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教育渗透策略论文

2024-05-19

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教育渗透策略论文(精选9篇)

篇1: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教育渗透策略论文

学校艺术教育渗透地方人文精神元素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知东阳“情”、做东阳“人”、兴东阳“艺”

摘要:在学校艺术教育中渗透地方人文精神元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实现美术价值目标与符合初中美术课程标准三个方面入手,论述了人文精神渗透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渗透人文精神的益处。并从了解东阳历史名人、感悟东阳艺术家的“人文精神”、将东阳民间艺术元素引入以及引领实践、勇于创新等方面论述了学校艺术教育渗透地方人文精神元素教学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艺术教育人文精神元素民族艺术

一、人文精神渗透教育势在必行

1、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当前,东阳市委、市府审时度势、针对当今社会人文精神弱化、道德理性滑坡的倾向,顺应东阳社会发展而发起“东阳人文精神”的大讨论,正在三乡大地如火如荼而又有条不紊地展开。教育是上层建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的艺术教育也应顺应潮流,渗透人文精神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

2、是实现美术教育价值目标的要求:

在全球化的历史趋势中,民族艺术越来越得到重视。艺术教育的价值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要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二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果说前者着重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那后者就是在于观念的形成。要让优秀的传统技艺得以传承和发扬,就需要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启发思维,培养 创新意识;而提倡民族艺术,是希望在民族艺术的发展中加入时代感,让学生更好地建立民族的自尊心。

3、符合初中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在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中要求: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要按 10-20% 的课时比例补充乡土内容,以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初中美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出,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人文精神渗透教学必有所得

由于应试教育等多种原因,当今学生很少了解家乡。不知道家乡“艺术”,更不知“人文精神“。调查发现:有相当学生不清楚东阳处在浙江省的哪个位置;不清楚市内有多少个镇、乡和街道;不知道东阳迄今已有多久历史;不知道中国百年新闻史上有位用“自己的一支笔,抵过千万军”的邵飘萍;物理学家,我国现代物理研究奠基者之一的严济慈也日渐陌生;十八集电视连续剧《大地之子》的主人翁,长达50年的生活历程,为植物学、为国家、为人民作出无数贡献,可几乎没有一个人知道他就是东阳骄子——蔡希陶;有60%的学生说不准 “三乡”的具体内容,更不知道东阳有多少“工艺美术师、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更不了解东阳人文精神。

今天的初中生,很快就是东阳的建设者,只有了解东阳,才能立志勤奋学习、回报家乡、做好“东阳人”。补上这一课,对学生、对社会无疑是“及时雨”。东阳的民间艺术是东阳乡土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入民间艺术元素的教学更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东阳的民族文化精神;有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三,在学校艺术教育渗透地方人文精神元素教学的方法

1,了解东阳历史名人

东阳是“龙的故乡”。不但具有悠久历史,且艺人辈出。二十世纪至今,如著名美术家王之英,深受徐悲鸿指染,擅长于画人物、肖像画和风景画。50-70年代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人民大会堂、等地画伟人像的金石;笛艺生涯70年,人称“笛王”的赵松庭。文革后,刻苦学习美术、自学成才,现为上海市美术协会副主席、上海书画出版社总编的卢辅圣。他们都是挂着东阳名片的全国艺术界的“精英”,他们艺高品更高,他们无不蕴藏着一种无价的高尚的情操,他们所代表的就是“东阳人文精神”。

2,感悟东阳艺术家的“人文精神”

卢辅圣的《故乡重影》、郑金城的《山村情》、任龙魁的《老屋的泪水》、吴季生的《老家印象》、蒋天耕的《深山美人》、张杨明的《江南民居数东阳》„„欣赏这些东阳画家画东阳的一张张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的力作,让学生用心去感悟画家们真真切切的家乡情怀。正如蒋天耕先生在(代序)中所述:“画家,对于家乡可以用最苛刻、最贪婪的眼光来审视、评判。然而用最宽容、最热烈的笔触来描绘、宣扬,因为她无论是地理上的错觉,还是心理上的虚幻总是位居中央。”“感谢画家深入到东阳毛孔里用心触摸了东阳的肌理,并且展现了东阳的肌理,但愿能诱引大家欣赏东阳、创造东阳、享受东阳”这正是东阳艺术人的内心表白,这正是东阳艺术家的人文精神之所在。

3,将东阳民间艺术元素引入

东阳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艺术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为学校加强地方乡土教材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美术课程改革还要求在各册设计中留有20%左右的课时,由老师根据本地区、本校师生的实际需要安排教学。我早在1990年就加入了浙江省根艺研究会,根艺作品多次在省级拿过大奖。我利用自身优势,把“根艺”搬上了课堂。还在课堂上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八面山传奇》。根据横店八面山金水牛的传说而作的作品,反映了改革开放中的横店人不畏艰难、敢为人先、造福百姓的创业精神,感动了佛主,放出了金牛。

直观的教学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我详细地把根艺制作的要领以及步骤介绍给学生,让他们明白“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还其自然”的创作理念。

