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标准

2024-06-27

新农村建设标准(通用10篇)

篇1:新农村建设标准

一、道路建设

(1)公路硬化(村道宽3.5m以上,社道宽3m以上,厚度20公分)50000元/公里;

(2)硬化通户路每米奖励10元;

二、民房打造

(1)房屋新建每间奖励200元(其它奖励标准与旧房装修一样);

(2)封檐座脊每间奖励30元;

(3)外墙贴磁砖每平方米奖励3元;

(4)外墙刷涂料、搓沙每平方米奖励2元;

(5)院坝硬化每平方米奖励8元;

(6)新修栏杆每米奖励4元;

(7)修建花台每平方米奖励4元;

三、一建四改

(1)改井一口奖励100元;

(2)改厕每户奖励100元;

(3)改圈每户奖励100元;

(4)改厨改灶每户奖励100元;

(5)修建沼气池每口奖励标准以农能办规定为准

四、水利设施(利用项目资金建设不予补助)

整治堰塘(鱼塘):面积1-2亩每口奖励元,面积2-3亩每口奖励4000元,面积3亩以上每口奖励6000元;

新修堰塘(鱼塘):面积1-2亩每口奖励10000元,面积2-3亩每口奖励20000元,面积3亩以上每口奖励30000元;(验收标准:塘堰硬化或石砌,边坡硬化表处,埂高不低于2m、蓄水深1.5m以上)

五、阵地建设(统一配置办公设施)

(1)村党支部活动阵地整修奖励15000元;

(2)村党支部活动阵地新建奖励30000元(纳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的不再重复奖励)。

[新农村建设补偿标准]

篇2:新农村建设标准

问题:

1.农业问题

(1)同二、三产业相比,农业投资周期长,资金周转缓慢,比较效益低,投资于农业的生产要素一般难以得到社会平均利润和平均劳动报酬,农业部门的盈利水平长期处于偏低状态,(2)农业受气候条件和其它自然力因素的影响极大,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农业生产效益的脆弱性、易损性要求有外部力量的扶持甚至救助。

2.农村问题

(1)农民还需要承担修路、办学、住房、养老等一系列公共福利性支出。

(2)农村公共服务的缺乏限制了农村发展的活力,也是导致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民看病难,吃药难,受教育难,上学难,社会保障难,文化享受难,这些都反映了农村公共服务缺乏。

3.农民问题

(1)生产经营权。自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农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约束力。农业长期实行统购包销制度,产品价格背离市场供求关系,农民没有生产自主权。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虽然农业生产开始面向市场,但粮食生产依然是一项硬性任务,农村支援城市的格局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等制度设计虽然有利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但长期实施却影响了农村发展与农民增收,造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

(2)生活迁徙权。以城乡分治、户口管制为特征的行政性分割制度使亿万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无法自由流动。

(3)农民自身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民整体文化程度低,整体素质不高,思维方式较为保守和僵化。

原因:

1.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缺乏制度基础。目前,我国人均占有耕地约1.4亩,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劳动力人均占有耕地是耕地面积较大国家的1%。如此的生产规模,即使搞成“绣花农业”,也无法实现整体的现代化。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存在诸多制度约束。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农民工的实际劳动小时工资只相当于城市职工的1/4。按国际通行惯例,一个地区最低工资标准大约相当于本地区社会平均工资的40%―60%。这种局面不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土地依法有序转让和形成规模经营。

2.农村发展长期存在金融服务的制度性缺失。从有关部门抽样调查的6个省12个乡镇看,近几年银行贷款几乎为“零”,信用社贷款平均每乡只有100万元左右。全国大部分乡级信用社事实上已经资不抵债,基本上失去了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功能。

3.农村发展缺乏公共财政的制度性保证。

(1)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投入短缺。长期的投入不足,使得乡村公路、小型农田水利、通讯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普遍落后。农村公共卫生建设欠账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刚刚起步,支农资金严重分散。

(2)免征农业税后,农民其他负担依然较为沉重。除了农业生产资料涨价过快以外,主要是教育、医疗负担重,农民“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的问题比较突出。

对策:

1.加快财政制度创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1)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投入,建立疾病防疫监控体系,防治农村地方病、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发生,加快解决农村改厕、改水、改灶问题,切实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

