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课程体系介绍

2024-06-02

计算机课程体系介绍(共8篇)

篇1:计算机课程体系介绍

综合素质模块培训内容及培训时间:

综合素质模块从现代企业管理对员工的要求出发,结合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和员工必备的管理知识,设计八个内容:

第一讲 公司概况及发展规划3课时;

第二讲 公司企业文化6课时;

第三讲 职工职业道德规范3课时;

第四讲 电力法律法规3课时;

第五讲 应用文写作3课时;

第六讲 团队与拓展3课时;

第七讲 传统文化与创新思维3课时;

第八讲 拓展训练6课时。

培训时间根据课表安排,3个课时的内容根据课表安排上午或下午3个小时,6个课时的内容上午4小时、下午2小时。

培训对象:

国家电网公司新进员工

培训目标:

了解国家电网公司的企业文化,传递“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理念,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了解沟通、创新、团队建设、人际交往等职业技巧,快速进入职业化角色;感悟积极心态,培养敬业、奉献的工作态度,提升员工的精神面貌,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学习电力行业基本管理知识,在管理和接受管理的过程中提高工作效率。

师资力量:

培训团队按照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思路设置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突出应用、体验、分享的培训目标,由15名具有一定的理论造诣、又有实战经验的专、兼职培训师组成。团队中双师型培训师9名;副高职称及以上的培训师7名;培训师拥有博士学位的2名、硕士学位的6名。

培训教学方法:

综合素质模块的学习是个接受、认同、行为转化、内化为价值观的过程,重在自我修炼和自我提高。培训师采用双向、互动式教学,注重发挥学员的个人能力,使学员通过课堂参与和体验,提高认识,转变行为方式。主要培训方法有:

1.体验式培训

在拓展训练、公司企业文化培训中,培训师将班级分为几个团队,学员为自己的团队设计队名、队呼、队标,并进行团队展示。设计和展示的过程就是团队文化建设的过程,学员通过活动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统一团队的思想、行动和形象。结合企业案例及国家电网公司的企业文化,与学员讨论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及个人成长的价值。

2.案例式培训

在电力法律法规、职工职业道德规范培训中,将电力实践中经常发生的案例作为教学载体,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模拟等环节,让懂法、守法、守规则成为每个员工的行为元素。传统文化与创新思维的培训,将两者融合,引导学员参与案例讨论,提出不同的解决思路,学习经

典的解决方法,拓宽学员的思维模式,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效果。

3.任务导向式培训

在应用文写作培训中,围绕日常工作,将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常用的文书写作,如规章制度、计划、总结、述职报告、会议记录、合同与协议、科技论文等贯穿其中,训练学员规范、流畅的书面表达。

4.情景模拟式培训

团队与拓展培训,借助大量的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情景,通过观察、寻因、理论技巧、模仿、提升、实践等活动,为学员将来工作中的人际交往、团队沟通提供预演的机会。

5.框架结构式培训

公司概况及发展规划的培训,用数据、图表、音视频等工具生动、形象地展示公司的现状、五年规划、愿景,为学员提供一个整体、宏观的认识,启发学员思考,如何将自己的能力、知识结构、工作岗位紧密结合,如何根据公司的发展及时增长、丰富、补充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

其它的培训方式,我们在不同的课程中也加以恰当地使用。

培训师要求学员珍惜每一次交流,每一次讨论,每一次发言,并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利用各种不同的学习载体,不断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并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伴随着态度改变和行为的整合行动,把自己培养成国家电网的优秀员工。

考核评价方法及注意事项:

八个培训内容结束后,要求每位学员写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个人总结,内容包括

1.八个学习内容的要点总结(字数控制在800字—1000字);

2.个人反思和感悟。

总结一般要求交电子版,允许交手写版。

总结提交方式,班长列一份清单注明全班多少份电子版、多少份手写版,请单发邮箱dm8912302@163.com。电子版由各班班长收齐后,以班为单位打包压缩,发送给邮箱dm8912302@163.com;个别学员的手写版总结,由班长收齐交教学楼532,联系电话82999480。个人总结考核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抄袭、复制的总结,评为差。

各专业班级班长提交全班总结的截止日期如下:

1.变电运行专业1—20班2011年10月17日

2.调度运行专业1—4班2012年1月3日3.变电检修1—6班2011年12月13日

4.变电检修7—10班2011年9月24日5.电气试验1—4班2011年11月18日

6.继电保护1—6班2011年11月10日

7.配电线路运行与检修1—4班2011年12月22日8.配电线路运行与检修5—6班2011年9月24日

9.输电线路运行与检修1—9班2011年9月24日10.电力通信1—2班2011年11月24日

11.电能计量1—2班2011年12月28日

12.电力营销1—6班2011年10月20日

篇2:计算机课程体系介绍

本系列活动让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讲故事,激发想象等多种途径,学会运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发展自我意识;通过扮演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模仿各种活动,增加社会知识;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学习社会技能,如换位思考,分享等。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知识和情感同时得到充分发展。

本系列活动让孩子们探索动物世界,了解动物的特点及其生活习性,增长知识;发展数理逻辑智能及问题解决能力;通过搭建各种真实和幻想的动物模型及其生活的环境,引发孩子们对动物世界的好奇,激发孩子热爱动物和关爱动物的情感。

本系列活动通过让孩子们搭建各种物体运动的装置模型,发展大肌肉动作、精细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探索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增加方位和运动的词汇,学习不同的形状;发展预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使孩子们在游戏与探索中发现物体运动的奇妙所在。

