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实践报告

2024-05-16

计算机基础实践报告(精选6篇)

篇1:计算机基础实践报告

中南大学

本科生课程设计(实践)任务书、设计报告

(大学计算机基础)

题 目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学 院 专业班级 学生学号

课程设计实践报告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

2010年12月13日 ⑴任务内容: 本期我们进行了网页制作的实践,我选择做一个关于中华武术的网页.中国的历史贯穿了几千年,留下许多古老而美丽的文明,其中有一些甚至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人们所广泛称道.所以我希望把这些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展现给大家.恰好这些天我迷上了中国武术,带着这份热忱,我选择了这个主题.中国武术与古典文学,是同根同源的共生关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双碧,堪称双子星座,同样辉煌,同样灿烂。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中国武术的滥觞,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发轫;文事与武备至少在两三千年以前,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携手而行;舞枪弄棒与吟诗作赋,很早就是被我们先民所看重的文化修养的两个方面。历史中,有无数的武术家本身就是文学家,而许许多多文学作品中也洋溢着武术的风采。这在世界文化史上尚无先例,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现象

⑵设计的步骤: 我做的网页包括了中国武术的起源、代表人.少林武术.太极拳.四个方面。第一个内容是见证中国武术的起源和发展, 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原始人使用棍捧、石器等同野兽搏斗。学会了一些基本的格斗和搏杀技能。原始战争的出现,单人应战技能得以完善。先秦时期,各国诸侯都非常重视培养和训练将士们的搏击技术,剑术得到发展。汉代,带有搏击性质的“角抵”已有广泛的基础,还发明了铁兵器,出现了编排起来的攻防连续套路。到了晋代,练武活动已有“口决要术”,武术初见雏形。唐代,是中国武术的兴盛时期,唐武则天开武举,不少武术人才脱颖而出,天下闻名的少林武术的最早记载也起于唐朝初年。

第二个内容是中华武术的代表——少林武术.少林武术发源于河南嵩山少林寺。少林武术内容极为丰富,其中少林拳的精华被称为“少林五拳”,系指龙拳、虎拳、豹拳、蛇拳和鹤拳,分为小洪拳、大洪拳、罗汉拳、梅花桩炮捶等几十种少林拳法,还有刀、枪、剑、铲、棒等器械的技击法,并创造出少林易筋功、小武功、阴阳功、混元一气功等气功。少林拳在一千多年的发展中,逐渐分为北派少林拳和南派少林拳。

网页中还有十一张名为“自我介绍”的幻灯片,介绍了一下我自己,以一种非常风趣的风格介绍我的成长,我的成就,和我在一些比赛中的剪影。在首页上,我加入了一个有关下雪的成就的flash,使网页更加唯美,展示方式更多样化.网页一共有四个页面,其中幻灯片独成一页.首页与各个分页之间采用超链接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⑶采取的方法与手段: 我用Powerpoint做好幻灯片.在PPT中,为了让表达效果更好,能更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我在每一页都有不同的处理.如采取不同的页面转换方式,采用不同的动画效果,或者自己绘制动作路线来突出主题和重点.用Frontpage做网页,在网络上收集各类文字与图片信息,来美化自己的网页画面.用Flash做出动画.,使网页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应动,更具美感.⑷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进行实践的时候,由于基础不够好,实践机会不够多,我遇到了不少挫折,也花费了大量时间.在制作过程中,首先我要确定整个网页的主题和基本布局.网页的主题是中华武术,我要通过描述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将它们展示出来,利用历史资料为表达载体,各种武术形式来共同表达.首先,我在纸上先计划好网页的框架,确定怎样才能更鲜明地表达主题,怎样安排小标题的顺序才更合理.随后,我上网查找相关图片,思考怎样安排图片的位置和标注内容,凸显网页的美感.框架确定好后,我开始在工作界面上按自己的想法摆放各个需要的元素,并一边思索对文字的处理来进一步美化网页.操作flash时一些动画处理方式不熟悉,做出来的效果和预期的不一样.我仔细地看了《大学计算机基础》,回忆老师课堂上教学软件上的内容,再在工作界面上反复试验,终于知道了如何调整图片的透明度:单击ɑ,调整上面的数值,0%则全透明,100%则图片颜色全显.在做PPT时,我想作为背景的图片总是覆盖在文字上面,如果先输入文字再插入图片,图片就会遮挡住文字.我和同学进行交流,发现在图片上单击鼠标右键,选择“置于底层”这一项就解决了.PPT的模板不一定符合我们想做出来的效果.如果没张幻灯片都按模板做,则会显得过于刻板.此时,我们可以新建一个空白文档,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插入不同图案,在想插入文字的地方插入水平或竖直的文本框.在做网页时,我没有办法把超链接做好.本来我先将光标置于要进行超链接的文字之前,单击“插入”中的“超链接”,发现在文字之前出现一排极为不和谐的网址符号,十分影响网页的整体效果.之后我发现用鼠标左键选中那行文字,再进行超链接的插入,文字下方则出现一条笔直的下划线,链接成功了.怎样把PPT插入网页中,这是个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在插入那一栏中并没有设置这一操作项.与大家探讨后,我通过把PPT“另存为网页”,然后直接在Frpntpage上点击插入超链接,PPT就被引进来了.⑸感想:

这次实践完成后,我发现计算机最重要的是实践,有了实践,我们才能更明确地了解书上教给我们的内容,巩固自己的知识.做网页时,一张空白网页就像是一张画纸,需要我们合理地利用它的每一寸空白,需要我们想各种办法去美化它.在画纸上挥洒墨水的同时,我们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这就调动了我们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同时,我们的计算机知识和实践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与提高.而且通过自己摸索所找到的方法,会更深地扎在我们的脑海里,比在课堂中听一百遍理论更有效.还有一件事我感触很深,那就是没有什么东西我们可以轻松获得.想要获得成功,我们就得通过自己艰难的努力,调动活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而通过对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总结概括,进行广泛的迁移,能给自己储备更系统化的技能.我想,老师安排每位同学进行这次实践,除了让我们更熟悉计算机以外,还旨在培养我们的创新意识和不畏艰难的精神,培养具综合素质的人。做的同时真的学会了很多。

篇2:计算机基础实践报告

作者指导老师

一、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基础知识

(一)计算机的发展划分为四代:

第一代:(约1946~1957年)电子管计算机,使用机器语言,主要用于科学计算,运算速度几十至几万次;

第二代:(约1957~1964年)晶体管计算机,使用高级语言(FORTRAN、ALGOL、COBOL等),用于数据处理和自动控制,运算速度几十万次;

第三代:(约1965~1972年)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使用操作系统,应用到许多领域,运算速度几百万次;

第四代:(约1971年至今)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使用日益广泛,运算速度几百万至几亿次;

(二)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1.计算机速度继续提高;

2.计算机体积不断缩小;

3.计算机价格持续下降;

4.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功能走向多媒体化;

5.计算机应用进入“网络计算时代”。

(三)计算机由五部分组成:

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二、Windows XP操作系统

软件包括:程序、数据和文档这三部分。

系统软件(有关管理、控制、维护计算机):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程序+服务性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

操作系统功能:(管理所有硬件和软件,支持软件运行)cpu管理,存储器管理,外部设备管理,文件管理

三、文字处理软件Word2003的使用

Word软件是电子文档应用软件,提供办公文档,排版,处理数据,建立表格等多项操作功能及直观灵活、易学易用的操作环境。在现实生活当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应用,掌握这软件的应用对于我们平时对文档的创作,修改,完结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也是

对大一所学知识的一次检验。现代社会常用的文件很少有手写,大部分需要通过office完成。熟练的掌握也是大学生必备的一项技能。

四、电子表格软件Excel2003的使用

Excel电子表格软件提供数据运算、统计分析、图形处理等多项操作功能。通过此软件,可以使庞大的数据显得井井有条,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也可以轻易的根据自己的需要,筛选和汇总相应的数据,使数据很清晰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便于管理和使用。

