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损伤

2024-05-18

神经系统损伤(精选十篇)

神经系统损伤 篇1

1临床资料

1.1 对象

55例患儿均无明确围生期脑损伤病史及生后神经系统损害, 而有程度不同的神经系统异常改变, 其中有定向发育落后18例, 姿势异常20例, 惊厥发作5例, 视听障碍3例, 智力发育落后9例。

2结果

追问妊娠期及围展期病史, 42例妊娠期及围展期高危因素, 占总例数的78%:其中早产儿12例 (28%) , 孕母妊高征9例 (12%) , 孕母妊娠糖尿病8例 (19%) , 高胆红素血症5例 (12%) , 宫内感染4例 (9%) , <胎龄儿3例 (7%) , 生后低血糖1例 (2%) 。3例无确切的病因, 占总例数的22%。

3讨论

小儿脑的发育是一个完整的连续过程, 从胎儿的神经管形成, 神经细胞的发生、迁移、定位, 以后的神经纤维髓鞘化及神经细胞间联络的建立, 直至小儿出生, 在任何一个环节上受到有害基因素的损伤, 都会对以后的神经发育带来影响。在胎儿期, 母子联系密不可分, 多种妊娠期合并症和意外情况, 或潜在情况, 都会导致胎儿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代谢异常[1], 而出现脑神经细胞及神经纤维的异常变化, 在出生时可能未出现脑损伤的临床症状而随着生长发育, 体现出了细胞凋亡的临床表现, 表现出神经系统的阳性症状。

本组病例78%存在妊娠期及围生期高危因, 这一现象国内已有报道[2], 近年来, 我院在临床实践中发现, 这种发生于胎儿期的脑损伤并不少见, 这一结果提示笔者妊娠期及围生期高危因素是小儿神经系统损伤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应该引起临床医师的充分重视

参考文献

[1]朱翠平.窒息新生儿脑血流变化与多普勒超声监测.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2, 17 (4) :232-233.

神经元损伤有什么后果 篇2

病因

因运动神经元损伤的病情复杂,其病因目前还不明确,专家猜测与以下因素有关:运动神经元损伤

1、金属元素:研究者们认为,与某些金属元素缺乏和某些金属中毒有关。

2、病毒感染与免疫:有的认为是一种中毒性疾病,也有的学者认为可能损伤脊髓,引起运动神经元疾病,在患者身上测定的免疫功能发现免疫复合物形成,免疫球蛋白升高,抗神经节苷脂抗体阳性。

3、遗传因素:有的学者统计5%-10%的病例有家族遗传倾向,所以认为有遗传因素。

分型

按发病部位折叠1、混合型:通常以手肌无力、萎缩为首发症状,一般从一侧开始以后再波及对侧,随病程发展出现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混合损害症状,称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病程晚期,全身肌肉消瘦萎缩,以致抬头不能,呼吸困难,卧床不起。

2、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病:表现为肢体无力、发紧、动作不灵。症状先从双下肢开始,以后波及双上肢,且以下肢为重。

3、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病:多于30岁左右发病。通常以手部小肌肉无力和肌肉逐渐萎缩起病,可波及一侧或双侧,或从一侧开始以后再波及对侧。

按年龄段分折叠1、运动神经元损伤之婴儿型: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母体宫内或产后6―12月内发病。两性无差别。临床特征为婴儿哭声微弱,翻身、蹬脚等动作不能,全身肌张力降低,腱反射消失 。常因呼吸麻痹和窒息而死亡。

2、运动神经元损伤之少年型: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多为青少年起病。先有肩胛带或骨盆带肌肉 无力 、萎缩,又称近端型。抬头、举臂、起蹲困难。可有翼状肩、鸭步及腓肠肌假性肥大和血清酶活性的轻度增高等,极难与肢带型 肌营养不良症鉴别。

3、运动神经元损伤之成年型:常于50岁以下起病。

常见运动系统损伤及自救 篇3

运动系统主要由骨骼、肌肉、韧带组织构成,通常肌肉的末端为很厚的带状结构即肌腱,肌腱附着在骨头上。关节是骨头与骨头连接在一起的地方,韧带是为关节提供支持的强壮组织。韧带损伤轻者使关节不稳定或活动度增加,重者导致关节内骨头不能维持正常位置造成脱位。

摔倒、运动中受伤,以及通常的扭曲、翻转都可能造成运动系统不同组织的损伤,我们通常把运动系统骨头以外的肌肉韧带等统称为软组织。

多种软组织损伤

各种原因导致的软组织损伤是日常生活最常见的,从损伤的性质来分,有扭伤、拉伤、挫伤、撕裂等。

肌肉拉伤指肌纤维撕裂而致的损伤。当肌肉做主动的猛烈收缩时,其收缩力超过了肌肉本身的承担能力可以导致肌肉撕裂。如跳远时用力蹬地,引起小腿后部肌肉拉伤等。

此外,肌肉受力牵伸时超过了肌肉本身的伸展限度也可导致肌肉撕裂。例如,在做压腿练习时,如果用力过猛,也可使被拉长的肌肉发生拉伤。

肌肉拉伤的部位可发生在肌腹或肌腹与肌腱交界处,或肌腱的起止部。轻者发生微细损伤,重者则肌纤维大部分断裂或完全断裂,甚至发生撕脱骨折。

肌肉拉伤时除损伤肌肉外,常可伤及肌肉周围的辅助结构,如筋膜、腱鞘等。筋膜撕裂、穿孔时,肌肉损伤后,出血和渗出液若没有完全被吸收,导致肌肉与筋膜粘连,形成“肌肉筋膜炎”。

挫伤是钝性外力直接作用于人体某部而引起的一种急性闭合性损伤。如身体局部受到钝器打击而引起的组织损伤。

扭伤关节部位突然过猛扭转,附在关节外面的韧带及肌腱发生轻微撕裂所致。日常生活中踝关节扭伤与腰扭伤最常见。

参加体育活动时若活动前准备不充分,易发生扭伤;穿着高跟鞋走在高低不平的路上,或下台阶时不小心,易发生跖屈内翻,这时外侧副韧带突然过度牵拉,可引起踝部扭伤。

踝部扭伤轻者韧带拉松或部分撕裂;重者则完全断裂,并有踝关节半脱位,或并发骨折脱位。颈椎腰椎扭伤常常是因为动作不正确、阻力过大或发力过猛造成。在我们进行深蹲、硬拉等大重量训练时容易出现,平时生活中搬运重物、从高处跳下也可以导致扭伤。特别是下背部肌肉薄弱或长期不运动的人更容易出现这个问题。

康复中的自我锻炼

骨折和脱位患者在送达医院后,轻者医生可进行手法复位,重者需要手术治疗。复位后或手术后很多情况下需要石膏固定,是否固定完了就等着拆除呢?

