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溃疡

2024-06-24

口腔黏膜溃疡(精选七篇)

口腔黏膜溃疡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治疗60例, 其中, 男35例, 女25例;年龄最大70岁, 最小10岁。口腔溃疡部位见于舌尖、舌缘、齿龈、上唇或下唇内侧缘和颊黏膜处。溃疡多发生于舌部、颊部黏膜等处, 为圆形、椭圆形及聚集成束或不规则形等。所有病例不伴有严重的牙周病及全身性疾病, 同时近期内未曾使用免疫制剂类;能按时定期复诊, 同时能严格遵从医嘱。溃疡直径在0.2~0.7 cm, 局部明显疼痛, 影响进食和说话。复发时间为1周~1个月, 有的在2月中反复发作3~4次。病变部位仅限于口腔黏膜, 未见眼和外生殖器溃疡。

1.2 药物组成

口炎散药物组成:金银花50 g、黄柏50 g、延胡索30 g、当归30 g、复方新诺明 (0.5 g/片) 30片、甲硝唑 (0.2 g/片) 30片、硫酸锌10 g。将前4味药共研为极细末, 再与余药配研均匀, 过7号筛。先以浓茶水拭去溃疡面上的假膜, 再涂本品于溃疡面上, 3~4次/d。

1.3 治疗方法

患者按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口炎散粉末治疗的实验组及常规方法治疗的对照组, 每组患者30例。同时在年龄、溃疡面积、溃疡程度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实验组用无菌棉棒将口炎散粉末均匀的涂抹于溃疡表面, 每日用药5次以上。睡前, 刷牙漱口后用以上方法涂药, 并酌情增加药量。对照组未涂口炎散粉末, 只按常规方法进行治疗, 直接用盐水涂擦于溃疡表面或用盐水含漱, 进食前后各1次, 6~8次/d。

2结果

经上述治疗的两组患者。其中实验组用药后2 d症状明显减轻, 局部疼痛消失, 恢复正常进食, 多在3~5 d后治愈;而对照组大多都在10~15 d后治愈。

3讨论

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病, 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可达30%以上。有些人常会口干舌燥, 甚至会因“嘴破”而痛到连喝水、吃东西都有困难。医学界目前发现, 当人体处于以下三种情况时就会诱发口腔溃疡:①免疫系统异常:当身体免疫系统异常时, 这些病毒会特别活跃, 溃疡也会明显恶化。有的患者表现为免疫缺陷, 有的患者则表现为自身免疫反应, 也就是由于各种因素, 使人体正常的免疫系统, 对自身组织抗原, 产生免疫反应, 而引起组织的破坏而发病。②过度疲劳:专家认为, 现代人生活紧张, 精神压力大, 口腔溃疡是一种因生活形态导致的“文明病”。事实上, 口腔溃疡患者有许多是在过度疲劳后发病的。③激素变化的影响:口腔溃疡也被认为与遗传、激素等因素有关, 如女性月经前口腔溃疡会有恶化情形, 更年期妇女也有病例增多现象, 但怀孕期妇女则发病率较低, 这些现象都显示溃疡的发生受激素变化影响。

可见, 口腔溃疡应该是身体变弱的信号。一般人认为, 口腔溃疡会在7~10 d内自行痊愈, 问题是许多患者的病情往往显得反反复复, 时好时坏, 影响饮食和起居, 令人困扰。所以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 应加强身体锻炼, 改善体质。若感到身体疲乏, 就应检查自己营养摄入是否均衡, 休息是否足够, 并适量补充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大便通畅是复发性口腔溃疡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治疗法, 应该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以清理肠胃。

在确定了病因不明, 没有特效药的前提下, 应以局部治疗为主, 以减轻症状, 促进溃疡表面愈合, 尽量减少患者痛苦成为首要任务。在排除了白塞病 (眼、口、生殖器综合征) 的基础上, 对复发性口腔黏膜溃疡应用口炎散进行局部外涂治疗, 并辅以局部无创性清理创面和局部按摩等方法, 使溃疡愈合, 取得了满意疗效。通过治疗使病程缩短, 症状减轻, 还可以延长发病间隔, 减少复发次数。分析该药治疗溃疡的机制是其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去腐生肌和促进口腔黏膜上皮再生修复创面的作用, 因该药具有麻油清香且止疼效果好, 患者很乐于接受[1]。

总之, 口炎散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口腔黏膜溃疡时, 其近期疗效较理想。一方面, 具有显著的促进溃疡愈合、减轻疼痛及抗菌消炎等作用, 且无明显的毒副反应;另一方面, 该药口感好, 使用方便, 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另外, 因口腔溃疡给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诸多不便, 所以首先应预防。劳逸结合, 适当锻炼身体, 提高抵抗力, 少食或不食辛辣及其他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果蔬, 保持大便通畅, 注意口腔卫生, 预防继发感染, 重视疾病, 早发现早治疗[2]。发病时应避免吃刺激性食物, 最好戒烟酒等。

参考文献

[1]曲少华, 袁新春, 顾雪琴.清胃散治疗复发性口疮24例.中国中医急症, 2006, 3:98.

