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课堂生成

2024-06-26

应对课堂生成(精选十篇)

应对课堂生成 篇1

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解答,只能使课堂效率大大降低,同时也使得学生不能主动思考和深入思考,从而形成惰性和依赖;将学生提出的问题置之不理,只能使得学生失去提问的兴趣,不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合理地分类有助于教师选择不同的应对策略。这样能使课堂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课堂生成问题粗略分为:知识与技能的问题、过程与方法的问题、创造性问题几类,当然还有一些问题属于以上问题的综合。将课堂生成问题分类,就是要对不同的问题类型和问题人群设计不同的应对策略。充分调动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从而在巩固深化基础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发展,促进课堂高效。

1. 知识与技能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促使学生自主思考。

例1:在学习完圆锥曲线一章后,常有学生对椭圆、双曲线的概念产生遗忘或者分不清a,b,c之间的关系,而提出这样的问题:“椭圆a2+b2=c2,还是b2+c2=a2?”

这就属于基本知识的遗忘。在这里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帮助学生回想椭圆的画法,通过实际操作或课件演示,让学生回想起绳子长度就是2a,两定点间的距离就是2c。让学生回想绳长一定要大于两定点间的距离,就能够对椭圆中的公式b2+c2=a2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不只是简单地记住。

与直接把基本公式和基本技能告诉学生让学生记忆相比,创设问题情景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这样能促进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课堂效率也会不断提升。

2. 过程与方法的问题——引导学生追根溯源,鼓励小组争论辨析。

例2:立体几何线面垂直的定义及判定定理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

①直线与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垂直。②直线与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垂直。③直线与平面内的所有直线垂直。④直线与平面内的任意两条直线垂直。

学生提问:“哪些条件可以推出线面垂直?”

这属于线面垂直的概念和判定定理本身的辨析问题。这是大多数学生在一开始学习这块知识的时候容易出现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应当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引导其深入剖析。教师的引导应当体现在设置层层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冲破误区。

设置问题:1.线面垂直的概念和判定定理是什么?2.概念中的“直线与平面中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和定理中的“直线与平面中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是否等价?为什么?3.四个命题中的关键词“无数直线”“任意一条直线”“所有直线”“任意两条直线”,哪些能与概念和定理等价?为什么?

将层层深入的问题请各小组内部讨论辨析后,在班内交流,说明理由或举出反例。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及时了解学生的争论点,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在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时,教师还可以适当引导学生用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去解释。

让学生之间、小组之间形成争论和辨析,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学生会加深对概念和定理的理解,有助于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

这类问题的应对策略,就是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鼓励质疑,鼓励争论。当然要训练小组成员学会认真听取别人的想法,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也要学会保留自己的意见,迅速达成共识。这种策略必要时也要与教师讲解相结合,但要尽可能减少一些讲授,目的是要调动学生去思考理解方法的本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小组作用,促进知识深化巩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3. 创造性问题——帮助学生设计方法,集中优势学生,将问题课题化进行研究。

例3:在学习数列的通项公式时,学生提问:“是不是任何一个数列都有通项公式?”书上明确有回答:“不是!”但学生又问“什么样的数列一定有通项公式?是不是任意一个有限多项的数列一定有通项公式?”

这个问题就属于一个学生的猜想问题。学生对已有知识达到一定的认知水平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这时可利用“切块拼接法”的思想,课上集中有兴趣研究的学生成立“专家组”讨论研究这个问题。当然最好还是在课下成立“课题组”去研究专项问题。

教师为课题研究指明方向,引导学生设计猜想,加以证明或寻找反例。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的培养,比如上网搜索,到图书馆去查阅相关资料,寻找前人已经研究过的成果加以学习分析;研究数学问题时归纳猜想的思想渗透;如何加以论证等。

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讲是具有创造性的问题,但对于学术研究来讲,它早已解决,上网搜索就会看到利用拉格朗日插值公式,就可以对有穷数列的通项公式进行计算。我们鼓励学生研究“课题”,根本目的并不在于要解决这个问题,而是要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保护学生的创造精神,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数学的热情。

应对课堂生成 篇2

摘要:在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会经常遇到很多预设之外的“新问题”,即是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问题”。英语课堂的丰富多彩与复杂多变对教师的能力是一种挑战,正确认识并在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充分地做好“预设”和艺术地把握“生成”,是英语课堂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探讨如何做好课前预设和怎样应对课堂生成是必不可少,持之以恒的。

关键词:农村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生成,如何应对。

Abstract: The Creative questions,as the new questions often met by the teacher in the teaching course of English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in

the countryside.The English class is so colourful,complex and changeful,and it is a challenge to the teachers.So the teachers should recognize the preparation clearly and prepare it sufficiently in the Englishclass of middle school ,and the teacher also should cope with the new questions very skilfully.It is necessary and permanent to discuss how to do the preparation well and how to cope with the new questions in the English teaching class.Key words: The countryside ,Ju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course,new question(Creative questions), cope with.在我国广大农村,初中英语教学还比较落后,可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然会遇到很多新问题,尤其是在具有互动的、有生命力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课堂教学中。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填鸭子”似的传授知识的线性过程,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适应学生求知的动态发展过程。因此,课堂不再是“预设”的舞台,而是要重视孩子们的学习需要,积极回答和解决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生成”问题。但是。因此,本文将结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来探讨怎样作好课前预设与如何有效地应对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问题。

一.预设与生成1.“预设”是一项极为细致的工作,它包括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对学生生活经验和现有知识经验的了解,对教学内容的教法、学法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拟订教学计划;还包括教师对课堂教学上可能产生的情况分析,以及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进度和目标达成的其它情况的预见与相关的应变策略的拟定。

2.“生成”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充满生机的新特点。

二、教师在有效促进农村初中英语课堂生成的应备条件

在以往的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于“预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而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也往往看是否在课堂上圆满完成了事先设计好的教学任务,学生能否很好地掌握教学内容。事实上,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过于机械化,而少了能让师生碰撞出火花的富有创造性的交流。“预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制约着师生在实际教学中的思维创新,扼杀了师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要改变这种不利于发展的课堂教学,教师就应用“生成”的观点来引领我们的课堂教学。这是教师在课堂实践中需要迫切研究和解决的新问题。通过了解,本文就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生成,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真实、更加精彩,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我认为教师在促进生成的过程中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才能

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与教学效益是成正比的。综观教学中卓有成效的先驱者,他们的成功无一不是建立在各自精深的理论修养、渊博的知识水平和扎实的教学功底基础之上的。因此,教师必须精通自己的专业,不断提高业务素质。英语并非我们的母语,对我们英语教师而言,相对的要求也更高。以前教坛上盛行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现在,教育环境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不再是一桶水,而是把要求提高到教师必须是“一条常流常新的河”。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扎实、深厚、广博、精深的基础专业知识,才能吃透教材、融会教材、驾驭教材,讲课时方能做到挥洒自如、左右逢源。教师要有敏锐的眼光、灵敏的嗅觉,捕捉新的知识信息,瞄准英语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以便适应课堂教学新形势下的需要,但要达到这些条件,教师平时必须要博览群书,查阅资料,广泛收集,积少成多,来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成为“杂家”。没有教师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没有教师渊博的知识,哪有学生学习时的聚精会神?如此,才能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交流会话、思想碰撞中得心应手,激发出“生成”资源。

