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2024-06-08

巧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精选12篇)

篇1:巧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巧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在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常抱怨学生对一些基本的`数学常识不能正确理解,还有的抱怨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有厌烦情绪.

作 者:刘宝玲  作者单位:河北省玉田县郭家屯中学,河北玉田,0641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18)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篇2:巧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巧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张 丽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已有认知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更是理解信息、加工信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教师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使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成人看来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而对于学生来说情境对学习过程的影响是深远的。在中学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被广大教师认同,那么怎样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呢?

一、激疑引趣

教师通过设疑布置“问题陷阱”,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知不觉掉进“陷阱”,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引出新课主题。 例如:讲等比数列求和时引入一个故事:小林和小明做“贷款”游戏,他们签订一份合同。从签订合同之日起,在整整一个月(30天)中,小明第一天贷给小林1万元,第二天贷给小林2万元……,以后每一天比前一天多贷给小林1万元。而小林按这样的方式还贷:小林第1天只需还一分钱,第二天还2分钱,第3天还4分钱……以后每天还的钱数是前一天的两倍。合同开始生效了,第1天小林支出1分,收入1万元;第2天他支出2分,收入2万元;第3天他支出4分,收入3万元……到第10天,他共得到55万元,付出的总数只有10元2角3分。到了第20天小林共得到210万元,而小明才得到1048575分,共1万元多一点。小林想:要是合同订两个月、三个月该多好!果真是这样吗?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驱动学生积极思考,产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二、制造悬念

学贵有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设计出新颖别致的疑问,激发学生利用旧知识和其他知识、手段来解决“存疑”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得以继续和延续。也就是在教师揭示一个矛盾的同时再制造悬念,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设置悬念是利用一些违背学生已有观念的事例或互相矛盾的推理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讲sin(x+y)=?时,可让学生判断sin30+sin60=sin90是否成立,以便避免sin(x+y)=sinx+siny的错误猜想,通过这一反例,不仅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进一步唤起了他们要探索sin(x+y)究竟等于什么的求知欲。

三、联系实际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探究愿望,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函数的应用时,国庆长假“我”外出购物,甲商厦提出的优惠销售方法是所有商品按九五折销售,而乙商厦提出的优惠方法是凡一次购满500可领取九折贵宾卡。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我”究竟该到哪家商厦购物得到的优惠更多?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数学成绩较落后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

篇3:巧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关键词:课堂导入,巧设情境,诱发情趣

能够诱发学生学习情趣的问题情境有三个特征:即悬疑有难度, 置疑有亮度, 呈疑有曲度。如何突显这三个特征?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 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品尝到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一、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贴近生活, 从中引出数学问题, 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 引起学习的兴趣, 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探索。如教学公约数与最大公约数时, 我是这样引入的:“老师家有一间长36分米、宽30分米的房间, 要铺设地砖, 请同学们帮老师选一种地砖, 不用切割就整齐地铺满地面。”学生经过思考, 争先恐后地回答。用正方形的地砖, 边长可以是1分米、2分米、3分米、6分米的, 在学生初获成功喜悦之时我又问:“你们是怎么想出用边长1、2、3、6分米的正方形地砖呢?”学生马上想到了1、2、3、6既是30的约数又是36的约数, 在此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引出了“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在以上的教学中, 我把教学中缺乏生活气息的数学问题进行加工, 以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 学生把日常生活中积累经验运用到学习中来, 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二、创设故事性学习情境

教师要善于巧妙地创编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故事情境,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他们享受发散思维的快乐, 产生思维成功的欲望。吸取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学习境地。

在对分数基本性质进行教学时, 可以编一个生动有趣的猴王分西瓜的故事:猴山上小猴子特别喜欢吃西瓜, 有一天猴王买了三个同样又甜又大的西瓜, 它先把第一个西瓜平均切成四瓣, 分给猴1一瓣, 猴2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瓣。”猴王就把第二个大西瓜平均切成8瓣, 分给猴2两瓣;猴3更贪争着要三瓣, 于是猴王把第3个大西瓜平均分成12瓣, 分给猴3三瓣。老师问:小朋友你知道哪只猴子分的多吗?通过师生分西瓜, 观察、验证后得出结论:三只猴子分的一样多。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的要求, 又分得那么公平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就清楚了。导入新课提示分数的基本性质后, 再引导学生讨论, 如果小猴子要四瓣, 猴王怎么分呢?五瓣呢?学生饶有兴趣, 踊跃回答老师为他们设计的问题, 在愉悦的精神环境中, 享受着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

三、创设新奇的问题情境

小学生总是对新知识充满兴趣、好奇心, 当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愿望时, 就能引起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在教学中, 教师要随着学生认识的不断深化, 在新课导入和知识的转折处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使新旧知识碰撞产生思维的火花, 激发起学生内驱力, 保持一种紧张、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状态,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教学两位数乘11的速算法, 先由学生出一组□×□=□的题, 老师快速地口算, 起始, 学生对老师的回答半信半疑, 有的动笔算了起来, 神了, 没错!“老师怎么会那么快就算出来的呢?”就在学生十分想知道, 但又不知道怎么回事的时候, 教师说:“同学们, 想学会两位数与11相乘的速算方法吗?”自然地导入新课, 并让学生由衷地产生想掌握这种速算方法的愿望, 为后面的思考、探索发现奠定基础。

四、创设探索的问题情境

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个探索者、研究和发现者, 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激发这种探索和求知的欲望。

如教学“小数的性质”, 教科书上的例题是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 (苏教版第8册第117页) 。教学时可以不直接出示例题, 而是采用这样的引入:

1. 引趣。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三个“1”, 提问:“这三个1相等吗?学生回答相等后, 教师用等号连接……

2. 改写。教师引导学生将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即:0.1米、0.10米、0.100米。

3. 比较。比较改写后, 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 得:0.1米=0.10米=0.100米。

4. 观察、引导学生先从左往右, 再从右往右观察比较三个

小数有什么变化,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 小数大小不变。

这样的设计既富有启发性, 又有趣味性, 吸引着每一位学生, 使学生在“相等”———“不相等”———“相等”的变化过程中, 尝到思维成功的乐趣, 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参与认知活动。

篇4:巧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关键词:课堂导入;巧设情境;诱发情趣

能够诱发学生学习情趣的问题情境有三个特征:即悬疑有难度,置疑有亮度,呈疑有曲度。如何突显这三个特征?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一、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贴近生活,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学习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探索。如教学公约数与最大公约数时,我是这样引入的:“老师家有一间长36分米、宽30分米的房间,要铺设地砖,请同学们帮老师选一种地砖,不用切割就整齐地铺满地面。”学生经过思考,争先恐后地回答。用正方形的地砖,边长可以是1分米、2分米、3分米、6分米的,在学生初获成功喜悦之时我又问:“你们是怎么想出用边长1、2、3、6分米的正方形地砖呢?”学生马上想到了1、2、3、6既是30的约数又是36的约数,在此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引出了“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在以上的教学中,我把教学中缺乏生活气息的数学问题进行加工,以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学生把日常生活中积累经验运用到学习中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二、创设故事性学习情境

教师要善于巧妙地创编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故事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享受发散思维的快乐,产生思维成功的欲望。吸取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学习境地。

在对分数基本性质进行教学时,可以编一个生动有趣的猴王分西瓜的故事:猴山上小猴子特别喜欢吃西瓜,有一天猴王买了三个同样又甜又大的西瓜,它先把第一个西瓜平均切成四瓣,分给猴1一瓣,猴2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瓣。”猴王就把第二个大西瓜平均切成8瓣,分给猴2两瓣;猴3更贪争着要三瓣,于是猴王把第3个大西瓜平均分成12瓣,分给猴3三瓣。老师问:小朋友你知道哪只猴子分的多吗?通过师生分西瓜,观察、验证后得出结论:三只猴子分的一样多。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的要求,又分得那么公平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就清楚了。导入新课提示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再引导学生讨论,如果小猴子要四瓣,猴王怎么分呢?五瓣呢?学生饶有兴趣,踊跃回答老师为他们设计的问题,在愉悦的精神环境中,享受着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

三、创设新奇的问题情境

小学生总是对新知识充满兴趣、好奇心,当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愿望时,就能引起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随着学生认识的不断深化,在新课导入和知识的转折处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新旧知识碰撞产生思维的火花,激发起学生内驱力,保持一种紧张、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状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教学两位数乘11的速算法,先由学生出一组□×□=□的题,老师快速地口算,起始,学生对老师的回答半信半疑,有的动笔算了起来,神了,没错!“老师怎么会那么快就算出来的呢?”就在学生十分想知道,但又不知道怎么回事的时候,教师说:“同学们,想学会两位数与11相乘的速算方法吗?”自然地导入新课,并让学生由衷地产生想掌握这种速算方法的愿望,为后面的思考、探索发现奠定基础。

四、创设探索的问题情境

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个探索者、研究和发现者,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激发这种探索和求知的欲望。

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教科书上的例题是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苏教版第8册第117页)。教学时可以不直接出示例题,而是采用这样的引入:

1.引趣。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三个“1”,提问:“这三个1相等吗?学生回答相等后,教师用等号连接……

2.改写。教师引导学生将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即:0.1米、0.10米、0.100米。

3.比较。比较改写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得:0.1米=0.10米=0.100米。

4.观察、引导学生先从左往右,再从右往右观察比较三个小数有什么变化,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这样的设计既富有启发性,又有趣味性,吸引着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在“相等”——“不相等”——“相等”的变化过程中,尝到思维成功的乐趣,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参与认知活动。

当然,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数学学习问题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多媒体展示、动手操作等。只要我们做教学的有心人,就能化难为易,变拙为巧,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进而诱发学生追求的动力,实现苦学到乐学,“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

篇5:巧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即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呢?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课前设问,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景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在教学亿以内的读法前,先出示一组数据:1993年我国台湾省大约有209440000人;人造地球卫星速度是每分钟约474000米;某县去年试种水稻新品种,总计增产5471000千克,增值6705000元。面对这一连串的数目,学生顿生疑问:它们是多少?怎样读呢?学生的求知欲高涨,为新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又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数出课本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接着投影显示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草地,设问:现在要求这块草地的面积,还能用数方格的方法吗?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呢?用方格图数出面积到草地不能数出面积,创设了旧知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情景,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因此,教师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提出的现实问题,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形成热烈的课堂气氛,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运用媒体,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兴趣

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有趣的情景,可以让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感知事物,引起兴趣。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设问:为什么车轮要用圆形的?如果不采用圆形,改为椭圆形、正方形行不行?为什么?然后利用媒体放映小动物们乘坐在不同形状的轮子的车上行进时的状态,妙趣横生,课堂内一片欢声笑语,学生有了思考与讨论的兴趣:是呀,为什么一定要用圆形的?究竟圆形有什么特点?

