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生成焕发光彩

2024-06-26

让课堂生成焕发光彩(精选8篇)

篇1:让课堂生成焕发光彩

詹文娟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城关小学)

摘 要:时下,不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高耗低效”的现况,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从精心备课、科学设计问题、精读讲求策略等方法来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语文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

篇2:让课堂生成焕发光彩

分享。

一、备课讲究实效

课堂的教学质量如何与老师备课的深入程度有关,这就要求授课者在备课时要舍得花时间和精力,把备课当作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我们应该细致地挖掘教材,如,要正确理解文中的每一句话,明确每一自然段写什么,整篇课文的大意是什么;找出文中最难理解的词句,找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挖掘其中隐含的深层含义;画出需要积累的词语;考虑如何创设情境;研究如何从课本上的内容延深、拓展到课外等。通过这样一遍又一遍地不断地研读课文,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老师就会对课文的内容逐渐熟悉起来,甚至熟悉到会背诵。这样之后,再去参考语文教参书,尽可能使教学既不偏离参考书的主体和实质,又不至于生搬硬套专家权威的所谓标准答案。我将语文教学参考书中的精神实质与自己备课所得相互渗透、交融,使其合二为一,便对课堂教学充满了自信心。尽管课堂上有时候学生的思维和表现超出我的预设,但我仍然能够及时调整教学步伐,引导学生在阅读、欣赏、感悟中运转自如,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光彩,学生越学越有兴趣,这与老师精心备课密不可分。

二、问题设计适中

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怎样总离不开问题,但问题的设计要有科学性,难易度要适中。如果问题太简单,学生不需要经过深入地思考就能轻而易举地找到答案,这样的问题是没有意义,人们称之为“假问题”.如果整堂课都是围绕着这样的问题展开,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就会停滞不前,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惰性。这样的语文课堂像一塘死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如果设计的问题难度太大,学生花了长时间独立思考后对问题还是一筹莫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仍然对答案一头雾水,这样的问题也是没有意义的。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学习就会失去信心。可见,如果问题设计走上这两种极端,课堂的质量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设计怎样的问题才算难易适中呢?

我认为难易适中的问题必须与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密切相关,学生需要提取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后才能得出问题的答案。像这样的问题不宜多,一节课中问题的数量要少而精,否则就会流于形式。问题的设计可以是老师备课时预设的,也可以将学生质疑问难时的好几个问题合并、梳理、生成新的问题。当然,课堂上学生参与生成的新问题更具有价值,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助于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着重依靠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去完成,必要时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老师起着指点迷津的作用。如,在教学《走遍天下书为旅》这一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后,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的疑难处提问题。我把学生提的问题进行筛选、整理,合并成如下两个问题:(1)作者周游世界为什么选择一本书作为伴侣?(2)作者与众不同的读书方法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是针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的,如果学生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就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让学生先通过自学完成,如果完成仍然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寻找合作伙伴共同完成。最后,我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反馈答案,再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进行适当地提示、补充。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经历了种种磨炼,冲出重重阻力,最后才到达成功的彼岸。这种“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历多么令人振奋呀!每当此时此刻,整个班级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课堂焕发出夺目的光彩,他们似乎是天底下最幸福的孩子!是呀,有什么比这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成果更鼓舞人心呢!

三、精读讲求策略

由于时间关系,课堂上不可能整篇课文段段俱到地精讲,应选择重点语段作为研读、体悟的对象,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训练,情感得到陶冶、升华,以达到触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为了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父亲在天灾人祸面前对儿子坚守诺言、永不放弃的伟大精神,应让学生入情入境精读一些重点段落。我是这样引导的:课文的结尾写道“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请大家找找看,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父亲的“了不起”?好多学生说道是第十二自然段。我就以这一自然段为突破口,让学生自读自悟。其中一个学生说道:“父亲坚持在废墟挖掘了38小时,终于得到孩子存活的消息。”我顺藤摸瓜,“你刚才说时用到‘终于’这个词,能说一说为什么用这个词吗?”他继续回答:“能得到儿子存活的消息是父亲坚持到底、付出艰辛的结果,所以用‘终于’。”我进一步刨根究底:“那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他回答道:“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38小时。”我体会到时间的漫长(板书:时间);另一个学生补充说:“我从‘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体会到(板书:外貌)。”“大家想象父亲在38小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以及如何克服的?”

学生1:他挖得口很渴了,但他顾不上自己,片刻不停地挖着。

学生2:他挖得已经饿得饥肠辘辘,但满脑子都是儿子在等着自己的念头,他爱儿子胜过爱自己。

学生3:他挖得已经没法站了,只好膝盖跪在瓦砾分秒必争地挖。

学生4:他挖得身上每一处都磨破了,血迹斑斑,手已经疼得抓不住工具了,但他仍然艰难而吃力地挖着。

……

学生学习的火花被点燃,激情高昂,越说越精彩。我乘胜追击:“课文为什么不直接写挖38小时,而是具体写出不同的时间段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有的学生认为这样可以让人们更真实感受父亲挖掘过程的艰辛;有的学生认为这样可以让人们更深刻地感受父亲挖掘过程的永不放弃;有的学生认为这样可以让人们更真切感受父亲在天灾人祸面前心里只有儿子,爱儿子胜过爱自己……学生说得头头是道,越学越兴奋。学生的潜能能够极大地得到激发,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课堂处处洋溢学生乐学的激情,处处焕发熠熠光彩。