口腔黏膜溃疡 篇2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口腔黏膜疾病,溃疡

口腔黏膜溃疡是口腔科常见疾病之一, 不仅有急、慢性之分, 还有良、恶性之分[1]。局部创伤或全身性疾病等因素均可引起口腔黏膜溃疡, 造成局部疼痛, 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不便, 精神上和身体上造成痛苦。传统单一的治疗方法虽然能够对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但由于该病具有反复性, 常易复发, 效果并不理想[2]。本院口腔科门诊对49例口腔黏膜溃疡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资料为在本院口腔科门诊进行治疗的口腔黏膜溃疡患者98例, 均反复发作, 依据《口腔黏膜病学》相关诊断标准[1], 确诊为复发性口腔溃疡。其中男39例, 女59例;年龄21~58岁, 平均29.2岁;病程6~24个月;所有患者均为单发病例, 形状为椭圆形或圆形, 直径0.2~0.8 cm, 主要分布于舌部36例, 颊部27例, 软硬腭16例, 上下唇内侧19例。

1.2 方法

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各49例。两组一般资料及病情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对照组于局部患处使用金霉素药膜, 1次/d, 并以0.2%洗必泰液含漱。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于加用中药膏涂抹于溃疡处, 2次/d, 与金霉素药膜分开使用。中药膏组成成分为:白芷10 g, 大黄10 g, 薄荷10 g, 芙蓉叶10 g, 五倍子10 g[3]。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随访并进行对比分析。

1.3 疗效评定标准

1.3.1 近期疗效

痊愈:口腔黏膜溃疡完全愈合, 水肿、充血、疼痛消失, 局部无不适感;有效:口腔黏膜溃疡明显减少, 创面愈合达2/3以上, 水肿、充血、疼痛明显减轻, 局部仍有轻微不适感;无效:口腔黏膜溃疡创面及症状均无明显变化。

1.3.2 远期疗效

痊愈:口腔溃疡不再复发持续1年以上;有效:口腔溃疡总间歇时间延长;无效:口腔溃疡间歇时间无改变, 仍持续复发[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观察组有效率为97.96%,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5.71%,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远期疗效

观察组有效率为89.80%,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7.5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溃烂、疼痛, 甚至周期性反复发作。复发性口腔黏膜溃疡1年可复发几次, 甚至每月复发, 或季节性复发。该病的发作部位主要集中在唇、颊、舌, 反复的疼痛使患者承受了巨大的痛苦。目前治疗口腔黏膜溃疡的方法主要是减轻疼痛、促进溃疡面愈合, 然而因该病易反复发作, 很多方法的疗效欠佳。

西医研究认为, 影响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患病因素有很多, 如遗传因素、免疫因素、消化道疾病因素、感染因素、心理因素及其他因素等。疾病的治疗应综合考虑多因素作用, 针对病因进行系统治疗。而中医研究对于口腔黏膜溃疡的认识则为外因以热毒为主, 内因为情志不遂损及心脾;或阴虚火旺, 内挟湿热上攻于口而致;或因口腔不洁, 显热毒邪乘机侵袭, 肌膜受腐而发;或因过食辛辣厚味之物, 导致心脾积热或腹感烽火燥邪, 火邪上炎循经上攻于口而发[4]。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滋阴、清热、泻火、补虚泻实, 内外兼治, 标本结合。尽管中、西医对疾病的发病机制各有论断, 但治疗的主要目的均为减轻疼痛, 促进溃疡面尽快愈合。目前治疗方式以局部用药居多, 也常有配合口服药物综合治疗, 疗效不一[5]。

本研究中, 对照组于局部患处使用金霉素药膜, 1次/d, 并以0.2%洗必泰液含漱。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于加用中药膏 (由白芷10 g, 大黄10 g, 薄荷10 g, 芙蓉叶10 g, 五倍子10 g制成) 涂抹于溃疡处, 2次/d。经观察发现, 观察组无论在近期疗效还是远期疗效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近期疗效观察组有效率为97.96%, 对照组为85.71%,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远期疗效察组有效率为89.80%, 对照组为77.5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疗效更佳, 无论在近期还是远期都具有着更大的优势。

金霉素, 又称氯四环素, 与四环素相似, 对革兰阳性球菌, 特别是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有效。金霉素药膜贴于口腔溃疡患处, 能够起到止痛、消炎、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临床中常与洗必泰 (药膜或药液) 联用, 治疗口腔黏膜溃疡, 虽然能够获得不错的疗效, 但往往容易复发。本研究中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了由多味中药制成的中药膏, 其中的芙蓉叶和五倍子具有解毒、杀菌、止痛的作用;薄荷具有疏风散热、收缩毛细血管、消肿止痛的作用;大黄能够解疮疡热毒, 并具有较好的抗感染作用[3];白芷则能止痛、生肌, 多种作用综合运用于口腔黏膜溃疡的治疗, 不仅能够减轻疼痛, 促进创面的愈合, 还能够起到消炎、杀菌的功效, 从而有效控制口腔溃疡的复发。

综上所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黏膜溃疡与单独采用西药局部治疗相比, 能够获得更为满意的疗效, 无论在近期还是远期疗效都体现了巨大的优势, 临床中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可首先考虑联合治疗。

参考文献

[1]李秉琦, 周曾同.口腔黏膜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0.

[2]魏玉芬, 董玉宏.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病因及治疗[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 2001, 18 (2) :86.

[3]许桂红, 牛群, 陈英超.中药口腔膏治疗口腔黏膜溃疡的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学, 2001, 25 (12) :931-932.

[4]汪文银, 何文霞.方俊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0, 16 (8) :212-214.

