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梳理

2024-06-21

概念梳理(精选四篇)

概念梳理 篇1

一、关于物理概念的教学

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的最基本单位, 也物理学的精髓。物理概念概括而抽象, 它反映的是物理客体、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本质属性。例如, 力的概念概括了重力、弹力、摩擦力、电磁力等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共性, 而匀速圆周运动又有别于一般的匀速运动, 即每个概念都有其不同之处。在物理教学中, 要使学生形成概念, 其过程复杂而困难。如何实现这一过程, 值得研究。

1.必须明确概念引入的必要性, 清楚它是描述什么的。例如, “速度”这一概念的教学, 首先让学生明确它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需要;不同的运动, 快慢程度并不相同, 这样, 为了比较运动的快慢, 而引入速度这一概念。

2.教学中必须咬文嚼字, 引导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的确切涵义, 掌握被定义的概念。另外还要借助于数学表达式, 例如, 把速度定义为“单位时间内的路程”, 结构上看似没问题, 而速度和“单位时间的路程”外延不同, 前者指运动物体某一时刻的快慢程度和方向, 而后者是单位时间内的路程。在普通物理学中用v=ds/dt作速度的定义则是严格、确切的。

3.明确概念的物理意义及决定因素, 注意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在中学物理中, 有些概念看起来很相似, 但其意义却不同, 这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例如, 学生对速度和加速度两个概念常有错误认识:①加速度是增加出来的速度。 (a与v相混淆) ②速度变化, 则加速度也变化。 (a与v 混淆) ③速度为零, 则加速度为零。 (v与Δv混淆) ④一切快慢不变的运动即a=0。 (没有理解v的矢量性) 以上这些错误认识, 都是对速度、速度变化量、速度变化率这些概念的理解不透造成的。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 如力学中的动量和动能、功和能, 电学中电场强度和电势、电压和电动势等应对比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深刻理解它们的物理意义, 明确它们的决定因素或相关制约因素, 和物理规律有机地联系起来。

4.了解概念的种类 (如矢量、标量、状态量、过程量等) 。若首次学习还须明确抽象概括的方法。例如质点、点电荷、理想气体等概念是怎样抽象而来, 分清什么是主要矛盾, 什么是次要矛盾, 进而建立理想模型、形成概念。若概念有定义式, 则还应注意从定义式导出物理量的单位, 明确该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另外形成概念还要注意教材和学生实际, 循序渐进。认识是一个从现象到本质逐渐深化的过程, 有些概念在教学中不可能一步到位。例如, 加速度是力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 这个概念的教学过程至少要分两个阶段, 即运动学中提出加速度的概念, 直到学完牛顿第二定律后学生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其他如质量、电压等概念的理解也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

二、关于物理规律的教学

物理规律是对物体的基本运动及其相关属性的发展变化的客观概括, 反映着在某一条件下发生的一定物理过程的必然性。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假说、方程等, 它们是从实验总结出来, 进一步推理得到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应让学生明确物理规律究竟研究的是什么, 即研究对象、内容是什么。例如, 库仑定律就是研究真空中点电荷相互间作用的, 而非别的作用。牛顿第二定律则是研究加速度受哪些因素制约, 只记住常用式F=ma则没有把握问题的核心, 而应明确是从a∝F/m到F=ma。而U=IR严格讲也不能称为欧姆定律, 其实质是电阻定义 (R=U/I) 的变形, 没有反映出电流受电压、电阻制约的实质。教学中应突出I=U/R的理解。

2.理解透彻相关概念是掌握定律的基础。例如楞次定律中磁感线、磁通量等概念的教学。如果与此定律相关的这两个重要概念理解不透, 那么楞次定律就无从谈起。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教学, 实际上关键是电动势的概念, 学生能准确、深刻理解电动势, 则该定律的教学就会水到渠成, 反之, 则会事倍功半。教学中应突出物理规律的实验依据。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必须树立理论是来自观察、实验的结果的观念, 特别应重演示实验的教学, 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若学生只机械地记住几个由字母堆砌而成的公式, 不了解得出规律的实验基础以及公式的物理含义, 这是很空洞的、肤浅的, 根本谈不上去应用。例如, 牛顿定律是由实验归纳得出, 由对实验现象感性认识到分析总结, 最后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得出规律。所以, 让学生了解得出规律前的实验是很重要的, 也是必要的。又如机械能守恒定律、欧姆定律等都要强调其实验基础, 只有深刻理解定律的实验依据才能掌握之、灵活应用之。

