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

2024-06-24

碳金融(精选十篇)

碳金融 篇1

一、现阶段我国金融机构碳金融发展情况

1. 初步形成碳排放交易市场

从碳交易层面来看, 近几年中我国碳交易的CER签发量以及注册成功的相关合作项目数量都有着显著的提升, 且在国际碳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了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 我国于2008-2010年分别在上海、北京、昆明、湖北、天津、山西、重庆、大连等地区成立了环境能源交易所以及排放权交易所等一系列相关机构, 这些机构的成立为我国碳金融的顺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 初步确立了碳金融规章制度

我国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实现了运用政府职能指导信贷资源逐步向节能环保方向迈进, 与此同时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环保总局以及人民银行等一系列机构联合发布了有关运用环保政策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的建议, 旨在通过此举强化信贷监管工作以及环境保护工作的配合与协调, 不仅如此,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还在同年发布了指导节能减排授信工作的相关意见, “绿色信贷”制度初步建立, 在紧接其后的发展中我国逐步制定并推行了“绿色证券”和“绿色保险”等一系列相关制度, 至此我国针对低碳金融的政策架构初步形成。

3. 市场参与主体的地位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拓展

现阶段, 我国碳金融市场主要以商业银行和政府设立公募基金为参与主体, 而私人投资机构以及其他类型金融机构也逐渐呈增加趋势。早在2007年, 中国工商银行首先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建设“绿色信贷”的意见, 并且率先开创了信贷环保的一票否决制度;紧接着招商银行也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参与UN-EP金融活动并制定出全面、系统的“绿色金融”行动计划;在此方面兴业银行则是通过与IFC合作推行能效贷款, 积极探索低碳项目融资的新途径, 值得关注的是兴业银行是我国第一家宣布在融资项目中遵循赤道原则的银行;上海浦发银行和北京银行也相继与国际金融机构签订了相关合作协议。

二、现阶段我国金融机构碳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1. 对于CDM以及碳金融机制的了解不全面, 专业人才与专业机构相对贫乏

由于我国在碳金融方面的交易起步较晚, 交易市场发展不成熟且缺乏规范、系统的CDM与碳金融机制, 因此绝大部分国内企业不能够及时探寻到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潜力和商机, 绝大对数金融机构对于碳金融价值的评估不全面、不准确, 并且不能够全面的掌握碳金融交易规则、项目开发、操作模式等一系列具体细节。现阶段除了小部分商业银行对于碳金融投入少量关注以外, 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很少在碳金融方面有所涉及, 其中, 即使是参与了碳金融交易的商业银行也很难深入到其核心, 对于CDM的政策法规、专业知识等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 从而致使其在碳金融领域的发展没有可靠的业务能力支撑, 造成这种后果的主要原因是专业人才和专业机构的严重缺乏, 形成了银行在参与到碳金融中的巨大阻碍。

2. 我国碳金融市场缺乏科学、健全的监管制度, 在世界碳交易中身处劣势

跟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碳金融市场仍然处于落后地位, 这不单单体现在碳交易平台、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场所不健全, 同时还体现在国内碳金融交易市场缺乏碳期货、碳掉期交易、谈证券等各类科学的利益补偿机制及创新型金融产品, 不具备与国际金融机构相抗衡的能力。另一方面, 现阶段国内碳金融交易仅停留在少量参与CDM交易阶段, 而在碳金融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配额交易市场却鲜有涉足。最关键的一点是, 当下我国的碳金融市场较为落后, 导致我国在世界碳市场以及其价值链中身处低端地位, 不能够充分发挥我国资源丰富的先天优势, 从而丧失碳金融交易中的定价权。

三、全面推进我国金融机构碳金融发展的可行性措施

1. 全方位拓展碳交易保险业务

在实际的碳交易过程中往往存在极大的风险, 而实行碳交易保险则能够有效规避风险, 保障碳交易稳定、顺利的进行。自2009年起, 国内各保险机构已经相继开展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各类试点工作, 对于发生污染事故率较高的企业、不同工业园区、垃圾填埋场、危险废物处理企业、污水处理厂、运输及储存危险化学品等六大领域实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不仅如此, 还可以通过积极开发碳交易保险类型、拓展碳交易保险范围等形式, 有效为相关企业规避可再生能源以及节能项目中的环境风险。同时, 还可以运用为开发CDM项目的企业以及碳交易合同的买方提供全面、稳定、安全的保险, 科学合理的转移项目违约风险, 充分适应碳金融交易的快速发展。

2. 充分利用政府职能扶持碳金融发展

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有效将碳金融归纳到整体低碳经济规划体系中, 科学制定扶植政策并通过合理手段安排国家环保投入相关资金。要实现这一工作目标首先需要通过国家财政设立相应的基金, 从而为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业务提供稳定的补贴支持, 并集中力量全面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为相关金融机构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其次要从金融监管及货币政策等方面入手, 构建一系列与节能减排等项目息息相关的信贷规模引导政策, 扩充碳金融贷款利率的变化幅度, 放宽相关针对碳金融贷款资本金的要求, 从而为金融机构的常规业务转变为碳金融业务提供良好条件;第三还需要考虑外汇管理的作用, 深入了研究并构建出碳金融的绿色通道, 着重关注如何将跨区域型碳资源的自由流通转变为可实现的资本项目先行目标;最后需要从税收角度入手, 针对相关金融机构实行碳金融业务收入的税收优惠扶持政策。

3. 积极开展碳金融的融资租凭业务

简单来讲, 融资租凭实际上就是一种集结了租凭、信贷和贸易为一体的服务, 以有效分离租凭主体的使用权和所有权为特点的创新型融资手段。在实际开发建设CDM项目过程中通常需要运用大量的先进设备, 通过融资租凭手段能够充分发挥金融租凭机构的作用, 为项目企业购置相应设备, 使企业能够在出售碳减排指标过程中获得收入从而用于支付租金, 有效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 保障企业资金的流动性。

4. 有效发行一系列碳基金产品

就目前情况来看, 碳基金在世界碳市场的资金来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在此方面深圳发展银行以及中国银行也相继推行了一系列与二氧化碳排放额度相关的基金理财产品, 为广大客户开放了购买相关绿色环保类型金融产品的机会, 并在社会中引起强烈反应使绿色环保金融产品灼手可热。发行碳基金产品不仅是在可行的前提条件下有效支持低碳产业, 还能为环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扎实的资金保障。

四、结束语

虽然我国已初步形成碳交易市场, 并且成功拓展了国内碳交易以及其他种类排污交易, 有效提升了低碳项目的贷款, 然而在我国低碳金融的实际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及约束。因此, 要有效推进我国金融机构碳金融的发展, 不仅要从商业银行入手, 集中力量鼓励和支持其通过联合境外投资实体、金融机构或者参股国际碳基金等形式进行碳市场交易, 全面拓展碳金融市场的各项业务。同时还需要积极构建系统、规范的碳交易市场, 全面落实和强化碳交易的监督管理工作, 实现碳交易市场管理的法制化, 充分发挥媒体、消费者群体、非政府组织、公会、公众舆论、智囊团的作用, 从而使我国金融机构碳金融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锵頔.我国碳金融发展的机遇、挑战和对策[J].时代金融 (下旬) , 2011 (11) .

[2]杨瑞琦.中国碳金融发展问题研究[D].2011.

[3]王伟炫.构建我国碳金融发展体系的探讨[J].中国发展观察, 2010 (12) .

[4]杜华青.基于“义利关系”的碳金融发展动力机制研究[D].2011.

[5]王伟炫.我国碳金融发展体系的探讨[J].天津经济, 2010 (12) .

碳金融问题论文 篇2

为了缓解这些问题,国际社会和学术界都高度的关注和参与,碳金融应运而生。

本文界定了碳金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当前中国碳金融交易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碳金融;碳交易;碳排放

0 引言

全球气候问题愈来愈严峻,给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很大影响,为了缓解这些问题,国际社会和学术界都高度的关注和参与。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的研究报告,1995~的全球平均气温是自1850年以来最暖的。

气候变暖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洪水、风暴和海水的侵蚀等等。

究其变暖原因主要是二氧化碳大量增加。

为了应对气候和环境变化对人类形成的挑战,人们开始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绿色经济,碳金融和绿色金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自《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碳排放权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作为价格信号激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领域的研发与投资,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碳交易市场的快速发展衍生出与碳交易相关的金融需求,碳金融应运而生。

当前,碳排放权的“金融属性”已日益突显,并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用来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

因此,发达国家围绕碳减排权,已经形成了碳金融交易平台、碳交易货币,以及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1]。

据世界银行统计全球碳交易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为1900亿美元,全球碳金融交易市场将超过石油市场成为第一大交易市场。

表1统计了至碳金融市场交易总量和市场价值的情况。

各国碳金融交易也纷纷开始并逐年增加。

欧盟在《京都议定书》中承诺:在~年内,相对于其1990年的排放水平减排8%。

根据减排方案,欧盟各国政府从20开始向重工业企业颁发许可证,并限制其温室气体排放的最高额度。

年1月,成立了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贸易准许市场EU ETS。

英国起启动了为期5年、涵盖6种温室气体排放贸易制度。

它按照自愿原则,通过奖励、税收减免等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实施减排行动。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削减计划于1月正式启动,它对所有的在该州的电力零售商和其他部门规定了必须完成的份额。

1 碳金融的界定

目前无论是国内学术界还是国外学术界对对“碳金融”的界定是没有统一的。

世界银行定义碳金融是指以购买减排量的方式为能够产生温室气体减排量的项目提供资源。

Stewart Hudson从三个方面对碳金融进行了总结:第一,缔造交易碳配额和碳抵消产品的市场;第二,与清洁能源相关的投融资;第三,公司的碳风险和收益评估,挖掘企业在低碳发展趋势中可以获得的预期收益,以及由此对贸易和投资产生的影响[2]。