这是不对的,在石膏固定期间一定要配合好医生,尤其注意观察手足末梢的血供及活动情况,如果石膏中的手指或脚趾发白、肿胀,变得麻木或疼痛,伤肢的手指或脚趾无法活动,就须尽快去医院。

要经常抬高患肢,防止肿胀。石膏干固后,未固定的关节应充分进行功能锻炼。保持石膏干燥、整洁,防止石膏破裂或渗水。

在石膏固定期间还需要进行功能锻炼,应以主动运动为主,骨折l~2周内软组织损伤尚未修复,局部肿胀仍存在,因此锻炼主要形式是:通过肌肉收缩放松运动及在不影响断端再移位的情况下,进行上下关节屈伸活动,以帮助血液回流,促进肿胀消退,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也通过肌肉收缩和舒张使骨折断端得到加压而促进愈合。

骨折2~3周后肢体肿胀疼痛已明显减轻,软组织创伤已基本修复,骨痂开始形成,断端初步连接,除加强进行肌肉收缩与放松运动外,其他关节均可逐渐加大主动活动度。

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标准,石膏拆除后,某些病人由于初期锻炼比较差,可能存在关节粘连、关节囊挛缩、肢体水肿等症状。这时必须继续鼓励病人加强功能锻炼,配合中药外洗和推拿来促进关节活动和肌肉力量的迅速恢复。

另外,还可据病情需要适当配合物理治疗,但应仍以主动锻炼为主。功能锻炼是为了加速骨折愈合与恢复患肢功能,所以对骨折有利的活动应鼓励病人坚持锻炼,对骨折愈合不利的活动要严加防止,例如股骨颈骨折,就不要盘腿内收。

软组织损伤处理方法

软组织损伤后局部有疼痛、肿胀、组织内出血、压痛和运动功能障碍。疼痛程度因人而异,与损伤的部位及伤情轻重有关;伤后出血程度及深浅部位不同,如皮内和皮下出血(瘀斑)或皮下组织的局限性血肿等。

轻度损伤后24小时内,应局部冷敷、加压包扎、抬高伤肢并休息以促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组织间隙的渗出液尽快吸收,从而减轻疼痛。不能使用局部揉搓等重手法,可外敷消肿药物。疼痛较重者,可内服止痛剂。

伤48小时后,肿胀已基本消退,可进行温热疗法,包括各种理疗和按摩以促进肿胀吸收。

肌肉拉伤时,若出血较多,肿胀不断发展或肿胀严重而影响血液循环时,应将伤员送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取出血块,结扎出血的血管,做手术缝合断裂肌肉。

在伤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进行伤肢的功能锻炼,逐渐增加抗阻力练习和参加一些非碰撞性练习,并配合进行按摩和理疗等,直至关节活动功能恢复正常。

骨折及处理方法

骨折是指骨头连续性的中断,任何骨折的处理都需要专业医师的参与,但为了防止损伤加重,你应该事先了解院前如何紧急处理伤处:

使用冰块冷敷,可以缓解骨折处的疼痛和肿胀;

骨折患者有部分需要手术,因此就不要让他吃任何东西,也不要喝水;

如果失血情况严重,马上用消毒绷带或干净的布压住受伤部位止血,随意搬运、乱动均会刺破局部血管导致出血,或使已经止血的骨折断端再出血;

如果伤在四肢,在医护人员不能及时赶来的情况下,利用比较坚硬的材质制作夹板,如木头、金属或塑料。用布或胶带将夹板牢牢地固定在受伤的骨骼上,但不要绑得太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如果伤在上臂或肩膀,用布做成一个三角形的悬挂带,将受伤的胳膊挂在未受伤的肩膀上,然后在脖子后打结。不要移动受伤的胳膊或腿。

小贴士:脊柱骨折

脊柱骨折由于随意搬动可使脊髓受压,发生高位截瘫或下肢瘫痪。

因此如果怀疑伤员可能伤及脊柱,一定要固定好头部,不要让伤员低头或转动头部。使头肩髋腰腿保持一条直线进行搬运,不要轻易改变伤员体位,尤其不能采用一人抬腋窝、一人抬腰、一人抬下肢的方法搬运,否则受伤的骨头会刺伤脊髓,加重损伤。

伤员应固定在硬木板担架上,急送医院处理脊椎骨折脱位。适当限制饮食,避免腹胀影响呼吸。

伤后2~3周宜给予高蛋白、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严重脊柱骨折多数需手术治疗,手术后还应积极防治并发症,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感染。对截瘫患者,应定时翻身拍背,利用体位引流,帮助其排痰。

防止皮肤褥疮,受伤后即应使用软垫保护,并定时翻身,每2~3小时一次。保持大便通畅。康复治疗要早,越早越容易恢复。

关节脱位及处理方法

关节脱位是指组成关节的各骨的关节面失去正常的对应关系,又叫脱臼,脱臼时骨骼由关节中脱出,产生移位。

脱臼通常会造成韧带的拉扯或撕伤,关节变形疼痛伴重度的肿胀。若脱臼的骨骼压迫神经,会造成脱臼关节以下的肢体麻木;若压迫到血管,脱臼以下关节肢体会摸不到脉动且发紫。

对于任何脱臼的病患,一定要测量脉搏强度及检查感觉功能,若摸不到脉博,则表示肢体已无足够的血流供应,必须立即送医就诊。同时在急救过程中,注意测量脉搏及运动感觉功能。

如果距离医院较远,或不具备6小时内送达医院的条件,必须进行必要的急救处理,以防止神经血管压迫时间过长造成不可逆损伤。

日常生活最常见的是肩或肘关节的脱位,遇到这种情况后首先为避免病患再度跌倒受伤,应帮助其坐下或躺下,检查是否有其他伤处,并检查远端脉搏。固定脱臼部位是减轻疼痛最佳的方法,自救的方法可用杂志,厚报纸或纸板托住脱臼关节,减少疼痛。禁止进食,因为可能需要全身麻醉治疗,使用冰敷减少病患疼痛及肿胀。

