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焕发光彩 教学反思(综和)

2024-06-04

让语文课堂焕发光彩 教学反思(综和)(精选12篇)

篇1:让语文课堂焕发光彩 教学反思(综和)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教师要通过有效手段,积极创设学生参与的机会和情境,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并在参与中获得成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下面我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的放矢”激活创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营造氛围,激发创新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从教育学的观点看,有兴趣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为使学生创造性地掌握知识,就必须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乐于思考、善于创新。激发学生好奇之心,是创设兴趣氛围的关键。换言之,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一种让学生获取新知识具有的热情,并在这种热情兴趣的驱使下产生一种迫切要求获取新知识的欲望。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自觉地积极开动脑筋,主动学习,并得到创新思维的发挥。比如教《新型玻璃》时,我在导入新课时就采用“开门见山激趣法”:今天我们学习《新型玻璃》这篇课文,文中主要介绍几种新型玻璃,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在建筑上起了重要的作用。那么这些玻璃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读了课文我们就会知道。--这样的导语,创设了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和欲望。

二、明确目标,进行创新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必须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无论怎么创新,都要有利于读写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智力的开发,有利于认识能力的发展。比如教《琥珀》时,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假设琥珀还可能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先发散思维,然后再聚合,无论怎样推断想象,都必须根据琥珀的样子(“透明”“两个小东西”“腿的四周显出几圈黑色的圆环”)合理展开。围绕这一特定目标进行创新,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科学小品介绍知识一定要具有科学性,为同类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今后,学生就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提高读写能力。

三、训练求异,善于创新

心理学家认为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提倡一问多答、一题多解、一个实验多种方案,引导学生在标新立异中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比如教《新型玻璃》时,我采用了“口述产品性能,笔书顾客需求”这一思路展开教学。即在学生懂得五种新型玻璃性能的基础上,让学生转换角色成为“顾客”,要求他们根据自己实际生活中的需要,以书面形式向厂家提出具体要求,让厂家去研制又一批新型玻璃。结果,这些“小顾客”提出了许多合理而新奇的要求。有的说需要“自动除尘玻璃”,有的说需要“吸贼玻璃”,有的说需要“夜视玻璃”等等。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发明创造的兴趣。

四、鼓励质疑,勇于创新

质疑问难是学生创新性思维获得发展的前提。教学中教师应解放学生的嘴,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鼓励他们向老师质疑,向课本质疑,向同学质疑。比如教《问银河》时,对于文中提出的:“银河里有没有长胡子的小虾?有没有穿硬壳衣服的田螺?”“银河里有没有春夏秋冬?有没有日出日落?”这几个问题,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猜一猜银河会怎样回答,然后在质疑中学习、创新。课堂上精彩万分。当学生提出“银河里可能会有小虾,会有田螺”时,马上就有同学向他质疑:“银河又不是河,怎么会有小虾,会有田螺呢?”这就是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进行思考,在质疑中迸射出创新的火花。

五、放飞想象,激活创新

想象是创造思维的翅膀。一切创造都离不开想象,想象是最有价值的创造因素,它能激励人们勇敢地去探索未知世界,做出新的发现或发明。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只要教师创造条件,正确引导,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就能很好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有情有景地学课文时,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边读课文边在头脑里浮出图画。这样,能利用图画帮助理解内容,又培养了想象力。比如教《卢沟桥的狮子》时,我抓住第二自然段的省略号,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卢沟桥”的狮子还有哪些形状?学生异想天开的天性得到发挥,联系平时看到狮子的活动情况进行大胆想象,思维进入新境界。

六、拓展时空,培养创新

创新能力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要把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广阔的空间自主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组织开放式教学,默读思考、朗读吟咏、讨论交流、合作研究等等。在这种开放的教学形式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理解表达中,他们有自己的观察、自己想象、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独立的见解。比如教《曹冲称象》时,我提出了“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办法”的发散性问题。让学生绕着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交流,然后请同学发言。就在许多学生不着边际的发言中,突然冒出一个学生,他说:“我有比曹冲更好的办法。只要把岸上围观的人都叫到船上,然后一个一个地称,也可以知道大象的重量,这比称石头方便多了!”教室里响起雷鸣班的掌声。此外,语文学习的开放性还体现在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文能力,同时,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造能力。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教师的重任。身为老师,我们应该在课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以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小学语文老师,更要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创造性进行语文教学,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激活创新,充分发挥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独特作用,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让语文课堂焕发光彩 教学反思(综和专题)]

篇2:让语文课堂焕发光彩 教学反思(综和)

詹文娟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城关小学)

摘 要:时下,不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高耗低效”的现况,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从精心备课、科学设计问题、精读讲求策略等方法来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语文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

篇3:浅谈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光彩

一、亲和力的教育,让学生喜欢教师

“亲和力”具有心理学的含义, 即人与人相处时所表现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亲和力在教育教学中日益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作用。一个称职的教师应当具有相当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 但是, 教师的工作不是已有知识的简单再生产,而是促进知识由外在形态向内在形态转化的复杂过程。古人曰:“亲其师,信其道。”一个学生会因为喜欢某个老师而喜欢他所教的课,也可能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而讨厌他的课。这就是学生因为对老师的喜好与否而形成的亲师性。所以,针对这一特点,教师一定要与学生之间保持友好亲密的关系,用亲和力的态度与学生交往。这样,学生就有了放飞个性的空间,积极与教师在课堂互动,何愁语文课堂没有活力呢?