在本系列活动中,孩子们通过搭建他们最感兴趣的主题——怪兽的各种特征,发展大肌肉动作,然后开展编故事,唱歌和游戏活动,孩子们在游戏中探索虚构的故事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区别,丰富词汇,发展口语,学习在众人面前表演,促进语言发展和增强自信,获得开心的情感体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本系列活动可以使孩子们通过探索基本的机械构造及交通工具,掌握了初步的机械知识;通过自己动手装配各种机器和交通工具,学会使用各种常用工具,大大增强动手能力;通过设计不同功能的机器,进一步发展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介绍描述自己设计的作品,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分类、估算等逻辑思维能力。

篇3:计算机课程体系介绍

1 计算机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广泛应用

(1) 现代物流设备是在计算机科学和电子技术的基础上, 结合传统的机械学科发展起来的机电一体化的设备, 高度自动化的现代物流设备的广泛使用, 越来越要求物流工作人员不但要具有高素质的物流专业能力, 还要具有电子、计算机等综合专业素质能力。

(2)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现代物流行业中的重要作用。

(1) 计算机网络技术促使电子商务发展。电子商务是IT时代的一种基于网络的交易模式, 目前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不断采用电子商务的方式来扩大其信息品种。随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其对计算机网络要求将越来越高。

(2) 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 物流的运作是以信息为中心的, 信息不仅决定了物流的运动方向, 而且也决定着物流的运作方式。在实际运作过程中, 通过网络上的信息传递, 可以有效地实现对物流的实时控制, 实现物流的合理化。

(3)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得消费者在获得某种物流服务时比以往更加便利, 更加周到, 操作更为简单, 从而实现物流的增值服务。

(4) 计算机网络促使物流社会化、全球化, 降低物流成本;促使物流企业要改善运输基础设施和设备 (如修建高速公路) , 优化配送中心和物流中心;设计合理的流通渠道, 减少环节, 简化过程, 以提高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

(3) 物流信息技术, 是物流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 是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从数据采集的条形码系统, 到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微型计算机、互联网、各种终端设备等硬件以及计算机软件都在日新月异地进步着, 在此过程中, 作为信息技术三大支柱之一的计算机技术必然要为专业物流人才所重视和熟悉。

(4) 现代物流管理是基于计算机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应用而进行的, 物流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需要专业的物流知识与计算机软件开发能力相结合, 充分准确使用物流信息管理软件应是物流从业人员要具有的基本素质, 这就要求物流从业人员要有扎实的计算机知识基础和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操作, 只有这样, 我们的物流从业人员才能对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物流管理系统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2 中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1) 中职物流专业以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物流实践工作第一线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 课程体系构建要符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目标, 要满足市场需求。

(2) 国内物流教育起步较晚, 专业年轻, 所学专业课程与一线工作有脱节, 课程设置有待完善。这需要我们基层教育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以完善中职物流专业的理论指导, 适应社会对初、中级物流人员的专业需要。

(3) 目前, 中职甚至一些高职院校, 对于物流专业课程设置忽视计算机课程的开发, 只是简单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 像网络技术、数据库知识、物流信息系统软件等现代物流工作中离不开的专业课程被抛于一边, 这显然与当今现代物流工作与计算机应用的密切关系不相适应。

3 计算机课程不能有效设置与开发的主、客观原因

(1) 物流专业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对于现代物流的重要作用方面意识不强。许多物流教育工作者, 理论教学中重复强调着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区别, 但在贯彻现代物流教学改革中, 却仍然停滞在传统物流的教学体系, 忽视现代物流业是与诸多高科技产业的结合产物, 忽视计算机在物流工作中的应用广度与深度, 对于中职教育, 我们要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教育思想与理念, 适应21世际对人才的需要。

(2) 中职学校硬件条件不够, 制约许多专业课程的开发。许多中职学校硬件设施设备的投入不足, 计算机房数量有限, 计算机专业的班级上机课还不能完全保证, 其它专业的计算机课就少开发些吧!另外, 像一套物流信息实训系统教学软件价格实在不菲, 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 学校只能让学生留着今后工作中再去学吧!无奈中, 我们的毕业生市场竞争力大打折扣。

(3) 中职许多学校软件条件不足, 既具有物流专业知识又具有专业计算机水平的教师不多, 能够融会贯通的将计算机知识应用于物流教学中的教师不多, 造成物流专业计算机相关课程不易开发。

4 中职物流专业开设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几点建议

(1) 物流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满足一线实践活动, 适合社会、企业需要为开设方向, 要与时俱进, 群策群力、及时调整。

(2) 针对目前计算机教师不懂物流, 物流专业教师往往计算机专业水平又不高的现状, 学校可以采取加大教师外出培训, 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师相关素质的做法;也可采取录用既有一定物流实践经验又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员做课讲堂的做法。

(3) 目前, 建议物流专业开设的计算机相关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基础, 办公自动化、网络基础、网页制作、数据库、物流管理模拟系统、电子商务等, 同时建议学生考取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一级证书。

物流专业发展历史不长, 对于我国更是新生专业, 从北京工商大学 (原北京商学院) 第一个物流班在全国诞生至今也不到20年的历史, 中职物流专业的开设更是新生专业的新生, 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整体经验不足, 摸着石头过河是正常的, 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用发展的眼光, 科学严谨的教学态度不断完善中职物流专业体系, 使课程设置更适合社会的需要、企业用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邹龙, 朱长征, 石新峰.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市场, 2007 (36) .

