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景教学活化聋校语文课堂

2024-04-16

让情景教学活化聋校语文课堂(精选11篇)

篇1:让情景教学活化聋校语文课堂

让情景教学活化聋校语文课堂教学 广西百色市特殊教育学校

岑卫华

摘要:情境教学不仅符合聋生的学习心理,而且确实能促使聋生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期,对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培养聋生的智能均有益处。创设情境的主要途径有,实物演示情境,图片再现情境,生活展示情境及影视展现情境五种,除此之外,应灵活运用情境创设的途径,让聋生在情境中学知、认知、获知、用知,使聋生真正达到全面提高语文整体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情景教学

活化

聋校课堂

聋生由于听力残疾,对他们言语的发展和掌握语言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对他们的认识活动也带来了许多不良的影响。基于这种情况,欲使聋生尽可能地多学习并掌握一些祖国语言,就要求我们特教老师在教法与学法上动脑筋,花气力。

经过长期的理论学习和对聋生心理与生理特点的探究,加上十七年来的实践与摸索,我感到情境教学符合聋生的学习认知。这是因为情境教学是将每课教材所特定的情境作为一个心理场景、一个整体作用于聋生的意识。情境的展现,不仅包含着直观教学对某一事物的感知、认识,而且包含着聋生的情感活动、智力活动及语言的表达。一、情境教学符合聋生的学习心理

教学中我先把教材描述的情境展现在聋生面前,让他们感受情境以激发其兴趣,聋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感到新异、觉得看的见、摸得着,这样更能充分调动聋生以目的为主的多种感官的协调作用,使其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与此同时,我根据聋生认识活动的规律,把教材内容精心创设的情境从不同的角度、有层次地出现,并引导聋生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从而使聋生能获得较全面、较清晰、较深刻的感知,为理解新知识,形成正确的概念打下了基础。

由此,师生均能进入教材所特定的情境之中,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不论是低、中、高各个年级都能把学习语言理解语言,掌握和应用语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这同时把具体、现象的情境与抽象的语言文字紧密联系起来,它有助于聋生对新知识的整体感知与全面理解;有助于对聋生进行字、词、句、段、篇的读、说、写的综合训练;更有助于聋生产生“视觉经验的词语化”即词句与形象、动作、表情等沟通起来。这样,语言与思维也必然随之而发展。对提高聋生的语文素质将起到积极作用。

二、聋校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的主要途径

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的主要途径大致为;实物演示情境、图片再现情境、表演体验情境、生活展示情境及多媒体尽其用现情境五种。

(一)实物演示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事物

实物是具体的,为使聋生认识所学事物的本质属性,需选取典型的个体和一些必备的背景物体,促使聋生对事物进行整体感知,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正确地认识事物,理解表示或描述事物的词或句子,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如在低年级词、句教学中,教学“帽子”一词,教师在出示与教材插图相同的事物时,还准备皮帽、安全帽、军帽等多种式样的帽子。聋生通过整体感知后,初步认识了“帽子”的含义,再经过音形的教学与义的强化,不仅懂得“帽子”可戴在头上,而且还懂得“帽子”的种类是很多的。在一年级语文课学习“糖是甜的”等一词句时,把糖、盐、醋、酒等一些事物分别出示在聋生面前,让他们通过眼观、鼻闻、手摸、口尝后,从而对“酸”、“甜”、“苦”、“辣”、“咸”有了充分的感情用词和句的语言行成保持自己的记忆中。

(二)图片再现情境让学生感悟

图片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教师几乎离不开放大课文与放大图片。为使图片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常把放大图片涂上颜色,使画面的主要部分形象鲜明;还根据课文内容增画示意图,设计剪贴画。还适当地制作一些活动图片和动画装置,画静为动,静中有动。这样就把课文内容的情境具体行象的再现出来。使聋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浓,感知透,理解深,掌握快。如在讲授《看月食》一课,其中第三至五节是课文的重点段。为了帮助图中月亮的两侧剪开,把硬扳纸制作的月亮阴影用铁丝穿好安置的插图背面,在讲读课文时以三球仪作配合在讲月食时,把月亮阴影从第一道逢中穿出,将课文描述的“像小船、像镰刀、像眉毛、像弯弯的细钩„„”形象地演示出来,在由三球仪与课文第四节配合讲清月食原理,然后讲“复原”,即第五节的内容,方法也是边讲演边演示,把月亮阴影从第二道缝中穿入,逐渐进入插图背后,使聋生清楚的看到月亮“复原”了。通过这样的教学,聋生就能比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了。

图片再现情境既能帮助聋生理解课文内容,又能在看图作文中起一定的作用。教师在有意识的引导聋生观图的过程中,让他们懂得画面中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次要的、哪些是远景、那哪些是近景,尤其注重培养聋生观察画面中的人物,注意人物的神态、动作,启发他们对头脑中的一些感性经验和视觉表现进行回忆,以丰富画面情境,在此基础上,提示他们展开符合事理的想象,努力把画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内容通过想象表达出来。这样既培养了聋生的观察力,又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还提高了他们看图作文的能力。

(三)表演体验情境让学生更领悟课文

聋生动作模仿能力强,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要求,设计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且便于聋生“操作”的表演动作。或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或是聋生感知并理解课文内容较深刻时,让其个人表演分角色表演,使聋生在表演过程中,抓准时机,把看、读 说、写有机地相结合,与此同时,聋生自己进入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书本上的了,而就是自己或是自己的同学,这样,聋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使聋生情绪高涨,通过表演不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达到领悟课文思想意义之目的。当聋生带上头饰后,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此时,表演者实现悉心领会课文中词句的含义,观看者仔细观察同学的表演,并品味课文内容,他们共同进入情境,在表演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体验到《小公鸡和小鸭子》一文蕴含着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思想意义了。

(四)生活展示情境让学生体念生活

把聋生带入社会、带入现实生活的场景,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有目的地观察客体,来学习词语和句子及课文内容,帮助聋生感知并理解教材内容极为有利。如在二年级归类学词学句的教学中,把聋生带到大街上,让他们亲自去商场买东西,去邮电局寄信,起电影院买票并排队进场看电影,去医院观看病人看病人的经过。由于观察、实践与学词学句密切结合,因此,效果格外明显。又如《雾》一文的教学中。选择大雾的早晨,把聋生带出去观看中教师适时出示词和句子的卡片,让学生把雾景与词句紧密结合,这样,在课堂中难以讲清的“笼罩”、“薄纱”、“模模糊糊”、“轮廊”、“水晶衣”等词,学生通过观察便恍然大悟了。而且对课文描写的雾景领会更深了。