2、课前做好精心的课堂预设

俗话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因此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是必要的。英语学习不同于母语学习,它是学生在一个模拟的、非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自觉学习另一种语言的过程。英语语言的掌握是需要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并通过大量的说话练习才有可能掌握的。这就需要我们英语教师充分重视预设,精熟教学资源,依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尤其是农村初中英语水平相对较差的情况下,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计,让学生有话可说。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扩展,列出可能出现的状况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状况,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这样,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甚至截然不同,但是由于有充分的预设,所以教师不会手足无措。即使出现在这些预设之外的情况,也能够很快想出应对的策略,及时化解。

例如,在一堂有关sports话题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一个思考问题:“Which sports do you like?”。在设计此教学环节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各种回答,准备了4种方案:(1)回答“basketball”的,请他说说“which chinese basketball star”?(2)回答“football”的,请他说说Do you often play football?(3)回答“pingpang”的,请他说说how often do you play pingpang?(4)回答“running”的,请Do you run every morning?再自编一首简单的儿歌。有了这样的充分预设,无论在课堂上出现哪种情况,学生都有充分发挥的余地,而不会扑灭他们闪现的智慧火花。

3、对学生要鼓励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动态资源得以生成的前提,是学习新知识、产生新思想、发现新观点的起点。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超越课堂、超越教师、标新立异、反常规地思考,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善于把握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激活儿童潜在的问题意识与批判精神,在学生的质疑中捕捉到课堂生成点。同时,教师要采取适当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质疑、向教材质疑。每次质疑与解疑的过程,恰是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个又一个新起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思考探索,从而也使课堂不断绽放出动态生成的绚丽智慧之花。比如:初中一年级教材中有一课时的内容是:what is this? This is an orange.what is that? That‟s a banana.当即有学生问:“老师,为什么orange前面加an,而banana前面加的是a?”听了学生的提问,老师

马上解释:“因为orange这个水果的第一个字母是个元音字母,发音是元音(音素),比较特殊,所以前面要加an。”教师有意识地提到“元音字母” 概念,是想引导学生继续追问下去。果然,话音未落,就有学生询问:“老师,什么是元音字母?”于是,教师因势利导,引出了a、e、i、o、u五个元音字母,由于此内容不是这节课要解决的,所以教师只是简单地讲解了一下,但是结果这堂课学生对这5个元音字母记得特别牢。

4、要及时捕捉生成的机会

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现象产生。面对这些生成性的教学亮点,如何及时捕捉,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挈机,需要教师一双敏锐的眼睛、智慧的头脑,并随时进行价值引导。

新课标指引下的课堂变得开放而有弹性,但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时,教师要合理利用课堂意外,从而真正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一次,教师在上课时,突然有一只蜻蜓“闯”进了教室,而且一直是在教师所处的讲台周围盘旋飞翔,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刷”一下子全转移到了它的身上。教师苦于无法将它驱逐出境,突然想到,学生之前学过的昆虫中没有蜻蜓这一单词,何不有效利用呢?于是,老师把蜻蜓的单词dragonfly写在黑板上,然后问:有谁知道黑板上单词的意思?学生门马上把目光转移到了黑板上,但没有一个学生知道。这时老师便提醒道:这是一种昆虫,现在正好在我们的教室里。立即就有学生回答:是„蜻蜓‟。老师立刻表扬道:you are right,very good.然后他便教学生们读dragonfly这个单词。学生们的注意力就集中起来了。一次不曾预料的“意外”就被化解为一次美的“生成”。

三、教师如何应对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英语课堂教学不是呆板的,固定的,而是开放性的。虽然在我国广大农村的英语教育还很落后,但在我国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学生们活跃的思维、睿智的提问,往往会生成五花八门的问题。那么在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面对和应对这些新问题呢?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当面对无法回避的课堂上学生提出的各种新问题,我们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灵活处理好这些生成,把一些突发事件巧妙地贯穿到教学环节中来。这样,作为一个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面对课堂生成要从容不迫

当课堂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时,无论是已经预设的还是不曾预设的,教师不要一味地以完成课时计划为第一要务,急着走过场,而是要给自己一个平静的心态,不慌不忙,从容不迫,相信自己已经充分地预设学生,预设教材、预设教学过程,面对如此的生成,已是胸有成竹,一定会在与学生、与教材的平等对话与合作中迎刃而解。

2、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

我们常说:师生之间应该是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共同享用对方的经验和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放弃自己的“话语霸权”,要能够静下心来,耐心倾听学生的交流。一方面,学生的很多充满灵性的、独到的见解是稍纵即逝的,学会倾听是用来从那转瞬即逝,稍不留神就被忽视的生成性资源中捕捉有效的信息。另一方面,是给自己一个平静的心态,以及对捕捉的信息进行思考、分析的时间与空间。倾听时,教师要用自己的眼睛注视着说话的学生,用点头、微笑等方式来表达你的理解与赞同,并做出适当的鼓励。在捕捉有效信息的同时,更传递着对学生的尊重。学会倾听,学会真诚的接纳,学会尊重别人,这已经是在为学生的人生底子着色。

3、要能有效调控课堂生成民主和谐的氛围,真诚耐心的倾听,必将换来学生的百花齐放,课堂因此会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这些,时刻挑战着教师的智慧。教师要能察言观色,敏锐机智地根据变化了的情形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节外生枝”既不能熟视无睹或简单否定,也不能毫无原则、随意生发,要善于根据实际作出正确判断,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那些无法当堂解决的生成,教师可引导学生课后探究,不要无谓地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对那些在认识上有偏差、价值观上有问题的生发,教师要及时正谬纠错,不能一味表扬“呵护”;只有那些有价值的生成,教师才应抓住不放,做足文章。教学的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时“变奏”,研究的主题可以在生成中适度“更换”,预设的目标可以在生成中随机“升降”,环节的推进可以在生成中相应“增删”。以“元音字母”为例,这原本不是本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现在既然学生提出来了,教师不妨好好利用这一生成资源,即使教学目标比原定要高,但相信学生在好奇心以及学习积极性的推动下,适当提高教学目标,学生还是能吸收、消化的。

4、要能善于引导

现在的课堂,学生往往不顺着教师的思路走,旁逸斜出。面对这些“异样的声音”,是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还是顺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大大方方地挖掘?这是对教师理念与智慧的挑战。跟着学生走,势必会打乱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冲击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牵着学生走,无疑置“生成”于不顾,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是对教师的极大挑战。作为教师,要能敏锐地抓住课堂教学中的那些有价值的生成,并进一步“放大”,通过巧妙的点拨、引导,将其变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课堂教学的出彩之处往往就是那些经教师“金手指”点拨的有价值的生成。