如果救助人员对骨骼不十分熟悉,不能判断关节脱位是否合并骨折时,不要轻易实施关节脱位的复位。

神经系统损伤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58例, 均为男性;年龄18~35 (平均22.5) 岁。伤因:均为摩托车交通伤。体征:58例患侧上肢肩关节不能外展, 肩部皮肤感觉迟钝其余的运动功能均丧失。患侧上肢外侧及肘以下感觉完全丧失。Horner征均为阳性。肌电图报告:C5节前伴节后损伤、C6~T1节前损伤36例;C5~T1神经根节前损伤22例。

1.2 方法

1.2.1 心理护理

臂丛神经元损伤的特点是易复发, 病程长, 劳累或感冒后加重。患者在治疗中首先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 坚持治疗, 平日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思想静闲而少贪欲。康复计划的有效实施及患者对治疗的合作态度, 对神经自身修复与药物对神经的兴奋激活功能恢复都有重要影响[2]。

1.2.2 康复训练方法

①早期康复治疗的作用是改善受损神经组织的血循环, 促进神经修复, 保存肌肉收缩功能, 为患肢功能恢复奠定基础。方法: (术后2周内) 患肢抬高, 保持功能位, 妥善固定, 避免牵拉, 同时, 神经损伤部位应用超短波治疗, 每次20min, 每日一次。术后24小时即开始给切口以下水平肌肉做向心性按摩, 每日数次, 防止软组织挛缩、粘连, 预防继发性损伤。②中期 (术后2~4周) :患肢各关节做被动活动训练, 对未固定关节使用矫形器以防关节脱位及畸形。指导感觉障碍患者自我保护, 防止继发性损伤。患者主动进行伤侧肢体的伸、屈运动训练, 2000次/日。③后期 (4周后) :主动活动训练:训练各指的伸、屈、抓、捏运动和对掌功能, 各指的外展、内收、水平抬腕、抬指功能, 训练肩的伸、屈和外展功能及屈肘功能, 每个动作2000次/日, 健手助力, 尽量配合主动成分。④肌力训练:对已有肌肉收缩的患者, 可根据肌力恢复的程度进行训练。肌力1~2级者做辅助性主动活动, 如用悬吊患肢的方法减轻患肢自身重量进行训练。肌力3~4级者采取渐进抗阻练习增强肌力的训练, 每日2~3次, 以肌肉略感疲劳为度, 如洗脸、穿衣、梳头、吃饭等。对实施神经重建术的患者, 术后4~6周开始逐步掌握其协调运动, 然后再进行增强肌力的运动。神经损伤严重无法恢复功能的患者, 可以进行健肢代偿功能训练, 如写字、使用工具等。⑤感觉功能训练:早期给患肢做定位和触觉的训练, 后期做辨别觉训练和手的使用能力训练, 如金属、玻璃、条绒、纸张和丝绸等来训练手的实体感觉。⑥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日常生活活动, 要注意气候的变化, 随时增减衣物, 以防疾病加重。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避免熬夜, 注意保暖。饮食中要保证摄入充足的蛋白和维生素, 清淡避免油腻, 多食温补平缓之品, 慎吃寒凉刺激之物, 以增强机体正气, 达到补益之功效。⑦患者保持患肢的舒适性和功能位, 不要长期握拳, 但可用一物体握于手掌之中;睡觉时不要压迫手臂, 手臂置于外旋位。

2 结果

术后随访1~5年, 平均2年半。根据运动五级、感觉六级法评定疗效[3]。

2.1 运动的恢复

①副神经移位至腋神经58例:术后49例肩外展超过30°以上 (M3+) 。②膈神经移位至肌皮神经48例:术后35例屈肘70°以上 (M3+) 。③肋间神经移位至肌皮神经17例:术后7例屈肘70°以上 (M3+) 。④肋间神经移位至正中神经58例:术后:a.30例手指屈距掌纹>5cm (M3+) 。b.30例屈腕60° (M3+) 。c.28例恢复前臂旋前功能 (M3+) 。⑤健侧C7神经根移位至桡神经58例:术后:a.24例伸肘180° (M3+) 。b.32例腕关节背伸40° (M3+) 。c.腕平伸时24例能伸直2~5指、伸拇180° (M3+) 。

2.2 感觉的恢复

58例针刺桡侧半3个半手指:7例S4, 20例S3, 19例S2, 9例S1, 3例无恢复。

3 护理体会

3.1由于生理解剖的特点, 臂丛神经损伤后治疗较困难, 疗效也不甚理想。伤后上肢功能大部分或完全丧失, 遗留终生残疾。护理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 随着人们对周围神经损伤的形态学修复深入到功能修复的新阶段, 医学观念已由单纯依赖手术治疗向康复治疗、功能与职业训练方向转化。形态学修复是手段, 达到功能修复才是目的[4]。

3.2在本研究中, 我们发现康复护理不仅能延缓肌肉萎缩, 防止关节僵直, 还能有效地刺激移位神经的再生, 加快神经生长速度, 有利于患肢术后功能的恢复[5]。

3.3臂丛神经损伤术后的康复训练的意义和作用在于:控制肿胀;预防关节挛缩;防止肌肉萎缩;促进功能恢复。我们认为:臂丛神经损伤手术修复后同期进行康复护理, 是加速和最大限度恢复功能的有效方法。系统化的术后康复护理能有效地促进手术后患肢功能的恢复。

3.4患者大部分的功能训练要在家中完成, 所以, 对每一位出院患者, 我们要根据其损伤神经恢复程度和训练方式的不同作出详细的出院指导。

摘要:目的 延缓肌肉萎缩;预防关节挛缩;促进运动、感觉功能恢复。方法 臂丛神经损伤术后通过肌力训练、感觉功能训练和作业训练来完成整个康复训练计划。结果 在58例中, 术后随访15年, 平均2年半。各种功能的恢复总有效率为78%。结论 臂丛神经损伤术后的康复训练对肩、肘、腕关节功能恢复有确切疗效。

关键词:臂丛神经,损伤术后,康复训练

参考文献

[1]顾玉东.臂丛神经损伤与疾病的诊治[M].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2]裴国献.显微手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出版社, 1999:563.

