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2024-07-01

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精选11篇)

篇1: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本学期我校以“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的有效策略探索这一主题开展教研活动。我们一年级组选定《家》这一课为教研展示课。

在品读这一教学环节时,我们设计了以表演的形式展开。让学生扮演小鸟、小鱼、种子不同的角色来朗读课文,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主人公或课文中所描述的对象去感受事物,感受生活,体验情感。在角色体验中实现了“创造性朗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习兴趣。在轻松愉快的表演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这一课中,我们发现由于注重了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唤醒了学生的情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入亢奋状态。高昂的学习情绪,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生命历程充满智慧、充满活力,也充满幸福感。

篇2: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东南中学 刘 琦

一直以来,我们语文课常用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以教材为依据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要做的就是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教材、参考资料以及教师的个人经验是知识来源,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在这种模式下,语文课堂教学便有“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师充分“咀嚼”的内容,到了学生“口中”自然也就变味了。因而,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过程的内在品质而言的,它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它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并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从而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培养自主学习意识的土壤

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至关重要。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性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学习情绪,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让学生全员发动、全程介入、全方位参与;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具有主人翁意识。学生参与和自主学习的活动是课堂教学最根本的,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做到:

1.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要在课堂上只有老师一个人,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分调动大脑提高能力。因而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少讲、精讲;有些问题稍加点拨,不给出标准答案,多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把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的主动求知,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2.给学生主动参与质疑的情境。

“疑”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深究性反射,产生思维活动。传统教学使学生在无“疑”状态下被动接受,盲从依附,思维就被束缚在教学的圈子里,个性受到压抑。所以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疑,让学生充分发展主动参与的个性。所以教师不仅要于善于提问,还要教会学生提问,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有所疑,才有所思,才有所得,善问的学生往往思路敏捷,思考问题深刻,在思考中提高能力,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

3、创设合作的情境。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的环境下,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

学模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材,学会观察,学会发现。突出强调学生自学课本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观察问题的能力。

篇3: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把陶行知教育思想渐渐融入到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用这样的思想来构建如今的语文课堂,能代替过去的一言堂、满堂灌式教育方式,让学生们在上课时,有了更多的参与性、互动性,教师授课内容更讲究生动、有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同我们以前的教育模式有很大的不同,教学效果也大为改观,课堂效率自然会随之提高。

一、运用生活实例,创设教学情境

“教育可以是书本的,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褊狭”。陶行知在《生活即教育》中这样说。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论,始终把教育教学同人类社会紧密结合在一起。陶先生主张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为此,我在教学中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通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趋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探究的乐趣,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情感态度得到提升。

1. 运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导入课堂教学

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能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导入部分起着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生活化”的课堂导入可以使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就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这样就能迅速、顺利地推进课堂教学活动。

例如我在讲授口语交际课“当一次导游”时,以一个导游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带领学生参观自己的学校,向他们讲述学校历史、师资力量、学生情况等,让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自己总结当导游的注意点,学习当导游的方法;再如讲授专题《鸟》时,我给学生们讲述了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有一个女孩,她从小爱养丹顶鹤,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为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学生能够从这个故事中深刻地了解到人类跟动物的关系,让他们形成珍爱生命、保护动物的意识。

2. 模拟生活场景创设问题情境,进行课堂教学

模拟生活场景就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通过学生的想象,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将语文教学内容穿插于模拟的生活场景中,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如欣赏与阅读名著《西游记》时,我要求学生们认真研究课文、相互讨论,将《三借芭蕉扇》这个故事情节改写成剧本,再由学生自行推荐合适人选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表演,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再加入合理的想象,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在笑声和表演中学习课文,且通过自身表演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二、平等、民主的对话,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唯命是从”的现象司空见惯,教师就是权威,是真理。然而“我们是现代人,要过现代的生活,就要受现代的教育”。新课改恰恰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活力,过去的“满堂灌”“一言堂”已逐步被师生间平等、民主的对话所取代,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方法发生了很大改变。在数十年前,陶行知就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合作、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如何才能让师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其主要形式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情的话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表扬、激励的话语和动作,鼓励学生探索知识;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又如,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主要表现为相互讨论、交流问题。通过这两个层面的平等对话,学生从文本中发现问题,进而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三、多样化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陶行知先生提倡课堂上要“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谈;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儿童的时间,不逼迫他们赶考,使之能学习渴望的东西;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教学中,应“教学做合一”“手脑并用,让他们的自身教育全面起来”。因此,语文课堂上学习的方法就会有很多,关键是要因人而异、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最佳的方式。我在教学中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1. 充分发挥语言因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育要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因此,课堂教学要让学生领悟、体会语言文字的美感,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用生动的讲解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有感情地朗读,富有吸引力、风趣幽默、简洁流畅的分析等,学生从内心感到佩服时,学习兴趣自然而生。好的讲述语言就像“一首激情洋溢的歌曲,主旋律一出现,就会把人心抓住,把感情‘吊’起来,欲罢不能”,讲述的语言要视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内容而定,有时舒缓徐慢,有时高亢激奋。一般说来,叙述应细致入微,栩栩如生;议论则条分缕析,鞭辟入里;说明要不蔓不枝,条理清晰……