口腔黏膜溃疡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 我科共收治头颈部放疗患者105例, 其中68例给予了头颈部调强放射治疗。平均放疗剂量66.7 Gy。其中男性患者47例, 女性21例。中位年龄48岁。鼻咽癌25例, 喉癌13例, 舌癌8例, 甲状腺癌2例、口腔癌7例、鼻腔副鼻窦癌6例、大涎腺癌3例、下咽癌4例。其中34例使用了妙固口腔溃疡含漱液。

1.2 方法

放疗同期开始, 治疗组使用Access Pharmaceuticals公司生产的妙固口腔溃疡含漱液, 每次5~10 m L含漱约5 min或更长时间, 确保整个口腔被覆盖。4~6次/天。对照组用替硝唑含漱液含漱15 min, 4~6次/天。治疗组及对照组均使用至放疗结束后1周。观察放疗期间及放疗后1个月患者口腔黏膜变化。

1.3 观察指标

①放疗期间及放疗后1个月口腔黏膜炎发生的时间及程度, 评价标准:参照WHO抗癌药急性及亚急性毒性防压分度标准[2], 口腔溃疡依轻重防压程度分0~Ⅳ度。0度:黏膜正常;Ⅰ度:黏膜红斑疼痛, 不影响进食;Ⅱ度:黏膜红斑明显, 疼痛加重, 散在溃疡, 能进半流质饮食;Ⅲ度:黏膜溃疡及疼痛比Ⅱ度明显, 只能进流质饮食;Ⅳ度:疼痛剧烈, 溃疡融合成大片状, 不能进食。②止痛药使用及抗菌治疗情况。③治疗的耐受性及患者体质量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68例头颈部放疗患者口腔黏膜炎发生情况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治疗组患者发生Ⅲ度以上口腔黏膜炎的时间大大推迟, 未出现Ⅳ度口腔黏膜炎。放疗后1个月治疗组有52.9% (18/34) 的患者无明显口腔黏膜炎, 而对照组仅有14.7% (5/34) , P<0.05, 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2.2 68例头颈部放疗患者使用止痛药物、抗菌药物情况。

见表2。

2.3 68例头颈部放疗患者用药顺应性及口干体质量变化情况。

见表3。

3 讨论

口腔黏膜急性放射反应发生机制是由于放射线引起的黏膜下毛细血管内皮肿胀、坏死、局部循环障碍, 导致黏膜水肿、坏死、脱落, 以及受照射部位对微生物的抵抗力下降, 容易并发感染等。口腔黏膜急性放射反应在头颈部肿瘤放疗中极其常见, 其发生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甚至影响或中断治疗。目前对这种并发症西医尚无特效性治疗, 多采用激素以减轻黏膜水肿, 利多卡因以局部麻醉, 庆大霉素消炎治疗。

注:P<0.05

注:P<0.05

Mu Gard的主要成分是纯净水、甘油、苯甲醇、糖精钠、卡波姆均聚物A、氢氧化钾、柠檬酸、聚山梨醇脂60和磷酸。它是一种特制的能在口腔黏膜上, 形成薄薄的黏附性保护涂层的液体水凝胶。这种液体是假塑性的, 当在口腔内移动 (如在口腔内“嗖嗖”漱口时) , 其黏度降低, 能使这种液体遍布整个口腔。而当该液体黏附在黏膜上时, 黏度增加, 提供了一种保护层。这种保护层被发现具有预防和治疗口腔黏膜炎的功效[3,4,5]。

放射治疗的作用机制是利用射线破坏增殖活跃的细胞, 口腔黏膜细胞增殖活跃是放射线的主要作用位点, 口腔黏膜有的四大功能[6]:①屏障保护功能;②感觉功能;③温度调节功能;④分泌功能。而口腔黏膜的破坏导致上述功能的丧失, 从而产生口腔黏膜炎, 感觉障碍, 口腔干燥等一系列问题。重建患者的口腔黏膜屏障是治疗口腔黏膜炎的关键。妙固口腔溃疡含漱液可以在口腔中形成一层水凝胶, 隔绝了受损的口腔黏膜与口腔的微环境, 为口腔黏膜的修复提供了很好的环境, 其次改善了口腔微环境避免了有害细菌的生长, 良好的顺应性提高了患者的营养摄入, 促进了患者口腔黏膜的修复。

综上所述, 妙固口腔溃疡含漱液治疗组合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了Ⅲ度以上口腔溃疡的发生, 治疗组放疗后1个月口腔溃疡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 治疗期间使用一般止痛药及阿片类止痛药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抗菌药物使用例数也少于对照组。口干及体质量下降情况亦明显好于对照组。按疗程完成用药的顺应性也好于对照组。P<0.05, 均有统计学明显差异, 充分证明妙固口腔溃疡含漱液对头颈部放疗患者口腔黏膜炎有很好的预防及治疗效果,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傅跃进.康复新液在舌癌术后放疗性口腔溃疡的应用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 2011, 8 (6) :61-62.

[2]申文江, 王绿化.放射治疗损伤[M].北京: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 2001:66-81.

[3]Baud CM, Colon LE, Gerberich J, et al.Protection from RadiationInduced Oral Mucositis by MuGardTM Oral Rinse-A Clinial Study and in silico Analysis[C].The 18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the Multi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upportive Care in Cancer in Toronto, 2006.

[4]Duckert A, Wildfang I, Riesenbeck D, et al.Management of oral mucositis (OM) with a mucoadhesive oral rinse:European clinical experience[C].ESMO, 2010.

[5]Nowotnik DP, Dumas 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a Polymer-Based Liquid.For the Management of Oral Mucoditis[C].MASCC, 2014.

