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生成充满灵性

2024-06-01

让课堂生成充满灵性(共8篇)

篇1:让课堂生成充满灵性

江苏省金坛市薛埠中心小学 谢伟剑

一、旧知导入法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在教学中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因此复习知识也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

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时,以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具体导入是这样: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卖火柴”这部分课文的内容,这个小女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在学生回答之后,我用激情的语言引出问题:是啊,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只能蜷缩街头,又冷又饿,那么她的命运会怎样呢?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二、设置悬念法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根据学生爱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造矛盾,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起注意。因此在课堂教学导入时,利用巧妙设问造成悬念,让学生处于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 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设置了这样的悬念:《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和孙权各据一方,称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攻打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抗曹,刘备派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助战,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诸葛亮是怎样对待的呢?最后的结果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三、创设情境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或叙述了生动的故事,或描写了美妙的景色,此类课文,可选其中精彩的画面或精彩的情节,通过具体形象的描述,声情并茂的表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桂林山水》可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而桂林则是这个大花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那里的山是那么奇,那么险,那么秀;那里的水是那么清,那么绿,那么静。谁到了那儿,都会被那奇特的风景所陶醉,被那美妙的景色所感染。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走一走,看一看。这样导入,学生就会被桂林山水的美妙所吸引,同时也对桂林山水的主要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就会全身心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中去,投入到课文的阅读和景色的欣赏中去。

四、故事诱导法

“故事是儿童的一大需要”,学习的最好刺激又乃是对所要学的教材的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在新课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事例,激发他们求知的情趣,引导他们在欢乐中进入学习。

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在让同学们回忆自己的大年夜生活后讲述了这样的故事:有一个漂亮的小女孩,长长的金黄头发,大大的眼睛,有一副善良的心,从小没有了妈妈。天天靠卖火柴维持生活,今天是大年夜,天冷极了,还下着雪,这天没有人买她的火柴,天已经黑了,她还在街上走着,走着……,讲述了与主人公命运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的心情,从而促使学生急不可待地去读书,去了解。

五、音乐导入法

借助于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歌曲作为导入的途径。这种方法灵活多变,利于调动学生情绪,并能克服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播放与本课有关的音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第五册《让我们荡起双桨》时,课前用录音机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让学生欣赏,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喜欢这首曲子吗?作曲家为什么要写这首动听的曲子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板课题《让我们荡起双桨》。利用音乐导入新课,同学们便自然而双轻松愉快地进入了学习新课的角色。

六、名言引入法

名言警句是人类思想、语言艺术的集中体现。教师通过引用与课题相关的名言作为引言,引导学生进入新课题。引用与本课题有关的名言名句导入新课,既渲染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例如在教学《晨读》时,出示名言名句:“为中华人民崛起而读书。--周恩来”。老师说:“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好好学习,记住周总理说过的话。现在我们就学习《晨读》。这样学生明确了读书的目的,就自然而然地去学习课文。

当然,导入的方法还远不止这些。设计导入时,值得注意的问题是:

(1)导入要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

(2)导入要有趣味性。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时轻松愉快,学习效率自然会高。

(3)导入要有启发性,以便激发学生的思维。

(4)导入语言要有艺术性。要使新课的开始能扣动学生的心弦,需要教师讲究语言的艺术。

(5)导入新课的时间不宜过长。导入只是课堂的一个开头,它的作用是为教学打开思路,不能喧宾夺主。

总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心灵上,迸发出迷人的火花。

作者邮箱: chenlin04517@sina

[让导入充满智慧,让课堂富有灵性--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之导入(网友来稿)]

篇2:让课堂生成充满灵性

做智慧型教师,让自己的教育充满智慧与灵性。

要想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无从谈起。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去感动,还应用我们的感动去唤醒学生的感动。因为有了感动,就有了鲜花的绽放;有了绽放,就有了心灵的飞翔;有了飞翔,就有了孩子们的智慧生成。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能极大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爱是开启孩子心灵的一把“金钥匙”,能引领孩子们乘着理想的风帆,走向成功的彼岸。

篇3: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性

语文学科不仅是一个单纯的工具, 它还充满和人性一样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是最具灵性的一门学科。我们要呼唤“灵性语文”, 努力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丰富情感, 获得智慧, 拥有灵性。笔者认为, 语文课堂的灵性美体现在听、读、说、唱、写五个方面。因此, 我们要在这五方面进行进一步研究。

一、激发“听”的兴趣

要想激发学生听的兴趣, 使之坐得住, 听得进, 边听边思考, 真正成为一个“会学、乐学”的学习主体, 教师要从以下两方面努力。

1.富情趣, 让学生想听。现代心理学已经证实, 即使是同一个人, 在不同的时间, 不同的背景下, 其注意力保持的时间长短及注意点分布情况也是不同的。因此,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 要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眼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他们乐于倾听。

2.善评价, 让学生爱听。没有哪个学生不希望被鼓励、被表扬。正确、适当的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重要手段。作为教师, 我们千万不要吝啬赞扬的语言, 一定要让学生获得肯定和成功的喜悦。尤其是当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观点时, 我们应专心倾听, 并及时评价。一个眼神, 一句赞扬, 一个微笑或许就能令我们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二、启迪“读”的快乐

