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念

2024-06-10

艺术概念(精选十篇)

艺术概念 篇1

当我们的学生面临一个抽象概念, 但却缺少与此概念相关的实际经验的时候, 我们就需要创造一个“梦”, 这个“梦”可以是一个故事、一出戏剧或是某种更接近梦境的东西——艺术作品。本期文章要带领大家参观一个虚拟画展, 所有艺术作品的名字都是“计算机病毒”——这个阴暗、邪恶的名词是怎么和艺术牵扯上关系的?我们不妨提醒自己, 在观赏艺术作品的时候, 先把那些诸如隐蔽性、传染性、寄生性、潜伏性、破坏性之类的名词忘掉, 因为人类是在对现象有了区别心之后, 才根据现象中的诸多特征抽象出各种概念名词, 所以只管先做梦, 最后再来诠释梦境。

●欣赏时间

教师不用急着给出艺术作品的具体名称, 只向学生点明该作品与计算机有关即可, 然后引导学生围绕作品给出讨论, 讨论可以围绕构图、线条、空间关系、色彩、色调、冷暖关系等要素展开。以下案例供参考。

艺术家:Toomas Altnurme

欣赏地址:http://fineartamerica.com/featured/computer-virus-toomas-altnurme.html

评论示例:各种缠绕的带状物囊状物的迷宫组成了绿色的人脸, 从松果体中透出的光似乎有收摄灵魂的力量, 灿烂明亮的光似乎从一块用双手举着的透明的玻璃板后照射出来, 但绘画边缘的灰蓝色调提示了另一种可能, 双手所举的其实只是一张画像, 而周边缺少色彩映照的带状物和囊状物让人深感不适。整体色彩使用强烈、大胆, 产生出类似于霓虹灯的效果, 又具有涂鸦艺术的夸张和变形。

艺术家:Rachel Carmichael

欣赏地址:http://fineartamerica.com/featured/computer-virus-rachel-carmichael.html

评论示例:水草般柔软卷曲的叶子好像在水中飘荡, 叶子末端豆荚状包裹着椭圆形物体让人心生疑窦, 仿佛轻易就会四下飘散, 凑近看的话, 方能发现原来整个画面背景早已被各种颜色的“豆”所充满, 这或许会勾起密集物恐惧症。绘画整体色调沉稳, 既有古典的韵味, 又有现代的趣味。

艺术家:Becheru Dan

欣赏地址:http://www.3dkingdom.org/m/artgallery/Computer-Virus_42b.html

评论示例:有越来越多的当代艺术家使用计算机工具来创作艺术作品, 此图是用3DS Max创作的, 场景貌似计算机机箱内部, 一只丑陋的机械甲虫正用剪刀试图除去杂草——那是一株从主板上生长出的娇嫩的植物, 并已开放透明纯洁的花朵。这样的构图具有相当的反讽效果。

在对各种画作进行评价和讨论后, 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 这些画作都有共同的名字“计算机病毒” (也许会有学生能猜到) , 而计算机病毒的诸多特性, 也以艺术的方式在画作中呈现出来, 如灿烂的面具——隐蔽性;叶子末端的豆荚——传染性;电路板上长出的花朵——寄生性和潜伏性。从网络中还可以找到其他大量的相关艺术作品, 限于篇幅不可能一一列举。

●创作时间

只要给予充分的时间和适当的引导, 学生们的创造力不容小觑, 下面是几个值得一试的有趣活动:

◇图标拼贴画:很难要求学生真正创作出一幅艺术作品, 不过可以利用网络, 搜索各种和计算机病毒有关的图标图案, 把它们拼贴到一起, 用来表达出病毒的某种特性。搜索关键字不限于“计算机病毒”, 建议用诸如“bug”、“Infection”、“icon”这样的关键字的组合, 在谷歌、必应等搜索引擎搜索图片, 所搜索的图形类别最好是图标。

◇涂鸦或漫画:如果课时充足或是留作假期作业, 可鼓励学生用简单的涂鸦或漫画形象来替代抽象的语言, 教师给出的主题应尽量有趣, 如“一个逆反病毒的悲惨童年”:用图画描绘一个不愿听老师家长的话, 不隐蔽、不传染、不寄生、不潜伏的计算机病毒实习生是如何四处碰壁, 险遭不测的。

艺术学基本概念总结 篇2

1.艺术的认识本质:艺术的掌握方式,或者说,认识世界、反映社会生活的方式,是运用形象进行创造性想象活动,认识世界的重点是事物的特征个性和美,以高度概括的具体可感的形式和形象揭示事物的特征本质和普遍性,是在个别之中显示一半,在特殊之中表现普遍。艺术也掌握真理,但它掌握的是具体形象的真理,即艺术美,所以,艺术认识内容,则要求真实性,要求通过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

2.艺术形象: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进行审美认识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审美创造的结果,同时又是观众的审美对象。

3.美的规律:一个事物,只有当它以其现象的真实充分的体现出其本质的真实,以其具体的形式充分的表现出 其内容的必然性,以其形象的个别性充分的显现出其种类的普遍性,而且这现象、这形式、这形象又必须是 非常突出、鲜明、生动,那它就是美的。

4.艺术典型: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它一方面以非常鲜明生动的现象和特殊性充分的集中的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性,同时它又凝聚着创作主题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相比一般的艺术形象,它的真实性更高,概括性更广,思想性更深刻,情感更强烈,感染性更持久,是艺术家对于生活真理的独特发现和对美的独特创造。

5.美感:是客观事物的美作用与人而引起的一种意识活动和情感活动。

6.现实美:即现实中美的事物的美。现实美可分为两大类:自然美和社会美。自然美是指自然中存在的美,即自然事物的美;社会美是指人类社会关系中的美,即社会事物的美。

7.艺术美:指的是艺术作品的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的,“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

8.再现:是指艺术家在其作品中对他所认识的客观对象或社会生活的具体描绘,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写实,追求感性形式的完美和现象的真实,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认识客体,摹仿现实。

9.表现:是指艺术家运用艺术表现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地、情感地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物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常采取的象征、寓言、夸张、变形以至于抽象等艺术语言,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在创作倾向上,则偏重于表现主体意识,直抒胸怀。

10.形式美:是指艺术作品可直接诉诸于感官的外在形式的美,即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按照一定规律如均衡、对称、对比、和谐、整衣、多样统一等排列和组合的形式,并能唤起美感的审美特征。

11.艺术直觉:就是在一定的艺术心理定势的不知不觉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干之后,不经过复杂的治理思考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速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它的特点是直接面对观察事物和对其认识不经过惯常的逻辑思考的认识瞬间性。它标志着艺术家艺术素养的超常水平。

12.艺术创作活动:是指艺术家运用已经掌握的艺术创作本领(主要表现在已经形成的艺术心理定势和创作才能上),将生活中得来的素材——诸多表象作材料,围绕一定的主题倾向,进行艺术思维(特别是其中的形象思维),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艺术胎儿——艺术意象,随即运用艺术语言和各种表现方法,把它物化为供人鉴赏的艺术形象,即艺术作品的全部创作活动过程。

13.艺术创作方法:艺术家创作过程中对主体思想感情和客观生活的关系所持的基本态度和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14.艺术体验:是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把艺术家长期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乃至萌发不可遏制的创作欲望。

