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实践课程

2024-07-01

计算机实践课程(精选十篇)

计算机实践课程 篇1

“课程群建设”是近年来高等院校课程建设实践中出现的一项新的课程开发思路,其基本思想是把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属同一个培养能力范畴的同一类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组进行建设[1]。

计算机硬件课程实践教学属于计算机类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课程包括汇编语言、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单片机应用与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等课程,这些课程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前后顺接,且在内容方面承上启下,相互关联。基于计算机硬件课程内容的紧密关系,结合我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特点,提出将上述课程构成的计算机硬件课程群进行综合优化改革。

2 计算机硬件课程群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2.1校企合作,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现有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我们与企业联合,制定了课内教学和课外训练双主线的全时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增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项目。如图1所示。

计算机硬件课程群实践教学体系从课程设置的角度出发可分为课程内培养和课程外培养2条主线,其中课程内实践教学为学生必选部分,课程外实践则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层次有选择地完成实验项目。

课程内实验教学包括课堂实验、课程设计和大作业以及专业见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其中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一般在校外的实习基地进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块课程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大作业在企业完成。

课程外实验教学分为3 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开放实验室,即面向所有学生定期开放专业实验室,以扩展实验课时,解决实验课时不足、实践训练强度不够的问题,方便学生完成课内未完成的实验、进行课程设计、完成大作业以及进行毕业设计和创新实验等。第二层次为兴趣小组和训练营,此层次主要面向1、2 年级学生,各个兴趣小组和训练营均不设门槛,鼓励学生加入,只要报名均可参加。此层次配有指导老师,以开拓学生视野、进行更广泛和更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与培训为目的。第三层次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项目,一般从第二层次中选拔优秀学生组成,配有专门的指导教师,以实际项目开发与研究、各种学科竞赛为主要目标。

2.2多种教学方法相互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2.2.1 利用虚拟实验系统进行远程网络实验教学

近年来,我校组织计算机硬件课程群任课教师开发了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虚拟实验系统。该系统全部采用浏览器客户端技术实现,极大减轻了网络服务器的负担,可非常方便地用于远程网络教学,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和扩展性。系统从功能上对组件进行仿真,实现了实验电路的仿真运行,支持自主设计电路,可进行复杂模型机等设计性实验。我校已在3个专业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中使用该系统,效果良好。我校现正准备开发计算机硬件课程群中其他课程的虚拟实验系统[2]。

2.2.2 项目引导式实验教学

各年级学生自愿成组,每个小组5 人左右,一般每个小组配备一名导师。导师由一批坚持在教学一线并在教学、科研和实际工作中具有较丰富经验的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组成。让学生小组成员根据实际情况参加学校学生创新项目、学校学生素质能力与竞赛项目和企业横向课题、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重在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及创新能力。

2.2.3 案例式实验教学

近年来,我校为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着力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分批次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教师挂职锻炼后利用企业的系统开发案例进行教学,通过案例层层分析,让学生了解硬件设计正确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培养学生踏实的研究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案例教学一般采用当地企业产品设计案例,如郴州安防系统设计案例。

2.2.4 激发式实验教学

学生的硬件设计的主观能动性需要积极的引导和鼓励,特别是需要周围人群成功开发案例的激发。教学中可以邀请已在企业中担纲系统开发的毕业学长进行专题设计讲座,也可以让在硬件开发竞赛中获奖的学生讲述竞赛获奖的感悟,所有这些方法都能激发学生的硬件开发勇气和开发热情[1]。

2.3 改革考核方法

实验考核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是一种综合性考核。教师在评判学生成绩时,重点考查学生对实验问题的分析能力,把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作为考核学生实验报告的重点,鼓励学生对实验提出自己的设想,对实验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另外,在课堂上安排课堂提问和随堂测试,在考核学生实验结果的同时考核学生对实验原理相关问题的理解程度,这样,既随时掌握了学生实验的情况,也督促了学生学习实验的自觉性。在评定成绩时,注意了解学生在实验中是否有敏锐观察现象、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对有独到的见解和对书本内容认识上有创新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较好的成绩[3]。

3 结束语

建设好计算机硬件课程群实践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将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改进实践教学方法,以期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摘要:文章介绍了湘南学院依托校企合作,在完善计算机硬件课程群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验教学方法的主要措施。实施效果表明,它对同类院校计算机硬件课程群实践教学改革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校企合作,课程群,计算机硬件

参考文献

[1]严波,严春妍,丁治中,等.产品设计课程群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5):128-130

[2]张雯雰,肖娟,刘华艳,廖隽婷.计算机组成原理虚拟实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5):65

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论文 篇2

随着计算机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机专业课程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高校计算机专业本着以发展计算机教育为目的,适应计算机技术发展新形势的需要,作为所有专业学生的培养内容,高校应给予高度重视,不断地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打造专业的高校教育团队,并进一步强化计算机专业的改革和发展。

计算机已成为高校计算机专业新的生长点,始终本着以为社会培养人才为宗旨,在大学教育中,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如同外语一样是必修的基础课,其教学内容针对学生全面性发展,在培养计算机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在高校已纳入了学校基础课范畴。它作为教学的重点课程来管理,专业计算机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应用计算机来解决各种专业性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对于高校教育来说,计算机教育应该在高校作为整体来研究,切实落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

一、高校计算机课程体系的现状

(一)课程教育不被关注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计算机课程在教育界也被广泛重视。在我国尽管计算机课程是大多数高校的必修课程,但是在很多教师和学生眼里不被重视,教师对计算机课程的认识不够深刻,意识不到计算机教学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学生也认为这是一门学习办公软件的操作课,比起英语和专业知识课程不太重要,因此忽略了计算机这门课程,上计算机课就是为了修学分。

(二)教学质量差,学生学习兴趣低

高校计算机课程的基础内容包括计算机硬件、网络数据库、多媒体等多个方面,由于涉及面广,学生很难抓住课程的重点,学生在了解基础的理论知识之后也是简单地记忆,当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还是不能很好地去解决问题,渐渐地对学习计算机失去了兴趣。如今各高校不断地扩招,学生数量增加了,老师在授课的时候不能顾及每一位学生,高校中大多数学生都是成年人,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会像中学生那么严格,因此课后的学习依靠学生的自觉性。高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地区和城乡的差异,使得学生入学后计算机的程度不同,教师在授课时很难做到统一,往往一个老师同时教多个班级专业的学生,不管是什么专业的学生,学到的知识点都是一样的,在考核方面形式单一,还是采用单一考卷的形式,这样只会导致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难以真正透彻了解计算机知识的技能。

