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情境激活语文课堂

2024-06-17

巧设情境激活语文课堂(精选十篇)

巧设情境激活语文课堂 篇1

一.让每一个学生进入假定的交际角色中———顺利地与作品产生共鸣。

长期以来, 我们把文章的阅读看成是单纯的学习, 单纯地学习课文中涉及的知识、表达方法。因此, 介绍、分析、讲解、评价、布置练习等种种教学行为, 便成为了教师的全部工作。结果, 教师讲得唇焦口燥, 学生学得筋疲力尽, 效果却是微乎其微。

实际上, 课文最初是交际的产物, 课文的作者当时写作该文时, 就有自己面对的交际对象与独特的交际目的, 而且他在课文之中表达的全部内容与所采用的所有表达手段, 都是为完成他当时的交际任务而服务的, 选到语文课本后, 这样的本质并未因此而改变。它尽管是学生学习的对象, 但是, 学生对它的学习应该是以交际对象的身份出现的, 而不是以分析考证、研究者的身份出现的。如果语文教师能够让学生置身于课文交际对象的角度, 并且带领学生了解交际的背景、分析交际发生的缘由, 体会交际者的身份特征、感受交际时的情感状态、品味交际中所运用的语言, 就能够使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 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交际的快乐, 学到真正的交际技能。

比如, 初中教材选了朱自清先生的两篇散文名篇———《春》《背影》, 但这两篇文章的风格迥然不同。《春》一文清新秀丽, 《背影》一文则朴实无华。用传统的教法教《背影》, 都会说这篇文章是如何如何写得好, 如何如何感人, 然后对它进行从结构到内容再到语言表达的分析。尽管老师分析得头头是道, 但学生还是无法与作品共鸣。如果巧设虚拟生活场景, 并让师生置身于假定的交际角色之中, 那么《背影》一文就能真正地感染学生。其实, 朱自清的《背影》是写他的父亲, 是以他的父亲作为惟一的读者而写出来的。当时, 朱自清已经为家人写了不少散文, 其中有写他的母亲的, 也有写他的夫人的, 更多的是写他的子女的, 却惟独没有写他的父亲的。朱自清的表兄在与朱自清的父亲交谈时, 了解到朱自清的父亲对儿子有意见, 便写信告诉了朱自清。朱自清接到信后, 冷静思索, 觉得自己确实有愧于父亲, 于是写下《背影》。他希望此文章发表以后, 能够首先被父亲看到, 也算作是对父亲的安慰。所以, 这篇文章实际上是为他的父亲一个人而写作的。他的父亲年纪较大, 性格冷静, 过惯了朴实无华的生活, 也只能读懂相对通俗的文字, 于是朱自清就只能将《背影》写成朴实无华的散文。

如果我们教《背影》, 先将朱自清写作的前因后果介绍给学生, 并创设虚拟的生活场景: (1) 假如你就是朱自清, 朱自清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 假如这篇文章就是写给这样一位父亲看的, 那么, 只能在文章中写些什么?用怎样的语言风格来写作?如果采用《春》的写法来表达, 是否可行? (2) 假如你是朱自清的父亲, 你读了这篇文章会有何感想?文中哪些地方最能拨动你的心弦?这些假设, 就让学生进入了特定的交际角色意识之中, 随之对文中震撼人心的父爱、文章的语言风格, 学生很快就能理解, 并从中获得了语言交际的最真切体验———说话要看对象。

事实证明, 很多课文, 只要我们按照语言交际的原理、规律来设计教学过程, 让每一个学生进入假定的交际角色中, 就能让学生很快地与作品产生共鸣。

二.让每一个学生进入假定的交际角色中———快乐地参与写作活动。

一直以来, 大多数人把作文训练看成是写作方法的训练。教师从审题、立意、构思、布局、选材、遣词造句等角度着眼较多, 却并未顾及学生生活的实际, 也未考虑学生作文时的心态, 因而收效甚微。其实, 学生的作文跟生活中所有人的语篇写作一样, 也应该是交际的产物。可是, 我们的语文教学, 往往只将作文训练停留在形式的机械训练层面上。没有交际场景作基础, 只要求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学生不知为何而写, 也不知写给何人, 所以, 心中无数, 无从下笔。大多数学生害怕作文, 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如果语文教师能够把语言交际的观念运用到作文教学之中, 并且在每一次作文训练之中都创设一定的交际条件, 使学生明白:这一次的写作与说话到底是给谁读给谁听的, 又是在怎样的时间、地点、场合之下进行的, 表达的目的何在, 想表达一些什么观点, 自己又是以何种身份来表达的。做了这些工作以后, 实际上就已经为学生创设出了一个虚拟的交际生活场景。这时, 学生就已经知道为谁表达, 为何表达, 表达什么, 只能以怎样的方式去进行表达等等。一旦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角色意识之中, 学生就会得心应手, 得体有效地完成写作任务。这样创造出来的作文, 生活气息会更加浓厚, 人情味会更足, 文章的风格更真实。学生在这种写作训练过程中, 也就会体会到交际的快乐、写作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最终学生参与写作的积极性可以得到有效的调动。

前不久, 我要学生写一篇游记。多数学生来自农村, 没到外地看过奇山大川;如果让他们写游家乡的情景, 很多人又会有“熟悉的地方无风景”的感觉, 从而不愿写作。为此, 我们设计了如下情境:我们桂阳的经济还不很发达, 如果要是能开发桂阳的旅游资源, 那么我们家乡的经济一定会腾飞起来。作为热爱家乡的一分子, 请你睁开明亮的眼睛, 搜寻家乡中的美点, 为我们的家乡写一篇文章, 让外乡的人读了你的文章后, 马上就有来我们家乡游览的愿望。然后, 我让学生讨论怎样写, 他们很快地总结出一条规律:全文要紧扣一个“美”字来展开, 用美文、美句写美点, 这样才能吸引外地游客。由于方向明确、内容熟悉, 大多数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了写作任务。

所以, 当我们的作文教学改变思路, 让语言交际的观点贯串于写作训练之中, 学生就会勤写、爱写。

三.让每一个学生进入假定的交际角色中———有效地提高交际水平。

口语交际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具体生动的交际情景, 交际活动的设置和开展, 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及口语表达水平的一种课型。它以提高学生在生活中的语言交往能力为核心。

