验,立足当前实际,着眼长远发展,只有依法加强市场监管,工商行政管理才能树立公平公正的执法权威。

加强市场监管,必须更新监管理念。要把落后的、传统的、随意的监管思维向文明的、现代的、依法的监管理念转变,牢固树立科学监管、依法监管、有效监管的理念,努力做到创新监管、规范监管、高效监管。要把依法行政看作生命线,坚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执法监督,促进公正、廉洁执法,营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加强市场监管,必须完善体制机制。要针对维护市场秩序的实际需要,着力在丰富发展“四化建设”的内涵上下功夫,着力在各项监管制度的完善上下功夫,着力在完善制度体系上下功夫,不断推进“四化建设”向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

加强市场监管,必须创新方式方法。要按照推进“四个转变”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着力在巩固和扩大创新成果上下功夫,着力在提高监管执法针对性和有效性上下功夫,着力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进一步本文来源:查字典范文网

fanwen.加大推进“四个转变”的工作力度。

加强市场监管,必须提高监管效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加强内部职能机构的协调配合、业务条线的上下联动、区域之间的相互协作、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合作,加强资源整合,增强监管合力。要完善应急机制,健全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和管理组织体系,全面提升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当前,特别要注重从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和营造良好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出发,深入研究解决涉及全局和扰乱区域经济发展秩序的问题,努力防止市场监管的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

规模经济的特色监管初探 篇3

一、以品牌培育为中心,在石英制品行业中实施“品牌备案制度”,对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实施规范化管理,实现工商业务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统一

近年来东海石英制品行业已形成了东海特色产业、支柱产业、朝阳产业,要在监管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为此,我局以“扶持促发展、打假保名牌”为目标。推行“品牌备案制度”。

首先,开展商标巡查监管。对未注册商标企业,鼓励企业注册相应的商标,保护知识产权,提升产品附加值;对新注册商标企业,鼓励企业向更高层次申请认定,如连云港市知名商标、江苏省著名商标等:目前全县石英制品行业已注册各类商标90余件,其中著名商标3件,市知名商标3件。大多数的灯具、拉管、硅微粉企业通过商标注册,主动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其次,建立商标监管一户一档。对备案商标进行分户登记,将有关商标的资料备全备齐,如企业基本资料,商标基本概况,商标授权使用情况等。对商标资料实施活页管理,适时增加,确保动态监管:我局浦南分局强化对石英品牌的备案,一年来已备案普通商标22件,江苏省著名商标4件,其他驰著名商标16件。

第三,打击商标侵权行为。在巡查中对照备案商标,对企业使用商标情况进行检查,打击商标侵权行为;并根据企业侵权商标的初衷,开展行政指导,实施人性化执法,做到“打击一个企业,保护一个行业,壮大一个产业”。通过对石英商标的扶持、监管、执法,石英商标侵权案件逐年减少,企业发展自有商标信心十足,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石英产品附加值不断增加。目前拥有的“太平洋”、“万花山”、“水晶大姐”等几大商标品牌的企业经营状况蒸蒸日上,都在创造着效益的神话:连云港市太平洋石英制品有限公司,年实现工业产值2,43亿元,上交税收上千万:使用“东海水晶”证明商标的东海水晶城,年经营额达53亿元,特色监管,实现了工商与地方政府的双赢。

二、以质量控制为中心,对肥料实施“三看三抽三主动”监管,对关系到人们切身利益的经济行为实施控制化管理,实现市场准入规范与经营行为规范的统一

目前东海辖区内共有化肥生产主体26户,化肥销售经营主体362户:依托火车货运站、飞机场和高速公路,形成了以农资及其原料为主的农资物流中心。东海局在农资监管中以“100%的消费者使用质量”为目标,提出了“三看三抽”和“三主动”监管措施:

(一)“三看三抽”

1、看数量抽检:设立农资监管网点,充分发挥网格人员的地域优势,加强对肥料信息的采集,由分局对上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分品种、分批次进行分析,有重点的、有目的地进行集中抽检,防止了抽检的无序性。2、看包装抽检:对国家明星企业,少抽或间或抽检;对新上市品种,多抽或定期抽检:对质量过硬,并且抽检一直合格的产品,可以定期免检。3、看信誉抽检:以三次抽检为基数,划分农资经营户的信用等级。全合格的经营户设为A级,半年内不再抽检:两次合格设为B级,做出相应处罚,不定期抽检,不予公示:一次合格设为C级,以高档位幅度做出处罚,每月由经营者实施证明抽检,不予公示:三次都不合格的设为D级,处罚幅度调为上限,予以公示,建议经营户转向其他行业经营。

(二)“三主动”

1、经营户主动上报经销肥料的品种与数量。对经营户主动上报的肥料品种,抽检不合格按处罚幅度下限处罚:对未上报的列为“准不合格产品”,优先封存抽检,对抽检不合格的品种按处罚幅度上限处罚。2、经销商主动证明代理肥料的质量和数量。对农资经销商,要求其建立健全农资经营的两账两票(进、销货台账、进、销货发票)和农资信誉卡制度,并将“厂家质量证明”作为进货的第一道关口。对抽检发现的不合格产品,只要经销商能够提供齐全的台帐、进货发票并主动积极配合执法机关工作的,按处罚幅度下限处罚。3、物流公司主动索要中转肥料的各种资料。要求物流公司对进货的不同批次、不同品种的肥料主动提供检验报告、提供进货、销售的台帐和票据。对不能提供检验报告的肥料必须抽检,对不按要求及时提供的加强抽检,对抽检有问题的肥料,要求物流公司主动和厂家联系,并根据备案状况实施处罚。近期我局洪庄分局查获了某物流公司发往新疆的40吨不合格肥料,由于物流公司没有主动索要资料备查,因此对山东当事人课以高幅度的行政处罚(罚款6万元),这对其他物流中心的规范经营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企业实施“三看三抽三主动”监管措施,严厉打击失信违法和经济违法行为,强化对肥料等农资的监管,普抽检、强监管、高处罚,使得原先农资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得到改观,基本实现了消费者使用环节上的产品合格率和消费者满意度达到双百。

三、以行业安全为中心,对非煤矿山实施“三色警示、联合监管”,对涉及人们生命安全的经济区实施精细化管理,实现行政监管执法与工商履职免责的统一

曾经的安峰非煤矿山无证无照经营比比皆是,安全隐患很大,关系到经营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我们以“零安全事故”为监管目标,确保经营主体资格合法化,侧重于尽职免责。

1、“三色警示”使矿山经营状况一目了然

开展摸底排查,对矿山经营做到“主体清、状况明、证照有登记”。对经营户建立一户一档,实施红、黄、绿“三色警示”管理:(1)“绿色警示”:针对证照齐全,没有安全隐患的经营户实施,每季度开展一次联合检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经营户下发警示通知,并将“绿色警示”转换到“黄色警示”:在“绿色警示”备注里标注证照使用期限,对到期不履行相应行政手续的经营户转为红色警示标志。(2)“黄色警示”:针对有照无证或存在安全隐患的经营主体实施,每个月检查一次:两次以上没有改正的,将“黄色警示”转为“红色警示”,对已经改正的转为“绿色警示”。(3)“红色警示”:针对无证照经营、有证无照经营、有两次以上警示记录的经营主体实施,每半个月开展一次取缔活动,停止经营直至经营手续齐全。