托福听力生物学常考知识与概念梳理 篇2

托福听力生物学常考知识与概念梳理

现代生物学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根基之一就是进化论,想要深入理解生物学,首先要理解进化论。

进化论的中心思想就是:自然情况下,生物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异(什么样的变异出现是完全随机的)。根据不同的环境,有些变异占优势了就留下来了,有些变异不合适就挂掉了。这些变异不仅可以是外貌,还可以是行为(回忆一下有一个听力讲到鸟类保护雏鸟,会在猎食者出现的时候故意装作翅膀折断,扮成easy food引开猎食者然后飞走;以及官方真题Official18 lecture4中一种蛙过冬的时候把自己冻住,然后春天再慢慢融化;这些都是行为的例子)。

托福听力中考到了大量的行为学话题,尤其是动物生活的环境与其行为和生活史之间的联系。

总的来说,动物的生存中极为重要的三件事情就是觅食,交配和逃避敌害。觅食保障生存,交配并成功留下后代保证个体的基因能传递下去,而在进行这两个活动的时候都会有被其他动物捕食的危险,所以逃避敌害在可以保证动物至少存活到成功繁育后代。也就是说,动物们的活动总是存在一个矛盾:如果一直留在某个安全的地方,就完全不会有被捕食的风险,但是确定一定以及肯定早晚会在那儿饿死,以及遇到配偶的可能性很小;如果一直在四处活动,寻觅食物或者配偶,那么被捕食的风险就相当大,可能还没找到吃的或者伴侣就先成了别人的盘中餐。在这个问题上,动物们往往会非常聪明,采用不同的策略来优化自己的行为。这是托福非常喜欢考的一个点,这个点也的确内容丰富且十分有趣。所以面对这类文章,总的原则是:动物的终极目的是要多吃,多交配,减少风险;在活动中要保证最后的能量是净增长的。试想如果找食物和逃避敌害花费的能量比最后吃掉食物收获的能量还要大,那就太亏了,早晚得累死,还不如趴着不动死的慢些。(官方真题Official8 lecture1,官方真题Official16 lecture3,官方真题Official24 lecture1)

为了方便省力地逃避敌害,很多动物还发明了各种伪装和其他旁门左道(乌贼喷墨,臭鼬放屁什么的)。这个部分花样太多无法总结,大概有拟态mimicry/ mimetism,就是模仿其他动物的长相或者行为,让捕食者害怕或者觉得这不是什么好吃的;保护色protective color,让动物和环境融为一体很难被捕食者看出来(官方真题Official16 lecture3告诉我们不仅可以有颜色,还可以有质感);放烟幕弹,比如喷墨啦放屁啦什么的。

繁殖是一件相当耗费能量的事情(很多动物一旦繁殖完就挂了),一旦繁殖已经完成,誓死捍卫这个结果就非常重要了。只要保护幼崽花费的能量比重新繁殖一次少(况且重新繁殖一次有的时候是不可能的),动物就会拼死保护幼崽。其策略也有很多。(官方真题Official11 lecture1)

同时,动物在繁殖的时候,食物是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也就是说,在食物充足的时候出生的幼崽更有希望存活下去。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动物都在春天的时候交配,在春天交配之后,幼崽会在夏天孵化/出生,夏天往往食物丰富,所以幼崽可以迅速地长大,越长大越不容易被捕食或因其他原因死亡(或者,对于某些迁徙的鸟类,到了秋天雏鸟就可以跟随亲鸟迁徙了)。抓住夏天的机会疯长之后,秋天和冬天食物短缺,气温低,只有最强壮的那些幼崽会活下来。所以,受到食物制约越严重的动物,越倾向于在春天交配和繁殖;有些动物受到食物的制约不严重,那么全年都可以繁殖,比如人类。(官方真题Official1 lecture4)