[3]辛海霞, 国美娥.臂丛神经损伤腓肠神经桥接移植术后76例功能康复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 2007, 13 (12) :27-28.

[4]王智茹, 刘威, 张智.臂丛神经损伤术后的早期康复治疗[J].中医正骨杂志, 2009, 21 (9) :48-49.

腓神经损伤怎么办 篇5

腓神经损伤应尽早手术探查和行神经松解术。手术探查应做一个较广大的切口,在损伤的上、下部位查明该神经,然后才可以在损伤处的瘢痕组织内探索。若发现该神经已完全被切断,并有明显的近端神经瘤和远侧神经胶质瘤,这时只有一个处理方法,即将神经瘤切除,并将神经缝合。若大体结构的连续性仍保存,并有棱形肿大,则必须决定是外表联系完整的神经损害还是完全切断。

前者不须切除和缝合,而后者乃是远端与近端球体为瘢痕组织所连成的一个棱形肿胀。若膨大处中央部分质坚而密,则神经可能已完全切断。这可用电流刺激来证实。若完全切断,则近端的刺激不能使由下段神经支配的肌肉收缩;远端的刺激也不嗯能够在该神经支配的区域内引起麻痹感觉。若在诊断上仍难确定,则宁可停顿在已完成的神经松解的这一阶段上,不要犯错误切除正在再生的神经。所以治疗的直达原则是“彻底的神经探查―保守的神经手术。

刘海:探寻神经损伤患者的福音 篇6

“第一科室是儿童科室。”刘海对记者说,“我刚从那边转过来,每天都可以看见无数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在外面,来的很早,一等就是好几个小时。”

脑神经是很敏感的部位

“我面对的所有病人中,最让人心痛的就是孩子了。”刘海说,每次看见那些小小年纪就患病的孩子,还有那些围绕着孩子的亲属,就备感自己作为一个医生的无力。“一个家庭就一个孩子,寄托着6个以上亲人的希望。”

刘海所在的科室是神经外科。中枢神经系统应该是人体最复杂、牵连最广泛的器官了。大脑是人体所有功能的指挥部,一旦该部位出现病变,就会在身体相应部位出现临床表现。

“所以,一个小小的病变,可能就会牵连到很多地方。”

举例来说,“曾经有一个14岁患儿出现行走不稳,不能进食,语言表达不清。在当地医院经过各种检查并未找到病因,长达一个多月的病程把患儿折磨得奄奄一息。抱着最后一试的希望来到北京天坛医院,经过核磁共振等检查,仅仅查出患儿有小脑扁桃体下疝,脊髓空洞并不明显。上述临床表现并不是小脑扁桃体下疝的典型表现。但是多年临床经验告诉我应该是这原因,于是急诊行了手术治疗,出院一个月后,患儿已能正常上学。这说明了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复杂性的表现”。在记者对有这么多孩子罹患这样的疾病表示惊讶后,刘海给记者举的这个小小的例子,只是脑神经病变的一个方面,这些听起来就让人感觉头晕的东西,刘海和他的同事们要怎么向病人和家属解释清楚呢?

做一个让人信任的医生

“每次有病人的家属来我们这边打听病情的时候,都会让我们觉得很沉重。”在采访的过程中,不断有病人家属把头伸进办公室探看,脸上带着一种夹杂着担心和期盼的笑,仿佛医生的一句话就能得到救赎。刘海并不讳言,作为一个医生,他们肩上承担了不同于一般职业的责任。病人和病人家属对医生的那种期望,甚至会让很多医生产生忧郁的倾向。

“我们都明白医生不是万能的,科技的发展也限制了很多。可是,这样的话怎么跟病人和他们的家属说?医生必须要分担他们的情绪。”

在刘海的桌上,记者看见了一颗头骨,完整的头骨被分成了两部分,头顶上的头盖骨被切下来二分之一,打开这片头骨,可以看见人类头骨的内部。刘海说,这是一颗真正的头骨。

“每次要向家属说明病人的病情以及我们的治疗方案的时候,我们就拿着这个头骨。”刘海指着头骨内很多打上了记号的地方对记者说。“说实话,这是一个很专业的领域,要想让病人或者家属完全清楚病情的发展以及为什么医生选择这样的治疗方案基本上不可能。我们只能是尽量简单明了地将最直观的可能放在病人或家属面前。”

比如,恶性星形细胞瘤可扩散至邻近或远离原发灶的脑组织,手术很难将肿瘤组织彻底切除,术后放疗的作用比较明确,化疗及生物调节剂等治疗的疗效尚不能肯定。在不明显增加并发症的条件下,可能采取适形放疗等提高局控率的方法与全脑放疗及化疗等可能控制非局部病灶方法的有效配合。

“医生的能力和病人及其家属之间的期盼,说实话,是有一段距离的。我们只能尽可能的把情况说明白,好的坏的,并为病人和其家属选择最好的方案。”

脊柱修复是一条很长的路

“我郑重地保证自己要奉献一切为人类服务。我将要给我的师长应有的崇敬及感戴;我将要凭我的良心和尊严从事医业;病人的健康应为我的首要顾念……即使在威胁之下,我将不运用我的医学知识去违反人道。我郑重地、自主地并且以我的人格宣誓以上的诺言。”

这一段希波克拉底誓言,是每一个医学院的学生都熟记的,这是对医生的职业要求,但是现在却被很多普通的民众所怀疑。刘海说他一直牢牢记着自己发过的誓言,即使那时候他不过才十五六岁的年纪。

在记者采访之前,北京同仁医院刚刚发生了一起病人砍伤医生的恶性事件,刘海和他的同事并不避讳和记者谈及这件事情。

“我相信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病人及其家属的期盼会得到更多的满足。”刘海说,“我们都在自己的领域内找寻着更好的医疗方法。”

刘海一直研究的领域是脊柱修复。

脊柱脊髓损伤常常发生于工矿、交通事故,战时和自然灾害时可成批发生。伤情严重复杂,多发伤、复合伤较多,并发症多,合并脊髓伤时愈后差,甚至造成终生残废或危及生命。

“我们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方法,让现在只能截瘫的病人有重新站起来的希望。”

