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语文教学情景 激活语文课堂情趣

2024-06-02

创新语文教学情景 激活语文课堂情趣(精选9篇)

篇1:创新语文教学情景 激活语文课堂情趣

创新语文教学情景 激活语文课堂情趣

摘要:语文教学中,笔者尝试着用创设语文教学情景的方法来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也使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景;情趣;激活

语文学科是一门富于学生想象和智慧的课程,而语文知识则是学生进行一切想象、创造活动的前提。“读书有所疑,方能有所思,读书有所思,方能有所得”。结合新《语文课程标准》培养初中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从培养学生想象和思维能力出发,学着创设适合学生知识能力相应的教学场景,采用学生边读、边思考、边议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语文知识教学接受的瞬间,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创新的欲望,让学生潜在的求知欲望真正被激发出来,思维的认知也会被不断刷新。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每堂课都存在着个体认知领域的新发现,因此,学生在发现中就潜藏着创新的可能,而教师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就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良好手段。我们知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质疑开始的。所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用创设语文教学情景的合适方法来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在与学生的融融交流中使语文教学手段的应用得到了锻炼。

一、投之一石,溅出一池涟漪

常言道:“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语会对一节语文课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平淡无味的导语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起抑制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格外重视开场白的设计,它既是语文教师基本素质的体现,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每当上课开始,学生首先听到的是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开场白,定能精神为之一振,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也就随之产生了。有了良好的氛围,教师教得起劲,学生也学得用心。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笔者联系八年级所学的《变色龙》一文,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大家还记得我们初二学过的《变色龙》吗?请同学们回忆小说中的“变色龙”是指谁?那我们为什么称他为变色龙?当学生回答之后,又适时提出让他们找找我们今天所学的文章中有没有类似于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变色龙”?带着这样的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任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又如,在讲授名著专题《水浒传》时,上课的第一件事就是播放电视剧《水浒传》中刘欢唱的主题曲《好汉歌》,随着高亢的“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学生们情绪激昂,有的甚至跟着“吼”起来,显然他们已沉浸在歌曲的旋律中,思绪已飞向那充满侠肝义胆的剧情当中,这就创造了一种情境。播放之后,笔者故意发问:知道这是什么歌吗?它出自哪里?谁唱的?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淹没了笔者的话语,显然他们已被带入情境当中了。这样就使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整个课堂气氛的活跃就可想而知了。

二、倾之声情,感动几多情愫

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常能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章本是有情物,它反映的人、事、景、物都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课型特点,利用电教媒体、直观教具、现场体验等形式来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让学生加深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情感意境等。这种情景熏染,让学生耳濡目染、全面感知,从内心深处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笔者在教授课文《三峡》时,首先通过观看三峡的记录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三峡的壮美风光,产生一种心灵的愉悦和自豪。再通过与学生提前课下搜集的一首郭沫若的诗《蜀道奇》相对比:“万山磅礴水泱漭,山环水抱争萦纡。……”由此也让学生更深切领会到课文中有关三峡绵长、陡峭的特点:“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缺处。……”这样一来,学生由对三峡壮美风光的喜爱、向往进而产生了学习课文的强烈欲望。学习效果相对于一上来就由教师来对文段进行泛泛的串讲、分析而言要好得多。又如教《听潮》,预习前,笔者让学生请教音乐老师,搜集以大海为主题的音乐资料,欣赏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海之恋》;在教《狼》这一课时,笔者叫了几位学生在教室里表演,收到了异想不到的效果;在教授《愚公移山》时,笔者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编写一个课本剧,同样学生也非常乐意参与其中。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携之试水,徜徉无边学海

教师与学生变换位置,让学生唱主角,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重要方法。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主要手段是两支粉笔一张嘴;形式是教师高高站在台上,学生正襟危坐于台下;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像一个权威那样不断地向他们灌输着知识,如同往漏斗里灌水一样,其实效果可想而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有了许多新途径。这种单一的方法、陈旧的形式已经使学生腻烦了,还怎么谈得上学习有兴趣呢?

在学习《白鹭》一文时,笔者准备一幅白鹭图,先让学生欣赏白鹭图,并说说画面带给自己的感受。学生的兴趣就来了,七嘴八舌地在下面说开了,这样就很自然地过渡到郭沫若笔下白鹭的美。优美的散文自然要多读,学生深情地朗读,用心品读,找出自己认为最值得推荐给同学的优美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说理由,让学生从朗读中感受白鹭“被人忘却的美”。教师引领学生的灵魂沉浮于作者的字里行间,体味作者的思路与情感,让心灵浸染墨韵书香,与作者互动,激起学生率真灵动的生命激情,激发学习的欲望与热情。于是,学生争先恐后抢读,好不热闹。再让学生分成小组互动品析课文,从不同角度赏析,探寻美在哪里?这样,整个课堂始终把主导权交给学生,教师仅做课堂的驾驭者,一切都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四、敢试牛刀,享受创新快意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心理学研究也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绿》等写景优美的文章时,笔者就让学生动手画出文章中所描写的“春”,学生有些画的是草,有些画的是花……有些学生就从网上搜集符合文章描写的优美图画,再配上文字,真可谓“春意盎然”。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从现有的文字中感受到一种抽象美,又可以通过图片欣赏来领略直观美,这样就使文章内容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另外,对有些“电脑小高手”,鼓励他们根据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去设计制作课件。在学习《都市精灵》这一课时,笔者就让班级中的一位学生制作了相应的课件,在班上让全班同学共同欣赏,学生反响热烈,且都跃跃欲试。学生个体的积极参与为语文教学烘托了扎实的基础。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学生的学习中,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兴趣得到激发,学生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当前现代教育涌现出的“愉快教学”模式,正是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为“愉快教学”的基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不断实践过程中,笔者尝试着让学生享受在愉快教学中接受知识、陶冶情操,也使笔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享受着师生和谐教学交流带来的充实人生。参考文献:

[1]丁俊强.创设教学情境,创新语文课堂[J].文教资料,2010(28).[2]向丽.促进教学创新 激活语文课堂[J].新课程(中学版),2009(6).