(五)多媒体展现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随着特教事业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步为课堂教学所使用。它的特点是把活生生的课文内容的情境展示在聋生眼前,使他们感知客体的程度加深了,便于他们理解并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赵州桥》一文的教学中,让聋生结合课文内容反复观看《赵州桥》的视频,在讲读分析课文时,适时地开放视频,使聋生真正地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并由此而产生对祖先创举的敬佩之感。每年我校组织的"助残日"活动中,电视台的同志摄下了宣传活动的全过程。回校写作时,我让聋生先反复观看录像。当他们看到自己也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时异常兴奋,他们觉得有事可述,有景可写,有情可抒了。此时,教师稍加点拨,聋生便较胜利地完成了习作。

通过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感到情境教学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如何最优化的运用情境教学: 首先,就教师而言,必须苦练“内功”,除了具备普通学校教师的基本功外,还要有自己的特长。如有的教师的舞蹈和表演小品的特长,则可用教育生动形象的表情、动作并结合应用的教具把课文所特定的情境展示出来。有的教师擅长书画,则可多用示意图、投影片等简易教具来创设情境。总之,要创造条件,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使教师具有驾驭教材,设计最佳方案的能力。

其次,对聋生而言,掌握词语的数量,理解的准确性,平日思维的方式与密度以及运用语言的能力都与正常人有较量的差距。聋校便成他们群居的场所,这样一正常人交往机会就相应地减少,口语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手语存在着表意的模糊性,这对发展聋生语言与思维能力都将产生一定的负效应。

必须向最优化目标努力。作为教师来说还应灵活的运用情景创设途径,在情境教学这一整体中,坚持以全面理解教材内容为基础,强化“双基”训练为主线,培养和发展聋生思维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与课外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法为渠道,以教师深入聋生生活之中训练和发展聋生生活语言为杠杆,努力做到让聋生在情境中学知、认知、获知、用知。引导聋生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少儿读物,扩大其知识面,丰富他们的语言。真正地使聋生达到全面提高语文整体素质目的。

参考文献:聋校教学文萃 辽宁省教育委员会主办《特殊教育》

篇2:让情景教学活化聋校语文课堂

摘 要:情境教学法是语文新课标的一次革新,它能很好地改善传统教学的枯燥乏味,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语文的情境中,发展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更加深刻细致地理解文本内容,丰富情感体验,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着积极的作用。如何运用情境教学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是教师不可忽略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特征;策略

“情境”源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他借助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古代“伯牙学琴”的故事为情境教学的成功典范,伯琴学琴三年不成,成连让伯牙面对大海,聆听天籁之间,由自然之美引发心中之情,情感受到感染,艺术灵感被瞬间激发。

教师创设的情境要有真实感,要复活学生的原有图式,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产生真实之感。创设的情境要有情感,要以文本之美熏陶学生,诱发学生的“情”,让学生发现语文之趣、语文之美、语文之真。创设的情境要有想象力,要为学生拓展广远的意境,能开发学生的潜能,使人茅塞顿开,能帮助学生叩开心扉,打开记忆的仓库,疏通联想的脉络,张开想象的翅膀。

一、初中语文情境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1.一味追求“情境”,忽视了文本内容。毋庸置疑,语文教师应打破单一的讲授模式,采用演讲、辩论、讲故事、播放音乐与动画等方式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但部分教师为追求“所谓”的教学情境,在课堂上除运用多媒体创设图画情境外,还让学生动手画画,将语文课上成了美术课,忽视了文本内容,忽略了语文课该有的“文”味。

2.随意“情境”,偏离文本中心。“好钢用在刀刃上”,在重难点内容处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能理解与把握,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化,易被学生所接受。部分教师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创设教学情境,追求表面的浮华,而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却视而不见。

3.重“情”轻“境”,脱离文本实际。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情感随课文内容而波澜起伏,欲罢而不能,让人流连忘返。“情”依赖于一定的“境”而生,若创设的情境脱离了文本,就没了活动的背景,“情”就会失去依托。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充分理解情境教学的特征才能更有效地实施情境教学。

二、情境教学突出“情境”二字,创设情境教学应具备以下特征:

(一)情境的创设要有真切感

此特征就是要求情境的创设要与教学内容的意境相符合,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想学和会学。初中阶段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认知经验,情境的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与新知识的链接、同化,直接让学生感知知识,在相似的情境中获得对应的形象感知,从而带给学生真切的感觉,更加投入到学习中。

(二)情境的创设要富有情感性

语文情境教学,情感性是关键,丰富的情感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知识的传达中伴着强烈的情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爱,学生才会更喜爱学习,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更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满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情境的创设要能诱发学生的“情”,让学生在文本中感受各种“情”(亲情、友情、师生情、爱国情等),不仅让学生自主地学到了知识,而且提升了精神境界,更加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情境的创设要富有想象力

富有想象力的情境设置不仅能激起学生的情绪,推动内需,更能成为学生想象的契机。把教学内容与生活相结合,设置富有想象的情境,更能拓展深远的意境,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文本所要展示的情境中,加强学生间的交流,通过联想、想象拓展思维,让语文教学更加富有情趣。

三、开展情境教学,让语文课堂彰显魅力

1.以境激发情感。教师捕捉文本之美,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情感得到共鸣,从而引发悬念,激发学习动力。(1)以生活启情。初中生对生活充满热情,但由于社会阅历不丰富,人生体验不深刻,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的气息,打开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宝库,理解文章的立意、情感,接受真、善、美的熏陶。如在《本命年的回想》教学中,教者播放《祝福》的视频片断,出现祭祀用的鱼时画面静止,让学生用简单语言概括影片中反映的习俗。(2)以画面生情。画面可以使内容具体、形象化,让学生走直观、真实地感知课文内容,道理审美情感。如在《济南的冬天》教学中,教者创设图片情境,向学生展现雪后秀美的山景,让学生感受“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的“妙”在何处?在图片的直观、文本的意境中有学生能感受到妙在雪光、雪色,也有学生感受到妙在雪态。(3)以音乐抒情。音乐、文字同属文艺,有诸多相通之处。教师借助于音乐引领学生进入情境,重返某种场景,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丰富学生想象,让他们去体会文章的意境之美。如在《春》教学中,教者在学生了解课文的结合后,给学生播放《春之歌》,让学生聆听音乐,想象文中的画面,将自己置身于春天的原野中。(4)以想象悟情。古诗的意境之美千姿百态,或雄伟壮阔,或豪放旷达,或含蓄典雅,教师要借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帮助他们搭建想象的桥梁,焕发他们的情感体验,让他们产生情感的共鸣。如让学生读《泊秦淮》,想想“烟笼寒水夜笼沙”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2.以境启发思考。教师要在文章的疑问处、矛盾处创设问题情境,留有让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产生疑惑,将他们的思维置于活跃的状态。如在《孔乙己》一文中“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表示揣测,“的确”表示肯定,学生能从中看出矛盾,到底是“死”还是“没死”,学生提出质疑。教者要引导学生不能静态地分析句子,而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教师还要深入挖掘文本,抓住易被学生忽略的字词分析文本,如《背影》中“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句话看似平淡,学生忽略“已”“最”等词,就忽略了作者的情感。教师在此处设疑,能让学生感受作者之情感,感受作者的意图。

