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太极推手

2024-05-07

竞技太极推手(精选十篇)

竞技太极推手 篇1

关键词:太极,竞技推手,现状,对策

1 目前北京市太极竞技推手比赛的简述

太极推手在北京有着深厚的底蕴和良好的氛围,早在1970年,推手比赛就在李天骥等老一辈武术家的主持和指导下,在北京等大城市开始创办试点,并于1982年在北京首次举办太极推手表演赛。1986年,国家体委将太极拳、剑、推手列为全国正式比赛项目,并决定每年举行一次比赛。太极推手从此走上竞赛的舞台。北京市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北京武术院和北京武术运动协会对北京市太极竞技推手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1999年开始,太极推手在每年的上半年都有正式的竞技比赛,北京的推手比赛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氛围。在不断的竞技与实践中,北京市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太极推手运动员和教练员,如:朗言斌(5年)、李海(5年)、汤铁军(4年)、文健龙(4年)、孙浩(3年)、邱衡(3年)、常青(2年)、刘丁(2年)等一大批多次卫冕的冠军选手,著名的教练员有陈瑜老师(北京陈照奎研究社社长)、许义林老师(原兴华职高武术教练)、苗青老师(华城武术社教练)和刘明亮老师(国际关系学院武术教练)等。此外,更有一些拿过全国名次的选手也参加或带队参加北京市的比赛,如:张维忠、于文水、于道平、高晓光等。这些高水平运动员的参与有力地促进了北京市太极竞技推手的发展。

2 北京市太极竞技推手比赛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

2.1 推手运动员参赛人数有所提高,但占参赛总人数的比率不高

2006年的北京市推手比赛参赛人数为24人,2007年为35人,2008年为33人,三年的推手参赛总人数为92人。2009、2010和2011三年参加推手比赛的总人数为155人,比前三年的总人数多63人。近三年推手的参赛人数有所增加,没有出现因为级别人数不够,不得不调到上一个级别打比赛的现象,这表明北京推手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但是近四年的推手参赛人数占太极拳比赛总人数的平均比率为6.24%,比率没有太大浮动,从这一数据上看,目前北京市太极推手比赛人数的发展空间还很大,但是参加人数少仍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对策1:太极竞技推手更名为武术竞技推手,鼓励更多的武术拳种和门派参与其中。

首先,武术中有许多拳种都有推手训练,例如:大成拳、意拳、形意拳、临清谭腿、花拳等等。如果把太极竞技推手更名为武术竞技推手,就会有更多地拳种、更多的武术爱好者可以参与其中。其次,太极拳是武术大家庭中的一员,太极推手的目的就是为了检验太极拳而提高技击防身的能力。其它武术拳种的主要目的也是提高技击防身的能力,当然就可以借鉴这种不容易受伤又能提高技击实战能力的形式。一方面促进各个拳种的学习交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武术的融合和推广。再次,取消太极拳套路考评,方便其它拳种参赛。

对策2:加强太极推手运动在高校的推广和普及。

就太极推手特点而言,太极推手是一项非常优秀的、安全系数较高的对抗项目,不仅具有独特的技术风格和较强的观赏性,更是和中国深邃的传统文化相辅相成的。它寓强烈对抗于温文尔雅中,而且不需要昂贵器具和专业场地,开展起来经济方便。因此在北京高校开展太极推手运动不仅为首都高校大学生了解太极的技击技巧和探究传统文化内涵提供了捷径,更有利于提高和保证太极推手的习练和竞赛人数,从而深入而有效地推动武术推手运动的高速、良性发展。

对策3:推手运动员可以按照年龄分组,鼓励民间选手参赛。

不管是太极推手还是武术推手,都可以按照年龄分组。例如:甲组——26岁至50岁,乙组——16岁至25岁,或者分为老中青三个组,主要目的是避免20岁刚练推手时间不长的后生晚辈仅凭体能打败技术出色,但年纪大,体能差的师父级或者师爷级的长辈。合理的分组有利于鼓励更多的推手选手上场参赛。另外还可以适当调整推手规则的细节,比如老年组的比赛时间可以适当缩短、场地适当缩小等,总之目的是鼓励更多的民间选手参加推手比赛。

2.2 众多太极拳协会和武术协会未能建立起推手队伍

近几年来,陈照奎太极拳社、陈式、吴式等太极拳研究会各区县武术协会,还有志强武术馆、花拳研究会等馆、社、协会都参加过推手比赛。但这些武术馆、社、协会常常只有1至2名选手参赛,没有形成一支6到10人的队伍。绝大多数太极拳协会、各区县太极拳协会还没有建立起一支常设的太极拳推手队伍,也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推手教学训练体系,更谈不上推手训练方法的系统性、科学性和技术的创新。可以看出,各个太极拳馆、社、协会只是把太极推手作为太极拳的一种附属,也没有对太极推手运动员进行专门的系统的训练与科学的培养。我们从近四年的冠军分布来说明各单位的队伍建设。

注:华城武术社的推手队员主要是清华和北大的研究生,有时也以清华和北大的身份报名参赛。

2008年太极拳推手比赛国际关系学院和北京人文大学武术院两所高校均派出了各10余人的比赛队伍。比赛的全部5个级别的冠军都被两所学院推手队员获得。2009年和2010年都是7个级别,一共14个冠军,只有3个冠军被其他的武术协会获得,这足以看出众多太极拳协会未能建立起太极推手队伍,而高校的推手队伍日益壮大。2011年申百圣代表队外请全国比赛的冠军从国关手中夺走两个冠军,但在7个级别中还有4枚金牌留在高校队伍中。申百圣外请队员是全国冠军,来自河南焦作的运动员。严格地讲,他们虽然参加北京市太极推手比赛,但不能代表的北京的推手真实水平。

对策1:武术管理部门应从太极拳比赛的规程上加以改进和调控。

提高太极推手运动的水平,必须认识到推手作为最具民族特色的对抗项目之一,必须在思想上对其加以高度重视。发展的道路任重道远,要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最快捷的方法还是要武术管理部门从太极拳比赛的规程上加以改进和调控。例如,可以在目前太极拳比赛规程中明确规定各个参赛队伍中参加太极推手比赛的人数下限或者是推手和太极拳套路参赛人数的百分比,这样就会刺激各个区县武协和太极拳协会成立专门的太极推手队伍,还可以逐渐改变太极拳套路运动员与推手运动员比例失衡和多数套路运动员不懂推手不懂技击防身的现状,可以有效地消除大多数太极拳运动员只研究动作的表演规范性、艺术性,而忽视了武术的本质特性之一即技击性的弊病,从而改变太极拳是中看不中用的老人拳,只能健身,不能实用的错误观念。

对策2:太极拳协会要走进学校,广泛吸纳年青人。

目前,太极拳协会的主要成员多是一些中老年人,练习太极拳的主要目的就是防病健身,这样的武术协会当然在竞争激烈的太极竞技推手比赛中很难取得较好的成绩。各个太极拳协会或是其它拳种的武术协会中都不乏深谙推手、技击精髓的高人,应该积极聘请他们作为推手教练,进入学校执教,一方面是使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武术运动在学校也得到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也为了更好地吸纳年青人,从而壮大各个武术协会。只有抓住了年青人的心,太极拳、太极推手乃至中国武术才能有发展。

2.3 太极竞技推手的技术动作单一,缺乏观赏性

在近三年的近百场比赛中,共有369次得分,其中得1分次数305次,占82.7%。在得1分的中,“推挤”的动作得分共191次,占得一分总数的62.6%,占总得分次数的51.8%,可以看出,目前太极推手的主要动作集中在“推挤”上,“推挤”的动作的广泛使用,除与运动员本身技术水平有关外,与太极推手的规则也有直接的关系。由于规定了出圈得分,所以运动员大量采用简单的“推挤”的动作逼迫对方出圈,从而达到得分的目的。这使得比赛的技术动作趋于单一化,观赏性有所下降。在近几年的推手比赛中,场上大量出现互相插腋下的动作,因而引发了较多的“搂抱”犯规。得1分中有28次劝告得分中有25次因“搂抱”劝告,“搂抱”犯规占得1分总数的百分比是8.2%,占劝告总数的89.3%,这表明比赛的犯规次数较多,这使得裁判成为比赛的主角,导致比赛连续性非常差,观赏性也大打折扣。在比赛场上,要使一方出圈,特别是倒地,不控制对方躯干确实少有技术可以施展,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北京太极竞技推手动作之单一,得分手段之少。得2分的情况主要是对方严重侵人犯规警告得分,在近几年的比赛中很少出现,省略之。在得3分或是4分主要是摔法动作,近身摔法是近几年比赛的一个技术亮点,运用并得分次数明显比前几届比赛明显增加,2010年比赛所有场次总共使用摔法20次得分。2011年由于有全国冠军———王峰参与比赛,摔法动作更是成为全场亮点,仅“进身肩靠”一个技术动作,就能在多次对垒中近十次的运用,并能把对手靠出3米远而倒地得分,可以说2011年太极推手比赛的技术含量在历届北京市太极竞技推手比赛中是最高的。虽然全国冠军的参与,不能代表北京的推手水平,但无疑给北京的推手技术带来更好的新鲜血液。从增强比赛的观赏性的角度来看,摔法技术应该进一步鼓励,进一步放开推手的摔法技术,可以增加膝法、腿法,如:快速磕膝摔、插腿别腿摔、过背摔等技术动作,单臂可以瞬间搂抱。这样在增加比赛的观赏性的同时,也会不断增加推手的技术含量。另外,对推手比赛而言,适当的将比赛规则放开,也会吸引更多民间高手参赛,不仅能提高太极推手比赛的观赏性和技巧性,更有利于推手技术的丰富完善和更多新鲜血液的引进。