一堂好课应做到:书声琅琅, 议论纷纷, 情意浓浓。课堂是学生可以自由读书的地方。在这里, 学生可以在放松状态中读出收获, 可以在充满激情的朗读中读出情趣, 可以在自由阅读中读出个性。

1.在诵读中培养情感的灵动美。诵读是人的视听感官、言语机能和心理机制和谐参与并积极作用的情感活动。品味语言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情感美。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受语言的丰富内涵, 用智慧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世界。我们只有用心、用情, 才能读懂文字背后的声音。

2.在解读中张扬个性的灵动美。阅读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张扬个性。语文课堂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意义, 努力发挥其个性, 使其想自己所想, 说自己所说, 做自己所做, 能够读出自我, 读出见解, 读出个性, 读出精彩。这样才会表现出语文课堂应有的灵性美。

三、放飞“说”的翅膀

语文教学应创造一切机会给学生说话, 释放学生积郁在内心很久的激情, 让学生喜欢上语文, 真切地感受到语文课的轻松与愉悦, 从而在课堂上要发言, 爱发言, 并且有言可发。

1.寻找话题, 激发说的兴趣。课堂上, 教师要积极构建一个让学生合作探究的平台, 并允许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积极寻找能够让学生活动起来的契机。我们不要怕学生说错, 说得不好。只要学生敢于站起来,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的目标就实现了一半。

2.安排任务, 激发说的欲望。教师应在课堂上适时安排活动, 让学生有不说不快之感。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用不同的语言模仿文中不同人物的对话;然后由各组推出两个代表上台进行角色表演。每个小组都分工合作, 各司其职。而正是在这样的“说”“导”和“演”的活动中, 学生踊跃参与, 说得主动, 说得热烈, 说得尽兴, 彰显了说的灵性美。

四、发挥“唱”的魅力

音乐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当代学生大都喜欢唱歌, 而且唱歌能于优美的境界中陶冶人的情操, 所以上语文课时如果能“投其所好”,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进入音乐的境界, 发掘其中的灵性美那一定会事半功倍, 一举多得。

1.先声夺人, “唱”入新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 语文教师必须重视新课的导入。而“唱”恰好就是极好的导入方法之一。例如, 教师应教学前可以先放与文章有关的音乐, 在优美的音乐中介绍本章内容, 使学生既欣赏了优美的音乐, 又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看似轻松简单, 实则匠心独远。

2.创设氛围, “唱”出情绪。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 创设出与之相应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较快地与作者产生共鸣, 这样在教学上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调动感情, “唱”起高潮。一些课文可在教学快结束时用“唱”掀起高潮, 燃起火花。如在《隆中对》教学结束后, 教师可与学生同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同时欣赏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隆中对”的剧照, 想着诸葛亮智慧的人生以及刘、关、张三人可歌可泣的一生。学生一个个被感动得流下了泪水。“唱”调动了学生的感情, 从而掀起高潮。

五、解锁“写”的密码

语文教师应经常结合阅读教学进行适时的练笔活动———“写”。或依据插图驰骋想象, 或在情感喷涌时抒发感受, 或在空白之处着力补上一笔, 如此这般丰富多彩的训练, 都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对“写”的重视。“写”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而且是阅读教学过程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有效的“写”, 为学生提供了放飞灵性的一片天空。因此, 语文课堂上的“写”也要具有灵性美。

1.有的写。“我手写我口, 我手写我心。”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个性体验, 让他们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写下来。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 表述真实的生活, 发表内心真实的感悟。

2.乐于写。激发兴趣, 乐于动笔。要使写作成为一项快乐的活动, 就得让学生对写作感兴趣, 并从中获得快乐体验。学生的写作热情一旦被激发起来, 就会感到“如骨鲠喉, 不吐不快”。

3.善于写。帕斯卡尔曾说过:“人是能思想的芦苇。”教师应鼓励学生与众不同的新发现、新感受、新想法, 并引导学生以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出来。久而久之, 创新就能成为自觉行为, 写作就能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自由大地。

让学生的心在语文课堂的灵韵中自由飞翔;让生命的活力在语文课堂的碧野中焕发光芒;让灵性之光折射进我们的语文课堂!

摘要:随着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我们必须对传统的理论、观点重新构建, 对传统的课堂重新进行审视、认识, 对课堂进行全面、彻底的、系统的革新, 构建一个充满灵性的新课堂。

篇4:动态生成——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性

一、善于捕捉——让课堂呈现精彩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存在很多的教学资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及时捕捉生成性教学资源,并进行灵活的课堂调控,这样才能让课堂呈现不曾预约的精彩。

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一文时,为了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在大屏幕上出示这样一句话:

杂草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在抽读的过程中,有一位小男孩却把这一句话读得很响,既有“力”又有“气”。于是,我说:“你这棵杂草生命力真强?难道这一瓶除草剂过期了,没有药效了?我再给你喷一点试试。”于是,我向这位小男孩做了一个喷洒的动作。

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我又叫这位小男孩懂了这句话。这一次,他读出了杂草的“有气无力”。

我说:“看来你这一次真的读懂了。”