不同方法治疗口腔黏膜白斑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我院口腔科收治的100例确诊为OLK的患者, 按照随机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0例, 其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33例, 年龄 (46.1±1.1) 岁, 病程 (7.1±0.8) 年;对照组50例, 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30例, 年龄 (45.9±1.3) 岁, 病程 (7.3±0.8) 年。100例患者均在入院时行血糖、血脂、血压等常规等检查, 两组常规检查结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研究方法

观察组在给予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CO2激光手术治疗,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综合治疗, 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和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

1.2.1 综合治疗方法

给予患者口服 (片剂或胶囊) 维生素E0.1 g、维甲酸10.0 mg、维生素A 2.5万单位, 各3次/d, 连续治疗3个月[3]。

1.2.2 CO2激光手术治疗方法

CO2激光治疗是针对患者的OLK部位进行凝固炭化处理, 若创面深度过大, 不能一次性碳化完毕, 需要分层次、分级别进行凝固炭化, 之后进行局部麻醉, 去除碳化层, 结合创面具体情况判断患者的碳化治愈效果及创面碳化程度, 并给予抗生素、漱口等。

1.3 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的评估标准是依据治疗后患者OLK局部创口的愈合情况[4], 分为三个等级: (1) 无效:治疗后OLK患者黏膜病损面积缩小不明显 (<30.0%) , 且临床症状不见好转甚至加重; (2) 显效:治疗后病损面积较治疗前明显缩小 (>30.0%) , 临床症状部分好转, 有些症状已经消失; (3) 痊愈:治疗后OLK患者黏膜病损恢复正常, 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总有效率=痊愈+显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定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并行t检验, 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 按α=0.05的检验水准,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病损发病部位及其分型

两组患者OLK分为颗粒型、均质型、疣状型、溃疡型白斑, 发生部位分布在口底、舌腹、舌缘, 共335个病损区, 见表1。

2.2 两组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愈总有效率94.0%, 对照组治愈总有效率80.0%,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χ2=7.41, P<0.05) , 见表2。

2.3 两组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OLK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0%, 对照组OLK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4.0%, 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OLK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无确切的发病原因, 为口腔科高发与常见疾病之一。OLK常见的黏膜病变为皱纹纸状、溃疡状、颗粒状、疵状与斑块状, 疼痛难忍使进食困难, 在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的同时明显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5]。多数OLK患者治愈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 这可能与日常生活习惯如酗酒、吸烟有关。

在传统治疗方法中, 药物治疗是被探讨最多的方法, 而对可疑恶变病例的治疗主要应用手术切除。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往往建议患者调整饮食习惯、少食辣及刺激类食物, 在OLK患病期间应经戒烟、禁酒, 给予维甲酸促进上皮细胞增生并促进不良修复体的去除;给予维生素E进一步的改善患者角质情况, 促进病变部位病菌的清除, 加速创面愈合。但这些方法并不能完全愈合创口, 临床疗效还需进一步加强。

随着现代临床技术的不断进步, 出现了用C02激光治疗OLK的方法, 其机制主要在于通过激光照射OLK创面, 使病损部位局部组织温度升高, 促使蛋白质因高温而变性坏死、创口凝固, 表面白斑被碳化后部分气化蒸发, 可在局麻后用医用棉签拭去, 达到治愈重症患者的效果。

本文对于观察组在常规基础综合治疗的前提下给予CO2激光治疗, 明显提高了治疗效果, 与伍协阶等[6]的结果一致;观察组OLK患者常规治疗+激光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常规疗法+CO2激光治疗对OLK患者的愈合率高、治疗效果明显, 且方法简单易于操作、不良反应少, 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蔡跃民.口腔黏膜白斑患者72例的临床分析及治疗[J].大家健康, 2012, 22 (24) :566-567.

[2]张姝.121例口腔黏膜白斑的临床治疗分析[J].医学信息, 2011, 5 (1) :233-234.

[3]姜卫军, 蔡晶, 魏晓静.口腔黏膜白斑的临床治疗分析[J].求医问药, 2012, 12 (下半月) :433-434.

[4]王晓航, 巴景斌.口腔黏膜白斑患者172例的临床分析及治疗[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8, 11 (3) :212-213.

[5]申德山.口腔黏膜白斑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17 (21) :766-767.

口腔黏膜溃疡 篇5

关键词:口腔颌面外科疾病,口腔黏膜病

口腔颌面位于机体颜面中部, 与颅脑、动静脉大血管、神经、呼吸道毗邻。口腔颌面外科疾病则主要指面部软组织、颞下颌关节、口腔器官、颌面诸骨以及唾液腺等组织发生的病变[1,2]。临床实践中, 在口腔颌面外科疾病的治疗中, 往往发现患者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口腔黏膜病损, 如:癌前病损、唇舌病损中的唇炎、淀粉样变、沟纹舌, 以及灼口综合征和色素沉着性病损等等。这类患者的临床治疗可采用口腔黏膜治疗, 亦可采用口腔颌面外科疾病的治疗。因此, 口腔颌面外科疾病与口腔黏膜病之间密切相关[3]。本文主要从溃疡性口腔黏膜炎、口腔颌面癌前病损及恶性淋巴瘤的生理病理等方面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1 溃疡性口腔黏膜炎与口腔颌面外科疾病的关系

