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情境

2024-06-13

数学情境(精选十篇)

数学情境 篇1

关键词:教学情境,小学数学,学习兴趣,问题情境

小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 经常采用直观思维理解数学知识, 对于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定义不能有效理解和掌握。为了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他们创设课堂情境。在丰富直观的课堂情境中,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快速地进入到知识探究中, 深刻理解教材中的内容。

在创设情境时, 教师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使情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活力, 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在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和思考的过程中, 促进了他们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使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获得提高。

一、情境创设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激发他们的探究积极性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和定义, 在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究时, 很难让他们深入全面地理解这些知识。在教学中, 教师要以教材中的内容为依据,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使他们在丰富的情境中产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对知识进行探究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积极活跃, 使他们有效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在创设教学情境时, 教师要遵循以下原则, 使情境教学效率不断提高。

1. 激发学生兴趣的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因此, 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时, 要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事物。

2. 生活化原则。

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情境创设时, 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挖掘生活中的素材, 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进行知识探究, 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 使学生能主动进行知识探究。

3. 情境要注重学生的体验。

在情境教学中,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对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 在把抽象的知识转变成直观的学习内容时, 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让他们在大胆尝试的过程中进行知识探究, 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

4. 要能对学生进行启发。

学生在学习一些抽象的知识时很难有效理解这些知识。在教学中, 运用教学情境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使他们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探究知识, 能够激发他们的思维活跃性, 让学生综合全面地看待问题, 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

5. 情境要具有开放性。

在创设情境时, 教师要摆脱定势思维的影响, 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 给学生足够的探究空间, 让他们在积极的思考过程中深入理解, 促进他们数学思维和数学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二、创设课堂导入情境, 激发学生的深入探究

精心设计的导入环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在上课一开始就集中精力, 进行高效的学习。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要精心设计导入情境, 提高学生的热情, 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创设导入情境时, 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依据,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使课堂教学在他们的积极参与中高效进行。

例如, 在教学“相遇问题”时, 我创设了如下导入情境:小白兔和小灰兔商量好早上要一块去拔萝卜, 小白兔从八点等到十点, 小灰兔还没来找它, 这时它决定去小灰兔家看看。想一想, 在路上小白兔可能遇到哪几种情况。有趣的情境一下子把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激发出来, 他们认真地进行分析, 最后得出以下结论:1.小白兔到了小灰兔家;2.小白兔和小灰兔在路上相遇。通过讨论和分析, 学生对相遇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 接着教师引导他们进行教材内容的探究, 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创设问题情境, 激活学生数学思维

在新课改的过程中, 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 在教学设计中融入了新的教学观念和创新思想, 使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创设情境时, 教师不仅要考虑到情境的新颖、有趣, 还要考虑情境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在问题的引导下使他们进行知识探究, 促使学生的思维面向多层次、多角度发展, 使他们在看待问题时能够透过问题的表面把握问题的本质, 有效解决问题。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 要考虑到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 使问题既能对他们起到启发思维的作用, 又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问题获得解决时, 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激励他们更积极地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 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创设生活情境,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生活中处处有知识, 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讲授融入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中,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现行小学数学教学图文并茂, 有许多学生所熟悉的图片与内容, 但编者是根据小学生共同的特点来编写的, 因此, 在创设生活情境时,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来合理有效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使教学更符合本班学生的特点, 生活情境更为他们所熟悉。在熟悉的教学情境中, 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他们对学习内容充满了探究兴趣。这样的生活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使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 理解更透彻。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 篇2

毕业论文(设计)

情境教学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目 用浅探

罗文君 10407050844

王建平教育科学系 10小教8班

三稿完成时间 2014.4.30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系部名称 专业班级 完成时间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情境教学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浅探

学生姓名: 罗文君 系部名称: 教育科学系 专业名称: 小学教育 指导教师:

王建平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声明

1.本人提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本文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成果。对本文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与集体均已在文中明确标明。

2.本人完全了解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院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本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本文被查阅、借阅或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同意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可以采用影印、打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文,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本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3.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在组织专家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复审时,如发现本文抄袭,一切后果均由本人承担,与学院和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无关。

作者签名:

日期:二O一 年

摘 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创造出有益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引领学生思考、探索、实践、合作交流等方式,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可见,情境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占用重要的地位。本文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结合情境的涵义、情境教学的理论,整理分析出情境教学的主要基本。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综合出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现状问题,分析总结出一些适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创设情境的策略。

