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人文精神

2022-09-11

课堂教学是师生校园生活的重要部分, 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是建设人文校园的关键。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建设人文校园有以下策略:

一、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师人文精神的塑造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实施人文教育, 建设人文校园的基本前提。教师的人文素养包括教师的人格修养、精神追求, 也包括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涉及的人文内容, 包括教育的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的实施方法和手段。只有努力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师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语文教材、现实生活中的人文教育素材信手拈来, 才能用自身的人格来塑造学生的人格, 用自身的精神来培养学生的精神, 使学生从心灵深处领会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才能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思想, 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

中学语文教材中, 有大量的人文教育素材, 包含了丰富的人文思想, 如果我们学习语文仅是满足于记住和理解课本知识, 而不是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感悟, 就不能从素材中汲取智慧, 丰富我们内心的情感, 更谈不上人文素质的提高了。所以教师应解放思想, 大胆尝试, 勇于创新, 突破教材的思维定式开展教学。笔者在教史特生的《我与地坛》一文时, 讲到作者母亲对他的爱, 为了让学生更深的体会这种爱, 我给学生补充了作者另一篇写母爱的文章《合欢树》, 两相比较之后, 学生较深刻地体会到了作者的母亲是如何在苦难的折磨中走完她的人生历程, 如何在苦难中默默地承受着命运的重压, 正是母亲的这种“活法”, 解答了作者怎样生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 使他在逆境中更加坚强。然后教师顺势引导我们要“深爱母亲, 感受亲情”, 要“学会感恩”, 课后给学生留了一个作文话题“我与母亲”, 让学生去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母亲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 抒写自己对母亲的真挚情感。笔者在批阅学生的作文时发现, 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动情了, 懂事了, 开始重新审视母爱, 知道怎样珍惜母爱了!

三、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人文教育素材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提升人文素养

经典代表着历史, 而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文教育素材, 语文教师要灵活应用。笔者曾在课前演讲的时间给学生讲过一个发生在现实生活中, 轰动全国的孝子绑架案, 一对在广州打工的兄弟, 为了筹钱挽救母亲的性命, 在派出所门口含泪实施绑架, 目的就是想警方拿出一万八千块钱救母。我给学生提了两个问题:如何看待兄弟俩的犯罪?如何看待兄弟俩的孝心?这是一场情与法的讨论。很多学生认为, 儿子孝顺母亲是应该的, 是值得肯定的;但孝顺的前提是守法, 孝顺不能成为犯罪的理由。通过讨论, 学生再次接受了孝心教育、法纪教育, 也较深刻理解了情与法的关系。笔者任教的学校和英国的某所学校是友好学校, 每年都派师生互访, 每次学生出国之前, 我都要对他们进行国情、文化、礼仪方面的教育, 教会他们如何做一个中国人, 如何做一个中国学生, 如何与外国学生交朋友等。前不久, 日本奥伊斯嘉组织的一个代表团来我校参观并联欢, 有部分学生表现出了过激情绪, 认为在历史上日本发动过侵华战争, 又篡改历史教科书, 否认侵略历史, 肆意伤害我国人民的感情。笔者结合《夏令营的较量》 (著名德育工作者孙晓云1993年发表并引起全国教育界大讨论的一篇报告文学) 和学生一起讨论:“我们该如何还原历史的真实, 捍卫民族的尊严?如何面对竞争和较量?如何面对来访的日本代表团?通过讨论, 师生的民族意识、爱国情怀、忠诚、责任、宽容、理智、友好、谦逊等人文素养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四、创新中学语文教学模式, 构建人文课堂

人文校园的建设离不开课堂教学的人文化, 离不开人文课堂的支撑。所以创新语文教学模式, 构建人文课堂, 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建设人文校园的主渠道。

1、以人为本, 开展个性教育。

个性差异是人性的基本内容。以人为本要求强调和尊重个性, 开展个性教育需要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接受情况给予客观的评价, 使学生在轻松、自信的氛围中获得学习的乐趣。笔者任教的法语班, 不到三十个同学, 学生因为家庭条件好, 养尊处优, 以自我为中心;部分学生由于学习底子薄, 听课吃力, 自信心缺乏, 产生了厌学情绪。作为教师, 首先就应了解学生具体情况, 调整教学目标, 降低难度;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强化人文教育, 重塑学生自信心, 培养学生与人为善, 坦诚磊落的处事能力。笔者在教授《五人墓碑记》, 讲到文章中心“激于义而死”时, 针对学生中意气用事, 出现矛盾甚至暴力事件的情况, 给学生讲了孔子的经典名句“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希望大家做一个心灵勇敢, 有着宽广胸怀和高远志向的君子。不过, 教师的这种人文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教师的耐心与坚持。也许, 我们每天给学生以一滴水般的智慧的滋润, 日积月累, 也可能会成就学生的大智慧。

2、开展研究性学习,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主动学习。

笔者在高中自读课文《道士塔》一课学习之前, 给学生布置了周末作业, 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资料, 了解与课文有关的背景, 开一次讨论会, 写一篇研究报告, 并给学生提供了两个话题“外国列强窃掠中国文化遗产的罪恶”“敦煌文化的形成、发展历史及价值”。通过学生自己动手, 学生获取了丰富的知识, 比较全面地认识了敦煌文化的价值, 同时, 对旧中国的落后和统治阶级的腐败以及外国列强窃掠中国文化遗产的丑恶行径, 同学们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在这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民族意识、文化意识都得到提升。另外, 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教材之外的研究课题, 让学生自觉探究教材之外的人文思想。笔者认为, 通过研究性学习所收到的教学效果, 是一般教学所不及的。

3、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丰富学科教学内容。

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系统, 精心制作课件, 扩展课程内容, 加强直观性。在教《我的呼吁》一文时, 为了让学生直观了解人类因为饥饿、疾病、暴行、战争而经受的各种灾难时, 我精心选取了自然中各种生命美丽绽放的画面, 选取了非洲女孩因饥饿, 营养不良, 枯瘦如柴的画面, 选取了美国“911”惨案、美伊战争中血淋淋的画面……随着一幅幅画面的直观展示, 美与丑的对比, 学生的心被震撼了, 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作者呼吁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这个主题, 同时, 这些画面也激发了学生尊重生命、从善去恶、远离暴行、向往和平的美好情感。笔者认为, 直观的画面有时可以胜过教师口头讲解。

当然, 人文校园不是仅靠一两门课程、一两节课就可以完成的, 人文教育的空间是全方位的, 教育的形式也是多渠道的。

上一篇:关于高职高专英语语法教学的几点思考下一篇:庆阳香包的艺术特色与文化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