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让课堂教学焕发无限精彩

2024-05-28

对话──让课堂教学焕发无限精彩(通用12篇)

篇1:对话──让课堂教学焕发无限精彩

对话──让课堂教学焕发无限精彩 广东佛山市铁军小学 何粤嫦

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是那样深入人心,受人欢迎。一堂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教师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新型课堂教学对话这一根神奇的杠杆,使教与学真正互动起来,让学生课堂时光异彩纷呈。

一、情趣交融──让对话展现人性的魅力

师生是课堂的参与者,课堂之间的对话应彼此欣赏,相互悦纳。在对话中,师生参与对语言文字的诵读、感悟、积累和运用的实践,谈见解,所以课堂上老师恰如其分的点拔,如同叩击学生心灵的鼓点,让心灵与语言碰撞出一簇簇火花,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下面《珍珠鸟》这个案例,是我曾在《福建教育》看过的一个教学实录,它印证了师生平等对话,建构一个富有情趣的语文课堂。

师:(出示课件:小鸟在“我”的肩上睡熟了。)看到这一幅画,我相信大家都会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在这幅画面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呢?

生:我看到了珍珠鸟在“我”的肩上睡熟了。

师:是呀,睡熟了,你能小声告诉我吗?

生:(下意识地俯在老师的身边低声说)我看到小珍珠鸟在“我”的肩头上睡熟了。

生:我看到了作者正看着肩头的小鸟笑呢!

师:这小家伙睡得多熟呀!它把“我”的肩头当作了什么?

生:温暖的巢。

生:妈妈的背。

生:宝宝的摇篮。

师:如果老师请你给这幅画加上题目,用一个词或一句话,你准备写什么?

生:我会写上“信赖”,因为小鸟信赖“我”,才会在“我”的肩头上睡着,才会有这么美好的画卷。

生:我会写上“小鸟的家园”,因为鸟儿是人类的朋友,作家的肩膀就是鸟儿幸福的家园。

师:好,富有哲理。

生:我会写上“甜美的梦”,小鸟在“我”的肩头上睡熟了,正在做甜蜜的梦呢!

生:我写上“目光”,因为“我”看着小鸟的目光是温和的、慈爱的,作者心里肯定也是幸福的。

师:精彩!多么富有诗意的想法,令人遐想!带着这美好的感觉,让我们在朗读中走进这美好的境界。

„„

在这里,师生共同与课本对话,对课文进行揣摩与加工。学生人人参与对话,自己解读教材,形象地体悟课文的意境和朗读的技巧。老师充分地尊重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默默地享受着每一份意外的惊喜与收获,用信赖小心呵护起他们创造的这份精彩。借助“画题”巧妙地打开了“话题”,人与文、情一与思交融在一起,让人鸟之情从冯骥才的书房里,流到了每一个孩子的心里,流泻出人间最美的感受。

由此可见,语文课堂的对话,犹如两块玉石相互碰撞,只有这种平等互动的作用力,才能擦出火花,让语文课堂情趣交融,让对话充满人性的魅力。

二、多元互动──让对话充满生机的气息

对话要求学生亲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有感情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和观点的争论;有问题的质疑、矛盾的冲突和障碍的排除。因此,互动是多元的(多情境、多角色、多内容、多角度)

教《小小的船》这一课,我尝试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在训练要求上,给了他们很大的空间。

师:同学们,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分组学习。能用自己的话介绍诗句所写景象的同学,可以与同伴说一说,议一议;喜爱朗读的同学,可以用喜欢的语气诵读一下;喜欢查阅资料的同学,可以把课前收集的资料、图片等拿出来交流,在小组里讲一讲;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诗中的景物。如果你有别的学习方法,也可以选用。(学生的心被点燃起一团火,小组合作,独立研究、跨组学习。)

师:谁来说说你用什么方法来学习。

生:我是用诵读的方法来学习的。

师:那你读给大家听听„„等等,老师为你配上音乐,好吗?(播放《小小的船》乐曲)(学生配乐朗读,十分投入。)

师:读得真有感情。我们一起向他学习,读一读。(自由读,齐读)生:我用画画的方法来学习。

师:还有哪位同学也是用画画的方法,请把画举起来,让我们欣赏一下。(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师:向大家介绍你们画了什么?为什么这样画?

生:我画了月亮、星星、火箭、天空。

生:我画了小朋友在划船。

生:错啦。小朋友怎么可能在天上划船?

师:你真是细致。

生:书里说“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月儿是弯弯的,两头是尖尖的,就像我们在刚才的动画片里见到的月亮船。画小朋友在天空划船为什么不可以?(有一部分学生点头赞同。)

师:说得棒极了!你不仅用心去读诗,还用脑子去想象,真聪明呀,让我们掌声送给你„„(学生鼓掌)

篇2:对话──让课堂教学焕发无限精彩

——9月28日赴包头语文课堂观摩有感 9月27、28日,我们去包头学习,亲耳聆听了窦桂梅老师的精讲课《皇帝的新装》。听过了才知道什么是名师,什么才是真正的精品课。

窦桂梅老师是清华附小的校长,她们学校所提倡的教学模式是“预学—共学——延学。”以预学、分享、提升、延伸展开教学。《皇帝的新装》就是这样设计的:

一、在预学阶段,给学生出示预学单学生自学。预学内容是:

1、初读《皇帝新装》我的收获_____(可以从主要内容、写作手法、人物、主题等方面思考)。

2、我的疑惑是:______鼓励学生质疑,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学生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小组讨论解决,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学习课文的时候师生共同解决。

二、出示共学单:我们选择(皇帝、大臣、百姓)研究,他们不敢承认事物本身的原因。要求:紧扣文本,提取信息。列出1、2、3„„并说明原因。

小组选择人物共学,共学后师生交流,交流过程中,解决预学单中没能解决的问题,重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接下来,让孩子猜猜,这样的结局是是悲剧还是喜剧,还是悲喜交加,窦老师提供了3段音乐,喜剧和悲剧,小组自主选择音乐,背景图标演示大典过程。学生小组合作排练,并上台展示,主课堂将语文、英语、音乐、美术有机地整合在了一起,实现了大语文观。

三、延学:出示安徒生名句,学了课文后,你心中还有困惑和问题吗?老臣说出真相,结果会怎样?骗子的命运会怎样?小孩长大后会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吗?引导学生思考,把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继续引发学生的思考与交流。

还课堂给学生,还主体给学生。这就是窦桂梅老师精心设计的真正目的。整节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使她的语文课堂焕发出了学生的精彩!