关键词:情境教学;农村小学;数学教学

I

ABSTRACT

Compulsory curriculum standards of math(2011 edition), this famous book clearly refers that mathematics teaching is based on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content to creat a situation which is beneficial to students to study by themselves and to lead a way for students to think ,explore, practice cooperate and exchange, etc.Thus helping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abilities of teaching.It is thus obvious that situational teach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thematics teaching.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requirements, this paper is combining with the meaning and theoretic of situational teaching, thus analyzing the basic content of situational teaching.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studies and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then synthesizing the status quo problem of rural primary mathematics teaching ,thus 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some tactics of creating situation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to suit for students in rural primary school.Key words: Situation teaching;Rural primary school;Mathematical education

II 毕业论文(设计)

情境教学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浅探

目 录

摘 要....................................................................................................................................I Abstract...............................................................................................................................II

一、引言................................................................................................................................1

二、情境教学概述及其理论基础........................................................................................2(一)什么是情境................................................................................................................2(二)什么是情境教学.......................................................................................................2(三)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3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3 2.儿童教育心理学理论................................................................................................3 3.情感教育理论............................................................................................................4

三、国内外小学课程情境教学模式简介及基本特征........................................................4(一)国内外情境教学模式举隅.......................................................................................4 1.抛锚式教学..............................................................................................................4 2.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模式.............................................................................5(二)情境教学基本特征...................................................................................................5 1.情感性......................................................................................................................5 2.生活性......................................................................................................................5 3.探究性......................................................................................................................6 4.趣味性......................................................................................................................6

四、农村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现状........................................................................................6(一)农村教师情境教学理念的滞后...............................................................................6(二)教材中的情境与农村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7

(三)情境的创设缺乏真实性...........................................................................................7

(四)多媒体设备与技术不齐全.......................................................................................7

五、农村小学数学创设有效情境教学的策略....................................................................8

(一)生活情境,引起共鸣...............................................................................................8

(二)巧妙设问,设置悬念,促进自主学习...................................................................8

(三)利用游戏,激发学习兴趣.......................................................................................9

创设数学情境 体验数学价值 篇3

一、再现日常情境,感悟数学方法

感悟是智力的核心,只有通过思维活动,学生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规律,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因此,在数学课上,应巧妙再现日常情境,诱发学生在日常事件中引发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逐渐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例如学习《笔算两位乘一位数》时,我在即兴创设了一个购物情境:儿童节到了,班上准备买5个玩具作为活动奖品,每个玩具18元,那么总共要付多少钱?这时老师当起售货员,请学生走上讲台来“购物付钱”,并让他们把钱算一算,“不要多付,也不要少付哦。”大多学生在表述中体现了10元×5=50元,8元×5=40元,50元+40元=90元的过程。学生有意无意地运用了逐位相乘的方法,这时教师一语点破,学生们便会领悟到笔算乘法的关键。

二、寻找生活原型,化抽象为形象

生活充满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寻找生活原型创设情境教学,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熟悉亲切、生动形象,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学习效率。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我在课前准备时,要求学生到家庭附近的商场了解各种日常用品的价格。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进行同桌交流,并抽取常见的物品价格写在黑板上:面巾6.60元,牙膏5.80元,茶杯3.00,梳子2.05元,橡皮筋0.05元……然后提出两个问题:一、在这些商品价格中,把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你买不买?二、哪些小数中的“0”去掉后,商品的价格没有改变。接着让小组进行讨论,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能够对这两个问题找出正确答案,从而对小数的性质有了具体形象的感知,并且感到兴奋而自信。

三、回归社会实践,培养运用能力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可操作性的。在教学时,教师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这样有利于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有利于培养数学兴趣和探究精神。适当的实践活动情境,能更好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补充,并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以操作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也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地位。例如我在教学《位置与方向》后,设计了三个实践活动:一是在站在自己的座位上,指出首都北京的方向和自己家的方向;二是让学生从学校到影剧院,设计一幅路线图;三是让学生提出要到达的一个地方,让同桌为其指路。活动中,学生热情高涨,并且还有许多新拓展,如有在为同桌指路时,有的学生不仅用到教学要求掌握的东、南、西、北等方位词语,而且还用到注意红灯、下坡慢行等生动有效的交通用语。

