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2024-06-11

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精选8篇)

篇1: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社会需求调查报告

1背景

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既关系到对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专业课程学习的支撑,也涉及到他们踏上工作岗位以后其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否适应岗位实际需求。所以其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受到高度重视。但是,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事

实上也确实存在很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例如:

(1)很多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过多地带有个别厂商产品推广和用户培养的属性,引发一些学者、政府相关部门、部分用人单位等的议论和批评;

(2)高中阶段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紧紧地追赶大学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重复现象客观存在;

(3)一些其他专业老师抱怨该门课程的开设,认为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来实现教学目标,没有必要设置专门课程,尤其是“大学计算机基础”;

(4)承担这门课程的老师也有苦衷,从dos、windows到vista,大家疲于奔命,不断围绕新产品进行操作解说,失去了大学课堂教学的工作乐趣。

要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进行改革,这已经是所有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老师形成的一个共识,其必要性勿容置疑。但是如何改革?改革依据在哪里?

回顾以往的改革,其动因往往是技术的发展(严格意义上讲是产品的升级),例如操作平台从dos改为windows,再改为windows、windows p等。实际上,教学内容改革的本质需求应来源于社会需求和实质性的技术发展!此外,这门课程是为非计算机专业而开设的,各个专业有其实际需求,这些需求的差异性应该体现在教材中,但这也是常常被忽视的。

为了使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或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真切地吻合社会各类岗位的需求,真切的吻合各个专业支撑后续教学和专业知识结构的实际需求,浙江省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了社会需求调研,以此为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提供依据。

2调查方案

2.1样本分类

样本分类的原则是以大学学院(系)为主要类别,兼顾社会企事业的岗位类别。此次调查将样本分为八个类别:

①金融、保险、证券、投资(对应经贸学院,兼顾财政经济类企事业)

②城建、房产、建材、装潢(对应建工学院,兼顾建筑房地产行业岗位)

③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公检法(对应政管学院和法学院,兼顾政府公务员岗位)

④通信、邮政、计算机、网络(对应计算机学院,信息学院,兼顾it企业岗位)

⑤石油化工、橡胶塑料、制药、环境(对应化材学院、生环学院和药学院,兼顾化工类企业岗位)

⑥电子电器、仪器仪表、机械制造(对应机电学院,兼顾制造业岗位)

⑦新闻、出版、科研、教育(对应人文学院、教科学院、外语学院和理学院,兼顾文教卫岗位)

⑧艺术设计、环境设计(对应艺术学院,兼顾各类艺术设计行业岗位)

2.2调研的地理范围和样本规模

依据学生就业地理分布,确定各个地市的样本比例。初步计划杭州占70%,其他地区占30%。要求实际有效样本规模≥1000,发放样本规模≥,样本在行业的比例大体依据各个学院招生人数。

此次调查共计发放2100份问卷,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596份,回收率76%。主要调研途径是上门调研。各个类别有效问卷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调研有效问卷数量统计

2.3调查表设计

2.3.1调查表设计

调查内容分为六大类:

(1)基础类:主要涉及学生大一上半学年要学习的第一门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包括操作系统(windows)、桌面办公软件(word、ecel、powerpoint、frontpage)、汉字输入能力、图形绘制能力、计算机多媒体使用能力、计算机安装与维护能力等。

(2)程序设计类:主要涉及学生大一下半学年要学习的课程,包括c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fortran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

(3)网络类:考虑计算机网络已经越来越受用人单位关注,以及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支持作用,此次单独列入网络选项,包括网络组建、因特网应用、简单网页或网站设计、网络管理、网络安全。

(4)数据库应用类:这也是目前高校比较热衷设置的课程,此次列入的项目包括数据库基本概念、数据库access、数据库sql server、数据库oracle、数据库mysql和数据库fopro。

(5)等级考试类:主要想了解用人单位对等级考试的认可度,列入的项目包括等级考试一级、等级考试二级、等级考试三级、专业产品认证。

(6)应用系统开发能力:主要想了解用人单位对应用开发能力的需求情况,包括软件系统分析设计、计算机系统业务需求规划、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系统、业务系统开发。

2.3.2调查表填写

对每个项目要求说明其需要程度。在所列出的36个项目中,给重要性最高的20个项目。

3调查结果

3.1认为非常有必要学习的内容或课程(以重要性排列,见表2)。

表2必学项目

3.2认为有时间也可以学习的内容或课程(以重要性排列,见表3)

3选学项目

3.3认为可学可不学的内容或课程(以重要性排列,见表4)

