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中学数学教学情境

2024-05-21

巧设中学数学教学情境(精选十篇)

巧设中学数学教学情境 篇1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 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 教师感到难, 学生更感到难, 只有突破这一难关, 才能强化语文教与学效果。为了突破这一难关, 我遵循“两紧”、“两多”、“一改”的教学原则。“两紧”是紧密联系阅读、联系教材, 紧密联系实际生活;“两多”是多读、多写;“一改”是改革指导和批改的方法。

一、紧密联系阅读、联系教材, 紧密联系实际生活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每篇课文都是学生的范文。在阅读教学中,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思想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这只是纸上谈兵, 要把知识化为能力非多写不可。我每教完一篇有特色的课文, 都会要求学生进行一次小练笔, 运用所学到的写作方法练习。

例如:学了《颐和园》一课, 就写自己去过的公园或校园; 学了《三味书屋》就写“我们的教室”, 仍要求用方位顺序写, 学生熟悉教室, 加上有范文为例, 因此写起来得心应手。又如:学了《劳动最有滋味》一课, 我设计了《我学会了……》。这样的练习既是仿写的练习又是劳动后心灵感受的真实体会, 更加强了思想教育。

再如:《小珊迪》、《黄继光》、《种子》等课文都是通过具体事例写好人物形象的优秀范文。阅读后, 我设计了“记两件小事”的写作训练, 要求第一件事一定用对话形式写实际生活中的一件事, 第二件事一定用描写环境、动作、神态及人物语言的方法写出人物品质, 但选材一定要真实。学生写出了内容丰富、生动的好文章。

二、多读多写, 提高写作能力

我为学生创造了多读多写的条件, 促进其能力的提高。

1.多读

(1) 在班上办“小图书馆”, 有多种读物 , 供大家课余时间阅读, 并鼓励大家摘抄好的词、句、节;充分利用每周五校图书馆阅览的时间, 帮助他们找好书、看好书;节假日除了要求他们多注意在大街、小巷、家里耳闻目睹的新鲜事外, 还要求每天用一小时时间读各种类型的书籍, 从天文、地理到花草、鸟禽, 从历史人物到现代英雄等, 使他们不仅开阔了眼界, 而且增长了知识。

(2) 每星期抽一、二节语文课 , 由老师或同学介绍一两篇好文章, 师生共同欣赏, 达到学写作方法、品好词好句、练写作能力的目的。

2.多写

笔勤出好文。我班坚持每周两篇小作, 两周一篇大作, 有的同学还坚持写日记。这样, 每周动三次笔进行写作练习, 思路会开, 笔头会活, 文章会精。

三、改革指导和批改作文的方法

写作量大, 指导和批改作文的方法一定要改革。我采用如下方法。

1.亲自“下水”

教师与学生一起作文, 是无声的战鼓, 最能激励、启发学生;发现写作时可运用哪些学生学过的知识技能加以指导, 发现写作时的重、难点。

2.认真记录

学生初稿我都认真记录下优缺点, 便于面批、评讲时用。

3.面批面改

为了使批改更有效, 我见缝插针, 挤出每堂下课十分钟, 面批一、二人, 中午上课前面批五六人, 两天就可面批二分之一, 且批改效果好。

4.加强评讲

具体做法: (1) 读好的例文; (2) 找出病句、病节抄在小黑板上, 全班同学当“小医生”为其“治病”; (3) 学生互相评阅。

除了上述外, 还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知识实际出发, 这样学生才能写出体会最深、感情最真的精品。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既“解放”了老师, 又“救活”了学生, 何乐而不为呢?

巧设教学情境的语文教学论文 篇2

让自己的课堂成为真正高效的课堂,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怎样才能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我一直在努力地思索、探求,逐步有了一点自己的想法。下面我以《背影》一课为例,谈谈我对语文课堂高效之路的探索。

一、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说到底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不管教师把知识讲解得如何系统、详细,如果不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感悟、思考、讨论,其结果不会理想。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有效做好课前预习

有效的预习可使学生对新课教学处于有准备的状态,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而做好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教师从预习方面入手,加强指导,强化训练,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不断提高自学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效率。预习题的设计要适度、适量,即便是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靠自己的努力完成80%以上的习题。要使预习有效,检查必不可少,可以在课前由教师统一批改,以便全面掌握预习情况;也可以在课上由同桌互批,让学生当小老师,在合作交流中突破难点。教师只需重点纠偏,切忌面面俱到。

三、把课堂交给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尽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能充分发挥自主性、参与性、选择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的创新,这样不仅体现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尊重,还激发他们深度进入文本的意识,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背影》,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发挥、充分展示的舞台。品味“父亲”爬月台的细节时,学生自荐表演,将讲台当做月台攀爬,演示父亲爬月台的动作,还有学生在父亲的背影图旁画月台来表现月台的高度,给“攀”组词,极富创见地解读了“攀”这个动作的`艰难。

而对父亲衣着的探究更令人惊喜,学生居然搜集了两幅图片,一幅是文中的背影,另一幅图中父亲身穿红色绸缎的华服,红色的热闹喜庆显出黑色的沉重、压抑。华丽的绸缎对比黯淡的布衣,衬托出家境惨淡。两幅图一对比,问题迎刃而解。这些创意既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完善,又拓宽了教和学的思路,使阅读教学进入更高的境界。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创新的火花不断迸溅,课堂自然“高效”起来。

当然,开放自由的语文课堂并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教师的指点,引导至关重要。因此,在关注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同时,绝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互动发展,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生地主动参与,更离不开教师地积极引导,无论教学方式的预设、课堂情境的营造,还是学生思维的点拨、课堂生成的把握……一刻也离不开教师的“导”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引领学生智慧地学习。