陈柳钦界定更为具体,他认为,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3]。

高建平认为,碳金融指的是跟限制碳排放有关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

王瑶则认为,碳金融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金融解决方案,包含了市场、机构、产品和服务等要素,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灾害管理三重目标的低成本途径,是低碳发展的核心经济手段[4]。

袁鹰指出,碳金融就是与减少碳排放有关的所有金融交易活动,既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产品的买卖交易、投资或投机活动,也包括发展低碳能源项目的投融资活动以及相关的担保、咨询服务等相关活动。[5]

结合各方观点,我们从制度分析的角度认为碳金融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紧张的背景下产生的,旨在减缓碳排放、转移碳交易风险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与碳交易有关的金融制度安排,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个方面:一方面是“碳交易”机制,主要包括基于碳交易配额的交易和基于涉及“碳交易”项目的交易;二是风投和各类机构投资者(投机者)参与的“碳经济”投融资活动以及各类碳环保和信用衍生品,主要是碳期货、期权交易。

碳金融的核心是交易机制,所有的其他交易活动都是围绕交易机制展开的。

2005年《京都议定书》中订立的三种灵活的减排机制就是我们目前碳金融交易机制主要的组成部分即国际排放贸易(IET)、联合履行机制(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

配额市场的交易原理是限额和交易制度,即由管理者制定总的排放配额,并在参与者间进行分配,参与者根据自身的需要来进行排放配额的买卖。

IET就属于这类市场机制。

项目市场的交易原理为基准线交易。

在这类交易下,低于基准排放水平的项目或碳吸收项目,在经过认证后可获得减排单位来调整其所面临的排放约束。

碳金融的富矿 篇3

自2007 年开展二级市场CDM交易以来,其成交量和成交额几乎成几何级数增长。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为1400亿欧元(约1900亿美元),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将超过石油,成为世界第一大交易市场,而碳排放额度也将取代石油成为世界第一大商品。

运行机制

什么是碳金融,它的运行机制是怎样的?2005 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建立起国际排放贸易(IET)、清洁发展(CDM)和联合履行(JI)三种机制,从而首次在“碳金融”的概念应运而生。简单的讲《京都议定书》确定了一种减排的机制:给每个发达国家确定一个“排放额度”,允许那些额度不够用的国家向额度富裕或者没有限制的国家购买“排放指标”,自此,人们可以像买卖股票一样,在交易所里进行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

一般而言,碳金融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而这一类金融活动,目前大多是围绕着温室气体中的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碳的排放权交易即碳交易开展的,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碳金融的概念也不断扩展,二氧化碳的交易不仅在国家进行,也可以在国内市场实施。

“碳金融”业务主要涉及碳卖家(项目业主,核证减排量出售方)、碳买家(碳基金、国际金融机构等,核证减排量购买方)和碳减排收入的国家收费管理机构(如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三方。碳金融市场既包括排放权交易市场,也包括开发可产生额外排放权的项目的交易,以及与排放权相关的各种衍生产品交易碳金融发展的基础是全球碳市场,这个市场由以配额为基础的交易和以项目为基础的减排量交易两个不同的系统组成。

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对碳交易的参与度不断深化: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等在内的众多金融机构,目前已经成为国际碳金融市场上的重要参与者,其业务范围已经渗透到交易的各个环节。

机遇和挑战

中国需要发展碳金融来实现减排的突破。中国节能减排工作的最大难点在于企业节能减排技改能力不足、技改成本高昂,建立碳金融市场,为国际买家与中国企业交易搭建平台,可以吸引更多的国际力量参与中国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合作,有利于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吸收和利用。

企业可通过出售碳排放权获利,直接提高节能减排的主动性;同时,建立碳金融市场有利于中国企业获取国际交易信息,也有助于中国金融业通过碳金融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巨大的碳减排潜力使中国碳市场具可持续发展性,发展碳金融正当其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2012 年以前不需要承担减排义务,在中国境内所有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都可以按照《京都议定书》中的清洁发展机制转变成有价商品,向发达国家出售。

中国的工业基础在所有发展中国家中最为突出,可进行CDM 交易的碳减排项目也最多,这意味着在可预见的将来,只要中国保持非义务减排国的地位,中国的CDM 事业将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可以为中国的碳市场源源不断地供给CERs。近两年来中国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及核证减排量供应量方面已全球领先,中国的实体经济企业为碳交易市场创造了众多减排额,目前中国的核证减排量的供应量占据全球碳交易市场的50% 。

发达国家与中国巨大的减排成本差异,促使发达国家的企业积极进入中国寻找合作项目。对于发达国家而言,高耗能产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都需要高昂的成本,温室气体的减排成本在100 美元/吨碳以上,而如果在中国进行CDM 合作项目,减排成本可降至20 美元/吨碳。

碳金融在中国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障碍。国内企业和金融机构对CDM 项目和碳金融的认识尚不到位。CDM 项目和“碳金融”是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兴起而走入中国的,在中国传播的时间有限,国内许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国内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价值、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规则等尚不熟悉。节能减排项目在企业里一般都是技改项目,它给企业带来的是费用的减少而不是收益的增加,这点对银行来说缺乏吸引力。

在现行管理体制下金融机构只能开展对减排项目的贷款融资等业务,碳现货、期货与相关金融衍生品交易等广阔领域仍未被允许开放。另外,节能减排项目要涉及新技术应用,而银行也缺乏管理新技术风险的能力。

中国尚处在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底端,尽管中国是未来低碳产业链上最有潜力的供给方,却仍不是定价方。中国创造的核证减排量被发达国家以低廉的价格大量购买后,通过金融机构的二次包装和开发,成为价格更高的金融产品、衍生产品及担保产品并进行交易。

另一方面,目前碳交易市场的主体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国碳交易机制体系尚未建立,碳交易市场的交易规则、指标出售价格目前仍主要由国际大型金融机构制定,这使得在相关领域的竞争中,中国商业银行较其他国际性商业银行处于劣势。

商业银行是突破口

国内关于碳交易的市场体系仍然接近一片空白,与欧美存在巨大差异。尽管中国预见碳金融市场的潜力,北京、天津和上海已成立环境交易所,但国内市场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业务仅限于项目信息介绍服务,且都只是企业行为,主要是基于CDM项目的交易,而非标准化的交易合约,还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交易平台。由于没有自己的交易体系,自然无法获得相应的定价权,因此,要想在国际市场获得相应的话语权似乎难上加难。中国的金融业介入不深,对于二级市场交易以及相关衍生金融产品开发等领域,中国商业银行仍然涉足更是少之又少。

借助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平台地位,多元化发展碳金融。在未来的几年内,如没有大的政策波动,CDM项目依然是中国在低碳经济研究领域的主要着力点,除参与CDM 项目的一级交易外,中国还应尝试逐步参与二级市场。

商业银行主要提供的服务包括:向项目开发企业提供贷款,帮助企业在产生排放权指标后可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交易;为项目开发企业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为产生原始碳排放权的项目开发企业提供担保。在二级市场上商业银行充当做市商的角色,为碳交易提供必要的流动性;开发各种创新金融产品,为碳排放权的最终使用者提供风险管理工具,或者为投资者提供新的金融投资工具等等多个领域。金融机构的参与使得碳金融市场的容量扩大,流动性加强,同时日趋成熟的市场又会吸引更多的企业、金融机构甚至私人投资者参与其中,且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商业银行关注低碳概念的企业客户,创新信贷业务管理机制的同时,还应控制好碳金融交易风险,确保碳金融业务稳健开展。商业银行首先应选择那些经济强度好、外部担保强的项目,此外,商业银行还可以探索诸如责任保险等商业保险,转移碳金融业务中的操作风险。

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的思考 篇4

一、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的作用

(一)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这收益与减排成本之间的对比, 目前, 我国企业的低碳生产成本偏高, 低碳排放获的回报收益偏低, 这成为了阻碍一些有意愿参与低碳经济的企业的壁垒。而近几年, 随着金融机构尝试参与到碳金融领域中, 碳金融机构得到了发展, 降低了节能减排成本, 提高我国在排放权上的价格优势。此外, 促进了“低碳”理念的传播, 对我过节能减排的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二) 完善金融体系

金融机构交易标主要是风险、信用等虚拟产品, 因此对于这一类产品交易都必须要完善的法规体系与制度对其进行保障。碳金融是一种新型的金融模式, 在交易过程中具有传统金融所补具有的风险, 这对我国金融体系来说是一种挑战。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会使我国的金融体系发生变动, 使我国金融体系变得更加完善。

(三) 保护企业利益

企业参与到碳交易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确定价格、寻找合作者、风险管理等多个方面的风险。

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程度的逐渐加深, 有关碳金融交易的中介机构将会变得更加成熟, 中介机构可以以更加低廉的价格向参与结构提供准确的信息, 并且价格的定位将变得更加合理。证券、银行等金融机构都能够通过多项渠道进行融资, 确保企业低碳运行过程中的需要的资金, 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 确保了企业的经济利益。

二、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市场分配与利益分割

市场分配长期以来都是我国碳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一项关键问题。政府在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为了确保当地利益能够得到保障, 在交易过程中会设置壁垒。建立碳金融市场后, 商家进入市场做生意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面对壁垒与国家政策上的调控, 我国诸多地区在市场分配上的趋势都越演越烈, 这增加了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市场的难度。

(二) 泡沫化风险

碳金融目前展现出了良好的经济收益, 并在很多面都呈现出了不错的前景。但是, 依据过去金融所衍生出的产品的发展经验分析, 碳金融的发展交会面临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依据相关人员的对碳金融的研究, 当期发展到较高层次时, 碳交易衍生产品交易过程中会面临较大风险, 并且可能会导致我国的金融市场出现泡沫风险。在此背景下, 金融机构如果参与到碳金融中, 为了避免风险进一步扩大, 必须要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控制, 避免我国金融市场面临冲击, 使其遭受破坏。

