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诙谐幽默的语言激活初中语文课堂

2024-04-11

让诙谐幽默的语言激活初中语文课堂(精选9篇)

篇1:让诙谐幽默的语言激活初中语文课堂

让诙谐幽默的语言激活小学语文课堂

摘 要: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以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幽默睿智;可以使师与生和谐、使教与学统一;并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者从课堂语言的风趣幽默的角度,阐述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语言幽默 语文课堂 运用

“缺乏幽默是悲哀的。”前苏联教育家斯维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我们现代的教学观念中,具有幽默感、亲和力的教师越来越能笼络学生,而严肃、传统的教师越来越不适应教学的大潮,逐步走向落后或是淘汰的边缘。因此,教师不论是在教学过程中,或是在教学管理中,都应运用含蓄、幽默、委婉、迂回等方式。

当然幽默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这需要日积月累,即渊博的知识、广泛的社会阅历是教师具备幽默感的前提。正是有此基础,可以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幽默睿智;可以使师与生和谐、使教与学统一;并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 教学中,幽默能给人以亲切、轻松、平和等感觉。它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妙趣横生又鞭辟入理、寓教于乐又乐而不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幽默语言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在运用幽默语言时应注意它的含蓄性

含蓄是一种美,是一种艺术,是教学语言艺术中的内涵,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学都离不开含蓄性的语言艺术。

1.言近旨远法 唐代史学家刘知己在《史通·叙事》中说道:“言近而旨远,词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不尽。”他告诉我们,叙事说理不要把话说尽,要给听者或读者留有思考的余地,可见“言近旨远”也是教学的语言艺术。

2.说古论近法

就是在教学中,说话不照直说,而是采用说古论近的比喻。宋朝学者就说过“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语忌直”、“脉忌露”这就是要求教学语言要含蓄。适当地用积极的说古论今法,话里有话,或弦外有音,可以使教学语言意味深长,增加感染力,使学生回味无穷,乐意接受,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迂回设问法

这种语言艺术是指绕着弯子设问,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涛和理智思考的飞跃,让学生在情感与理智结合处得知识、明事理、受教益。迂回设问,一般设计三个层次,一是问,二是诱,三是归纳,层层深入,扣人心弦,启人心智,动人情怀。常常达到事半功倍之妙用。

4.亲切委婉法

就是指根据语言传递与转换的需要。教师要把讲授语言的内容和教学语言的组织说得委婉、曲折、亲切。使学生感到有一种快感、美感和亲切感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教与学双方关系融洽、情感相通、和谐自然,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二、教师应明确语言的幽默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诙谐幽默的语言,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成轻松愉快的学习心态起到重要作用。事实表明,富有幽默感的老师,学生总是喜欢的,师生间的情感也必然融洽。但是教师幽默感与相声、戏剧、电影、电视重点幽默不一样。课堂上的幽默是一种庄重的幽默。庄重是指教师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幽默是指教学形式和方法上的趣味性。没有庄重,幽默就会失去基本内涵,没有诙谐,庄重就会缺乏生动有趣的表现形式。在具体的教学中,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语言幽默风趣,使学生喜欢接受呢?其具体的方法如下。

1.说笑话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恰当地说些富有哲理性、知识性和情趣性的笑话。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说服人、开启人,给人以智慧和力量的育人过程,不一定非要在那么庄严、典雅的气氛中进行,也可以在双方谈笑风声中进行,以笑移情、生情、在笑声中说服人、开启人,给人以智慧和力量,在教学中教师正确巧妙地穿插笑话,不仅可以起到弦外有音、启人深思的作用,而且有利于育人品德,沟通师生情感。

2.引典故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典故。这些典故事实上都是一种劝人方式,同样也都包含了诙谐的笑话和知识,要古为今用。引用这些典故,不仅使学生加深理解传授的知识,同时也能向学生暗示事理、传递情感、创造愉快的情感。

3.插入名人趣事或歇后语

在教育学生思想道德之时,不能死搬硬套地向学生讲述其中的道理,应联系实际渗透一些名人趣事或歇后语,这种方式是可以引起学生发出会心的笑,又不失教学的神圣和典雅。既能使学生开启心智,又能使学生在思想深处留下深刻的教育印痕,有的还能使学生终身难忘。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幽默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如果脱离具体教材内容和实际需要,一味搞笑逗乐,那就误入歧途了。因此,适时地运用幽默感在我们教师的语言修养中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列宁说,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我们还是把幽默请进课堂来吧,在幽默的欢声笑语中,给人以智慧、情感、力量。

篇2:让幽默的语言激活小学语文课堂

一、教学幽默是爱心和智慧的完善结合

一堂生动、幽默、富于磁力的好课, 需要深厚的知识积累和充分准备, 甚至需要教师花一辈子的心血。作为靠语言吃饭的教师, 应该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 有目的地研讨艺术化的教学方法, 研讨教学幽默的理论与方法, 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产生磁力效应。试想, 一个语言平淡的教师能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吗?一种成功的教学幽默, 它本身就显示出十分丰富、巧妙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教育学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同时又必须关心社会, 细心地观察社会、洞察人生各种复杂现象, 从中提取幽默素材。如果语文教师既有丰富的知识, 又有丰富细腻的感情, 就可以驾驭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活动规律, 从而提高按规律施教的自觉性。作为一个成功的教师, 是爱心与智慧的结合, 所以在幽默的同时, 也要注意肢体语言的作用。例如轻轻抚摸一下学生的头, 拍拍学生的肩膀, 或者给学生一个亲切的笑容。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动作, 却能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毋庸置疑, 学生更喜欢表情丰富、满脸笑容、富于幽默感的老师。

