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研发岗劳动合同

2024-06-19

it研发岗劳动合同(精选3篇)

篇1:it研发岗劳动合同

2017年度人工作总结

忙忙碌碌间,一年时间匆匆而过,对我个人而言,十二月份也是我来到XXX公司的第三个月。作为一名刚入职的新员工,尽管刚走进一个新的工作环境,周围的一切都是陌生的,但我很快适应了这的环境和熟悉了这份工作,这将是我职业生涯新的起点,我对此也十分珍惜,尽最大努力去做好这一工作。下面就我入职这二个多月的工作和学习进行下回顾和总结。

一、虚心请教、努力学习。作为一名刚入职的新人来说主要还是以学习为主,所以来到部门后我首先的工作就是跟着研发部门的同事学习测试HR系统,加深对系统功能的了解,熟悉公司产品的结构,控制流程,在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时,我就积极的向领导和同事请教。然后是来到中铝HR项目组,在项目组的这段期间,我学到了大量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专业技能,从linxu小白到现在的熟练使用;学会了如何通过润乾报表工具制作一个精美的报表;参与了验收文档的修订工作学到了文档的规范格式以及写文档时需要抱有的严谨态度;运维过程中也见识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对系统的使用也越来越熟练。这个学习过程中经理老刘和同事小井给予了我非常多的指导和帮助,还有部门Q群中很多没见过的同事对我的问题也是耐心解答从不藏私,非常感谢,心存感激。

二、遵守制度、服从安排。严格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在这段时间内从未出现迟到早退现象。我对领导的安排是完全的服从,并不折不扣的执行,对于自己不会的工作我也主动的去承担,争取能够更多的为领导和同事分担工作,快速的提高自己,胜任自己的岗位。我始终以一个学徒的身份向他们请教工作中的经验。

三、辞旧迎新,展望未来。通过这段时间的工作,我发现了自身存在的很多缺点与不足。例如很多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在处理上事情上的方法不够成熟,经验不够丰富,做不到统筹规划等。展望2018年,除了一如既往地听从各级领导安排,虚心向各位领导和同事学习外,还应该加强与其他同事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总结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逐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更好的为公司服务。

总体来说,我对2018年充满了期望,新年新气象,希望在2018年里,大家相互共勉,共同打造更美好的未来。

篇2:IT企业研发人员的职业生涯管理

IT企业是以人力资本的素质和技能为先决条件的,高知型人才对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IT企业作为知识密集型高科技型企业,决定了其人才结构中高素质人才和年青人居多,企业中研发人员比例很高。比起普通的人,这些人才更加注重自己的职业发展和成就感。因此企业对研发人员的职业生涯进行管理,不仅对企业招人、留人和企业发展都有显著作用,更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1 IT企业研发人员职业生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IT企业不重视职业生涯管理,人才流失严重

众所周知,人才对IT企业是至关重要,特别是研发人员,他们是知识型员工,是新技术的发明者和财富的创造者。我国大部分的IT企业是以高薪吸引人才,他们认为这些员工只重视物质上的需要,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管理是浪费时间和成本的。美国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以大量实证研究发现,知识型员工注重的四个激励因素及其比重依次为:个人成长(占33.74%)、工作自主(占30.51%)、业务成就(占28.69%)和金钱财富(占7.07%)。由此不难看出,研发人员对于个人成长是相当重视的,比起物质,他们更注重个人发展[2]。当然还有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引入职业生涯管理,但只是盲目引入西方企业职业生涯管理制度,完全忽略自己企业和员工的特点,使其脱离实际,流于形式。

1.2 研发人员缺乏培训,阻碍职业生涯发展

《中国软件人才生存状况大调查》结果显示,许多研发人员 “无职业规划,无实现手段、无信心保障”。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IT企业发展特点造成的,IT企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技术更新换代很快,往往几年就是一个坎。但目前不少国内的IT企业,对研发人员往往只是使用但不培训,而培训作为一种新形式的人力资源投资,其效果很难在短期内见效,致使企业追求眼前利益,对培训投入太少,缺乏进行培训的专业人才、培训机构与知识技术。致使每次技术的更新往往都伴随着一大批研发人员的淘汰出局。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科技的迅猛发展,人才的巨大缺口已经成为了遏制IT企业持续发展的痛。这恰恰说明IT企业并不是不需要这些人员,只是他们对研发人员的需求提高了,他们现在需要的是真正有实力的工程师,不是初期的编码人员。大量的研发人员碰到技术发展的瓶颈,并阻碍其在工作岗位上的有效工作和个人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