篇4:浅谈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

关键词:课程体系 TQCS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134-01

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影响和改变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计算机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进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1 指导思想

从市场对人才需求目标出发,结合本校实际,定期研究及时调整科学安排课程设置。总的目标是服务人才市场,培养适应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由过去单一设课改为按“职业群”设课,建立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先导,以文化课为基础,以职业技能为主体,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的新的课程体系。

2 课程体系改革遵循的原则

2.1 服务原则

课程体系改革要为计算机教学改革服务。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学校迎接21世纪的挑战而努力。

2.2 前瞻性原则

课程体系的改革应该注重前瞻性。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和充满变化的时代,其变化速度之快常常出乎人们的意料,所以在产业竞争要素TQCS(速度、成本、质量、服务)中快速响应能力被视为21世纪企业最主要的特征。课程体系改革也同样如此,适度的超前意识是不可或缺的。

3 开放性原则

计算机系统的开放性结构被认为是体现计算机系统应用价值的一个特征。对于课程体系改革而言亦如此。课程体系改革的使用价值应当体现其可移植性和扩展性上。

总而然之,要面向社会,注重素质,强化实践,培养能力,立足岗位,产教结合,突出应用。

4 课程体系改革的任务

(1)改革旧的课程结构,建立新的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核心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计算机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2)更新专业的教学内容。(3)扩展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体现教学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4)开发新课程,新教材,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平台。

5 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方案

(1)课程的分类。

①文化基础课;

②专业理论课;

③专业实践课;

④专业选修课;

⑤实习实训课。

(2)文化課与专业课的构建。

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规格,以专业教育为主,着重专业技能的训练;同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学习必要的普通文化知识。

(3)专业理论课与专业实践课体系构建。

培养综合能力素质和职业能力素质的课程体系,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实现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整合,强化实践建立以技术技能训练为主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

(4)专业选修课。

增加选修课,每学期不少于三门,根据课程体系的变化,将一些原来的必修课变为选修课,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

6 实训教学内容改革

实训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主要途径。新的教学改革方案着重突出了实训教学环节,建立了以技术技能训练为主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根据技能和能力的培养规律,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合理安排实训课程进程,使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第1~2学期为基本技能培养阶段,第3~4学期为综合应用技能培养阶段,第5~6学期为工程能力培养阶段,为了适应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在最后一学期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实训内容可以是灵活的根据当时的市场需求而确定。

7 教学内容的更新

为了及时跟随上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同时又保持教学课时的稳定性,我们注重处理好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与教学过程相对稳定的关系,不断更新,精选教学内容,兼并,压缩或者取消重复或陈旧的内容,突出教学的先进性和应用性。

8 实践教学新特色

(1)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任务驱动”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式。(2)以“评”促“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取以“评”促“学”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把“评”作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动力的源泉。(3)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创新精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有的学生善于美工,有的学生善于文字加工,有的善于表达等,在课堂教学中,让他们各自发挥自己的所长,共同未完成教学任务。

9 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1)运用多媒体教室进行直观教学。

我校有专门机房装有“苏亚星”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投影教室形成了数字化教学环境,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开展基于校园网的网上教学、构建自主学习平台。

我校所有微机都接入互联网,并自己建立了网站、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化,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3)建设开放式实验、加强实践教学。

①不断改进实验条件;②计算机中心实行全天候开放;③自主设计开发机房自动化管理软件,实现机房计算机管理;④建立多样化的学习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⑤建立计算机安全保障体系,提高设备完好率。

10 不断地探索考试评价方法的改革

(1)建立了学生社会能力评价考核体系。(2)我们对考试方式进行了改革,从内容上加大分析题的比例,加强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核,评价方式实行笔试、机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评分体系。(3)聘请计算机界比较知名的老师参加对我校学生作品评定。(4)当学生在计算机某个领域中成果突出的则相关科目的成绩优秀。

11 实施成果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评价的一系列改革收到了实际成效。

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核心能力增强,个性得到发展,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1)学生能够自己动手组建网站;(2)学生能够组建局域网;(3)学生能够组装个人计算机;(4)学生能够维修个人计算机;(5)学生能够进行网络的维护与管理;(6)学生在机关企事业为骨干办公自动化操作员;(7)学生能够动用3D、Photoshop进行装饰、设计;(8)学生能够运用Flash制作动画;(9)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国际互联网。

参考文献

[1] 孙涛,靳荣.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18):278-279.

[2] 雷东升,郑全英.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10):71-72.

篇5:计算机专业课程介绍范文

⒈高等数学

⒉线性代数

⒊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⒊概率统计

硬件方面:(最终应该达到可以看懂并分析电路图;可以设计专用计算机系统的程度)⒈电路分析基础一切电子方向的基础

⒉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一切电子方向的基础(开始分化方向)

⒊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计算机)专业的基础

⒋计算机组成原理抽象的数字电子的“可以用来计算的机器”的大原理

⒌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基于8086的PC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原理

⒌ IBM PC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8086CPU指令系统程序设计

⒌计算机系统与结构抽象的数字电子计算机系统(非单指计算机)的原理

⒌单片机及接口技术单芯片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原理

⒍(计算机)信号与系统从数字电路角度理解的计算机系统的接口与通讯

软件方面:(最终应该达到可以阅读并分析程序(不单指源码);可以设计计算机程序系统)⒈离散数学

⒈ C语言程序设计或 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或Pascall语言程序设计

⒉数据结构计算机中数据的组织与管理方式(启发式,非结论式)

⒊计算方法计算机数值计算提高计算精度的方法

⒋操作系统计算机系统基础管理软件的组成与实现技术

⒌编译原理从源码到可执行代码的翻译过程快速有效的实现方法

⒍数据库系统概论计算机中大批量数据的管理与检索方法

⒍ SQL Server数据库一个具体的数据库系统的应用

⒍软件工程从工程管理的角度来管理“软件制造业”的方法

其它方向:

