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对话策略,让语文体现人文魅力

2022-09-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过程;二是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基于这种理念和要求,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尝试与学生、文本进行对话, 但往往是“话”对不起来, 学生对内容感悟不够, 体会肤浅, 使课堂中的对话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那么如何才能使对话不流于形式, 不浮在表面呢?

1 教师“研读文本”——对话的基础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策划者”。这就要求教师先要潜心与文本进行对话。只有教师用心去感受、理解文本的价值意义, 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正确把握文本的人文精神, 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 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被文本感动了, 有了真真切切的感受, 教学时才能以真情感动学生。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平淡乏味的教学, 没有情感的教学是游离文本的教学。在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 感染学生的是情, 震撼学生的依然是情!”特级教师王崧舟指出备课不但要备“文中之人”, 更要挖掘“文本背后”的人, 将文本进行“二度创作”。真正做到不是教教材, 而是用教材“教”。《一夜的工作》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 室内陈设极其简单, 一个不大的写字台, 两张小转椅, 一个台灯, 如此而已。”教学中王老师问:“这宫殿式的高大的房子, 曾经是谁住过的地方?”学生说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这时王老师告诉学生是清朝一个比皇帝还要厉害的摄政王载封住的地方, 让学生想象可能会有哪些陈设?学生说有非常珍贵的古董, 有从西洋来的真皮沙发, 有华丽的装饰, 还有价值连城的文房四宝等等。那么当这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成了我们伟大的总理居住的时候, 学生读“室内陈设极其简单……如此而已。”课上到此王老师没有就此止住, 还更深一层去挖掘“一位堂堂大国的总理, 手中握着多大的权力, 他的办公室应该有什么?”学生说应该有真皮沙发, 应该有珍贵的字画, 应该有很大的办公桌等等。但他成了我们总理办公的地方后, 室内陈设却是“极其简单”, 学生通过两次的想象和对比, 深深感悟到“极其简单”后面的“极其不简单”, 有位学生说对陈设来说是极其简单, 但对一个总理的品质来说是极其不简单, 这样的课堂不会苍白, 不会单薄, 更不会瘦弱, 它是多元的, 立体的, 更是丰满的。又如他在教学《万里长城》中的“成千上万的参观者在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后, 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这一句时, 王老师紧紧抓住“成千上万”这几个字进行延伸、拓展, 让学生随着他的描述进行想象“这成千上万的参观者到底有谁?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胸戴红领巾的少先队员;有男人;有女人;有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有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有体格健壮的人;有身患疾病的人……他们在干什么?会说些什么?与其说是王老师富有激情的语言点燃了学生心中的真情, 还不如说是王老师研读文本, 挖掘文本的那种精神打动了孩子的心。这样的课堂是师生精神的天堂, 师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是幸福的、快乐的、充实的、成长的!

2 学生“潜心会文”——对话的前提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因此要引导学生“潜心会文”, 自己探究这是对话的前提。学生只有熟读课文 (包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悟出其中某些东西, 才能和同学、老师“对话”。万变不能离“其宗”, 这个“宗”就是读书。由此我想到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上《林冲棒打洪教头》几乎是花了一节课的时间采用不同的形式让学生读课文。如此“潜心会文”, 学生才能感知文本、质疑文本, 进而激发创新能力, 生成全新的世界。在这过程中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 读出属于自己的结论, 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一个智勇双全的林冲, 有的认为是一个深藏不露的林冲, 有的则认为是一个心胸宽广的林冲, 如此对话让阅读具有了无穷的魅力, 焕发出了个性光彩。如果学生对文本读得越多, 想得越深, 自然感悟就丰富。学生对文本也有个消化吸收创造的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多读与深思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学生方能与文本进行对话, 独特的感悟、丰富的体验才能像蚕吐丝、蜂酿蜜那样在学生头脑中自然生成。这样学生就产生了与教师、文本对话的内在需要, 师生对话才能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 学生才能在对话中超越, 才能在对话中成长。

3 教师“适当引导”——对话的保证

在对话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平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话, 但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放弃职责。我们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并不排斥阅读中思维的求同。如特级教师支玉恒上《放弃射门》一课时, 组织学生讨论:“福勒到底是不是优秀的运动员?”课堂上学生兴趣盎染, 情绪高涨, 有的学生认为:福勒是一名好的运动员, 他放弃了一次成功的辉煌, 宁可踢不进球, 也不让对方守门员受伤。而有的学生则认为:福勒不是优秀的运动员, 球员的职责就是把球踢进球门, 而他放弃了射门。这时, 支老师说:请同学们想一想, 是一个球重要还是一条生命重要?在老师的引导下, 有一个学生说:每为球员在球场上都想创造机会射门, 但他为了避免对方的受伤, 放弃了射门的机会, 品质多么高尚, 不是一位好球员吗?

另一位学生说:如果不顾对方的生命, 不顾一切把球踢进去, 这也算是一位优秀的运动员吗?是一个冠军重要, 还是一条生命重要?可见, 在对话过程中, 教师要敏锐地判断学生对话的质量和价值, 并相机进行引导尤为重要。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 如此不失时机地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才能保证对话的质量。

总之, 我们要正确把握“对话”教育的实质, 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主体。课堂上应该是书声琅琅, 议论纷纷。老师则是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学得主动, 学得扎实, 学得灵活, 必将产生积极而丰富的“对话”。

摘要: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过程, 在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 感染学生的是情, 震撼学生的依然是情。

关键词:对话策略,语文教学

上一篇:高校保卫工作中学生信息员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下一篇:学位论文提交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