4,引领实践、勇于创新

平时指导学生创作,我常启发学生,作品应体现时代精神、体现地方特色,要怀着一颗热爱家乡、宣传家乡、表现家乡的“家乡情怀”,让自己融入到社会,作品应该体现时代与地方风貌。去年第十三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学生包素洁的根艺《盼》获全国一等奖;本人获指导教师一等奖;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生美术作品比赛,方俊萍同学的作品获“铜奖”;2008年浙江省中小学生艺术特长水平测试,有两位同学取得“西画B级”证书。最近,从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组织的以“祖国,校园”为主题的第14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又传来佳音,我校申屠笑笑的《青春风采——服装设计,我的最爱》荣获一等奖;方雅倩的《外婆家》荣获二等奖;马伊婷的《我 和小鹿共成长》、申屠诗晴的《哺》两件根艺作品又都获得二等奖。

四,结语

实践使我们体会到:美术教学引入人文精神元素的教学,将定会使广大学生在学得一定绘画技术和美术知识的同时,还学会了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共同提高,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自己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人格情感和良好的思维品德,从小知道东阳情,立志做“东阳人”,为振兴东阳艺术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定、颁发,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用书,浙江出版社

3,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4,顾华,乡土文化 生机盎然,早期教育(教师版),2007年11。

5,陈哲,农业考古,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教育的现实意义,2007年3月。6,杨芳,论艺术素质教育的科学化,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6月。

申屠华浙江东阳防军初中 E-mail:

Tele:***

篇2: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教育渗透策略论文

-----谈谈《报任安书》的人文精神

攀枝花市西区第十二中学 陈国琼

关键词:人文精神

司马迁

历史使命感

勇气和精神

人生价值的实现

内容摘要;人文精神的缺失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现象,语文教学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人文精神的感染。《报任安书》中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又是非常丰富的,如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巨著而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在挫折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追求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等,对学生都是很好的教育,挖掘其人文精神内涵就显得特别重要。

08年的高考结束后,点击各地的高考作文题,我们可以发现,对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的关注是相当多的,有几个省市的作文题明显地指向了这次的抗震救灾。如四川卷的话题作文“坚强”,安徽省“带着感动出发”,广东高考作文题目:不要轻易说“不”,从这些作文题来看,命题者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生命、关注自我、关注他人。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却深深地感觉到,人文精神正在一步步远离我们的学生。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有效地挖掘教材所选课文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作为语文学科的一个渗透点,让学生很好地接受人文教育。

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等。根据相关定义,我们可以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其实,人文精神离学生并不遥远,他们所学的课文中就有很多例子。如《赤壁赋》和《兰亭集序》中两位伟大人物对生命的思考,对学生有很好的教育作用。

在此我们重点来分析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将之作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素材。

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根据历史记载我们知道,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而遭受了令人难以启齿的宫刑,按理他应该自裁,但正如他在本文中所写的那样“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他之所以隐忍苟活,是因为他还没有完成父亲的愿望。完成父亲的愿望是他苟活的一个原因,其实更重要的是他身上所表现 出来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临终之际向司马迁倾述了自己著史的宏愿:“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於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从这个遗嘱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谈作为史家的高度责任感,司马迁也有很深的触动。司马迁在病榻前流泪表示:一定要继承父亲遗愿,“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所以继承父亲的志向,完成编修历史的任务,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动机之一。

司马迁写《史记》,也是为了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司马迁所生活的时代,汉朝统一大帝国已建立几十年,汉武帝时期在巩固大一统政权方面又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成就,需要有人把它记录下来,将古今进行比较,完成宣扬汉朝的历史使命。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说得很清楚:“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后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於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这段话表白了他以孔子为榜样,编修历史以端正世道人心的热切济世情怀和崇高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

因为这样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了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伟大著作。从相关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史记》是一部规模宏大的中国通史。在纵的方面,它记载了从传说时代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大约3000年的历史。这部通史贯彻了详近略远的原则,特别注意当代史的撰述。全书130篇中,写楚汉战争之后百余年史实的占半数以上。《史记》一方面发扬了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其实更重要的是为了突出宣传汉朝的功业,完成宣传汉朝的历史使命。横的方面,它记载了中原地区以至西到中亚,北至大漠,南至南越,东至大海这一广阔地域上各民族及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历史活动。在记述范围上,它几乎囊括了社会历史所有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交通、民族、民俗、宗教等各方面内容。所记人物则包括社会各阶层,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者、游侠、医生、以至农工商贾,都在书中得到反映。可以说它是一部组织严密、内容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巨著。广阔的时空与丰富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史记》也就成为前无古人的开创之作。

二、在挫折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在平日的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难免会遭遇挫折。有些人,将挫折看成是一种挑战,不断地努力奋斗,从而无数次超越自我,达到一个新的人生高度;有的人,稍有不顺心,就怨天尤人,仿佛他是全世界最不幸的人。前者淡化了挫折带来的痛苦,鼓起勇气,主动出击,推开了一扇希望之门;而后者,坐在已经关闭的门前恸哭流涕,这无疑只是坐以待毙。司马迁是前面一种人。