刘海一谈到这个研究就忍不住两眼放光,和记者详细地说他们研究的进展,以及采取的医疗方案。

“可是,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研究。”刘海很诚实,介绍说目前的实验刚进行到猴子的阶段,虽然已经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毕竟猴子已经是和人比较接近的哺乳动物了,可是,离实际临床毕竟还有不短的距离。“我们会一直坚持下去的,这代表着很多人的期盼,也是我作为一个医生努力的目标。”

科技新星

妇科手术泌尿系统损伤临床分析 篇7

1 临床资料

西双版纳州妇幼保健院及云南省农垦总局第一职工医院行各类妇科手术治疗患者共3 627例 (不包括剖宫产及计划生育手术) , 发生泌尿系损伤12例, 发生率0.33%, 其中膀胱损伤8例, 输尿管损伤4例。开腹手术2 853例, 共损伤8例, 发生率0.28%, 其中膀胱损伤5例 (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各1例、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子宫肌瘤有手术史2例) 、输尿管损伤3例 (卵巢癌1例、巨大阔韧带肌瘤1例、宫颈肌瘤1例) 。阴式手术435例, 膀胱损伤2例 (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肌瘤各1例) , 发生率0.46%。腹腔镜手术339例, 损伤2例, 发生率0.59%, 其中膀胱损伤1例 (子宫内膜异位症) 、输尿管损伤1例 (子宫肌瘤) 。12例损伤中, 术中发现8例 (膀胱损伤5例, 输尿管损伤3例) 。术后发现4例 (膀胱损伤2例, 输尿管损伤2例) 。患者年龄29~55岁, 平均37.5岁。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1) 术中出现切除局部组织断面有较粗的管状物, 松解后观察有尿液流出, 手术野内较多的渗出液, 血尿或尿量明显减少, 腹腔镜手术中尿袋出现气体, 患侧输尿管上段扩张, 蠕动增强。经留置的导尿管注入稀释的亚甲蓝溶液或静脉推注亚甲蓝, 可见蓝色液体自膀胱或输尿管破口流出。 (2) 术后出现阴道漏尿、尿量减少或血尿、腹胀、腹痛、无法缓解的腰痛 (以肾区及输尿管叩击痛明显) 、发热、排气困难、腹腔引流液多。

2.2 诊断

8例术中症状典型者及时发现损伤, 及时行修补术。术后发现4例, 出现尿瘘3例, 行亚甲蓝试验, 亚甲蓝稀释溶液经导尿管注入膀胱, 夹闭尿管, 2例患者阴道流液呈蓝色, 诊断膀胱阴道瘘, 继续做膀胱镜检明确瘘口位置, 3例位于膀胱后壁, 1例位于膀胱底;1例阴道流液颜色清亮, 静脉注射亚甲蓝, 30 min后阴道流液呈蓝色, 考虑输尿管阴道瘘, 输尿管镜检查确定损伤输尿管下段。1例患者术后出现明显腹痛、腰痛、发热, B超检查提示肾盂积水, 静脉肾孟造影见输尿管上段增粗, 未见造影剂外溢, 行输尿管镜检, 逆行插管受阻, 提示输尿管下段梗阻, 术中证实输尿管已被完全缝扎。

2.3 治疗

(1) 术中发现5例膀胱损伤, 及时用3~0号可吸收线缝合进行修补, 术后放置导尿管并一直开放7~10 d, 腹腔镜手术术中发现膀胱损伤1例立即中转开腹修补。输尿管损伤3例采用端端吻合术, 并放置双J管, 术后1个月拔除。 (2) 术后发现损伤患者症状出现时间为术后3~32 d。术后7 d内诊断3例, 立即开腹行松解输尿管结扎线1例、输尿管穿孔修补1例、膀胱修补1例。1例膀胱损伤术后32 d出现尿瘘, 3个月后开腹行瘘口修补。所有病例术后均给与抗炎、支持等综合治疗, 术后7~14 d痊愈出院。

2.4 随访

全部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2年, 4例在修补术后3个月内有不同程度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刺激症状, 经对症处理后逐渐消失。所有患者行B超检查无肾盂积水, 肾功能正常, 预后良好。

3 讨论

3.1 泌尿系损伤的原因

(1) 膀胱损伤最为常见, 多发生于恶性肿瘤侵润、广泛子宫内膜异位症、炎症反应以及多次手术史导致膀胱与子宫颈间的正常间隙消失, 盆腔解剖不清的患者, 术中分离粘连时损伤膀胱, 子宫全切时下推膀胱不够或与阴道壁分界不清, 导致缝合阴道残端或止血时穿透膀胱壁[1];术中出血, 由于慌乱而盲目钳夹、缝扎;阴式手术时, 切开阴道前壁的位置、分离的层次不当, 阴道上叶拉钩上提过深及用力不当, 导致膀胱损伤[2]。 (2) 输尿管损伤是严重的并发症, 女性输尿管中下段与盆腔脏器毗邻, 妇科手术引起的输尿管损伤多发生于输尿管横跨髂内动脉、子宫动脉横跨输尿管及宫颈旁。常见的原因是输尿管被切开、切断、误扎、撕裂、钳夹或部分切除;巨大型阔韧带及宫颈肌瘤、腹膜后肿瘤使输尿管移位、受压, 在行全子宫切除及肿瘤切除时, 将输尿管误认为血管或结缔组织束而被切断;宫颈癌根治、卵巢癌减灭等复杂手术时, 游离过多输尿管鞘膜导致血液供应减少致使输尿管缺血坏死, 形成输尿管瘘。腹腔镜手术中由于肿瘤大、盆腔粘连、肠胀气导致手术视野暴露欠佳, 手术难度大, 损伤机率增高, 术中反复电凝止血或使用单极电凝, 易造成迟发性输尿管瘘[4]。

3.2 泌尿系损伤的治疗

对妇科手术泌尿系损伤应及时发现, 及早处理, 尽快恢复泌尿道的连续性及完整性, 以避免出现肾功能受损及严重感染[1]。术中及术后1周内发现损伤者, 立即请泌尿外科医生上台或再次开腹进行手术。术后1周后发现损伤, 若已出现输尿管或膀胱阴道瘘, 局部组织被尿液浸泡呈炎性反应, 充血水肿, 质脆, 即时修补成功率较低, 应先行局部引流及对症处理, 待炎症消退, 水肿消失, 术后3~6个月再进行手术修补。