(一)用微笑面对学生

曾听一位教师说过,不会微笑的教师,不会是一个教师。如果教师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面无表情的说教面孔,会让学生望而生畏,无形之中就在学生面前设置了一条无法进入学生心灵的“沟壑”。学生要看教师脸色行事,又怎能大胆去与教师交流呢?虽然教师上课没有学生敢说话、睡觉,但十分课堂气氛却压抑,犹如“一潭死水”。教师用笑容影响学生,也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信,学生会相信老师,积极去学习。

(二)爱心浇灌学生

爱是教育的全部奥秘。教师要把对工作的热爱倾注到学生身上,给予他们无私的关爱,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情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才能由被动教育转化为主动接受教育。

(三)尊重学生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共同体,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我们要给予学生说话的机会,犯错的机会,倾听他们的心声,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

二、培养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喜欢学习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我们发现,学生对某一学科感兴趣,学习成绩就好,反之,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总也上不去。传统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凭借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传授给学生。年复一年,形式照旧,枯燥单一,学生往往产生厌倦情绪,丧失了学习兴趣。教师要改变这种单调、呆板的教师方式,从多方面入手,让教材内容活起来,课堂才会充满活力,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

(一)多媒体课件教学

随着现代信息网络的普及,多媒体成为辅助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其具有声音、动画、视频、音乐等多种功效,把语文内容图文并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给予感官刺激,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知,激发了学习的好奇心。把纯语言文字描述的内容,化抽象为具体的、动态的,寓教于乐,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强教学效果。

(二)角色表演

小学阶段的孩子具有好奇、好动、爱表现、善模仿等特点。他们喜欢新鲜事物,喜欢形象生动的东西, 对陌生语言的好奇心能激起他们对外语的兴趣。他们的身体各部分器官还在发育, 尚未定型,发音器官较成人的灵活, 因此模仿外语的语音语调远比成年人容易。角色表演正是符合了这个年龄阶段小学生的这些特点。角色表演使枯燥无味,抽象的语言学习变成生动有趣的表演,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不自觉地将知识内化和掌握。

学生扮演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由于学生自己进入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中的同学,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寓言、故事等都是让学生表演的好材料。那些狼、小山羊、大公鸡、小马等等,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争相扮演。教材中的角色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学生们成了热情演员或观众,一下子全部进入了教材描写的情境中。

(三)多种阅读

现在的学生由于学习面的扩大,书本的阅读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很多学生往往不喜欢读书,认为读书不如看动画片。因此,教师不要把阅读限制在课堂上、书本上,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 (1) 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对于读书少或不愿读书的孩子来说,听故事是没有负担的,反而能从讲者声情并茂的叙述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个性,知道事物善恶。学生对听故事是乐于接受的,家长、教师可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学生看书,推荐书目,达到激发兴趣,扩大阅读量的目的。 (2) 课外阅读。教师推荐读物种类有:科幻小说、童话故事、各国的风土人情、名人奋斗故事、英雄人物故事。学生根据个人喜欢通过定向阅读,积累语言,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教师可以组织读书会,让学生诵读、摘录,并进行评比进行不定期的交流;学生之间谈自己的读书感受,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课外阅读应是自主、自愿的阅读,该读什么或不该读什么应由学生兴趣决定,只要内容健康,学生爱读什么就让他们读什么。教师的这种“放任”态度是宽容的、心中有度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无拘无束享受阅读乐趣,点燃心灵的火花。

篇4:让语文课堂焕发光彩

关键词:语文;课堂;焕发;光彩

如今,全国各地小学六年制语文课程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语文教学课时减少,而语文教科书中的内容没减少。语文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课堂效率迫在眉睫。让每一节语文课堂焕发光彩,是老师在教学中努力实现的目标。下面就我在平时教学工作中得出的点点滴滴,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与

分享。

一、备课讲究实效

课堂的教学质量如何与老师备课的深入程度有关,这就要求授课者在备课时要舍得花时间和精力,把备课当作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我们应该细致地挖掘教材,如,要正确理解文中的每一句话,明确每一自然段写什么,整篇课文的大意是什么;找出文中最难理解的词句,找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挖掘其中隐含的深层含义;画出需要积累的词语;考虑如何创设情境;研究如何从课本上的内容延深、拓展到课外等。通过这样一遍又一遍地不断地研读课文,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老师就会对课文的内容逐渐熟悉起来,甚至熟悉到会背诵。这样之后,再去参考语文教参书,尽可能使教学既不偏离参考书的主体和实质,又不至于生搬硬套专家权威的所谓标准答案。我将语文教学参考书中的精神实质与自己备课所得相互渗透、交融,使其合二为一,便对课堂教学充满了自信心。尽管课堂上有时候学生的思维和表现超出我的预设,但我仍然能够及时调整教学步伐,引导学生在阅读、欣赏、感悟中运转自如,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光彩,学生越学越有兴趣,这与老师精心备课密不可分。

二、问题设计适中

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怎样总离不开问题,但问题的设计要有科学性,难易度要适中。如果问题太简单,学生不需要经过深入地思考就能轻而易举地找到答案,这样的问题是没有意义,人们称之为“假问题”。如果整堂课都是围绕着这样的问题展开,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就会停滞不前,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惰性。这样的语文课堂像一塘死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如果设计的问题难度太大,学生花了长时间独立思考后对问题还是一筹莫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仍然对答案一头雾水,这样的问题也是没有意义的。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学习就会失去信心。可见,如果问题设计走上这两种极端,课堂的质量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设计怎样的问题才算难易适中呢?

我认为难易适中的问题必须与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密切相关,学生需要提取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后才能得出问题的答案。像这样的问题不宜多,一节课中问题的数量要少而精,否则就会流于形式。问题的设计可以是老师备课时预设的,也可以将学生质疑问难时的好几个问题合并、梳理、生成新的问题。当然,课堂上学生参与生成的新问题更具有价值,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助于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着重依靠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去完成,必要时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老师起着指点迷津的作用。如,在教学《走遍天下书为旅》这一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后,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的疑难处提问题。我把学生提的问题进行筛选、整理,合并成如下两个问题:(1)作者周游世界为什么选择一本书作为伴侣?(2)作者与众不同的读书方法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是针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的,如果学生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就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让学生先通过自学完成,如果完成仍然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寻找合作伙伴共同完成。最后,我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反馈答案,再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进行适当地提示、补充。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经历了种种磨炼,冲出重重阻力,最后才到达成功的彼岸。这种“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历多么令人振奋呀!每当此时此刻,整个班级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课堂焕发出夺目的光彩,他们似乎是天底下最幸福的孩子!是呀,有什么比这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成果更鼓舞人心呢!