三、创设情景,表演实践,提高学生兴趣

表演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师根据教材,让学生上台表演实践,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我先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速度、路程、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告诉学生以前学习的都是研究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而今天我们将要研究两个物体运动的情况,两个物体运动时,会产生哪些情况呢?由学生上台表演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再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什么是相遇?什么是相对开出?本堂课通过学生表演、自由讨论,既强化了所学知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同学们在趣味盎然的情景中掌握了所学知识。

四、创设情景,巩固练习,巩固学生兴趣

练习在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一道好的题目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促其思维,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使学生学而不厌,做而不烦,激发其成功的欲望,有效巩固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完长(正)方形面积计算后,在课堂练习中进行了一些基本题训练之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找到的情景:因旧城改造,小强家拆迁后分得一套新房,出示房屋平面图,让学生分别计算出每个房间的面积,然后又请同学当一回小小的设计师,要求:

1、装修厨房时,如果用面积是4平方分米的瓷砖铺地,需要多少块瓷砖?

2、小强决定在客厅挂一幅山水画,需要做一个铝合金镜框,长4分米,宽3分米,需要多少铝合金条?给镜框配上玻璃,需要多大的玻璃?通过本节课练习,学生不仅巩固了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且也感知了面积与周长的不同点,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篇6:巧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生活化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生活为素材,创设一种模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数学走进他们的生活,使之产生亲近感,把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变的具体、生动,从而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能力。

1、创设“生活化”学习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有充分的课前准备,真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看看、摸摸、拼拼、涂涂、量量,在“生活化”的动手操作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知识。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引导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时。我用两个一样的透明杯子盛了同样多的水,并请一位同学做上记号,先往一个杯子放进一个石块,然后分别演示把石块取出来,再放进去,让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什么原

因呢?引导学生说出因为石块放进水里了,石块占了空间,所以水会上升。然后,我在往另一个杯子里放入一个大石块,这时杯子里的水一下子溢了出来,有的同学“呀”的一声惊叫,我抓住时机问:和刚才的实验相比,你又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进而引导学生归纳出体积的概念。这样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捕捉“生活现象”,学习数学知识

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寻找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我在课前就让学生搜集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动手制做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上课时,学生拿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点时,同学们很容易地找到:长方体或正方体有6个面;长方体相对的面一样大,正方体6个面一样大,长方体和正方体有8个顶点等。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直观感知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学生便能找出出它们的特征,同时,学生感受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真正的学到知识。

3、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少的工具。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在通过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4、以“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实践与综合运用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数学问题,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在教学数学广角烙饼时,我让他们在家观察妈妈平时是怎样做的,既容易学会知识又增长了他们的生活的经验。这样,让学生养成留心身边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的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这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都十分的重要。

篇7:巧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山东省莱阳市大陶漳小学 董晓臣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教材和学生实际,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创造学生的“悱愤”点,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现就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谈几点认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播撒兴趣的种子。

俗话说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面临挑战性的问题时,往往会释放更多的能量,进行更加有效的学习。首先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要贯穿于整个课堂,学生的由思而疑的提问就是课堂的出彩高潮点。好的教学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带着思考出校门”,让学生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觉到语文学习是很有趣的。其次还要设计一些能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去激活学生的思维。如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前,我抛出这样一个话题:“良药一定要苦口,忠言一定要逆耳吗?”这时,学生往往会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和学生一起阅读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针对邹忌劝谏齐威王的做法,我加以引导,同学们又发表了自己许多深刻的见解。有的同学说:“良药未必要苦口,忠言未必要逆耳”,还有的同学说:“沟通需要技巧,交流需要艺术”。学生的发言有时会让我们刮目相看!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参与的兴趣。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教育的重视,学生的知识面相比较而言有所扩大。他们已不再满足于由语言及幻想所构成的虚拟世界,他们越来越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渴求一种真实。因此,从生活中提取的语文事例更能引起其关注。而语文本身就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问题,教师要能开发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找出语文教学中的生活原型,加以整合,成为课堂上的教学情境,为我所用。如教学《背影》这篇课文,针对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和母亲关系比父亲密切多了,难以理解课文中的父子深情。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点滴小事述说自己与父亲之间的交往,让学生明白小事中也蕴涵着美好心灵。课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每一个同学回家给自己的父亲洗一次脚,然后写一篇心得体会。因为有了生活的真实体验,许多学生写出了富有真情实感的好习作。做文如同做人,有的时候,要明白课文,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做人。通过生活中的故事,激发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

三、创设悬念情境,调动主动探究的兴趣。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悬念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急切的思维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悬念的设置方法很多,若把悬念设置于课尾,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使学生感到余味无穷,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同时,对学生的课外预习起了指导作用,使下一节课的教学水到渠成。悬念设在课头,作为导入问题,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例如教学《尊严》教师发问杰克逊为什么说别看他现在什么也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到课文中去见识一下吧!” 在教师创设的悬念情境中,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一下子被激发了。