3.3 泌尿系损伤的预防

术者必须要非常熟悉泌尿系统与生殖系统的毗邻关系, 注意有无解剖变异, 术前应详细了解病史, 完善相关检查, 仔细检查病人, 全面估计手术难度。在进行粘连性手术时, 操作应有序进行, 首先分离粘连, 分离由浅入深, 先正中后两侧, 分离组织时动作要轻柔, 避免用力过大而损伤周围脏器, 若粘连紧密, 以锐性分离为宜, 避免钝性剥离将正常器官撕裂, 待恢复正常解剖后再进行切除。术中出现大出血时, 止血要镇定心细, 切勿慌乱盲目钳夹或缝扎止血。输尿管移位时, 应在解剖没有变异的部位找到输尿管再向下追踪, 看清输尿管走形再进行手术, 必要时请泌尿科医生上台探查输尿管, 若遇到宫颈及阔韧带巨大肌瘤, 可先剥除肌瘤, 再紧贴子宫钳夹切断子宫血管及主韧带, 或术前经膀胱插入输尿管双J管, 便于术中辨认, 以免损伤。对高度怀疑有泌尿系统损伤患者, 关腹前检查输尿管走向, 必要时术中行亚甲蓝试验, 或行膀胱镜及输尿管镜检查, 排除损伤, 避免2次手术。腹腔镜手术因粘连重、肿瘤大、肠胀气、手术视野暴露不佳、估计手术难度较大者, 宜尽早中转开腹。

妇科手术中泌尿系统损伤不能完全避免, 手术医生在手术前要充分评估及准备, 术中保持高度警惕, 仔细处理容易损伤的部位, 最大程度降低损伤, 以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梁旭东, 邓洪梅, 王建六, 等.妇科手术泌尿系损伤的诊断与防治[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9 (10) :109-112.

[2]金研, 卞美璐.妇科手术中泌尿系统损伤的原因、诊断及处理[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09, 23 (1) :41-43.

腓总神经因体位损伤1例 篇8

术后第2天查房, 患者诉右下肢无力, 足面麻木, 足背外侧有麻木感, 不能外翻, 无大小便失禁。给予地塞米松10 mg静滴, 持续3 d, 每日1次;甲钴铵粉剂1 500 mg+5%GS 250 ml静滴;地巴唑10 mg口服Tid;呋喃硫胺50 mg口服Tid;针灸1次/d。3 d后病情明显好转, 患者可下床活动, 无明显不适。患者有术后长时间右侧卧位的病史, 排除马尾综合征, 考虑体位不当压迫腓总神经所致。腓总神经走行于腓骨小头表层, 易被软垫挤压而损伤;症状表现为足背感觉丧失, 足下垂[1]。

腰麻是局麻药通过脑脊液直接作用于脊神经根, 脊麻的阻滞效果好, 包括感觉、运动及自主神经纤维均能较好阻滞, 有较好的肌肉松弛作用, 镇痛效果确切。通常用于腰麻的局麻药无神经损伤作用。腰麻后神经损伤表现为马尾综合征, 马尾综合征的患者表现为腰麻后下肢感觉及运动功能长时间不恢复, 神经系统检查发现鞍骶神经受累, 大便失禁及尿道括约肌麻痹, 恢复异常缓慢。神经损伤既可由穿刺针误伤或误注其他药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 也可由腰麻以外的原因所致, 如术前已有的神经病变, 手术操作或体位不当对神经的损伤[2]。腓总神经绕过腓骨颈处位置表浅, 表面仅覆盖皮肤, 侧卧位时下方小腿的外侧面若垫在较硬的物体上, 腓骨小头周围受力最大易致腓总神经损伤[3]。侧卧位时腓骨小头处垫软垫, 可防止腓总神经损伤。

呋喃硫胺是长效维生素B1, 尤其对神经系统疾病有显著疗效, 消除剧烈运动后的疲劳感, 手术麻痹或感觉障碍, 在体内能迅速转化成活性型硫胺, 不为体内硫胺酶所破坏, 对组织亲和力强, 脏器内浓度高, 存留时间长。甲钴胺是一种内源性的辅酶B12, 甲钴胺易转移至神经细胞的细胞内, 从而促进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 促进轴索内输送和轴索的再生, 促进髓鞘的形成 (磷脂的合成) , 恢复神经键的传递, 延迟神经传达物质的减少。地巴唑对血管平滑肌有直接松弛作用, 用于外周神经麻痹。术后随访患者, 及时发现病情, 及时积极治疗, 治疗效果好, 无后遗症。

参考文献

[1]艾登斌, 马海燕主译.临床麻醉学手册[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36

[2]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1099~1100

神经外科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 篇9

1 临床资料

2009年—2010年我科收治颅脑损伤患者35例, 其中24例为颅内血肿, 11例为脑挫伤;19例为重症患者。

2 病情观察及护理

2.1 病情观察

2.1.1 意识

意识的变化标志着病情的好转或恶化,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可通过语言、痛觉刺激以及是否睁眼, 来判断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 精神状况以及辨别能力、记忆力、抽象思维能力。因此护士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如躁动不安者突然安静、昏睡, 应怀疑病情加重或排除是否用过镇静剂;深昏迷患者对各种刺激出现反应 (如瞳孔对光、睫毛、吞咽、咳嗽等反射) , 提示病情好转[1]。

2.1.2 瞳孔

瞳孔是反映颅脑损伤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 如果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 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 且伴有呼吸深大, 脉搏慢而有力, 血压升高, 提示可能发生脑疝, 应快速静滴20%甘露醇250 m L.原发性动眼神经损伤可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不等圆, 但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无意识障碍[2], 应加以区分, 不能混淆。

2.1.3 生命体征

血压升高, 脉搏慢而有力, 呼吸浅慢常提示颅内压升高;血压下降常提示循环功能不良, 尤其是中枢神经受损;体温升高则提示有体温调节中枢受损或感染。

2.2 颅内压的监测

临床上我们常用侧卧位腰椎穿刺的方法直接测量颅内压, 成人正常颅内压为70~200 mm H2O, 儿童正常颅内压为50~100 mm H2O[3], 出现颅内压增高时应引起高度重视。颅脑损伤的患者易出现挫伤出血和脑水肿, 出血易发生在伤后24 h内, 脑水肿在伤后48 h~72 h达高峰。因此3 d内监测颅内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颅内压监测下采取有效的降颅压措施, 可避免盲目使用脱水剂而引起并发症。