二、幽默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幽默是一种有价值的思维品质, 它能机智应付复杂情况, 洞察世事, 在玩笑声中纠正一些不良的做法。如美国前总统威尔逊在他做新泽西州州长时, 一次, 收到华盛顿总统的来电, 说一税务官去世了。不久, 另一个觊觎这个职位很久的官员马上打来电话, 说他能不能替代他, 威尔逊马上告诉他:“如果殡仪馆没意见, 我也没有意见。”很含蓄地告诉他这不可能, 又顾全了那位官员的面子。若教师能常灌输这些思维方式给学生, 学生在碰上实际的生活、学习问题时, 也能轻松地加以解决而不成为负担。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羚羊木雕》时, 结局是在“我”的伤心难过中结束, 我让学生们设想第二天万芳见到“我”的情形, 一个学生笑着说:“万芳会对‘我’说, 你拿回那个羚羊木雕之后, 光顾我们家的贼会少了一大半呢。不伤心了啊, 我说过我俩永远是好朋友, 不准生你爸妈的气呀, 嘻~”就这样, 一个较为沉重的生活话题, 在轻松的氛围中就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三、幽默的教学方式有利于知识点的学习与巩固

语文知识点的学习, 少说也有一百多个, 若不注意教学方法, 教到你头晕, 学生还是一知半解。所以教学的艺术是一门学问, 这话一点也不夸张。幽默的主要功用之一就是把知识趣味化, 寓庄于谐, 使学生在轻松自如中接受语文知识。

一位语文教师教夸张的修辞手法, 她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一个外国游客参观法国一个果园, 他炫耀说:“在我们国家, 桔子看上去简直像足球, 香蕉树就像铁塔……”正当他吹得起劲的时候, 突然绊倒在一个西瓜堆上, 果园里的一位农民大声叫道:“当心我们的葡萄!”教室里一片笑声。心领神会的学生们顿时轻松起来了, 气氛活跃了, 接下来的时间教学就得心应手了。之后学生还很积极地找来一些关于夸张的素材。对于夸张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学生会记得特别牢。

四、幽默的语言, 可以缩短师生距离, 融洽师生感情

中外教育的调查显示, 未来最受欢迎的教师类型中, 富有幽默感成为教师不可或缺的必备素质之一。一名优秀的教师, 不应该只把课堂当作传承知识的场所, 更应该把课堂当作师生交流思想感情, 碰撞智慧火花、启迪智慧灵感的、其乐融融的磁场。无数事实证明, 轻松健康融洽的心理环境能使人产生轻快感和责任感。语文课堂上的幽默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消除师生间的感情隔膜, 建立起师生间的人格平等, 使学生产生愉悦感, 从而与教师共同步入有趣的语文天地。幽默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展示, 复旦大学外语系教授陆谷孙先生提出, 上一堂课至少要给学生大笑三次。他讲课妙语连珠, 别具情趣, 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 在丰富的教学中, 不失时机地“幽”他一“默”, 显示出一种大师的气度和智慧。他开的讲座, 不仅外语系的学生喜欢, 其它系的学生也踊跃前往, 场场爆满。在复旦大学评选中选最杰出教授活动中, 陆先生的课堂教学“三笑论”, 已不仅是一种幽默的智慧展示, 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的成功实践。

幽默的语言有着极强的魅力, 它不仅是一种方法, 也是一种品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而想象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这种能力在教学中是可以培养的。若执教的教师有幽默、机智的个性,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生也就容易展开想象的翅膀, 开启智慧的大门, 借助课堂的感染, 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了情操, 时时注意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 挖掘生活中的点滴意趣, 并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 用新的眼光看待事物。

摘要: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富有哲理和情绪的幽默, 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 使自己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幽默的语言是爱心和智慧的完善结合, 合理的运用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知识点的学习与巩固, 幽默的语言还可以缩短师生距离, 融洽师生感情。

篇3:让幽默的语言激活小学语文课堂

【关键词】 激活;幽默语言;语文课堂

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品质,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欢笑。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大多喜欢跟幽默的人交往,爱听幽默的故事、小品、相声,爱看幽默大师的表演。在教学中,幽默风趣的语言同样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知识、领悟真理。

一、教学幽默是爱心和智慧的完善结合

一堂生动、幽默、富于磁力的好课,需要深厚的知识积累和充分准备,甚至需要教师花一辈子的心血。作为靠语言吃饭的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有目的地研讨艺术化的教学方法,研讨教学幽默的理论与方法,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产生磁力效应。试想,一个语言平淡的教师能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吗?一种成功的教学幽默,它本身就显示出十分丰富、巧妙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教育学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同时又必须关心社会,细心地观察社会、洞察人生各种复杂现象,从中提取幽默素材。如果语文教师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丰富细腻的感情,就可以驾驭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活动规律,从而提高按规律施教的自觉性。作为一个成功的教师,是爱心与智慧的结合,所以在幽默的同时,也要注意肢体语言的作用。例如轻轻抚摸一下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或者给学生一个亲切的笑容。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动作,却能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毋庸置疑,学生更喜欢表情丰富、满脸笑容、富于幽默感的老师。

二、幽默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幽默是一种有价值的思维品质,它能机智应付复杂情况,洞察世事,在玩笑声中纠正一些不良的做法。如美国前总统威尔逊在他做新泽西州州长时,一次,收到华盛顿总统的来电,说一税务官去世了。不久,另一个觊觎这个职位很久的官员马上打来电话,说他能不能替代他,威尔逊马上告诉他:“如果殡仪馆没意见,我也没有意见。”很含蓄地告诉他这不可能,又顾全了那位官员的面子。若教师能常灌输这些思维方式给学生,学生在碰上实际的生活、学习问题时,也能轻松地加以解决而不成为负担。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羚羊木雕》时,结局是在“我”的伤心难过中结束,我让学生们设想第二天万芳见到“我”的情形,一个学生笑着说:“万芳会对‘我’说,你拿回那个羚羊木雕之后,光顾我们家的贼会少了一大半呢。不伤心了啊,我说过我俩永远是好朋友,不准生你爸妈的气呀,嘻~”就这样,一个较为沉重的生活话题,在轻松的氛围中就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三、幽默的教学方式有利于知识点的学习与巩固