如:一位教师要教授painting、sports等几个单词。她通过句型What color do you like?引出I like painting.并边说边在事先准备好的奥运五环旗上逐一涂色,以便顺理成章地引出sports。然而学生在边说边画中,教师发现一名学生并没有按照老师的意思去画奥运五环,而是将其中一环画成了一个人脸——姚明。教师见状,没有阻止他的行为,而是因势利导,顺着这个学生的话题,问他们还知道哪些运动员。学生个个兴致高涨,提到了许多运动健儿。这时,教师再让他们边说边画出自己喜欢的运动员:I like painting.I like …….接着,让学生介绍自己画的人物,很多学生都用到了以前学过的He/She is tall/strong.等形容词,课堂气氛异常热烈。最后,教师说:I like them all.They are sports.自然地引出了sports这个单词。这节课教师没有按照计划的内容引出sports,而是花了相当多的精力和时间边画边讨论了许多体育健儿,再引出sports。学生们很快乐,每个人都表现得很积极。虽说是打乱了教师原先的教学计划,但由于教师的巧妙引导,反而出现了“不曾预约的精彩”。

5、要学会巧妙延伸

如果学生的生成在教学目标以内,又是教师有相应的知识技能,能当堂解决的,不妨顺着学生的思路去延伸拓展。现在的学生奇思怪想很多,往往不经意间会出现教师不曾预料的的场面,甚至出现一些不能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以把球踢回去,把问题留给学生,留到课堂之外的时间去,让学生在探究、求证的过程中学会怎样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是远比结论来得重要的。一个老师在教学color一课时,黑板上贴了这些新授颜色的单词,正巧,yellow 和blue并列在一起。突然有学生脱口而出:“yellow加blue等于green”。“黄加蓝等于绿”,这不是一则婴儿奶粉广告中的广告词吗?但又确实和本课内容联系密切,可老师这方面的知识比较贫乏。因此老师在及时肯定这名学生的意见后,把问题还给学生,反问学生还知道哪些颜色相加产生不同颜色的例子。由于学生的信息量以及经验有限,个个表现出一无所知的表情。面对此情此景,老师顺势给学生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回家后自己动手调配颜色,看会有哪些组合?由此化解了生成的危机。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提倡的口号。“以学生发展为本”是二期课改的核心理念,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以全面发展。当

思维迥异、个性纷呈的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趣参与课堂学习时;与教师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平等对话、情感碰撞、生命沟通时。我们的课堂教学便会出现空前的、丰富多彩与复杂多变的生成。此时,作为教师要有动态生成的观念、强烈的课程意识,科学而艺术地融合“预设”和“生成”,机智而巧妙地应对生成问题。唯有如此,教学才会成为一种艺术,才会成为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才会有令人叫绝的“柳暗花明”。也只有这样,我们人民教师才能真正把知识传授给那些渴求知识的农村孩子;才能真正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面貌;才能真正提高农村青少年的素质;才能真正让广大农村富裕起来。以促进我国全国人民奔扑小康,甚至于迈进共产主义社会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盛群力,《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

(2)魏立明,《英语课堂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3)曾令格, 《中学英语教学活动设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4)李强,《文化多样性与英语教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5月.(5)李玉华,《英语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黑河教育》,2007年05期

(6)胡庆芳//贺永旺//杨利华//袁菲,《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06月

课堂生成的类型及其应对 篇3

【关键词】生成类型 应对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141-01

关于生成的类型,不同标准就会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但过于抽象的分类往往缺乏操作性。教师往往会基于自己的经验来理解这些分类,进而把对“生成”的理解局限在自己的经验范围之内。

本文拟从教学实践经验角度去观察课堂生成的类型,并提出一定的应对方法。

一、从生成的内容看生成的类型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是通过实施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石的生成性课堂教学改革,以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推进素质教育。

1.教学资源、教学契机、教学活动的生成

当前,追求教学资源、教学契机、教学活动的生成,是生成性教学改革关注的主要形态。这种课堂教学形态的先进性在于,它用以开放性、发散性(非线性)取代了传统的预成式课堂教学的封闭性、线性特征。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形态,重回了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学”而不是“教”。这将有利于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进而把教学目标——生成特定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到实处。

2.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生成”并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为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服务的先进手段。生成性课堂教学的主要表现形态应该是让学生在精心预设的课堂活动中生成一定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与传统的预成式课堂教学有本质的区别。

为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传统的预成式课堂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是以教师的教学思路为主线,完成预设的教学活动任务成为教师教学的行为和心理指向。在这里,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几乎成了教学目标本身。

而追求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的课堂教学形态则要求以学生的认知曲线、思维路径及情感指向为主线,以有益于创设教学情境的课堂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生成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在这里,预设的教学活动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教”,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学会”并走向“会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习得技能,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心理体验。

基于以上分析,从生成的内容角度,我们可以把“生成”分为两大类:一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二是教学资源、教学契机、教学活动等的生成。

二、从生成的主体看生成的类型

就教学资源、教学契机、教学活动等的生成而言,根据生成主体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学生自主生成”和“教师引导下的生成”两大类。

1.学生自主生成

受知识水平的局限,学生的生成可能是“正确”与“错误”并存。无论正确与错误,教师都要认真对待,要根据教学目标判断其教学价值,并据此作出不同的处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讲的“教学目标”一定是课程总体目标,而不能局限于本模块、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更不能局限于本课时的预设目标。

学生的自主生成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对正在探究的问题提出了新觀点、新方法。对这类生成,无论这些“新”是对是错,都要倍加珍视。因为,这既是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尊重,更是对学生创造性的保护。①对错误但在课堂上引起普遍兴趣的“新”,要将其作为重点教学任务对待。要引导学生共同探讨这一“新”的新颖之处,以鼓励这种创新意识。又要科学分析其错误所在,甚至要不惜以完不成预设的教学任务为代价。因为,“正确”与“错误”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错误”往往是到达真理彼岸最快捷的航船。化解学生头脑中的“误解”正是教学的本质目标之一。②对可能并不多见、极其宝贵的“珍珠”性质的“新”,就更应高度重视。既要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做足做好文章。还可以向课外延伸,如形成成果,对外推广。这既是对宝贵智力成果应有的态度,又更有利于激发创新热情,把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第二,对同学、老师的观点提出了异议。①“错误”但在课堂上引起了共鸣的异议:也要不惜以完不成预设的教学任务为代价,将化解学生头脑中的误解作为重点教学任务处理。②无明显错误又与同学、老师观点有明显区别的异议:有两种可能,要区别对待,但都要视其为宝贵的“珍珠”倍加珍惜。如果是正确的“异议”,就要把它当做重点教学任务对待。如果教师暂时不能确定这一“异议”的正确性,就意味着该学生的思维已超越了教师。这种情况建议把其作为一个课题放到课外作进一步探究,甚至另辟课堂时间专门组织教学。

2.教师引导下的生成

在生成性教学中,学生无疑是生成的主体。但这绝不等于否认教师在生成中的主导地位,不能把生成性教学变成等待学生生成的教学。在真正的生成性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下的生成应该是“主流”,完全的学生自主生成只是偶尔的“浪花”。