(三) 碳减排目标

目前, 从我国的碳金融发展情况来看, 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 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而从碳金融的发展情况来看, 虽然情况十分紧张, 但是仍然有利可图, 主要注意问题是不能完全节能减排;然而目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许多环境问题不是单纯的依靠金钱能够解决的, 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节能减排与碳金融发展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是不可调和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金融机构参与的难度。

三、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的合理对策

碳金融的发展既存在风险, 也有积极的一面。在发展过程中, 找到发展平衡点是金融机构参与的关键。金融机构在分析与处理金融市场问题表现除了不错的成绩, 但是由于碳金融具有较强特殊性, 因此如果在一个小问题上处理不当, 也会对其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为了确保金融机构能够更好的参与到碳金融中, 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成立交易所

目前在我国天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经成立了以碳金融为主体的交易所, 在这些交易所中, 主要针对各项排放权的交易进行经营。碳金融在未来我国一段时间的发展过程中, 碳交易排放权的交易平台可能主要集中在这三个大城市的中的交易所中, 不仅可以使市场价格职能得到充分体现, 而且也可以使交易双方得到准确的信息。通过交易所, 可以使参与交易双方的交易变得更加便捷, 减小了交易成本, 从而降低了金融机构参与到碳金融中的难度。

(二) 合理的利用保险公司

我国保险公司行业正处于不断完善中, 目前其已经成为了保险业务、金融业务、服务业务等多项业务与一体的功能全面的金融机构, 同时其与交易所和商业银行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保险公司参与到碳金融中, 可以适当的推行信用保险, 通过调查与分析发现潜在客户, 并适当的对保险业务进行拓展。利用保险公司, 可以为碳金融的发展构建一道强有力的屏障, 避免由于市场自身调节问题, 而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此外可通过保险公司还可以进行责任保险, 也就是针对责任风险进行保险, 关注双方在交易过程中的需求。合理的保险业务可以使碳金融的发展朝着健康发展发展, 具有稳固保障后, 可以解决碳金融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 从而促进其发展。

(三) 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的地位不低于交易所和保险公司, 是我国的一个重要金融机构, 其对我国的很多金融机构的业务都会产生一定影响。碳金融的正常运行, 需要大量资金支持, 如果在运行过程中资金出现短缺问题, 势必需要通过多种渠道融资, 银行贷款是其一个主要的渠道。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 对市场进行调研, 通过市场需求发布相应的贷款业务和贷款产品。此时业务的开展需要具有针对性, 同时要创新产品。例如, 将贷款先发放给绿色循环经济行业, 对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的贷款进行一定的限制。在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撑或资金链发生断裂时, 碳金融中的高污染和稿能耗模块将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这样以来, 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发展就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 除了可以进行贷款之外, 还可以做一些中介业务, 使自身优势能够得到体现。

四、结束语

金融结构参与到碳金融市场中, 可以使碳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得到合理优化, 并且与我国碳金融的发展相适应。总而言之, 应当通过合理的方式, 推动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低碳”的传播, 使更多人和企业了解“低碳”理念, 促进我国节能减排、低碳排放的气氛的形成。

摘要:随着碳金融的高速发展, 我国也开始了碳金融市场的建立。目前, 我国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的领域范围较小,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参与程度将会逐渐加大, 因此为了确保我国碳金融的健康发展, 对金融结构参与碳金融进行思考是必要的。

关键词:金融机构,碳金融,节能减排

参考文献

[1]司徒秋玲, 徐烨.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市场问题的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03:214-215.

碳金融服务体系研究 篇5

1.突出商业银行的关键种作用,构建低碳信贷评价体系和金融服务机构共生耦合关系。目前我国碳金融服务市场还不够发达。面向碳金融的服务机构发展缓慢,企业参与碳交易、碳金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因此一方面需要加快构建低碳信贷评价指标体系,引入企业碳排放、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低碳产品、碳减排、低碳能源利用效率等多个指标,系统考核企业在碳减排能力及其低碳信贷市场前景和社会责任,重视对企业低碳生态效益指标的考核与评价,促进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中介服务机构参与碳交易,形成鼓励企业和社会加大低碳技术创新,提高低碳能源利用效率.达到降低碳排放和节能的目的。发挥商业银行的关键种与低碳信贷评价标准的引导作用,与环境评估机构、政府环保监管部门进行碳信息共享与合作,综合评价企业碳减排参与状况、CDM项目能力、碳技术创新能力、低碳产品与低碳营销等多方面的发展状况与水平,科学评价企业碳信用状况,严格筛选低碳绿色信贷项目,防范碳金融风险。根据共生网络的创新集群和能量生成与分配特性,应在低碳信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形成银行、碳交易所、保险公司、碳基金的紧密合作与共生耦合关系。如下图2所示.依靠金融机构原有的专业知识和客户资源,研究开发与碳金融相匹配的服务产品,提供相应的碳金融服务。保险公司为碳金融经济主体规避气候风险提供保险和担保等风险管理服务,为碳项目和碳交易活动提供保险服务,发挥管理投资组合的独特优势和强大的风险管理专业能力,集聚资金,开发和促进碳市场的发展。碳基金设立的方式灵活多样。包括国际多边援助碳基金、政府双边合作碳基金、投资收益型碳基金、私募碳基金等,融通资金,分享收益。碳交易所为碳金融参与者提供交易平台,提供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交易的清算、结算服务、信息披露和投资者保护服务等。碳金融服务机构共同为碳金融参与者提供服务,相互配合和服务,形成错综复杂的共生耦合联系。

2.创新碳金融衍生品工具与服务模式,优化碳金融共生网络市场化机制。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在碳金融服务的制度设计、区域规划、平台建设等经验模式,合理布局中国碳排放交易所,构建区域特色的地域性碳金融服务市场。在全国特大城市、省会城市等通过碳交易所、环境交易所、产权交易所、能源交易所或者其他形式开展碳排放项目交易和绿色金融项目服务.鼓励银行参与碳金融衍生市场交易。碳金融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碳信贷、碳基金、碳排放权衍生产品(碳排放权的远期、互换、期货、期权、抵押贷款等产品)、碳保险等。优化碳金融服务共生网络的市场化机制与模式重点建立高端金融市场交易与服务体系.提升金融工具技术能级与风险管理水平。主要包括建立以碳货币为代表的.新金融管理模式与交易制度、基于碳排放指标与环境变化指标的碳交易产品、碳期权期货等交易工具、碳债券与碳股票的投融资工具、低碳信贷与碳保险的金融服务渠道等。构建市场化机制与模式应依托各地环境交易所开展自愿碳减排试点,根据买家要求购买甚至定制适用于不同标准的自愿减排额度,发展自愿碳减排的典型示范,构建和优化碳金融市场化机制和运行模式。

3.加强与法律服务、技术咨询、信息、品牌营销与策划等中介服务组织的辅助服务与共生合作,构建完善的碳金融服务共生环境体系。碳金融服务提供者在开展碳金融服务时,必然需要一些相关专业机构的辅助。法律服务机构为碳金融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相关技术咨询与信息服务机构为碳金融提供碳交易的产品信息、流程信息、市场波动性、日交易量和交易额、产品价格、碳项目运行、风险、参与方运营状况等等信息和技术服务,开发碳金融服务软件,建立项目开发、项目投资、项目设计、东道国政府审批、项目审定和注册、项目实施、检测和报告、核证/签发CER、碳指标销售、市场退出等全过程服务体系,建立碳金融市场注册与结算平台、碳信用评级机构等专业服务机构,形成灵活变通和多元组合的共生网络合作模式与协调机制。构建碳金融服务共生环境体系,应加强碳排放信息系统和碳交易数据库建设,促进碳信息披露。商业银行与环保检测等部门合作,建立碳金融业务的具体操作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和企业环保守法情况审查等.建立和完善企业碳排放数据库建设,确定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业的碳排放标准,采用科学的评估程序和分析方法,对企业的低碳项目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和评判,完善商业银行与相关信息服务机构的信息沟通机制,建立碳信用披露制度,为CDM项目提供信用增级服务。通过建立健全碳信息数据库,整合碳信息资源,与国际金融经济数据对接,实现信息采集和披露的标准化,及时反映碳市场及相关金融工具、金融产品的市场信息.提高碳信息收集、处理、加工等数据分析能力和高端碳金融战略决策能力,为提高碳金融服务质量、构建碳金融服务体系共生网络、参与国际碳市场竞争、占领国际碳市场高端和未来经济制高点、实现国家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目标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能力。

浅议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的辩证关系 篇6

【关键字】低碳经济;碳金融;碳交易;赤道原则;低碳技术;低碳产业

一、低碳经济与碳金融概念

低碳经济概念的首次出现,是在2003年英國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其中将低碳经济归纳为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生活的总称。世界银行(2006年)对低碳金融的定义表述为,为了低碳经济发展,用私人和公共投资项目减少碳排放,缓解气候变化的金融解决方案。而碳金融的狭义概念主要是指和碳交易有关的金融活动,主要是指碳交易。碳交易主要是指基于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以及由二氧化碳排放权衍生出的金融衍生产品。

二、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碳金融的产生

1.低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需要金融支持

2014年世界银行报告指出,通过实施低碳技术等政策,到2030年全球GDP可望每年额外增加高达2.6万亿美元或2.2%,防止约85亿公吨温室气体的排放。从低碳经济的国际经验来看,低碳技术对发展低碳经济也起着关键性作用。

“十一五”期间,中国累计能效投资8224亿元,其中财政资金共投入1573亿元,占全社会能效投资总规模的19.1%,而银行和股市等金融机构占全社会能效投资总规模的33%。在2011年中国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项目总投资额达到396亿美元,其中开发商投资额占22.48%,银行贷款占76.4%,而政府补贴占1.47%。