二、计算机专业的改革目标与方案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也是越来越高,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是每个高校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够迅速适应社会必需的能力。在教授高校学生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主导,培养创新能力较强的人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在课上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实现高效计算机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

教师在协助学生积极地展开调查研究,借鉴好的院校经验的同时,要了解当代信息社会对计算机课专业人才的要求,制定明确的目标。信息化时代步伐的加快,采用开放式的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能满足不断变化的教学需求。在计算机课程体系中要体现出方向性,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基于平衡发展的思路设置课程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基于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要建立在多层次的计算机课程体系上,通过基础理论实验训练,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掌握各种计算机的应用方法,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更丰富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水平,为将来进入社会发展做好基础准备。

围绕网络、数据库、多媒体三大核心点及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来进行学生的整体计算机水平的`提高,使课程内容体现特征性,照顾到每个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老师与学生默契配合,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确定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使学生能够强化计算机专业知识。

三、优化计算机实践教学内容,加强课程教学改革

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使计算机不再是以往枯燥乏味的课程,加强计算机专业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能够综合发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对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教学实践是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内容的核心,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操作计算机,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效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够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提高。同时也能够很好地培养高校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亲身实践来提高学生计算机的专业水平。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实践教学 篇3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系统;教学研究;实验设计

0.引言

现行的教学模式下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下:偏于实际,忽略理论,将对学生深造和后续职业发展不利;偏重理论教学,难以将理论与应用结合,学生出校门却无一技之长,无法立即服务于社会;教与学的脱节,难于调动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本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从教学的组织和实验的管理的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体系的安排,希望能得到同行的指点,共同进步。

1.课堂教学内容组织

课堂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重点。首先要对课堂内容进行有机的组织。教学内容组织的原则是根据课程定位,兼顾基础性、实用性,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注重工程应用价值,舍去那些理论上先进而工程上极少应用的高级或复杂算法,舍去那些适用场合不多的硬件配置模式,整合其他的相关课程资源,依照学生的水平,重点突出,主要确保多数学生不掉队。选定的课程四大核心内容为:以数字控制理论为主体,从连续控制引入数字控制;控制算法及其编程方法;智能控制理论的应用;典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结构和设计。教学环节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教学中主要注意以下问题:

1.1在讨论式教学中学会问问题

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学会思考,带着问题来思考,是最重要的学习原则。在课堂上要尽量多提一些问题,注意将问题的来龙去脉说清楚,有些自我解答,有些找学生解答,有些则留给学生课后思考,下次上课时,利用较短的时间进行总结和讨论。

1.2培养兴趣,找到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和乐趣,就能够忙而不累,乐而忘忧,就容易产生灵感,事半功倍。

1.3勤于动手,善于转化

要多给学生动手,以便能把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这一点会由于不同学生差别很大,因此不同层次的学生要用实验室的时间不同。

1.4学会综合

要解决实际问题,靠哪一项单科知识都是不够的,靠的是综合后的知识。本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综合,包括多门已学课程的知识综合,理论与实践的综合,硬件与软件的综合等等。所以要在课程学习中注重综合。

教学可以和纵向科研联合,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设备,形成鲜明的专业教学特色,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也可以和横向项目相联合,建设校企产学研合作实践基地,促成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优势互补、资源互用,是促进科技发展,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2.实验的设计和管理

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存在严重的缺陷。因为所开设的实验多数是验证型实验,所有的实验对象都已经封装好,学生只需要插线联接,很快就可以获得实验结果。学生尽管完成了实验,但无法真正将各门课程所学的内容融会贯通;更重要的是与实际工作中的设计过程差别甚远。

为此,采用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并行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实验针对课堂上所设立的控制系统进行,如电阻炉温度控制系统。首先,利用两个学时在课堂上讲解整个系统的功能、组成和工作过程;在学生对整个计算机控制系统有了初步认识以后,在实验室演示已设计好的控制系统,向学生细致说明理论内容与实物的对应关系,如计算机、加热元件、接口电路、出发电路、检测元件和执行机构等,再结合实物和学生讨论设计方案及他们所提出的问题。然后,学生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带到实验室去验证。最后是同学们对自己所设计的系统进行调试和优化。

通过系统级—元件级的循环过程,同学们不仅对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的核心思想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亲身体验了实际产品设计的全过程,也充分认识到实践操作的重要性,感受到设计成功的喜悦,大大激发了继续学习的兴趣。除了基础实验,按照从浅入深设计了四个综合实验:

2.1数字控制算法模块化

根据课程教学内容,采用C语言对各类数字控制算法(包括:PID算法及其变形、数字滤波算法、最少拍算法、达林算法、状态观测器算法等)按照模块化设计思想进行编程开发,以方便系统使用。

2.2温度闭环数字控制系统

用简易电加热温度控制箱与微机实验箱构成一个温度闭环控制系统,由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控制方案进行系统硬件的连接和配置,同时从控制算法模块中选择需要的算法,通过调整控制器参数以及外部扰动条件,观察系统的运行情况。

2.3步进电机数字闭环控制系统

用小型直流步进电机随动装置与微机实验箱构成一个步进电机闭环控制系统,由学生按照实验设计的控制方案进行系统硬件的连接和配置,同时从控制算法模块中选择需要的算法组态控制系统,通过施加外部扰动,观察系统的运行情况,并做实时记录分析。

2.4带上位监控的数字闭环控制系统

在数字闭环控制系统实现的基础上,可考虑开发带上位监控功能的在线闭环系统。通过该监控软件平台,可实现对系统控制算法的组态、控制器参数的调整和定值的修改等,同时要开发一些运行监控画面,包括系统工艺图、运行参数实时趋势曲线、报警画面和参数一览画面等。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通过该平台系统灵活的调整控制算法和对系统运行监控。该课程的实验内容更加符合快速发展的计算机工程控制技术要求,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尽快地适应实际工作。

3.结语

最佳教学效果的取得,需要依据生源情况因材施教,课堂教学之外,教学的管理也很关键,实验教学,作业情况,答辩和最终考核都需要认真执行才能达到效果,避免流于形式。不过带来的问题是:对教师投入的精力要求较多。另一方面,实验室还没有实现全开放,学生自由实验受到资源和时间的限制。因此,还有必要探究更加合理的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手段,以达到该门课程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倪小勇,薛晶滢,乔培.再谈多媒体教学在高校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5).