我在讲述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蔚蓝的王国》这篇散文诗时,要求学生闭上双眼,认真倾听我的配乐朗诵:“我只看到四周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蔚蓝的海,海面上闪烁着金鳞似的细浪,头顶上是同样无边无际的、同样蔚蓝的海——在那儿,和煦的太阳愉悦地露着笑脸……仙岛隆起的岸上飘来醉人的芳香;一些岛上像下雨似的朝我们身上飘洒白玫瑰花和铃兰花;另一些岛上忽然飞起一群五彩缤纷的长翼的鸟儿……”这样将学生的思绪带入意境中,去想象画面,去感知美,发现美,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2. 改革课堂的问答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要变教师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要做好角色的转换,把课堂交给学生,给他们提供广阔的参与空间,让他们学得主动、积极,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因此,我在课堂上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教授《柳叶儿》时,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讨论回答。有学生问: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非常苦,为什么他还觉得乐呢?家里做柳叶儿包子时为何只允许“我”一个人放开吃呢?……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讨论回答时他们的积极性比较高,思维能充分地展开,问题比较容易解决,而且讨论时还可以发现新问题,形成新认识。

3. 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

教师要倾注自己满腔的热情,架设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诱导、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快乐中学习。如教授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带领大家到校园里仔细观察冬景,然后回到课堂再欣赏课文,将济南的冬天与我们眼中的冬天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感受文章景色的怡人、文字的优美。

4. 开展活动,感受学习的愉悦性

中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的特点,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地更新和变化,可以让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于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开展各项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培养他们的成就感,进一步拓展了语文学习的愉悦性。

(1)朗诵比赛。我在教授《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时,将班级学生分为四组,练习朗诵,然后推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赛后立即组织学生对朗诵的语音语调、朗诵的仪态进行评论,这样的训练会使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评判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2)开展辩论。问题会在辩论中越辩越明,而且通过辩论还可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产生新的认识和看法。如教授《狼》专题时,学生对于狼的看法不一,此时我没有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将双方组织起来,展开辩论,让他们各自陈说理由。

(3)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教材中有些篇目,如《皇帝的新装》《汤姆·索亚历险记》《西游记》等,情节曲折,人物众多,个性鲜明,特别是人物对话较多。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在充分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改为剧本,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学生既做演员,又做观众;既做表演者,又做评论家。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表演能力,而且学生在实际演出中还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激励性的评价,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陶行知曾大声疾呼:“我们要停止这毁灭生活力之文字会考,发动一个培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成。”如今新课程改革也响亮地提出并大力提倡发展性评价的要求。夸美纽斯曾说:“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老师激发起来的,假如他们是温和的,是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办法去使学生疏远他们,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言语去吸引他们;假如他们和善地对待他们的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由此可见,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善待学生,那么就会如同磁石一般吸引学生、激励着学生积极思维、用心学习,从而克服困难、走向成功。

例如在《黔之驴》一文的教学中,驴用尽所有方法都没能赶走老虎,此时它是什么心情呢?老虎又怎样想?学生们大胆想象,各抒己见,而这时教师面对学生的想象就可以适时给予不同的评价,在评价中,让学生明白做任何事情都不应该轻言放弃,要迎难而上,坚强勇敢。课堂上,教师在评价时应注重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评价中不断发现新的自我、得到新的进步。

篇4: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尊重生命,共同享受学习的自由

学习是一种内在的思想交流、对话、质疑、反思以及生成新见解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其实质而言是自觉、自愿和自由的,任何外在的强迫和过多的约束都无助于启动和维持这一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真正的学习,应当是自由的学习。只有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他们的各个方面的潜质才能够表现出来,即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如果没有考虑和研究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课堂教学就不可能获得成功。因此,课堂教学必须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的尊重、鼓励、期待、引导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是实现这种效果的关键。只有让学生学会选择,才能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如:教学《灰椋鸟》一课时,可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学习课文:(1)读一句或几句你最认为美的句子;(2)读出几个你认为最难理解的词语写在本子上;(3)任意选择灰椋鸟归林时,或在林中栖息前场面的描写,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课堂,会使学生学得异常主动,教学效果也特别好。

二、引导学习,在合作探究中感悟

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表明其积极学习意向的产生,但这不是最终目的,在“探究”中有所感悟,生成“悟性”,才是探究的意义。感悟是主体对外部知识选择和建构的过程。感悟不仅是学习的重要过程,而且是重要的结果——智慧得以生成。鼓励感悟是最优化的教学之道,因为学生感悟了就会产生愉快的体验,同时学生产生的感悟会成为他们进行更广泛、高级学习的重要动力和能力。如在教学《三袋麦子》时,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后问:“对待一袋麦子,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不同,你们欣赏谁的做法?”有的学生说:“我欣赏小猴的做法,因为小猴非常聪明,把一袋麦子变成了一囤麦子。”有的学生说:“我不赞成这种观点,小猴把一袋麦子种下地,自己一年没有吃到。我觉得小牛的做法好,吃了半袋麦子,剩下的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给自己留有余地。”还有的学生说:“我欣赏小猪的做法,吃光了麦子,真会享受。”教师在大家各抒己见后说:“同学们在讨论中尽管想法各不相同,但都能说出道理。这很好,大家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还学会了怎样看待事物。”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认识水平不一,对事物的感悟也不尽一致。面对学生各自的感悟,教师不必强求统一,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外显交流,让他们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获得思想的启迪,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三、鼓励燃起激情,课堂展示才智