第一,预设引导下的生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挖掘各种生成点,要对课堂上可能的学生自主生成作充分的预见。并据此预设好问题情境的创设,尤其是创设能让学生“产生问题”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生成问题和问题的解决过程。

课堂动态生成应对的误区与对策 篇4

误区一:重结果轻过程,淡化学生的个性体验。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标语)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是平等的,学生可以自由言说,教师要因势利导。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过分关注自己的教学预设,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当学生的见解超出教师的预设范围或者偏离教学目标的时候,往往就直接打断学生,并指出这与教学无关。这样简单粗暴的应对方式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与求知欲,不利于阅读教学的动态生成。

如,在教学《穷人》一课时,有学生提出:“桑娜自己有五个孩子,她又把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抱过来。他们自己的生活并不富裕,每天从早忙到晚,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如何养活这些孩子呢?”授课教师听到这位学生的发言后,并没有认真审视学生这个问题的教学价值,而且由于自己课前没有预设,也不打算在这个问题上深究,于是便简单地对学生说:“老师的主要问题是让大家思考,从桑娜的所作所为中,你看出了桑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有着哪些可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而你提出的问题则是作者应该考虑的,与我们无关。请大家集中注意力,把思考集中到桑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上来。”教师短短的一席话,浇灭了学生对穷困孩子的牵挂,也浇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试想:这样的教学,学生能乐于接受吗?

对策一:以生为本,平等对话,促进生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应以生为本。针对教学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教师要静下心、俯下身,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生成的问题进行甄别,以确定其教学价值,并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领,进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如,在上述教学课例中,当学生提出“桑娜自己有五个孩子,她又把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抱过来。他们自己的生活并不富裕,每天从早忙到晚,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如何养活这些孩子呢?”这个问题以后,教师不应直接否定学生,而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并解决问题。当教师和学生站在同一角度的时候,教师就会想:这位学生关心的是生存问题,他在为孩子的未来担心。他可能是在想,既然把孩子抱回来了,那么他们还会不会被饿死或者冻死呢?他们能不能活下来呢?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教师就会感受到学生这颗善良的心。新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你真是个善良的孩子!你所担心的,也是我们所挂念的。那么,桑娜把孩子抱回去以后,他们会如何面对以后的困难生活呢?请大家展开想象,说说他们以后会如何去生活。”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使提问的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增强学习的信心,而且还培养了全班学生的想象力,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误区二:放纵动态生成,远离文本肆意言说。

在阅读教学中,与重结果轻过程相反的另外一种做法,就是有些教师主观地认为关注动态生成,就应该让学生充分言说,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教师不可对学生的见解横加指责或者指手画脚。这种教学行为很明显就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让生成决定教学,学到哪儿算哪儿,忽视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阅读教学的目标。

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有学生提出了“圆明园这个地方这么美,我真想亲自到这个地方去看看”的阅读体会。这个学生的阅读体会本来无可非议,但是引发了其他同学也想到这个地方去看看的念头。于是其他学生也跟着说:“我也去!”“我也想去,咱们什么时候去……”学生之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面对这个与教学目标、教学主旨完全没有关联的教学生成,教师竟然放任自流,任学生自由发挥,致使教材文本所要表达的“惋惜之情、赞叹之情、仇恨之情”荡然无存,文中隐藏的爱国情感更是无从谈起,这不得不说是阅读教学生 成过程中 的一大憾事。

对策二:明确目标,因势利导,合理生成。

关注动态生成,并不意味着忽视教学目标,淡化教学结果,高效的课堂教学始终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担当起自己作为语文学习活动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职责,对于课堂中的生成进行灵活调控,当学生迷惑时引导一把,当学生偏离目标肆意言说时往回拉一把,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中的生成成为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资源 ,进而演绎 出别样的精彩。

无独有偶,同样是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有一位同学提出了相同的问题:“圆明园这个地方这么美,我真想亲自到这个地方去看看。”当这位学生发言完毕以后,授课教师是这样应答的:“圆明园是美,老师也和你一样有相同的阅读感受。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们仅仅只是感受到了美吗?还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在教师的巧妙引领下,学生的思路很快被扭转,自然不会再拘泥于怎样去、什么时候去这些问题上。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有学生说:“我从圆明园的建筑艺术上,读出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高超,有许多能工巧匠。”有学生说:“我从八国联军的烧杀抢掠中,读出了侵略者的嚣张,读出了文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侵略者的仇恨。”还有学生说:“我读懂了,作为中国人,我们要牢记历史,不忘国耻,要好好学习,振兴中华,这样我们才能不受其他国家的欺负,以傲然的姿态屹立于世界。”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加透彻,而且在这种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阅读的方向更明,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为课堂教学的高效提供了条件。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精彩与否、成功与否,与教师能否抓住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问题认真进行判断、重组、推进等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上述教学课例中,正是由于教师对学生在阅读中生成问题的正确判断,果断地过滤掉一些对阅读教学无用的言论,并加以恰当的引导,才有了学生丰富和精彩的表达,才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堂的动态生成 篇5

——浅谈数学课中如何促进“动态生成”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最近读了关于“动态生成”的两篇文章,《动态生成式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和《构建生成课堂,打造生命教育》,这两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下面结合教学谈谈我的体会: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许多教师十分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因为“动态生成”的理念正是追求了课堂的真实性,它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是不生动可变的,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这个资源的重要提供者,根据学生的真实需要随时作出调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相互启迪,共同研究与成长,唯有如此课堂才会始终充满真实和活力。

一、在自主提问中促进“动态生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否创设条件启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又是实现学生发展自我、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创设活动情境、创造探究条件,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自动为学习任务定向,让动态生成于学习活动之中。

如“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我在教学中并未遵循课本上的教学流程,先教面积定义,再研究表面积的算法,而是整体入手,大胆改革教材原有的框架,立足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过程。即直接让学生根据测量自己所做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这三条信息思考探究:根据这些测量所给的信息你能想到什么?或是解决什么问题?以此统领全课,不断地动态生成学习目标,并不断地达成学习目标。学生在独立思考、分组研讨之中,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学习问题:长方体上面的面积是多少?长方体12条棱的总长是多少?长方体的6个面的面积总和是多少?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学生在提问的同时也思考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如果说学生自主提问是动态生成过程,那么学生在充分研讨、在大组充分展示和教师适时参与诱导的过程也就是目标动态达成的过程。

二、在动手操作中促进“动态生成”

对小学生来讲,真正的知识开始于客体的操作活动之中。因此,实际操作既是学生认识概念、理解法则的一种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学生动态生成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学生的思想应该在学生自己的头脑里产生,我们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在实际操作时,要向学生说明操作的目的、方法、步骤,给学生的操作思维以导向,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亲自去体会,去发现。

如教学“圆面积”时,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纸片和剪刀,要求学生去操作。抓住如何利用已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来帮助我们解决圆面积计算公式这一思路组织教学,并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把圆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在教学的启发下,学生剪拼出近似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等几个图形。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自己得出了圆面积计算公式。这一操作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的结果,学到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是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看到了圆面积计算公式怎样由已有知识探究出来的思维程序和方法,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动态生成”。