总之,让语文课堂焕发光彩,迫在眉睫。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才能激发潜能,激活思维,让学生快乐学语文。

参考文献:

篇3:让课堂即时评价焕发光彩

一、把握即时评价的艺术, 激励学生的自信

即时评价是教师对学生指导、交流、反馈的渠道, 有直接、快捷、频率高、影响大的特点。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 运用富有艺术性的语言进行评价会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调动学生的活动热情。为此, 教师应学会赏识, 鼓励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信心, 要运用生动的口头和体态语言进行适当的即时评价, 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处于民主、平等、宽容的教学氛围之中。

案例1:在跳高课上, 有位女生因动作掌握不好, 每次助跑后的起跳点不是离杆太近就是离杆太远, 她跳了3次也没有完成。老师鼓励她:“敢跳就是勇敢的具体表现, 只要你有信心, 再来一次, 跳一个, 大家掌声鼓励!”听了这样鼓舞士气的即时评价, 那位女生再次勇敢地尝试, 这次终于顺利地越过横杆。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在实施激励性评价时, 教师恰如其分地结合体态语言和借助小红花等物化奖励进行即时评价, 促使学生自我修正、自我控制, 提高体育活动的信心。如:一个真诚的微笑, 一个肯定的眼神, 一次热烈的击掌, 竖一个大拇指, 点一下头等。这样, 还会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更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让学生得到积极的心理暗示, 获取激励的信息。

二、把握即时评价的导向,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体育教学中的教师评价, 还需要对学生的错误与问题进行及时的批评、引导和修正。只有表扬没有批评, 学生会沾沾自喜。因此, 在保护学生自尊心、求知欲的前提下, 用善意的、委婉的评价方式, 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 体验挫折的感觉, 让学生明白教师的真正意图, 从而找出改进的方法, 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

案例2:课堂上, “运球过障碍接力”游戏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有几个学生表现欲望特别强烈, 求胜心切, 没有遵守游戏规则, 造成了课堂秩序混乱, 胜负无法判断。当游戏第一次结束的时候, 先完成的队扬扬得意, 落后的队有的指责犯规的队, 有的组内互相指责, 课堂上乱成一团。此刻教师没有大声喝斥, 而是引导学生去讨论:比赛中如何做才能更好地体现公平竞争?学生各自表达观点后, 意识到游戏中的问题。教师再总结评价, 这时的评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既对学生进行了自我教育, 又及时调控了比赛秩序, 使游戏顺利进行, 达到了比批评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即时评价, 促进学生在评价中不断强化规则意识, 也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讲究即时评价的策略, 融洽师生关系

课堂上, 教师的宽容是育人的前提, 是融洽师生关系的基础。体育课堂上, 常常会有各种突发事件和学生间的冲突发生。因此教师要讲究即时评价的策略, 避免与学生的直接冲突, 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 教师的批评应注意学生的内心感受,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案例3:篮球课上, 练习双人胸前传接球, 有个男生接到球后总要先投个篮再传球, 老师看见了, 几次提醒他, 他乘老师不注意时依然心不在焉地练习着。老师便故意传了一个球给他, 他漫不经心, 结果球砸在了他的腿上, 于是他大发脾气。老师真想狠狠地训他一顿, 可理智一想, 马上冷静下来。于是集合队伍, 在全班学生面前首先承认自己当时传球不到位, 不小心将球砸在该男生的腿上, 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 然后让大家继续练习。那个男生羞愧得低下头, 后来练习得很认真。下课了, 还找老师承认了自己上课犯的错。

教师的这种宽容而大度的评价, 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兴趣, 给特殊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自己去反思, 去努力, 去进步, 更好地发挥评价的矫正和激励功能。

四、关注即时评价的差异,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 他们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 同时在他们身上又体现着发展的共同特点。因此课堂即时评价要因人而异, 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 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 为每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针对性的建议。通过有效的评价, 提高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找出问题而不满足。课堂上, 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风格的差异, 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要善于发现教学细节和典型学生, 更要关注体质差、运动技能差的学生, 给他们以更多的指导。要讲究激励和表扬的策略和方式, 并且用不同的激励和表扬语言, 对不同的学生做出不同的评价。

案例4:玲玲是个漂亮可爱的女孩, 可是体育成绩不好, 在体育课的练习中经常会遭到其他学生的嘲笑。在一次跳绳练习中, 她竟多跳了几个花样, 老师见了, 马上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玲玲的表现, 真有创意!还组织同学们和她比赛, 结果玲玲获胜, 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赞赏。在以后的体育课上她表现得自信起来, 参与活动主动了许多, 和同学们的关系也融洽了许多。

篇4:让课堂生成焕发光彩

然而,我们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却发现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有的教师内心里想着课堂生成要精彩,但实际教学却走了样,不是偏离了文本主旨就是学生跑了题,或是学生在课堂生成的过程中提出这样那样让教师难以应对的问题,最后闹个不了了之。还有的教师面对课程改革,面对新理念,显得茫然,怕自己出错,在课堂上对学生所谓的多元理解不置可否。

一、注意准确性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的编写意图显而易见,有的则不那么明显。这导致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理解偏差,课堂生成过程中出现违背文本主旨现象。如课例《鹬蚌相争》:

课堂上正在学习《鹬蚌相争》的故事,一学生举起小手:“老师,课文有问题。书上写鹬威胁蚌说‘今日不雨,明日不雨,既有死蚌意思是‘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你想呀,鹬的嘴正被蚌夹着呢,怎么能说话?”(教师组织大家讨论)