由此可见,由于低碳技术的投入大、成本高、投资回收期长、负外部性等特点,促使了金融机构利用金融杠杆为低碳技术融资,从而催生出碳金融。

2.低碳经济催生“赤道原则”

2002年10月伦敦召开的商业银行会议上,讨论并最终决定在世界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的环境和社会保障系统的基础上,创立一套银行项目融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指南,也就是赤道原则。赤道原则先是在花旗银行、西德意志州立银行、荷兰银行和巴克莱银行中通行,后来逐渐演变成为银行项目融资的国际标准,截至2010年以赤道原则为基础的项目融资占到世界项目融资额的85%以上。

银行业作为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的连接者,它汇集了社会储蓄与闲散资金,由于企业自身的逐利性特点,银行原本倾向于将资金贷给那些利润高,回收期短的高碳排放企业例如:火电厂和钢材厂。但是,低碳概念的普及以及低碳经济对金融创新的内生需求,最终使得银行业在为企业项目融资时,不仅考虑自身利润还要对该项目的环境污染程度进行评估。赤道原则是低碳经济中,银行业为应对环境风险建立的项目融资低碳化标准。

三、发展碳金融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1.碳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

根据约翰·希克斯在其经济学著作《经济史理论》中所阐述的金融革命的发生促进了工业革命的产生,由此肯定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休·T·帕特里克,美国经济学家,在其经济学著作《欠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中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分析,提出了两种模式,一种是需求追随型;一种是供给领先型。碳金融是基于制度经济的理论基础并结合全球变暖的现实问题所提出的,是一种供给领先型的金融模式。

低碳产业由于低碳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金融支持,但是低碳产业部门所能运用的自有资金数量有限。当金融部门出现金融资本的供给不足时,由于金融资本的稀缺性,就会使更多的金融资本流向高排放、高能耗的企业,最终使得金融资源配置结构偏向高排放、高耗能的工业部门而不是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产业,由此降低了低碳金融的运行效率。由于低碳产业部门得不到金融支持,低碳技术的资本投入得不到保证,那么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毫无疑问将是低下的。所以,低碳经济的发展一定要保证低碳产业的金融支持,否则低碳经济将是空谈。当低碳产业开始初具规模时,也就是其早期的资金缺口逐渐被填补时,低碳金融部门依据传统金融对于风险的分散与规避,可以帮助低碳企业尽量规避在其经营期间的各种金融风险。

2.碳金融助推低碳产业的发展

低碳经济最为一种经济增长模式,表现在中观层面则是以低碳产业的为表现形式。

银行业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的三大效应,在碳金融对于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中主要表现为:第一、对于低碳产业给予一定的支持;第二、对于高耗能产业的融资需求予以严格的审批甚至是不予以通过。这就使得整个金融部门将从社会上吸纳的储蓄以及汇集到的闲散资金,更多的投放到国家产业政策扶植的低碳产业,而不是高耗能、高排放的高碳。从产业结构角度看,高耗能企业本身也是属于资金需求大,但是自有资金不能满足其需求,因此需要一定的金融支持。但是,由于银行的资金供给倾向于低碳产业部门,则在整个社会金融资本供给大于需求时,就会加剧高碳产业的资金需求大于供给的局面,将导致一些企业资金链断裂,最终达到淘汰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高碳企业。

而低碳产业由于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相比高碳企业部门能获得更多的金融支持,从而帮助低碳产业从新兴产业成长为朝阳产业,从而改变整个经济社会的产业结构,达到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的目标。

随着碳金融市场的建立,碳排放权以及基于碳信用的金融衍生品的流动性增强,而碳减排企业或者低碳企业便可以将企业的碳减排成本转化为碳减排收益,这从制度上刺激了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低碳企业的低碳技术融资难的问题。

3.碳金融助推低碳企业发展

首先,不同的企业面临的碳减排压力不同。有的企业碳减排成本大于其购买其他企业碳减排配额的成本;有的企业的碳减排成本小于其购买其他企业的碳减排成本,而在碳金融交易制度下,碳减排配额可以自由流通,因此企业可以灵活的的安排其节能减排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企业自觉地进行节能减排。

其次,金融的實质就是在不确定条件下对于金融资源的跨期配置,而低碳企业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在经营过程中会遇到的不同风险。如何规避一些可预见的风险,为低碳企业提供更多的保障。而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工具可以借助其风险对冲的原则,帮助低碳企业其经营过程中一些可预见性的风险,从而更好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最后,碳基金帮助低碳企业积极寻找低碳项目合作,以降低低碳企业企业的成本。碳基金是一种专项融资方式,它主要是金融机构通过低碳项目的合作,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和增加碳汇的吸收的目标。碳基金的运作方式主要是基于《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情节发展机制(CDM),碳基金是基于金融机构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在CERS(经核证的碳减排量)的需求方与供给方中间寻找合适的卖家和买家与碳减排项目的合作。发达国家一般作为CERS的需求方为CERS的供给方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而参与碳基金的金融机构则作为买卖双方的中介,这样不仅帮助发达国家减轻减排压力,更能推进发展中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

4.碳金融助推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

碳金融助推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主要体现在低碳技术的融资问题和低碳技术研发过程中的风险问题。低碳技术具有投资大、回收期长、短期收益不明显等特点,而企业自有资金又不足以支撑低碳技术的研发,碳金融依托碳信用利用金融杆杠为低碳技术筹措研发资金,以满足低碳技术融资需求。

碳金融中,作为《京都议定书》框架下唯一涉及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碳交易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中规定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低碳技术,以帮助发达国家灵活的实现其减排目标。从客观角度来说,清洁发展机制实现了低碳技术从发达国家想发展中国家的转移,从而进一步推动发展中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家华.经济要低碳,低碳需经济[J].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坛,2010(1).

[2]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8).

[3]约翰·希克斯.经济史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4]Patrick HughT.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J].Econ Devel Cult Change.1996(4).

[5]唐方方.气候变化与碳交易[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乔海曙.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金融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7]齐晔.中国低碳发展报告 2013 政策执行与制度创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王忠民:碳金融不足以支撑碳经济 篇7

碳金融太薄弱、太稀缺

今天我们看碳市场的时候,看到一个特别薄弱的环节——碳金融。碳和多少金融工具、和多少金融市场、金融创新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基准和逻辑关联,从而让金融和低碳形成一种密不可分的随处不在的相互之间的内在关联?

结果我们一看满目苍白。我们可以从几个市场的角度简单扫描一下。从货币市场、信贷市场或者短期的债券市场来看,充其量也只是在绿色债券的角度给予了一定市场份额的运行。在货币端有庞大的政策性银行,而政策性银行落脚点并不是低碳和绿色,而是其他的政策的着力点。我们有好多短期货币便利,结果我们那些便利的落脚点是其他方面的便利,而不是低碳的便利。我们有无数的债券、无数的信贷都是几十万亿的规模,可其中有多少是由于低碳和绿色给予了贴息和一定基准的准入?从准入角度我们没有看到,从贴息的角度没有看到——但是我们看其他基准和其他方面的时候,可以找到很多其他的东西,这只是从货币市场角度看。所以简单地来说,如果做碳金融,在货币市场阶段都可以建立有效的基准和规模。我们再看资本市场,IPO有发生委员会,有一层层的今天关了、明天开了的;有定向增发、有市场分层、有多级市场;今天对从境外私有化到A股上市,也可以限制和开放,也可以疯狂。但是,在所有的资本市场的准入和资本市场的规模形成当中,有多少是以低碳的标准或低碳的给予作为其中的一个次标准介入?遗憾的是次标准都没有,更不要说第一标准了。如果我们反向来看,从资本市场角度来说让低碳进入资本市场、让低碳成为第一标准的话,我们可以在资本市场融到的资本——在可以是定向的资本,再私有化,再爆发的逻辑当中,会成长成多大的社会的资本总量?应该不是我们今天看所有的低碳交易都是几个亿——过十个亿都不行,我们会爆发出几十亿、几百亿、上千亿的规模。

私募市场,我们今天大多都知道有一个PPP的结构,PPP当中有一点是public部分引导,往什么方向走呢?我们看到先进制造业、看到了很多的东西,但是我们几乎没有看到有效的以低碳为基准的PPP引导部分。我们在这一块没有看到纯市场性的风险投资。

我们今天说另类市场和衍生市场处在中国金融市场的起步阶段时,所有市场第一个服务对象和第一个关联品种应该是什么?应该是低碳——我们现在的碳压力和污染这些问题危急到我们的经济和生命的时候,应该让任何一个新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与之产生关联。我们扫描了这些市场的时候才发现,我们今天碳金融太薄弱、太稀缺,不足以发挥对碳经济的支撑。

碳金融和碳交易是一个什么样的逻辑?