三、在合作学习中,促进“动态生成”

转变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之一。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已在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得到运用。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学生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教师应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同时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动态生成的教学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课堂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

如:我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学生对有关年、月、日这些时间单位的知识在课堂上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这时学生提问“为什么有闰年和平年之分?”本来这个问题不属于本学科的知识,我完全可以找个理由推脱过去,但看着学生渴望的眼神,我马上在教室里的电脑里搜索出了有关闰年、平年的知识,带着学生研究了为何公历规定有平年、闰年之分,结合地球绕太阳公转研究了为何有“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这些较深奥的知识。虽然学生的问题打乱了原定的教学程序,但学生满足的神情不正说明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正是源于这些不断出现的“生成因素”。教师必须有动态生成的观点、强烈的课程意识,把各种有意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引进教学中来,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气息,生活的脉搏,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数学教学要体现对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四、在师生互动中,促进“动态生成”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了情感态度和思维品质。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不能仅仅考虑自己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而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突出学生自己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在“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我注意综合把握各个环节中学生呈现的信息,并即时做出判断、归纳、引导,使学生的学习随机动态生成。如对学生知道的角,引导归纳为图形的角、物体的角、动物的角等;学生第一次画角后,引导他们发现角的一些特点;学生第二次画角后,请他们发表各自的见解,学生既有共同的看法:两条线的一端要碰在一起,也有争议:两条线是否要一样长?张口处要不要再画一条线?这时投影书本上规范的角,请学生谈新的认识,学生不仅对争议问题有了清楚统一的认识,还发表了很有价值的观点:角的边是很直的,角可以朝不同的方向等。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的求知为主线,面对知识和学生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对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和探究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使每个学生对角在认知上产生矛盾的冲突,在冲突中逐步建构角的概念。这时,学生对数学角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接受记忆、练习强化,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主动建构完成的。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教师应不断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应对课堂生成 篇6

关键词:预设教材;营造氛围;教育契机;反思教学

一、充分预设教材,期待资源生成

预设的重点就是如何处理好教师、教材、学生间的关系。而处理教材的重点就是如何创造性地用好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实现课堂高效,教师不仅要花工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思想水平,以及学校现有的实际条件,合理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要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须的教具或课件、学生操作的学具等。同时要对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多层面预设,结合班情,思考优秀学生会出现什么情况,中等学生会有何问题,学习差的学生会有什么困惑。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要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充分考虑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这样设计出的教学方案才切合实际,才具有可操作性,才能灵活应对教学过程中的精彩“生成”。

二、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促进动态资源生成

只要我们尽可能地将课堂中的小插曲转化为积极的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让它们为教学服务,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来促成课堂动态生成呢?

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在愉快和谐的、轻松的气氛中能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力增强,而恰恰相反在一个呆滞、种种约束的环境中,他们思维堵塞、反应迟钝,心境封闭,毫无创造力。”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焕发出生命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它最显眼的标志。因此,营造民主、轻松、主动、和谐的教学氛围是生成性资源产生的前提。

三、把握课堂教育契机,有效利用生成资源

1.捕捉“不确定因素”中的“闪光点”

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是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有不断涌现出的新的生命信息,也有个体经历与发展水平的差异,教学中的偶然事件,乃至失误、灵機一动等,这些都是课堂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教师要善于从这些“不确定因素”中抓取有效信息,将那些通常被认为是干扰课堂教学的事件,巧妙地转化为积极的动态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真实资源,让学生在不经意的轻松氛围中操练并获得知识,使课堂教学收获不曾预设的精彩。只要我们在它发生时不轻易放弃,努力寻找其中的“闪光点”,那么每一个“不确定因素”都会为课堂教学带来新的可能,都会给学生一种新的体验,都会让他们建立一个新的兴趣出发点。教师应充分挖掘,使之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用来改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2.捕捉“错误”资源,变废为宝

“错误”也是一种资源。“错误”如果使用得当,也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错误”中包含了认知个体大量的信息和已有的经验,教学中的“错误”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善于挖掘并运用形形色色的“错误”,将会给课堂教学带来蓬勃生机与活力。布鲁纳说:“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学生在不断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增进情感体验。教学中的“错误”是一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善于挖掘并运用“错误”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活力。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在学习中没有想法。教学中学生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在思考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想法是非常正常的,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并从错误出发,发现错误背后所隐藏的教学价值,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3.抓取有效信息,冷静面对意外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如果能及时捕捉并巧妙地利用这些偶发事件,它们就有可能成为及时有效的教育资源。当教学活动不能按照预设展开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乃至放弃教学预设,创造出新的推动教学动态生成的教学流程。诚然,课前准备要充分,要尽可能避免出现意外。但真正出现了意外,还是应该尊重事实,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我们在课堂上可以放弃预设,重新创造生成,这种新的发现就是课堂资源,也是极其有价值的新问题。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因势利导,进一步激励学生生成新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反思教学历程,升华动态生成资源

经验和知识再丰富的教师在瞬息万变的课堂上,也难免会出现偏差,这就需要我们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经验+反思=成长,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这一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已日益为人们所熟知。没有反思的经验,只能是狭隘、片面、肤浅的经验;不会反思的教师,他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至多只是经验的累积,能够不断反思的教师,他的教育智慧就会随之不断增长。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反思会让我们积累平时教学中产生的动态资源,加快我们教学成长的步伐,我们的教学也会更精彩、更高效。

(作者单位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西关小学)

灵活应对生成激活美术生本课堂 篇7

关键词:生成,生本,发展,美术课堂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 更多人开始认识到课堂教学中人的作用。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模式, 为美术课堂教学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引。生本教育始终强调:我们应从控制生命的思维, 走向依托生命和激扬生命。生本教育被定义为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人而设计的教育。即我们需要的课堂是强调人的发展的课堂。

一、问题的提出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很多老师觉得美术课堂教学已经很“生本”了, 特别是很多公开课带给我们的感受是在“丝丝入扣”中师生完美无缺地完成了课前预设的情景。然而, 从深层去反思这些看似很“生本”的“好课”, 却发现很多授课老师在精心预设的同时, 忽视了美术课堂学习的动态生成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全体学生拉向规定好的统一方向奔跑。这样的做法显然伤害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思维的火花何以绽放光彩?创新精神何以体现?