课堂是我们的主阵地,也是我们现有问题的百病之源,怎样消除现有弊端,减负增效是根本。该从哪里改?还是课堂!要实现课堂的有效和高效,就要强调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在课堂上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组织教学。如何使学生真正做到有兴趣、可选择、重实效、轻负担,获得最多的知识,取得更多的进步,是值得我们每位老师深思的。

篇3:对话──让课堂教学焕发无限精彩

一、再现音乐情境, 激发情感

因为智障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来说更短, 所以, 创设一定的情境对于提高智障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是有必要的, 例如, 营造符合歌曲的环境气氛, 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歌曲的美, 师生容易在情感上达成一致。从学校实际出发, 利用配备的多媒体, 根据音乐内容的需要制作出相符合的图片来再现课文中的情境, 改变枯燥的呈现形式, 使智障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欲望和兴趣, 这就是利用信息技术为音乐课堂所带来的直观效果。

例如, 在教授《小红帽》一歌的时候, 运用多媒体将《大灰狼与小红帽》的故事视频放给学生看, 通过观看视频不仅让学生很直观地知道了这首歌的内容, 更能使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涨, 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二、帮助智障学生有效记忆歌词

朗读歌词是学唱歌曲的一个重要方面, 智障学生的生活面狭窄, 接受的语文词汇有限, 大多数歌词都不认识, 那要怎么样用最少的时间让学生最快记住歌词?教师的一遍一遍领读显然很枯燥乏味, 学生的记忆效果也不好, 在不能完全理解的同时只是机械地记忆的话, 那么学得越多忘得也越快, 没忘的也会混淆不清, 张冠李戴。大家都知道多媒体是集色彩、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信息于一体的教学课件, 具有很强的直观性,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兴趣, 调动智障学生主动学习, 让学生在“自主、快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

三、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音乐课的最佳状态不但是要学会唱这首歌, 而且是在快乐中学得的。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有趣的情景, 调动智障学生的视觉感官, 通过感官刺激, 让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里, 感知更多的有效信息, 弥补智障学生因生活经验不足造成的匮乏, 刺激他们的感知觉, 提高教学效率, 把眼、耳、口、脑、心多种器官充分调动整合起来, 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 愉快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四、为智障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

音乐老师还要为学生创设更多有趣的演唱形式、表演形式, 如, 改编歌词、自编动作等, 让他们全身动起来, 高高兴兴地进入音乐课堂, 在轻松愉快的音乐课堂中获得音乐体验, 感受到音乐的美。我依据智障学生爱表现、活泼好动的特点, 利用动画吸引他们的兴趣, 引导他们边唱歌边表演, 或将歌曲集体创编为舞蹈。

例如, 在学完《春天来了》这首歌之后, 我结合制作的春天的课件, 让学生观察春天的美丽景色, 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进而将观察到的用动作表现出来, 于是孩子们将各自的体验用不同的肢体动作表现了出来, 有的用双手托住下巴表现盛开的花朵, 还有的用身体的慢慢旋转来表现, 都非常的优美生动。根据歌词创编动作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得到锻炼, 通过上台表演和同学的掌声, 能使他们的表现欲得到满足, 当然也能使理解能力有限的智障学生更深地体会到学习这首歌曲的意义。虽然是智障学生, 他们的创作也有自己的特色, 作为特教老师我们应该知道, 不能要求孩子们的创作多么完美, 动作多么优美, 只需要他们能大胆地根据情境、歌词做动作, 不要怕, 勇敢地去表现就足够了, 因为培智学校的音乐课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学会表现, 学会自立。

篇4:生成让语文课堂焕发无限活力

一、我们要抓住课堂中稍纵即逝的、宝贵的“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可是面对课堂中稍纵即逝的、宝贵的“生成”,我们有的老师在教学中是如何做的呢?请看一个教学实例:

最近,我听了某老师执教的《苏珊的帽子》一课。上课初,气氛极为热烈,孩子们学习兴趣浓厚,发言很积极。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道:“老师,课文中写苏珊站在教室门口却迟迟没有进去,她担心什么?她犹豫什么呢?”我眼前一亮:多么爱思考的孩子呀!这时有同学立即帮他解决:“因为她戴着一顶帽子,担心同学们会笑她。”那位学生仍不解:“为什么同学们都戴着帽子来上课?”看自己的教学设计被突然打乱,这位老师哑然了……后来当老师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感悟“为什么苏珊刚开始站在教室门口却迟迟没有进去,后来却能自如地到学校去上课?”时,同学们仅理解到“因为同学们也都戴着帽子来上课,她和同学们没什么两样”这个程度,却感悟不到“是因为有着一位善解人意的老师,有着一群善良、可爱的同学,给她带来了快乐、带来了幸福”这一深层次的含义。

上述案例中,我们看出执教者显然缺乏教学机智,课前没预设到这些“生成”,思维僵化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上并急于完成它,对新的生成不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方案,来以学定教。小学生很率性,思维是最活跃的。当他们勇敢质疑、积极发言时,我们不能一味地加以阻止,要特别珍惜学生在课堂上所迸发出的思维火花,更要加以称赞,从而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才会不断涌现。因此,我们要积极营造开放、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真心地尊重孩子的发现,巧妙地启迪他们的思维。

二、我们要多元化解读教材,推动生成的多样性

新课改的春风给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允许对文本多元解读,已经是我国语文教学理念的一大变革。多元解读文本可以引导学生的不同观点进行碰撞,擦出思想的火花,推动学生的成长。语文课程的显著特点,就是具有大量具体形象、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因为学生个人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感悟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内容他们会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智慧生成,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和答案。

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呢?发扬民主教学,就可以建构多元解读文本的平台。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番茄太阳》给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让学生理解“面颊”时,他问:“你用‘颊’跟谁组成什么词?”“面颊。”然后让学生把“面颊”所在的句子读出来。他就请小朋友摸摸他的面颊。孩子用一只手摸了他的右脸,大家不知道于老师该如何应对了。面对 “意外结果”,于老师当场就幽默地说:“于老师今天就带来了半边脸?”孩子反应很快,马上用双手抚摸于老师的两边面颊。从这个小细节,我们相信那个孩子会终身记住“脸颊”的含义。后来,于老师紧紧抓住两个“灰”和两个“笑”的意思不同,请同学们揣摩当事人说话的语气、神情来读,学生的理解明显加深,也会加上动作了,表达起来真是各抒己见。这些都是老师课前精心解读文本,在课堂上亲切入微的引导、精心的点拨才带来教学生成。于老师最后给课文的升华是定位到了“爱的传递”。从该案例可以看出来,教师有备而来,顺势而导,才能有真正的生成。这种预设越充分,生成就越有可能,越有效果。要让学生在多元解读文本中彰显个性,前提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