1. 精心设计,以情导入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采取合情、合理、合时的课堂导入,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才利于其主动学习新知。(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剖析作品,捕捉文中的情感脉搏,巧妙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背影》的导入,摘录了本班班主任微博里丧父的心情记录。朴实真挚的文字触动了学生们的心灵,让不少学生流下动情的泪水。带着这样的感情去读课文,走进文本,很容易激起与作者的共鸣。

2. 以问促学,机智驾驭

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既要注重课堂流程的科学合理,简洁流畅,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背影》一课以三个问题串起:(1)找出文中感人的细节,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细节的,其作用是什么?(2)作者除了写父子浦口送别外,还写了哪些事?它们和“背影”有无关系?(3)作者对父亲的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为什么要写这一变化过程?问题设计由感性到理性,由品味语言到领悟思想内涵,引导学生一步步去阅读、理解文本,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流程的预设只是为上课提供了一条“准绳”,而教师的课堂智慧,则是这根“准绳”上的璀璨明珠,它使整节课熠熠生辉。在本节课上,“学生表演朗读”“表演父亲爬月台的动作”“给‘攀’组词”等,教师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表现,把课堂大大方方地交给学生,真正实现了由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的转轨。

五、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

多媒体这种手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大教学容量,使学习内容情景交融,合理地运用可以让课堂变得有声有色。

1. 创设情境,趣味交互

在《背影》一文中,父亲艰难地爬月台为我买橘子是最为感人的一部分,但现在的孩子从小备受宠爱,这样的“小”事似乎很难打动他们。于是在课堂上呈现这一段课文的朗读视频,视频中父亲爬月台的艰难情景配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孩子们潸然泪下,充分感受到了父亲爬月台的不容易,也更深入

地理解了深沉的父爱。可见,新型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地巧妙运用,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白板的交互性优势在这一课中也充分体现。在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感人的细节时,将文本呈现在白板上,学生从中找出细节描写的句子,用电子笔进行圈点批注,交流过程中还可以随时点击补充相关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深入地感悟文本,师生也更好地实现了互动。

2. 丰富手段,扩大容量

《背影》一课的设计贯串了规律的揭示,解题方法的指导,有大量的板书需要呈现。利用电子白板的幕布功能,移动幕布,向学生一步一步呈现相应的教学板书,既省时间,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电子白板的标注、探照等功能在对重点知识的强调上,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巧设情境趣味教学 篇3

【关键词】巧设情境 趣味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219-02

一、案例实录

在一次带领学生慢跑的过程中发现,总有学生要插队或者撞到前面的同学,有些同学还故意去撞前面的同学。选择一个什么样的练习方法让学生不会相撞呢?是一个一个分开慢跑呢,还是别的跑法?正当笔者在思考时,突然一个学生喊道:“有人撞‘车了。”为什么不让学生模仿汽车呢?这样可以提醒学生以减少交通事故为由减少相撞。于是,笔者就跟学生说到:“小朋友,接下来我们来开汽车好不好啊?”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笔者接着说道:“那在路上开得车都是要遵守交通规则的,两辆车碰到的话那就出交通事故了,那这名驾驶员就不是一名合格的驾驶员了,我们比一比看,看看哪些驾驶员是合格的驾驶员好不好?”“好”,学生们都跃跃欲试。当真正开始完的时候,还是会有一两个学生在行驶过程中出现“交通事故”,于是“交警”对这些 “肇事车辆”进行了扣留处罚。当学生们慢慢进入角色后,有一个学生突然说了声:“这样玩没意思。”笔者顺声望去,看到是一个学生在说,心想这个淘气鬼,又来淘气了。刚想走过去批评他,但是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想法:为什么不听听他的想法呢?于是说道:“那你觉得怎么玩才有意思啊?”他马上兴致勃勃地说:“我觉得应该加上红绿灯,这样更能考验驾驶员的驾驶水平。”说完开始有些得意起来,感觉好像最佳的驾驶员非他莫属。笔者看着他的表情,默许了他的想法,增加了“红绿灯”规则。笔者模仿出交警叔叔的“停”的手势,问学生:“这个手势代表红灯,那看到红灯你们应该干吗呢?”“停下来。”学生们喊到。“对,当看到这个绿灯(拳头手势)那就代表可以向前开,看懂了吗?”“看懂了!”于是,开始了新规则的游戏,笔者让学生跟着在车道上(跑道)进行了行驶,突然亮出了红灯,但是还有个别同学没有能够及时停下,甚至还有两组同学从后面撞到前面的同学。“谁没有遵守交通规则?”同学们纷纷指出一些没有遵守规则的同学,这时还有一个同学叫道:“老师,那撞车了算不算违反交通规则的啊?”“当然算了。”突然另一个学生喊到:“我爸爸说驾驶员一年只有12 分,扣完就吊销驾照了。”笔者心想学生连这个都知道,灵机一动说道:“那我们也一样,每个驾驶员有12 分,扣完就吊销了,我们违反一次扣6 分。好不好?”同学们大声说好。接着又提醒到:“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的,不遵守规则的驾驶员要被吊销驾照的哦,吊销驾照后就不能开车了,只能看着其他驾驶员开了。”同学们一阵笑声后,我们又继续开始游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更高了,甚至有学生还响起了汽车马达声。经过一段练习,“事故”和“违规”明显减少了,几乎每次“亮灯”学生们都能严格遵守。练习结束后做出了及时的总结:“虽然我们同学都知道‘红灯停,绿灯行的道理,但没有遵守的意识,这是个危险的信号,在玩游戏时也一样,如果不遵守游戏规则,那就玩不好游戏。今天我们小朋友都做得很棒,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大家能相互监督,共同遵守。”这节课效果不错,学生们各个满头大汗,反应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多数同学在跑动时注意周围的情况(红绿灯和车辆),同时学生们也执行了“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法规。