(电子)信号与系统

通信原理

计算机网络

TCP/IP技术

分布式应用原理

图形学

多媒体技术基础

计算机专业课程自学参考

有人说,计算机专业的人编的程序要比非计算机专业的人编的要好.也许这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适用的,但是并不是绝对的.你在这个方面经验比别人多,研究的比别人深入,那你就比别人专业,所以要相信自己.我本不是计算机专业的,但是本专业也学过许多计算机课程.准备把没学的补补.下面是计算

机专业课程,供大家自学参考,当然这些都是基础.一:

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技术,数据通信 原理,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试验,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试验,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线性代数A,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普通物理B,电路电子学

数据库系统,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结构,光通信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Internet与web编程,Cisio/Solaris网络体系设计与实现,综合布线系统

编译原理,数字系统设计VHDL,信号与系统,微机系统与接口技术,数字信号处理,软件工程,IT项目管理,七号信令系统,电子商务概论,多媒体技术,UNIX操作系统,计算机信息安全移动通信,卫星通信,计算机系统维护技术

二:http:///club/showtxt.asp?id=16857

2基础方面:(应该无需解释啦)

⒈高等数学

⒉线性代数

⒊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⒊概率统计

硬件方面:(最终应该达到可以看懂并分析电路图;可以设计专用计算机系统的程度)⒈电路分析基础一切电子方向的基础

⒉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一切电子方向的基础(开始分化方向)

⒊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计算机)专业的基础

⒋计算机组成原理抽象的数字电子的“可以用来计算的机器”的大原理

⒌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基于8086的PC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原理

⒌ IBM PC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8086CPU指令系统程序设计

⒌计算机系统与结构抽象的数字电子计算机系统(非单指计算机)的原理

⒌单片机及接口技术单芯片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原理

⒍(计算机)信号与系统从数字电路角度理解的计算机系统的接口与通讯

软件方面:(最终应该达到可以阅读并分析程序(不单指源码);可以设计计算机程序系统)⒈离散数学

⒈ C语言程序设计或 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或Pascall语言程序设计

⒉数据结构计算机中数据的组织与管理方式(启发式,非结论式)

⒊计算方法计算机数值计算提高计算精度的方法

⒋操作系统计算机系统基础管理软件的组成与实现技术

⒌编译原理从源码到可执行代码的翻译过程快速有效的实现方法

⒍数据库系统概论计算机中大批量数据的管理与检索方法SQL Server数据库一个具体的数据库系统的应用软件工程从工程管理的角度来管理“软件制造业”的方法汇编语言

其它方向:

(电子)信号与系统

通信原理

计算机网络

TCP/IP技术

分布式应用原理

图形学

多媒体技术基础

三.http://edu.sdinfo.net/***96/20030613/1172246.shtml

很多朋友可能跟我一样,想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又没机会接受正规的大学计算机教育。在此我作为过来人跟大家谈谈自己自学的感受。

★确立学习方向

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有很多,就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设置来看,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强理论基础和设计、开发软件能力的软件人才,以满足软件开发、技术管理、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等多层次的社会需要。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专业主要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的各类开发、研究、应用人才。

毕业生适合的工作有: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中小型控制系统的设计实施人员、大型控制系统的应用人员、企业级MIS/ERP建设人员、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多媒体应用程序开发人员、数字通讯领域各类应用人员、大中型企业及涉外企业IT部门的工作人员。

三、计算机系统(体系)结构

本专业以并行处理、容错计算等为主要研究方向,所开设的课程反映当前国内外计算机系统结构学科的发展水平。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软硬件基础,以及熟练的以计算机为手段独立研究与设计计算机系统的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能力。

★如何挑选教材

好的教材对于自学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下面我们重点介绍一下适合自学用的计算机专业教材。

一、数学

数学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学好数学是学好计算机专业的关键。高等数学课程主要学习微积分、空间解析几何和微分方程,一般高校通用的教材是同济大学编的《高等数学》,目前已经有了第五版,也可以使用自考教材——西安交通大学陆庆乐编的《高等数学》,可以买一些配套的辅导书和习题解答。

还有两门重要的数学课程是《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可以分别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同济大学编写的《线性代数》和浙江大学编写的《概率统计》。注意:自学一定要多做习题,而且最好一门课有一本习题解答和辅导书。

除了上面数学基础课外,在计算机专业中举足轻重的就是《离散数学》,这门课要多花点力气来学。可以采用左孝凌教授等编的《离散数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也可以用北大、清华的教材,还可以参考左教授编的自学教材,经济科学出版社。

其他课程还有《复编函数》、《计算方法》等,有余力的朋友可以选学。

二、专业基础课

1.《程序设计》:学习内容一般为C和C++。C语言可以采用谭浩强教授的《C程序设计》,内容比较浅显,C++方面的书推荐钱能编写的《C++程序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

2.《数据结构》:这门课程比较难,可以采用严蔚敏教授编写的《数据结构(C语言版)》,有配套习题册。好好做题,有时间多编几个大的程序。

3.《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这是难度较高的两门课程,选用自考教材相对来说容易些,也可以参考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相关教材。

三、专业课

1.《计算机组成原理》:推荐白中英主编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三版),科学出版社;黄爱英主编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操作系统》:汤子赢编写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三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还可以参考高教司司长张尧学教授编写的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

3.《汇编语言》:可以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也可以用自考教材。

4.《数据库原理》:人民大学教授王珊编的《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复旦大学施伯乐老师编写的教材也不错。

5.《编译原理》:国防科技大学陈火旺院士编写的教材十分不错,最新版本是2000年出的,国防工业出版社。

四、选修课

包括计算机网络与通讯、软件工程、图形学、人工智能、系统结构、图形学等。此类课程的教材可选用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或参考各高校所采用的计算机专科和本科教材及配套辅导书。英文基础好的朋友可以用国外著名大学的影印版教材。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除了教材,网上有许多相关课堂录像和课件,有条件的朋友要充分利用。