多数学生认为要给编辑写信:把课文改为“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来,便狠狠地瞪了蚌一眼,心想……蚌好像看透了鹬的心思,得意洋洋地想……”

这时有位学生又有新的发现:“鹬的嘴被蚌夹住了,确实不能说话,可蚌就不一定了。它是软体动物,嘴应该在壳内,也许不用开合壳就能说话呢?”(于是讨论“蚌的嘴在哪里?”)……

寓言是小语课文中常见的内容。面对这类课文的学习与理解,应采取一个什么态度,教师心中要有谱。课标倡导学生对文本理解个性化,也就是多元解读。从这个课例来看,很多教师确实对此很在乎,也颇费苦心。然而却忽略了一点:文本在课堂上,并不是一块完全可以随意捏弄的橡皮泥。个性化不等于个人化。个性化的理解应当以尊重文本特点为基础。否则,个性化的理解是无本之木,毫无意义的。从这篇寓言看,语言上的问题不是学生争论的焦点,有关描写更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作者通过这个寓言所表达的思想:为人或为事应当取一种什么态度?看问题应该怎么去看?如果学生的理解是往这方面去的,那就是积极的、有建设性的。所以,我们在理解教材时要注意准确性。

二、把握适度性

课堂生成绝不是漫无边际的自由发挥。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当防止学生借生成出现各种达不到目标的状况或过度的发挥,影响到文本的理解和技能的形成。请看教例《小蝌蚪找妈妈》:

师:同学们,学完了这一课,我们来谈谈对青蛙的了解好吗?

生:青蛙会捉虫,是庄稼的好朋友。

生:青蛙的叫声很好听,它还会写诗:“呱呱,呱呱,呱呱呱……”

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

生:青蛙走路是蹦蹦跳跳的,它还是游泳能手。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老师,我知道蛙泳就是青蛙发明的。

师(微笑地):是吗?

生:不对,是我们学习青蛙游泳时的动作来游泳。

师:也可以说是人模仿青蛙的动作。

生:青蛙的肉很好吃。(教室里一阵哄笑。)

师:哦,你吃过青蛙肉吗?

生:我吃过,爸爸说青蛙会捉蚊子,吃了青蛙,蚊子就怕我了,不敢叮我。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

生:你吃了青蛙,也不可能变成青蛙,蚊子怎么会怕你呢?

生: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它一天能捉很多的害虫,要保护它,怎么能吃呢?

生:如果我们把青蛙全吃了,那地里的庄稼不就被害虫吃光了吗?我们人类还吃什么?

生:哦,原来不能吃青蛙的肉!

……

从这个课例可以看出教师表现得有些困惑、茫然,不知如何引导,生怕自己的任何决定会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生怕违背新理念。

就本课课文来讲,这是一篇童话。所以,教师一方面要认识到寓教于趣是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注意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了解青蛙的生长特点。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保护学生独特的个人体验,善待他们在学习中出现的偏离文本主题的现象,并将他们引导到正确的思路上来。在这个课例中,教师没有做到这一点。以致试图让学生在结课时再谈谈对青蛙的了解,而学生却转移了话题:说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不能吃青蛙肉。这里我无意否定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表现,而是有一种尴尬:为什么我们在得到某些东西时,却又丢失另一些东西?学生获得了对青蛙价值的认识,却不能对其生长特点熟悉于胸,实在有违文本之主旨,有违教师之初衷。

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这个课例去反思整篇课文的教学。教师是不是把引导学生对青蛙生长特点的认识贯穿于自己的教学发展中。我想,教师未必这样考虑了。也许教师也像学生一样,被故事所吸引,迷恋于故事了:小蝌蚪怎样找到妈妈的?在什么地方找到妈妈?找到妈妈后是什么心情?却没有通过小蝌蚪与壁虎、老牛、鱼等的对话来认识青蛙的生长特点,以此完成对青蛙的了解。因为在过程中功夫没下够,没下对,课结束时就出现了另一种预想不到的局面,学生在生成过程中“发挥”得过头了。

三、追求最优化

应该说,生活的多样性赋予了理解的多样化,学生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多元理解是必然的。但是,现实又是注意优胜劣汰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谁的方法最优,谁就是胜利者。所以,我们在课堂生成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从最优化去考虑,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干精神。请看《称象》教例:

师:假如你在场,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办法呢?

生:造一杆大秤,用大吊车来称。(笑)

师:大吊车是现代工具,我们应该回到古代想办法。大家不要急着回答,先静静地想一想,也可以在学习小组讨论讨论。

(生思考、讨论。)

生:老师,搬石头太费力了,不如改成装猪、羊等动物,把猪、羊赶上去就行了。

师:这个同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方向,真聪明!朝着这个方向我们试试能不能想出更好的办法?

生:用人来代替石头,让人上船,比赶动物更方便。(鼓掌)

师:同学们很会动脑筋。你们说,曹冲会不会当时也想到了这些办法,但后来没有用,他为什么不用呢?

生1:我曾经看到过称象的动画片,曹冲为了把大象赶到船上,想了很多办法,动物是不太听话的,要把这么多猪赶到船上,可能很难。

生2:老师,我觉得人比石头大,但比石头轻,可能船上站满了人,船也不能下沉到画线的地方。

师:同学们,我相信只要不断去想,还能想出更好的办法。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曹冲确实值得我们佩服。你佩服他什么呢?