最精彩的美术课堂教学, 应该是打破规范, 走向自由的艺术化之路, 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充分尊重学生, 高度关注生成, 立足生本的课堂。

二、课堂生成的特性

“生成”, 是在教学活动中, 由于教学的双向互动、学生的不同生活体验或是对情境的不同理解而随机出现的反馈信息。这种相互作用使教学过程也呈现出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且呈现出以下三个特性:

1.不可预测性。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有主观能动性和个别差异的生命活体, 因此在预设时较难预测到教学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

2.即时性。生成性资源具有不易觉察性和瞬间性, 它可遇而不可求, 往往稍纵即逝。

3.发展性。课堂生成是学生真实体验的反映。师生在“生成”过程中释放生命活力, 可以确保课堂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各方面不断生成的需要, 因势利导, 推动更高水平的互动, 使课堂产生质变和飞跃。

三、生成性美术生本课堂构建

新课程理念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以生本教育理念来理解美术课堂教学, 应该是以学生的起点为起点, 以学生的发展为发展的教学。我们的目标就是人的发展的目标。

(一) 尊重生命主体, 有效促进生成。

只有在充分尊重生命的前提下, 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 创设出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这成为课堂生成的的重要前提, 成为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激情的“沃土”。

(二) 重视主体资源, 及时捕捉生成。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预设的同时, 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思维、偶发事件、需求等, 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三) 创设互动式学习环境, 深入推进生成。

生成的课堂是师生交往互动, 共同发展的过程。构建民主开放的互动式学习环境是推进教学精彩的前提;师生, 生生间交流互动, 又推进了生成向纵深方向发展。

1.鼓励质疑, 自主探究, 有效引导。在开放的美术课堂中, 首先要引导学生敢想, 敢问, 敢说。在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下生成了新的教学内容, 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对学生自主探究提出的问题, 教师要适当点拨与引导, 才能确保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进一步推进。这种形式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2.倡导互动, 合作交流, 以学定教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倡导“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是生本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把任务交给学生的一种重要形式。

教学过程中, 学生民主参与意识极强, 因而教师没有过多的说教, 而是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 引导学生自我探究与小组合作学习, 让学生对椅子的功能、外观等探究的结果进行了比较与筛选, 促进了进一步的动态生成。

值得注意的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必须重视交流的常规化和合作的常态化使潜力资源得以开发同时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教师则应以学定教, 做出对的内容与方法的选择, 促进探究的深入。当然, 以学定教需要教师把握学习动态, 进行无痕的引领, 让学生激荡创新思维的火花, 感受探索过程的快乐。

(四) 实施多元评价, 注重拓展生成。

美术教育的评价的根本目的, 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在生本课堂中, 评价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多元评价, 我们不仅仅要评价知识技能的掌握, 更要重视对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我们的课堂是千变万化的。教师只有在不断的挑战与变化中, 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用心聆听学生的心声, 用爱关注学生的内在思维过程, 用情指导学生的探究过程, 让美术课堂成为一种享受。在学生大胆自信的交流、快乐而有效的学习中, 我们的课堂将会因生成而美丽, 生命因生成而精彩!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应对课堂生成 篇8

一、增强课程意识,开发和利用“隐性”资源生成

数学课堂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我们教师要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努力以“丰富”和“适切”的课程资源来实现课程目标。

1.“将错就错”,应用课程资源生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不足为怪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有时甚至会被一些假象所迷惑。让老师直接告诉学生真相吗?显然以这种途径获得的知识是肤浅的。如果能让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在这个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慢慢地拨开迷雾,渐渐地接近真理,这样的体验才丰富,这样的学习才深刻,这才是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课始,我首先出示一个长方形,要求学生说出面积计算的方法,长乘宽(a×b)。接着,我在图旁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问:“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话音刚落,同学们已议论开了,我让他们先猜想,然后动手验证。交流时,学生有两种回答:一是用数小方格的方法来算面积;二是两边相乘(a×b),其中一个同学为了说明自己的想法,还拿出事先准备好的4支铅笔,连成了一个长方形,然后用手轻轻地一推,变成了平行四边形,面积也是长乘宽。这时全班同学分成了两个阵营,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相持不下。我微笑着,没有评判对错,去讲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而是肯定了这位同学运用了“类推”的数学思考方法,然后请学生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的框架来玩一玩,启发学生从中发现。学生们一边使这个框架不断地变大、变小,一边在积极地思考着,相互地商量着。终于,一位学生带着探究后发现的兴奋走上讲台,用一个框架边演示边讲解,俨然一个小老师的模样:(把框架拉成长方形)这时候这个面积是可以用长乘宽来求出。(慢慢地把框架压下去压下去……)这时这个框架是平行四边形了,他们相邻的两条边的长度不变,乘积也应该不变,但是这个平行四边形明显地越来越小了,也就是面积变了,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不能用相邻的两条边的乘积!

在面对这个真实的错误后,我没有回避,也没有等待,而是将错就错,顺水推舟,提供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探究。学生不断地拉着那个框架思考、探究,他们明白了平行四边形不管变换成怎样的形状,那四条边的长短总是不变的,而面积的变化是明显的,于是出现了学生精彩的“演说”。

2.“节外生枝”,促进课程资源生成

在学习完三角形、梯形面积的内容后,当回顾复习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时,学生再一次认识到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都是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转化而来的时候,我随机抽出本课所要探讨的问题:“既然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同出一宗,那么这两个图形之间肯定也存在着一定的亲属关系。”

问题提出之后,有几个同学悄悄地翻动着课本,可能他们以为要继续学习教材内容,想先睹为快。我及时提醒大家:“这个问题并不是课本上的内容,要想解决它,必须依靠我们自己的智慧。”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驱使着学生们纷纷投入到探讨问题的过程之中。只见有的画图观察,有的用纸折叠,也有的拿出学具摆弄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正在大家为此一筹莫展的时候,没想到一位同学的学具激发了他的灵感。只见他拿出一块断掉一个角的三角板,激动的话语明显地带出几分兴奋:“把一个三角形去掉一个角,就变成了梯形。”听了他的话,先是一阵短暂的沉默,接着大家七嘴八舌地表示赞同,也有的同学加以补充:“在一个梯形的上底上加上一个小三角形,就变成了一个大三角形。”在学生直观认识的基础上,我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把认识推向理性:“把梯形的两腰延长,当它们相交于一点时,这个梯形就变成了三角形。可以说,三角形就是一种特殊的梯形。”

“那么,它特殊在什么地方呢?”我引导学生对梯形向三角形转化的过程进行实际操作、观察、对比、讨论,最后逐步达成共识:随着梯形两腰的延长,它的上底在逐渐变短。当上底变成一点,也就是它的长度是零的时候,这个梯形就变成了三角形。从面积的计算公式上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因为“梯形的面积 =(上底 + 下底)×高÷2”,当上底为零时,它的计算公式就成为“下底×高÷2”,实际上也就变成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节外生枝”的资源利用使学生们不仅进一步认识了两个图形之间潜在的联系,而且在这一认识过程中体验到了发现的快乐。