当一个东西变为金融产品的时候,就可以产生出无限交易可能;当一个东西不是金融产品而去交易时将显得十分羸弱。为什么我们今天碳交易金额上不去、碳交易品种上不去,就是因为碳金融品种太少和碳金融背后的交易频次太少,使得碳市场出现了较少的品种和较低的交易金额。这当中第二逻辑是当进入金融领域的任何一个碳产品,有一个静态和动态的逻辑,静态逻辑是任何一个金融的低碳产品在所有交易方的利益静态均衡——我可以把你低碳的东西从配额的角度拿来,可以更多地满足我的生产,但是我可以给你配额一定回报和转移支付。碳金融化以后,买者和卖者可以一起交易,结构化、多元化和多个参与者交易的这样一种复杂情况下,包括中央和地方不同产业、企业之间和不同产业链条之间的一种利益静态均衡。这种均衡是满足低碳的基准逻辑条件之下的,所以任何一次交易是基准条件下集中交易利益均衡的体现。只有交易的规模越大,静态下的低碳利益、均衡实现的价值越大,社会因此收益的方面总量越大。低碳经济还不仅存在在静态领域,还存在于动态的平衡之中。当一个东西可以交易、何一个在交易环节让它在动态当中产生新的交易和更深的交易的时候,一定是在低碳领域中做的更深入、更扎实,更能满足我在下一步交易当中有回报的时候,这激励人们永远向着更低碳、更有效、更有价值的方向不断推动,反过来通过交易实现这方面的追求和价值,同时也在做进一步的静态平衡,转移到其可用配额和可用交换价值。

碳金融 篇8

关键词:碳金融,气候变化,碳交易市场,建议

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复杂的挑战之一。1979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上,气候变化首次成为一个受到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当时科学家们警告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将导致地球升温。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先后于1990年、1995年、2001年和2007年发布了四份评估气候变化状况及其影响的报告,引起了各界对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广泛重视。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到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再到后京都谈判艰难上路,一个涵盖国际政治、经济、技术、法律、环境等方面的国际气候制度已经形成并处于不断演化的进程中。2009年年末,全球对气候与环境问题关注度随着哥本哈根大会的召开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在此背景下,人类开始反思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节能减碳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低碳经济的加速过程已非任何单方面因素可以阻碍。

尽管目前谈到低碳经济,人们更多的是与全球气候变化、节能减排联系起来,但在其背后实际上形成庞大的资金供给与金融流动机制。美国奥巴马政府承诺,将在未来10年投入1500亿美元用于替代能源开发,并已成立总额约为30亿美元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基金。根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预计2008年—2012年间全球因发展低碳经济而形成的低碳交易市场规模每年可达600亿美元,2008年成交总额为1263、45亿美元,2012年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目前低碳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低碳技术的研发或引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等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但是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市场前景,已日益引起金融机构的关注和广泛参与。

碳金融作为低碳化发展的核心经济手段,构建完善的碳金融体系也已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支柱。由于金融业在实体经济中拥有广泛的利益相关基础,因此碳金融的崛起将对全球经济与金融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助推人类经济体新一轮低碳繁荣。本文系统研究了受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因素驱动,全球在碳交易市场、碳金融组织机构、各国政策支持与引导三个方面的多层次创新,希望通过碳金融体系整体分析对我国在后哥本哈根时代积极探索碳金融体系建立与深入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碳金融概念、源起及经济学分析

(一)碳金融概念

“碳金融”的兴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准确地说是涉及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公约》于1994年3月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随着《京都议定书》的实施,国际碳交易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并正日益成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机制。

从理论上讲,碳金融是指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既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交易、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也包括银行的绿色信贷以及其他相关金融中介活动。

碳金融泛指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金融活动,碳金融市场包括碳现货、期货、期权等金融及衍生品市场。

(二)碳金融的起源

碳金融源起《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和《京都议定书》。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科学家证明温室气体增加主要来自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使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1992年全球150个国家签订UNFCCC,承诺到2050年温室气体减排50%。

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要求2012年底前温室气体排放量较1990年降低5、2%,其中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和加拿大削减6%。同时规定通过补充性市场机制来降低减排成本的三种灵活机制:1.联合履约机制(Joint Implementation,JI),即发达国家间通过双边项目级合作转让减排单位。2.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交易,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级合作实现的“经核证减排量”,用于发达国家减排、限排。

3. 国际排放权交易(International Emission Trading,IET),即

发达国家将超额完成的减排量转让给未完成减排的发达国家。

灵活机制的共同点是境外减排,即不在本国减排而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低的碳减排成本路径。经济学原理是在世界任何一处产生的碳减排对大气产生的效果一样,各国减排成本不同,碳减排比较优势各异,为碳国际贸易、全球碳减排创造条件。六种减排温室气体以CO2量为最大,因此碳排放权市场简称碳市场(Carbon Market)。

(三)碳排放权的经济学分析

传统经济学将温室气体作为自然要素、经济外生变量。温室气体排放成为经济的外部性问题。马歇尔、庇古及科斯等经济学家提出外部性问题解决办法。1920年庇古提出政府征收庇古税(修正税)拉平私人与社会成本来解决负外部性。温室气体减排使碳排放权成为稀缺资源,存在碳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单靠市场机制的资源最优配置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提出政策调控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配额与税收解决办法。科斯认为产权是财产所有者的行为权力,产权制度能保障资产排他性和资产有效运行,产权明晰并允许自由交易,可达到帕累托最优。科斯定理提出了产权和政府干预来解决外部性的新参照体系。

碳金融市场实质是通过政府碳排放配额和市场机制来解决碳排放的负外部性,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将外部成本内部化,进而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碳排放权不仅是为解决环境资源问题而设计的产权,更是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其对超过规定排放额的碳排放有明确的处罚制裁措施,碳排放额的卖方可以通过转让碳配额并控制相应数量碳排放,获得补偿收益;而买方则通过支付对价获得碳排放额,拥有相应数量的环境资源量,进行正常碳排放生产经营,获取收益弥补环境资源耗费。碳排放权成为商品,通过政府和市场机制来优化配置环境资源。

发达国家的碳减排成本数倍于发展中国家是碳排放权交易兴起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其现实表现为发达国家通过CDM项目向发展中国家出口设备以获取利润,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从事CDM项目获得碳减排量,并通过卖出减排指标获得补偿收益,减排指标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在二级市场上投机商又可用价差来获利。

二、发展碳金融的必要性

(一)促进我国绿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生存环境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第一,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果人口的增长超出了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必然导致自然环境的进一步被破坏。第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迅速发展阶段,但伴随着高速增长的却是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即以资源的严重浪费以及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第三,我国正在处于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人口的导致了城市污染物排放量的迅速增加,给生态环境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以上这些因素导致我国自然环境不断恶化,也使我国实行绿色经济、绿色金融尤为迫切。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如何解决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是当今我国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实行金融创新,开展碳金融业务,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已是十分迫切的客观需求。通过发展CDM项目,尤其是水能、风能和太阳能等项目带动我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金融机构信贷投向应逐渐向符合CDM项目要求的领域和行业倾斜,从而促进我国CDM项目的发展。

(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经济增长只是纯粹的生产增长,经济发展不单纯看重当前的增长,更要考虑长远发展的需要,要求资源到达最优的配置。我国目前的经济高速增长伴随的是粗放式的生产方式,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换取经济数量的提高,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要看到,无论是降低生产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还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即降低每单位GDP增长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都对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是因为,产业结构状况是决定GDP二氧化碳强度的关键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发展的时期,一些高碳产业仍然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更为严重的挑战是,受资源禀赋条件的约束,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因此,要通过产业政策调整,鼓励高碳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以技术进步带动整个产业升级;要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增强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还要通过完善相关政策,强制淘汰高碳产业的落后产能。从产业角度来说,要加快金融、保险、旅游、文化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逐步减少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第二产业中,要加快太阳能、风能、核电、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产业等新兴低碳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的发展会直接降低GDP的二氧化碳强度。

通过绿色化的金融活动,可以引导企业的投资取向、资金的流向,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方式。以金融手段、金融创新来影响资源的配置及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三)促进我国金融机构创新能力的提升、履行社会责任、保护市场份额

首先,金融业的发展要依赖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以经济的持续发展作为自己发展的基石。实行“碳金融”,符合当前国家的基本政策。其次,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应充分考虑环境风险的因素,不能一味的只考虑经济效益。例如,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为了扩大生产向银行融资,一旦造成严重污染被政府环保执法部门勒令关停,银行贷款不但不能收回,致使银行蒙受损失。再次,实行“碳金融”,有利于金融部门充分发挥对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型产业发展的“金融导向”作用。通过金融业务的运作,合理科学的确定贷款的投向,对那些造成严重污染至今还没有关停治理的企业和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新建、改建与扩建项目,坚决停止贷款,并限期收回已发放的贷款。对按期进行污染治理的项目、技术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项目等,金融部门在信贷上给予优先的支持。最后,低碳经济的研发、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市场前景,金融机构在融资方面给予支持,不仅可以在资金上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还可以获得可观的利润。

《京都议定书》生效后,相应地衍生出诸多与碳排放相关的金融需求。一是投融资需求,如企业上项目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的升级换代;二是项目咨询,碳排放涉及技术和方法学、文本处理等专业知识,可衍生出庞大的咨询需求;三是碳排放交易市场。碳金融作为一项全新的业务,客观要求金融机构创新业务运作模式、金融产品服务和风险管理方式,因而可以促进我国金融机构创新能力的提升。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碳金融业务创新,陆续推出了CDM项目融资和挂钩碳交易的结构性产品。例如,兴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能效融资项目合作协议创造性地引入了国际金融公司贷款的本金损失分担机制。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则先后推出了收益率挂钩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的理财产品。民生银行将节能减排贷款与“碳金融”相结合,推出以CDM项目的排放指标为还款来源之一的节能减排融资模式。中国农业银行成立投资银行部,与多家企业达成项目合作意向书,涵盖了小型水力发电、水泥回转窑余热发电、炼钢高炉余热发电等CDM项目。

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注重履行社会责任,能使金融机构更加注重长期利益而非短期利益,当金融机构将自身发展目标和社会目标统一起来时,就可以实现银行和社会的“双赢”。碳金融的功能和目的就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逐步改善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金融机构从事碳金融业务,有利于促使其成为保护环境与社会责任的承担者,有利于展示金融机构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良好的社会形象。

对于我国而言,由于拥有巨大的碳排放资源,碳交易及其衍生的市场发展前景广阔。目前我国提供的碳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居全球第二。据世界银行测算,如果发达国家2012年要完成50亿吨减排目标,其中至少30亿吨来自购买我国减排指标。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具有潜力的碳减排市场和最大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供应方,我国每年可提供1、5亿吨-2、25亿吨二氧化碳核定减排额度,这意味着每年碳减排交易额可高达22、5亿美元。碳金融给银行各个业务部门带来很多业务发展的机遇,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近年来理财业务无论是市场规模、投资范围、还是产品种类都发展迅速的市场优势,发展与碳排放权交易挂钩的理财产品业务。CDM项目中蕴含着对金融中介服务巨大的需求,金融机构可通过提供财务顾问、资金账户管理、基金托管、碳交易代理、融资担保、咨询等中介服务业务,拓宽中间业务收入来源,逐步优化我国金融机构的收入结构。