15.艺术发现:是艺术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16.艺术想象: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按照创作主旨的需要,在头脑中对生活中得来的有关的诸多表象进行分解,重组,连接等加工,把实际上并不在一起的事物从观念上把它们组合在一起,使之成为新的理想化了的艺术意象的创造的能力。

17.艺术构思:是艺术家在既定的艺术心理定势和创作目的的指导下,围绕着从生活的暗示中初步形成的主题意向,运用于此有关的生活素材进行艺术思维,进而在头脑中孕育成一个全新的艺术胎儿,即完整的艺术意象。

18.审美意象:是指在对客观世界审美感知与体验的基础上,融会了主观思想、感情、愿望、理想,在艺术家头脑中经过艺术创造形成的意象。

19.意象物化:是指艺术家运用艺术语言,将构思成熟的艺术意象表现为专供审美和鉴赏的艺术形象即艺术作品,其实质是一种审美表现活动。

20.艺术传达: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物态化,成为可供其它人欣赏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

21.艺术语言:它不仅包括文学语言,也包括了其它艺术门类中起类似文学语言作用的一切艺术想象的材料(如表象这种广为使用的艺术语言符号)和艺术表现手段以及各种艺术媒介。

22.艺术意蕴:是指艺术作品应当在有限中体现出无限,在偶然中蕴藏着必然,在个别中包含着普遍。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或思想内涵。

23.集体无意识:是指一个民族(或国家、集团、人类)在生理进化和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心理积淀起来的潜在共同心理。

24.艺术灵感:是艺术家创作构思过程中突然爆发出来的一种豁然贯通、才思如潮的心理现象。往往起着推动创作过程、促成艺术形象完成的作用。虽然它是在艺术家面对大量生活素材和生活感受而感到难以处置的苦思中,因某一机缘的出动,以出乎意外、茅塞顿开的突然性形态表现出来,但它的产生的基础,则是艺术家平日积累的丰富的生活经验和长期艰苦的艺术探索。是艺术家在持续构思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飞跃的心理上的反映。

25.形象思维:是指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以表象作材料,通过艺术想象,对表象予以升华或对表象予以分解、重组、联结等,加工成艺术意象的思维过程。

26.艺术思维:是指在艺术创作中和艺术欣赏过程中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统一的系统中,以捕捉艺术意象为目标,因而以形象思维占相对优势的一种思维方式。

27.艺术个性(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心理定势、艺术意象、艺术想象等内容中体现出来的独特的特点和特性,它是独一无二的艺术体验和独特的艺术技巧高度统一的结果。

28.艺术风格的民族特色:是由本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体现出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需要,但归根结底还是根源于本民族的社会基础与经济生活。

29.艺术风格的时代特色:是指同一时代的艺术创作常常具有某些共同特征,体现出

这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

30.艺术流派: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不自觉地形成的艺术家群体。

31.艺术思潮:在一定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在艺术领域中出现的新的艺术思想和创作倾向的一般潮流。

32.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引起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变化,引导人们正确的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3.艺术的审美认识作用: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能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

34.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愉悦心目,畅神益智,通过阅读作品获观赏演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

35.艺术鉴赏:是指人们对艺术形象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飞跃。

36.再造想象: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形、音响的示意,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37.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38.审美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过程中,对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一切,聚精会神的观赏它,全部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中。

39.通感:是指在艺术创作与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互相渗透或挪移,从而大大丰富和扩展了审美感受。

40.定向期待(期待视野):由读者的文化素养、审美趣味、鉴赏能力等多种因素构成的一种惯性心理力量,“它以不经意的,有时甚至是无意识的习惯方式支配着阅读过程,读者阅读中的定向、选择和童话,完全是在不知不觉、不假思索中进行的。

41.审美体验: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达到艺术审美活动的高潮阶段,调动再创造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激起丰富的情感,设身处地地生活到艺术作品中,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把外在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转化为鉴赏者自身的生命活动。

42.审美升华: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境界,通过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重直观自身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现代设计概念的艺术溯源 篇3

关键词:设计;艺术;陶瓷设计

1 现代设计的基本概念

“有目的的创作行为”(人类独有的,遵循一定的模式、目的进行的创造性活动)——设计的基本定义。其含义有两种。一是指造物的方法,过程一般分为构思——规划——操作,内容囊括人造物和自然物,作为媒介,即可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二是可以促使人与人、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加协调。有人说过“中国没有一部完整的设计史,如果想了解中国的设计那就推荐看中国的工艺美术史”。在这里我们先不论这话的对与错或严谨与否,我们暂且把目光投射到田自秉先生的《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他认为:“工艺美术是美学和生活的结合,是艺术和科学的产儿……从工艺美术的种类分,可分为生活日用品和装饰欣赏品两大类。前者如花布……后者如牙雕……有人把工艺美术和特种工艺混同起来,也有人把工艺美术只看作装饰,都是一种片面的理解”。[1]笔者认为:“经过了传统手工艺和工艺美术的发展,现代设计的概念趋于完善。现代设计和艺术的关系:设计与艺术不能画等号,艺术的实现需要设计,设计应该为艺术服务,设计的最高境界是到达艺术水平。设计与艺术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既独立又相互依存。”下面将以陶瓷设计为媒介,通过对陶瓷设计的现状、起源、演变等方面的分析来论述现代设计和艺术的关系。

2 陶瓷设计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国内陶瓷设计现状

陶瓷设计是以陶瓷原料为物质材料,通过特定的工艺制作和绘画设计,再烧制而成。按陶瓷制品在生活中的主要功能可大致分为陶瓷设计和陶艺创作两大类。按生产方式可分为现代机械化大生产和手工艺生产两大基本类型。而我们常见的是机械化生产的陶瓷设计类制品,大致可分为日用陶瓷、陈设陶瓷、包装陶瓷、卫生陶瓷和建筑陶瓷等。其中有的以实用为目的,有的则纯粹追求审美,但更多的是涵盖两者、具备赏用结合的双重功能。我国的陶瓷设计开始发展是以新中国成立后烧造的“建国瓷”为开端。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国外的设计思潮的传入,国内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材料、工艺等方面的进步,陶瓷设计显现出活跃的局面。很多陶瓷产区相继生产出多套陶瓷产品和其他陶瓷制品,不但满足了我国内需,也扩大了对外贸易出口。然而现今大部分陶瓷制造厂家依托的是对国外的设计成品的加工,或剽窃国内外的杰出设计作品进行制作生产、销售。总之,我国陶瓷设计制品的生产和制作急需设计参与其中,通过设计提高陶瓷设计制品的水平,推动陶瓷设计的发展。

3 陶瓷设计的起源、演变

3.1 传统陶瓷艺术与手工艺一体化

传统陶瓷艺术的定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出那个时代陶瓷制品在材料、功用、技艺和“时尚”等方面互为结合的形式特征。二是现代人在进行陶艺创作过程当中,一部分人的创作意念、手法等刻意的趋向于传统制作陶器的各类规范和形式,力求传统制作陶器的种种美的效果和形式。总之,但凡遵循历史上特定的时代特征、技术师承、窑系划分等形成的诸多规范和形式而制成的陶瓷器物,都可纳入传统陶艺的领域。