生1:曹冲爱动脑筋,因为……

生2:曹冲善于观察,因为……

生3:曹冲富于联想,因为……

多元解读,是课标的基本要求,在这堂课里,我们能感受到执教者在这方面的努力与表现,而且教师在本课中也做到了。然而,教学的目标总是存在着矛盾性:一方面是力求通过课堂教学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活;一方面又得遵循规则,学生的思维不能是杂乱的,必须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的思维技能得到有效的训练。这个课例便让我感到了这种无奈。

在这一课中,学生关于“称象”方法的讨论,是一个典型的生成案例。在这里,生成是一个很有哲学意义的工作:一是要让学生放开去想,即学会“放”,明白处理一件事可以选择许多方法,懂得在生活中任何事情都是有办法对付的,正所谓“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问题多”。如同学生在课堂上所说的,可以造大秤,可以赶猪、羊,可以用人。二是要注意方法的优选工作,生活中会想办法还是不够的,重要的是会选择一个最好的办法,必须“处理”得漂亮才行,也就是学会“收”。这样的课堂生成才是积极有效、富有创造性的,不然,课堂生成只能是官样文章,没有实际意义。而这一点,教师没有点破,对该深化的没有深化,差了一步。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要加强方法优化的训练,通过生成培养学生的实干精神。

总之,我们如果能在课堂生成中注意了准确、适度与优选的引导,必然能使课堂生成焕发光彩。(作者单位:江西省婺源县秋口镇秋口小学)

责任编辑 曾维平

篇5:让课堂生成焕发光彩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教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培智学校的教学改革也在不断地开展。如何才能够更加贴近生活,已经成为培智学校语文教师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从实际出发,结合实际经验,对此问题展开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培智学校;语文课堂教学;体验式教学

不断深入的培智学校课程改革,使得生活化以及适用性的语文课程正在不断地寻找合适的课堂教学方式。如何才能使培智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已经成为培智学校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本文认为,在培智学校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对体验式教学进行有效开展,使得智障学生的积极探索和主动参与意识能够得到引导,使得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愉快的体验,让培智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一、体验式教学的实施模式

在培智学校对体验式教学进行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理论作为指导,重视学生的直觉经验,并对语文教学情境有目的性地进行创设,使得学生的情感能够得到激发,并引导学生通过听一听、做一做等方式来进行心理体验,从而使学生在领悟升华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获取,语文素养得到提高。这样的教学方式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当中对主体建构主义的应用,能够将智障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使得学生的积极思维得到激发,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如何将体验式教学在培智语文课堂教学当中进行开展,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探讨,并对体验式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构建。

(一)激发兴趣,准备体验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教师本身的作用以及位置,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利用多种方法进行调动,在课程的初始导入环节中,对学生兴趣的调动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的教学应该与班级当中学生的实际特点相结合,在课程当中导入学生学习生活当中的实际情感体验,利用简单的生活经验或者是生动的实例作为切入点,从而开展新课程。例如,在对课文《今天我做饭》《学切萝卜丝》等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对自己参加家务劳动的体会以及经验进行表达,使得学生的内心情感共鸣能够得到加强。而在对《迷人的西双版纳》《桂林山水》等课文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也应该对这些风景的特点进行介绍,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当然,同样的课程在每次教学过程当中都可能出现不同的导入方法,但是优秀的导入方法则能够使课堂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也能够更好地对课堂氛围进行营造,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进入心理体验的环节。

(二)指导朗读,初步体验

智障学生并不具备较为丰富的情感,也没有较高的文字感悟能力,因此,要求学生能够一字不落地准确阅读课文就已经相当不错了,再要求学生对课文的朗读做到声情并茂很不容易。然而,语文教学的性质使得我们难以降低对智障学生的朗读要求,“生活化”的课本只能够作为语文教学的载体,而并不能够改变语文课的性质,也就是对语言进行品味、感悟、运用仍然在语文教学当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加强对朗读以及朗读指导的重视,使得学生能够在对课文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更好地对词句的意思以及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领悟,使得学生更好地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感受作者、文中人物对世界的理解、思考,最终唤起学生的爱憎情感。

在对智障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的过程当中,就应该分层次地对学生提出不同的需求,从而使得学生的体验能够有的放矢。例如,课文《钉纽扣比赛》,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先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自由的通读,从而对课文当中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解;在朗读过程当中对文中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进行初步的体验,并对其中的重点语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最终使学生能够在体验性的阅读过程当中学到知识。

(三)创设情境,加深体验

在培智学校当中,较强的实践性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而体验式教学则能够与实践性较好地进行结合。体验的产生需要体验者能够切身对体验对象进行感受,因此直接经验以及亲身经历对于形成体验来讲意义非凡。在课文《超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除了要开展朗读教学,还应该对多种教学情境进行精心的创设,使得学生的体验能够得到加深,并保证知识自然迁移的实现。与此同时,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使智障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得到更好的调动,使得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1.利用实物对情境进行演示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当中很多的事物都能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而学习到的知识并不需要进行二次转化,因此,这样的情境能够使学生得到更加深切的体验。例如,在学习课文《四季的花》时,教师可以分别准备一束塑料花以及一束鲜花,让学生通过观察、闻等方式来对两束花进行了解,虽然两束鲜花看起来较为相似,但是与鲜花相比,塑料花并不能够发出香味,而这样的对比则能够使学生了解鲜花为什么能够吸引蝴蝶。

