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的课堂更精彩

2024-05-25

生成的课堂更精彩(精选十篇)

生成的课堂更精彩 篇1

一、认真倾听,及时捕捉

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即使我们在备课的时候预设了各种可能,但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时,几十个孩子的思维还会有我们始料不及的。在我们听课的过程中,有的老师由于紧张,在考虑下一个环节,所以没有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学生回答时呈现的思维亮点就稍纵即逝了,错过了一个很好的解决重点或难点的时机。所以,教师一定不要拘泥于教案,要在课堂中注意倾听学生发言,捕捉可利用的生成资源,解决一个有价值的生成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课堂增加亮点。

在五年级《找因数》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老师带领学生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老师说一个数,学生手中卡片上的数是它的因数,就到前边来。老师说过几个数后,一个孩子指着拿1卡片的孩子说:“你别回来了,你就站在前面吧!因为1是任何数的因数。”另一个孩子说:“老师我还发现不仅1是任何数的因数,而且还是这些因数里最小的一个。”

一个找因数的小练习,竟然引发了学生的思维火花,不仅点燃了一个同学的智慧,还引燃其他同学的智慧,这样的课堂能不精彩吗?这样利用学生的生成资源解决知识点,不比我们硬教给他的效果好得多吗?

二、预设留白,促进生成

以往我们在备课时,尤其是准备公开课时,总觉得教案越详细越好,其实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越细,越不容易生成资源。有的教师的设计已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所以要给学生留有生成的空间。

比如,在学完找倍数之后,做一个拍手游戏。6个同学依次报数,遇到7的倍数不报数,拍手示意,错的同学淘汰。

一组同学完成得特别好,一直到100了,也没错,同学们都给他们组鼓掌。老师问:“你们有什么秘诀吗?”接下来留给学生思考。一会儿,就有同学回答:我在心里默数每个人应报的数。我用乘法口诀先找到7的倍数,其他的就不管了,记住这几个数,到我报时不报就好了。我还发现,有6个同学,报7的倍数,第一次是第一个同学拍手,第二次就是第二个同学拍手,以此类推……

看到这里,我想我们作为老师可能都没有考虑到这个规律吧!一个开放性的提问,给学生一个思考的大空间。不要小看了我们的学生,他们的发现多好啊!这样的提问不仅解决这个问题,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思考的习惯,也使课堂更加精彩。因此,我们在课堂上不要仅限于解决几个练习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多给孩子思考的空间,他们会还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三、反馈中求生成,求高效

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后,往往会要学生汇报答案,汇报完老师就问:“都谁答对了?”或是“谁跟他的结果一样啊?错的改过来。”其实给学生一个正确的答案固然重要,但学生的错例可能更能反映课堂教学的问题,所以,反馈这个环节很重要。在这个环节里,要注重错例带给我们的新生成的信息。

在四年级测试中出现了这样一道题,125-(25+78),学生做完,老师要求同桌互相检查。有的学生提出错误解法,用125-25,然后+78,结果是178。而正确结果是22。学生为此争论开来,那么这道题能不能简算,如何简算?这样就生成了一个新的知识点。“老师,这道题能简算,但不是像他那样简算,如果去掉括号,+78就应该变成-78,结果就对了。”“我也发现这个规律了,而且减去的是后两个数的和,所以去掉括号就应该依次减去这两个数。”

看,一道错题引发了孩子们这么多的思考,不仅解决了这道题,还生成了新的规律,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多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不能忽略课堂上的错误资源,要及时发现错误中隐含的有价值的教学信息,及时处理,使教学在扎实的土壤里开出绚烂的花。

动态生成性的美术课堂更精彩 篇2

摘要:

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过分刻意追求预设教学目标的完整,把课堂教学环节都挤满,而是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根据教学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依据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随时灵活地调整教学过程,设计和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使课堂活动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教学状态,追求一种真实、自然、民主的教学情景。学生能愉悦地思考、感悟、实践、创造,从而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动态生成、体验、想象、创造、交流

今天当我们的课程改革逐步走进校园,新课程理念正日益走近教师的时候,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是否悄然地更新呢?还在追求教案的精心设计,有条不紊地实施,以期达到行云流水的效果吗?还怀旧地在讲台前动情地直抒胸怀、指点画面吗?反思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我们是否一次次地千方百计地把孩子们引领到自己设计的教程?我们是否通过循循善诱地启发把孩子们的思维束缚到自己预设的标准答案中来呢?一次次地聆听教授特级大师的教诲,细细拜读教育专家们的指导理论,沐浴着课堂改革的春风,让我有了一点点豁然开朗。美术课堂只有坚持动态生成式的教学,才能使美术课堂焕发勃勃生机,才能使师生互动发展。

由此,我想到了当今美术课堂教学的一种现状:教师唯恐课堂容量不大,唯恐学生在课堂中收获太小,把整堂课安排得满满的:大量信息充斥其中,繁琐的设计,使课堂花里胡哨;教者花招繁多,事无巨细,学生应接不暇,不胜其烦。试想:一幅国画中,景物纷至沓来、拥挤不堪,能算得上好的作品么?任何一堂美术课,在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里,不可能让所有的教学形式都现身于课堂我们要学会取舍,要学会应对课堂的生动灵活性。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不是让热闹的课堂冷场,更不是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是在依据教学设计的环节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捕捉新的契机而进行弹性化的教学,为美术课堂创造学生自主体验空间,留足学生自主想象空间,创设学生自主创造的空间,形成更多师生交流的空间。这样美术课堂教学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探索,有所创造。

一、创造学生自主体验的空间

南宋画家马远和夏圭的山水画有“马一角”和“夏半边”之称,他们往往以山水一隅或春柳初绽的山径,寥寥野枝,淡淡帆影渐行渐远于画面远处,点化了大自然的磅礴之气。正所谓“咫尺有万里之势”。同样我们的美术课堂也不必面面俱到,对于老师来说重要的不是告诉学生发现了什么,而是做一名引导者,把最甜的甘蔗留给学生自己去品尝。大可抓住主线,以点带面,以四两拨千斤,多留一点时间,给学生营造体验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空白处真切地感受、体验并产生独特的认识。

我在执教五年级《微观世界》时,以《微观世界》录象为媒介创设有效情境,以放大镜为道具,以美术欣赏要素点、线、形、色为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静心体验、感悟,一个反刍、消化的时空。我在执教五年级《微观世界》一课时,先从影片《微观世界》里截取一个精彩片段:呈现在大屏幕上的是一群被放大的蚂蚁世界,它们正忙碌着。学生的眼球被屏幕上放大的蚂蚁世界所吸引,发出了‚拍这部片子的人真不简单‛、‚他们要花多长时间去观察这些小生命呀‛、‚原来这就是微观世界,拍这部电影的人是多么细致认真呀!‛的感慨!