2、“联合监管”使行政监管力量增强

矿山经营证照齐全并不能确保安全,联合监管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对矿山监管实现由党委牵头,联合公安、国土、电力、交通四部门,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召集企业经营户进行安全法规宣讲,让经营者自己有防范危险、保证安全的意识和能力,全面管理好矿山经营。我局还与安峰镇民用爆炸物品管理站一起,聘请连云港市中连爆破公司指导爆破作业,实行统一保管、统一配送、统一爆破,有效地实施了源头管理,使得非煤矿山开采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得到了全面落实。经过联合部门依法监管、通力合作,目前非煤矿山38家开采企业已经办全经营手续,有照经营率达到100%,市场经营规范,安峰矿山的零安全事故,使得目前矿山经营日益兴隆,年经营额达3.6亿元,上缴税收1000多万,交通运输车辆达426辆,带动三产227户。

经济监管 篇4

会计信息披露监管所表现出的亲经济周期特征具有被动性和滞后性的缺陷, 从某种程度上说, 这对资本市场的波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会计信息披露监管是现代资本市场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会计信息披露为基础的监管模式也是目前各国的资本市场监管的重要特征。本文分析了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亲经济周期特征形成的原因, 进而提出减弱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被动性和滞后性的建议。

一、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亲经济周期特征的形成原因

1. 规制者的自利行为。规制俘获理论认为, 规制者也是一个追逐私利的特殊利益集团。在经济繁荣期, 规制者很少进行规制, 因为其不想因为进行规制导致经济发展减速而遭到人们的埋怨。而在经济衰退期, 丑闻频发, 丑闻使公众对市场失去信心而导致对政治干预需求的增大, 并降低了规制者对市场进行政治干预的感知成本, 能赢得经济危机受损方 (如广大投资者) 这个利益集团的选票。因此, 经济危机或经济衰退之后总跟着一波监管的巨浪。

2. 信息供需双方力量的悬殊使监管政策及其执行由信息提供 (披露) 方决定, 从而导致监管的无效率, 监管的无效率在经济危机中得到放大并被强制要求改进。利益集团规制理论认为, 监管政策是不同利益集团相互竞争、向规制者施加集团压力的结果, 这种集团压力导致监管政策之间在政治市场上的“纳什均衡”。利益集团的影响力与利益集团的性质和凝聚力有关, 规制改善了更有影响力的利益集团的福利。在其他条件相同时, 集团成员越多, 每个成员的收益份额就越小, 成员采取行动的成本由自己承担, 这时“搭便车”就不可避免, 也就是说, 集团规模越大, 集团成员采取行动的激励就越小。所以, 小集团往往比大集团有更强的博弈能力, 更容易对规制产生影响。

在资本市场中, 广大的投资者组成了最大的利益集团。信息披露方的潜在披露成本高, 所以具有较大的动力去争取要求披露较少信息的制度;而信息使用方较为分散, 其各自的收益较少, 而信息又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 所以其很难组成集团, 很难在制度中体现他们的利益主张。

在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制度的初步建立过程中, 由于信息披露方的压力, 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制度会偏向信息披露方, 这很可能导致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制度处于低效或无效状态。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 信息披露方还会继续进行抵抗或进行规制俘获 (如违规披露、披露时避重就轻或者重形式而轻实质、贿赂监管者甚至共谋等) , 从而无法使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制度发挥促使市场良性运行的作用。随着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制度的执行以及证券市场的发展, 证券分析师、机构投资者等利益集团不断出现或壮大, 而且其比分散的个别投资者对规制的影响要大。信息使用方这个利益集团的出现或壮大, 能对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制度的渐进式推进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经济危机爆发时为监管政策的实施积蓄力量。但在经济发展相对平稳的时期, 它们的作用不大。经济危机的爆发临时改变了各利益集团的竞争地位。经济危机的爆发给广大的信息使用方———投资者等利益集团带来的损失最为直接;同时, 在经济危机和强大压力面前, 政府扮演“道德人”和“救世主”的角色。概言之, 经济危机的爆发临时改变了不同利益集团的政治影响力, 使监管政策更多地偏向信息使用方, 使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呈现一次跳跃式前进。因此, 这种经济危机推动的监管前进也是利益集团压力下对原有监管制度安排的一次强制性改进。

3. 当代资本市场创新的影响。资本逐利的特性决定了资本市场是个活跃和具有创新力的市场。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制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其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随着资本流动的全球化, 商业环境和企业组织结构日益复杂, 金融创新工具得到广泛使用, 监管环境复杂化, 管理层与股东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急剧增大, 管理层或内部人追逐私利的动机不断增强、手段不断增多。同时, 资本市场的“繁荣”提高了市盈率, 股票期权激励方式得到了较多使用, 这为管理层作假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不论是早期的南海公司事件, 还是最近的美国金融风暴, 产生的原因都是缺少对市场创新的及时监管, 其中包括对信息透明度的监管。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缺失对经济危机的爆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 经济危机之后进行一次相对彻底的制度“堵漏”就在所难免了。

二、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建议

从前文的分析中, 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启示:第一, 会计信息披露监管是不同利益集团相互竞争和博弈的过程, 规制者也是博弈过程中的特殊利益集团, 其在规制过程中追求私利。因此, 有必要对规制者的行为进行约束。第二, 因信息披露方具有固有的强势力量, 信息披露方对规制的捕获不仅影响了信息披露政策制定, 而且影响信息披露政策的实际执行和监管过程中对规制的继续捕获, 这使得政策的实际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从而导致监管政策的低效。另外, 尽管信息披露具有被信息披露方捕获的缺陷, 但信息披露无论是在准确性、及时性还是在披露广度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 同时促进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在这一进程中, 信息使用方这个利益集团也在不断壮大, 而这是推动信息披露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 培育和发展有效的信息使用方利益集团, 是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关键。第三, 资本市场的不断创新和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相对滞后, 不仅造成了资本市场的波动, 而且加大了信息披露方与信息使用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因此, 会计信息披露监管政策要尽可能随监管环境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 并重视披露的会计信息的明晰性。要彻底消除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滞后性和被动性不大可能, 但我们可以采取措施对其进行减弱。

1. 提高监管者行为的透明度, 减少规制捕获。

通过提高监管者行为的透明度, 使监管者的权力行使过程置于“阳光”之下, 使其为监管不力承担相应的责任, 减小规制机构的自由裁量权, 消除监管者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从而可以有效减少规制捕获。从我国的情况看, 还存在法律和规则屈从于人的情况, 强势集团对规制的捕获主要集中体现在监管政策的执行环节。因此, 提高监管者执行会计信息披露监管政策的透明度是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一个重要的措施。

2. 发挥机构投资者、证券分析师等信息使用者利益集团的作用。

证券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和证券分析师是会计信息的有效需求者, 其通过搜寻、分析、传递和解释公司财务与非财务信息 (很多信息在及时性和广度上还超过了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 来提高广大投资者对信息的认知能力, 同时还增大了广大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有效需求。因此, 监管机构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以促使机构投资者和证券分析师发挥持续监督的作用, 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到会计信息披露监管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来。鉴于我国机构投资者和证券分析师这两个利益集团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 “黑嘴”和它们与上市公司勾结以操纵股价等情况时有发生, 因此要“规范和发展”两手抓, 否则反而会成为市场的绊脚石。