篇2:创新语文教学情景 激活语文课堂情趣

杨柳青第四中学

史文敏

内容提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多种创新手法。

一、兴趣创新,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新颖有趣的问题,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内部创新动机,激发其内在的创新欲望。

二、思维创新,要求教师利用其灵活的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多方面的训练。

(一)是思维方向灵活。

(二)是思维方式的灵活。

(三)是迁移能力强。

三、综合创新,老师精选各种综合问题对学生思维进行科学的训练。

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多向思维,使学生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挖掘出学生的巨大潜能。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探究

党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由此看出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关系着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进步。所谓的创新,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课本,不迷信权威,不依循常规,而是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的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新点子……的学习活动。这里的“新”,不仅指新发现,也指新发展,因为不可能每个人都能揭示新的原理,发现新的方法,只要把他人已揭示原理和发现的方法应用于不同的问题上,就是一种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语文教学有着它得天独厚的学科特点,它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必要条件。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激活兴趣,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提出 新颖有趣的问题,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内部创新动机,激发其内在的创新欲望。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可以说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而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互动以及教学进程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独立思考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毫无疑问,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下,为使“ 提问“达到实效,教师应该摆脱课堂45分钟的约束,延伸课堂教学环节,将课堂分为三段式进行:课前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课中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课后鼓励学生将问题深入、发现新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问题的质量,达到教学目的。

教师努力追求提问设计的技巧性和艺术性。

1、点、面式提问。

从教材的思路、教学重点、学生学习难点出发,由关键点的分析而带动全文的分析。

【案例】鲁迅的《孔乙己》,文中有多处出现“笑”字,这个“笑”字实际上是作者精心构思的“文眼”。抓住这个“笑”字设疑提问,就可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发掘文中所蕴含的深意。有位语文教师围绕“笑”字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师:孔乙己一出场,有一个字伴随他,这是哪个字? 生:“笑”。

师: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孔乙己的可笑之处? 生:他的衣服、说话、动作。师:周围的人为什么都讥笑孔乙己?

生:懒惰又死要面子、迂腐不堪,偷书还不承认。师:孔乙己在讥笑中悲惨死去,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生:封建科举制度。

生:人与人关系的冷漠,就像菲利普夫妇对于勒一样。师:我们读了《孔乙己》非但笑不出来,心里还有隐隐作痛 的感觉,这是为什么?

生:(思索、讨论)孔乙己很让人同情,但想到他自己的懒惰,死要面子,自欺欺人,又很气愤……

师:所以鲁迅先生对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些问题处处问到点子上,各个都能激起思维的波澜,“笑”的问题研究透了,学生对全文也就研究透了。同时文章中类似的写法也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例如:有的学生就提出了:“点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和“孔一己还欠十九个钱”这两个内容所起到的作用和这个“笑”所起到的作用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争论,经过分析师生对这个同学的想法给于了肯定。

2、揭疑式提问。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亚里斯多德)

【案例】《孔乙己》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师:“通过鲁真风情的介绍看“站而穿长衫”是否矛盾? 生:矛盾。

师:孔乙己属于那一类酒客?

生:买不起下酒菜,进不了柜台,只能站着喝的人。师:可是孔穿的是长衣衫应该坐着喝。生:他穿的衣服又脏又破一看就是穷人。师:他为什么穿长衫?

生:他不想和短衣帮为伍,因为他是个读书人。

师:所以“站着喝酒而穿长衫”揭示的是其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的茅盾。也成了孔特殊身份的鲜明标志。

以上所提问题,促进学生琢磨,理解作者“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功力。类似的问题在这篇文章中还有,引导学生找出看似矛盾实则揭示深刻内涵的内容如被文中“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中“大约”和“的确”引导学生发现这个问题,用集体的指挥解答二者一起使用的作用。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他们体味到咬文嚼字的甘甜。

3、转弯式提问。

也叫曲问、迂回问。富于启发性,吸引学生探究和发现,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案例】在学习《黄油烙饼》一文第二部分的重点内容是描绘坝上的风光。

师:口外的植物长得如何?

生:坝顶:碧绿,长满了草。坝上:莜麦,干净得很好像用水洗过,梳过。

胡麻,打着把小蓝伞,修秀秀气气,不象是庄稼,倒像是种着看的花。马兰,长齐大人的腰那么高,开着巴掌大的蓝蝴蝶一样的花。马铃薯:一大片,都开着花…… 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植物? 生:要表现萧胜的天真。生:表现孩子的无忧无虑。

师:同学们说的有道理,这些绮丽的风光都是萧胜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到的。而萧胜真的无忧无虑吗?

生:少吃。

师:可是看这些景物描写却反映出山河的美好和土地的肥沃,为什么还要挨饿。

生:这是反衬现实的不美好。师:现实的不美好是怎么造成的? 生;左倾错误路线造成的。

这样的提问使学生由浅到深一步步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4、创造式提问。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时刻知识进化的源泉。”

【案例】教《故乡》一课时,讲到就少年润土月夜看瓜的一个细节。

师:少年润土聪明机灵,可为什么没有刺到猹? 生:猹皮毛太滑,难以刺中。生:月光下瓜地朦胧,看不太清。

生:作者要表现的不是少年润土的刺猹技能,而是少年润土纯真活泼的童趣。

生:这晚月色太美,刺死猹岂不太煞风景?