件。

(2)建立完善的农村教育投入机制。今明两年全部实现9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十一五”期间全部消灭农村中小学危房。同时,设立农民技术培训专项资金,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通过民办公助等方式,对青壮年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推进农业人口非农化进程。

(3)整合“三农”资金投入渠道。将目前分散为15个渠道的政府支农资金,按使用性质和方向进行调整。

(4)大力支持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增加农业科技及科研成果推广的投入。提高农业科技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形成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农业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补贴机制。

(5)逐步完善粮食生产补偿机制。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6)推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乡用”方式,以有效增强县域经济活力,提高服务“三农”的能力。

2.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从体制上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1)应加快改革以户口管制为标志的城乡分治二元体制,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从法规制度上为农民就业和有序流动创造条件。

(2)形成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尽快制定保护务工农民权益的法律法规,依法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建立农民工最低工资制度和工资发放保障机制,彻底解决务工农民工资偏低和工资拖欠问题。

(3)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务工农民与城市职工同工同酬,并积极探索建立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进得来、留得住、创得业”创造良好的社会制度环境。

3.建立有效的农村融资渠道,为农村农业发展提供基本的要素支持。

(1)加快改革农村信用社体制。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成果,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提高信用社对农户贷款的覆盖面。

(2)改造中国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应重新定位,使其从单纯的“粮食银行”转变为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进出口的综合型政策性银行。

(3)建立邮政储蓄资金的回流机制。借鉴国际经验,采取强制措施,实现农村资金的体内良性循环。

(4)完善农村信贷政策。可考虑适当调大农业贷款浮动利率的空间,以适应农村融资规模小、风险大的特点。可通过财政贴息制度和必要的税收优惠,支持农业项目开发。

(5)鼓励、支持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发展,培育农村民间金融机构。

4.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农民利益保护机制。

(1)农村基层政府的职能应尽快转变到维护社会稳定和组织引导农民进行新农村建设上来。

(2)把新农村建设纳入本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突出建设重点,区分轻重缓急,确保稳步推进。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扶持农村商品生产经营,着力扶持龙头企业,依靠市场力量实现规模经营;引导和鼓励支持农户根据自愿原则建立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由组织内成员共同完成从生产资料供应到农产品加工销售的全部过程。

篇3:农村学校实施美术新课程标准研究

一、加大农村基础美术教学的资金投入

和城市初中学校的美术教学情况相比, 部分农村学校美术教学设施明显不足。此外, 从教师的数量上看, 农村和城市也存在明显的差距。所以, 为了提高农村初中美术教学质量, 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要加大美术教育资金方面的投入, 既包括物品设施的置备, 也包括美术教学人才的引进。学校所在地政府也应该重视初中美术基础教育, 充分考查当地农村初中学校的基础美术教学情况及教学设施情况, 并且进行有针对性的资金补贴, 帮助有困难的学校购置教学用品及引进教学人才。需要注意的是, 在人才引进方面要严格把关, 注重教师素质, 引进美术专业能力和教学责任心较强的人才。在教学用品的购置方面, 应该根据学校不同年级的需求, 尽量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购置足够的画笔、画纸及颜料等。

二、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观念, 重视农村初中美术教育

教师与学生对待美术教育的观念, 是影响学生美术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受传统教育的影响, 部分教师和学生比较重视文化课的教育, 对美术等兴趣教育处于忽视的状态。这样的想法与新课标提出的要求相背离, 不利于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因此, 转变教师的观念尤为重要。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作为教师应该转变思想观念, 真正地重视美术教育工作,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了更好地实施农村初中学校的美术教育, 学校可以建立美术教学小组, 并设立组长负责总体引导美术教育工作, 对美术教师进行考核, 帮助美术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提升教学能力。学生作为美术教育的主体, 其对美术的学习观念直接影响美术教育的教学效果。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基础美术教育, 美术教师要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通过适当的方法让学生对美术提高兴趣, 转变学生对待美术的学习态度。例如, 可以在班级之间举办美术绘画比赛, 对表现优异的同学进行表彰和奖励, 将优秀的作品展示出来为学生树立榜样。这样一来, 便可以在学校中形成重视美术教育的氛围, 在良好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定会提高, 从而达到提升美术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改变教学方法, 有效提升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美术课堂与传统的文化课堂有所不同,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美术教学最重要的目标。首先, 教师要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在轻松的环境中, 学生更容易达到理想的学习状态, 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策略。幽默的语言, 亲切的笑容以及平等的师生关系, 都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氛围。教师要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引路人, 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见解, 勇于提出不同的问题, 这也能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能力。其次, 要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与合作, 共同参与课堂上的创造性活动。师生间良好的交往可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师生间相互交往与沟通其实就是美术知识学习的过程, 师生间通过沟通交流双方的观念, 彼此捕捉对方的想法, 实现共同进步。此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 关注学生的感受, 进行因材施教,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尊重学生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 有些学生即使非常积极地对待学习, 但是效果仍不是特别理想。针对这样的学生, 教师也要给予足够的肯定和鼓励, 让学生不至于丧失信心, 要鼓励其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再次, 要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 加强美术课堂教育的反思。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要尊重学生对知识的独特见解, 鼓励学生用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寻求答案, 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给予引导和肯定。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并进行合理的评价。此外, 教师还应该定期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成果进行评价, 找出自己在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不足, 并加以改进。