3. 引入民事诉讼机制, 为投资者维护自身权益提供有效的法律武器。

司法诉讼不仅是投资者维权的武器, 而且能提升信息使用方的竞争力。目前我国对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处罚手段还处在以行政处罚为主的重行政责任、轻民事和刑事责任的阶段。而且, 违规成本极低, 起不到应有的威慑和警示作用。自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下发《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后, 截至2007年末涉及信息披露违规的诉讼案件还不到50起。在这方面,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证券民事诉讼中的“风险代理收费”、“惩罚性损害赔偿”等制度, 它们极大地提高了律师和受损投资者参与诉讼的积极性。同时, 证券民事赔偿案件的取证难度大的特点影响了法院的办事效率, 提高法院对此类案件的审判水平也是当务之急。2009年3月,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提出了“成立专门证券法庭, 提高对资本市场违法犯罪案件审判的水平”的建议。

4. 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制度要与“市”俱进, 并重视披露的信息的明晰性。

我国虽然还没有发生源发性的金融危机, 金融产品也比较单一, 但是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掏空上市公司的手段不断翻新, 这也与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滞后性有直接关系。因此, 要加强监管环境的研究, 使监管制度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此外, 在会计信息披露监管过程中, 除了要不断了解市场变化, 还要重视披露的信息的明晰性, 披露的信息的明晰性是指披露内容应该突出重点并简明易懂。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仍存在“形式重于实质”的问题, 即上市公司在进行信息披露时貌似遵守披露规范, 实际上却进行无效披露甚至进行误导性披露, 例如公司对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公司治理信息、重大事项澄清或进展公告等的发布存在千人一面的现象。

参考文献

[1].陈冬华, 章铁生, 李翔.法律环境、政府管制与隐性契约.经济研究, 2008;3

[2].郭道扬.论两大法系的会计法律制度体系 (续) .会计研究, 2002;9

[3].李国运.论资本市场与会计的演化关系.会计研究, 2007;5

[4].李树生, 祁敬宇.从美国次贷危机看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辩证关系.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8;7

[5].张红凤.西方规制经济学的变迁.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经济监管 篇5

常工商企“2010”2号

关于深化经济户口管理提升监管效能的意见

各直属局、城区分局:

经济户口管理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改变监管方式、强化属地管理、加强联动监管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下履行工商行政管理各项监管职责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积极按照总局‚四个转变‛和省局‚进一步优化‘经济户口’的建立、进一步整合各类检查、进一步科学界定监管重点、进一步改进监管方式‛的要求,紧密联系各地实际,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在提高思想认识、改善数据质量、提升监管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更好地履职尽责,进一步深化经济户口管理、提升监管效能,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全面贯彻制度要求,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 各级要继续加深对经济户口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强化对经济户口管理制度(下称‚制度‛)的学习和理

户口管理工作。

四是强化考核。严格按照制度规定和要求,健全和完善对制度落实的考核措施,严格开展督查、考核。特别是要注重把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良行为、违法行为和提升服务效能作为监督检查效果纳入效能考核的重点,力求在实际检查中,发现和纠正问题,消除监管盲区,确保各项制度要求和规定,能切实贯彻落实到各项监管实际工作当中。

二、优化完善监管措施,在提升效能上下功夫 监管的目的是规范。要善于通过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依法纠正不良行为、违法行为。要充分运用经济户口管理制度和管理系统,履行好各项监管职责,及时记录管理信息,并充分利用系统信息开展好监督管理。要适应工商所综合管理实际和管理需要,完善监管措施,着重在提高监管效能上下功夫。

一是统一领导。要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研究,本着有利于推进工作、提高效能、发挥职能的原则,建立健全经济户口管理协调机构,对本单位经济户口管理工作实行统一研究、统一安排、统一考核、统一领导。

二是切实履职。对于制度规定的实地检查,要严格按照经济户口管理办法以及配套制度的规定,在检查实上下功夫。要注重在检查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良行为、违法行为。

二是细化规范。要紧紧围绕制度,突出实地检查和书式检查的程序化、规范化建设,细化工作流程,完善督查考核依据。要进一步结合监管风险点排查,在实际监督检查中,规范重、热点行业标注、市场主体下发、检查组划分、监管责任人确定、检查信息记录、案件查处、警示管理、退出督查、无照查处取缔等操作程序,推进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三是落实责任。要按照监管责任区和监管任务划分,切实开展监督检查。谋长效,关键在于落实责任。各级要切实按照监管责任制要求组织开展监督检查,在把每一个市场主体都‚落户‛到所属的监管片区的同时,关键要把监管责任落实到具体每一个责任人员。按照制度要求,核查考核任务落实情况,对不落实的,应严格按照经济户口管理责任,追究过错责任,尤其是对玩忽职守、应实施检查而不作为的、虚假检查或在检查过程中弄虚做件的行为,一旦查实要严肃处理。

浅析银行资本监管的经济波动效应 篇6

摘 要 本文通过对银行资本监管顺周期性的分析,探讨出银行资本监管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平滑资本顺周期的具体办法,希望对广大研究者提供必要的文献参考。

关键词 银行资本监管 经济波动效应 研究

诸多实践证实,在国家经济处于上升阶段下,银行会对贷款数量进行有意识的倾斜,然而贷款高峰的出现很有可能造成国家经济增长停滞以及经济衰退状况下,风险的增加和损失的变大。在经济衰退的阶段,银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十分谨慎的对待借款人的借贷行为,因此借贷资格便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这种行为不仅会造成银行贷款量的增长缓慢,还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复苏能力。资本监管因为具有顺周期的特点,通过资本监管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平滑资本顺周期,从而将银行资本监管对经济的影响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一、对银行资本监管顺周期的研究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以往Basle-Ⅰ进行了改变,是商业贷款根据不同的评定方法对于相应的信用等级进行风险权重评定,该种做法对经济周期以及宏观经济波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对风险权重的风险敏感度进行有效地提高,银行对于资本的分配便可以更加优化,这毫无疑问会增加国家经济在面对外部冲击的恢复能力。具体来说,新资本协议对于银行资本监管顺周期将产生以下几方面的影响:(一) 正如上文所讨论的,国家经济出于衰退阶段时,银行会对资金借贷持以更加谨慎的态度,这将在客观上造成经济衰退阶段,在市场上流通的资金数量下降,从而降低国家经济复苏的速度。在信用等级迁移的条件下,经济衰退过程中,信贷等级会快速的下降,因此,信贷评级敏感的资本要求对银行的资本监管有了更高的要求,但倘若使用的是“全周期”的信用评级方法,资本标准波动的幅度将不会很大。(二)新资本协议下,银行持有的资本数量将更为充足,这对于银行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应对市场外部冲击和对监管部门发出满足监管标准的信号是十分有益的。信用等级迁移的条件下,资本要求会随着信用评级的恶化而出现相反的上升趋势,这样的资本监管要求下,银行将拥有更大的主动全面进行市场选择,例如在国家经济状态出于上升阶段下,对放贷金额进行有效控制,从而使得银行比以往持有更多的资本。

二、探讨资本监管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一)在资本约束起作用时,总需求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该公式揭示投资不会影响到总产出以及利率的变化,因此在市场经济在面临冲击时,社会总需求五银行以及总产出并不会产生直接影响。