临床实践研究中, 多数口腔颌面外科疾病, 尤其是患有口腔器官 (牙、牙槽骨、唇、颊、舌、腭、咽等) 组织疾病的患者, 其临床表现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溃疡性口腔黏膜炎。溃疡性口腔黏膜炎病症多由病毒感染, 系统性疾病或物理因子引起, 导致口腔全厚层组织均被破坏所致。该病理机理下, 引发口腔黏膜炎、扁平苔癣、慢性唇炎、溃疡性咽喉炎、溃疡性扁桃体炎等一系列口腔黏膜慢性疾病。当上述疾病在以溃疡为主要临床表现时, 在病变进一步深化的趋势下, 创伤组织可深达骨面, 引起骨质暴露, 虽无骨质破坏, 但一旦创伤周围组织有炎性水肿时, 对患者机体的内部环境造成破坏, 机体组织系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保持内环境的稳定作用下降, 进而引发其他部位的疾病, 如面部的肿瘤、损伤、感染、先天后天畸形等口腔颌面外科疾病。除了上述的常见病、多发病之外, 还有涎腺疾病, 如腮腺炎等;面部神经疾患, 如三叉神经痛等;口腔颌面部炎症, 如智慧牙冠周炎等, 均属溃疡性口腔黏膜炎病理基础下的口腔颌面外科疾病。

2 口腔颌面癌前病损与口腔黏膜病的关系

临床研究发现口腔黏膜白斑和红斑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癌前病损。其癌变率据文献报道不等, 低者不到1%, 高者甚至可达60%。其中, 口腔黏膜白斑 (Oral leukoplakia) 是最普通和最重要的口腔角化异常表现, 为特发性、持续性白斑, 不具有其他任何可定义的损害特征。口腔黏膜红斑则为口腔黏膜上平伏或微凹于黏膜表面的鲜红而柔软的斑点或斑块, 组织学上多为上皮异常增生、原位癌或早期浸润癌。

口腔黏膜白斑引发口腔颌面癌的主要机制在于:一是口腔黏膜细胞异常增殖本质。正常的细胞增殖和分化主要由生理机制加以调节。而当机体处于癌前病变状态下时, 口腔黏膜上皮细胞会出现严重的异常增生现象, 进而引发口腔颌面癌。二是各分子生物学标志表达的异常。相关临床实验研究表明:从正常口腔黏膜→白斑单纯增生→白斑异常增生→口腔颌面癌这一病变过程中, 机体口腔黏膜细胞中p 16蛋白、PTEN等分子生物学标志物的表达逐渐减弱。因此, 口腔黏膜细胞中分子生物学标志物的异常表达亦是诱发口腔颌面癌的重要因素[4]。

而口腔黏膜红斑经临床研究证实:80%的红斑患者的病理切片证实为浸润癌或原位癌。另外, 口腔面颊部常见的一些黏膜疾病如口腔扁平苔藓、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盘状红斑狼疮、上皮过角化、先天性角化不良也已被WHO定位为“癌前状态”, 特别是糜烂型及萎缩性扁平苔藓, 其恶变率约为1%~10%之间。

3 口腔黏膜病与口腔颌面恶性淋巴瘤相关生理病理的关系

口腔颌面恶性淋巴瘤是口腔颌面恶性肿瘤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原发于口腔黏膜的黏膜相关的口腔颌面淋巴瘤在临床上较为少见, 而与口腔黏膜病相关的口腔颌面淋巴瘤属于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一种独特亚型。口腔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主要由消化道、呼吸道黏膜相关的淋巴组织组成, 其在机体内的主要作用在于与外环境的抗原直接接触, 阻止抗原物质通过黏膜进入人体, 从而保护全身免疫系统避开不良抗原的刺激。

口腔黏膜相关口腔颌面淋巴瘤发生的主要生理病理机制在于外环境长期抗原侵入机体, 造成口腔黏膜上皮相关组织产生免疫应答及以炎症为主要变现的局部刺激反映, 从而发生免疫反应性淋巴增殖, 在进一步的病变中由良性到恶性, 产生异常克隆而导致口腔颌面恶性淋巴瘤。因此, 在口腔颌面恶性淋巴瘤的病理机制中, 口腔黏膜炎症是基础机理, 炎症导致淋巴组织受侵犯, 形成“滤泡”样组织, 进一步造成形态学改变的发生, 进而发生淋巴瘤。在口腔颌面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诊断中, 可将口腔黏膜炎症症状作为其基础诊断依据, 从而更好的确定诊疗方案。同时, 在口腔颌面淋巴瘤放疗治疗中, 患者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口腔黏膜反应。这主要与化疗药物对增生活跃的黏膜组织造成影响, 从而破坏口腔黏膜屏障有关。

综上所述, 在溃疡性口腔黏膜炎、口腔颌面癌前病损及恶性淋巴瘤的生理病理等方面, 口腔颌面外科疾病与口腔黏膜病损之间有联系紧密。为了更好的防治口腔颌面部疾病, 临床研究中应更深入的分析口腔颌面疾病的口腔黏膜相关病损症状, 口腔黏膜病与口腔颌面疾病相关生理病理的关系, 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 提高疾病诊疗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宏伟, 杨兰, 邢占奎, 等.口腔颌面部外科疾病住院患者疾病谱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1 (5) :803-805.

[2]刘秀婷.236例口腔颌面部骨折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21) :67-68.

[3]曹剑鸣, 宋建华.15例口腔颌面外科疾病患者的骨显像结果分析[J].中华核医学杂志, 1999 (2) :106-108.