语文知识点的学习,少说也有一百多个,若不注意教学方法,教到你头晕,学生还是一知半解。所以教学的艺术是一门学问,这话一点也不夸张。幽默的主要功用之一就是把知识趣味化,寓庄于谐,使学生在轻松自如中接受语文知识。

一位语文教师教夸张的修辞手法,她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一个外国游客参观法国一个果园,他炫耀说:“在我们国家,桔子看上去简直像足球,香蕉树就像铁塔……”正当他吹得起劲的时候,突然绊倒在一个西瓜堆上,果园里的一位农民大声叫道:“当心我们的葡萄!”教室里一片笑声。心领神会的学生们顿时轻松起来了,气氛活跃了,接下来的时间教学就得心应手了。之后学生还很积极地找来一些关于夸张的素材。对于夸张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学生会记得特别牢。

四、幽默的语言,可以缩短师生距离,融洽师生感情

中外教育的调查显示,未来最受欢迎的教师类型中,富有幽默感成为教师不可或缺的必备素质之一。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应该只把课堂当作传承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把课堂当作师生交流思想感情,碰撞智慧火花、启迪智慧灵感的、其乐融融的磁场。无数事实证明,轻松健康融洽的心理环境能使人产生轻快感和责任感。语文课堂上的幽默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消除师生间的感情隔膜,建立起师生间的人格平等,使学生产生愉悦感,从而与教师共同步入有趣的语文天地。幽默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展示,复旦大学外语系教授陆谷孙先生提出,上一堂课至少要给学生大笑三次。他讲课妙语连珠,别具情趣,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在丰富的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幽”他一“默”,显示出一种大师的气度和智慧。他开的讲座,不仅外语系的学生喜欢,其它系的学生也踊跃前往,场场爆满。在复旦大学评选中选最杰出教授活动中,陆先生的课堂教学“三笑论”,已不仅是一种幽默的智慧展示,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的成功实践。

篇4:让语言艺术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语言艺术,激活,课堂教学

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表达思想、塑造学生心灵的基本载体。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教学语言艺术。而所谓教学语言艺术,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所教的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还应努力追求恰如其分的课堂教学用语。由此看来,教师以语言艺术来激活课堂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下面就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拙见。

一、激趣导入———创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

新课的导入是教师把学生引入兴趣的殿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重要一步,也是激活整个课堂教学气氛的关键环节。好的导入像戏剧的序幕,令学生心驰神往,像战前的号角,使学生精神振奋,像投石激浪,让学生启开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炬……因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导语,让艺术化的语言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活泼而趣味十足的求知氛围。

新课导入方式林林总总,精彩纷呈,笔者就亲身体会说说明知故问法。记得在讲《变色龙》时,我首先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学习《变色龙》,变色龙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接着又问:“这篇课文就是写这种动物的吧?”学生马上回答:“不是,是写人的。”老师又说:“既是写人的,为什么要用‘虫’命名呢?这个名字真令人费解!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这篇课文吧!”这样明知故问就极大限度地刺激了学生大脑的兴奋点,让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进入课文的学习。又如《荔枝蜜》,我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吃过荔枝蜜吗?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介绍荔枝蜜的说明文吧。”学生马上站起来反驳:“不是说明文!不是介绍荔枝蜜的!”我接着说:“哦,不是啊!那它是什么体裁?又是写什么的呢?”为了驳倒老师的“错误观点”,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他们那种兴奋急切的心情,那种群情激昂的氛围,简直是想压也压不住了。我抓住时机,稍加疏导,整篇课文的教学就在教师轻松、学生活泼的情境中瓜熟蒂落了。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讲究了语言艺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劲头以及求知欲望,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达到激活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锤炼语言———用幽默睿智的语言感染和影响学生

幽默睿智的语言可以使教师把教育意图直接导向学生,实现教与学的全面沟通。这种力量像一座桥梁,使得师生关系更密切,交谈气氛更融洽。特别是新课程教学,讲台上拘谨、板着脸孔、毫无生气的严师形象已不受欢迎。生动、活泼、风趣的语言更适合学生口味,提高学习兴趣,增进记忆,活跃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激活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灵活地运用幽默睿智的趣味语言,它必能“使教学过程更轻松,更有乐趣,更有效”(赫布·特鲁语),也必将感染学生,甚至影响学生终身。张志公在《语文教学论集》中指出:“尤其是教师,他不仅用说话来进行工作,而且他的口头语言对他教育过的桃李弟子的一生都会产生影响。”

有位语文教师在上课时,一只蝴蝶飞进教室,并且在教室玻璃前飞来飞去,有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就随着蝴蝶转来转去。于是,这位教师停下课来说:“我现在提一个问题让大家回答,你们说这只蝴蝶为什么在教室里飞来飞去不愿离去?”同学们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好。这位教师接着说:“这就是‘蝶恋花’,因为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嘛!”风趣的语言引得学生们会心地笑了,笑声中一位学生打开窗户放走了蝴蝶,学生的注意力又重新集中到课堂的教学内容上,轻轻松松,一语飞渡,可谓是巧妙的移花接木,绝妙的艺术处理。

德国著名演说家海因·雷曼麦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锤炼教学语言,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去感染和影响自己的学生,使自己的语言像火种,点燃学生心底的兴趣之火,像石块,激起学生心灵港湾的兴趣之波,使我们的课堂摆脱“匠气”和“死气”,充满“生气”和“灵气”。