四、结束语

总之, 改进农村初中学校的美术教学, 是为农村学生提供综合发展的平台, 让农村学生不会因为教学设施和教学理念的落后而失去平等受教育的机会。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全方面发展的人才, 只有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 才能在当今社会有充足的发展空间。因此, 改进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学十分必要, 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 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罗才泉.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美术教学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 2012 (05) .

[2]杨思杰.新时期美术教育教学体系的反思与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 2015 (04) .

[3]陈健勇.农村美术教育现状及改革、发展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 2005.

篇4:实践是检验新农村建设的标准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到底情况如何,进展到什么程度,取得了什么效果,遇到哪些困难,解答这些问题不仅需要理论上的系统分析,更需要通过深入细致的实践调查,取得第一手的翔实资料,进行科学的评估,才能对我国新农村建设问题作出科学的判断和总结。

这些年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图书也出版了不少,有的从宏观战略上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问题,如(《新农村建设战略研究》,有的分专题研究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思路问题,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问题研究》;有的从实践案例角度,总结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经验,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调研汇集》;还有许多从部门、从地区的角度探讨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可谓林林总总。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对推动新农村建设都起到过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不断推进的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总结新经验、研究新问题、提出新对策,不断完善和丰富既有的理论成果,并以社会实践来检验理论成果,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体系。

由宋洪远等著,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农村建设:政策与实践》就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的阶段性成果,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的最终成果。

本书共分14章。不仅系统回顾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就、国外经验和典型案例,而且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素质等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探讨了通过完善财政支农政策、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增加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通过构建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等相关问题;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借鉴国外经验和我国实践推进新农村建设等理论问题,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分析;此外,还研究了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乡村治理和村民自治制度等改革问题,进一步完善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本书的突出特点,就是注重实践,注重实证研究。2007年8月-11月,该课题调研小组分别赴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开展实地调研,从县、乡、村三个层次,访谈了有关机构和人员,围绕新农村建设中的体制和政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此外,课题组还对安徽省、江苏省、吉林省和陕西省等四个省农村固定观察点的样本村、农户和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资料分析。2008年底,课题组完成大部分研究报告的初稿。2009年和2010年,课题组对新农村建设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专门进行了两次百县万户调查。还通过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进行农户问卷调查和政策落实情况调查,结合已有的公开研究成果、统计资料和相关数据等,系统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

《中国新农村建设:政策与实践》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科学性和实践性。其为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集体研究成果,课题研究结论及相关系列研究成果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律和建议,已成为党和政府制定新农村建设相关政策措施的重要参考,转化为指导各地新农村建设的政府决策,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例如,课题组的研究成果通过《中国农村研究》《农民日报》和《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等多种途径送达中央领导和省部级领导同志处,得到省部级以上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有很多政策建议已被有关部门吸收采纳。

篇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草基地。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常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篇6:新农村建设工作十个一标准