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多角度思维,推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推出答案的同时有的学生也提出问题:如此聪明伶俐的少年、如此令人心醉的月色为什么后来都找不到了呢?作者回忆这些美好的事物说明了什么……新问题的产生使学生的思维又处于兴奋状态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随着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本质的重大变革,随着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和信息技术的引入,语文课堂提问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观念上提倡民主教学,目的上更加注重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力的培养,好的课堂提问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唤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情感,从而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训练思维,要求教师利用其灵活的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多方面的训练。

(一)是思维方向灵活,善于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思考。中学生因为年龄、阅历、知识结构等原因,看问题、分析问题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容易静止地、孤立地看问题这有碍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改变这种情况入手,启发他们用全面的、发展 的、联系的观点去看事物和分析问题。如在学习《曹刿论战》一文后学生对人物的评价是:曹是一位关心国家、深谋远虑、具有指挥才能的军事家,而对鲁庄公则是鄙夷不屑,认为它平庸无能。这时作为教师的我启发学生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庄公这个人物,如果没有他的不耻下问,他的从善如流,曹刿怎么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呢?这样学生会对这个人物产生新的了解。

再如学《孔乙己》一文时,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有社会原因如下: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死读书成为迂腐不堪的废物);

2、封建思想的毒害使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各类人对孔的嘲笑);

3、封建特权阶级对其摧残(丁举人对其肆意摧残,把它推向死路)。可是孔有高大的身材应该能够靠自己去生存,但他却没能做到。这是因为它本身不能正视现实、麻木不仁、致死不悟。所以他的悲剧命运还有其自身原因。孔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所以说造成孔的悲剧命运的原因不仅是社会的原因还有其自身的原因。这样看待这个问题就会全面了。学生能够辩证地看问题那么它的创造力就会有更大的发展。

(二)是思维方式的灵活。从不同的切入点进行分析综合。学生可以通过对课文的掌握,按照教师的要求对课文进行再创造,这样既理解了课文又达到了创新的目的。在学《驿路梨花》一文时,分析其结构,文章运用了倒叙、插叙的写法,我让学生按顺序的方法叙述故事,改变现有的文章结构进行重新组合,之后再和原文比较,就更能进一步理解文章构思的巧妙及其对主题 表达的作用。另外可以在原有的信息上添加新信息,让学生为课文中有意无意地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填充新的内容。如《鱼》一文结尾处山谷的回音暗示了祖孙俩心灵靠近,而在祖孙俩冲突之后可以让学生加进祖孙俩可能会有的心平气和之后的交流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体会写作技巧的精妙之处,同时也能更深刻地理解主题。

(三)是迁移能力强。能举一反三,进行发散思维。所谓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它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教学中正迁移是常用的创新思维方法,因为学生学了新知识或技能,为了巩固它就要进行一系列的练习这些练习不是知识原型的再现,而是一种能力的升华。在学完《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后学生在思想上就会受到教育,心灵受到震撼,被战士们的精神所感染,这就是正迁移。另一方面可以抓住本文的选材精当、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语言准确形象、内涵丰富等特点进行写作能力进一训练,学生在阅读中探究积累,在积累中迁移巩固已有知识,在巩固中创新。

(四)是综合分析能力强,老师精选各种综合问题对学生思维进行科学地训练。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要提高鉴赏力,比较的方法是不可忽视的。比较探究,一般说来是把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课文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式的阅读,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学习,要学会找准阅读的比 较点,进行求同辨异的探究。它是语文探究性学习初始阶段的一种较为实用、易于操作的阅读方法。比如对于题材、形式相同的作品,如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这两篇小说都是以封建制度下读书人的生活为题材,揭露与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与摧残的。学习时,请学生将两文进行对照、比较,分析、探究两文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上的差异。

1、范进和孔乙己的形象

范进逆来顺受,甘受屈辱,孔乙己自视清高,孤芳自赏;范进世故虚伪,孔乙己迂腐善良;范进中举之后成为统治阶级,享受荣华富贵,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最后被打折了腿,死路一条;范进中举后,周围人巴结奉承,送钱送银子,孔乙己一生遭人嘲笑,掌柜最后记得他还是因为他欠了酒钱。在范进的脸谱上,可贴一 “丑”字标签;而孔乙己的灵魂深处,则渗透出几缕“悲凉”。

2、作者的态度

两位作家,都怀着一腔忧愤,奋笔抨击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但吴敬梓的笔触,只限于鞭挞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堕落,对范进以批判为主;而作为冲决封建罗网的新文化运动主将的鲁迅,则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末期的整个病态社会,较之吴敬梓更胜一筹,对孔乙己有批判,也有同情。

3、写作手法

都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塑造艺术形象,都运 用对比、烘托的表现手法。所不尽相同的是:吴敬梓惯用夸张变形的笔法,酣畅痛快、一泻无余,艺术地再现生活中的假、恶、丑;而鲁迅运用令人叹服的白描功夫,信笔写来、沉郁含蓄,对病态社会的流毒,作毫不留情的解剖。一个用夸张手法、讽刺笔调有意鞭挞和嘲讽;一个客观写实,寄托作者深切的同情。

通过人物不同性格,不同命运,不同结局的比较,加深了我们对时代的认识及对作者的理解。这也引发我们进一步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这就要从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创作思想去探讨。《范进中举》创作于清初,那时封建统治者利用科举制度箝制人民思想,笼络知识分子,而许多知识分子也把读书做官当作唯一的出路。吴敬梓通过范进他们的丑态,抨击八股科举制度,用讽刺夸张手法,把范进中举前后的种种丑态和盘托出,在吴敬梓的笔下,范进是一个可笑可恶的戏剧人物。而《孔乙己》则不同,它发表于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那是新旧势力在政治上、文化思想上斗争非常激烈的时期。鲁迅用意在于揭露和控诉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对知识分子毒害的罪恶,他把孔乙己当作封建文化思想毒害的人证提出来。鲁迅对孔乙己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是把孔乙己当悲剧人物来写的,因而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孔乙己的同情。

可比较探究的课文很多。如学习鲁迅的小说《藤野先生》,可以让学生将这篇小说同鲁迅先生的《鲁迅自传》进行比较,让学生从文章中了解鲁迅在弃医从文过程中的思想变化和弃医从 文拯救落后人们的灵魂的重要性,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为什么要从文以及他的爱国精神。也可以让学生把这篇文章和鲁迅的其他文章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了解鲁迅,认识鲁迅。这样多角度比较探究,定会让学生学有所获。学生在比较、分析中,进行思维训练,在综合分析中认识的以提高,概括出新意,引发出新观点,得到创新能力训练。

