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教学对话弘扬人文精神——关于“语文教学是对话”命题的思考

2023-03-04

语文教学是文本、学生、教师三者之间的对话, 今天逐渐成了广大教师的共识, 并已经成为时下课改的新理念, 语文教学正走向对话之路。

1 语文教学是对话的思想依据

人们之所以不把语文教学变成文本、学生、教师三者的对话, 是对文本、学生、教师存在着错误认识。

现代接受美学、符号学、解释哲学等认为, (1) 文本不是作者的私有产品, 作者拥有至高无上的解释权。作者对文本的解释也只是千万读者之中的一种解释。作者完成作品之时就转换成了一名普普通通的读者; (2) 文本的解释存在于文本和读者的关系中, 即客观和主观的统一中, 它不能脱离读者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心境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横空出世, 也不能脱离文本内容和形式的客观因素的限制成为空穴来风。解释是文本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包含着文本的框架结构和读者的个性色彩。据此, 一千个读者解释《哈姆雷特》, 才会有一千哈姆雷特, 而不会有一个“哈姆雷特”或者一千个“罗米欧”, 不会“哈姆雷特”和“罗米欧”参半。

人们过去认为文本的解释可以脱离读者作用独立存在, 是文本的自然流露, 如同太阳一样放射光芒, 是绝对客观的, 忘记了读者主观因素对文本的消解。把文本视作一种不跟人类发生联系的客观物。这是大错特错的。

文本的解释会因人而异, 出现一些差异。

读者首先是一个人, 具备即主体性, 有着与别人不同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理想、观念、美感、情操等个性, 总之, 这个人正存在和呈现着主体性、个性。既然这样, 当一个人成为读者, 他一定会自觉不自觉把自己的主体因素和个性因素融进文本的理解中。因此, 解释就必然带有主体性, 同时也必然富有个性, 而非绝对的客观或主观。如此, 文本的解释放射出人性的光辉, 呈现出鲜明的主体性和个性。文本解释必然地因人而异。

人们过去把教师学生当作一个抽象的人对待, 忽略了他们作为读者应具有的主体性和个性, 因而没有主动发挥他们理解的主体性, 没有鼓励他们在理解中张扬他们的个性, 甚至去压制扼杀他们的主体性和个性, 把他们的解释都统一到教参、权威的解释上, 师生不敢自己去理解, 不愿自己去理解, 或者不相信自己的理解。因此, 人们过去对文本的解释有的是同一种声音, 却没有教师、学生自己的声音。教师、学生失去了作为读者的地位。文本解释没有因人而异。

总之, 文本自身会导致解释的因人而异, 读者的主体性和个性, 又必然地使文本解释因人而异, 这就必然使学生、教师之间对文本的解释产生差异, 于是, 关于文本的对话就必然地发生了。

2 我们为什么没有做到语文教学的对话

除了我们对文本、学生、教师的认识上存在误区, 缺乏先进的阅读思想和教学理念外, 还有我们身陷传统习惯和落后环境而不能走出的缘故。

传统教学中教师听命于教参、权威, 不去自己理解或抛弃自己的理解, 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或个性。但也有教师敢于突破, 用自己的心灵去理解, 得到自己对文本的解释, 不幸的是他把自己的解释摆在至高的地位, 有意无意等同于教参、权威的解释, 不给学生提出异议的时间、空间和权利, 自己的解释成了学生心中关于文本的唯一的正确的解释。这样, 教师在课堂上就会唱独角戏, 不提倡乃至压制反对学生的质疑、创新, 语文教学成了“广播”而不是对话。教师们不曾想到, 他们应向学生告诉自己对文本的的解释, 同时给学生思考的自由和说话的权利, 倾听学生各自对文本的解释。教师起初学习传统教学, 到习惯了传统教学, 学生由开始挑战传统教育到后来适应传统教学, 师生最后都习惯于传统教学而不醒悟。

