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2023-02-28

1 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

1.1 教学手段

2005年, 我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将集中授课和上机实践统一在计算机机房, 从“计算机+大屏幕投影”过渡到“多媒体+机房”, 实现了“视、听、练”三方面结合, 注重在教与学的关系中体验“双主教学”, 即不完全以教师为中心, 也不完全以学生为中心, 在多媒体计算机机房中, 一些内容是以教师讲授为主, 使用大屏幕或教学管理软件, 讲解教学内容, 例如计算机基础知识、进制之间的转换等;而有一些内容的讲授可以实现学生为主体, 例如excel工作表格式化等。

1.2 教学方法

实施“精讲多练、讲练交替”的模式, 并引入了“NIT”模块化教学、交互式教学等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 构建新型学习模式。

(1) 实施“精讲多练、讲练交替”。在精讲的基础上, 要加强练习, 反复练习。而“讲练交替”在计算机机房中很容易实现, 教师每次课前设计好“交替”的结合点, 再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和问题进行及时调整。

(2) 引入“NIT”模块化教学。“NIT”是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推出并主办的计算机技能培训与考试系统。在模块化教学中, 我们在Word、Excel、Power Point三个模块中设计大作业, 由教师引导完成。2007年, 学院还开发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客观题考试系统, 学生登陆系统后可以完成所有基础知识的复习。

(3) 交互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究创新”。例如在课堂练习中, 可以让一个学生在教师机上做题, 由教师提出问题, 让学生自己分析并解决问题。而其他同学在这个过程中, 会产生与这个同学比较的心理, 这样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 在课程大作业中, 也可以让学生演示自己的作品, 分享学习心得。

2 教师管理的改革

通过教师的合理聘任和培养, 来营造教学研究的氛围, 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提升教师的基本素养。

2.1 合理选聘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005年改革初期, 教研室要求任课教师所教学生首次过级率不低于80%。对达不到要求的任课教师, 在下一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安排时, 不再续聘;对达到100%过级率的教师在全院推广教学经验。通过两年的改革, 我院教学质量有显著提高, 2007年1月学生首次过级率达到97.58%, 优秀率达到30.47%。

2.2 加强管理和培养

计算机系教学副主任作为教研室的负责人, 通过教研活动和日常检查加强教师管理。首先是在开学前、期中、考试前进行三次较大的教研活动, 在活动中提出要求、交流经验、总结提高;其次是通过加强授课进度、教案、讲义、听课等日常检查, 发现并解决问题。此外, 我院有很多青年教师担任该课程的教学任务, 因此在选聘中, 对于初次登讲台的教师严格把关, 培养其达到一个教师的基本条件后才承担教学任务。另外, 从2007年开始, 所有青年老师参加集体备课, 讨论教学过程中的教材、学生、练习等问题, 把共性问题一起解决, 个别问题进行探讨。

3 教学内容的改革

高职不同于本科的特点有:一是培养应用性人才;二是学时较少;三是学生整体素质相对较低。针对这些特点, 我们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

3.1 统一课程教学大纲, 独立授课计划

在考试大纲的要求下, 我们统一课程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目标, 但不统一授课计划。教研室要求教师上课前, 从学生教育背景等方面调研, 分析学生特点, 制定出合适的授课计划。当然授课计划不能偏离考试大纲和课程教学大纲。

3.2 内容调整

根据市教委对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和考核的统一要求, 确定了教学主要内容。从应试角度, 增强考试题库练习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从应用角度, 在Word、Excel和Power Point三部分按照“NIT”模块化教学原则, 增加了课程大作业内容。Word部分主要是制作求职简历和信息小报, 达到文字处理的基本技能;Excel部分主要是提供原始数据, 要求学生去分析和处理这些数据;Power Point部分由学生自己确定主题, 用图形、文字和音乐等载体, 说明或展示一个主题。

4 教学效果

教改前, 2004年12月考试首次过级率 (全市合格率为82%, 其中5所90%) :国贸系66.4%, 工商系75.9%, 计算机系84.3%, 外语系85.3%。

教改中期2007年1月考试首次过级率:国贸系97.3%, 工商系97.3%, 计算机系100%, 外语系96.4%。

5 以后改革努力的方向

5.1 实现分级教学

分级教学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改革, 将学生教学目标分级、教学内容分级, 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在高职院校, 复杂的生源给组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如果教学起点低, 有基础的学生得不到新知识, 就会厌学;而如果教学起点过高, 那没有基础的学生跟不上教学, 会恶性循环, 整体教学水平难以提高。因此, 分级教学可以通过学生上机测试实现, 测试合格的学生, 免修此门课程, 不合格的学生再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区分。

5.2 健全网络化教学

网络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 学生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利用网络中提供的资源在课下继续学习, 如上机指导、视频教学、软件使用和下载、素材习题下载、阶段测试等。实现网络化教学, 有利于分级教学,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目前, 我院计算机制图、物业管理市场等精品课在学院网站上已经实现了网络教学的功能, 今后,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网络化教学也成为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5.3 逐步取消统一考试

高职高专的统一考试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起到了衡量监督的作用, 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建设。

但在教学改革过程中, 我们也发现统一考试存在的弊端:

(1) 统一考试的内容和当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相适应, 学生为应试不得不学习一些过时的内容, 这不利于学生计算机素质的培养。

(2) 迫于过级率的压力, 个别教师在授课中过分强调了学生的应试技能, 没有认真的实施教学改革, 容易造成高分低能的教学效果, 达不到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改革目标。

(3) 在这个考试中, 学生拿到的证书是市级技能证书, 对外地学生来讲, 这个证书不如国家级证书有说服力。

随着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水平的提高, 今后改革的方向是:淡化考试的作用, 逐步取消统一考试。这种考试可以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 而不是硬性要求, 应该由学院自己决定是否参加。

摘要:计算机应用技能是学生职业能力中的第一个重要的基础技能。为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 结合建院以来的教学经验, 从2005年我院逐步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和实践。

关键词:自我学习能力,双主教学,NIT,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4 (简称CFC2004) 课题成果, 2004.

[2] 刘超, 薛永春.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高职教育的特点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006.

[3] 北方教育网.关于计算机普及教育的几个问题, 2006.

[4] 伏秋平.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与学的改革, 2007.

上一篇:"营改增"后物流企业的应变措施下一篇:论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特色化——以云南省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