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之美

2024-06-12

情境之美(精选六篇)

情境之美 篇1

一、讲述故事, 激发兴趣

欣赏教学中选好作品是关键。在数千年的美术发展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优秀作品不计其数。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最能体现同时代、同种风格流派的代表作品, 一件优秀的作品往往包含了多方面的信息, 是艺术家智慧的结晶。他们在创作艺术作品的时候也有很多奇闻趣事。所以, 教师要对作品有深入、透彻的了解, 尽量收集一些关于作品创作时的小故事讲给学生听。这样有利于把学生带入艺术情境之中,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以“移情草木——花鸟画”这一课为例。花鸟画往往可以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生活, 是画家热爱生活、赞美生活的体现。它通常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或具有抒情诗一样的美, 或具有深邃、悠远的意境……学生在欣赏中能否体会到这些美, 是把画得“像不像”作为评价作品优劣的唯一标准, 还是只浮于表面地看一看画面画的是哪种“花、草、虫、鱼”。这是不同层次的欣赏, 学生的收获是大不一样的。如画面的意境, 是用语言较难形容的, 在学生艺术修养不是很深的情况下也较难体会的。这时讲述“踏花归来马蹄香”的故事就有利于加深理解:宋朝时, 有一年的科举考试绘画创作的命题就是这一诗句。这其中的“花”“归来”“马蹄”都是有形的东西, 好表现, 而唯独一个“香”是眼睛看不到的无形的东西, 很难表现。讲到这里可以有意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 你们觉得这个‘香’应该怎样表现呢?”这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能积极地参与讨论, 认真思考、展开联想。然后, 请学生各抒己见, 在讨论中, 学生的思考会进一步深入。最后, 教师说出故事的结果:一群飞舞的蝴蝶围绕在马蹄周围, 说明踏花归来的马蹄上还留有馨香。学生会很自然的体会出这个难以形容的“意境”之美。

所以, 在欣赏教学中适当插入一些与课上内容相关的有趣的故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课堂气氛更加生动、活跃。学生会被教师讲述的故事深深吸引, 自然地融入课堂气氛之中, 体会作品之美, 而不再浮于表面地对图片进行“浏览”。

二、增加相关知识的了解

一件艺术作品包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就作品创作本身而言, 从作者的生平经历, 创作的背景、立意, 到作品的构图, 点、线、面, 色彩, 节奏、韵律等都是观赏者应该了解的。只有对这些知识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才能在欣赏时有的放矢。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缺乏兴趣往往也正是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技能。所以, 在上课的过程中应该有意地渗透、传授这些知识。如结合作者的经历、创作的技法等告诉学生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现, 为什么这样构图, 为什么运用这样的色彩等等。时间长了学生自然就会对技法方面的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在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技能之后, 更要注重学生审美方向的引导。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 自己去学习、探究。

三、扩充知识, 引人入胜

学生精力旺盛、充满活力, 他们会像海绵吸收水分一样利用各种途径、各种方法积极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因势利导把他们带入课堂情境之中。用社会、历史、文化等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带动对美术作品欣赏的热情。

《古代陵墓雕塑》这一讲的内容相对较为枯燥, 陵墓雕塑离现代学生的生活较远。所以陵墓文化学生不易理解。不过对一些经典作品, 如《秦始皇陵兵马俑》《霍去病墓石雕》还是有一定了解, 教师可以扩充相关知识, 让学生对作品加深印象。1987年兵马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在介绍兵马俑的时候就可以用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为导入;兵马俑也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第八大奇迹”, 在欣赏的时候也可以介绍其他的七大奇迹。这样既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 也加深了对作品的认识、开阔了视野, 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在情境中感受语文之美 篇2

一、创设阅读情境,感受语言之美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阅读情境,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阅读这门技能,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之美。

首先,我们要让学生学会朗读。朗读是维系作品和读者之间感情共鸣的重要表达方式,也是让学生融情于文的体验途径。语感的培养,文学素养的形成,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一个“读”字。叶圣陶先生在他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提到:“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例如,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美读时,教师要适当指导点拨,学生要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就很容易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脉络和作品的内涵,体会诗歌不同意境。散文亦如此。散文语言流畅、优美,通过朗读散文能让学生自己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所在。