四、展现游戏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推动孩子寻求知识和从事学习活动的一种精神力量。游戏这一适合儿童心理特点和生理特征的活动,引入教学中,能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寓于趣味性的活动之中。创设有效的游戏情境,或是复习导入,或是探究新知,都能活跃孩子的思维,开阔孩子的思路,大大的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在教学中,我经常面向大多数学生,为孩子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恰当地开展一些有益的比赛活动,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口算训练,常以 “接龙比赛”、 “找朋友”、“做医生’等形式多样的比赛游戏活动。又如教学《基数与序数》一课,我发现教材呈现的是人物排队购票的情景,但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这样的经验很少。我就让学生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在游戏中记住:自己排第几,自己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等等。这个游戏也就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把枯燥的知识鲜活地呈现在玩耍之中。

五、借助电教音像,调动各种感官

电教媒体技术集音、像、动画为一体,生动形象,在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小学生对于形象的动画卡片、投景、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非常感兴趣,他们思维也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电教媒体创设的直观情境是一种催化剂,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浓厚的生活色彩。例如,教学一年级加法应用题的时,我创设这样的情境:树上有7只鸟儿在唱歌。接着通过动画的形式出示:又飞来了6只鸟儿。此时,教师没有直接出示问题,而是让学生讨论鸟儿数量的变化,并由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全班同学共同解答。这时,学生不仅会计算,而且激发了热爱学习,亲近大自然的感情。

数学情境 篇4

一、创设乐学情境, 激情引趣

1.巧设悬念, 创设“愤”“悱”情境

在创设情境时, 需要教师巧设悬念, 精心设疑, 创建“愤”“ 悱”情境, 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自然而然地完成教学目标, 使知识技能和情感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例如教学“米和厘米”的初步认识时, 开始老师先和学生一起看漫画 (徒弟依据师傅用拃量的衣服尺寸用自己的拃来裁剪, 结果衣服又瘦又小) , 当看到量得好好的尺寸做出的衣服却又瘦又小时, 学生由开始时的好玩转为疑惑, 这时老师适时引导:“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立刻产生了强烈的探索兴趣, 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就被成功地调动起来了。

2.借助故事, 创设“美”“趣”情境

针对小学生好奇的特点, 通过讲故事或编故事的方式把学生带入到对新知的探索中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这样一下子就可以把学生吸引到学习中来。例如, 在教学“有关0的认识”时, 我和学生一起看连环画、编故事, 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情境, 学生兴致盎然, 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吸引到故事中去, 不知不觉中就投入到对0的研究中去。

3.联系生活, 再现“实”“近”情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从而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如六年级学生学习了“圆柱体的表面积”之后, 我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用铁板制作无盖铁桶, 怎样下料才能既大小适用, 又省料?需要考虑哪些条件?学生组成6 个实践小组, 小组内分工明确, 组长组织同学讨论设计, 上网查找资料, 还有的同学在家长的帮助下查找外文资料, 然后外出调查, 最后每组交一份设计方案。这一实践活动, 使学生懂得了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 做一个水桶除了考虑铁桶的大小, 还要考虑每块铁板的面积、接缝、怎样下料等实际问题。虽然有的小组设计不太合理, 但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同学们互动交流, 增进感情, 动手、动脑、动口, 尝试成功与失败, 开阔了眼界, 增强了应用意识,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思维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情体验

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 教学过程也应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学生有疑才有思维。让学生自主学习, 主动提出问题, 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 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各种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从而能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在教学“简单的人民币的加减法”时创设一个购物的情境:请若干名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 不论顾客提出什么要求, 小售货员都要满足顾客的要求。通过活动学生对人民币简单的加减法理解得更深刻, 并且增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体验现实中的某个典型角色, 通过身临其境, 触景生情来获得对实际的真实感受, 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主动获取知识。

三、创设操作情境, 激情探究

情境教育既注重“情感”, 同时又提倡“学以致用”, 因此情境教学要特别注重学生的操作应用,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时,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情境教育特有的功能, 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 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 先让学生估一估14+28大约等于多少, 有的学生说大约是四十多, 有的学生说大约是三十多,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适时引导“14+28到底是多少呢?让我们拿出学具 (可以是小棒、小方块, 也可以是计数器) 一起动手来摆一摆、算一算吧。”这时学生的动手热情已经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很快就投入到动手操作、探究的活动中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不仅探究出14+28 等于42, 还在操作中深刻理解了“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数学知识。同时在验证探究的过程中, 也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 从内心深处感到学习也是一件很快乐很有趣的事情。