[2]叶依如,叶晰.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现状研究[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9,(04).

计算机实践课程 篇4

1 明确教学目的和培养方向,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

我们的培养方向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所以从教学方案突出:1)能力培养,即课程定位与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过程与评价都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涵盖职业技能考核要求;2)内容适用,即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3)结果驱动,即设计实训任务,让学生排查、解决,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使之获得完成任务所需的综合职业技能;4)理论与实践一体,即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流于理论知识,造成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欠缺的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2 使用多种理论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2.1 多媒体课件教学

计算机硬件更新速度非常快,教材上没有最新的产品,有一些电脑配件可能学校里也没有,无法实物展示,这时,我们需要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比如在介绍主板等部件,可以在网上搜集最新主板的图片和信息,也可以去电脑市场用数码相机拍摄主板的实物照片或视频短片,使用多媒体教室图文并茂地讲解完成任务的操作步骤,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2 现场实物演示教学

计算机组装维护的教学中,除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的理论教学外,更要加强现场演示操作。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实物进行现场直接演示,让学生有个直观的认识。比如在进行硬件组装教学时,可以边讲解,边进行现场组装的演示,或者叫学生上来先操作,教师指出他操作过程中的错误和应该注意的问题,在学生会安装的基础上,教师再根据实物进一步讲解计算机的主要硬件(主板、内存、芯片、CPU、硬件、光驱、显示卡、显示器)的性能指标、工作原理,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只有在现场实物操作上加强教学指导,才能保证学生在上机操作时不出问题。

2.3 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培养学习主动性。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实践,避免养成依赖心理。其次要注意积累经验,养成良好的认知习惯。通过网上查阅或到电脑市场调研计算机硬件设备价格、性能,结合市场调研,要求学生写出计算机硬件的调查报告,以此了解目前市场上主流计算机的各种配置,列出一个装机方案,使学生从感性上对计算机组装产生兴趣。

3 加强实训教学,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3.1 不断充实硬件设备,合理使用硬件资源,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

实训教学是提高技能重要环节,要提高计算机硬件操作技能,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就必须有足够的硬件做支撑。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在实训过程中常对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进行设置和修改,对硬件的破坏性也比较大,成本比较高。为此,计算机硬件拆装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利用学校各部门淘汰下来的各种机型的旧电脑,进行拆装和一般故障的设置、诊断与排除,使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拆装方法和故障排除方法。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主流计算机硬件设备构造特点、性能指标和新技术,在此的基础上,我们又添置了10余套目前较流行的计算机产品充实到硬件实验室中,进行常用操作系统的安装、网络组建与调试等综合方面的实训,使所学知识与市场更贴近。

3.2 采取任务实训,提高实训教学效果

所谓任务实训,是教师把实训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实训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它是一种以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加以引导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任务实训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多方面能力。

3.2.1 合理设计实训方案

合理设计实训方案,不仅有助本课程操作技能的培养与提高,也有利于加深巩固基础知识的理解。

在课时安排上根据教学目标和进度,灵活机动调整理论与实践教学课时数。上机实训时,可以采用分组上机的方法,成员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多了会减少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太少了又不能充分发挥出协作学习的特点。由4-6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为宜。人员搭配上,要注意学生的程度差异,性别差异,最好男女搭配,这是因为女生对教科书比较感兴趣,对实际操作并不感兴趣,甚至有恐惧感,男学生正好相反,这样分组可以相互补取,增加成员之间的协作学习。在小组管理方面,由各小组挑选实践操作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协助指导教师指导小组成员做好每次实训任务,并确保实践过程中电脑和人员的安全。实训过程中记录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分组讨论。这样可以让每位同学都充分参与到实训教学中去,活跃学习气氛。实训结束后,安排学生进行总结并写出实训报告。

3.2.2 任务实训方案的实施

计算机在运行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许多故障让人难以捉摸,但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总结,还是可以掌握一些计算机故障的规律和故障的处理办法。

在进行硬件拆装时,各小组分配一套电脑,进行电脑的拆装。拆装前老师先讲解拆装的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并提出具体要求;拆卸后观察各类板卡结构特点、安装位置、技术参数的标识,然后指导老师进行讲解和示范;组装后教师进行检查,进行通电实验,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

在进行计算机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的实训教学中,我们先是设计一些简单的故障,让学生想办法对计算机进行故障检测和排除,同时把相关的检测故障的方法和步骤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查找故障并进行排除,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自己完成了这个任务后,他就会对计算机维修有了兴趣和信心。然后再设置一些比较典型的硬件故障,同学之间互相交流,集体讨论,找出问题所在,然后加以排除,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 结束语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实践性教学方法,不断积累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案,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符合职业教育实践导向的教学思想,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黎安.计算机组装与维修[M].中国铁路出版社,2007.

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论文 篇5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

不断进步的科技促进了快速发展的计算机应用,功能多样化与行业化为计算机网络发展方向。人类从前期的单纯数据文字慢慢发展到后期的图文动画相关的网络时代,计算机给人类工作与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所以,中职院校计算机其教学质量要不断加以提高,使学生能够适应市场的人才需求。

1目前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建立在专业教学配置前提下的专业学习,计算机学习也是如此,教学中的不同环节,在教学期间的不同设备会对教学效果起到一定影响,而现实中不少中职计算机教学情况不是特别乐观。

1)教学同就业脱节

目前不少中职计算机毕业生通常进企业后期,从事相关的数据录入、对计算机的维护等工作,然而教学中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却没有重视,实际企业工作从事方面主要是录入数据、计算机硬件相关的维护和组织工作等,然而实际教学却不重视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如计算机录入教学期间,不少学生五笔的学习没几天就坚持不了,转而运用拼音或其他自己喜欢的输入方法,然而不厚的底子,输入文字时不准确的拼音,造成了不少错别字,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2)陈旧教学内容