托福听力如何形成条件反射

A.多听之前的准备

这里的准备,不是指的硬件的准备,什么磁带啦、收音机啦、听力通啦什么的,尽管这些一个都不能少。这里的准备是指语言学习的积累准备,比如托福词汇量、比如一定的语法基础。要想听懂托福考试的听力,你至少总要掌握类似英语四、六级的词汇量。要听懂美国之音的新闻广播,那VOA提供的1500词,总要事先浏览一遍,不会的挑出来,熟悉一下。如果语法的工夫比较扎实,能够根据上下文的大意猜测词汇、判断句型,那么这些准备都是有益的。

B.除了多“听”,还是“多听”

要达到“条件反射”的目标,一定要在“听”字上下工夫,而且是要“多听”。多听,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必要条件。多听,是要多注音发音,做到能自然辨音的结果,一听就知道发的哪个词。多听,可以使你在听上一句的时候,已经知道下一句的大体内容了。多听,可以“精听”,也可以“返听”,两者缺一不可。很多人对“多”的理解很不够。以为听懂几篇文章,就达到了目的。要知道,语言的学习不是一日工夫。尤其是缺乏语言环境的非母语的学习,尤其需要“量”的铺垫。没有这个认识,想通过“速成”突破听力,是不可能。但我们可以借助工具、借助科学的方法,缩短这个时间。

C.坚持听写练习

这个方面的重要性,已经在其它文章中反复强调了,不再赘述。

D.提高听力,工夫在“听”外

这里的“听”外一方面是指听之前的一些托福考试基本工夫(如一所述)。更重要的还是指学英语的目的、动力、恒心等这些主观的因素。这些问题不解决,光是前期痛苦的听写这一项工夫就会使很多人望而却步。一定要经常给自己鼓劲,给自己奖励。坚持,对语言学习,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托福听力中的六种题型及如何强化笔记法

1主旨题

一个段子的主旨往往出现在文章引言和开头处,而重复的最多往往一定是主旨!在听课堂演讲等学术性题目时,一定要首先把握文章最核心的主旨,主旨考题选项中过于细节的往往是错误选项;

2细节题

主旨题和细节题主要是考察考生对于基本信息的理解能力(basic comprehens-ion),除此之外ETS所要考察考生的另外两种能力分别是对于语用信息的理解(pragmatic understand-ing)和整合信息、对全文结构把握的能力(connecting- informatio-n)。而基本信息的理解就占到50%的比重,可见主旨题和细节题的重要性。

对于细节题,大家不要走入误区,觉得所有的细节100%会考到,所以去关注每一个小的细节点,以至于舍本逐末,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于细节题,大家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ETS只会考察我们和主旨有关的重要细节。过于偏细节的实在没有听到,大可不必惋惜,影响后面的发挥;第二,牢牢把握住往往和考点向联系的重要信号词。比如说表示因果的accordingl-y, thus等词对应于细节题中常考察的因果题。而常见的和信号词相关的考点有逻辑时间顺序、举例、列举、相似或者对比、转折、强调、因果、总结、定义、建议、数字等。

3功能/目的题

该题型类似于主旨题,对于任何一个长段子,首先务必要把握的是文章的主旨和结构,只有主旨确定了,才有可能去理解细节,做推断。

4态度/ 推断

对话中的态度题要注意通过语气、语调、重读来推测;而由于演讲中的内容相对学术和客观,所以演讲中的态度题要注意通过形容词和副词的褒贬色彩来确定说话者的主观意图。

推断题把握一条原则:正确选项往往不是文章中的直接表述,可能通过同意互换的方式来设置陷阱,迷惑考生。

5组织结构题 / 分类信息题

6内容连接题 / 排序题

最后的五六两种题型都是考察考生对于全文结构的一个综合把握,是对考生能力的最高要求,但是它同样也是基于对文章主旨把握的基础之上的。要做好这两种题型,大家在最后一周一定要强化熟练自己记笔记的能力。