我自己通过上述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已经考完了计算机本科自学考试的大部分课程,并已通过计算机四级考试,下半年还准备参加高级程序员考试。希望我的经验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总结一下,没学过的课程大概有:

1.*离散数学

2.*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嵌入式系统设计,编译原理,*Unix系统

3.*Internet与web编程,Cisio/Solaris网络体系设计与实现,*TCP/IP技术

4.综合布线系统,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及接口技术,分布式应用原理

5.*IT项目管理

6.多媒体

*号的一定会看,其他的课可能会看.除了以上的,其他基本都在本科学过.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有:

1.汇编语言,操作系统,微机原理

2.数据库,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补充:研一第一学期计算机专业课:

篇6:计算机课程体系介绍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良好文化素质、一定的艺术素养、熟练掌握数字媒体设计和制作的相关软件技术,在影视、广告、动画、游戏、建筑、装饰设计等行业从事设计、开发、管理等工作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该专业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充分考虑了新兴学科的社会需求和现代青年学生对影视动画、多媒体制作等知识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感受计算机的魅力和创作的快感!本专业学生可兼报考动画工程师、平面设计师、网页设计师、数字视频(DV)策划制作师等证书。

主要专业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多媒体技术、平面构成、色彩与构成、计算机二维动画制作、网页制作技术、三维动画、图形图像处理、平面广告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视频编辑技术基础、影视特效合成基础、数字音频制作与处理等。

2、物流管理(本专业与福州大学物流研究院联办)

物流(logistics)是指物的流动的科学管理,即对物的流动从始发点到终点,通过计划、执行、控制的过程,把物按质、按量、安全、及时、快速送到目的地,并最大限度地节省物的流动费用,特别是物的流动资金的占用。物流服务是一门管理技术。本专业培养适合我国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部门及各类岗位发展需要,能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该专业是前沿专业,高端专业,且与职业证书紧密结合,学生可兼报中国物流职业经理资格证书[该证书与国际证书接轨,可以和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的(ILT)证书互认]。

主要专业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作业管理、市场营销学、物流管理概论、采购与仓储管理、运输与配送、物流设备应用、国际物流、信息技术与物流管理、毕业实习等。

3、人力资源管理:

主要专业课程:政治经济学(财经类)、大学语文(专)、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经类)、社会保障概论、企业管理概论、人力资源管理

(一)、管理心理学、劳动就业概论、劳动经济学、企业劳动工资管理、劳动法、公共关系学等。(本专业学生可兼报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4、电子商务: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信息科学技术与手段、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商务活动的能力、从事现代电子商务运作与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本专业学生可兼报考电子商务师、营销师、商务策划师等证书。

主要专业课程:电子商务英语、经济学、基础会计、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商务交流、市场信息学、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电子商务概论、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网页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等。

5、企业财务管理: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的会计和财务管理能力,从事会计实务,通晓财务软件,具有较强动手能力,能适应企、事业单位会计业务的手工操作和计算机操作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学生可兼报考会计电算化、珠算等级、计算机等级、理财规划师等证书。

主要专业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

(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财务管理学、企业管理概论、金融理论与实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报表分析

(一)、企业投资学、企业融资学等。

6、会计电算化:

主要专业课程: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大学语文(专)、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

(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财务管理学、中国税制、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C语言程序设计、FOXPRO程序设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等。

7、计算机网络:

因特网(lnternet)是世界上应用最广、发展最快的计算机网络,被人们称作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正在改变着人们工作、生活、学习的方式,逐步成为人类相互沟通、进行数据交流的信息高速公路,并加速了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技术,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库应用、网络应用技术,能进行网络编程与管理及维护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学生可兼报考网络编辑员、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等级证书。

主要专业课程:大学语文、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导论、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编程、网络操作系统概论、网络管理、数据库及其应用等。

8、计算机网络及应用:

主要专业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应用、计算机网络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络操作系统管理、网络安全与防护、网站设计与管理、网络实用工具软件、网络综合布线、网络互联设备、局域网组建与维护、多媒体制作(实践)等。

9、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专业主要培养适应信息社会需求,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掌握数据库应用、网络技术、接口技术及计算机常用软件等知识的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本专业学生可兼报计算机等级、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等级证书。

主要专业课程:大学语文、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计算机应用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操作系统概论、数据库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VB程序设计、WEB制作技术、微机系统维护与维修、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篇7:计算机课程体系介绍

摘要:在职业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计算机专业作为中职学校的基础骨干专业,其改革的必然性是显而易见的。是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重新的认识,改革就成了我们职业教育人当前的使命,就要求我们重新用新职业教育理念来指导专业教学改革,让职业教育出人才出成绩,让职业教育受到尊重。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新的职业教育理念中要求我们以市场为导向,重视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培养;要求以需求为向导把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学习的需求有机统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求以能力为基础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中去;使用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贯穿动中学的灵活的教学方法,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学途径。

计算机专业作为中职学校的基础骨干专业,其教学改革也是必然和必须的。为此结合我们在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实践和探索,总结了几点改革的思路:

一、以需求为导向把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学习的需求有机统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新标准