三、精读讲求策略

由于时间关系,课堂上不可能整篇课文段段俱到地精讲,应选择重点语段作为研读、体悟的对象,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训练,情感得到陶冶、升华,以达到触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为了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父亲在天灾人祸面前对儿子坚守诺言、永不放弃的伟大精神,应让学生入情入境精读一些重点段落。我是这样引导的:课文的结尾写道“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请大家找找看,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父亲的“了不起”?好多学生说道是第十二自然段。我就以这一自然段为突破口,让学生自读自悟。其中一个学生说道:“父亲坚持在废墟挖掘了38小时,终于得到孩子存活的消息。”我顺藤摸瓜,“你刚才说时用到‘终于这个词,能说一说为什么用这个词吗?”他继续回答:“能得到儿子存活的消息是父亲坚持到底、付出艰辛的结果,所以用‘终于。”我进一步刨根究底:“那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他回答道:“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38小时。”我体会到时间的漫长(板书:时间);另一个学生补充说:“我从‘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体会到(板书:外貌)。”“大家想象父亲在38小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以及如何克服的?”

学生1:他挖得口很渴了,但他顾不上自己,片刻不停地挖着。

学生2:他挖得已经饿得饥肠辘辘,但满脑子都是儿子在等着自己的念头,他爱儿子胜过爱自己。

学生3:他挖得已经没法站了,只好膝盖跪在瓦砾分秒必争地挖。

学生4:他挖得身上每一处都磨破了,血迹斑斑,手已经疼得抓不住工具了,但他仍然艰难而吃力地挖着。

……

学生学习的火花被点燃,激情高昂,越说越精彩。我乘胜追击:“课文为什么不直接写挖38小时,而是具体写出不同的时间段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有的学生认为这样可以让人们更真实感受父亲挖掘过程的艰辛;有的学生认为这样可以让人们更深刻地感受父亲挖掘过程的永不放弃;有的学生认为这样可以让人们更真切感受父亲在天灾人祸面前心里只有儿子,爱儿子胜过爱自己……学生说得头头是道,越学越兴奋。学生的潜能能够极大地得到激发,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课堂处处洋溢学生乐学的激情,处处焕发熠熠光彩。

总之,让语文课堂焕发光彩,迫在眉睫。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才能激发潜能,激活思维,让学生快乐学语文。

参考文献:

韩和煦.浅谈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光彩[J].学周刊:C,2011(11).

篇5:让语文课堂焕发光彩 教学反思(综和)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教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培智学校的教学改革也在不断地开展。如何才能够更加贴近生活,已经成为培智学校语文教师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从实际出发,结合实际经验,对此问题展开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培智学校;语文课堂教学;体验式教学

不断深入的培智学校课程改革,使得生活化以及适用性的语文课程正在不断地寻找合适的课堂教学方式。如何才能使培智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已经成为培智学校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本文认为,在培智学校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对体验式教学进行有效开展,使得智障学生的积极探索和主动参与意识能够得到引导,使得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愉快的体验,让培智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一、体验式教学的实施模式

在培智学校对体验式教学进行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理论作为指导,重视学生的直觉经验,并对语文教学情境有目的性地进行创设,使得学生的情感能够得到激发,并引导学生通过听一听、做一做等方式来进行心理体验,从而使学生在领悟升华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获取,语文素养得到提高。这样的教学方式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当中对主体建构主义的应用,能够将智障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使得学生的积极思维得到激发,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如何将体验式教学在培智语文课堂教学当中进行开展,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探讨,并对体验式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构建。

(一)激发兴趣,准备体验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教师本身的作用以及位置,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利用多种方法进行调动,在课程的初始导入环节中,对学生兴趣的调动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的教学应该与班级当中学生的实际特点相结合,在课程当中导入学生学习生活当中的实际情感体验,利用简单的生活经验或者是生动的实例作为切入点,从而开展新课程。例如,在对课文《今天我做饭》《学切萝卜丝》等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对自己参加家务劳动的体会以及经验进行表达,使得学生的内心情感共鸣能够得到加强。而在对《迷人的西双版纳》《桂林山水》等课文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也应该对这些风景的特点进行介绍,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当然,同样的课程在每次教学过程当中都可能出现不同的导入方法,但是优秀的导入方法则能够使课堂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也能够更好地对课堂氛围进行营造,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进入心理体验的环节。

(二)指导朗读,初步体验

智障学生并不具备较为丰富的情感,也没有较高的文字感悟能力,因此,要求学生能够一字不落地准确阅读课文就已经相当不错了,再要求学生对课文的朗读做到声情并茂很不容易。然而,语文教学的性质使得我们难以降低对智障学生的朗读要求,“生活化”的课本只能够作为语文教学的载体,而并不能够改变语文课的性质,也就是对语言进行品味、感悟、运用仍然在语文教学当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加强对朗读以及朗读指导的重视,使得学生能够在对课文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更好地对词句的意思以及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领悟,使得学生更好地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感受作者、文中人物对世界的理解、思考,最终唤起学生的爱憎情感。

在对智障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的过程当中,就应该分层次地对学生提出不同的需求,从而使得学生的体验能够有的放矢。例如,课文《钉纽扣比赛》,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先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自由的通读,从而对课文当中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解;在朗读过程当中对文中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进行初步的体验,并对其中的重点语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最终使学生能够在体验性的阅读过程当中学到知识。

(三)创设情境,加深体验

在培智学校当中,较强的实践性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而体验式教学则能够与实践性较好地进行结合。体验的产生需要体验者能够切身对体验对象进行感受,因此直接经验以及亲身经历对于形成体验来讲意义非凡。在课文《超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除了要开展朗读教学,还应该对多种教学情境进行精心的创设,使得学生的体验能够得到加深,并保证知识自然迁移的实现。与此同时,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使智障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得到更好的调动,使得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1.利用实物对情境进行演示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当中很多的事物都能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而学习到的知识并不需要进行二次转化,因此,这样的情境能够使学生得到更加深切的体验。例如,在学习课文《四季的花》时,教师可以分别准备一束塑料花以及一束鲜花,让学生通过观察、闻等方式来对两束花进行了解,虽然两束鲜花看起来较为相似,但是与鲜花相比,塑料花并不能够发出香味,而这样的对比则能够使学生了解鲜花为什么能够吸引蝴蝶。