三、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时间,让生成在课堂上中更精彩

如今新课改正在逐渐深入我们的教育教学,语文课堂的动态生成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生成的课堂才是学生们探索性、灵动性、学习动态的真实反映,更是突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有力例证。因此,我们追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在预设的基础上适时调整,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时间,让生成在课堂上中更精彩,让灵动而鲜活的生成,给语文课堂带来充满勃勃生机。大量的教学事实告诉我们,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互动的、生成的对话过程,是师生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心灵相约,也是教学相长情境下的切磋研讨。教师要审时度势,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时间,注意捕捉课堂中即兴生成的火花,并努力把它点燃,给学生创造体验和对话的机会。

阅读教学的课堂是瞬息万变的,我们要勇于挣脱教学设计的束缚,学会给生成让道。当学生有疑问,认识产生差异,思维火花迸射之时,我们不能把产生精彩发言、智慧火花的瞬间自生自灭。对于生成的问题,我们可以将其当作一种课程资源来开发,引导学生探讨习,使学生在探究中辨析、归纳,提升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在课堂中,教师要做有心人,敏锐地捕捉新的生成资源,并及时整合到阅读对话的主流中去,让学生的思维与情感更丰富、更投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因生成而更具活力、更精彩。

篇5:对话──让课堂教学焕发无限精彩

新课程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这其实是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差异与需求。教师应该拥有参与课程建设的权利,可以选择内容、取舍教材,甚至自编教材。

基于此,我觉得一堂课的教学不应该囿于一篇课文的知识落实,教师也不能以把文章教深教透作为自己的课堂教学目标。

我于2005年4月1日上了一节互听互评示范课。在备课过程中,我们根据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力求突出新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自主,即主动,要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合作,就是要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探究,则要求善于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

我所上的是七年级下册第15课《孙权劝学》。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本文仅区区113字,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既表现孙权的善于劝学,又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根据本课的特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大意。

2、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

3、品味鲁肃、吕蒙的对话,并说出通过对话表现出的人物特点。我觉得学生对《孙权劝学》这一相对比较简单的文本进行翻译和理解,应该不成问题。因此我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弱化对文本中具体字词的分析,主要通过朗读落实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将分析人物作为教学的重点,并适当地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了解三国故事和三国人物,使学生能立体地理解课文人物,并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上课过程中,我首先选取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声情并茂地导入新课。接着,简单介绍司马光和《资治通鉴》,让学生有一个总体把握。接下

来,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练习。然后,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且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对内容的分析,自然而然地引出本篇课文的三个主要人物:孙权、鲁肃、吕蒙。然后通过对三人语言的揣摩,体会他们的语气和内容活动,让学生简要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接下来,进行分角色朗读,进一步把握人物特点。最后找三个同学上台表演自己改编的课本剧,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物形象。下面是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实录: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演?小组内先试试。

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

(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第一场:出场人物:孙权、吕蒙。(孙权坐在台前,手里拿着一本书)

吕蒙(走上来):参见陛下,您召见微臣有什么事? 权: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

吕蒙:我现在太忙,又要训练军队,又要主持各种会议,实在是没有时间读书。

权:我难道是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浏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你比我的事还多吗?我可以说是日理万机,但我还坚持每天抽时间来读书,自认为收获很大。

吕蒙:(面露为难之色)我„„

权(眼睛一瞪,拿起几本书):不要再说了,这几本书拿回去,好好读一读。过些时候我要检查你读得怎么样。

吕:是,陛下。(两人下来。)第二场:出场人物:吕蒙、鲁肃。

吕:(坐在台前,拿着语文课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鲁:今天我奉皇上之命,到寻阳视察,顺便看一下吕蒙,不知道这个大老粗近况如何?

鲁(一拱手):贤弟,别来无恙否?

吕:(忙站起来)啊呀!不知老兄来访,有失远迎,还望老兄见谅。鲁:贤弟最近在忙些什么?

吕:我这段时间是废寝忘食,发愤读书,伊拉克战争刚刚结束,台海局势又突然紧张。

鲁:(作大吃一惊的样子)啊!你现在的才略,和过去的吴下阿蒙真是有天壤之别啊!

吕:(自豪幽默的语气)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老兄,这个道理你怎么现在才知道呢?

鲁:惭愧,惭愧。我愿和你结为至友。吕:好!今天我们哥俩一醉方休。两人:(手拉手)走,喝酒去。(下台)

师:通过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

生:我演的是孙权,我觉得他当时应该是,很严肃的,同时他对吕蒙也是非常关心的,对他寄予厚望。

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 生:我觉得鲁肃是一个敬才、爱才的人。

生:我觉的吕蒙身为一员大将,能听从首领的规劝,努力读书,并才略大长,这种学习精神非常值得学习。

本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听课的老师和上课的同学都觉得效果很好。

课堂是一首诗,教师应该用诗一般的语言来和文本对话,来和学生对话。在进行这堂课的教学时,我首先注意到了自己的教学语言,让自己的教学语言更自然,更亲切,更具有亲和力,告别了以前“祈使句”的教学语言!在称谓上多用“我们”,在布置任务时多用“请”“想一想”“说一说”“你认为”,最重要的是时时记住自己是在和学生对话,而不是命令学生。

亲切的语言可以帮助学生放松公开课面对众多老师时的紧张情绪;亲切的语言可以调动学生畅所欲言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亲切的语言可以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与老师进行思想交流。

课堂是一篇文章,也应该有自己的立意与中心,也应该有自己的详略之分。我把这堂课的中心定位为“人物”,以“人物”来串联整堂课的教学,一切教学活动为分析人物服务。课后有些老师指出我这堂课对文本的分析不够,课后需要落实加强。我觉得这不是缺点,恰恰说明我的教学目的达到了,我在设计之初的构想就是要弱化对字词的分析,并不以将课文讲深讲透作为我的教学目标。我就是要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讨论深化对人物的分析。在“课群”的视界里,我将这一课定位为分析人物,让学生从人物身上获得利于他们成长的元素。如果在这一点上,学生有所收获,我的教学目标就已经落实下来了。