其次,如果在课堂上只局限于课本,那么学生的视野将受到限制,思维受到禁锢。只有把学生从教材这个狭小天地中解放出来,不断地添加新元素,学生的潜能才会激发,始终处于积极地思考之中。教师在课堂上设定阅读情境,引导学生由课本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阅读创新的能力,促使他们在课外开展研究性阅读。布鲁纳提醒我们,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发现的过程,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阅读情境创设中,教师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获取知识的渠道,可以使学

生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

二、创设生活情境,感受现实之美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情,让死板的课文、狭隘的课堂走向生活,让学生在课堂中走向生活,感受生活带来的情,把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的情感融合起来,这也是情境创设比较巧妙的一种方法。具体操作上,教师可在课堂上虚拟特定的生活情景,设法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现场“经历”获取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内化为综合的语文素养。用形象来反映生活是文学的基本特征,有些作品距离我们的时代较远,学生不易掌握,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便可以举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创设情境,进行教学。例如可以采用表演的方式,在虚拟的“真实”中借助再现情节来体验语文中的现实。例如在《孔雀东南飞》中有几幕精彩的情节:“兰芝遣归”、“兰芝抗婚”、“夫妻誓别”、“双双殉情”等,教师可在课前布置学生将这几幕改编成对话式的话剧,扮演不同的角色,他们的精彩表演将鲜活可感的人物呈现在同学面前:善良美丽、坚贞、外柔内刚的刘兰芝;对兰芝一往情深却软弱怯懦的焦仲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的焦母等等。这是对古代生活的现实演绎。

国外语文非常重视知识的运用。凡是重要的作业,都尽可能设计成各种生活情景,很少安排单项的听、说、读、写作业,让学生在特定的生活情景中进行语文实践。这样的作业设计,大大降低了难度,而且使学生真正在作业中有所得。将语文还原到现实生活中去,才能真正地掌握语文的精髓。

三、创设问题情境,感受探索之美

情境教学强调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不同于以往被动地听老师讲解,主要依靠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对问题的领悟。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将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景中,触发他们弄清未知事物的求知欲望,诱发他们探究的思维活动。例如,教学《陈情表》,司马氏集团灭蜀后,李密作为西蜀名贤被征召,他顿时陷入“进退两难”境地,于是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结果“晋武帝览表,嘉其诚款”,不但原谅了他,而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养祖母奉膳”。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设问:为什么一张小小的“表”能使李密摆脱生死攸关的险境?请联系课文说明理由。

这一问题涉及对文章历史背景和作者身世的把握,需要了解全文围绕“情”、“孝”展开的写作思路,细细品味文章“悲恸动人”的语言,还要设身处地地想象李密和晋武帝的心理,这就构成了一个特定的问题情境,这就是一个统领全文的“纲”。课堂上学生沉浸在这一问题情境中去探究,课外更是积极地查找资料,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文学的熏陶,吸取了语用经验。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喜欢语文。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着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阅读情境、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的创设,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之美。

情境之美 篇3

我国著名的艺术家曾经说过: “音乐, 能够让人感受到最大的快乐; 音乐是人生生命中的一股清泉, 能够最大限度地陶冶人的情操。”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喜欢上音乐课, 更加喜欢音乐欣赏, 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必须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来为学生营造更加理想的音乐课堂, 创设良好的音乐情境, 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音乐的无限魅力, 感受音乐之美, 从而让学生爱上音乐课。

一、以多媒体再现情境

音乐是诉诸于人类的听觉, 是一种有声的语言, 这种语言是微妙、神奇而强烈的, 是情感的传递;而图画诉诸于人类的视觉, 是一种图形语言, 能够给予人以鲜明而形象的感官刺激, 更能引发学生的想象, 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枯燥的内容生动化, 可以实现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调动, 使学生如临其境, 可以走进作品所描绘的意境中,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 更能够让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 张开想象与思维的翅膀, 享受音乐之美, 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能够带给我们多种感官刺激,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学会运用多媒体来再现情境, 用形象的图片、直观的画面来表现作品, 将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优美情境中,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音乐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的真挚、意境的优美, 让学生感受美、想象美、发现美。