笔记不是越全越好,因为没有那么多时间,而且也容易遗漏新的信息;当然也不要走极端不记笔记,因为4~6分钟的课堂演讲绝对超过了人脑的瞬时记忆负荷。关于笔记大家把握三个原则:一、在确定主旨的前提下关注信号词后面的重点词(前面细节题已做介绍);二、但凡分类信息题笔记中注意记录按什么分类,以及每一类的特征;三、排序题的笔记注意表明步骤和逻辑顺序信号词后的内容。

对于“笔记”是新托福考试听力的重中之重,大家在最后几天一定要多加操练,熟能生巧。

训练托福听力可选择的十部电影

1、The Graduate 毕业生

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本恩,对前途十分茫然,容易引起同学的共鸣!

2、Sound of music 音乐之声

1938年奥地利萨尔兹堡,年轻活泼的修女玛丽亚到退役海军上校冯·特拉普家,照顾他的七个孩子。冯·特拉普上校虽然冷漠严厉,但终究还是抵挡不住玛丽亚的纯洁善良。

3、Finding Nemo 海底总动员

一对可爱的小丑鱼(Clownfish)父子的海洋历险记!

4、Forrest Gump 阿甘正传

1995年的第六十七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的角逐中,影片《阿甘正传》一举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和最佳视觉效果等六项大奖。阿甘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诚实、守信、认真、勇敢而重视感情。对我们有很深的励志作用。

5、Sleepless in Seattle 西雅图未眠夜

影片中充分体现了不可不信的缘分这一信念,在第66届奥斯卡提名:最佳原创剧本,我们在观看影片的同时,也学会了人物心理刻画要如何表达。

6、Liar liar 谎言大师(大话王)

弗莱彻是个炙手可热的大律师,他追求的物质生活,跟他在法庭上追求的真相一样:一切都能以金钱来衡量。事实对他来说,远不及有力的辩词来得重要,于是他为了胜诉,在法庭上说谎骗人,丝毫不以为意。久而久之,他在日常生活上也变得口是心非,成为不可救药的大骗子。

7、Notting Hill 诺丁山

个性温柔善良的威廉.萨克(休·格兰特饰)住在伦敦西部的诺丁山,拥有一家生意惨淡的旅游书店。由于生意不甚理想,只能在书店的附近和一位行为怪异且不修边幅的斯派克合租一套居室。自从离婚后,他的爱情生活一片空白。

8、Pride and Predudice 傲慢与偏见

世界名著,在电影中享受人物情感及世态变化,颇有趣味

9、Ice Age 冰河世纪

冰河世纪系列我们童年的记忆,伴随着小松鼠的旅程,一起认识生活在那些生活在冰川时期的特殊动物“家庭”经历的冒险故事。

10、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肖申克的救赎

高中生物复习中概念的整合和梳理 篇3

关键词:高中生物;整合;梳理

高三同学进入紧张的高考一轮复习,从历年生物高考来看,综合能力的考查离不开基础知识。高中教材中有些概念从表面看差别很小,但含义却大不相同。笔者通过几年的高三教学,将各章节中类似的、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或联系紧密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比较和归纳如下:

一、区分应激性、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

应激性:任何生物体对外界的刺激都能发生一定的反应。趋向有利刺激,逃避不利刺激。

植物的向性运动:指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如向日葵的脸总朝着太阳。

植物的感性运动:含羞草的这种叶片闭合和叶柄下垂的现象,并不是“害羞”,而是植物受刺激和震动后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在生物学上称为感性运动。

含羞草受到刺激小叶合拢,是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后,细胞紧张改变的结果,是因为分布在叶片中的水分布改变而使其闭合的,而水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的,自然不需要ATP。植物的感性运动到底算不算应激性?首先应激性是生物体随环境变化的刺激而发生相应反应的特性。应激性是生物体的基本特性之一,丧失这种特性,生命活动就随之停止。那么感性运动应该是应激性的表现。

二、DNA限制酶、DNA连接酶、DNA聚合酶和DNA解旋酶

DNA限制酶: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能在特定的切点上切割DNA分子。是特异性地切断DNA链中磷酸二酯键的核酸酶。