儿童都爱表现自己,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即具有展示自己生命潜能和才智的天性。儿童的展示,蕴涵着他们对自然与社会的无限好奇,对自身力量的一种尝试检验。展示活动是学生生命素质发展的重要条件、途径和形式,展示架起了内化和外化衔接转化的桥梁,使知识、技能、智力得以融合、升华,成为人的能力素质。展示对学生能力、个性、人格和创造才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实质内涵就是把教育的立足点由外部环境的需要和改造真正转换成学习者自身的既有状态和要求上来,让学习者自主地发展。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彼此有不同的学习优势,也有不尽相同的兴趣。在教学中,我积极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努力为他们创造展示的机会,搭建展示的平台。展示的内容可以是知识、技能、方法或思路;展示的形式可以是口头的、书面的或实物的。如在学习了课本剧《负荆请罪》后,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和课文内容,或用图画表现课文的某个场景,或选择角色演一演,或加入适当的想象把课本剧改写为叙述体的历史故事等等,以此使学生在作业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有效提高语文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应当尊重人生命的生长性、自由性、探究性、完整性,应充满对生命的关爱,焕发生命的活力,闪耀生命的光彩,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掌握过程,而且还是语文智慧的生成和人格的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实现由“智慧课堂”向“生命课堂”的转变,即实现语文教学向生命回归,让学生懂得追求人生的意义,充分发挥生命的潜能,实现人的生命价值。

(责编 钟 岚)

篇5: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云阳中学听课感言罗小耀

课改是一个旅程,对于刚刚启程的我来说,更是一个艰难和迷茫的旅程。“课堂上怎样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上老师该做些什么?”„„ 带着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5月11日,我们平水中学一行30多人,走进了株洲市课改样板校——茶陵县云阳中学。我们深入到云阳中学的课堂,领略了师生们的风采;我们聆听了云阳中学校长颜文祥同志的报告,了解了他们学校课改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对于正在语文教学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无疑也是醍醐灌顶,收获颇多。

课堂----学生的“大讲堂”

一间教室,三面挂上了黑板;40多张小课桌,拼成六个“田”字;黑板前几名学生正在认真书写;其他同学或坐、或站、或蹲,簇拥在黑板前;老师则站在学生中间„„这就是云阳中学课堂教学的一幕。在他们学校,教鞭、粉笔、黑板已不再是老师的专利,讲台也不是老师的专属舞台。现在的课堂已经不是老师的“独角戏”,而是学生们的“大讲堂”。

我听了谭辉芳老师八年级的一堂课地理复习课----《中国的河流和山脉》。课堂程序是这样的。首先,老师叫每一小组的两位同学分别画出我国的山脉和长江、黄河的位置图;然后,老师叫本组另一个同学上台给本组同学纠错,接下来就是三个同学上黑板分别讲山脉名称、地形特点,说长江,道黄河,同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我在现场看到,学生不再像“钉子”一样钉在自己座位上,可走近黑板看得更清楚,可走近老师问得更多,也可走近同学讨论得更热烈。在课堂50分钟里,老师讲解时间只占10多分钟,其余时间让学生参与。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老师不时地给予点拨或补充。

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是学生在主宰。他们不管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还是展示质疑,都是那么的积极主动,他们回答问题的语言是那样的精炼、流畅,他们善于质疑,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回答问题能由点到面,由此及彼的展开,„„我在佩服他们的同时,也深感我们的学生在课堂表现上的差距。

课后,我问了一位同学喜不喜欢上这样的课,那位同学一脸兴奋地说:“我很喜欢!”。他对我说:“从前,都是老师一个人不停地讲,我听不进了就打瞌睡。”现在同学们成了主角,大家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有时都不想下课了,因为有的小组还没展示完呢!”

课外-----老师的“练功场”

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简单的“领地转让”,也不意味着教师不作为。在新的课堂模式下,课堂的主动权、出彩权交给学生,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表述,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自己总结,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而真正落实新课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要求。云阳中学在这方面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第一,实行集智备课,精心编写导学案。同年级同学科,每位老师编写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的导学案,然后由备课组长召集老师讨论、修改、定稿。这样既集中了大家的智慧,让大家共享教学资源,又节约了时间。当然,这也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老师在课外备课时,花更多的时间钻研大纲和文本;花更多的精力去设计导学案;要花更多的精力考虑问题的生成和预设。第二、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提问,越能难倒老师越好。云阳中学“三六一”的教学模式不仅改变了学生,也改变了老师。以前老师备一个教案用几年,现在学生的思维被打开后,每个班、每个学生问的问题都不一样,有的学生的问题涉及的知识很多、很难,可能是老师知识的盲点,这样

迫使老师在课前要做更多的准备,拓宽了自己的视野。现在的课堂,学生是演员,老师是导演,老师要为学生提供各种道具、素材,解答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这种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会老师的创造力,也促使老师成为真正的学习型老师。

“我的孩子终于敢大胆的说话了!”“我的孩子原来粉笔字写得这么好!”“我的孩子俨然像个小老师。”这是颜校长在报告中转述的学生家长的话,是啊,有这样的课堂,有这样的舞台,何愁我们的学生不进步呢?何愁我们的学生不优秀呢?

篇6:要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要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就要充分地发挥主体兴趣的作用,体现教师和学生双边的交互性。我们要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充满情趣的课堂,即要呈现出一种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的最佳学习状态。如果教师能够非常亲切地走到学生中间,保持身体的平衡与稳健,保持足够的人文关怀,再加上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有话可说,评价也能跟得上;既书声琅琅,又议论纷纷,文本——学生——教师三位一体,其乐融融,那才是一节兴趣课堂,亦即有效课堂抑或高效课堂。要知道师生问答不等于师生互动,不等于有情趣,即便如此,既不优质,也不被学生所接受和青睐。

文本是饭,兴趣是糖。洒了糖的饭小孩儿喜欢;有情趣的课堂,学生读得愉快,练得扎实,这样的课才是人们的最爱!