口腔黏膜溃疡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5年2月至2009年8月在我院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证实为头颈部恶性肿瘤需要行放射治疗患者60例, KPS评分≥80分, 无口腔内黏膜损伤症, 心、肺、肝、肾功能正常, 糖尿病者除外, 预计生存期3个月以上。

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30例, 男17例, 女13例, 年龄32~68岁, 平均 (54±4.6) 岁。对照组30例, 男18例, 女12例, 年龄31~66岁, 平均 (53±5.1) 岁。两组患者在放疗期间均未用化疗药物, 均为首次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均采用三维适形技术, 照射野:鼻咽部恶性肿瘤包括肿瘤区 (GTV) 及临床靶区 (CTV, 包括高危区和颈部淋巴结预防照射区) ;口腔癌包括原发灶和双上颈淋巴结等。治疗组常规分割剂量1.8~2Gy, 中位总剂量50.8 Gy;对照组单次分割剂量为1.8~2Gy, 中位总剂量50.7Gy。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肿瘤类型、放射线种类、放射野面积、放射剂量分布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冰块制作:在冰箱制冰盘上制作体积约为2.0 cm×2.0 cm×2.0 cm的冰块, 取出放入保温瓶里备用。

60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 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为30例。对照组:患者放疗开始后均行常规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卫生, III、IV级黏膜损伤患者均予以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及抗感染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 全部患者均于放疗定位及摆位时口腔内放入一块冰块, 至每次放疗结束, 且除了睡眠时间, 每30分钟到1 h含化冰块一次, 每日共10~16次。放疗期间每周行血常规检查一次, 以了解放疗骨髓抑制情况。

1.3 观察指标

根据RGOT急性放射性黏膜损伤分级标准及疼痛的VAS评分进行临床评价, 观察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出现的时间、级别和疼痛程度, 并监测放疗骨髓抑制情况。

每天观察所有患者口腔黏膜反应情况, 按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织 (RTOG) 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分级标准记录 (0级:口腔黏膜无变化;I级:口腔黏膜充血/可有轻度疼痛;II级:口腔内片状黏膜损伤, 或有炎性血清血液分泌物/或有中度疼痛, 需镇痛药;III级:口腔内融合的纤维性黏膜损伤/可伴重度疼痛, 需麻醉药;IV级:口腔黏膜溃疡, 出血, 坏死) 。疼痛标准采用VAS评分 (0分表示无疼痛, 10分表示极度疼痛;1~3分为轻度疼痛, 不影响睡眠;4~6分为中度疼痛, 影响睡眠;>6分为重度疼痛, 因疼痛难以入眠。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两组患者口腔黏膜损伤出现的时间、级别及疼痛的VAS评分进行统计, 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出现的时间及治疗的连续性评价

60例患者均可评价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均发生程度不等的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治疗组有1例口底癌和2例舌癌患者未能坚持连续放疗;对照组有2例口底癌、2例舌癌、2例鼻咽癌、1例鼻咽部淋巴瘤, 1例口颊黏膜癌患者中断放疗, 休息5~7 d。对照组放疗中断的病例较多, 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出现的时间为放疗后 (17.1±5.9) 次, 对照组黏膜损伤出现的时间为放疗后 (10.7±4.9) 次,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发生的级别评价

治疗组以I、II级口腔黏膜损伤为主 (73.33%) ;对照组以III、IV级黏膜损伤为主 (63.33%) ,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1248, P<0.05) 。见表1。

注:χ2=9.1248, χ20.05 (3) =7.81, χ20.01 (3) =11.34, P<0.05

2.3 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疼痛的VAS评分评价

治疗组以轻度疼痛为主 (VAS评分0~3分, 60.00%) , 对照组以中度疼痛为主 (VAS评分4~6分, 46.67%) , 以>3分和≤3分对两组进行统计学处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4545, P<0.05) 。见表2。

注:χ2=5.4545, χ20.05 (1) =3.84, χ20.01 (1) =6.63, P<0.05

2.4 放疗骨髓抑制情况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骨髓抑制。

3 讨论

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是头颈部恶性肿瘤放疗过程中最常见的不可避免的并发症[1], 可造成口咽部明显疼痛, 影响进食, 进而导致患者体质下降。部分患者延迟治疗时间或中断治疗, 而放射治疗疗程延长, 可明显降低常规分割放疗对肿瘤的局部控制率[2]。因此放疗能否顺利完成对根治性放射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口腔黏膜由非角质鳞状上皮细胞组成, 这些上皮细胞每7~14天更新一次。因口腔黏膜更新较快, 容易受到放射线的损伤, 其发生机理为放射线照射后口腔黏膜脆性增加, 容易破溃;涎腺是非常放射敏感的, 治疗第一周后 (累积剂量10-15Gy) 即已出现唾液分泌的下降, 总剂量超过60 Gy涎腺损伤将不能恢复[3];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按病理过程分为四期:一期 (炎症/血管期) 、二期 (上皮期) 、三期 (溃疡/细菌期) 、四期 (愈合期) 。临床上处理主要包括口腔清洁、局部促进黏膜修复、补充营养、抗感染及镇痛等治疗[4]。另有研究表明, 唾液中表皮生长因子的水平和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水平能影响口腔黏膜细胞代谢, 从而影响口腔黏膜损伤的发生、发展, 黏膜的修复取决于该部位黏膜的血液供应以及细胞生长繁殖速度。

《本草纲目》中对冰块的描述是:冰, 性味甘冷、无毒, 主治热烦、热肿、消暑毒。口腔内含入冰块后, 冷刺激可使口腔黏膜血管收缩, 血流量减少, 黏膜组织氧含量降低, 对放射线不良反应减弱, 从而保护和减轻了放射线对口腔黏膜的损伤, 抑制炎症扩散, 同时麻痹痛觉感受器, 使神经末梢敏感性下降, 痛阈升高[5,6], 因此可产生良好的止痛效果, 另外, 口腔黏膜温度降低, 可以有效地抑制细菌繁殖, 具有抑菌和杀菌的作用。