1、成立一个消防安全管理组织

2、建立一套防火检查制度

3、签订一份消防安全责任书

4、制定一份防火公约

5、购置一批灭火器材或消防车辆装备

6、建成一支专(兼)职或义务消防队伍

7、明确一名专(兼)职消防工作人员

8、设置一处消防水源

9、制作一块固定消防宣传图板

篇7:新农村建设标准

一、新农村建设宅基地有补偿吗

一看你们和村里签了协议没,有协议,按照协议办;二看你们当地政府是否出台相关政策没有,宅基地是免费提供还是按照建筑面积给与补贴。

二、农村的宅基地和房屋拆迁怎么补偿

1、农村的宅基地和房屋拆迁是分开补偿。“分开补偿”,是指土地补偿和地上附着物补偿的分离。农村宅基地产权归村集体所有,由村集体分配给村民使用,村民在宅基地上建房子居住。在遇到宅基地拆迁的时候,有两种补偿。

一是宅基地补偿,二是房屋补偿。由于宅基地的产权属于村集体,因此,这部分补偿归村集体所有,不会直接给宅基地使用人。而房屋的产权属于村民私有,因此房屋补偿归村民所有。村民的宅基地被征收后,如果没有其他宅基地,那么村集体要给村民重新分配宅基地,让村民在新的宅基地上建房子。

2、土地补偿的标的是土地使用权,一般分为2种形式:一是货币补偿,二是置换补偿。货币补偿就是根据相关补偿标准,对你的宅基地按每平方米多少钱直接付钱给你;置换补偿就是在规划的安置区域按不同低价折换成多少平方米对你进行安置。

还有就是房屋及地上附着物的补偿,这个补偿的标的是物产所有权,包含了你所有的房屋、构筑物、相关设施、树木蔬果等等,在补偿标准实施方案上应该是一栏一栏非常细非常清楚的,这个你可以向征地方要来看看。这项补偿一般就只有一种补偿方式了,就是货币补偿。

3、现行的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规定 征用土地的,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征用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

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照被征用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用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顷被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

4、房屋拆迁补偿价由宅基地区位补偿价、被拆迁房屋重置成新价构成。计算公式为: 房屋拆迁补偿=宅基地区位补偿价*宅基地面积+被拆迁房屋重置成新价

篇8:新农村建设标准

贫困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因为不同国家、不同时期, 甚至不同的人对于贫困的理解都有所不同。但贫困同时又是一个明确的概念, 即贫困表现为生活的困苦。贫困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中国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使用的贫困概念主要是指经济意义上的贫困, 而且强调的是绝对贫困, 一般指个人或家庭的收入不能达到所在社会“可接受生活标准”的一种生活状况。[1]随着社会的发展, “可接受生活标准”不断提高, 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对贫困的认识不断深化, 人们对于贫困的认识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收入和支出等概念。

伴随着二十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 中国在反贫困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 关于中国贫困人口规模和农村贫困发生率的估计数据却不一致。如在1995年, 关于中国农村贫困程度比较严肃的估计数至少有6种, 其中国家统计局估计的当年农村贫困人口发生率为7.1%, 其他估计数从8%到28.8%不等。近年来, 关于中国贫困程度的估计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和世界银行。在《2005年世界发展报告中》, 世界银行正式公布中国2001年的贫困发生率为:按1美元1天衡量为16.6%, 按2美元1天衡量为46.7%;而当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农村贫困发生率为:按我国定农村贫困标准衡量为3.1%, 按低收入标准衡量为9.7%。联合国发展计划署《2005年中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认为2004年中国贫困人口的估计数超过1亿, 而同年国家统计局估计的农村贫困人口数为2610万人, 处于低收入标准以下的人口为7658万。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差别, 是由于采用了不同的贫困标准。

二、农村贫困标准的重新审视

1.我国目前农村贫困标准的计算方法

(1) 农村贫困标准。我国农村贫困标准1985、1990、1994和1997年由国家统计局根据全国农村住户调查分户资料测定, 其他年份则使用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更新。我国贫困标准采用世界银行推荐的确定贫困线的马丁法进行测算的。具体步骤如下:①确定最低营养需求。根据营养专家建议, 我国采用每人每日2100大卡热量和50克蛋白质作为最低营养需求。②计算食物贫困线。根据20%最穷人口的实际消费价格和消费结构计算出能获得最低营养需求的食物支出, 该食物支出为食物贫困线。③计算非食物贫困线。采用马丁法, 利用计量方法找到“低”非食物贫困线和“高”非食物贫困线。④计算贫困线。食物贫困线+“低”非食物贫困线=低贫困线。达到低贫困线的农户, 能得到基本食物和一些最必须的非食物消费。在低贫困线上, 农户食物消费支出比例达到85%。食物贫困线+“高”非食物贫困线=高贫困线。⑤确定农村贫困标准。由于在上个世纪, 中国农村贫困面很大, 因而, 根据当时的情况, 确定低贫困线作为农村贫困标准, 用来衡量农村贫困, 反映贫困分布、特征和变化。