在以上案例中,小男孩“有气有力”的朗读就是一个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试想,如果当小男孩读这句话后,我立刻进行评价,那么课堂就在预设中平淡地过去了。课堂上,我及时捕捉了这一教学资源,并抓住这一教学资源展开教学,给这位小男孩做了一个喷洒的动作,既幽默又生动,让全班学生在欢快的教学氛围中受到语感熏陶,使课堂呈现了预设以外的精彩。

二、巧抓意外——让课堂蕴含智慧

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总是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的。因此,语文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的“意外之声”。面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教师不能置之不理,而应该及时地去面对,灵活地去处理。这样,才能让课堂充满智慧,把课堂推向高潮。

教学《小鹰学飞》一文时,在结课阶段,我正准备通过分角色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加深感悟、内化课文语言,一位学生突然说:“老师,我觉得老鹰对小鹰的要求太高了。其实小鹰在学飞的时候已经很努力了,而老鹰却总是不满意。这样会打击小鹰的积极性的。”

其他学生纷纷说:“是呀,老鹰这样做,小鹰怎么会有学习的动力?”“老鹰应该时常给小鹰鼓励,这样小鹰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

我认真地倾听了每一位学生的发言。此时,我意识到学生并不喜欢老鹰的教育方式,这大概也是他们接受学习的一种心理吧。于是,我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案,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加工处理,把老鹰的教育方式进行转变,变为他们认为小鹰能够接受的教育方式。

大概三分钟后,学生们在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了老鹰的新形象。接下来,我让他们进行表演,学生们在表演的过程中都十分投入,课堂呈现了学生的智慧。

以上案例中,正是因为及时抓住了学生的意外之声,使我洞查到了学生的心理情绪。试想,假如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意外发言不理不睬,而直接按照预定的教学方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分角色表演,学生一定是不喜欢的,因为他们不喜欢老鹰的教育方式。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先对老鹰的形象进行改变,这样他们就塑造了自己喜欢的新形象,所以在分角色表演时,他们会更投入。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行的是一种创造性学习,能够有效培养他们的批判意识、使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三、放大亮点——让课堂洋溢情趣

小学生天真浪漫,他们的想像能力十分丰富,充满着童话般的色彩。课堂上,时常会因为学生的天真浪漫而给课堂呈现出耀眼的“亮点”。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把这些亮点放大,让课堂洋溢情趣。

教学《小池塘》一文时,我说:“小朋友们,小池塘多少美呀。你们觉得它像什么呢?”

生1:小池塘的水面很平静,平静得像一面镜子。

生2:小池塘的水很绿,简直就像一块绿色的翡翠。

……

这时,一位学生说:小池塘像人的眼睛。

多么生动的比喻呀,我以学生的这一亮点为切入口,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师:同学们,这个比喻真好。那么你们从这双眼睛中看到了什么呢?

生1:我看到了蓝天。

生2:我看到了白云。

生3:通过大眼睛,我看到了星星和月亮。

……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到的真精彩。接下来,你们能把看到的画一画、撕一撕,并说一说。

我在黑板上贴上小池塘的画,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贴在黑板上的“小池塘”中。

生1到黑板上的“小池塘”里贴了一个娃娃的笑脸。他说:“小朋友们的笑脸映在池塘里,就像一个灿烂的太阳。”

生2黑板上的“小池塘”里贴了一朵白云。他说:“白云映在池塘里就像一只群大白鹅在水里游动。”

……

以上的案例正是因为抓住了“池塘像一只眼睛”这个亮点展开教学,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智慧的碰撞,使课堂充满了情趣,从而有效地达成了情感目标。

篇5:生成发展:让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

动态生成性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一方面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学过程远要比预定的、计划的生动、活泼、丰富得多。另一方面从教师设想、计划的教学程序到实际进行着的过程,从教到学到学生发展的轨迹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

如何引导这些以生命为载体的动态生成性资源,使之开放地纳入预设的课程目标之中,促进课堂活跃,师生成长,让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

一、在求“真”中感悟

动态生成的课堂,必定是一个真实的课堂。在真实的课堂里,学生充分自主,真情投入;教师悉心聆听,倾情奔涌。师生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情趣横生的空间里展开心灵的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

浙江省优秀青年教师金明东在《雨中》的教学中,面对生成,巧妙启导。

师: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自已读不懂的或感兴趣研究的词语。

(学生充分读书、划注、质疑)

师:好,现在请你们把自已认为值得研究或读不懂的词写在黑板上。

(学生非常踊跃,纷纷将词写在黑板上)

师:看着这些词,再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结合句子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还有读不懂的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或同桌讨论。

(学生默读、静思、查资料并窍窍私语)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词或有什么疑惑?

生:我认为“冒出”这词用得不妥,应该用“露出”。

生:(举起手)不同意!我认为“冒出”这词用得妙,它表示姑娘箩筐里装的苹果很多,高高耸起;而“露出”的苹果没“冒出”来得多,超出箩筐口一点点可以说“露出”了,但要说“冒出”似乎还不够。

师:这位学生你有很强的语感,想像也丰富。谁能来黑板上画画这“冒出”的苹果呢?

(一生来黑板上画,画的苹果只超出箩筐口一点点)

师:这叫什么?

生:(齐)露出。

师:对,这只能说“露出”,谁能将这箩筐里的苹果来“冒一冒”?