四、创设合作情境, 激情互动

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让所有的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 表达自己的思想, 去倾听别人的想法, 学会交流, 合作探索。例如, 教学“梯形的面积”, 教师在出示情境后, 问学生:要求蟹池的面积就是求这个梯形的面积。请你猜一猜梯形的面积可能与它的哪几部分有关系?你们能否转化成自己学过的图形面积来解决?然后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思维活跃, 兴趣盎然, 想出了五种方法:前两种是根据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 进而推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第三种是将梯形割成两个任意三角形分别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后, 再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最后两种是学生通过割补, 使图形的面积相等, 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课堂上教师注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探索、在合作中参与、在合作中互相学习, 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

五、创设竞争情境, 激情参与

心理学认为, 健康的兴趣是创新精神的源泉。教学中力求创设有趣的竞争情景, 启发和激励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愿望, 以便使学生在学习意识中感觉到自己的智力力量, 体验到创造的欢乐。竞赛激趣, 用生动的比赛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 激发浓厚的学习气氛。例如, 在教学“口算”时, 当学生明确算理后, 我安排了一个红、黄、兰、绿四队的口算接龙。让四个小队学生手执各自的彩笔, 每人进行一道口算练习题, 看看哪一队算得又对又快, 然后进行评比, 当红队成为优胜队时, 他们队的学生都情不自禁地站起来, 握住拳头大喊:“YE!”在场的老师和学生的情绪为之感染。由此可见, 适当的竞赛活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在互动中乐学。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初探 篇5

摘 要: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好的教学情境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有效的刺激学生的感官,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欲,从而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景教学;策略

一、以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在接受系统教育的初期,很容易因为不习惯学校当中的约束性而产生叛逆感。在这种背景下,想要实现对学生的数学知识教学,其效果可想而知。然而适龄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必经环节,因此为了实现对小学生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让他们能够喜欢上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创设出一些课堂游戏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趣味化,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当中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来实现数学知识的学习,从而更好的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笔者在教学“可能性”的问题时,就通过“石头剪子布”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提问学生“谁会赢?”“谁能赢?”“一定是我赢吗?”从而让学生明白数学当中的可能性概率。

二、以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问题是一切知识的基础,除此之外,问题还能够实现对学生思维的激活,从而让他们能够更好的进行数学知识学习,并实现学习能力的提高,所以想要让学生学懂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必不可少。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要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的成长特点,精心为学生创设出带有引导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当中去探索和求知,并最终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收获。

例如笔者在进行《圆的周长》内容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和运用周长计算公式,笔者提出了硬币的周长、足球的周长、电风扇护网的周长、汽车轮胎的周长等多个实际事物的周长计算例子来让学生进行探究,并在笔者的引导下让他们从中寻找到圆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让他们进行实际计算与验证,从而让他们在学会圆形周长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让他们加深对该部分内容的记忆,使圆形周长的计算公式真正成为他们的知识体系当中的一部分。

三、以动态情境激发学生潜能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中,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口传心授,那么对于刚刚步入学校校门不久的小学生而言,其是很难达到基本教学效果的。这是由于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发育完全而导致的,其是学生正常的必经阶段。相对而言,他们更喜欢动态的、有趣的、色彩丰富的学习内容,并且这些内容还必须要具有易操作、易懂、逼真等特点,这样更利于学生的思维锻炼。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利用多媒体等技术来为学生创设出动态情境,让他们能够在自身接受范围内,主动地去进行知识的接收,进而实现对学生思维的锻炼,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之所以笔者选用多媒体,是因为多媒体能够实现对学生全方位感官刺激,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口传心授”教学模式的不足,让学生能够通过自身感官的刺激来实现对知识的接收。例如笔者在进行“年月日”的知识教学时,笔者就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并将问题抛给他们“何为日?何为月?何为年?”经过多对多媒体课件的观察,学生发现“地球自转一周为日,月亮绕地球一圈为月,而地球绕太阳一圈为年”,在此基础上学生就能够真正感知到年月日的来历与规律。通过在小学数学课堂当中攒射动态情境,不仅能够几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还能够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在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锻炼,从而为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条件。