表4可学可不学的项目

由此得出用人单位认为不需要学习的十个方面的内容:fortran程序设计、数据库fopro、数据库mysql、数据库oracle、专业产品认证、vb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软件系统分析设计、等级考试三级、计算机系统业务需求规划。

4从调研数据可以给出的客观结论

(1)计算机基础仍然是教学重点。

从全部样本数据可以看出,60%左右的用人单位仍然认为基础类项目是最重要需要学习的内容,其中又以文字处理、电子表格、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输入等为更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汉字输入部分的内容,在以往教学中是比较忽略的。

(2)计算机网络能力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新教学热点。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能力被视为所有项目中第二重要的项目,100%行业都将该部分内容列为第二重要,基础类占60%左右重要性,而网络类已经占到15%的重要性。如果基础类不考虑,在整体样本中,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性占33.4%(1482网络被选样本/4435总样本)。

(3)数据库、等级考试和程序设计三个类别普遍被认为不太重要。

数据库技术、等级考试和程序设计三个方面的票数累计得到的百分比才18%左右,有些类别仅仅只达到11%左右。这很值得我们思考。

(4)应用系统开发受到一定重视。

应用系统开发类项目是居于第三被用人单位重视的,其中电子商务、办公自动化是用户较为关注的知识。

(5)一些课程或教学内容已经被用户淘汰。如表5所示:

表5重要性低的课程列表

其中数据库fopro、fortran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数据库oracle、数据库mysql都只有5%以下的重要性,这些都值得思考。

(6)计算机等级考试和专业产品认证并不被用人单位重视。

5建议

(1)作为进入大学的第一门课程: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其教学内容主要应该突出桌面办公软件的使用(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并且尽快增大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内容,适当照应应用系统开发知识,以尽快适应社会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要。

(2)下大决心务实地淘汰社会并不普遍需要的课程(请注意这里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例如fopro、fortran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数据库oracle、数据库mysql等。

(3)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品牌要加大宣传,尽管目前考试内容应该吻合调查数据所反映的规律,但用人单位仍然并没有重视之,说明宣传不到位。

篇2: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基础。教学目的:了解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基础。教学重难点:网络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划分。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OSI参考模型。

ISO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是Open System Interconnect的缩写,意为开放式系统互联。一般都叫OSI参考模型,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组织在1985年研究的网络互联模型。该体系结构标准定义了网络互连的七层框架(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划分原则

ISO为了更好的使网络应用更为普及,就推出了OSI参考模型。其含义就是推荐所有公司使用这个规范来控制网络。这样所有公司都有相同的规范,就能互联了。提供各种网络服务功能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是非常复杂的。根据分而治之的原则,ISO将整个通信功能划分为七个层次,划分原则是:

(1)网路中各节点都有相同的层次;(2)不同节点的同等层具有相同的功能;(3)同一节点内相邻层之间通过接口通信;

(4)每一层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并向其上层提供服务;(5)不同节点的同等层按照协议实现对等层之间的通信。分层功能

第7层应用层:OSI中的最高层。为特定类型的网络应用提供了访问OSI环境的手段。应用层确定进程之间通信的性质,以满足用户的需要。应用层不仅要提供应用进程所需要的信息交换和远程操作,而且还要作为应用进程的用户代理,来完成一些为进行信息交换所必需的功能。它包括:文件传送访问和管理FTAM、虚拟终端VT、事务处理TP、远程数据库访问RDA、制造报文规范MMS、目录服务DS等协议;应用层能与应用程序界面沟通,以达到展示给用户的目的。在此常见的协议有:HTTP,HTTPS,FTP,TELNET,SSH,SMTP,POP3等。

第6层表示层:主要用于处理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为上层用户解决用户信息的语法问题。它包括数据格式交换、数据加密与解密、数据压缩与终端类型的转换。

第5层会话层:在两个节点之间建立端连接。为端系统的应用程序之间提供了对话控制机制。此服务包括建立连接是以全双工还是以半双工的方式进行设置,尽管可以在层4中处理双工方式 ;会话层管理登入和注销过程。它具体管理两个用户和进程之间的对话。如果在某一时刻只允许一个用户执行一项特定的操作,会话层协议就会管理这些操作,如阻止两个用户同时更新数据库中的同一组数据。

第4层传输层:—常规数据递送-面向连接或无连接。为会话层用户提供一个端到端的可靠、透明和优化的数据传输服务机制。包括全双工或半双工、流控制和错误恢复服务;传输层把消息分成若干个分组,并在接收端对它们进行重组。不同的分组可以通过不同的连接传送到主机。这样既能获得较高的带宽,又不影响会话层。在建立连接时传输层可以请求服务质量,该服务质量指定可接受的误码率、延迟量、安全性等参数,还可以实现基于端到端的流量控制功能。

