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武术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山西省竞技武术散打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优质资源的储备等同于综合实力的充盈,同样,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竞技武术散打是当代热门的竞技体育项目,是中国传统武术的擂台形式,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较高的观赏性。竞技武术散打后备人才的培养对武术散打项目的发展和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都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山西省从1994年开始发展竞技武术散打项目,初步形成较为系统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2018到2019年是山西省竞技体育发展的关键时期,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周期的衔接过渡阶段,适逢2019年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在山西省举办,为山西省竞技体育的发展创造了展示、提高、革新的机会。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与省内外优秀教练员进行交流,获取山西省竞技武术散打的发展情况和省外优秀武术散打后备人才的培养经验,从体制内和体制外两方面对山西省竞技武术散打后备人才培养的相关环节进行研究,分析阻碍山西省竞技武术散打后备人才健康发展的因素,得出相应结论,结合省内实际发展情况,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1、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人民需求的变化引导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2、山西省竞技武术散打的发展整体呈“低稳发展”状态,相关部门对武术散打项目的重视度较低,在制度要素和保障要素方面尚未做出详细具体、贴近实际的举措,方向引导和后期保障的功能不够完善,导致竞技武术散打的发展和推广缓慢。3、山西省竞技武术散打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依旧是传统的“三级训练网”的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中,管理和办理工作相对集中,形成管办不分的问题;运动员和教练员缺乏积极的竞争性,梯队建设不完善、规模萎缩;场地设施条件不足以完全满足训练需要;教练员执教水平提高缓慢,后备人才的训练科学性、实效性低。4、人才交流和运输渠道的畅通是提高竞技武术散打后备人才的突破口。山西省竞技武术散打后备人才培养中体制内各地市之间的横向交流渠道堵塞,纵向交流效率较低;体制内系统与体制外社会力量之间的沟通不顺畅,学校体育资源开发的有限性导致学训矛盾的严重。社会俱乐部的参与和学校体育的普及可以有效缓解后备人才选材训练和学训矛盾的问题。5、山西省竞技武术散打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做出改革创新:在传统三级训练网的体系中,丰富各地市基层后备人才培养之间的交流,形成地市“外环”向省级中心的“螺旋型”发展;打通社会、学校、竞技体制之间的联系,探索“竞技牵头、社会搭桥、学校聚拢”的新型培养模式;全程贯穿“以人为本”理念,培养“一专多能型”竞技武术散打后备人才。

关键词:竞技武术散打;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学科专业:民族传统体育学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战略需求

1.1.2 项目需求

1.1.3 机遇来临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概念界定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3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实地考察法

2.2.5 个案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体制内的“按部就班”

3.1.1 制度要素

3.1.2 管理要素

3.1.3 训练要素

3.1.4 保障要素

3.2 体制外的“蓄势待发”

3.2.1 业余散打的“蠢蠢欲动”

3.2.2 学校体育的“投石问路”

3.2.3 职业散打的“春意盎然”

4 讨论

4.1 “省队校建”模式的经验借鉴

4.1.1 深厚的习武文化基础

4.1.2 塔沟武校的发展模式

4.1.3 跨界跨项人才输送

4.1.4 体制内外发展的利弊

4.2 对山西省竞技武术散打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4.2.1 制度体系的针对细化

4.2.2 管理体系的革新与融合

4.2.3 训练体系的科学全面

4.2.4 保障体系的人性化和长远化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上一篇:民族主义电影创作论文提纲下一篇:音乐教师的行动探究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