我让学生带上放大镜,做一回小蚂蚁,也来一次微观世界的旅行,并让他们带上美术欣赏的要素点、线、形、色去体验从蚂蚁的角度观察自己的手以及周围的世界。

学生们带着放大镜一个个又饶有兴味地观察着,教室里安静极了……这些‚小蚂蚁们‛观察得非常认真。

一会儿,学生欣喜地叫了起来:‚我手背的汗毛孔是一个个点‛、‚我手心里有一个大黑点那是一颗痣‛、‚拇指上有许多弯弯曲曲的线‛、‚我发现掌纹的颜色比其他地方深一些,手背的颜色比手心的颜色又深一些‛、‚我看到手背上的汗毛是一根根直线,还有一些线纵横交错组成了奇怪的形状,我还看到手背上的脉管有点泛青色‛……

师:‚再用放大镜看看周围的世界,看看同学们课前收集来的‘宝贝’,又看到了什么?别忘了现在你是一只小小的蚂蚁。‛

教室里静悄悄的。

“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们在沉静的观察、体验中感悟着微观世界的魅力,使课堂平添了几分含蓄与空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室里静悄悄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这重要时刻。”这是理想的教育境界。因为这是一种深思的沉默,一种回味的沉默;沉默也是一种参与,一种内在的参与——在沉默的外表下,学生思想的火花在迸发。

二、留足学生自主想象空间

齐白石不摹水波,笔下墨虾却游走于清流,几笔水草好似“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徐志摩语)。欣赏中国画艺术,看是其一,想象和感受“所看”背后的,或方可体味其中的韵味。好比琴声无形,仍使听者切切。正如老子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同样在美术课堂老师把也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想象空间,把思考留给自己,把课堂留给学生。课堂剪影:

教师以极快的速度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孙悟空的形象,调动学生的兴趣,然后问:‚同学们,想不想再看老师画一幅,不过这次老师更厉害,能背对黑板眼睛不看去作画。‛随即教师又用毛笔蘸墨在黑板事先铺好的宣纸上随意画了弯弯曲曲的粗粗一笔:‚猜猜老师画的像什么?‛生:‚像海马、像蛇、像路……‛师:‚到底是什么,老师也不知道,但老师随意的一笔却让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想象,可见你们的想象力多么丰富。想看一幅真正的画吗?想和孙悟空一样本领超群吗?‛老师出示由一只鞋变成的孔雀形象,并利用课件转动那只变孔雀的鞋激发学生想象,不同的位臵可以变成什么。随即教师又拿出几张用白纸剪出的鞋和用彩笔画的并在黑板上摆出不同的角度,让学生展开想象并在黑板上添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老师给的越多,学生越受到限制。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具有灵性的“艺术家”,他们对艺术的好奇心,在成人眼里“怪异”的想象力,常令我们教师自愧不如。“没有想象就无法进行艺术创作。”在美术课堂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给予鼓励、给予因势利导,给予呵护学生的童心,为孩子们留足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创意无限地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美术的天空自由翱

翔!

三、创设学生自主创造的空间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就是“留白”,国画给欣赏者主动参与留下了极大的空间,让欣赏者在艺术空白中凭借丰富的想象并进行艺术的再创造,把创作与欣赏联结起来,共同创造余味无穷的深邃意境。即所谓“无画处皆成妙境”。我们的美术课堂也要给学生留多一些创造的空间。课堂剪影:

走进五(2)班教室,我发现讲台上的一堆学具,于是我问是谁的,请拿回去。不料却遭到同学的反对,在大家的七嘴八舌中我明白了:原来是一位同学因数学课用铅笔、尺子、橡皮等学具拼插着玩儿,遭到老师没收而放在讲台上。

职业的本能使我觉得应进一步和学生探讨,至少看问题不要那么绝对。‚我尊重大家的意见,决定不还他学具,但你们想知道老师对玩学具的看法吗?‛‚想!‛‚首先,我也不赞成上课玩学具,数学老师处出于关心他的角度没收了他的学具。但老师从欣赏的角度看,觉得拼插的学具造型很有趣。‛学生们露出惊讶的神情。我顺手将那个拼插学具拿到眼前欣赏一番,继续说到:‚我认为他拼插得很好,有几分创意。我们在第二课学过《形体的组合》,我们来分析一下:铅笔是锥体和圆柱体的组合,橡皮是立方体……将所有的物体组合在一起也能构成一种新的组合物,这是一种创造,也是学习的延伸,这难道不是一种应用吗?‛

学生听了我的话频频点头。我顺势提出玩学具的条件:

1、将你的学具以及书包里好玩的东西进行拼摆,穿插或组合,要说出想法或意图。

2、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但要记清自己的学具,发生纠纷,老师不给解决。

3、完成拼插造型后,进行写生。

这下教室里沸腾了。学生们纷纷拿出自己的学习用具,场面十分热闹。有的将学具平铺成农家小院,有的将学具拼插组成战斗机,有的将学具重叠成一架立交桥……很快学生们进入了写生阶段,他们认真地描摹着,眼前的学具是他们常见的物品,但却如磁铁一般吸引着他们的眼球,他们似乎屏住呼吸在作画,生怕弄出响声把自己拼插的造型震到了……

玩是学生的天性,课堂上学生偷偷玩学习用具,作为教师可以把它没收甚至一气之下摔坏,然而学生依旧回我行我素。不如顺水推舟,留出时间让学生率性而为玩一玩学具。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孩子不会玩了,那将是教育的悲哀。但在这里美术课堂的留白不是对知识的丢弃,不是放任自流,而是通过留给让学生玩的时空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以特有的经验方式对学习材料进行选择、加工、改造,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完善知识,即在玩中求知,在玩中创造。陶行知说过:“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从玩学具到画学具谁说不是一种创造?

四、形成更多师生交流的空间

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能减少动态生成的障碍。当美术课堂成为师生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生命对话的载体时,我们的美术课堂就更灵动而精彩纷呈。课堂剪影:

新年的第一节美术课,我带着笑脸走进五(3)班教室。起立问好的时候,想到这是新年后我与同学们的第一次会面就说:‚同学们新年好!‛大家一愣,随即热烈地回过来一句‚老师新年好!‛打破程式化的问好,显然让学生们感到新鲜和兴奋。

在这充满温暖的气氛里,我紧接着又有了第二个灵感:‚刚才大家祝我‘新年好’,老师听了特别高兴。过节过生日,特别是新年的时候,人们经常相互祝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良好的祝愿。春节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说过祝福的话?有没有收到别人的祝福呢?‛这下,教室里可热闹了,大家你说我说争着发言。不过,我还是注意到有些同学虽然兴奋地听着,但一直没有举手。我又问:‚你能对同学、老师说说其他新年祝福的话吗?‛坐在最后一张位臵的××同学第一个发言——‚祝老师越来越美丽!‛哈,我一听美了:‚谢谢你的祝福,我感觉现在就美丽起来了。‛大家的话越来越多,后来同桌的每两个同学都互相说了祝福的话,大家都很开心。