第3层网络层:本层通过寻址来建立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为源端的运输层送来的分组,选择合适的路由和交换节点,正确无误地按照地址传送给目的端的运输层。它包括通过互连网络来路由和中继数据 ;除了选择路由之外,网络层还负责建立和维护连接,控制网络上的拥塞以及在必要的时候生成计费信息。

第2层数据链路层:在此层将数据分帧,并处理流控制。屏蔽物理层,为网络层提供一个数据链路的连接,在一条有可能出差错的物理连接上,进行几乎无差错的数据传输(差错控制)。本层指定拓扑结构并提供硬件寻址;

第1层物理层:处于OSI参考模型的最底层。物理层的主要功能是利用物理传输介质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以便透明的传送比特流。

数据发送时,从第七层传到第一层,接收数据则相反。上三层总称应用层,用来控制软件方面。下四层总称数据流层,用来管理硬件。除了物理层之外其他层都是用软件实现的。

数据在发至数据流层的时候将被拆分。

在传输层的数据叫段,网络层叫包,数据链路层叫帧,物理层叫比特流,这样的叫法叫PDU(协议数据单元)

二、TCP/IP网络协议。

TCP/IP协议不是TCP和IP这两个协议的合称,而是指因特网整个TCP/IP协议族。

TCP/IP协议模块关系

从协议分层模型方面来讲,TCP/IP由四个层次组成: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网络接口层

物理层是定义物理介质的各种特性:

1、机械特性;

2、电子特性;

3、功能特性;

4、规程特性。

数据链路层是负责接收IP数据包并通过网络发送,或者从网络上接收物理帧,抽出IP数据包,交给IP层。

常见的接口层协议有:

Ethernet 802.3、Token Ring 802.5、X.25、Frame relay、HDLC、PPP ATM等。

网络层

负责相邻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其功能包括三方面。

处理来自传输层的分组发送请求,收到请求后,将分组装入IP数据报,填充报头,选择去往信宿机的路径,然后将数据报发往适当的网络接口。

处理输入数据报:首先检查其合法性,然后进行寻径--假如该数据报已到达信宿机,则去掉报头,将剩下部分交给适当的传输协议;假如该数据报尚未到达信宿,则转发该数据报。

处理路径、流控、拥塞等问题。

网络层包括:IP(Internet Protocol)协议、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控制报文协议、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转换协议、RARP(Reverse ARP)反向地址转换协议。

IP是网络层的核心,通过路由选择将下一条IP封装后交给接口层。IP数据报是无连接服务。

ICMP是网络层的补充,可以回送报文。用来检测网络是否通畅。Ping命令就是发送ICMP的echo包,通过回送的echo relay进行网络测试。

ARP是正向地址解析协议,通过已知的IP,寻找对应主机的MAC地址。

RARP是反向地址解析协议,通过MAC地址确定IP地址。比如无盘工作站还有DHCP服务。

传输层

提供应用程序间的通信。其功能包括:

一、格式化信息流;

二、提供可靠传输。为实现后者,传输层协议规定接收端必须发回确认,并且假如分组丢失,必须重新发送,即耳熟能详的“三次握手”过程,从而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

传输层协议主要是:传输控制协议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应用层

向用户提供一组常用的应用程序,比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访问、远程登录等。远程登录TELNET使用TELNET协议提供在网络其它主机上注册的接口。TELNET会话提供了基于字符的虚拟终端。文件传输访问FTP使用FTP协议来提供网络内机器间的文件拷贝功能。

应用层协议主要包括如下几个:FTP、TELNET、DNS、SMTP、NFS、HTTP。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是文件传输协议,一般上传下载用FTP服务,数据端口是20H,控制端口是21H。

Telnet服务是用户远程登录服务,使用23H端口,使用明码传送,保密性差、简单方便。

DNS(Domain Name Service)是域名解析服务,提供域名到IP地址之间的转换,使用端口53。

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是简单邮件传输协议,用来控制信件的发送、中转,使用端口25。

NFS(Network File System)是网络文件系统,用于网络中不同主机间的文件共享。

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是超文本传输协议,用于实现互联网中的WWW服务,使用端口80。TCP/IP结构对应OSI关系图