同样, 与传统教学并存的课堂环境、校园环境及传统教学的思想文化环境, 我们浸染而不觉, 没有发现它忽略了或阻止着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张扬, 没有发现它扼杀质疑求异、勇于创新的精神。坦率地讲, 在教学实践中, 有时一位学生自己解释文本富于个性显得“出格”, 就会招来惊奇的目光, 甚至哄堂大笑, 引来“离经叛道”的指责, 似首只有当所有的学生用同一种声音讲出相同的内容, 这才叫“正常”。很少有人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 循着学生的主体性去思考学生对文本的解释。

我们树立了语文教学是文本、学生、教师间对话的理念后, 重新审视传统语文教学, 那似乎是一场梦。教师为什么不能对文本有合理解理解释却要受制于教参权威?教师凭什么大包大揽说自己解释或他人的解释就是对文本唯一正确的解释?学生为什么不能对文本有自己的合理解释?请想一想, 老师和学生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呀, 他们有自己的头脑、双手, 他们有作人的话语权, 有自己无法摆脱的主体性和个性, 他们应该对文本各自作出合理的解释。传统教学实际上是把师生当作“物”而非人, 是“物”本主义做法, 其背后, 又是强迫人授受的强权主义和奴役主义的作法。请问, 谁尊重了师生的意愿和自由?自然, 伴随传统教学环境的改善, 缺乏自主、平等、民主、自由、宽容的环境也将得到根本改变。

其实, 谁不是天生习惯于传统教学的教师, 谁也不是习惯做传统教学下的学生, 之所以这样, 一是我们懒惰、麻木、惧怕或者无奈, 另一就是历史, 历史使我们无法摆脱那段执行传统教学的历史。在反思了传统教学之后, 就要摒弃传统教学中的落后因素, 就要推进教学环境的改革和创新, 开展语文教学对话。

3 我们怎样开展语文教学对话

教学是教育的一部分。教学一定要首先坚持人本主义, 这就要求支持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理解文本, 对文本做出合理的解释, 支持鼓励学生张扬个性, 坚持主见, 尊重和支持文本解释的差异性, 给学生一个理解的过程, 并允许理解出现失误。

在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探究。然后教师以读者的身份, 学生也以读者的身份, 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形成既有共识又有差异的文本解释局面, 每个人的解释既是合理的, 又是自我的。

在对话教学中, 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有序开展对话, 发挥着主导作用, 教学角色由传统教学中“唯我独尊”, 一切由我说了算的皇帝, 转变成学生的学习伙伴、学习参谋、学习顾问。对话教学设计的问题既可源于教师提出的, 也可源于学生发现的, 有时是大纲与学生兼顾, 特殊情况下纯由学生兴趣意愿出发。总之, 坚持素质教育精神, 从尊重人出发, 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和个性, 开展对话, 开展创新教学。

在对话教学中, 对话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师生质疑答疑, 可以是小组讨论, 可以是“百家讲坛”, 可以是文本座谈会, 总之, 教师要千方百计在课上课下为学生提供对话的平台, 师生都要拿出自己的文本解释开展对话。

总之, 开展语文教学对话, 是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个性的具体表现, 是教育 (教学) 的一切要从人出发, 最终为人的发展服务的真实写照, 是一切从学生出发,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语文教学对话, 改正了传统教学的先天性不足, 大大提升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中“人”的地位。可以说, 是人类在教学活动中的又一次觉醒, 这是人类教育史上一大进步。

摘要:传统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是忽略了文本解释的主体性和个体, 忽略了理解中“人”的存在, 师生的教和学缺乏开拓创新精神。把语文教学视作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 恰恰革险了这一弊病, 大大统扬了人文主义精神。可以说, 是人类在教学活动中的又一次觉醒。

关键词:对话,主体性,个性,传统教学

上一篇:改进农村中小学生作业的思考下一篇:放弃继承行为同继承人配偶利益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