2.4 裁判执法水平良莠不齐,执法制度不统一

裁判执法水平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90%的受调查对象都表示出对裁判执法水平的担忧。裁判对规则的理解执行不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竞技推手的发展。几十年来,太极推手的规则基本成型,比赛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但是不可忽视的一点是,目前太极推手裁判的执法水平良莠不齐,缺乏一个统一的制度和尺度。赛场上不同裁判对相同的情况往往出现不同的判罚。这不仅削弱了裁判作为赛场上执法者的权威程度,更打击了运动员的积极性,这对太极推手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另外,裁判员的手势、口令和运用的时机等方面在比赛中也存在较多不足。2011年运动员称量体重时,每个运动员单独进入称重房间。如果没有队员的监督,裁判的公信力就会大打折扣。为了提高裁判的执法水平,北京市武术协会、武术院等机构组织应该致力于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推手裁判队伍,加强推手裁判的培训学习力度,使竞技推手比赛更加公平公正。

2.5 现阶段竞技推手的投入小,亟需进一步包装

市场化是我们改革开放的必经之路,竞技推手若想获得长久的发展,必须经历市场化的过程。目前竞技推手的状况不容乐观,虽然推手界内有很多高手和专业人士,但是竞技推手仍旧不为社会大众所认知,处于一种默默无闻的状态。改变这种方法的道路就是走竞技推手的市场化道路。在这一点上可以参考河南电视台的《武林风》和中央电视台的《散打王》节目,它们很明智的运用电视这个媒体对各个武术门派和武术散打进行推广,相当于打开了一扇通向无数世界的窗户,揭开了武术的神秘面纱,使之易于被更多的人所理解接受。竞技推手也可以从中吸取很多经验,依照商业化规则进行包装宣传,提高曝光率从而吸引更多的媒体观众和商家,这对提高竞技推手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有极大的裨益。就目前而言,竞技推手的市场化道路依旧任重道远,主要原因在于竞技推手本身仍旧不为很多人了解,社会关注度不够,而且运动本身存在的观赏性差,竞技性不强等等因素,无疑也成为竞技推手运动市场化道路上的阻碍。但是,市场化毕竟是一个大环境大趋势,竞技推手应该克服重重困难,走上一条市场化的良性循环之路。

3 结论

(1)太极竞技推手更名为武术竞技推手,鼓励更多的武术拳种和门派参与其中,同时竞技推手比赛设年龄分组。改变目前北京竞技推手选手人数少、平均年龄偏低、社会认知度不高的现象。推手运动不仅安全性高,伤害事故少,而且有利于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此外,推手运动中蕴含着浓厚的中华文化气息,适合作为学校的特色体育项目。

(2)技术水平亟待提高。目前北京竞技推手技术动作单一,规则局限性强。为了提高其观赏性和技术性,不仅有必要强化摔法技术在竞技推手中的应用,更应该进一步开放规则,便于运动员放开手脚,施展更多的技术技巧,这样做才有助于推手技术的推陈出新和持续发展。

(3)应利用多种手段增加各武术协会,特别是太极拳协会的参赛人数,建立起多支常设的推手队伍,不断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为今后推手运动的发展打下基础。

(4)提高裁判执法水平,是提高裁判员威信力的关键。比赛中裁判员的误判不仅影响了整个比赛的流畅性和观赏性,更在心理上对运动员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在裁判员的培训上不可掉以轻心。相反,更要以一系列措施提高执法水平和公信力。

(5)推手应该进一步包装,朝着国际化的新型民族对抗项目迈进。在国际化和市场化成为不可扭转的大趋势下,对推手来说,闭门造车是没有出路的,必须加强宣传和推广,提高影响力,在市场化大潮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沈寿.太极推手问答[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6.

[2]国家体委武术太极推手竞赛规则[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毛明春等.从规则角度研究影响推手竞赛的观赏性问题[J].中国体育科技,2002(8).

太极拳推手·推手式架(上) 篇2

单手挽花即以顺势单搭手为其预备势,以甲领乙或以乙领甲,前后移动重心,两手腕互相听劲,沾连黏随反复练习推化,两手运动呈平圆形或立圆形,以锻炼上、下、左、右引进落空的劲。也可左、右势互换进行练习。

双手挽花即以顺势双搭式为其预备势,甲领劲,乙随劲,配合重心左右移动。在身法、腰法的带动下,两臂相互缠绕,连绵不断,沾黏不散,快慢相间,上下相随,里外结合,随机应变,周而复始,循环练习。也可左右势互换进行练习。其特点是:“两手缠绵不断线,足跟牢固意九泉。练到两臂如秤灵,欲加毫厘意在先。”

合步推手陈式太极拳推手方法,属太极拳定步双推手练习法,也叫打轮。合步推手以顺势双搭手为其预备势,甲领劲,重心前移,用右臂挤劲走下弧向上掤于乙方左臂,同时左手按乙左腕于身体右侧;乙方左手接甲左手,右手按甲左肘变按劲;甲重心后移用掤劲上捋,化解乙方按劲;乙顺势转变挤劲后,用左臂掤于甲方右臂,右手按甲右腕;甲转加掤劲,化解乙方挤劲。循环练习,左右练法相同。其特点是:“两人推手如鳔胶,沾连黏随主牢腰。功夫达到熟练时,滑如冰凌黏如胶。”

打轮陈式太极拳推手术语。泛指二人搭手,随其自然,不顶不抗,圆转自如的推手练习,具体练法参见“合步推手”。

顺步推手也叫一进一退,陈式太极拳推手方法之一,属太极拳活步双推手练习法。此法一进一退为一圈,甲乙双方各一左一右,平衡圆转,均包含有搠、捋、挤、按、采、捌、肘、靠8种用法,以及足、膝、胯等部位的套、管、沾、黏法。做法是以右式双搭手为预备势,甲用挤劲缠绕,乙用按引化;甲用捋劲承接,乙变挤劲前搠;甲前按外挤,内含背折靠劲。甲下捋,内含采拿劲;乙退步上掤,甲进步上棚,以此循环练习,也可换左势练习。其特点是:“搠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侵。一进一退步灵活,肩肘胯靠显神威。”

陈式大捋陈式太极拳推手法,属太极拳活步双推手练习法,它是在顺步推手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推手方法,按照搠、捋、挤、按四正手,步法一进一退,随着身体各部位关节活动拉开,身法移动幅度增大,随着掤、捋、挤、按的缠绕,小腿贴地左右盘旋,也可左右互换进行练习。大捋推手主要练习腿部力量,使下盘活而稳固,裆内产生弹簧力。其特点是:“两腿铺地如顽石,下盘稳固定根基。裆内自有弹簧力,灵机一转鸟难飞。”

花脚步 陈式太极拳推手法。属太极拳活步双推手练习法,也称乱踩花,其方法参见顺步推手法,用掤、捋、挤、按四正手的推法和一进一退的步法推几圈后,手法不变,步法灵活多变,或进或退,或快或慢,或大或小,连绵不断,周身协调一致。步法不受方向位置的限制,可进一退一,也可进三退三、进五退五,并根据场地大小任意选择方向,步法须与身法协调配合。此练习法主要练习灵活的步法,如进步、退步、垫步、偷步、横步、跃步的灵活运用。其特点是:“二人推手如围棋,一来一往论高低。围到山穷水尽处,陡然一式判雌雄。”

乱踩步陈式太极拳推手法,属太极拳随意活步推手练习法,也称烂踩花。其动步不拘方向,步数不受限制,因其漫步花坛而得名。练习双方互相通过触觉感知对方劲路的变化,而各自采取相应的方法,或化或发,不丢不顶,沾连黏随,步法随对方的进退而灵活多变。乱踩花是推手高级阶段练习法,通过练习能提高推手的“叫劲”和“化劲”、“发劲”能力。

进三退二太极拳活步双推手练习法,因练习时一方进三步,另一方退二步而得名,又因两人交替进退步数合计为五步,故又称五步二人抢。其做法是以甲左顺势双搭手、乙右拗势双搭手为预备势,甲原地挤,乙右脚绕至甲左脚内侧按、甲退左脚棚;甲再退右脚捋,乙进左脚随,乙再进右脚挤,甲左脚绕进乙右脚内侧按。然后甲进乙退,循环练习。

进三退三太极拳活步双推手练习法,做法是以左拗步双搭手为预备势,甲原地挤,乙微提右脚下落双按,甲提左脚进步掤随:甲退右步捋,乙进左步随;乙再进右步挤,甲退左步微提右脚,向前落右步双按,然后甲进乙退,重复练习。

单搭手太极拳推手的预备姿势。两人相对前后站立,前脚内侧相对,约距10~20cm,双方均向前上方举右手(或左手),两手背相贴,掌心朝外,高与鼻齐。因其搭手和步法的顺拗相关,又分为顺势单搭手、拗势单搭手、开步单搭手。①顺势单搭手:指同侧手足在前的搭手势,右脚在前搭右手,称右顺势单搭手,反之为左顺势单搭手。②拗势单搭手:指异侧手足在前的搭手势,右足在前搭左手,为右拗势单搭手,反之称左拗势单搭手。⑧开步单搭手:指两脚左右开立(与肩同宽)的单搭手势,双方右手互搭,称开步右搭手,反之称开步左搭手。

双搭手太极拳推手预备姿势,即两人先成单搭手势,再以另一手掌心贴附对方搭手手臂的肘弯处。双搭手也可分为顺步双搭手、拗步双搭手、开步双搭手三种。开步双搭手,以搭右手称开步双搭手右势,反之称开步双搭手左势。

合步单推手太极推手练习法之一。其做法是双方同侧脚成弓步相对站立,前脚内侧相合,同侧手相搭(同前脚方向)。根据其上肢推化路线,可分为平圆单推手、立圆单推手和折叠单推手三种。

平圆单推手太极拳推手定步练习法。此推手以顺势单搭手为预备势,甲按乙手腕,乙以右手棚劲向外弧形引化,乙顺势回按甲手腕,甲右手也以掤劲向外弧形化解,两人循环练习。推手时,推化路线形成一个平圆形。练习中,推按对方时重心要前移,引化时重心则后移;此外还要转腰、坐胯,以腰带手,动作沾连相随,不丢不顶,可左右交换练习,以期获得全面的锻炼效果。