五、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2003的使用

PowerPoint在我们平时的学习和成果展示中应用很频繁,尤其是在现在的教学中。因此,学习制作美观大方的幻灯片成为了现代学习中一项很基本的操作。此软件能够制作出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以及视频剪辑等多媒体元素于一体的演示文稿。先确定好一个主题,选择不同幻灯片,将不同的图片设为幻灯片背景,完成后编辑动画效果即可。

六、计算机网络基础及Internet

(一)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以资源共享为主要目的、以通信媒体互连起来的计算机的集合。

(二)计算机网络的特点:

1、计算机网络是由多台计算机组成的一个群体。

2、网络中的计算机通过一定的通信媒体互相连接在一起,彼此之间可以交换信息。

3、网络中的每台计算机是独立的。

4、网络中的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是通过通信协议来实现的。

(三)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1、资源共享

2、提高计算机处理能力的可靠性与可用性

3、进行分布处理

4、进行实时控制或集中汇总

5、其他用途

(四)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按通信距离的远近分:

(1)广域网(2)城域网(3)局域网.按交换技术的不同分:

(1)线路交换网(2)分组交换网

3.按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分:

(1)总线网(2)环形(3)星形网

4.按传输媒体的不同分:

(1)有线网(2)无线网

5.其他分类:

(1)公共数据网(2)专用网(3)音频线路网(4)高速线路网等

(五)Outlook Express的配置及收发邮件的方法

电子邮件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新型通信手段,它既改变了人们传统的通信方式,也改变了人们关于距离的概念。电子邮件(E-Mail)是Internet上使用得最广泛的一种服务。

七、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2003的使用

FrontPage 2003 是一种网站创建和管理程序,可帮助您创建功能强大的网站。FrontPage 2003 提供了功能增强的设计环境、新的布局和设计工具、模板以及改进的主题 — 这一切都旨在帮助实现您的网站设想,而且您无须掌握 HTML 知识。FrontPage 2003 提供了一个功能增强的创作环境,具有新的图形功能、规则的 HTML 以及更多基于代码的控件。

八、数据库原理与Access2003的使用Access2003在很多地方得到广泛使用,例如小型企业,大公司的部门,和喜爱编程的开发人员专门利用它来制作处理数据的桌面系统。它的使用方便程度和强大的设计工具为初级程序员提供许多功能。Accesss2003能有效的组织、管理和共享数据库信息,能把数据库信息与web结合在一起,实现数据库信息的共享。同实,Access概念清晰,简单易学、实用是适合企业管理人员、数据库管理员使用的首选。我觉得学习了这个,对我参加工作后制表、创建查询、数据分析和材料演示都有很大的作用,这样,我们能更清楚的了解信息并进行分析。

九、信息安全基础

(一)病毒的危害

1. 减少存储器的可用空间;2.使用无效的指令串与正常运行程序争夺CPU时间;3.破坏存储器中的数据信息;4.破坏相连网络中的各项资源;(5)构成系统死循环;6.肆意更改、破坏各类文件和数据;7.破坏系统I/O功能;8.彻底毁灭软件系统。9.用借读数据更改主板上可檫写型BIOS芯片,造成系统崩溃或主板损坏;10.造成磁头在硬盘某些点上死读,从而破坏硬盘。计算机病毒通过这几种危害形式,给计算机造成的灾害是巨大的。这方面的事例数不胜数。

(二)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同打开了的潘多拉魔盒,计算机系统的互联,在大大扩展信息资源的共享空间的同时,也将其本身暴露在更多恶意攻击之下。如何保证网络信息存储、处理的安全和信息传输的安全的问题,就是我们所谓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是指防止信息财产被故意的或偶然的非法授权泄露、更改、破坏或使信息被非法系统辩识、控制;确保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信息安全包括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网络安全、病毒防护、访问控制、加密和鉴别七个方面。

篇3:浅析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

一、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问题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主要为刚刚进入学校的学生开设。教学对象的计算机水平表现出参差不齐的特点。部分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就已经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水平, 而部分来自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偏远地区的学生则没有任何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这种现象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任课教师往往有顾此失彼的感觉, 将知识讲得过于简单, 就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将知识讲得过于深入, 则导致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跟上学习步伐。因此, 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应以教学对象的能力作为导向, 实施个性化教学,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整体学习质量的提升。