2.利用视听对情境进行再现

智障学生往往比较缺乏生活经验,同时也缺乏足够的想象力,而对于身边难以接触的事物,学生很难从语言、文字本身来了解这些事物。例如:学习课文《学洗碗》时,对教师在家洗碗的录像以及图片,如果能够利用多媒体等方式来进行展示,则可能使学生得到更佳的体验。

3.利用音乐对情境进行渲染

在教学过程当中,对适当的音乐进行适时的播放,能够使情境得到良好的渲染。教师可以哼唱与课文相关的歌曲,使得大家在对课文朗读时,仍然能够沉浸在音乐当中。在对课文进行理解的过程当中,熟悉的音乐也能够更加凸显教材事物的鲜明特点。例如,在对课文《春游太湖乐园》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就可以对相关歌曲进行播放,使得学生能够在歌曲的氛围当中更好地欣赏太湖乐园的美景。

4.利用表演对情境进行体会

篇6:让课堂生成焕发光彩

有人曾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作为学校教育当中的数学学科来说,它虽不同于其它文学艺术,没有浪漫的情调,没有英雄的壮举,也没有伟人的豪情,更没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柔风温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境、“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的朦胧秀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神奇和万里长城巍巍不倒的雄风、广袤大漠苍茫悠远的情怀……然而,数学课堂中的“美”确实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我们的学生学习数学觉得非常枯燥无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真正体会到数学之美、之奇、之快乐也。同时,他(她)们也不懂得怎样去欣赏数学美或缺少欣赏数学美的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充分挖掘数学教学中的美育因子,适时渗透生命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数学美的教育。这样,定能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光彩,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深挖教材,发现美 。

美,到底是什么呢?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1、美丽;好看(跟“丑”相对)。2、使美丽。3、令人满意的。4、得意。数学之“美”应是数学中能带给人愉悦的东西,满意的效果。它有助于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在学习中获得愉悦感、成就感。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就要善于挖掘教材,善于在教材中去发现美、认识美和运用美,从而赋予数学课堂“美”的生命,给人以“美”的启迪。那么,数学美表现在什么地方呢?数学美是简单、对称、完备、统一和谐奇异的美,是深刻而丰富的内在美。

1、奇异而简洁的灵巧美。

数学中简洁与灵巧的美到处可见。如通行当今世界的阿拉伯数字符号,可以说是世人共识的最简洁的文字,用这种文字写出来的数和算式,不仅全世界的儿童都能认识,而且它的妙处还在于用10个有限的符号能表示出无限多的数。这与绘画时利用3种原色可以绘出众多色彩缤纷的图画,与作曲中凭7个音符能谱写出各种令人心醉的乐章一样,是多么令人惊叹的简洁美!又如在学生中间传为佳话的高斯问题:1+2+3……+98+99+100=(1+100)+(2+99)……+(50+51)=101×50=5050,更是令人为这种构思的巧妙和方法的简捷而拍案叫绝。这样巧妙的解题思路,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

1、统一而对称的和谐美。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对称与和谐的美比比皆是,简单几何图形中的等腰三角形、正方形、圆等都是具有对称美的直观而浅显的例子。对称美不仅表现在一些运算和数表中。如平均分具有和谐匀称的美。分数的初步认识通过对图形的平均分这种和谐的美所引起的形象思维,来指导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相反,任意分就会产生不和谐、不匀称,这又从反面强化了分数的概念,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分数概念平均分的意义。

3、深刻而丰富的内在美。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数学不仅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观察、实验、模拟、猜测和调控等等,如今已经成为人们发展数学、应用数学的重要策略。正是由于有上述特点,构成了数学中的这种内在美。数学中的这种美,不是以色彩、线条、旋律等形象语言表现出来,而是把自然规律抽象成一些概念、法则或公式,并通过演绎而构成一幅现实世界与理想空间的完美图像。如在分数运算中,由于倒数的建立,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乘法可以转化为除法,乘和除这一对矛盾于是达到了辩证和统一,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内在美。数学中的内在美在于它的本身,更重要的是它表现了人类在数学创造活动中所显示的智慧、意志和才能。当我们看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矢志不移地追求,这不正是数学美的力量的真实写照吗?

二、创新教学,运用美。

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挖掘出教材中美的资源,创新教学,在教法上体现美的因素,在活动中发挥美育效应,做到以美激趣,以美益智,以美育德,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从而创造美的能力。

1、创设情景,以美激趣。

鲜艳美观的图案,简洁大方的板书,亲切生动的语言,活泼有趣的故事,悠扬动听的音乐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妙方”。因此,在教学时,应经常创设一些美丽动人的情境来导入。如一位在教学《认识平面图形》时,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阳光明媚的早晨”画面,再通过学生边观察边欣赏,“说说漂亮在哪里”,把冷冰冰的知识与美结合起来,这样导入,瞬间就触动了学生的心灵。接着让学生通过动手描一描,拼一拼,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来获得知识并从中受到美的陶冶。

2、联系实际,以美促智。

许多数学知识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平面图形”这部分知识源于现实生活,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感性积累。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安排学生合作、交流,寻找生活中物体的图形这一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生活积累。在讲到众所周知的黄金数0.618时,在明确它是现实世界中美的表现后,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许多著名的建筑,广泛采用0.618的比例,好给人以舒适的感觉;生理学家认为,当气温23摄氏度时,人感到最舒服,这时人的体温(37度)与气温之比正好是1∶0.618;一些名画的主题大都在画面的0.618位置;乐曲中较长的一段等于总长度的0.618……这都能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3、积极评价,以美育德。