‚现在,让我们打开美术课本,了解一下这学期的学习内容……‛我发现学生一个个学得特别投入。

课的最后,我说了我对全班同学的祝福——‚祝我们这里的每个人新年里平安、健康、快乐!‛带着暖暖的祝福,新年的第一节课下课了。

在美术课堂师生互道新年的祝福看似与预设的教学目标相去甚远,但在课堂上这样的师生交流拉近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协调了人际关系,使学生感悟到集体的温暖,当学生把老师当成自己的“大朋友”时,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师生之间的交流还可以有其他方式:眼神交流、手势交流、一个赞许的眼神,会使学生从中获得鼓舞和力量。在落实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同时,教师尤其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落实,我们美术老师要在课堂内外做一个有心人,不断产生出可以用于教学的灵感使我们的美术课堂学习活动更丰富、更生动。

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有时是刻意为之,有时则是因为受课堂时空限制是“随意”为之。但无论哪一种情况下的“动态性教学”,都要求起到铺垫、蓄势的作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性教学”情况,不是图省事和形式,而是追求一种真实、自然、敢于放手,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使师生的思想情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能再现师生真实而自然的生活情景,成为师生互动发展的于地。动态生成式教学能给教师和学生更多体验、感悟、实践、创造和发展的空间,达到引发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的教学效果;使我们看到了教材与学生的对语,看到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看到了学生成长的足迹,师生在寻找、解读和填补动态教学的过程中互相敞开心扉,互相启发激励,充分诠释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帮助学生、指导学生,促使每一个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预设让课堂生成更精彩 篇3

实施新课程以来,原先在教学中被忽视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逐渐进入教学视野。不少教师尝试打破以讲为主的灌输格局,重视学生参与,学生的声音开始在部分课堂里激荡。课堂教学过程因师生互动开始产生丰富的生成资源。在这一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境、“独到见解”和“独特体验”。但不管是突发性的,还是诱发性的课堂生成资源,只有被用来为课堂教学的充实、拓展、延伸服务时,才具有意义。然而目前许多教师对课堂中出现的生成内容缺乏价值判断。有的教师虽有合理、精美的预设,但对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诸多的即时生成的经验与问题、需要与体验、以及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发展落差和发展空间缺乏自觉关注,为此不能及时地回应,不能有效地回应,不少教师对发生在课堂上的生成点和生成内容的潜在价值孰视无睹,对学生即发的需要与问题缺乏敏感度,致使身边许多生成的教育、教学契机流失。有的冷漠处置,对学生的问题不闻也不问;有的蜻蜓点水,对学生的问题轻轻点过,没有及时抓住究底;有的束手无策,面对学生的问题,不能进行价值判断,一脸茫然,不知所措。

一、预设——生成的起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有预设的一面,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一切的预设了然于胸,做到胸中有丘壑,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那么如何有效的预设呢?

教师不但要预设学生的“已知”,还应该注重预设学生的“未知”。学生可能知道了什么,知道了多少,又有哪些是有可能不知道的,“未知”的,教师应该“心中有数”。因此,在教学方案设计中要有“弹性区间”,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对过程要多作假设:学生会如何说?我又该如何引?不妨多模拟些情景,多估计些情况,使预设更有宽度、厚度、深度和广度,在横向、纵向相结合的预设中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的进行对话,也才有可能收到许多预约的精彩;也只有这样,当课堂出现未曾预见或无法预见的情况时,教师才有足够的智慧去应对,从而将课堂引向精彩,而不至于听之任之,甚至手足无措,方寸大乱。

二、生成——预设的升华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成的过程。课堂是动态存在的。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致参与课堂教学,从而使课堂呈现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现实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教学处于动态的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所以说预设的教学方案是“外出旅行时的指南,而不是火车行驶的固定路线和时刻表。”

著名教授叶澜先生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那如何找到意外的通道和捕捉美丽的风景呢?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转变自己的角色,即从“教书匠”转变为“艺术大师”,这样,我们的课堂将实现“时时升华,处处升华”。

1、精心预设、更关注生成

教学是一个动态系统,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不可能按教师预先设想好的同一思维轨道运行,总是会提出一些“怪问”等意外情况,因此课堂不能再是教案剧的演绎舞台,而是根据学生变化的学习需要,成为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弹性调控过程。记得有一次上课开始时,我对学生说:“明天就是“三八”妇女节了,你们愿不愿意为你们的母亲及学校的女老师送上一些节日祝福?”我的本来意图是让学生说出一些如“万事如意、一帆风顺”等祝词,然后引出这些只是人们的美好祝愿,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人生难免有挫折,这样就自然而然的导出课题了。可不料大多数的学生都回答:“不愿意。”这跟我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我有点愣住了,但转而一想,这也可以作为新的导课方式,所以接下去就说:“看来我想得到你们的祝福不太容易,这真让我伤心。真的,人生难免有挫折,你们现在就让我碰了一个小小的‘钉子’。”听了之后,全班的同学就笑了起来,接下来的课就顺利地开展下去了。

2、关注生成,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能说真话,表真情,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这样才能将学生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都调动起来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教学“动态生成”呈现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而这样的“动态生成”需要教师提供一个能促进有效学习的环境,即不受传统束缚,敢想、敢说、敢做,不屈从权威的气氛;一种没有威胁、批评,对不同意见、想法均能受到重视、尊重、赞扬与鼓励的环境。这样的环境能使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用不寻常的方式来运用其思维与想像。如在《坚强意识品质》一课中,有一位老师举了“龟兔赛跑”的事例,当他问学生:“现在你手中有一面锦旗,你认为应该奖给谁?”不料学生却回答说给兔子。如果老师能故意用不解的语气问:“为什么要奖给兔子锦旗呢?”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大声训斥,及时地调整教学计划,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这样可能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3、关注生成,适时引导

思想品德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我们关注“生成性教育资源”,不能仅停留在捕捉到教学实践中即时生成的情境、问题和信息,如果对这些生成性的教育契机不进行引导,它们仅仅是一个情境、一个问题、一个信息而已。像上面“龟兔赛跑”这个案例,老师不是训斥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说出把锦旗送给兔子的理由,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使得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真正内化为理性的认识。

生成的课堂更精彩 篇4

一、将错就错, 峰回路转

古人云:“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错误, 作为教师, 应把学生的犯错看成是尝试和创新的过程, 将错误当做一种生成性的资源, 有效、合理地加以利用, 通过分析、比较和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自我完善等方式, 促进教学相长, 互动发展.