2.利用视听对情境进行再现

智障学生往往比较缺乏生活经验,同时也缺乏足够的想象力,而对于身边难以接触的事物,学生很难从语言、文字本身来了解这些事物。例如:学习课文《学洗碗》时,对教师在家洗碗的录像以及图片,如果能够利用多媒体等方式来进行展示,则可能使学生得到更佳的体验。

3.利用音乐对情境进行渲染

在教学过程当中,对适当的音乐进行适时的播放,能够使情境得到良好的渲染。教师可以哼唱与课文相关的歌曲,使得大家在对课文朗读时,仍然能够沉浸在音乐当中。在对课文进行理解的过程当中,熟悉的音乐也能够更加凸显教材事物的鲜明特点。例如,在对课文《春游太湖乐园》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就可以对相关歌曲进行播放,使得学生能够在歌曲的氛围当中更好地欣赏太湖乐园的美景。

4.利用表演对情境进行体会

篇6:让语文课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李凌之

读《教语文,其实很简单》,细细品读大师们教学的思想精髓,有时会蹙眉沉思,有时会茅塞顿开,更有时又有遇知音般的喜悦感。静静地与大师进行心灵沟通的同时,不禁感谢学校能为我们提供这样一本站在时代前沿、百家争鸣、揭示语文教学真谛的书。没有阅读就没有接纳、没有提升,又怎会有一名教师职业生涯的不断成长及由此而来的职业成就感呢?

从这本书中我找到了自信。无论是韩星娥老师的“海量阅读”还是陈琴老师提倡的“素读”及常丽华老师的诗词之旅,都有异曲同工之妙,简单地说学语文就要大量阅读,丰富积累,形成语感,增加内涵,形成素养。我对此深感认同,更是喜悦:因为这么多年的语文教学思考与探索,我深深地明白这一点,也努力在坚持这一思想,虽然我没有名师做得透彻,但总算做了,一直在沿着正确的方法去前行。

让孩子读书之妙,绝不应局限于提高学科成绩。广泛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法宝;同时它更能陶冶情操、开阔视野——优秀的书籍是优秀思想的集中,与好书进行心灵对话的同时让一个人走得更远。

多少年前曾教过一个令众老师们头疼的班级:孩子们上课注意力涣散,听不进去;下课打架等现象不断。我反复在想:孩子缺少了什么?我终于明白他们缺少的是精神支柱,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长身高长体重,但精神世界却匮乏,没有归属感。因此,我在班级让孩子谈理想、树目标,并在班级大力推广读书,从《名人传》读起。我想让农村的孩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更想让他们明白人生没有努力就没有收获,有目标有奋斗才有精彩。每天早晨我们都交流一个名人故事,感受名人的奋斗历程……孩子们慢慢学会看书了,心灵有了依附,生命有了航向。我们读的书越来越多,展现的美越来越丰富,孩子们似乎也长大了,班级打架现象,为小事斤斤计较,断不清的官司越来越少。班级焕然一新,班风变得积极向上。记得一次,我看到班级几个“危险份子”周五放学时凑在一起似乎在商量双休日去哪玩(他们已超过了小学生的年龄,父母均在威海打工,很叛逆)我很担心,就赶紧过问。没想到,他们告诉我,他们在商量一起去书店看书的事,而且他们已经这么做有一段时间了。那一刹,我觉得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对他人生命成长有帮助的人,我——也找到生命的幸福感、归属感。

以上的故事非常真实,我只想告诉所有的人,读书——无关乎学科——它真的是关乎人成长的好习惯。尤其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心智在不断成熟,他们需要充实感去满足日益旺盛的精力。简单的“糖块”教育已经无法满足他们了,甚至在他们眼里太幼稚了,或者会使他们一直幼稚下去。因为人生真正的宽广离不开书籍对心灵的启迪。有了书籍,生命因此厚重,心灵会得到涤荡,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变成“浮云”,他们再也看不上这些曾经困扰他们的、让他们计较、让他们关注的“小儿科”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当然,让孩子读书,决不是简单地布置下去,那样做收效不大。看看专家们说的,读书主要是在校内引导、启发,我对此也感同身受。读书,不是放任自流,不是一句话就能培养出一个好习惯来。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我组织过“图书拍卖”活动。平日,我会针对学生的表现发喜报,这些喜报就是参加竞拍的“货币”,喜报越多,就意味着孩子越富有,在拍卖会上越有实力拍得自己心仪的书籍。而拍卖的书籍来自于孩子自己的书,他们要将自己的书说得天花乱坠,这样才能把书卖出去,获得“货币”。此活动不仅深受学生喜欢,而且一箭双雕,既规范了孩子平日的好习惯,又培养了孩子对书籍的兴趣,激发了读书的欲望。我还邀请家长参与了班级的“读书汇报会”。这样类似的活动很多,我想只要用心,孩子一定会爱上读书,一定会发现世界原来如此之大,如此之丰富。

篇7:让语文课堂焕发光彩 教学反思(综和)

一、预习自主化

以前我们更重视学生预习的一致性,在课堂学习之前把文章中的字词掌握、文章读熟练。这样的预习是有保证的,但对于学生的学习并没有体现什么主动性,他们没有自主权,在他们看来,预习就是来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这样的预习不会激发他们的热情。新教改的推行,改变了这种现象,它让小学生的预习更加个性化和自主化,小学生处理完基本的字词句之后,他们可以把阅读课文时遇到的问题记在预习单上,以备下面课堂上提出问题及探究合作,如预习《海伦·凯勒》一课,有些学生记了这些问题:1.海伦·凯勒得了什么病让她双耳失聪的?2.海伦·凯勒怎么拼读单词?老师怎么教她的?3.海伦·凯勒学会了说话没有?4.海伦·凯勒有哪些成就?……这个过程虽然表面上看和之前的预习区别不大,但学生很喜欢,因为小学生在预习时体会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到了什么程度,无人强制,到什么深度更无人来要求,学生只要把自己阅读后的想法写出来就可以,以备上课学习之需。许多学生学习更加主动,许多在预习时提出的个性化问题受到了教师的表扬,个性化解读受到教师的鼓励,所以很多小学生就争着主动预习课文,动脑思考问题,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阅读个性化