四、巧设活动情境,挖掘兴趣的源泉。

实践活动是语文知识内容的再现,学生通过活动,参与表演,既能使学生通过活动把一些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以感知的内容,又能让他们在“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丰富语文课的内容。在课堂上,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让孩子有机会尽情施展自己的才能。如在上《积累运用五》口语交际《当小记者》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畅谈怎样才能当一名合格的记者,然后让学生自由组合轮流当小记者,一人可采访一人,也可采访多人,可多人采访一人,还可以采访老师。当看见学生拿着“麦克”走出课桌,郑重其事地采访时,我仿佛看到了未来的无数记者,当学生采访我时,他们问我的问题也让我不得不对他们刮目相看,有的学生问我:“老师,你为什么没考大学?”还有的问:“老师,在你工作的几年中有没有遇到过磕磕绊绊的事?”等许多问题,这节口语交际课,用了两节课的时间,学生采访我就采访了十多分钟,当时我还真有些开记者招待会的感觉,这样一节口语交际课学生表演得生动形象,谈得轻松愉快,增加了老师同学之间的了解,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五、创设趣味情境,引导乐学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趣味情境,灵活运用,使之自然贴切、新颖有趣、生动形象,就能化理为趣,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在学习ou这个韵母时,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童话情境,让一个名字叫ou ou的小木偶(ǒu)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当学生正确地呼唤小木偶,它就伸出鲜红的长舌头快乐地答应,发出有趣的声音,教师适时地用另一种声音配音,评价激励。这个情境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消极被动状态,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读,在不知不觉中接受ou的发音。因为童话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这个情境的创设尊重了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情感需要,也较好地践行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利用没有固定的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对象、教学设施及教师本人素质,选择适当的创设情境的途径。

篇8:巧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社会在发展, 时代在进步, 新时代的中学生已经普遍掌握现代的信息技术, 我们已进入了网络时代.作为新世纪的数学教师, 必须顺应时代要求, 在把握《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精心设计自己的每一堂数学课.在我的教学实践中, 我结合不同教学内容, 尝试创设出不一样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 创设问题型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问题型的教学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在数学课堂上积极去去领会数学知识, 发展创新思维.因此, 我在自己的数学课上, 力求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学生实际出发, 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 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机.

例如, 在教学“弧长和扇形面积”一课时, 我创设了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在一块空旷的草地上有一根柱子, 柱子上拴着一条长3 m的绳子, 绳子的一端拴着一只狗.

(1) 这只狗的最大活动区域有多大?这个区域的边缘长是多少?

(2) 如果这只狗拴在夹角为120°的墙角, 那么它的最大活动区域有多大?

这个区域的边缘长是多少?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又好奇, 很快就谈论开了.此时, 教师指出这个问题需用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弧长和扇形面积”来解决.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 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 带着问题走进新知识的课堂更有趣味性, 这也正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 让学生深刻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因此, 教师用生活实例来创设问题情境, 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创设活动型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习惯

数学课上的实践活动是数学知识的再现, 让学生通过动手活动和游戏, 来感受生活的周围到处有数学.因此, 我在数学课堂上,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 创设一系列的活动情境, 让学生获得操作实践的机会, 通过亲自动手、动脑、动嘴, 让他们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例如, 在教学“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时, 课前布置学生准备圆锥模型、扇形纸片和一把小剪刀.上课时, 我首先让学生观察圆锥模型, 探索圆锥的构造, 得出相关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动手沿圆锥的一条母线剪开, 看有什么发现.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认识到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扇形的弧长就是圆锥的底面圆的周长, 进而引导学生手脑并用来探索圆锥的侧面积求法.经过学生自主的动手操作活动后, 能够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养成手脑并用的好习惯.同时, 布置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圆锥模型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 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开始, 又在活动情境中结束,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3. 创设探究型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发展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

在我们初中数学实际的教学实践中, 精心设计让学生探究的问题, 使学生进入“兴奋”状态, 引导学生去猜测、尝试、实验、发现, 点拨学生去思考问题,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让学生在尝试中去探究和创新, 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例如, 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 我首先提出探究的问题:

我们将一张矩形纸片第一次对折, 沿折线裁开得到___张矩形纸片;将新得到的矩形纸片重叠在一起后第二次对折, 沿折线裁开得到___张矩形纸片;将新得到的矩形纸片重叠在一起后第三次对折, 沿折线裁开得到___张矩形纸片;将新得到的矩形纸片重叠在一起后第四次对折, 沿折线裁开得到___张矩形纸片;……将新得到的矩形纸片重叠在一起后第n次对折, 沿折线裁开得到___张矩形纸片.

在上述问题中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得到下面的结果:

第一次:2=21

第二次:2×2=4=22

第三次:2×2×2=8=23

第四次:2×2×2×2=16=24

……

第n次:2×2×…×2×2=2n

从而引入乘方的概念, 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与学习方法, 调动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让学生在兴奋的状态下进入新知识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浓厚, 感受到自主探索的快乐, 强化了学习数学的动机.

4. 创设信息型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的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时代到来了, 带来了中学数学教学的革新.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学生实际, 尽可能多地使用各种教学媒体, 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的有效整合.

比如, 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 我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教师利用多媒体制作了一张动感的幻灯片——在屏幕上先放映早晨太阳冉冉升起的过程, 再反复展示一个圆上下运动会与直线发生怎样的关系, 这样, 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又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让学生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来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总之, 我们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 要不断地开动脑筋, 创设有意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情境,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让自己的数学课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篇9:巧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情境创设 方法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0054-02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置悬念,创设好的问题情境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方法、途径,激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怎样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利用实际生活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体验数学的兴趣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许多内容都可以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找到背景。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从实际生活引入新知识,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示范。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紧密结合金融储蓄、消费购物中打折、手机或网络缴费、出租车计价、房屋的布局和装修设计、购票、NBA球队输赢的概率等贴近生活的热点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切感,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体验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发现数学原来是那么贴近生活,那么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利用趣味性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数学教学中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师要创造性地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故事、童话,创设轻松愉悦、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又有趣味的事情,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探索、去实践、去创新。