二、案例思考

(一)优化情境,促进目标

熟悉的事、熟悉的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兴趣,能迅速激发起学生想亲自体验一番的学习冲动,在饶有兴趣的体验中不知不觉地学会技能,有利于教学效果。将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情景设置、优化,以提高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效果,利用一些规则的设置来更好地服务目标。

(二)增进意识,强化执行

在课上能够经常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这个效果可能比单纯的讲道理要好。像“红灯停,绿灯行”这种从小就知道的道理,由于受外部条件的影响,意识逐渐淡化,如果我们能够利用学生的兴趣,结合一些规则进行课堂教育,时时提醒,久而久之就可以行成一种良好的意识,对于一些课堂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教学形式和游戏规则来解决,这样既不会出现强制规定,而且还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拓展思维,激发情趣

不用预定的“标准”答案去匡正学生的不同意见,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学习的价值,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马达声”,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鼓励与支持能促使孩子自觉地努力思考,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参与,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相反,老师给孩子太多的压束,学生始终处于老师预设的框框里,会使学生变成懒于思考,会影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玩中学、学中乐、乐中会”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课堂教学效果,也是大家所期盼的。而这些背后是老师的多想、多看、多练的积累,也是学生勤思、勤学、勤练的结果。

作者简介:

巧设情境,优化教学 篇4

一、设置悬念,巧设导入情境

设计悬念,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激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它能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内涵。比如,在“等比数列”教学中,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阿尔要求他父亲每星期给他一美元零用钱,可是父亲对这种超过50美分的要求予以拒绝。他们争论了一会儿,阿尔说:“我出个主意,爸爸,我们是不是这样办,今天是4月份的第一天,你给我1美分,明天你给我2美分。总之,每天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给我的两倍。”“给多长时间? ”爸爸警惕地问道。“只是4月份一个月,”阿尔说:“以后我一辈子再也不向你要钱了。”“好吧,”爸爸立即答应,“就这样说定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阿尔到底得到了多少零用钱呢? 这种,紧扣教材且生动有趣的导入恰到好处地把学生引入育人的知识境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二、联系生活,巧设实际教学情境

联系生活,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实际教学情境,是学生最感兴趣也最易于接纳的,不但可使教学内容具体化,更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比如,在“图形的旋转”教学中,首先提问学生: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主要靠什么控制? 生答:方向盘,接着提问:方向盘通过什么运动方式控制汽车?生答:旋转。然后老师围绕方向盘旋转这一运动方式, 使学生很自然地理解并掌握旋转中心、角度、方向三个基本要素。这一情境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接近学生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三、直观演示,巧设形象情境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具体、直观、形象的思维处于优势地位。在教学中,运用教学媒体的演示、操作、实验等方法再现教学内容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借境悟理,主动学习。比如,讲解“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可以用电脑设计一个太阳初升的画面:用太阳“露出半边脸”说明相交,用太阳刚刚跃出地平线说明相切,用太阳已经升出地平线说明相离。教师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寓于生动鲜明的形象中,“润物细无声”,使孩子们不知不觉地把这节课讲授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开展活动,巧设合作交流情境

设置丰富多彩的活动, 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 在生活中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合作交流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能增加学生的信息量,在讨论交流中借鉴他人观点反思自我。比如,在“平面镶嵌”一课中,我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哪些图形可以做平面镶嵌,而是鼓励学生调查、观察有哪些图案、哪些材料可以做平面镶嵌,而后让他们思考它们为什么可以做平面镶嵌,最终找出用一种图形能做哪些镶嵌,用两种图形搭配镶嵌的又有哪些? 同学们积极性非常高,四五个人自发组成一组,适当分工,有的上网查阅资料,有的去市场调查,有的专门看广场砖形,有的了解广告设计……然后各人再把所得材料汇总,进行小组讨论。学生收集到的图形还真是五花八门,但是,用一种图形就能做成功的却为数不多,只有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在合作交流中,他们很快发现能做平面镶嵌的关键原理,特别当学生在反思中发现有的图形理论上可以做平面镶嵌, 而事实却做不到,如正五边形和正十边形,两个正五边形的内角加上一个正十边形的内角正好是360°,但事实上却不能做平面镶嵌。同学们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为自己得出的结论欢呼雀跃。这让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名言:“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五、生动讲述,巧设想象情境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以丰富的感情和生动的讲述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气氛,把知识寓于形象化叙述、提问之中,教育学生、感染学生。讲述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形式,要求教师将丰富的感情寓于形象化叙述中,以师情激生情,以师心动生心。如讲“黄金分割”时一开头就问:“在舞台上报幕员或独唱演员站在什么位置最好?在美术、摄影中,为什么画家和摄影师都不把画的主体形象放在正中?为什么成年女士喜欢穿高跟鞋?又如讲授“直角三角形”这一章知识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你能否不过河就测出河宽? 不上山就测出山高? 不接近敌人阵地而测出敌我之间的距离?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全力以赴探究新知识,从而达到一种“课伊始,情亦生”的美妙境界。

六、设疑启智,巧设探究情境

没有问题就没有紧张的思维活动, 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发现、去探讨、去创造。教师通过有目的地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吸引学生积极动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研究,激发学生提出独特见解和看法。如讲解“多边形的内角和”时,设置探究题:四边形有一个内角为30°,现剪去这个角, 剩下的图形内角和为多少度? 有的同学不假思索,立即回答:“是330°。”这时立即有人提出不同意见:“应该是540°,因为,剪去指定角后,剩下的图形是一个五边形,所以是540°。”“不对,有可能还是360°,因为剪去指定角后,剩下的图形有可能还是四边形,所以,可能还是360°。”“也有可能是180°, 因为沿对角线剪下后 , 得到的是一个三角形 , 所以是180°。”同学们展开了热烈讨论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他们不仅有探索者的收获,还有发现者的欢乐和胜利者的喜悦。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巧设情境 篇5

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平时的听课记录及课后反思,列举一些高中数学新课引入的教学情境案例与广大教师共享。

1.创设生活情境

案例1:等比数列前n项和

同学们,我愿意在一个月(按30天算)内每天给你们1000元,但在这个月内,你们必须:第一天给我回扣1分钱,第二天给我回扣2分钱,第三天给我回扣4分钱„„即后一天回扣的钱数是前一天的2倍,你们愿不愿意?