三、打开话匣———让“以退为进”的语言艺术打破沉默,激起光亮

“这些学生,一上高中就不爱发言了!”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也常常思索这个问题。如果我们不是单纯地责备学生,而是主动地探索打开学生心扉的途径,这时,我们便不再高高在上,我们就会发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首先应当是学会与学生对话,即打开学生的话匣子。

“你怎么理解得这么慢?”“你怎么不开窍?”“你为什么不举手?”“你思考了吗?”“你回答对吗?”……遇到这类的责问,学生一般只能报以沉默,而这种沉默实在应当看做是对教者的无言的谴责。高中生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征,就是对来自家长、师长的责备异常敏感,防护心理极强;他们很希望得到尊重、认可,生怕被人“小瞧了”,特别是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学生,常常被“宠”被“捧”,心理自视较高,也较脆弱,教师强硬的口气,往往会使课堂变成“审讯室”,让师生产生隔膜,让学生对老师、对这门功课产生反感,那么就没有教学效果可言。如果我们将责问的口气换成商量、征询的口吻,效果可能就好多了。例如,“你同意我这种看法吗?”“你希望我给你一点提示吗?”“你觉得我这个问题表述得清楚吗?”“你看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换个什么角度说呢?”……使用这类语言进行引导,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教者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对话,低调地看待自己的位置,往往很容易得到学生的回应而把话匣打开,这样,学生会以积极的态度接应老师的询问,思维就很容易进入轨道,当师生的交流变得活跃起来时,便也容易激起智慧的火花。教师运用“以退为进”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不因问题有难度就放弃思考,养成积极与老师同步思索习惯,努力证明自己是颇有见地的,主动帮助老师化解疑难,以此激活了课堂。

由此,我想到著名新闻工作者赵忠祥先生的一句心里话:“新闻采访提问要像迷路时问路,不能像公堂上审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的语言交流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四、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心理语言”,为课堂教学推波助澜

古人说:“言,心声也。”语言作为艺术,第一要紧的是“心”,“心”有所感,“心”存至情,方能口吐珠玑。显然,“言”的“心声”即为“言”的神韵,这是语言艺术的灵魂。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心理语言”,使新的知识蕴涵于被激活的学生“心理语言区”,从而达到消融新知识的目的。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内存语言的具体情形,利用它们营造一种语言气氛。通俗地讲,就是要设置“问题情景”。“问题”即试图引入的陌生信息,“情景”指学生倍感熟悉和亲切的心理认知和感受。为了激活课堂教学双边活动,教师需要讲究课堂语言技巧,设计好“问题情景”,其中,寻找恰当的切入点是教师避免唱“独角戏”的一种重要的行为策略。

1. 以生活化问题为诱导因素,引导学生由认识盲区向纵深空间拓展。

生活化问题易于激励学生“心理语言”,使其投入到当前活动中来,学生便有更宽阔更活跃的思维空间。笔者执教《雷雨》时,首先设计一道学生易于操作但不易准确定位的问题:周朴园究竟爱不爱鲁侍萍?有一学生回答:“不爱,否则不会抛弃。”该同学的思路仍停留在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上。如果教师也简单地加以否定,然后按自己思路阐发,无疑会给该学生设置一道理解与情感双重障碍。根据该同学平时喜好足球的个性特征,笔者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一个生活化问题:假如你喜欢足球却身无分文,试简述经过足球店时的感想和行为。该同学最后说,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当教师接受这个由学生自己反馈来的重要信息时,立即转接话题:周朴园也有他爱而不得的时候。然后结合相关材料剖析其生成原因。需要补充的是,生活化问题的设计不能游离于主题之外,要与主题相反相成。“相反”指两者各自独有的内涵;“相成”指两者具有某种共性的背景内容。比如前述生活化问题与主题,“相反”之处是造成各自“爱而不得”的原因,“相成”之处是都具有“爱而不得”的情感体验。其“相反”之处包含的陌生信息在接受者主体“似曾相识”的心理需求的扩张中得到消解融化。

2. 捕捉陌生语言材料与学生内存语码共性化特征。

陌生化语言材料既深烙着相关操作人的个性印迹,也必然暗含着某种共性化的表达格式。引导学生先行捕捉共性化特征是消解表达格式造成的障碍的方法之一。有这样一道作文题目“托起别人的你”,要求写一篇歌颂教师的记叙文。但标题独特的表达抑制了学生“心理语言区”语言符号的运作。笔者把引导的切点设置在大家普通熟悉的流行歌曲上。

A.由“托起别人的你”联想到另一相同句式的词语“同桌的你”。

B.学生低诵歌词内容。

C.教师简评歌词。

a.对往事的回忆。

b.较浓的抒情气氛。

c.凸显了细节化内容:“半块橡皮”“爱哭的你”等。

D.引导学生从“心理语言区”寻找有关老师的记忆碎片。

E.咀嚼“同桌的你”,随意作文。

其中A、B通过寻找共性化特征激活了学生“心理语言”。C、D、E利用熟悉亲切的语境消解陌生的语言材料,达到了启动与活跃学生思路的目的。

3. 将“熟悉内容”设置在另一“问题情景”中能激发学生对“熟悉内容”进一步的思考活力。

俗语说,熟知是无知。从认知层面讲,这句话指观照者主体在一定认知和心理背景中对某种信息内容的关注停留在既得经验上。既得经验往往容易阻塞进一步思考的活力。要想从“熟悉内容”中挖掘出新鲜的内涵,一种基本的方法就是将该观照对象设置在别种熟知的认知与心理背景之中。这样,“熟知”的观照对象与别种“熟知”的认知与心理背景便构成了一道“熟悉中的陌生”的特设情景,其中蕴涵着的陌生信息会在“熟悉信息”中得到再一次的消解。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中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在既得的认知与心理背景中是个值得肯定的叛逆者形象。为了开拓学生思路,笔者设计了如下两个讨论题(分两组讨论):