本研究表明, 在放疗过程中预防性地应用冰块口腔降温防治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 推迟了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的发生时间, 并可明显降低III、IV级急性放射性黏膜损伤的发生率, 明显减轻了黏膜的损伤程度, 明显降低了疼痛程度, 为患者顺利完成放射治疗提供了有利条件, 提高了其在放疗过程中的生活质量, 且价格低廉、使用方便, 值得临床推广应

摘要:目的 观察冰块口腔降温防治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的疗效。方法 60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 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为30例。对照组:患者放疗开始后均行常规口腔护理, III、IV级黏膜损伤患者均予以静脉营养支持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 全部患者均于放疗摆位时口腔内放入一块冰块, 至每次放疗结束。根据RGOT急性放射性黏膜损伤分级标准及疼痛的VAS评分进行临床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均发生程度不等的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两组间黏膜损伤出现的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以I、II级口腔黏膜损伤为主 (73·33%) ;对照组以III、IV级黏膜损伤为主 (63·33%) ,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以轻度疼痛为主 (VAS评分0-3分, 60·00%) , 对照组以中度疼痛为主 (VAS评分4-6分, 46·67%) ,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冰块口腔降温可推迟放射性黏膜损伤的发生, 并降低III、IV级黏膜损伤的发生率。

关键词: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冰块口腔降温,头颈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

参考文献

[1]汤钊猷.现代肿瘤学.第2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583.

[2]罗京伟, 徐国镇, 高黎.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图谱.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9.

[3]殷蔚伯, 余子豪, 徐国镇, 等.肿瘤放射治疗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8:251-252.

[4]崔念基, 卢泰祥, 邓小武, 等.实用临床放射肿瘤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5:245-329.

[5]樊功为, 赵保东, 肖文林等.口腔药冰在腭裂术后的应用.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02, 16 (3) :266.

肺癌化疗并发口腔黏膜炎的个案护理 篇7

参照WHO化疗药物毒性反应分度标准, 将口腔溃疡依轻重反应程度分5度, 0度:黏膜正常;Ⅰ度:黏膜红斑, 疼痛, 不影响进食:Ⅱ度:黏膜红斑明显, 疼痛加重, 散在溃疡, 能进半流质饮食;Ⅲ度:黏膜溃疡及疼痛比Ⅱ度明显, 只能进流质饮食;Ⅳ度:疼痛剧烈, 溃疡融合成大片状, 不能进食。疗效判断标准:0度和Ⅰ度为有效, Ⅱ度、Ⅲ度、Ⅳ度为无效[1]。

1 病例简介

患者, 男性, 70岁, 体重78 kg, 身高176 cm, 2012年5月份, 患者体格检查胸部CT示:左肺下叶占位, 纵隔淋巴结肿大, 肝内低密度灶。经外院专家读片考虑肺癌晚期, 因患者拒绝肺穿刺活检及手术、放疗, 后住我科行“培美曲塞+铂类”化疗2周期, 期间复查胸部CT (平扫+增强) 示:肝内多发转移。为进一步诊治, 于2013年6月12日再由门诊收住院, 诊断:左肺癌广泛转移。入院后食欲可, 大小便正常, 睡眠良好, 无乏力、消瘦, 有轻度咳嗽。治疗予胸腺法新、参麦、前列地尔等并加强健康宣教, 14 d后再次行化疗, 方案为“长春瑞滨+奥沙利铂”。化疗结束后3 d, 患者双唇出现水疱, 颊部及软腭黏膜出现散在的溃疡, 吞咽疼痛, 不能进食。判断为:口腔黏膜炎Ⅳ级。查血常规正常, 口腔内细菌分泌物培养阴性。该患者经过合理、有效、精心的临床护理, 药物的应用和营养支持后, 口腔溃疡愈合, 并于2012年6月30日带药出院。

2 护理

2.1 口腔黏膜炎的评估

评估患者的口腔卫生情况、饮水能力、机体状况、口腔黏膜改变情况、测定口腔p H值及进行口腔内分泌物细菌学培养[2]。通过对患者口腔黏膜进行评估, 以期能准确反映患者口腔溃疡的解剖学改变和严重程度, 制定合理适用的护理方案[3]。

2.2 病情观察及对症护理

每日观察口腔黏膜的颜色、性质, 注意有无新的溃疡, 溃疡的大小、颜色, 有无出血, 体温有无升高等情况。检查口腔卫生情况、饮水能力、机体状况, 发现潜在引起口腔黏膜炎的问题, 如牙周疾病、龋齿等其他的潜在感染, 应及时治疗。口腔炎严重时, 可同时给予4%碳酸氢钠和生理盐水500 m L+利多卡因100 mg+地塞米松5 mg配液交替漱口。地塞米松与利多卡因合用后可迅速使疼痛消失、溃疡面修复, 愈合加快, 不反复[4]。

2.3 用药观察与护理

用药前先进行口腔清洁, 用高压生理盐水冲洗, 去除口腔内残渣污物, 然后用棉签蘸3%的过氧化氢溶液轻轻擦拭, 再将锡类散调成糊状均匀涂于患处。局部涂抹药物困难时, 直接用锡类散喷洒到口腔黏膜的溃疡面上, 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同时我们还用0.9%生理盐水加胰岛素8 U、维生素B120.5 mg、维生素B250 mg加庆大霉素20万U配制成溶液, 让患者含漱, 每次3 min~5 min, 每天6次, 可有效促进溃疡的愈合。