以需求为导向是教学设计的依据,它提供了满足行业需求的教学和培训。我们的学生从初中进入中职后,学习的目标改变了,如果说学生在中小学时是以升学作为他们的目标,那么,进入中职后他们的目标已经转向了就业。中职学生虽然没有高考的压力,但面临就业的挑战。如果学的知识技术与就业社会需求相差甚远,学生将失去学习信心,更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现在的学生可以通过报刊、杂志、网络等了解本专业相应的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及其变化,因而他们可能十分关注自己专业的课程设置。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动机与需求是紧密联系的。如果说需求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源泉,那么,动机就是推动这种活动的最直接的力量。我们要进行计算机课程设置改革就应从社会调查→岗位群→专业模块→课程设置等几步进行,即根据中职生就业的岗位群设置相应的专业模块,并经过这几年运行,不断修改调整,逐步使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与社会的要求相适应。

(1)根据职业标准指导的能力本位原则按职业岗位的要求,调整课程结构,精讲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课,加大职业能力训练的比例。职业标准反映了目前情况下该职业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课程改革中我们的课程首先要体现“职业性”,即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围绕职业标准考虑满足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反应的需求,培养企业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比如可以将学生比较难以接受的专业基础课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适当压缩,仅仅将其引入门而不做深入的研究,也可将其作为限选课(也要考虑照顾部分升学的学生)。同时重点开设一些学生易于接受、实践技能性较强的课程,如 3DMAX、网页制作,这些课程则对他们提高要求,做到精通,并能够举一反三,自学与之类似的其他课程。同时我们仍应根据学生就业的实际把《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常用计算机办公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数码设备的基本使用》等增加到学生的知识技能中去。

(2)根据职业能力系统化原则建立中职学校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之间的联系,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把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入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并可将不同类别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折算成相应学分,纳入教学计划。这样可以从职教课程中清晰地看到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同时兼顾学生的其它素质培养,并使学校教育的课程在打破学科系统化课程与模块组合的经验课程后,形成新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

(3)根据行业技术标准指导下的先进性原则及计算机专业发展迅猛的特点,要关注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计算机机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克服专业教学存在的内容陈旧、更新缓慢,不能适应

产业发展需要的弊端。

二、以能力为基础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打破传统课程的界限,逐步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 课程改革应以就业岗位群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为依据,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逐步进行课程内容设置改革,打破传统课程的界限,根据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实际,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实现由以“知识为本位”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转变。所谓整合,不是把有关内容机械地拼接,而是根据中职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认知、能力水平以及中职毕业生面向的就业岗位群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来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

(1)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认知和能力水平进行整合。例如,我们现在就把原来的《计算机中英文录入技术》、《计算机文字表格处理》等几门课程进行整合,增加《电子表格(EXCEL2003)》、《幻灯片制作(Powerpoint2003)》和《WPS2003》等内容,把以前《计算机中英文录入技术》中单纯的汉字录入技术与常用文字表格处理融为一体,既可让学生利用录入软件练习汉字录入,又可让学生利用文字处理软件等进行汉字录入排版,让二者有机结合,从而杜绝了学生练习汉字录入技术中的枯燥感觉,也让学生知道汉字录入在文字处理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

(2)以能力为本位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这一类的课程整合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能力及其它关键应用能力为目的,以实际任务来驱动教学,把单纯的理论和实作有机结合,把相关相邻课程进行合理整合。例如《局域网基础教程》以某种局域网为项目,通过讲授该项目的实施过程,使学生理解网络传输的协议;掌握在不同环境下计算机网络的各种线材的设计、安装、铺设的原则及方法;学会分析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下如何配置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网络操作系统的选用与安装;网络管理、资源分配以及网络安全等问题,使学生具备网络组建和维护的基本技能。这样进行教材内容的整合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的目的和内容,能将多种知识迅速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

三、以学生为中心兼顾学生能力差异,实现分层教学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之一就是期望值高、起点却参差不齐,学生存在的潜质和个性也有差异,例如,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强,理论学习效果较好;有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好,动手能力强,由于成功的刺激来源不一样,反作用于学习动机,不仅学生之间学习动机强弱有差异、同一个学生在不同方面其学习动机也有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学生的不均衡发展。如果仍吃大锅饭,则就会出现“吃不饱”和“不够吃”的现象。

实行分层施教,即让同一个教学班的学生能力相近,目标相同,教师的教学就能兼顾大多数学生求知的需要,有利于教师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由于班中的优势和弱势差距不大,处于弱势的学生通过努力存在着从弱势进入优势的可能,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良性的竞争,有利于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中职的培养目标不同于中学,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可塑性很大,中职没有高考的压力,给我们实行个性化教学留有很大的空间,只要我们认真去发掘每一个人的潜能,因人施教,就存在着通过中职的教育把他们塑造成才的可能。我们现在就已经把计算机专业学生分为两大模块教学:高考升学班和技能训练班,学生进校时就对学生及家长介绍两个不同模块的培养方向、区别、适宜人群、出路等,让学生自己认清自己和自己未来的方向后作出明智的选择。这样就兼顾了学生能力差异,真正实现分层教学,在高考升学班中,除了要掌握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外,还加强了文化学科、专业理论学科的教学力度。这样就扩大了计算机专业中部分较好学生的发展空间,为升学铺平道路;在技能训练班中我们则加强了动手性强的学科的教学,让稍差或很差的学生都能从中学到知识和技术,为就业打下基础。

四、灵活的教学方法替代传统教学,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鉴定评价方式

新职业教育理念中,灵活的教学方法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贯穿动中学的理念为前提,利用计算机、大屏幕投影、网络等先进的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代替传统的粉笔和黑

板,用计算机教“计算机”。在教学中,教师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动手的主体,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教学模式有多种多样,如讲解接受模式、自学辅导模式、引导发现模式、实验模式等等,在诸多种教育模式中,没有哪一种模式是最完美的。在教学中,采用那种教学模式,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总结。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追求完美的模式,改革教学模式不是目的,而是通过某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全面地贯彻教育方针。