二、以精彩活动展现情境

一个优秀的音乐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人的心灵,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其根源就在于源于生活与自然, 因此在学习时, 我们也不能只是将学生的视野限制在文字教材上, 而是要带领学生回归生活、回归自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让学生有更多与大自然亲近的机会, 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聆听最美妙、最真实的音乐, 感受着真实、真挚、自然与纯真。对此我们需要立足教材, 同时又要将教材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 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对教材进行大胆调整, 开发校本教学资源, 挖掘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音乐元素, 带领学生一起去发现、去创造。通过学生亲身参与活动, 走进大自然, 在大自然中感受最简单、最真实而又最奇妙的音乐。

三、以情景表演体验情境

创设音乐情境,感受音乐之美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207-01

一、更新教学观念,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

长期以来,传统的音乐教学只注重一些独立的知识点与枯燥的技能训练,而不是真正的、完整的音乐。学生满怀期望地盼着音乐课能给他们带来美感、轻松和愉悦,却发现音乐课同样是抽象的概念和知识的堆砌。更新教学观念,首先,要以人为本,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欣赏课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如何让学生会欣赏,在欣赏过程中会分析乐曲,采用怎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欣赏乐曲的兴趣。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因为乐曲内容取材于古老的传说,从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爱、抗婚到双双化作蝴蝶的情节,叙事性很强,所以本课导入部分我采用为同学们配乐诗朗诵古老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梁祝相识 ---- 草桥结拜 ---- 同窗三载 ---- 十八里相送 ---- 抗婚 ---- 楼台相会 ---- 化蝶 ...... 并根据故事的起伏随着音乐高潮的变化,有感情的讲述的方式,从而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由好奇到好学,这样,学生每次都能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其次,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学生主体参与为主,让学生自己去学唱歌曲、分析歌曲,进行创作等,创设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如:唱歌课《让世界充满爱》,首先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这首歌曲总是出现在献爱心捐助活动中呢?”并让学生自己去朗读歌词,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分成小组去分析歌曲,聆听录音范唱,学唱歌曲,每个小组根据理解、分析的情况,设计出演唱形式,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积极性很高,在展示阶段,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有男女生唱、齐唱、领唱,有一个小组做到了表演唱,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全班所有学生在温馨、愉快的音乐情境中思考、在创造中学会知识。

二、运用学科整合,提高学生音乐文化品味。

实践证明,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度。如在中学各门课程中:语文、历史、美术、地理……等都或多或少与音乐有着一定的联系,这也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了可能。如:音乐与舞蹈结合来表现音乐;与美术结合使音乐更形象;与语文中的诗词、戏剧沟通等。如:唱歌课《大海啊,故乡》一首流传很久的歌曲,在教授过程中,采取听唱教学法,使学生很快学会歌曲。在中文、英文歌词的学唱、不同演唱形式如合唱、领唱、男女生、伴唱等,使学生对歌曲有了较高的学习兴趣,也印证了学生在快乐中学会创造,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课的结尾拓展阶段,教师以配乐诗朗诵《大海》使这节课得到了升华。

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也是丰富的音乐教育教学资源:如体育,可以运用韵律操动作,配合不同节奏、节拍、情绪的音乐;如历史地理,可以学习和了解一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国家代表性歌曲或乐曲,以及相关的风土人情。如果把音乐比作是有声的色彩,那么色彩就是无声的音乐。用音乐的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美术知识,体会美感,反之如果用美术的语言来帮助音乐,也会使音乐更直观、更易理解,真正做到学科之间的综合运用。如:在《春之声》一课中,无伴奏合唱《春晓》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也是比较难的地方,我利用课件很直观地把《春晓》这首诗赋予动画和音乐,学生立即眼前一亮,学习的热情被调动起来,在创作练习中,利用学生美术课学到的知识,把《春晓》的图形谱画有声有色。这种融合式的音乐教学,不仅突出了音乐文化这条主线,有利于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而且拓展了知识面,并以艺术化的方式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学习。