1.3 研发人员的职业发展轨道单一化

IT企业没有提供多重的职业发展轨道,员工看不到长远目标和发展前景,对努力的方向与结果不明确,没有晋升机会,从而缺乏动力。IT企业员工是富有个性、追求自身价值、需求多重、流动频繁和工作自主的特殊的群体,这也决定了对于他们的管理和职业生涯规划及管理也应该具有特殊性。

一般来说,IT企业中研发人员可供选择的职业轨道包括技术专家、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技术专家是在技术中拥有一定技术专长,有很强创新能力的技术人员,要成为这样的专家除了自己拥有很强专业背景外还需要丰富的研发经验,要从普通研发人员上升到技术专业难度很大,数量比较少;管理人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和个人魅力,研发人员擅长技术,但缺乏管理经验和相关技能,要担任管理岗位也有一定难度;成为销售人员,需要很强的沟通能力,长期与机器打交道的研发人员在这个方面也是望尘莫及的。当然也有部分研发人员顺利转换到其他通道,但毕竟是少数,所以急需设计出更多的职业通道满足他们的需要。

2 结合我国IT企业实际,提出相关解决方法

2.1 了解研发人员的需求,加强职业生涯管理

首先要了解研发人员的需求必须对其进行调查,可以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盘点一起进行。在企业进行调查时,不仅要注意调查员工的个人素质(包括专业技术,管理能力,人际关系等素质)、职业动机(包括职业倾向,职业价值观等),还要了解员工的自我评价和员工自己对未来职业发展的看法。员工状况调查是进行职业道路规划的基础,很多企业由于不注意员工状况的调查,最终使职业道路规划变成空中楼阁。

其次,根据研发人员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研发人员采取不同职业生涯管理。比如纯粹做软件开发人员,如果数据方面的技术很强,可以考虑转向互联网搜索方向;如果在电子和通信设备方面有优势,可以从简单的程序开发转向通信产品的开发。而对ERP研发人员,他们是从事企业管理类软件的人员要求对财务、生产、销售等流程都有清楚地认识。IT企业的迅速发展和企业经营领域的不断拓展,为ERP的推广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事实上,一个从事企业管理类软件的研发人员完全可以胜任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在这一领域技术人员的前景可以说是非常广阔的。

2.2 完善研发人员的培训制度,加强职业生涯管理

职业生涯管理是指由企业建立职业通道,针对企业员工各自的能力特点及个性特征制定相应培养计划,以适应所在岗位对员工的要求,并帮助员工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以期达到职业生涯的顶峰[3]。企业现行研发人员培训一般都是基于绩效的改进和提高,而培训作为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实现方式,对企业的效用远不止于此。随着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进程加快,本土IT企业与外资IT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也日渐激烈。除了优厚的薪酬以及福利外,先进的培训理念也是外企招揽人才的“杀手锏”。

通过建立IT企业专用知识库,开发不同职位与发展通道的知识、能力胜任需求模块,以Intranet为平台,引导员工根据自身的胜任力情况以及各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自主、科学开展专业知识学习。还可针对某专题组织专业技术讲座、研讨会与短期培训,或通过项目合作方式在战略联盟间采取以工代训、共同培养等方法,强化专业知识结构的更新与提升。同时为有发展潜质的员工提供通用知识培训或教育支助,包括学费报销、与高校委托代培等。

在培训制度中引入导师制(tutors)[4]。主要是在各岗位上选取有经验的业务骨干作为导师人选,并将新人的培养作为其绩效指标之一,可采取类似高校导师-学生课题组模式。该阶段的导师制主要在于引导、锻炼、培训新员工,因此可采取一名导师多名学生的方式,但比例不宜超过1∶3。这种制度可采取个别辅导方式获取员工的培训需求及直接施与培训,可提高培训效果,为研发未来职业生涯做好铺垫。

2.3 完善研发人员职业生涯管理体制,加强职业生涯管理

首先对员工各个职业生涯时期进行管理,确定各个时期的主导任务。在入职期,为员工设计岗位目标,技能目标,并规定完善时间,配合相应培训;在适应期,除工作规划外,人际沟通目标及其他能力目标确定;成熟期,关注员工未来职业方向,帮助员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通道;稳定期,帮助员工检查自己的职业通道的正确性及二次选择,并做好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衰退期,开展职业咨询和安置。