A.贾宝玉在梁山的经历。

B.贾宝玉在21世纪。

(“贾宝玉”与“梁山”或“21世纪”构成了“熟悉中的陌生情景”,两个命题所指即要求学生从新情景中感悟贾宝玉形象。)

第一组观点是:宝玉会拒绝梁山习俗的,因为他有贵族气质,又喜欢和女孩子吟风弄月,与梁山好汉相去甚远。

第二组观点是:宝玉也许会无立锥之地,除非他硬着头皮学会敲键盘。

尽管这些观点仍有浮泛之处,但其中涌动着的思考活力是不言而喻的,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热情高涨,积极主动地讨论、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篇5:让幽默的语言激活小学语文课堂

关键词:幽默语言;引导语;体态语;课堂气氛

一、创设幽默的引导语,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开展前,教师要精心准备好引导语,向学生准确地表达本堂课将要介绍的教学内容。在应用课堂引导语的过程中,按照学生实际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等,尽可能地使用幽默的语言,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教师还可以选择富有童趣的课堂语言,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营造良好活跃的课堂气氛。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蒲公英的梦》这一课时,教师便可以在课堂的一开始,巧妙地利用课堂引导语来快速将大家带入教学氛围中。教师可以说:“同学们,你们做过梦吗?每个人都会做梦,而在植物王国中有个朋友也做了一个奇妙的梦,他到底是谁呢?他又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朋友。”这样,学生就可以很自然地跟随教师的引导,开始全新的学习。

二、提高课堂语言应用多样性,构建活跃教学课堂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积极地使用多种类型的课堂语言,保证用语的多样化,以活跃课堂气氛。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教学的重点内容,可以适当加强语气,音量也可以强一些,速度保持稍慢。还可以运用拖腔,把某些词语的音拖长,强调后面语义,有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巧妙使用幽默的体态语言,激活课堂气氛

在课堂语言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幽默风趣的体态语言也十分重要。合理地应用各种体态语言,也可以有效地激活课堂气氛。具体来讲,我们可以从动作和表情两方面来应用体态语言。

1.动作语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姿态语言的应用。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板书以外,教师大多没有太多的动作,大部分时间都是保持站立姿态。但合理地利用课堂动作语言,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适当做一些动作,可以很好地激活课堂的气氛。例如,在学习《小兵张嘎夺枪记》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积极模仿小兵张嘎的动作、语言,然后随机挑选几位学生上台,让大家一起模仿小兵张嘎。并让学生比一比,看一看谁的动作最优美。通过做各种动作,师生之间的互动良好,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于是,学生便可以很好地跟随教师,快速融入课文的学习之中。

2.表情语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全程面无表情,会带给学生很不好的感觉。反之,合理地应用课堂表情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带领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时候,如果讨论到有趣的地方,教师要注意和学生一起开心地笑起来,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也保证了课堂气氛的融洽和活跃。不过,体态语言和其他课堂语言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具体应用课堂体态语言来激活课堂气氛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在放下架子的同时掌握好“度”,以保证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维持良好的教师形象。

总之,在小学语文具体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各种语言,可以有效地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并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因此,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利用多种方法来应用课堂语言,并注意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从而不断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小学语文教学活力。

篇6:让诙谐幽默的语言激活初中语文课堂

教材是学生“学”、老师“教”的根本, 但如果一味地死啃书就失去了学习的目的。因而, 激活教材是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的根本。

语文既来源于社会和人生, 是社会和人生的反应, 又反作用于社会和人生, 对社会和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应试教育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 而压制其社会性;课程改革则要求教师在对教材的合理的挖掘中寻找其促进人性发展的因素, 把死的教材变成活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维护开放式教学, 把学生的目光, 思维引向生活、引向社会, 纳课内课外于一体, 熔学校社会为一炉,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了解社会, 感悟、启迪人生, 受到美的熏陶等。如我在教《国宝———大熊猫》时, 首先介绍其它的濒危动物, 然后要同学们回忆生物课本中的有关内容, 许多同学都能准确地说出。从而使同学们加深了解动物濒临灭绝的处境,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激活”语文教材的一个较好的方法, 鲁迅曾经预言“用活动电影来教学比教员的讲义好, 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具有直观性、形象性、情感性等特点, 使学生左右脑的功能充分发挥作用, 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 有声有色。在教《国宝———大熊猫》时, 我就利用电脑网络下载了一些濒临灭绝的动物的图片及影片。那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那玲珑的金丝猴, 使同学们个个喜爱, 那一幅幅被残害的藏羚羊图令同学们的眼中射出愤怒之光。从这一堂课中, 我知道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既能“激活”教材,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 我还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让学生欣赏了苏轼《水调歌头》的吟唱;微观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奥秘; 领略了“凡尔赛宫”等世界风光, 使语文充满情趣, 再也不象以前那样死气沉沉, 死啃书了。由此, 我们不难看出只有“激活”语文教材, 开放教学空间, 将课本、社会、人生联系起来, 才能扩展学生视野, 开放学生思维, 才能满足当今信息时代学生的需要,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

二、激活学生———核心

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占主体地位, 因而激活学生是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的核心。我认为在这个环节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1.课堂气氛力求宽松和谐

我们应该变传统教育的高压型为宽松型。据专家研究分析, 一个人成功与否, 智力因素只起20%的作用, 80%靠情商, 可见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学习质量的影响有多大。我们固然不能奉行西方的开放式教学, 学生可以随意站立、走动等, 但我们的课堂气氛至少应该是抛弃严重、庄重, 给同学多一些宽松、和谐。作为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 是教学中良好氛围创设的关键, 是引发“主体”学生情感的“催化剂”, 是课堂气氛的“调气板”。在《白鹭》课堂教学中, 当提问学生甲“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什么是诗”时, 开头的回答是文不对题, 经过再次引导后, 他说:“古诗”。这一回答引来了同学们的哈哈大笑及异样的眼光。这时我马上对同学们说:“很好, 这位同学回答很好。下面我们请他继续回答什么是古诗, 请举例回答。”“两行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最后那位同学也面带笑容地坐了下去。