三、、总结。

篇3: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现状与改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应用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社会对人才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等院校加强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培养势在必行。因此, 如何结合学校现有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现状和特点, 建立课程培养目标, 设置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制定相应的改革措施和方法, 对于有效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建设非常必要[1]。

1 现状及问题

目前,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已经取得了相当成果, 但计算机基础教学仍然面临许多突出问题。笔者就所在学校的课程改革进行了初步分析, 认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 涉及的学生人数多、专业面广、影响大。但不同类型专业的学生, 其思维方式、学习方法、认知发展水平有所不同。例如:现有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数据库部分, 理工科学生只需知道一些基本概念即可, 但对于文科类学生而言, 这部分知识是其下学期学习《程序设计基础VF (非理工类) 》课程的基础, 需要重点讲解。这就出现了文理科学生的差异化教学需求, 所以需要对现有课程体系作相应调整。

(2) 目前, 虽然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已开始步入正轨, 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已逐步下移到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中。从表面上看, 普遍认为高校新生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起点已有了明显提高, 越来越多新生已不能满足仅学习简单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但从实际教学经验来看, 所谓有计算机基础的学生通常也只会上网、聊天, 有一定打字功底, 相对于贫困山区的学生对计算机有些感性认识, 却没有理论基础。来自发达地区与贫困山区的学生, 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有不同层次的要求。所以要针对学生的差异性, 采用分层教学模式[2]。

(3) 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和普及, 计算机应用技术与各专业教学、科研工作的结合也更加紧密。各专业课程与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融合促进了该专业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因而其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有了更高与更具体的要求。计算机基础教学应依据这种要求不断调整课程体系及内容, 为各专业的教学与科研打下更好的基础。

(4) 目前学校针对每个学生只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两门课程, 但在将来实际工作中, 可能需要更多计算机应用知识, 如网页制作、Adobe Photoshop使用等, 这些都会降低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需要在各学院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 开设《多媒体技术应用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计算机控制技术基础》、《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等必修课或选修课。

(5) 信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 而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是计算机技术, 据统计, 计算机处理能力每18个月会翻一番。计算机软硬件的高速发展, 要求教师随时跟踪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因此, 计算机教学内容、思路和方法也需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与时俱进, 不断开拓创新。

2 基本改革思路

要解决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必须明确改革的基本方向和思路。我们拟定的基本改革思路是: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 突出基础知识掌握, 着重应用能力培养, 强调使用意识形成, 通过更新教学内容、环境, 改革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与手段, 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和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及相关领域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能力。

3 具体改革措施

3.1 课程体系调整

把现有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作为《计算机基础Ⅰ》和《计算机基础Ⅱ》, 其中《计算机基础Ⅰ》等同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只是针对文理科学生的不同, 讲授内容有所区别。《计算机基础Ⅱ》等同于《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具体调整方案如表1所示。

3.2 分层次教学

《计算机基础Ⅰ》分为理论和实验两种教学方式, 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可以免修实验部分, 直接参加期末考试 (包括理论与实验) 。但是理论不能免修, 其内容不仅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概念, 以及相关的计算机文化内涵, 还要重点掌握计算机硬件结构、网络和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应用技能, 了解程序设计思想、数据库和多媒体等基本原理, 以及计算机主要应用领域, 理解信息系统开发涉及的技术、概念和软件开发过程, 以上知识都为后续课程奠定了基础[3]。

3.3 注重第二课堂教学

为激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应注重第二课堂教学, 经常组织计算机应用报告会, 使学生了解社会各个行业的计算机应用和需求情况, 并不定期地举办大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网页设计、程序设计大赛, 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另外, 学校除开设必修课外, 还应根据专业特点多开设选修课, 让一些程度高且有志于向计算机专业方向发展的学生, 可选修课程进行进一步提升。

3.4 注重实践教学

计算机基础Ⅰ和Ⅱ都包括实践教学部分, 特别是计算机基础Ⅱ的实践教学至关重要, 其开展情况直接影响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计算机基础Ⅱ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系统掌握一种程序设计的方法,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应大力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具体措施如下: (1) 安排专职教师指导答疑, 指导教师需明确分工, 责任到位; (2) 适应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动手能力的需要, 修订新的实验教学大纲; (3) 编制统一的上机实验内容, 保证实验进度和效果; (4) 每次实验课必须进行抽测并填写统一的实验报告; (5) 学生平时上机成绩每学期平均记录两次, 作为期末总成绩的参考。

