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教情境

2024-05-18

电教情境(精选三篇)

电教情境 篇1

1. 以景冶情

情境教学的特点之一便是直观可感和丰富多彩。单纯依赖学生的生活体验难以形成对学习材料的直观形象, 而利用电教媒体就可以达到这样的要求。很多写景类的文章均可以采用这种形式。

《故都的秋》描述的虽然是大家熟悉的金秋景色, 但要学生形成秋天的全面印象, 却不是易事。在教学中, 我在组织学生交流对秋天的印象之后, 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南方、北方秋天的一系列图片。学生在欣赏之余, 既获得了感官的审美愉悦, 也体会了秋的不同景色和风味, 更使他们形成了全面看待事物的意识。

有些文章离学生的生活经历很远, 也需要电教媒体。在讲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 我就收集了一些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共同战斗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放给学生看。“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在大量图片、信息的冲击下, 学生对文中涌动的情思 (深厚的感情、崇高的友谊) 体会得更深了, 作为社会个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在“酣畅淋漓品誓言”、“声情并茂读誓言”两个教学环节中, 学生激情昂扬, 学习目标顺利实现。

2. 以乐染情

“音乐是最具感染力的语言”, 很多时候可以实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语文课堂就更不能缺少音乐。

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音乐作为课文朗读时的背景音乐, 教学效果非同一般。

《不朽的失眠》是台湾作家张晓风跨越千年时空, 为古诗《枫桥夜泊》的由来虚拟的一篇小说。全文细腻地描摹了张继落榜之后内心的波澜, 演绎了张继“凤凰涅磐”般重生的历程。在授课中我选择华彦均的《二泉映月》作为朗读背景音乐, 效果很好。当略带哀怨的二胡音响起时, “他落榜了……”无需教师赘言, 学生的心境便和诗人的那种失落、无奈感融为一体并随音乐奔涌而出———又一曲绝唱在课堂上荡漾开去。

《再别康桥》的导入环节我播放了《七子之歌》的VCD片, 一则由于学生比较熟悉这首歌, 二则可以借助歌词的主题顺势导入文章主题的把握, 在“得鱼忘筌”中学生便形成了良好的阅读期待。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需要控制音乐播放的时间和音量。播放时间过长, 学生容易形成听觉疲劳;播放时间过短, 则容易出现浅尝辄止的现象。音量过高, 便会喧宾夺主;音量过低, 便会弱化感染力。

3. 以影导思

FLASH动画、影视素材越来越成为教师制作课件亲睐的对象。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得当, 的确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斑羚飞渡》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利用FLASH动画制作了一个“斑羚飞渡”的现场效果, 真切的演示了斑羚飞渡时的情境并伴之以羚羊跌落山崖时的闷响。以直接播放FLASH动画作为导入, 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 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 尤其是那一声声“闷响”, 犹如一记记重锤敲在他们的心上, 然后交流感受, 顺势引入对文章的品味。有了真切的心理体验, 学生的思维便得到了激活, 很多相同的、相似的情境便在交流中引入了课堂, 学生独具个性的生活资源便在交流中得到共享, 思维的盛宴便摆在了课堂上。

阅读教学如此, 其实作文教学中电教媒体的使用也是进行学生创新写作思维训练的一条有效途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多次强调“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笔者曾尝试让学生为自己非常熟悉的影视情节“配音”。其实是要求学生打破已有的思维定势, 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实际经验, 重新为电影情节配音。在课堂上, 播放熟悉的影视画面, 相同的画面, 却变成了不同的谈话内容。学生的激情之火马上被点燃了。于是, 电影《花木兰》中木兰变成了韩国球迷, 离家从军时的一番情绪变化变成了球迷的胜利大出征;《三个和尚》中和尚们的争执情境, 学生设计成了和尚们在讨论“市场经济下的寺院经济转轨趋势”, 不胜枚举。

当然这种素材训练的前提是要结合训练的教学目标, 并且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以及能力接受水平, 有的放矢地进行, 以便把学生最终导入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所言“今教童子, 必使其趋向鼓舞, 心中喜悦, 则其进自不能已”的境界。

电教情境 篇2

摘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一堂课的开始,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 导入 创设 兴趣

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可以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本文就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自身的直观、形象,动态模拟和信息量大的优点,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探究能力作出一些探讨,并对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提出一些建议。

一、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等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计算机具有三维演示、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特点,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有目的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或问题情景,让学生去思考,大胆地提出假设,并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讨论,鼓励他们想办法,设计方案,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

在教学“数的认识”时,先出现一块黑板、一张讲台、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然后走出一个学生,坐在椅子上拿出一本书和一个文具盒,接着出现一位老师前来上课,这样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数学化情景,使学生对“ 1” 的概念有了很清楚的认识,其他的数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教学。在认识较大的数时,比如“百、千、万……”先将十根小棒缩成一团,一根、一团和一捆小棒分别用不同的颜色来

表示,这样逐步地让学生很形象地认识数的概念,使枯燥的数学产生生活的魅力。

又如教学《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先出示两个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想: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最后演示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使学生掌握得轻松扎实。

二、启动认知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

如教《循环小数》时,为了在课堂开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可以制作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红绿灯幻灯片,上课一开始出示,并让学生说出日常看到的红绿灯,学生说出了红绿灯,绿、黄、红灯总是依次的变化。这 时 老师接着说:“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红黄绿灯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这样导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观察,建立表象实物、电教媒体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

运用实物、模型或投影等,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如在讲“三角形的认识”时,上课开始,出示红领巾后告诉学生,红领巾的形状是三角形。学生建立表象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实例,教师也参与举例。显示三角旗、房架后,并提问:“红领巾、小三角旗、房架,虽然它们的大小、颜色、材料等各不相同。但从它们的形状来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出了三角形的概念。通过直观演示和语言的点拨,为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了基础。