例如在教学九年级《随机事件》一课中,可以设计一个故事:公元1053年,北宋的大将狄青奉命征讨南方侬智高叛乱,他在誓师时,当着全体将士的面拿出100枚铜钱说:“如果这次能够得到胜利,则我把这100枚铜钱抛向空中,钱落地后100枚钱都会正面朝上。”设问:这100枚钱抛向空中后正面全部朝上的概率为多少?事实上,狄青打赢了这场战争,当然,他所掷100枚铜钱也都正面朝上了。你知道狄青是怎么操作的吗?学生听完后,迫切想了解狄青会赢的原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动机,达到了有效学习的目的。

三、利用数学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

教师要在数学教学特别是几何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各种活动,让学生动起来,以活动促学习,以活动促发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数学实验等活动,来发现数学,认识数学,研究数学,从而实现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教学中,可以组织活动,请每位同学准备4个立方体,自备剪刀,6人一组,将立方体沿不同的棱展开,试试看有多少种不同的剪法,请同学将不同的作品贴在黑板上。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不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以及识别的过程中体验怎样能展开,怎样不能展开,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过程中动手操作的乐趣。

四、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数学教学特别是几何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图形观察和操作,从直观想象到发现、猜想和归纳,然后进行证明。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乐趣,产生对数学的强烈兴趣。

例如在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可用几何画板制作出有“日食”现象的动画。既体现了数学与地理学科的整合,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也可以创造一个画面:雨点打在湖面上,卷起层层波纹,出现无数个圆。让学生观察、体验生活中美丽的圆形图案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10:巧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论文题目: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姓名:曾桂宝 联系电话:***

南 京 市 天 印 高 级 中 学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南 京 市 天 印 高 级 中 学 曾 桂 宝

[摘要] 信息技术学科本身是生动有趣的,但是由于信息技术会考,再加上教学不得法,又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学生感到信息技术学科枯燥乏味、缺乏兴趣,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因此,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笔者就自己多年教学实践,试从三个方面讲述如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词]问题情境 兴趣

信息技术课堂就好比一个大舞台,教师要成为导演,学生应该成为主角,师生共同合作,表演出精彩的节目。要达到这种效果,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突出地显示出来。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活动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他们对所学内容兴趣不大时,尤其是心理感到负担,受到压抑时,便处于抑制状态。相反,热烈的学习氛围会使学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情,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思维活动也会处于最佳状态,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将得到极为充分的激发。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其次才考虑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探索知识,掌握操作本领。试想,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还怕要学的知识学不好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于“教学过程”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如何激发学习学习的兴趣,营造自主、合作、探索的空间无疑显得很重要。而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师生互动正是营造这一空间的有效方法。古训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陶行知先生说的“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正是这个道理,而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维、学会学习能力的有益尝试。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为课堂互动打好基础,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了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驰有效的理想氛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这里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从三个方面讲述如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同行交流一下。

1.从学生或人们的日常生活或生产实际出发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言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它点明了本节的主旨,更在于它能够激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的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只有在学生有兴趣的条件下,学生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我常常从学生或人们的日常生活或生产实际出发来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以前认为平淡无奇的现象中,找到使他们产生认知冲突、惊讶、迷惑的切入点。

笔者在《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二单元第二节“搜索引擎的使用”的教学中,课题的导入这个环节,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首先屏幕展示两个案例。第一个是,“你知道福娃的真正含义吗?”。学生回答的不具体。我想,我国是今年奥运会的主办国,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掌握一些关于奥运会的知识都是很有必要的。由于学生不能准确说出福娃的真正含义,对这个问题学生很感兴趣。紧接着,展示了第二个案例,“你知道蚊子有多少颗牙齿吗?”,学生立刻就小声议论起来了,都感到很诧异,蚊子难道还有牙齿?学生的思维都被吸引过来了。我紧接着提出了一个疑问,“我们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学生七嘴八舌,有的回答,“我们可以去上网搜索”。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下我用幻灯片展示了本节课的课题“搜索引擎的使用”,并强调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已被我充分地调动起来了,学生的兴趣有,我还怕什么。此时此刻学生的心情就是想立刻上网了解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2、抓住契机,创设问题情境,形成课堂切入口

如果教师在一堂课的开头就能像一块无形的“磁石”,在短短的一两分钟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将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切入口。

笔者在《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三单元第一节“探讨信息管理”的教学中,在讲到利用资源管理器管理对文件进行管理这个环节时,我是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首先给学生听了一小段周杰伦的“借口.mp3”(剪辑过的);学生意犹未尽时,通过大屏幕向学生展示这首歌曲的曲库(有好多好多歌曲),但一时很难找到这首歌(排除用查找的方法);问题1:同学们,你们感觉这个曲库乱不乱?要找一首歌难不难?问题2:那么,假如要给你去管理这些歌,你会怎么办?引出利用资源管理器以歌手为文件夹来对歌曲进行管理。此时此刻学生的心情就是想立刻尝试管理这些歌曲的方法,完成任务的同时还可以欣赏自己喜欢的音乐。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顺利完成了任务。

3、利用精彩的活动内容创设问题情境,透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信息技术是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各种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其充满着趣味性、思维性、挑战性、探索性和创造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利用实验内容的魅力创设问题情境,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研究和分析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达到理想的效果。