在古代有许多残酷的刑罚,但宫刑是其中最惨无人道、最灭绝人性的一种。它带给 2 受刑者的,不仅仅是肉体上的巨大伤害,更主要的是使受刑者的心灵蒙受了永远的耻辱。它使正常人身体残缺,心理残缺,使一个原本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再也不能泰然自若、昂首挺胸地活着。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曾经也想到了死,但他最终选择了活下来,他不甘心于无声无息地老死于野落荒村,不愿屈从于命运的安排,相信只要自己是一块金子,总有放出光芒的那一天,因此,他认为只有文学才是他赖以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最好武器,一方面文学可以用来抒写自己内心的愤懑,表白自己的人格,向黑暗的社会抗争。另一方面,文学还可以传世,不至于使自己的名声,文学才华被埋没,而使自己的人生价值一文不值。前人在困境中愤而著述的故事也给了他很大的鼓舞。在文中他这样说:“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于是他把痛苦耻辱全都埋在心底,调整心态,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在狱中发愤著书,终于倾尽他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三、追求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

中国有一种传统理念:“士可杀不可辱。”不甘受辱,视死如归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壮举。司马迁绝不是怕死之人,其实在当时的情况下,对他而言,活着,实在是比死沉重万分!但司马迁对自己生命的存在和归宿有着这样的认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功成名就,壮怀激烈从容赴死,固然是“重于泰山”,而事业没有完成,陷入绝境而默默无闻地死去,则“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司马迁之所以“减死一等”,自己向皇帝提出接受宫刑,甘心受辱隐忍不死,是为着“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这是司马迁的生死观:人生事业,超越死生。这一选择,无疑是比死更加艰难的“伟大的痛苦”。这种超越精神的伟大之处在于,在生活的绝境中心中始终怀着希望,在屈辱和痛楚中保持进取的自信和尊严。这种精神也来源于伟大人物身上:“且西伯,伯也,拘于□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司马迁忍辱负重,想要自杀而最终选择了活下来,为的是“退而论书策”“曼辞以自饰”。这种超越死生超越时空的理念,是人的灵魂的净化、人的思想的升华、人的价值的实现。

其实生命的真谛就在于追寻。追求不同,价值体现也就各不相同。世间万物中,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感觉到了自身的尊严与价值,在家庭中,我们有了家庭价值;在社会中,我们有了社会的价值。任何一个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或感觉不到自己存活的价值的人,是不幸的,也是痛苦的。

《报任安书》体现的人文精神是丰富的,远非上面几点所能概括。教师在教学中深入文本,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教师将作品中的有关精神品质挖掘出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让人文精神的光芒能够一代一代地闪耀下去,那么当他们面临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候都能从容应对,坚强地活下去,使他们的生命也能彰显出绚烂的色彩。

篇3: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教育渗透策略论文

关键词:文本内蕴,情感体验,以生为本,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育,其核心就是人文精神。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这是教育理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其现实意义远远超越了教育本身。正如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和谐发展,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文本中的人文价值,注重提升学生的道德涵养和审美情愫,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人文教育,具体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挖掘文本内蕴,体悟人文之美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可见,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要学好语言文学知识,而且要学会如何做人。由于新教材所选的文本不管是散文、诗歌,还是小说、寓言,都是作者思想智慧的结晶;在作品的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人文因素,达到“文道结合”的极高境界。这就要求一线教师深入钻研教材,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向,积极挖掘文本蕴含的人文价值。正如法国艺术家罗丹坦言:“美是到处存在的,在我们的视野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我们只有充分挖掘语文课中的丰富的美育资源,才能要实现如下审美化的教学目标:

首先,善于寻找文本中的自然美。作者在各自创作的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既展现了大好河山的自然美,也表达了作家的审美观点,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对此进行的精辟概括。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写景的作品时,不仅要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美,而且要培养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不断提高美的鉴赏能力。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不少作品反映自然美的,诸如朱自清的《春》和郦道元的《三峡》中的景物描写,王维的《山居秋瞑》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古代诗词中对自然美的描绘更是突出,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其人文内涵,就能让学生感悟人文之美。

其次,仔细挖掘课文中的社会美。所谓社会美,就是指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美,它既包括精神现象,又包括物质现象。凡是表现主人公高尚的情操和真挚情感的的文章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美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逐步提高道德水准和审美能力,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核心的人生观,正确辨别现实生活中的真假与善恶。诸如《岳阳楼记》的情愫美、《背影》中的人情美和《我的叔叔于勒》中对当时社会生活中丑恶现象的揭露,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生活中的真、善、美或假、恶、丑的主旨,这些都是学生茁壮成长所必需的精神养料。

二、诱发情感体验,荡激人文精神

初中语文教育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的教育,即教师利用教材中的文本资源来培育学生,使更多的学生汲取精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初中语文教材中不少作品渗透了人文精神,诸如《散步》中蕴含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背影》中体现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林中小溪》中歌颂了小溪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美丽的西双版纳》中突显了作者对祖国美丽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俗风情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膜拜之情。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抓住如下名人的经典之句诱发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古代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定信念和抱负,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怀;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胆忠诚与爱国情操,岑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依依惜别之柔情,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锐意进取的精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当代毛泽东“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伟大理想和博大胸襟,这些精辟的感叹都能点燃学生情感火苗,以利学生从内心深处荡激人文精神。