快速发展的计算机速度,但是不能及时调整改革计算机教育相关内容,所以现如今计算机专业所需教材内容需是强实用性、新颖内容、层次配套同时不断及时更新的教材,但实际中职计算机教育实际情况还远远达不到这要求。目前多种类的教材,不一样的水平,适应中职计算机专业教材配套难以找到。同时,实践教学期间,不少教材理论较落后的内容,同时差的实操性,再加上学生不是很好的领悟能力,不足够的知识储备量,最终导致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单一教学方式

同其他理论课程比较,计算机教学单单依赖于教材内容知识与老师课堂教学是其教学任务是达不到要求的,尤其存在着不少限制条件的中职学校,造成了不少学生的理论课,较少的上机时间,同时不少教师教学方式是运用教材内容进行照搬教学,这样就造成了实践环节的忽略。不少教师备课是按照讲解、复习、考试这些流程来教学,这样不多的学生上机机会,有的由于时间或者条件限制再上机课,把原本是实践课作为理论课的陪衬。也就造成了不少学生的只是初步掌握相关的力量概念知识,但实践能力达不到良好效果。

4)不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技工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实践 篇6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实践

计算机网络课程作为技工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包括网络基础、网络参考模型、网络命令、服务器和工作站、网络设备、网络规划与布线施工、网络操作系统、Web、FTP等站点、网络应用、网络管理与安全、网络故障与诊断等内容,是培养学生计算机网络维护和管理能力的重要课程,也是网络管理员考证的重点内容。本文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网络教学设备的现状,探索符合本校特色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实践模式。

一、课程教学现状

1.学生有兴趣,但兴趣点不同

由于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应用,学生对它非常感兴趣。但不少学生上网只是为了上网聊天、看电视剧和游戏等娱乐,当他们发现课程内容是O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等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原理,不仅内容难理解、很抽象,而且学起来枯燥乏味,就没有坚持学下去的毅力了。

2.学生有动手操作愿望,但机会较少

现在不少院校现成的网络平台是像机房一样的小型局域网和整个校园网络,教师最多只能讲解并让学生实地参观感受,学生无法自己动手组建和维护网络。而真正用于教学的网络实训设备一般只有几套,教师较难组织整班学生开展教学,每位学生亲自操作的可能性不大。另外,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职业技能鉴定也迫切需要学校拥有数量较多、性能稳定的网络实训设备。

二、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根据教学现状,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在技能训练中领悟工作原理,利用所学理论构建综合实训项目,利用网络仿真软件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利用虚拟机技术解决网络实训设备缺乏等问题。

三、教学实践途径

1.重构教学项目

根据任务驱动和项目教学理念和要求,将本课程的教学项目进行整合,分为初识计算机网络、认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安装常见网络设备、组建小型局域网及应用、安装设置网络操作系统、架设网络并创建设置站点、应用Internet、构建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等项目。例如,在组建小型局域网及应用项目中,教师先讲解完成网络拓扑结构、网络布线施工技术、网线制作、网络设备、IP地址、网络命令和文件共享等12个教学任务后,学生根据上述所学任务,对提出的项目进行分析,并将任务有机组合,灵活运用,整合成网络规划与设计、硬件选购安装、网络配置和网络共享4大模块,学生根据小组分工分别完成这几个模块的设计,并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完成组建小型局域网及应用项目。组建小型局域网及应用项目结构图如图1所示。

2.建立教学流程

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将学习目标进行穿插,布置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学习将步骤不断地具体化,不断地进行创新,从而达到加强学生基本技能、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学生完成各个任务的学习后,需要的是将零散的专业知识通过某一工程实践有机地串联起来,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综合应用。教师可确定一定的项目选题,建立几个项目团队,带领学生团队共同完成项目的规划、组建、实施和管理。此时,学生往往会自主参与到一个项目的全过程,通过项目活动的参与,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运用,并学会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从而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3.教学实施过程

根据本课程任务和项目的特点,可采取理论讲解与假设或实践相结合、仿真软件和实战演练相结合、虚拟机和物理机使用相结合等方法开展教学。

(1)理论讲解与假设或实践相结合。①先假设,再思考,后理解。在讲解计算机网络基础纯理论时,教师可假设一个生活中的事件与专业知识作比较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例如,教师可先假设提问:某学生网上购物后,货物如何从A城市邮寄到B城市?一般情况下,学生非常清楚其中的过程。然后再让学生思考:一张电子照片从A城市发送到B城市,又该怎么解释?最后教师将两者比较,告诉学生信息编码和封装可理解为货物打包,填写快递单;传输介质可理解为货物通过公路、铁路、航空运输;网络协议可理解为运输过程中对货物的识别与分拣;路由可理解为货物到达目的的线路……这样对比学习,学生有真实的感受,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②先实践,再分析,后理解。如果涉及的理论知识还有可操作性,那么教师可先让学生操作实践,然后再分析其中的原理。例如,在讲解电子邮件的工作原理和邮件传输协议时,教师可先让学生通过Outlook Express发送一封电子邮件给朋友,然后再来分析邮件客户机、服务器和传输通道的工作过程。如果学生无法成功发送邮件,那么最大的可能是POP3和SMTP服务器地址没有设置正确。这时教师再拿出邮件传输协议的知识让学生去理解,效果会更好。

(2)仿真软件和实战演练相结合。

①仿真软件。由于网络设备数量有限、购买成本高,实训过程中学生接触和使用网络设备的机会很少。为了能够使学生掌握网络设备的安装、配置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可以采用仿真模拟软件Boson Router Simulator进行技能教学。

Boson Router Simulator软件不仅能为每位学生提供足够多的交换机、路由器和计算机,而且不用担心实际网络环境中因实训而造成的设备损坏和产生的维护成本。在组建一个简单对等网时,要求内网网段为192.168.1.0/24, 网关是192.168.1.1,交换机上连接两台PC机,配置好PC机的IP地址,并测试ping通,暂时不考虑连接Internet和路由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演示操作,然后让学生尝试完成任务。教师在机房中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学生首先设计如图2所示的网络拓扑结构图,并保存、载入仿真软件。然后对两台PC机的IP地址、子网掩码以及网关进行配置。如果PC1和PC2能相互ping通,那么任务完成,否则还需对拓扑图、地址配置等进行检查。