新大纲在口语训练上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 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这是口语交际训练的一条重要途径。没有具体的情境, 学生就不可能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 也不可能有双向互动的实践过程。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我们曾十分注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但仅停留在“听话、说话”的层次上, 仅仅是让学生记住老师所传授的说话技巧, 仅仅是让学生按照所谓的技巧进行按部就班的操练, 忽略了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欲望与热情, 其结果是老师说得激情澎湃, 学生表情一片漠然。

有经验的教师会巧设情境、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 让学生置身于其中, 有话说, 乐意说, 然后在参与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明白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比如我在教必修五表达交流《访谈》一课时, 就抓住学校迎接省示范性高中督导评估的时机, 模仿电视访谈节目的形式, 一位同学做采访者, 一位做校长或学生干部接受采访, 其他同学作为观众。就迎接督导的意义及准备发表自己的观点, 效果很好。

由此可见, 通过创设情境、双向互动, 学生进入了现实生活情境, 有了角色的对白, 有了角色的情感交流, 自然学生也就愿意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和体验, 最终, 学生在实践中规范了口头语言, 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

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基础, 创设恰当的情境, 引起学生口语交际的欲望, 激发他们口语交际的热情,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口语交际, 这样的口语交际活动才是有效的。总而言之,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是在具体情境的实践中、是在让学生进入特定的交际角色后培养出来的, 而不是靠老师苦口婆心的讲解“灌”出来的。

综上所述, 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贯穿语言交际的原理和规律, 而且, 也只有贯穿了这些原理和规律, 语文课堂才会生机勃勃。

当然, 在教学中, 教师要特别注意创设的生活场景要贴近学生实际, 要合理。因此, 这就要求教师在生活中多留心, 在备课时多考虑, 创设情境力求一个“巧”。只有时时把语文课堂与生活中的交际实践相对接, 语文课堂才会成为学生放飞的天堂。

巧设情境激活语文课堂 篇2

新课改的春风催生了情境化教学模式的出现,它要求教师把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思维模式紧密融合,创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思考,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情境化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课堂形式更加灵活,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因而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D、利用彩视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有很多具有年代气息的作品。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人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将当时的背景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方便学生解读文本。

例如,在教学《边城》这篇课文时,文章中表现出来的爱情观和当下社会的爱情观差距较大,学生对于这样的观念感觉很难理解。同时,学生在理解主人公翠翠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上也存在困难。因为生活在快节奏的现代化社会,高中阶段的学生接触到的都是喧嚣的“快餐”,讲究的是快捷和直白,因此怎样理解翠翠的性格特征和她的爱情就成为了教学的难点。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就在课堂的导入阶段为学生们播放了八十年代的电影《边城》,在影片的开头就出现了清新自然、环境宜人的美丽边城,这里安静平和,人们善良淳朴,简直就如世外桃源。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体会文本中翠翠那种善良的性格以及单纯的爱情就变得轻松自然、水到渠成了。

学生想学、乐学才是高效课堂的构建基础。高中生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对文学作品以及相关的影视作品有很强的探究热情。因此,教师将这两种形式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可以让学生对于学习产生一种期待,从而主动投人学习,这就是通过影视资料创设情境教学的最大魅力和效果。

二、鼓励自主提问创设情境,提高问题意识

新课标明确提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注重鼓励学生自主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时,因为学生已经接触过朱自清的其他散文作品,对于朱自清以及他的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师大胆地将学习的主动权放手交给学生’鼓励他们在课下的时候通过一些途径去了解《荷塘月色M篇散文的创作背景,同时在初步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问题。高中生对于学习已经有了主见,对于这样的学习模式非常欢迎,因为这样可以让他们有更宽松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们在课下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相关背景,同时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去荷塘而不是其他地方?作者在这样的过程中想到了什么?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样的情感表达在朗读时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表现?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可见学生对文本有了自己的深刻理解,抓住了文本的主体所在。

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创设提问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展示自我,主动学习。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收获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引导快乐阅读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小说和戏剧篇目,特别是戏剧,部分学生理解起来存在困难,也不太喜欢’那么怎样让学生爱上戏剧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创设情境,吸引学生进人文本学习,满足学生表演的欲望的同时,也有力地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曹禺的《雷雨》一课时,教材中节选的内容是关于鲁侍萍、周朴园、周萍三人重逢见面的情节,在这部分内容中,情节变化比较曲折,人物内心的心理冲突强烈,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对于高中生来说,即便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但是在抓文本的精髓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体会人物纠结的心理,然后试着用自己的语言以及采用合适的语调和表情将这种感情表现出来’几个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其他学生认真观看,指出表演同学到位的地方以及还有待于完善的地方,这样寓教于乐,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充分理解了文本的精髓。

很多人都有一个表演梦,都希望在舞台上展示自己,教师就是抓住高中生的这一心理,将他们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的内容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化难为易。在这样的体验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样的情境中,让学生爱上语文不是难事。

四、发挥丰富想象创设情境,启发深入思考

想象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想象可以使人们的认识更加广阔,在已有的经验中生发出新的体验,获得新的感悟。所以,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想象和联想,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文本,在这样情境中,升华学生的情感,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祝福》这篇小说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祥林嫂的经历以及造成她死亡的原因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根据文本整理出祥林嫂的经历,祥林嫂从鲁镇到改嫁。然后重回鲁镇,最后乞讨直至死亡,可以说一生的境遇非常悲惨。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是什么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谁应该为祥林嫂的死亡买单?通过大家的积极讨论,形成了很多的意见。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选择柳妈、四婶等这些人物中的一个,和祥林嫂直接对话,写出一个小小的剧本,揭示祥林嫂死亡的原因,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高中生的想象力丰富,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来创设情境,能够帮助高中生走进文本、深人思考、解读文本的内涵,同时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巧设情境激活课堂 篇3

一、设疑导思,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思维的起点,是创造的动力。创设问题情境实质上就是创设一种以激趣为前提、以思考为核心,以获得知识并形成创造个性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与求知的欲望, 激活学生的思维, 以疑引思, 以思解疑, 使问题在质疑中逐步解决。例如,在《纪念白求恩》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引领学生步步深入领会课文的重点段落。首先请学生思考:白求恩的精神是否真的值得我们学习?学生会很快发现:这是真的。然后再请学生思考:从课文中可以看出白求恩有哪些优秀品质?学生讨论后很快找到了答案:白求恩具有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相反, 那些对工作不负责任, 对同志、对人民漠不关心的人却不能算是纯粹的共产党员。那又是为什么呢?探讨后发现是因为这种人拈轻怕重、自私自利、喜欢自吹,不是有益于人民的人。接着我让学生深层思考:通过这一鲜明对比,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深层含义?我们可以感受到人性的美丑。这一情境的设置,煽动起学生想象的翅膀,迸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随之加深,课堂由情境教学升华到情境教育。