问题一出立即有人说“愿意”,每天1000真的很诱人啊!有的同学却开始沉默了:这真的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吗?

案例2:分段函数

某人买西瓜,价格表是这样的:6斤以下,每斤0.4元;6斤以下9斤以上,每斤0.5元;9斤以上,每斤0.6元,此人挑了一个西瓜,称重后店家说5元1角,1角就不要了,给5元整数。可是这位聪明的顾客却说,你不仅没有少要,还多收了我的钱„„请问,顾客是怎么知道店家坑人的呢?

总结:通过创设生动又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增强了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明确的求知目标投入到新课学习中,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2.设置推理悬疑

案例1:二项式定理的引入

今天是星期四,那么从今天开始2015天以后是星期几呢?

案例2:集合的性质引入

在一个村子里,只有一位理发师,他为自己定下了这样一条规矩:“我只为那些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那么问题来了:理发师该不该为自己刮胡子呢?

总结:通过在学生的认识冲突中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情境,激起不断探求的兴趣,既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愉悦,又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

3.参与游戏环节

案例1:“二分法”的引入

在央视“非常6+1”中有一个栏目叫“竞猜价格”,“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议论,趁机我拿出准备好的手机:大家看过来,这款通讯设备采用最先进的水滴型造型,外观精美,画质优良,哪位同学能以最快的速度竞猜价格呢?

案例2:“几何概型”的引入

拿出事先设置好的转盘游戏:规定当指针指向某区域时,甲获胜,否则乙获胜。求甲获胜的概率是多少?

总结:通过一些生动活泼、有趣简单并与本节课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游戏,创设教学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强求知欲。

4.讲述有趣故事

案例1:等比数列求和的引入

据说,有位印度教宗师见国王自负虚浮,决定给他一个教训。他向国王推荐了一种在当时尚无人知晓的游戏。国王当时整天被一群溜须拍马的大臣包围,百无聊赖,很需要通过游戏方式排遣郁闷的心情。国王对这种新奇的游戏很快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兴之余,他便问那位宗师,作为对他忠心的奖赏,他需要得到什么赏赐?宗师开口说道:请您在棋盘上的第一个格子上放1粒麦子,第二个格子上放2粒,第三个格子上放4粒,第四个格子上放8粒„„即每一个次序在后的格子中放的麦粒都必须是前一个格子麦粒数目的倍数,直到最后一个格子第64格放满为止,这样我就十分满足了。“好吧!”国王哈哈大笑,慷慨地答应了宗师的这个谦卑的请求。这位聪明的宰相到底要求的是多少麦粒呢?最后这个国王能不能兑现他的承诺呢?

案例2:“算法”的引入

“曹冲称象”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当时年仅6岁的曹冲用一个极其简单的方法解决了许多大人都无法解决的问题。谁能给大家描述一下“曹冲称象”的故事?请用自然语言描述“曹冲称象”的步骤。

总结:生动的故事引入,不但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让学生真切领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这样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提出了示范。

5.动手操作实验

案例1:“椭圆的概念”的引入

课前准备道具:纸板一张,图钉两个,绳子一根,铅笔一支,上课要求两个同学一组在纸板上画出椭圆。钉线法实验画椭圆,让学生研究这一曲线的定义和范围、对称及离心率对椭圆形状的影响等。

案例2:“指数”的引入

一张a4纸最多可以对折多少次?

尝试一下可以发现,无论你怎么努力,也不能令第八次折得上去,为什么呢?

总结:运用实验进行教学,往往能把学生带入问题的世界,激发其探索欲望。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善于运用实验操作,使学生“欲知而不得,欲说而不能”。

6.融入诗词史话

案例1:三视图的引入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哪位同学能说说苏东坡是怎样观察庐山的吗?都有什么感觉?”

“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都得到不同的效果。”

苏东坡的一首《题西林壁》把同学们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达到了一定的效果跨越学科界限,再从诗歌中提炼出隐含的数学知识(如何观察物体)。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的人文意识,还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中的“美”。

案例2:不等式中的恒成立问题的引入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不等式问题是高三综合复习中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不等式恒成立问题、不等式能成立问题、不等式恰成立问题,对于这三个问题大部分同学的感觉就是这首诗描述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种伤感,一种无奈,却又流露出一种征服的情感。

总结:贴近的生活环境或者真实的生活情感体验,可以更有效激起学生的共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快地融入课堂。

巧设实验情境进行有效教学 篇6

关键词:情境教学;物理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2)2(S)-0017-2

1引言

情境教学法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潜移默化,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物理与生活密切联系,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是关键,使学生对所设置的情境感兴趣并激发其求知欲,寓教于乐。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思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而学生的学习热情萌发于渴望和需要的心理,而这种渴望和需要往往来源于好奇、疑问和兴趣,他们的好奇、疑问和兴趣又常常产生于一定的情境。可见,创设情境是启发学生思维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自觉性和发展思维能力的基础。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物理实验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鲜明的直观形象,并且融趣、疑、难为一体,是创设思维情境的良好素材。