篇7:让音乐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单位:郑州经开区任楼小学

姓名:乔军岚

让音乐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摘要】:审美是音乐教育的价值观。遵循美育规律,坚持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欣赏与活动相结合、语言描述与想象相结合、知识技能与发挥表现相结合,使学生感受音乐的形态美、动作美、内涵美、创造美。

【关键词】:音乐教育审美价值观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音乐与相关艺术和文化的融合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能力。然而,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使教师和学生都成了音乐教材的被动使用者和接受者,这种“唯教材而教材”的思想观念逐步形成了封闭、狭隘的音乐教学格局,大大降低了教师的创造性劳动,降低了学生的审美积极性,压抑了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失去了音乐的“精神价值”。而现如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崭新的音乐教育理念,给音乐教学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它不仅充分发挥教师的创新潜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拓宽了学生的审美视野,使师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使音乐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感受音乐的形态美

音乐与美术都是情感艺术,都是美育的组成部分。音乐是声音艺术、时间艺术,是从听觉上去感受美。美术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是从视觉上去获得美。音乐与美术的有机结合,就是从听觉与视觉两个感官、两个侧面去感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产生“1+1>2”的整体效果。有人说音乐也是一幅画,是用音乐作色彩、旋律作线条描绘出的用听觉去观察的心灵之画。你看音乐中的do、re、mi、fa、so、la、si与美术中的赤、橙、黄、绿、青、蓝、紫是多么奇妙的组合!

音乐的本质是听,听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加强记忆与锻炼思维的过程。音乐是听者从听到的音响效果中体会旋律和情感的。但是,对于学

生来说,他们的认知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由于受生活、环境、知识、经历的限制,不可能对音乐所表现出来的事物和意境都有深刻的理解,单靠听难免会产生厌倦感,也就不能全身心的投入,无法深切感受音乐的美。因此,把听觉与视觉结合起来,就是把有形的色彩融入到无形的声音中去,让音乐呈现出色彩鲜艳的画面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音乐所表达的形态美。因此,我们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插图,这些插图往往直接点明了歌曲的风格、寓意背景、提示主题。如:欣赏《嘀哩嘀哩》时,我抓住了作品音乐美的特征,紧扣音乐主题展开教学,运用听觉感知,视觉感知和情感体验将学生带进音乐作品的意境之中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情感体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那水波荡漾似的分解和弦为背景贯穿全曲,主题充满歌唱性,乐曲旋律抒情柔美,似有春天来临,冰雪融化,万物复苏之感;中间部分,乐曲显得更为明亮,犹如春光明媚,婆婆起舞的柳丝和着春风在唱歌;最后一段,持续的分解和弦犹如春风给人以遐想。我和学生都沉浸在这美的音乐和画面中,流连忘返。学生也在乐曲的感染下说出了热爱音乐、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体验。

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发挥其独特的教学优势。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录像、CD、VCD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快捷简洁、直观形象,他们通过图像、文字、音响特别是声音与画面的同步处理,展示音乐表现的意境,使悦耳动听的旋律与变幻的画面结合起来。在学习人教版《说唱天地》这一课时,我先播放了视频《小曲好唱口难开》,让学生明白说唱艺术在旧社会是乞讨谋生的一种方式。而当今社会说唱艺术又是怎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和学生一起观看了现代评弹《蝶恋花答李淑一》、《苏州今日好景象》,学生马上明白了唱词可以根据现实情况不断改变而改变。如今的说唱艺术已成为人们赞颂美好生活、抒发内心情感的必备手段之一。这样,借助影视媒体的功能学生很快丰富了教学内容。这样的课不仅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其注意力,更提高了他们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欣赏与活动相结合,感受音乐的动作美

音乐具有运动特性。音乐教育家柯伦达认为:“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的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在新的课程标准设定的领域中,把传统的唱歌、游唱、器乐、识谱与视唱等整合在“表现”里,而最具“表现”特

征的舞蹈,正是渗透活动来展示和表现音乐美的有效手段。舞蹈与音乐,本就是一对孪生姐妹。音乐的一些显著特征如速度、节奏、力度等本身就具有活跃的动作性,音乐特征的发展变化(如力度变化、节奏变化)和不同。我在一次课改实验研讨活动中上了一节汇报课──《神奇小乐队》,我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物品中(如饮料瓶、小药瓶、鞋盒、杯子等)发掘音乐,动手制作各种“小乐器”。学生们通过观察、创造、动手实践,变废为宝。他们的实践创造能力真让我感到惊奇,制作的乐器可谓是“神奇之极”:有“小吉他”“小编钟”“小古筝”“小沙锤”“爵士鼓”等等。在课堂上,他们兴致勃勃地分别介绍了自己的“得意之作”,交流了制作方法、演奏方法、音色,还兴趣盎然地敲出快乐的节奏。学生在实践创造的过程中产生了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体验到了创造的成功感。

长期以来,音乐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把音乐教育禁锢在一定的区域内,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热爱音乐的情感受到极大的抑制。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如何激发学生的音乐灵性,以满足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表现”的需要呢?如何让音乐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呢?1.开放音乐课堂,为音乐知识注入生活气息。开放的音乐教学是指音乐教学的多元性,它不拘于一种固定的模式,是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与对音乐的实践。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天性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的。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为了让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展示生命智慧的舞台,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教师要根据儿童好动、好玩的特点,把少儿的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和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少年儿童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从而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结语我们把音乐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我们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音乐课堂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成为真正的音乐圣殿。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务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音乐教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

王安国、吴斌主编.《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学出版

篇8: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一、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要解放孩子的头脑、手脚、嘴巴、时间、空间。因此, 在要求学生遵守纪律的同时, 我们要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 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求知欲望, 有利于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能对学生提出强制性的要求, 更不能强求学生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做或我们预设的答案去说。我们要想方设法启发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发现问题, 从而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倡一题多解、一问多答, 特别是对学生仍有疑问的甚至是错误的想法, 我们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和鼓励。如教学《船长》一课时, 学生对文章最后一段感受较深, 我便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思考:哈尔威以身殉职时神态是怎样的?一位学生马上说:屹立在舰桥上, 一个手势也没有做, 一句话也没有说。我又问:这神态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生:很平静。

生:不对, 那时候他怎么可能平静啊, 是激动, 因为船上的人都已经被救了呀。

生:应该是很从容, 他是视死如归。

生:对, 此时的他对自己的生死已经是毫不在乎了。

看着他们争来争去, 我让他们齐读最后一小节, 思考哈尔威为什么能如此平静、从容、毫不在乎、视死如归呢?这时学生读得更起劲了,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生:是因为轮船上的人都得救了, 他的心愿实现了。

生:60个人全都救出去了, 包括水手克莱芒, 他觉得死得值。

生:他觉得已经尽了一位船长的职责!