二、将能力作为导向的具体教学实践

1. 合理进行教材选编。目前, 高职院校选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具有多样性, 但是多数教材均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能力存在的差异性和学生发展需求存在的差异性。教材内容较为单一, 结构缺乏合理性。在教材中所应用到的案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工作缺乏联系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未能得到有效激发。因此, 将提升学生能力作为导向的教学需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计算机发展态势作为主要依据进行教材选编。在选用教材过程中, 对本校新生的基础知识和特点进行全面分析, 自编或者选用难度适中的教材;在对教材进行编写或者选择的过程中应对各个专业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充分考虑, 保证教材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层次性;积极建立起与教材配套的辅助性教材, 如教学网站、电子教案等, 构建积极立体化教材。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中应能够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成长需求, 在教学内容上可分为基础和高级两大模块。所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均需掌握基础模块中的相关知识, 高级模块则是知识的深化和延伸。同时, 实际教学过程中须有机结合教、学、做的内容, 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2. 优化教学模式。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应实施分层次教学、任务驱动教学以及开放式教学模式。首先, 以班级为单位的动态分层模式, 班级内以实施隐式分层, 以专业特征作为根据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以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作为主要根据进行教学班分层, 然后对各班级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教学方式;以学生心理、教学大纲、知识结构作为根据,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个性化教学目标;以专业特征、学生成长需求作为根据安排不同的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其次, 积极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首先充分结合各个学习领域中的具体内容进行教学情境创设, 实施情境教学。然后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 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发展需求, 使其明确学习目标。最后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 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并引导其独立进行合作学习。

3. 创新教学手段。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灵活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其创新意识。因此,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充分发挥创新思维, 应用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手段实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灵活应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项目驱动等多种教学手段。案例分析法可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 提高其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WORD、EXCEL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将具有典型性的数据处理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加强对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为学生创设逼真的数据处理情境, 使学生在情境教学中准确把握学习重点和难点, 进而掌握关键知识和操作技巧。而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分组讨论法, 可为学生创造更多相互沟通交流的机会, 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加有效地实现,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促进知识得到有效延伸。项目驱动法可更好地对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进行培养, 提高其动手能力。

篇4: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改实践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方法;教改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108-02

21世纪是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基础,大数据、云计算等为标志的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的技术基础是计算机、通信和控制技术,而其中,最基础的是计算机。计算机科学已成为支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最重要的信息基础科学,计算机科学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力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满足信息化社会人才需求的基本途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教育。在高等学校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公共基础必修课。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应用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的竞争力。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形势

目前,西安石油大学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两门课程,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环境,上机操作实践机房建设也具备相应的规模。然而,由于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和学生数量的增加,旧的教学模式越来越显示出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一部分新生的计算机使用水平较高,但由于生源地和家庭经济发展背景的不同,又有一部分学生计算机使用水平较低。这就造成一部分教学内容对于计算机使用水平较高的学生显得不必要,而对计算机水平较低学生来说又显得很有必要。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

2.随着学生人数增加,本课程教学工作量越来越大,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目前西安石油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授课学生在4500人~4800人之间,而任课教师只有9人,教学任务繁重,对教师潜在教学水平的充分发挥和专业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3.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具有一定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新生的基数越来越大,教学资源的开销也越来越大,直接冲击着课程内容的必要性、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因此,如何避免已经具有一定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新生重复参加学习,减少教学资源占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基于“1+X”体系的分层次教学模式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基本上分为计算机大公共课、计算机小公共课与计算机知识背景专业课三个层次,分别对应计算机基础层次课程、技术层次课程和综合应用层次课程。其实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发布的《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中,就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这三个层次,其中“基础层次”课程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当时称为“计算机文化基础”,加“文化”的目的是强调计算机普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个层次的教学目的是使大学新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方面达标,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和计算思维意识,应对信息化社会的基本要求。

计算机“技术层次”包括四大类与非计算机专业应用相关的计算机技术领域,分别是计算技术、数据技术、网络技术和设计技术综合应用,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与先进工具解决本专业与相关领域问题的初步能力。