2案例分析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把具有知识性的实际情境搬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探究的动力,利用实验创设“悬念”情境,有效导人新课。“悬念”有很强的激发作用,是一种认知的张力。

案例:《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的力》

震撼的美军电磁炮实发录像,依靠电磁效应为炮弹提供能量,炮弹出膛速度达到7倍音速,发射能量高达创记录的10.68兆焦耳。它具有普通火炮无法比拟的优势:炮弹的速度快、射程远、精度高、威力大。

“隔山打牛”实验,在一块木板前面挂一个线圈,给线圈通电,请一位同学隔着木板给线圈发力。线圈往外运动。谜底揭晓:原来他带的手套里隐藏着一块磁铁。磁铁对通电线圈产生力的作用。

(2)利用实验创设情境,有效推进知识探究

猜想:哪些因素会影响导线受力的方向?(可能与电流的方向、磁场的方向有关)

利用图l所示安培力演示器(金属导轨、磁体磁场、金属棒)、学生电源实验探究安培力方向相关因素。

①改变磁场的方向,力方向改变

②改变电流的方向,力方向改变

与学生一起分析:I和B的方向会影响导线受力的方向。

进一步探究:安培力的方向与I和B的方向有什么样的关系?

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与学生一起分析得出安培力方向与,和l和B的方向间的关系。分析得出左手定则:伸开左手,使拇指与其余四个手指垂直,并且都与手掌在同一个平面内;让磁感线从掌心进入,并使四指指向电流的方向,这时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电导线在磁场中所受安培力的方向。(如图2所示)

安培力演示器还可以定性探究安培力大小的决定因素。

调节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平行时,通电导轨静止不动,不受安培力!

调节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垂直时,磁场强弱一定,电流越大,安培力越大;电流大小一定,磁场越强,安培力越大。

(3)左手定则应用也可以创设实验情境探究三:电流间的相互作用。

电流产生磁场,放在磁场中的电流又会受到力的作用,那么电流与电流之间有没有相互作用?有什么样的作用?

例:如图3显示间会通过磁场发所示,两条平行的通电直导线之生相互作用。在什么情况下两条导线相互吸引?什么情况下相互排斥?

先做实验,观察现象。平行直导线通同向电流吸引。反向电流排斥,再引导学生用右手螺旋定则和左手定则画图、判断。

变式:给学生观看教学视频。一根柔软的弹簧悬挂起来,使它的下端刚好跟槽中水银接触(如图4所示),通电后,会发生怎样的现象?

学生通过视频观察现象:构成闭合回路后弹簧上下跳动,弹簧下端与水银接触处反复出现火花。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电路接通,有电流经过弹簧,由于同向电流相互吸引,弹簧收缩;弹簧与水银分开,电路断开,弹簧中没有电流,弹簧由于自身重力伸长,下端再次浸入水银中。

探究四:旋转的液体(如图5)

这个实验是书后的“做一做”,主要为了练习左手定则。在培养皿中间放一个铜柱接电源正极,边缘放一个铜圈接电源负极,里面放盐水溶液。将蹄形磁铁的两极分别放在培养皿的上下位置。电源用两节1.5伏干电池。接通电源后,液体开始旋转,改变电流方向或磁场方向,液体反向

先让学生观察现象,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本节所学知识给出解释。

3总结

学生经常在物理情境的建立和理解上陷入尴尬境地,实际应用时无法理解和运用物理规律,造成原本简单的问题无法解决。这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公式和难以理解的物理过程,同一些具体、形象的实验、模型及可视性较强的图象联系起来,巧设实验情境。使学生在物理情境之中,较容易地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物理知识几乎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学生身边的物理事实和现象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使学生对物理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感知所要进行的学习是有意义及有实用价值的。

参考文献:

[1]张振新,关庆麟·情境学习理论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5,28(1):125~127,

[2]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人教版选修3-1[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2

巧设情境,优化中职数学教学 篇7

一、借用数学史料,创设趣味情境

在新一节课的开始阶段,很多学生的思想都不集中,精神处于游离状态,教师可以通过身边的趣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一些有趣的数学史料,不仅能帮助教师更好的创设富有趣味的数学情境,也可以更快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集中精神投入到课堂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相关知识时,笔者引入了德国著名的大科学家高斯的案例史料: 在全世界都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享有“数学王子”美称的高斯,虽然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但他好刻苦、好钻研,在他十岁那年,他的数学老师布特纳给学生们出了一道将1到100的所有整数加起来的算术题,结果高斯在老师刚宣布完题目就算出了正确答案,这就是数学历史上著名的“高斯求和”的故事.

通过真实的案例史料,不仅为教师引出了所教的新课等差数列,也能在趣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对“高斯求和”的探究兴趣,进而对所学的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产生学习兴趣.

二、运用数学实验,创设探究情境

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比较弱,通过数学实验创设探究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动手又动脑的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学生对数学内容有个直观、深刻的认识,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例如在进行概率的统计定义教学时,可通过掷硬币的试验来创设情境,让学生纪录并统计试验结果. ( 1) 试验准备: 12枚硬币,试验结果统计表. ( 2) 试验过程: 给每组学生发一枚硬币,其中一名学生掷硬币,一名学生记录试验结果,一名学生数次数,一名学生监督. ( 3) 计算硬币出现正面的频率. ( 4) 交流讨论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运用数学实验,使学生在动手实验中主动得知: 通过大量的重复的实验可以探索出一个事件的概率的基本方法,从而理解用事件发生的频率近似地作为事件的概率.