3.以境促进思考。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拉近知识、生活、媒体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促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借助多媒体创设形象、直观的情境,能渲染学习气氛,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故事创设情境,能紧紧抓牢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学习之中;借助角色扮演,让学生置于真实的情景之中,体味角色的心理,感受人物形象的塑造。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学习中,教者让学生在揣摩人物心理的基础上,分派旁白、邹忌、妻、妾、客、齐王六位角色,如要表现妻的偏爱、妾的畏惧。通过扮演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艺术魅力。

4.“情”“境”“人”互动

师生是情境的实现者,亦是情境的一部分,师生充分地融入情境中,更能发挥情境的教学意义。如,《天净沙•秋思》写的是诗人马致远的所见所感所悟,通过多媒体播放画面,配上“秋日情思”的曲目,可让学生充分融入诗的情境中,充分感受诗的意境,更能激活思维,进行创造性学习。

总之,情境教学不是简单的事情,它需要教师不断地思考和分析研究,那样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教师应在情境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思考、想象、实践,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显示自己的个性,从而实现有效的情境教学。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菜坝镇初级中学校

篇3:让情景教学活化聋校语文课堂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 在生活当中, 有着许多语文知识。新课改对聋校语文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语文课堂实施生活化教学,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语文的能力。现阶段聋校语文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仍以“灌输———分析———训练”传统教学模式做主线, 教学上缺乏创新, 忽视聋生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 不注重语法教学等。文章对实施课堂生活化提高聋校语文教学质量进行相关研究。

二、聋校语文生活化教学措施

(1) 让课堂走近生活。为了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可以在课前三分钟对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引导。例如, 让学生回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细心观察, 认真发现和学习语文的能力。这样, 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尽快地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还可以使学生明白生活中有大量的语文知识, 需要我们去发现, 去学习, 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重要源泉,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另外, 为扩大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层面, 可以让学生走上街头, 走进书店、图书馆, 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语文知识的路径, 让学生将自己搜集的资料整理归纳, 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用语言描述出来。学生们搜集了各种店面上的标语和广告词, 然后对其中的错别字和错误语法进行纠正, 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是语文, 从而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更加重视, 扩大了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范围, 开阔了学生视野,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 让生活进入课堂。新课改不断深入, 教材中的生活气息愈来愈浓。因此, 教师要利用好这些资源, 让生活进入课堂, 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理解文章精华, 并且能学以致用。例如, 讲授《秋天的怀念》这篇课外阅读材料时, 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认真仔细的阅读, 其次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陈述故事内容, 再鼓励学生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受。然后让学生回忆自己与母亲的故事, 引导学生用心感受母亲对自己的爱体现在哪里, 用较优美的语言或小诗表述出来, 在全班进行朗读。最后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 谈谈文中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对自己孩子的爱, 使学生明白文章中的母亲与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母亲的爱是一样的平凡而伟大。学生回想母亲对自己的爱, 不仅会更深层次理解课文, 掌握文章要领, 而且会更加理解和感激自己的母亲, 受到生活的启迪。

(3) 营造情境, 再现生活。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 学习起来较为困难, 不易掌握。因此, 教师要营造生活化情境, 再现生活, 拉近学生与课文内容的环境关系, 使学生能够对课文进行透彻的理解。例如, 讲授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考虑到学生童年时对生活都是充满美好幻想, 笔者首先让学生把自己童年时的美好事物、美好回忆用语言描述出来, 在课堂上大胆地讲给同学们听。然后, 让学生感受作者儿时在百草园的奇妙生活:有清新甜美的瓜果、奇妙可爱的动物, 和三味书屋单调、枯燥、乏味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这样, 学生深刻地理解了鲁迅先生对旧时封建教育的批判, 揭露私塾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文章主题。进而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生活, 观察生活, 体会生活中的无尽乐趣, 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聋校语文生活化教学效果的保证措施

儿童通常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 根据这一特点, 在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 要注重创设教学情境, 强化生活化设计, 使课堂教学更加生活化, 使学生能够在玩中学、学中玩, 加深学生印象, 对知识进行强化吸收、巩固。首先, 要以学生为主体, 将学生的现实生活与课堂联系在一起, 让学生在生动的学习环境进行学习, 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其次, 复习过程一般比较枯燥乏味,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一个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 将复习内容巧妙合理地组织在一起,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者, 可以让学生对话剧性的课文进行演绎, 学习一些画面性较强的课文时可以让学生画一画, 加深理解课文, 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热爱大自然的审美情趣。在学习实践性较强的课文时, 可以让学生做一做,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结束语

聋校语文教学质量关系到聋校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和未来成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语文课堂中实施生活化的教学活动, 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打开多种与生活“对话”的窗口, 丰富学生的阅历,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加深知识储备,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作为教师, 需要不断深化教学理念, 注重方法的变革创新, 通过实施课堂生活化, 使聋校语文教学质量得到切实的提高, 促进学生成长。

摘要:针对现阶段聋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让课堂走近生活、让生活进入课堂、营造情境再现生活等方面探讨聋校语文生活化教学措施, 研究聋校语文生活化教学效果的保证措施, 以提高聋校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聋校,语文教学,生活化教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贾中庆.聋校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思考与探究[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 2009 (06) .

[2]孙宁峰.戚善羽.聋校语文课堂沟通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现代特殊教育, 2008 (08) .