(一生上来,将筐里的苹果画得满满的.)

师:(富有情趣地)哇!这红艳艳,黄澄澄的苹果,堆得冒出了箩筐,你瞧,不远就是拐弯处,车子一歪,不翻倒才怪呢?走,咱们一同去捡去!(生会心地笑)

在开放而又真实的课堂里,教师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形象比较,智慧启迪,学生在与教师、文本的思维碰撞中领悟知识,敏化语感。他们的认知结构也在这随机的“涨落”中产生突变,教学逐渐从“无序”走向“有序”。

二、在求“善”中体验

动态生成的课堂,也是一个不断求善的课堂。在求善的课堂里,过程充分展开,真实而透明,方法在不断的体验中生成并内化迁移,学生生命不仅在求知中沉淀,更在得法中提升。

特级教师贾志敏在《两个名字》的教学中,为了迁移课文“我有……你也有……哈哈,我们都有……”这一表达形式,在对话中促成学生体验,在语言的生成中点化。

师:你好,我有一支铅

篇6:让课堂生成充满灵性

自 新《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以来,素来被视为戴着镣铐跳舞的语文教学似乎可以无拘无束地手舞足蹈了。一个超越预设现今弥香的新生命向我们走来,这就是生成!“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育者不再囿于一孔之见,定于一家之言,而是尊重异端,容纳叛逆。课堂俨然成了多声部思维合奏曲。于是《亡羊补牢》既可以解读为为时未晚,也可以解读为追悔莫及;《滥竽充数》既可读出南郭先生之伪,也可读出齐湣王之智;《落花生》中的花生未必是理想中的人生,苹果、石榴、桃子既好看又实用才是尽善尽美……诸如此类异彩纷呈。生成的课堂渐为众多专家、学者、教育者所激赏和倡扬。的确,生成性课堂正是新课程理念期待下孜孜以求的。但是,我们有些语文课堂因刻意的标新立异而流于追奇猎怪,诸多生成让人颇难释怀。

现状点击

镜头一:某教师教柳宗元的《江雪》,教学接近尾声时,老师问:还有什么不懂的吗?‚老师,这位老翁为什么那么冷的天还要去江中钓鱼?‛一生满脸疑惑。‚我知道。因为那老翁爱吃鱼。‛‚我认为是老翁家里穷,没什么吃的了。‛‚我想,那老翁钓鱼是要去卖的。‛学生接二连三地解读。教师若有所思:‚嗯,有些道理,你明白了吗?‛‚啊!‛被问学生一脸茫然。突然又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现在江面结着冰,不可能钓鱼的。‛‚是吗?有没有不同意见?‛教师无所适从,把‚球‛踢回给学生。‚那有什么,可将冰凿破呀!‛‚有时天冷,河面不一定会结冰的。‛教师恍然大悟:‚哦!是这样,你明白了吗?‛‚嗯……有点明白了……‛那学生也只好作罢!

老师质疑引导,可当学生提疑并一个接着一个提出不同见解时,老师不能敏锐地把握教学契机,任由学生牵着鼻子走,不知从哪儿入手深入点化、引导,去巧妙地召唤潜藏在字里行间的人文内涵。双方交流着一些俗不可耐的回答,做着一个有趣而无意义的游戏。面对生成,教者无所适从。

镜头二:笔者曾听过《狐狸和乌鸦》这一课,教师为了体现孩子独特的阅读感受与阅读体验便设置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说说自已对这篇文章的感受。孩子们几乎是众口一词地称,狐狸很坏、很狡猾;乌鸦很傻、很可笑之类的。老师似乎觉得不够创新、不够求异,便千方百计启发诱导。也许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名学生兴奋地说:‚老师,狐狸很聪明!你看,它为了得到肉,很会动脑子!‛老师连连称是,并表扬他很有见解。

私下与这位老师交谈,提及“狐狸聪明”的事。他有点不自在地说,曾读过某教学杂志关于《狐假虎威》的教学片断,就有学生评价狐狸聪明而被老师倍加赞赏的教例。于是,他就依样画葫芦。可后来转念一想,隐隐约约也觉得不对劲。想想《狐狸和乌鸦》中的狐狸与《狐假虎威》中的狐狸,是彼狐狸非此狐狸,怎能混为一谈、同日而语?前者是欺诈卑劣而后者则是生存智慧。很显然是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面对生成,教者置文本的价值取向于不顾,以致引导失控。

也许,原因大致有二:一是观念上认识蒙胧,还没有很好地把握《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不知生成为何物?课堂生成了,教师引导了,要引发学生哪些生长?等认识上模糊不清。二是面对纷至踏来的生成,教师没有智慧启迪,抑或还没有建构起较系统、科学合理的实践策略,尽管我们并不完全主张什么模式,但规律总是存在的,规律总会给人更多的自由。

理性思考

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

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学过程远要比预定的、计划的生动、活泼、丰富得多。

所以,生成的课堂充分重视师生生命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它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和教师及时处理多种反馈来推进教学过程,从而构建起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一、“生成”与“预设”相得益彰