例如, 教授“圆锥的认识”时, 教师让学生观察圆锥.在交流中, 有学生说:“圆锥有无数条高而且相等.”“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一个三角形.”面对学生的错误发现, 教师并没有马上作出评价, 而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辨析:“请认为圆锥有无数条高的同学来指一指、量一量教具上的高.”当有学生从顶点沿着侧面量到模具底面圆周上时, 立刻有学生站起来反驳:“高应该是垂直的, 不能斜着在侧面上量.”“高应该和底面垂直, 是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 所以只有一条.”认为高有无数条的学生听后恍然大悟.教师趁机问:“谁能来测量圆锥的高?”一石激起千层浪, 教室里响起了一片争论声.一名学生说:“只要在上面包一张纸, 找到底面圆心, 用一根铁丝穿进去直到顶点, 再测量这段铁丝就可以量出圆锥的高.”“那这个实心的圆锥, 铁丝怎么穿进去呢?”“我们可以把圆锥靠在墙边, 用体育课上测量身高的方法去量.”……学生相互交流、补充着, 在智慧交锋与碰撞中实现共识、共进、共享.事实胜于雄辩, 学生亲历了探索、交流、辨析的过程, 抹去了头脑中那些错误的猜想, 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课堂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 偏差、失误也必须是其中一部分, 有时反而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 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使课堂教学呈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精彩.

二、节外生枝, 捕捉亮点

课堂上, 学生往往不顺着教师的思路走, 或旁逸斜出, 或南辕北辙, 或背道而驰.这些“节外生枝”或许打乱了教学节奏, 但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教师要凭借教学智慧, 灵活调整教学方案, 使学生在这样不断地生成中得以发展, 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例如, 教授“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 教师出示这样一道开放性练习题;“有一张长方形的纸, 剪去一个角后, 还剩下几个角?”学生得出三种情况 (如下图) :

(3个角) (4个角) (5个角)

当教师准备进行下一环节时, 一名同学突然站起来兴奋地说;“老师, 我还有一种方法, 剪去一个角还剩下一个角.”顿时, 教室里嘘声四起.面对这“不和谐的音符”, 教师并没有回避而是从容地做了一个手势, 示意大家倾听他的想法.“题中并没说按直线剪下一个角, 我可以这样剪”

这时有些学生点了点头.教师激动地说:“这名同学的剪法很独特、很新颖, 连老师也没想到, 这道题要求我们剪去一个角, 并没有要

求我们怎么剪, 是沿直线剪, 还是沿曲线剪.他想到了沿曲线剪, 真了不起.”随后老师紧抓住这个生成问:“如果这样剪, 还剩下几个角呢?”学生有的说3个角, 有的说1个.教师请说3个角的学生指一指多出哪两个角, 学生在指的过程中自主回顾了角的特征, 进一步深化了角的含义, 又想出了其他的剪法, 有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积极捕捉了学生学习中的“节外生枝”, 并充分运用这一生成性资源.

三、顺水推舟, 巧借东风

课堂教学中, 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偶发事件, 我们不能因尴尬而刻意回避.例如, 一位老师在教授“圆的认识”时正在用圆规示范画圆, 突然圆规脚尖脱落, 快要画好的圆“夭折”了.继续画?圆心在哪?怎么办?这时的教师很尴尬, 正想擦掉重新画, 一名学生激动地说:“老师, 我能把这个圆补完整”.其他几名同学也附和道:“让我们试试吧”.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课堂情景, 教师索性让学生讨论怎么补圆.学生讨论得出:由于圆规两脚叉开的距离没变, 只要找准圆心就可以了.

师:怎么找圆心?

生1:用圆规在不完整的圆内试找.

生2:那样不准确, 也不科学, 可以拿起直尺, 去找直径, 两条直径的交点就是圆心.

生3:因为圆规两脚叉开的距离不变, 所以可以将圆规的一个脚尖放在圆上, 画一个新圆, 然后在圆上换一个位置再画一个新圆, 这两个新圆的交点就是圆心.

师:请同学上来演示一下. (学生分别演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 而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课堂出现意外, 教师抛开了原先预设的方案, 借助自己的灵感恰到好处地随机应变, 让学生相互探讨, 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巩固了圆心、直径、半径的概念, 从而转化为一首“美妙的插曲”.精彩有时就是这样在意外中生成的, 关键在于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成意识和调控艺术.

动态生成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篇5

一、 把角色还给学生,是动态生成的基础

把角色还给学生,教师就要充当“引路人”的角色。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其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不等待教师授之谓也。”也就是说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人,又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课堂上他们总是带着自己的已有经验、知识、思考和兴趣来参与学习。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就要把学生真正当做学习的主人。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怀、爱护、肯定和赞赏。往往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让学生如沐春风。只有教师欣赏学生、信任学生,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有了每一个学生的主动参与,一个个动态生成就会不断的涌现。我想:假如能给学生一个机会,就一定会还我们一个惊喜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真正做到了“教师走向学生”。

案例1:下面是七年级上“4.1用字母表示数”一节的教学片段。

师:一家电脑店上午卖出了2台电脑,下午卖出4台电脑。老板晚上回家不会记帐,你能帮他把这一天的收入记住吗?

(学生思考、讨论)

生1:我觉得可以用列表式记帐。

电脑(台)

生2:我觉得这样只是记住电脑的台数,不能表示出总收入是多少,所以我认为用未知数来表示每一台电脑的售价(元),则这一天的收入就是元。

生3:这样表示很好,可还是不够简明。我认为用元表示更简洁。因为上午2台+下午4台,共6台电脑,就是元。

生4:老师,我想补充一点,其实这里运用了我们学过的乘法分配律:(上讲台板书,还问,你们说对吗?)

……

在教学细节处理中给学生以充分自由选择的空间,引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有时设计太死、导的太多,学生就只能依赖教师的导而按部就班地展开学习。而学生一旦离开了导,就无法学,教师的教就变成了讲授教材,学生的学就变成回答问题了,由此可见,给学生一个探索问题的方向与路径,让学生沿着教师指导的前进方向,认真思考、积极探索、投入学习,必定会收获“未曾预约的精彩”。

二、 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是动态生成的起点

生成不是盲目的放任,它需要教师科学分析、灵活指导,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生活经验。忽视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那教学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厢情愿;离开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案例2:在七年级上“1.5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的教学过程中,两个负数比较大小是个难点。

师:如何用生活、学习中的事例比较-3与-5的大小?