立圆单推手太极拳推手定步练习法。此推手以顺势单搭手为预备势,甲插乙面,乙用右手棚劲承接甲的来劲,并将甲右手掌引向头部右前侧,乙顺势将右掌置于甲右手腕上,插向甲肋,甲向侧下引化将乙手引向体右胯侧,如此循环练习。推手时,要沉肩垂肘,搭搠插化成一个立圆形,勿耸肩提肘,抉、插时成弓步,掤化时则后移重心成坐腿,也可左、右式交换练习。

折叠单推手太极拳定步推手练习法,也叫∞字推手法。此法以顺势单搭手为预备势,甲掌内旋前伸,乙用掤劲承接,并外旋回引甲腕,顺势乙掌将甲右手沉于右胯旁,乙右手内旋伸插甲腹,甲掌外旋回引乙腕,如此循环练习。手臂运行路线成∞形,练习中,前插时重心前移成弓步,回引时则后移重心成坐腿,两人手背要保持沾连,通过坐胯、转腰、折腰,促成手臂运动成∞字形,也可左右势交换练习,以期获得全面的锻炼效果。

合步双推手太极拳推手常用动作,属太极推手定步练习法,是在合步单搭手基础

上,另一手附于对方肘弯外,根据技法要求所做的推手练习。根据上肢推化运行路线,可分为合步平圆双推手、合步立圆双推手、合步折叠双推手等。

平圆双推手太极拳推手定步练习法,又称双手平圆捋按推手法。此法以顺势双搭手为预备势,当甲重心前移推按时,乙重心后移以掤捋劲化解,并顺势重心前移推按,甲重心后移掤捋,以此循环练习,双方捋按形成一个平圆。要求推按时重心前移,引化后重心后移,按、掤转化要沾连黏随。

立圆双推手太极拳推手定步练习法。此法以顺势双搭手为预备势,当甲右手向乙面部内旋前伸时,乙用掤劲化解对方来劲,顺势按照弧线切按,同时左手向下按甲右肘于腹前,右手向甲腹部伸插,甲用右手劲化解,回势后引,以此循环练习,也可左、右势互换练习。

折叠双推手太极拳推手定步练习法,又称压腕按肘推手法。此练习以右顺势双搭手为预备势,当甲右手内旋前伸时,乙用右手拥劲承接对方来劲,左手扶于甲右肘,转体引带沉压甲右手于右腹前,同时乙右手弧形上提并伸向甲面部,甲采用同样方法化解,以此循环往复练习。可左右势互换练习,方法相同。

合步四正手 太极拳推手定步双推手练习法,也称掤捋挤按推手法,它因推手时采用“四正手”(即掤、捋、挤、按四法)练习而得名。此法以顺势双搭手为预备势,甲捋,乙挤;甲按,乙掤;乙捋,甲挤;乙按,甲捋。以此循环练习。推手中,挤按时重心前移,掤、捋时重心后移。也可左、右势互换练习。

开合双缠臂新编太极拳推手对练动作。以合步双搭手为预备势,乙向甲面部伸插,甲重心后移以掤劲承接,乙循弧线向下沉压甲右手于腹前,乙左掌经甲右前臂内侧绕至其右前臂外侧,同时右臂绕至甲右前臂内侧,甲两臂伸向腹前,乙两臂外旋上托,甲臂外旋,前臂贴乙前臂上;乙移重心提左脚,甲移重心提右脚,两臂均向上、向内合,掌心相对,甲撤步,乙上步同时两臂均向上、向内合,掌心相对:甲撤步,乙上步,同时两臂内旋下压,甲两臂内旋于乙腹前。以下动作同前,唯进退下肢动作左右互换。要求甲乙提落步时要同时,上下肢动作要协调,两臂沾黏缠绕不脱,肘腕和顺。目的在于黏住对方,使其不得逃脱,得机将对方发出。

浅说太极拳之推手 篇3

一、太极推手基础

(一)推手基本手法

推手是以拳架为基础,拳技交流为目的的锻炼和竞技项目。初级推手以双方定步为主,手上运用八法,即掤、捋、挤、按四正手,采、挒、肘、靠四隅手。推手可分单臂推手,双臂推手,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捋大靠等。练法,若以手背外腕关节接住对方手腕或臂,则为掤手,也称搭手,掤有前掤、侧掤、上掤、下掤;掌心向下,手指斜向前划弧为捋,捋有斜捋、平捋、往上捋、螺旋捋;一手搭住另一手往前为挤,挤有前挤、斜挤、向上挤、往下挤;手指斜向上,掌心向前微坐腕为按,按有向上按、往下按、斜按、侧身按;手指呈窝形往斜瞅见或左右下带为采,采有侧身采、退步采、划弧采;掌心斜向上往左右伸展为挒,挒有平挒、左右挒;以手臂中节弯转成三角为肘,肘有窝心肘、横肘、划弧肘、螺旋肘;以上臂肩关节贴击对方为靠,靠有单峰靠、双峰靠、贴胸靠、背扎靠、臀部靠。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从动作用意,有四个要点:即沾、粘、连、随。把对方提高拔上为之沾,我正人背为之粘,知己知彼为之连,舍己从人为之随。

(二)推手中的身法

推手有十种身法,即含胸、拔背、圆裆、护胃、悬顶、提肛、沉肩、垂肘、闪战、腾挪。其中含胸拔背是主要的,即胸不外挺,脊背舒展。亦不后弓,气自然沉得下,达到上身轻灵,下身沉稳。动则形如九曲珠,是指身体九处关节——肩、肘、腕、胯、膝、踝、颈、脊、腰,动作时连绵不断,相互呼应。其中肩、肘、腕、胯、膝、踝,又称六要点:四肢与腰合称五弓。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称外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称内三合,内外合称六合。化解对方来力时,能节节松得开;发劲时,节节能贯串。周身开合自如,轻灵敏捷,上下都能协调一致,六合五弓柔和连贯,达到一动无有不动,方能较好地掌握用意不用力。不用力是指不用僵力,绝非不使太极劲。

(三)推手中的眼神

武术上的手眼身法步五个要点,眼是主要的,是左顾右盼,是练拳的帅旗,是心灵的窗口。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这是练太极拳的内三合。若养生与技击,对眼神练法要求不同,养生练法要求眼神内含,蓄而不露;技击练法要求看得平远,有放,有收。一接手时强调精气神,眼先手随,即眼到手到,眼先于心,心先于气,精神提起神贯顶,做到一搭手两眼炯炯有神,气贯长虹。

二、推手“用劲”浅说

在太极推手中,力和劲的区分,仍是当今太极理论的研讨课题之一。一般认为,力是产生于人体单纯的肌肉收缩,劲则由经过长期锻炼,依心行气促成。即用意念使人体的肌肉收缩和发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意劲的发放要比常力大好几倍,且有弹性,通常称“混元之气”。劲在推手实践中,有各种法度,简称“劲法”。只有领悟各种劲法才能松化随心,发放随意,这种劲法只能在长年累月的锻炼中才能逐渐掌握太极劲法的认真体会。太极前辈先贤创的劲法很多。本节仅列举五点在推手中有连贯意义的劲法。

(一)化发合一。

是符合太极阴阳图形,半圈化、半圈发。化是在掤粘住对方依腰胯柔化的基础上,化解不是靠脚步前后走动当做走化,只能算以退代化,可称彼进我退,我进彼退。没有达到体内转化。不用力顶,不脱手,叫不顶不丢,是太极拳与人交手对抗中,有别于其他拳种的独特之处。《太极拳经论》中所述左重则左虚,右重由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讲的就是如何化。但化不是目的,是发人前必需的手段和过程;只有能化解来势,在化中寻觅对方的劣势,然后一举将对方发出。

(二)交叉“化发”。

一旦粘住对方,就左化右发,右化左发,上化下发,下化上发,将对方来势化解之时,进发也在其中了。这是太极原理,化即是打,打即是化。如对方向我正面进攻,我身微一侧,从横面发去,也叫直来横打,照此类推,左来右打,右来左打,上来下打,下来上打等。要做到眼到、手到、劲到,干脆敏捷。

(三)引进落空。

也称引劲落空,是以柔克刚的上层功夫,推手中彼不动我不动的原则,如果对方也这样,岂不出现双方僵持等待的局面了。所以在接手中,对方不出力发我之时,我便用假象引逼对方出力,只有用引才能找出对方的动机和重心,然而顺势将对方发出。这就是引的目的,如意欲向左发劲,必先向右逗引,意欲向右发劲,必先向左逗引。这两者都是侧身引发,如意欲向上向其后发劲,则必先向下逼压;依此类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使对方无所适从。亦可用假力故意顶抗对方,使其力量直扑,我便上下左右与之周旋,再突然一松沉,使对方力点落空及至身体失重,立即抓住机会向前猛发,借力打之效果更佳。也可粘住对方,彼重我也重,彼轻我亦轻,这个重不存在双重,只是引对方出力,试探对方的动机,迫使其失策,力被我借用,一旦双方接手,如胶似漆粘住对方,使其松不掉,也出不了力,形成被动挨打的态势。

(四)蓄而待发。

也是吞吐之法,只有蓄得进,才能发得出;蓄不是外形的退缩,而是心意的含蓄,这种不露形的内敛,要有较深的太极功夫才能达到。这个功夫必须在日常练拳中每一动作注意精气神的锻炼,才能逐步形成一种能柔、能刚、能发的灵活功夫之内劲。这个意念是长期练拳习惯形成积累起来的,是有目的地松,有目的地刚。正如先辈们归纳的蓄劲如开弓,发劲似射箭。

(五)得机得势。

怎样掌握化发的时间差,在太极推手,化、发、引、蓄,不是孤立单一的动作,而是变被动为主动,在化发引蓄中一气呵成,整个过程是无须思索的条件反射。前面所述,半圈化,半圈发,能发化也在其中,但也可先化后发,多走化一些时间,多探讨,相互学习。亦可粘住即发,化发没有具体的时间界限,快则几乎同时完成。初学者切记一定要先练好拳架,使腰胯松柔前送后收伸长,转动灵活化解,逐渐理解由外入内,化决不是外形左右扭动,前后走动摇摆。化要练成内在松化,如能辅助站桩,是帮助下身更加沉稳。要知道,基本功就是根本功来自拳架,要下苦功夫练好拳,不能凭力气,硬顶死撑,有时也许能得胜,沾沾自喜,认为人家推我不出就是好。要知道路子走错了,推了半辈子手,拳也没有打好,仍是太极的门外汉。只练了个硬拖硬拉玩玩而已,没有太极味道,别人不愿与你推手,你也很难再提高了。所以说拳架是筑基,推手是交流探讨,只有真正领悟轻灵松活的内在功夫,才能使对方无处着力,方可寻觅借力顺势将对方干净利落发出去。