三、注重以生为本,激活人文情怀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拥有豁达的人文情怀。作为教师只有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能从内心深处尊重、赏识每一个学生,才能使学生在尊重、自信中发现自我,产生胜任感和使命感。因此,我们要找准最佳的教学时机,放飞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浑厚的的人文氛围中展示自己的价值,切身感悟到创新所带来的的无比快乐。众所周知:语文只是依靠语言文字来塑造形象、抒发感情、描绘情景的,而语言又是人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外壳,两者有机统一,缺一不可;让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闸门是初中语文教学思维训练的重要内容。所以,我们一旦要千方百计的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像空间,促使学生在知识的星空中自由的翱翔,尽情的释放自己,愉快的感悟人生。譬如,当学生学完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后,我就要求学生针对小说的结尾进行续写,许多学生兴趣盎然,有的学生描写主人公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后,竟然连滚带爬到了一座破庙里,晚上他梦见自己金榜题名———考中举人,但还没有来得及庆祝就一命呜呼了;有的描写成孔乙己后来拄着拐杖艰难的走到一家豆腐店门口,店主人立即吩咐家人把孔乙己抬进了家门,经过一段时间的疗养,孔乙己身体基本康复,店主人借给孔乙己2000枚铜钱开了一爿小书店,生意还算红火。新中国成立后,孔乙己担任了合作社会计,还娶了一个农村姑娘为妻,生活幸福美满。类似的续写,学生创造了一个个新的孔乙己形象,有效的激活了人文情怀。

篇4: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教育渗透策略论文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

(一)将语文“技术化”

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教师教学的目的功利而又明确:提高学生的分数。初中阶段,“中考”成了指挥棒,这就导致初中语文教学偏重技能训练,导致内容丰富的语文课逐渐演变为背课文、理解文章背景、概括文章大意的机械课。这种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而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渗入,导致语文成为一种应试的工具。这让承载着深厚人文底蕴的语文课削弱了它自身最重要的属性。

(二)语文同实际生活脱离

学以致用。孔子曾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学习语文,就是用来指导我们的生活。而放眼社会,我们不难发现,不文明的言语不绝于耳,不文明的行为屡禁不止。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信息科技时代。强化人文教育在这个特有的历史时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初中阶段是学生塑造价值观与形成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因而,加大初中语文课上的人文精神渗透,是培养新时期人才的重要举措。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策略

(一)注重人性教育,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二者不可偏废其一。应试教育下,很多教师将教书放在第一位,却将育人这个很重要的问题逐渐忘记。教师要通过讲课传递给学生人性之美。比如,在讲《生命,生命》时,作者所呼唤的“生命,生命”,表达了她珍爱生命、对生命的强烈热爱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师通过这样一篇文章,要传递给学生珍爱生命、珍惜光阴,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价值、体现价值,让自己的生命具有活力、绚烂而有光彩的思想。再比如《背影》中,作者的父亲虽然行动不便,却仍旧坚持穿过铁道为作者买橘子的情景,诠释了父爱。这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体味人间这种情感,同时让学生领悟中华文明“百善孝为先”的传统。

天生我材必有用。作为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些初中生因太过“活泼”而被教师训斥,理由为“沉默是金”,话说得越多,则分数越低。这种无稽之谈就是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教师的责任是引导,而并不是对学生的否定。这就要求教师有很强的责任感,充分了解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并加以合理的引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师的讲课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一些教师不顾学生的承受度,不考量学生的兴趣点,只是一味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随着时间的积累,学生会对教师产生逆反心理,学习积极性会下降,从而影响课堂效率、教学质量。以学生为本,就要针对不断变化的学情,随时调整教学策略与进度。兴趣是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催化剂,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要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加强对学生的熟悉程度,发掘学生的兴趣点,从而在讲课的时候,有针对性地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激活学生的兴趣点、求知欲、好奇心,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来。

(三)重视传统文化的力量

当前,科学技术发达,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在海量的信息世界中徜徉。随着网络的不断渗透,初中生也在频繁的接触网络,他们在这五彩斑斓的网络世界中寻找着自己的兴趣点。这种缺乏营养的快餐文化,对初中生的知识建构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学生更乐意去接受易于理解的大众文化,而不愿意去学习中国的灿烂文化。人文精神非常重要的一种体现就是高度珍视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传统文化,能领略先人所创造的人文精神遗产,对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当前初中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读经典。在课堂上,教师应配合所讲课的内容,加入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的讲解,塑造语文课堂浓厚的人文气氛。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够感受到人文精神的力量。

篇5: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教育渗透策略论文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以及良好品格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了解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情况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格品德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使学生的身心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人文精神;高中语文;渗透

一、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作用

人文精神是生活和生存的内在驱动力,其对高中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仍有许多教师没有充分利用教材,再加上教师的能力有限以及课程设置不合理等,使得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效果不佳。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二、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策略

1.优化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

首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氛围,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如在《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文章的学习中,课下,教师可以让学生再读一读《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在阅读之后写出自己的读书体会。当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后,教师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让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其次,教师还应该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结合教材内容选择一些经典的影视作品或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等让学生观看,将抽象的、与学生生活实际距离较远的内容更加直观地展现出来。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今后人文精神的渗透奠定基础。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辩论赛或者演讲比赛,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学作品,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最终使人文精神更好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