三、发展碳金融的建议

(一)政府部门应制定引导推动碳金融发展的政策和机制

1. 加强碳金融需求的培育。

碳金融具有政策性强、参与度高和涉及面广等特点,发展碳金融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提高全社会对碳金融的认知程度,加强碳金融需求的培育。人民银行可以和环保部门等部门联合开展环保宣传,提高全社会的低碳经济意识,加强社会公众对碳金融的认识,让企业充分意识到CDM机制和碳金融所蕴涵的巨大价值,推动企业根据所在行业特点和自身发展规划,扩大国际合作,积极开发CDM项目,为碳金融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

2. 完善环保信息沟通机制。

首先,环保部门应建立并完善环保信息库,将企业环保违法情况、缴纳排污费的情况、限期治理情况、限产限排情况、停产治理情况、责令关停情况、环保评比情况等信息纳入环保信息库,并加快信息的更新频率,及时将信息提供给人民银行。其次,人民银行将环保信息纳入征信体系,并及时通报循环经济、节能技术和产品等产业政策导向,做好压缩、淘汰、关停等产业结构调整的风险提示,发挥企业征信系统的警示作用。再次,金融机构在为企业或项目提供授信等金融服务时,把审查企业信用报告中的环保信息作为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依据,严格信贷环保要求,并将信贷情况反馈给环保部门,以强化环境监督管理。

3. 制定碳金融的扶植政策。

国内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碳金融,兼具短期带动经济增长和长期促进经济转型的双重社会功效,国家的有关部门应综合运用财政贴息、费用补贴、税收优惠等多种政策方式,对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业务进行必要的激励,要以CDM项目开发为切入点,加强与各类CDM技术研究与服务中心等机构的合作,大力支持工业节能(如余热回收发电、工艺改进以及节能材料)、建筑节能(如智能建筑、节能家电、节能材料与节能照明)、汽车节能(如电池部件及原料、电池制造及组装以及节能汽车制造)等节能产业和污水处理、废弃物循环再利用等减排行业。要树立绿色信贷文化,将信贷投向政策与国家产业政策相结合,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地热、潮汐、核能、生物质能等)、新材料、智能电网等为重点,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将碳金融纳入发展低碳经济的整体规划中,统筹安排国家环保投入资金,设计专项扶植政策。

首先,通过财政拨款成立专项基金,为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提供利息补贴,为低碳经济支持力度大的金融机构提供专项奖励资金;第二,在税收方面,在税收方面,可以通过降低CDM项目的有关税率、适当延长免税期、对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业务的收入进行税收优惠等措施来提高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的积极性,合理分散金融机构加大对环境保护项目融资支持的信贷风险,鼓励金融机构参与节能减排领域的投融资活动。通过财政拨款成立专项基金,为金融机构CDM项目贷款提供必要的利息补贴;第三,在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方面,可以建立与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相关联的信贷规模指导政策,加大碳金融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降低碳金融贷款资本金要求等,以此促进金融机构业务向碳金融领域倾斜;第四,在外汇管理方面,研究并开通碳金融绿色通道,考虑将跨境碳资本的自由流动列为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先行目标;第五,鼓励碳交易的人民币结算。目前欧元是碳交易的主要计价结算货币,伴随各国在碳交易市场的参与度提高,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搭乘碳交易快车,提升本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我国必须抓住这一机遇,推进碳交易的人民币计价结算。

(二)加快碳金融创新步伐

1. 要成为低碳理念推广的践行者。

国际上碳金融已深入人心,相关标准制定权正在逐渐被欧美日等金融发达国家掌控,这些国家已形成了直接投融资、银行贷款、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场所和碳交易平台以及碳指标交易、碳期货期权、碳证券、碳基金、碳税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虽然目前国家部委、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等对我国低碳经济及其碳金融的制度、体制、发展方向、发展目标、业务标准、运行规则等有所研究或涉及,但尚未形成合力,缺乏总体战略构想和规划设计。而国内金融机构在碳金融方面虽有所动作,但均不涉及核心、高端部分,即便参与CDM项目也常常按照发达国家制定的“国际标准”被低价购买,缺乏定价权,然后被发达国家开发成价格更高的金融产品予以倒买倒卖。如果不能参与国际碳金融标准和规则的制订,国内银行业将不可避免地沦落到被动接受其他国家的标准和规则,从而也难以与国际金融机构抗衡。

2. 要成为低碳经济的创新者。

从根本上讲,碳金融的创新与发展,必须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相适应,除了期待政府部门的配套政策外,金融机构应树立为低碳经济服务新理念,加快碳金融产品的创新,使更多的资金能够流入到与低碳经济相关的各个行业中去。

(1)拓宽绿色信贷领域

我国的金融机构在绿色信贷领域已经做了许多积极的尝试,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碳金融需要继续拓宽绿色信贷领域,具体而言,金融机构应对开发利用新能源、从事生态农业、研发生产环保设施以及从事生态保护建设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而对污染企业实行信贷限制措施,以达到有效引导资金向优秀环保企业流动的效果。同时,针对绿色信贷往往缺乏抵押担保品的情况,金融机构可以在抵押品上创新,对CDM项目可以采用碳排放权抵押贷款。针对企业环保技改项目对长期贷款的需求,进一步完善信贷管理方式,积极为企业提供长期信贷支持。

(2)开展CDM项目中介服务

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自身的信息资源、客户资源以及渠道优势,为国内减排企业提供CDM项目开发、交易和全程管理的一站式金融服务。在项目开发流程,金融机构开展项目分析,并对项目的未来趋势进行预测并确定开发成本以及开发风险;在项目交易流程,金融机构协助CDM项目业主选择合适的买家,协调项目发起人、国外投资者、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以降低企业的交易风险。

(3)发行碳基金产品

碳基金是目前国际碳市场的主要资金来源,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也先后推出了与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挂钩的基金理财产品,为客户提供了购买绿色环保类金融产品的投资机会,受到市场的欢迎。发行碳基金可以在现有实践的基础上,设立低碳产业投资基金,为具有良好开发潜质的环保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4)开展融资租赁服务

融资租赁是一种集信贷、贸易、租赁于一体,以租赁物件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为特征的新型融资方式。在CDM项目的开发建设中,往往需要投入使用较为先进的设备,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可以利用金融租赁公司等机构为项目企业购买设备,企业从出售碳减排指标的收入中支付租金,从而释放企业的流动资金,保持资金的流动性。

(5)开展碳交易保险

碳交易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风险,碳交易保险可以为碳交易提供一定的保障。2009年以来,我国的保险机构已经着手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各项试点工作,在易发生污染事故的企业、储存运输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和危险废物处理的企业、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和各类工业园区六大领域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此基础上,可以不断丰富碳交易保险的品种,拓宽被保险企业的范围。一方面,通过为节能项目、可再生能源项目等提供新险种来规避环境风险;另一方面,适应碳交易发展的需求,开发碳交易保险,为碳交易合同的买方或开发CDM项目的企业提供保险,以转移项目违约风险。

国内金融机构要想继续拓展节能减排信贷业务,应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配合国家产业政策推进环保产业的优化升级。开办专项治理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的项目贷款业务,通过对清洁技术产业和新型环境服务行业所研究开发的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贷款,来支持这些产业、企业针对特定环境问题,加大研发创新力度,不断推出新型环境融资产品。创新推出以CDM项下的碳核定减排收入作为贷款还款来源之一的节能减排融资新模式。开办排放权交易购买方专项贷款。在中间业务方面,可利用金融机构下属的金融租赁公司,为CDM项目提供设备融资租赁服务;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其遍布全国各地分行的营销资源和信息优势,作为CDM项目的咨询顾问,协调项目发起人、国外投资者、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并借助银行内部专业人才组织专业团队,跟进CDM项目的设计、立项、注册、监测、核查、CERs签发全过程。为排放权交易提供账户便利、研发支持和中介服务。发挥托管各种基金的经验优势,参与托管正在快速成长并大规模进入我国的碳基金等业务。积极开发挂钩碳交易的结构性产品,努力实现商业利益与环保公益的良性结合。

(三)组建碳金融业务机构和专门人才团队

1. 引进培养相关专业人才。

在人才方面,金融机构应该通过新人员的招募以及现有人力资源的重组和培训,逐步构建适合开展碳金融业务的团队。金融机构要制定“碳金融”人才中长期培养与发展规划,在培训、引进、储备、交流和使用等方面,边干边学边培养。在加强银行内部人员碳金融业务能力培养的同时,应广泛吸纳来自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信用评级公司、证券公司、投资银行和企业界等具有低碳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积极做好低碳金融的人才储备工作。

2. 组建碳金融业务机构和团队。

由于碳金融服务专业性较强,银行内部组织结构中应设置专门的部门,专门负责处理融资过程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评估等问题。为此,在银行系统内部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或从外资银行引入专业人才。同时,也可以考虑先聘请一些社会和环境专家或行业环保专业人员充当外部顾问,在必要时提出专业意见和建议并审查项目融资过程中的环境评估报告、行动计划等。

(四)加强碳金融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1. 身体力行,作低碳金融理念的倡导者。