3.5 考试方式改革

在教学改革中, 考试改革也是一个重要课题。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 应采用上机实作和期末机考相结合的方式, 但应将以机考为主的考试形式, 改为上机实作为主, 机考为辅。考试采用统一的考试大纲, 并统一命题、统一上机考试。根据课程的不同层次及性质决定上机实作和机考在总成绩中的具体比重, 并在考试大纲中明确说明。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当地及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学生未通过校内考试但在相应计算机等级考试中成绩达到一定分数以上者, 可用该成绩替代计算机课程成绩。

3.6 师资队伍建设

稳定的教师队伍不仅对保证全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可保证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应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如开展教学研讨会、安排进修学习等, 使教师有条件进行学习和提高。另外, 尽可能组织和鼓励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和应用系统开发课题, 一方面可以使教师产生获取新知识的需求和动力, 提高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也使其得到发表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的机会, 为以后晋升职称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从而有利于师资队伍的稳定。

4 结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校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由于其具有课程性质兼有理论和实践、相关技术发展一日千里等诸多特点, 因此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针对该课程体系在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方法和措施。多年教学实践证明, 该课程体系对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建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2]曾庆森, 李娅, 张建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5, 19 (6) .

篇4: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结构;教学方法;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我国信息化进程在不断加速,IT技术在快速普及,沿用近十年的以“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为基本框架的教学内容已不合时宜了,新一轮的计算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此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简称“白皮书”)在高等教育界人士的期待和争论中问世了。它标志着,高等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已走过了它的普及阶段,开始步入了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加规范、更加成熟的新阶段。“白皮书”,同1997年的155号文件一样,将对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此阶段,农林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如何开展,是我们每一个在农林院校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我们认为,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应以白皮书为指导,结合农林院校的特点逐步实现白皮书提出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教学理念、环境支持、教学模式、手段、方法。通过我校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将“白皮书”提出的目标表转化成质量优良的课程以及围绕着课程提供的服务。

“白皮书”文件是指导性的。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在落实白皮书的过程中,我们既要落实“白皮书”提出的教学目标,又不能脱离我校目前的教学实际。要制定出适合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白皮书”执行版,这就需要充分认识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环境:

(1)学生的差异性较大,大部分学生已有使用计算机的初步能力,但从总体上看学生的基础、志趣、能力、学习目标差异较大。

(2)对计算机教学需求呈多样性,不同专业学科对掌握计算机知识的要求相距甚远,在应用方向各不相同。

(3)与专业结合部分的计算机教学内容的边界难以确定,我校是所农林院校,农科专业是我校的强项,所有的农科专业都希望通过引进计算机技术提升本专业的现代化水平。因此,很多院系希望通过计算机教学改革能使教学内容与专业有更加紧密的结合。但具体用哪些知识和技术与专业结合,怎么结合?

(4)计算机课程学时不可能增加,白皮书提出的课程内容框架在教学内容和难度均有较大的增加,按学校规定的计划学时,完成教学任务有一定的难度。当前,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资源趋于紧张:因就业、考研的压力,许多课程都希望增加学时,学生的学习负担已经很重了。在此形势下,要学校增加计划学时是不实际的。

因此,在现有的环境条件下落实“白皮书”的目标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一个过渡期。我们可以采用分两步走的策略。首先,按照“白皮书”的基本要求,搭建新课程体系的框架,然后按照质量工程要求进行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实践教学课程建设等几个方面,一步一个脚印地充实其内容。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内容以应用优先兼顾基本理论,这是毫无疑义的。“应用”是纲,紧紧抓住“应用”这个主要矛盾,确实可以达到“纲举目张”效果。但“应用”对计算机技术来说又意味什么?按字面理解就是会用计算机和会操作应用软件做事。仅会使用计算机和会操作应用软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应用,结合专业做一些学所能及的硬件软件的开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应用”,这才是大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方向,才符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大目标,这才是课程改革的重点所在。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结构

“白皮书”提出了1+X的课程体系结构,它标志着计算机教学重点从教会学生了解计算机基本理论,会使用计算机;掌握一门语言向提高学生计算机综合能力方向转变。华中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经、管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针对不同的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要,我们设计了含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结构。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第一层次为必修课,其中“计算机基础”模块是所有专业大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新生入学后进行Windows、Office基本操作的考试,考试合格的学生,可以免修“基本应用操作”模块,然后选修第三层次的公选课程。根据院系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不同要求以及考虑后续课程的选择以院系为单位进行指导性的针对后三个模块选择两个。此层次,以培养学生基础为主,重点放在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