2.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构建人文精神课堂

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是人文精神能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的关键。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与交流。第一,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能盲目提问,所提的问题要有意义、逻辑性要强,可以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的提问方式,并在提问的过程中注意总结,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调整教学,使得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得到最大限度的融合与渗透。第二,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还离不开教师对学生中肯的评价和及时的鼓励。对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做出真诚的.、中肯的评价,针对不同的学生要给出不同的评价语言。如对于学习态度不认真的学生,教师不能一味打压,而应该在肯定学生优点的基础上,给予学生继续钻研和认真学习的信心。此外,课堂评价要具有丰富性和具体性,不能笼统地夸赞学生,而应该针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具体的评价。如学生在读完一篇文章之后,教师要尽可能地少说“读得真好”“你真棒”之类的话,而应该说:“你读得真好,从你的朗读中,老师听得出你融入了自己的真实感情和感受,把我们班的同学都带入了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中,特别是你的……,让我们记忆尤深,你能再读一次吗?”听了这样的评语,学生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去。

3.扩充教师的知识面,增强教师对人文精神的认识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到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意义,并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将教材中体现人文精神的内容找出来。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通过现代信息网络不断地丰富人文精神的素材,指导学生在自学中感受人文精神。这样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够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从而实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对学生的发展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的同时,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最终为高素质、高人文素养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彭伏生.基于人文精神渗透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上),(7):11-12.

[2]李彬.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对策探索[J].考试周刊,(21):51.

篇6: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一、利用教材内容渗透人文精神

新版教材为贴近学生生活,无论是每一首古诗、每一段音乐还是某一个故事,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因此可以潜移默化地渗透人文精神。在人教版《生物学》这套教材中,有多首诗歌与生物知识紧密结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还将人文精神教育融入自然科学教育之中。我们作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发挥文学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在讲述“环境影响生物”这部分内容时,引用了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让学生能够更直接地感受不同的海拔高度造成的温度不同,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繁殖,在这样的教学气氛中,学生一定会对即将学习的生物知识产生美感,不仅增添了教学的情趣,也丰富了课堂的人文蕴涵。

二、挖掘教材社会功能,渗透人文精神

在日常生物教学中,我们可以渗透生物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一些内容,从而使学生充分理解生物学知识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应用,在体会生物科技给人们带来健康与舒适的同时,更能增强自己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但同时也要理性地提醒学生,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人类正面临着环境污染、温室效应、人口膨胀、能源枯竭等严重的威胁。但是同时我们要知道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生命科学本身造成的,要解决它们就要提升我们的人文精神,依靠科学的方法,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让学生来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意识和人文意识。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渗透人文精神

1.经典故事导课

要有意识地设计新课导入,渗透人文精神。如,在学习“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一课时,让学生讲“晏子使楚”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齐国的良民到了楚国就成了盗贼”等,在思考与讨论的过程中唤起了学生对伟大政治家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找到了这个故事背后的生物学意义――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在这样的生物课堂上,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2.倡导探究性实验

除了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之外,生物实验课以及课外实践活动也是培养科学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开发探索性实验,给学生提供发挥潜能的机会。另一方面,在实验教学中,教师既要注意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采集与处理数据及演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回归自然、理解生物,如此加深学生对生物科学本质的理解。

3.开展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也是活跃学习气氛、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从生物学科的学习中获得的生物思想和生物方法,以及由此向其他领域迁移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四、利用生物学发展史,渗透人文精神

生物学发展史记录着每位生物学家的研究活动,饱含着科学家们的理想与信念,他们在研究与发现过程中的快乐与辛苦。教师可以通过以下这三方面培养人文精神。

1.通过阐释生物学史中的矛盾与争论来培养人文精神

2.通过介绍生物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来培养人文精神

3.通过了解生物学家的人格和信念来培养人文精神

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课程,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动手实验实践的能力,而且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完善人格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采取恰当的途径与方法进行适时的人文教育,就需要教师在实践中继续不断地钻研和探索。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启迪学生的生命意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刘恩山,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刘绍春。人文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兼论人文教育的功能[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

[3]刘铁芳。当代人文精神与教育略论[J].教育科学研究,.

[4]夏洛特・布勒。人本主义心理学导论[M].陈宝恺,译。华夏出版社,1987.

[5]徐志远。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J].广东社会科学,.

[6]赵春音。弘扬人文精神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

篇7: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教育渗透策略论文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附属龚路中学 黎肖鸿

语文教学就是一门美的艺术,必须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语文之美,欣赏语文之美,并创造更多语文之美,让人文精神焕发绚丽的光彩。作为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堂,如何才能让语文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之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添点“人味”,抹点“情愫”,加点“文香”,掺点“动感”,缀点“时尚”。这样,“五味俱全”的语文课堂才会独具魅力,充满“人文之美”。

一、激活文本,融入“人味”,激发学生二次创作的兴趣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教师如果不加处理,激活文本,不引导学生展开想像,不懂得指导学生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融入“人味”,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以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为例: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融入“人味”的问题: 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

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

在这些问题的激发下,学生二次创作的趣味盎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

“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

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也同样感受到了作品之中的“人味”。这难道不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人文之美吗?