笔者在 “网络安全”的教学中,开展了一个主题是“你的资源是怎么被我窃取的?” 活动。任务布置: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给大家6分钟的时间,休闲一下,提提神。第一:上网找一幅你崇拜的明星照片,下载下来,收藏到D盘;第二:登录ftp素材库,打开今天的文件夹,下载一游戏,安装,玩一玩。学生一听说有的玩,积极性太高了。纪律也特好,都能按照我的要求,完成任务。在4分钟的时候,我做了一下调查:两个任务都完成的同学请举手。这时已有一大半的学生完成了(还有2分钟,继续完成任务),紧接着,关注有多少学生已被我控制了(凡是完成任务的学生,都中了冰河病毒,而中毒的电脑我都能控制)。原因是我在游戏软件上捆绑远程控制服务端软件。只要有学生安装了游戏,他的机器就中毒了。我随机抽取了几台机器,将学生下载的明星图片拷到我的电脑,记下了学生的姓名。紧接着我宣布时间到了。同学们,你们能跟我说说你们都喜欢哪些明星吗?叫一两个回答。其实,我早就知道你们的答案了。我将从学生电脑窃取的明星照片打开,并一一指出了下载的学生姓名。学生感到很神奇,小声议论起来:老师怎么知道的?这时学生的思维高度集中,迫切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我是怎么知道你们的秘密的?下面给你们2分钟的时间讨论一下。学生的讨论很激烈。经过一系列的问题探究之后,学生从终于明白,他们在娱乐的同时,不知不觉中,机器中毒了。这个毒来自于那个游戏文件,下载的所有内容对我来说就没什么秘密可言了,最后得出结论:在网络中没有绝对安全可言。所以,我们在使用电脑时,要注意安全。学生掌握了有关的一系列知识,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在这一方面,例子是很多的,只要我们老师在备课时,多动脑筋,多查一些资料,每一章节都会有精彩的教学片断。

当然,创设问题情境时也需要我们注意的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情境的素材要有针对性。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的全面的、科学的分析。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的知识,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第二,问题要有方向性。教师通过情境要把问题设在学生有疑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得以解决,学生就会有“柳暗花明”的感觉,有极大的成就感,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第三,问题要难易适度。所谓问题难易适度,是指教师提出问题既有一定的难度,又要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是引起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条件。问题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问题过难,又会使学生感到力所不及,不知从何做起,因而,可能会失去探究学习的兴趣。

教学的精彩在课堂,信息技术教学要紧紧抓住学科自身的特点,紧紧抓学生自身的特点,教出学科的特色。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并成为自主的学习者,是新课程追求的教育目标,也是我所追求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学——情境与原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2]《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篇1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学习兴趣的浓淡,学习积极性的高低,是教学活动成败的决定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才的起点。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特别强调“激其情,引其趣”。学生只有对该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才能有探求这门学科的欲望,而这种兴趣的激起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教师所创设的教学环境。特别是中学历史学科,由于历史久远性和过去性的特点,历史学科所描述的都是学生所不曾经历过的“过去时”,加上受中学历史教材篇幅和学生学习课时的限制,教材所引的史实一般比较简短,学生要认识,理解哪些远距离的知识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一些学生、家长不重视历史课,这导致了历史难教,学生不愿学。因此,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将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生动的历史场景,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展现于人们面前,即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尤为重要。

历史教学中,怎样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充分利用成语典故、诗词对联、歌谣等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对历史资料充分理解,挖掘知识中蕴含的情趣因素,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创设历史情境,营造感人的氛围,使课文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一、利用成语典故创设历史情境,如关于楚汉战争,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接受的是一段干瘪的历史,如果结合司马迁的《史论》,把之组成几个历史故事片断:鸿门宴,霸王别姬,垓下之围,四面楚歌等;讲巨鹿之战时,就讲破釜沉舟;讲班超出使西域时,就讲“投笔从戎”、“不如虎穴,焉得虎子”;讲祖狄北伐时,就讲“闻鸡起舞”这样,学生脑海里留下的就是丰富的历史人物和故事,这既激发了学生的情趣,又加强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第二、利用诗词对联创设历史情境。在历史材料中,有许多诗词对联,他们不仅富含哲理,而且形象地反映了历史。在历史教学中利用他们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如在讲到彭德怀、贺龙率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敌人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时,就可以引用毛泽东1935年10月写给彭德怀的六言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这既加深了学生对彭大将军的印象,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在讲到英国殖民者一步一步地强占我国香港,要表达对国土沦丧的切肤之痛,颂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优秀品质,就可用《七子歌.香港》的歌词:“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即可以唤起学生抗击外侮,兴我中华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在历史教学中,利用对联创设情境,不仅能让学生感知历史内涵,而能给学生一份认知中的惊喜。讲1946年国民党非法召开的“国民大会”制定的伪宪法时,可用对联“爱和平有罪,要民主有罪,争自由有罪,见他妈鬼,那狗屁宪法!打内战可以,卖国家可以,杀青年可以,滚你娘蛋,这无耻政府?”揭露、谴责国民政府的最恶行径。