生:他认为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没有离开船长岗位半步, 忠于职守, 履行了做人之道, 死而无憾。

学生在激烈的争论中既积极敏锐地思维, 又点燃认真思考问题的火种。活泼、轻松、有趣、和谐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主动积极地学习。

二、刨根问底, “逼迫”学生思考

课堂是知识传授与交流的快乐场所, 是师生合作与互动的精神家园。陶行知说:“行是知之路, 学非问不明。”适时的有创意的刨根问底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 达到想说会说、想答会答的境地,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要求不要过高, 要树立和蔼的态度, 使他们感受到独立思考不是那么“高不可攀”, 逐渐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表达的好习惯。例如:教学《珍珠鸟》一文时, 在学生感悟了珍珠鸟对“我”充满了信赖之后, 我给学生播了一段有关人类捕杀鸟类的视频。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答:我看到了人类捕捉鸟类的场面。

师:这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把这一场面描述得具体一些。

生 (面带忧伤) :我仿佛看到了鸟在网中拼命挣扎的场景, 它眼睛里充满了恐惧和惊慌。

师 (追问) :如果它的妻儿老小看到这一幕, 会怎么样?

此时教室里有很多学生都举起了手。我特意叫了一个平时不怎么肯说话的学生回答。

生:猎人们, 请放下手中的枪, 收起你们的网吧。

他的回答精彩极了, 突然他又加了一句:“没有我们, 地球妈妈将变得不再美好。”我话锋一转:“当这群生命得不到保障的小鸟看到珍珠鸟和人类和谐相处的画面, 又可能会发出什么样的感慨呢?”这时课堂里一片哗然:“这只珍珠鸟多幸福呀, 主人对它多好啊!”“如果我是小鸟, 我愿意在他们家落户。”这样刨根问底, 学生的言语动机得到了激发, 长此以往, 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作用非凡。

三、正面评价, 鼓励学生思考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惟独从心理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正面的教学评价是学生学习信心的催化剂。比如在分析《散步》这一课的“我”、“母亲”、“儿子”三个人物形象时, 大家都积极讨论, 意见很快统一, 但分析“妻子”时, 高年级学生有点害羞, 大家都沉默了。我让班长回答:“我认为文中的妻子是温柔贤惠的!”我脱口而出:“你说得真好!”紧接着追问:“你能从课文里找到根据吗?”这时, 一个学生站起来读道:“妻子呢, 在外面, 她总是听我的。”另一个同学站起来读道:“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 稳稳地, 走得很仔细,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 就是整个世界。”“答得好!”我充满激情地大声说, 并带头鼓起掌来, 霎时, 教室里掌声四起, 我看到这名学生激动得脸都红了。“你回答得真好!”“你真会动脑筋, 连老师都没想到。”“你的知识面真广!”……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他们产生了一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正是从这些语言中, 学生体会到了自信的快乐, 他们大声地读, 快乐地说, 向老师证明“我能行”。

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乐于思考

在学习过程中, 往往学生对哪位老师感兴趣了, 就会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与学生保持平等的地位, 鼓励学生发表见解, 包括正确的、错误的, 甚至不同于自己的独到见解。同时, 还要引导班级成员共同解决问题, 容纳他人观点, 学会倾听他人意见。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会在乎别人的看法, 不会因为怕回答错了, 受到老师批评或同学嘲笑而不敢表达自己的见解。新课程改革下, 我们要学会“用大脑走路, 用脚板思考”。教育观念要转变, 教育手段要更新。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 关心爱护学生, 公平地对待学生, 不能厚此薄彼, 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 要多鼓励, 多关心, 相信他们的能力, 切实帮助他们。“亲其师, 信其道”, 师生关系融洽能促使学生提高学习热情, 挖掘创造潜能。学生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变厌恶学习为热爱学习。

叶圣陶先生指出, 学习语文, 无非是“吸收”和“表达”两件事情。但吸收和表达都需要学生进行思考。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就应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多思考, 不断闪现出创造的“灵光”。

摘要:现在的课堂上, 学生盲目“从众”现象很严重。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大胆创新;多方面寻找独立思考的触发点, 精心设计问题,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生命活力,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郭亨杰主编.童年期心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篇9: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引导发现,注重自主探究的尝试性

爱因斯坦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是自主探究的开始。由于好奇是儿童的心理特点,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如果我们能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