计算机“应用层次”包括面向不同学科专业门类的综合技术应用课程,教学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课程定位在综合应用的通用方法层面。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专业设置不断增多,计算机应用课程也随之增加,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2006年教育部高教司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要求》(简称“白皮书”),提出11条建议,确立“3个层次”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知识结构的总体构架,构建“1+X”的课程设置方案,设置大学计算机基础等6门核心课程,即一门大学计算机基础加6门其他计算机课程。

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完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形成了基本完整的“1+X”课程教学体系。其中,面向全校学生的第一层次计算机大公共课是大学计算机基础;面向不同专业大类的第二层次是计算机小公共课有程序设计语言C、程序设计语言VB和程序设计语言Fortran,计算机硬件基础、数据库应用基础和软件技术基础也是属于这个层次的课程;第三层次是各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由各专业院系自己开设,尽管不属于计算机公共课范围,课程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提高。

三、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采用以配套教材、网络课件、网上资源为基础,以在线答疑、在线作业、在线考试为补充的教学实践模式。其充分利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特点,把教学要求和目标,与教学过程、考核过程、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相结合,从而整体优化教学,充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一)学生分层教学

对学生进行分层的目的,是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时,用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系统对新生进行一次计算机操作实践考试,从而实现分层。考试形式为上机考试,考试内容为Windows、Word和Excel的基本操作和文本录入。根据考试结果将学生分为A、B两个层次,A层为通过考试标准分数线的学生,这一层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经验,计算机水平相对较高;其余没有达到标准成绩线的学生为B层,这一层的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相对较低。

同时,为了实现学生分层教学,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内容,另一部分为计算机操作实践部分内容,并作为两门课程或教学环节进行管理。这样就实现了不同层次学生选择不同部分的教学内容,从而达到了按层分级教学的目的,最终达到统一的教学目标要求。

(二)注重课堂教学,贯通两个层次教学内容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要充分用好现代化教学设备,比较全面地讲述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重要概念,并注意与计算机操作实践课程内容的贯通和为程序设计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课堂教学有助于老师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能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认识计算机,应用计算机,产生计算机程序设计冲动和欲望,促进学生在计算机与信息方面的基本素质的提高,使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大学生应有的水准。

(三)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前身是“计算机文化基础”,2006年教育部“白皮书”发布后,改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增加了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原理和多媒体原理等内容,提高了课程的难度,但同时又取消了Office软件操作的内容。在2008年的教学评估中,本课程暴露出了教学内容定位偏差的严重问题,理论内容多,实践环节少,缺少Office软件操作的教学内容。2009年增加了Office软件操作的教学内容,又出现了课时不够的问题,鉴于此,2010年初组织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改项目,并根据36学时教学要求,确定了现在的课程内容。2013年又修订出版本教材,将Office升级为2010版,以适应新的需要。

(四)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需要,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自主开发了基于C语言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网络平台主要由网络课件、网络资源、在线答疑、在线作业等部分构成,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课余自主学习,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考核方法与考试系统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采用分类考核的方式。A类学生免修计算机操作实践部分内容,只修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内容;B类学生修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操作实践两部分内容。课程结束后,两门课程一并安排用在线考试系统测试,由考试系统分别给出两门课程百分制成绩,总成绩由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汇总而成。

考试系统能够很好地检测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技能,更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且操作方便,考试过程本身也是学生操作技能的表现。自动评分系统极大地减轻了教师阅卷的负担。

四、结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不断地改进、完善各个教学环节,使之更加合理和系统化。在网络普及发展的今天,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要顺应信息社会的变革,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网络教学资源,以传统教材、网络课件、网络资源为基础,通过多种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的优化组合,不断提高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杜鹏.算机基础课程“1+X”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8):38-41.

[2] 吕俊.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养成[J].计算机教育,2013(5):44-46.