三、发挥学生幻想、培养创造力,让音乐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由于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因此,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如果仅仅把音乐创造融在其他音乐教学内容中,就不可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育人的作用。只有把音乐创作作为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独立出来加以强调,音乐教学才能获得最大的教育教益。音乐是抽象的艺术,每一首作品都有它独特的内涵,不同的人欣赏同一个作品或演奏同一个作品,自己和他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新课改后,音乐课每个单元都有欣赏的曲目,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欣赏的特点,对每首作品让学生去联想,欣赏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例如在欣赏《九寨沟音画》这个作品时,因为九寨沟是被列为世界人类自然遗产名录。在布置作业时,让学生把其它著名的地方用音乐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出乎我的意料,在检查作业时,学生热情很高,都争先恐后的到黑板上写,“美丽的武陵源,田园风光,秀美和谐,翠竹依依,炊烟袅袅,令人陶醉。” “美丽的丽江古城,郁郁葱葱,花木清香,古朴壮丽”等,那虽然只创编了几小节甚至一、两句曲谱和歌词,但都非常认真,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和实践意识,创造力也得到了发挥。例如学生在学完一首新疆民歌《青春舞曲》后,让学生根据曲目的节奏特点自己编创几个小节的节奏,然后再填上旋律,感受维吾尔族音乐的风格,当一次小作曲家,这既是对学生音乐素质的梭探,也是对其潜能的挖掘及创造思维的培养。

学生在学习音乐时,要对音乐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动,这样才能投入到美妙奇异的音乐大世界中。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动,去实践,去玩!在玩中感觉音乐,并同时培养肢体协调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的个性。我在授课过程中,始终坚持这一点。如:我用钢琴把同一风格和不同风格的音乐分别弹出,把学生分成小组,分别用动作或舞蹈来表现音乐,比一比谁的反应最快,甚至可以做机器人的动作,做快动作、慢动作等等,直到音乐再次响起时再继续创造动作,或滑稽、或优美、或跳跃、或笨重,教室内充满欢声笑语。学生在音乐的响响停停中,自然地跟随着音乐节奏律动。双方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的肢体创作能力,以及音乐感受能力。这样,学生真正把音乐融入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在课下,学生不仅唱流行歌曲,而且也唱课本里的歌曲,甚至于在背单词、背课文时都编成歌曲来完成。在体育活动中、在大扫除中等都能听到学生们悦耳的歌声。

情境之美 篇5

一、问题情境,妙趣横生

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心脏,是小学生思维的起点,也是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动力。问题情境是以问题为中心开展的课堂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数学问题,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刺激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由知到用。使学生心情愉悦,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激发参与探究问题的兴趣,使课堂活动妙趣横生。例如,教学“年、月、日”时,教师设置问题:“明明今年12岁了,刚过完12个生日,而丽丽今年也12岁了,她却只过了3个生日。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你能回答吗?”学生由疑问产生好奇,由好奇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探究文本,去寻找答案,去发现数学秘密。这样巧妙地的质疑,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生活情境,探究奥妙

生活情境是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对数学产生兴趣,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体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色,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形象,返璞归真。例如,教学“10以内连加连减法”时,教师用课件模拟生活情境:有几只小鸭子在水里游泳,又游来几只小鸭子,求一共有几只小鸭子在游泳,怎么计算呢?学生很快说出算式:5+3=。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学生体会了加法的含义。(求一共有小鸭子在游泳,就是把正在游泳的5只小鸭子和又游来的3只小鸭子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一共有几只小鸭子在游泳,游走了3只,还剩几只?又该怎样计算呢?教师让学生同桌探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学生列式:8-3=。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呢?(从8里面去掉3,所以用减法计算。)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可以优化小学生的认知过程,放飞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感受到数学课堂生活的快乐。主动地探讨问题,拉近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把“乐学”落到实处,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三、体验情境,魅力无限

数学是学生思维的体操,体验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能够帮助学生运用和掌握数学知识。小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在课堂上要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思维动起来,让“静态”的数学课堂变成“动态”的生活课堂。为学生提供生活情境,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在体验中进行心灵交流,师生在交流互动中达成共识,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地去探究,找到适合自己教学的方法,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准则,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摘要:小学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活动。