二、模拟角色,创设表演情境,营造体验氛围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由于学生心理位置的改变,他们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扮演是一种理解与表达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扮演得越认真投入,就越有理解感悟和愉快体验,也就越能增强学习的兴趣,明确学习的意义。

初中生特别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天性活泼、爱模仿、爱游戏、爱表演,可以通过表演动作和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来满足他们的天性。学生在课本剧情景的影响下,既训练了朗读能力,又培养了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及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如在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中,文中有很好的表演方面的素材。教学时让学生模拟范进中举时的拍手、跌倒、大笑、疯跑等动作,学生们捧腹大笑,课堂气氛轻松诙谐,课文中惟妙惟肖的刻画更使学生印象深刻。同时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结合语言,很快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描写语言有了较深的认识。这样的表演教学,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把课本里的文字变成了可见的情境,营造了体验氛围,从而加深了学生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文的精妙之处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以直观认识加深理解,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加深教学的趣味性。通过表演,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自然使学生加快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视听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生动、形象和直观。教学信息的呈现有声音、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各种类型,能将枯燥的课本知识由静态变为动态,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时这样设计:先播放背景音乐和欣赏课文插图,在炮火轰鸣的背景音乐中我深沉地说道:“1842 年,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大英帝国打败 ……”由于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中,实现了与文本内容的直接对话。于是历史中的点点滴滴浮现在他们眼前,令其百感交集。感情的闸门一旦打开,便一发不可收拾。这时我再次投入自己的真情,动情地表述香港被侵占的屈辱,使在场的每个人都为之动容。

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们仔细研读、交流、讨论,其爱国之情被激发了,情绪发展到高潮,情感得到了美的熏陶与升华,思想素养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四、联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感悟其中道理

联系实际生活展现情境,即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其生活体验, 增进其对文章的深刻理解,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展现情境既给学生“导流”,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又给学生“开源”,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学习抓住说明对象的自身特点,还是讲解议论文中的观点、论据,我往往都会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如果课文所反映的时代生活有的离学生的实际有距离,在学习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感受,使他们贴近课文、感知课文。

例如:在教学《背影》这篇课文时,我放手让学生在自学课文后,各自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发表读后感。现在的农村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对常年在外打工的父母不够亲近,体会不到他们对孩子深沉的爱,这就使学生难以理解课文里的父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由诉说自己对于父亲的看法,然后和学生讲述作者的父亲疼爱他的一个小故事。通过这个故事, 学生们很快明白,尽力挖掘父亲对待自己的情深之处,使学生明白父亲对待自己的爱是深沉的,在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此时我们就可以抓住机会引导学生,使学生们述说自己的父亲,从而提高其对课文的深刻理解。课文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有贴近之处,则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朱自清的语言的精妙所在,更深层地领悟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明白课文所表达的感情,也要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而激发其情感,跳出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是在理解课文内容,从而为学生们创设了一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从日常生活去感悟语言、分析语言,提高理解水平,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巧设情境,激活政治课堂 篇4

关键词:政治课堂,情境创设,教学实践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由传统的学习基本知识上升到注重学习的过程与能力,更注重学生主体性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根据教学实践的需要适时创设各种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激活政治课堂,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所谓情境创设是指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水平,创设一种环境、场合或气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兴趣,积极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使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巧妙的情境创设有利于形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达到三维目标。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创设情境的一些做法。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力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可见,教师的首要任务就在于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特别是上课伊始就调动学生兴趣,这对学生整节课都保持高度的学习兴趣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在一节课的开始就要利用各种生动、轻松的教学情境导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以“生活”为情境

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这里的生活主要指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到课堂的,因此从他们的生活中取材更要有勇于接受挑战的思想品质,因为具有科学态度、钻研精神、先进理念的教师才能以行为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求、对科学的执着。

四、学生研究性地学———通过研究性学习,自主建构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

研究性学习定位为一种学习策略、一种学习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它的各种特点通过丰富的具有特色的模式表达出来。这些不同模式的存在,是因为学生、学校、教材、教师、资源等因素参差不齐;但是归根到底,对学生而言,不同的“研究”方式,目的都是非常明确的: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学习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逐步建构有关外部世界知识的内部图式,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以转换并发展。研究性学习不仅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而且在学习与实践中间搭起一座桥梁,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创造意识得到培养。因此,研究性学习在最高层面上使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使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和人格获得全面发展。

用于情境创设,更易于激发其学习兴趣。如我在“体味文化”一课的导入中,就用多媒体展示我们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关图片,并要求学生说说我们本地的一些婚丧嫁娶的习俗、饮食文化、地方方言等,使学生个个兴趣盎然,积极发言,并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究什么是文化,文化有什么作用等问题,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故事”为情境

高中生都喜欢看故事、听故事、讲故事,因此用故事创设情境十分容易感染学生,引起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活跃起来。如在“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中,我用《赌饼破家》的小故事导入:从前有一对夫妇,家里有3个饼。夫妇俩一起分着吃,最后还剩下一个。他俩相约,从现在起,如果谁先开口说话,就不能吃这个饼了。为了那个饼,两人谁也不愿先开口说话。晚上,一个盗贼溜进屋里,偷了他们家的财物。直到盗贼把东西全部偷光,夫妇俩因为有约在先,眼睁睁看着财物丢光,谁也不开口讲话。盗贼看到没人说话,便当着丈夫的面侮辱他的妻子,可丈夫瞪着两眼还是不肯讲话。妻子急了,高声叫喊,并恼怒地对丈夫说:“你怎么这样啊!为了一个饼,看着我被欺负也不叫。”丈夫高兴地跳了起来,拍着手笑道:“啊,蠢货!你最先开口讲话,这个饼归我了。”学生听后哈哈大笑,我适时问道:“这对夫妻为什么破家了?他们犯了什么错误?”学生热烈讨论,然后回答他们没有分清主次,很自然就导入到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学生对这节课产生浓厚兴趣,这种兴趣一直延续到上课结束。

二、情境穿插,引导探究

我认为不仅导入要创设情境,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重点、难点适时穿插教学情境,以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常用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创设问题情境