DNA连接酶:主要是连接DNA片段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起连接作用,在基因工程中起作用。

DNA聚合酶:主要是连接DNA片段与单个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在DNA复制中起作用。

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酸片段的3'末端的羟基上,形成磷酸二酯键;而DNA连接酶是在两个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不是在单个核苷酸与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

解旋酶:是一类解开氢键的酶,由水解ATP来供给能量,它们常常依赖于单链的存在,并能识别复制叉的单链结构,在DNA复制中起作用。

三、氨基酸、密码子、反密码子的种类

自然界中氨基酸有20种,密码子有61种。所以一种氨基酸不一定有一种密码子,而一种密码子一定有一种氨基酸。那么tRNA的种类有多少种呢?目前有的高中教师及一些资料给学生说是61种,我认为不妥,理论上说最多61种也不对,因为tRNA的划分并不是以反密码子的不同来划分的。在生物体中tRNA的种类要少于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61种),关于怎样用少数tRNA来识别61种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不同生物各有不同的方式。

四、成熟的红细胞和白细胞

骨髓中红细胞系统的增生发育过程是:多能干细胞→单能干细胞→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在网织红细胞之前红细胞是有核的未成熟的红细胞,尚残留部分核糖体,但是之后成熟红细胞不仅没有细胞核,而且也没有线粒体、核糖体等细胞器,不能进行核酸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也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不能利用脂肪酸等。这些形态特点,既使红细胞的代谢率较低,又使红细胞无法长期存活。只有鸡的红细胞才有细胞核。

白细胞是无色、有核的细胞,其体积比红细胞大。也有成套的细胞器。白细胞可以合成蛋白质,比如一种特殊的白细胞——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就可以分泌抗体(免疫球蛋白)。

关于亚里士多德悲剧概念的梳理 篇4

亚氏“悲剧”概念是从形式和美学效果定义的, 为方便解读, 我将其分解为以下几个关键词: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行动并一一进行考察。

首先, 悲剧是严肃剧。亚氏在《诗学》中三次提出悲剧和喜剧的比较。第二章中这样写到:“悲剧和喜剧也有同样的差别:喜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 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 (2) 同时, 第五章又说:“如前面所说, 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摹仿, 然而, “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 而是指丑而言, 其中一种是滑稽。滑稽的事务是某种错误或丑陋, 不致引起痛苦或伤害”。 (3) 第十三章在讨论情节安排的时候写到:“此外还有一种介于这两种人 (好人和坏人) 之间的人, 这样的人不十分善良, 也不十分公正, 而她之所以陷于厄运, 不是由于她为非作恶, 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 这种人名声显赫, 生活幸福, 例如俄狄浦斯、堤厄斯忒斯以及出身于他们这样家族的著名人物。” (4) 这三段话似乎有矛盾的地方, 但我们如果紧扣“严肃”二字分析的话, 可看出这三段话实际上不但不冲突, 而是一种补充与被补充的关系。当然, 我们首先要明确亚氏说所说的“好人”的含义。亚氏认为悲剧是要摹仿好人, 这些好人又不是完人, 最好有着显赫的身世, 高尚的品质, 但往往会犯一个具有宿命色彩的错误, 而且这个错误无法摆脱、无从避免。因此, 从人物类型上来说, 他没有滑稽色彩;从故事情节的发展来说, 都是由于一个宿命的错误演化而来, 因此带有宿命的严肃意味, 带有了探讨问题的严肃性。中国的悲剧作品从人物表现上来说, 主人公一般是悲苦人物, 或者是出身不好, 遭遇悲苦, 结局悲惨, 但这些人一般也是好人、善良的人, 因为只有善良的人遭遇不幸才能引起悲伤情绪。从反映现实来讲, 它也具有严肃性。从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 大多以好人遭遇了社会不公平的待遇或者恶人的算计所致, 但不似希腊所说的自己本身所犯的错误, 这是一个根本的区别。即人物与社会的关系紧密度不同, 古希腊式的悲剧是人物自身决定的, 而中国式的悲剧大多是社会悲剧, 即人物的悲惨命运多是社会造成的。