(2) 低收入标准。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01~2010) 》确定的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和帮助初步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增加收入, 巩固扶贫成果, 国家统计局采用马丁法测算农村低收入贫困标准, 即按照食物消费份额占总生活消费60%的假设, 确定出2000年的低收入贫困标准为865元, 以后年份则使用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调整。

2.1985年以来我国农村贫困标准

我国农村贫困标准从1985年的206元增加到2006年的693元 (见表1) , [3]农村贫困人口从1985年的1.25亿人下降到2006年底的2148万人, 农村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从14.8%下降到2.3%, 贫困人口规模逐渐减少。

单位: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

从2000年到2006年, 我国农村低收入标准分别为865元、872元、869元、882元和924元。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 (区、市) 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显示, 2006年末, 农村低收入人口为3550万人, 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3.7%。

3.制定我国农村新贫困标准的必要性

中国现行的农村贫困标准是根据20多年前的情况测算的,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居民消费和福利标准的变化, 目前这一贫困标准日益暴露出诸多弊端。

(1) 与国际通用的贫困标准相比, 中国的贫困标准明显偏低。虽然国家统计局在测定贫困标准时采用了世界银行的基本方法, 将维持人体生存的热量摄入量作为确定食物贫困线的主要标准, 没有合理考虑蛋白质及其他营养要素的需求, 因此最低营养需求实际上不足以维持人体的健康生存。我国现行的农村贫困标准只能提供每人每天2100大卡的热量和每人每天50克左右的蛋白质, [4]而维持健康生存最低需要是每人每天60克左右的蛋白质。因此, 这样的食物贫困线只能提供维持生存的“果腹”食品, 而无法提供维持健康生存的基本食品。在现有农村贫困标准水平上, 恩格尔系数高达85%, 在此基础上测定的低贫困线自然很低。世界银行的贫困标准是以1985年平价购买力即人均每天最低消费1美元 (按国际可比价格计算) , 年收入低于375美元即为贫困, 而2006年中国农村贫困标准是人均年收入693元, 即人均每天1.9元, 仅是国际绝对贫困标准的22.2%。在目前有贫困标准的60多个国家中, 中国的农村贫困标准是最低的。[5]

(2) 我国农村贫困标准多年未有实质性改变。图一显示了从1985年到2006年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的变化情况。上面的线是我国公布的名义农村贫困标准, 下面的线是利用1985年的农村居民消费不变价格对后来年份加以调整后的实际贫困标准。虽然名义贫困标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但实际农村贫困标准并未提高, 甚至还有所降低。这一点可以从观察实际贫困标准的变动趋势得到证实。正如图1所示, 1985年的农村贫困标准被确定为206元, 自1986年开始实际农村贫困标准均低于206元, 其中1989年更是低到164元。也就是说实际贫困标准多年来未有实质性的改变, 甚至还略有降低。从1985年到2006年, 农民人均实际纯收入增加了1.47倍, 其结果是农村贫困标准与人均纯收入的比率呈不断下降的趋势。1985年农村贫困标准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率为52%, 1992年下降到40%, 1998年下降到29%, 2006年进一步下降到19.3%。正如一些国际比较的研究结果显示的, 与其他国家相比, 中国农村贫困标准与收入的比例是最低的。[6]这种比较也引发了人们对我国目前农村贫困标准合理性的质疑。

(3) 从长期来看, 贫困标准的实质性水平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世界各国的反贫困经验表明,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导致贫困标准向更高层次发展。据美国人口普查局日前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 2006年美国个人贫困标准是10294美元, 人口贫困率从上年的12.6%下降到了12.3%。美国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是比较高的, 46%的贫困户拥有房产, 并且一个典型贫困户所拥有的房子, 平均有3个卧室、1个车库、1个阳台;97%贫困户家里有一部彩电, 50%有两部或更多彩电;76%有空调;75%有1辆车;30%有2辆车;73%有微波炉;62%有有线电视;33%有洗碗机。从营养消耗来看, 美国贫困家庭儿童的平均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消耗量和中产阶级家庭儿童完全一样。大多数情况下, 他们的蛋白质消耗量甚至超过健康标准1倍。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 我国农村贫困标准也应该由简单的解决温饱向更高层面发展。