[3]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委员会编制.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

篇5:计算机基础实践报告

综合设计型实践教学课题设计报告

专业班级: 城规091 学号: 200911002107 姓名: 呵呵 课题名称: 我的家乡

一、综合设计概述

本次综合设计主要是实现教学管理系统中的部分功能,掌握演示文稿的创建方法,利用PPT学习、熟练操作等功能。

二、幻灯片设计

大理古城简称叶榆,又称紫城,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今城之西三塔附近),为其新都。现在的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方圆十二里,城墙高二丈五尺,厚二丈东西南北 各设一门,均有城楼,四角还有角楼。解放初,城墙均被拆毁。1982年,重修南城门,门头“大理”二字是集郭沫若书法而成。由南城门进城,一条直通北门的复兴路,成了繁华的街市,沿街店 铺比肩而设,出售大理石、扎染等民族工艺品及珠宝玉石。街巷间一些老宅,也仍可寻昔日风貌,庭院里花木扶疏,鸟鸣声声,户外溪渠流水淙淙。“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的景象依然。古城内东西走向的护国路,被称为“洋人街”。2 这里一家接一家的中西餐馆、咖啡馆、茶馆及工艺品商店,招牌、广告多用洋文书写,吸着金发碧眼的“老外”,在这里流连踯躅,寻找东方古韵,渐成一道别致的风景。

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大理古城为人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理城的城区道路仍保持着明、清以来的棋盘式方格网结构,素有九街十八巷之称。南北对峙的两座城楼被修复一新。

城内由南到北,一条大街横贯其中,深街幽巷,由西到东纵横交错,全城清一色的清瓦屋面,鹅卵石堆砌的墙壁,显示着大理的古朴、别致。3

养花种树,已成为传统的习俗,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大小不等的花园,名贵的大理山茶花、杜鹃花,争奇斗艳、傲雪开放,各种红花绿划伸出墙外,连成一条条花巷,芬芳的花香四时不绝,弥漫了全城。清洌的泉水,从苍山上流进城里,穿街绕巷,经过一家家门前,洗净污垢污染,大街小巷,叮咚的水声不绝于耳,如弹奏的三弦。“家家流水,户户养花”名不虚传。

历史悠久,极负盛名的一年一度民族传统盛会“三月街”,就在城西的苍山脚下举行。

云南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的“世祖皇帝平云南碑”,就耸立在三月街街场上。

在古城西北1公里处,就是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大理三塔,与古城西南角的弘圣寺一塔遥遥相对,为古城增添了一层灿烂的色彩。

大理景点先不急,先看一下大理火车站附近的风光。

大理火车站前:

五朵金花,大理是《五朵金花》的故乡: 很多建筑都喜欢顶个球,叫它夜明珠吧:

夜明珠上俯视:

(正前方为火车站)

大理的景点有古城,崇圣寺三塔,蝴蝶泉,洱海。

古城:

三塔

蝴蝶泉

洱海

三、演示文稿功能描述

幻灯片中包含各类文本、图片、剪贴画等,应用各种添加效果(飞入、强调、退出等)使其更生动的表现家乡的美。

四、总结和体会

篇6: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改实践

21世纪是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基础,大数据、云计算等为标志的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的技术基础是计算机、通信和控制技术,而其中,最基础的是计算机。计算机科学已成为支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最重要的信息基础科学,计算机科学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力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满足信息化社会人才需求的基本途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教育。在高等学校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公共基础必修课。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应用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的竞争力。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形势

目前,西安石油大学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两门课程,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环境,上机操作实践机房建设也具备相应的规模。然而,由于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和学生数量的增加,旧的教学模式越来越显示出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一部分新生的计算机使用水平较高,但由于生源地和家庭经济发展背景的不同,又有一部分学生计算机使用水平较低。这就造成一部分教学内容对于计算机使用水平较高的学生显得不必要,而对计算机水平较低学生来说又显得很有必要。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

2.随着学生人数增加,本课程教学工作量越来越大,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目前西安石油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授课学生在4500人~4800人之间,而任课教师只有9人,教学任务繁重,对教师潜在教学水平的充分发挥和专业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3.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具有一定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新生的基数越来越大,教学资源的开销也越来越大,直接冲击着课程内容的必要性、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因此,如何避免已经具有一定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新生重复参加学习,减少教学资源占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基于“1+X”体系的分层次教学模式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基本上分为计算机大公共课、计算机小公共课与计算机知识背景专业课三个层次,分别对应计算机基础层次课程、技术层次课程和综合应用层次课程。其实教育部高教司发布的《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中,就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这三个层次,其中“基础层次”课程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当时称为“计算机文化基础”,加“文化”的目的是强调计算机普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个层次的教学目的是使大学新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方面达标,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和计算思维意识,应对信息化社会的基本要求。

