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武术论文范文

2022-05-09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竞技武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编者按:我国的武术散打运动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展至今已走过了二十多个年头,为中华武术的神韵再现和走向世界做出了无可置疑的贡献。风雨坎坷,褒贬共存。面对现今存在的突破瓶颈,作者从历史发展和文化背景及技术理论多个角度,较全面地对武术散打竞技形象的塑造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研究,以期为我国武术散打运动的发展提供一家之言,拳拳之心于字里行间。

第一篇:竞技武术论文范文

少林竞技武术禅武合一的破冰之路

论及少林武术传统的传承保护,就离不开少林武术现代竞技发展,如何发挥少林武术民间传承优势,实现少林武术现代竞技之发展,是调试少林武术两种生态发展的和谐问题,有利于促进少林武术在现代发展的成功转型。现代竞技武术的发展离不开运动员系统、观众系统、裁判员和竞赛规则系统的影响,其中竞赛规则系统对现代竞技武术的发展影响最大,而观众和运动员、裁判员均是在竞赛规则影响下,为现代竞技武术的发展进行服务和有所贡献。本研究从运动员系统进行分析。

一、运动员系统现状:禅武分离、武德缺失、形神相悖

运动员是竞技武术赛场上的主角,是竞技武术文化生态链的重要一环,而少林武术的次生态主要体现在竞技武术形态方面,就竞技的少林武术而言,目前运动员系统主要存在禅武意蕴相分离、武德缺失、形神相悖问题。竞技少林武术的规定套路出现以后,虽然能够使少林武术在竞技比赛中有一定的衡量标准和尺度,但抹杀了少林武术发展的独立性和创新性、能动性。

此外,规定套路弱化了少林武术的禅定意蕴与技击内涵。如传统大洪拳中的小烈马势,就是左掌置于腰处,右手呈拜佛状,表达出家人慈悲为怀、诚心向佛的禅宗思想。而竞技少林武术的规定套路中无论是初级少林拳规定套路,还是中级、高级少林拳规定套路,其中手法、身法、步法、头法、平衡、跳跃、腿法无不追求动作的滞空时间、下落时的平衡程度、步法的灵活程度、手法和身法的快慢程度、身体各关节的柔韧程度。例如中级少林拳规定套路中的第四段提膝双盖拳、侧身前摔接侧身双冲拳,动作对身法的灵活和速度、难度有较高的要求。再如高级少林拳规定套路中的第一段垫步弓步双裹拳、蹲步双托掌后接腾空蹬腿旋风脚,动作规定身体的滞空时间和腾空高度,垫步接弓步、蹲步、腾空加大了技术动作的难度,而表达禅宗思想的技术动作少之又少。

另外,传统武德讲究和合、中庸、内圣外王、仁爱等基本理念,注重内外兼修。内外兼修要求通过武术运动达到身体修炼和内在品德修养的统一,仁爱思想追求不战而胜,和合思想是以和为贵、追求正义和侠义的精神,中庸思想则表达适可而止、点到为止、手下留情的技击原则,内圣外王是以德服人、克己修身、刚柔并济。但在少林武术竞技对练项目少林棍术、刀术、枪术、剑术自选项目中,教练员和运动员由于缺乏传统文化知识的熏陶,导致传统文化意识淡薄,未考虑到对练套路和对练器械的安全性,盲目追求动作技术的夸张难度,脱离武术本质内涵而产生一种“暴力美学”,诸多少林规定套路冠军在全国锦标赛、全运会、大运会上的表现,在收势的结尾动作为取得高分,均编排入一定难度的危险动作,完全与中华武德相悖,更不用提少林武術的禅宗仁爱思想。

传统的少林武术遵循阴阳学说的形神兼备、内外合一原则。形指的是运动员在比赛场上表现出来的起落有致、开合有度的外在招势,神指的是运动员在比赛场上表现出来的攻防技击意识、劲力收放与动作技术无缝衔接的神韵与意蕴,主要体现在内三合外三合、明三节、统四梢、合五行等方面。少林拳谱对劲力的收放有明确的要求: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少林拳法行拳时:须发冲冠、指透壁、牙断筋、舌摧齿,心随意念达四梢而发内劲。但在竞技的少林武术拳场上,运动员做到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技术规格就相当难了,仅仅是为了完成套路对练动作,完成取得比赛成绩的任务,教练员和运动员弱化和忽视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的重要性,导致竞技的少林武术失去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运动员系统的目标:形神兼备、禅武合一、注重武德

运动员是实现传统武术登上竞技赛场的重要角色,其技术动作形式以及动作形式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以及武术道德修养,才是推动竞技武术向前不断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第一,技术动作应讲究形神兼备,眼到手到神到,这样才能将传统武术蕴含的内在美、技术美呈现在观众的眼前,使传统武术在竞赛规则规范下科学化发展,适应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潮流与趋势,向世人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这一系统要求运动员在竞技赛场上追求内外三合,形态优雅,讲求技术动作的神韵。

第二,少林武术禅武合一的精神内涵,是融合儒家、道家之精华而成,是少林禅宗出家人慈悲为怀思想和悬壶济世情怀的体现,是区别于其他武术流派的重要标志,有利于提升少林武术文化的思想品位和精神追求,是塑造少林品牌文化的秘密武器,这一系统追求禅中有武、武中有禅、禅武一体。

第三,运动员应该具备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修养。中华武术的终极目标是天人合一、内外兼修,达到如此修为的武术家不仅仅是追求精湛的高超武艺,更希望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可以行侠仗义、匡扶正义、抱打不平。就像马斯洛社会需求理论中所指出的:精神上的信仰和尊严上的追求,是自我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终极目标,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洗礼和心灵上的慰藉。