情境之美 篇6

关键词:实验 情境 探究

中图分类号:J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234-01

《物理課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观察中发现与物理有关的问题,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能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体现之一是: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在新课程的习题设计中如能贴近现实的生活,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恰到好处地激发并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不管是对学生一道题的理解还是终身学习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2016年南京市中考试题的学习、分析与思考更体会到了恰当的情境与合理的引导拓展的重要性。

一、注重教法学法,规范语言表达

例1(2016年南京中考25题)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验证影响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甲、乙两图装置相同,分别是同一小球先后从A、B两处由静止滚下,钻入并推动纸盒运动一段距离后静止时的情景。

(1)纸盒被推动得越远,小球对纸盒 _________ 越多,表明小球的动能越大。

(2)对比甲乙两图可知,小球的动能与 ________ 有关。

(3)若要验证动能大小与另外一个因素的关系,需要添加一个器材是 ________。

(解析)第三问的问题表面上看似是实验器材的考察,实际上这一个小问题同时考察了学生的审图能力、对控制变量法应用情况以及影响动能的因素有哪些等知识点的。而由于学生思考的不够全面,只是流于问题的表面,多数学生只是回答小球导致失分。这与学生平时的答题随意性较大,不规范,思维单一又混乱,思路不清晰有关,从学生不好的学习习惯中,反映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存在的语言规范性问题。任何的教学方法,基础知识是根本,要想学生答题规范准确,教师的语言就要规范、严谨,同时关注学生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

二、关注物理实验,鼓励体验探究

例2(2016年南京中考24题)小明利用气球做了几个物理小实验.

(1)如图甲所示,要使两个气球靠近,应用吸管对准 ______ 点(选填“A”、“B”或“C”)沿垂直于纸面方向用力吹气。

(2)如图乙所示,将气球迅速拉长后,立即贴近额头上,额头感觉到气球变热,此现象说明的物理知识是 ________________。

(3)如图丙所示,松开土气球口的夹子,气球向右运动。

① 使气球向右运动的力施力物体是 __________;② 以吸管为参照物,铁架台是 ___________的;③ 此现象可以说明 ________(填字母)

A.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气体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D.内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

(解析)本题的几个物理小实验的考察,建立在学生动手实验或者见过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若没有做过实验,学生由于对该实验本身不熟悉,对题目的问法更显得陌生,就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第(2)题得分率较低的原因分析可能是由于学生没有做过该实验甚至没有见过类似现象,学生没有感受过拉伸的气球会发热,对于其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更是难以想到,更不用提理解应用改知识了。而学生知道了实验,熟悉了实验,才能得心应手的应用实验。第(3)题的第三问不能得满分的很多,究其原因是对于深层的能量问题没有理解,缺乏一个思维的拓展。还有错选C的原因是与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混淆,这与教师课堂上过于强调该知识点,甚至总结出口诀类的记忆方法,给学生的有效主动学习增加了无形的障碍。综上情况,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更多的关注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或者演示实验,学生自然地明白了什么是现象,经过分析加工再通过我们的思维得到现象背后的结论。

三、立足现有教材,启发学生思维

例3(2016年南京中考22题)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可以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1)选用小磁针是为了 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把电池的正负极位置对调,这样操作是为了研究 __________ 和 _______ 是否有关。

(解析)学生对于通电螺线管周围有磁场这一知识点是熟悉的,对于问题小磁针的作用直接误答成显示通电螺线管周围有磁场。反映出学生对于具体情境的分析解读抓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都较弱,这与学生在长期答题中积累形成的不良习惯有关系,由于在大量的练习中形成的思维定势,题目不看清、不看全就动笔的现象常常出现,题目读到几个关键词语,感觉跟平时做的题型一样,或者雷同,学生就会套用答案。多留给学生一点思考问题的时间,表达锻炼的机会,同学之间互相优化的机会,这样,在讨论、交流、分享中就能慢慢提高语言的准确表述能力,教师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从模仿走向自主探究,从学会最终走向会学。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情境之美】相关文章:

之美作文04-29

冬之美06-12

政治之美05-09

距离之美05-16

技术之美06-22

山水之美06-29

感受自然之美05-23

田野之美作文05-24

古镇之美作文05-25

诗词之美上05-25

上一篇:COⅠ基因下一篇:运动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