二、创设宽松环境,引导和拓展课堂资源生成

教学的过程应是互动的,教师要善于创设学生敢想、敢说的宽松学习环境,要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往,对话、合作和沟通,这样学生才会有主体性的体现,个性化的发展与创造性的解放。如在教学“鸡兔同笼”的问题时,当讲到“鸡兔共有18个头,52只脚,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的几种解题思路时,学生纷纷探讨不同的想法,有的说用假设法,有的说用方程解,还有的说用列表法……这时,班里一位平时不怎么爱说话的学生嘀咕道:“这么麻烦,有更简单的方法干嘛不用?”我以为他在捣蛋,转而一想:或许他真的有独到的见解,为什么不让他说说看?果然,在我的鼓励下,他大胆地把想法说出来:“把每只兔子砍去两只脚,每只鸡砍去一只脚不就得了?”我继续鼓励他:“有创意,你能详细说说你的想法吗?”原来,鸡兔共有52只脚,每只兔子砍去两只脚,每只鸡砍去一只脚,52只脚就少了一半,这时的26只脚,减去18个头,得到8就是兔子的只数。这不得不说是个“奇思妙想”,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为他鼓起掌来。正是因为课堂宽松的教学氛围,这原本没有预设的课堂资源才能在不经意间迸发出来。

三、提升教学智慧,捕捉并应对课堂资源生成

学生课堂上生成的信息与教材学习内容有的紧密相关,有的间接相连。作为教师,应发挥教学机智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的教育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让擦出的火花燃烧起来。对学生自己创造的良好学习方法,教师要及时捕捉并加以“放大”,转化成新的教学资源。

例如,在教学《认识长方体》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同学一起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汇报时生1说:我们发现每个长方体都有12条棱。师:你来数数。(生1数得很无序)生2:老师,我和他数得不一样。(生2指着长方体的棱说)横着的有4条,纵的有4条,竖的也有4条,一共有3个4条,是12条。教师抓住机遇:你们觉得这种数法好吗。立即有许多学生发言:这种方法数得有顺序,不会遗漏,也不会重复。(学生继续汇报)生3:我们组发现长方体有8个顶点,6个面。师:谁来数一数。这时不用老师说,学生已经有意识地按顺序数了,真正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放大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也使其他同学同时受益。

应对课堂生成 篇9

一、课堂动态生成性问题的成因

每个学生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思维模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知识的学 习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生成性问题。这些预设之外的课堂生成性问题, 有的是教师在研读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时忽略或没有考虑到的;也有的是游离于正常思路及教材之外, 教师根本无法预设的。这些动态生成性问题, 有的是与教学无关、无意义、无价值的生成, 有的是与教学有关的生成。

二、处理课堂动态生成性问题的对策

1.捕捉有用信息, 将教学引入预设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待学生的动态生成性问题, 既不能全盘否定, 也不能一概肯定。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 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 把握时机, 巧妙利用, 引导学生步入预定的学习轨道。

例如, 一位教师执教《找规律》这一教学内容时, 有如下教学片段:出示例题主题图, 提问:“从图上, 你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 ”一个学生说:“图上有8盆花。”另一个学生说 :“图上还有9盏彩灯。”还有学生说:“图上还有13面彩旗。”此时, 教师将要进入下一个环节, 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 我感觉这幅图是有规律的, 还没有画完, 还有很多花、彩灯、彩旗没画出来。”老师及时表扬了这位善观察、爱思考的学生, 并追问:“你知道它们有什么规律 ? ”这个学生说:“它们排列的顺序是有规律的。”教师随机揭示课题: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找规律”。反思这个教学片段, 可以发现:课堂上, 当学生提出与自己教学预设不同的问题时, 执教者并没有慌乱, 而是迅速平静下来, 在学生提出与课堂教学无关的动态生成性问题中捕捉到与本课教学有价值的信息:它们排列是有规律的。然后, 巧妙地将无意生成性信息转化为对教学有用的资源, 巧妙追问, 引发思考, 让动态生成性资源成为课堂后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巧妙至极。

2.找准知识薄弱点 , 疏通学生思维路径

数学课堂教学中, 当学生产生与教师教学预设不同或相反的生成性问题时, 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及时引导学生正确思考, 疏通学生思维路径, 将学生思维指向预定学习目标。

例如, 一位教师执教《认识负数》一课, 在最后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 有如下教学片段:今天最低气温2摄氏度 , 最高气温5摄氏度 , 这一天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后,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 一个学生脱口而出, 相差3摄氏度。顿时教室里一片附和声:对, 它们相差3摄氏度。对于课堂教学中出现与课前预设完全不同的生成性问题, 首先要找出这种问题出现的原因, 分析得出:学生对于负数概念没有很好掌握是导致此问题发生的症结所在。然后, 教师对症下药, 画出直观图, 引导比较, 此时, 学生恍然大悟, 思维顿时活跃起来, 有的学生说:-2比0少2, 而5比0多5, 所以相差7摄氏度。还有的说:-2在0下面, 而5在0上面, 相差7个格子所以相差7摄氏度。这时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这题可以列出算式5+2=7, 或者5- (-2) =7, 因此相差7摄氏度。教室里顿时一片喝彩声, 课堂呈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生动场景。在这一教学片段里, 对学生偏离教师课前预设的生成性问题, 教师找准学生发生这一思维偏差的主要原因, 弄清学生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知识结构薄弱的地方, 及时引导疏通, 打开学生的思维路径,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调整学习过程 , 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 在实际教学中总会有一些不和谐、未卜先知的声音挑战教师的教学预设。对于学生这种动态生成性问题, 教师可以因势利导, 合理调整预设的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让课堂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动态生成。

例如, 一位教师执教《圆锥的体积》一课时, 力求通过学生独立思考, 寻求计算圆锥体积的一般方法, 从而进入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环节。现呈现课堂上的教学片段:教师提出问题:“你能想办法求出这个圆锥的体积吗? ”一个学生说:“只要量出这个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就可以求出来。”这个问题超出了教师的预设, 教师追问:“我们目前还没有学习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你能想想别的办法吗? ”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知道圆锥体积公式, 圆锥体积=底面积×高×1/3。”显然这样的动态生成已经越过了正在实施的教学环节, 教师迟疑了一下, 提出问题:“你能知道这个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吗? ”这个学生接着说:“圆锥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他的想法有没有道理呢?我们下面就来研究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教师相机调整原有的预设, 转变了问题的角度, 因势利导, 直接引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从上述教学片段可以看出, 当学生的回答超出教师预设, 已经直接指向下一环节学习的知识结论时, 教师不要把学生思维强硬地拉回原来的预设轨道, 而要灵活调整教学策略, 让学生的动态生成性问题成为服务于课堂教学的资源, 成为促进于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催化剂。

应对课堂生成 篇10

缘起:对面相逢不相识,徒留遗憾

细节很小,容易被忽视。很多时候,当课堂一些细节生成时,教师因缺少“发现”的慧眼,缺少人文的关怀,甚或害怕细节带来的尴尬,而有意无意地被忽视和漠视,常常是“对面相逢不相识”,与细节擦肩而过,徒留遗憾。

现象一:缺少“发现”的慧眼

[案例]《园丁赞歌》教学伊始,教师播放课件《每当走过老师窗前》,屏幕上:老师正认真批改作业,夜深了还在灯光下埋头备课;老师为学生个别补课、讲解难题;老师与学生一起劳动、跳皮筋、打篮球……当音乐戛然而止时,画面定格在老师汗流浃背、急急忙忙背着患病学生上医院的情境图上。听着这样的歌,看着这样的画面,教室里安静极了,有的学生甚至眼圈都红了。这时,老师说话了:“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歌的歌名是……”学生都还没回过神来,过了片刻才回答:“每当走过老师窗前。”“对,你真厉害,你是怎么知道的?”“音乐课老师教过。”“哦,那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老师’这个话题吧。”接着就按教案继续数学……