三、怎样理解气沉丹田

练太极拳必须气沉丹田。丹田的称谓原出于道家易经养生学,丹田在人体的具体位置众说不一,一说丹田在脐下二寸,有说脐下一寸三分。笔者认为丹田是人为意定的,应简单地说,是肾前脐后,即小腹部位。医学界称腹式呼吸,我们应理解丹田气,不是常人的呼吸气,呼吸气只能到达肺部,而丹田气可以通过意想在小腹蠕动,通常称元气,也叫意气、混元气,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是意念引导气血下行的结果。

人在娘胎里是腹式呼吸,出生后才改肺部呼吸,甚至到婴儿啼哭时仍保留腹式和肺一起呼吸。又如歌星和戏曲演唱家也常练丹田气,使宗气深长,唱腔更洪亮。再则装卸搬运工人肩挑或两人抬重物时,用的腹部沉气,腰椎的支撑,绝不是肺部压气,因肺在胸腔,使不上力,还要唤着号子上下前进换步,又如一个人躺在床上用意将小腹凸起来,完全不需要肺吸气。故气能到达丹田。

叫太极推手对吗? 篇4

推手

太极推手不是太极拳的打法,或者说不是惟一的打法。太极拳主要以推手训练习拳者触觉神经的听劲能力和、捋、挤、按、采、、肘、靠四正四隅八种劲法。这里说的“劲”不是先天本力,也不是后天的力量,是以“劲”说明太极拳阴阳变转、举动轻灵、用意不用力。

先辈认为“推手”这一叫法有误导之嫌,而将其称为“打四手”、“手”、“揉手”。关于推手的叫法,笔者认为“推”字不符合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原则,容易误导学者用力去推,且有动意,意念大。在推手比赛中,看不到选手“用意不用力”,而是力大胜力小,没有体现出太极拳“阴阳”、“虚实”和“轻灵”。

已故太极拳大师汪永泉在他的《杨式太极拳述真》一书的“推手训练”一节里是这样说的:“揉手又名推手,为避免因‘推手’而产生猛推硬搡之误解,故在此引用前人‘揉手’之称谓。”

笔者赞成“揉手”这一叫法。这一叫法很容易理解,揉手不用力,符合“用意不用力”、“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的原则。

“推手”运动流行很广,两个人在一起推来推去,即使天冷也浑身发热、大汗淋漓,很舒服,像互相按摩,所以受到学练者的喜爱。国家体委将推手列为竞赛项目,更受到太极拳爱好者的欢迎,不练太极拳的人也去练推手,此项活动开展得比较广泛。

推手训练是为了退却身上本力、增长内功,志同道合者通过推手训练,可以从中体验太极拳的阴阳变化和举动轻灵、动静虚实、中正安舒之奥妙。重心变动,不是身形刻意的进退,而是从左右弓坐步的虚腿、实腿的虚实变动中去体验身形中正、不主动,不妄动。推手训练从脚下开始,双脚平松落地,不要踩地,像站在加厚的地毯上,又似站在厚草坪上,有一种飘浮之感,太极拳术语谓之“脚下双轻”;双手要空而虚灵相接,给对方一种虚虚的不接不挡的感觉。两人将四正四隅八方走圆活,别人看似打一个圆轮子,这是双推手基本功的训练。而审敌听劲能力就要靠双人推手训练来提高触觉的灵敏了。

解剖学告诉我们,皮肤上密布着难以计数的神经细胞,它们反应着外界的冷热风寒、疼痛刺痒及意外的碰撞等等。神经从外界得到的信息,练太极拳者多于常人。从解剖学得知,人的皮肤每市寸大约有7000个末梢神经,手上的末梢神经极为敏感,习太极拳者手指触到对方的手或肢体上,这便是“听劲”。听劲功能遍及习拳者周身,身上任何部位都可以“听劲”,将触到的一切急速输入大脑,而脑部经过排列组合,发出指令,手部迅速松弛而化解对方来力……

“听劲”是太极修炼者独有的,是太极拳练家在经常的松柔动态中肢体所特有的“灵敏的触觉”。在触觉训练中,如果不注意轻灵、松柔、以心行意,而是用意用力,训练不会有成果。如果想在太极拳王国获得自由,动则阴阳变化,否则就不是太极拳,练功要遵老子之“道法自然”,而用拙力就不自然。

在松柔动态运动中,两人不倚不离,忽隐忽现,似接非接,皮肤和手指的触觉功能得到很好的训练。如没有共练武伴,可以去揉松软富有弹性的细小树枝,也可以揉窗帘,或者将衣服悬挂起来推揉,都能起到良好的修炼效果。记得在杨禹廷老师家跟他打四手,根本没有主动权,随着他的手总是扑空,又感到他的手似有似无、在前边很远的地方,脚下站立不稳,像站在晃动的船上。

双人推手,看上去在推手,这是形于双手。太极高手可不是只用手去推,而也在脚上变换阴阳虚实,看似推手,实际也在推脚。

技击

笔者在多篇文章里将太极拳技击喻为巨大工程。京城已故太极大师杨禹廷一语道破技击本质:“打人容易,摔人难。摔人容易,发放人难。”一个人将一个身高体重差不多的人发放出去,是件极难的事情。如今健在的太极拳家王培生老师说:“拿得起才能放得下。”意思是只有你能将一百多斤的人轻松拿起来,才能发放出去。这种拿人的拳法,不是一般功夫所为夫。

二人较技,通俗理解,是保持自己的重心稳固,阴阳平衡不被对方破坏,而去破坏对方的平衡,引进对方使其落空,迫使他失去自身重心而跌出。近来圈内颇有一些议论,认为内家技击失传,是一味“放松”惹的,提出“练紧不练松,紧到自然成功”。但如果紧练,能紧过搏击、格斗和散打吗?据说拳击一拳力达500到800磅,一拳能打碎牛头,但人家出虚拳时似蟋蟀的触角轻到极致。武术有松便有紧,一个门派有一个传授方法,内家松派别说人家紧,外家紧派也甭指责他人松,传统文化能流传几千年,不科学、无自家特点早已被淘汰,能够流传下来,就要研究人家的特点和长处。内家拳以太极拳为代表,已经走出国门,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其迷人的魅力源于它那丰厚的文化底蕴,而绝不是什么紧。

当今也有人议论太极拳能不能打人的问题。如果太极拳从民族传统文化孕育中,从雏形到完美走过几千年的道路而没有科学的技击实践,恐也难以生存下来,太极拳当然能打人。很多慢性病患者、康复者误认为太极拳是保健养生的拳,这是对太极拳片面的看法。其实,太极拳不仅能打人,而且有更高层次的技击功能。太极拳打人,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如果太极拳不能打人,不具备技击功能,也不会流传到今天。只是自发明了热兵器之后,冷兵器时代的历史画卷从此就翻了过去,武术对抗由当代搏击、散打所替代。换一个角度审视太极拳拳艺,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祖师爷是不提倡打人的?

浅析太极定位推手进校园的优势 篇5

1定位推手和定步推手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名不正则言不顺,首先应当厘清一个概念上的问题,即定位推手和定步推手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定步推手与活步推手相对,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两脚不动进行推手练习或比赛; 定位推手则是两脚可以有一定的活动范围,目前对定位推手竞赛的定义是双方运动员在长为3米,宽为1米的长方形(或者椭圆形)垫子内,按照一定的规则,和允许的技术将对手推出圈外, 或者摔倒的竞技比赛。简而言之,就是定步推手强调双脚绝对的固定,定位推手强调双脚的移动固定在一定范围内,运动员的后脚可移动的范围大约是1平方米,前脚为双方运动员共同范围, 可移动的范围大约也是1平方米。

2在进入校园的条件上,定位推手比定步推手更有优势

定步推手强调双脚的固定,这要求推手双方有比较扎实的太极拳基本功和很强的听劲、化劲能力。要在没有步法辅助的情况下打出太极拳提倡的虚实、进退变化,需要精微的技巧和很强的身体整劲,否则,定步推手就会流于“花架子式的游戏”,二人你来我往,却没有真正的交锋。此外,这种训练方法对老师的要求也很高,需要老师能够指出双方对抗中精微的变化和优缺点。 基于学校学生的普遍武术功底和教学人员捉襟见肘的现状,对他们提出这样的要求显然不切实际,学生们限于种种原因,很难体会到定步推手的奥妙,也很难比较快速地入门,学生容易因此丧失兴趣,甚至产生轻视、厌烦情绪,如此,反而不利于推手运动的开展。

与定步推手相比较,定位推手的规则比较宽松,门槛很低, 内容相对简单,容易掌握,趣味性强。从技术层面上,由于双脚各有一平方米的范围,攻与防的技术都大大增加,这样就使得学生能够较快地学习和掌握一些简单的进攻和防守技术。但这并不意味着定位推手层次低、内涵少,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定位推手中体会到的内容也有区别,这样由浅入深、雅俗共赏的运动,很容易就能普及流行。

一言以蔽之,定位推手自身利于推广的“内因”是它将弄潮于武术进校园趋势的决定性因素。

3定位推手进校园的核心优势

具体而言,定位推手进校园的核心优势在于它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主要体现在文化内涵和实用性并重、循序渐进、不急不躁的训练方法上。