(二)留存收益渠道的影响探讨

的公式里面, 代表的是社会总需求对留存收益渠道的影响,不难发现 是小于零的,留存收益受到冲击,社会总产出的数量将会受到直接影响,然而由于这一渠道与银行本身并没有直接的影响,因此留存收益对银行资本监管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三)总负债渠道的影响

新资本协议更加注重银行放贷过程中对资本杠杆的运用,其基本宗旨便是利用更少的资本发放数量达到更多的贷款目的,然而在以往的条件下,一旦国家经济受到冲击,银行因为没有像在经济上升期那样拥有充足的资本,因而没有办法大量的吸收贷款的损失。新资本协议下,新资本协议可以实现对贷款组合要求并不是很高的初始资本进行控制从而使得银行在国家经济遭受冲击后,规模较大的进行贷款削减,进而该协议的资本顺周期特性更加明显。

(四)信用等级迁移渠道的影响

相关研究表明,在经济衰退的是其,风险权重从以前的百分之20,迁移至更高的风险权重级别,信用的迁移将敏修改您的增强银行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然而由于经济衰退是其,不同贷款在风险权重类别间的迁移属于较为少见的现象,因此那对顺周期的影响水平是十分有限的。

三、降低资本监管顺周期的方法

(一)银行超额资本数量一定程度的增加

尽管资本监管标准对银行超额资本的有着一定的标准,然而实际经济活动中,银行持有超额资本的数量通常会高于所制定的标准,通过上述讨论可以发现,在国家经济出现衰退的情况下,拥有一定树木的超额资本将会增加银行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因此,增加银行超额资本的数量将是降低对经济影响程度的有效办法。

(二)银行选择“全周期”的信用评级方法

使用“全周期”的引用评定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由于市场宏观经济的波动对贷款人的影响,从而增加贷款人在经济环境不景气的外部环境下的生存概率,促进经济复苏,使得银行资本监管对于市场经济的复苏作出积极贡献。

(三)调整风险资产的资金比率

在市场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可以将资本监管的标准进行一定程度的下调,例如将7%调整到5%,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资本要求,除此之外,资本监管标准在维持原有水平的基础上,降低贷款风险权重也可以有效地降低资本要求,从而达到对资本监管周期进行有效地降低。

参考文献:

[1]贺文峰.银行资本监管的效率效应实证检验.经济研究导刊.2013(09):108-109.

[2]王志斌,毛彦军.银行资本监管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影响.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354-356.

[3]施政烜.商业银行资本监管顺周期效应成因及其对策研究.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2(08):50-52.

加强三资监管巩固集体经济 篇7

关键词:集体“三资”,监管机制,解决建议

前言

农村集体“三资”监管问题一直是农村工作的热点和难点, 也是各级政府近些年来面临的重要课题。由于”三资”监管工作直接与农民切身利益和农村集体经济相联系, 所以做好“三资”监管工作不仅能够有效的保障农民利益, 巩固集体经济,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还能够推动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保证农村社会稳定。但在实际的监管过程中, 由于经验不足、制度缺失等原因, 农村“三资”监管工作还是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和妥善解决。

1 农村“三资”监管的概念和发展

农村“三资”的概念是在2009年农业部的4号文件中提出来的, 要求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都要加强对“三资”的理解和重视, 切实将“三资”监管工作落实到位。在这之前, 农村财务审核工作主要停留在资金上, 对资产和资源的监管力度不足, 出现了帐实不符、家底不清等一系列集体经济问题, 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在农村“三资”概念提出后, 将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规定为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所有成员集体所有, 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减少了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而且随着各级政府对“三资”监管工作的加强, 近些年农村经济得到了稳定快速的发展, 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但是, 从近些年“三资”监管的实践情况来看, 还存在监管机构不健全、招投标落实不到位、财务审批不规范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农村“三资”监管中的主要问题

2.1“三资”监管机制不健全

“三资”监管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监督机构的不健全和工作职责的不明确。目前, 还有部分乡镇没有配备经管干部, 没有将具体的工作职责落实到人, 一旦出现问题便容易出现互相推卸责任的现象。而对于已经成立的集体资产监管中心和农业服务中心等监管机构而言, 同样面临着监管人员缺少、监管力量不足、硬件设备欠缺等问题。甚至有1名记账人员要负责1个乡镇村级账务的情况, 给“三资”监管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致使“三资”监管丧失了实时实地监管的情况。

2.2 资产资源承包不规范

对于村集体的资源和资产的承包、出租和拍卖, 必须有完善的招投标制度作保障。但有些乡镇还没有相应的招投标委托中心进行运作, 承包、出租的过程没有严格遵守招投标的规定。使得集体资产、资源的数据不能完整录入, 家底不清, 降低了农村集体经济的透明度, 为贪污腐败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同时, 这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切身利益, 引起农民的不满, 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

2.3 财务收支审批易脱节

“三资”监管中的沟通机制存在欠缺。出现了被核算的村集体负责人不配合财务支出的审批和监督工作的情况, 被核算单位与代理服务中心的关系也成为了简单的报账关系, 只要票据合法、手续齐全便能够入账。职能转移后也大大增加了财政收支审批的工作量, 过大的业务量使得镇会计记账中心基本上只能依照各村提供的收支报账汇总单的内容进行入账, 财务收支审批的不到位容易出现集体财务的资产、收入、支出等与事实不符的情况。

2.4 监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由于“三资”监管工作涉及的工作环节多、工作量大、政策性强、专业性高, 使得监管人员难以适应监管工作的要求。目前, 有相当部分会计代理人员是聘用的临时工, 缺乏专业知识和工作责任心, 对于村的违规开支不敢正面抵制报销;而且很多村级的报账员都没有持会计证上岗, 容易出现工作效率低, 报账不及时的情况, 不仅会导致相关账务收支公开不及时, 还会影响到镇会计记账中心的财务处理进度。

3 如何加强“三资”管理, 巩固集体经济

3.1 明确职责, 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

建立县对乡、乡对村一级抓一级的工作格局, 并对监管机构的职责进行明确的规定, 将工作职责落实到人, 制定有效可行的奖惩制度。加快网络监管设备建设, 加大财政投入, 帮助基层更新网络基础设备, 完善“三资”监管中核算程序、报表编制、网络监督等, 提高”三资”监管数据的及时和准确性。加强对“三资”监管中违纪行为的查处, 对侵害农村集体经济, 对农村经济犯罪的人进行严厉打击, 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稳定、安全的环境。

3.2 规范管理, 切实执行招投标制度

切实执行招投标制度不仅能够提高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利用的透明度, 保护农民利益, 还能够帮助集体经济谋求最大经济利益,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此, 乡镇政府要加强对土地、山地等集体经济资源的管理, 努力消除盲点地带, 加强对闲置资产的盘活和处置, 并将其全部纳入到集体资产招投标委托中心的服务范畴, 规范化、有序化的开展招投标工作。对于招投标的信息, “三资”监管机构要及时进行公开公示, 让农民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到集体经济资源资产的处置情况, 避免串标、套标等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3.3 加强审核, 提高“三资”监管透明度