陶器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人类的生活用具,也给人类定居提供了条件。这是中国手工艺发展的起源,此时的陶瓷造型方便人的居住和使用,具有良好的实用功能。如,用于提携或者方便环抱的鸡腿瓶,其造型特点就是细而长,而用于方便头顶着的彩陶壶的造型特点就是器底小。随着人类的进化、生活习惯和对生活用品的审美改变,日用陶瓷器物的装饰位置也发生了很多改变。例如,席地而坐的历史时期,所以装饰位置一般会选择在肩部。垂足而坐的历史时期,为了适应人们的视线规律,装饰的部位明显下移到器物的腹部。现代设计概念里设计首先考虑的就是产品的实用价值。在这里我们可以认为现代“设计”一词源于传统手工艺。

高丰在《中国设计史》一书中提到“现实生活中,人们似乎总是把工艺美术理解为用传统手工制作的,以装饰性、欣赏性为主的工艺品。这样误导了许多从事设计的人们,认为中国古代只有手工艺,没有设计。只要一谈起设计,言必称西方。……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手工业发展史,中国古代也有着灿烂辉煌的手工业设计史。”[2]他站在设计的立场,以造物的角度,从头审视中国传统的造物思想,从而为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找到了一个合理的文化根基。

3.2 现代陶瓷艺术与工艺美术分化

“工艺美术”一词的产生可追溯至19世纪60至80年代兴起于英国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20世纪20年代末,日本将日文汉字“工芸美术”传入中国。就其本意,“工艺美术”应是指传统手工艺。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逐渐变得宽泛。现代陶瓷艺术设计属于工艺美术范畴,陶瓷设计类制品全面介入了人们的生活,并以一种从制品的构想、制作、生产、销售和应用的社会化形式出现。自20世纪以来,陶瓷艺术借助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材料,从传统的实用功能性的产品模式中,蜕变成纯精神功能意义的艺术作品,可将作者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等人的精神文化方面用多维视觉形态的艺术作品形式表达出来。

现代艺术观念的兴起,极大地拓展了现代陶瓷艺术发展的空间。现代陶瓷艺术创作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观念上与实用相分离,取向于纯粹的艺术形式。关注现代人的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现人的意识流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二是现代陶瓷艺术融入环境艺术成为了现实,促进了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和谐发展。此阶段,表面看起来陶瓷艺术和工艺美术是分化发展的,但实质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陶瓷艺术需要设计来实现,陶瓷设计服务于陶瓷艺术,陶瓷艺术是陶瓷设计的最高境界。

3.3 当代陶瓷艺术与陶瓷设计再融合

从时间划分来看,当代陶瓷艺术是继现代陶瓷艺术之后。可以看成是后现代陶瓷艺术,可以认为是现代陶瓷艺术的延伸和发展。首先,陶瓷以一种物质材料的形式存在,陶瓷艺术创作与陶瓷设计两大分支的独立特征依托人们的不同生活观念而凸显出来。虽然两者不同,但是它们的联系很微妙。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人为的调控和操作去实现两者间的一种互为转换的可能性。陶瓷设计的产品主要分为实用品和陈设品,陶瓷艺术创作的作品本质上是非实用品,两者在制作方法、功能效应用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可是,因为其材料工艺的同源性、与生活的相关性以及形态间的转换可能性,特别是两者在设计或者创作上可互为启示,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哪怕是已经设计出来的陶瓷产品,其属性同样可经认为的调整而改变。‘索米餐具是德國罗森塔尔公司的拳头产品,一方面,他作为公司延续生产多年的产品,另一方面,它当之无愧地成为日本美浓陶艺展的永久性陈列品。”[3]可见,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下,可以巧妙地实现某些陶艺作品与陶瓷设计产品间的转换,主要决定于拥有者如何取舍。陶瓷设计的产品与陶艺创作的作品之间,既有互为区别的重要方面,又有互相转换性质的可能性,人的观念和具体操控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东方出版中心,2004.

[2]高丰.中国设计史[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

小议初中几何概念之教学艺术 篇4

一、正确理解, 把握概念中的主要成分

几何中的一些概念常常用较长的句子来表述, 分清这些句子的主要成分, 将有助于正确理解概念.例如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应分清主次成分, 狠抓主干, 比如,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这个概念, 首先划分出主要成分“长度叫距离”这样就能掌握“距离”这个概念的本质, 即“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数量, 而不是图形本身, 这样教学学生既容易记忆又容易理解, 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咬文嚼字”, 正确理解概念中的关键句语

对许多几何知识、定理要详细理解其中每个字的意思, 深入推敲其来龙去脉才能达到真正掌握.例如, 在教学关于直线性质的公理“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 并且只有一条直线”时, 首先向学生讲明前面的“有”表示“存在”, 后面的“只有”表示“唯一”的意思, 要注意区别它们的不同含意, 这样学生很快就掌握“直线性质公理”了.

三、利用类比思想, 找出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

许多几何概念、公式, 若直接去教学, 学生很难记住, 如果将它们写在一起, 列成表格, 用类比的方法教学, 学生轻而易举就能学会, 而且记忆深刻, 不易忘记, 有举一反三之功效.例如, 在教学“直线”、“射线”、“线段”一节内容时, 本人并不是照本宣科, 而是首先列出表格, 进行类比教学, 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和相互联系:

它们的联系是:把射线向相反方向延伸, 或把线段向两方无限延伸都可得到直线, 如果将线段向一方无限延伸可以得到射线, 可见它们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样对比教学使学生对知识一目了然, 记忆深刻.

四、注重“翻译”, 建立图形与概念的对应关系

初学几何的学生, 往往把文字与图形脱钩, 能背熟定义、定理却不会识图形或正确画图形.为了教好几何, 本人一方面教育学生要善于从概念规定的图形特征出发, 正确画出图形;另一方面要教会学生结合图形将表述概念的文字语言翻译成配有图形的符号语言, 进而进行简单的推理训练, 将“数”与“形”结合起来教学, 学生较容易掌握.例如在教学“线段中点”这个概念时, 本人是这样教学的, 首先列出如下表格:

这些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互译, 为应用概念进行判断、几何证明和计算打下基础, 也是学好几何的基本功之一.

五、灵活应用, 不断深化有关概念

学好几何更重要的是善于灵活应用概念, 只有这样, 才能深化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巩固、领会其实质, 更好地运用概念解决几何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十分重视概念的教学, 经常编辑一些有关概念知识的题目, 例如:如何将长为23以及5的线段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分析:这个作图题的关键是让学生能真正理解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概念及内容.可先提问: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1, 那么斜边的长为多少?接着引导学生在数轴的x轴上画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 再用勾股定理求出斜边, 再以O为圆心, 以斜边长为2半径画弧, 交x轴于一点, 这点就是所要求的2的点, 同理可作出35的在数轴上的点.