在太极拳中,“推手”作为套路训练到实战散手的过渡性训练,历史上少有太极拳大师不精通推手的。推手本身就有理法并重、贴近实战的要求。这一特点特别适应了目前学生不爱练习武术套路,喜欢更加灵活生动训练形式,欣赏武术实用性和对抗性的要求。过去在学校内普及的各种武术套路一则繁杂,二则枯燥,并且限于教练水平和学习基础,太极拳套路中的技击含义难有体现,造成了一些学生“武术就是花架子”的误解。而一些有杀伤性和对抗性的训练方法,在安全的考量下,难以进入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使得这一缺陷更加明显。

太极推手的核心理论源于道家,本身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是它存在的一切优势基石。定位推手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太极拳“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法的运劲形式和以退为进、 虚实转化、引进落空、舍己从人的技击智慧,同时包含了身体各项素质、肌肉感觉和心理素质的训练,堪称精妙绝伦。武术进校园归根结蒂是传统文化进校园,通过武术这一广为年轻人接受欢迎的形式,让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们的民族归属感、自豪感,同时强身健体,选拔培养有天赋的人才传承武术技术和文化。定位推手背后的文化内涵经得起推敲,受得起质疑;老话说得好,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引起学生们对武术的兴趣,首先需要在文化上使学生们产生亲切感和仪式感。“天之道也,不争而善胜。”这句话很好地体现了定位推手的竞技特征:非惟不争,而以得胜。定位推手另一个优势在于即有深厚的武术文化的理论基础,又有实用的技击格斗的对抗性,而且与太极拳套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理论性的体现是文化内涵,对抗性的体现则是实用性,推手又不与太极拳套路相冲突。 定位推手虽然看似比较平缓,对抗双方体力消耗不明显,但是对抗的过程是对参与者功力、智力和体力的全方位锻炼,在无形之中可以提高参与者的功夫。并且,定位推手中的手法,既是训练项目,又是实用技术。比如,对方抓住我手腕,我如何用最省力的方法轻松解脱。

推手中渗透了擒拿、技击的实用技术,由于其实用性,对抗性强又有较高的趣味性,很容易吸引青年学生的目光,也容易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激励学生们的课后自主练习,更有助于扭转学生对于武术长期存在的“花架子”误解。同时,这些实用技术的普及,也能够提高学生们自我保护的能力,一举多得。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推手训练方法本身就渗透了太极的智慧,特别体现在它的内容简单有趣又博大精深上。过于高深危险的体育训练项目要在学校范围内普及是不现实的,这就是所谓曲高和寡;而过于下里巴人的体育项目因为内容浅薄,也无法广受欢迎。定位推手“难易相成”,入门容易,进步有方,练到深处,奥妙高深;同时“高下相倾”,强调以弱击强,体弱者也可习练,得法甚至可以战胜“强敌”,特别适应目前学生们身体素质不整齐且普遍较低的状况。

4推手的安全性及学校普及性

上善若水,因为它利万物而不争。学校环境有特殊性,受众学生也有特殊性,定位推手的特性也正好适应了这种外部的需求。

首先是武术训练项目的安全性问题,特别是在我国目前独生子女为主的学生中,安全是必须要放在第一位的。安全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就是场地,保护措施不到位就开展训练很容易发生事故。很多专业性的训练项目,如散打对场地的要求相对较高, 所以在学校中开展的情况就不是非常好,体育老师更愿意上没有安全风险的太极拳课,不愿意上风险系数较高的散打课。要解决这一问题,建设相应场地是一个方面,但同时也要开发推广如太极定位推手这种对场地要求较低、利于组织开展的项目。太极定位推手以推、挤、捋等技法为主,虽然有个别的关节技术也都是以化解和解脱对方的进攻,不使用反关节主动进攻对方;定位推手中的摔法也有一定的限制,安全性非常高。在进入校园的条件上,定位推手比活步推手也有优势。活步推手首先是场地面积大,活步推手的竞赛场地一般是6米或者是4米直径的圆圈,且必须有一定厚度的保护垫子,活步推手的技术含量比定位推手要丰富的多,目前学校的师资力量还不够。定位推手场地长3米,宽1米(见图1),可谓“拳打卧牛之地”;由于强度不大,地面不用铺设保护垫,地面只要不光滑就可以练习,也不需要特殊的保护器具和大型设备备,,随随堂堂开开展展,,随随时时结结束束。 。

其次是学生作为受众有其特殊性。学生处于身体素质、思维能力各方面的上升阶段并且普遍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对训练项目要求既有饱含中国文化的理论性,又有防护的实用性,形式灵活,趣味性强,同时还要兼顾安全性。一种体育项目要同时满足以上这些条件很难,但是通过上文论述,定位推手能比较好地满足这些需求。同时,针对学生群体男女分布平均,女生身体素质较弱的情况,定位推手也可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甚而言之, 定位推手本质上不单是身体运动,更是思维运动,对对手心理、 攻防战术的思考,本身就能够“开智慧,启蒙昧”,是学生们繁重学习之后很好地调剂,也能潜移默化地使人聪明智慧,特别适合在学生群体中开展。

摘要:文章运用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太极定位推手进行简要分析,认为太极定位推手在教学内容、文化内涵、实用性、场地要求以及安全性和趣味性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太极定位推手在学校范围普及的前景十分光明,如果措施得力,它将成为武术进校园活动中的旗手,为中华武术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太极,定位推手,校园,优势

参考文献

武式太极推手八法劲路讲解 篇6

当乙方向甲方用按劲进攻时,甲方顺势调整身法,右腰胯后坐蓄劲避开来劲之锋芒。我顺人背处于得力之处,甲方由被动变成主动。甲方向下沉劲后向上拔劲,并向对方中心点发力,用周身掤劲贯穿两手臂将对方弹出。正如前辈所云“出手含掤似围墙”之说(图1)。

要求:上身正直,虚灵顶劲,手臂的掤劲、腰的撑劲及腿的蹬劲相互协调配合,并有气沉丹田、小腹微微膨胀充实之感,上下节节贯穿。

二、捋劲图解

当乙方用挤劲向甲方进攻时,甲方左腰眼后撤,右腰眼前送,顺势带动双手臂化掉对方来劲之锋三、挤劲芒。两手掌下按,周身向左旋转,快速用捋劲使乙方跌倒于地(图2)。

要求:以腰胯带动双手臂向左旋转,使乙方落空后并发劲,如同拳架中的手挥琵琶式之要领。

三、挤劲图解

当乙方用捋劲向甲方进攻时,甲方迅速调正身法顺势化解捋劲,双手十字交叉,掌心向内,掌背向外,双肘下沉外撑,后腿微微坐劲。腰胯摆正后,后脚蹬地,前腿弓步。贯穿腰部的劲到双手掌接触乙方的中心点处,双掌向下弧形螺旋再向外挤出,使对方腾空跌出(图3)。

要点:双手臂要撑圆,后腿的曲伸和双手臂的旋转协调配合接紧对方来劲。腰部命门后撑,如同拳架中的上步七星动作要领。

四、按劲图解

当乙方用挤劲向甲方进攻时,甲方用双手腕化解开乙方双臂来劲之锋芒。双掌将乙方的手臂撑开,向上螺旋划弧,再向乙方的中心线按出并发劲,使对方跌出(图4)。

要点:外撑内旋的劲路和紧紧粘住对方的手臂,均不可松懈。双掌用法“似水行舟”破浪,下按前推,如同拳架中的六封四闭要领用法。

五、采劲图解

乙方用挒劲向甲方进攻时,甲方用右手腕钩挂住乙方的右手臂,顺势向右转腰磨胯。左掌紧紧粘住乙方的肘关节,用杠杆原理控制对方使其不得动弹。右腿在前为虚步,左腿在后屈膝下坐裹裆拧劲。右手腕和左手掌同时用劲,向乙方右肘下压旋转,使乙方失重向甲方右后跌出(图5)。

要点:右腰眼后撤,左腰眼前推,配合双掌协调旋转,如同拳架中的搂膝拗步动作要领。

六、挒劲图解

乙方用肘劲向甲方进攻时,甲方顺势用左手插入乙方的右腋下,右手下按乙方右手掌,双手形成杠杆之力的同时,左腿向前迈步,右脚蹬地,左腿弓步,把对方挒出(图6)。

要点:左腿上步与左手上撩紧贴对方腋下要同时进行,右手下压,左手向上翻转,用周身的整体之力向乙方腋下中心线进攻,如同拳架中的野马分鬃动作要领。

七、肘劲图解

乙方用掤劲向甲方进攻时,甲方右腿快速向前迈步,右手臂接紧乙方的左手臂,控制住他的周身。甲方右手握拳向上旋转的同时,腰胯拧劲向左旋转,左脚蹬地,劲路节节贯穿直达右肘,击打乙方中心线使其跌出,目视右拳(如图7)。

要点:右肘的旋转要用右胯的劲路来推动,形成一个整体螺旋劲,快速控制对方中心线,以击打来劲。

八、靠劲图解

当乙方用挤劲向甲方进攻时,甲方上右腿紧插入乙方裆部,松肩沉肘进攻对方中心线,并用右拳螺旋向下钻劲,肘肩抖弹靠击乙方胸部,使乙方飞身拔根跌出(图8)。

要点:上身正直,虚灵顶劲,用左脚的蹬劲直达右膀尖,贯穿并接紧撞击对方胸部中线,如同拳架中的践步栽捶动作要领。

浅谈陈氏太极推手的战术运用 篇7

根据《陈氏太极拳志》可知, 河南温县陈家沟的第九世陈王廷在明末清初的时候研究出了陈氏太极拳双人推手法。陈氏太极拳双人推手以螺旋缠绕为运动方式, 以沾、黏、连、随、掤、捋、挤、按为中心内容, 对于大脑反应能力及皮肤触觉的灵敏度有很好的作用。

陈氏太极拳双人推手经过了三百多年的传承与发展, 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目前全国练习陈氏太极拳双人推手的人群明显增加, 甚至已经传至国外。

从整体上来看, 陈氏太极拳主要是在保留了传统古朴练法的基础上, 延续了太极拳技击性的特点, 陈氏太极拳双人推手继承并发展了传统武术踢、打、摔、拿、跌等竞技技巧, 通过推手方法的练习, 以提高人体的耐力、速度、灵敏度。