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设置问题情境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训练思维的逻辑性及深刻性,增强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如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针对消费观的一些误区,我设置了几个问题:有人认为贷款消费违背了适度消费原则,你如何评析这一观点?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与鼓励贷款消费矛盾

五、在研究性学习中运用信息技术

1. 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关注时事、政治理

论的新动向,因为研究性学习主张探究社会生活,迅速而直接地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学习的过程和终结又能使研究性的成果得以展现和评价,保证学习内容的更新,体现时代性。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巨大的信息量,使学习者在巨大信息量的前提下参与学习活动,保证知识的时效性。

2. 研究性学习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

学生进行研究专题(课题)的选择和研究方案的设计时,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机会和途径,如社会调查、模型模具的制作和建造、热点问题研究等;而信息技术教学同样需要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从教育、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到学习网站的建立,资源库、网络平台的营运,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参与,充分体现实践性。

如何变“合坐”学习为“合作”学习

———初中思想品德小班化合作学习探索

戴海青

(南京市南湖第二中学,江苏南京

摘要:本文在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关于合作学习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建立小组、营造运行环境、精选学习内容和建立评价机制等方面对合作学习有效性进行初探和思考。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合作学习小班化

“合作学习”是新课改的一面耀眼旗帜。在很多思想品德小班化公开课或者是听课活动中我们会发现,教师大多会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有些所谓的“合作学习”认为将课桌椅摆成一定的合作学习形式(如马蹄形、丁字形、波浪形等),学生围桌而坐形成学习小组,但分组学习能力并不是很强,往往缺少组内合作能力。在交流中不懂得听取他人的意见,也不会对同学的意见、答案进行补充,甚至出现部分学生借合作学习,滥竽充数,说无关的话,做无关的事,使合作学习中的“讨论”环节名存实亡,落实不了“合作”这一实质性环节,这种华而不实的“合作”学习,纯粹是一种无谓的包装。如何将合作学习引向深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是投身教改实践的每一个教师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前提:组建有效的合作学习小组

认真组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为了取得最佳的合作学习效果,每个合作学习小组都应由能力不同、性格各异的学生组成。为了使学生合作成功,还必须使学生在自己组内感到愉快。因此,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前,教师应该熟悉和掌握每个学生的能力、个性和人际关系,要求学生表明愿意和哪些同学在一起。每组的人数要适当,一般是4—6人,人太多、太少都会不利于合作学习的展开。当然,组与组之间吗?你们在生活中是如何践行绿色消费原则的?在问题提出后,学生积极思考探究,接着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评议,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学生总结。这样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达成预期的目标。

问题情境的设置要根据学习需要,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难度适宜,达到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效果。

(二)创设模拟情境

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穿插角色扮演、辩论等模拟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把思考发现的权利让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感悟、探究和充满激情地创造。如在学习“传统文化的继承”时,针对对待传统文化正确态度这一重点,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正方观点是传统文化是财富,反方观点是传统文化是包袱。正反方分别列举了大量实例证明自己观点并反驳对方的观点,有的甚至争得面红耳赤,其中有许多意想不到的语句,我不禁感叹学生思维的活跃和创新能力。在思维火花的不断碰撞中大家意识到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对传统文化应辩证分析。如果这一内容由教师讲解将十分枯燥和苍白无力,但通过辩论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两种矛盾的观点中越辩越明,水到渠成地形成正确认识,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情境收尾,升华主题

一节课怎样收尾才能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才能余味无穷,是值得每个教师思考的问题。我认为此时创设适当的情境,可以使结尾再次进入高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下面

应尽量保持相对平衡的水平和一定的稳定性,因为这既有利于学习成员的公平竞争和教师的辅导,又有利于学习活动的展开和学习心灵的沟通。

二、基础“营造优良的合作运行环境

(一)要抓好合作学习的准备工作。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不能只在教科书上,而决定内容的关键因素在于资源的开发,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我会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例如查资料、上网搜索等。

(二)要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小组合作探究在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要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并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这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教师不断指导,长期熏陶,从而养成不自觉地运用合作解决学习中问题的习惯。

1.指导学生在合作中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有些学生自制力差,注意时间短,而表达欲望强烈,往往不等别人把话说完就急于表达,随意打断别人的话一吐为快,根本就不考虑别人说完了没有。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合作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耐心,让学生等别人把话说完。

2.指导学生在合作中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

(1)在分组讨论时可以派代表说。在分组讨论时,各人发表各人的见解,再互相补充,集思广益,最后选代表说出各组讨论的结果。

以音乐情境为例谈谈。

音乐是一剂调节课堂气氛的良药,它可以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用它结尾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学习《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时,在结尾处我没有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而是播放一曲王力宏的《龙的传人》:“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它的名字就叫长江……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巨龙脚底下我成长,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许多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旋律唱起这首歌,个个精神焕发,课堂这时达到一个高潮,不用过多的言语表述,学生在豪迈乐曲的感染中,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识,很好地达到三维目标的统一,主题得到升华。

总之,各种形式的情境创设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具有独特的魅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学习需要为基础,贴近学生实际,围绕教学重难点,创设恰如其分的教学情境,以期激活政治课堂,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巧设教学情境 激活英语课堂 篇5

关键词:教学情境 英语课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的精力去做事情。”在近15年的英语实践教学中,我真切地体会到灵动创设教学情境对于英语课堂教學的促进作用。可以说,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就是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催化剂,潜移默化地推动着英语教学的良性发展。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所学的主题、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精心设计组织各种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为其学习后续话题和阅读材料作铺垫。以下是我在英语教学中常用的几种创设情境的方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情境能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帮助其理解英语的实用环境和场合,从而提高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

俗话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问题是思考的原动力。为此,我们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把语言点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我在课堂中或以生活情境展现出示问题,或以实物情境演示呈现问题,或以图画情景表现问题……由此,使那些抽象的、空洞的、乏味的语言符号被赋予了形象的意义,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更容易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和关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多种学习方式,主动获取问题的答案,自主解开心中的谜团,充分体验到英语学习的快乐。

如我在教学“How much is it?”这一句型时,就在课堂伊始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师生齐唱歌曲Thunder,大雨淋湿了全身,急速跑过之后,又渴又饿。“Hey,Boys and girls . I’m all wet now. And you?”(师边说边做出夸张的动作)“I want to buy a jacket. But I don’t know how to say in English.接下来请观看cartoon,并从中帮老师找到答案。”本来购物就很贴近生活,学生对这一话题也很感兴趣,再加上这样的情境,学生一下子精神百倍,认真观看、思考起来。这一句型在学生看完动漫之后可以说几乎每人都能脱口而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问题促动学生思维,可以更有效地关注教学全体,不同层次问题的创设可以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得到相应水平的提升。