四、创设生活情境,感受教学的价值

数学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学科,并不是完全枯燥而抽象的理论和形式。它来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将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中体验数学的问题情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让学生知道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更能培养学生的生活洞察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在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在创设生活情境时,需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选择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场景,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指引进行深加工或者再创造。二是创设的场景必须是?_放式的,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以实践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创设体育老师需要本班的学生为他分球的情境,现在学生分为男生和女生两个小组进行练习,体育老师共有12个排球,那么应该怎样分呢?学生最开始都回答每组六个排球。这时教师说:“男生有32人而女生只有16人,每组六个排球男生那边非常不高兴,那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又开始思考,怎样分配才是合理的,有学生提出建议按照男女生的人数不同进行分配,男生人多排球也要分得多。教师及时地进行分配规则的引导,如何分配才是均匀的。学生进一步的思考,逐渐地得出结论:需要根据人数的比例来进行分配,最后得出实际可行的方案。这样与实际生活相连的事例拉近了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对于学生来说,解决这样的问题比起枯燥的加减乘除有趣很多。

情境教学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及技能有着重要作用。由于小学生逻辑思维尚未完全发育,所以对于一些繁琐的公式难以理解,而情境教学则可以有效的促进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 篇6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好的情境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资源,能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能为学生打造展示才华与智慧的舞台。

一、要有“吸引力”,从“外在化”到“内在化”

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这种“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肤浅的。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侧重于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而年级《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鱼金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

二、要有“数学味”,从“生活化”到“数学化”

《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有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及好处。比如:能收缩的躺椅的椅面和椅背成大小不同的角(教师用图示展现在黑板上),你更愿意坐哪种形状的椅子呢?为什么?等等。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三、要有“发展性”,从“接受化”到“创造化”

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大相径庭。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为敏捷,迸创新的火花,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较差,创新思维的潜力正待发展。而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推行探究性学习,重在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我认为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样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 “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知识。首先指导学生用凑十法,然后用语言描述使用凑十法的过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 +2”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 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得到开拓。又如我在教学《复式统计表》时,我利用教学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收集数据后提问:“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学生提出打“√”、打“正”等,并提出用“举手”来统计更快些,后来的教学中我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比较“表1”和“表2”的问题,从而探索出“复式统计表” .我们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大胆改革教学,在教学中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情境;又要增强学生观念,把自主探索的权利留给学生。渗透创新方法,树立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正如陶行知所说:“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

四、要有“真实性”,从“虚拟化”到“逻辑化”

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有些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但有些教师为了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如下图),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個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以上是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点滴体会,“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数学味”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发展性”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而“吸引力”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结合四个方面要求去创设情境,才能创设出符合儿童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其实,只要是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让学生在宽松环境中自主学习,主动想象、思考、探索的情境就是好的教学情境。总之,教师要不断积累课堂情境知识,才能创设出适宜学生领悟的、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的情境。

数学情境 篇7

一、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兴趣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直走向抽象的极端, 很多教师只要站在讲台上就会忽视了生活和数学的联系, 甚至在“考试”指挥棒的束缚下, “努力”地将学生培养成“解题高手”, 其结果恰恰是导致了“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小学数学是基础性的学科, 是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 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了这一点.在小学数学中, 教师要善于从生活出发来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学习, 让学生建立起生活和知识之间的联系, 快乐学习.

以“三角形的认识”为例, 为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三角形定义有深入理解, 教学中教师以说三角形、指三角形、画三角形、数三角形等活动来创设情境, 让学生逐渐从直观到抽象认识, 并归纳出三角形的定义.首先, 教师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三角形, 再以幻灯片呈现各种建筑物, 让学生指出建筑中所包含的三角形, 接着让学生画出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 再数出所画三角形的边和角.由此, 同学们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然后引入讨论, 怎样概括才更准确.学生讨论后, 教师以三条线段在大屏幕上围绕“三条线段”、“围成”、“封闭空间”等关键词进行线段摆放, 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角形的定义.

其实, 数学知识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 教学中, 多利用生活来创设情境, 不仅有助于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积极作用.

二、创设故事情境, 激发想象

小学数学知识有一定的抽象性, 很多时候需要借助想象才能更好地理解所要掌握的知识.尤其是对低段的学生而言, 在故事情境中进行学习, 能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概念、定义、分类.当然, 所谓的故事不一定是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一类, 还可以根据生活来编故事.如在“统计”教学中, 教师先谈话导入, 六一儿童节就要来了, 老师准备买些气球送给大家, 可你们喜欢什么颜色的气球呢?每种气球老师要买多少呢?接着用幻灯片出示黄、红、绿、蓝四种不同颜色的气球, 再引导学生将自己喜欢的颜色写下来, 当学生写下自己喜欢的颜色后追问:“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进行数据收集最简单?”接着展开小组讨论, 进而引入到画正字的统计方法学习中.