游戏与艺术-伽达默尔游戏概念论析 篇5

游戏与艺术-伽达默尔游戏概念论析

摘要:游戏概念在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一书中占有重要地位,甚至可以将其视为理解《真理与方法》一书的`中心线索.从解读伽达默尔对游戏概念的规定出发,通过探讨游戏与艺术之间的关联,既可以进一步辨析伽达默尔视野下的游戏概念存在的问题,又能够达成对游戏概念重要意义和关键价值的深入理解,更为正确把握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理论提供了路径. 作者: 杨东东 Author: YANG Dong-dong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济南,250100 期 刊: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CSSCI Journal: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1) 分类号: B5 关键词: 游戏 艺术 观赏游戏 表现 机标分类号: B51 B08 机标关键词: 游戏概念艺术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正确把握诠释学中心线索视野路径理论解读价值关联地位 基金项目:

打破前概念成就学生的艺术创想 篇6

关键词:打破;前概念;中学美术;艺术创想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64-01

一、中学美术教学的现状

1、学生思维被禁锢

临摹课所出现的问题是,班级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在临摹时用橡皮反复擦自己铅笔留在画纸上的线条,他们认为画“错”了认为只有画的和书本上一样才是正确的,但要画得和临本一样根本是不可能的,所以才会出反复擦拭画面的窘境。长此以往学生就认为他根本不可能超越临本,自己画得一定比书上差。出现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如不加以正确引导,这就是在助长中学生不良“前概念”地生成,这样的画显得很拘谨,渐渐地学生的想象力被禁锢,这是美术学习中的大忌。

2、绘画工具运用不当

绘画工具,是学生完成课堂作业的工具也是学生描绘体验抒发情感的介质,它能使具体的物象赋予感情。当下物质条件变得充裕,学生的绘画工具也五花八门,油画棒、水彩笔、记号笔一应俱全。

在绘画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合理地运用这些材料,取而代之得居然是尺子、铅笔、橡皮。绘画中经常出现用尺子画线的情况,画的歪了还用橡皮去擦。绘画是内心情感的流露,从来就没有错对之分,质朴的线条妙趣横生,但在尺子和橡皮的介入下这种乐趣就变成了痛苦的负担。

3、图像概念化

入学前有很多幼儿园的老师向学生教授“简笔画”,他们使用光滑标准的形态进行临摹教学,更有甚者居然让学生在黑白勾画的形状里填充颜色。久而久之学生记住了苹果就是一个圆上加一竖,花儿就是许多半圆加一竖。如果画一棵苹果树,那树上的苹果都是一个样。这就是不良“前概念”的生成阶段,上中学之后如果不及时纠正,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是极其不利的。

二、打破前概念 成就学生的艺术创想

1、打破前概念

在目前的中学美术教学中,“前概念”地来源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来自于小学阶段,不当的美术教学。第二方面:最初都来自于日常生活。第三方面: “前概念”主要来自于不科学的临摹。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一味的埋怨现状,唯有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新的方法积极寻找突破点,帮助引导我们的教学主体——中学生通过“线条接力”、“联想练习”、 “艺术创想与评价”等情境教学课程的训练打破“前概念”的束缚,重塑他们的创造力。

2、打破前概念——成就学生的艺术创想的有效运用

(1)线条接力

线条接力是通过让学生在黑板上做画线接龙游戏去除他们慵懒思维的训练,是激发他们想象潜能的过程,是一种思维衔接与想象开展并存的训练手段,他既要求学生对同学所画图像进行联想体会,也要求能够根据前者进行幻化。首先A同学在黑板上画一组无意识的曲线,接着B同学根据A同学的曲线进行联想直到画出他认为合理的图像,紧接着C同学根据B同学的形态再进行绘画,直到画出他认为合理的图像......。依次类推使学生做到在合适的点上续接线条并画出自己想象的图像,这种训练实质上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次“联想——衔接——联想”的过程。训练不仅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建构起对事物的全新理解,也能让大脑活起来,让教学主体的双方,教师和学生都“活”起来。

(2)联想练习

著名的美术教育家李立加老师曾说过“美术是一门没有对错的学科,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的确我也这样认为。所以选择情境教学训练的素材是训练正能否成功的关键点。绘画中最难画地是具体物象也就是常见之物,最易画地是浮于脑海的想象未见之物。所以我选择了画“鬼”这个方法来打破学生们的“前概念”。

一来学生们先前的一些概念图形都会变得用不上,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鬼”,他们无法再用“前概念”中相同的外形去描绘自己心中的恐惧。最后动手描绘自己想到的“鬼”,在动手画之前老师应当鼓励并要求学生直接用油画棒画,绝对不要用铅笔和橡皮,只有这样学生的胆子才会渐渐地大起来,线条和颜色也能越来越朴实且充满童趣,久而久之原本僵硬的手也得到了解放。

(3)艺术创想与教学评价

心理学告诉我们,玩是学生的天性,创想是学生乐意为之且兴趣盎然的活动,是他们认识世界的途径。艺术创作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的手段,作为教师我们要按照其天性实施教育。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放下铅笔橡皮,拿起水笔、油画棒、水粉笔、毛笔,给学生设定一个特定的情境他就给你一个他的世界,例如:《奇怪的梦》、《我长大后》、《太空旅行》等等。以这些联想性的情境主题作为画纸,让学生们尽情地在画纸上涂抹,不管他画的是什么,合理与否,只要有新奇的想法教师都要予以肯定。

三、打破前概念——成就学生的艺术创想的重要性

1、树立自信,提高审美能力

打破前概念也就是转变学生对“画像”地追求,结构、明暗、体积、块面这些东西不应该是他们所掌握的,那只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与其在痛苦中挣扎不如返璞归真,引导并重塑他们的审美观,成就他们的艺术创想。情境课程训练素材都是没有具体物象可以参照的,那么学生手中的笔就没有界限,他们可以充分表现自己天真的想象,宣泄内心的情感,重构对世界的理解。这样一来我们也就达到了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教学目的。

2、提升中学生创新能力

美术教学的重要性现在已经被社会普遍接受,实践证明这样的训练能较为有效地矫正学生审美观,打破“前概念”对他们的束缚。但这种训练仅仅进行一两次是完全不够的,我们在进行训练的同时更要将创想精神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坚持不懈与学生共同参与,使得美术教学更为趣味化多元化,最后使学生达到“主动创想”的状态。

参考文献:

艺术概念 篇7

在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之中, 对于概念的生成过程, 教师对教材的处理粗糙简单, 很少给学生留点儿空间, 很少有让学生自由思考, 自主内化的过程。数学概念教学中, 如果教师能留给学生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的时间, 就会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清晰正确的数学概念, 会取得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留给学生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的“空白”, 往往会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而这就是教育心理学上的“空白效应”,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 我们尽可能地多留一些时间给学生, 让他们自主合作, 自主探究, 使他们在适当的引导下大胆创造, 尽情展示, 演泽出概念教学的生命活力。

二、“布白”教学艺术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 一) 在概念表象形成时“布白”

对于学生, 许多概念都已经有了初步的模糊的表象认识。如果教师能在概念逐步形成清晰正确的表象时布白, 这样就会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 学生头脑自然也加深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在概念表象形成时布白, 使操作活动、思维活动, 语言表达等协调发展, 并更准确地生成了概念。

( 二) 在概念的内在联系处“布白”

数学具有科学的系统性, 知识之间环环相扣。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 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在教学新概念时在知识的内在联系处布白, 让学生找到新旧概念的连接点, 有助于学生建立和加深理解新概念。

如教学认识平行四边形一课时, 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 留出“空白”, 我让学生思考: ( 1) 这是个什么图形? ( 2) 跟以前学的四边形有什么区别?