而随着太极拳群众基础的积累, 练习人群复杂性的增加, 陈氏太极拳双人推手方法也在逐步完善与发展。陈氏太极拳双人推手现在已经有十多种推手方法, 其中包括双挽花 (双顺双逆、一顺一逆) 、单挽花 (单手立圆推法、单手平圆推法) 、乱踩花 (花脚步) 、顺步推手 (四隅法) 、活步推手 (进一退一、进三退三) 、散推、大捋、合步推手 (四正法) 、圆形推手等。

2 陈氏太极拳推手战术运用

要想熟练掌握并运用陈氏太极拳推手战术, 要求练习者具备较好的太极拳拳架功夫, 了解并掌握一些太极拳特有的螺旋缠丝劲, 形成较为深厚的内功。

通过陈氏太极拳推手练习可以对自身拳式姿势情况进行检验, 同时还可以将拳架招式与推手相结合, 互相融通, 让练习者更加深刻的体悟太极拳捋、挤、按、采、掤、肘、靠等技巧, 以提升练习者的随机应变能力, 掌握借力打人的技巧, 从而熟练地将其与传统武术的抓、拿、摔、打、跌等技巧相融合, 将人体的内力与外力同时锻炼, 以此加强其散打实战能力。陈氏太极拳推手战术在实际运用中, 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2.1 先发制人, 快速直取

两人接手互相缠绕, 在觉得对方周身不随、掤劲不足时, 快速的占据优势, 这就是先发制人, 快速直取技巧的应用。该技巧要求在博弈过程中不给对方以调整身法的机会, 快速攻破对手防线, 以一鼓作气的气势, 在与对手的抗衡中取得胜利。

2.2 守中用中, 后发制人

双方接手打轮, 若地方做的非常完美, 没有任何可以打击的破绽, 便可以利用守中用中的方法, 即在沾、连、粘、随中, 守住自己的中线, 以待对方发出攻击。这时的等, 并非是等着被对方攻击, 在等的同时还要观察对方的攻击方向, 从而使自己由被动转为主动攻击。

2.3 利用规律, 调动对手

太极推手实际上就是相互攻击的两个人用双臂缠绕住对方, 然后从中寻找可以打击对方的机会, 而双方手臂的缠绕并非无章可循, 而是有规律的缠绕。

在推手过程中, 当双方都采取以守为主的战略时, 其中一方会在打轮的有利角度加力于另一方, 让另一方因重心位移而不能稳住自己的步法不得不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持身体平衡。而这时候其中一方就可以借机会发招抢攻, 出其不意地让对方摔倒。

2.4 上惊下取, 声东击西

该方法属于诈敌法, 双方实力相当, 很难寻得进攻机会。这时候推手双方便可以利用上惊下取策略, 声东击西, 上边捆住对方双臂, 给对方造成欲发的假象, 将对方注意力吸引到上盘, 这时我则突袭对方下盘, 用挤、压、勾、挂等腿法, 掀动对方重心, 使其失去平衡而倒地。

2.5 多点诱惑, 一点突破

太极拳的技击方法有很多, 除“八法”之外, 还有截、拿、抓、闭、扣、挫、撅、叠等手法。推手中可以借助于上述各种方法的融合, 展开多点诱惑战术, 以此将对手的注意力分散开, 一旦对方疏于防守便乘机攻击。

该战术的应用要求在进行多点诱惑时能够对对方步步紧逼, 不给对方缓和的机会, 从而让其逐渐转变为被动防守, 并暴漏自己在防守中的弱点, 然后乘机战胜对方。

3 陈氏太极推手发展的意义

陈氏太极拳推手主要作用有两点:一是可以帮助普通练习者增强体质健康。二是使太极拳更加实用。

太极推手是由拳架到散打实作的重要过程, 练习太极拳推手中, 增加了内家拳常用的多种灵活实用步法, 并充实、丰富了太极拳八门五步的技法内涵。手法也并非单纯的双方手臂的缠绕, 而是将不同手法、身法及步法融于其中, 灵活变化。而且其变化是在对方博弈中自由的变化, 是与太极拳敌进我退、敌退我进、黏走柔化、顺势而发的原则相一致的, 不存在丝毫的生搬硬套现象。

通过这样的推手练习, 不仅可以帮助专业太极拳练习者奠定扎实的散打实作基础, 还可以有效提升普通太极拳练习者与爱好者的身体素质, 增加他们对太极拳的兴趣, 从而养成持续练习太极拳的良好习惯。

再从陈氏太极推手的实用性来看, 陈氏太极推手并非一项技击性很强的运动, 而是一项适合于大众的体育运动项目, 能够达到愉悦身心的作用。

如果只是希望通过太极拳练习达到健身养生的作用, 那么可以以走转游身变化为主, 在手法上多注重肢体缠绕变化, 这样练习者通过走转, 以及手法、身法、步法地变化, 可以充分锻炼练习者躯体及四肢, 只要坚持不懈的进行锻炼, 就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4 结论

太极拳是历经三百余年的发展成为融合健身、养生、娱乐为一体的传统体育运动, 是中国武术最具有代表性的拳种流派之一。陈氏太极家族作为中国传统武术中重要的一个流派, 不断创新, 不断适应社会需求, 与时俱进, 为陈式太极拳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健身养生的今天, 太极拳已经成为人们运动健身的最佳选择。因此, 本研究从陈氏太极拳推手产生及发展入手, 分析了陈氏太极推手战术运用及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广超.陈氏太极家族研究[D].河南大学, 2014.

[2]张斌, 王鑫.陈王廷与陈式太极拳的起源, 发展初探[J].兰台世界, 2013.

太极拳定步推手规则新探 篇8

禇桂亭与顾留馨两位先辈曾明确指出, 太极拳定步推手是杨澄甫宗师来南方传授太极拳时定下来的,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上世纪二十年代, 杨澄甫宗师南下杭州与上海, 非常重视弘扬宣传太极拳定步推手。30~40年代, 杨澄甫宗师的高足陈微明先生在上海传授定步推手, 强调手不可用力, 要求学者每日单练数百手或数千手, 则两腿自然有内力生根, 腰极灵活自如。

恩师禇桂亭先师传授太极推手, 要求学生上半身放松, 下半身双腿双脚要稳固生根。单盘手从50圈起, 逐步增加到300圈后, 再学练双人定步推手掤捋挤按, 粘连黏随的老牛劲。禇桂亭与陈微明两位先辈对太极拳定步推手要求大致相同, 每日习练数百手与盘手50圈, 阐述只是文字不同。由此证实, 单练苦练是出纯功的真理。

笔者亲身体会, 平时个人小弓步习练, 单盘手50圈 (8~10分钟) , 其活血养身的作用大于打一套杨式太极拳。上世纪50至60年代, 学员练一年太极拳后, 可习练定步推手及掤捋挤按, 每次从50圈逐步推手300圈后, 拳师亲手传授粘连黏随听劲及发力技战实用手法。待学练太极拳满三年之后, 才有资格向太极拳老师学练单盘手。

双人推手的掤捋挤按、粘连黏随是杨式太极拳中最深奥的精华。其螺旋缠丝劲, 以及整体节节贯穿的拧转力, 是太极拳理我顺人背应用的充分体现。

1950至1960年代, 北京部分太极拳名家, 对太极拳的“缠丝劲”各说各理, 争辩几年难下结论。禇桂亭先师笑着对笔者说:太极拳练整体缠丝螺旋劲, 其区别在于陈式太极拳练的是“明缠丝”, 而杨式太极拳练的是“暗缠丝”。杨式太极拳的步法虚实要求极其严格。褚先生是位有先进思想的革新人, 他不墨守成规, 不迷信名家文字著作, 而是根据自己的实践感受, 否定名家名文之定义。现仅举一例说明, 时至今日, 所有太极拳著作及当今太极拳教师对太极拳理的“塌腰”均为公认, 而褚先生则提出“塌腰”是断劲, “剎腰”为整体劲的观点。推手“按”劲用剎腰, “挤”劲是爆发力要剎腰。

二、褚桂亭创新改进定步推手规则

禇桂亭恩师曰:定步推手掤捋挤按与粘黏连随的八法整体缠丝老牛劲, 是考验显示甲乙双方内力强与弱的试金石。

(一) 北京体委规定的双人太极拳推手

第一局, 甲乙双方右脚在前, 互推手两分钟后交换场地, 左脚在前互推手两分钟, 根据裁判记分, 决出胜负。

(二) 禇桂亭先辈改进的双人太极拳推手

甲乙双方抽签分清上下手。若甲为上手, 乙为下手, 第一局, 甲乙双方左脚在前, 裁判口令一发, 互推掤捋挤按三圈后, 甲可向乙先发力进攻, 互推手三分钟后交换场地, 甲乙双方同出右脚, 裁判发令后, 甲乙双方以互推掤捋挤按手法进攻, 三分钟后, 根据裁判记分分胜负。

褚师微笑着对笔者说:别小看推手从两分钟改进为三分钟, 每增加一分钟的老牛劲, 总会有一方内力不足而举手弃权。

(三) 定步推手改进左脚在前, 合乎人体生理学常识。

人体左主气, 右主血, 人走路的习性总是先开左步。中医理论认为, 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从人类敬老孝道来讲, 家事子争先干也是常理。

(四) 记分办法

杨式太极拳定步推手对脚步的稳固, 要求非常严格。甲乙双方小弓步站稳, 推手时前后脚进入五行阴阳八卦图圈内, 甲方与乙方盘手推掤捋挤按, 脚不准移动出圈, 出圈者失一分, 两只脚出圈失两分。

若甲方一只脚出圈, 乙方两只脚出圈失二分, 甲方只能得一分。

若甲方把乙方推倒在地, 乙方失三分, 甲方双脚稳固不出圈得三分。

杨式太极拳定步推手的灵魂, 就是双腿有功力, 稳固如泰山。太极拳理的要求是“根基在脚”。如今, 太极拳名家研究的均为文字理论, 少有研究太极拳缠丝劲的篇章, 亦未见打太极拳有“根基在脚”的专文。