可见,数学实验通过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让学生在具体的背景知识中克服理解上的困难,变静态的被动学习为富有探索、创新的动态过程,大大提高了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三、巧用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境

很多学生对数学都存在惧怕心理,觉得数学枯燥无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觉得数学知识太过空洞. 如果教师能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就能消除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恐惧心理,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例如在学习集合的概念时,起立问好后,笔者采用了分批坐下的方式引入新课内容: “请所有的女同学坐下”. 结果有几个男同学没听清楚口令习惯性地坐下了,引来全班同学一阵笑声. 随后,笔者又发出口令: “请所有高个子的男同学坐下”,结果班级中一阵骚动,男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是该坐还是站. 随着教师补充了一句: “请身高超过170 cm的所有男同学坐下”,男同学们经过调速恢复了平静. 最后,笔者发出指令: “请剩下的男同学坐下”. 从上面这一有趣的活动中引入了如下概念: 所有的女同学a属于班集体A,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 身高超过170 cm的男生b属于班集体A,就是说b属于集合A,记作b∈A; 如果将所有身高超过170 cm的男生记住集合A,那么,身高低于170 cm的男生b就不属于集合A的元素,就说b不属于集合A,记作. 同时,从“高个子的男同学”所引起的认识冲突,加强对集合概念中“确定性”的理解.

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仅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集合的概念,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四、善用专业知识,创设就业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将专业知识巧妙地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不仅可以拉近数学与专业学科的距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为学生打下适应他们未来的基础,也能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学校的教育理念.

例如在教学函数内容时,笔者对财会专业的学生设计了如下实践题: 李林同学毕业后从事起了经营童鞋的生意,月租金为1500元. 某月业务量如下: 第一次购进1000双,第二次购进2000双,第三次购进3000双,购入价每双5元,销售价为每双10元,请思考: ( 1) 业务量在一定范围内,写出变动成本y与业务量x的函数关系式; ( 2) 业务量在一定范围内,写出固定成本( 租金) y与业务量x的函数关系式;( 3) 业务量在一定范围内,写出总成本y与业务量x的函数关系式.

本案例中,教师巧妙地把数学函数与管理会计中的成本知识联系在一起,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专业的联系,也能让学生在课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就业情境中提升数学能力.

巧设教学情境 激活学生思维 篇8

一、创设问题情境

思维始于问题.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 提出恰当的问题, 然后引导他们积极思考, 探求问题的结论, 使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形成能力.如在学习数学命题 (公理、定理、概念、性质) 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自己形成数学命题.

案例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一节的教学中, 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

师:如果有人问你学校的位置, 你如何回答?

生:告诉他在××路××号即可.

师:我们去电影院看电影, 如果你的电影票是5排8号, 你是怎样找到自己座位的?

生:先找到第5排, 再找第8号.

这样的情境创设, 体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贴近学生实际, 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这样的引导, 学生能直观产生“要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 需要两个数来表示”这一朴素的想法.

二、创设趣味新异情境

案例2:在“数学归纳法”一节的教学中, 可用趣味游戏 (课前准备好小木块) 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在讲桌上竖着一列小木块, 对学生说, 这列竖着的小木块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 第一只倒下;

(2) 如果前一只倒下, 则后一只必然倒下.

试问:当把第一只木块推倒后, 这列木块是否全部倒下?为什么?

面对讲桌上的这列木块和问题, 学生的兴趣立刻被激发了, 求知欲十分强烈, 在做游戏的过程中, 适时引导学生从中抽象、概括出数学归纳法原理, 使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游戏活动中, 对原本抽象、难懂的原理能主动获取, 深刻理解.

三、创设惊诧情境

惊诧产生于意外, 意外之事一旦发生却更加引人注目, 促人思索, 耐人寻味.教师若能从中挖掘出令人兴奋的意外之“物”, 便会引起学生惊诧, 产生“竟有此事”和“原来如此”之感, 从而激发学生思维.

案例3:求函数的最大值.解此类问题最常用的是配方法:, 而.当老师提出这是个错误解法时, 很多学生都惊呆了.原来“”不可能为零 (不小于2或不大于-2) .此外, 在教学中还应有意识地创设诱发学生提问的教学情境, 引发学生质疑问难、形成认知冲突, 从而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这样可使问题的解决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悬念情境

悬念是一种引起人们对事物关切的情境.置身于这种情境, 学生渴望获得“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等答案, 产生非知不可之感.设置悬念最多的机会是一节课的开头.悬念设于课头, 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 激活思维.

案例4:在教学“一一映射”的概念时, 可在课头设问:“半圆圆周上的点与直径上的点哪个多?”学生思维一触即发,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哪个多?怎么判断?带着这个悬念, 学生展开了积极主动的探索、辩论, 为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奠定了基础.在课尾和课中也可根据需要设置悬念.例如, 在课堂中根据学生常犯的错误, 引起问题悬念, 启发学生分析错误根源, 找出解决办法.课尾根据类比、联想设置悬念, 深化原问题, 引出新结论.

创设情境的方式很多, 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 才能够引起学生最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最佳的思维动向, 这样的情境, 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引爆器”, 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定向水平.

因此, 在数学数学中我们一要充分重视“情境效应”在教学中的作用.情境的创设不仅在教学的引入阶段要格外注意, 而且应当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深入, 并形成几个高潮.二要注意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 鼓励学生勇敢地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三要给学生充分思考问题的机会和时间, 不要急于给出答案或要求学生回答.四要提倡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鼓励个别化学习及同学间的相互交流,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 营造一个个体与群体相互促进的活动氛围.