以前我们解读文本,基本按照教参的解读来,学生对于这个教本式的解读,不能触动他们的心灵,主要原因还是我们教参上的解读主要是从成人的理解角度来看的,小学生的心理达不到那样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小学生与成人的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他们未必能理解教参的解读,所以我们要指导学生从他们的认识角度来看问题,从而更好地解读文本,让学生与文本进行个性对话,真正做到从儿童的心理出发。这样一来,个性化解读让小学生找到了自信,找到了展示自我的阵地,他们的学习劲头更足,热情更高,跟过去相比完全变了模样。

如学习《海伦·凯勒》一课,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像教参那么生硬,他们的理解带着儿童的特点,对于海伦·凯勒怎样学说话,刚开始学生对于聋哑加盲人海伦·凯勒这样高难度的学习不以为然,丝毫没有感觉到说话的难度系数对聋盲人来说多么大,等到笔者让学生闭上眼睛,塞上耳朵来听课,感受不到外界的一切,学生才感到海伦·凯勒的勇敢坚强和毅力,充分认识到海伦·凯勒的伟大。这个过程是教参的解读所领悟不到的,学生的带着自身的特色,带着个性化的解读,让课堂绽放不一样的光彩。

三、探究合作化

新时代需要聪明多智创新型的人才,但更需要能够会和同伴合作的人才,一人的力量再大,他也无法独自完成任务,尤其是今后工作中的各种各样的任务,必需大家共同完成。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要指导学生学习时不但能够有自己的独特性,更要有与人相处合作的方式。

如学习《海伦·凯勒》一课,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文本的问题,学生思考积极,讨论热烈,尤其对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认识深刻,学生的这种表现让我们的课堂效果越来越好,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四、写作生活化

写作能力的提高要靠什么途径,许多人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笔者认为不论使用怎样的措施,小学生作文一定要有生活体验,要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从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这样才能把文章写得更加真实可信,才能让情感不造作。许多家长反映小学生在写作时的各种表现,他们认为孩子有时写作洋洋洒洒,一会儿就可以完成,文笔相当不错;但有时写作时半天憋不出几句话,一会儿查一查字数够不够,一会儿抓耳挠腮。为何会出现完全相反的情况,他们反映主要是由于写作的内容不同造成的。

如四年级学生写作《我最喜欢的》一文,要求写一样东西,字数要求不少于300字。这样的写作素材是很容易找到的,因为哪个小学生没有几件让他心仪的玩具呢,提起这个东西来他不会说得头头是道呢。所以他们由于对素材熟悉,生活体验丰富,当然写起文章来也就一挥而就了。但如果是他们生活中不熟悉的东西,你让他们来完成写作,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如让学生写《一件有意义的事》,这样的文章题目太大,内容太空泛,什么样的事情够的上有意义,小学生能够说出来的真的不多,所以他们就会把做的好事往上凑,其实在他们的脑子中哪有什么事情可以写出来,只好把以前看到的别人作文中帮老人打扫卫生、扶残疾人过马路、帮路人推车等故事瞎编乱造一气,肯定写出来的文章拼拼凑凑,不会打动人,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什么生活体验,无法写出实际的生活感受,当然也没有什么真情实感。

新课改的实施与推行,让学生学习更加主动,学习方式更能激发他们的热情和潜能,探究更加深入,课堂上日益焕发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周行知.高中化学的指明灯——摭谈如何衔接好初高中化学教学[J].考试周刊,2014,12:147.

[2]曾新庭.初高中化学教学过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02:67-68.

篇8:让语文课堂焕发人文的光彩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教育;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很多情况下,我们语文教师往往着眼于高考分数,过分注重字词、句段、篇章、逻辑、修辞等工具性内容,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更应注重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传授知识,开启心智的前提下,更要训育身心,润泽人生,强力渗透人文教育,使得学生能够拥有健康的人格,以昂扬的姿态面对人生风雨的挑战。

一、教师要凸显人格魅力,施以人文关怀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从一个层面说明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学习习惯,乃至人格行为的巨大影响。还有一句话: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笔者看来,教师对于学生灵魂的塑造主要在于日常言行举止、一颦一笑,潜移默化的逐步渗透之中。一个对于自己的祖国充满热爱,忧国忧民,关心时事的教师,他所教育的学生自然不会愤世嫉俗,玩世不恭;一个热爱教育,钻研学术的儒者,他所影响的学生自然也会努力学习,以苦为乐;一个时刻将学生的个性发展,素质提升放在心上,而不仅仅关心自己的职位升迁,职称评定的教师,他的学生自然也会对他崇敬有加,终生景仰。

由于教育者本身不断进修、自我提高的过程有着强烈的导向性、示范性,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对于教材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不偏袒,不势利,面向全体,直面差异。生活中,我们要和同事和谐相处,尊重领导而不谄媚,追求理想而取之有道,对学生热情还要保持分寸,对家长礼貌,真诚沟通。这点点滴滴,天长日久都会积淀在教师的每个动作细节之间,形成强大的人格魅力,给学生强大的人文关怀与影响。

二、挖掘教材人文内涵,感悟人文大美

教授语文,我们不仅仅是在教授一种语言,不仅仅要分析句子成分、修辞写法、立意构思,我们更要注意教材文本的熏陶感染,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引领。高中阶段的每一篇文章,都选自于不同国度,不同时代文坛巨搫的经典作品,它们无不倾注着作者毕生的心血与智慧,浇灌着他们对于生活的激情与思考,有着不可估量的汲取价值。所谓“文以载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深入挖掘教材文本中的这些人文因素,提炼其中隐含的人文价值,给学生的成长以健康的启示,正确的引领。