二、创设活动情境,激励学生参与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这就决定了对儿童语言潜能的开发必须在生动有趣、富于变幻的活动中进行。而学生天性活泼好动的特点也迎合了这种开发的需要。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教学即活动,活动性也是英语教学中最突出的特点。创设适宜的活动情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强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目的。

我在讲授人体部位单词“arm, leg, hand, finger, foot”时,我创设了“画怪物”这一活动情境,让学生按教师的指令闭眼画出怪物的头、眼、耳、鼻、口等部位,谁能按指令正确画出怪物的相应部位就是“最佳小画家”。这个简易而又新奇的活动让学生跃跃欲试,充满了好奇心与挑战欲,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这一活动既复习了上节课的五官单词,又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了良好的铺垫。

在学完数词后,我会抽选几名学生到前面来比赛拍球、跳绳等活动,其他学生在他们比赛的时候和他们一起用英语来数数,看谁跳得多,看谁数得快,看谁记得牢。这样将学习与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积极参与学习,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设对话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要以视、听、说、活动为主,注重听与说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的能力。但对于刚刚接触英语的学生来说,入门是最关键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使这些初学者顺利入门,让学生一如既往地关注英语课堂,着迷英语课堂?唯有日积月累,才会保持英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为此,我每天都会设置“对话练习”项目,让学生在真切的英语氛围中练习英语,让生活中处处有英语,让英语切实服务于现实生活。比如在讲那些较抽象的形容词happy, angry, bored, tired时,我通常要求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搜集或自己画若干幅表示人物状态的图片,然后与同桌用英语进行简单的口头交流,最后学生合作或单独编写对话,并在全班展示。

此外,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利用这些内容自由对话,在热身活动中就所准备的专题或话题进行陈述、讨论和交流。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实践证明,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开展自由对话活动,既能缩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心理距离,又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情绪,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实践,不失为一种英语学习的有效途径。

四、创设表演情境,激扬学生表达

优美的旋律和韵律较强的节奏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小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与表现欲,所以我经常选择学生熟悉的旋律和节奏将所学的词汇融入其中,以歌曲或chant的形式让学生表演出来。

在学习了Hello一课后,我以课后歌曲提示为素材,先让学生听录音学唱,然后在组内轮唱,最后在班级表演唱。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问候用语,同时也锻炼了口语表达的能力。在熟练演唱这首歌后,我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尝试用学过的句子创作歌词,用自己喜欢的曲调演唱歌曲。由于词曲均源于学生的自行创作,喜闻乐见的旋律和节奏使他们演唱时的热情极为高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与决心。

这种自编自唱的表演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个个都成为了“导演”,也成了自己剧本中的“小演员”。

在学习My Family一课时,我创设了小组合作表演家庭成员这一情境,通过学生分组表演,让其他学生猜测每个人在家庭中的角色。有的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表现人物的年龄特点,如用弯腰拄拐杖的方式扮演“grandfather”;有的用带单词头饰的方式表现人物形象,如直接在纸条上写好“mother”,戴在头上;有的用英语句子表现人物特点,如直接向大家做自我介绍“Hello,I’m Amy,I’m a student.”不同方式的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温习学过的英语词汇及句子的同时,也发掘了他们表演的天赋。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分享着各自的体验,感悟着英语学习的乐趣。

表演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搭建了个性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表演”活动,真正实现了“汲取”与“表达”能力的双赢,英语课堂也变得如“一潭活水”,焕发生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情境教学作为小学英语教学的重头戏,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要想让英语教学真正冲破传统教育的藩篱,变“无声”为“有声”,变“被动”为“主动”,那就需要我们英语教师多一些思考,多一些探索,多一些实践。教学情境的创设十分灵活,只要我们教师肯动脑筋,多思考,多钻研,就能创设出生动活泼、异彩纷呈的有效教学情境,让学生爱上英语学科,爱上英语课堂。

作为一线的英语教师,我们要不断地躬身实践,让情境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用心去演绎英语教学的精彩,用智慧去锻造英语课堂的狂欢!

参考文献:

[1]谢永青.情境教学在英语课堂中的运用.高等函授学报,2010(4).

[2]陈云云.论英语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6).

改变习性,巧设情境,激活课堂 篇6

情境教学是通过选取一些真实和准真实性的情境和境象,为语言功能提供充足的实例,并活化所教知识的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情境的创设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我现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几点看法以供交流。

1. 情境创设要能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是新课程标准对中学政治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然而中学生生活经验相对较少,课本上的部分探究示例对他们来说有时显得比较抽象和陌生,学生不感兴趣。因此在创设情境时要尽量选取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与学生有关,而不是遥不可及的。如在讲述高一《经济生活》中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时,我利用摄像机采集选取本校学生的一些真实的生活画面并制作成课件。课堂上,当学生看到这些情境时感觉十分熟悉,同时感叹自己的消费观念确实存在问题。课堂上大家讨论十分热烈,应该说达到了知识传授与情感教育的双重目的。2009年参加市高中教师基本功竞赛在沭阳中学上课时,我精心选取了一组与沭阳有关的案例设计成情境在课堂上使用。一位外县的老师对他们的生活环境如此熟悉,这些情境一下子就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学生上课时配合十分默契,课上得也很成功。

2. 情境创设要能引起兴趣

“兴趣是智力之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现行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几经修改克服了过去的许多缺点,源于政治课教材的特殊性,教材内容中的“高”、“大”、“空”现象依然存在。实践中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没有兴趣,学生就缺乏学习的自觉性,更不要谈学习的效果了。要使学生在轻松自在、愉快活泼的气氛中接受抽象的理论,就必须将知识的科学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注重应用情境的趣味性,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让学生对教材知识产生认同感。如在教学《政治生活》中的中国共产党的性质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我知道当前学生对党的认识上存在误区,所以没有直接从正面去谈党的性质而是首先放手让学生自由谈谈对党的认识。一开始许多学生列举的都是反面材料,后来部分学生列举了许多优秀党员的先进事例来反驳前面的学生的观点,于是我顺势展示几组与党的性质有关的图片并引导学生弄清楚不能因为少数党员的错误行为而否定党的性质。自由讨论的方式和有震撼力的图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3. 情境创设要富有时代感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离开时代性特征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将是一潭死水和空洞说教,无法唤醒学生与教师的课堂灵感与智慧,更无法闪现课堂教与学的生成性。因此,我们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把社会热点和重大时事事件与政治课的理论知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新知识、新信息引入课堂,这样才可以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更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才能真正引起学生兴趣,从而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如在教学《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时,我没有直接运用教材中的中美两国关系材料而是选取了美日韩对朝鲜试射导弹态度的变化。因为这一材料正在发生,学生通过媒体等渠道大量感知而且热议。课堂上,学生讨论得十分热烈,我顺势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变化的原因。这一材料与课本上的没有本质区别,但是它更有时代感,所以学生就更感兴趣。