篇4:让情景教学活化聋校语文课堂

一、创设情景——体验情感,激发欲望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应给学生以情感体验,利用计算机创设教学情景,可使原本单调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新奇、生动可感,对耳聋学生生理的特殊性来说,恰到好处。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利用flash制作这样一段画面:A.茫茫的宇宙群星璀璨。B.旋转着的地球从宇宙深处飘出来了,慢慢清晰。(说明地球相对宇宙来说是渺小的)C.随着教师双语(口语、手势语)细致地描述,出现晶莹透亮的球体。D.最后出现了转动着的、蔚蓝色的地球(体现地球的美丽壮观,可亲可爱)。如此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使耳聋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认真进行积极的思考,同时产生疑问,使他们既感受了宇宙的宏大浩瀚,又体会到地球的美丽壮观,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景——克服语言及思维障碍,激发疑问,提出问题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多方面获得充分的发展,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首先要学生产生问题,由于听力缺陷,聋生的语言及语言思维发展严重迟滞,因而这是聋生的弱势。而利用计算机创设教学情景,会使学生有更深的体验、更高的兴趣,从而更容易提出问题。如学习《赵州桥》课文时,欣赏赵州桥录像片后,“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坏,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学生提出①“这种设计”是指怎样的设计?②“创举”是什么的意思?③“这种设计”有什么好处?同学们通过自己动脑,再和组里的同学议一议。观看课件,很快寻求到了答案。聋哑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己解决了问题,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从而更加热爱学习。

三、创设情景——展现过程、突破难点

聋校语文课程既有生动的一面,又有枯燥的一面。降低难度方法之一变抽象为直观。多媒体课件能把学生难以想像的表象呈现于眼前,变抽象为直观,展现过程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如我教《草原上的鹰》这课时,通过Flash动画课件来展现美丽的大草原的绮丽的人文、地理景观,鹰在天空盘旋,并辅之势语解说,使耳聋学生仿佛置身于辽阔美丽的大草原中,沐浴着和煦的阳光,和老鹰一起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在这种优美的情境中,耳聋学生的想像思维任意驰骋。因而,耳聋学生不仅能深入地理解一些抽象的词语、文章内容,而且能深刻把握文章主旨,更能培养耳聋学生良好的空间想像能力,并与作者产生强烈情感共鸣,激发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不仅能使语文教材变成活生生的言语,而且富有生活气息,使学生产生仿佛置身于有声世界的感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增强聋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地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篇5:聋校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0164-02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材中的生活气息愈来愈浓。针对聋生和教师的现状,我们努力在课堂教学中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让语文教学融入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生活与课堂紧密结合。

篇6:让背诵回归聋校语文课堂

郯城县特殊教育学校 郭凤侠

综观现今聋校语文课堂,大多被教师滔滔不绝的评析、提问,学生的回答问题、流于表面形式的小组讨论所替代。至于背诵,则大多被挤出课堂,要么让学生课后去背诵,要么课堂上挤出两三分钟时间走走背诵的过场。这些做法使得学习语言文字本来就存在困难的聋生对学过的课文大多一知半解。以至于到了四、五年级还写不出多少通顺的句子,作文更是难上加难。因此,笔者认为,让背诵真正回归聋校语文课堂是十分必要的。

一、品味赏析,“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现行聋校语文实验教材课后思考练习题中,对背诵的要求更多的是“背诵课文的几个自然段或全文背诵”我们不妨把它改为“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从心理学角度讲,人对自己越喜欢的东西追求的主动性越大,在大脑记忆库中留下的印象也越深。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让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并不觉得是一种负担,并且所积累的语言文字也更牢固。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对这样的背诵要求,有的学生根本不去背诵,理由是自己都不喜欢;有的学生专挑那些短小易背的段落(有的学生专挑文中只有一两句话的段背,算是完成了背诵任务)。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这一结果出现的正常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在品析重点语段的过程中,确定自己喜欢的部分,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段落背诵的更有价值。在实践中,笔者认为应重点引导学生赏析品味以下句段。

1.描写形象的部分。《翠鸟》作者在介绍翠鸟时,抓住它在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采用了拟人、比喻、对比等多种方式进行描写。比如“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杆上”中的“喜欢”,“等待游

到水面上来的小鱼”中的“等待”。无不反映了作者为翠鸟赋予的人性化的色彩;“翠鸟蹬开苇杆,像箭一样飞过去”,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翠鸟的速度之快。作者在描写翠鸟机灵、敏捷的动作特点时,是把它和小鱼作了一番对比的。小鱼“悄悄”地吹了个泡沫,“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类似这种描写生动形象的部分,应作为重点,引导学生赏析品味,反复诵读。

2.情感浓郁的部分。如《师生情》一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三位女同学不能进病房看望王老师,在病房外的举动和心情。语句含义深刻,感情真挚强烈。文中最后一句用“也许看到了……”“也许看到……”“也许看到……”,似实似虚地表达了她们内心渴望见到王老师的心情。紧接着,又用“深情地看着、等着”“默默地祝愿着”,进一步表达了同学们对王老师的爱戴、深情达到了难分难舍的程度。这种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段落是文中的重点段,应引导学生在读中去感悟。

3.蕴含哲理的部分。《两只小狮子》一课,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所蕴含的道理非常深刻:“只有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文中懒狮子和小树的对话,以及狮子妈妈的话都值得反复诵读、体会。

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体现的是对学生的尊重;背诵有价值的段落,体现的是对语文教学目标的落实。课堂上教师把希望学生背诵的提出来跟学生一起赏析品味,引导学生喜欢这一部分,发现这一部分值得积累。这样做既尊重了主体,又固本强基,自由而不失度。

二、因文而异,多种方法指导背诵

背诵也是有方法可循,有窍门可依的。只要掌握了背诵方法,背诵起来就轻松得多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背诵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如何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语言形式,有针对性地指导背诵呢?