其次,设置与实施更多的职业通道,更好激发员工积极性。可设计管理、研发、技术、项目、业务、服务类发展通道,并依据每条通道上的员工数、年龄梯次、专业层次设置对应的发展阶梯[5]。同时,还应明确各发展通道间转换的要求与方法,如任职时限、经历,知识结构、专业要求,转岗实习、跟岗代训等,对于相关性小的发展通道,转换门槛与配套要求须相应提高。比如华为公司就为研发人员设计了专业(技术)、管理、产品、市场等发展通道,任职时间按通道内晋升层次的升高相应延长,晋升前必须接受基于提升职位胜任力的培训并获得资格认证。特别为研发人员设置了项目经理这条通道,研发人员比较擅长技术和产品开发却不擅长沟通,而销售人员对产品和技术不太熟悉,但擅长与客户交流。为了让整个产品以快速准确速度推销出去,需要将两者优点结合,项目经理这个职位正是将销售人员带回的客户需求转换为技术语言,并做成方案和预算,再由销售人员反馈给客户,这样既解决了销售人员缺乏技术缺点,又为研发人员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吴国存.企业职业管理与雇员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35-40.

[2]张静.企业员工职业生涯管理探析[J].理论观察,2004(6):10-13.

[3]周文霞.职业生涯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30-40.

[4]高晓芹.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职业生涯管理[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4):6-8.

篇3:证券IT:自主研发价值凸显

经过几年的升级改造,证券IT系统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更重要的是,券商对IT的价值认知度正越来越高,而在软件与服务方面的自主创新也越来越深得人心。

金融危机的阴霾渐渐散去。2009年,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持下,中国率先迈出经济复苏的步伐,成功实现了8.7%的GDP增长,给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以极大鼓舞。在这种环境下,今年经济与股市运行中的流动性大体上将保持宽松,为股市的良好运行奠定了基础。

股市的平稳期正是券商们IT系统“大练兵”的时期,如今,各个证券机构都在“大展拳脚”。而有了证监会发布的一系列利好政策,券商对IT的投入已经一改往日“寒酸”形象,显得阔绰起来。然而,如何让IT紧扣业务环节,为业务更好地服务,甚至带来增值,是每个券商应该思考的。

“自主研发已经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在采访中,很多IT主管都向记者表示,虽然长期以来,券商的IT部门都只是被看做是维护IT系统稳定的技术支持部门,但近年来随着业务的不断创新,券商对IT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

过时的“自主研发成本说”

证券领域一直有一种“自主研发成本说”—假如证券公司选择自主开发应用系统,其成本必然高于从市场上购买一套成型的产品和采用请IT公司外包开发。证券公司并不适合自主开发应用系统几乎已经成了业内共识。“我能像IT服务商那样养着一大批系统维护人员吗?”只要谈起自主开发,绝大部分的证券公司都会抛出这样一个问题。

在过去以营业部为核心的应用系统年代里,证券公司已经普遍接受了这一“成本说”。而其影响之深,使绝大多数的证券公司放弃了自主建设信息应用系统的生产模式,目前大多数证券公司的IT产品和项目都由IT服务商提供。

但自主开发的成本一定会高于购买成型产品或服务外包吗?事实上也不乏相反的例子。中国民族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马光悌就表示,随着近年来业务的不断攀升,为日趋复杂的数据应用提供平台化的支持,在总结了报表、监管数据上传等应用的需求后,他们的IT管理部门开始着手进行后台数据中心的研发,计划打造统一的数据中心。如今数据中心一期已经投入使用,民族证券的客户数据、交易数据、财务数据等等已经跑在了这个“活的数据图书馆”里。

而针对“成本说”,马光悌也有自己的一笔账:“我们自己研发的数据中心一期投入约500万元,如果是系统提供商来提供的话,可能5000万元都不够。”2010年,民族证券的数据中心将完成二期和三期的开发,届时“这个系统在证券界将是独一无二的”。马光悌的观点是:在证券IT应用层面,除了主流的、比较困难的、自己开发不了的系统,其他的能够自己开发的,都尽量自己开发。

记者还从广东一家证券公司了解到,该公司想上一套集中式实时交易监控系统,如果向IT服务商购买,总投资将在270万元以上,还不包括对小型机等硬件的投资。“回想起以前有系统修改需求的时候,IT服务商也就是派上一个工程师在公司总部做两三个月,做一个集中式的监控系统就要花这么多钱吗?”该公司的IT部门经理决定自力更生试一试。

几个月以后,中央数据库做好了,整个公司近80个营业部的数据在两台PC服务器上就运转起来了。那么这家公司花在实时交易监控系统上的成本是多少呢?是两台PC服务器和8个软件开发工程师的工资待遇和管理成本。据该IT部门经理介绍,如果以每人每年10万元的费用来计算,每年的总人力资源成本是80万。按照成本核算的原理,即使是这8个技术人员在开发完集中式实时交易监控系统之后光吃饭不干活,270万元的投资也足够花费两年多的时间。