4. 情境创设要有教育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新教改的鲜明要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做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本来就是教育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学科更应该担负起这一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在情感活动中,学生的道德认识才能深深地根植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成为他自己的观点,并在他自己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表现出来,从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高尚的道德行为。”情境的创设要能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引起共鸣,从而达到加深理解道德观念的目的。如在讲授《新时代的劳动者》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等内容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大学生招聘会、任长霞电视纪录片等视频材料。这些感性材料极大地感染了学生,学生也真正体会到了提高技能知识、认真学习的重要性,真正体会到了先进党员的模范作用,从而增强对党的理解和热爱。情境的创设也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直接用眼、用心去观察、去体味社会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5. 情境创设要有思维空间

所选情境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情境的选择既不能让学生看不懂,又不能被学生一眼看到底。也就是说教学中的情境的选择要有思维的张力,要有思维的空间,应该涉及以前所学的知识,以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求提出的问题也要具有挑战性、探究性等,以争取在最大程度上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最终完成知识内容的学习,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当然,在教学中选择什么样的情境,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易综则综,关键在综合恰当。例如在讲授政府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时,我选取了三鹿奶粉事件材料。这一材料小可以引出市场监管职能,大可以导入政府的性质、宗旨、原则,还可以从公民义务的角度分析,再放大,经济生活中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宏观调控、企业的生产与经营都可以联系。而且就这一事例也可以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6. 情境创设要兼顾个体差异

由于每个人的经验存在差异,因此在创设情境时,应尽量适合不同程度学生的水平,力图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方面提供多变和多样化的设计,从而努力使不同能力的学生相应地获得成功,因材施教。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必须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教师不应过多地指责学生在语言中出现的错误,而应该不断地帮助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努力寻找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并有意识地找出他们的积极因素。此外,在课堂内,对问题的处理还要掌握一个“度”,以实际的教学需要为准,不能一概而论。比如,问题1: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问题2:如何认识上述材料?这两个问题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问题1学生只要说出是什么即可;而问题2中学生既要说出是什么,又要分析为什么,怎么办。

情境教学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道德情操的培养,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大力推广情境教学。当然,在情境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我们还面临着诸如情境材料的收集和加工不足、教师知识素养人文素养有待提升、学生学习方式滞后等困难。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处理突发教学事件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利用情境教学、发展情境教学。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人教教材中心 (原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05.4.

[2]解读高中新课程.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 2004.10.

[3]吴云科.高中政治课生成性教学活动初探.中小学教学教材, 2004, (23) .

[4]郑金洲.课改新课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3.

巧设导学情境, 激活生物课堂 篇7

关键词:创设情境,学习方式,创新意识,激发兴趣,多媒体,实验

新课程标准强调全面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倡导探究性学习, 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因此, 今天的教学,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怎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使他们的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即“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创设教育情境, 利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某些生物学现象, 利用生物标本、模型、录像等条件, 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所感的境界;给学生提供讨论、置疑、探究、合作和交流的情境就显得极为重要。下面将本人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总结如下:

一、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创设问题情境, 引起学生讨论, 激发兴趣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很多生命现象和动植物就存在于学生身边。但学生观察到的只是表面现象, 对很多问题想不明白其中的原理。比如, 河蚌是学生很熟悉的, 在学习软体动物时, 运用实物, 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 创设问题:河蚌的蚌壳很硬, 为什么叫软体动物呢?再如, 在家蚕的生殖发育一节教学中, 提到学生们所熟悉的家蚕时, 很多学生头脑中的“兴奋灶”立刻被调动起来。我先让饲养过家蚕的学生叙述蚕的一生。接着引导学生讨论:1.蚕的一生中由爬到飞, 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蚕是如何繁殖的?由于这类内容学生平时就曾见过, 就曾思索过, 现在在课堂上出现, 自然就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从内心产生想弄清的欲望, 主动去讨论, 并且在叙述自己观点的同时, 也锻炼了学生分析、判断、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以“故事”创设情境, 激发创新意识

在讲授“血型输血”一课时, 先介绍史料。19世纪, 医生为了抢救在战场上失血过多的伤员, 尝试为伤员输血, 开始获得意外成功。可是当他们喜出望外, 如法炮制继续下去, 很多人不但没被救活, 反而因输血马上死掉, 这一事实令医生疑惑不解。为什么同样是输血, 有的人死亡, 而有的人却活下来?于是, 把学生引入到一个解决生命攸关的重大问题的情境。学生渴望找到引发结果的原因, 使他们产生了浓厚兴趣, 萌发求知欲望。学生思维活跃, 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而探求的开始正是创新意识的唤起之时。

三、创设震撼学生心灵的情境, 使学生真正融入课堂

傅彪、高秀敏、梅艳芳都是家喻户晓的知名人物。可是提起他们的过早离世, 却是让人非常难过的事情;说起舞蹈千手观音, 不禁让人赞叹不止, 可是说起它的领舞者邰丽华, 又不能不让人为之惋惜, 这些都是学生所熟知的人物。在学习“关注健康”一节时, 先通过这样的实例, 在学生的心灵上掀起波澜。学生禁不住要问:为什么他们会那么早离开我们?为什么那么有舞蹈天赋的大姐姐不能听到声音?通过创设情境, 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动提出问题, 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问、学答”, 单纯接受知识, 死记硬背的方式。学生在课堂中主动提问, 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动机, 真正做起了学习的主人。因此, 在后面的教学中, 学生能全心投入到课堂中讨论, 使本节教学很成功的完成。