(一)禅武合一:禅中有武、武中有禅、禅武一体

禅武合一是少林武术技击思想的精神升华与内涵,是少林武术区别于其他门派的主要标志。禅宗是中国佛教儒家化的典型代表,是将佛性人性化、心性化,少林的禅是一种追求人生至高无上境界的佛学观念和思想价值观,可以帮助人们摆脱一切烦恼,使人心根清净,追求生命自觉的文化理想,讲究自然、内在、超越。

1.禅中有武

首先,禅宗要求佛家弟子须“六根清净”,心中无杂念、无欲念、无烦思,追求“离念心净”,这与少林武艺习练须沉心静气息息相关。心净才能“万事皆空”,强调人的自然状态和人的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在安静的环境中成就练习少林武术的身体,有利于少林武艺的习练和技术动作的武术身体“雕刻”。

其次,禅宗提倡内在超越是为了解除束缚人体的障碍、矛盾,强调阶梯性的进步与实现美好的愿景,最终塑造天人合一的生命体,成为与宇宙的合一体。少林武艺的习练遵循“炼精化气、炼气还神、炼神还虚、炼气还道”“明劲、暗劲、化劲”的规律,塑造完整的、天人合一的、道化自然的武术人。

2.少林武术的修炼是学佛修禅的法门之一

修习者以武术参悟禅理,以禅理见证武术,武术和禅理相互映照,并在习武的实践中达到“见性”“顿悟”的心境,能够提高武艺修炼水平,参透佛家禅宗智慧的本质,揭示禅宗悟性之美,催生出相由心生的审美主义观念,孕育出虚实结合的幻化境界,陶冶着习练者的精神境界,体悟出“绝虑远思、虚心纳物”的虚静学说。修习少林武艺也是一种对禅宗美学的体验和追求,能够体悟到禅武善美的真谛。少林武术的起、落、进、退及动静结合,闪、转、腾、挪、跳、翻等技术动作相互组合的套路,将少林武术的技击动作技术与少林佛家禅宗义理相融合,能够催生出禅宗美学和禅宗精神哲学,尤其是少林虎拳、豹拳、鹤拳、蛇拳、龙拳,其技术动作遵循象形理念,模仿自然界的各种动物的动作而成,是佛家禅宗义理中“众生皆平等”理念的具体体现。只有怀着向自然界、向动物界学习的心态,将万物生灵纳入平等的地位,才会虚怀若谷,修得少林武术的至真境界。

3.禅武合一是武术禅的基本要义

禅法、禅定是少林武术以武入禅的禅理,只有了却无性、顿悟法体清净、自然归本,才能习得少林上乘武艺,才能推动少林武术的技击动作与深邃的禅宗义理相互融合,成为少林武术技击的文化新内涵。

(二) 注重武德:自强不息、行侠仗义、怀揣仁爱

未曾习武先修德,武术的学习离不开道德的约束。少林武德是指在从事少林武术活动群体中形成的对习练者行为进行规范化要求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总和。少林武德源自佛家禅宗义理的精神文化内涵,有利于构建少林武术习练者道德体系,追求佛家“不杀生”的仁爱思想,讲究“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价值思想理念,使得少林佛家宗教道德类似于儒家的伦理道德,是佛教世俗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塑造少林武德应该加强自强不息、怀揣仁爱、行侠仗义的精神教育。

1.自强不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对塑造少林武德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坚强的毅力,永不松懈并坚持到底,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是习练任何武艺必须的坚持,也是习练少林武术不可缺少的坚忍不拔的思想品质。少林寺的习武大殿内沉陷的脚印,即证明少林武僧在习练武艺的种种努力与刻苦,也见证了世世代代少林武僧的习武过程,正如古人所说:“欲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只有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能在修习武艺的同时磨炼出异于常人的坚强品质,养成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积极向上之精神。

2.塑造良好的少林武德,离不开行侠仗义、打抱不平的性格。

既要崇武尚德,又要身体践行,做到替天行道、为世间不平而疾呼,并且敢于牺牲、有正义感、有原则性、不谋私利。如在电影《少林寺传奇》第一部中,隋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统治阶级鱼肉百姓,为匡扶正义,少林武僧被迫下山惩恶扬善;在第二部中,为保家护院,匡扶正义,少林寺昙宗率弟子击败溃不成军的王世充,并劝王世充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成就“十三棍僧救唐王”的美誉,谱写了少林寺英雄的壮歌。

3.怀揣仁爱是少林佛家济世的行事理念,也是儒家思想世俗化的具体表现。

佛家讲究不杀生,这和比武时的点到为止遥相呼应。在明朝时期少林武当等门派的斗争中,少林寺均是友善待人、以礼相迎,塑造着以“仁爱”为核心的慈悲心怀,也以此顺利化解少林、武当之间的情仇恩怨,使得江湖世界又恢复了昔日的平静与稳定。由此看出,怀揣仁爱不仅是个人的必备品质,也是门派之间和谐的必备良药。因此,怀揣仁爱、自强不息、行侠仗义是塑造少林武德的重要内容与途径。

(三) 形神兼备:意境独特、形态优雅、蕴含神韵

中华武术师法自然,阴阳为拳,以形求理,追求理通,格物归一,理法自现,理通形异,风格迥异。少林武术也具备以上特征,讲求意境独特、神韵自然、形态优雅。

1.意境独特是指少林武艺充满想象的艺术空间,能够体现少林武术艺术价值的形态,表现少林武术拳术和艺术的情景交融,正如戏曲、音乐、书法、绘画、舞蹈等一样,能够创造深邃的意境,催生出艺术的极致体验。

武术意境的独特性在于武术具备虚实相结合的意境画面。武术的实景是你来我打的技击动作画面,包括招式的来回比画、攻进守退的技术动作形态。少林武艺塑造的技击形象直观可感、生动鲜明,在视觉上形成极大的冲击力和动态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动作画面,能够使观赏者在精神上得到直接的情感体验。诸如少林拳的刚柔并济、刚中有柔、柔中带刚,给予观赏者对少林武术情景的意象感受。此外,少林武艺的虚拟情景是实景的延续,是少林武艺的习练者对攻防技击中招势的真实性想象,是双方应对招势的理论化空间和框架遐想,是建构在习练者内心的虚拟世界,能够给观赏者以若有若无的朦胧美,将有形的技术功法和无形的技击想象有机结合,成为虚实融合的非虚非实、虚虚实实的存在。