总之, 贫困标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渐提高成为必然趋势。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提高贫困标准”。因此, 现有贫困标准已经不适应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必须制定新的贫困标准。

三、我国农村新贫困标准的估计

我们根据新时期社会进步、居民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客观要求, 在满足基本温饱的基础上, 减少食品消费比例, 增加医疗、教育经费等非食品消费比例重新界定农村贫困标准。即通过测定食物消费数额和降低恩格尔系数来计算农村贫困标准。

对于食物消费金额, 我们准备采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低收入标准中的食物消费金额, 即使用低收入标准乘以60%。

恩格尔系数的一般判断标准是恩格尔系数高于70%属于赤贫, 高于60%为绝对贫困, 50%到60%为温饱, 40%到50%为小康。2006年我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3%。考虑到我国建设小康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 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应该高于温饱, 即恩格尔系数要低于60%。同时, 我国经济尚不发达, 国家财力有限, 尚不足以保障贫困人口过上小康生活, 即贫困人口的恩格尔系数不能低于50%。因此, 贫困人口的恩格尔系数应该小于60%, 大于50%。在此, 我们认为恩格尔系数可以采用一个折中的数值, 即55%。

根据以上分析, 我们认为农村新贫困标准计算公式是:当年低收入标准×60%÷55%

如2006年低收入标准是958元, 新贫困标准就是958×60%÷55%=1045 (元)

根据这一计算公式, 我们测算出2001年到2006年新的贫困标准和贫困发生率, 见表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整理。

从表2可以看出, 以新贫困标准计算的农村贫困人口数和贫困发生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2006年农村贫困人口按新标准计算有5922万人, 贫困发生率为6.4%, 比以现行贫困标准统计的贫困人口分别高出3829万人和4.1个百分点。但从更长的时间序列看, 以新贫困标准计算的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速度和农村贫困发生率的下降速度比现行贫困标准统计的情况要快的多, 尤其是2003年以现行贫困标准统计的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不减反增的现象消失。也就是说, 按新贫困标准, 我国的农村贫困人口虽然数量很大, 但减贫工作仍然成效显著, 每年有大量农村人口摆脱贫困。

我们认为农村新贫困标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可行之处, 表现在:一是新标准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 而且符合中央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满足了贫困农民非食物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的要求, 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二是新的贫困标准是能够稳定脱贫的标准, 收入达到了这个贫困标准, 就能够经受住一定的风险, 不至于迅速返贫;三是有利于把扶贫的重点放在低收入人群上, 堵住低收入贫困人口大批下降为绝对贫困人群的渠道;四是此标准与原低收入标准很接近, 便于逐渐过渡和操作。

四、结论与讨论

我们认为, 贫困标准的调整是转变扶贫思路和扶贫策略的重要环节。只有科学合理的制定贫困标准并不断调整之, 才能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我们认为, 应在新贫困标准的基础上测定地区可比贫困标准。我国各地区价格水平和消费模式相差很大, 从东部到西部价格梯度十分明显, 从南方到北方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 贫困标准全国一条线不能准确描述各地区的贫困差异和扶贫进程。应该以生活水平基本一致为原则, 探索地区可比的贫困标准。

在提高贫困标准的同时, 大力贯彻落实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为那些依靠自身努力无法脱贫的人口提供生活救助, 维持受救助者的基本生活, 消除绝对贫困。

摘要:本文在分析贫困概念的基础上, 介绍了我国目前贫困标准的计算方法, 分析了我国目前贫困标准存在的问题, 得出必须调整我国目前贫困标准的结论, 提出新贫困标准的计算方法, 并论述了新贫困标准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农村贫困,贫困标准,合理性

参考文献

[1]郭熙保, 宋建明.对贫困概念和扶贫政策的反思[J].江苏农村经济, 2006, (03) .

[2]李芝兰.中国现行的农村贫困标准需要调整吗[J].调研世界, 2005, (06) .

[3]王兢.我国农村贫困线及贫困规模测定[J].统计与咨询, 2007, (02) .

[4]刘玉森, 于卫东等.新时期中国农村贫困经济标准之我见[J].调研世界, 2003, (07) .