篇3:激活语文课堂培养创新意识

一、激发—启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存在, 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 是学习钻研、创新的原动力。学生在有兴趣的情况下, 注意力最为集中, 这时其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 如同少年儿童听新鲜故事一样, 最容易接受新知识。此时思维活跃敏捷, 也容易接受思维方法的训练, 有助于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是:课未始, 兴已入;课正行, 兴已浓;课已毕, 兴还浓。要想达到这样的教学境界, 就要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触动学生求知的兴奋点。这是优化课堂教学的第一位工作, 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末。“激情—启动”就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热情, 启动学生的思维和创新动机, 为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 为创新教育铺设基石。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 结合并利用知识点学习, 创设激情问题, 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真正“动”起来。激情方法应多种多样, 手段不拘一格:以知激情, 以趣激情, 以新激情, 以奇激情, 以疑激情, 争辩激情等, 也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方法。如果方法、手段运用得当 , 那么, 课堂创新教育收效是显而易见的。

如教学《松鼠》一文, 利用放晚学前的一点时间, 用简短的话语以趣激情:“有一种小动物名字叫松鼠, 它的模样很讨人喜爱, 生性机灵, 谁能说出它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很讨人喜爱?它有什么用呢?”当学生想了解松鼠的兴趣被激起, 进入思考状态时, 教师话题一转:“没见过松鼠的同学不要为难, 课文中有详细说明。明天语文课上请同学们回答我刚才提的问题。”这样, 学生参与学生的热情就会高涨, 阅读的兴趣自然浓厚。这比死板教条压作业、逼学生、一言堂、满堂灌的做法不知要好多少倍。看起来教师只是提了几个有趣的问题, 并没有要求学生机械地读多少遍课文, 做多少道习题, 看来轻松简单, 学生的兴趣久被激发起来, 就会自觉地带着老师的问题, 去学习, 去思考, 去创新, 课堂上在教师的点拨、表扬、鼓励下, 大显身手, 一展才华。所以说, 只要教师的教学手段、方法运用得当, 课堂教学创新教育的收效是显而易见的。

二、讨论—互动, 激起学生的创新激情, 挖掘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潜能

激起学生的创新激情, 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 学生的思维如同决堤的洪水, 随意遍地地奔腾。继而转入讨论交流环节, 建立互动关系, 进而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讨论就是指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 畅谈自己的看法, 发展并提出新的问题, 因为敢于质疑是具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标志, 是创新活动的萌芽,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互动”包括两层意思:一方面指学生个体在积极思维活动———讨论中, 动情畅想, 动眼观察, 动脑思考, 动口交流, 动手操作, 用心感受, 口、眼、心、脑互动, 自我创新能力得以提高;另一方面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小组之间的互动得到另一方的积极反应, 各方热情思维, 积极讨论, 互相倾听, 互相反馈, 情感互通, 思维的碰撞交汇, 就会在互动中迸发出耀眼的火花, 每个人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个人的创新潜能都能得以提高, 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展示。在主动动脑的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虚心学习、取长补短的品质和大胆创新的精神, 设法创设这样的课堂结构, 课堂的教师就不再是一个, 而是几十个。

“讨论—互动”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在这些环节中最为要紧的是教师要置身于学生中间, 尽量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索讨论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 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及时发现、表扬鼓励有创新精神、有独特见解的学生。不应以师长相压, 使师生之间形成鸿沟, 不要把学生思想禁锢在某些框框里, 压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讲, 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 学生在课堂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 创造性也就越强。试想“主人”一旦自觉学习、主动探索起来, 思维岂能不活跃?创新的火花岂能不迸发?

三、点拨—促动, 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点拨—促动”是指 学生在积极学习、认真思考、热情讨论中思维遇到了障碍和矛盾, 教师要及时发现、及 时引导、 搭设思维 跳板 , 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突破难点、活跃思维 , 并在更高 层次继续 创新、发现、讨论、互动,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点拨”实际上是对学生的集体引导, 对学生内心的点化, 对学习动力的加速。教师在点拨中要注意相机诱导, 因材施教, 适时适度 , 点其要害 , 拨其迷障 , 画龙点睛, 举一反三。教师点拨时要语言简练, 有启发性, 以利于学生再度创新。通过点拨, 优秀学生求知欲望会再度被点燃, 向更高层次攀登, 一般学生也会获得无限动力, 产生“更上一层楼”的学习勇气。“讨论—互动”在更高 层次上展开, 学生的潜能进一步展示,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发展、提高。

四、激励—自动, 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并养成创新习性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它可以促成儿童好好学习的欲望。”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在思维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见解和设想, 应给予及时表扬、鼓励,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自信心, 激励其不断探索创新, 去争取新的成功, 不断发展其创新能力, 促其创新 素质的尽 快形成和 提高。“激励—自动”就是教师运用激励手段发挥其激励作用, 激励学生由教师诱导创新发展上升为学习自觉、积极地运用初步形成的创新技能去大胆实践, 创造性地自主解决问题, 发展创新能力, 这是创新教育的应达目标。

“自动”是学生“动”的最高层次, 自动性创新须经课堂教学和实践生活的长期反复历练才能逐渐形成。要达到此目的, 关键是教师要善于运用多样性的激励手段, 想方设法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语文教学要发挥自己的优势,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使他们有创新的动机和热情, 不唯书本, 不盲从教师, 能独立钻研, 富有批判精神, 勇于探新求异, 提出新的见解。如学习《爱莲说》时, 有学生对“淤泥”大加赞赏, 认为如果没有“淤泥”作为养料, 哪能有美丽的荷花?尤为值得称颂的是淤泥总是一声不响, 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劳, 一直默默奉献着, 即使背着千万年肮脏之名也不去争辩, 这是多么可贵的奉献精神啊!有的同学对《木兰诗》中的“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持相反意见, 说是作者吹牛, 大家争得面红耳赤, 课堂乱成一锅粥。反对意见是:“我国古代的女性都是裹脚的, 平时走路都不能走, 哪能行军作战万里, 更不能爬山过关像飞一样, 全是吹牛骗人的, 谁信?”等等等等, 不一而足, 这些理解难免有些以今律古, 但他们能提出这些独特的见解, 这些求异思维, 这些创新意识, 实属难能可贵, 教师应及时予以表扬鼓励。从这些可喜的苗头来看, 学生的大脑是真的“动”了, 今天的“笋”就是明天的“竹”。 有些教师 喜欢搞“ 标准化”, 效仿前人, 一些并不太难的问题, 答案也要求统一, 这就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抑制了创新思维, 遏制了其创新欲望和能力, 是与时代的要求、创新教育不相适应的。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敢想敢说, 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看法, 允许他们犯合理性的错误, 给他们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 只有这样, 才能强化创新意识, 有效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4:创设情趣教学,激活地理课堂