课堂是一部电影,它应该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对“立体”的理解,首先是:课堂是对文本的延伸,而不应该拘囿于文本。课堂上应该允许和鼓励学生表现他们对课外知识的掌握,让他们的个体知识与其他同学分享。同时,用课外知识来充实课内,才能使文本更立体。

其次,对“立体”的理解还应该是:一个班级是由不同的学生组成的“立体”,课堂上应该允许不同性格学生的存在,课堂应该给外向开朗的学生提供展示风采的舞台,也应该给内向沉静的学生提供思索的空间。

课堂需要热烈,需要激情澎湃,也需要冷静与睿智的思索。课堂上难免有被教师忽略的角落,但他们同样是一些安静的思维跟进者,他们用另一种形式实现着教师的设想。从课后学生的随笔来看,上课没有回答问题的学生获得的并不少于回答问题的学生。

课堂的动静取舍,应视学生、内容、条件的差异而定。张弛有度,开阖相宜,将营造出和谐且宜于叙述成长的优良环境。

篇6:让对话使课堂更精彩(网友来稿)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出现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从此可看出,学生和文本这一特殊的对话活动,无疑是阅读教学活动的主体。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何能激活学生的知识和经验,使阅读教学更为生动、有效呢?关键之所在必须让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真正和谐起来,使课堂教学生成一个又一个的精彩。下面就谈谈个人的浅显看法。

一、师本对话,预设课堂教学的情景境界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应是语文教学的前提所在。我们只有与文本通过“零距离”的接触,品位文章语言的精妙,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思想与感受,读出自己的惊喜,才能在课堂对话中游刃有余,才能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文本 。如《向往奥运》,理解重点句子:“体育不仅仅是体育,它以特殊的魅力影响着一切。竞技体育是面对世界所存在的种种强权,竞技体育是面对世界所存在的种种强权、种族歧视和金钱掩盖下的不公平的一种抗争,一种理想。在那一时刻,体育所迸发的奥林匹克精神,确实在超越着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种族、不同的肤色而连接着世界的和平、友谊、进步和发展。”老师在课前搜集一些奥运会上精彩的场景,课堂上引领学生回放王一夫已0.2环之差夺得金牌,埃塞俄比亚选手图鲁和白人选手手拉手绕场庆贺的这一幕幕镜头,学生的情会自心底涌出,就能与文本流淌的情感相交融。披文入情便会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热情被充分的调动,那么此时,声情并茂的朗读目标的完成就不再是模仿老师的朗读技巧了。

二、生本对话,激发思维火花

在我的课堂中,经常会有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像,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如《去年的树》这篇课文最后一节,我抓住文本的空白点,让学生深入小鸟、大树的的心理,进行心灵与文本的对话,设计了这样两个说话练习:

师:亲爱的小鸟,你看到朋友了,并为你的朋友唱了歌,现在你要走了,但你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还想说什么?让学生尝试与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进行思维的碰撞,对文本进行再创造,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在交流中学生能够更加体会到诚信的可贵以及环保的重要性。 在学生们的情感和课文情感多次发生共鸣之后,最后我又安排了一个教学环节:你作为这一篇美丽课文的读者,你还有什么话想说,你想对谁说?比如说对伐木人……

一声声真诚的肺腑之言,说出了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让学生大胆地与文本对话,让课堂成为快乐的课堂,让语文阅读成了最富个性最具魅力的精神创造活动,也成了最自由、最愉悦、最美好的心灵之旅。

三、师生对话,营造课堂平等的合作氛围

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从而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课堂上指导学生读书时,我常会情不自禁地加入同学的朗读比赛中,与自己的学生比个高低;在评价学生朗读的同时,我也常让学生评价自己的朗读;当学生回答问题很有创见的时候,我会大加赞赏:“你真棒,老师得向你学习”;在识字教学中,我常在课堂上说:“下面请我们的小老师教大家学这个生字”。每当学生走上讲台,从他们的步履和神情中我可以感觉到他们的内心是多么激动、自豪,而台下的同学也被这种互动形式所吸引,兴致勃勃地听着同龄人的讲解。我想,这就是师生平等对话所带来的最大魅力吧!

四、生生对话,生成新的见解

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真正彻底摒弃自己唱主角、几个优秀学生当配角、大多数学生当群众演员甚至当听众的状况,让所有学生动起来。“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也罢,教学也罢。在阅读教学中,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看法,一个人发表了看法,其他人便是一种吸收,学生间的对话无处不在,它能使个体认识更为成熟,更为全面。在这种对话中不乏有讨论、辩论,不乏有新思想,新观点。我想也正是由于他们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他们互相取长补短,知识不断丰富,能力更加全面,同时也感受到精神的愉悦。记得某位老师在教学《三袋麦子》时,就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课上,老师在学生熟读课文理解内容后,抛出一个问题供学生讨论:即“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中,你最赞成谁的?如果是你,会怎样做?”学生按不同的选择分成三大组,二人至三人结合进行互说,最后,全班讨论。学生们在合作中相互碰撞,相互启发,相互接纳,相互提高。学生的发言简直是一场精彩的辩论赛。

生:我最赞成小猴的做法。因为小猴聪明又能干。一年时间,原来的一口袋麦子经过它的劳动,增加到堆满了麦囤。如果是我,我也会像小猴那样做的。

生:我不同意它的观点,小猴把一袋麦子种下了地,自己一年都没吃到,我赞成小猪的做法。因为小猪也爱动脑筋,很勤劳呀。你瞧,它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吃得多高兴。

生:我反对。小猪不为以后着想,把麦子全吃光了,以后挨饿怎么办?所以,我赞成小牛的做法。因为小牛肯为将来打算,它等把家里的食物吃完,再慢慢吃这些东西,而且它很细心,经常搬麦子透风、晒太阳。

生:我也有补充。我奶奶说:“富由勤俭败由奢。”小牛最节俭。

生:我还是最欣赏小猴,第二年它收获了那么多麦子,又多又新鲜好吃!

生:我认为他说得不对,小猴把麦子全种下地,万一那一年遇到水灾、旱灾,使麦子颗粒无收怎么办?