[5]王萍萍.中国贫困标准与国际贫困标准的比较[J].调研世界, 2007, (02) .

篇9: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与新农村建设

摘 要 作为土地整治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基本农田土地整理与保护的提升与延伸,对于强化耕地资源保护,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国家关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的颁布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直接折射出国家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高度重视。由此,根据已有工作经验,结合江苏省扬州市的农田建设现状,研究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几点建议,希望能为我国加强土地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献出绵薄之力。

关键词 基本农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整治;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F323.211 文献标志码:C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4-0-02

众所周知,我国面临着人均耕地面积少、耕地质量整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如今,我国现有耕地中约有2/3属于中低农田。在当前形势背景下,将这些农田建设成高标准基本农田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我国要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这对于保证“十二五”期间粮食总量稳步增长,夯实我国农业基础,提高农村抗灾减灾能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同时,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立足江苏省扬州市农田建设的现状,以如何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主题展开研究,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困境

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持续推进建设新农村的进程,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举措,早已被列入国家议事日程之中。十七届五中全会、“十二五”规划以及诸多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出了明确要求。然而,目前我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还面临着一系列困境,从江苏省扬州市农田建设现状来看,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1 建设投资标准有待进一步改进

目前,扬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开发中关于农田配套设施投资的标准比较低,无法完全满足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基本要求。如今,扬州农田建设实行的是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执行标准,但这个标准只适用于中低产农田改造标准,如果按照现行投资标准进行农田改造与建设,势必会形成所谓的“辐射区”与“核心区”,辐射区的水利工程严重配套不足,进而导致该区农民收益不均,引发其不满情绪。

1.2 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协调度不一致

近年来,扬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一直将重心放在农田基本建设方面,对交通设施建设、农村环境整治和村庄整体规划等没有予以应有重视。在一些项目区,常能看到农田配有建设标准比较高的混凝土质田间道,但连接田间道的村庄道路却路面不平、泥泞不堪、损坏严重。也经常能看到村庄间杂草丛生、垃圾乱倒等环境不良现象。这与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口号明显不符,不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时间一久,势必会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造成不良影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要想获得实效,必须要与农村公路、危房改造、环境改造等农村整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1.3 公众参与机制亟待完善

农民是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耕种主体,他们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最有发言权。而建立完善、成熟的公众参与机制是促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满足农民生产需求、吻合当地耕种实际情况的重要保障。农民享有充分的话语权、知情权和选择权,他们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促使相关部门编制出符合当地情况的建设规划设计。然而,目前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尚未真正建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立项论证在很多情况上并未充分征求农民的意见,导致规划设计属于“闭门造车”,并不完全符合当地的生产实际情况,比如灌排系统难以与周边的田间道路、水系有机融为一体,进而影响建设进程。

2 建议

针对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应在国家大政策的背景下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2.1 整合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资金,促使项目得到保障

要想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进程有序运行,必须整合项目资金,严格按照规划区域产业进行合理投入,这是重点,也是难点。由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属于政府行为,所以,市、县各部门应按照“统筹规划、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凝聚力量”的建设要求,加大建设资金的配套力度,确保各项资金能够及时到位。

同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借助“三资”的力量支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形成合力促进建设进程的有序推进。

此外,要围绕丘陵、安大线等区域突出生态有机农业、优质粮油、花卉苗木、高效蔬菜及经济林果等产业板块,合理配置项目安排,通过连片开发、集中投入的做法,建设大规模的高产稳农田和高效产业园区,构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特色。

2.2 构建协调统一的建设机制,与建设新农村步调一致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单靠单个部门就能完成,所以要求扬州各部门协调统一,统筹规划,在资金方面做到建成一片、见效一片,并在此过程中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首先,要加大田间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在农田整治、田间道路、灌溉排水系统、林网配套和居民点整理方面苦下功夫。这是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的核心,要由国土、水利和农发办等部门密切合作,共同开展。其次,大力提升农业技术措施,包括农业机械推广、测土配方、防病虫害及培育优良品种等,力争在3~5 a内显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效果,由农业部门承担此项工作。再次,做好后期管护工作,将新修建的井、坝、桥、路等基础工程设施移交给村组等农村基层组织,号召村民的力量维护保养这些设施,运用它们提高生产质量和生活质量。