三、定步推手规则新探

太极拳定步推手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其主要手法必须以太极拳的掤捋挤按为其独特使用手法。“采劲”是太极拳名家常用手法, 严禁使用非掤捋挤按之手法。

(一) 凡违犯规定者给予警告

1、不准使用勾、挂、绊、挑的腿法。

2、不准使用抢抱腰抱腿法。

3、不准使用肘尖击胸肋手法。

4、不准使用头顶胸腹。

5、不准使用手勾颈部及抓打头手法。

6、不准双方用鸡斗护乱推掌。

(二) 出现下列行为者取消比赛资格

1、故意攻击对方严禁部位者。

2、对裁判谩骂、围攻、侮辱等行为者。

3、为弘扬定步推手, 两次违规即罚其下场。

黄元秀谈太极推手 篇9

习练拳架,系一人虚疑其劲之如何,究属渺茫。故进一步练推手,即实现其掤、捋、挤、按、采、捌、肘、靠之用法。换言之,以循环的攻避方法,来试用太极拳打人避人手段是也。其中最难者,即听、化、拿、发此四字功夫。所谓听者,即以我之手腕身躯与对方接触时,刹那间知其动作变化,谓之听;同时避其攻击,谓之化;同时定其作用,谓之拿;同时攻其弱点,谓之发。详言之分此四段,而实在是一刹那间为之。故此四字功夫甚难甚难,虽毕生研究亦无止境。其总决在一圆圈,其化也发也避也攻也无不以圆圈为之,所谓太极者在此,所谓妙用者亦在此。(采捌肘靠同。)

以余个人之揣拟,初练习推手者于掤、捋、挤、按中,先以两人合作五个大圆圈来试演之。基本方法:平面圆圈、直立圆圈、斜形圆圈、前后圆圈、自转圆圈。先以此法习演纯熟,以后可以变化各种圆圈而妙用之。但此五圈非面授不可,笔墨之间难以尽其动作。初试圆圈大而笨,继则小而活,再则其圈不在外而在内,有圈之意无圈之形,一刹那间而妙用发矣。到此地步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莫知其妙而妙自生,非有长久刻苦功夫不能到也。

推手为太极拳实验之方法,已如前言之,此外需注意者有三。第一,不可存争胜负之心。彼此既为同道,自有相互切磋之谊,动作稍有进退挫折,并无胜负荣辱之可言,何可在此计较而生妒嫉之念?第二,不可存赌力之心。太极之妙是在巧,非在蛮力。谱上云:“察四两拨千斤,显非力胜。”若使蛮力,是非太极拳研究之道矣。第三,不可存作弄之心。凡属同道,皆当互爱互助。彼高于我者,应谦恭而请教之;彼不如我者,当诚恳而指导之。语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勿以其力弱可欺而出我之风矣,似非同道者所可有也。

两人一交手,即须研究手、眼、身、法、步五项,并练掌、拳、肘、腕、肩、腰、胯、膝、脚各劲,及掤、捋、挤、按、采、掤、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等十三势,方始为推手之目的、推手之本事。没见普通学者,不按上列诸法练习,俗语所谓磨豆腐者,虽千遍万遍有何益焉。

初习此者,最好选身体大小相等的人,静心细想而琢磨之,或有不对处、不领处请师详细指导之。勿惮繁劳,勿逞意气,而专心一贯研究,自有水到渠成之一日。

今将拳论上之听、化、拿、发等功夫,分注如下。王宗岳先师曰:“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此二语,即言我与敌接着时,敌以刚硬来扑,我以柔化之,是为化劲。借其劲使陷于背势,而我处顺势仍不与敌脱离,是为拿劲。上句是听劲中带化劲,下句是化劲中带黏劲,能使敌陷于背我处于顺,向其背处稍一发劲,则敌必如摧枯拉朽跌之。能得此机会,谓之拿。又曰:“曲中求直,蓄而后发,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是为发劲。但以上听、化、拿、发四步功夫,须从黏字中练出来。又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应。”所谓敌来得快快应之,来得缓缓随之,但我总不得与敌脱开,是为黏劲。若手臂不黏连,脚步不跟随,如何能听、能化?更不能拿、不能发矣。其行功心解曰:“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此言与敌靠近时之变换身法也。曰:“极柔顺而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系指内部运化功能也。再曰:“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形容其举步如猫行之轻灵稳固,运动如抽丝之不断不猛,系指外表功夫。要实验以上所云,皆离不了论中所谓“由着熟而渐悟懂劲”,非由接着与熟练不可,且如阶级的一层一级,而达到神而明之之地位也。但学者从何而懂劲?从何而接着?从何而熟练?只有从推手做起。

凡学习推手者,身体均不可前倾后仰。若前倾,重心偏于前方,对方用采劲,易于向前跌倒。如后仰,重心偏于后方,对方用挒劲,亦必向后跌倒。此其一也。彼此一交手,他方必有攻诱方法,我方必须保留转换变化之余地。唯身躯中正,则有余地可以左右前后回旋也。此其二也。在推手时,遇对方手腕着重,或来势猛烈,一不可两手缩紧,二不可使用蛮劲。用蛮劲全身必定僵硬犹如笨伯,其原理是为太极相反,所学方法无可使用也。至于胸中憋气,血液停滞,面色逐渐变青,实属有疑生理。身向后退,被人随势进攻,无有不败。学者于此四弊,切宜注意。

凡初学者,无论练拳,练推手、大捋、散手等技,一要观人练习。凡有身法好、手法纯、步法灵可为学范者,皆须一一留意而深化之。二要听人讲解。如遇前辈及同学中有心得之谈、经验之论,均宜虚心静听而领会之。三要实地锻炼。此为实际功夫,而达到实用地位。若只知锻炼不知观和听,古人所谓盲修瞎练,小则劳而无功,大则有害身心,结果所得与目的相反也。

推手与练拳,即已知上述,其属于本身者,即“虚”、“实”二字。四肢百骸,均要有虚实之分、刚柔之别。如进退起落无虚实,必定笨滞不能轻灵也。两足固宜分虚实,一足亦须有虚实。非但两手有虚实,一手亦须有虚实。论中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一虚一实。”王宗岳先师曰:“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皆自为人制率不能制人,则双重之病未悟耳。”所谓双重者,即虚实不分。先师又曰:“双重则滞。”滞者,运用不能轻灵,便为人制。又曰:“偏重则随。”若偏重一手或偏重一足而不寓有虚实者,必随人受制。又曰:“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所谓阴阳者,也包含虚实也、刚柔也、收放也、平和也、进退也、起落也、闪转也、腾拿也,皆在其中矣。

所谓刚柔者,与人推手时,两手相接,神气外扬,肌肉坚硬,转变扩大,发劲能动中心者,是人练械多而练拳少,其劲属于刚也;两手相接,动作绵而细,步法身法轻灵,接着如有力,打去犹无物者,是人练械少练拳多,其劲属于柔也;若能神气安舒,身稳如山,上下相随,发劲沉长而震动全身者,是人刚柔具备,其劲阴阳相济也。学者须知柔劲与刚柔并非如物理化学之专科。吾人中练习,有时属刚劲,有时偏于柔劲,唯刚柔相济为最少耳。练劈挂八极等拳者,发劲大半偏于刚劲;练八卦太极者,往往偏于柔劲。其实无论何门何拳,均需刚柔兼备、阴阳相济,方为拳艺之正宗也。

推手动作表面上虽在手腕,而实际上拳在腰中,亦可以说手是三分,肩是一分,胸是一分,腰是五分。若肩不能松、胸不能含、腰不能活,拳仗手腕决不能化人,亦不能发人。比如在练拳架时即须注意。此外步之稳不稳系在裆劲,细言之,即胯、腿、脚三部分连续动作。换言之,能黏连否,是在上身,即手、肩、胸是也;能跟随否、稳定否,是在下身,胯、腿、脚是也。但上下运动之枢纽完全在腰。谱上云:“其病必于腰腿间求之。”腰劲一事,不但为太极拳所重视,如形意八卦均极注重,即少林门亦无不意注之也。以上所言,系形质之谈。至于内部气之一字,先从意字起。意之所到,虽未必是气之所达,气之所达未必即血之所充,但非由此无从入手。故先以意导气、以气行血,久之意与气自能合一,气与血自能相随。其行功心解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以气运身,务令顺遂。”心者,意也。身者,血肉也。但运行之间,于沉着顺遂两语切宜重视,否则非流入漂浮即陷于别扭。至于沉着之法,即气沉丹田。顺遂之法,即活用腰腿。内外一致,方合其义,须用默识揣摩功夫而方能从心所欲,其细微原理稍暇再详言之。一般练拳与推手者,大半注重在上部,手法如何如何,身法如何如何,前已言之。但不知下部之关系实比上部为重要,其变化与进步须从实地试练出来。习拳人,初则高低大小不能自然,动作不能稳定;继则动作渐匀,步法稳健;再进则举止轻灵,随心所欲。至于推手经过,初则腰腿硬直,摇摆不定;再则旋进旋退,逐渐稳固;再进则心手相应,腰腿一致。

nlc202309031156

大捋、太极推手功夫分作三步。其初则原地推挽为第一步。继则活步推手(即此进彼退彼进此退之法)为第二步,其意为原地练习既熟,进而练习行动中掤捋等法,但此不过直线之行动而已。此法练熟,继而练四斜角行动法。大捋者,即练习四斜角之方法也,为第三步。练大捋之靠者,前进必须三步方为捋者成直角,若用两步必斜;至于捋者,必退两步,若用一步不能避对方之攻击。此方捋,彼方靠,彼方捋,此方靠,往复循环而演之。无论何方在捋在靠时,其架势要低,腰胯要正,方合其要领也。

推手中九节劲使用法:

掌:双按掌、单分掌、双分掌、高探马掌。

拳:搬拦捶、双峰贯耳捶、栽捶、折叠捶。

肘:单肘、双分肘、快腕肘。

腕:单分腕、双分腕。

肩:单采靠、双分靠。

胯:正胯(大捋)、侧胯(换手)。

膝:双采膝(独立金鸡)。

脚:左右分脚、独立蹬脚、穿梭套脚、穿梭衬脚等。

散手,第四步为散手,计分两种。

一、利用太极拳中各式两人对打。例如甲用双峰贯耳打乙,乙用双按破之;甲用捋打乙,乙用单靠破之。两人连续对打,如花拳之中对子,唯转变发劲不同耳。若不习之,则太极拳各式之应用不知,直等于学单人跳舞矣。