学生在四边形概念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上, 通过思考, 找到了新旧概念的连接点———四条线段围成, 从而疏通了新旧知识内在联系, 使新知识纳入了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然后, 我再让学生寻找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特点: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学生通过与已学知识“四边形”特征的分析比较, 自主建立了平行四边形新的表象, 形成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并且印象深刻。

( 三) 在概念相似易混处布白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 有许多形式相近, 联系紧密的概念、法则和公式, 极易混淆, 会影响学生准确掌握和运用, 因此, 在概念相似易混处布白, 对引导学生分析、比较, 搞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很好处。

如教学相交与垂直在教学“垂直与平行”这一课时, 涉及到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不同情况: 相交与平行, 课后许多学生认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是平行就是垂直,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仔细分析发现, 教师在教学时, 着重讲了“垂直”与“平行”这两方面内容, 其实, 垂直只不过是相交的一种情况, 所以, 在教学相交时可以布白, 让学生动手操作, 先根据两交情况的特征分析, 再到最后结果的区别, 自然就更加清楚地认识了“相交”, 认识了“垂直”。

( 四) 在探索概念特征时“布白”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概念的外延与内涵, 不仅有利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 比较、判断、推理、猜测和调控的能力。在探索中“布白”可以使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形成说出自己的想法, 通过互相启发互相争辩、互相补充, 从而获得鲜明的印象。

如教学“圆的认识”这节课, 其中一个重要内容, 是让学生明白圆心、半径、直径之间的相互关系, 我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提示:

( 1) 直径是半径的几倍?

( 2) 直径和半径都经过哪里?

( 3) 在同圆或等圆中, 直径和半径各有多少条?

本题所示, 这个时候留白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一环节老师采用了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索, 4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时, 高潮迭起, 精彩纷呈, 重要的是学生在自己探索和发现特征的过程中, 进一步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

三、“布白”教学艺术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活用“空白”的策略

( 一) 借助语言技巧, 创造语言上的“空白”

语言上的空白, 一是指利用语言的停顿, 造成暂时性的语言“空白”, 目的是给学生以咀嚼, 回味已讲内容的机会, 便于进一步“教”和“学”的顺利进行, 二是教师在教学中为创造某种意境, 引起学生的联想, 结合手势、眼神等体态语言, 创设“大音稀声的美学境界。”

如我在教学“周长”时, 先让学生摸一摸树叶一周的长度, 摸一摸桌面一周的长度等, 让他们初步感知物体一周的长度, 总结概括什么叫周长时, 我说: “那周长就是———”就此停住, 在这语言停顿的那会儿, 我创造了暂时性的语言“空白”, 学生趁这“空白”搜索周长的特征, 并努力试着概括周长的定义, 学生在给周长下定义时, 开始并不完整。这时教师用手势比划“一周”的状儿, 让学生根据手势, 再根据在大脑中形成的表象, 概括出: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是它的周长。”

在教学中, 为使学生理解教师难以充分表达的意思, 不妨以“空白”来代替, 便于学生充分地展开思考, 并填补“空白”。

( 二) 通过质疑问难, 创造心理状态上的“空白”

如教学“圆的认识”中判断半径、直径一课时, 让学生判断哪一条是半径? 哪一条是直径? 哪一条既不是半径也不是直径? 学生肯定能回答出来, 但是如果教师再追问“为什么是?”或者“为什么不是?”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半径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直径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通过质疑, 留出给学生思考概括, 概念生成的一个空间, 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 三) 利用板书设计, 创造板面上的“空白”

根据教学的需要, 对板书设计的内容进行艺术处理, 使有的内容在板书中体现出来, 而有的内容则可通过“丢空”的办法使之隐去, 形成板面上的“空白”, 让学生自己凭借教师的讲述去领会、去思考, 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教学时间, 突出教学重点, 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师没有把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用语言文字完整地表达出来, 而是留下空白, 让学生看后能发生思考, 并用自己的思考对圆心、半径、直径的定义加以概括, 并形成深刻表象, 不仅解决了概念的生成, 也解决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既提高了思维能力, 也提高了抽象概括的能力, 一举而二得。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布白是一种手段, 教师通过所布之“白”, 使学生生出“实”来, 让学生有所思考, 有所探索, 以形成无穷的意味和幽远的教学氛围。布白使我们留给孩子的是条件, 让他们自主地去锻炼, 布白使我们留给孩子的是问题, 让他们自主地去探索, 布白留给孩子的是空间, 让他们能自由地去飞翔。合理布白, 能够促进概念的有效生成, 合理布白, 演绎了小学数学课堂概念教学的生命活力。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留给学生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的“空白”, 往往会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这就是教育心理学上的“空白效应”,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 我们尽可能地多留一些时间给学生, 让他们自主合作, 自主探究, 使他们在教师适当地引导下大胆创造, 尽情展示, 演泽出概念教学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概念教学,布白,时机,策略

参考文献

[1]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2000.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绿色概念 篇8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 绿色概念越来越收到人们的重视, 不论是直接参与的设计中的设计师还是最终环境艺术设计者的受益人的普通个人, 我们在考量一个环境设计好坏的时候不仅从实用角度出发去看待, 现在更多的是参考其中的绿色意义是否有助于我们自然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设计师的任务不仅是解决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为人们创造一个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还要在设计之中能够传达理念引导社会和公众走向正确的道路, 同理, 设计师要在设计中传达绿色理念, 引领公众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分类和功能

1、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在上个世纪70 年代, 世界范围内文学和艺术蓬勃发展, 人们对舒适生活的要求更加迫切, 现代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应运而生, 阿森纳给当时的环境艺术设计定义为把自然和我们的生活进行蒙太奇式的融合并使其艺术化、概念化。现代西方的环境艺术概念在传统艺术上发展出来的一个分支, 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去组织生活中的事物, 唤起人们不仅对自然环境而且还要对我们周边居住环境的重视和关注。由于东方和西方有着截然不同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意识, 也就造成了在环境设计领域也有不同的传统和哲学观念, 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为了服务环境设计实践, 侧重针对建筑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的功能性与艺术性兼具的设计艺术实践, 注重“环境的艺术设计”。

2、环境艺术设计的分类

时代在不断发展, 人类的文化知识不断在增长, 环境艺术设计随着人们的知识的不断增长而发张出来的交叉了各学科的边缘线交叉学科。不同学者和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对环境艺术设计有不

广义的环境艺术设计可以理解为具有环境意识的以环境生态学为指导进行艺术综合的设计;狭义的环境艺术设计是建筑物和周围环境的有机组合, 符合视觉美感的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可以分为室内的环境设计和室外景观设计两个部分, 又能够氛围园林小品、景观园林、室内装饰、建筑装饰、绿化和公共艺术等, 集中了视觉美感和理性的双重标准, 在例行设计的基础上迎合我们对视觉审美的要求, 即保留了我们对生活便捷性的要求又能够美化生活。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 经过数代学者的努力探索和实践, 不断融合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 而且不断扩充自己的内涵与外延。从设计主旨而言, 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以建筑为依托, 整体的建筑和周围环境和谐统一, 室内空间合理高效的利用, 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3、环境艺术设计的功能