“生成”对应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体,是实施新课程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我们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已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教学不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离开了预设,生成也就无从谈起,没有了生成,预设亦即变成教条,没有了智慧挑战的课堂难道还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吗?因此可以说,课堂是在预设中生成,在生成中预设的,在对立统一中优化整合、有效建构、全面发展,让课堂智慧挑战成为可能。

二、“生成”以“发展语文素养”为依归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不妨这样设问:生成的究竟是什么?引导生成最终以达到什么为根本目的?从语文课程的特点看,生成的不外于工具与人文两个方面,工具即语言,人文即精神。语文课程最终要以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目标,而语文素养又集中地体现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从这层面上讲,生成是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依归的。然而,纵观当今诸多生成课堂,对人文内涵的过分宠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上述两个现状就是如此),虽说生成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当生成接踵而至时,我们首先应该关注的是鲜活灵动的语言,引导学生去分析语言现象,把握语言规律,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事实上,人文性一直就寓于工具性之中,抓住了工具性就有了感悟人文性的物质基础,就等于抓住了人文性。语文就是语文,只不过较多地体现一些人文精神而已,人文绝非语文一科能够独当其任。那种在课堂上只求形式,哗众取宠,不求实效的做法,是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最终因为求一时“精彩”,架空了语文本体,失落了人文内涵,导致语言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步履维艰。

归根结底,我们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善于读懂文本,让文本语言及其承载的思想影响感染学生;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文本,让跳跃的思维插上理性的翅膀思辨地穿梭字里行间;还要引导学生勇于超越文本,让更丰厚的语言和精神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勃发。

一、读懂文本生成之本

读懂文本是生成的根本。如果连课文都读不明白,谈何生成?如果有,亦是无源之水不活,无本之木不长。从这点上看,生成是建立在读懂文本基础上的。读懂文本,不仅需要我们悟遣词造句之妙,因为遣词造句是构成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是丰富语言、运用语言最基本的物质凭借和技术手段,是生成语言、发展语言活力的“细胞”;还需要我们悟布局谋篇之美,由于每一篇文章的结构千姿百态,照应美、对称美、递进美、并列美观照其间,从经验讲,人们读了一篇文章,有人问你,觉得怎样?回答往往是一种整体性感觉,这自然少不了文章的结构问题,可见结构之于文章是何等的重要,同时也是生成新结构的范式;更需要我们悟字里行间蕴含着的情、理、意、趣之味,能打动人心的、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恐怕也正是这种内涵着的美,它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是一个人精神内涵的最本质部分,是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制高点”,是促进课堂生成充满智慧灵光的催化剂和生发精。

如老师上《小音乐家杨科》,文中有一句话:‚……‘啊,在碧绿的草地上……’从小溪那边传来笛子的声音。扬科听村子里的演奏,这是最后一次了。树皮做的小提琴还躺在他的身边。‛老师抓住‚躺‛字问:‚‘躺’什么意思?‛学生说‚躺‛是‚放‛、‚摆‛的意思。从字面看,这样的理解已合乎语意。但我没有就此打住,继续引导学生作深层次的感悟:‚噢,那在这里为什么不用‚放‛或‚摆‛,而用‚躺‛字?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有的学生欲言又止。于是我又用感人肺腑的语言启发:‚想一想扬科怎么会死的?无非是想摸一摸心爱的小提琴而被活活打死的,他那么酷爱音乐,是个音乐天才,可他将远离这个人世,与我们永远地告别了,此时的他什么都不是,什么也没有了,只有——‛学生恍然大悟,语思畅达,情感溢动,语言喷涌:‚所以,扬科离开人世时,只有小提琴陪伴着他。‛‚此时此刻,在扬科眼里,它不仅仅是一把小提琴,而是生命中最知交的朋友了。在这里只有‚躺‛字才是活的,才是富有灵性的……‛这样的课堂,教师以智启智,以情唤情,课堂在师生心灵交汇的平台上,生成旁逸斜出,呼之欲出……

二、质疑文本生成之源

生成源于质疑,深加工的疑问永远是学生生发语言、陶冶情趣的焦点。从质疑出发,便能让文本离得更近,从而大大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理距离。质疑文本,就要将疑贯串于学习始终,读前有疑,读中释疑,读后存疑,解决旧疑存新疑。我们的教学应该在挖掘教材内涵和拓展外延中使学生不断生成问题,在相继生成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审视问题,实现质疑与生成的完整化归……

质疑文本既有在初读课文时,对课文的来龙去脉、时代背景及字、词、句等的表层质疑,随之生成的主要是以感知为基础的知识和感受;有在研读课文时,对文章的结构层次、写作风格、精妙语句等的深层质疑,随之生成的主要是以理解为核心的思维和能力;有在深读课文时,将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区别、迁移的联想质疑,随之生成的主要是以运用为主旨的新情景和新方法。如此课堂,质疑贯彻始终,生成水到渠成,加之教师智慧点拨,生成亦即变得灵动而厚重。

如一老师上《草船借箭》,深读课文时,老师让学生提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一学生的提问出乎意料:‚从