2.意境是武术现代美不断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

少林武术攻防技击中的形态优雅对其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审美意境构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象形取义的少林五祖拳,是模仿具有攻击能力的五种动物形态改编而成的拳,将五种動物的攻防、进退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将象形与达意完美地相互结合,产生了新的活动方式,为少林武艺提供了新的身体语言、锻炼方法、活动趣味。

3. 少林武艺的修炼在构成一定的意境时,将形态优雅融入攻防技击中势必重要,然而缺少技术动作的神韵也是不完整的,正如鲁迅所言:“缺乏精神的躯壳如同行尸走肉般。”

中国武术是一种享受过程的文化、追求教化的文化,少林武艺同中国武术具备一样的特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技击艺术,在攻防技击中能够体验到进退攻防的运动快乐,感受到起落动静的阴阳哲学,体悟到少林武术技术动作的站如松、行如风的动作神韵,将观赏者带入一种虚拟融合的想象意境。

变革少林竞技武术的发展,依据文化生态学研究的视角,把少林竞技武术的运动员系统、裁判员和竞赛规则系统、观众系统,共同构成少林武术现代竞技生态链,每一个系统背后又有相关的影响因子,并研究运动员系统与环境变化的发展关系,对相关因子进行重塑,达到修复相关系统,完善相关生态链的目的,实现了对现代竞技武术的修复目的,必然会促使少林武术竞技形态以新的面貌展示给受众,促进少林武术竞技形态禅武合一的新发展。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编号:2020ZZJH466)

作者单位:(刘 鑫)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郭玉江)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编辑/刘强)

作者:刘鑫 郭玉江

第二篇:塑造武术散打竞技形象漫议(上)

编者按:

我国的武术散打运动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展至今已走过了二十多个年头,为中华武术的神韵再现和走向世界做出了无可置疑的贡献。风雨坎坷,褒贬共存。面对现今存在的突破瓶颈,作者从历史发展和文化背景及技术理论多个角度,较全面地对武术散打竞技形象的塑造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研究,以期为我国武术散打运动的发展提供一家之言,拳拳之心于字里行间。本刊专发此文,诚盼共鸣。

当前,国内外普遍欢迎武术以“过招”来展示自己的时代新颜。同时考察武术的诸多内容,散摊打较之套路相对容易做到训练的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比较符合公平竞争的原则和评判量化的要求。同时,人们有理由要求以散打作为武术进入奥运、走向世界体坛的先导,把散打实践包括对散打的系列理论研究置于更加突出和重要的地位。这是一项具有现代眼光和历史意义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以科学发展观来观照和指导,精心塑造出那种既能够焕发浓郁民族风格、彰显武术独特魅力,又足以被国际体坛接纳、受到整个社会普遍认同的武术散打竞技形象,无疑是当代武术发展与繁荣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一个时期以来作为竞技的武术散打进展的状况。

1982年首届全国部分省市武术散打表演赛敲响开场锣鼓,至1985年,可以看作是散打试验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中,散打的水平明显较低,出现了两种令人不甚满意的态势。一是某些多年从事传统武术练习的选手,面对身着护具猛冲猛打的对手无技可施。不要说难以打出武术的特点,而且每居下风,最终不得不放弃蕴蓄民族风格的打法,也去迎合一味猛冲猛打的那一套。二是某些很少甚至压根没有学习过武术的运动员,他们由于身体素质好,具有拳击或摔跤的手段,借助敢冲敢打,凭着“拳击加摔”,硬是登上了领奖台。此情此景,昭示武术散打的教练员、运动员和理论工作者,一定要在改革创新散打技法方面下功夫,必须得在竞赛规则的提倡和制约上做文章。自1986年到1988年为散打试验的技术进步和规则改革阶段。这一时期,散打的技术水平有了提高,呈现出两种值得肯定的进步。一是对抗双方运用武术的技法有所增多,有的动作已经富有武术风韵。据统计和录相资料表明,赛场上传统技击的腿法、跌摔、拳法乃至组合动作得到普遍运用。不仅前一阶段风靡赛场的“拳击加腿”打法失去了垄断地位,而且武术的技法特点渐渐显露光彩,引起了观众的浓烈兴趣。二是竞赛规则逐渐放开,越来越有利于发挥武术技法的特点。比如早先规则规定禁击头部,第一步放开为可以用拳轻击,第二步再放开到可以用拳重击,最终完全放开可以用腿攻击头部。显然,规则的这种改动并不单单意味着对进攻者有利,更有价值的是它迫使运动员注意对自己头部的防护。而注重防守恰恰是武术散打区别于其它搏击项目的显著标志之一。攻的凌厉,防的严密,攻的传神,防的巧妙,这样,精彩的画面才能跃然擂台。从1989年至今,是散打试验趋向成熟和定型的阶段。这段时间,有关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散打列入国家正式比赛项目,进入了全运会,举办了全国武术散打冠军赛、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散打世界杯、无拳套、无级别、无演绎的“康龙武术大会”等重大赛事。同时,组织散打频频与欧、亚、美一些国家的自由搏击、拳击、空手道、泰拳等过招较技,促进了散打的国际化。从技术层面讲,“拳打脚踢融合快摔”的基本格局大致形成,技术的规范化也显露雏形。拳法,主要集中在冲(直)、贯(摆)、鞭、横、劈、抡、等;腿法则相对表现为踹、踢、弹、剪、蹬、摆、扫、勾挂等;而摔法大多为夹头过背、抱腰勾挂、抱腰别腿、抱单腿摔等。另外,在完善规则(科学化)、采取电子计分(现代化)、颁布“武英”“段位”称号诸方面也都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然而,从武术进奥的高度来看问题,仍然有一个关键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特立独行的武术散打竞技形象尚未能鲜明、生动地树立在世人面前。这是因为,随着散打的动作向规范化靠拢,运动员的技术水准越来越相仿接近,单纯得分观念压倒一切,导致了技术范畴的过于单一和狭窄,成为散打技术中武术含量不够丰富的障碍。同时,尽管规则上鼓励运动员施展具有浓郁武术色彩的攻防动作(如1990年规则规定前扫腿、后扫腿、转身后摆腿运用成功均得3分),但由于在理论和实践上并未解决好技术要素,运动员应用起来往往难以奏效,因此响应者寥寥。而那些饱含传统技击风格、在实战运用中又有一定难度的动作招数,在赛场上更是凤毛麟角了。具有特色的武术散打竞技形象,也就难以光彩照人了。