悲剧是对一个完整的故事的模仿。第七章这样写到:“所谓‘完整’, 指事之有头、有身、有尾。所谓‘头’, 指事之不必然上承他事, 但自然引起他事发生者;所谓‘尾’, 恰与此相反, 指事之按照必律或常规自然的上承某事者, 但无他事继其后;所谓‘身’, 指事之承前启后者。” (5) 这是亚氏给完美的悲剧立下创作的一个原则, 也比较符合悲剧演出的规律, 在一个封闭的时段观看演出, 完整是必须的, 否则观众无从看明白。此外, 完整的要求有助于剧作家将情节安排的紧凑, 演员台词比较简洁。正如第八章所言:“里面 (指情节) 的事件要有紧密的组织, 任何部分一经挪动或删削, 就会使整体松动脱节。要是某一部分可有可无, 并不引起显著的差异, 那就不是整体中的有机部分。” (6) 亚氏欣赏的悲剧往往是预设一个“严肃”的前提, 或称之为事情的引子, 即事之不必然上承他事, 但自然引起他事发生者的“头”, 比如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预言。这也能看出亚氏悲剧的宿命色彩。除此之外, 从文化上寻找源头到话, 我个人认为亚氏对悲剧“完整”的论述, 实际上体现了西方的严谨和重视逻辑论证的文化特征。即对悲剧的演绎不在乎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原型, 真实性上是否合乎生活逻辑, 而重视的是故事本身要符合内在逻辑, 运用逻辑推理就可以形成一个故事。这点与中国悲剧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的文学传统是从“载道”发展而来的, 悲剧出现时, 就顺理成章沿袭了这一传统, 即从生活中汲取故事, 又反映生活, 重视故事的真实性, 合乎生活成为判断悲剧成功与否的重要砝码。由此可见, 西方的悲剧直指人心, 有神话和宿命色彩, 而中国的悲剧直指社会的黑暗面, 具有现实主义的色彩。当然, 中国式的悲剧在叙述上也要遵循一定的逻辑, 并且有一个体系, 比如元曲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 但这并非是悲剧作品独具的结构形式。

悲剧需有一定的长度。亚氏在第七章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给出了原因:“一个美的事物———一个活东西或一个由某些部分组成之物———不但他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 而且他的体积也应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 一个非常小的活东西不能美, 因为我们的观察处于不可感的时间内, 以致模糊不清;一个非常大的活东西, 例如一个一千里长的东西, 也不能美, 因为不能一览而尽, 看不出他的整一性。” (7) 我认为, 这种审美的要求更多是为了创作的方便而设的。从观众的接受来看, 一定的长度也可以避免观众产生审美的疲劳, 在一个时间段内观看一个完整的又长度适宜的悲剧还是比较愉悦的。此外, 一定的长度也符合戏剧的创作规律, 使戏剧与史诗划出了界线。中国古代悲剧一般比较长, 后来慢慢演变就出了“折子戏”, 即一场或几场组成的、有独立体系、或析出全本大戏的一出、几出的别具特色的、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小戏。

悲剧是对人物行动的模仿。如果说前面三个关键词是对悲剧概念外延的表述, 行动则直指悲剧概念的内涵, 他涉及到情节、人物性格与思想等艺术成分。亚氏将悲剧艺术成分按照重要性进行了六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词、歌曲、形象。下面重点分析行动与上述六个艺术成分间的关系。