1.抓关键词句背诵。背诵《桂林山水》第二段漓江的水时,引导抓住“大海、西湖——静、清、绿——感觉”这些词,因为这些词语起着提示每一句的关键作用。第一句通过大海和西湖比较,衬托漓江水的美;接着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分别写出水的三大特点;最后写了自己坐在船上的感觉。让学生一边想这些关键词,一边背诵。

2.理清条理背诵。每篇课文都是按一定顺序写的,都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线索。背诵时,可以先让学生理清课文的线索,然后按照这条线索进行背诵。《翠鸟》第一自然段描写外形特点部分,按爪子、羽毛、眼睛、嘴的顺序进行描写,对照翠鸟的图片,理清描写的顺序,然后分别背诵描写这四个部位的句子。其中写羽毛颜色的四句话是背诵的难点,引导学生再理清写羽毛部分的顺序:它的颜色非常鲜艳(总述)。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的……。腹部的羽毛像……的……。(分述)这里的“头上”“背上”“腹部”是按翠鸟的外形从上而下的顺序来描写的,而且语言的表达形式基本是一样的:从“色”到”“形”。色——橄榄色、浅绿色、赤褐色;形——像头巾、像外衣、像衬衫。这样记住部位顺序,印象深刻,便于记忆。

3.想象画面背诵。借助有关的教具、学具等教学媒体,或者让学生画一画等方法,把要背诵的内容转换成画面再现出来,引导学生背诵。背诵《富饶的西沙群岛》鱼多一段时: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根据文中描述的各种鱼的样子,在课本的插图上,画上各种鱼;然后放录像,让学生认识那些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的鱼,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的鱼,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刺儿、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的鱼等等。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进行背诵。

4.表演体会背诵。背诵《赵州桥》第三自然段时,先板书关联词,让学生抓住句子的表达形式:“这座桥不但……而且……。有的刻着……所有的……。”再让学生表演“双龙缠绕吐出水花;

前爪相互抵着、回首遥望……”指导着学生回忆表演背诵,或边做动作边背诵。背诵《课间十分钟》第四自然段丢沙包活动时,让学生亲自表演体会一下,然后再背诵,效果好很多。另外还可以指导学生表演课本剧、当小导游等方式,在演中练习背诵。

5.读背结合背诵。就是学生对背诵的课文熟读之后,要求合起书本进行试背。遇到记不起来的地方,再翻开书本看看。对不易记住的内容或容易背错的地方多读几遍。实践证明,尝试背诵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背诵的效率。

课堂上既要给学生充分时间背诵,还要通过同桌对背、接龙背诵、齐背、以默写促背诵等方式检查背诵效果,也要遵循遗忘曲线,合理安排复习。既要堂堂背诵检查,又要每周集中安排一定时间进行背诵检查,不断强化记忆痕迹,避免其减弱或消退。

篇7:让情景教学活化聋校语文课堂

浅析如何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

摘 要: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是:注重培养促进人的发展,将教育和生活紧密相连,致力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让语文走向生活。因此,本文对将生活融科语文教学、将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10-0223-01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这一教改的途径。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走向生活呢?下面我将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有意安排,合理引导,体现生活中存在语文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中时时处处有学问,关键看我们能否很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鉴于此我要求学生每天在上语文课课前三分钟时回顾自己的见闻感受,从而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存在语文。前不久有位学生在回顾时讲到,他在看电视剧《还珠格格》时发现了这样一个情景:有一天,乾隆考小燕子的成语。她把“三十而立”理解成“三十个人排排站”,把“羊缝鹰围”理解成“一只老鹰围攻一只羊,把羊吓的钻进石头缝里去了”这告诉我们:不要望文生义,只看它字面上的意思。瞧瞧影视作品中居然存在着语文,学生在看影视作品时除了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外还能学到语文知识,真是一举两得呀。其实除了影视作品外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存在语文,如优秀的广告词中,大街小巷上的标语中,与人的交往中……然而这些在课本之外的语文资源如果老师不加以合理引导的话,学生很容易就会视而不见。相反如果老师适当的点拨一下,学生就会有意识的去发现,就能在无形之中学到语文知识。总之生活的广阔天地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学习的资源,可以说生活处处皆语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让我们的语文学习植根于生活这块深厚肥沃的土壤里,使其永远生机勃勃,活力无限。 二、将生活引入教学,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细心观察教材我们会发现:教材中的很多课文直接来自于生活,有的课文内容还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事物,只是他们常常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如能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就能帮助他们迅速把握课文,同时帮助他们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比如我在上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端午的鸭蛋》一课时,我先布置学生星期天去超市选购咸鸭蛋,了解咸鸭蛋的主要产地,并观察咸鸭蛋的外形、颜色,并把观察结果形成书面材料。在上课的时候,我特地买两个咸鸭蛋。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咸鸭蛋,仔细观察其颜色、形状,然后再剥开外壳,观咸鸭蛋的内部形态、颜色,品尝咸鸭蛋的味道。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再引导他们自读课文,由于有了实际生活的体验,学生们很快地理解了课文,抓住了课文的中心,还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设想,不仅增加了知识,更在无形中提升了学习的能力。 三、抓住契机,及时引导,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 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基础学科,语文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和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认为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外,还应引导学生做一件事:学做一个大写的.“人”。“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做个人”,从学生的人格发展来说,“学做人”比“学知识”更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应用课内外的有效资源对学生进行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生活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习惯以自我为中心,遇事斤斤计较,经常为了一件小事而争吵,甚至大打出手。前不久我班上一位男同学因为书被别人弄在地上了,就大动干戈,纠集一帮人在操场里大干了一场。针对这种情况,在一次语文课上,我给学生读了《知音》上一篇这样的文章:一位姓陈的民营企业家,妹妹因车祸不幸身亡,在追究事故责任、为妹妹讨回公道的过程中,发现两位肇事者(也在事故中身故)的家庭十分困难,不但原分不动地归还了其中一位肇事者已付的4万元经济补偿,还以德报怨,出钱资助另一位肇事者的家庭。读完后我组织学生讨论,并联系自己及周围的实际生活谈体会。大部分学生对这位企业家的宽容大度表示敬佩,都认为应该向这位大企业家学习,以前打架的同学自觉地站了起来对自己以往的行为作了反省,在此基础上,我趁热打铁,教育学生要以宽容之心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要和班上的同学和睦相处。这种以身边切实的事例来开导学生的方法,让学生很容易接受,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语文教学“生活化”永远是语文教学实践和研究活动的主题之一。美国教育家华特说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极其简单而又非常深刻地揭示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可以说,它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的一条规则。我们只有基于这条“地平线”,组织语文教学活动,方能托起语文教学这轮“红太阳”,迎来语文教学的“艳阳天”。

篇8:让情景教学活化聋校语文课堂

我们知道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我们的学生——那些稚嫩的孩子,正处于开始关注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大自然的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但是长时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多是让孩子们理解课本上的理性知识,反而将他们最熟悉的生活忽视了。课堂上多是老师讲,学生听,从课堂到课本,从课本到练习,具有明显的封闭性。于是生活中的情感、价值观得不到良好的培养。为了改善这种状况,真正做到让学生喜欢我们所教的东西,就必须运用生活化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学,力求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让学生感知生活,体会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情趣,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架起学习桥梁