生:老师,如果是我,我会用一半的麦子磨成面粉做好吃的,再把另一半麦子播种下去,好让来年有很大的收获。

……

此时的课堂成了学生间表达与交流的乐园,你的感受,他的感受,我的感受都在相互碰撞、相互补充和相互融合。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会倾听、学会接受、学会欣赏,从而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交流。虽然在辩析中并未得出什么统一的结论,却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力的激活。

因此,阅读教学中如何处理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确实是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探讨,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精彩。

作者邮箱: ywgywf88@163.com

[让对话使课堂更精彩(网友来稿)]

篇7:“对话”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建立和谐相处的关系, 让学生与教师“对话”

曾有人说:“教育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训, 而应是平等的交流, 什么时候, 学生与教师的眼光平视了, 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而使教师真心弯下腰来与学生平视的, 是爱, 是母亲对孩子般发自内心的爱。具体来说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 用微笑面对学生。人最漂亮的面部表情就是微笑。当老师用微笑面对学生时, 学生会产生愉悦感、安全感甚至幸福感, 接受信息的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都会提高。在多年的教学中, 我也深刻地体会到小学生喜欢和蔼可亲的老师。因此, 作为教学中平等的一员, 我用真诚亲切的微笑, 饱满的精神, 良好的情绪, 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如在进行《落花生》这课的总结时, 突然有一位男同学站起来, 富有“挑衅性”地说:“老师, 做一个不讲究外表美, 默默奉献的人固然有道理, 但如果能做一个既讲究外表美, 又能踏踏实实地做好工作的人, 那不是更好吗?”对于这个半路杀出来的“程咬金”, 我给予的不是制止、呵斥, 而是微笑着说:“你的这个见解真不错!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并提倡大家要多向他学习。长此以往, 学生就能冲破“师道尊严”的束缚, 站起来与教师“对话”。

(2) 把信任还给学生。个性的差异在学习过程中永远存在, 但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 作为老师, 必须是有能力、有耐心寻找学生“闪光点”的人。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尽管有的学生常常犯错误, 但是绝没有一无是处的人。要相信每一个学生, 让他们都能“抬起头来走路”。

(3) 用宽容成就学生。宽容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在教师教学过程中, 应当把宽容作为一种“武器”, 通过宽容, 让学生与老师心灵贴近;通过宽容, 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通过宽容, 让学生成为一个敢于自我发展的人。对于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幼稚、无知, 教师要俯下身子, 从学生的角度去观察、去体验, 同时给予热情鼓励, 引导他们“改错”。

二、提供交流互动的机会, 让学生与学生“对话”

课堂需要交流与互动。但是, 只有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真正交流, 形成无阻隔对话的氛围。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作的机会, 让他们平等地交流, 真诚地沟通, 相互借鉴, 互相汲取, 互相补充。

同时, 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应当是真情流露的对话。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 对于同一篇课文、同一个故事, 他们所能体验到的不完全相同。因此, 我们应该引导他们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同伴, 互相取长补短, 然后融汇精华, 再生成自己的新体验。

三、搭建自我超越的舞台,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

现在新的课程理念提倡“不唯书”。尽管我们的教材是经典, 是权威, 但也并不是尽善尽美的, 因此, 在学习教材时, 我们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细心发现, 敢于与文本对话。如在上完《挑山工》这课时, 我让学生大胆质疑, 其中有一个学生提出质疑:“书本告诉我们挑山工走的路线是折尺形, 当他走到山道的右边时, 本该斜着走向山道的左边, 可图中画的挑山工却是沿着直线向上攀登, 这不是互相矛盾吗?”这种敢于质疑的做法让学生突破了“唯书、唯上、唯权”的禁锢, 实现了自我的超越。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鼓励学生对不同的文章, 说出自己不同的感悟和见解, 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让他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实现自主探究。如《称象》一文, 教者努力创造“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视角境界, 让学生运用不同视角想一想:还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办法。这样一来就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丰富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对话”, 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态, 昭示着民主、平等;“对话”, 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态, 凸现着创造、生成;“对话”, 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态, 张扬着个性、人性。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只有做到“尽职而不越位, 出手而不牵手”, 学生才能在与教师、文本之间不断的对话过程之中, 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

篇8:对话──让课堂教学焕发无限精彩

关键词:信息技术;音乐课堂;情境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获取知识,单靠听觉只能记忆约1/6,单靠视觉只能记忆约1/4,而同时使用视听两种感觉,则能记忆约2/3。通过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和音乐课堂的有效结合,是培智音乐欣赏课中必备的先进手段,因为它与普通的音乐教学不一样,它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这就可以大大开阔学生的眼界,生动形象的图片、优美的配音则可以完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激发智障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从而使音乐欣赏成为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

一、再现音乐情境,激发情感

因为智障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来说更短,所以,创设一定的情境对于提高智障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是有必要的,例如,营造符合歌曲的环境气氛,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歌曲的美,师生容易在情感上达成一致。从学校实际出发,利用配备的多媒体,根据音乐内容的需要制作出相符合的图片来再现课文中的情境,改变枯燥的呈现形式,使智障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欲望和兴趣,这就是利用信息技术为音乐课堂所带来的直观效果。

例如,在教授《小红帽》一歌的时候,运用多媒体将《大灰狼与小红帽》的故事视频放给学生看,通过观看视频不仅让学生很直观地知道了这首歌的内容,更能使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涨,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二、帮助智障学生有效记忆歌词

朗读歌词是学唱歌曲的一个重要方面,智障学生的生活面狭窄,接受的语文词汇有限,大多数歌词都不认识,那要怎么样用最少的时间让学生最快记住歌词?教师的一遍一遍领读显然很枯燥乏味,学生的记忆效果也不好,在不能完全理解的同时只是机械地记忆的话,那么学得越多忘得也越快,没忘的也会混淆不清,张冠李戴。大家都知道多媒体是集色彩、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信息于一体的教学课件,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兴趣,调动智障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快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

三、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音乐课的最佳状态不但是要学会唱这首歌,而且是在快乐中学得的。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有趣的情景,调动智障学生的视觉感官,通过感官刺激,让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感知更多的有效信息,弥补智障学生因生活经验不足造成的匮乏,刺激他们的感知觉,提高教学效率,把眼、耳、口、脑、心多种器官充分调动整合起来,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四、为智障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

音乐老师还要为学生创设更多有趣的演唱形式、表演形式,如,改编歌词、自编动作等,让他们全身动起来,高高兴兴地进入音乐课堂,在轻松愉快的音乐课堂中获得音乐体验,感受到音乐的美。我依据智障学生爱表现、活泼好动的特点,利用动画吸引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边唱歌边表演,或将歌曲集体创编为舞蹈。