在课堂上不免会出现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或开小差的学生。这时你可以面对全班直接指出来, 更可以走到他身边用手轻轻地拍拍他的肩或抚摩一下他的头.这既达到指出错误的目的, 又顾全了学生的面子, 拥有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2.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课程改革必须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知识的激活, 离不开主体的实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起主导作用, 其主要功能在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训练学生的能力。

《变色龙》一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揭示人物心理, 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分析人物形象在以往的教学中作为重点已多次指导学生做过训练, 更何况这种能力训练在学生日常生活中时刻进行着, 这也是人适应社会的一种基本能力。因而在本节课中, 主要侧重于学生的活动, 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他们体会人物心理和性格, 从而培养他们分析理解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分析、讨论、各抒己见, 老师只对其回答作简单的评析或适度的指导。而且在元旦文艺汇演中, 同学们表演的课本剧《变色龙》获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学完《国宝———大熊猫》, 我组织学生开展一次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 各人选定一种需要保护的野生动物 (如天鹅等) 到网上、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 介绍这种动物, 说明保护它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 写一份保护野生动物的倡议书, 在班上举行一次演讲比赛, 其间由学生主持、评比、老师只作适当的点拨。此时我发现课堂这一舞台是属于学生的。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 要让学生多活动, 多说话, 教师要有的放矢地精讲, 这样才能把广阔的课堂空间让给学生, 才能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才能使新课程改革迅速而全面的推进。

三、激活教师———关键

教师在课堂中起着主导作用, 因而激活教师是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的关键。

1.转变观念, 亲近学生。

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 要变板着脸上课为带着微笑上课, 要和学生讲平等、民主, 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蔼可亲的课堂气氛。教师目光所到处, 应让学生感到自己备受关注。其次, 要把课堂这一舞台让给学生, 应把自己定位为导演、组织者、促进者、启发者、帮助者和激励者。这点尤其适合阅读教学, 学生的力量大于老师一人的力量, 你会惊奇地发现学生知识面如此宽广。

2.完善自我, 激活兴趣。

学校的环境比较闭塞, 又加上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 许多教师在其间迷失了自我, 限制了活力与个性, 变得正经, 刻板。不吸收新的知识, 这是导致课堂气氛沉闷的主要原因。我认为“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从教师自身来说应不断完善自己, 激活学生的兴趣, 以适应语文教学的需要。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要广闻博览, 不断吸取时代“活水”。可以向社会学习, 直接体验, 获得第一手材料, 冲破空洞、抽象、虚假的结论, 使教学联系真正的社会实际, 学生才会信服自觉接受思想教育。应力求克服自己性格中与本学科教学不适宜的地方, 尽量使自己的性格开朗、外向, 以求更好地再现教材内容, 更好地表情达意。与此同时, 教师还应使自己拥有良好的个人品德和渊博的知识。语文教师是杂家, 知识面要求宽泛, 但这种“宽泛”必须适度。如果你能说一口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标准普通话, 能写一手高韵深情、清秀隽永的粉笔字, 那么你的学生怎会不听你的语文课, 会不抄你的课堂笔记, 如果你在讲《渔歌子》时能顺手画一幅“春江垂钓图”, 在讲《我的中国心》时张口唱一首《我的中国心》, 那么你的学生怎会不受到艺术的熏陶, 能运用几个时新的网络词语, 课堂气氛怎能不活。这些知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必要时要自修。加里宁指出教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收一切优良的东西, 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师拥有现代教育技术, 更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更能激活课堂。

综上所述,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材、学生、教师这三个要素是三位一体, 共生互动的。所以我们只有努力使三者都“活”起来, 才能从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 充满活力, 从根本上“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才能使语文课堂中的新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鲁迅.《连环图画辩护》.见《南腔北调集》

篇7: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激活物理课堂

1 幽默有助于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日本著名教育家铃木真一曾说:“如果想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幸福的人,教师就必须拥有幽默的力量.教师的幽默能增加学生的笑容.只有经常心情愉快的学生才能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才能取得成功.”

曾经教过的一位学生在谈及当年在初中的学习时,颇为感慨,声称自己那时学习其实很差,在班级排名总是靠后,是老师眼里典型的后进生.然而令人回味的是自己在中考时物理竟然考了90多,几乎满分.想想那时对物理如此情有独钟,完全源于初二时的物理老师,老师说话风趣、表情幽默,课堂上经常欢声笑语、其乐融融,使得像他一般的许多后进生上课时也顿然倦意全消,认真地听起课来,参与探究、讨论、游戏.物理老师也并不因为他们成绩差,对他们另眼相待,而是不断地鼓励他们,同学们至此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爱上了物理.

我们知道,在课堂上,教师的幽默能强烈地感染学生的情绪,能够使学生情绪高涨,从而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快乐地学习.长期以来,许多老师认为课堂上要严肃规矩,即使现在提倡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只是在课下.殊不知,这样严肃死板的课堂氛围有可能造成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也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和掌握.相反,如果在物理课堂上,老师选择轻松活泼的幽默式教育,帮助构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创造起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得到尊重,主动积极参与,思维变得活跃,智慧得以开发,整个物理课堂也精彩灵动起来了.