武术散打作为竞技发展的三个阶段,其实践说明了什么呢?

首先,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一个时期以来总揽推动武术散打运动的战略思想是正确的。在“积极、稳妥”原则的指导下,付诸实施的具体举措也基本符合国情和武术发展的客观实际。那些举措总体来说,可以归纳为将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武术技击面貌为经,以当代国际搏击的基本风姿为纬,通过对这种经纬交织组成的参照系的不懈追求,比较准确地勾勒出了散打竞技的座标,比较科学地为今天的武术散打竞技画了像,定了位。散打竞技只能是源于传统技击而又不同于传统技击,既显示着浓郁的民族风格又归属于现代体育的竞技项目。

第二,它以同样不容置疑的事实昭示,现在擂台上奔突的散打竞技形象离历史性的要求,与人们期待的散打竞技形象尚有相当的差距,竞技水平也与实际上应该达到并且可能达到的高度存在明显的距离。散打要真正成熟,不仅在实践上还有漫长的一段路要走,而且呼唤在理论方面对散打竞技的民族化、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等系列课题作出应答。人们有理由说,武术的最终进奥,在这个平台上向整个世界展现魅力,盖在于能不能够塑造出充盈民族风格、豁透技术优势、符合量化要求的武术散打竞技的崭新形象。

(二)

现代武术散打与传统武术技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武术散打从内容到形式都脱胎于传统技击术,它的身上理应渗透出传统技击的基本要素。散打的任何改造发展,都不能不受到这些要素的影响和制约。那种认为散打既然是一种竞技形式,那么应当与传统技击干系不大,而传统技击也难以运用到散打技击之中的观点,在理论上是割断历史的,在实践上则必然导致散打竞技无法展现民族风格和武术特点。我们说,勾勒散打竞技的技术范畴,离不开一根对角线。一角连着传统技击中昔日用于实战格斗的招数、技法、练功法(剔除掉现代竞技明令禁止的内容);另一角是传统技击中原本就属于古代竞技的搏击技能、攻防手段、制胜元素。不要以为传统技击术的优势除了“一招制敌”外,就再没有了其它的内容。实际上,传统技击术中摒弃了“一招制敌”,现代竞技也不准使用,去掉了华而不实的玩意(竞技对抗中难以实用),仍存在着既符合现代竞技要求,又足以临场实用的内容。据湖北江陵凤凰山秦墓出土的木蓖漆画显示:竞技场上有三人在线,一人进攻,一人左架右打,双方一来一退。另有一人与那两个力士之间错位而立,且具有手势动作,估计应该为裁判。另外,在河南南阳汉画馆珍藏有一块刻有徒手对打场景的汉画像石。图中表现的是:三位勇士正在进行搏击格斗。位居中间的一人似弓步出拳迎战左右敌手,为一对二的散打局势。左边一人作跳跃奋勇向前状,他一手握拳,一手亮掌跨步进击;而右边一人则也呈似弓步防守自卫的姿势,双手拳掌并用。整个画面简洁精练,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散打动作刚健有力,实战感觉生动逼真。这些史料表明,自古以来中华武术就蕴涵着丰赡的散打竞技手段。将这些手段开掘出来,展现在擂台赛场上,既能喷薄出实战武力,又能显示出武术特点、活脱出鲜明的民族风格。

任何民族的文化传统都必然受到本民族的观念、思维、意向、情趣、习俗、风尚、心理结构、生活行为方式和知识系统的影响和制约。现代武术散打(尽管归属于竞技的范畴)既然脱胎于中华文化现象之一的传统武术技击,它就不能不彪炳出浓郁的中华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格。有一种观点认为,武术散打作为现代竞技,更多地须体现出竞技的共性。其实这种观点带有片面性。因为虽然是同为竞技格斗项目,其技击规律大体相同,然而这并不妨碍各个民族的竞技格斗带有自己民族的特点和风格。举例言之,拳击中的直拳和武术中的冲拳无论就形式还是劲道分析,相差均不大。可是考察其整体发力以及相配合的身法、步法和战术却大相径庭。显然,那种皆属进攻技能的共同性,并不能冲淡更不可能淹没民族风格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就说中华武术的民族风格吧,从形式上讲,竞技双方无论是拳打、腿踢还是快速跌摔,都豁透出武术的特点。拳打不能等同于拳击,腿踢应当有别于跆拳道,跌摔与国际式摔跤也是大相径庭。而比赛的礼节、出场仪式(包括音乐效果)、裁判员的服饰、手势、口令(譬如运动员用明显的武术技法击中对方,裁判可类似柔道喊“一本”那样,喊出某种武术裁判专门用语)、运动员护具到整个赛台风格、赛场氛围、评判规则,无不彰显出中华文化的绚丽色彩。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色是不可能混同的。以内涵而言,传统技击的理论核心和技法属性源于中国恢宏丰厚、玄妙艰深的古典哲学。它的特点在于,其不限于只接受某一种哲学、理念的影响,而是接受多家理论学说的熏陶与感染。无论在人体潜能的开掘还是在攻防技巧上的升腾,均至少折射出儒、释、道三大家复杂哲理的光束。如太极拳推崇处处含球、以圆力见长,形意拳讲究对称合力、踏中取胜,八卦掌注重走圆顺势、阴阳相对,少林拳要求四平八稳、虚实互用,就饱含“不偏不倚”、“无过亦无不及”的儒家学说;对功法和技艺追求终生修炼,演练时注重意与气的感受与存蓄,使用时主张模拟自然现象和借鉴禽虫猛兽的捕食搏击技能,以及采集天然之外气充实丹田内气的气功修炼法,则无疑同道家的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宗旨如出一辙;结合自身体力条件,矢志不渝苦练功夫,信奉存正去邪的规则,和佛门的禁欲修行、驱降杂念、苦志成佛的思想相映相合。在上述思想的影响下,传统技击临战应用突出一个“艺”字,讲究发挥人的内外整体功能,强调以势夺人。交手时既可以以巧胜力,又可以以力打弱;既以柔克刚,又以刚克柔;既以圆打直,又以直打圆;既以长制短,又以近制远;既可先发制人,又可后发制人;既以虚击实,又以实击虚;既以拳制腿,又以腿制拳……这些被概括称之为武魂神韵的传统技击术内涵实在丰富,决非其他民族的竞技格斗所能同化所能替代。