在评价方式上采用“层层递进、分段分项目测试”和“因人施考、重测法”是非常有效的。

1、层层递进、分段分项目测试即对部分学科特别是技能学科系统地划分成若干个可行的项目,然后在教学中针对各个项目进行层层递进、分阶段训练并测试,让学生在各项目的训练和测试中逐步提高,综合运用,最后行成这门学科的综合技能。首先,对学生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摸底,对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动手能力进行全面了解;然后,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基础,提出新的要求,制订阶段目标,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接着,当堂鉴定验收,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出努力的新台阶,“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向前走,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体会到了自身的价值,进一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2、因人施考、重测法即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施教、因人施考,对每次测验不合格的学生在组织他们补课后进行重测,直到达标,不放过任何差生。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鉴定中,不能只考共性的、统一的东西,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施教、因人施考。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能力,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另外选择一至二项专项能力、岗位能力进行发展,进而形成自身独特的关键能力和核心能力。这样可以激发所有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知道不过关是不行的,差生也不会因一次的“失败”,影响自信而放弃,绝大部分学生会在激励机制中努力。总之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让职业教育热起来,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是必然的。计算机专业作为决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基础专业、骨干专业,其教学改革更是迫在眉睫。如何应用职业教育的新理念结合计算机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特点来进行专业教学改革也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需要。

小结:本文是在学习了新职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对近年来我校计算机专业改革实践探索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并从新职业教育理念的角度提出应以需求为向导、以能力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使用灵活的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的思路。

改革只是教育教学研究的一部分,要想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使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计算机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还必须相互配合。只有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才能结出丰硕果实,中职计算机教育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适销对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只有我们认识了自己,认识的市场,认识了学生,我们才会给自己找到一条成功之路,才能让我们的计算机专业也真正的热起来。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

冯巩湖南省长沙县职业中专学校

摘要:面对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培养后,毕业生难就业的问题。探讨了在课程设置、师资投入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并针对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提出几点措施。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专业现状;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然而当前中职学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却面临着就业困难,专业与市场需要脱节等问题。当前中职学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着实际动手能力不强,专业知识不够深入,学生综合素质不够高,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

一、中职教育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专业课缺少实用性

专业课程是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平台。细分专业课程,不断推出与计算机专业发展和学生职业发展相适应的实用课程,是专业建设重要的途径。

(二)教学方法单调,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很多教师没有认真研究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的不同,没有认真分析中职学生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却昏昏欲睡。有的教师备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教学效果却不能令人满意。

(三)缺少高素质专业课教师

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许多专业教师其知识储备也大多来自前些年甚至更早的计算机书籍,因而使得其知识显得相对陈旧。对教师专业培训重视不够,教师缺乏或没有机会和外界同行交流,没有机会外出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少教师教学靠自学或吃专业老本,教师更新知识备感吃力。

(四)硬件建设滞后,教学设施不完善

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是各专业学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这是当今社会的要求,各个学校为此也都建设了计算机机房。有些学校认为,既然有机房,就可以开设计算机专业,于是不少学校计算机专业仓促上马,不分析现有的硬件条件能否满足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能否顺利开展计算机专业教学,以致出现不少问题。

(五)重课堂教学,轻实践环节教学

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目前许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硬件并未达到相应的条件,却仓促开设计算机专业。结果学生是招来了,但是实训条件达不到要求,于是让学生“纸上谈兵”式的进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或者理论课时偏多,实践课时偏少,通过理论与实训课的非合理设置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二、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想应该综合分析,认真研究,从改革中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硬件建设等方面入手,扎扎实实工作,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具体从以下几

个方面着手:

(一)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操作型技能人才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要想走向稳定与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正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中职学生就业的岗位群,确定技能教学体系、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努力提高计算机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把学生培养成用人单位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目标定位就是培养应用型、操作型技能人才,职业定位为计算机软件操作员、录入员、计算机维护员、网络维护员、电脑美工、网站维护员、电脑动画工等。

(二)改革课程设置完善教学模式

在课程体系结构上要打破传统的按照技术学科进行教材编写的模式,开发和推广与计算机技术发展、应用密切联系的综合性和案例性课程的教材。对不同专业方向所需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各种应用软件课程进行取舍,注重社会实效性和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中职学生特点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是教师的重要任务。应提倡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实际应用获取知识。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但通过实践证明,对于技术性较强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它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在一门课程中选择若干个任务(或项目),在实现这些任务的过程中讲解如何把任务分解成许多简单的子任务,从应用各种的顺序关系来组织相关知识点的讲授,而不从学科的角度系统讲授知识。从某种意义来讲,需要在透彻了解整个知识结构之后才能掌握好这种教学法。应提倡做大作业,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方法。传统的作业和考试中的题型如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等对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有一定作用,但对于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动手做大作业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有更好的作用。特别是在完成需要多人协作才能完成的作业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精神。要重视上机实践环节教学,提倡教师面对面直接对学生辅导。只通过看书本、听讲课是学不会计算机的,必须重视面对面的辅导环节,特别强调在实验课中教师对学生的直接辅导作用。

(四)加强计算机实践课教学,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做好上机实验是学好计算机课程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实验实训环境,是学不会、学不好计算机课的。通过加强硬件建设和学习的平台建设,创建良好的、能调动教学双方积极互动教学平台,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计算机教师的专业能力决定着教学质量,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在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中,应注重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较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依靠每一位热爱职教的同行们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力争让学生真正学有所长,这才是中职计算机专业建设走向市场的真正出路。

参考文献:

[1]聂津.浅谈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2009-1-9;

[2]孙宝发.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2008-6-26;