例如,在学完《春天来了》这首歌之后,我结合制作的春天的课件,让学生观察春天的美丽景色,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进而将观察到的用动作表现出来,于是孩子们将各自的体验用不同的肢体动作表现了出来,有的用双手托住下巴表现盛开的花朵,还有的用身体的慢慢旋转来表现,都非常的优美生动。根据歌词创编动作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得到锻炼,通过上台表演和同学的掌声,能使他们的表现欲得到满足,当然也能使理解能力有限的智障学生更深地体会到学习这首歌曲的意义。虽然是智障学生,他们的创作也有自己的特色,作为特教老师我们应该知道,不能要求孩子们的创作多么完美,动作多么优美,只需要他们能大胆地根据情境、歌词做动作,不要怕,勇敢地去表现就足够了,因为培智学校的音乐课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学会表现,学会自立。

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儿童年龄小,经验有限,生活中的形象再现得越明显、越具体,对他们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培智学生更是这样,通过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和培智音乐课堂的有力结合,是培智音乐课堂中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它通过图像把你要表达的东西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完全符合智障学生的身心特点。现代信息技术在培智音乐课堂的利用,不但可以提高智障学生的热情,而且是提高培智音乐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特殊教育的直观性原则,使培智学校的音乐课堂焕发出无限活力。

作者简介:傅惠琴(1987.03-),女,江苏省常州市人,现职称:小学一级,学历:本科,研究方向:特殊教育音乐。

篇9:对话──让课堂教学焕发无限精彩

也许正因为这样, 笔者对于绍兴市树人小学于2012年12月举行的“屠素凤对话语文教学专场”有了特别的关注。

屠素凤是浙江省“语文教坛新秀”、浙江省“优秀青年教师”。这荣誉来得不易, 其中重要的一点正是来自于她十多年来对语文教学“对话课堂”的刻苦求索。

“对话”近乎是一个生活词语, 《现代汉语词典》就十分直白地解释为“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谈话”。从这个意义上说, 教学活动本质上就是对话活动, 因为所有的教学活动都离不开谈话“沟通”, 而“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 (木下百合子《教学沟通与教学语言》) 。然而, 笔者觉得“对话”之于语文, 还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意义。这应当是笔者特别青睐屠素凤“对话语文”的理由之一吧。

首先, 对话是一种人类特有的语文行为。在人类所有的行为中, 语言最能表现出“人之为人”的特点。卡西尔说过人是“符号的动物”, 卢梭说得更直接:人是“语言的动物”。确实, 人之所以能够区别于其他动物, 就是因为只有人, 才能发展“符号化的想象力和智慧” (语言文字) 这种新形式。也就是说, 作为对话的语言存在, 即是人的充沛生命活力的存在;“对话语文”的课堂, 才是能够真正释放生命活力的课堂。

第二, 作为人类的生活, 从某个角度理解其实就是语言生活, 即运用语言于听、说、读、写、思的活动, 实现与他人的交流、与社会的融合。而这种听说读写思的能力, 正是需要通过语文课程的教学来实现的。

再从另一方面看, 语文教学对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培养, 又必须凭借具体的听、说、读、写、思的实践活动来实现。换句话说, 人的“对话”的培养目标, 又离不开“对话”这一过程和载体。这就难怪2011年版“课标”在多处又特别提醒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习作教学则须“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口语交际更要“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可以说“对话”与语文教学简直就是如影随形、水乳交融的。

屠素凤对“对话语文”的实践与研究, 在她的专著 (《语文教学有效对话的实践探索》) 和一些发表的研究文章中有较为系统的叙述。笔者在这里只想就语文教学“对话”的本质特征作教学策略式的观照, 并以这样的角度, 评论屠素凤“对话语文”的实践成果。

一、“对话”作为一种手段, 要在“介入”

当下语文“课改”的大潮, 正在有力地冲击着传统语文教学“以讲为主”的堤岸。

语文课堂从以教师的讲析为中心, 改变为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 是一场深刻的转型。在教师“分析式”的课堂里是以“独白”为主的, 教师往往会践行着学科却背弃了学生, 进行着表演却没有了“观众”。学生的简单“应答”只是一种形式化的“应和”, 以缓解教师“一讲到底”的寂寞。而作为“对话”的课堂, 教师的独白式讲析已转化为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基点, 于是教师的必要引导往往是以一种“介入”的手段, 融会其中。这种“介入”, 似乎发生于“无意”, 却又不失点拨的功力。如屠素凤老师导读《呼风唤雨的世纪》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 学生把课文中“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错读成“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从表面看, 这似乎只是停顿不当, 有些教师往往会忽略不计, 但在屠素凤的“对话语文”中她却及时出手“介入”:“是‘人类历史∕上百万年……’还是‘人类历史上∕百万年……’?”在一番讨论之后, 学生明白了“上”在这里是“达到”“够”的意思, 用于表示一个约数, 如“上百人”, 所以应该是“上百万年的总和”。这种对话的“介入”姿态, 不是教师的“给予”, 而是引发学生思考, 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对话”作为一种关系, 好在“平等”

对话不是教师居高临下的一种“注入”, 而是将学生、教师乃至文本作者均置于一种平等的地位,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作自然的商讨研究。这就把灌输式教学的“入侵”变成了基于学生对学习需求的企盼, 教师的“教”也就相应变成了互动的“帮”。

“平等”“民主”说起来应该是人人皆知的“普世价值”观, 但在语文课堂里要做到真正意义的平等却并不容易。这里的关键之一在于教师的预设往往过于细密详尽, 并没有为学生的自由思想、生成学习留出足够的空间, 这就很难实现学生在“话语权”上的平等, 只能亦步亦趋地由教师“牵”着走。王小明、胡谊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1996, 3) 曾著文对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课时计划作过一次比较研究, 发现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 以学生为中心, 留下的空间很大, 不涉及细节安排。相反, 新教师却总是把大量时间凝固在一些细节的设定上, 严格规定了每一个小步骤。这实际上不只是课时计划的编写方法问题, 而是在指导思想上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能给以平等的位置, 难以展开自主的学习活动。

三、对话作为一种方向, 贵在“开放”