IT创新也是生产力

事实上“自主研发成本说”的背后所反映出来的是,与银行、保险等其他金融业态相比,券商对IT的投入意识曾一度落后。IT建设一直是被业务推着走,业务与IT技术的不平衡发展也是证券界一直存在的软肋。

2000年以来,随着经济的突飞猛进,券商也被动地经历了一系列的升级改造。而2006年的牛市来袭之后,“全民炒股”大有铺天盖地之势。为了保证客户资金安全,避免券商挪用客户资金,券商接受的客户资金被要求必须保存在银行,于是在监管部门要求下诞生了第三方存管系统; 2004年~2008年,随着证券业务种类多样化,又诞生了集合理财系统、投行系统、固定收益系统,以及目前正在建设当中的股指期货系统和融资融券系统。

短短20年时间,伴随着券商业务模式的变革,国内券商的IT系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却有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券商的IT建设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发展,但是当前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它制约着券商业务的创新和发展。比如国内券商的IT侧重在IT运维,主要精力投入在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方面,而忽略了自主开发能力的培养,在支持业务创新方面能力明显不足,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业务发展。

这一点,在证券IT打拼多年的马光悌深表认同。他还进一步指出,以前很多证券公司的管理层只关心业务发展,对IT了解不足,对IT在公司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够充分,缺乏IT治理的能力,也就没能有效地利用IT的价值。

但是,在IT投入少、队伍编制缺乏的情况下,证券业对IT的倚重程度却逐年递增。2006开始的牛市对IT系统进行了一次极限挑战,而2008年的奥运维稳、2009年的国庆维稳已经证明IT系统的稳定已经不仅是技术工作。

实际上,如今的证券系统已经容不得丝毫差错,一旦出现中断30分钟以上,就将酿成特大事故。而今天很多证券公司的核心系统往往是由各种硬件服务器,各种数据库和各种操作系统组成,发生故障的几率非常高。

对此,有业内专家指出,依托自己的研发力量,在关键应用层面自己开发,这样至少能在事故发生时,用最快的速度排除故障,因为自己清楚自己的系统。要是单纯依靠系统提供商,在时间上人家不会给你保证。

2009年6月23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了《证券公司网上证券信息系统技术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指引》的出台为证券IT的建设带来了规范化、安全化的发展之路。《指引》第四十一条指出,公司应根据实际情况配备足够的IT工作人员,并满足安全和岗位设置的有关要求,IT 工作人员总数原则上应不少于公司员工总人数的6%,并且期货公司IT工作人员总数应不少于3人。

从《指引》的表述中可以看出,6%的要求其实是一个下限。据记者了解,目前发达国家证券机构的技术人员多数已经达到了30%,甚至更高。对于勇于创新的券商,IT团队是关键的资源储备,IT开发能力强,才能打造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现在是谁注重IT,谁的后劲就会更足。

IT与业务平衡发展

事实上,除了《证券公司网上证券信息系统技术指引》,从 2009年开始,监管层已经针对券商出台了“营业部管理指引”、“集中交易安全管理技术指引”,以及“IT治理工作指引”等多项利好政策。

不仅如此,行业监管部门的领导也频频在各种场合表态:从当前资本市场业务运行看,业务与技术已经高度重合、混合、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业务离不开技术、技术本身也是业务。因此,高度重视技术人员的作用,加大信息技术投入,发挥技术部门在产品、业务创新方面参与、决策和实施的作用,既是各机构发展的需要,也是各机构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从这个角度上讲,IT系统维系的不是IT部门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整个公司的运营支撑,IT平台对于券商而言是整个公司业务正常运营和进行创新的舞台。就像去年行业里提出的服务转型、经纪人服务,券商已经认识到提供交易通道的传统商业模式已经无法肩负继续发展壮大的要求,佣金价格战很容易让整个行业失去活力。而客户服务如何实现,如何利用不同的通信渠道,如何整合公司内的各种资源产生创新产品、传递到客户手中,这都需要IT平台充分发挥作用。

IT公司可以通过上市获得回报,但就一家证券公司而言,IT价值如何衡量是一个长期的话题。应用系统的开发是智力产品,证券公司提供的每一种交易服务中都有IT部门的心血,如何平衡和激励业务与IT的共同发展?什么时候该搞自主研发?这些问题都需要证券业界管理层积极思考。

评论:深挖IT价值

中国台湾的证券公司IT应用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内地。以CRM为例,虽然在国内很多证券公司建立了CRM系统,但大同小异,多数仅仅是作为解答客户疑问的帮助平台; 而在中国台湾,CRM系统所发挥的作用已经远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查询平台了。