二、创设情境,注入“情愫”,引导学生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文本也不是无情之物,而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涌动生命情感境界。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创设情境,不注入“情愫”,不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想,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

若教师适时地问一句:

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

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情愫”,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

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从《我与地坛》中体会母子情深,从《边城》中认识祖孙、兄弟之情,从《我愿意是急流》中领悟无私恋情,从《雨霖铃》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情别绪,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的确,语文教学确实是情意绵绵,怎一个情字了得!

三、放飞思绪,植入“文香”,“诗化”学生欣赏生命的心灵

长期以来,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语文教学,片面追求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偏重于语文知识、技能的培养,语文课堂过度地进行语言文字知识、技能的传授和练习,失却了人文关怀,造成了语文教学中情感的缺失与人文的流放。正是因为对于语文工具性的偏执,对于人文教育的忽视,我们的语文课堂缺少了人性、人情和人道,缺少了人文关怀,课堂变得干瘪、单调、乏味,甚至面目可憎。久而久之,学生的情感被钝化了,人格被异化了。更可悲的是语文课堂在窒息了学生的同时,本身也逃脱不了被学生抛弃的命运。

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据统计,现行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文学类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由此可见,放飞思绪,植入“文香”,“诗化”学生欣赏生命的心灵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石钟山记》一文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难得的一幕: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像推测,这位学生认为:

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同样,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像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亘古未有”。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的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

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放飞想像,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像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让学生放飞思绪,给语文课堂植入“文香”翰墨,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四、引入生活,掺点“动感”,点燃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激情

生活犹如潮水,每时每刻都激荡着我们的情感,刷新着我们的知识。教师只要能在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动,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仔细玩味,语文课堂就必然会充满激情,绽放出美丽的人文光彩。

要想给语文课堂引入“生活味”,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经验为基础,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通过内引、外联、对比等方法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等实践活动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能力。

例如:《项脊轩志》后记部分: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但只有引入生活,掺点“动感”,点燃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激情,为学生架设理解沟通的桥梁,才会让学生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

于是我问学生:

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

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

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于是就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像,引入生活,为学生架设理解沟通的桥梁,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五、关注经典,体现“时尚”,拓展语文教学新视野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抓住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特征,将社会与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语文课堂上,教师恰当地导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类知识,可以创设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激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激活他们的思维。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经典,体现“时尚”,鼓励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批判精神,拓展语文教学新视野。

例如教授《秋水》一课时,我把该文处理为合作研讨的“研究型”学习,课前要求他们小组合作,通过辅助资源或上网搜集有关“庄子”的资料,利用资料合作研究庄子及《逍遥游》。

课前五分钟语文活动,学生推荐诗歌《锦瑟》,我巧妙利用“庄生晓梦迷蝴蝶”引出庄子,让学生 围绕“你知庄子有多少?”的问题谈谈各自的见解。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让我惊喜的是学生收集到的资料丰富异常。有的甚至以庄子的《庄子》、鲍鹏山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为例子,分析庄子及其思想和艺术特色。接着,以《秋水》为例剖析。我让学生合作找出重要实词、虚词解释意义,并联系学过知识拓展归纳词类用法;理解重点句子,注意特殊句式的特点,各小组互问互答进行竞赛。再让学生讨论问题:最后,我让学生合作练习,质疑《秋水》,再进行课堂总结。学生热情高涨,各小组长组织,全体学生踊跃参与,讨论激烈,旁征博引。

在课堂总结时,有一位学生发言:

“本文让我们领略到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设喻精妙,妙趣横生的特点。我们小组比较了诸子散文可以看出:同列”百家争鸣“的诸子圣坛之席,庄子反对“孔孟之道”,与荀子共倡“顺乎自然”;同是诸子散文发展的第二阶段,即战国中叶的著作,孟子以语言犀利,气势磅礴,雄辨扬名;庄子则以海阔天空,神思飞越的浪漫主义色彩长存。”

学生言毕,博得大家的热烈掌声和赞赏。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共享,学生明显尝到甜头。

他们自主学习,合作研究了“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辨析”、“特殊文言句式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文化还有生命力吗”等专题,在学生中掀起了“古文热”。这无疑是来自语文课堂合作和谐,共享学习的延伸。

在语文教学中,将课堂主体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合作,和谐研究,共享学习。教师充当引导者、点拨者的角色,让学生在学习中满足合作共享的心理需要,使师生在语文教学中体验“五味俱全”愉悦舒畅的感受,享受人文精神赋予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解读中国教育》钟启泉 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10)

2、《纵论语文教育观》李杏保 陈钟梁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9)

3、《语文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杨再隋 编著(语文出版社 2010.10)

4、《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师大出版社 2008.7)

5、《人文精神的坚守与呼唤》叶朗(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0.01.02)

篇8: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教育渗透策略论文

一、利用STS教育,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化学科学的价值

STS教育是在现实的技术和社会环境下教授学生科学内容, 突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 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生产和发展中的应用。而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自然科学的价值以及人类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也是人文精神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以往的教学我们要么只注重强调化学技术的重要性和化学对人类社会做出的贡献;要么片面突出化学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白色污染、温室效应、环境污染等问题。学生不能全面的认识化学科学的价值, 没有形成全面的化学价值观。所以在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化学教学中, 不但要教给学生化学知识即化学是什么, 还要教会学生化学思维方式即化学怎么用,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化学情感即如何利用化学为人类服务, 怎样解决化学技术滥用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