2.充分利用照片、图画、文物、幻灯、投影、电影、录象等多种教学媒体,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历史情境,其功用在于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之打破时空界限,感知历史的真实,形成历史表象,掌握历史知识。如果学生面对历史,没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就很难形成牢固的历史知识,激发其兴趣。例如讲南京大屠杀,日本屠杀中国人民达30万众,仅凭书本上短短一句话显得苍白无力,若让学生观看影片《血城屠战》,将会使学生更加对侵略者的仇恨,增强为中华之掘起而学习。如讲新、旧石器,若仅凭书本上叙述的概念,学生仍难以理解,如果我们用图片展示出来,同时用电脑动画创设原始人使用新、旧石器劳动的历史情境,就会使学生接受准确信息,激发兴趣和求知欲。讲甲午中日战争,就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创设声、像、图、文并茂的“黄海大战”的动态历史情境,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形象新颖,充分吸引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视、听互动,在感知生动的历史形象时,掌握了知识,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3.通过角色扮演、戏剧表演形象模拟学生讲故事等方法再现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与学是双边互动,教师教学生成就是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通过角色扮演、戏剧表演、形象模拟等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如在学习“维新变法运动” 这一章中关于顽固派和维新派的论战时,将教室布置为总理衙门的场景,让学生分成两派,一派为顽固派,一派为维新派,进行论战,这样学生发言很积极,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盎然提高。4.巧设问题情境,通过讨论,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教学内容,教师要适时适当地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导他们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 在《鸦片战争》一课,当讲到鸦片战争结果时,教师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林则徐没被撤职查办,中国能取得鸦片战争的胜利吗 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分析,教师加以引导和点拨,最终学生得出结论:单*一两个封疆大吏并不能力挽狂澜,其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无力与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抗争.由此看出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问题,能促进学生思考,产生探究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历史课教学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学习的情趣,培养能力渗透与其中,不是强输硬灌,更易被接受,更易生效。我们应把握好两个“度”:一是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不能是纯感性的、表面的、故事性的,而应是情理交融,有层次的、思辩性的、要有能力的自觉渗透;二是创设历史情境,激发情趣的手段不能是随心所欲的,自由散漫的,而应从教材与学生现有认识结构的联系,围绕教学目标,服务与教学任务,要有循序渐进的自觉安排。

篇1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摘要:新课改以来,对于课堂如何驾驭的问题,老师们都有一种诚惶诚恐的感觉。结合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应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望,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我们一定要提升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新课改

创设情境

兴趣

新课改以来,老师们平时聚在一起讨论最多的是课堂如何驾驭的问题!课堂气氛一活跃,老师们就有一种诚惶诚恐的感觉,心想同学们在这样的一种氛围里能够学到知识吗?而课堂气氛过于沉闷又觉得不符合新课改精神,若不与时俱进,那必定会成为时代的弃儿,在“抓”与“放”之间如何掌握好这个度,大家仍然是在积极的探索着,实践着!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实施,特别倡导教师要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根据新课程生活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以及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恰当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望,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实践证明,情境材料是否贴切、情境创设是否恰当,不仅关系到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和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思维的启迪、能力的培养,乃至观念的转变和情感的升华。为此,这两年就如何提升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不断的进行实践和探索,现在就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提高情境创设有效性策略方面谈几点体会,与同仁们交流共享。

第一,运用导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导语要妙趣横生,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透彻了解知识架构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精彩活泼、幽默风趣的导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当中去。如在学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国道线旁边一家小饭店门口竖起了这样一块牌子,上面醒目地写着“请到这儿用餐吧,否则你我都要挨饿”。学生在脑海中浮现出人们看到这句话的情境时相视而笑,他们的思维立刻跳跃起来,他们意识到表面上看起来并无联系的东西,实际却存在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使枯燥的哲理生动起来,从而使学生明确了主题,认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确立反对无视事物联系的孤立的观点。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为有效课堂教学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二,运用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家知道,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这几本高中教材里面,同学们最不容易接受的就是《生活与哲学》,刚开始大家几乎都是谈“哲”色变,那么究竟什么是哲学呢?

“哲学在古代被称为“玄学”,被人为地披上了神秘的外纱。有人说:哲学就如同夜空中的星星,美丽的但遥不可及。对于刚接触哲学的高中生来说,他们对哲学虽然充满了好奇,但是由于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面对哲学抽象的概念,深邃的原理,理论纶的观点,很多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对哲学自然充满了恐惧心理。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通俗易懂的故事、俗语、诗句、名人名言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时政热点等易被学生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例如,在教学第一课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时,正值电视剧《武林外传》热播,课下我向同学们了解时,大家对这部电视剧都很关注,所以我截取了“吕圣人智斗姬无命”中那段吕秀才说死姬无命中的片段视频,学生看完了都很兴奋。我借机分析:为什么一介书生能把一个武林高手说死,用的就是哲学思维,靠的就是知识的力量。视频中的经典语句“谁杀死了我”“我杀死了我”用到的哲学思维就是人的个体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学生一听,1 兴趣大增,从而很想了解哲学这门学科。哲学到底是什么?学生入门之后,自然兴致盎然地自己寻找答案!

第三,运用课堂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一课为例,为了实现“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情境创设中设计了“洋节日PK中国节日”的活动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分成“西洋组”和“中国组”,各组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选派代表陈述各自的观点。通过小组讨论、辩论,使学生深切体会到,不同的民族节日和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我们既要认同自己的民族节日和民族文化,也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民族节日和民族文化。

第四,运用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内容时,我首先用学生身上穿着的外国品牌服饰导入新课,然后又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谈谈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就能有效地参入进来,很容易地从吃肯德基、穿耐克鞋等诸多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得出其有积极影响的一面,从纺织品贸易摩擦、洋垃圾等所关心的事件当中得出其存在消极影响的一面。最后我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怎样正确对待洋品牌?“穿必洋服饰,吃必洋快餐”的消费方式与习惯好不好?我们应该怎样来支持民族品牌的发展?通过教学很好地对学生开展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增强民族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在学生生活中处处是活生生的政治教育的好素材,由此为切入口创设生活情境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收到较好的效果。2.问题情境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自行发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政治教学内容中可用“问题”来创设情境的契机同样很多。