②实战演练。网络仿真软件的使用必须适度。实际上,仿真软件与实际网络平台还是有较大差距的,仿真软件教会学生的主要是理论知识和操作步骤。因此,在真正的实战阶段,教师还需要加强学生网线制作、网络设备安装、网络布线施工等技能的训练。学生会操作仿真软件、理解其中的原理和有了扎实的技能后,再结合原理构建真实的物理网络,这样既可以避免网线不通、乱接等错误,又可以避免因不懂而造成设备的损坏、无法快速完成任务而影响教学进度的情况。

(3)虚拟机和物理机使用相结合。

①虚拟机技术。如果学校没有足够的网络操作系统,而在普通机房中直接安装会破坏计算机,影响其他课程的正常教学,那么可以考虑使用Vmware等虚拟机软件。虚拟机和普通计算机一样可以分区、格式化和安装操作系统,且对物理主机没有什么影响。学生可大胆实训,可操作性强。

②应用举例。安装和配置Windows Server 2003网络服务器是《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之一。学生安装好虚拟系统后,教师可以利用它完成IP设置、Web站点创建、FTP设置和电子邮件服务器构建等实训教学。下面就使用一台物理机和物理机上的虚拟机创建web站点进行举例说明。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任务,然后在虚拟机上添加windows 组件Internet服务管理器,最后下发任务书让学生根据操作步骤完成Web站点的配置。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完成以下操作即可完成任务:第一步是添加windows 组件Internet服务管理器;第二步是打开Internet服务管理器;第三步是右键单击默认Web站点新建站点;第四步是根据Web站点创建向导,选择IP地址、主目录的路径和站点权限;第五步是设置站点首页文档;第六步是分别在虚拟机和物理机中测试打开网站。课后教师随机抽取学生检查完成情况,遇到学生做错,则分析错误的原因。

四、教学效果

通过上述教学实践,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了兴趣,能够较好地理解和识记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原理,通过任务和项目教学、仿真和模拟软件,不断加强实训,使学生学会了Windows Mail、Internet Explorer、Windows Server和局域网等操作技能,为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考证和高级工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重新构建了教学项目,进一步厘清了教学思路、明确了教学目标,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同时,由于学生想学了,教师有更大的积极性多做课前准备,采用多种合适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形成了良性循环。

另外,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考证也可以采用虚拟机技术批量进行和实物考试抽测相结合的方法,既解决了考证难的问题,又让学生通过虚实结合真正学到了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郑豪.基于任务驱动和项目驱动的“软件工程”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4).

[2]岳海峰.分阶段教学在高职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2(11).

[3]郑华.计算机网络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4]姚奇富.中小型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高职计算机课程分层教学实践研究 篇7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起点参差不齐, 学习效果差距大。学生兴趣和学生潜质存在差异。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好, 理论强;有的形象思维能力好, 动手能力强。目前, 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实行班级授课制, 专业课以小班教学为主, 由于学生差异的不同, 如何掌控好学生的学习进度, 难度提升, 教师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实行分层教学, 同一层次的学生能力相近, 这样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 改善学习效果。从这点说明, 进行分层教学是可行的。

2. 分层教学的实施方案

(1) 指导思路。为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就业岗位的需求, 按照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思路, 推进计算机课程教学效果的整体提升,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 分层教学的教学目标。按照分层教学的指导思路,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量身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不同的教学内容, 授课方式与难度的控制, 让学生得到最快的发展, 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 使每位同学在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得到提高。

3. 分层教学的解决方案

(1) 具体分层办法。根据学生摸底情况和能力测试, 分出不同层次, 实施差异化分层教学。

分层方法:开课之前, 出题对学生进行测试, 根据成绩, 把每班同学分成A层和B层。两个层次同学分别采取不同的理论教学要求和上机实践教学要求进行课程教学。

(2) 教学内容安排。B层同学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 按照相应岗位要求, 重点讲解相关基础内容, 完成计算机课程必修模块的学习。A层同学基础比较扎实, 在B层授课内容的基础上注入一定的实用技巧, 对知识面进行拓展, 考取相应的证书, 参加各种校内外竞赛活动。

AB两层使用相同的教材和上机指导, A层另外由教师选择辅助教材, 给学生补充新的知识点, 加大上机实践技能训练。教师采用不同教学方法, 使各层次学生最终达到各自的学习目标。根据各自的特点和爱好, 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提升, 实现与工作岗位零对接。

(3) 分层教学模式与考核。 (1) 教学模式。一是理论课。讲解理论基础知识, 演示应用, 引导学生将重点放在知识的运用。二是实践课。在机房教学, 采用“做中学, 学中做”项目式进行教学。运用所学理论知识, 通过案例让学生融会贯通。B层学生, 以基础操作熟练掌握为主, 而A层学生, 以启发为主, 通过实践, 提高自学和动手能力, 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获得成就感,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2) 考核方式。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考核的方式上, 采用上机操作和大作业相结合, 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知识点的综合运用上。

4. 分层教学的注意事项

(1) 科学有效的分层。对学生进行分层时, 除了智力因素, 还要考虑学生自己的意愿, 做到以人为本。而分层后, 根据个别学生的意愿做适当的调整。同时, 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所教学生的应用能力、认知水平和个性潜能, 做到准确分层。

(2) 两层同学的团队融合。分层教学的核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 从而实现因材施教。让每层的学生都能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根据学生的实际差距施行班内的隐形分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各个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形成相互合作, 互相促进, 各有所得的动态发展状态。

(3) 加强教师综合素质。教师在分层教学中, 要时刻根据教学情况不断地转换自己的角色, 即可以是老师, 也可是朋友。要想很好地解决分层教学, 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 学习先进科学的教育理论, 更新自己教育观念, 具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神。

总之, 高职计算机教学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模式虽然在高校中已经收到了一些成效, 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制约因素, 怎样才能弥补这些不足, 改善制约因素, 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春丽.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协调研究[J].职教论坛, 2014 (27) .

[2]向伟.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0 (02) .