2 幽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物理课堂上的幽默作为一种课堂教学艺术,不只是为了博人一笑,产生稍纵即逝的愉悦感,只是暂时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一笑过后,学生对物理课堂内容却毫无印象,学习目标也终不能达成,这样的幽默是浅薄的、形式主义的,也是空洞的,也就有些哗众取宠的意味.而真正的教学艺术在于把深刻的教学内容以生动而浅显的幽默形式表达出来,深入浅出,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有这样几个展现物理课堂上幽默的精彩情节:①在讲“照相机”时,物理老师讲了一则小故事:某君照相时头顶地、脚朝天,问他为何如此照相,答曰,照相只能成倒立的像.学生听后大声笑起来,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牢牢地记住了成像的特点;②在讲“光的反射定律”时,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而应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因为反射角的大小是由入射角的大小决定的,两个角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为了强调这种因果关系,有些老师把其比喻为“父子关系”,说“我们只能说儿子长得象爸,而不能说爸长得象儿子”.学生通过幽默睿智的比喻掌握了光的反射定律;③在讲解“光的折射”知识,有一位物理老师为清楚告诉学生看到水中的鱼其实是虚像,是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而形成的,这条“鱼”(虚像)比实际的鱼的位置要浅,将这种“鱼”形象地称为“假鱼”(甲鱼),同学们哄堂大笑,结果对于这部分知识学生都掌握得很好.

其实,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幽默可以搬到物理课堂上来,只要运用恰当,用幽默化的语言使枯燥的物理知识趣味化,突出了一些概念、规律的特征,解决了教学的难点,学生也乐于接受,乐于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高也无疑会事半功倍.

3 幽默能够调控有效的教学节奏

成功的教师, 应该能调控整个教学节奏.教学节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学生的思维过程一般是“活跃——疲软——再活跃”的短周期活动.这样的思维活动特点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做到有收有放、有張有弛.教师能运用幽默的教学语言、肢体语言等进行教学, 成功调控课堂教学节奏,让学生在学习疲软的时候活跃起课堂气氛, 使枯燥的学习变成一种精神享受.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感到枯燥、沉闷的时候,学生的思维通常处于低潮,再继续传授知识,教学效果肯定不佳.在这个时候若来一点附加的插曲式幽默,则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使教学重新步入正轨.物理教学总要涉及到牛顿、爱因斯坦等著名物理学家,而这些名人本身是很有幽默感的.“牛顿忘食”就是一个很幽默的故事.一次,牛顿请朋友吃饭,菜肴上齐了,可他突然想起什么,丢下朋友,又钻进实验室去了.朋友知道他的脾气,也不去打扰他,自个儿吃完走了.牛顿从实验室出来,看到吃剩的骨头,惊讶地说:“啊,我还以为肚子饿着呢,原来已经吃过了.”于是又返回了实验室.爱因斯坦也有很多幽默故事,他用姑娘与火炉来解释相对论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将名人轶事穿插于教学之中,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对这些科学伟人产生亲切感.

4 幽默有助于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

在课堂讲解中运用幽默,可以控制学生的注意,有效地调控课堂的教学节奏,还可以巧妙地处理偶发事件,使教学转入正轨.

有一位教师在讲分子运动论时,发现一个学生在偷吃柑子,便故作惊讶地提问:“请同学们注意,教室里有股什么气味?”很快就有学生判断出是柑子气味,这位教师风趣地说:“不知是哪位同学想让大家体验分子扩散的现象.不过,像这样的实验,还是应该在课后进行.”学生都笑了,那个违纪学生也悄悄地收起了柑子.这位教师将批评教育与课堂知识结合得天衣无缝,既让大家对分子扩散现象加深了印象,又含蓄、温和地批评了违纪行为.

[BP(]

篇8:让诙谐幽默的语言激活初中语文课堂

关键词:老友记,幽默诙谐,英语教学,听说能力

一、浅析《老友记》语言特色

《老友记》又称为《六人行》,它是美国经典情景喜剧系列一。从1994年至2004年一共播出10季236集。在长达10年的时间内,《老友记》一直以超高的收视位居美国电视收视前列。剧中诙谐幽默的语言成为了本剧的一大特色之一,而人物对白双关语的使用更是本剧的一大亮点之一,这也是将其带进大学英语听说能力培养教学中的主要原因一。学生通过观赏《老友记》可以了解和掌握美国俚语的一些语言特征,同时也可以激发自己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例如在《老友记》中乔伊和罗斯之间有这样一个对话:

Joey:I got a science question.If the Homo sapiens were,in fact,“homo”sapiens,is that why they’re extinct?

Ross:Joey,Homo sapiens are people.

Joey:I’m not judging.

对话中“Homo”一词既有智人的意思,又有同性恋的意思,而乔伊误认为罗斯说的智人是同性恋人,才出了这个笑话。从这一剧集内容中可以明显感受到《老友记》中双关语对情节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另外《老友记》作为一部连贯性较强,故事特征比较明显的情景喜剧可以很好的将学生带入到它的语言环境中去,可以让学生一边了解美国文化一边掌握其语言特点,这因为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传统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大学英语教师受传统英语教学理念的影响,在英语听说教学中会依次按照生词讲解、听材料、问问题的模式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中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若英语教学中引入《老友记》则会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传统英语教学中的错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探究《老友记》诙谐幽默语言特色在大学英语听说能力提高中的影响

1.《老友记》引入英语听说教学为学生英语学习打下语言基础。大学英语听说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会将课堂大部分时间用于英语语言学习系统知识的讲解中,且讲解内容相差不大,同时教师在制定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过于依赖英语教材,将一些练习题目的答案直接给学生,且由于教授内容过于枯燥无趣使得学生在课堂中注意力分散,很难对英语听说教学引起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更是无从谈起。《老友记》这部经典美剧主要讲述了纽约曼哈顿六个普通青年之间的故事,语言特点明显,符合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人物之间的对白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英语“听”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说”的本领,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人物之间的对白提高自身的学习理解记忆能力。例如“buck”一词在英语教材中被解释为“钱”,它常出现在口语对话中,其意思等同于“money”,但是即使经过教师的讲解仍旧有部分学生不理解buck和money之间的不同,在使用中还是会发生错误。而几乎每一集《老友记》中都会出现“buck”这一单词,“I need ten bucks”、“You owe me few bucks”等等,学生通过不断的观看和理解可以清楚的明白“buck”与“dollar”的意思的一样的,但是它们之间也是不同的,就像是中文中“块”和“元”的区别,口语中会说“10块钱”,而书面中多是“10元钱”。