第五,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视频音频情境视频音频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件,它的生动性、趣味性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这些教学手段以其

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本来抽象的材料学起来形象生动、有趣味。例如在讲生活与哲学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这一内容时,我先放5分钟录像导入新课。录像内容是电影《辽沈战役》的片断:“中央军委下达首攻锦州之敌的命令。起初,林彪沉默,迟迟不出兵。罗荣桓政委从战略高度劝说林彪,于是,打响锦州之战,首战告捷”。看完录像,学生兴趣来了。我先简要介绍了我党我军攻打锦州的战略意义,然后要求学生自学教材内容,讨论“中央军委首攻锦州的哲学依据是什么?为什么?”同学们讨论热烈,踊跃发言,很快得出答案:“在辽沈战役中,我军存在着与锦州、沈阳、长春之敌的许多矛盾。在这些矛盾中,锦州是通往关内的咽喉,又是敌军给养基地,打下锦州,解决了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就会迎刃而解。”通过解剖这个典型战例,学生很快地掌握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这一重难点。

第六,运用音乐、动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时,我利用媒体分别播放用小提琴、箫、钢琴演奏的《梁祝》,并配以化蝶的动画,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和诗意的图画,令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知不觉中领会了共性(普遍性)与个性(特殊性)的区别,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真挚的热爱之情。学生由衷感叹:哲学课原来竟如此有趣!畏难情绪悄然而解。视频音频情境为学生再现了事实,提供了感性材料,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注意力很集中,学习积极性也很高。这既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智能的发展,便于知识的巩固,又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音频资料,为再一次创设视频音频教学情境提供资料。

第七,运用“竞争机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我常常在政治课堂上创设情境,将“竞争”引入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如在课堂上请学生做竞赛练习,争当“今日冠军”。具体做法是:教师指定竞赛题目,限

定时间,前10名做好的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姓名分别写在黑板上,按做完题的先后顺序标上名次,然后开始检查自己所做的题目是否正确。对全做对的学生,老师予以表扬,并称其为“今日冠军”;对没有全做对的学生,则擦去其姓名,鼓励下次再努力。教师用这样的方法,督促学生多检查,在提高学生做题速度的同时,也提高其做题的准确性。通过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将数学课堂变成了竞赛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我还对学生的作业开展自评、互评、小组交流,鼓励学生勇敢发言,大胆创新。

第八,运用课外作业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上生活与哲学《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这一节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积极走进生活,调查身边水电以及日常学习用品的使用过程中的浪费情况;查找资料,了解我国的资源状况。运用所学的哲理,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思想的必要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节约的小窍门。生活与哲学原本是很抽象的,可是由于题目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同学们认真进行了调查研究,并纷纷建言献策。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体会到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带来的愉悦。同时,学生自身也受到了教育,自觉树立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通过教学生活化的策略,将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置身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和大自然相融合,使他们在与生活的沟通中真正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进而获得个体的自由和发展②。我们教师的职责就是要教会或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活学活用,切忌死读书。

第九,运用身边典型事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情境教学法中,采用身边的典型事例往往最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促使他们学习先进,追赶先进。在教学“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以及社会对人的尊重和满足”这一哲理时,我采用了发生在现实生活当中的,同学们在新闻报刊上都看到的,轰动全国的,为了一车旅客的安全,献出了年仅48岁的宝贵生命客车司机-----吴斌。杭

州长运客运二公司快客司机吴斌,驾驶大客车在高速公路上正常行驶,面对对向车道上突然飞来的铁块造成肝脏多处碎裂、多根肋骨骨折、肺、肠挫伤的危急时刻,强忍疼痛,用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一系列安全操作,确保了24名旅客安然无恙,而他自己虽经无锡101解放军医院全力抢救,在经历了两次大手术后,终因伤势过重去世。2012年6月4日下午,杭州“最美司机”吴斌出殡,数万民众自发而来为送别最后一程。警车开道,赋予英雄最高礼遇。2012年6月5日上午8时,吴斌的追悼会在杭州市殡仪馆举行。交通运输部决定,授予浙江杭州长运公司驾驶员吴斌同志“爱岗敬业驾驶员楷模”的荣誉称号,并在全行业开展向吴斌同志学习的活动。省交通运输厅授予吴斌同志“交通英模”荣誉称号。全国总工会追授吴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总工会追授吴斌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杭州市总工会追授吴斌为“市杰出职工”。杭州市长运集团昨天追授吴斌同志为杭州长运“乘客卫士、长运楷模”荣誉称号。浙江省政 府批准吴斌为革命烈士。

当我播放这一视频时,教室里静悄悄的,泪水滑过了学生的脸庞,学生的情感在这一刻得到了升华,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③。

作为一名政治老师,我认为在政治课堂上引入情境教学理念,是符合现代教学发展趋势和内在要求的。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成教学目标,是每一个政治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驱力。英国著名教学家斯宾塞说:“学习者从心智努力发现的东西,比别人告诉他的要理解的好的多

。”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只局限于教材而不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所以,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我们的课才会更有说服力、感染力、亲和力和震撼力,学生们才会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思想政治课教学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任何尝试都不能只注重形式,而应考虑学科特点,注重实效。多一些思考,少一些浮

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教育改革的误区,使教育改革沿着良性轨道发展。参考文献:

①中学政治教学参考,陕西师大主办,2013年第3期,邹文翠的《打造“四性”哲学课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②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见《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③中学政治教学参考,陕西师大主办,2013年第3期,周荣林的《创设有效情境激活政治课堂》。

上一篇: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下一篇:小班课外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