其实, 所谓的故事情境就是要让学生从学生的角色转化到情境角色中, 这样才有利于他们从实际情况出发来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故事并不一定要多么的生动, 但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能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和想象的作用.

三、创设操作情境, 引导探究

教学中不难发现, 小学生喜欢动来动去, 很多教师则认为是“调皮”的表现, 学生没有坐着好好地听就是不爱学习其实不然, 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 教学中, 既然他们喜欢动, 那为何又不能让学习活动“动”起来呢?

如在“圆周长”的教学中, 课前先让学生准备好直尺、卷尺、硬币和圆形纸片等一类学具, 教学中先让学生量圆形纸片和硬币的周长, 结果发现学生的量法多样, 有的学生用滚动法, 有的学生用卷尺, 还有的学生先用线围绕圆形纸片转一圈后通过测量线段的长度来判断圆的周长.为让学生从实际操作逐渐过渡到抽象认知, 教师再让学生画出一个圆, 然后用自己的测量工具对该圆的周长进行测量.结果学生会发现, 滚动法无法测量了, 但还是可以用卷尺或线等测量工具绕一圈后进行测量.此时教师再设问, “如果这个圆很大, 像足球场那么大, 甚至更大, 该怎么测量它的周长呢?”问题一提出, 马上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此时才引入圆周长的学习, 学生在期待中学习, 学习行为转为自主行为, 效果更好.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要引导学生在探究合作中进行学习, 创设操作性情境, 就是以问题为探究,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让学生在合作中生成问题的解决办法.

四、创设活动情境, 乐动好学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 在以往教学中, 更多注重的是师生间的互动, 而对生生互动的关注较少.创设活动情境, 就是要让学习过程在坚持师生互动的同时让学生之间互动起来.

以“元、角、分的认识”为例,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知人民币并会简单的兑换, 课前先引导学生作出各种面值的纸币, 并准备好平时用的一些玩具和学具, 课堂上, 让不同的学生充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购物活动.学生们学习热情高涨, 遇到问题也能及时提出, 很好地完成了对元、角、分的认识.

上述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一些方法做了简单介绍, 但在情境创设中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 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知识和现实间找到衔接点, 尤其是采用活动情境时, 教师要注意不能让学生为了玩而玩, 而要在情境中贯穿知识学习, 做到玩中学, 学中乐.其次, 情境创设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三个要素进行的, 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考虑情境的可操作性, 还要保证情境有利于促进目标的达成.最后, 在情境中, 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来进行探究, 要引导学生通过情境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合作中分析问题, 问题得到解决后, 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形成知识体系.

解读数学情境细品“数学意味” 篇8

一、观图读文, 收集整理信息

图例: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37页想想做做第5题)

品读:在图中, 学生可以读到三条文字信息: (1) 租4条船, 正好坐20人; (2) 38人; (3) 还剩7条船, 够我们用吗?如果仅仅看这三条文字信息, 大家肯定不知所云, 特别是第2条信息“38人”。但情境图提供给学生们收集信息的机会, 通过情境图, 学生们发现了是在“租船”, 且是两个孩子之间的对话。在一支队伍的最前面, 一个孩子举着的牌子上的“38人”, 显然标志着“租船的一共有38人”。

这样, 在孩子与孩子的对话情境中, 学生们进行了与情境图的“对话”, 学生通过观图、读文, 进行“文字陈述”的二次加工, 其中, 培养了孩子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图例: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1页“24时记时法”想想做做第5题)

品读:题中出现了一张“南京→秦皇岛”的车票, 上面有车次号、座位号、开车时间、票价等等, 这张车票上透露了很多的信息, 哪些要为解决这题所用?这就得从中进行筛选。一旁小蘑菇的问题:“妈妈去秦皇岛, 她下午几时前到南京火车站比较合适?”提示着学生们必须从中找与开车时间有关的信息:“13:37开”。

车票是孩子们常见的生活题材, 原图的真实呈现, 使孩子们感受到这是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解决小蘑菇的问题要从中进行读取和筛选, 选出为题所用的信息, 潜意识地培养了孩子收集、筛选、整理等解决问题能力。

二、以图代文, 挖掘隐匿信息

图例: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1页练习六第6题)

品读:学生在这一情境图中可以读到这些信息:三个小朋友骑车去森林动物园, 在第一幅图中, 距森林动物园26千米。问题是:“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但关于时间的条件没有任何文字描述。