计算方法课程教学实践 篇8

关键词:计算方法,教学方法,教学实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科学计算现已成为同理论研究、实验技术并立的第三种方法,对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计算的物质基础是计算机,而科学计算的核心和灵魂则是计算方法。计算方法是数学科学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是计算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不像纯数学那样只研究数学本身的理论,而是把理论与计算紧密结合,着重研究数学问题的数值方法及其理论。目前应用范围已扩大到许多的学科领域,形成了一系列边缘学科,如计算物理、计算力学、计算化学等。对于从事工程与科学技术工作的人员,学习和掌握《计算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当今,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教学的环境和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教学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当前一些教学的理念、方法和内容显得有些陈旧,与教学现状不太适应。同时,传统教学的理论体系完整、缜密,知识点全面,基本适用于所有的理工科学生,针对性不强。新形势下,对于工科学生来说,教学更需要有针对性,并且突出实践性。

一、计算方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计算方法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存在学时少 ,内容多的矛盾。该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综合性强,知识面广。涉及的知识点多,需要用到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的许多知识,同时有许多这些教材没有讲到的知识需要补充,要求有一定的计算机软件应用、编程的基础。而其课时很少,一般只有32或48学时,其中还包括上机实习的课时。

2.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不够紧密。计算方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开课的目的在于解决学生在应用中碰到的计算问题。传统教学中,不能够将学生所学专业领域的一些科学计算问题融入教学内容中, 并做到有所侧重地教学,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的认识不是很清楚,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

3.数值实验能力的培养不够。数值实验的课时少 ,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少,对计算方法和理论方法的差别理解不清,没有直观认识。比如避免两个相近数相减、防止大数吃掉小数等原则,在理论计算中没有区别,在利用计算机的数值计算中差别就很大了。学生常常不能理解,只要多动手试验,这些是很好理解的。

二、计算方法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

我们根据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工科学生的特点突破传统教学的窠臼,以“适度、够用”为原则,精简理论,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易学易教,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形成“理论+算法+程序+案例”的模式。

1.教学内容新老结合 ,适当创新。传统教学 ,侧重介绍数学原理及算法,采用C语言编程;我们在教学中侧重实用性,注重案例分析,摒弃繁琐理论推导,改用Matlab软件,易于编程降低了课程前置要求,改变了学生“学不好、学好不会用、学后易忘记”的状况。同时,对传统的理论进行适当压缩,增加了近年来一些前沿方法的讲解。例如将多层网格法、并行计算等新方法的思想融入教学中,并适当介绍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等现代计算智能方法及研究成果,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教学手段的改革。我们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设备 ,以自制的电子教案讲授理论,并配以多媒体动画演示,用符号计算系统动画演示插值、拟合和数值积分等问题的求解及其误差,配以必要的课堂板书。例如在讲非线性方程的Newton法时,我们用动画演示Newton法的迭代过程;用Matlab作图区别单根和重根的情形, 使学生直接发现用Newton法求单根和重根的收敛速度是不一样的。清楚明了,易于理解,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解决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

3.教学体现针对性 ,突出实用性。我们针对工科学生的特点,在简明精炼的讲授数学理论、传统算法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工具、数学手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加强了数值计算软件的应用及实际案例的分析,将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的思想与方法融入课程的教学中。通过案例对学生进行实训, 尤其注重选取既具有实用背景又能对阐明基本概念有帮助、提高学生兴趣的案例,鼓励学生编程上机实现,熟悉相关软件工具,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注重实践教学 , 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特别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和开展,针对本课程,除了课程中安排的上机实训外,还安排了课程设计, 要求学生利用课本中的知识和算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或模拟问题)。

5.建立网络教学平台等辅助教学系统 , 实现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充分利用学校的计算机网络环境及校图书馆、院计算机实验室的电子资源,充分利用Matlab等数学软件及其他教学软件,拓宽学生视野和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新思维。

计算机实践课程 篇9

1 规范编写程序工作意识

在学校, 计算机课程实验是学生积累编程经验的主要途径, 以软件工程为准则, 建立学生的工程意识尤为重要。计算机专业都开设了软件工程的课程, 在软件的开发 周期中 ,软件编码其实占用了整个开发周期的1/3的时间, 那么, 剩余的2/3的时间主要用于软件的需求分析、详细设计, 以及测试。需求分析以及详细设计占整个开发周期的大 部分时间 。在计算机课程实验中经常看到这样一个场景:

学生两手空空, 或者带一本C语言, C++语言书籍进入实验大楼, 开始实验时, 端座在计算机旁边, 拿着实验 题目 ,直接进行编码….编码完成后, 点击运行。经常发现, 无论实验程序题目多么简单或者复杂, 学生编写程序只有一个函数;编写的程序代码经常出现大量的逻辑冗余; 编写的程序结果基本上都不能顺利完成, 出现结果异常。从学生的代码中可见一斑, 摒弃其编码规范。从这些侧面现象可以看出, 学生的代码是不够严谨的, 或者是没有通过认真的设计与思考的,试想也这样的态度去编写程序, 怎么可能出现“软件人才”。

计算机程序是一个系统的逻辑组合。程序要求逻辑的严谨, 而严谨的逻辑不是在实验中“临了时抱佛脚 ”产生的 。这样走完一堂课, 与没有“上课”没有多大的区别。

课程实验实践过程中, 应该遵循软件工程原则, 在学生拿到课程实验之前, 应该要求学生对所涉及到的实验题目进行相应的设计。设计的内容按照软件开发体系结构, 首先对系统框架进行设计, 对程序进行模块化分割; 其次对其进行类结构设计, 在类结构设计中可以绘制UML图, 数据流向进行设计; 最后, 是实验算法的选择以及比较。并且这些设计内容应该以文档的形式展现出来, 以此来指导实验设计。

无规矩不成方圆。软件课程实验必须遵守软件工程原则。让学生统一思想, 应该将实验内容的需求分析, 以及详细设计作为课程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 方才能有效地解决 问题。以软件工程为准则, 规范学生编写程序工作意识。