四、通过情境, 在纠误辨析中, 提高思维能力

日常生活中, 人们的很多行为是与科学背道而弛的。在教学活动中, 结合这些错误现象, 引导学生去伪存真, 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如, 学习“呼吸系统”时, 结合日常生活实例:很多人遇到气味难闻时, 总是把鼻子堵上, 用口呼吸。这样是否真的很卫生呢?呼吸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呢?让学生“生疑”, 有疑才有问, 有问才有究, 有究才能知其理。

五、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 导入新授, 激发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社会性都很强的学科, 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 学生往往觉得枯燥无味。而多媒体技术能够把文本、图形、图片、图像、影像等多种信息通过计算机的处理和控制, 使之生动地加以再现。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导入, 很好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习兴趣, 对学生直接起到激发学习动机, 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六、通过实验, 创设手脑并用的活动情境, 激发求知欲, 提高探究力

生物学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往往能让学生感到出乎意料, 能顺应学生“好奇、好玩、好动、好胜”的心理。大大刺激学生的感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对于初一学生, 生物学知识很少, 实验能力也不强。很多实验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求知欲,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

总之, 面对新课程改革, 教师应转变观念, 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发挥主导地位, 想方设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生物教学参考书

巧设教学情境 激活学生思维 篇8

一、创设问题情境

思维始于问题.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 提出恰当的问题, 然后引导他们积极思考, 探求问题的结论, 使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形成能力.如在学习数学命题 (公理、定理、概念、性质) 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自己形成数学命题.

案例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一节的教学中, 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

师:如果有人问你学校的位置, 你如何回答?

生:告诉他在××路××号即可.

师:我们去电影院看电影, 如果你的电影票是5排8号, 你是怎样找到自己座位的?

生:先找到第5排, 再找第8号.

这样的情境创设, 体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贴近学生实际, 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这样的引导, 学生能直观产生“要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 需要两个数来表示”这一朴素的想法.

二、创设趣味新异情境

案例2:在“数学归纳法”一节的教学中, 可用趣味游戏 (课前准备好小木块) 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在讲桌上竖着一列小木块, 对学生说, 这列竖着的小木块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 第一只倒下;

(2) 如果前一只倒下, 则后一只必然倒下.

试问:当把第一只木块推倒后, 这列木块是否全部倒下?为什么?

面对讲桌上的这列木块和问题, 学生的兴趣立刻被激发了, 求知欲十分强烈, 在做游戏的过程中, 适时引导学生从中抽象、概括出数学归纳法原理, 使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游戏活动中, 对原本抽象、难懂的原理能主动获取, 深刻理解.

三、创设惊诧情境

惊诧产生于意外, 意外之事一旦发生却更加引人注目, 促人思索, 耐人寻味.教师若能从中挖掘出令人兴奋的意外之“物”, 便会引起学生惊诧, 产生“竟有此事”和“原来如此”之感, 从而激发学生思维.

案例3:求函数的最大值.解此类问题最常用的是配方法:, 而.当老师提出这是个错误解法时, 很多学生都惊呆了.原来“”不可能为零 (不小于2或不大于-2) .此外, 在教学中还应有意识地创设诱发学生提问的教学情境, 引发学生质疑问难、形成认知冲突, 从而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这样可使问题的解决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悬念情境

悬念是一种引起人们对事物关切的情境.置身于这种情境, 学生渴望获得“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等答案, 产生非知不可之感.设置悬念最多的机会是一节课的开头.悬念设于课头, 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 激活思维.

案例4:在教学“一一映射”的概念时, 可在课头设问:“半圆圆周上的点与直径上的点哪个多?”学生思维一触即发,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哪个多?怎么判断?带着这个悬念, 学生展开了积极主动的探索、辩论, 为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奠定了基础.在课尾和课中也可根据需要设置悬念.例如, 在课堂中根据学生常犯的错误, 引起问题悬念, 启发学生分析错误根源, 找出解决办法.课尾根据类比、联想设置悬念, 深化原问题, 引出新结论.

创设情境的方式很多, 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 才能够引起学生最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最佳的思维动向, 这样的情境, 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引爆器”, 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定向水平.

因此, 在数学数学中我们一要充分重视“情境效应”在教学中的作用.情境的创设不仅在教学的引入阶段要格外注意, 而且应当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深入, 并形成几个高潮.二要注意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 鼓励学生勇敢地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三要给学生充分思考问题的机会和时间, 不要急于给出答案或要求学生回答.四要提倡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鼓励个别化学习及同学间的相互交流,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 营造一个个体与群体相互促进的活动氛围.

参考文献

[1]杨志文.数学活动教学的实践与认识[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0 (8)

创设情境,激活语文课堂 篇9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能引起学生一定的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情感,对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也都有独到之处。

一、创设情境导语,激发动机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设立一种理想的导语,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石。学生的可感性限制了其可接受性,导语的设计就应力求可感,尽量做到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让学生感知到并极其渴望深入其中,准备接受新的知识。而创设情境导语恰恰能较好地实现这一原则。

例如:我在教授《口技》时,先提前让学生观看“救火灾”的场景,让学生通过视角感受一下十万火急的场面,课前又播放了一段有关救火的的录音,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导演这样的场景需要多少人?多少种工具?转而指出,一个人就可以完成这些工作!信不信?请看课文《口技》。通过听、视觉的感受,救火的喧哗、繁杂已深入内心,而“一个人”的表演往往比较简单明了,一个人怎么会完成那么复杂的场面呢?疑问的产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正是创设的情境在此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强化情境感知,激活思维

创设情境教学最主要的环节是强化学生对情境的深入,激活学生思维方式,那么如何做到强化学生对情境的深入,激活学生的思维呢?