国内银行业本身对碳金融的认知程度有限。碳金融引入国内的时间较短,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有限,但中国的碳金融市场早就受到了国际金融机构的青睐,一些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碳金融项目常常被国外金融机构获得。例如,中国目前最大的碳交易项目———辽阳石化公司的氧化二氮减排项目,就被高盛国际和加拿大纳德资产管理公司拿到。相比之下,国内多数金融机构很少认识到碳金融蕴藏的巨大商机,介入较少、较浅甚至完全没有介入,且主要集中在产业下游和附加值较低的环节;对包括CDM、绿色信贷等在内的碳金融业务的项目开发、审批以及运作模式、风险管理、交易规则、利润空间等缺乏应有的了解;加之熟悉碳金融业务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对于项目咨询、二级市场交易以及相关衍生金融产品开发等领域涉足更少,进而导致银行业本身对发展碳金融业务缺乏内在的驱动力,国内金融机构应加强碳金融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2. 锐意进取,作低碳金融领域的开拓者。

学习国际先进银行在碳金融市场和“碳银行”服务方面的经验和做法,积极探索“碳信贷”创新体系,在碳金融衍生品和碳基金等方面探索进行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碳市场建设,寻求更多的合作模式,利用我国在国际气候变化协调中的重要地位,在碳交易、碳基金和碳金融衍生品方面加强国际合作与研究。

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碳交易机制、碳金融制度和产品,借鉴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交易制度,建设多元化、多层次的碳交易平台,加快构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一步研究探索排放配额制度和发展排放配额交易市场,通过金融市场发现价格的功能。中介市场是开展c DM机制的关键,中介机构应抓紧制定减排标准、增强减排认证和评估能力;政府应鼓励民间机构和金融机构进入,重视金融机构作为资金中介和交易中介的作用,允许金融中介购买或者与项目业主联合开发c DM项目。

3. 勇于探索,作低碳金融服务的实践者。

我国应加强碳金融的国际协调与合作,培育碳交易多层次市场体系,开展低碳掉期交易、低碳证券、低碳期货、低碳基金等各种低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改变中国在全球碳市场价值链中的低端位置,获取国家最大的战略权益。

要不断熟悉国际相关碳金融制度和规则,实时掌握政策变动情况,开展多层次的合作,通过学习国际先进主流银行在低碳金融产品创新方面的经验和技术,在CDM项目贷款(包括传统的项目资产抵押和创新的收益权质押)、资金账户管理(如CER外币收入账户)、节能减排项目贷款、融资租赁、保险/担保(信用增级)、套利交易工具、向交易双方提供流动性支持(或提高交易金融资产流动性)以及与低碳概念挂钩的本外币环保投资理财、碳基金托管、跨境资金结算清算等领域,积极探索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并帮助企业和消费者发现碳排放权及其衍生产品的金融投资价值。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并适当综合债券、票据、股权、信托、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等除信贷以外的融资工具,拓展多元化低碳企业融资渠道,实现协同创新效应,提高产品定价能力,拓展业务空间。

碳金融的发展框架已经基本建成,然而其运行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宏观上囿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后京都时代国际规则的不确定性,微观上则受制于碳信用、碳交易乃至碳金融本身的缺陷。亟需解决的问题包括:减排额的权属分配问题;当2009年12月交付的c ER在二级市场的价格由去年9月的21欧元跌到了8欧元之下以后,缺乏国际法约束的巨大违约风险如何应对的问题;欧盟和中国这样掌握碳金融市场供需方话语权国家的单边行为对碳金融机制的掣肘问题,例如根据欧洲议会2008年10月7日的建议书,经联合国认证的减排信用额有1/3无法为在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第三阶段中有减排目标的企业所用,直接对联合国认证的碳信用额提出了挑战。还有如何通过严格的检测、报告和验证制度建立完全可互换的碳信用额的问题,直接关系到碳金融的国际化走向;而CDM的运行机制存在项目登记进展太慢以及项目渠道存在各种瓶颈的弊端需要尽快改革;另外,如何加强监管并促进项目的审计、验证与监测机构的工作效率问题也相当迫切,因为世界上最大的CDM项目审计机构挪威船级社(DNV)对不符合CDM的相关规定的项目签核放行,CDM执行理事会2008年11月终止其碳减排项目审计资格后致使大量的项目积压待审。总之,碳金融的发展是应用经济金融手段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但是需要在既定的国际法框架内运行才能为其科学发展确立方向和目标。因为上述问题无一不需要通过国际谈判并确立国际法规则才能解决。

综上所述,当前的全球金融模式正在进行新一轮调整,国内经济发展方式也在谋求深层次转变,中国金融业必须适时调整创新,积极应对国际、国内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发展变化,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参考文献

[1]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9(2)

[2]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3]吴晓青.关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J].环境保护,2008(3)

[4]于杨曜,潘高翔.中国开展碳交易亟须解决的基本问题[J].东方法学,2009(6)

[5]谷雨,丁丁.我国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机构的现状研究[J].中国科技投资,2009(12)

[6]成万牍.我国发展“碳金融”正当其时[J].中国科技投资,2008(7)

[7]刘春航.建设节能减排金融服务的长效机制[J].中国金融,2008(4)

[8]周宏春.世界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软科学,2009(12)

[9]郑爽.碳市场经济分析[J].中国能源,2007(12)

[10]冯巍.全球碳交易市场架构与展望[J].发展研究,2009(5)

低碳金融发展研究 篇9

所谓绿色金融指的是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依据国家的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 对研发、生产治理设施, 从事生态保护与建设, 开发、利用新能源, 从事循环经济生产、绿色制造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性的利率, 而对污染生产和污染企业的新建项目投资贷款进行贷款额度限制并实施惩罚性高利率的政策手段。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面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难题, 建立绿色金融体系成为我国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共识。绿色信贷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之一, 在国内银行业领域首先进入实践阶段。

二、低碳经济:顺势而为的战略新兴产业

低碳经济之所以在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受到市场高度关注, 主要原因在于低碳经济代表着资源、能源与环境约束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对于我国而言, 在经历了三十年粗放式、高能耗高排放的快速发展之后, 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日益严重, 资源能源对外依赖日益上升的严峻形势下, 大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 已成为调整我国产业结构与发展模式的重要途径之一。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2008年7月公布的数据, 要使全球平均气温限制在高于工业化前的2℃~2.4℃之间 (避免气候灾难的临界点) , 需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445ppm-490ppm;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必在2015年达到峰顶并在2050年降至2000年的50%~85%, 人类温室气体总量减少的速度将决定气候变化多大程度上被控制与避免。

1. 低碳经济:调结构利器

让我们从投资方面量化评估低碳经济在调整产业结构的潜力与效果。过去5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规模年均复合增速 (CAGR高达45%%, 清洁能源领域吸收风险投资VC占整个VC规模的比重逐年上升。据New Energy Finance提供的数据显示, 全球投入清洁能源领域的资金已从04年的350亿美元飙升至08年的1550亿美元, 期间CAGR高达45.07%, 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预计同比下滑约26%至1150亿美元;同时, 风险投资近几年逐步加大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比例, 以美国的风险投资为例, 该领域的风险投资额已经由2000年的5.99亿美元增长至2008年的33.51亿美元, 期间年均复合增速达24.01%;清洁能源领域的风险投资占整个风险投资比例也由2000年的0.6%逐年递增至2008年的11.84%。从清洁能源投资总规模的快速增长及风险投资资金对清洁能源的偏好来看, 未来清洁能源将成为一个重要新兴行业。

2. 低碳产业:领域广阔, 日渐壮大

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的问题, 核心是建立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体系;具体而言, 就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 培育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等。

从碳减排的主要领域来看, 主要分布在电力能源、高排放工业、建筑和家电、交通运输及农林业等五大经济部门, 根据IPCC统计2007年全球温室气排放的行业分布份额表明, 其中电力能源占25.9%居首位、工业占19.4%位居第二。对于我国而言, 至2030年最大技术碳减排潜力约70亿吨, 总排放将由基准情景的150亿吨降至约80亿吨。

综上所述, 转变以往“高耗能、高排放”的“高碳”发展模式, 加快技术创新, 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业, 加强节能, 提高能效,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优化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 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三、展望:推行低碳金融的构想与措施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09中国金融论坛”上指出, 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业, 加强节能, 提高能效,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优化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 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在这个转变过程中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成为低碳金融服务的“创新者”。

首先, 建立健全碳排放交易市场。中国特色的碳排放市场体系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建立与欧盟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对接的碳排放交易机制;建立与日本等地对接的亚太地区碳排放交易市场中心;在国内建立各省 (市、区) 际之间的“碳源—碳汇”交易市场;建立国内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之间的碳交易市场。

其次, 规范地方政府行为, 为绿色信贷的推行扫清地方保护主义障碍。改革开放以来, 地方政府始终存在很强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 以各种方式对银行进行信贷资源的争夺并试图转嫁改革成本。借鉴国际经验, 我国中央政府有必要将环保指标纳入地方官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或是加大环保指标在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中的比重, 并以立法或规定等形式隔绝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干预。

最后, 发挥媒体和公众的的作用, 健全市场经济道德体系。加强媒体和公众的作用, 建立

低碳经济信息披露制度和举报制度, 强化企业家责任和企业社会责任, 引导企业逐步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低碳经济”形象, 促进政府、企业完成低碳经济的目标和指标。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 “低碳经济”日益受到各国关注, 金融危机的冲击, 迫使全球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低碳经济逐步成为全球共识。本文从低碳经济与绿色金融入手, 结合当今时代背景, 展开了对推行绿色金融的系列构想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低碳经济,绿色金融

参考文献

[1]阎庆民.构建以“碳金融”为标志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J].中国金融, 2010.04

[2]范钰婷﹑李明忠.低碳经济与我国发展模式的转型[J].上海经济研究, 201002.