2 建立专业的程序编写习惯

程序是逻辑的组合, 其本质是代表人 的逻辑模 型思想。如何让计算机读懂我们的思想, 在学习中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编码, 通过程序编码、编译、连接后成为计算机能够进行逻辑运行的指令, 利用计算机的快速反应, 较高的存储 效率 ,完成某个逻辑模型的解答。逻辑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 那么 ,让学生编写出, 清晰明了、简洁高效的代码, 让其表现出业务逻辑思想, 是高校教师应该考虑的教学问题。

下面两组代码: 要求用for循环实现, 如果用户输入数据为100, 返回100以内所以正整数之和, 否则返回用户的输入数据。

该代码是某一学生所写的一段程序逻辑,

同样的逻辑, 一位高级程序员的编写代码如下:

从代码的比较来看, 学生在程序编写的过程中, 暴露出了以下几点问题:

(1) 代码编写的可读性差

可以看出, 学生在编写代码实践过程中, 其中的变量都用字母x, a, i等。而且代码的布局没有层次感, 比如for循环后面, 直接就写了“a+=i”。反观后者, 局部变量命名有含义, 而且各语句之间层次清晰、明了、可读性强。

(2) 代码编写 , 不注重编写程序的技巧性

代码的技巧性不足, 前者写的逻辑判断语句if (x==100),后者所写的为if (100== n Input Data)。虽然二者写法都表示了当客户输入100后的逻辑, 但是如果在编写中, 将“==”写成了“=”, 那么if (x=100) 就是个“赋值恒真”逻辑。而if(100=n Input Data) 就是“赋 值语法错 误代码” , 在编译阶 段 ,后者就会报错; 而前者就将成为程序的逻辑错误。

(3) 程序运算的冗余性

前者for (int i=0; i<100;++i), 后者, for (int n Idx = 1; n Idx< 100; ++n Idx) , 显然 , 前者比后者多一次循环 , 虽然不影响最后的结果, 但是程序运算出现了冗余, 显得不够专业。

造成上述的根源有两方面的原因, 学生对程序的认识不足, 编写代码随心所欲。其次是老师在计算机实 验教学中 ,不注重学生编写程序的实践练习, 没有对学生的日常作业或者实验练习进行规范性要求。

在计算机实验过程中, 需要编写编码规约, 让学生遵守编码规则, 让其通过在编码规约中去体会代码编写 的要点。在掌握计算机语言的同时, 编写出简洁、干净的 代码程序 。因为编写程序也是一门艺术。

虽然在开始实施有些困难, 但是千里 之行 , 始于足下 ,万丈高楼起于累土, 只有通过规范性的程序编码, 才能出现干净、简洁的程序代码, 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实践动 手能力 ,也可以通过代码规范, 来规避一些在编写程序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比如C++程序中, 由于编程者用new申请对象, 而不用delete释放内存的计算机资源管理问题。

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 通过建立规范程序编写规约, 帮助学生建立专业的程序编写习惯, 是提升学生掌握计算机语言的有效途径。

3 化自身专业素质

软件程序是逻辑思想的集合。逻辑思想的冗余会直接影响到程序运行的效率。比如数据存储冗余, 影响运行 速度。对于学生而言, 在上学期间, 还无法接触到对海量数据的处理。在计算机课程实验中, 经常编写的程序只有10几行。处理的数据量最多也是在kb的数量级上。所以当学生编写完应用程序后, 基本上不考虑程序的运行效率, 因为无论用什么逻辑算法, 处理结果都基本相同, 计算机都会在2s内完成逻辑运算。这就麻痹了学生对程序逻辑运行性能的认识, 从而对程序逻辑算法无法拥有一个清楚的认知能力。这就出现了为什么软件程序员多, 但是高级软件人才匮乏的原因之所在。

纵观程序处理, 抽象其本质, 主要为排序、查找、存储,相关业务的数学运算。这些都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而这些往往也是我们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为何会忽略? 因为他们在校学习期间, 缺乏实际工作的实践, 缺乏对基础知识的认识, 重视度不够高, 最后参加工作后, 往往做不到“信手拈来”。对于某些行业, 对程序的性能要求比较高, 在这样的业务下, 可能会要求学生重构哈希表、堆存储等算法, 才能够解决业务上的性能要求。

计算机实验是对课堂知识的实践, 所以在实验课程设计中, 应该突出基础知识的差异性, 以及其在工作中的实践性。能够结合实践让学生对课题知识拥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比如在学习完成数据排序后, 学习了冒泡排序、二分排序、快速排序等排序逻辑。针对上述内容的课程实验, 通过实验是让学生能够掌握上述算法思想, 在课程实验中让学生实践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 编写相关算法程序, 帮助学生强化自身专业素质。

在课程实验中, 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个题目“教师给予学生100以内的20个随机数, 让学生分别应用冒泡排序, 二分排序依据快速排序对其进行数据排序"。这样的实验内容无可厚非, 让学生进行编程实践掌握上述排序算法。但是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问题, 哪就是无论是选择用什么排序方法, 计算机完成排序后所用的时间基本相同, 完全无法体现出各种算法的优越性。课程实验设计应该结合实践工作, 教师在计算机课程实验的实践过程中, 可以结合对外软件企业, 抽取部分相关业务, 让学生进行课题练习。就以上述排序为例。

以1G的企业财务文本文件数据, 让学生对其中的某一财务数据为依托, 让其对文本文件内的数据进行数据排序, 并且输出前200位数据, 输出到另外的文件中。至于排序的算法, 由学生自己选择。大多数的学生在看到该题目后, 在上机实验中, 大多数都选择了冒泡排序算法, 实现对该文本的排序, 结果可想而知, 由于数据量大, 等学生完成了排序过程, 启动运行后, 20分钟内, 都无法完成排序。而有的同学选择了快速排序算法, 3分钟内, 完成了该排序事务。显然对于学生而言, 这样的课程实验才是有效的, 通过这样的实验,才能够让学生体会到逻辑的本质, 对各种算法拥有清楚的认识。通过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 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4 结语

提升学生的程序语言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主要注重学生动手实践。需从作业准则、编码规范, 以及逻辑算法出发, 规范化实验教学, 通过专业化的知识培养与实践, 方可提升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品质, 提升计算机课程教学水平。

摘要:从软件工程,程序编写行为规范,以及课程实践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在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中,结合编程事件,提升学生学习计算机语言的认识,从认识转化为意识,继而赋于行动,提升学生个人专业知识水平,提高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水平。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探讨 篇10