课文内容看,诸葛亮不是向曹操借箭,哪有这样借的?倒不如说是‚诈‛或‚骗‛,所以我觉得这个课题不准确。‛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我也这样想。‛‚老师,我不同意!‛教室里顿时热闹非凡。此时,教师没有敷衍、搪塞,也没有按自已的预设强行施教,而是顺水推舟。‚究竟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借‛字好,还是用‚诈‛或‚骗‛准确,我们再把课文细细地读一读,然后在小组内讨论讨论,待会儿我们来个现场辩论。正方:大家知道,事情的起因是周瑜借公事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为国为已都要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谁都知道十天造十万支箭都是不可能的,何况三天?不借怎么行呢?书上说,船两边的草把子上插满了箭以后,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骗箭还要说谢吗?只有借箭才会说谢谢。反方:诸葛亮利用大雾天,曹军摸不清虚实,骗曹军射箭,这是骗;诸葛亮明知三天造不好十万支箭,可还是答应下来,并立下军令状,这是蒙周瑜,也是骗;再从诸葛亮做准备来看,不让鲁肃告诉周瑜,也是为了骗箭,而不是借。反方:曹操最后知道上当,要追也来不及了,从这点看,也说明是骗而不是借。正方:两军对垒,运用计谋,不能说是诈与骗。再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我看过《三国演义》,在以后的交战中,诸葛亮又把这些箭如数地奉还给曹军了。反方:用骗来的箭射人家,有这样还的吗?……这样的课堂,生成基于质疑而丰富多彩,疑问借于生成而豁然明朗,学生在对非曲直的旁征博引中生成的是包括语言在内的更智慧的精彩。

三、超越文本生成之宗

新课程观认为,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实施者。课程具有生成性,开放性,动态性、实践性等特点。文本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与教师开展各项学习活动的载体,文本的内容、价值取向等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过程的推进,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新的课程观的指引下,教师与学生有必要对现有教材做有效处理,以互动生成的先进理念挑战文本,超越文本……

篇7:生命充满灵性的光辉散文

游离于昨日诗化的、充满精神雀跃抑或哀伤的文字,我把自己的灵魂带入了一个属于精神领域的四维空间之中,神奇的光茫填充在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就好比一瓢水充斥着我的每一根血液,浸透了我的每一寸肌肤,乃至于每一根神经,那充满灵性的光辉在这一刻暂放,它注定它充满着无穷的魅力。

穿梭于茫茫红尘之中,你可曾身心疲惫?颠簸于碌碌生活之中,你可曾心灵倦怠?纵观人世间,关于出世与入世,永远在世俗的边缘博弈着,这博弈的每一寸土地,都升起茫茫雾霭,前进一步便是祥和,后退一步便是嘈杂;抑或前进一步便是消沉,后退一步便是激越。无论是什么?在这浓郁的大雾之中,世人充满着迷茫,就好比激流困顿在囹圄,化作一滩死水;候鸟失去了感知,冻死在了北方。

是为灵魂,总该反躬自问:你是谁?你生之为生,死之为死当该是拥有如何的契机?命里之所有,命里之所无又是如何驳斥着你的初衷?呱呱坠地,俶尔成年,你可知你灵魂的本真?恻隐之心,腹黑之心,在善与恶间徘徊良久。在某一刻你刹那醒悟:哦,原来我还是太过单纯!又在某一刻,你刹那悔恨:啊,为什么我不再那么纯真?

一座人生的大厦,崔巍入云,学习是为了什么?你再看一看你自己,放在最本源的一个问句上面:你吃一口饭,喝一口水到底是为什么?答案很简单:生理需要。乃至于,吃喝嫖赌皆可以归功或者归罪于生理需要。生理的需要,乃是飞禽走兽,甚至于行尸走肉所具备的能力。

因为你之所以为人,你的脑子里总有那么一丝灵光,在白昼与黑夜之间,总有那么一刻轻轻的绽放。你会惊奇地发现,自己的灵思,就好比那书架上飘来的阵阵清香,氤氲满屋。轻轻的、淡淡的,徐徐的飘进鼻孔。那思想、那文字,竟然翩翩起舞,化作了优美的音符。你总该有一丝雀跃,你的内心中不是兴奋,而是一种微妙的感动,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超越灵魂的感动。那音乐穿梭于鼻梁和耳膜之间,轻轻的飞舞,抖动着你的神经,在那一刹那,你的每一根神经都为之共振,发出嗡嗡的共鸣声。

不知道过了多久,那对于文思的丝丝欲罢不能,终于慢慢沉寂,化作了一丝热衷之余,点缀芸芸众生的一寸灵光。诗人们游弋于诗化的文字之间,抽象的精神世界,在四维的国度中再度扭曲,有的犹如现实的镜像,有的却是抽象的映射,甚至表现式的背离。无论之于何种,普通人之所能感知的人生旋律,是充斥在自我大脑中的.低鸣之声。

它没有钟磬声般的洪亮高亢,它只是微微的,犹如游丝般的气息,又恍惚是那若行若止的流水。要在四维的空间中发现这一丝灵光,不仅仅需要依傍一根时间的长轴,更是一根生命之轴。若是要问时间与生命的区别,就好比问那一潭死水之于溪流的区别。那一潭死水是多么的宽广无限,包含了所有的死亡的时间。而那溪流才是充满生机的,拥有着那潺潺灵音。那不是自然的慈悲之声,是化入人心内部的永恒光芒。