环境是和我们人生活息息相关的, 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好的环境能够陶冶情操提高人的修养, 既有鲍鱼之肆的环境也有芝兰之室的环境, 不同环境早就这不一样的人。环境艺术设计综合了建筑学、环境工程学和设计学等多个学科, 主要目的是让人与环境和谐相处, 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要从人的感知角度去阐释它的功能。我们为什么要对环境进行艺术的设计?我们要统筹驾驭我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 对环境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和管理, 为我们的生活更有条理, 为生活更美好都是我们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初衷。让自然环境有机的融合到我们的生活中能够实现我们的居住舒适性, 让环境充满生活的气息, 满足我们对环境的复杂需求, 合理的配资环境资源, 同时能够实现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合理的设计环境, 宜居性是环境设计的最大的目的, 环境的宜居就是环境最大的功能。

三、绿色概念

绿色概念是兴起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一股国际潮流, 从环境艺术设计的角度来说, 绿色概念亦或者说绿色设计也可以被称为生态设计或者生态概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综合考虑我们周边的环境和人的心理和生理需要, 同时从人类社会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节约能源、节约建筑材料并且安全无污染、无危害。建立在科学、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环境艺术设计, 能够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不被破坏, 更好的和人文环境融合、使人与社会以及自然环境和谐共处, 达到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双平衡。在环境艺术设计中, 绿色概念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绿色概念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当下的建筑业和室内装饰也浪费十分惊人, 每年都有大量的建筑垃圾遭到废弃, 造成了环境的污染, 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我们处在一个新世纪, 当代社会的主题是发展, 如何更好的发展健康的发展是我们每个人都很关注的话题, 保护环境是我吗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 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之路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 同时这也会决定我们在这个星球上继续健康发展下去的根本。世界银行提出了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来衡量国民财富的新标准, 就是在现有的GDP中扣除了各种自然资本消耗之后的经过环境调整的国内生产净值, 同时也就意味着我们减少自然的小河就是在为国家创造着GDP, 绿色发展是时代的潮流和趋势, 环境艺术设计也要紧紧跟随这个大趋势, 在我们每位设计师的实践中贯彻绿色发展的精神, 营造我们的绿色社会和和环境。

四、绿色概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1、低碳再生原则

环境艺术设计是艺术形式重要的门类, 而“低碳生活”主要是指的是一种生活方式, 如人们在生活中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尽可能使用能量低、消耗低的生产方式等等。具体体现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则主要表现为:在设计的源头上就选取低能耗的物质最大限度的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产生和排放。近年来, 随着人们环保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不断增强, 低碳再生理念也不断的被应用到环境设计领域中, 这不仅是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设计师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对世界真挚关爱的体现。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体现低碳再生理念, 首先要选择低碳建材和低碳装饰材料。低碳建材是一种制作过程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 使用寿命较长, 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会产生有损于人类健康和环境污染的有害物质, 并且可以回收再利用的新型建筑材料, 且在使用到建筑中时能够起到冬暖夏凉, 节约后续的采暖和制冷费用。在设计过程中, 贯彻低碳再生理念, 出来要使用低碳建筑材料以外还要应用低碳技术, 在创造出高效的环境艺术空间的同时使用最少的自然资源, 且在过程中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环境艺术的设计中可采用低碳再生的水资源循环技术、太阳能照明技术、水能风能发电技术等等, 通过有效合理的利用天然能源达到最优最省的开发原则。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贯彻低碳再生原则, 既能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 促进生态平衡, 达到与环境和谐共生。

2、绿色环保原则

绿色概念是指人们仿效自然地方式去布置我们的生活环境, 人类来自于自然又渴望回归到自然的生活环境中去, 人类一切吃穿用度无不来自于大自然,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既有利于人类的健康发展、生活质量和水平的逐步提高也利于自然健康永续存在。

自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 我们逐步掌握了如何利用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去营造我们生活环境的方法和原理。探索自然和客观规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我们一直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实践中去探索真理, 努力探寻人类和自然和谐共存的奥秘。其中绿色环保的设计是重要的环境艺术设计主题, 绿色环保设计需要遵循资源原则、全设计原则和全设计原则;

资源原则:在建造建筑中尽量少的投入不可再生资源, 尽量多的使用可再生资源并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效率;

全寿命原则: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的设计建造和后期的使用以及最后的废弃再利用等一些列的问题进行整体性的把握, 把对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消耗的降低到最小程度;

人道设计原则:在我们的一生中, 我们的大部分时光要在人室内度过, 人在室内的居住舒适度和居住质量和健康程度必须在考量范围内, 不管是建筑材料还是装饰材料尽量选取绿色环保无污染, 在装饰过程中注意绿色植物植物的选择, 不仅能美化环境也能让人身心愉悦。

3、人文和谐原则

人的审美是多元化的, 人类的需求也极其复杂多样,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起居生活住所的合理性和美观性以及舒适性都有很高的要求, 环境艺术设计要喝人的审美相结合, 营造一个符合文化传统且能够给人带来身心愉悦感的居住环境。居住区的空间情景应以首要的是安全, 其次要给人以亲切、宁静的感觉。人类的天性是追求有条理的理性, 我们在环境设计中, 室外园林景观的设计要符合国人的审美借鉴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精髓, 符合现代人生活的实际需求;室内设计要方便我们的生活, 合理有效的利用我们的建筑空间。在中国传统的城市设计中, 一般利用街巷来组织、分割宅院, 它高效的利用率城市空间不留死角, 这种分隔是一种方方正正的有序感的分隔, 给人以和谐共存的城市公共空间。

人与环境和谐相处, 同时居住环境也要和地域文化和谐相处, 传统的民居院落和园林艺术遍布九州, 黄土高原的窑洞、东南客家人的土楼、江南灵动的园林。无不体现中国地域文化和中国人因地制宜的鱼环境和谐相处的理想。中国人追求道法自然即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中国人讲求中庸中和, 寻求天道大同, 中国传统建筑和装饰体现中国人睿智进取、勇敢善良的品行, 彰显着华夏艺术稳定、静谧的美。现代社会是快速消费的社会, 城市千篇一律没有个性可言, 全然都是混凝土堆砌起来的世界, 失掉了中国传统的美, 城市是文明的载体, 应该有其独特的地域性, 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

周围建筑环境的绿化和居室内利用观赏植物进行绿化要达到和谐的效果, 创造出视觉美感和心理舒适度。在室内设计和装修中, 增加室内的生命力, 可以巧妙的利用流水、鱼缸和中国传统的盆景艺术和插画艺术。在室外环境设计中继承和发扬传统园林造景艺术环境艺术设计再向前不断发展中要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依旧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人,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在永和当代人审美的同时利用中国传统哲学去指导我没带创作, 不仅可以使作品充满美感而且还有深深的内涵和文化韵味。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环境艺术中的璀璨明珠, 中国传统民居充溢着中国人的智慧, 如何保护好这些丰厚的历史遗产, 利用传统智慧去指导现代设计师实践, 让我们生活在文化和谐的社会中。

五、结论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文化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共处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者们在设计实践中应该遵循的理念, 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的必然潮流也是人类永续发展下去的必要条件。保护环境是基本国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人人践行, 在环境问题日益恶化的今天, 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吗的唯一选择。设计师有义务也有能力去引导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绿色低碳的环境艺术设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一定要坚信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改变我们的传统观念和思维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环境艺术设计的绿色概念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应对绿色设计的前途和发展充满信心。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不再满足于物质享受, 对于精神文化生活也展现出越来越强烈的兴趣和爱好, 特别是对环境艺术设计更为关注, 绿色概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本文通过对环境艺术的概念的设定和匪类及功能介绍, 剖析绿色概念的内涵, 总结出绿色概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绿色概念,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刘北光.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绿色概念.装饰, 2005 (11) .