第二层次为必修课,在大学第二学期开设,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的程序设计和数据库应用能力,所有专业的学生必选其一,选择时要兼顾第一和第三层次的课程选择。如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可能在今后的专业学习中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获取植物苗期生长信息,则该专业在第一层次选择计算机基础、多媒体技术应用、数据库技术应用;在第二层次选择VB.NET程序设计:在第三层次选择图形学、多媒体技术应用与开发等。本层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部分教学的重点放在程序设计基本方法、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语法、程序开发的环境、程序调试技术和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学生具有结构化、模块化、面向对象等严谨的思维方式和规范的编写程序的习惯,能够用计算机编写程序解决本专业的一些基本问题;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的教学重点放在数据库的基本理论、ACCESS和SQL-SERVER数据库的基本操作、VBA编程,以及利用VBA编程实现对ACCESS和EXCELL的操作。如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经常处理一些社会调查数据,选择此课程学生感觉非常有助于专业学习。

第三层次,含专业选修课和公选课两个方面的课程。专业选修课,根据专业的应用需要推荐选修的课程,如信息管理系统专业、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学要开设的图形学等课程;公选课,根据学生个人志趣自由选修的课程。此层次,通过师生的相互切磋探索,达到培养学生具有解决本专业中应用开发问题的能力的目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演示范例一观察分析范例一抽出知识点一应用于实际”的案例教学法,鼓励教师积极研究采用研究性教学。加强课程设计的力度,课程设计的题目最好是学生自己带来的专业学习中或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上述三个层次课程体系的设置符合当前学分制教学改革,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一定的学分,获得了学校的大力支持,目前VB.NET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

与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已被学校立项为重点建设课程和优质课程。因此,这种多层次、多模块的进阶式课程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来源对教学实践的归纳总结,结合我校“实践。创新·质量”为主题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广泛开展研究性教学,同时将任课教师固定在所授课专业,以进一步挖掘计算机在该专业中的应用,鼓励开展科研合作。计算机基础课程最好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课时的比例应该达到1:1,最好是1:1.5。

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校园网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果。随着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推广和使用,也暴露出了一些致命的弱点。我们在教学中体会到“粉笔+黑板”的模式不能丢弃,它可以支配课堂,教师的肢体语言和进度控制是多媒体技术不能取代的。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采用是“粉笔+黑板+投影+校园网”的教学模式,这种“现代”和“传统”结合的模式在下一轮教学改革中需进一步的发扬。

运用归纳推理的教学方法。计算机基础课程大致可以分为软件操作类和程序设计类,比较适合使用归纳推理的方法。可从具体的事实和问题开始,逐步逼近概念和理论,即使有部分理论描述的内容,也可以先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进而提升到理论。例如,软件操作类的课程,先演示已操作成功的“案例”,提出任务和要求,分析实现的步骤,介绍实行过程中要用到的方法,归纳其原理和概念,在教师的指导下边学边练。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最后作品的点评,达到明确教学目标,掌握所学知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例如,程序设计类的课程可采以“设计任务”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即先演示编写成功的实例,提出设计任务和要求,归纳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流程,由此导出知识点。这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程序实现、调试的过程能使学生相对轻松地学习到程序设计的要领。

实验教学的改革是本次教学改革的关键。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出发点,实验教学质量直接影响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和质量。我们采取如下措施保证实验教学改革的进展:对实验室进行了硬件改造和完善: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验实行单独开课以加强实验教学;增加和学生本专业相关,如DNA片段的切割、食料的配方等方面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加大过程考核力度以锻炼学生对知识点的综合应用能力。编写与理论教学配套的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每门课程都要求完成一个大作业,而且大作业的题目一般都和学生本专业和生活相关,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指明了学习计算机的应用方向。

(本文为湖北省教学改革项目<20060171>“高等农林院校多层次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

篇5: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描述

(一)公共基础课程

1.形势与政策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形势与政策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内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系列政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形势和理解政策的能力,特别是对国内外重大事件、敏感问题、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军事理论

本课程主要内容为中国国防知识,军事思想,国防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与武器装备,信息化战争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我国现行的“三结合”武装力量体制,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军兵种组成和武器装备知识,了解我国现有国防法规的主要内容,树立依法服兵役是每个公民应尽的法律义务的观念。培养学生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激发学生爱国热情、集体主义观念,加强学生组织性与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军事训练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解放军条令学习、队列训练、综合军事技能训练、内务整理、三大步法训练、军训基本要领、唱军歌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通过军事训练经受锻炼,掌握一些基本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精神、树立自觉履行国防义务的观念,为国防建设事业献身的思想;加强集体主义观念、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培养后备兵员和预备役军官、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