1. 引趣:引趣多用于新课开始时的承上启下, 教师可引用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比如相关的图片、歌曲、地理小故事等。如在讲授“亚洲”这节课时,我选用《亚洲雄风》为序曲,让学生倾听这高亢嘹亮的歌曲:“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我们亚洲,树都根连根;我们亚洲,云也手握手。莽原缠玉带,田野织彩绸,亚洲风乍起,亚洲雄风震天吼!……”在欣赏歌曲之后,让同学们结合歌词认真观察亚洲地形图思考和回答问题:亚洲的地形以什么类型为主,地势的变化规律怎么样?这种特征对亚洲的河流有什么样的影响?这样的话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致吸引过来,使他们投入到学习和思考当中去了。有时还可以利用谚语导入新课,如讲述“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时,就可以这样导入:我国西北地区有句谚语“风吹沙石跑,车轮比人高,大姑娘一年不洗澡”,这句谚语反映了西北地区什么样的自然特征呢?这时学生会积极地思考,想急于找到答案。教师不必做正面回答,接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明白这句谚语的含义了”,由此导入新课。利用谚语导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我们不妨积极尝试一下。

2. 插趣:插趣多用于课文的讲授中,当课堂纪律有些松弛、学生的注意力不太集中时,插入一些有趣味性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通过知识竞赛的方式,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地理学习中来。为此我借鉴了学生所喜欢的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中联想题的命题方式,即在学习完区域地理某些章节的内容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某一区域的突出特征,概括出三至四个关键词。在比赛时,依次出示这些关键词,请大家来判断这是哪个区域,并要求对这些关键词进行扩展解释,最后形成对这一区域全面而系统的认识。比如在讲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时,我是这样让学生记的:亚非背(北)南美,南极殴(欧)大洋。为了使学生记住东南亚十几个国家及它们首都的名称,受相声《地名学》的启示,我编写了下面一段话:“我坐着菲律宾的马尼拉的马车,上了新加坡,又上了马来西亚的吉隆坡,一路上,我在缅甸仰观(光)了星空,漫(曼)步于泰国的河谷,看到了老挝的象队,不知不觉走进了越南的红河内,看到了倒映在水中的柬埔寨金光闪闪的吴哥窟,找啊找啊(爪哇),终于找到了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在那里看到了文莱的斯里巴加湾。”如此一来,学生兴趣盎然,也就便于记忆了。

3. 激趣:激趣往往用于一堂课快结束时,一堂课讲完了,该轮到将知识加以运用且转化为能力的时候了,这时引入一些有一定深度的趣味性选择题,会使整个课堂再掀高潮。看下面的选择题:

欧洲最长的河流是()

A. 莱茵河B. 尼罗河C. 伏尔加河D. 多瑙河

答案虽然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可从这个选择题引导学生联想到“亚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非洲乃至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哪一条”。反过来,我们也可从提供的被选择答案中得到启示,再进一步拓展:

A. 莱茵河——欧洲航运最繁忙的河流,德国著名的鲁尔工业区就在其附近等。

B. 尼罗河——位于非洲,在埃及境内由南向北注入地中海,全长6600多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等。

C. 伏尔加河——欧洲最长的河流,被称为俄罗斯的“母亲河”等。

D. 多瑙河——流经9个国家,是流经国家数目最多的国际性河流等。

这样用简单的选择题进行了综合性的训练,产生了举一反三、对知识真正复习巩固的作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欲望。

篇5:情景教学激活政治课堂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要紧扣教学目标

在现实教学中, 由于部分教师对情境的选择和使用不当, 致使一些数学课为“情境”而“情境”, 从而使教学失去了应有的内容。因此进入了一种认识的误区。比如, 我们可以从动画创设教学情境到激发学生兴趣再到实验感知, 最后升华为感性认识, 几个环节, 环环紧扣, 目标明确, 提高了课堂效率。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 面对生活情境创设的利与弊, 我们必须有清醒的头脑, 不能因为生活情境的创设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滥用生活情境, 也不能因噎废食, 放弃这一新生的教学手段。更多的是需要我们用冷静的头脑、良好的教学技能, 让学生在真实的、有效的、具有数学味的生活情境中快乐的学习。

二、多媒体课件可以完全应用于课堂实际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存在这样那样的想法:一是为追求教学手段现代化, 教学形式“科学化”, 不管什么内容, 都用课件的形式呈现出来, 甚至整节课看不到板书与辅助演示, 整堂课貌似精彩, 实则效果平平;二是课件与教学内容有出入甚至偏颇。为了评优进职, 在上公开课或优质课时都是非有课件不用, 那些多年被前辈们总结出来的实用的幻灯片、实验、挂图等媒体完全成了摆设, 为了“上档次”而挖空心思地使用课件, 把备课的大量时间花在课件制作或课件选择上, 忽视了对教材的研究, 降低了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有些教师对课件的采用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 所有的教学内容和环节都做在电脑中, 以为有了它, 学生就可以不必动手。其实不然, 计算机辅助教学虽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 但它主要刺激学生的视听分析器, 对其他器官的感知刺激较少。尤其是那些抽象的数理化知识如果有条件可让学生动手就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协作讨论, 这样教学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意选材一定不能脱离教学目的和教学的中心任务

尤其是面对丰富的互联网资源, 要进行充分的教学设计, 对材料的取舍做到心中有数, 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否则讨论就容易漫无边际, 学生在底下七嘴八舌、东扯西拉, 偏离了教学的知识性。只有精心选择过的材料, 才可能让学生一下子就抓住问题的要害之处, 给他们深刻性的引导。如上《长城》专题, 教师如果能分别找到墙身、敌楼、烽火台的图片, 再加上长城四季的景色照片, 学生就能从内部构造、外部景观两方面了解长城的样子, 这就比单纯地展示长城的各种图片要有用。