二、鼓励参与合作,追求自主探究的研究性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自主探究的动力

鲁迅先生说:“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诱导的目的就如同面前树上的一颗果实,它尽管红润香甜,充满了诱惑,但我们若将它置于高入云霄之处,那学生也只有望洋兴叹,而绝无去摘取的勇气;我们若将它置于人人唾手可得之处,将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确的方法是把它放在一个合适的高度,跳起来就可摘得到的地方,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展示自己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机会,我们就会看到我们的学生身上富有潜力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他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质疑能力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学生在对教材深层次理解和探究的基础上的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小组合作学习可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发言的面广,可以从别人的答案中积累到更多的知识,再加上面对面地讲解,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解决问题的效率也高。同时,也增强了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在自主探究中,各组进行有计划地合作学习,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选择合适的问题,加强自主探究的实效性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生活是绚丽多彩的,学生是五彩缤纷的。”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探究性和发现的能力。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句话来认真朗读课文,学生把父亲的表现与其他家长的表现进行对比,父亲的做法与别人的劝告进行对比,儿子的与他的同学进行对比,把这些串联起来自主探究,并进行讨论。他们从而进一步体会到:父亲在危难之中对儿子的这种爱是深沉的、是伟大的。这样的讨论与探究,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出正确的答案,使主体参与落实到实处。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放手实践,品味探究成败的过程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合理设计教学程序,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探究课文,使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达到“入境始与亲,句句悟其神”的最佳境界,从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但是,如果教师限制过多,指导过细,学生就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只有给予学生表现自我的自由,学生才有可能自由表达。所以,自主探究要重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学生只有在参与探究过程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

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四、张扬个性,培养自主探究的独创性

教师要承认个别差异性,要因材施教,要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课堂氛围。教师要善于耐心、灵活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或设置悬念,层层激发,或投石激水,引出波澜,或别出心裁,巧做布局。同时还要善于用睿智的目光,热情明确的语言,点拨学生思维的火花。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儿童个性,千万不可以成年人的所谓理智去命令孩子们,引导学生批判地接受前人的各种成果,形成“不唯师、不唯书、只唯实”的思想观念,不断超越自我,逐步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

课堂就像一棵能开花的大树,学生都是大树上的叶子,需要阳光和水分。我们教师要充分关爱孩子的生命活动,追求“灵性”的教育,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篇10: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以《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一课为例

江门一中李月珍

上学期,我在学校省内公开日中上了一节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受到了省内兄弟学校老师的好评:课堂气氛活动,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畅所欲言,展示自我。这节课,给我一个反思的机会,非常赞成这么一句话:“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老师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是足可以让自己的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

一、培养换位意识,精心设计教学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是焕发生命活力的前提条件,是使学生动起来、教学活起来的框架。因此是很重要的一环。

1、目标为学生而设计

由于我们的培养对象是学生,目标主要也应该是针对学生的。而学生是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且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不同,灵活制定出符合学生特点的目标来。

教师在备课时,不应把精力放在考虑自己怎么上这堂课,而就应当把自己当成学生来想想:如果我是学生,我会遇到什么问题?同样,这些教师在上课时,在沿着自已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去的同时,也要顾及学生自己的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还要充分估计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同一教学内容会产生什么不同的反映,预想的困难一旦出现将如何克服。这是备课时必须认真考虑、周密设计的。这样就会避免了 “以教”代“学”,用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思维的情况出现。

如《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这节课,我认为基础知识是航天、生物、计算机的成就,这是学生可以自主阅读、归纳、整理知识并通过填充形式完成的,这既摆脱“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又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两弹一星”的背景、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这是学生难理解、分析的,我把它归为难点,要突破。

2、设计开课导言,吸引注意力。

导入语,要新奇、有趣,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才能收到较好效果;导入语平淡、刻板,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在《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这节公开课上,我让学生重温“神舟七号飞船升天并首次遨游太空”的视频片段,然后设问:除了“神七”以外,就在这刚刚开始不久的21世纪,我们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上还取得了许多的骄人的成绩,你知道有哪些吗?航天事业的成就让世界对我们中国刮目相看,我们中国人也为此感到十分的骄傲,告诉大家这只是我们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的一部分,由此导入新课。影视、问题情景的形式揭示本课的学习方向,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启发、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

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赞科夫说:“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创设情境就是形成学生渴求知识、锻炼能力、陶冶情操的“学习场”,达成学生积极愉悦的学习氛围。这节课,针对“两弹一星”的背景,我用了大量了文字资料及图片,把当时的形势让学生充分感受我们发展国防科技的重要性。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登载美国对朝鲜进行大规模军事干涉,并派兵侵占我国领土台湾,直接威胁我国安全的资料;苏军装甲部队参与进攻珍宝岛的图片及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的漫画,并设问:假设在五六十年代你有权参与国防项目的审批,你为什么认为中国要发展两弹一星呢?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

性。在讲袁隆平培育“南优二号”水稻时,用凯文·卡特的摄影作品 《饥饿的女孩》和兰斯·阿斯特罗姆的《垂死的女人》创设情景,让学生各抒己见如何解决饥饿和粮食这一世界性的问题。

4、设置问题,激发思维。

在历史课堂上,问题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学存在。教师借助问题设计教学程序、实施教学过程、达成教学目标可以说是历史教学的常态,因为教师的问题有助于激活学生思维,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的思维疲劳。但教师的问题必须切合书本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反,满堂提问、琐碎提问、幼稚提问,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就不是真问题、好问题。《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这节公开课上,我在学生自主学习各个成就完成填充后,提出两个问题:近代中国科技没取得长足进步,而新中国的科技为什么能够取得重大的成就呢?新中国科技的发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了怎样的作用?这样就能用最精粹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指向教学重点,形成清晰的课堂教学思路。

5、安排课堂活动,发展学生潜能。

教师如果能借助课文,在课堂给学生提供各种适合自己的实践机会,一展自己的才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能被激发起来。《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我组织两个活动:①学生开展辩论:中国是否需要发展核技术和航天技术?让学生当场猜拳定正反方,活跃了课堂。②到最后有一个升学本课的讨论:科学精神比人文精神更重要?让学生明白科学精神是科技给人以力量而人文精神给人以关怀,两者是并重的。我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激活学生思维的讨论法,使学生在对新问题的讨论中,克服畏难心理,增强自信心,达到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的目的。