1. 反复诵读

主要使用于抒情性的散文、诗歌。让学生在优美的词句、抑扬的语调、顿挫的停顿中,拓宽想象思维,让已有的情境在心灵的感悟下进行再创,使之升华,达到文我合一的境界。如《白蝴蝶之恋》,经过反复的阅读,作者那份对生命的关注、珍爱,对人生中现实的无奈,便油然而入读者心中。

2. 比较对照

对已有的情境进行比较,使之更好地掌握情境的内涵,更丰富、更清晰。教学的内容不同,运用时其角度也大不相同。如散文《安塞腰鼓》,让我们领略到力的伟大、力的磅礴、力的豪放,生命力的勃发震撼着每个读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倾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将反复听后的感受与已有的《安塞腰鼓》的情境进行比较对照,对《安塞腰鼓》的理解会更高一层:《命运交响曲》中不屈的生命之力正是《安塞腰鼓》中力的来源。文字和音符所创的情境在活跃的思维下交融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调动学生不同的感觉器官,寻求相类似的结果,并使其相互补充,相互映衬,既使文章内容更深刻地映入脑中,又发展了学生的多元思维。

教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采用了对比法。在学生理解了词的意境的基础上,我朗诵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让学生体会了后者的思之苦,念之深,凄婉迷离的情感之后,再回首前者,那么《水调歌头》词的豪放、自由、洒脱,诗人的旷达的胸怀在比较中更显清晰、明朗。

在比较对照的过程中,不同的情境相互映衬、相互补充,既丰富了文本的内涵,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能主动探究,更加拓展了学生的多元思维空间。

三、运用情景外延,开拓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发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感悟文字、理解内容,头脑中形成了特有的形象。能否将已有的形象拓宽出去,需要开拓学生的潜能,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可运用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编演小品、编演课本剧、改写、续写……

如《皇帝的新装》,学生在分析完课文后,对皇帝及故事产生的背景已经历历在心,要求学生依据已有的皇帝的形象编演课本剧。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处理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创造的皇帝千姿百态,既有原文的影子,又有独特的个性:或让皇帝回归原始,或让皇帝跨越世纪来到今日,甚至让皇帝提前进入二十二世纪。被改造的皇帝,寄托着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梦想,在他们的笔下,皇帝的知错能改,皇帝的飞扬跋扈,皇帝的执迷不悟……无不透着灵气,闪烁着亮点。在尝试中,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课本,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深深地懂得课本仅仅是一根导火线,仅仅是一个引路人,在它的指引下,自己需要的是进一步地再创与升华,从而真正理解语文的内涵。

四、凭借情景内涵,促进审美发展

一篇好的文章如诗如画,余音绕梁,萦绕于心。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字的美的鉴赏、品味,启动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听潮》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想象海的不同的状态,更能激越心灵的震撼,因而感悟文字,体会海的阴柔之美,阳刚之美,便尤为重要。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VCD放映不同状态下的海的画面,学生一面看画面,一面听录音,音画结合,海的静谧、深邃,海的澎湃、雄壮,形象而逼真地展现。关闭画面,学生带着心中已有的深刻的影像细读课文,在反复的诵读中,体味文字的美感:清新细腻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豪放雄辉如“卷起千堆雪”,将海的至阴至阳的神秘表现得淋漓尽致,具体可感。

巧设情境,构建快乐语文课堂 篇10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情境 快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5-027-01

0

一、多媒体引路,引导学生入境动情

电教媒体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恰当运用媒体,可以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生动地学习。

例如教学《詹天佑》一课,当学生读到“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计划提早两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今天,我们乘火车去八达岭,过青龙桥车站,可以看到一座铜像,那就是詹天佑的塑像。”时,教师演示配乐的CAI课件:居庸关隧道,山势高岩层厚,凿进去却流出源源不断的泥浆,詹天佑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蜿蜒的八达岭,詹天佑带着工人经过测量决定凿进一口竖井,再里应外合,把工期缩短了一半……同步演示练习题:“我的脑海里浮现出 ,我情不自禁地想 ,我更想对詹天佑说 。”有效地调动学生内在的感情积累,使学生入境生情,以情促练。学生纷纷发言,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真情实感。

生1: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詹天佑身先士卒,认真工作的情景:詹天佑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悬崖峭壁上定点、测绘。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我情不自禁地想:詹天佑爷爷,你为了全中国,洒下你一片心血,你遇到多少困难,有克服了多少困难,恐怕连你也数不清。京张铁路是多么难修的,你却在短短四年不到的时间把铁路全线竣工了!我更想对詹天佑说:詹天佑爷爷,你不怕困难,不怕嘲笑,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一定要继承您的精神,为祖国建设做贡献。

生2: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詹天佑爷爷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的情景。我情不自禁地想:要是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该多好啊!我要为詹天佑爷爷画一台抽水机,帮爷爷抽掉源源不断流出的泥浆。我又想为詹天佑爷爷画一台钻探机,在八达岭上打井。我更想对詹爷爷说:“詹爷爷,虽然你劳累成病,只享年59岁,虽然你不在人世,可是你的爱国之心,你的精神,却永远存在人世间。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

二、移情体验,引导学生参与悟情

小学语文课堂如同生活中的舞台,学生是舞台的主角,教师则是导演与策划。一台好戏需要导演的精心策划,一堂好的语文课也需要老师精心的导演,才能有活泼、宽松的课堂气氛,才能熏陶、感染学生,让其读文入情、移情入文,真正达到文人合一之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移情体验和角色激情扮演,以达到“演出”中内化文体,移情熏陶,真正把文本内涵内化于胸,产生共鸣。特别是对于有实验操作内容的课文或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模拟,进行实验操作,在具体的体验过程中开展探究性阅读,学生的收获会更大。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时,首先是激疑: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是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他,把他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然而,年轻的数学教授、著名的辩论家伽利略先生却持反对意见,他是怎样向人们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接着,让学生分角色进行小组探究,合作完成伽利略的实验。然后,组织交流:从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从而体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勇敢、执著、实事求是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三、读写结合,引导学生泼墨抒情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其中除了强调要注重圈点勾画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要动笔写。几年前的一次外出听课学习,有幸听到一位教师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当学生沉痛而悲伤地结束最后一句“她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后,学生对小女孩的悲惨命运的同情,以及对黑暗社会的愤怒溢于言表,而那位老师没有说一句话,只是轻轻用电脑投影出示刘倩倩小女孩写的诗——《你别问这是什么》。让学生在配乐的情景中聆听诵读,再轻声跟读,读着读着,有的泪流满面,有的轻轻抽泣,老师没有劝阻,没有评价,只是轻轻说了一句:“同学们,此时,你想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说些什么呢?拿出笔写写,让在天堂的小女孩知道你的心意”……学生“情到深处自然浓”,有不少学生仿写出一首首送给小女孩的诗,也有不少学生议论热烈,也有的想像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的欢乐情景等,学生写得真挚动人!紧接着,那位教师又适时推荐《安徒生童话》……学生读得动情,写得高兴,议得热烈……抓住了这个读的训练点又达到了写的目的,在潜移默化中还告诉了学生学语文,写作文就是要表达真情实感,读书就是要有自己的感受体会等等。

上一篇:建筑设计标准创新研究下一篇: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