《语文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美丽的自然风光,宝贵的文物古迹,国内外发生的重要事件,学生平常的家庭生活和日常学习生活等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资源。我们要学会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将我们的语文教学设计得像生活中的一台戏一样。在课堂上为他们创设一些熟悉的生活情境,给他们提供更多学习语文的机会。从而架起生活与语文学习的桥梁。孩子们可以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复习生字、词语时,我没有让学生反复读卡片或课本上的内容,而是把全班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学生熟知的知识抢答方式来进行,让每个孩子积极参与进来。这样,学生兴趣非常浓厚,个个都想好好表现自己、为自己小组赢得荣誉,都积极地举起自己的小手来抢答。一节课下来,学生仍然“意犹未尽”。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仅复习巩固了生字、词语,而且还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频发,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这些大的自然灾害给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孩子们都非常了解。我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发现他们对这些国家大事相当关心。“汶川人民太苦了”“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太大了”……对于这些发自生内心的评论,我因势利导,利用一节语文课时间,把这些作为教学内容,介绍并播放相关的录像后,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小组交流后,让学生以书信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想。“可恶的森林砍伐者,假如泥石流发生在你们身边,假如你的亲人被洪水冲走,你还会继续砍伐森林吗?”“灾区的小朋友们,擦去眼中的泪水,我将与你们一起为明天的生活努力!”学生的每一封信,无不流露出对破坏环境者的谴责,对灾区人民,特别是对儿童的深切同情。后来再教学《一个小山村的故事》和《地震中的父与子》等相关课文时,无需老师多讲,孩子们一下就领悟了课文的内涵。并且在平时的生活中,他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重视自己身边的环保问题。

二、模拟社会生活,进行语言实践

把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无形中淡化了学生意识、学习意识,强化了主体意识,从而能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因此根据课文描写的生活,进行模拟性的对话,将枯燥的文字演绎成情趣盎然的生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高涨。

课文《阿凡提的故事》中有一个片段:喀孜顿时面红耳赤,结结巴巴道:“这个……这个……”看热闹的人喧哗起来。喀孜在大堂上踱来踱去,犹豫再三,最终无可奈何地宣判。店主赶紧说:“大人,我前天给你的……”喀孜不等店主说完就喊道“退堂!……”教学中我抓住“结结巴巴、犹豫再三”等词语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让孩子们对文章主旨有深刻理解。即课堂中请几位同学以表演的方式来表演喀孜贪婪的丑恶面目以及他权衡利弊,最终无可奈何地做出判决的情形。在这样的情境里,他们深刻地领悟了喀孜的丑恶、阿凡提的机智。不用教师作深刻的分析,轻松地就达到了目的。

另外,小学课文中童话故事的篇目较多,可以把它们编成课本剧,让孩子们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如此一来,学生的想象力更丰富了,言语表达也更顺畅了,表演才华也得以施展了。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语言实践性的教学,不光学语文,也学生活,更学做人。

三、融入自然生活,放飞学生心灵

本着“我手写我心”的精神,《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写自己想说的话”,“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由此可见要使学生的写作能力真正得到发展,就要正确引导学生关心生活、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将自我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要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只有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到丰富的资料。是啊,薄薄的一本语文书,容量有限,可以让孩子积累的东西太少,不能使学生充分地展现自我。我在教学实践中,常常针对习作的需要,带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去享受春色的明媚、盛夏的灿烂、金秋的丰收、冬日的浪漫,让孩子们在绿绿的草地上、红红的花丛中,在蝉鸣的林间小溪旁、浩瀚的星空下,在稻浪滚滚、瓜果飘香的丰收园里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并把这些感受到的美,在大脑里、日记本上积累下来。时间越长,积累的东西就会越多,写作时就不会无话可说。一旦运用,就像打开闸门,记忆的洪流就会奔腾不息。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只要被一双充满兴趣的眼睛捕捉到,就可以成为美妙故事的开端。生活是无边无际的,学生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凡是学生感兴趣的事都可能成为学生作文中鲜活的材料,教师要给他们一个充分自由取材的空间。让他们在社会的大课堂中进行作文训练。在指导作文时,我常常不是指导作文如何写,而是将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放到课堂上让孩子们一起来做。比如包饺子、剪纸花、编小工艺品、做各种科学实验等。孩子们兴趣高涨,同时感受很多,也体会到父母的不易,看到自己的不足。再让学生写自己的感受,他们怎能不文思泉涌呢?这种习作方法寓作文教学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接受训练。其感知就会更进一层,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有血有肉,各具情态。

篇9:让情景教学活化聋校语文课堂

围绕“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课题,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在教科研展示活动中,我有幸听到青年教师朱香兰的一堂沟通与交往课——《勇敢说出来》,目的在于解决聋生与父母的沟通障碍,提供沟通技能。在朱老师激情四射的课堂中我真真实实地理解了、反思着、感悟着聋校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和魅力。

一、展开调查,选取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聋生一般用面部表情,手势比划及一些简单的文字书写与正常人进行交流,但却无法进行深层次的沟通。朱老师注意到,正值青春期的高年级学生面对成长的烦恼,生活的困惑肯定有特别强烈的沟通愿望。而这一点,正是非常有价值的来源于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调查首先从聋生与父母的沟通开始,调查结果让朱老师揪心,孩子们与父母生活在一个家里,本应亲密无间,由于语言的障碍,孩子们与自己最亲近的父母几乎没有沟通。这样一个严重的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

二、谈困惑、促交流,引发探究欲望

朱老师从学生父母一方了解到养育这些孩子付出了很多很多艰辛,是多么不易的情况之后,知道这些聋生的父母并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只是与孩子的情感交流不够,长期以往,以至于孩子误认为爸爸、妈妈不爱自己。针对聋生和父母间存在的沟通障碍,朱老师决定邀请家长共同来参与这节课。课堂一开始,朱老师就提出来这样一个困惑:每周一来上学,许多同学的精神面貌不是很好,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生活困惑引发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父母与孩子的零交流!随后朱老师读了孩子的来信。信中有这样的句子:“爸爸、妈妈,你知道吗?我最怕过的是星期五。这一天我要离开学校回家。可是我害怕回家,因为在家里没人跟我聊天,我很孤单,我觉得我是多余的,爸爸、妈妈根本不爱我……” 孩子哭了,家长哭了,谁也没有料到情感的闸门会打开得这么快,这么猛。朱香兰老师就此抓住了学生和家长的动情点,以情入手,以情动人,扣住这些困惑,打开父母的心扉,从妈妈激动的表情来看,孩子们也知道父母有很多话要对自己的孩子说。就此,课堂上掀起了一个高潮,朱老师抓住时机、乘热打铁、激昂地呼吁并点出课题:父母那么爱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不说出来?孩子们,你们受了委曲,为什么不说出来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勇敢说出来”吧!在朱老师情动辞发,激情四射的教学语言中,家长和孩子们一同流下了激动而又幸福的泪水,迫切地想跟对方说说心里话。