2.3 持续心电监护

通过动态心电监测可及时发现心电图的改变, 脑创伤越严重, 心电图异常发生越早, 病死率越高。急性期受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的影响, 脑血流受阻, 直接影响下丘脑的功能, 神经体液调节紊乱, 影响心脏的传导和心肌复极化, 引起明显心电图异常改变;加上受损机体处于应激状态, 儿茶酚胺增加, 电解质紊乱均可导致心电图异常改变。

2.4 体位及皮肤护理

病情不稳定或呕吐者将头偏向一侧, 使呼吸道通畅, 抬高床头15°~30°, 以利静脉回流, 降低颅内压。8 h内禁用枕头, 防止脑干和枕部受压, 以免引起枕骨大孔疝。每2 h翻身1次, 按摩受压处皮肤, 保持床单平整、干燥, 防止压疮发生。

2.5 保持呼吸道通畅

2.5.1 吸痰

及时彻底清除口、鼻及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血液, 每2 h翻身1次。吸痰时由浅入深, 先近后远, 选择比较柔软的吸痰管防止损伤黏膜, 每次吸痰必须更换吸痰管, 防止交叉感染。对痰液黏稠者, 可采用生理盐水加糜蛋白酶雾化吸入, 每日4次。若痰量增多, 色黄或绿且伴有体温升高时, 应考虑呼吸道感染的可能, 留取痰标本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2.5.2 吸氧

颅脑损伤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脑缺氧, 可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 一般氧浓度30%~50%, 血氧饱和度应>95%, 病情稳定后还可做高压氧治疗。

2.5.3 口腔及气管切开的护理

昏迷患者往往张口呼吸, 口腔黏膜干燥, 易发生感染, 每天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洗口腔2次, 盖以双层湿纱布以湿润空气。气管切开者, 要严格无菌操作, 气管套管每日消毒2次, 外套管用无菌盐水纱布覆盖, 注意切口消毒。

2.6 脱水治疗的护理

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常用20%甘露醇250 m L快速静脉点滴, 速尿20 mg入壶, q 8 h交替使用, 脱水治疗期间记录24 h出入量, 查电解质、尿素氮、肌酐, 观察有无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损害。脱水剂大多为高渗液体, 对组织刺激性强, 若渗入皮下可致组织坏死。护士要勤观察, 发现穿刺处肿胀, 应用5%硫酸镁湿敷, 并更换另一肢体静脉穿刺。

2.7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亚低温能改善脑缺氧后神经功能障碍, 降低脑细胞的耗氧量, 减轻脑水肿。降温治疗越早越好, 须抢在脑水肿发生前开始, 降温期间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监测生命体征, 防止低血压和局部冻伤, 做好基础护理。

2.8 饮食的护理

颅脑损伤的患者病情重、昏迷时间长, 吞咽进食困难, 术后或伤后48 h应放置胃管, 定时从胃管注入营养饮食。鼻饲后应注意观察有无腹胀、腹泻、便秘、呕吐、食物反流等现象, 一旦出现, 立即对症处理, 如抽出咖啡色胃内容物, 应立即禁食, 给予胃肠减压, 并用止血药及胃黏膜保护剂。

2.9 尿道口护理

颅脑损伤的患者大多不能自行排尿, 而采取留置导尿管, 保持尿道口清洁、干燥无分泌物, 防止泌尿系感染, 应用碘伏棉球擦洗, 每日2次, 夹闭导尿管, 每2 h开放1次, 进行膀胱收缩训练。

2.1 0 恢复期功能锻炼及心理护理

患者病情稳定后, 护士应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询问其需求, 给予满足, 帮助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 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早期进行肢体的功能锻炼, 使其早日康复。

3 结果

经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 35例患者中26例治愈, 7例留有轻重不同的后遗症, 2例死亡, 使致残率和病死率降低。

4结论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 护理人员运用人性化的护理理念, 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熟练的操作技术, 高度的责任心, 早期严密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 降低了致残率、病死率;恢复期在治疗护理原发伤、保护和恢复脑功能的同时, 协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加强营养, 增强抵抗力,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在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颅脑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唐新华.意识状态评估在颅脑损伤中的护理应用[J].医学信息, 2006, 19 (5) :909.

[2]孙艳杰.神经外科939例重症患者的监护与护理体会[J].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6 (7) :20.

神经系统损伤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选自我院收治的HFMD合并神经系统损伤的92例患儿设为观察组, 男69例, 女23例, 年龄2.9个月~5.2岁, 其中3岁以下的患儿79例, 占84.8%。将同期收治的HFMD未合并神经系统损伤的患儿100例设为对照组, 回顾性分析两组临床资料。

1.2 诊断标准及方法

观察组均符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肠道病毒 (EV71) 感染诊疗指南》 (2008年版卫生部制订) 相关临床诊断标准, 经PCR核酸扩增实验检测EV71为阳性者43例, 占46.7%。影像学检查、脑电图检查、实验室 (脑脊液) 检查等均提示合并神经系统损伤, 具有神经系统明显症状和体征。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 组间计量数据采用 (χ—±s) 表示, 计量资料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神经系统损伤特征

视乳头水肿4例, 精神萎靡或嗜睡23例, 共济失调2例, 惊跳或激惹43例, 病理反射阳性17例, 肢体抖动、震颤64例, 脑膜刺激征阳性15例, 谵妄2例, 肢体肌张力减低7例, 昏迷1例, 前囟门饱满紧张14例。

2.2 实验室检查

对10例有明显神经系统损伤的患儿行实验室脑脊液检查, WBC69×109~227×109均有增多表现, 脑脊液完全正常3例, 外观微浊2例, 压力增高6例, 蛋白质有增高 (>0.4 g/L) 表现4例, 氯化物和糖均正常。行头部CT或MRI检查的患儿7例, 其中有脑水肿合并发生3例, 脑干受损1例, 正常3例, 脑白质弥漫性受损1例。行脑电图检查18例, 重度异常5例, 中度异常9例, 轻度异常4例, 多以弥漫性慢波为主要表现, 部分患儿可有棘波、尖波等。