(学生思考)

生1:考试的时候,被老师扣3分比被老师扣5分的分数高,所以-3>-5。

生2:作业本上出现3个错误的比出现5个错误的好,所以-3>-5。

生3:从同一高度上下降3米比下降5米所处的位置要高,所以-3>-5。

生4:比如欠钱,欠3百比欠5百的好,所以-3>-5。

生5:打球的时候,输3个球的球队比输5个求的球队打得好,所以-3>-5。

生6:一样多的零花钱,花了3块钱比花了5块钱的多,所以-3>-5。

生7:-3℃比-5℃热,所以-3>-5。

……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丰富的心理世界,都有一个七彩的经验世界。对他们来说,其经验世界都是独特的,对同一个问题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渗透着自己的个性与风格,常常表现出不同的理解,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所以教师不能简单地按照自己或课本中的逻辑来理解学生,作出非对即错的评价,而应透视学生的理解,洞察他们的思考方式和经验背景,作出相应的教学引导,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三、 精心预设,是动态生成的保障

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我们反对的是以教师教为本位的过度的预设,我们需要的是以学生学为重心的精心的预设,这种预设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学生的学习特点,反映学生从旧知到新知、从已知到未知、从生活到科学、从经验到理论的有意义学习过程。只有在备课时精心预设,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设计出多种应对策略,才能促进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精心预设并不是按照教案一成不变的照搬照套,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动态生成。没有精心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动态生成,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是辩证统一的。

案例3:下面是七年级下“5.4乘法公式”一节的教学片段。

计算下列各题

1. (1+x)(1-x) 2. (2a+3)(2a-3)

3. (100-1)(100+1)4. (x-6)(x+6)

师:现在我和大家一起做,看谁做得又快又准确。

(老师在讲台上做,学生独立做题)

约1分钟后,告诉大家已做完,学生发出惊叹声。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教室里静悄悄地,学生在努力计算,约2分钟后,有一个学生举手,表示已经做好。并把他的答案写在黑板上,大约又过了1分钟,大部分学生已经完成。

师:不知你们的方法是否和我一样?为什么我比你们做得快呢?

生(得“第二名”的学生):老师,你的做法应该与我们的做法不一样,我感觉到我的做法已经很快了,但还是比不上你的速度。

师:其实老师不是用多项式乘法法则做的,而是利用平方差公式做的!(稍停)那么什么是平方差公式呢?大家从这4个题中自己去找一找,看看存在什么规律,当你找到规律时也就知道什么是平方差公式了。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各自独立思考。

……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要使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精心预设必不可少,如果预设空间过于狭窄,答案唯一,必然无法动态生成。反之,如果预设空间太大,答案漫无边际,生成太杂,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看来,精心预设也要建立在研究学生情况的基础之上,把好一个“度”字。

四、 善待意外,是动态生成的关键

生成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篇6

一、协助学生完成发散性思维完善生成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习主体, 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 关注学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应善于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尽快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主动去思考、去探究。

笔者在执教《范进中举》一课时, 为了突出文章主题: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范进看了报帖之后, 只道:‘噫!好了, 我中了!’然后喜极而疯……你相信喜极而疯这个情节吗?”笔者预设学生可能答:“相信”, 谁知一个同学却说:“我不信, 不就是考个官职吗!也不至于就疯了吧!太不可思议了!”面对课堂上这种思维的发散, 笔者急中生智, 何不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讨论, 然后笔者用反推法做结。接着笔者让学生开始讨论:范进疯了可不可信?可信, 为什么?不可信, 又为什么?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终于有一位学生说出关键答案:“可信, 范进疯了, 在现在的社会不可信, 但在当时的社会, 由于封建科举制度毒害, 屡试不中, 他永远生活社会的最底层;考中了, 他就可以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对于范进来说, 考中举人真可谓一步登天, 他怎么不喜极而疯!”笔者为这个同学的精辟见解而拍手叫绝。少一些固定预设, 多一些课堂生成, 语文教学将会闪耀着思想的光辉。

二、提出的问题要提高思维含量把握生成

设计提问内容要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变化, 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 并能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提高问题的思维含量, 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 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 而且能发现“为什么”。同时, 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 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笔者在执教《孔乙己》时, 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是妙笔还是败笔?妙, 妙在哪里?败, 又败在哪里?”学生马上活跃起来, 有一部分同学就认为这就是败笔, “大约”“的确”确实是一对矛盾的词啊?经过同学激烈讨论, 答案逐渐清晰起来。学生看到了孔乙己的病态人格:穷困落魄却自命清高, 受人欺凌却死要面子, 身材高大却不事劳作, 没有生存能力。这样的人在断腿之后, 无论是自身还是社会, 给他的选择也只有死路一条, 所以说, 孔乙己“的确”是死了, 这样批判的矛头自然指向了封建科举制度。然后抓住“大约”两个字, 在文中寻找孔乙己“大约”死了的证据。通过周围人对孔乙己的态度, 可以看出他只是人们眼中的笑料, 没有人会去关心、验证他的死活。问题虽小, 却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一个富有启发性的立足点, 带动了对课文的全面阅读, 很好地完成了“预设的生成”。

三、巧设精妙问题引导生成

首先, 课堂提问应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示出的心理状态来加以把握。古人云:“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可见, 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 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心”和“达其辞”的最佳时机。

其次, 教学视角也是课堂提问时机选择的重要依据。提问的时机一旦迎合了教学需要并与教学视角相吻合则选准了“最佳时机”。一般是:当教学开始导入时;当教学到达教材的关键处时;当教学到达教材的疑难处时;当教学到达教材精华处时;当教学到达教材的矛盾处时;当教学到达教材的深奥处时等。

四、化解意外促进生成

每堂课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都会紧紧围绕这堂课的主要内容, 提问时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 猜想学生回答中可能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以及可能出现的思维方法上的缺陷, 据此设计解答的方案。然而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 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课堂上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 老师可以而且应该调整预设的问题, 针对意外有效提问, 这样能有效地化解意外, 促进生成。

教师尊重学生主体, 及时的调整, 机智的应变, 帮助学生“拨开云雾”, 顺利完成了预定的教学任务。

五、课堂留白多元生成

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矛盾, 重要的一点是在预设时要给课堂留白。“学起于思, 思缘于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课堂上有疑问才有学生自主的学习, 学生有疑问才有不断的进步。教师在预设时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充分地与文本对话。

笔者在执教《项链》时, 第二课时笔者把最后的20分钟留给了学生, 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挖掘“路瓦栽夫人”新形象新意义, 最后5分钟发表见解。

六、结语

总而言之, 老师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同学们去拯救一个被毒害的灵魂, 更重要的是放飞他们的思维, 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真正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教师应该学会倾听并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 敏锐地洞察他们各种想法的由来,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置疑。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把生成资源中有价值的问题巧妙嫁接到预设主干上, 才可能从一节课的精致走向每节课的精彩, 让语文课堂因生成而变得灵动飞扬、精彩无限!

(责任编辑:晏文)

2012.8 7

摘要: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是当前中学语文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实现语文课堂的精彩对于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环境效应。本研究基于“生成”的方法, 来尝试让语文课堂精彩化, 并论述了实现的具体方式, 包括协助学生完成发散性思维完善生成;提出的问题要提高思维含量把握生成;巧设精妙问题引导生成;化解意外促进生成和课堂留白多元生成。

有效生成让课堂变得更精彩 篇7

一、精心预设, 是有效课堂教学的起点

预设就是在课堂教学之前, 根据教学目标要求, 运用系统方法, 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诸因素做分析和策划, 是指导学生学习探究并获得发展的一种操作预案.新课程呼唤生成, 更关注精心的预设.