当然,现代散打竞技又毕竟不同于传统技击。随着武术进入现代体坛,传统技击术寄寓到散打竞技之中,是一种客观使然,并不以谁的主观意志而转移。作为一种大文化现象,传统技击中那种“非死即伤”的搏杀功能在赛场上丧失了存在的基本土壤,而竞技性的散打则应当更多地迸放出传统文化的底蕴。散打既然是由传统技击继承、剥离、净化而来的,堪称一种文化遗产。又是现代文明观照的产物,也可以说是一门艺术。散打竞技,虽不乏应用克敌制胜的“实用”招法,但目的不单单在于重创对手,而是在取胜的同时也表现出格斗的技艺,进而宣扬民族的文化心理和阳刚气质,传递出一定的观赏意义和审美价值。现代散打就是以这样充满竞技特点的新姿,超越了传统技击,在当代社会代表着继承发展和扬弃传统技击的主流。现代散打竞技的这种姿态和地位,给自己提出了一系列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由于现代散打竞技要求竞技者在打法上趋向科学化、训练上追求系统化、规则和评判上适宜量化,同时更看重搏击的效率等新特征,这就不可避免地会限制传统技击的丰富性、独特性。中国传统技击中诸多精妙的招法,高深莫测的技战术,发人于丈外的“蓄气”内力,很难再现于现代竞技场上了。而几千年来武术的发展构筑了许多实用高招,积累了丰富的临战经验。这些实用高招和临战经验(即技战术)是传统技击的精华,将它们发掘出来运用到散打竞技中去,既能发挥克敌制胜的作用,又能展示民族风格和武术特色。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实用高招和临战经验在赛场运用的越多,散打水平就越高,武术特色就越浓。因此,以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现代散打与传统技击在新条件下产生的一对矛盾,是塑造散打竞技骄人形象的重要前提。二是正视挖掘传统技击中之精华,并非是赞同那种对传统技击术五体投地、一味地顶礼膜拜、不管外界风云千变万化,只是因袭抱住固有的技法不肯更改的保守做法。那种固步自封的态度在理论上是违反科学的,在实践当中也是碰了钉子的。面对传统技击转化为现代散打的时代潮流,不认真去解决对传统技击的遴选、扬弃问题,散打竞技难免要受到负面影响,最终也很难迈上新的台阶。比如形意拳的传统打法“五形生克”,机械地排出劈拳破崩拳、炮拳破劈拳、钻拳破炮拳、横拳破钻拳、崩拳破横拳的序列,就不符合瞬息万变的实战法则,容易禁锢人的创造力。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三是散打竞技不反对借鉴和汲取国外搏击术中优秀的东西,但是不能本末倒置,把挖掘、继承、遴选、改造传统技击的工作撂到无关紧要的位置。那种以国外某种搏击术的技术体系为标杆,将散打竞技摆弄成近乎“拳击”、“自由搏击”式的东西,并不可取。即就是对一些可以参照的具体技法,也应当注意结合武术技法的实际,而切莫全盘照搬。譬如,对照拳击中的摆拳,传统技击中也有类似的的动作,象贯耳捶。乍看之下,格斗时可以直接用摆拳攻击对方,就象贯耳捶击打对方一样。而具体分析一下,两者都各有讲究和侧重。在拳击中,由于不准用腿,摆拳出击往往少有顾忌,所以多在距离对方较近时发放重拳。散打竞技中使用摆拳(或贯耳捶),首先得注意与对方保持适当距离,时刻提防对方起腿踹踢。这样,展示出来的整个动作也自然而然地凸现出传统技击的技战术特点,就需要充分借助身法和步法的掩护与支持才行。否则,简单地以摆拳姿态进行攻击,不但没有武术特点可言,而且稍不留神,反倒会被对方乘虚先入。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都值得探讨的课题。(待续)

作者:孙豹隐

第三篇:中西体育文化融合视角下竞技武术散打争论的再认识

摘 要: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运用文化学、哲学等学科知识,以文化融合为视角对竞技武术散打的相关争论进行新的解释。对竞技武术散打的批判与肯定、继承与借鉴进行深入的分析;得出竞技武术散打是传统武术文化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相融合下的一种新的武术形式或新的竞技体育形式,是武术现代化发展的结果;最后,对竞技武术散打的形成进行深入的思考,认为竞技格斗项目只是不同规则下的动作组合,竞技武术散打不是武术散打、武术击技的唯一,应该增强民族传统体育竞技类项目的文化表现力。