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句不随意的表扬、一手不经意的抚摸……教师的每一次动作,或是动情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多会记忆犹新,激情高潮。大多数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爱表扬是他们的天性。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及时,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如掌声、小红花、智慧星等。应多鼓励,少责怪,多表扬,少批评,以无声、有声的方式对学生及时评价,营造舒心、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和持久的学习兴趣。

篇7:让课堂生成焕发光彩

摘 要:新课标理念下,生成课堂的构建已经成为了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主题。本文主要就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入手,解释了什么是生成课堂,当下英语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和如何构建生成课堂。关键词:初中 英语 生成 课堂

一、什么是生成课堂

英语的课堂是一个师生“共生”的课堂。然而在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课堂中,往往因为教学模式的问题而导致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学生们没有学习上的兴趣,老师们没有教学上的热情,整个课堂显得死气沉沉。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现今的初中英语课堂所扮演的角色,已经由原来的单纯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转变成了现今的以建构知识教育为基本手段,旨在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格,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树立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场所。如何让英语课堂焕发出生机勃勃般的活力成为了英语教育工作者们思考的前沿课题。基于这种崭新的理念,生成课堂的概念应运而生。

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维克洛特提出了生成性学习的概念,其强调:教学应该是,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展开的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无法预见所有的情景和其他因素的发生。而这些无法预见的部分,便构成了课堂的生成性特征。课堂的生成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教师预设下的现象,这种现象任然可包含在教师的预设教学方案中;另一种是教师和学生都不曾预设的现象,属于一种“突发状况”。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成课堂,其主要概念是: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固定、机械、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合理有效利用教学过程中超出预设的情景和因素,构建探究性的教学活动过程。

引用生成课堂理念,我们就不难发现,现今初中英语课堂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二、现今初中英语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形式化

某位教师在讲授牛津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2 Travelling时是这样做的。该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下该课的标题,然后就开始给学生放映多媒体。只见这位教师这点点,那指指,内容多样丰富。学生们也十分欢喜。但是该教师只看到学生纷纷盯着大屏幕看,便以为学生高度投入到了教学中。

等到课堂最后的总结时,这位教师问到:“What place do you want to travel ?”学生们都纷纷抢着回答,有的答“USA!”,有的答“Paris!”,有的答“Europe!”,还有的回答“Africa!”。这位教师看到学生们回答十分踊跃积极,于是点到其中一个学生问:“Well , can you tell me what’s your favorite place want to travel ? And can you describe that place ?”

只见这位学生慢慢悠悠站起来,木讷了一会,然后才缓缓开口说到:“I want to go to Paris.”

这位教师又问到:“What famous tourist interest do you want to go ?” 这位学生不假思索的说:“埃菲尔铁塔。”

这位教师之前已经在黑板上用英语表述过埃菲尔铁塔的写法和读法,因此很显然这个学生没有关注老师的英语表述。结果这位教师只好强调一遍:“Speak English , please!”

这位学生又花了些时间才支支吾吾地说:“I want to go to Eiffel Tower.” 于是这位教师又问到:“Can you describe it ?”

该学生又木讷了好些时间,最后才小声的来了一句:“No.”

结果这位教师只好很尴尬的让这个学生坐下,然后结束了课程。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教学时流于形式,本来好好的一堂多媒体教学的英语课变成了“电影课”。其实这位教师的预设并没有问题,只是没有形成课堂生成的意识。过于严密的教学预设往往导致教学失去了一定的弹性,倘若出现预设之外的情况,变会有些不知所措。例子中的教师面对学生的冷场,若是能聪明利用,及时生成,那么就能扭转局面,从而实现有效的教学。

(二)、教学过程平淡化

牛津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1 This is me中有关于自我介绍的内容。某位教师在讲这一课时,先让每个学生来了一段自我介绍。

其中甲学生站起来就滔滔不绝:“My name is xxx.I’m a thirteen years old girl.I’m pretty and confident.And I like reading , singing and writing.English is my favorite class......”

甲学生显然英语基础很好,教师对她的表现很满意,给了她一个大拇指并说:“Very good!”

然后轮到了乙学生。只见乙学生吞吞吐吐地说到:“I am a boy......I’m thirteen......My name is xxx......”

乙学生说完后,教师只给了句:“Ok.”然后又开始让下一个同学开始自我介绍。

等所有同学都介绍完后,这位教师开始讲授课堂内容,最后总结提问。当再次点到乙学生时,教师问到:“Can you tell us what’s your strong point ?”

结果该学生只是冷冷地回答了一句:“Sorry , I can’t.” 教师只好示意他坐下。

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需要师生双方参与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若是过于平淡,那自然难以激发出学生参与的热情。学生的个性都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擅于自我表现,有的学生则比较含蓄。这个例子中的教师在要求学生自我介绍时,显然没有意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各种差异,一种方式不可能对所有学生都适用,因此一旦出现乙学生的那种情况,便好生尴尬。这本是一种教师可以预设到的情况。若是这位教师及时形成课堂生成,顺势改变教学方式,让教学过程更加精彩,那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会增加,教学效果也会提升。

(三)、课堂互动僵化

牛津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6 Fashion中有关于中学生是否应该追逐潮流的论题。某位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组成学习小组进行论题的讨论。这位教师问到:“What’s your opinion ? Ok , find your partner and make a group.Begin!”一声令下,学生们纷纷围成一团,课堂气氛看似十分火热。

讨论进行到一定阶段后,这位教师要求一组同学展现他们讨论的结果。甲学生率先向乙学生提问:“Should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 follow the

fashion ? What’s your opinion ?”