金融企业低碳金融风险防范研究 篇10

一、低碳金融风险的定义

低碳金融风险相比较来讲是一种特殊的风险。风险一般被认为是在某种规定环境下, 规定时间内, 发生某种损失的可能性。而关于低碳金融风险定义, 随着低碳金融的发展, 一些专家学者对其有不同的定义:国外的专家学者对低碳金融风险的研究比我国要早很多, 并且研究得更为深入全面。比如:Larson.D.F.和Parks.P早在1999年就公布了他关于碳金融交易风险的研究, 他认为碳金融交易风险应该是存在于碳项目整个发展周期之中, 按照影响因素分为履约风险、价格风险和政策风险。而另一位学者-索尼娅.拉巴特, 罗德尼.怀特则是从企业的角度将碳金融风险分为监管风险、实体风险、商业风险三类。

在我国, 一些专家学者则是近几年来才真正开始重视和研究这一概念的, 但他们对低碳金融风险的理解和划分也是众说纷纭、各有所长, 主要原因是他们所站的角度不同, 所以对同一个事物或概念的认知和划分也不同。比如:张宁将碳交易风险分为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时间风险和财务风险四类。而王留之、宋阳 (2009) 则指出, 金融衍生工具操作风险、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都属于碳金融风险。

综上所述, 在其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 作者认为低碳金融风险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故将其定义为:低碳金融市场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 所导致低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参与者甚至整个社会经济状况造成损失的各种可能性。

二、金融企业在开展低碳金融业务中可能产生的风险

站在金融企业的角度, 其在发展低碳金融业务中则会面临各种新的风险。金融企业在低碳金融业务办理中有利有弊, 常常在创造经济与环境保护增加值的同时, 也存在着各种风险因素。

1.市场风险。它是指由于种种市场因素而对低碳金融交易产生影响从而产生的风险。比如:汇率、利率等因素的变化而带来的风险。尤其是在跨国交易中, 一些交易的周期短则几个月, 长则数年。在此过程中, 一旦供求不平衡、市场利率变化, 碳排放价格的波动是无法估计的, 这些可能导致低碳金融市场产生各种风险, 这些都是市场风险。

2.政策风险。顾名思义该风险即随着国内、国外各项政策的变化给低碳金融市场带来的风险。对国内市场来讲, 通过立法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强制性政策改变, 会对低碳金融市场带来较大的影响;还有一种主要是一些优惠政策或是机制上的变化, 同样也会对低碳金融市场风险带来影响, 不同的是前者为强制的, 后者是趋利的。还有就是在国内低碳金融市场与国外乃至国际产生交易或是接轨时, 外国的低碳金融交易方面政策如果发生一些改变, 则对我国的风险的波动影响也会较大。

3.操作风险。该风险是指由于员工、过程、基础设施或技术或对运作有影响的类似因素的失误而导致亏损的风险。低碳金融业务本身是一个比较专业的范畴, 我国本身起步较晚, 这方面的认识和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 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还不够好。加之低碳金融业务的操作相比较其他的金融业务更为复杂和困难, 如果有任何不恰当的操作流程或者系统的失误, 都有可能带来风险损失。两个方面的的因素再一叠加, 最终产生的操作风险则更大。

4.法律法规风险。该风险是指由于一些碳交易、业务不符合相关法律或法规的要求而带来的各种风险。因为银行等金融企业会受到银监会等外部监管和上级行的内部监管, 还会受到社会各界相关部门和公共大众的监管。从监管低碳环保的法规到有关如何恰当审核是否达标的限额规定, 到有关报告经营活动的详情以满足环保部门的要求。但是法规的实施是必要的, 它能为金融企业提供一个安全、顺利执行低碳金融交易业务的环境条件。但如果有关法律法规发生变化, 信息传导再不畅通, 则会带来这种风险。

5.项目风险。根据《京都议定书》, 我们可以知道主要有三种灵活的履约机制来参与低碳金融, 分别是:联合履约机制、排放贸易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我国到目前为止主要的减排方式还是清洁发展机制。所以在研究项目风险时, 还是以清洁发展机制的项目风险来分析。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从一开始的项目识别到最后的项目签发是一个很漫长也很复杂的过程, 无论是项目的批准、审定、注册、实施检测, 还是排放量的核查, 每一个小小的环节都可能影响到项目的签发, 都存在着风险。

而对于银行等金融企业来讲, 关于低碳金融业务有很多的项目需要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比如:建立低碳金融相关的理财产品, 给开发新的低碳企业进行贷款等等。由于项目的流动性, 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风险管理。项目风险管理必须要面对项目可能无法执行、项目的进度可能产生变化、项目成本的可能变化等风险。

6.声誉风险。该风险是指金融企业的声誉受到负面影响而产生的风险。对于金融企业来讲声誉是至关重要的, 任何负面的影响都会导致产生严重的后果。要大力倡导环保、可持续发展相关理念, 积极的、多方位的宣传低碳金融产品。就目前来讲这些工作是迫在眉睫。

三、金融企业针对低碳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 低碳金融风险防范的基本流程

因为不同的金融机构、不同的管理人员对于风险的认识和态度不同, 所以即使面对相同的风险, 他们采取的风险防范策略也可能有所不同。但是他们在进行风险防控时, 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却是一致的。一般可以将风险防范的基本流程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等几个程序:

1. 风险识别。

指企业风险管理人员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在风险发生之前对企业风险形成的潜在条件和潜在诱因进行分析, 识别。在低碳金融市场中, 人们会通过自已对发生的风险进行认知和总结, 然后对发生的类似低碳金融风险性质是怎么样的进行判断, 发现碳金融所面临的主要风险, 再通过分析前期材料总结数据, 归纳风险产生的诱导因素, 整理出风险损失规律和识别方法。对于金融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来讲, 对于相关风险的识别显得更为重要, 会提前预警所面临的风险, 避免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和危害。

2. 风险评估。

该程序是对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进行评估、量化的过程。具体包括风险概率和负面影响评估、风险承受力评估和风险优先级分析等内容。对于风险的评估方法多种多样, 如定量评估方法、定性评估方法等, 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一般情况下, 除了政策风险外, 其他各种风险都可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评估。从而了解风险所带来的影响的大小。

3. 风险控制。

该程序是风险防范的是最后一步, 它必须在前面两个程序完成的基础上才能完成, 它是风险防控整个流程中的核心步骤。在此过程中, 相关风险管理人员会运用多种手段、采取各种措施来降低低碳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 以达到减少经济等各方面损失的目的。具体的控制措施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 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方法和手段才能做好该程序的工作。

(二) 金融企业针对低碳金融的风险的具体防范措施

面对低碳金融的各种新的风险, 金融企业要坚持风险接受、风险规避、风险分担及风险减轻的大原则。在这个大原则的思路下, 金融企业风险防范的基本思路有以下几点:首先, 要从风险的源头入手, 尽量将风险控制或消除在萌芽状态下, 或者采取一定措施将风险降低和改善;然后对于风险带来的无法改变的不利影响, 金融企业自身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进行妥善的处理, 力争将这些不利的影响降到最低。

1. 强化对低碳金融的防范的意识

金融企业应从上而下强化风险意识, 要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加强风险防范的知识的宣传, 让企业上下时时刻刻重视这一问题, 从而贯彻到企业日常工作中去, 更好的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时期所带来的变化, 降低企业新的业务项目风险。

2. 成立专门的风险防范机构。

金融企业应选择专业的人员成立专门的风险防范机构, 本机构专门负责对低碳金融风险进行研究, 如对国家发布的政策进行研究, 制定风险防范的对策;制定对风险防范的操作的流程;制订对风险防范的政策、具体流程;对各项低碳金融业务进行风险的预警和分析, 并负责向专业机构进行风险防范的咨询等。从而有效的防范政策性风险和操作性风险。

3. 注重信息的沟通。

企业要正常与有关环保部门、低碳项目实施企业、国家其他相关部门等保持信息的沟通与合作。对有关信息进行统计与记录, 对各企业在环保和污染方面情况记入金融企业的信息中, 并注意对各企业的这方面信息的督查与更新, 以便在发放贷款、项目投资、贷款的收回等工作中查阅与参考。有效防范项目风险、操作风险等。

4. 进行套期保值。

金融企业可在实施低碳业务时, 可以通过签订一种“套期合同”来达到保护自己免受利率及汇率波动的影响的目的。尤其是通过套期保值进行衍生品的相关交易, 通过相互抵消的方法来规避市场价格波动风险, 可说是堤内损失堤外补, 从而有效的防范市场风险。

5. 严格控制贷款项目。

企业要严格控制贷款项目, 对高碳和低碳项目的贷款要区别对待。我国目前金融企业发展低碳金融业务, 要增加绿色信贷的投放数量, 并且要使绿色信贷投放到更多的行业和项目类型。重点开拓节能环保、新能源、低碳行业等低碳领域的业务和涉及水处理类、大气污染治理类、固体废弃物治理类传统领域的业务, 增加对创新型小微企业以及能够进入普通民众生活的环保产品的关注。比如:可以优先考虑风力、水力、太阳发电领域、新能源汽车、生活垃圾处理与利用等行业和项目。

6. 成立政策性金融机构。

我国目前尤其是在商业银行领域, 可以考虑发展政策性金融机构, 如设立政府基金、专业性的绿色投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机构, 为交易双方提供充分的供求信息, 形成多层次、更完善的低碳金融体系, 以达到对商业信贷的补充, 并有效的分摊风险。

建立健全声誉风险危机的预警机制, 积极培育以声誉为导向的企业文化。该项工作可以在各种风险发生前进行预测, 并通过对风险产生的原因的分析和研究, 来帮助企业的领导者在事前对可能发生的声誉危机事件有比较充分的估计, 并在此基础上提前进行风险处理和危机预控, 以降低这些突发事件所带来的危害程度甚至可以阻止其发生。

总之,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金融企业要生存就必须开拓和创新业务, 而随之而来的会带来各种新的金融风险。但我们不能因咽废食, 要重视和化解这些新的问题, 要解决好这些问题, 当然需要一个探索和适应的过程, 需要金融企业本身和社会各界、政府部门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燕.试析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低碳金融的风险及对策[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2) .

[2]王晓茵.低碳金融:问题突出, 空间很大[J].当代金融家, 2013 (04) .

上一篇:口腔黏膜溃疡下一篇:专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