关键词:中西体育;文化融合;竞技武术散打

竞技武术散打体系的构建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逐渐形成的,这种由传统武术提取而来融合西方文化因子的新的武术技击体系形式,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已经与传统武术技击体系几乎完全不同,由此,引来了竞技武术散打文化归属的争论。持批判态度的观点认为,竞技武术散打已经没有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是西方竞技格斗项目的简单照搬与模仿,是“三拳、三腿、三摔”、“拳击加腿加摔”的简单重组,体现不出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是与中华武术没有太大关系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另外一种观点认为,竞技武术散打是对传统武术中所固有的格斗对抗方法的挖掘,从“相搏”、“手搏”、“卞”、“白打”到“散手”再到“散打”,是传统步步演变的结果,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制胜对方的、徒手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它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1],是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持赞同态度的观点认为,体育属性是散打运动得以发展的基础[2],竞技武术散打是时代的产物,是武术在当今时代与时俱进的征象,是对传统武术的继承和现代竞技体育的借鉴相融合下的一种新的武术形式,是武术文化现代化发展的结果,我们不应该过多地去争论竞技武术散打的文化归属问题,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其发展,并努力挖掘传统武术文化的现代价值,以填补武术文化在转向工业文明社会中的传统文化缺失。

可以肯定,不管持什么态度,目的是为了使竞技武术散打更好地发展,百家争鸣更加促使了竞技武术散打的快速发展。作为一种现代文化,从它的普及程度、文化内涵、时代性等各方面来考察,它都不失为当代中国的一种优秀文化。我们应该跳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二元对峙模式[3],现代正是传统发展的演变和结果,是传统文化自我更新及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融合的结果。正如洪浩教授指出的“竞技武术是中西体育文化融合的产物,是武术现代化的产物,是当代人创造的一个新名词[4]。”同样,我们应当跳出传统武术击技与竞技武术散打的二元对立,它是传统武术击技在现代社会的一种自我更新,或者是中西体育文化融合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武术形式。在本文中,笔者以文化融合为视角尝试着解读竞技武术散打相关争论的原因和出发点,以揭示竞技武术散打的文化归属、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为竞技武术散打的发展作理论支撑,用于更好地宣传和弘扬武术文化。

1 中西体育文化融合视角下的竞技武术散打

文化融合是指文化调整的方式之一[5]。指某几种具体的文化形态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新的文化形态[6]。这几种具体的文化形态通过自觉或强制的形式进行相互间的传播、冲突、对话、筛选、移植、整合等过程,原来的文化体系经过这个过程而相互影响、调整和适应,逐渐地改变原有文化的结构和个性,使原来互不相同的文化形态相互接近,最后在这种相互适应的调整中逐渐地走向统一。在这个过程中第三种文化体系逐渐产生,形成新的文化形态,而原来的文化形态可能随之而消失,或者以其顽强的文化生命力按照原来的方向发展。中国文化即是一种融合型的文化,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在秦朝大一统帝国的形成中逐渐地使各种文化开始走向统一,经过汉朝政权的强化最终确立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以道家和中国化了的佛家为主体共同构成了融合型的中国文化。在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曾经多次遭受其他民族的入侵,但最终入住中原的其他民族逐渐地融入了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之中。

19世纪中叶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敲击下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农业文明输给了新近兴起的海洋文明。在两种文明的迎头相遇中,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产生了直接的接触和冲突,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融合、创新和发展。武术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和其他文化一样,它伴随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并且和中华文化中的其他文化相交互融,共同构成了当今繁荣的武术文化体系。主流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必然导致附属文化作出相应的变化与调整。武术文化在这种冲突与交融中也产生了自己的新的武术文化体系——竞技武术,主要包括竞技武术套路、散打和推手等内容。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等,标志是清末民初废除武举(1901)建立现代新式学校及马良的《中华新武术》等,竞技武术散打的雏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在1928年第一次国术国考项目中就包括徒手的拳脚门(散打)、摔角门[7]341,1933年第二次国术国考中预试有了评分细则,对抗比试有了统一的护具[7]344。在近百年的发展中,竞技武术散打几经挫折,先是战乱年代的支离破碎,接着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唯套路方向发展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等,最终在改革开放的东风中才开始了它的蓬勃发展。经过了近百年、尤其近三十几年的不断调试,竞技武术散打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成为了一种新的武术形式。

20132 竞技武术散打争论的再认识

2.1 对竞技武术散打的批判与肯定

竞技武术是异质的西方体育文化与东方传统武术文化融合而产生的“新武术”,从不同的视角审视它,能发现不同的文化特质,由此,也出现了对竞技武术的褒扬与批驳[4]。

2.1.1 对竞技武术散打的批判

对竞技武术散打的批判由来已久,最多是“散打四不像”、“三拳三腿三摔”、“拳击加腿加摔”等,程大力等认为,散手擂台上的徒手,无例外地采用的都是“站起来”的姿势,然而这种站起来打的“武术”,哪里还有一点武术的影子。连弓、马、仆、虚都没有,散手算什么中国武术[8]。现今所谓散手,实际上抄袭临摹自国外的自由搏击,而散手王争霸赛不分体重级别总决赛,是生硬混合两种竞技文化截然不同的原则。所谓散手,拳法百分之百是西洋拳击的;腿法大半是泰拳的;摔法虽然被某些人自诩为克敌制胜的法宝,但它实际上与中国跤毫无关系,而只是从西洋自由式、古典式摔跤学来的几招[9]。散打很难体现出中国武术打的巧妙与深奥,从而失去了其应有的精、气、神、劲等武术神韵,也必然弱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10]。