四、多媒体课件设计要充分利用其直观、形象的特点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功能, 通过直观、生动的感官刺激, 让他们在短暂的时间里能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结合课本具体内容, 巧设情景, 让学生在观看形象逼真的画面的同时, 还聆听声情并茂的语言朗读, 让学生有如临其境之感, 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 感受画中的情, 感受画外的音,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有利于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有利于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

篇6:激活相似信息,共生语文情趣

发掘教材情趣信息,激活学生与文本间的相似匹配

就学习的过程而言,学生对于要认识的文本,总是以“先在的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去接受、领悟的。而文本,却是以一种陌生的面孔存在和出现的。“先在”与“陌生”之间必然会产生矛盾与撞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善于营造与学生相似的心理场,从文本提供的内容中挑选出那些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与他们已有知识、经验最为接近、最为相似的信息,对学生进行刺激,不断地诱发他们新的激情与活力。

1 精选信息,发掘情趣。现行教材文本中所提供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知识道理与学生的认知能力最为接近,它们都是我们可以发掘的情趣因素。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学生仰慕的伟人和英雄,朱德、李广、桑兰等人物的事迹令他们敬慕;学生热爱大自然,《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的云雾》《海底世界》《荷花》等如画的景物激发他们爱美的情趣;即使是那些知识性的说明文,如《水上飞机》《跟踪台风的卫星》等,也都是用文艺形式来表现的,不乏生动的形象,很具可读性;教材中,还有像《花瓣飘香》《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等许多课文,都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有趣的情节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志趣。作为语文教师,只有反复诵读文本,才能精选出有价值的教学因素,才能恰当地发掘文本情趣。

2 调制信息,激活情趣。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我们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知识背景以及生活经验,又要考虑教材可持续发展的潜能,及时消化文本的内容,从中挑选出那些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最为相似的信息,调制到能够引发学生共鸣的水平上,去点醒、去激活潜藏在学生内心的情趣。在组织学生研读课文时,我们要恰当把握教学重点,合理定位教学目标,摈弃枯燥繁琐的分析,强化课文的形象感染,允许他们对课文多元解读;在指导学生学用语言时,要淡化机械单一的训练,重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强化综合训练,激发学生丰富的认知和表达情趣。

发挥教师教学影响,促进学生与教师间的相似共振

学生情趣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调制传输信息的角度与能力。所以,只有通过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影响,进行科学有效的组织和恰当的点拨,沟通师生间的相似情感,帮助学生把贮存在大脑里的各种“相似块”组成相互和谐的整体,才能让他们在和谐氛围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1 锤炼语言,融入情趣。教师富有情趣的语言是思想、学识、智慧和灵感的结晶,能够恰到好处地推动教学过程,使教学信息的传导风趣而高雅。著名特级教师如于永正、贾志敏、薛法根在课堂上的语言就很有情趣,他们善于营造寓庄于谐、妙趣横生的课堂气氛,整个教学过程达到了师生和谐、情趣共生的美好境界。具体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注意使自己的语言产生抑扬顿挫的磁性效果,而且要尽可能穿插一些与学生已有经验颇为相似的比喻或者适合学生理解的幽默语句,打破课堂内枯燥乏味的局面,让他们体验轻松愉快的情绪,进入乐学的境界。

2 创设情境,共生情趣。张教授在《相似论》中有这样的论述:“相似的基因、相似的条件和环境就产生相似的结果。”比如,特级教师王崧舟在上语文实践课《相约拱宸桥》时,就利用了相似的条件,把学生带到了绿树掩映、碧波荡漾、古桥兀立的桥西公园,拱宸桥便成了信息源,住地居民、图书馆、网络、同学、老师同时成了信息传递者,大自然成了信息交流场所。实践证明,学生对那些伴随着与他们的情趣具有相似性的情景和气氛的指令,会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积极思维,体会情趣,接受情感的熏陶,产生强烈的共鸣。因此,创设情境,焕发情趣的课堂是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

3 控制节奏,调节情趣。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张弛有度、抑扬顿挫的节奏,不但能够使课堂扣人心弦、充满情趣,而且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从而产生美感。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趣味性,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合理安排,有效调节教学的节奏。只有做到有快有慢,有静有动,形式多变,才能使学生充分感受语文学习的情趣与魅力。

4 诱导美读,抒发情趣。让学生感知形象,体会情趣,其主要途径是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因为课文中的意境、情感和趣味是讲不清说不尽的,只有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在感受中思考、领悟,才能体会出其中的意趣。同时,学生个体储存于大脑的已有经验与新接触的信息产生合理匹配后,情感必将得到提升,表情达意的欲望更加强烈。而朗读又是学生最易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整体,在读中有所领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全部理解融于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课文言语的精妙,接受熏陶感染,从而,自然而然地引起审美情感,引发意趣,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发扬以生为本理念,融合学生与学生间的相似互动

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认知、实践、发展主体的特殊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建立起心理联系,进行着思想、文化交流的过程。所以,以生为本,融合学生之间的相似关系,建构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协调的心理场,这对激活学生个体的情趣是很有作用的。

1 研读交流,齐创情趣。课堂上,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相似信息,通过质疑、探索、练习,逐渐培养起学生沟通、理解与合作的态度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挥引导、组织作用,以教材为主源,以活动内容为载体,以学生主体完成活动为方式,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相互辐射式的信息交流,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学生个体潜心阅读和教师恰当点拨基础上的小组交流以及全班性的学习讨论,必将使学生的认识更趋全面深刻,从而使学习过程充满情趣。

2 探究合作,同享情趣。学生的背景世界越广阔,对文本的感悟也就越全面、越深刻,而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共同学习就能扩展学生个体的背景世界。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应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新授一篇课文前,如果条件允许尽量让学生先了解有关信息,掌握相关知识或者亲自接触有关事物,感受一下生活,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及时交流信息资源。如教学《恐龙》《荷花》等课文,不妨先在课前布置学生分工查找资料,研究古生物或者观察实物,引导学生把文本信息与知识经验一一对应起来,主动争取信息的最大相似。所以,重视信息联系,进行资源的适度拓展,不仅能使语文学习妙趣横生,而且有助于学生积淀语文素养,切实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