当学生的记忆闸门被打开,情感被激发时,遗憾的是老师心中只有“死”的教案而没有“活”的学生,对生成的教育细节视而不见,学生刚刚红了的眼圈又恢复了平静,白白错失了一次灵魂洗涤的机会。

现象二:害怕“节外生枝”

[案例]一位教师在执教《谢谢你们,我的父母》一课时,用“孔融让梨”的故事导入,然后问学生:“如果你也有三个梨,你会怎么做呢?”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先把大的给爸爸妈妈,再把小的留给自己”;“先让爸爸妈妈吃,再自己吃”……教师颇感满意,突然一个声音传来:“我要先挑大的,再选小的。”此时,教师装作没听到,马上把话题一转,进入下面的教学。

下课了,听课的老师饶有兴趣地上前询问学生,为什么你要先选大的呢?学生抬起头说:“我要先尝一尝,如果是甜的,我就留给爸爸妈妈吃;如果不甜,就我吃,让爸爸妈妈吃甜的……”如果这位教师听到这样精彩的回答,肯定会感到十分遗憾!

应对:旁逸斜出也美丽,成就精彩

细节虽小,却不能小看。在看似“应该”和“正常”的课堂上,在有意无意被忽视和漠视的细节点,正存在着教师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都应该努力去避免的非教育和反教育现象。课堂上,学生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一些细节表现,往往是其内心最为真实的反应。关注细节,善待细节,品味细节,留住精彩闪光的瞬间,让旁逸斜出也变得美丽。

一、学会等待,深化情感体验

[课例]教学《热闹非凡的市场》时,为了渗透“货比三家”这一购物经验,笔者设计了“巧选DVD机”的教学环节。先是出示课件——介绍一款巨科306高清DVD在各个商场的标价:胖子家电(250元)、宏大公司(240元)、颐高数码城(200元,无发票)、人本超市(220元)。然后请学生向老师推荐去哪里买。同学们略加思索,就理所当然地根据课件所提供的四家商场纷纷给老师建议。此时,有个学生却突然提议:老师,我建议您去“文沁音响店”购买。这个学生的回答看似答非所问,好像他还没弄明白老师安排这个活动的意图。

对于这一细节,是不予理睬,还是等一等,耐心听一听?笔者选择了后者。

“哦,请说说你的理由。”“上个星期天,爸爸带我去文沁音响店也买了这一款DVD机,价格是190元。”顿时,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说:“不能贪图便宜,要看看质量是不是有保证,是不是冒牌货。”有的说:“买就要买正宗的,质量好,还要有正规发票。”有的说:“购买时一定要当场试一试,看看质量怎么样,清晰度高不高。”也有说:“不能只看眼前的价格,还要考虑售后服务怎么样。”甚至还有说:“要看看有没有质量保证单,是不是国家认证产品。”……这一等,等来了学生思考交流的平台,等来了学生丰富鲜活的生活经验,也等来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等来了课堂的精彩与活力。

当然,品德课堂只有40分钟的有限时间,教师在等待中还要有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

二、善待错误,引领绝处逢生

[课例]一位老师在《我帮你你帮我》一课中,创设情境——画面中的老爷爷摔倒路旁,我们该如何伸出援助之手。学生献计献策,有的说打120,有的说找警察,还有的说叫爸爸开车来送……一片“助人”声中教学似乎进行得很顺利,老师也很满意学生的回答。就在这时,教室里突然冒出一个不和谐的音符:“我才不理他呢。”

这可是一个与本节课内容极不和谐的音符,甚至与本节课预设的目标背道而驰。面对这一“另类”的声音,教师没有因害怕尴尬而有意回避,没有拘泥于静态的教案而忽视此细节的生成。

于是,老师马上轻轻地走到该学生的身边,亲切地问:“你为什么会这样想?能告诉我吗?”

学生犹豫了一下,说:“我妈妈说,现在的社会,好人是做不得的。我们还是少管闲事的好,否则会引火烧身。”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几个“激进分子”还生怕老师不信似的,纷纷举例应和。

老师笑了笑,说:“请同学们试想一下,假如真的如刚才××同学说的那样,没有一个人肯做好人,那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怎样?”

学生陷入沉思,稍后陆续发表感想:“每个人都变得非常冷漠,这个世界也冷冰冰的。”“很多人将因为没有及时得到帮助而失去生命。”“街上的乞丐都将变成小偷、抢劫犯,我们的生活也将不得安宁。”……孩子们越说越可怕,最后得出人与人之间还是需要互相帮助,互相关爱的,这样生活才会更美好,人与人之间才会更和谐。

老师以宽容的心态充分利用这一即时生成的教学细节——现代社会道德滑坡严重,不管他人死活也许才是小部分被“污染”学生的“真心表白”。及时将它作为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巧妙引导,让学生在辩论、交流的过程中自我纠错,充分认识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真理和技巧,达成人人共赢的结果。

三、顺水推舟,巧对节外生枝

[课例]《明年会更好》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体验成长的快乐。课堂上,陈老师沿着学生成长的轨迹——出示婴儿时可爱的照片,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小时候玩过的玩具、穿过的衣服……目的是通过感受巨大的反差,感悟成长的快乐,建立对小学生活的认同感。可在成长回放中,好多学生不禁袒露自己的心声:要是不长大多好,像以前每天都不用做作业也不用背书,上午玩玩具,下午睡觉、吃点心,多快乐呀!我想回到小时候去!我想回幼儿园!我不想长大……

这种“童年情结”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真实的、自然的,而与课堂的目标是格格不入的。面对学生幼稚或不成熟的观点,教师更要给予充分尊重,不能强行将其拉入成人的思维框架中去。要转换自己的角色,用心去靠近他们,理解他们,才能真正领略到孩子的真心真意,于不知不觉中切入课堂主题。

“教育的技巧并不存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苏霍姆林斯基语)对于课堂上一些突发性的事件,教师如能巧妙应对并处理这些“节外生枝”,就能及时化解教学中的“危机”,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

追寻:于细微处见真情,润物有心

细节虽小,但在教学过程中却举足轻重。它集中而鲜明地体现着授课者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智慧,支撑着教学效果,是教学能否更加有效的集中体现,是品德教育有效性的必然追求。

关注细节,就要对课堂中的“人”充满真切关注和终极关怀。关注细节,就必须用心倾听,用心感受。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往往在一些细小的地方得以体现,因此呵护学生的生命首先就要从细节入手,从关注学生内心的细微体验入手,用真诚的关爱去把握心灵与心灵的对话。

课堂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教学进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及时捕捉学生在课堂中稍纵即逝的细节。善于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应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适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才能有效地促进每一位学生德行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上一篇:军体拳下一篇:主体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