亚氏反复强调, 悲剧是对人物行动的模仿, 而不是对于人物的模仿。亚氏对于人物行动的强调实际上是对情节的强调, “情节乃悲剧的基础, 有似悲剧的灵魂” (8) 。悲剧, 在亚氏看来, 就是讲故事, 用表演的形式讲一个精彩的故事, 故事里面当然有人物, 但是人物不是主要的, 即人物的性格是否丰富深刻不是重要的, 因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不是由人物的性格思想来推动的, 而是人物自身的行动推动的。比如当人物面临抉择的时候, 悲剧主要表现人物是“怎样做的”, 而不是表现“怎样想的”。人物的性格是行动中表现出来的性格, 是观众从故事中分析出来的性格, 而悲剧写作者没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预期。在亚氏看来, 悲剧的人物行动中, “情节”处于第一位, “性格”处于第二位。这与中国悲剧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的悲剧固然强调故事情节, 但人物形象在悲剧创作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人物性格是推动故事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物性格在情节发展中不断出现变化, 从而进一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亚氏将“思想”置于第三位, 他认为人物的道德品质是由“性格”和“思想”决定的, 思想作为模仿对象之一, 高于作为模仿的媒介和方式的言词和形象, “思想”即是一种思考力, 一种使人说出某种话的能力。亚氏认为“思想”与“性格”有关, 剧中人物可按照自己的“性格”说出与自己身份相符的话语, 表现人物的思想。语言是表现人物思想的利器, 所不同的是, 亚氏则从修辞学即外延来考量, 中国人更多的就语言所表达的意义上来考量。

语言的表达占第四位。虽然悲剧是对于行动的模仿, 但模仿的中间肯定不可或缺语言的表达, 否则观众无从看得明白。在亚氏看来, 语言在故事情节中起着交代的作用。悲剧常常使用“韵文”来表达, 观众听起来比较有节奏感、美感。为较好地传达悲剧人物的声音, 古希腊人很早就利用了回声原理, 在没有扩音设备的时代, 达到了很好的传声效果。古希腊悲剧中还有歌曲, 但它对戏剧实质的影响并不大, 亚氏认为其“最为悦耳”。反观中国的悲剧, 在使用“韵文”这一点上是比较一致的, 但中国悲剧将“语言”与“歌曲”实现了有机结合, 比如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 “曲白相生”。而且由于唱腔的不同, 划分出许多的剧种, 观众对于唱腔的迷恋甚于语言本身的意义表达。

亚氏认为, “‘形象’固然能吸引人, 却最缺乏艺术性……, 因为悲剧艺术的效力即使不依靠比赛或演员, 也能产生。” (9) 亚氏认为形象多是靠面具装扮而来的, 与创作者的才华无关, 因此, 并不值得重视。而中国的悲剧对于“形象”却有着相当的重视, 因为中国的悲剧主要是“小剧场”的演出, 人物的“形象”可以看的比较清晰, 而古希腊的剧场比较开阔, 观众看不清人物的装扮, 因此对“形象”也就不是重视。中国的悲剧重视脸部妆容, 观众从人物的“形象”就可以比较直观的判断人物的好坏, 以至于我们的文学传统中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有着极其严重的有“脸谱化”倾向。

西方悲剧的重情节, 轻人物性格的倾向本身就带有了宗教宿命的特点, 人物的性格、品质左右不了情节的发展, 即人物不论怎样挣扎, 都走不出预定的命运。希腊悲剧也是在教化城邦子民, 但他不是教育子民做好人, 不做坏事, 而更多的是给人民一种观念, 相信命运, 那是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东西, 无法靠人力而改变, 如俄狄浦斯怎样努力都走不出“杀父娶母”的宿命。可以说, 不论从概念的外围还是内涵来分析, 西方悲剧带有很强的宿命论, 离现实更远一些, 虚构的成分更多一些。

参考文献

①亚里士多德:《诗学》, 罗念生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30页.

②亚里士多德:《诗学》, 罗念生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20页.

③亚里士多德:《诗学》, 罗念生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28页.

④亚里士多德:《诗学》, 罗念生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48页.

⑤亚里士多德:《诗学》, 罗念生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35页.

⑥亚里士多德:《诗学》, 罗念生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37页.

⑦亚里士多德:《诗学》, 罗念生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35页.

⑧亚里士多德:《诗学》, 罗念生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31页.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概念梳理】相关文章:

梳理流程06-25

流程梳理05-26

财务梳理05-31

技巧梳理06-07

梳理工作思路05-26

梳理脉络范文05-17

水浒情节梳理04-26

集合知识梳理05-17

印章梳理报告06-19

中考考点梳理06-25

上一篇:排尿/药物作用下一篇:节水工程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