4.入学教育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专业介绍、安全教育、学生管理、党建和就业、学籍管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新生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和学校的要求;引导新生逐步做到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新、学会与人合作;帮助新生了解学校的各类规章制度以及与学生有关的各类机构设置,督促学生遵守校规校纪,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帮助新生端正专业思想,明确学

生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争做优秀大学生;帮助新生正确对待环境、人际关系、学习、生活、语言变化带来的一系列心理不适问题,尽快转变角色,尽快融入学校新生活。

5.毕业教育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创业精神教育、合作精神教育、乐观精神教育、敬业精神教育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引导和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断增强热爱学校、热爱祖国、服务社会、奉献青春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正确看待当前的就业形势,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做好走向社会的准备,顺利毕业、就业,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6.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行业、产业发展及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创业的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以及信息搜索能力和沟通能力,使学生树立科学规划,理性就业的意识。

7.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思想道德、基本法律的相关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把思想道德、法律知识内化为自身内心信念,落实到生活实践之中,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的人格。

8.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理论成果、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指导自身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引导学生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9.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少数民族的基本知识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规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及责任感,提高他们理解和执行党的各项民族

政策的能力并使之具备必要的理论素养和政策素养。

10.大学体育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体育文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形成自觉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以及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能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11.大学英语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词汇、语法、阅读、听力和简单口语学习训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借助工具书独立翻阅与专业相关的英文资料,以及能运用英语进行简单的口语交流,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12.应用文写作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事务、公文、日常、科技文书、传播文稿5大类30多个文种写作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应用文写作的方法与技巧,以适应当前和今后在工作、学习以及科学研究中的写作需要,为其总体工作水平的提高提供必要的保证。

13.计算机应用基础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及软硬件的安装调试、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等软件的应用、Internet的基本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与软件应用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工作中信息技术的使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14.应用数学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函数、极限与连续、微积分学以及常微分方程和概论统计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数学运算和数学应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5.社会服务

篇6: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小结

2、本课程总学时68课时,其中理论课34课时,实验课34课时。在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安排上我采取先上理论课与实验课交叉进行的方式,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基本的理论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理论时进一步领悟实践操作。这种方式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

3、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用实例演示代替纯粹的理论知识讲解,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通俗易懂的实例掌握理论知识,并能更好地理论知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常用的办公自动化软件和工具软件。

4、本学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行了考试改革,加大了平时阶段测试考核的力度,注重体现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期末总评成绩=平时成绩(10%)+阶段测试(60%)+期末考核成绩(30%),期末考试采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全真模拟软件模拟考试。考改方案实施下来,发现确实比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篇7: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改革总结

经济系计算机教研室于畅

为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同学们能够把所学知识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特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期末考试进行改革,面向的专业是全学院各专业的学生。现在把这次的改革进行一下总结。

一、考试改革的方法与具体方案及预期效果。

本课程的考试方法采用上机考试的形式,将理论知识题与上机操作题都溶到考试环境中,具体方案为:

(一)期末考试总分105分,包括理论知识题和上机操作题,考试时间:100分钟。

(二)理论知识题总分为30分,考试内容根据大纲要求以基础知识为主来命题。

(三)上机操作题总分为75分,考试内容根据大纲要求以所学课程内容的实际操作为主。上机操作部分内容分值比例:

1、Windows基本操作(共10分)

2、字、表、图混排操作(共20分)

3、电子表格操作(共15分)

4、演示文稿操作(共10分)

5、因特网操作(共10分)

6、FrontPage网页制作(共10分)

考试计划使用河北省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试环境,这样既能够使教学与省级考试接轨,又能够充分考察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本课程最终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40%,期末上机成绩占60%。

预期效果:使用此考试环境,随机抽题,覆盖知识面较广,能够更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具有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使用该考试系统能够更准确的评分,避免了许多人为的因素,从而也使授课教师从大量繁杂的阅卷工作中解脱出来。

二、考核的结果分析

这次考试是我们第一次尝试着使用考试环境,总体来说,进行的比较成功,每次考试成绩较符合正态分布,如果不计平时成绩,仅统计上机考试成绩,具体成绩如下

计算机基础成绩统计表

(一)从考试成绩来看,理论知识考试题目所包含的知识是非常全面的,因此学生要达到优秀是非常困难。由于学生平时不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平时的阅读量小,接触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较少,所以得分率不高。所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不要仅仅限于课本。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有待于提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还需要加强