当这微小的溪流之声,与你内心潜在的声音发生共鸣,慢慢地变得雄浑,博大,最后充斥到了整个宇宙之间,那是关于宇宙生命之哲学,是关于人类之卑微与宇宙之浩瀚的空前较量。你会发现精神世界是如此地宽广,是如此地无限自由,你的思维穿梭到了你灵魂最深处的感知。你轻轻的一悟,就好比佛陀降世的旷世之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你霎时间与世间的每一个生灵的内心相通。

大智慧的彻悟,是不平凡的,但是总归又是极其平凡的,是属于每一个生命所拥有的不平凡。你的内心感知到了生命的契机,这个契机或许是历史上的某个巨人所讲出的,或许是你同时代的伟人所讲出的,甚至是未来的某一个名人口中之言。但总之,虽然是你第一个悟出了的真谛,你没有讲出,甚至因为自身条件,没有让别人得知,最后所有的功劳都是别人的。但是,所有的灵思,所有对于生命的感动,所有那一刻彻悟的雀跃,那一刻整个宇宙为你洞开的一刹那,你就是超越灵魂的耀眼明星。

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无处不存在微妙的契机。你的每一次呐喊,每一次咽喉中翻滚的语言,都是那人生精彩演绎的碎片。这些碎片是多么的平凡,遗失在了金字塔式的记忆低端。就好比,如果没有特别的意义,你永远不会记清十年前的今天你到底干了什么。但是辉煌的人生,却是由两万多如此不堪的日子累积而来。也正是以为这种碎片的缺失,人既通过回忆来填补精神的空缺,又通过对于未来的遐想,寻找人生的浪漫抑或激情。但是当然把那平凡当做了黑夜,以为生命充斥着黑暗,那么他对于那激情,总以为是黑暗中耐以生存的光明。然而当他竭力碰击之时,那却是一片火光,把其烧得飞灰湮灭。

一段飞蛾扑火式的激情,却是无数人乐此不疲的追求,那甚至成了精神上可以慰藉的空虚。那些平淡的片段,永远不可能如同电影里的那样生动或者充满着激情。但是人生的每一个片段,都必然是精神世界的贯穿。当你平静地回忆着那些平淡的岁月,它们是多么的朴实和简单,如此的平凡,有时候仅仅是一条古老的路,一座不知何时坐落在身边的古塔,霎时间出现在山腰的人们。当你再仔细欣赏时,所有的这一切缓缓地构成了人生的一张生动的画卷。虚虚实实,相印在你的内心,便微微升起了莫名的感动,慢慢弥漫着你的胸襟。那些所有的快乐与悲伤,痛苦与幸福,如同缓慢的河流,徐徐地流入你的脑子,关于人生的五味,充盈在你的心中。此时你才发现,即便你的人生永远充斥着激情,但你最后必然会感受到:只有一种味道的人生是如此的单调和乏味。此时你的心中开始感慨:我是多么的明智,哀而不伤,乐而不亢,享受着幸福与快乐,感受生命中的每一次启悟,捕捉那些平凡的心动,在短暂的人生中谱下了多么动人的乐章。

篇8:百会让课堂充满“灵性”

把课堂归还给学生, 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已成为当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行之有效的方法。百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实现学生自我管理与主动学习的平台。百会是一个直观的, 用户友好型的工具, 简单易学, 没有学过编程的教师也能通过它建立一个由图片和多媒体内容构建的适合自己个性化教学需求的教学站点。同时, 它能将图片、链接、目录、日历、演示、表格、照片、视频、搜索功能以及各种小工具等嵌入网站, 实现信息的共享。共享与协作是百会的特点之一, 教师作为管理员建好教学站点后, 可以让全班学生以成员的身份加入这个“大家庭”, 完善学习资源, 相互交流, 真正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达到课堂效率的最优化。笔者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文本信息的结构化与形象化》一课为例, 和大家探讨百会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百会在网络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文本信息的结构化与形象化》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基础中是比较典型的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课例, 在当今信息技术教育重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标准下,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在恰当的时候选择正确的信息表达方式。如何让大部分学生达到所期望的教学目标, 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协作学习很重要。百会分享与协作的特性, 灵活的页面管理, 实时的互动交流, 即时的RSS订阅等, 给我们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1. 自主探究的课堂

百会平台为真正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和交流协作提供了便捷和可能。教师登入百会 (主题是“信息乐园”) 后, 通过“我的菜单—我的账号—组”创建一个以班级为单位的组, 如高一 (2) 班, 然后邀请本班学生加入。加入后, 班级学生只需登录百会账号, 进入百会, 选择“我订阅的维基”中“信息乐园”即可访问。

在“信息乐园”中, 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 根据页面上提供的导航, 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文本信息的结构化与形象化》学习一栏, 设计了“课前我们要知道的”、“上课时我们要理解的”、“我们要完成的任务”、“我们的成果存放区”四个页面。页面的添加只需操作“页—创建新页面”即可实现。在“课前我们要知道的”一页中, 设置了几个问题, 由问题的解决来引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学生通过网络查询、查看书籍等方式解决问题。问题的答案需要学生通过发表评论来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 一堂课就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开始了。