如《寡人之于国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告诉我们,互相关爱、同情、帮助,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其乐融融;屈原《离骚》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告诉我们,任何理想的实现都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与执着的追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喊出了一代伟人凌云的壮志与博大胸怀。还有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她用自己的切身经历与感受告诉我们,面对生活的磨难,我们唯有回报坚韧与乐观,以及《繁星》、《春水》的母爱、童真、自然之美,《边城》的人性之美,《荷塘月色》的静穆之美,等等。学生在感受强大的心灵震撼的同时,也一定从中汲取了强大的人文营养,内化为自己前进旅程中的不竭动力。

三、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感受人文力量

课外实践活动是具体践行人文理念与思想的有效途径,这一点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无论是教材编排,还是高考试卷,都有着一定比例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试题。其实,在笔者看来,这些内容才是学生以后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最为直接的载体,活动中所感受到的浓郁的人文气息会给学生以巨大的影响和力量。比如,在班级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一次主题班会,如果是“爱护环境”为主题的,学生一定会深刻地感受到自然母亲的馈赠,以及当前环境恶化的背景,进而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投身到环保活动当中。比如,在敬老院与孤寡老人互动时,他们一定会感受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还有当前并不完善的养老制度忧心忡忡。

这里,笔者想特别强调一下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实践活动,我们应该将每一次的写作实践落在实处,而不仅仅是出示一个题目,给出几篇满分作文的示范,让学生凭空想象,弄假成真。写到“感动”,我们就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去寻找感动的瞬间,要求他们真正被感动了再下笔记录这次活动的过程,闪光的瞬间。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不但感情真挚,感染力强,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强大的人文力量,这种力量,将让他们受益终生。

篇9:让课堂即时评价焕发光彩

一、把握即时评价的艺术, 激励学生的自信

即时评价是教师对学生指导、交流、反馈的渠道, 有直接、快捷、频率高、影响大的特点。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 运用富有艺术性的语言进行评价会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调动学生的活动热情。为此, 教师应学会赏识, 鼓励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信心, 要运用生动的口头和体态语言进行适当的即时评价, 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处于民主、平等、宽容的教学氛围之中。

案例1:在跳高课上, 有位女生因动作掌握不好, 每次助跑后的起跳点不是离杆太近就是离杆太远, 她跳了3次也没有完成。老师鼓励她:“敢跳就是勇敢的具体表现, 只要你有信心, 再来一次, 跳一个, 大家掌声鼓励!”听了这样鼓舞士气的即时评价, 那位女生再次勇敢地尝试, 这次终于顺利地越过横杆。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在实施激励性评价时, 教师恰如其分地结合体态语言和借助小红花等物化奖励进行即时评价, 促使学生自我修正、自我控制, 提高体育活动的信心。如:一个真诚的微笑, 一个肯定的眼神, 一次热烈的击掌, 竖一个大拇指, 点一下头等。这样, 还会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更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让学生得到积极的心理暗示, 获取激励的信息。

二、把握即时评价的导向,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体育教学中的教师评价, 还需要对学生的错误与问题进行及时的批评、引导和修正。只有表扬没有批评, 学生会沾沾自喜。因此, 在保护学生自尊心、求知欲的前提下, 用善意的、委婉的评价方式, 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 体验挫折的感觉, 让学生明白教师的真正意图, 从而找出改进的方法, 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

案例2:课堂上, “运球过障碍接力”游戏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有几个学生表现欲望特别强烈, 求胜心切, 没有遵守游戏规则, 造成了课堂秩序混乱, 胜负无法判断。当游戏第一次结束的时候, 先完成的队扬扬得意, 落后的队有的指责犯规的队, 有的组内互相指责, 课堂上乱成一团。此刻教师没有大声喝斥, 而是引导学生去讨论:比赛中如何做才能更好地体现公平竞争?学生各自表达观点后, 意识到游戏中的问题。教师再总结评价, 这时的评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既对学生进行了自我教育, 又及时调控了比赛秩序, 使游戏顺利进行, 达到了比批评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即时评价, 促进学生在评价中不断强化规则意识, 也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讲究即时评价的策略, 融洽师生关系

课堂上, 教师的宽容是育人的前提, 是融洽师生关系的基础。体育课堂上, 常常会有各种突发事件和学生间的冲突发生。因此教师要讲究即时评价的策略, 避免与学生的直接冲突, 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 教师的批评应注意学生的内心感受,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案例3:篮球课上, 练习双人胸前传接球, 有个男生接到球后总要先投个篮再传球, 老师看见了, 几次提醒他, 他乘老师不注意时依然心不在焉地练习着。老师便故意传了一个球给他, 他漫不经心, 结果球砸在了他的腿上, 于是他大发脾气。老师真想狠狠地训他一顿, 可理智一想, 马上冷静下来。于是集合队伍, 在全班学生面前首先承认自己当时传球不到位, 不小心将球砸在该男生的腿上, 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 然后让大家继续练习。那个男生羞愧得低下头, 后来练习得很认真。下课了, 还找老师承认了自己上课犯的错。

教师的这种宽容而大度的评价, 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兴趣, 给特殊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自己去反思, 去努力, 去进步, 更好地发挥评价的矫正和激励功能。

四、关注即时评价的差异,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 他们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 同时在他们身上又体现着发展的共同特点。因此课堂即时评价要因人而异, 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 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 为每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针对性的建议。通过有效的评价, 提高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找出问题而不满足。课堂上, 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风格的差异, 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要善于发现教学细节和典型学生, 更要关注体质差、运动技能差的学生, 给他们以更多的指导。要讲究激励和表扬的策略和方式, 并且用不同的激励和表扬语言, 对不同的学生做出不同的评价。