篇7:创新语文教学情景 激活语文课堂情趣

一、以教材为重要平台,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新, , 这是起点,也是基础

深入挖掘文本中蕴涵的人文美,对学生思考生活、思考人生会有较大的启发, , 对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和精神成长将有重要的作用。这些将潜移默化地深入学生的内心,这个过程,既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进行创新的过程,也是学生日后自主创新的重要根基。

具体来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树立师生平等意识,营造民主、 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客观环境。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 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课堂上始终保持“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的状态,既不太放任,也不过于严肃,形成积极、活泼、 健康、向上的课堂氛围。这种氛围中,学生任想象驰骋,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 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

其次,培养学生不仅想创新,而且敢于创新的思想。在追求和探索学生主体性的作文教学中,我们看到,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可能积贮着充沛的情绪和丰富的意象,我们要加以发现并引导好,心灵的束缚一旦解开就有了创造性思维的高度活泼,高度自由,就会形成一股强烈的、不可遏止的写作冲动。这时文思恰如涨潮般涌上心头,溢于笔端,就会感到左右逢源、 意趣横生、松快灵便、手不暇书。同时要让学生在作文教学中要突出“为自己写作” 的教学理念。具体来说,多写和课文内容有联系的练笔。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进行了多体裁的练笔。再者,积极鼓励学生在作文形式上大胆创新。在作文教学中,引进大散文写作观,随想随写, 不拘形式,不拘体裁,写真正的“随笔”,这种方式很受学生欢迎,作文形式的解放与内容的解放同步进行,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写作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的开展并不是要求教师和学生每天都有独到的所想所做,而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以培养创新能力。

二、“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重视课外阅读,开拓学生视野,丰富人文素养, 这是创新的关键

现在的高中生,学业压力巨大,课外阅读量很少,最直接的体现是文章素材贫乏,下笔窘缩,表达思想不到位。高考题中名著阅读题往往是靠猜的方式解决。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在高一高二基础年级,要想方设法引导,让学生去读。笔者在《荆轲刺秦王》的上课过程中,曾经引用张艺谋先生的电影《英雄》作为开场白,用里面的“天下”二字,启发学生,时势造英雄,谁才是那个时代真正的英雄。通过这种方式,想告诉学生,影视文学也是我们学习借鉴的重要方面,学生表现出不同寻常的兴趣,不仅是情节,更是背后隐藏的人性和认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活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学生必须在广泛的阅读中提高见识和素养,有超越一般的眼光,有时代责任感,有历史感和预见性,透析事理升华哲理,能够从独特的角度揭示事物的特征和规律,注意透过生活中的表层现象,抓住其本质,发现其所蕴含的真谛,反映生活的底蕴;同时也要勇于探索和创新,敢于标新立异,做到“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所言之”。而语文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创新性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进行落实,并且在课外进行渗透,才能不断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8:激活语文素养在于创新课堂教学

1. 转变观念,创新教法与学法。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教书与育并重,提高语文素质,把学生培养成既有健康个性又有健全人性的新人。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要重新定位。首先,把教案设计成学案,即把传统的教转化为教会学生怎么学。其次,改变由教师满堂灌的“专制”式教学法,充分发挥教学“民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互为主体。当然,课堂“民主”,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民主是在教师主导下的民主,它的终极目标就是师生互为主体。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科学的尺度,尺度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所以,教师要以创造性的劳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课堂环境是实现目标的前提保证。新教材改变了旧教材“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教材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它的新颖性、多样性,给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新老教师都面临着新问题,从根本上改变旧的语文观、教学法,摒弃一味传授字、词、句、段的单一性,彻底改变过去步步为营地传授点滴知识的灌输法。

创新教法,树立大语文观,增强边缘学科渗透力,是实践新教材的首要步骤。教师自我进修、培训,教学实践中的切磋、交流、互帮是摸索、探讨新教材教法与学法的有效途径。教师的创新能力是实现变的关键;有效的教学法根植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正确发挥。因此,学习新课标,吃透教材,开展课题研究,要具有灵活性、应用性、综合性。

2. 提高语文素质在于积累、感悟、熏陶、语感的培养。语文教材与读本,是师生积累知识的最好材料。依据大纲要求,强化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就是教学的中心工作。教师在备课、设计教案、实施教学过程中,应以此为落脚点,吃透教材,系统地进行知识点、重点、难点的讲解,并辅以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课本知识。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强化分析问题是打造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出色的教师就在于教会学生运用这把钥匙去开启课本之外的语文知识宝库,这就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有效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要求教师树立创新观念,积极营造大语文环境,把历史的、人文的、科技的等等知识有机地贯穿于教材中。

如讲授《荷塘月色》,不能简单地以本为本,应以朱自清的思想发展轨迹、时代背景,乃至其学术活动等营造一个大语文环境,从而引导学生去领会、解读朱自清的文章,感悟其思想精神。朱自清20世纪20年代供职清华大学,那时激烈的政治集团之间的斗争,让他进退两难。这对于一个追求自由、享受艺术,走中庸之道生活的知识分子来说,无疑就夹杂于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之梦的碰撞中艰难地生存。醉人的“荷塘月色”勾起了朱自清无尽的遐想、愁思。心动之余,到底惦着江南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那淡淡的喜悦中涌出了淡淡的哀愁。教学的艺术在于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情脉络,感悟《荷塘月色》情与景的融合,就不难解读朱自清欲忘怀而又无法忘怀的心路了。

3. 教是为了不教,根本点在于启发学生轻松、自主的学习。教师的创新能力是营造大语文观、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以“诚信”命题作文为例:一般作文,都会从正反两面举例论说诚信。但如果以逆向思维来理解诚信,可以这么论述:人有时可以不讲诚信。比如,战争中的欺骗、瞒天过海战术,商业机密、商业谈判上的虚晃一招等等,都可以拿来做话题。这样的作文就是创新,这样的引导最直接、最有效。