2.3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合法权益

健全、成熟的公众参与机制能够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合法权益,确保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符合当地农民的生产需求和当地实际情况。首先,相关部门要加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宣传力度,将这项工程的内容与意义告知广大农民群体,使他们了解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与自身利益的关联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征求农民的意见,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选址、规划设计、现场勘查,到新增耕地的培育耕耘,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各个环节,都要深入农民群体中进行调查,提高农民参与的整体效果。再次,构建科学合理的矛盾协调机制。由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在农田基础设施布局、调整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方面可能会遇到种种矛盾与冲突,所以,必须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矛盾协调机制,充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他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毫无疑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事业,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涉及诸多细节,它不是单独的项目区建设,不是一个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孤立领域,而是要融进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的整体发展中,召集各方面力量,方能见到明显的建设成效,从根本上保障农民切身利益的真正实现。

篇10:新农村建设标准

为加强我镇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管理,正确反映工作情况,客观公正评价指导员功绩,特制订本方案。

一、考评依据

新平县转发《玉溪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队管理办法》,以及上级“继续选派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和“四群”教育的相关要求,《扬武镇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管理工作制度》。

二、考评时间和方式

(一)考评时间:2012年2月21日—2013年2月。

(二)考核方式:结合日常工作,采取听汇报(个人总结)、看过程(巡查检查)、查记录(上报信息等)、访基层领导和群众的方式进行。由镇新农队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相关人员组成考评组,深入到指导员驻村、社区(或集中指导员到镇会议室)进行考评,综合评定成绩。

三、考评内容、分值及量化标准

(一)加强学习,宣传指导有力方面。深入学习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三农”方面法律法规、有关决议、决定和重要举措,“四群”教育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等。(20分)。结合日常巡查、检查进行,查学习记录,看宣传痕迹,听群众意见综合打分,学习宣传不到位,适当扣分。

(二)按时参会,积极工作方面。按时参加镇新农队会议,列席所驻村党总支、村委会的各种会议,提出意见建议。严格计划,切实按照“访民情、抓落实、办实事、强组织、1

谋发展、促和谐”六项职责任务和“三深入”、“四联户”要求开展工作。(20分)。无故缺席新农队会议1次扣2分,缺席驻村会议1次扣1分;未按职责任务开展工作、缺项少项扣1-5分,工作出现重大失误扣5分以上。

(三)建立台帐,报送信息(工作成果)情况。按要求建立各种台帐和相关统计,痕迹资料完整。并及时上报各种有质量的信息。(25分)。未建立台帐扣1-5分,统计报表和痕迹资料不规范完整扣1-2分;未落实结对贫困户的扣2分;记民情日记50篇,每少5篇扣1分;走访群众所驻村户数的50%,每少5%扣1分;每月未完成1篇民情分析报告,在次月5日前上交的扣1分;未完成1篇信息简报,在次月5日前上报的扣1分;每半年撰写1篇调研报告,在7月10日前、12月10日前上交的,每少1篇扣2分。

(四)请销假、考勤和日常检查情况。按规定驻村指导工作,考勤时间满200天,严格落实请销假,不准擅自离岗,不准逾期不归;上级领导下村、社区巡查、检查工作,看望指导员等。(20分)。凡驻村时间少5天扣1分;无故未经准假擅自离村3天以上,每次扣2分;无故未经准假擅自离村5天以上,每次扣3分;凡上级巡查、检查,发现指导员不在位1次扣1分。

(五)经费保障。按要求协调派出单位工作、帮扶经费到位。(10分)。及时协调派出单位2万元工作经费到驻村记满分,每少2000元扣1分;帮扶经费列为加分项目。

以上五项分值共95分。

四、加分项目

(一)信息报送。信息被推荐上报的每条加0.5分;被上级应用印发:每条县级加0.5分、市级加1分、省级加

2分。调研报告、派出单位典型材料在此基础上翻倍。

(二)协调经费。协调派出单位及各级各部门帮扶经费到位,为驻村办好事实事:每到位2万元加1分。

以上两项预留分值5分,上不封顶。

五、表彰奖励

按照上级每批指导员组织一次评比的要求,对量化考评在前三名的,推荐上级表彰奖励。

六、说明。

考评内容发生变化的,以正式考评时通知为准。

新平县扬武镇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领导小组

上一篇:六年级寒假老师寄语下一篇:爱的感恩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