例如, 通过我们给学生们介绍:氨的工业合成、高分子材料的研制和使用、新药的研究和开发等化学科学发展中的典型事件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是一门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学科, 化学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通过讲授一些重要化学元素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它们对环境的影响, 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的价值及正确利用化学知识技术为我们社会造福的重要性。如, 在氯气的性质学习中,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给学生介绍含氯化合物的漂白和消毒作用, 自来水厂通常是用氯气来杀菌消毒的, 让学生体会化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作用。同时我们还可以介绍在第一世界大战中氯气曾作为化学武器的事实, 让同学认识到化学技术的两面性, 它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可以带来灾难, 人类必须合理地利用化学物质充分利用其有利的一面来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

二、通过化学科学探究实验, 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人文精神

中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核心理念就是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 即让他们在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的同时, 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学化学探究实验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此过程中不仅仅是探究化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体验进行科学研究所经历的挫折和磨难, 培养他们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和勇于探索、刚毅顽强的科学品质及求真、求实的人文精神。

例如, 在做“人体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的异同”实验时, 某同学为了探究两种气体中氧气含量的不同设计了以下实验探究步骤: (1) 取两只体积相同的集气瓶, 把集气瓶分为五等份并做上标记。 (2) 分别收集一瓶呼出气体和一瓶空气, 在瓶中各放入一小块白磷。 (3) 加热双孔塞上的玻璃棒, 并与白磷接触, 塞紧塞子 (4) 反应完毕后, 把导管插入水槽中, 由于两种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不同, 所以集气瓶中进入水的体积也将会是不同的。该同学在实验过程中认真地完成了每一步操作, 当他满怀期望地观察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时, 却发现集气瓶中进入的水很少, 根本做不出比较。该同学非常迷惑, 仔细检查检验实验方案和操作都找不出问题所在, 实验探究的热情一度低落, 甚至想放弃实验。后来经小组交流讨论和老师的指导, 他找到了原因, 是实验最后一步没有把集气瓶冷却至室温导致瓶内压强较大导管中的水流不过去。改正后, 试验获得了成功。此次实验中该同学经历了成功的期待、失败的疑惑到最后的喜悦, 这个过程不仅提高了他科学探究的能力, 更培养了他面对困难挫折顽强进取的宝贵品质和求真、求实的人文精神。

三、加强化学社会实践活动,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新课程改革以来, 化学教材本着“从生活走进化学, 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设计理念, 在教材加入了生活的元素, 结合相关的化学知识设计了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如《高中化学必修1》中就有关于:分析空气污染的成因、雨水PH的测定、合金的用途、铝制易拉罐的使用等7项实践活动。教师利用教材中的化学实践活动素材, 鼓励学生走进社会, 走进生活, 参与实践, 进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是一种有益而无形的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弘扬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方式。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之后, 我们设计了题目为《酸雨的危害》的社会实践活动,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首先收集本地区的雨水, 并用PH试纸测定酸度, 若是酸雨, 分析酸雨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并提出减轻酸雨危害的建议。然后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做一个关于酸雨危害的社会调查, 分析公众对酸雨的认识程度。活动过程中, 学生积极性很高, 活动结束后很多同学反映收获很大。他们说, 原来只是从书本上了解酸雨, 可通过这次实践活动真是认识了酸雨, 了解了酸雨的危害, 增强了我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我们今后一定从一点一滴做起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途径和方法很多, 我们需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同时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过程中, 我们不能撇开化学知识, 孤立片面地进行人文教育, 那样会影响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我们应该将人文精神教育渗透到化学教学当中, 使化学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为一体, 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 .

[2]王磊.化学必修课教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4) .

篇9: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教育渗透策略论文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教学 人文精神 渗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B-0143-02

人文精神是指人类对世界的不断探求以及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它包含着对人格和道德信念的追寻,对人的尊重,对生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等问题的反思。培养人文精神是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目标,对完善学生人格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缺乏一定的人文精神,这与计算机专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也与当前中国企业由制造向创造转型的要求不适应,只有将自身的人文精神融入创作过程中,才能创造出更有特色、富于内涵的作品。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

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主要表现在:

(一)人文知识贫乏,缺乏创造力。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差,人文知识匮乏,造成对知识的理解力和领悟力较差,缺少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偏重于纯专业技术的反复练习,设计的作品多处于模仿阶段,很少能创作出有灵性的作品。

(二)人文价值迷失,缺乏责任心。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价值观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沉迷游戏、网络等虚拟世界,学习缺乏动力,对老师布置的练习敷衍了事,缺乏恒心和责任心。

(三)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在缺失人文精神的学生心中,金钱成为最大的追求,对良心、美德、人格等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不重视,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这些学生走进社会后,与企业文化格格不入,工作上难有新发展,生活上精神萎靡,不能很好地融合到社会环境中。