丰富知识来自于积累、感悟、熏陶、语感。积累的首要途径在课堂教学,其次是课堂之外的积累。我们的身边到处是语文知识,小到一条标语、一则广告、大到报刊、杂志、书籍。就电视而言,其实是一部很好的百科全书,关键是教师的引导。

观察、读书、笔记、看电影等多种多样都是积累、感悟的大课堂。积累多了,就产生量变;感悟深了,就发生质变。有了大语文环境的熏陶,就必然有知识的迁移能力。如此,提高语文素质就不是很困难。

总之,一个出色的语文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创新教法与学法。其次,营造大语文环境,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互为主体的新型教学观融汇于教学中。提高语文素质水平离不开积累、悟性的引导、培养。

篇9:英语课堂情趣教学创新法

1 情趣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 我们来谈谈情趣教学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 激发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 是优化英语教学的前提。那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使它成为学习的动力, 并保持下去, 这就是情趣教学的出发点。因此, 英语教师应该让学生都喜欢学习英语。让他们从“玩中学, 学中乐。”让他们在学中找到乐趣, 在玩中得到知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 注意力就会特别集中和持久。因此, 我们在情趣教学的探索中, 应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鉴于此, 我们英语老师面临的任务是如何将学生的英语学科的间接兴趣转化为直接兴趣, 并保持其稳定性和持久性。

2 情趣教学的实施

2.1 营造英语课堂的气氛

学习一种语言一定要有语言环境才能学得好。比如, 我们南方人学普通话, 若能到北方生活一段时间, 受到地道的普通话的熏陶, 胜过读书、学习几年。我们的母语不是英语, 学习英语是在汉语的氛围下进行的。没有英语环境, 教师就要刻意创造英语环境。如我对初一级新生, 一开始上课就用英语向他们问好, 作自我介绍:Hello, boys andgirls.I’m your English teacher.My name is Zhong Jun fang.You may call me Miss Zhong.Welcome to study English.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the battle.I wish you work hard at English and good luck.课堂用语也是用英语说的。例如:It’s time to start now.Open your books at page 2.Let’s listen to the tape now.Please read after me.当有些学生在窃窃私语时, 我会说:Be quiet!根据学生读书、回答的完善程度, 我会分别说Good/Very good/Wonderful/Excellent等等来激励他们的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兴趣。教师说这些话时, 不必担心学生听不懂而影响教学进程, 可用明显的体态语言, 必要时用中文翻译, 使学生明白。

2.2 创造新奇情景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 有效利用周围环境, 创设逼真的情景, 使学生置身于英语语境之中, 进行交际, 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初级阶段的语言训练中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 学习它们的名称, 描绘它们的形状、颜色、性质、用途等, 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例如, 在外研版的Module 5 Unit 1中主要学习如何购物, 我就利用教室的讲台作为商店的“柜台”, 用学生的笔、尺、刀、衣物等当“货物”分别介绍“This is my shop, There is/are……”, 借助于写有“Open”, “closed”的招牌, 挂在“商店”门口, 介绍句子“The shop is open/closed”, 同时让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 进行“购物”情景对话。并要求“买”、“卖”双方要尽量用学过的各种购物用语和礼貌用语。如:Can I help you?Would like to……, How much is it?How many do you want?here you are……在这宽松愉快的听、说、看、演环境中, 既巩固了新学的知识,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丰富并巩固了本课的语言材料, 不但传授了知识,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2.3 设计比赛性游戏活动, 进行游戏教学

学生天生好动, 喜爱游戏活动。如果能将英语学习融入游戏之中, 学生就会乐意学, 教师也会喜欢教, 教学效果就会比较好。例如, 我在教人体部位的单词face, mouth, nose, ear时, 我将几个学生叫到黑板前, 让他们做"Touch your face/mouth/nose/ear"等动作, 做对的, 下面的同学说, "Yes!"做错了, 下面的同学就说, "no!"也可以由教师说:"Touch your face."让全班同学做动作。通过这一游戏, 学生就很容易地掌握了这些单词。再如, 在Hide and Seek的游戏中, 我会先准备好一些物件, 如:书包、笔、帽子、衣服、鞋子等等, 然后会叫一个学生站在讲台前面, 背对着我们, 而我们全班同学就把准备好的东西, 在我们课室里面把其中一个东西藏起来, 同时做好倒数, 当倒数完后, 站讲台前面的同学可以面对我们, 然后我们会一起问:Where is the bag/book/…?那同学开始寻找, 找到后告诉我们的位置:It, s on the desk.这种方法可以很快掌握in、on、under、before…等几个方位介词的用法。除此之外, 学生有争强好胜心理, 可以分小组竞赛、男女生之间竞赛、自由组合竞赛、个人挑战竞赛等。

2.4 创造机会鼓励实践

教师也可鼓励学生经常举办英语角、英语专栏, 同时有意识地从报纸杂志上收集一些小故事、成语、谜语、笑话等,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加以改编, 然后让他们举行故事会、游戏、对话比赛等节目。让他们学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这些活动的开展,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感到其乐无穷, 而且印象深刻, 经久不忘。就如上学期我班的张翠霞同学参加我们学校举报的“英语口语演讲比赛”, 她的从容、大方、得体的表现, 赢得了全校师生的赞赏, 荣获了全校第一名, 而我班其他参赛的同学成绩也不差, 分别获得第二、第三名, 也就是说前一、二、三名都在我们班, 仅此可见, 这都是平时注意情趣教学的功劳。

3 结论

实践证明, 英语情趣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地教学模式。英语新课标更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通过激发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 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才是我们正确的选择。

摘要:学习一种语言一定要有语言环境才能学得好, 情趣教学是指教师用自己的教育和爱心来培养和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学科的一种积极情感。同时, 对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所蕴含的一种好奇、好问、好学的求知热情和探索精神, 应给予尊重、爱护和引导, 使学习成为学生富有情趣的活动。

上一篇:健美连锁企业员工培训方案下一篇:医院企划主任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