(二)从上机操作来看,学生可能是对考试环境还不太熟悉,有一部分学生平时学习成绩较好,但这次考试发挥有点失常,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并且要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三、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这种考试的方式还不太适应,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考试环境不熟。

(二)学生的理论知识还不太过硬。

篇8: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评价体系研究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普及, 计算机技能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知识技能, 因此目前全国各高等院校普遍将计算机基础课程设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必修课, 成为高校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课程评价作为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既是教师通过收集教学各方面的信息, 并按照相应的客观标准对教学及其效果做出客观的衡量和科学判定的过程, 也是对学生在教学过程发生的行为变化予以确定的过程, 是由研究课程价值和判断课程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价值的活动构成的[1]。如何科学有效的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进行评价是本文要研究和探讨的主要问题。

1 现有课程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当今社会计算机应用技能已经不仅是计算机专业学生才能掌握的技能, 而是每个大学毕业生都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新的社会形势下, 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面临着课程评价体系改革的新问题, 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1 重纸笔测验轻实践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重点在学生对Windows操作系统、Word、Excel、Power Point等应用软件的掌握和应用, 因此在教学和评价过程中都应该以学生实际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主。但是目前有些学校还是采用传统的纸笔测验方式, 以期末考试卷子的形式来进行测试, 把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主要评价指标, 这种评价考核方式忽略了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特点, 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课程评价体系设置不合理, 不利于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的提升。

1.2 评价形式单一

有的学校虽然意识到了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中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改纸笔测试为上机测试, 但考试题往往只是一份电子作品或两三道操作题, 评价方式过于简单化, 并不能真实全面的体现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高低, 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很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如果正好这道题是学生比较熟悉的那么分数就高, 反之正好遇到不熟悉的题分数就低。

1.3 知识模块掌握不全

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学校通过购买或自主开发建设了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考试软件, 这种评价方式虽然可以简化教师的出题和判决过程, 并且测试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 但是对学生整体知识模块掌握的判定能存在一些缺点。首先, 考试题是在题库中随机抽取的, 各知识模块在测试中所占的比例不可能完全相同, 因此不能反映学生对所有知识模块的掌握情况。其次, 仅用一次测试, 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水平, 例如, 有的学生可能对excel制表操作掌握不好, 很多运算都不会, 但是word文字编辑掌握的较好, 这样在考试的时候可能也会及格, 这就容易造成有些学生对某个或某几个模块的知识欠缺[2]。

2 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建议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评价方式的优劣不仅能够衡量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的高低, 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建立良好的课程评价体系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和提高[3]。根据目前各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以下改革建议。

2.1 改变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

根据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实用性特点, 变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为实践考核方式, 不再以理论知识考核为考试重点, 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理解和掌握,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应用能力。考试成绩不再以一次笔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 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 加强对学生日常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的考核与督促, 从而实现考试内容、考核形式和成绩评定的统一, 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统一, 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4]。

2.2 建立多元课程评价体系

一份电子作品或两三道操作题并不能对学生的整体水平做出科学的评价, 因此应尽量实现全面的多元化课程考核和评价体系。首先, 是要完善考试系统, 使期末考试题型更丰富、更全面, 尽量增加考核知识点, 平衡各部分题量和分值。其次, 是细化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不仅要包括对学生出勤情况的考核, 还要包括对学生课堂提问、上机实验、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的考核。另外, 还可以通过布置课外大作业的形式, 有教师布置任务, 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 并按要求写出报告或交出作品, 将这部分成绩也加入到期末成绩中, 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

2.3 实行阶段性分模块测试

为了避免考核过程中对学生知识模块掌握不全的问题, 可以实行阶段性分模块测试的评价模式。例如将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分成几个大的模块, 进行阶段性的测试, 只用每一个模块都通过了才算是合格, 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加强对自身薄弱环节的练习程度, 真正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 结束语

通过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灵活多样的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 不仅可以综合全面的考核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各知识模块的掌握, 而且充分调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 不再只是期末考试突击复习, 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 提升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整体教学质量。S

摘要:随着社会对大学毕业生计算机能力要求的提高, 传统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评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人才培养需要, 本文通过对现有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几点改革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评价,改革建议

参考文献

[1]赵淑云.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元评价需要厘清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7) :14-15.

[2]高艳, 梁艳, 袁凤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施[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12 (02) :55-56.

[3]於跃成, 生佳根, 华伟.计算机专业课程评价方案的思考与对策[J].信息安全与技术, 2011 (12) :103-105.

[4]赵辉.高职学生能力培养与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7) :12-13.

上一篇:四年级上册计算训练下一篇:教育方法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