二、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在师生间建立融洽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将历史教学只看成统一共性的活动,采取统一“知识灌输”的方法,而应激发学生独立、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将学生当作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给每个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机会来提出个人的想法、见解、问题。诚然由于个人能力的差异,同一问题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对学生的任何回答,我们都应细心处理,正确的回答应给予积极肯定;不完整地甚至错误的答案,若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结论也要积极肯定;即便是一时答不出来,也应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这时候教师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真诚的交流,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就保护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自信心,使教与学互相交融,师与生互相尊重,课堂氛围充满浓浓的师生情,就能提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创设和谐课堂气氛。《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开展中国是否需要发展核技术和航天技术辩论活动,学生从各个方面都分析,难免有跑题,但他们能自圆其说,我都充分肯定,然后再分析其观点正确与否。有的同学讲道,这些技术花费了大量的钱财一点都不值得,应该用在改善人民生活、教育方面,语言比较的尖酸。我是先肯定其观点,再引导他认识到国家独立强大是发展的前提,并培养其民族自豪感。

篇11:让物理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出处:本人撰写

更新时间:2005-11-23 20:11:31

[size=5][/size][color=Black][/color] 让物理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体现师生的生命性的理论性初探

(曹东

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02级3班

200062)关键词:生命性

课堂教学

动态生成 摘要:

“每个人都只能自己‘活’,不能由别人代‘活’;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历程都得自己走,不能由别人代走。这是一个明白到不能再明白的事实,是每一个活者的人都能体会到的朴素真理。”⑴这恰恰说明主动性是生命活动的一个本质特征。但是当今的物理课堂还是存在教师是每日课堂的主宰者,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的现象。物理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与生命价值的体现。总之,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在教育理念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多地为学生着想。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他反对把教育之看作是为将来社会生活做准备,主张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来改造以书本作为出发点的旧教育。但未提及教学对教师的生命有何意义。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为“生活教育”,它由三个部分组成:“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但也没有谈到教育对教师的生命有何重要意义。许多现在在第一线的老师也发表了一些文章,他们认为也很有必要改变现在的教学方式,他们也在摸索。他们中一些人认为物理课堂教学要为学生的发展而设计,要灵活开放,重视学生的自主性

一、手段要多样化要把生活──物理──社会有机结合起来。他们已经开始意识到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但教学对他们自己的生命的价值还是不很清晰。我也问过一些身边的同学(即将毕业走向教师岗位的师范院校的学生),他们认为教师的教学同样也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但也还是没有体会到教学对教师的生命有怎样得意义。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在《更新教育观念,创建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一文中提出基础教育的价值观之一:“生命性”。她指出:“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中小学学生正处于生命中成长最快、最富有学习可能、也是最需要学习的重要时期,处在个性发展、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教育影响的价值,将远远超出本阶段而延续到终身。在教育中还有什么东西的价值能比生命的成长价值更为重要,因此,教师的心目中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要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人,去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⑵教师要“懂得珍爱生命、懂得生命的整体性、懂得青少年期对于人生的独特重要价值,并善于开发生命潜力和指导生命发展。”⑶“重视‘生命性’,将使学校工作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努力完成为生命的健康发展服务的神圣使命。”⑷他阐述了中小学教育如何体现“生命性”的一个初步的框架,同时对老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在新基础教育研究的近几年的研究中,有许多的学校和老师积极参加,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叶澜教授的研究被进一步深化。

基于以上教育名家,叶澜教授,以及自己查到一些第一线工作的教师的研究,我认为在当前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也存在一些忽视师生“生命性”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我很赞同叶澜教授的思想,我认为再高中的物理教学中,也应该重视师生的生命性,特别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更应注重这一点。在此,我提出自己在理论上的一些思考和想法,由于我是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刚实习结束,实践的机会少,想法可能不太成熟。因此抛砖引玉,与大家一起探讨。二

一、高中物理课堂存在的问题 “每个人都只能自己‘活’,不能由别人代‘活’;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历程都得自己走,不能由别人代走。这是一个明白到不能再明白的事实,是每一个活者的人都能体会到的朴素真理。”⑸这恰恰说明主动性是生命活动的一个本质特征。现在的许多老师也意识到这一点,但是在实践中这一点恰恰被忽视。

如果我们到高中的物理课堂去走走,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在教室里,学生按教师的每一个指令行动,每一个问题作答:教师清楚每一节课要教什么,为何教和教什么,学生却不知道要学什么,为何学和如何学;教师是每日课堂的主宰者,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当然,在课堂上也有一些教师会要求学生上课时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进行独立的思考,但最终大多还是纳入教师预设的框架;他们会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理解规定的和现成的知识,但很少会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发现问题,创造解决困难的方法,去独立面对一个陌生的世界,一个生生不息的世界。”⑹这正是高中物理课堂存在的一个忽视生命的价值的最大弊端,也是最大的一个问题。

对于高中的物理老师来说,如果一辈子,几十年一直做物理老师,其生命的很大一部分是和学生一起在物理课堂上度过的。所以如果老师的每一堂课都像上面那样度过,看是老师是主动的在经历他的生命,其实是从另一个侧面看,他只是把以前的每堂课重复一遍,只是下面的观众不同而已。或许会有所改变,但是五年、十年,老师的激情被耗尽,老师开始混日子,那样会有多少学生会被耽误。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仅有一次。从而反映出我们不光忽视了学生的生命价值,同时也忽视了老师的生命价值。

现在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每一次的课改,都在努力改变。我想说的是,以前认为课堂是老师的天下,现在应为学生着想,但是,为学生的发展着想的同时,别忘了老师,课堂也是老师的生命的一部分。