2.1.2 对竞技武术散打的肯定

在一些学者对竞技武术散打进行尖锐批判的同时,更多的学者对其持肯定的态度。武术散打,作为实战的一种代表性比赛形式,采用了传统的擂台比赛模式、技击内容和战术理念,在新的比赛规则下,形成了独具民族传统特色的现代竞技体育表现形式。近几年,中国散打正以崭新的面貌和强大的生命力傲立于世界搏击之林[11]。现代散打作为竞技武术的一个方面终于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破土而出,并形成强劲的发展态势[12]。即使是在当今社会已经普遍开展并被运用于体育竞技比赛的现代武术散打技法,本身也是现代社会对于过去流传下来的传统武术击技的固有价值进行开发与利用的产物,是过去流传下来的传统武术击技在当代社会的一种新的但绝不是唯一的存在形式[13]。从散打近30年的发展历程来看,散打运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易到难的发展规律总是与其独特的、相适应的竞赛体系及理论体系密不可分的[14]。散打已成为全运会、亚运会、世界锦标赛和世界怀比赛项目。散打作为竞技武术的分支,为中华武术走向世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一系列的中国功夫与国外搏击项目的对抗中,它展示了中国武术的独特风格与技击内涵,这是传统武术技击所不能替代的。

2.1.3 对竞技武术散打批判与肯定的诠释

以上的批判与肯定有其合理性所在,也存有一定程度的偏激。竞技武术散打在短短地几十年内取得了骄人成绩是可以肯定的,但是这并不是说竞技武术散打就不存在任何问题,也不可以说竞技武术散打完全是由传统武术的继承而来;竞技武术散打虽然存在着技法单一、文化内涵缺失、和传统差别太远、雷同于西方的竞技格斗等问题,但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对原本做出新的理解、新的解释的过程,既是一个不断地远离原本地过程,又是传统本身形成的过程,是传统本身不断更新、不断充实、不断开放的过程[15]。人们总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一般来说,他只能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认识这个世界。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的“不见”和“洞见”,决定了他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解释[16]。不论我们对传统武术散打作出新的理解、新的解释,还是借鉴其他竞技体育文化,都是一种自我的不同于前者的另类解读,既偏离了原来的传统,也对异域文明以自我的视角进行了解释,通过相互之间的接触、冲突、筛选、移植进而融合为一体,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地形成了新的文化和传统。我们应该对竞技武术散打技战术、训练、道德等的生命力与发展方式给予必须的关注,使其能够真正的展现传统武术技击形态。

2.2 竞技武术散打的继承与借鉴

2.2.1 竞技武术散打的继承

传统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任何人、任何组织都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在短时间内彻底地消灭传统或完整地改变传统[13]。文化的传统意味着文化的过去,文化的现在与未来,却又必然是对过去之文化传统的延续[13]。竞技武术散打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虽然在近30余年的发展中融入了竞技体育的成份,但竞技体育的成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完整地改变传统;竞技武术散打是传统武术文化的一部分,竞技武术散打的现在与未来,也必然是对过去之武术文化传统的延续。但是我们必须明白这种延续是在主观选择下的延续,因为,历史及其事件的解释本来就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单纯回味,而始终同时体现着对于现实和未来的思考[17]。时代的发展、环境的改变、观念的转化等使得我们只能以现代的观点去继承过去的传统。

2.2.2 竞技武术散打的借鉴

竞技武术散打对竞技体育文化的借鉴表现在物器、制度、精神等各个层面,并且是在中国的文化传统、思维模式、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下的运用,始终体现了与原传文化的不同性,与中国文化接合的特殊性。因为“一般说来,他只能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认识这个世界。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的‘不见’和‘洞见’,决定了他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切割,然后又决定他将如何对其加以认知和解释[16]。”竞技武术散打的产生是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传统武术为了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为了适应现代竞技体育的大环境所改创的一种新的武术形式,它产生的条件之一是竞技体育。所以,竞技武术散打的发展、技术体系的建构、价值取向的追求等是建立在竞技体育基础之上的,以竞技体育为蓝本对传统武术技击进行一系列的技、战术体系及道德改造。无论是器械、服饰、场地等物器方面,还是规则、训练、理论等的制度层面,及更快、更高、更强等的精神方面都表现出了一定的西方体育文化特征。

3 竞技武术散打——新的武术形式或竞技体育形式

竞技武术散打是对传统武术击技的继承和竞技体育的借鉴相融合下的一种新的武术形式。是传统武术击技和现代竞技体育两种文化形态之间通过自觉或强制的形式进行相互间的传播、接触、冲突、移植等过程,逐渐地改变了传统武术击技和现代竞技体育的结构和个性,使原来不相同的文化因子相互接近,最后在相互适应的调整中走向了统一,产生了第三种文化形态——竞技武术散打,而传统武术击技和现代竞技体育以其顽强的文化生命力仍然按原来的方向发展。

毫无疑问,我们说竞技武术散打属于武术的一部分,或者说竞技武术散打属于竞技体育的一部分都不会有什么错误。但是,无论如何竞技武术散打对传统武术的继承都不会是全面的,只是将其中的适合于竞技体育的那部分内容提炼了出来;同理,竞技武术散打对竞技体育的借鉴也决对不是全面的,而只是将其中的适合于武术的那部分内容用在了“竞技武术散打”继承传统武术的那部分内容上。这样竞技武术散打至少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传统武术技击和现代竞技体育。正是因为竞技武术散打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所以当我们再把包含两个方面内容的竞技武术散打与传统武术击技进行对比时,它已经有别于当初对传统武术继承的那一部分内容了,反之亦然。这样竞技武术散打就成了一种融传统武术和现代竞技体育的部分内容在内的一种新的武术形式或新的竞技体育形式。