计算机“技术层次”包括四大类与非计算机专业应用相关的计算机技术领域,分别是计算技术、数据技术、网络技术和设计技术综合应用,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与先进工具解决本专业与相关领域问题的初步能力。

计算机“应用层次”包括面向不同学科专业门类的综合技术应用课程,教学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课程定位在综合应用的通用方法层面。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专业设置不断增多,计算机应用课程也随之增加,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教育部高教司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要求》(简称“白皮书”),提出11条建议,确立“3个层次”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知识结构的总体构架,构建“1+X”的课程设置方案,设置大学计算机基础等6门核心课程,即一门大学计算机基础加6门其他计算机课程。

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完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形成了基本完整的“1+X”课程教学体系。其中,面向全校学生的第一层次计算机大公共课是大学计算机基础;面向不同专业大类的第二层次是计算机小公共课有程序设计语言C、程序设计语言VB和程序设计语言Fortran,计算机硬件基础、数据库应用基础和软件技术基础也是属于这个层次的课程;第三层次是各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由各专业院系自己开设,尽管不属于计算机公共课范围,课程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提高。

三、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采用以配套教材、网络课件、网上资源为基础,以在线答疑、在线作业、在线考试为补充的教学实践模式。其充分利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特点,把教学要求和目标,与教学过程、考核过程、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相结合,从而整体优化教学,充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一)学生分层教学

对学生进行分层的目的,是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时,用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系统对新生进行一次计算机操作实践考试,从而实现分层。考试形式为上机考试,考试内容为Windows、Word和Excel的基本操作和文本录入。根据考试结果将学生分为A、B两个层次,A层为通过考试标准分数线的学生,这一层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经验,计算机水平相对较高;其余没有达到标准成绩线的学生为B层,这一层的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相对较低。

同时,为了实现学生分层教学,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内容,另一部分为计算机操作实践部分内容,并作为两门课程或教学环节进行管理。这样就实现了不同层次学生选择不同部分的教学内容,从而达到了按层分级教学的目的,最终达到统一的教学目标要求。 (二)注重课堂教学,贯通两个层次教学内容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要充分用好现代化教学设备,比较全面地讲述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重要概念,并注意与计算机操作实践课程内容的贯通和为程序设计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课堂教学有助于老师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能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认识计算机,应用计算机,产生计算机程序设计冲动和欲望,促进学生在计算机与信息方面的基本素质的提高,使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大学生应有的水准。

(三)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前身是“计算机文化基础”,20教育部“白皮书”发布后,改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增加了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原理和多媒体原理等内容,提高了课程的难度,但同时又取消了Office软件操作的内容。在的教学评估中,本课程暴露出了教学内容定位偏差的严重问题,理论内容多,实践环节少,缺少Office软件操作的教学内容。增加了Office软件操作的教学内容,又出现了课时不够的问题,鉴于此,初组织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改项目,并根据36学时教学要求,确定了现在的课程内容。又修订出版本教材,将Office升级为版,以适应新的需要。

(四)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需要,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自主开发了基于C语言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网络平台主要由网络课件、网络资源、在线答疑、在线作业等部分构成,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课余自主学习,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考核方法与考试系统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采用分类考核的方式。A类学生免修计算机操作实践部分内容,只修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内容;B类学生修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操作实践两部分内容。课程结束后,两门课程一并安排用在线考试系统测试,由考试系统分别给出两门课程百分制成绩,总成绩由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汇总而成。

考试系统能够很好地检测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技能,更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且操作方便,考试过程本身也是学生操作技能的表现。自动评分系统极大地减轻了教师阅卷的负担。

四、结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不断地改进、完善各个教学环节,使之更加合理和系统化。在网络普及发展的今天,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要顺应信息社会的变革,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网络教学资源,以传统教材、网络课件、网络资源为基础,通过多种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的优化组合,不断提高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公司保安个人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形容春天的优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