1. 目标预设从静态到动态

预设时要考虑怎样在过程中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当学生够不着目标时, 要考虑过程的再展开.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 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 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 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随着课堂的推进, 教学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 从而即时生成目标.

2. 预设时要“删繁就简”, 给师生活动留有更大空间

教学的预设要通过“删繁就简”, 学习素材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空间.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 我预设理解它们特征时就设置了这四个小环节: (1) 列举生活中的长、正方体; (2) 小组交流活动, 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3) 小组交流活动, 正方体有哪些特征; (4) 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的课堂设置, 充分削减了许多琐碎的提问, 扩大了学生领悟、交流的空间.

3. 预留“弹性时空”, 让师生活动更自如

在有弹性的教学预设中, 教师应充分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在预设时, 加强科学性、计划性, 为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 如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才会显示出胸有成竹的从容, 又不乏灵活机智的创造.

二、灵活驾驭, 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中心点

教学过程要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新性质, 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观做到:心中有案, 行中无案, 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 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 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亮点和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 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有效生成.

1. 学会倾听, 即时应答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没有想到的“可能”, 否则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这时教师要善于倾听, 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问题, 通过课中捕捉学生的信息, 处理信息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 使自己轻松地解决课中出现的各种可能.例如我在教学“认识整时”时, 小朋友已经有了看时间的经验了, 很多学生能读出整时, 这时就及时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能告诉大家吗?”就会激起学生的兴趣.假如学生读出了钟面时间, 由于超越了老师的预想, 而被一句“是吗?你真聪明!”的话巧妙搁置, 那课堂教学的生成价值就无从体现了.教师要学会倾听, 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学生身上, 要学会及时作出合适的应答 (包括评价、追问、启发、判断、组织等) , 通过多向交往作用, 推进教学进程.

2. 整合提炼, 有效活动

在交流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 来自学生的信息大多处于原生状态, 往往是零星的、模糊的, 这就需要老师自始至终研究学生, “选择”学生的创新信息, 加以汇集、丰富, 形成更为综合、完善的新认识, 并引出新的开放性问题, 引领学生把教学过程向更高水平推进.教学中有效地选择了学生生成的问题, 同时加以整合提炼.

3. 利用“错误”资源, 验证促使生成

课堂中学生出现的这样那样始料未及的错误是孩子们最朴实的思想和经验和最真实的暴露.一般情况下, 只要学生经过思考, 其错误中总会包含某种“合理”的成分, 有的甚至隐藏着一种超常的、一种独特的智慧的光芒.教师若能顺着学生的思路, 将“合理成分”激活, 让智慧光芒喷射而出,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作出修正, 助其走向成功的道路, 那么“错误”也可以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特级教师钟麒生老师在教学《分数的简单计算》时, 在讲到这两个分数相加等于多少时?有一名学生说“等于.”而另一名学生则说“等于.”这时钟老师没有批评也没有指正, 而是首先肯定了这名学生敢于提出不同答案的勇气, 然后让大家做一个小实验证明哪一个答案正确.学生开始忙乎起来, 画图的画图, 折纸的折纸, 还有的学生将自动笔芯折断做实验.这时刚才那个认为等于的学生从自己的练习本上撕下一张纸来, 把它对折成8等份, 小心地撕开, 先数出4张纸片, 再数出3张纸片, 说道:“好比这张纸是钟老师刚才吃的那块有8个格的巧克力, 钟老师先吃了4格, 即吃了巧克力的, 然后又吃了3格即吃了巧克力的, 那么也就是说, 老师第一次吃了4个, 第二次吃了3个, 合起来是7个, 最后的结果是.”听了这名学生的话, 刚才那名提出疑义的学生立刻明白了自己错在了哪里.钟老师顺势再次把刚才那名学生所说的作了多媒体的演示, 总结出了:同分母的分数相加, 分母不变, 分子相加.这样的教学, 让人感觉到了课堂最真实的一面, 也感觉到了教师的教育机制.

4. 捕捉新创意, 呈现精彩生成

课堂就像个网络, 学生则是网络的节点, 课堂上网络的节点都在活动, 每名学生都想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时教师更应该特别关注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呵护生成,使数学课堂更精彩 篇8

关键词: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教学资源,精彩课堂

新课程理论认为:理想的课堂是在既定价值引导下的自主建构的过程,是师生真实的互动过程,是动态生成的教学推进过程. 但是面对课堂上的非预设生成资源, 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发现并开发利用,使其转化为有用的教学资源,我们的课堂将充满激情的言语,充满智慧的火花,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巧用意外资源,呈现精彩生成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往往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出现, 使得课堂偏离了预定的轨道. 这时需要的是教师的经验和机智. 在紧扣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巧妙利用这种意外资源,让看似无法进行下去的教学环节实现几回路转,从而演绎出一段精彩.

教师既要有预设的能力也要有预防“意外”的机智. 这样方能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游刃有余. 这位教师巧妙地利用了课堂上的这次意外, 在这生成资源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能力.

二、善待错误资源,推进课堂生成

心理学家盖特曾说:“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 ”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 是课堂教学不可多得的生成资源. 这种错误资源需要教师用敏锐的眼光加以捕捉,更需要教师不断把准学生的思维脉搏,加以捕捉,加以利用.

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一名学生计算“1.6×2.5”忘记在结果点上小数点,所以把结果算成了400. 结果一出,学生便争论起来. “算错了,算错了,没有这么大. ”学生马上嚷嚷.这时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而是微笑着说:“大家评一评,这名同学的计算结果对吗? 如果错了,他错在哪里?应该怎么样改正? ”片刻后,有许多学生举起了手.

生1:我认为这样算不对. 1.6和2.5都不满十,相乘的结果怎么会超出100.

教师:把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联系起来比照,这个方法不错!

生2:他算错了. 他忘了小数点,应该在4后面点上小数点,结果应该是4.

教师:真是细心的孩子. 那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在计算小数乘法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问题一出,马上有学生积极回答: 要记得点上小数点. 还有学生说如果小数末尾有0的话,还要记得把0去掉.

从以上例子看,我们可以看出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既不能直接奉送“真理”,也不应该怕耽误时间而回避,而是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利用错误中有价值的因素对学生因势利导,让学生通过讨论、操作、实验等探究活动,得到正确的结果. 同时善待错误资源还推进了课堂中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引发新的思考.

三、捕捉多样化资源,促进互动生成

在数学课中,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学生总会有不同的解. 有些学生会有一些突发的灵感、瞬间的创造火花,这是他们学习的顿悟,教师应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评价这些多样化资源,并加以总结,引发不同生成. 这样才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能让学生的智慧闪耀光芒,打造精彩数学课堂.