二、问题的解决

我认为问题的解决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要从理念上改变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看法

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包涵着多重丰富的涵义。

首先,物理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与生命价值的体现。总之,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

每个老师,每个学生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有头脑的活生生的人,每个人都有做自己的权力去经历自己的生命。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性不应被剥夺,而是应该有充分的发展空间;老师不是把学生的生命发展中最宝贵的精神火力和创造力销蚀了,把学生形成积极、主动、自主的自我可能性扼杀了;而是应该把学生的生命发展中最宝贵的精神火力和创造力激发出来,把学生形成积极、主动、自主的自我可能性加大。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实际上通过“教书”实现“育人”,为教好书需要先明白育什么样的人。只关注现成知识传递价值的物理教师,实际上是在“育”以被动接受、适应、服从、执行他人思想与意志为基本生存方式的人。青少年学生内在于生命中的主动精神和探索欲望,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常常受压抑,甚至被磨灭。爱因斯坦在他的自述中这样写到:“我想,即使是一头健康的猛兽,当它不饿的时候,如果有可能用鞭子强迫他不断地吞食,特别是,当人们强迫喂给它吃的食物是经过适当选择的时候,也会使它丧失其贪吃的习性的。”⑺所以填鸭式是破坏生命本能——好奇心的最大敌人。物理教师的心目中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要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人,去做好自己的课堂教学工作。

第二、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生命多方面的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

二期课改提出课堂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我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不能忽视。以前的课堂目标可能没有很好重视这一点——情感目标。它是指学生在对己、对事、对他人、对群体的情感体验的健康与丰富,以及情感控制能力的发展。因为学生中很大一部分并不一定从事物理研究,而物理课堂上对他们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他们以后的生活也许会有意地年年过的影响。“课堂教学完整目标,还应该包含学生意志、群体工作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多方面。其中每一项,都应既有与认知活动相关的内容与价值,又有其相对独立的内容与价值,又有其相对独立的内容与价值。这些方面的统合,才构成学生生命整体发展。”⑻

2、物理课堂教学过程的探究。

物理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教师在作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认真地分析物理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而不是首先把握这节课教学的知识重点与难点。并不是认为物理学科知识对学生的发展没有价值、可以无视,相反,它是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最终掌握的基础性的内容。但课堂教学对学生的价值不应停留在此,更不能把学生当作是为学习这些知识而存在的,教师是为教这些知识而存在的。教学为学生的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是最基本的立足点。第一,把书本知识按物理学科内在的逻辑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基本上以结构为大单元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使贯穿教学的认知主线是结构的逐步复杂化。在教学与一个知识结构相关的内容时,又将其分成两个教学阶段,第一阶段是教学以知识为载体的某一结构的阶段,第二阶段是学生运用这一结构,学习和拓展结构类似的相关知识的阶段。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主动地投入学习,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与能力。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最有效率的是掌握和运用知识结构。从而让学生对与结构相关的知识的牢固掌握和熟练运用,直到内化。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发现、形成结构的方法及掌握和灵活使用结构的能力。学生对物理知识结构群的学习、内化,有助于学生头脑中形成结构群和结构思维的方法,这对于学生在陌生复杂的新环境中能用综合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基础性作用,是身处复杂多变时代的人生存、发展所需要的一种基础性的学习能力,也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可自我增生的重要基础。

第二,将结构化后的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重新“激活”,实现与三方面的沟通: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沟通。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重新息息相关,使它呈现出生命态。具有内在生命态的知识,最能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的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教师在寻找这三方面联系的同时,也拓展了自己的认识领域,并把注意力从研究教学内容转向学生的前在状态、潜在状态、生活经验和发展的需要,这是实现由“教书”为本转换到通过教书来“育人”的十分关键的一步。第三、在教学设计方面要完成的最后一个综合,就是将每节课具体要教学的内容与教学过程的事先策划结合起来,构成“弹性化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的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设计中就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教学过程的设计重在由何开始、如何推进、如何转折等的全程关联式策划。至于终点,何时嘎然而止,并不是绝对的,重要的是水到渠成,不是硬性规定的步子大小与全班齐步行进。过程的设计也要有“弹性区间”,可以通过不同的作业、练习、活动来体现。过程设计还要策划教学行进中的教师活动、相应的学生活动,组织活动的形式与方法,活动效果的预测和期望效果的假设,师生间的互动方式等一系列方面,最后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三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深刻地指出:“未来的学习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题,手脚眼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 ⑼在物理可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师生的生命性,同时最重要的是:“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谈到:“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它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它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说,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⑽可以看出知识的传授知识物理课堂教学的一个小的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

物理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老师是生活的艺术家,学生是生活的艺术家,只是老师经历的比学生多一点,知识多一点,年龄大一点。而课堂则是师生生活的第一线,也应该是师生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老师和学生都应该认真地对待生活,对待他们自己的课堂,课堂教学留给学生的不光是知识,更多的应该是生存的技能,对待生活的乐观的态度,勇于进取的精神,人生美好的回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和他们生命价值的体现;留给老师的是美好的回忆,成功的体验,自己人生的丰富,对生活的更加热爱,对生命的更加热爱和其自身生命价值的体现。

总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要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营造良好得氛围,充分体现出每 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最后我引用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提到的结束全文:“有个才子讲得不错,他对教育下这样一个定义:‘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 ⑾ 注释:

⑴叶澜 《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http://(2005年11月1日)

2、叶澜 《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http://(2005年11月1日)

4、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http://(2005年11月1日)

5、李磊 《让物理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上一篇:高压摆喷桩施工记录表下一篇:优秀的人一直在努力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