参考文献

[1]杨志文.数学活动教学的实践与认识[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0 (8)

巧设情境, 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篇9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阅读兴趣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 是科学发现的源泉。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 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阅读兴趣, 让学生在预设的问题情境中观察、思考、感悟, 让师情、生情、文情融为一体, 达到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之目的。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胖乎乎的小手》这篇课文时, 我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人们真奇怪, 不喜欢那些美丽的风景画, 偏偏只喜欢只画着“胖乎乎的小手”的这张画, 这是为什么呀?学生听了也觉得奇怪。看着他们满脸的疑惑, 我趁机鼓励他们自己阅读课文, 从中寻找答案。孩子们兴致十足地朗读课文, 不仅给出答案, 还讲述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也达到了自读自悟的目的。诸如这样的课文还有很多, 如《小熊住山洞》, 教学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冬天来了, 小熊为什么还住山洞?动物们为什么给它送来鲜花?”这样设置问题, 学生在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了冲突,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较好地拓展了学生的心智品质。

二、创设直观情境, 体验阅读乐趣

“好奇心是一种天生的强有力的动机因素”, 而“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这两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动力。因此, 创设直观教学情境, 不但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而且那些直观形象的事物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中, 大胆展现自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我常常采用创设直观情境来实现教学目标。如, 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时, 我先让学生观看课件, 刚下过一场雪, 地上、树上……全是白茫茫的雪景, 配上和谐动听的乐曲, 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一蹦三跳地出现在雪地里。学生“哇———”地一下子被吸引住了, 他们瞪大好奇的双眼注视着屏幕。这时, 我定格画面, 问学生:“看到这样的情景, 你有什么话要说?有问题要问吗?”学生有的问:“这么冷的天, 小动物不在家待着, 出来雪地里干吗?”有的说:“小动物看见大雪想玩堆雪人、打雪仗。”还有的说:“小动物不怕冷, 见到雪地正是画画的好时机, 就出来画画。”……课堂就这样轻松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 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小动物怎么画画呢?它们都画了些什么呀?想知道吗?请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学生自读、小组合作, 学习、交流后找到了答案。我又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小动物们边画边说些什么呢?做些什么动作?小组编演练习。这样就营造了一个丰富、形象、有趣的氛围, 使学生触景生情, 有身临其境之感, 自然而然地进入“其人可见、其声可闻、其景可观、其物可赏”的境地, 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创设语言情境, 唤醒阅读期待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惟妙惟肖的语言、抑扬顿挫的声调足以唤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松鼠和松果》第一课时, 我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座美丽的森林里住着两只可爱的松鼠, 它们在森林里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有一天, 它们拿来铁锹, 唱着歌儿高兴地走进森林。咦, 它们这是去干什么呢?”简单的几句话, 把学生带入了故事情境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 便急于阅读课文, 寻找答案。有趣的故事是学生爱听的, 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最容易打动学生。像这样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很多, 如《坐井观天》《我要的是葫芦》《称赞》……教学这类课文, 教师可设计有趣的故事, 用生动的语言将学生领进课文, 为整节课的学习夯实了基础。

四、创设想象情境, 丰富阅读内涵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课堂应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创设想象情境, 激起学生的想象需求, 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和时间, 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在教学人教版下册《未来的桥》时, 我让学生大胆、尽情地想象“未来的桥”, 让孩子们当起了未来的桥梁专家。孩子的想象力实在太丰富了, 他们通过想象造出来的桥多种多样。在教学人教版下册《雪孩子》一文时, 雪孩子是怎样救出小白兔的课文没有表达, 给了学生很大的空间。我趁机抓住这空白, 引导学生想象, 练习说话, 从而使学生体验了雪孩子的善良和勇敢。许多课文都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像《松鼠和松果》最后一句:将来, 这里会是一片更茂密的松树林, 更茂密的松树林是什么样的?我启发学生想象, 学生通过说话训练, 加强了环保意识。

巧设教学情境,拨动学生心灵 篇10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 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 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情境教学的实质就是教育回归学生生活, 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效结合起来。音乐是富有情感的艺术, 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氛围, 还要创设教学情境, 启发学生感受、想象、创造音乐, 进而主动、不怕困难地学习音乐。良好的音乐教学情境不仅可以强化音乐教学效果和加速音乐教学进程, 而且可以通过长期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可引入或创设的课堂情境是非常广博的,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如何创设一种身临其境、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 激活学生思维呢?

一、激发情感, 未成曲调先有情

教育家赞可夫曾说:“学生积极的情感, 欢乐的情绪, 能使他们精神振奋, 思维活跃, 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而情境导入就是教师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 创设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 以启发学生思维, 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如果运用得当, 则会使学生身临其境,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获得知识。因此,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必然要精心设计适宜的、与课本内容相对一致的课堂教学环境, 把学生的情绪、注意力调整到最佳状态,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还记得在讲七年级《摇篮曲》一课时, 记得那天刚好是阴天。我就提前关掉了教室里的电灯, 把窗帘也拉了起来。教室在我的设计下变得很暗, 营造出了一种夜晚的感觉。同时, 我利用多媒体演示了一幅夜空的画面, 边播音乐边描述:在一个布满星星的夜晚, 周围寂静极了, 一位母亲正轻轻地摇着摇篮唱着《摇篮曲》, 哄她的小宝宝入睡呢。接着我问学生:这位妈妈唱得怎么样? 学生有的说很柔和, 有的说很轻很缓慢, 很优美。之后请同学们也来哄小宝宝入睡, 整堂课畅如流水、衔接自然。

这种先入为主的情景能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 唤起学生对学习歌曲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参与性,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重视生活, 渠清源自活水来

生活, 是音乐课上“永不枯竭”的生命和动力。很多时候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有很多不恰当的地方, 往往把情境设计当成一件外衣, 脱离学生生活的实际, 仅仅为情境而情境。一位老师在教授欣赏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野蜂飞舞》的时候, 欣赏前没有告诉学生作品名称, 而是直接播放了该作品, 然后问学生:这首作品描述的是怎样的画面? 学生的答案千奇百怪, 但都没有回答出正确答案。如今的学生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 还有谁见过蜜蜂群舞的场面呢? 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中有一些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 学生不易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调整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陌生的内容熟悉化, 把陈旧的内容时代化, 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中主动掌握运用新知识。