张绮曼编.《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6年

数学概念课引课的实践与艺术探究 篇9

一、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的方面

在教学活动中, 数学概念教学存在以下问题:其一, 新教材有的地方对概念教学的要求是知道就行, 需要某个概念时, 就在旁边用小字给出, 这样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是造成学生不会解题的一个原因.其二,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不少教师在教学中重解题、轻概念, 造成数学概念与解题脱节的现象.其三, 由于数学课程的安排太注重让学生“接收”别人的经验而忽略了鼓励学生“构建”有意义的自我经验部分.为此, 学生如同“影印机”, 只会复制但不会应用知识解決问题.有些教师认为概念教学就是对概念作解释, 要求学生机械记忆, 没有看到概念的本质就是一种数学观念, 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数学方法.“概念课”教完了, 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剩下的是赶紧解题, 一味地强调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这样做势必将学生培养成模仿机器, 培养不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2.学的方面

从平常数学概念的教学实际来看, 学生往往会出现两种倾向, 一是有的学生认为概念学习单调乏味, 不去重视它, 不求甚解, 导致概念认识和理解模糊;二是有的学生对基本概念虽然重视但只是死记硬背, 而不去真正透彻理解, 只是机械的、零碎的认识.久而久之, 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比如有学生认为f (x) =x2 (x∈[-1, 2]) 是偶函数, 有的学生在解题中得到直线的倾斜角为负角, 有的学生认为函数y=f (x) 与直线x=a有两个交点……这些错误都是由于学生对概念认识模糊造成的.只有真正掌握了数学中的基本概念, 我们才能把握数学的知识系统, 才能正确、合理、迅速地进行运算、论证和空间想象.从一定意义上说, 数学水平的高低, 取决于对数学概念掌握的程度.

二、概念课的引课策略

1.引入的情境要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

数学概念是用精练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 在教学中, 抽象概括出概念后, 还要注意深入剖析概念的定义,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含义.如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数学概念, 我们必须揭示其本质特征, 进行逐层剖析.例如, 在学习函数概念时, (1) “在某个过程中, 有两个变量xy”是说明:①变量的存在性;②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 (2) “对于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是说明变量x是在一定范围内取值, 即允许值范围也就是函数的定义域. (3) “y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说明有唯一确定的对应规律. (4) “yx的函数”揭示了谁是谁的函数.由以上剖析可知函数概念的本质.

2.引入的方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数学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从具体到抽象, 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律,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处在发展过程中, 其思维能力仍以直观感性为主.因此, 我们在引入数学概念时, 应从直观入手, 巧妙地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抽象的概念.教学时, 应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结合实例, 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采用直观操作等实践活动的形式, 自然地引出概念.

例如:“数轴”概念的教学, 教师拿着实物温度计上课, 温度计上有刻度, 根据温度计上液面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 测量不同的温度.与温度计类似, 我们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刻度, 标出读数和方向, 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 那么这样的直线叫什么?于是引出了数轴的定义.这样的讲解生动具体, 使学生看有实物、想有形象、记有特征, 不但使他们学得有感、记得牢固, 而且他们理解得也较为准确和深刻.这样处理教材的例子是相当多的, 任课老师若能充分利用, 就能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引入的路径要体现概念产生的背景

每一个概念的产生都有丰富的知识背景, 舍弃这些背景, 直接抛给学生一连串的概念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司空见惯的做法, 这种做法却丢掉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极好机会.“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学生如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像数学家那样去“想数学”, “经历”一遍发现、创新的过程, 那么在获得概念的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如, 在立体几何中异面直线距离的概念教学中, 传统的方法是给出异面直线公垂线的概念, 然后指出两垂足间的线段长就叫做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距离的概念, 如两点之间的距离, 点到直线的距离, 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距离有什么特点, 然后启发学生思索在两条异面直线上是否也存在这样的两点, 它们间的距离是最短的?如果存在, 应当有什么特征?于是经过共同探索, 得出如果这两点的连线段和两条异面直线都垂直, 则其长是最短的, 并通过实物模型演示确认这样的线段存在, 在此基础上, 自然得出异面直线距离的概念.

三、概念课引课艺术

1.辨析概念与其定义的区别

数学概念是关于对象的数和形的某一类本质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概念的定义只能给出被定义对象的最显著的、最基本的本质属性, 并且要求用最简短的词句来表达.

定义显然是概念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所反映的本质属性还是不完整的, 以下列两教学实例加以说明:

(1) 例如三角函数概念的产生过程, 实质上就是给出了这样的一个构造程序:①建立坐标系;②计算∠θ终边上一点P (x, y) 到原点的距离r;③作x/yy/xx/ry/r四个比;④分别给出四个比的名称;⑤给出三角函数的定义.在具体教学时, 必须揭示出三角函数的产生过程, 这样学生才易于接受和掌握.如sin30°的计算过程:建立图1所示的坐标系, 在30°角的终边上任取一点P (x, y) , 显然, 点P到点O的距离r=2y, 所以sin30°=yr=y2y=12.

(2) 圆的概念不仅反映其定义:“圆周上的点到圆心有相等的距离”所描述的本质属性, 并且还包括一系列其他本质属性:“圆是轴对称图形”, “同一圆内相等的弦所对的劣弧相等”等等.

概念的本质属性中有许多是可以由定义推导的, 但是也有例外.如a, b都是正实数, 可以证明a+b2ab, 这是一切正实数的本质属性, 但它需要另外证明, 并不能由定义直接推导出来.

2.理解定理与概念的定义的关系

在数学教材中除了定义以外还用定理来反映概念的本质属性.性质定理是从定义推导而来的.判定定理实际上是与定义等价的数学命题.存在定理是用逻辑推理来说明所定义的对象是确实存在的.对概念下定义以后, 指出其存在性, 可以使学生明确每个概念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例如在用不循环的无限小数来定义无理数以后, 可以用证明2不是有理数的方法来证明确实有这样的小数存在.在给出多边形的定义以后, 就应该讨论它的作图方法, 如用分圆周n等分的方法, 以证明正n边形是确实存在的.

3.明确数学概念的名称和符号

因为数学中计算、推理、证明等多数是通过抽象的术语和符号来实现的, 所以教师在讲解定义时, 要把关键和必要词句交代清楚.例如学生往往将正弦函数概念的符号“sin”看成一个数, 从而得出如下的错误结果:sin (30°+45°) =sin30°+sin45°.这一点教师在教学时要加以留意!

4.强化概念的巩固和发展

(1) 引出新概念后让学生做一些巩固练习, 例如在给出正弦函数的概念后, 为了让学生从本质上掌握概念, 可让他们解答下列问题:

①在Rt△ABC中∠C为直角, 如果∠A=60°, 那么∠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多少?

②如图2, ∠xOy=45°, 试求sin45°的值.