对农村财务收支进行审核是“三资”监管中的重要环节。加强台账建设, 以村为单位建立“三资”台账, 加强“三资”档案的归纳和管理, 并积极推进资源承包、资产经营、财务收支、台账管理等管理规范的建立, 使“三资”监管工作能够有章可依, 帮助工作责任的明确和落实。充分发挥记账中心的监督和核算作用, 加强对报销票据真实性的审核。严格遵循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式, 对村级日常开支实行限额备用金制度, 对于村级较大项目的财务支出实行非现金结算制度。并加强收支财务的公示, 提高“三资”监管的透明度。

3.4 注重培训, 建立高素质监管队伍

为了适应“三资”监管工作的要求, 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 加深监管人员对相关法律和政策的理解, 注重监管人员会计知识、管理知识的培训, 提高监管人员整体专业素质, 适应形势发展需求。还要注重对监管人员工作热情、工作作风的培养, 保证监管人员的作风正派和工作清廉。并通过加强工作考核的方式提高监管人员和村级报账员的工作能力和责任感。另外, 对于人手严重不足的“三资”监管机构, 除了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养之外, 还可以增加编制, 聘用业务能力高、作风清廉、具备从业资格的监管人员。

3.5 加大宣传, 培育良好的社会氛围

要想做好农村“三资”监管工作, 除了政府在完善体制、规范管理、加强审核和注重培训外, 还要积极开展相关的宣传工作, 让更多的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加深对“三资”监管的认识和理解。为此, 可以利用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途径加强宣传, 并通过印发宣传材料、开设讲座等方式进行宣传。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到“三资”监管的了解、参与和监督中来, 积极对“三资”监管中的违法乱纪行为进行举报, 形成全社会积极配合和参与“三资”监管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袁跃辉.抓实“三资”清理, 巩固集体经济[J].福建农业, 2011 (05) .

[2]陈家炽.加强农村“三资”监管,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J].福建农业, 2012 (01) .

低碳经济时代企业社会责任监管 篇8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及发展

1.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企业社会责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 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 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 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 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

2.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企业经营受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影响, 认为:一个社会通过市场能够最好地确定其需要, 如果企业尽可能高效率地使用资源以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并以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销售它们, 企业就尽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这种观点, 甚至一直延续到20世纪的一些著名经济学家的理论著作中, 如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弗里德曼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企业的唯一责任就是追求盈利”, 他还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公开的系统批评, 并从多个角度论证了企业不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哈耶克是另一位反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他是自由秩序的著名倡导者。哈耶克认为, 企业社会责任有悖于自由, 因为企业参与社会活动的日渐广泛, 必然导致政府干预的不断强化,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结果将是不得不按照政府的权威行事从而损害自由。显然, 在今天看来, 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和狭隘的, 低估了企业的社会价值。而且, 由于企业片面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 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如企业侵犯劳工权益、污染环境、财务欺诈、欺骗顾客等等, 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特别是一些知名大公司所暴露出的违反企业社会责任的种种丑闻, 这更加证实:忽略企业在追求利润过程中不断满足人类物质和文化需求、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作用, 必定给社会带来众多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这一切日益促使企业界乃至全社会开始广泛关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自20世纪中期以来, 突出地表现在CSR运动在西方国家广泛兴起。关于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 1924年, 美国学者谢尔顿在其著作《The Philosophyof Management》中提出的“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 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在可查阅的资料中对“公司社会责任”的最早描述。他把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 并认为公司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内。然而, 由于当时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忽视, 谢尔顿的理论并未引起普遍认可。直到1953年, 被称为“企业社会责任之父”的伯文出版了《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 才真正引发了人们对如何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广泛探讨。伯文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商人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 向有关政策靠拢、做出相应的决策、采取理想的具体行动的义务。

3.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

面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加速推动了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实施。1999年1月, 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 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发出实施“全球契约”的倡议, 要求重视劳工标准、人权和环境保护, 以克服全球化进程带来的负面影响。“全球契约”于2000年7月在联合国总部正式启动。2002年, 联合国正式推出《联合国全球协约》 (UN Global Compact) 。协约共有9条原则: (1) 企业应支持并尊重国际公认的各项人权; (2) 绝不参与任何漠视和践踏人权的行为; (3) 企业应支持结社自由, 承认劳资双方就工资等问题谈判的权力; (4) 消除各种形式的强制性劳动; (5) 有效禁止童工; (6) 杜绝任何在用工和行业方面的歧视行为; (7) 企业应对环境挑战未雨绸缪; (8) 主动增加对环保所承担的责任; (9) 鼓励无害环境科技的发展与推广。

进入低碳经济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

2006年以来, 深交所、上交所、银监会、国资委、行业协会等机构先后发布了有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通知、意见和指引等, 各种社会力量对企业提出了履行社会责任的期望和要求。《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报告 (2011) 》评价了国企100强、民企100强和外企100强共300家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现状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研究发现:第一,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整体水平低下, 平均仅19.7分。第二, 电力供应业处于领先阶段, 大半行业处于旁观阶段。第三, 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指数领先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第四, 欧美日在华企业的社会责任指数好于中国台湾、韩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第五, 责任实践领先于责任管理, 市场责任指数好于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这说明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整体水平仍然较低, 处于“起步”阶段。

企业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

1. 企业对低碳经济下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认识不全面

相比起西方发达国家企业, 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研究起步较晚, 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相对淡薄。不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忽视了与此有关的企业文化建设, 没有从企业文化、治理结构、奖惩机制、管理制度等多方面入手, 强化诚信经营的自律意识, 建立完善诚信经营的自律机制, 进而产生能源高消耗的问题。另外, 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层次比较低。企业社会责任分法律责任、基本企业社会责任、中级社会责任、高级社会责任四个层次。其中高级社会责任包括两个战略性责任和道义责任, 属高自愿性责任。战略性责任是企业基于战略考虑意义上的某些不能直接获得经济回报的“无偿行为”, 道义责任则不以取得直接或间接经济回报为目的, 是企业做出的无偿贡献, 是企业自我实现的体现。目前包括公用企业在内的中国的企业普遍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内容是低层次的, 对于高自愿性的社会责任, 企业普遍是缺失的。

2. 企业忽视社会责任, 注重短期经济利益

企业作为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 在承担向社会公众提供产品和服务责任的同时, 也应承担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但从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实践上来看, 许多企业只注重于短期的利润, 唯利是图, 制假售假, 以损害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来换取短期的利润, 而没有意识到企业作为社会中的成员, 要对社会负责。这种现象在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中屡见不鲜, 忽视企业本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3. 企业社会责任体制体系不健全

传统的企业价值观认为, 企业生存的目的主要在于追求盈利。在这种价值观下, 衡量企业价值的标准首先是经济效益。以这种价值观为经营宗旨的企业以追求利润为首要目标, 甚至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违背最基本的社会伦理。另外是环境污染问题。实行市场经济以来, 我国许多企业片面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 根本无视对自然环境这样的社会公共物品的协同保护与合作共享, 无视自身在社会协作关系中的责任和义务, 只顾贪婪地攫取公共资源、滥用公共物品, 不控制污染, 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危机。

4. 政府规范企业社会责任的力

度不够

政府在规范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相关工作仍有待加强。目前我国各级政府虽然意识到引导企业进行社会责任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但政府为此所做的努力还是明显不够的, 在引导和促进企业的社会责任体系的建设中, 还没有完整的体系和标准。而且我国还处于经济转型时期, 政府监管力量相对薄弱, 无法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管理。