篇8: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现状与改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应用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社会对人才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等院校加强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培养势在必行。因此, 如何结合学校现有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现状和特点, 建立课程培养目标, 设置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制定相应的改革措施和方法, 对于有效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建设非常必要[1]。

1 现状及问题

目前,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已经取得了相当成果, 但计算机基础教学仍然面临许多突出问题。笔者就所在学校的课程改革进行了初步分析, 认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 涉及的学生人数多、专业面广、影响大。但不同类型专业的学生, 其思维方式、学习方法、认知发展水平有所不同。例如:现有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数据库部分, 理工科学生只需知道一些基本概念即可, 但对于文科类学生而言, 这部分知识是其下学期学习《程序设计基础VF (非理工类) 》课程的基础, 需要重点讲解。这就出现了文理科学生的差异化教学需求, 所以需要对现有课程体系作相应调整。

(2) 目前, 虽然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已开始步入正轨, 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已逐步下移到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中。从表面上看, 普遍认为高校新生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起点已有了明显提高, 越来越多新生已不能满足仅学习简单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但从实际教学经验来看, 所谓有计算机基础的学生通常也只会上网、聊天, 有一定打字功底, 相对于贫困山区的学生对计算机有些感性认识, 却没有理论基础。来自发达地区与贫困山区的学生, 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有不同层次的要求。所以要针对学生的差异性, 采用分层教学模式[2]。

(3) 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和普及, 计算机应用技术与各专业教学、科研工作的结合也更加紧密。各专业课程与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融合促进了该专业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因而其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有了更高与更具体的要求。计算机基础教学应依据这种要求不断调整课程体系及内容, 为各专业的教学与科研打下更好的基础。

(4) 目前学校针对每个学生只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两门课程, 但在将来实际工作中, 可能需要更多计算机应用知识, 如网页制作、Adobe Photoshop使用等, 这些都会降低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需要在各学院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 开设《多媒体技术应用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计算机控制技术基础》、《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等必修课或选修课。

(5) 信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 而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是计算机技术, 据统计, 计算机处理能力每18个月会翻一番。计算机软硬件的高速发展, 要求教师随时跟踪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因此, 计算机教学内容、思路和方法也需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与时俱进, 不断开拓创新。

2 基本改革思路

要解决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必须明确改革的基本方向和思路。我们拟定的基本改革思路是: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 突出基础知识掌握, 着重应用能力培养, 强调使用意识形成, 通过更新教学内容、环境, 改革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与手段, 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和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及相关领域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能力。

3 具体改革措施

3.1 课程体系调整

把现有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作为《计算机基础Ⅰ》和《计算机基础Ⅱ》, 其中《计算机基础Ⅰ》等同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只是针对文理科学生的不同, 讲授内容有所区别。《计算机基础Ⅱ》等同于《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具体调整方案如表1所示。

3.2 分层次教学

《计算机基础Ⅰ》分为理论和实验两种教学方式, 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可以免修实验部分, 直接参加期末考试 (包括理论与实验) 。但是理论不能免修, 其内容不仅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概念, 以及相关的计算机文化内涵, 还要重点掌握计算机硬件结构、网络和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应用技能, 了解程序设计思想、数据库和多媒体等基本原理, 以及计算机主要应用领域, 理解信息系统开发涉及的技术、概念和软件开发过程, 以上知识都为后续课程奠定了基础[3]。

3.3 注重第二课堂教学

为激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应注重第二课堂教学, 经常组织计算机应用报告会, 使学生了解社会各个行业的计算机应用和需求情况, 并不定期地举办大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网页设计、程序设计大赛, 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另外, 学校除开设必修课外, 还应根据专业特点多开设选修课, 让一些程度高且有志于向计算机专业方向发展的学生, 可选修课程进行进一步提升。

3.4 注重实践教学

计算机基础Ⅰ和Ⅱ都包括实践教学部分, 特别是计算机基础Ⅱ的实践教学至关重要, 其开展情况直接影响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计算机基础Ⅱ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系统掌握一种程序设计的方法,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应大力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具体措施如下: (1) 安排专职教师指导答疑, 指导教师需明确分工, 责任到位; (2) 适应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动手能力的需要, 修订新的实验教学大纲; (3) 编制统一的上机实验内容, 保证实验进度和效果; (4) 每次实验课必须进行抽测并填写统一的实验报告; (5) 学生平时上机成绩每学期平均记录两次, 作为期末总成绩的参考。

3.5 考试方式改革

在教学改革中, 考试改革也是一个重要课题。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 应采用上机实作和期末机考相结合的方式, 但应将以机考为主的考试形式, 改为上机实作为主, 机考为辅。考试采用统一的考试大纲, 并统一命题、统一上机考试。根据课程的不同层次及性质决定上机实作和机考在总成绩中的具体比重, 并在考试大纲中明确说明。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当地及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学生未通过校内考试但在相应计算机等级考试中成绩达到一定分数以上者, 可用该成绩替代计算机课程成绩。

3.6 师资队伍建设

稳定的教师队伍不仅对保证全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可保证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应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如开展教学研讨会、安排进修学习等, 使教师有条件进行学习和提高。另外, 尽可能组织和鼓励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和应用系统开发课题, 一方面可以使教师产生获取新知识的需求和动力, 提高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也使其得到发表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的机会, 为以后晋升职称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从而有利于师资队伍的稳定。

4 结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校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由于其具有课程性质兼有理论和实践、相关技术发展一日千里等诸多特点, 因此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针对该课程体系在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方法和措施。多年教学实践证明, 该课程体系对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建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2]曾庆森, 李娅, 张建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5, 19 (6) .

上一篇:2015年(化工石油)监理工程师延期注册继续教育考卷61分有些懒得做能过就行下一篇:农村分户申请书 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