屠素凤的对话课堂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这是因为“对话”是由对话的各方面自然组成的一个生命活动空间, 开放是其本质特征之一。她导学《燕子专列》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一课, 在揭示课题后学生问:“‘专列’是什么意思?”教师就和大家聊:专门在那里卖你们喜欢的蓝猫牌衣服的店, 叫—— (“蓝猫专卖店”) ;你在教室里有个固定座位, 我们也可以叫—— (“专座”) ;奶奶每天用三轮车接送你上下学, 这三轮车也可以称 (“专车”) ;你的天文学知识特别丰富, 同学称你为—— (“天文小专家”) ……于是, 在课堂开放式的讨论中, 不少词语被激活……当在这种自由的生活式聊天中理解了“专列就是有着专门运送任务的列车”时, 又自然而然地列举出“夕阳红旅游专列”“农民工专列”“救援物资专列”“国家领导人专列”……当这些“专列”集合在一起, 学生就不难发现“专列”背后隐藏着的是对服务对象的情和爱。于是, “燕子专列”的题外之意学生也就心知肚明了。

四、对话作为一种机制, 意在“生成”

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如果我们认识到课堂应当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平台”, 而不是教师单向表演的“舞台”, 我们就会十分在意于它的现场“生成性”特点, 而对话正是促进其即时生成的有效机制。因为“对话”中学生会说些什么, 表达怎样的需求, 提出哪些疑问, 呈现哪些“意外”……都不是教师可以完全预设的。而正是这种“生成”, 才生动地展示了学生真正学起来了的状态, 释放出他们的生命活力。当下课改的老、大、难问题, 也正是课堂的“政治思想分析式”, 或“故事情节分析式”, 或“人文价值分析式”, 或“课文内容分析式”, 或“语言形式分析式”等等的居高临下, 教师分析来分析去, 占领了课堂的极大部分时空, 而消解了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 也取缔了课堂最具生命活力的生成性, 把“不确定性”演变为教师忙于“走教案”的“确定性”呈现。从这个意义上说, 以“对话”代替“独白”, 也不失为是诊治这一课堂痼疾的良药。

五、对话作为一种姿势, 重在“实践”

《课标》 (2011年版) 明确指出:“语言课程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文字是思想交际的工具, 要真正掌握好这一工具则在于运用的实践。所以, 语文的“对话”并不只是“有声语言”, 而是包容了听、说、读、写、思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书面语言的书写运用更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上小学的孩子对口头语文的掌握已有了相当坚实的基础, 而对于书面语言的表述, 却有着不易学的汉字的阻隔, 所以, 在小学“对话语文”中, 屠素凤更为重视对学生书写能力的培养。《和时间赛跑》》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一文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以后我常做这样的游戏, 有时和太阳赛跑, 有时和西北风比赛, 有时一个暑假的作业, 我十天就做完了。——请用上带点的词语写一句话。”学生大多写成了“妈妈有时休息, 有时洗衣, 有时上街买东西”或“我有时在操场上玩, 有时看课外书, 有时练字”。这样完成的作业, 屠老师认为并没有训练到位, 因为三个“有时”虽已齐全, 但并没有用来表达一个共同的意义。只注重言语的形式, 却忽略了言语的目的和内容, 造成学生虽能写出这个句子, 却并不明白写这个句子的真正意图是什么的结果。为此, 她把这项作业改为:读上面的句子写话:“为了___, 有时____, 有时____, 有时____。”

篇10:对话——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一、重视对话引导,点起思维火花

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首要任务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交流情感。在学生交流中出现“问题”时,教师就要重视对话引导,点起思维火花。教师通过参与对话,扮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和创造性感知活动的角色。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应着重解决学生在知识结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学习方法、对课文重点的关注等方面的不足。这些理论无疑为我们开展对话教学提供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创设对话话题,点燃探究激情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也需要一个支点,这个支点就是具有“张力”的对话话题。阅读教学中的一个任务,就是把这些张力挖掘出来,努力创设具有“张力”的对话话题,让深隧、隽永、博大的文本震撼学生,激起他们强烈的探求欲望、交流欲望,进而把对话活动引入深层。

那么怎样的对话话题才具有“张力”呢?

笔者认为,一是话题具有科学性。所设置的话题与学生认识水平构成一种协调的张力平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二是时代性,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话题起到影响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效用。三是开放性,让话题与生活链接,在生活的海洋中撷取智慧花朵。四是启发性,话题设置要能开启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想象联想。通过这样的话题设置,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在的对话欲和表现欲,使他们以充沛的感情、兴奋的状态投入到对话活动中,在不知不觉中汲取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三、尊重对话结果,点亮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中曾多次提到“多元”的问题,如“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

罗素说,参差不齐是世界的本源。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同,兴趣爱好不一,情感活动各异,他们对阅读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阅读后获得的感受也具有很大的差异。再者由于阅读鉴赏是读者通过与文本的交流获得美感、作出价值判断的,是与客体的作品共同完成审美认识的过程。由于文本总是存在着某些“空白”和“不确定性”,因而读者阅读鉴赏过程中有着充分的能动性,存在着自由发发挥的极大空间。因此,激发学生的思维,善待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妄想”,肯定学生的观点,时刻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受,追求多元化的答案,尊重多元的对话结果是语文教学中极有价值的闪光点。

篇11:用“心”对话,精彩无限

放下“权威”的架子

要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首先要放下教师“权威”的架子,以真诚的态度和学生进行交流,消除学生的疑虑,让他们敢于和老师讲真话,乐于和老师讲心里话。有一节课上我当众宣布:“这堂课,我先当回学生,请全班同学当老师,听我读一篇文章,找出我读错的字,找出我语速、感情处理不当的地方。”读后,学生毫不留情地指出我的错误,令我有点“汗颜”。我在他们纠正下反复朗读,读得特别小心,终于“老师”们给我热烈的掌声,让我这个“学生”激动不已。没想到,实实在在做了一回学生之后,我的威信竟然大增,学生说我“值得信任,没有臭架子”。

与学生民主平等、真诚以待,尤其是平等的交流对话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更可喜的是,以后的每节语文课学生学得都特别认真,因为他们时时想当我的老师。

捕捉“对话”的灵光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总是在不断感受、探索、反省,并在与师生对话中不断丰富着、生成着。这种“对话”是一种丰富完善,是让自己逐渐趋于真善美境界的过程。它可以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如在教学《七颗钻石》:

师:同学们,这个水罐由没有水到装满水,由木头的变为银的,银的变为金的,然后又从里面跳出了钻石,涌出了水流,发生了神奇的变化。虽然水罐不断地发生变化,可是有一样东西其实始终是没有变化的,它是什么呢?