乙学生回答:“Of course we can.This is our right.”然后乙问向丙学生:“What’s your opinion ?”

丙学生回答:“I think so.”然后又问向丁学生:“What’s your opinion ?” 丁学生回答:“I think so.” 小组讨论结果展示结束,这几个学生在教师的示意下坐回原位。最后其他小组的学生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阐述,然后所有的小组讨论结束。

其实只要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一些学生在别人练习时,注意力不集中,思想上开小差,基础较差的学生从头到晚口都没张开。不少学生对于论题的讨论流于形式,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

课堂互动是现行课堂教学中的一种主流教学手段,在许多课堂中都被教师采用。然而正如例子中表现的那样,有可能出现这种“假互动”的情况。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自然是学生自我约束力不足、参与兴趣不够所导致的,另一方面也和教师管制不力有关。课堂探究式互动是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然而这种教学手段需要教师的强力引导。当面对这种互动僵化的情况时,若是教师运用了生成的理念,及时针对现场状况进行应变,那就能转僵化为灵活,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现今初中英语课堂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无不阻碍着教学效果的提升,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构建生成式的课堂。

三、初中英语生成课堂的构建和实践

所谓生成课堂,指的是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利用超出教师课堂预设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临时改变教学方案,优化教学的课堂。生成课堂是一个思考活动的过程,在课堂的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构建生成课堂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任务,需要教师不断在经验上积累,在方法上创新。本文暂且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

牛津初中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 4 TV program中主要讲的是和电视节目有关的内容。某位教师在上这一课时先是按照预设好的教学方案按部就班就行课堂教学,但是她却发现学生们积极性都不高,整个课堂气氛缺乏生气。

于是这位教师摆脱掉了按部就班的教学方案,而是突然在向学生发问到:“Do you like CCTV 5 ?”

这一突然的发问引起了班级里不少同学的注意,尤其是班级的男生,他们纷纷答到:“Yes!”

这位教师又接着问:“Well , do you like NBA ? Do you like YaoMing ?”

班级里的男生马上来了兴趣,高声喊到:“Yes!He is my favorite basketball player!”

该教师又趁热打铁:“Well , let us talk about the NBA basketball TV program.” 之后这位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中不时放映一些球星姚明的图片和CCTV5转播的NBA火箭队的比赛片断。通过这种方式,这位教师利用学生喜爱姚明的特点建立了轻松随意的课堂氛围。并且利用这一点勾起了学生的兴趣,吸引住了他们的注意力,把课本知识与学生的喜好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自然而然就融入到了课堂学习中去。

拘束的教学氛围容易让学生产生压抑感和紧张感,而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则会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挖掘自身的潜力,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来。

在如今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教师不仅要应用更加人本化的课堂教学设计,而且还要注重解放学生的个性,发挥他们的潜能,时刻生成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学才能焕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每个教师都会有自己的课堂预设,这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匠心。然而,过分按部就班的强调预设方案,只会使得教学模式过于僵化,缺乏适当的生成,其实并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如在之前讲述的第一个例子中,由于教师过分按部就班的强调了预设方案的执行,以为用好多媒体课件就可以一劳永逸,结果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在生成的理念中,该教师其实可以这样教学:

在开始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用一句话引出教学的主题:“Do you like travelling ?”旅游本身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极为吸引的话题,在教师的设问下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主动对课程的主题进行口语讨论,而不是被动接受平面式的教学。之后教师又可以利用一个个问题,如:“What place do you want to travel ? Why ? Can you write it down in English ?”对学生进行一步步的引导,甚至让学生进行真实的旅游计划的构想,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初中生的见识是有限的,在学生积极发言之后,教师又可以利用一句设问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如:“There are many place that beautiful and attractive except which you have talked about.Want to have a look ?”这个时候由于在之前学生的情绪就已经被旅游的话题给充分调动,自然对于教师所提及的内容充满兴趣。教师再顺势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法国的埃菲尔铁塔,东非大裂谷,印度泰姬陵等世界名胜,进而进一步深化课程的内容,并让学生自主的对这些名胜的特色用英语进行概括和讨论。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一直是我国教育中的一大目标。在这样的生成理念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学生的兴趣得到充分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不可谓不好。

(三)、提升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生成课堂是师生“共生”的课堂,讲究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只有在课堂上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才能引导出智慧的碰撞,才能激发出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

如在之前提到的第三个课例中,教师由于忽视了师生互动的重要性而采用了过于形式化的教学方式,导致最后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若是结合生成的理念,将预设进行适当变动,那么结果就会很不一样。