在前后两幅小图中, 赫然显示着“两个钟面”, 这就是这幅情境图的“妙”处所在。在这里, 以图代文, 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去动物园是什么时候, 到达动物园是什么时候, 但两幅钟面的显示, 就是两个时间点:去时7时30分, 到达时9时30分。这样以图代文, 将信息隐匿在情境中, 培养了学生挖掘、捕捉信息的能力。

图例: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页想想做做第5题)

品读:图中有两幅图:一幅在单打, 一幅在双打。静静的画面, 在悄无声息地告诉孩子们:单打就是一对一打, 每组有2人;双打是2对2打, 每组有4人。对于“单打”“双打”不太清楚的孩子, 看了这幅图就会一目了然了, 这比文字陈述下教师的“再解释”要形象得多。这里的以图代文, 既帮孩子们解决了第一个关于“单打”的问题, 而且在第二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中, 孩子们就会想到关于“双打”的问题。

三、借图助导, 提供策略导向

图例: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28页例题)

品读:这是“两位数乘整十数 (口算) ”的例题。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在口算方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进行择优选择, 探索出最佳口算方法。

细读图中“工人搬牛奶”的情境图, 10箱牛奶分成两叠, 右边一叠还有一箱没放上去。瞧!孩子们多样的口算方法出来了, 其中: (1) 12×5×2=120 (瓶) ; (2) 12×9+12=120 (瓶) 。在情境图的引导下, 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将新知识转化成已学过的计算, 牛奶箱的巧妙摆放, 如“思维导游”, 巧妙地帮助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策略的导向。

图例: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2页想想做做第10题

品读:在这幅情境图中, 巧妙地通过两个孩子桌上数字的选择、卡片的摆放、及相互的对话, 将游戏规则、要求示范得一清二楚。学生自己去读图, 从示范中去领悟, 去模仿, 从而进行游戏。情境图改变了往日游戏规则用文字呈现的抽象, 以生动形象的实例示范, 借图助导, 为学生提供策略导向。

数学情境 篇9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如果教师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也可以超越狭隘的数学教学内容, 让学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学习内容, 让数学“活”起来。本课题的研究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及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出发, 创设出丰富的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 (课前预设情境, 课内生成情境) , 作为支持和鼓励学生的源泉, 是实现课程目标, 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 好的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 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好奇、渴求、探究、协作、交流等学习欲望, 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 从而获得对数学的真正理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数学情境是进一步深化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体性

现代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教材为主线。数学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活的学习主体, 教师不可以用传统的知识讲授替代主体的活动, 要给学生以自由、活动的空间,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情境教学不仅仅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还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要优化课堂情境, 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渴望, 充分感受数学, 主动探究数学, 主动运用数学。

例如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时, 学生已学习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我们就从复习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为起点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1;点和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学生回答:有三种关系:圆内、圆上、圆外。

问题2:怎样判定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学生回答:可以用点到圆心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之间的大小关系来判定:当d>r时, 点在圆外;当d=r时, 点在圆上;当d<r时, 点在圆内。

教师小结: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我们可以用圆心到点的距离d和半径r的数量关系来判定。

问题3:如果把一个点换成一条直线 (用米尺表示一直线, 与黑板上已画好的圆组合进行演示位置关系) , 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在同一平面内, 直线与圆有几种位置关系?

学生在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启发下, 通过教具的演示, 很快就能得出直线与圆有三种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 并得出其判定定理。以同样的形式来组织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学生的探究成功的体验将会更充分。

在这里, 通过复习与新授知识相似的旧知识引入课题, 既是情境的创设, 又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有一个共同点的起点, 这有利于全体学生的知识建构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课堂上,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以激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 通过探索, 解决问题, 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 只有感受真切, 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 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具有启发性, 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 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 不要运用不恰当的比喻, 这样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数学语言能力的形成。

例如, 我在进行《多边形的外角和》这一课教学时, 我创设了如下的问题情境:小敏在一个五边形广场周围的小路上按逆时针方向跑步, 他每跑完一圈, 身体转过的角度之和是多少?接着, 再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际问题的启示思考推广到一般情形。

除创设问题情境外, 还可以创设新颖、幽默等各种教学情境, 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华到自己的需要之中去, 从而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三、情境教学贯穿实践性