回到竞技武术散打文化归属的争论上来,竞技武术散打不能全面的展现传统武术击技的精髓,“三拳三腿三摔”、“拳击加腿加摔”等,原因在于它只是一种新的武术形式,它代表的并不是全部的武术击技内容,它展现的只是传统武术击技中部分符合竞技体育的精髓部分,这种批判源于忽略了它还要从属的竞技体育属性。同理一味的坚守竞技武术散打是对传统武术中所固有的格斗对抗方法的挖掘与整理,是中国古已有之的竞技格斗对抗形式,是完全由传统招法提取而来的竞技武术散打。盲目的保守中国古已有之,这种观点是不切实际的,中国古已有之的擂台对抗、切磋交流,只是武术竞技形式的一种,并不能等同于现代化了的竞技武术散打。这种传统性的坚守源于忽略了竞技武术散打中西方的一些现代性的组成因子。

4 竞技武术散打形成的思考

竞技武术散打的形成,其实是传统武术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复兴问题,是武术人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自觉反思,是传统武术文化在当今社会怎样积极地去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用以补充和充实到现代世界竞技格斗体系当中去。传统武术文化的复兴问题要求武术人在精神层面保有一坚持。正如徐复观先生指出的“真有文化自觉的人,他的精神状态应当是‘古今同在’的;并且由古今同在的程度,来决定他的精神的深度和广度。所以复兴中国文化,在精神上,必然是复古的,同时也必然是开新的;复古与开新从精神上说乃是同时存在[18]。”竞技武术散打在最近30余年的发展中,取得的成绩是可以肯定的,但是理论建设明显滞后,关于竞技武术散打的文化建设与研究匮乏,这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我们在精神层面上缺乏“古今同在”的精神状态,或者精神层面的“开新”大于“复古”。在整个国际社会争创文化软实力的今天,竞技武术散打的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4.1 武术技击体系的多元重构

在众多以跆拳道、拳击、泰拳等作为范式来研究竞技武术散打的推广、技术、文化等问题时,我们可否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文化及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人们的需要也是多元的,跆拳道、拳击、泰拳只所以能够在中国迅速发展,和人们的多元需要是有联系的,和中国武术击技文化的多元建构不足是有关系的。在多元文化共存、多元价值取向的今天,竞技武术散打只是武术技击竞技的一种方式,只是武术击技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也不可能适合爱好者一生去习练。武术击技文化的多元重构已经迫在眉睫,中国武术职业联赛的成功即是一种昭示。反思竞技武术散打、跆拳道、泰拳、拳击等所有的竞技格斗项目,它们只是不同规则下的动作组合,在规则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的技战术、制度和精神等方面的重新建构,是用拳、腿、摔、拿,器械、徒手等全方位、多角度、多领域的重新编排、整理和融合下所产生的一种有别于其他特征的新体系。

4.2 增强竞技类武术项目的文化表现力

对竞技武术散打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还源于它的主体话语权及文化表现力的缺失。技术体系、训练方法等只是竞技武术散打文化表现力的某些部分,我们大可不必因为过多的追随传统而拒绝现代科学体系,况且现代科学体系也不仅仅是西方的独创,同样存在着中国的一些组成因子。关键是除了这些方面外的文化表现力的不足。竞技武术散打在比赛中支撑选手在赛场上拼搏的是什么样的一种精神,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兼爱、礼仪、武德等等,这些能够表现中国人精神、代表中国人性格的种种文化现象却没有通过竞技类武术项目的舞台进行宣传和表达。研究者认为这些文化的展现远远大于主体文化的宣传力,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将这种内在的精神通过各种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观看比赛向受众传播种种能够代表中国人精神、文化及价值的诸现象。

5 结语

5.1 竞技武术散打是对传统武术击技的继承和竞技体育的借鉴相融合下的一种新的武术形式,是武术现代化发展的结果。对竞技武术散打文化归属的相关争论,源于批判者没有看到竞技武术散打代表的并不是全部的武术击技内容,它展现的只是传统武术击技中符合竞技体育的精髓部分,这种批判源于忽略了竞技武术散打还要从属于竞技体育的属性;一味的坚守竞技武术散打是对传统武术文化中所固有的格斗对抗方法的挖掘,是中国古已有之的竞技格斗对抗形式。这种盲目坚守传统的观点是不切实际的,它忽略了竞技武术散打中西方的一些现代性的组成因子。

5.2 在整个国际社会争创文化软实力的今天,竞技武术散打的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在多元文化共存、多元价值取向的社会里,竞技武术散打只是武术击技竞技的一种方式,只是武术击技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新的武术击技类项目的构建已经迫在眉睫。对竞技武术散打的争论启示我们传统体育的复兴与建设,要增加其附属文化的建设、增强文化表现力,彰显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叶伟,主编.散打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郭齐勇.现当代新儒学[OL].http://video1.ssreader.com/playvideo.asp?id=7589.

[4]洪浩.竞技武术发展理论之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5]韩玉敏,郝秀芬,等主编.新编社会学辞典[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333.

[6]李晓东.全球化与文化融合[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91.

[7]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8]程大力,黄静.关于中国武术继承、改革与发展的思索——竞技套路是保存与发展中国武术的重要形式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1).

[9]胡儿.作为自由搏击的散手是武术吗[J].体育文化导刊,2003(2).

[10]王柏利,王岗.守卫中国武术发展的技术底线:打练统一[J].体育文化导刊,2008(4).

[11]王杰.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1).

[12]朱永光.继承传统武术技法,构建“打练结合”的散打实践体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

[13]乔凤杰.武术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40.

[14]黄强,潘晓波.我国散打运动发展回顾与展望[J].体育文化导刊,2008(11).

[15]张世英.新哲学演讲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55.

[16]乐黛云.跨文化之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7]王晓朝,杨熙楠.主编.沟通中西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5.

[18]徐复观.徐复观文录(二)[M].台湾:环宇出版社,1971:162.

[19]孙向豪.试析现代竞技武术散打在武术中的定位[D].开封:河南大学,2010.

作者:孙向豪 李贺林

上一篇:深化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诗文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