又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先显示六个梨、三只盘子,指名学生到电脑前操作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他们很快分完。这时演示又加一个梨,这时继续让学生把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趁势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得掌握也较为深刻。

四、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情境式导入新课的特点是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

利用音乐、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如在教“相遇问题”时,为扫清学习障碍,创设这样的情境:用动画演示让学生理解“同时”、“相向”两概念的

意义。使学生理解了相距、相遇两概念的涵意,促进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迷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师讲“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一开始这样导入:“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这时播放录音:“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应得的还少呢?”听完故事教师说:“你们能告诉八戒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与教学有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为课堂教学成功铺下基石。

当然,导入的形式还远不止这些类型。关键是要掌握人,因时、因地而变的法则,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导入新课,都应当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诸方面取得好的效果。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言简意赅,有的放矢,尽量给学生审美情趣上的满足。

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介入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要更好地利用它为

教学服务,我们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我们教师要克服学习计算机的种种神秘感和恐惧感,尽快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尤其注重基本操作技能和常见应软件的使用方法的掌握,就可以在课堂上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了。

2、不能让多媒体技术成为“灌输”的工具

现代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与现代教学手段、方法的统一,运用课件介入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要体现启发式教学。课件演示过程中,该让学生回答的要引导学生回答,该让学生练习的要让学生做,千万不能以演示代替思维过程,要充分发挥课件的直观性、启发性、实效性,同时运用合作学习和动手操作,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多媒体课件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不是赶时髦,只要合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利用闪烁、动画、色彩、声音等技术,引导学生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思考,这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等各方面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用电教媒体创设语文教学情境 篇3

一、创意设境,激情引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实践表明:能牵动情感的事往往能引起兴趣。而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电教手段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

例如:教学《笋芽儿》一课。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了解竹笋的生长过程中,学习笋芽儿冲破一切阻力茁壮成长的精神。上课开始,我首先播放一段竹林景观的录像。再将镜头逐渐聚在竹笋上,使学生感知竹笋的形、色。此时及时提问:笋芽儿是怎样成长为竹子的?需要哪些生长条件?来诱导学生思考,拉开了学习的序幕。接下来教师可边讲故事,边放“雨声”“雷声”的录音,边投影各种情境:如笋芽儿扭动、向上钻、脱壳、成长、小草摇动以及雨景、桃红柳绿,太阳出来等等,这样,学生如同置身于大自然中,随着文中各种人物的出现,轻松愉快饶有兴趣地学习了课文。

二、激发思维,释疑解难

当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或关键处需要学生理解掌握,而学生难以掌握时,教师可使用电教手段。因为电教媒体具有对事物与现象过程的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进行扩大与缩小的表现力。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再现了教学内容的全貌,从而激发兴趣,启发思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赵州桥》一课,本课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赵州桥的设计是建桥史上创举。要想解决这个难点,必须使学生懂得赵州桥结构的独特作用。由于建筑学方面的知识对于学生比较陌生而且有一定的难度,我准备了一幅赵州桥的剖面投影片向学生讲解:这个拱形的大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的弓形,每一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道不受影响,所以,赵州桥虽然没有一座桥墩,桥身却依然很坚固。这样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内心图像,而且不需冗长的解说,学生就轻松地理解了赵州桥结构的独特。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这种设计的作用是什么,再出示赵州桥的投影片,请学生到前面指图讲解,这样就可以加深印象,使理解更加深刻。此时,再让学生解释“创举”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赵州桥的设计是建桥史上的创举,难点自然而解。

三、激起情感共鸣,陶冶思想情操

语文教材中,许多文学作品是中外名家的名篇,如何让学生在阅读这些作品时,通过不同的艺术形象的感染,受到美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呢?这就要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并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因为从审美心理来说,情感是最活跃的因素,它既广泛地渗透在其它心理因素之中,又是感知与想象、理解的中介,即审美的感知由于情感的推动而进入想像,趋向理解。简单地说,感情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作用,而电教媒体对于提供具体的形象和激发学生的情感有着显著作用。

例如:教学《采蒲台的苇》其中有一句:“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涉及到历史背景。但是,由于当时的年代距现在较远,而且学生缺乏生活经历,如果只靠语言的中介,是很难认识其特定环境的。所以,我播放了一段精心选制的录像,让学生边欣赏一望无际的苇海及冀中人民为了保卫美丽的家乡而英勇战斗的情景,边听着老师的讲解:“抗日战争时期,冀中是遭受日寇蹂躏最历害的地区之一,但是这里的人民群众充分利用水乡的自然条件,出没于芦苇丛中,战斗在烟波之上,沉重地打击着侵略者,勇敢地守卫着祖国美丽的水乡,最终取得了胜利,课文中写的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就是指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损害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这样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学生理解了当时的背景,体会到了冀中人民的勤劳、机智、勇敢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并且为理解下文作了准备。

四、加强信息传递

强化有意识记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项目之一,在识字教学中采用电教手段,可以加强信息的传送,强化儿童的有意识记,加强字、词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识字效率。如“日”“月”“山”“川”原本是象形汉字,运用投影图片就可以再现“日”“月”“山”“川”的具体形像。然后,教师再由具体的形像入手,引导学生识记:“日”“月”“山”“川”。再如“包裹”的“裹”是形声字,它用“衣”表形,“果”表声。这个字笔画多,学生容易写错。但是,运用抽拉投影片教学,则很容易解决这一致学难点。既形象又生动,显示了投影造型艺术在识字教学中的优越性。

语文教学应该注意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可以实现这些结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

上一篇:放养式下一篇:地质测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