在Unit 6 Fashion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放松学生自行自由的讨论难免会造成部分学生不积极参与讨论的情况。然而,在布置小组讨论的同时,如果教师及时生成互动,不是当一个旁观者,而是也积极参与到各个小组中的讨论当中,就可以很大程度上的避免学生讨论不充分的情况。比如在甲学生提出问题后,乙学生答道:“Of course we can.This is our right.”这时教师就可以适当插进来问一句:“ Why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个提问,但是却可以避免学生敷衍了事,在教师的面前他们必须真正思考。而在乙作出了回答之后,教师又可以进一步向其他同学提问道:“ What about his idea ? Do you agree or not ? Why ? And what’s your idea ?”进过这样引导式的提问,其他学生也不得不进行真正的思考,从而在这样的师生互动中,避免了“I think so.”的标准答案的出现。

通过这种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对教学的知识进行

扩展,而运用这种方式也让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对所学的课程也记得更加牢固。

总 结:

新课标的理念下,教师开展英语教学时要避免流于形式的教学方式,注重课堂生成。弹性的预设会给予课堂更自由的空间,合理利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进行教学将为课堂增添更大的活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效的英语课堂教学。参考文献:

[1]周国萍.初中英语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6(11)

[2]陈雪芹.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型学习的课堂教学探讨[J].陕西教育:行政版,2011(12)

[3]吴永芬.新课标下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的构建[J].中学英语园地:教研版,2011(8)[4]杨海兰.如何构建初中英语高效课堂[J].神州(下旬刊),2012(3)

篇8:浅谈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光彩

一、亲和力的教育,让学生喜欢教师

“亲和力”具有心理学的含义, 即人与人相处时所表现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亲和力在教育教学中日益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作用。一个称职的教师应当具有相当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 但是, 教师的工作不是已有知识的简单再生产,而是促进知识由外在形态向内在形态转化的复杂过程。古人曰:“亲其师,信其道。”一个学生会因为喜欢某个老师而喜欢他所教的课,也可能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而讨厌他的课。这就是学生因为对老师的喜好与否而形成的亲师性。所以,针对这一特点,教师一定要与学生之间保持友好亲密的关系,用亲和力的态度与学生交往。这样,学生就有了放飞个性的空间,积极与教师在课堂互动,何愁语文课堂没有活力呢?

(一)用微笑面对学生

曾听一位教师说过,不会微笑的教师,不会是一个教师。如果教师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面无表情的说教面孔,会让学生望而生畏,无形之中就在学生面前设置了一条无法进入学生心灵的“沟壑”。学生要看教师脸色行事,又怎能大胆去与教师交流呢?虽然教师上课没有学生敢说话、睡觉,但十分课堂气氛却压抑,犹如“一潭死水”。教师用笑容影响学生,也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信,学生会相信老师,积极去学习。

(二)爱心浇灌学生

爱是教育的全部奥秘。教师要把对工作的热爱倾注到学生身上,给予他们无私的关爱,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情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才能由被动教育转化为主动接受教育。

(三)尊重学生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共同体,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我们要给予学生说话的机会,犯错的机会,倾听他们的心声,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

二、培养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喜欢学习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我们发现,学生对某一学科感兴趣,学习成绩就好,反之,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总也上不去。传统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凭借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传授给学生。年复一年,形式照旧,枯燥单一,学生往往产生厌倦情绪,丧失了学习兴趣。教师要改变这种单调、呆板的教师方式,从多方面入手,让教材内容活起来,课堂才会充满活力,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

(一)多媒体课件教学

随着现代信息网络的普及,多媒体成为辅助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其具有声音、动画、视频、音乐等多种功效,把语文内容图文并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给予感官刺激,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知,激发了学习的好奇心。把纯语言文字描述的内容,化抽象为具体的、动态的,寓教于乐,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强教学效果。

(二)角色表演

小学阶段的孩子具有好奇、好动、爱表现、善模仿等特点。他们喜欢新鲜事物,喜欢形象生动的东西, 对陌生语言的好奇心能激起他们对外语的兴趣。他们的身体各部分器官还在发育, 尚未定型,发音器官较成人的灵活, 因此模仿外语的语音语调远比成年人容易。角色表演正是符合了这个年龄阶段小学生的这些特点。角色表演使枯燥无味,抽象的语言学习变成生动有趣的表演,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不自觉地将知识内化和掌握。

学生扮演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由于学生自己进入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中的同学,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寓言、故事等都是让学生表演的好材料。那些狼、小山羊、大公鸡、小马等等,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争相扮演。教材中的角色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学生们成了热情演员或观众,一下子全部进入了教材描写的情境中。

(三)多种阅读

现在的学生由于学习面的扩大,书本的阅读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很多学生往往不喜欢读书,认为读书不如看动画片。因此,教师不要把阅读限制在课堂上、书本上,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 (1) 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对于读书少或不愿读书的孩子来说,听故事是没有负担的,反而能从讲者声情并茂的叙述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个性,知道事物善恶。学生对听故事是乐于接受的,家长、教师可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学生看书,推荐书目,达到激发兴趣,扩大阅读量的目的。 (2) 课外阅读。教师推荐读物种类有:科幻小说、童话故事、各国的风土人情、名人奋斗故事、英雄人物故事。学生根据个人喜欢通过定向阅读,积累语言,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教师可以组织读书会,让学生诵读、摘录,并进行评比进行不定期的交流;学生之间谈自己的读书感受,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课外阅读应是自主、自愿的阅读,该读什么或不该读什么应由学生兴趣决定,只要内容健康,学生爱读什么就让他们读什么。教师的这种“放任”态度是宽容的、心中有度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无拘无束享受阅读乐趣,点燃心灵的火花。

上一篇:三对照三检查 发言下一篇:《诚信考试,从我做起》班会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