③如图3, 在Rt△ABC中, ∠C为直角, BC=a, AC=b, 则sinA=______, sinB=______, sin (A+B) =______.

(2) 举反例加深理解概念

对于数学概念的学习, 除了可以从正面来强化记忆、学习, 也可从反面来加深对它的理解, 如为了让学生从根本上掌握正弦函数符号的意义, 不再出现类似“sin (A+B) =sinA+sinB”的错误, 可举反例如下:sin30°=12sin60°=32sin (30°+30°) =32, 而sin30°+sin30°=12+12=1, 故sin (30°+30°) ≠sin30°+sin30°.

(3) 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 在相互联系中把握概念

在学习了四个基本三角函数概念之后, 应从它们的本质是比值这一根本属性出发来加深对它们的认识.为达到此目的可让学生熟练掌握以下几个关系式:

(3) 防止概念的“负迁移”

高层建筑造型艺术与结构概念设计 篇10

(一) 建筑结构的合理性是造型艺术创新的源泉

高层建筑中结构的合理性和造型艺术是有着一定联系, 只有做到了技术原则和艺术原则的双方面统一, 才能称得上是完美的建筑设计, 两大原则统一就表现为结构的合理性与建筑形体造型的艺术性的统一。因此, 两者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建筑结构的技术得到发展与提高时, 建筑艺术上的表现手法也一定会创新。所以, 建筑结构的合理性是推动建筑造型艺术不断发展创新的源泉。

(二) 建筑结构的表现性与造型艺术的关系

有些高层建筑需要表现结构, 对这一状况我们要从两个方面去看待:一方面, 在进行这类建筑结构的分析时, 要采取理性的方法和态度;另外, 要从美学角度对这类建筑结构进行理解, 并完成对形体选择。切忌把表现结构进行单独强调, 认为它在建筑的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 这是一种单纯看重形式、而忽略功能的表现。

(三) 建筑结构的虚假性与造型艺术的关系

对虚假性判断不同往往取决于人们审美心理上的不同, 许多建筑物设计时, 都存在着虚假结构, 往往并不是我们表面上看起来应该起的作用, 只是单纯为了美化建筑所用的装饰品。对这些结构上的虚假性, 既不能否认它在高层建筑中存在的作用和意义, 也不能为了虚假而忽视建筑物中其他重要的方面。

二、高层建筑中造型艺术的设计手法

(一) 结构骨架对形体塑造的影响

在进行高层建筑的形体积聚时可以采用以下常见方法:第一, 拼联法。将不同模块进行拼接重组, 尽量保持风格统一。第二, 互相组合法。高层建筑一般拥有不同体块, 这些体块都存在着一定联系。设计人员可以将不同体块进行重新分离组合, 让它们既能相互弥补各自不足, 又能够在整体风格上形成对照, 改变传统高层建筑仅由一个体块构成的单调性, 增强高层建筑形体上的艺术性。第三, 统一风格。在进行高层建筑的形体造型设计时, 既要使用创新的视觉手法, 又不能破坏整体风格的统一性。因此需要使用交错手法, 在每个细节处理上都要保持与整个建筑形体上的统一, 不然一个小细节处理不当, 会让整个高层建筑的造型变味, 失去原本应有的特色。

(二) 塑造形体造型的艺术美感

进行高层建筑的造型形体设计时, 首先, 要确认建筑形体风格, 在此基础上进行局部的创意。然后, 可以利用切割法、凹凸法等专业手法对高层建筑的形体进行一系列的技术处理, 确保建筑在每个细节上的完美性。最后注意的是高层建筑造型形体的美感设计, 可以运用光的变化呈现出不同效果。如利用晴天时阳光和影子的关系来塑造美感, 利用夜晚霓虹灯的明亮和背影处的黑暗来营造对比效果, 运用特殊材料来打造外观色彩等不同方法, 让建筑更具自己风格, 易引起人们关注。

(三) 合理运用变形手法

在进行高层建筑的形体造型设计时, 可以用一些形态上的变形手法, 让建筑变的特别和富有创意。一般来说, 下面宽、上面窄的建筑形体由于重心比较低以及受力性能好等原因, 能够让高层建筑更加牢固, 受到外力冲击时不易侧移。

(四) 合理使用剥离手法

剥离已经成为如今高层建筑的设计中经常使用到的一种方法, 通过对剥离手法的合理运用, 可以让整个建筑形体更具层次感, 让原本单调、统一的建筑形体变得更加富有变化和特点, 增加建筑厚度。

三、高层建筑中结构概念的设计手法

(一) 注重高层建筑结构中空间的流动性的设计

在如今的高层建筑空间设计当中, 设计人员往往为了增强建筑空间感, 利用空间界面不同和变化, 营造高层建筑流动、旋转、闪烁等不同视觉效果。这些动感变化的视觉效果对建筑快速吸引人群起到明显作用。许多现代建筑之所以能营造出这种空间流动效果, 多数依靠基础的高层建筑结构构造原理, 然后运用建筑结构中拥有的合理受力曲面或者曲线, 打造出高层建筑流动空间, 形成建筑流动、渐变等艺术效果。

进行高层建筑的空间流动性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 结构设计人员要与建筑人员进行积极沟通与合作, 对建筑材料塑造性高、强度好等优势进行合理的运用。其后的建设过程中, 要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可靠性;在此基础上用建筑的不同空间界面, 建造出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时而开放、时而封闭的空间效果。

(二) 进行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保证建筑平面形状的简单性

在进行结构设计时, 既要考虑到建筑的防震抗震性, 使用比较稳定的建筑平面;又要考虑到建筑对风力的承受能力, 使用能够减小风对建筑影响的建筑平面。但是在进行实际设计时, 建筑的平、立面并不能实现完全平整和简单, 因此设计人员既要考虑建筑的防震抗震性, 也可以让建筑存在略微的复杂性。

2保持建筑平面结构的对称性

一旦建筑的平、立面不能进行均匀分布, 就无法有效起到防震抗震的作用, 所以进行结构设计时要注意保持对称性。但在实际建设时, 由于种种原因往往难以保持结构上绝对的对称。

3控制好建筑平面的高宽比例

平面的高宽比例和形式会影响空间上的结构比例, 所以高层建筑的平面宽度不能过小, 否则会使整个建筑的形体受到影响。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的平面结构设计时, 要把高宽比例严格控制在科学范围内。

(三) 合理设计高层建筑的空间

首先, 在进行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时, 可以让结构框架为开放空间服务, 合理运用好结构技术, 在原本的结构体系上, 建造出在不同部位的更多空间。第二, 对核心筒进行有差异的布置, 也可以让空间呈现多种形态。随着高层建筑受到广泛欢迎, 对于其结构概念的设计想法也变得更加富有创造力和多变性, 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结构布置形式。最后, 可以把两个原本独立的高层建筑进行合理连接, 或者创造更多主体之外的空间, 让建筑更富空间感。

结语

随着生活条件改善, 对高层建筑设计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和标准。高层建筑的设计中, 造型艺术和结构概念设计是两个不同方面, 却又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在进行高层建筑形体和结构设计时, 要让这两种同具美感的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 统一于整体的高层建筑设计中, 实现结构与造型艺术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上一篇:爱国主义物理教育下一篇:研究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