2.3 高危因素分析

观察组发病年龄、动脉血压、空腹血糖、血WBC计数、发热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为高危因素。性别、皮疹、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状况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儿科疾病中, HFMD较为常见, 多数患儿病情呈较轻程度, 具有良好预后, 但在我国部分地区, 近年发生的小儿 (重症) HFMD多为EV71型感染, 此病毒存在一定的嗜神经性危害, 合并心肌炎者较少见, 但合并神经系统损伤者却占较高比率[3]。结合特殊检查进行研究, HFMD合并神经系统的损伤临床特点表现在:最常见和最初的临床表现为激惹、肢体抖动、精神萎靡, 特别是肢体抖动存在一定特异性;损伤部位主要为脑、脊髓灰质、脑干损伤、弥漫性损伤;与神经系统损伤合并发生的临床表现 (具体包括程度不等的脑膜炎表现、抽搐、意识障碍、弛缓性肢体运动障碍、高颅压表现) 等[4]。部分小儿病程迅速进展, 通常在神经精神症状出现12h已达至第3期, 对生命体征构成威胁;患儿中的极少数易有神经源性肺水肿合并, 具有较高病死率。本次研究中, 有1例<2岁的患儿在病程第2、3d有肢体抖动、高热, 随即嗜睡等意识障碍, 后血压显著增高, 出现昏迷和抽搐, 且在神经系统出现症状后8~11h内有急性肺水肿发生, 经人工辅助呼吸、气管插管等紧急抢救后治愈[5]。

患儿中部分在神经系统损伤合并并发症时病情发展较为迅速, 具有极差的预后效果。故在早期对危重病例诊断后, 应在早期即采取有效措施行积极、及时的干预, 依据本次研究结果, 与临床救治教训和经验结合, 对影响本病病情进展和治疗预后有密切关联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具体表现在: (1) 年龄:患儿发病时年龄越小, 越易发展至重症病例, <2岁精神萎靡、持续高热或行胸部X线片检查时, 肺部有渗出表现者, 需行高度关注, 尽早机械通气; (2) 血压水平变化:HFMD在早期多有血压水平升高合并症状, 其机制可能与脑干生命中枢的相关调节功能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相关, 血压持续升高较为明显者提示病情较为危重, 疾病后期血压出现下降, 末梢循环衰竭; (3) 中性粒细胞和血WBC计数比例:HFMD的发生为病毒感染引起, 多数患儿血常规呈正常表现, 但病情危重者机体为应激状态, 增多了周围血WBC释放量, 中性粒细胞比例也出现相应升高[6]。 (4) 血糖:对重症病例早期诊断中, 空腹血糖升高为较为重要的线索, 多提示患儿交感神经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肾上腺分泌呈增多表现, 故需将血糖、血常规、血压设为必查项目, 以辅助诊断。 (5) 发病时间:按初次发现患儿有神经系统体征和症状合并发生与起病间的时间进行计算, 多于发病第2~4天即合并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在一周后未再出现相关损伤[7]。故需早期发病及时治疗, 以改善预后。 (6) 发热:持续高热为重要的危重病情外在表现因素, 但体温不升的患儿也应引起重视。

综上所述, 针对手足口病合并神经系统损伤的患儿进行分析, 与无相关损伤的同类型疾病的患儿比较, 总结出临床特征, 并分析影响病程的高危因素, 行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 是改善疾病预后的关键。

摘要: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与神经系统损伤合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及临床特征。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HFMD合并神经系统损伤的患儿92例, 对引发病变发生的高危因素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 (观察组) , 并选择同期收治的HFMD未合并神经系统损伤的100例 (对照组) , 就两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视乳头水肿4例, 精神萎靡或嗜睡23例, 共济失调2例, 惊跳或激惹43例, 病理反射阳性17例, 肢体抖动、震颤64例, 脑膜刺激征阳性15例, 谵妄2例, 肢体肌张力减低7例, 昏迷1例, 前囟门饱满紧张14例。对10例有明显神经系统损伤的患儿行实验室脑脊液检查, WBC (69~227) ×109均有增多表现, 脑脊液完全正常3例, 外观微浊2例, 压力增高6例, 蛋白质有增高 (>0.4 g/L) 表现4例, 氯化物和糖均正常。行头部CT或MRI检查的患儿7例, 其中有脑水肿合并发生3例, 脑干受损1例, 正常3例, 脑白质弥漫性受损1例。行脑电图检查18例, 重度异常5例, 中度异常9例, 轻度异常4例, 多以弥漫性慢波为主要表现, 部分患儿可有棘波、尖波等。观察组发病年龄、动脉血压、空腹血糖、血WBC计数、发热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为高危因素。性别、皮疹、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状况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 (P>0.05) 。结论 针对手足口病合并神经系统损伤的患儿进行分析, 与无相关损伤的同类型疾病的患儿比较, 总结出临床特征, 并分析影响病程的高危因素, 行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 是改善疾病预后的关键。

关键词:手足口病,神经系统损伤,临床特征,高危因素

参考文献

[1]陈贤楠, 卓志强.关于手足口病患儿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问题及答复[J].中华儿科杂志, 2008, 46 (8) :640.

[2]Kung CM, King CC, Lee CN, et al.Differences in replication ca pacity between enterovir us71isolates obtained from patients Witencephalitis and those obtained from patients with herpangina in Taiwan[J].J Med Virol, 2007, 79 (1) :60-68.

[3]杨智宏, 李秀珠.2002年上海儿童手足口病例中肠道病71型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的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 2005, 43 (9) :648-652.

[4]Chang LY, Liu TY, Huang Y C, et al.Comparison of enteovirus71and coxsackie-virus A16clinical illnesses during the Taiwan eneteroviruse epidemic1998[J].Pediatr Infect DIS J, 1999, 18 (12) :1092-1096.

[5]张寿斌, 廖华, 吴呈辉, 等.深圳237例手足口病肠道病毒血清型基因及临床特征[J].中华当代儿科杂志, 2008, 10 (1) :38-41.

[6]Chong CY, Chan KP, Shah VA, et al.Hand, footandmouth dis-ease in Singapore:a comparison of fatal and non-fatal cases[J].Acta Paediatr, 2003, 92 (10) :1163-1169.

上一篇:机械制图综合实践下一篇:光凝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