三、学习沟通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交流方式

人类的语言有好多种,其中爱就是最好的语言,虽然孩子与父母的语言有障碍,但只要有爱,什么障碍都可以跨跃。在打开聋生和父母的心扉后,妈妈激动地流着眼泪抱着自己的孩子告诉他:妈妈是爱你的!非常非常爱你!爸爸也难以控制住压抑的情感涌动,尽情地流淌下了不轻掸的男儿泪。在融融的爱意包裹下,孩子们幸福地投入了父母的怀抱。父母和孩子都进入状态,急切地想表达自己的爱。朱老师眼睛红红地、忙碌地穿梭在父母和孩子之间,穿针走线,翻译着爱的语言。朱老师特别注意学生语言生成转换能力的培养,及时向聋生提出课堂要求:“爱是最好的治疗师。我们都有沟通的欲望,现在,就来想想可以采取哪些办法和父母交流呢?”

A口语

口语无疑是最方便、最能够表情达意的语言,聋校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老师都同时采用口语和手语与聋生交流,而聋生的观察能力强,只要老师放慢语速,让聋生对照表情看口型,基本能看懂个八九不离十。而有一定残余听力,口语能力较强的聋生也可以直接用口语与正常人交流进行交流。

课前朱老师布置每位同学准备一件事用口语的形式告诉父母。听力较好的吴坚俊,首先把爸爸请了上来,较完整地说道:“爸爸,您身体不好,不能太劳累,一定要注意身体!”

于是在朱老师的带领下,大家一起来帮吴坚俊分析说得好不好?好在哪里?有没有称呼?是不是有礼貌?爸爸听了有什么反应?最后朱老师肯定地对吴坚俊翘起了大拇指:这就是一次成功的交流!并以鼓励的目光投向班上的其他学生。

B书面语

在聋校的教育教学中,与手语和口语教学相辅相成的还有一种语言,那就是书面语。它不仅能准确地记录历史和表达人类的思想情感,而且能较长时间的为后人留下珍贵的资料。聋生手语有较大的局限性。许多心理活动无法单靠手语准确地表达出来。而书面语是丰富的,可以最大限度的帮助聋生架起情感交流的桥梁。可见,书面语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它不仅能帮助聋生正确运用自己所学的语言知识达到提高书面语的能力,而且能让老师更好的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实践证明在强化聋生听觉口语康复训练的同时,注重书面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可优化语言训练的效果,大大提高聋生的社会交往素质。书面语是一种十分实用的聋校语言,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聋生的视觉优势。

C手语

手语对聋生来说是最好的语言,是听障人交流和学习知识的手段。每个民族都有他的本族言语,对本族语言蕴蓄着强烈的民族感情。听障人不是一个民族。但生理上的残缺和感情上的共鸣使他们自然而地形成了一个集团。交际手段的需要产生了他们的特殊言语――手势语。手语无疑是聋生最喜欢、最习惯、最方便使用的语言。手语也是听障人交际和思维的主要工具

朱老师情真意切地和家长交流:其实学手语,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在欧美国家,掀起学手语的热潮,为的是更好地和聋人交流、沟通。既然你们那么爱自己的孩子,肯定可以学好手语。在课堂上,朱老师让聋生当老师,教自己的爸爸、妈妈学一句手语。一句赞美爸爸、妈妈的话,一句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感情的话。孩子们首当其冲地教会了父母“我爱你!”“谢谢你,我的孩子!”等等。一个简单的词语、一个简单的句子,让初次接触手语的家长学起来有些手忙脚乱。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体会到了要想了解、尊重孩子必须首先了解、尊重孩子的语言。这样能够帮助家长与聋生快捷地沟通,增进情感。

在列举并实践了以上交流方式后,朱老师提示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状况择优选择使用,特别要注意依据地点、时间、沟通的事件和内容选择最适合的交流方式。这无疑不仅做到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更对学生的生活具备有效的指导性。

篇10:让幽默活化小学语文课堂

“幽默”这个外来词的意思是人的言谈、举止有趣而意味深长。简单说,智慧大于其所用,就形成幽默。幽默是一门艺术,教学幽默更是一门高超的艺术。教学幽默在语文课堂的运用是教师个性智慧的闪烁,是教师应变能力的生动体现。

一、教学幽默有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幽默之中包含情趣,蕴藏机智,突显个性。只有天性的幽默、诙谐的个性在多种智力因素碰撞中才能产生良好的思维深层的灵感的爆发。教学幽默需要健康的个性心理因素作为支撑点,以陶冶健全的个性心理品质。教学幽默要有分寸,诙谐有尺度,能自如拓展教学的空间,才能潇洒演绎个性化的教材,做到幽默中不失本份,欢乐中不乏启发,从而有利于调动课堂的教与学的积极性。幽默的语言,谐趣的教学,是教师教学机智灵感的闪光点。幽默可以使教师产生亲和力。教学《长征》一课,学生朗读“万水千山只等闲”后,效果不甚理想,我笑了笑说,“我听你们朗读,总觉得万水千山太沉重了。”一句幽默的话,说出了朗读的效果,让学生在笑声中心神领会,一下子就改变了读法。课堂上良好的师生互动可以触发教师的幽默灵感。也可以恰到好处地为课堂教学增加点“佐料”。幽默有如此的魅力,语文教学完全可以把它请进课堂,让它为语文教学服务。

二、幽默的语言是兴奋剂,有效地活跃课堂

篇11:聋校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研究

聋校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研究

作者:赵庆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2-28

众所周知,聋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是语言,聋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同样是语言。如何有效地使聋生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一直是聋校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长期以来,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们苦苦探索,也未能找到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聋校语言教学质量依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我们一直都未能找准影响聋生语言形成和发展的问题之关键。今天,特殊教育正在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新一轮聋教育课程改革,聋教育的发展和时代对聋生的需要都要求我们必须正视和解决好这个问题。本文拟就聋校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沟通方面做些简单分析,并提出几点可行的对策。