2.4 饮食护理

口腔溃疡疼痛不能进食时, 在进食前口含碎冰, 遵医嘱使用2%利多卡因、庆大霉素、地塞米松加生理盐水200 m L配制成溶液含漱, 5 min~10 min即可缓解口腔溃疡疼痛引起的进食困难。鼓励进食温热流质, 同时使用含多种维生素的药物, 辅助补充维生素B和C, 给予支持治疗, 纠正水盐电解质失衡。疼痛缓解后,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半流或软食, 如瘦肉、鱼、大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 忌酸辣、过热、粗糙、油炸食品或质硬的水果等刺激溃疡面的食物, 戒烟酒, 不用过多的调味品, 少量多餐, 不可过快或过慢进食, 以免刺激和损伤黏膜而诱发疼痛。

2.5 口腔护理

口腔溃疡使患者感觉疼痛, 不能进食, 患者可能会感到沮丧、烦躁和痛苦, 对此要积极调节和纠正不良情绪, 必要时服用镇静剂。禁用牙刷刷牙, 用醋酸氯己定溶液或含盐溶液漱口, 以清除松脱的碎屑、湿润及软化口腔黏膜, 有利于口腔清洁。口腔溃疡恢复期, 使用软毛牙刷, 用温水及温性的牙刷刷牙, 避免用力刷牙造成口腔破损, 必要时可用热水浸泡牙刷, 以增加其柔软性, 选用非刺激性牙膏。每日早晚及进食后, 一定要清洁口腔, 尤其在进食后30 min。如有口腔合并霉菌感染时, 以制霉菌素液漱口或用含制霉菌素的口腔涂剂局部涂擦。

2.6 心理护理

由于口腔膜糜烂、溃疡引起疼痛影响进食者, 在进食前用2%利多卡因局部涂抹, 以恢复平静心态, 促进病情稳定好转。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出现的不同心理反应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多数患者对化疗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疑虑和紧张情绪, 尤其是那些化疗反应较重者, 更需要关怀。应主动介绍治疗转归过程, 举一些实例, 消除其心理紧张及恐惧感, 以乐观的精神主动配合治疗。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出现的不同心理反应予以相应的健康教育, 经常与患者沟通, 认真倾听其叙述, 了解其内心的真实想法[5]。

2.7 健康教育

提高患者及家属对化疗后易发口腔黏膜炎的认识, 帮助患者认识病因[6]。首先应从心理上调节, 不要给患者太大的压力, 心平气和地面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证充足的睡眠, 每天至少睡眠8 h, 避免过度疲劳, 情绪稳定。其次应评估患者的口腔情况, 指导患者口腔卫生保健和正确的漱口方法, 讲明个人卫生习惯对预防口腔感染的重要性, 并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讲解漱口对预防口腔炎的作用, 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再次指导患者养成晨起、饭后和睡前进行口腔清洁的良好习惯, 不剔牙, 多饮水。戒除烟酒及辛辣食物, 不食骨刺类及坚硬类食物, 以免刺激和损伤口腔黏膜[7]。指导康复期患者及家属学习口腔护理的知识和方法, 持之以恒, 共同减少和杜绝口腔并发症的发生。

3 讨论

肿瘤患者发生口腔黏膜炎主要是由于化疗药物对上皮细胞有直接损伤作用, 干扰了组成口腔上皮细胞的成熟周期, 使上皮变薄和易碎, 有时发生脱屑等症状;化疗时口腔唾液分泌减少, 唾液的质量显著降低, p H值发生变化, 不能有效抑制口腔中的细菌;饮水进食少, 口腔自净作用减弱;化疗后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 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 可引起口臭, 破坏口腔内环境, 导致口腔黏膜受损。我们在化疗之前采取一般性的预防及护理, 如:化疗前戒烟酒, 饭前、饭后漱口, 不剔牙, 多饮水, 指导用软牙刷刷牙减少口腔黏膜防御能力下降时细菌入侵的概率;化疗期间进食质软、少纤维、忌辛辣、油炸之品, 还可用中药茵陈蒿30 g泡开水250 m L, 漱口或代茶饮, 有预防效果, 亦能使轻度溃疡加速愈合。多讲话也能有利于溃疡的治愈。

严重口腔黏膜炎也是致死性感染的主要因素。因此预防口腔黏膜炎的发生并及时治疗、护理, 对顺利完成化疗, 减少并发症, 保障化疗成功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8]。

参考文献

[1]李玲, 谭婷婷.康复新液治疗化疗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 2002, 28 (1) :121.

[2]卢锡芝.化疗性口腔溃疡及其护理干预[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 6 (20) :3919-3920.

[3]梁秀凤.大剂量化疗后口腔溃疡的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06, 32 (2) :265.

[4]董桐俊, 刘卫华, 闫微, 等.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致口腔黏膜炎的观察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12) :96.

[5]唐仁兄, 陶志芳.健康教育对鼻咽癌放射治疗致口腔黏膜炎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 2012, 38 (1) :112.

[6]张银华.对血液病患者口腔溃疡护理依从性差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天津护理, 2011, 19 (1) :5-7.

[7]戴小星.综合护理化疗后的口腔溃疡[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1 (1) :148.

上一篇:中学英语中的兴趣激发下一篇:碳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