例如,学生认识了“平均数”的意义后,教师出示了这样的一道练习:三(1)班第二小组的数学测试成绩如下表,求这个小组的平均分.

为了让学生充分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探讨时间,鼓励学生大胆求异.

生1:先计算4人总分:96 + 94 + 97 + 93 = 380,再计算平均分:380÷4 = 95(分).

生2:老师,这样计算太烦琐,还可以这样算:先凑整十数96 + 94 = 190,97 + 93 = 190,再用190×2÷4 = 95.

生3:我发现他们的成绩都在90分以上,所以先算90×4 = 360, 再计算个位上的数的和6 + 4 + 7 + 3 = 20. 用 (360 +20) ÷4 = 95就是平均分.

教师竖起了大拇指并表扬了他:“你真是爱动脑筋,能想出这么简便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了不起……”没等老师说完,另一名学生高举着手喊:“老师,我还有另一种方法,比他的还简便. ”教师满怀期待地对他说:“那好,请你向大家介绍你的方法. ”“既然分数都在90分之上, 平均分一定在90分以上, 所以只要求个位数的平均数就可以了. 个位数的平均数是(6 + 4 + 7 + 3) ÷4 = 5,再加上90就是平均分95了. ”他的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向他投去了赞赏的目光. 看来, 其他学生认可了他的方法. 教师趁热打铁,追问:“如果出现其他数,比如89,86,96,98,求这一组数的平均数,用他的方法可以吗? ”孩子们先是一愣,接着在纸上算了起来,很快就有人举手了.

生4:可以把平均数看成90,先算(6 + 6 + 8 - 1 - 4) ÷5 =3,再算90 + 3 = 93.

师:同学们真聪明,能积极开动脑筋思考,用自己创造的方法解决问题,真不简单. 尤其是张毅同学认真观察、善于发现,用最简单的方法帮我们解决了问题,再一次把掌声送给他.

在这节课中,学生们的生成有低层次的,也有深层次的,而教师通过学生的不同生成引发全体学生交流、讨论,达成共识. 这样,不仅使学生自主发现了知识,也使生成绽放出绚丽光彩,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动态生成”让小学英语课堂更精彩 篇9

一、点燃学习热情,激活学生思维

动态生成的课堂必须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产生探究新知的渴望和冲动。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对学习内容的探索就具有更高的热情。学生思维的不断活跃,表现为对问题的探索更热衷。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为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归纳出更加合理的结论。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首创性。在课堂提问的时候,避免学生的盲从现象,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如苏教译林版英语6A Unit 3 Holiday fun的学习,我们要学会的日常用语是Where did you go for the holiday?I went to.../What did you do...?学生在学到这一单元时,表现得非常兴奋,大谈自己有趣的假期生活。老师有个要求:用英语来表达自己假期的生活。学生在表达时,不但用到本单元重点学习的过去时态,还用到将来时态,如Where are you going to play this summer holiday?既然学生有“表达需要”,老师就可以予以点拨指导,随着学生的表达欲望添加新的学习内容。

在动态生成课堂上,教材不再具有不可侵犯的神圣性,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讨论随时改变课堂教学的方向,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整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课堂动态生成资源,以迎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捕捉创新信息,鼓励独到见解

小学生的脑袋瓜里已有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做老师的“应声虫”,我们教师要做到的是尊重这些“不同声音”,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具有创新意识的信息,然后因势利导,变成可以衍生其他教学内容的资源。面对不同的声音,教师要智慧选择,对有价值的观点就要顺着学生的思维方向,进行挖掘,哪怕是打乱了预定教学计划;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以鼓励为主,使学生发散思维,有利于课堂的动态生成;而对一些无聊的话题,教师要机智化解,不要让这些“闲话”占据课堂太多的空间。小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一旦把课堂放得太松,则会出现失控,维持纪律也会耽误课堂时间。

如学习苏教译林版英语6A Unit 4 Then and now时,教师在导入的时候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以前”和“现在”的不同。学生热情很高,热火朝天地讨论起自己小时候的趣事,对重点应该学习的“一般过去时”和“一般现在时”的区别,却没有过多注意。这时候,教师就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回到学习的正常轨道上来。如果有学生发现了动词过去时的变形,则要及时表扬,引导其他同学找到不规则动词过去时的变形规律,以便激发其他学生打开思维,继续探讨本课重要的语言点。

三、延迟评价判断,等待精彩生成

面对学生的不同声音,教师在评价的时候不妨等一等,从学生的观点中找到可以用的资源,作为动态生成的资源。教师延迟评价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自由畅想的空间,给学生自由发声的机会,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发更精彩的讨论。这样学生在互动过程中更加放松,更有利于迸发思维的火花。有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喜欢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等不及学生阐释问题答案的理由,以节省时间为由把学生的回答横刀斩下。尤其是在公开课上,教师为了课堂进行更完美,根本不给学生提出质疑的机会。这样机械的课堂那里还有精彩生成可言呢?

学习苏教译林版英语6A Unit 4 Then and now时,教师布置学生准备新旧两张照片,用“过去时”和“一般现在时”介绍两张照片的故事。有的同学对两种时态搞不清楚,表达时总有混淆现象。这时候,教师要等学生介绍完以后再评价,“错误”也是课堂生成的动态资源,可以拿过来作为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的“错误财富”。不过教师要委婉评价,并要感谢制造“错误资源”的同学,不要让学生感到不舒服。所以,教师在学生回答以后,要等一等再评价,发动全体同学一起来评论,把动态生成当成最有价值的资源来利用。

数学课堂因“动态生成”而更精彩 篇10

关键词:数学课堂;课堂实践;动态生成

G623.5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和学生都能够从中感觉到知识的增加,情感的互动,心灵之间的沟通的一个过程,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空间中不断展现生命的活力。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拥有一双慧眼,及时将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巧妙地纳入课堂临场发挥中呢?

一、善于寻找有益信息,促进教学生成

在开放式教学的深入开展,课堂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的情况下,应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有的信息教师可能也未曾料到,这就需教师提高课堂应变能力,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并能在亮点处引领,在冷场处引领,在迷茫处引领,在错误处引领,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通过对生成资源进行选择、整合、提炼等方法,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1.能对生成的资源进行选择。

在交流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来自学生的资源大多处于原生状态,往往是零星的、片面的、模糊的,这就需要老师自始至终研究学生,“选择”学生的创新信息,引领学生把教学过程向更高水平推进。在“选择”中需强调的是:不是学生说什么都一样好,没有任何取舍,而是要优选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优选的标准:一是有利于全面实现数学课程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二是符合数学学科学习的规律;三是符合数学教材、学生和生活实际。对个别学生的问题可以个别解决;对学生提出的常识性问题,可以当堂解决;师生当堂解决不了,可以在课外想办法解决;对一时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作为一种悬念,鼓励学生今后继续探究。如在教学《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自己剪三根小棒(线段)使这三根小棒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在集体反馈讨论中,我选择了一位学生做的其中一根较长、另两根极短的组合,这样非常直观地使学生理解不是所有的三条线段都能拼成三角形的,为进一步探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2.能对学生生成的资源进行整合。