教学语言是指在聋校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聋童使用的语言。教学语言在聋校有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还有手指语和手势语等。学语言是传递教学信息的语言,包括传授知识,培养聋童语文能力,发展聋童抽象思维,陶冶聋童情感,因此,教学语言必须承载正确的教学信息,能被聋童接受,正确理解教学活动中沟通交流的内容,读懂课文,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聋童具有语言文字能力的目标。

我们要全面发展聋生的语言能力,包括手语能力和汉语能力(包括口语能力、书面语能力),因为只有全面提高这两种语言能力,才能为聋生今后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更方便、有效地进行交际和终身的发展、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所以,我以为聋校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也必须正确地、恰当地运用这两种语言,这对聋生的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起着很关键的引导作用。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学习积累和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1、聋生“以目代耳”,眼睛是他们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接受各种信息的主要器官,而视觉是受方位、空间、光线等制约的,所以,我们在课堂中用教学语言传递信息时,必须要注意师生间的位置必须在双方的视力范围之内,这样才能有效地接受信息。

2、在显示口型时必须要顾及到聋生视觉的需要和他们接受口语信息的能力,要考虑到口语信息传递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教师必须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反应,时时关注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自己口语输入的速度,必要时,还应以其他教学语言相辅助,以保证语言信息输入的有效度。

3、在使用手语教学时,必须要考虑到聋生汉语学习的程度,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手语。龚群虎教授说过这样一段话:在聋校对低年级的学生更应多用自然手语讲解,而到了高年级,语言课可以完全用手势汉语,即汉语的手势符号,而且,手势汉语可以使汉语手势符号化,用于课堂讲解,进行基于汉语的沟通。这样更容易培养学生的汉语语感。

4、在使用演示媒体时,教师必须要思考如何通过声音、文字、图像为聋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更好的条件。根据聋生的生理和学习特点,我们要想方设法将多将语言文字与多媒体呈现的形象对应起来,不仅让他们获得感性形象,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此外,我们在用媒体演示文字时,必须考虑到聋生的视觉感受,尽可能清晰、美观,还要设计重现环节,让聋生反复接受语言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言。这里便涉及到了聋校中高年级可以尝试的书面语教学法。

书面语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书面语是口语的书面表达形式,它使语言由听觉感知的口头形式转化为凭视觉感知的书面形式,同时有着比口语更精确、更严严格的语法规则和修辞方法,这些优越性都是其它语言形式所不可比拟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学概论》

该方法的倡导者认为:聋生学习语言的最大的目的是能与人交往、交谈,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立足于社会,这就离不开书面语言的支持。这种方法以书面语言为主,手语、口语运用较少,它们只是作为帮助学生理解的辅助手段。这种方法从根本上减少了对手语的依赖,最大程度上降低了手语的负面影响。书面语教学方法不仅注重了语言的完整性,还注重了实践和锻炼,有助于提高聋生的语言能力。

笔者曾经到一所聋校的双语实验班听过一节课,这节课由一位听人教师和一位聋人教师合作施教,听人教师在讲授时,聋人教师将师生边打手语边说的话用电脑输入并展示出来,这样一来,教师就用汉语书面语将师生的手语(课堂沟通信息)进行了更为准确地“固着”和“呈现”,此举不但让学生能够接收到更准确的教学和语言信息,还很好地落实了汉语书面语的学习,提高了课堂师生沟通和汉语学习的效益,真乃一举两得!

5、在选择教学语言时,我们必须要考虑到教师教的语言和学生学的语言这一对关系。作为聋校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意识到:聋校语文教学中一个特有的问题——教师教的语言和学生学的语言这一对关系,这个关系的主要矛盾在于聋童学得的语言是否跟的上教师教的语言,特别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因为聋童这两种语言能力尚在形成和发展之中,如果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认真地去准备教学语言,很容易造成教师教的语言超越了聋童学得的语言能力,聋童无法正确地接受教学语言传递的信息,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我主张教师备课时必须要备语言,对于听人教师来说,备手语又是其中的一个关键。

6、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聋人的实际用语形式其实是很复杂的,除了聋人自然手语和口语,还应该包括手势汉语和汉语手势。

所谓手势汉语(国内的一些研究文献中称之为“规约手语”、“文法手语”)是孩子们在说汉语(发声或唇动)的同时用手语伴随着每一个词(有些词可能需要口—手系统或指语),这种形式是以汉语作为其基本语言,其结构(语法和句法)是汉语。所谓手势汉语就是口语和手语可以被混合,以便其中的符号(手势、字词)和语法元素可共用。这一部分可能变化相当大,范围可以从类似手势汉语的形态变化到接近实际聋人手语的形态。手语元素越多,聋生就越容易理解,特别是对于那些几乎不知道汉语的聋生。我们称这种混合形态为汉语手势,它使用时可以伴随声音。

正因为聋人实际用语的多样性,美国有学者(Bouvet 1983;Bernstein and Goodhart,1985)认为“美国手语或一种英语基础上的手势系统,像混杂手势英语一样,能够很好地成为完整的第一语言系统,许多聋生能够将这一系统内化,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因此这也就成为了他们的第一语言。”由此可见,国外的聋教育中似乎也并不是绝对排斥实际上也无法完全排斥非聋人自然手语的使用。

根据以上这些语言形式的分析以及对聋生沟通和教学的需要,我们要研究在教学中如何处理这些语言形式的关系,使它们都有各自适切的“用语之地”:如,在课堂组织教学中,在与聋生平日的交流中,在帮助聋生理解词句文的教学中,我们尽可能用聋人的自然手语,便于沟通与理解。如,在学习汉语书面语时,我们则多用手势汉语,因为手势汉语毕竟视觉语言,它能够帮助聋生建立其手语与汉语书面语的直接联系。以上的处理方法都是根据沟通或教学的目的来进行科学选择的。

我一直认为:聋校语文教师必须是手语的熟练使用者。虽然听人教师的手语很难达到聋人那种纯正的自然手语境界。但我们也必须保证在备课中练就胜任教学的娴熟生动的手势、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贴切的体态。因为充满韵味、简洁到位的视觉语言在聋生教学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这是听人教师驾驭教学必须具备的教学语言基本功。总之,高效地实施语文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学效能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中认真地“备手语”。

上一篇:厂组织工作总结下一篇:农口系统贯彻落实县委扩大会议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