2.《老友记》引入英语听说教学为学生英语学习打下文化基础。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正是由于语言的存在、发展和应用,文化才有了传承的渠道。因此,语言的教学离不开文化的教学。大学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还应当对文化的传播给予一定的重视。《老友记》主要人物较少,但是其中涉及到的内容确实十分丰富的,尤其是其中承载的美国文化也是比较深刻的,这对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例如大部分学生对美国婚礼文化的认识仅仅局限在婚纱、教堂等方面,但是对其中的具体细节却不是十分清楚,而《老友记》中出现婚礼剧集较多,且每一次都会提及一个传统,也就是新娘的婚纱中都必须有“something blue”、“something old”、“something new”、“something borrowed”等,教师在观看到这一部分时可以向学生进行深入的讲解,以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进而提高学生英语文化基础,为今后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打下语言文化基础。

三、结论

综上所述,《老友记》这部经典美国情景喜剧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的幽默诙谐,同时充分体现了美国俚语的特征,而将其引入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一方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对学生今后英语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意义。

参考文献

[1]敖聿.英语电影教学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应用价值探索[J].科技风,2014(19).

篇9:让精彩点评激活初中语文课堂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评价;语言艺术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课堂中的教学评价,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主要方式,教学实践也证明,具有艺术性的课堂评价语言对教学效果的改进也是非常有利的。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如何通过精彩的点评,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一种愉悦宽松的氛围中学习,值得我们教师对课堂评价性语言的运用去做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一、做到情真意切,避免含糊应对

很多教师在课堂评价中存在大量毫无针对性的评价性语言,不管是一个很简单、很普通的回答,还是学生绞尽脑汁的奇思妙想,老师通通都会给予“你真棒”、“你真能干”等千篇一律的习惯性评语,语调上显得非常单调乏味,这种评价显得情不真意不切,反而会使学生的听课疲劳感提早到来,更谈不上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

笔者认为,教学评价首先要做到情真意切,这是师生间平等与尊重的基本体现。首先,教师要养成倾听的习惯,不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这是对学生最起码的尊重。其次,课堂评价要尊重个体差异,而不是千篇一律的“你真棒”、“你真能干”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学生的进步情况给予不同的肯定,使每一们学生都能在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进步,既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理应明辨是非,避免褒贬错位

课堂点评需要教师深入研读文本,对学生的各种解读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积累与领悟。如果教师对信口开河、胡编乱造的回答却给予想象力丰富的称赞,对值得探讨的地方却没有进行必要的点评与引领,直接给予正面的肯定,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起来热闹,实则迷失语文教学的本质。

例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在进行交流感悟这一环节时,一位学生这样提问道:“为什么文中的‘我’只是在在心里默念‘这是我的亲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呢,为什么不大声的喊出来呢?所以我觉得他和父母一样都是自私冷酷的”。对于学生的质疑,我给予了这样的回答:“这位同学对“我”的态度产生了质疑,说明这位同学在认真、细致的解读着文本。对于这样的看法,其它同学有没有别的不同看法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开始纷纷讨论起“我”的态度,也开始深入的从当时的环境下解读起“我”的矛盾心理。通过先肯定后探讨的评价,不仅让学生大胆地表达了心存疑虑或有争议、有不同见解的机会,也保护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力求恢谐幽默,避免直接批评

幽默是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多得的品质。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可以打破课堂内死水般的枯燥局面,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在幽默中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得到发展。尤其是在面对学生的错误与不足时,恢谐幽默的语言能做到既不伤人自尊,又能指出不足之处,使教学达到理想的艺术境界。

例如有一次在上文言文时,发现教室后排有位男生双手托着腮,乍看以为他在看黑板听分析,细看原来是在睡觉。我随即点名问他:“老师的声音好听吗?”他一头雾水,我接笑着说道:“不用说,肯定好听,你都当成催眠曲了”,这名学生不好意思地笑着挠了挠了头,一下子精神振奋起来。这样的幽默即使是批评,学生也容易接受,使学生所犯的错误在笑声中得以纠正。

四、追求手段创新,避免千篇一律

课堂评价,不应拘泥于一种形式,除了语言评价外,面部表情、目光注视、外表修饰和手脚肢体的活动等,这些亲切温暖的举动不仅可以有效的辅助教师实施课堂评价,而且更具亲和力,且虚假的成份较少,能调节课堂气氛节奏,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七颗钻石》一文时,经过一堂课的学习,我让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批注。其它同学都在专心的批注,只有一位同学很快就写好并开始东张西望,我走近一看,这位学生这样批道:“这篇童话讲述了一个小姑娘和她的母亲出于爱心多次让水,感动了上帝的故事。”很显然这样的批注太过简单了,而此时教室里又显得很安静,我皱皱眉、嘟嘟嘴,眼神向下以示可惜,又满含期待的望着该生。学生很快意识到这样的批注太过于简单了,立即重新思考并加上了以下一段批注:“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爱的博大。这让我联想到了雷锋精神,它的实质是无私奉献,这与小姑娘的博爱精神一样伟大,一样值得我们学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同样需要爱心。愿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我含笑点了点头,翘了翘大姆指以示赞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表情的细微变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教师无言的表情比有声的评语更有意味,更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内化。

总之,充满智慧的教学评价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整个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我们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用准确、得体、精当的语言给予学生合理科学的点评,以真正发挥课堂评价对教学工作的辅助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永.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初探[J].科学咨询,2013,20:85-86

上一篇:2018高中数学联赛试题下一篇:去美国留学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