案例4:玲玲是个漂亮可爱的女孩, 可是体育成绩不好, 在体育课的练习中经常会遭到其他学生的嘲笑。在一次跳绳练习中, 她竟多跳了几个花样, 老师见了, 马上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玲玲的表现, 真有创意!还组织同学们和她比赛, 结果玲玲获胜, 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赞赏。在以后的体育课上她表现得自信起来, 参与活动主动了许多, 和同学们的关系也融洽了许多。

篇10:让语文课堂焕发光彩 教学反思(综和)

一、以情感打动学生,渲染课堂气氛

小学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每篇文章都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理解则离不开思想感情的体会,如果单纯教字、词、句、篇,师生则游离于文本情感之外,则把本来生动感人的文本,讲得形散神离,枯燥无味。这样的教学,人物的音容笑貌不见了,景物的情感淡漠了,文本的人文内涵没有了。失去了对情感的体会,也就失去了文本的灵魂。这种只讲其表,不解其理的程式化的教学,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后果。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挖掘和体会课文的情感因素,把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本讲得情景交融,达到“情融融、意切切”的境界,体现语文的人文性。

那么,这样的情感从何而来呢?我想,应该不是教师的呆板说教,也不是书上的白纸黑字。而是学生通过朗读,归结而得出的心情和感受。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文本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实践活动,才能体味文本的人文内涵。学生感情投入了,文章的内涵也便知晓了。范读课文,指导朗读是传导感情的重要手段。教师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诱发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始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做到精神饱满,神态自若,富有青春活力,给学生一种蓬勃向上的感染力量。特别要通过教师的范读传导感情。教师的心融于文章之中,真情注入课文之中时,感情就自然流露出来,情感自然会传导给学生。

二、选择个性化的阅读方式,自主学习

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他们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差异性,要让学生根据兴趣、水平、需要,学会选择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形式,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

三、通过自主实践,体验成功的快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认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所以,新型的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学生表现自己的课堂。只有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才能使其个性中的积极因素得到发挥。新课标指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多读、多动、多思、多说、多听,尽情舒展生命活力。同时弘扬人文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到成功。

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教师一开始创设情境:“同学们,在家里、社会上或学校里,你们受过委屈、挫折或者非常不公正的待遇吗?如果有,你们是怎么对待的呢?是忍受?反击?还是依然坚强?你们的表现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人物司马迁比,你感觉到是你坚强还是司马迁了不起?”为了得出结论,学生就认真地读课文,去找相关的内容,开始了与文本积极的对话。交流了阅读内容后,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及有这种见解的原因。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性高涨,学生自己选择合作伙伴,积极探讨,将自己的经历与司马迁所受的打击来比较,得出自己的结论,还请同学评判。

四、学生自悟,体验自己独特的情感

实施人文个性化教学,应促使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究。让学生学会面对陌生领域,自己去搜集、筛选资料,寻求答案。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教学设计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在共同探究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在这互相提问,互相讨论中,学生们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在这和谐、自由、宽松、温馨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们无拘无束,共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见解,感受彼此的情感,分享彼此的得失,达到心灵的感应,思维的共振,理解的共鸣,从而实现个体的超越,走向成功。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人文个性化阅读,还需要我们尊重学生的阅读权利、阅读感受,让他们有足够的空间、机会自由地选择,自由地实践。达到如魏书生所说的“教师不替學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充分张扬,人文精神才得以渗透。语文课程充满了人性的积淀、人品的精华、人情的意蕴、人世的阅历和人间的沧桑,处处闪耀着人文的光彩。让我们举起现代人文的旗帜,让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吧!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

篇11:让语文课堂焕发光彩 教学反思(综和)

而在平时的教学中, 所谓的精算能力主要是一种程序化、精确化、相对更外部化的认知能力, 其认知过程表现出较强的线性特点, 各步骤之间有着严格的先后顺序, 学生个体往往需要运用纸和笔或语言帮助计算, 所得结果比较精确;而估算能力的认知操作更类似于一个并行式的加工过程, 表现出较强的直觉化、跳跃化和内隐化的特点, 其所得结果也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对答案的估计。学生利用估算能力, 可以节约认知步骤, 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 并可以帮助个体探索问题解决策略、估算问题的合理性, 因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较为频繁。本文拟根据近年来的教学实践, 对学生的估算能力的特点, 以及提高估算能力的策略, 提出自己的体会, 以期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发展。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 估算型题目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题型。这一类题目主要是依据一定的物理概念和规律, 运用物理方法和近似计算方法, 对所求物理量的数量级或取值范围, 进行大致、合理的推算。它要求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 要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和影响事物的主要因素, 忽略次要因素, 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所以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 估算能力在个体计算能力发展中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 在教学中, 很多教师有意无意的忽视学生的估算能力, 就有可能使学生的计算能力片面发展, 从而影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致使学生的思维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甚至只会机械计算, 缺乏必要的直觉, 成为所谓的“物理盲”。为此, 我们在教学中, 应该建立一套合理的教学目标来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发展估算。

在物理教材的习题中, 有很多关于估算的习题, 主要是在新课的教学中可以同步进行习题的估算, 以培养学生对计算或测量的结果能有概括性、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 并且要对数量关系进行合理的判断和推理, 以达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我们就从力学、热学、电学三方面来阐述估算题的解决。

1.在力学估算题目中, 需要估算的物理量有很多, 比如长度、质量、面积、压强、浮力、功、功率等。而在估计的物理量中, 最基本的估计当属长度和质量的估计, 其他物理量完全可以在这两个物理量估算的基础上结合公式进行估算。因此, 解答估算题时必须认真审题, 仔细推敲, 从为数不多的字里行间挖掘隐含条件, 理出简明合理的思路, 作为估算的依据。比如估算一位中学生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 我们需要从公式p=F/S=mg/S来进行, 因此我们可以取m=50kg, g=10N/kg, 站立双脚可以看成一个长方形, s=25cm10cm, 这样我们就可以进行压强的估算了。