在“上课时我们要理解的”一页中, 放置了《文本信息的结构化与形象化》教学设计、演示文稿及相关的一些学习资料。课堂中,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序地进行学习。教学设计与演示文稿的展示, 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的授课方式与过程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而学习资料的提供, 更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方向。这些内容不会因为课堂的结束而消失, 学生随时可以在线查阅, 同时也可以对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评价与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等。该页面的设计过程:在导航页面中选择“上课时我们要理解的”, 在右边页面上方选择编辑, 进入页面的编辑状态。在编辑窗口中, 可以直接输入教学设计的内容, 也可以通过工具栏上的“工具”按钮, 选择“百会写写”, 选择之前存放在“百会写写”里的文本。在嵌入演示文稿时, 同样采用通过工具栏上的“工具”按钮, 选择“百会秀秀”, 选择之前存放在“百会秀秀”里的演示文稿。也可以通过“工具”插入视频等学习资源。

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后需要完成的一些任务都存放在“我们要完成的任务”页面中, 教师通过页面上的“编辑”或者是“页—编辑页面”功能进入编辑状态, 在编辑面板中输入给学生的任务。同时, 在该页面中, 规划出一个角落用来存放完成任务的进度和各项作业上交的时间安排。时间的安排可以通过编辑状态下, 工具栏上的“工具”按钮, 选择“百会日历”, 根据添加活动到百会日历的提示进入百会日历, 为该班级学生的任务完成过程做一个统筹安排。教师在日历的活动事件创建过程中, 可以设置在作业上交期限结束前某段时间弹出窗口, 给学生以提示。这样, 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 根据由浅入深的任务设计 (如说出以下几种表达方式是什么表达方式;用表格与流程图的方式来表达下面这则材料内容, 并说明哪种表达方式比较好, 为什么) 、完成任务的安排以及人性化的作业上交提醒, 合理安排学习的进度。

2. 协作共享的课堂

百会站点中的每个页面都有评论功能, 班级成员在利用评论功能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同时, 也可以发表对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安排的一些建议, 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实时的交流是学生协作学习的一种途径, 在“信息乐园”站点中, 通过设置“班级交流区”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实现即时通信, 这个互动空间的建立直接采用了百会提供的另一个功能——百会聊聊。在“班级交流区”页面的编辑状态下, 通过点击“工具─百会聊聊”, 在出现的对话框中粘贴从百会聊聊复制的嵌入网站聊天对话框的代码, 插入并保存后, 在页面上就可以使用该聊天工具了。百会聊聊提供嵌入网站的窗口共有三种形式:在线支持、群言空间、即时聊天。根据每种形式功能的差异, 选择群言空间作为“信息乐园”学生互动的工具。有了这样一个即时互动工具, 学生之间的沟通变得更简单, 即使座位不相邻的学生也能进行相互协作, 跨越了空间的限制。同时, 方便学生在线的通讯并协同完成学习任务。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巩固和延伸, 是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一种最基本的检查手段。对于学生来说, 作业又是他们运用和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百会提供了以文件存储为主要方式的页面, 有效地解决了作业存放与查看的问题。在创建“我们的成果存放区”页面时, 操作“页—创建新页面”, 在出现的“创建新页面”对话框中“页面类型”一栏, 选择“文件存储器”, 这样所创建的页面就可以供教师和学生存放文件。在“我们的成果存放区”一页, 为了让班级学生能上传和下载作业, 其他访问该站点的人不能进行该项操作, 班级学生不能删除其他学生的作业, 并且让该页上的评论功能每个人可用, 执行“页—权限”, 在设置该页权限的时候, 设置为:只读是“每个人”, 编辑是“组”, 删除是“只有我”, 发布评论是“每个人”。这样, 学生可以上交作业到这个平台上, 同时也能下载其他同学的作业到本机上查看学习, 取长补短, 及时修正自己的作业, 并可以通过发表评论或者班级交流区进行相互学习与改进, 彰显魅力, 体现灵动, 不断地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形成一个公开、透明、知识共享、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学习环境。

3. 自我管理的平台

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 更要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无论教师教授何种课程, 都必须始终贯穿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百会协作平台提供给我们作业上交的空间, 学生可以查看其他同学的作业, 取其所长, 补己所短, 形成一种激励机制, 让学生在竞争中进步。同时, 百会日历的提醒功能, 使得学生“我忘记交作业了”或者“我的作业落在家里”的借口越来越使人难以信服。用百会所提供的评论功能来规范学生的言行是比较行之有效的。访问站点的人员, 或者班级里的学生, 都能查阅和监视所有的评论内容。如果所发表的评论有违规范或道德, 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提出相关建议, 严重时可以进行批评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下, 学生对自己的思想、言行进行自我管理与约束, 慢慢地就实现了学生道德的自我提升。

百会协作功能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也让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激发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同时, 将班级中的各种信息 (视频、日历、演示文稿、附件和文本等) 整合在一起, 并将这些信息与所有人共享。在整合信息的过程中, 每个学生都可以直接参与到教学平台的管理中, 使其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 实现学生的网上网下协同自我管理。

●应用小结

在《文本信息的结构化与形象化》教学中, 把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共享以及自我管理贯穿于课前、课中与课后, 形成有序的学习过程。教师更起到了引导者的作用, 为教与学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局面。

上一篇:遵规守纪的名言警句下一篇:监察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