强化监管,

确保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低碳经济带来的是全新的生态系统, 将影响到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社会、民众生活等所有方面。碳减排40%~45%的目标无疑会提高企业社会责任。在未来十几年时间内将是中国淘汰掉落后产能, 逐渐告别高能耗的时代, 此外, 碳减排目标的推行, 终究会对普通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带来巨大影响, 人们对低碳生活用品势必更加有兴趣。由于中国巨大的人口数量和目前高能耗的经济增长模式、快速的发展, 所以中国必须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监管, 通过强化企业内部自律性监管, 强化社会伦理、社会舆论软性监管;强化政府法律法规硬性监管;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水平, 才能确保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快速前进。

1.强化企业内部自律性监管

企业自律性监管是将CSR落实到日常运行管理中去。为此, 应做好三个方面工作:第一, 制定反映其社会责任承诺的战略目标和具体指标, 表明领导层的承诺, 明确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建立履责指南和行动标准。第二, 进行必要的流程再造和组织架构重构, 建立责任管理组织架构和责任危机处理机制。在董事会、监事会或经理层设立机构或岗位负责CSR规划、执行与监督工作, 跟踪了解CSR决策执行情况。第三, 建设有关CSR的具体规章以及CSR绩效的经济和非经济激励制度, 鼓励各层次员工有效参与社会责任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审查并评估企业CSR现状, 根据审查结果进行调整与改进, 并在整个企业内通报相关变化信息。

将CSR应延伸到培育企业社会责任文化与价值观中, 嵌入企业运营的每个环节。实现CSR:“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全过程融合”。在企业CSR文化方面:建立CSR文化的培训机制, 使现有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与CSR相匹配, 包括企业的价值追求、员工的精神状态与行为习惯;建立文化制度、编制CSR文化手册, 包括CSR愿景与使命、价值观、责任意识行为规范、倡议与活动、CSR形象标识、宣传用语等。目标是建立能够被企业全员所接受的CSR文化与价值观, 使企业管理从股东价值主导转向社会价值主导的转变。

2.强化社会伦理、社会舆论软性监管

用社会伦理道德, 社会舆论约束企业行为, 是一种软性监管。社会舆论在社会伦理道德的形成和遵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根据社会交易理论, 现实生活中的多数交易行为都是紧密地嵌入到社会性人际关系网络中, 随着企业与利益相关方相互依赖程度的增强, 这种交易也越来越体现出一种互信、互惠的社会交易。而社会交易不同于一般的经济交易, 需要依靠社会长期形成的惯例和社会准则加以治理。在CSR治理中, 有必要建立共同的社会价值观, 形成一种新的社会准则和价值取向。通过这些社会化隐性规则, 强化CSR的自我实施机制, 抑制企业不负责任的行为。

另外, 应重视大众媒体的作用, 建立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机制。实证研究也表明, 媒体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构成压力。根据媒体议程设置理论, 媒体在塑造社会关注和期待方面起重要作用, 它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议题来有效地左右公众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 公众也需要媒体告知哪些是现实生活中的重要议题。大众媒体要加强对CSR的关注, 对企业的责任行为要加大宣传力度, 对违反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行为予以曝光谴责, 促进企业形成乐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强大社会舆论。

3.强化政府法律法规硬性监管

政府的法律法规具有强制约束力, 是一种硬性监管, 是规范企业必须履行的最低社会责任标准。就中国现阶段而言, 如果仅寄希望于企业的自律, 而缺乏有效法律约束, 是很难希望所有企业都能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因此, 必须通过强化法律法规约束和监督企业行为, 将企业因责任缺失行为对社会造成的负外部性内化, 迫使企业决策时必须考虑其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政府主管部门要按CSR有关的硬法规则 (公司法、劳动法、环境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生产安全法等) 依法行政, 监管企业必须承担的基本社会责任。同时, 我国应在税收、融资、信贷、政府采购等方面, 尽早制定推动企业低碳、绿色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 对企业低碳、绿色技术创新, 通过政策引导、法律法规约束、制度管理等推动企业低碳、绿色技术创新。

经济监管 篇9

传统监管理论主要强调对金融机构行为的监管, 出于金融市场交易双方由于信息不对称、垄断等所形成的市场不公平交易及不能反映真实交易信息的价格, 没有系统提出对市场非理性交易价格的监管, 即实际应是对交易双方的监管, 对非违规行为的监管, 或对个体和集体非理性交易行为的监管, 也没有系统提出针对这种情形监管者能够采取的适当策略选择集。而我们认为, 金融市场交易价格的判断基于预期, 即便在充分信息条件下, 交易的主观性也很高, 主观判断受到太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以及情绪的影响, 很难做到理想的理性承担, 因而金融市场的过度预期 (包括过度乐观、过度悲观预期) 条件下的非理性交易行为是导致金融市场波动的重要原因, 也往往会因此通过传导效应导致实体经济受到影响和更大范围的经济秩序不稳。这种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的产生在没有交易者违规条件下并不是传统金融监管和调控的对象, 但是其对金融市场稳定的威胁是现实的, 并且通过具有时质性的宏观调控措施予以较高的成本。因此, 我们认为, 应使金融资产价格监管成为金融监管机构新的重要监管内容, 并研究相应的具体监管方式, 通过微观调控措施减少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降低调控成本。

一、金融资产价格泡沫、金融危机与市场失灵

从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到2007年起始于美国并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从17世纪荷兰郁金香事件到最近的次贷危机, 每次的金融、经济危机都存在资产价格波动和价格泡沫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信用经济条件下, 资产价格泡沫与资产抵押信用相结合, 从而使资产价格泡沫与信用和金融体系联系在一起。因而, 资产价格泡沫问题也成为众多金融学者、经济学者关注的焦点。对于金融资产价格及金融资产价格泡沫问题的研究主要关注金融资产价格产生机理, 一般认为资产价格泡沫是金融市场的一种常态。最初的研究认为资产价格泡沫产生于投资者的理性预期与投机行为 (Diba&Grossman, 1988;De Long, 1990) 。比如, 当部分资产供给弹性有限时, 其供给将有可能在特定时期出现短缺, 在理性预期驱使下其价格可能出现泡沫性上涨, 甚至高于其替代资产价格 (Blanchard&Fisher, 1998) ;理性预期相关的资产价格泡沫也可以用市场投资者的数量和投资者生命预期进行解释, 如具有无限市场投资者和有限投资者生命预期条件下, 资产价格存在理性泡沫的可能性 (Tirole, 1985;Weil, 1989) 。但是, 我们发现理性泡沫的概念更多地是具有理论上的意义, 因为其对许多现象缺乏解释且实践中较难检验基础价格与价格泡沫的差异。非理性资产价格泡沫理论则从新的视角考察资产价格泡沫产生的机理。非理性金融资产价格泡沫可能源于投资者对于社会热点投资预期收益的过度乐观情绪及其相互影响、激励 (Summers, 1986;Shiller, 1990) ;也可能源于噪声交易者对投资收益预期的过高估计 (De Long&Shleifer, 1991) ;或者源于投资交易者“买涨不买跌、卖跌不卖涨”的资本市场价格正向反应交易特征 (De Long J.B., Shleifer A., Summers L.H.&Waldmann R.J., 1990;Jones S., Lee D.&Weis E., 1999) ;或者源于“从众”交易决策所导致的价格波动 (Topol, 1991;Lux, 1995) ;或者源于投资者对于收益预期过度乐观的传递作用 (Scheinkman&Xiong, 2003) 。从信息经济学以及博弈论的角度也可以对金融资产价格波动或泡沫的产生做出解释 (Allen&Gorton, 1993;Hong&Stein, 2003) 。另外, 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的系统论、非线性科学与复杂性科学为金融资产价格波动问题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 许多学者开始从协同论、突变论等角度分析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 (Frankel&Froot, 1986;Brock&Hommes, 1998;Carl Chiarella, Roberto Dieci&Laura Gardini, 2006) 。