据记者了解,台湾富邦证券建立了公司统一的数据仓库,整合所有子公司的客户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了CRM系统,将客户信息、营销流程以及销售渠道进行整合以支持公司的交叉销售策略。此举不仅提高了营销的效率,缩短了反馈周期,而且真正利用CRM系统主动服务于客户,大大优化了客户体验,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也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事实上,一家证券公司要吸引客户来本公司开户,必须通过提供差异化的增值服务,形成公司的品牌和特色。在这个过程中,IT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民族证券总工程师马光悌也很认同深挖IT对于业务的价值。他说,国外券商对IT的重视程度相当高,有些IT技术甚至走在了业务的前面。而民族证券也开始把IT规划上升了一个层面,如今,他们正在进行CRM系统升级,除此之外,自主开发的数据中心的二期、三期今年也将完成。

近两年来,不断有国内一些证券公司组织公司骨干去中国台湾、美国和欧洲的金融机构学习其先进的经验,令人欣喜的是,其中也包括如何更有效地利用IT为公司创造更多价值。这至少表明,一些人已经意识到变革的必要性,不能像以前一样靠天吃饭,否则被淘汰只是早晚的事情。(文/刘丽丽)

链接:热点金融资讯

农行有望成全球最大IPO

近日,中国农业银行IPO承销商“选秀”水落石出。共有九家投行获选,中金同时位列H股和A股承销商之首。农行H股承销商6家,分别是中金、高盛、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银行、JP摩根、麦格理; A股承销商4家,分别是中金、中信、银河证券、国泰君安。瑞银和招商证券分别是H股和A股的财务顾问。

作为最后一家还未上市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农行IPO在千呼万唤之后,终于进入最后冲刺。在此之前,21家投资银行在北京东单农行总部向农行高管报告了香港H股发行计划; 隔日则有12家券商向农行报告了A股发行计划。

据记者了解,农行上市融资规模可能高达300亿美元, A股约占100亿美元,H股约占200亿美元,采用A+H形式,上市计划最快可于9月中旬进行。此规模将超过2006年工行上市时219亿美元的募资规模,也将超过2008年上市的VISA197亿美元的募资额,成为全球最大IPO。

人保财险农业保险保费规模居全球第三

近日,记者从中国保监会获悉,自2007年我国开展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以来,人保财险3年累计实现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57.58亿元,年均增长率58.52%,农业保险保费规模已居全球第三、亚洲第一。目前该公司开办的农险品种达到44个,业务范围基本覆盖了所有省(区、市),农险市场份额始终保持在50%以上。3年来,该公司累计承担种养两业风险责任4700亿元,保障农户超过2亿户次,承保种植业面积超过10亿亩,承保生猪及能繁母猪1.5亿头次,累计支付保险赔款90亿元。

上海32家银行送金融服务上门

近日记者从上海银监局获悉,上海32家中外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将从4月中旬到11月走进上海各大园区,为中小企业送金融服务上门。该活动由共青团上海市委、上海银监局和上海市金融工委联合主办,活动启动仪式将于4月13日在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举行。

上海银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相关银行将为中小企业融资答疑解惑,为拓展园区经济、创新小企业金融服务方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本次活动旨在为全市各类园区的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企业主、创业者提供辅导、咨询和服务搭建平台; 为银行业机构了解园区、走进企业,掌握企业的金融需求搭建平台; 为银行业机构互动交流提升对园区企业金融服务经验做法搭建平台。

重庆保协制定不良从业行为登记管理办法

重庆市保险行业协会制定的《银行专管员不良从业行为登记管理暂行办法》,一是明确禁止隐瞒投连险风险及费用扣除比例、引诱客户投保、擅自发布广告等10项不良从业行为。二是明确了5项处理措施,包括警告、除名、行业通报、列入重庆市银行保险从业人员灰名单以及报公安机关立案。同时,《办法》针对被列入行业灰名单的银行专管员规定了保险公司的三项责任:一是必须立即与被列入灰名单的专管员解除工作关系,不得再以任何形式接受其提供的业务并支付佣金; 二是不得聘用被列入灰名单的专管员; 三是如对应列入灰名单的专管员隐瞒不报,或在规定期限内仍聘用上述人员,经查实后,将对保险公司进行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 逾期不改的,按行业自律公约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长江证券拟设立光谷后援中心

长江证券近日发布公告称,为了满足监管机构和业务发展对 IT 基础设施、客户服务体系、客户档案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公司后台服务和管理的基础承载能力,公司拟在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光谷金融港设立光谷后援中心。

上一篇:国家扶贫日活动倡议书下一篇:增加美感度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