音乐本是最受人们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 而现在学生学习通俗歌曲速度很快, 但老师所教的歌曲不乐意学。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 通俗歌曲通俗易懂, 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有, 随时都能听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时, 一定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 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知能实际, 让情境与学生贴近;应来自学生关心喜爱的生活中, 同时积极转变角色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 和学生一起学习, 努力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和课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至情至理, 防止“乱花渐欲迷人眼”

教学情境既要蕴合特定的“情”, 又要注重不变的“理”。换句话说, 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围绕教学内容。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时自始至终都要围绕教学内容, 将目标融入情境中, 不能只图“喧闹”而游离教学目标。

上过一节关于《青春舞曲》的课, 在情境创设时我讲授了很多新疆舞蹈的基本动作, 还带领大家跳起新疆舞。在这节声乐课中加入舞蹈这个教学环节后, 我发现学生“动”了起来, 基本上是全员行动, 热闹非凡。但是课后反思时我发现,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新疆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演唱歌曲, 欣赏歌曲的基本技能。我把舞蹈作为一个重要内容与歌唱教学同时教授, 不仅冲淡教学目标, 而且教学内容未得到真正落实, 学生对基本知识未能扎实掌握。

因此我意识到绝不能一味地追求创设“眼花缭乱”的情境, 在创设情境时必须思考和明确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 必须指向预设的具体教学目标, “情境”不是音乐教学亮点的包装, 只有追寻“理性”的根, 才能在音乐课堂中烁烁生辉。

四、打造细节, 一枝一叶总关情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心理“动力场”理论指出:人的行为是在一定的磁力场中发生的, 这个动力场表现为吸引力和排斥力。这种动力作用驱使一个人克服排斥力, 沿着吸引力方向前进。当你怀揣着自己的教学设计信心十足地走进课堂, 却被突然而至的情况打乱了教学节奏, 你该怎么办呢? 当你正沉浸于自己的理想课堂时, 却有“节外生枝”的状况让你措手不及, 你又该如何是好呢?教师如果只选择自己熟悉的, 且想当然地以为学生也感兴趣, 那么结果可能就是吃力不讨好。杜威斯说:“虽然我们可以把马引到水边, 却不能迫使它饮水。”教师应巧用教学机智, 及时捕捉动态资源, 可能是某个学生心直口快冒出的一句话, 也可能是课堂中的突发事件, 这里往往蕴含着学生的问题或困惑, 教师如果处理得当, 就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是开放的师生互动过程。音乐课作为一个完整、真实的过程, 必然存在偶然性、随机性。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捕捉细节, 让细节生成别样的精彩。在上八年级的《美丽的村庄》时, 开始我滔滔不绝地讲着我们的家乡如何美丽, 企图感染学生, 可学生就是无动于衷。这时突然有个声音传出来:“一点也不美, 我们家前面的河可臭了, 还有……”我一下子愣在那不知所措。犹豫片刻后就立即请同学们先说说他们的家乡现在是怎么样的? 他们心目中的家乡又应该是怎么样的? 然后在学完歌曲后请学生分小组讨论“环境保护”这一主题, 为歌曲重新填上歌词, 用自己的方式唱出心中美丽的村庄。在最后课堂展示环节学生的表现大大出乎我的预料。“一朵花 里窥天堂, 一粒沙里见世界”, 教学细节的处理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

在课堂上使用的是学生感觉新奇同时又符合其认知和情感需要的资源时, 新奇的感受就会转化为兴趣, 学生会积极思考, 主动探究。而且由于话题是学生自己挑选的, 对学生会有强大的吸引力。因此, 教师一定要做好引导者, 充分肯定学生的能力, 及时调整教学设计, 营造课堂深入讨论的氛围, 指导学生沿着吸引力的方向前进。课堂是多变的、不确定的, 可能会有各种各样、难以预料的情况需要应对解决。教师只有善于发现, 勤于思考, 才能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才能在教学中展示出驾驭课堂的能力, 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

五、升华情境, 曲终收拔当心画

升华情境可以激发情感, 提升道德境界, 起到画龙点睛、水到渠成之效。例如在七年级《七子之歌》的教学中, 结束部分学生始终不能唱出澳门离开祖国的那种层层递进的呼喊。对于初一新生来说还不是太能理解歌曲中“早日实现 祖国大业”这一主题, 我就从实际出发设计播放了一段母子悲惨分离的视频。在悲伤的背景音乐下, 孩子呼喊着与自己即将分离的母亲, 谁会愿意离开自己的母亲? 通过这一情感铺垫, 再让学生体会歌曲中澳门离开祖国的那种层层递进的呼喊。这样既拨动了学生心弦, 升华了主题, 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这样的情境中, 学生在演唱过程中, 庄重神圣的爱国之情溢于脸上。在音乐课教学中, 创设这样“情理交融”的情境, 动情晓理, 能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形成强烈的共鸣和震撼, 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从而得到情感上的升华。

教育是艺术, 艺术总有缺憾。但只要我们能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根据学科特点, 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体验, 音乐课堂一定会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 就会拨动学生的心弦, 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摘要:通过情境教学法, 创设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 引导学生学习, 唤起学生创作学习歌曲的兴趣,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将陌生的内容熟悉化, 将陈旧的内容时代化, 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中主动掌握、运用新知识。同时在创设情境时思考和明确活动目的和意图是什么, 指向预设的具体教学目标“情境”, 努力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和课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创设“情理交融”的情境, 动情晓理, 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形成强烈的共鸣和震撼, 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从而得到情感上的升华。

关键词:音乐教学,创设情境,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南京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风险管理工程造价下一篇:音乐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