2.在热学估算题中我们需要关注一些常见的估计量, 比如人的正常体温是37℃, 家中温水的初温为20℃。比如让学生估计家里的一壶水烧开, 大约需要吸收多少热量?本题要求同学们先估算一壶水的质量和水的初温, 然后再利用热量公式进行计算。家里一壶水的质量大约为3千克, 初温在20℃左右, 把这样的一壶水加热到100℃, 在不考虑热损失的情况下, 需要的热量为Q=cmΔt=4.2103J/ (kg℃) 3kg80℃=1.008106J。

3.在电学估计题中, 一般是估算家用电器的功率和正常工作的电流, 要求同学们了解常用家用电器如电风扇、电视机、空调机、电冰箱、白炽灯等的功率和正常工作的电流。要解决这类问题, 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家用电器的铭牌。比如让学生估计电冰箱的电功率。我们可以让学生从公式p=UI来想, U=220v, I=1A, 这样, 学生很容易估计出来。

二、紧抓实验, 培养估算能力

初中物理教材中, 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都是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 具有很强的客观性, 如光的反射定律、二力平衡条件、欧姆定律等。学生由于亲身经历和学识限制, 对书本内容不可能一听就懂, 并且会怀疑其客观性。而实验就起了帮助他们发现规律, 掌握规律, 理解获取知识的桥梁作用。所以, 教师应尽最大努力做好一切实验, 切忌不做实验或少做实验而讲实验。在物理实验中, 无论在设计实验方案, 还是在测量过程中, 都要粗略估算被测量的数值范围或数量级, 以便选择适当的仪器。

比如在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实验中, 需要用电流表测出通过电阻的电流I, 用电压表测出电阻两端的电压U, 再利用R=U/I就可以计算出电阻的阻值。而在实验之前, 我们需要估计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值, 以选择合适的量程, 如在实验中有两节干电池, 意味着电压表要选择0—3v的量程, 灯泡的电阻大约是10Ω, 这样, 我们可以根据I=U/R算出电路的最大电流, 以此来选择合适的电流表量程。

所以, 在今后的物理教学改革中, 作为一名有先见的物理教师, 不应该忽视学生的估算能力的培养, 而应该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 有效促进学生估计能力的发展,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摘要:估算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物理思考方法, 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潜在动力。但在平时的教学中, 很多老师有意忽视估算能力, 导致学生的估算能力发展有失衡的倾向, 所以, 我们物理教师需要重新认识估算能力的重要性,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定的物理情境, 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估算, 使学生养成估算的习惯,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来具体阐述这个问题。

关键词:估算能力,教学目标,习题,实验

参考文献

[1]杨建良.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浅谈物理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2010年01期

篇12:让语文教学焕发个性光彩

一、找准切入点,发掘教材个性

语文学科实施个性教育,有其独特的优越性。打开一本语文书,犹如打开了一个美丽而充满个性的世界。语文教科书中选有大量富有个性的作家写出的具有个性特色的作品。文学长廊的任何一部作品,从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到体裁的运用,从对生活的思考方式到感情的表达习惯,从审美情趣到语言特色,无不显示出作者各自不同的创作个性。如小说《孔乙己》中鲁迅对社会的批判尖刻冷峻,朱自清在《春》中所抒发的欣喜之情柔丽含蓄,冰心在《纸船》一诗中所表达的念母情怀生动细腻……只要教师善于发掘教材个性并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和顿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创造力,这些活生生的材料必将对学生的个性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有个性特色,要充分发挥语文的个性教育功能,首先应当摆脱僵化的教学模式的束缚,找准切入点,发掘教材个性。这可以是选点突破,突出“个性”美。如教学《万紫千红的花》,可突出色彩美;教学《白杨礼赞》,可挖掘思想内蕴美;教学《驿路梨花》,可展示心灵美。也可以是分项赏析,比较个性差异。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刘禹锡的《秋词》都是感秋抒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感悟两者不同的情感倾向,《秋词》借赞明朗的秋景寓高尚志向,《天净沙·秋思》却是以萧条索寞的秋景寄寓天涯断肠人思乡思自己身世的愁情,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还可以是点到为止,留有余地。如李商隐的《无题》诗组(其三),历来为人们所歧解:既似一首幕春伤别的爱情诗,又似在抒发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情。在教学此诗时,教师可以把李商隐的际遇作补充介绍,让学生根据相关背景材料去分析品味,不必用一个标准来规范学生的认识。

二、融入独特的情感体验,发挥教师个性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带着积极参与的意识发挥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意识的积极参与,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表现于研读教材,它是一种思想认识倾向;表现于课堂教学,它具有创造性;表现于言语、神情、举止,它具有独特的个性。

例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可以采用以读促教法。教师先伴以哀伤、凄凉、感激的情绪范读全文,在投入真情的朗读中,进入作者独特的情感领域;然后融入生活体验分析,选讲父母关照自己的生活实例,诱发学生对自己亲人的类似联想,实现作者、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得到深刻的情感体验,使其个性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只有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时拥有发挥个性特点的自由,语文教学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才能真正有所得益。

三、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发展学生健康个性

人的个性发展的最完美、最高级的形式,就是健康的个性。所谓健康的个性,从内部心理机制来说,是一种与生理和谐发展的个性;从外部活动效能来说,则是一种富有高度效能的具有创造性的个性。

语文教学应当“发展健康个性”,这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它明确提出了个性教育的问题。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体现,无疑给语文教学开拓了新的领域,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

语文学习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职责是在教学中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氛围,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展现生命力,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得到培养和发展。要收到这样的效果,关键在于激活课堂教学,让学生富有创造性地学习。如教学《桃花源记》时,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把桃花源幽美的环境直观地呈现于课堂,然后提出开放性的思考问题:桃花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让学生带着疑问自读自思,得出自己的看法。对学生所得出的答案作评价时,教师应注意不要扼杀学生创新思维和发展思维的火花,要多采用激励性评价,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样,让学生有趣而学,有疑而思,有感而发,就能满足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个性,更要保护学生个性。其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对学生进行激励,诱导和启发学生表现个性,让学生产生表现个性的欲望和胆量,敢想,敢说,敢于争论。

上一篇:五1安全培训教育制度下一篇:电力安全工作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