随着社会形势以及社会的需求的变化以及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意义逐渐深化。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通过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供计算机基本素质教育,为计算机知识的专业化运用与个人能力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全国高校均开展了计算机基础课程,课程主要内容均包括计算机基本概念、知识和基础操作。但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大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因而,在新形势对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当前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1]。

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立的目的(Purpose ofuniversity computer basis)

随着信息化在当前社会的纵深发展,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平台的电子商务、数字化学习模式逐步被接受,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已逐渐企事业单位用人的必备条件[2,3]。当前,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相关专业领域问题能力的重要任务,其包括三个层次:操作使用能力训练,综合应用和设计能力培养,综合创新能力开发。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2003年明确指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应当从操作技能中心化转变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信息处理教学中心化,将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放在中心位置。通过信息获取、存储、显示、处理、传输、控制和应用的相关指导与训练,让学生充分感受信息文化、强化信息意识、切实掌握相关应用技能。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后,学生能够具备创新实践能力,从而继续应用和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的相关学习。

3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Current situation of basic computer courses teaching)

3.1 学生基础差异大

由于近几年来我国加快了中小学生计算机启蒙教育的步伐,加之计算机在普通家庭的普及,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就已经掌握了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但由于地区差异、生源地学校差异、与家庭背景差异的存在,大学新生入学后反映出较大的计算机运用能力差异。部分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文字处理软件、数据处理软件,完成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但部分学生对电脑的认识局限于QQ聊天、游戏等网络初步应用,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掌握远为达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根本目标。学生计算机基础和应用能力参差不齐的状况无疑加大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难度。如何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教学难易度和教学模式,以满足不同层析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课堂效率,给相关任课教师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3.2 知识点繁杂,实践性强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文化、操作系统基础知识、Office办公软件应用、网页制作、常见多媒体软件应用、网络技术基础、网络信息安全知识、程序设计语言学习等。课程知识点多,覆盖面广,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强,因而学生完全掌握难度较大。同时,当前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的现状是:教学课时不足,上机时间操作不够,因而教学效果不佳,也不便于教师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追踪与核查。

3.3 基础课程设置与专业结合度不高

现在,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的运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而不同的行业、领域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因此,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后期专业领域的发展。但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上尚未考虑这一因素,继续按照统一标准安排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内容,导致课程学习与大部分学生的专业结合度不高。学生所接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无法在相应专业领域达到运用,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3.4 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质上,我国高等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屡见不鲜。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更新快、实践性强。学生普遍反映教学缺乏挑战性、趣味性和操作性。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该讲重心放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其操作水平上。通过反复的上机操作与实践运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局限于普及基本理论和讲解计算机语言。

3.5 教学形式落后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采取多媒体理论授课与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模式。在理论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讲解基本知识、演示操作流程,但学生无法及时操作、演练。这种传统授课模式基本是以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为核心。同时,固定模板的电子课件也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与教师的思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产生固化思维,无法达到个性化培养的目标。学生自学为主氛围的缺失,导致基础教学效果不佳,也不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4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新模式的探索(The exploration of new teaching mode)

4.1 差异化教学模式

(1)基于学生素质分层教学

针对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新生入学后学校可组织统一的计算机水平摸底测试,根据考试结果对学生能力分级,以实现分层教学和分级管理。通过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将其分别编至基础班与提高班。基础班的学生,将继续采用课堂理论授课与上机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模式,先学习、后实践,使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基础原理、网络知识后,对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运用等有全面、清晰的认识。同时通过上机实践操作熟练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对于提高班的学生,可以略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可以从基本应用入手。同时,以上机实践为主,通过操作任务布置,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办公软件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应用,以及程序设计等难度系数较大的任务。根据计算机基础不同的学生采用分层次教学,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和趣味性,能积极动调动学生自助学习能力,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2)基于专业特点分类教学

良好的教学体系需要操作性和实用性强的教学模式来支撑。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对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生专业要求差异较大的背景下,要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高校可以根据“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培养目标”构建多层次、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将主要学科划分为理工类、人文/外语类、经济/管理类三大基本层次,将学习知识模块划分为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技术与应用与程序设计三大基本模块。人文/外语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侧重于常用操作系统与办公软件的使用、网络的简单应用等,而理工类专业学生更侧重于抽象思维方式、计算机语言编程等能力的培养。通过结合专业特色,优化教学内容,才能分别达到基本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综合人才。

4.2 采用“1+x”教学模式

“1+x”教学模式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创新之举,“1”代表必修,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操作,其难度小、要求低。“x”代表结合特定培养目标及学生兴趣爱好开设的特色计算机课程。目前,我国高校的“x”课程可以包括:《图像处理与广告》《三维设计》《视频处理与广告》《网页制作》《Flash动画制作》《C语言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等课程,以满足商学院、新闻学院、机械学院等不同院系学生的兴趣。通过“1+x”模式的运用,能够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降低教师授课的难度,使课程设置高效、目标明确。

4.3 以多层次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培养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层:第一,素质培养层。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让大学生了解和认识计算机、关注计算机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价值以及新的发展趋势,具备计算机文化基本素质。同时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如文字处理以及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检索登,在后继计算机综合能力培养打基础。第二,思维训练层。该层次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基本运用能力为核心目标。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之后的坡度课程,计算机程序设计尤为重要,其教学内容覆盖不同专业领域。通过C++、VB、Java、Web等面向过程的课程内容引入,以设计型、综合型实验为主,训练学生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综合能力,重点培养学生计算思维,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计划。第三,拓展创新层。其目标是开拓视野、提升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该层次试图通过计算机硬件、数据库、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课程渗透,配合新技术、高层次、新技术等应用实验,启发和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与个人动手能力,满足专业需求和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5 结论(Conclusion)

作为着重培养大学生基本素质与基础技能的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不仅随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大学教学改革同步发展,以实现学生计算机运用能力训练与创新思维培养。当前,我国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虽然在不断改进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为了应对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超额需求,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也应该持续探索。

摘要:通过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目的、课程特点、教学内容、课程模式的分析,总结了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该课程教学的新模式,为各地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参考建议。

上一篇:施工组织与概预算下一篇:操作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