这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横向的整合。在同一教学阶段,老师要从众多发言中优选部分发言内容进行简要归纳,以此形成共识。二是纵向的整合。在教学过程的结束阶段,老师要引导学生把前几个阶段形成的不同认识加以汇集、丰富,形成更为综合、完善的新认识,并引出新的开放性问题。如在《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这一内容中,我设计了一题:给你3厘米、5厘米、8厘米三条线段,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如果不能,能否改动其中一条,使它能实现接成三角形。有学生说改动3厘米的一条,我们变以这为例,探究可改为几厘米。有学生说大于3厘米,有的说大于3厘米小于13厘米的自然数,我通过对学生引导,让学生想象、猜想,充分整合了学生的意见,从而使学生很好的掌握了知识,也为改动其它两根线段的长度的探究奠定了基础,生成了新的研究课题。

3.能对学生生成的资源进行提炼。

对于一些极有价值的创新信息,师生应该再度归纳集合形成深层次、高质量的资源,使学生的健康人格、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可以及时地把它转化成全体同学共同的精神财富。如让学生当众介绍自己的探索过程、探索方法以及经验和体会,然后再让全体同学也亲身经历一番他的发现过程,从而获得各自的体验。

二、抓住意外信息,挖掘创新源泉

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人是有思想的,有差异的,师生的一个闪念、一个举动、一个误会,都可能增加教学中的非预设因素,可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进程。教师要及时捕捉这种“闪烁不定”的意外资源,并加以美化,成为可用资源。让意外生成精彩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平等对话点燃精彩课堂。如果我们习惯于用一个标准去要求学生,只会把学生的创造扼杀在萌芽状态,那我们的课堂永远只能是一种声音。 此外,让意外生成精彩,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求异思维有一种直觉感悟的能力,要能敏锐地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观众,并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再因势利导,进行教学。

如:我在上《认识时间》这节课时,让学生5分5分地数出每个数字代表的时间。正当学生听得认真时,忽然听到有一个男生在小聲嘀咕着:“这样数太繁了,只要记住四个数字就可以了。”我听了开始一愣,马上心一动,立即让他走上讲台进行讲解:“在钟面上,12和6是对称的,分别表示整时和半时;3和9也是对称的,分别表示15分和45分。” “多么有创意的见解呀!”我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这样一来,其他学生也兴趣盎然。我顺水推舟,干脆来个小组讨论。随着讨论的进行,不时有同学举手,不时有新的想法产生。

由于捕捉到的信息“价值不菲”,从而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迸发了智慧的火花。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意外资源,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

三、综合即时信息,调控教学活动

新课程倡导课堂生成的重要性。教学时教师要及时捕捉课堂中有效的“生成点”,引导学生去探索、去研究。我在教學“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的特征”时,先组织学生用长短不一的小棒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巡视中,我发现了以下几种不同的摆法:

(1)用4根小棒摆出的长方形,其中两根长、两根短。

(2)用6根同样长的小棒,摆出长为2、宽为1的长方形。

(3)宽由两根相同的短小棒摆成,一条长由两根相同的长小棒摆成,另一条长由4根相同的短小棒摆成,其中,一根长小棒的长度正好是短小棒长度的2倍。这种摆法出乎她意料。

于是我调整了教学:先展出1、2两种摆法,组织学生交流、比较,引导学生了解“对边”、初步感知“长方形的对边一样长”。之后,教师展示摆法3,立刻教室里响起了不同的声音:“这不是长方形,上下对边用的小棒不同。”“看上去还是挺象长方形的。”“上下对边用的小棒虽然不同,但是它们一样长,就是长方形。”“只要放在一起比一比,就知道了。”……在争论、辩论中,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了“不同的小棒也可以摆成长方形的对边,只要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就是长方形。”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正是在巡视中及时地发现了学生独立操作的独特资源,、加以灵活地利用,不断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我们可以感受到:在充满探索的过程中,让已经存在与学生头脑中的那些不那么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发展为科学的结论,是那样的自然、和谐、美好,人的理智和情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实质性的发展和提升。

四、利用错误信息,完善认知结构

教育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和发展过程,是学生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人格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成长过程,所以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教师要理解宽容,并鼓励学生从错误中找到药方。错误是一种真实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它是一面镜子,以错误为镜,可以知教学之得失。通过学生的错误,教师不但可以发现学生所学知识的不足,还可以从中发现他们的学习方法和策略。针对课堂交流中生成的这些错误,教师巧妙地将其转化为新的课堂教学资源,最终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如教学“平均数应用题”之后,教师出示了一道练习题:“张师傅第一天5小时加工32个零件,第二天3小时加工24个零件。张师傅这两天平均每小时加工零件多少个零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大部分学生列式为:(32+24)÷(5+3)=7(个)。有一位学生提出不同的做法:“我用32÷5=6.4(个)求出张师傅第一天平均每小时加工的零件,再用24÷3=8(个)求出王张师傅第二天平均每小时加工的零件,然后用(6.4+8)÷2=7.2(个),就可以算出张师傅这两天平均每小时加工的零件。”这时,教师并不立即给予表态,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寻找错误的原因:“若要张师傅两天平均每小时加工的零件相加后除以2,那么这道题应该怎么改?”这样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激活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身边的社会与自然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这种了解往往是模糊的,不太清晰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模糊的感知性知识清晰有效地表达出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建立数学知识的表象。

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会出现认识上的偏差,教师在课堂上应千方百计地通过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暴露其思维过程,特别是对这一过程中发生的错误,要牵而带之,引而不发。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错误的问题所在,巧妙地挖掘其中地错误资源,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把错误资源化为一次新的学习契机,从而牢固建构知识体系。

“错误”也可以生长出教学资源。师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一颦一笑,都可能造成教学的“一波三折”,引出精彩无限,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意外的收获。这种精彩,虽然无法预约,但是可以捕捉,可以放大,关键在于教师要有一定的生成意识和调控艺术。我们要想孩子们真正成为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就必须付出汗水和血,经历困难和失败,不要惧怕孩子的错误。让我们共同感悟错误给课堂带来的涌动的生命力和最真实的美丽吧!

动态生成的课堂,给我们教师带来新的挑战。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面对学生稍纵即逝的生成信息,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将生成视作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因为有了生成,才使得我们课堂充满了灵性,绽放出了精彩。

参考文献:

[1]吴飞燕,《关注课堂生成 张扬学生个性》,小学教育资源网,2005年3月.

[2]朱瑛,邓祖勇,《课堂生成资源——来自上帝的礼物》,《中小学管理》,2003年11月.

上一篇:有线电视维修管理研究下一篇:高层住宅三步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