情境教学注重“情感”, 又提倡“学以致用”, 努力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同时还通过实际应用来强化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快乐。我们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特有的功能, 在拓展的宽阔的数学教学空间里, 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 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例如, 在进行《测量旗杆的高度》这一课时, 我把学生带到了操场上, 进行了真实的户外实际测量, 其教学效果可谓“百问不如一做”, 同时对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交际能力等等, 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训练。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我不忘经常创设教学情境, 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发展, 让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角色, 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数学成绩也稳步提高。至此我似乎感觉在情境教学的领域中找到了如何将素质教育纳入课堂教学, 融入学校的各个层面的有效途径, 并且可以继续满怀信心地走下去。

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促进者。新课程要求教师既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尊重、赞赏、信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教师和学生互相展示案例, 改变了单向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 真正形成了师生是互动的“学习共同体”。

四、初步成效

1. 课堂气氛活跃, 提高了师生的思维量。

由于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其中所含的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使得学生对数学认识发生改变, 进而学生的学习观念、学习态度发生了转变,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新精神”。而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 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 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量。另一方面, 由于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具有灵活的教学机智, 引导好学生, 在提高了学生的思维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思维量。

2. 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得到提高, 问题的设计逐步科学, 教学板块清晰, 情境设计能力逐步明显提高。

通过研究, 我们的教师不再“以本为本”, 不再拘于课本上的情境, 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教内容创设出合理的、有效的情境, 能借助于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的问题更具有层次性、针对性, 使得课堂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3.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增强, 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数学学习的方式不断地多元化。

由于教师的情境创设, 使学生明确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是“有意义的”, 课后我们教师布置的一系列的实习作业使学生既把数学应用于生活, 又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五、主要成果

通过前期的研究, 我们课题组开设了20多堂研究课, 课题组教学撰写了大量的论文,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六、存在的问题及下阶段重点研究的问题

通过前阶段的研究, 我们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我们下阶段着重要解决的是:

1. 教师对情境设计的科学性判断与评析、情境创设

的原则掌握不准确方面的问题、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情境的研究与把握。

2.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个性化设置情境;

如何针对学生原知进行情境设计。

七、几点想法

1. 学校课题的研究, 只要立足于课堂主阵地, 研究就一定有生命力。

2. 学校课题研究的目标, 应立足于师生两个方面———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

我们是年轻的, 因此我们的做法和想法还比较肤浅;课题研究是年轻的, 因此我们的失败和挫折都可能存在。但我们相信, 只要我们继续努力、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相信最终成功属于我们!

摘要: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的。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情境教学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 以创设情境为主线, 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 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

认真设计数学情境优化数学课堂结构 篇10

一、联系生活, 创设情境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 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 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想买一本标价是11元的书, 你怎样用简便的方法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零, 你有好办法吗?然后请代表说说看。”这样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 联系学生生活实例进行教学, 就会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进而喜欢数学。

二、加强直观, 创设情境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 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例如, 教学“圆的周长”时, 当弄清周长的含义后, 我首先出示了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 让学生自己动脑求出圆的周长, 学生发现只要把铁丝剪断、拉直就可以测量圆的周长, 即“化曲为直”的计算方法;接着我又让学生计算手中硬纸片圆的周长, 他们有的沿圆的一周贴上透明胶带, 有的用绕线的方法, 还有的把圆滚动一周测出圆的周长;然后我指着黑板上画的圆, 问:“你们能求出它的周长吗?”“能。”我启发说:“早在1 000多年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 我相信同学们经过研究后一定也会成为当代的祖冲之。”同学们研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 纷纷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

三、利用多媒体, 创设情境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因此, 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 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创设情境。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 教师运用三维动画技术, 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孙悟空拿着一把米尺问猪八戒:“你能用这个量出我的金箍棒多长吗?”猪八戒拿起米尺边量边数:1米、2米、3米……量到第4米时, 猪八戒犯难了, 剩下的不足1米怎么表示呢?此时教师暂时关机, 利用常规教学手段, 指名一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 让其他同学人人动手, 用直尺量一量桌面的长度, 都会遇到猪八戒遇到的问题:不够1米或不够1尺的长度该怎样表示?怎么办?此时教师要认真设置问题, 组织学生广泛讨论自己的见解, 讨论之后, 教师边评价小结边开机, 画面上出现孙悟空指着猪八戒的脑袋说:“这就要用到分数!你想知道什么叫分数吗?”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创设教学情境, 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尽量让学生多说、多想、多做, 让他们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

上一篇:高压电气接线方式下一篇:语文教师的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