二、计算机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强大学生的人格和精神。计算机技术是以人为本的技术。教师在传授计算机技术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开发人员倾注的文化思想,让学生领悟到计算机学科是具有人文色彩的科学,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科学发展、人文精神延续的过程,增强学生努力学习人文科学的兴趣,树立探索世界及追求自身价值的决心和信心,使学生在人格和精神上强大起来。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专家研究发现,人文精神教育在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方面有着技术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直以来,教育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但多年的教育经验发现学生创新意识与逻辑思维跟不上社会发展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用了很多,但收效不大,根本原因是学生的人文精神的缺失,容易成为纯技术的空心人。人文精神只有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学生才能随社会发展辩证地思考遇到的问题,将创新的思维融入到作品和社会实践过程中,解决人的需求,也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加深对敬业守信、创新务实的职业精神的理解。

(三)有利于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人文教育是质量的保障,缺乏人文教育的职业教育,也许会取得暂时的成功,但从长远看是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许多知名企业愿意选择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是因为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文底蕴和人文精神,适应性比中职生相对更强,发展潜力更大。职业教育要想前途光明,从内外部环境来看,其生存和发展也要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加厚其发展的根基。

三、计算机技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措施

(一)挖掘教材人文情感,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情感,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也是维系社会关系的纽带。当事物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时,学生才能产生学习的兴趣,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学习和思考中。因此,作为老师既要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与价值观,把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入教学任务中,赋予教学内容新的生命力。

笔者在讲flash动画设计中的古代名画《清明上河图》配乐案例时,首先课前让学生上网搜集有关古代名画《清明上河图》的介绍内容和认为适合做名画配乐的歌曲。上课时先向学生展示《清明上河图》,引导学生评论这幅图美在哪里,配什么音乐更合适,有什么感想。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学生说以前语文课都讲过《清明上河图》,但没什么印象,现在从专业设计作品的角度重新审视这幅名画,敬佩画家用高度概括和集中的手法,广泛而细致地描写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形象和民俗风貌,无论是从绘画艺术价值或从历史价值而言,皆堪称国之瑰宝。他们领悟到作品离不开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还需要顽强的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语文等科目重新认识其重要性。也有学生说用我国的传统历史文化作为作品素材,拓展了创作思路,以后要多用民族性的元素,创作出更有内涵的作品。还有学生说名画配名曲能产生不一样的感觉,流行歌曲好听,古典音乐一样有魅力,以后要多听听我国的古典音乐。学生在教学案例中掌握了技术,感受和领悟民族情结和艺术情感,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

(二)用人文精神构建和谐师生情。充满人文精神的教学是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教育过程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交流情感和心灵碰撞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的教学热情、亲切的话语、生动的例子,能感染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时产生愉快的心情,对知识接受更快。如介绍网站网址知识时笔者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熟悉的互联网企业,让学生了解具有不同特色的企业发展史,明白创业者的艰辛以及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走技术创新之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加深对互联网的了解,明确今后的奋斗目标和就业方向。对学生沉迷游戏的问题,家长、学校、社会都觉得头痛,笔者认为易疏不易堵,不能一见学生上课玩游戏就批评,而应多与学生交流,从中发现原因所在。例如,很多学生沉迷游戏是因为觉得学习无聊,或者自己控制力差,或者在网络、游戏中寻求寄托。教师应注意多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尊重与鼓励,让学生了解迷恋游戏、网络的后果,教给学生积极学习人际交往能力、摆脱空虚的方法,与学生约定先学习后玩益智游戏等。师生相处良好,学生有什么困惑也愿与老师倾诉,学习兴趣、学习信心也逐渐得到了提高。

(三)树立健康的计算机应用理念。目前职业教育存在“重技能、轻精神”的问题,还不能很好地实现“技能”、“人格”的统一。所以在教学中,既要注重技能教育,还要重视人文教育。在教学flash动画设计时,除了讲解技术方面的知识,还应注意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引导学生思考从人的欣赏角度处理颜色、图片和文本的搭配,以及如何宣扬积极主题等,并让学生明白创作完美的作品平常要多积累各种知识,增强自身人文底蕴。又如,在传授信息安全知识中,发现有学生崇拜黑客,笔者以“熊猫烧香”病毒事件为例,组织学生从黑客的概念,以及事件给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等多方面进行讨论,让学生清楚做人除了有一定的技术外,更要有责任感,是非要分明,要学法守法,不能做违法的事情,养成安全、合法使用技术的良好习惯。还有教授PS平面设计时,学生对这门课非常有兴趣,运用PS技术设计了不同内容的作品,但作为老师也经常提醒学生不能乱用PS技术,乱用PS会造成虚假信息,严重的话会违反法纪,并以某同学开玩笑将女同学的照片PS成裸照,甚至上传到互联网上,最后承担法律后果的事例警示学生,灌输学以致用于正道的道理,懂得做人比做事更重要。

人文精神教育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促进学生意志、情感等方面全面、健康发展,它加强了职业教育中对人精神层面的培养,实现了 “完整职业人”的培养目标。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除了教会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外,更主要是以自身专业知识优势引导学生将掌握专业技能与内化人文精神有机结合,努力成为具有一定专业技能与人文素质的职业人。

【参考文献】

[1]江代有.计算机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探讨[J].电子设计工程,2012(6)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魏书生与民主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脊柱骨折外科学下一篇:小学英语国培计划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