通过上述关于金融资产价格波动或泡沫问题研究的认识, 我们发现, 尽管对金融资产价格泡沫产生机理的解释存在差异, 但上述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理论均认为在金融市场运行过程中, 资产价格泡沫的产生是一种常态, 在不违反现有交易规则的前提下仍然会产生金融资产价格泡沫, 即现有交易规则并不能有效防范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的产生。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尽管自20世纪30年代金融危机以来针对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曾间断, 但是金融危机仍然呈现周期性的现实。只要资产价格泡沫产生与消失的演化过程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之内, 就不会引起金融、经济大范围的波动;但是, 一旦资产价格泡沫得到较长时期和较大程度的积累被大幅度地放大, 并且不能或没有得到有序释放, 而是通过短时期、突发性的方式破灭, 则会引起较大范围和较大程度的波动。而且由于资产价格泡沫的产生与破灭无论源于理论或是非理性因素, 都是金融市场自身运行的结果。因此, 我们认为在没有交易者违规条件下金融市场交易过程中产生的金融资产价格泡沫是导致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 市场在控制泡沫产生过程中存在市场失灵, 而市场失灵恰恰是金融监管介入的原因。

许多研究也提出了应对金融资产价格泡沫问题的措施, 但是, 目前所提出的这些应对措施多倾向于运用货币政策手段进行治理, 尚未见到明确、系统通过金融监管方式应对金融资产价格泡沫问题的相关研究文献。

二、金融监管与金融资产价格监管

金融监管和通过货币政策实施宏观经济调控是政府在金融市场领域发挥干预职能的主要方式。传统上对于金融监管的理论与实践认识侧重于对金融机构市场行为的监督管制。对于金融监管问题的研究主要关注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和监管方式, 最早涉及金融监管领域的概念是“最后贷款人” (Thomton Herry, 1802) , 强调通过中央银行等政府机构的干预以避免挤兑和金融机构链式危机的发生而给经济造成大的影响。金融监管的基本理论支撑为公共选择和市场失灵。经济周期会引发信用危机, 从而暴露出金融的脆弱性特征 (H.Minsky, 1985;Kindleberger, 1985) ;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中介职能也是其脆弱性的根源 (Friedman&Schwartz, 1986;Diamond&Rajian, 2001) ;另外, 危机还有在金融中介机构之间传递的特点 (Cagan, 1965;Kaufman, 1996) 。基于维护公共利益的目标, 有必要通过金融监管以弥补市场失灵 (Fisher, 1933;Stiglitz, 1981;Varian, 1996) 。并且金融监管的介入在实践上发挥了维护金融稳定的作用 (Anna Schwartz, 1988;Zenta Nakajima&Hiroo Taguchi, 1995) 。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的观点同样应用到了金融监管的理论分析领域, 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成为需要进行金融监管的主要原因, 从而能够维护公平的市场交易, 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 (Diamond&Dybvigr, 1983;Stigliztz&Weniss, 1981;Walsh, 1995) 。基于信息与博弈理论的分析强调需要通过信息披露监管以提高信息对称性, 但是, 正如我们在上一部分内容当中所分析的那样, 许多情况下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和泡沫的出现并不是由于在信息方面的金融机构或投资者违规行为。因此, 我们可以认为, 针对金融资产价格波动或泡沫的金融监管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金融监管, 而是将会具有更加广泛的职能。

尽管目前的许多研究在分析了金融监管介入金融交易过程的必要性之后赋予金融监管一些具体的职能, 但是, 这些监管措施均针对在信息披露、市场准入、流动性管理、风险管理、交易准则、交易范围和交易规模等方面违规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违规的交易行为, 尚未见到明确提出通过金融监管直接应对理性和非理性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及价格泡沫问题的相关研究文献。

我们认为, 传统金融监管关注违规监管, 而完全非违规的理性与非理性价格泡沫属于市场交易行为的结果, 尽管存在市场失灵, 但涉及监管机构对市场交易和市场价格的干预。这种监管没有较为明确地列入金融监管部门监管范围, 然而其危害是非常明显的, 也是历次金融危机和现代经济安全最大的威胁。金融危机的爆发再次表现出金融市场交易活动中的金融资产价格泡沫是金融乃至实体经济在内整体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 扩展原有金融监管的主要职能, 实施针对金融资产价格的金融监管应成为金融监管变革的一个方向, 并应明确列入金融监管范围、详细具体措施。

三、经济调控成本与微观经济调控机制

除了金融监管以外, 通过货币政策实施宏观经济调控是政府在金融市场领域发挥干预职能的主要方式, 在应对金融资产价格波动领域里, 传统理论与实践都倾向于通过货币政策调控的方式进行。但是, 我们认为, 货币政策在应对资产价格波动风险方面缺乏针对性和及时性, 从而会贻误调控时机、增加调控的负面效应、提高调控成本;而通过金融监管的形式应对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对金融、经济安全带来的影响会更加及时、有针对性和减少调控成本, 因而有必要赋予金融监管以新的、更强的金融资产价格监管职责。

根据传统意义上对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的认识, 只有资产价格大幅度和大范围偏离价格基础才能被认为存在资产价格泡沫。金融资产价格泡沫传统治理模式往往在资产价格泡沫已经形成或其形成的趋势已经非常明确时采取相应措施, 并且主要依赖货币政策调控, 采取提高利率、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债券等具体措施减少流动性。但是, 货币政策措施在治理金融资产价格泡沫问题方面却缺乏及时性和针对性。一方面, 实施货币政策的时机往往已经有较为明显的泡沫显现, 错过了初期治理的时机, 并且货币政策效果的显现也存在时滞, 这都将会提高现实经济损失和治理成本;另一方面, 应对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不仅影响资产价格, 其覆盖面将远远超出政策目标范围, 使得产业资金需求、创新资金需求都受到相应影响, 波及较大范围正常运行的资金链, 产生较大的治理政策副作用, 增加了宏观经济的治理难度。根据我们的分析, 在治理金融资产价格泡沫问题方面赋予金融监管机构更大的职能责任, 以金融监管的模式对金融资产价格泡沫进行微观调控则可以降低治理成本, 具有及时性和针对性的优势;通过建立对于股票、基金、债券、房地产等核心和主要金融、融资抵押物、金融相关资产价格监管体系, 形成资产价格泡沫预警系统, 及时预测资产价格泡沫的发生, 根据泡沫发生程度、范围和趋势、发展速度做出分级预警 (比如以绿、黄、橙、红等颜色由低至高进行程度预警) , 并采取不同的市场干预措施 (比如风险提示、市场价格警示、交易限制措施、交易参与、价格限制措施等价格干预和影响) 及时化解资产价格泡沫威胁。