二、上列散手对打皆系预定方案,双方编练成套。第二种则不然,双方均无预定,亦无式样,各一方做准备姿势即开始攻击。或缓或急,或高或低,或圆或方,用拳用腿,各听自由。大致历来相斗方式,一为圆形方式,如甲在中心,乙游击四周。其次纵形方式,直来直往,二人中你来我往,我退你进,成一纵形决斗式。与比试,大半不外此二式。二人一交手,谓之一合。战斗合数之多少,全在平日练架。气分之长短,拳足之准否,发劲之大小,全在推手大捋之精粗。此段功夫完全实用功夫,亦可谓最后一步功夫。习此者,非常练苦练不可。初期与师傅对打,为师者常要让生徒扑击,此道中人所谓喂腿喂拳是也。为师者若不喂之,生徒无从得其三昧,是为师者最难最苦之教授。一则难得机会,既要精神充足,又要无人偷视,且须身授扑击不免痛苦。二则防生徒学成而有欺师叛道行为,或者忌其优胜于师而师自失其地位与生计。故为师者往往不肯教授,实有不得已之苦衷存矣。学拳如是,学器械亦如是。

黄元秀(1884—1954年),字文叔,辛亥革命元老,早年与黄兴、秋瑾、徐锡麟、蔡元培、章太炎等交游,为光复浙江作出过极大的贡献,民国后在浙江军政诸界享有很高的声誉。黄元秀老人学识渊博,书法自成一格。黄元秀老人1916年间,在杭州从田兆麟学习太极拳,数年后他的肺结核得以痊愈,于是极力推广中华武术。他与叶大密、孙存周(孙禄堂之子)义结金兰,亦玉成武林之雅事。1929年的杭州国术游艺会的顺利举行,黄元秀老人功不可没,并在国术游艺会之后竭力倡导建立浙江省国术馆,并担任董事一职。在接触众多国术名家的过程中,他兼收并蓄,分别向杨澄甫、杨少侯学习杨式大架太极拳、杨式小架太极拳,向剑仙李景林学习武当对手剑,并着手从事武术文献的编撰工作,其间陆续出版了《武当剑法大要》、《太极要义》、《武术丛谈》、《杨家太极拳各艺要义》等书,为武术界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资料。新中国建国后,黄元秀老人以居士身份热中于佛教,在杭州乃至全国佛教界都享有盛誉。

竞技太极推手 篇10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球人均寿命也在日益延长。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所说:“人口老龄化是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的一场无声革命,它已超出了人口学的范畴,对经济、社会、文化、心理和精神等各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人口老龄化问题被视为是继环境、资源问题后,21世纪我国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社会问题。而中老年人由于智力和体力的逐渐衰退、生理机能的减弱;面临的事业、家庭、人际关系等诸多压力;社会义务与角色的转换等原因,对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带来极大的损害,出现如焦虑、忧郁、情绪不稳定、孤独等不良心理现象。尤其是焦虑水平的增强,极大地影响了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本文拟对部分中老年人通过太极推手锻炼前、后关于焦虑的测试,验证太极推手对降低中老年人焦虑水平的健身功效,丰富其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依据,为全民健身的广泛开展和进一步提高中老年人的生命质量提供新的、科学的健身方式。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为南通市社区50-70岁的中老年人,共115名,均为无经常锻炼史者。其中男性51人,女性64人。测试共发放问卷115份,有效回收113份。2008年3月完成对研究对象的太极推手的教学;2008年7月对研究对象进行锻炼前、后的两次心理学研究指标测试。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查阅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研究,参考与借鉴现代科学的方法和知识作为研究手段,为研究工作做好准备,提供思路。

2.2.2 访谈法

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监督、辅导并与其交谈,进而搜集与本研究相关的对方心理特征与行为的数据资料。提高研究对象自我练功的积极性,并随时掌握锻炼情况。

2.2.3 问卷调查法

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由Zung于1971年编制,是了解受试者焦虑症状的一种自评工具;本量表采用4级评分,主要评定项目为所定义的症状出现的频度,标准是:“1”表示没有或很少时间有;“2”表示小部分有;“3”表示相当多时间有;“4”表示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有。)对参加太极推手锻炼者进行练习前、后的问卷调查,搜集有关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2.2.4 测试评价指标

总分均值、正评均分、反评均分作为评价焦虑水平的三项指标。其各项得分分值越高,表示焦虑水平越高。正评分包括SAS表中的焦虑、害怕、惊恐、发疯感、手足颤抖、躯体疼痛、乏力、心悸、头昏、昏厥感、手脚刺痛消化不良、尿频、面部潮红、恶梦等15项症状;反评分包括SAS表中的不幸预感、静坐不能、呼吸困难、多汗、睡眠障碍等5项症状。

2.2.5 数据统计法

所有数据运用国际通用统计软件SPSS10.0进行分析和处理。

2.3 研究结果

2.3.1 练习太极推手前、后总体比较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通过太极推手的锻炼,练习者在锻炼前、后各项得分整体比较均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练习后各项分值得以显著降低,说明太极推手锻炼对降低中老年人的焦虑水平具有显著功效。

2.3.2 不同性别练习太极推手前、后总体比较分析

通过对不同性别练习前、后的比较,从表2、3可以看出:对于男性中老年人,其锻炼前后在总分均值、反评均分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而在正评均分方面虽然有所降低,但无显著性;对于女性中老年人,其锻炼前后在总分均值、正评均分、反评均分方面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说明太极推手锻炼对降低中老年的焦虑水平有显著效果,尤其对女性中老年人功效更显著。

3 太极推手锻炼对降低中老年人焦虑水平的可能机制分析

3.1 太极推手的练习要求

太极推手,又称打手或揉手。它遵循“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粘、连、黏、随”、“不丢不顶”的原则,使用扌朋、捋、挤、按、采、扌列、肘、靠的技击方法,按照进、退、顾、盼、定的步法和身法进行的一种高尚的、文明的、有哲理的、有趣味的健身运动。首先,在练习时要求练习者松静自然,强调阴阳的协调统一,沉浸在太极推手的活动中。因此长期习练太极推手,可能能够转移人的应激原,转移人们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的注意力;其次,太极推手本身就是一个意志行为的锻炼过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练习时均匀呼吸,使人变得刚毅、开朗、乐观,使自己的个性更趋于成熟,有助于人们克服各种焦虑,保持一个怡然自得的良好心态。这些因素可能是太极推手训练有利于减轻中老年人的心理压力的部分原因;再次,太极推手在练习的过程中也比较强调调整呼吸,一呼一吸为一息,呼属阴为虚,吸属阳为实。气息的调理,就是肺功能的调理,肺功能健全,其“宗气”充足,对其他脏腑功能起到良性影响。太极推手要求具有深、匀、细、长的呼吸特点,具有心息相依,心气不二,返还先天的功效。有关研究表明:调息会改变人的心理状态,养生调息能提高人体生物电流和机体活性,改善机体体质,使脑细胞电磁活动高度有序化等。

3.2 太极推手的练习强度

太极推手是一种中小强度的有氧运动有关,这种运动方式比较适合中老年人练习。(Petruzzello etc,1991)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必须持续20分钟以上,才能有效地降低焦虑;长期的和一次性的有氧练习均可有效降低状态焦虑;体育锻炼必须坚持10周以上才能有效降低特质焦虑;无氧运动不能降低焦虑。另据(Lafontaine etc,1992)在1985-1990年的研究表明:有氧练习可以降低焦虑、忧郁;有氧练习对长期的轻微到中度的焦虑症有治疗作用;体育锻炼后,即使心血管功能没有改善,焦虑程度也可能下降。大量研究均验证有氧运动可降低中老年人的焦虑水平。太极推手锻炼从动作特点、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上均表明其是适合中老年人的一种运动形式,因此对降低练习者的焦虑有显著功效。

3.3 太极推手的练习方式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于1946年创造了“T小组训练法”主要目的是让接受训练者学会怎样与人进行有效的交流,细心地聆听,了解自己和别人的感情。实践证明,“T小组训练法”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而太极推手的练习方式就是要求两人进行配合,这与勒温的“T小组训练法”不谋而合,由于共同的兴趣,共同的话题,使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互相信任,没有芥蒂,消除了平日的烦恼,增加了人与人的交往,加深了友谊,从而建立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长期习练太极推手,有助于人们人际关系的改善。另外,太极推手使人居下不争,无为而为,注重情绪控制和心态调整,这样就会更进一步促进中老年人的人际交往。

4 结论

通过太极推手锻炼,练习者在锻炼前、后各项得分比较均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反映焦虑水平的各项分值均得以显著降低,说明太极推手锻炼对降低中老年人的焦虑水平具有显著功效;太极推手的练习强度、练习方式有利于中老年人增进人际交往,降低焦虑水平。

摘要:文章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115名中老年人进行太极推手锻炼前、锻炼3个月后的测试。结果显示:锻炼前、后的数据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表明短期的太极推手锻炼对降低中老年人焦虑水平、提高心理健康状况具有显著功效,也为其广泛推广提供了心理学方面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太极推手,中老年人,焦虑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静等.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与社区体育服务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1).

[2]Zung.W.Wk.A.Rating Instrument for Anxiet Disorder Psychosomatics,1971,12.

[3]吴文源.焦虑自评量表SAS.上海精神医学[J].1990(增刊).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竞技太极推手】相关文章:

太极推手的价值07-03

太极文化与文化太极05-19

学校竞技体育在竞技体育中的角色探讨09-11

竞技排球05-14

竞技后备05-30

竞技化06-17

天空竞技范文05-17

趣味竞技活动05-27

竞技比赛总结06-24

现代体育竞技05-12

上一篇:农村家庭道德教育下一篇:青年学生爱国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