生1:好像是水。

师:水没有变化么?

生2:我觉得是小姑娘那颗善良的心没有变。

师:请大家评判一下,你同意哪一个的观点?

生3:我同意第二种。因为小姑娘始终是抱着一颗善良的心,然后这个水罐才发生变化,最终七颗钻石才涌出来。

师:很好!的确,水罐在不断变化,但是小姑娘的那一颗善良的心,那一颗爱心,无论对小狗,对妈妈,还是对路人,始终是没有变化的。

教师善于倾听;用心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灵光,就会让课堂对话涌动生命的灵性,必将使语文教学精彩纷呈。

纸上谈“情”

为了使学生的观念、能力、知识、心理素质等方面健康发展,就必须设法及时了解他们的内心活动,了解他们心中有什么愉快和痛苦,有什么问题和要求。

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老师,我感到我很笨,总学不好。我也想进步,但有时管不住自己,老师,您能帮帮我吗?”我在他的日记后面写了这样一段话:“读了你的日记,老师很高兴,因为我从日记中看到了你的自强。我有一个想法:班级每周都评选一次进步生,希望你能以此为努力目标,严格要求自己。如果你加强自我管理,每天进步一点点,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成为进步生的,时间长了,你的进步就大了。”从日记中,我听到了学生的心声,而学生也体会到了我对他们的友好、尊重。平时批改作业,我总是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性的点评,如:“你在前进中”“我为你骄傲”“我已经看到你进步了”“你真令我感动”“我知道你能做到”等,消除了学生的苦恼和困惑,帮助学生辨明了是非,明确了前进的方向,使他们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并有了前进的动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呼唤课堂的回归,“与学生平等对话”,绝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简单地流于形式,而是要我们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相互尊重。获得尊重、享受平等,这是每一位学生应该得到的基本权力。师生是对话的交互主体,民主、和谐、温馨的氛围是产生对话的前提,相互尊重是提高对话质量的保证。相信孩子,孩子会给你一个惊喜。

2.适时引领。我们要相信学生,让其大胆地说,不用怕,无论说得好与不好都是收获。学生经过思考,才能往心里去,才是知识的真正的内化。这时,教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蹲下身来与学生交流,适时引领一定会是一大亮点。

篇12:对话——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一、师本对话,预设课堂的精彩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打造语文精彩课堂的前提,教师只有在课前与文本进行充分的“零距离”的对话,品味到文本语言的秘妙,感受到文本内容字里行间流露的深切情感与内涵,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给予学生必要的点拨,引导,为打造语文精彩课堂奠定基础。

如在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课时,作为一篇说明性文章,作者主要通过对地球和火星的比较,进而大胆推测出火星是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的存在,最后又通过具体事例来说明自己推测的正确。对学生来说,课文较长,语言枯燥乏味,不像记叙文那样有感染力。因此,在课前我仔细钻研了教材,与文本进行对话,发现这篇课文最突出的特点是用词造句的科学严谨,例如“可能”“也许”“渺茫”……因此,我决定把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在语言表达上的一大亮点——用词科学严谨作为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受文章的特色的着墨所在,经过课前精心预设,在教学时,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换词比较品味,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说明文中上出了浓浓的语文味,课堂教学也显得更加精彩。

二、生本对话,展现课堂的精彩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一种精神的沟通和心灵的交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放手,引领学生潜心会文,与文本进行真切对话,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读出自己的阅读感受,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读出自己的个性化见解,从而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如在教学《军神》一课时,在学生初读完课文以后,我没有立刻带领学生品读课文,而是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读了课文以后有什么收获或者看法,又或者有了什么新的理解和发现,自己感受最深刻的的地方是什么,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大家帮助解决的。这样一来,学生将重新审视文本,在阅读中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也更加深入。有的说“刘伯承太了不起了,这么大的手术都不打麻药,难道他的心是铁做的,不知道疼吗?”有的说“ 在那么痛苦难受的手术里,刘伯承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准确说出手术的刀数,了不起。”还有的学生说“为什么把刘伯承称为一位会说话的钢板。”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学生亲自阅读体验到的感受才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生本对话是把这个教学目标落到实处的有效途径,它可以使学生真正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展现出语文课堂的精彩。

三、师生对话,展示课堂的生机

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因此,语文教学不再是以往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双方对话交流对话的过程,也只有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如“雨后春笋”,如“一江春水”般焕发出无限的生机。

如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以及使学生懂得人人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道理,围绕爸爸的话我和学生们展开了下面的对话:“这条鱼是作者什么时候钓到的?”“鲈鱼钓鱼时间未到的时候?”“当时别人吗?爸爸为什么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因为爸爸说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由此可见,爸爸对我的期望是什么?”“爸爸希望我能做一个自觉遵守公共道德的人,道德应该在我们心中。”在这样的师生对话里,由此及彼,层层深入,学生逐渐理解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突破了教学难点。

在这个课例中,教师始终站在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循循善诱,启发诱导,真情交流,这样一来,学生在这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中彰显出了课堂教学的无限生机。

四、生生对话,体现课堂的活力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交流的机会,生生对话就是能够体现新课标精神的最佳学习方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抓住合作的时机,让学生在生生对话中自由畅想,发表自己的表达和见解,从而让语文课堂展示出更加鲜活生命力。

如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文中写了三次“没想到”,在教学时,为了促进学生之间的自主、合作、交流学习,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思考:每一次作者没想到的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说明了什么?让每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合作学习,然后再进行集体交流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纷纷动口,动脑,在小组同学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对话与探讨。在生生对话中,通过学生对文中重点词句的品味,学生深刻的感受到了文中洋溢着的浓浓亲情,母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心中深深的愧疚决定回报母亲的心情,不但受到了良好的道德情感教育,而且在浓郁的生生对话氛围中体现出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与风采。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角,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愿望,才能使学生在生生对话的课堂教学氛围中畅所欲言,各领风骚,从而使语文课堂焕发出青春与活力的光彩。

总之,对话既是一种思想交流,又是一种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引导学生潜心会文,真切对话,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师本,生本,师生,生生之间真正的交流与对话,让学生获得独特的体验感受,从而使语文课堂弹奏出动听的音符,谱写出动人的篇章,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上一篇:第十二课长处和短处下一篇:有关升学的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