能够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金融资产价格泡沫对宏观经济形成威胁。如果在宏观经济层面进行调控和治理, 一方面, 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不能在泡沫产生初期发挥效力;另一方面, 在泡沫演化成为宏观经济失衡时, 则已经贻误早期防范的时机, 增加了经济损失和治理成本。因此, 我们认为, 通过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资产价格的监管和相应的微观调控机制, 能够及早防范这一对宏观经济的潜在威胁, 降低经济调控成本。

摘要: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以及金融资产价格泡沫往往是引发金融危机的诱因, 传统应对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和泡沫的政策手段是运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但是我们认为, 运用货币政策手段治理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缺乏及时性, 且其效应发挥存在时滞, 会增加经济波动的损失、提高调控成本;而明确赋予金融监管相应的职能以防范金融资产价格泡沫, 运用微观经济调控措施治理金融资产价格过度波动, 能够增强政策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从而减少经济波动的损失、降低调控成本。

刍议市场经济下的诚信监管 篇10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是经济往来必不可少的条件。诚实守信, 无论是公民个人还是企业和单位, 都需要恪守。由于诚信缺少制约和监管, 失信成本低廉, 不守信用情况屡屡发生, 给社会带来危害。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承诺的事情到期不予兑现, 需要遵循的规则任意违反。出于单位或个人利益, 不惜丧失社会公德和做人准则。由于诚信的缺失, 造成矛盾和纠纷, 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影响, 给职能部门带来负担。有时由于简简单单的小事情, 缺乏沟通, 不讲诚信, 最终酿成严重后果。没有诚信的基础, 市场经济将失去发展的动力。

二、市场经济下诚信监管的现状与问题

(一) 诚信监管法规制度不健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正处于不断探索中, 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法律法规尚待不断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规, 能够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在现有的诚信监管领域中, 都是一些地方政府制定的规章制度, 缺少全国性的法律法规, 影响市场经济环境和政府形象。在出现失信问题时, 不能及时准确确定适用的法规条例。有些违法者寻找法律法规和行业规章漏洞, 不择手段骗取钱财, 扰乱正常经济秩序, 进行不正当竞争。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 违法乱纪得不到治理, 长此以往, 危害宏观经济, 影响百姓日常生活。

(二) 诚信监管力度不够

由于没有针对失信惩治的全国性法律法规, 出现违反职业操守, 制假贩假等现象, 进行治理整顿、打击惩治的力度远远不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 失信行为屡禁不止, 屡打屡犯, 付出的失信成本远远小于获得的经济利益。白天遵守环保制度, 夜晚偷偷排放废水废气。表面清洁干净, 背地通过暗沟管网进行排污。督促检查时窗明几净, 各项规范井井有条, 检查过后脏乱差依旧, 掺杂使假依旧。没有强有力的诚信监管, 不可能有健康发展的市场经济。

(三) 缺乏诚信监管的社会氛围

百姓是市场经济的参与者, 发动群众参与市场经济的诚信监管, 会改变社会氛围, 净化社会风气, 让失信单位和个人无处藏身。市场经济需要处处讲诚信, 没有足够的社会诚信氛围, 单靠政府职能部门很难发现管理漏洞, 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会变得困难重重。小到交通违章乱丢垃圾, 大到假药假酒, 黑作坊有毒有害食品, 以次充好, 假冒伪劣, 如果缺少群众参与打击违法违纪的热情, 不能建立诚信监管的社会氛围, 违法者就会为经济利益驱使, 冒着风险进行违法活动。

(四) 缺少诚信监管配套体系

进行市场经济下的诚信监管, 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 建立起诚信监管的配套体系。诚信问题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环保的、交通的、医疗卫生的、生产销售的, 金融保险的等等, 包罗万象。由于缺少配套体系, 各自为政, 进行诚信监管难度很大。当某一方面出现问题, 不能互相通报, 失信单位失信个人不能付出全面的有力度的代价, 失信成本低廉, 惩处力度不足, 助长违法违纪的嚣张气焰。当在一个行业一个地方受挫, 又换地方换行业重操旧业, 造成屡禁不止的后果。

三、解决市场经济下诚信监管问题的对策

(一) 健全诚信监管的法规制度

市场经济不是自由经济, 需要有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同样道理, 诚信的监管也需要有配套的法律法规。国家应适应市场经济中诚信问题突出, 治理难度增加, 百姓意见集中的现实, 尽快制定全国性失信处罚的法律法规, 严厉打击违规违纪, 增强法律权威, 威慑不法企图。对于近年猖獗的电信诈骗、网络犯罪以及买卖公民信息行为, 修改调整适用法律, 不仅要对直接责任人进行法律严惩, 相关的服务商、网络平台、隐私外泄渠道, 作为罪犯帮凶, 给予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制裁。

(二) 加大诚信监管力度

市场经济需要以诚相待, 讲规则守信用。为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推动建立诚信社会, 需要加大诚信监管力度。出现诚信问题, 要有相应的训诫和处罚措施, 并公之于众, 让失信行为付出代价。以假冒伪劣为代表的诚信丧失行为, 不是市场经济的衍生品, 对市场管理力度不够, 惩处不严, 才造成制假贩假屡禁不绝。当有经济利益可图, 就会有不惜风险和代价, 铤而走险。整治、净化市场, 需要职能部门通力合作, 将治理假冒伪劣落实在行动上, 真正做到一朝制假售假, 终身悔恨。

(三) 构建诚信监管的社会氛围

诚信问题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大事, 需要构建诚信监管的社会氛围。人人讲诚信, 人人监管诚信,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假酒、假药、假币、假招商、假广告, 不仅让百姓无法接受, 孩子的幼小心灵也会受到污染。一些媒体丧失公德, 一些明星见利忘义, 成为假冒伪劣商品的推介者和代言人。一夜暴富、不劳而获、投机取巧、追求安逸享乐、纸醉金迷的报道常常出现在荧屏或报端, 与中央倡导的价值观格格不入。建立诚信的社会氛围需要付出很多努力, 决不能放松。

(四) 建立诚信监管配套体系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一大特征, 诚信氛围需要培育, 遵守诚信需要监管。全社会应当建立完整的诚信监管体系, 将经营主体和公民个人纳入其中, 制定信用等级标准, 倡导人人讲诚信的社会风气, 培育高尚的市场经济环境。让信誉好、遵纪守法的单位和个人在经济生活领域获得一定利益, 进行鼓励和褒奖。对于遵守诚信不够的单位和个人, 要在信贷、投资、经济交往上加以约束, 付出失信代价。各类学校教育中, 应注重广大青少年诚信意识的培养, 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上, 奉行诚实守信光荣, 虚伪奸诈可耻。

摘要: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诚信是推动市场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诚信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需要法律法规的约束和监管。本文对市场经济下的诚信监管现状与问题进行研讨, 并提出解决对策, 希望对推动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 建设和谐社会有所帮助。

关键词:市场经济,诚信,现状,监管

参考文献

[1]全开明.市场主体信用建设初探[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15 (01) :59-62.

上一篇:中学作文教学创新研究下一篇:试题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