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剧

2024-05-03

新农村建设剧(精选七篇)

新农村建设剧 篇1

新农村规划是一个全新的规划。首先, 新农村规划与城市规划不同, 具体表现在内容、标准、类型上呈现出相对特殊性;其次, 将道路交通、工程管网、市政环卫设施等统统纳入到公共设施建设中进行统一安排, 但又缺乏相应的标准和规定, 只能参照重庆市的相关规定和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部署;第三, 规划打破了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分类进行的模式, 将宏观、中观、微观层次的内容统一纳入规划进行安排。基于此, 新农村规划还没有现成的模式和标准可以直接套用, 这就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 以更广阔的视野来探索新农村规划, 建立一套适用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体系。

二、新农村规划的现状及分析

(一) 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简要回顾

重庆市8.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76%为中低山地区, 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和相对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造成农村居民点规模小、点多面广、基础差的基本情况。基于现状, 重庆市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难度大, 首先体现在新农村规划方面。为推进新农村建设, 重庆市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推进百村示范”工程, 通过千村重点推进和百村示范, 为全市山地新农村建设探索经验。统筹协调20个市级部门1.74亿元资金启动了示范村项目建设, 带动区县、乡镇、农村居民及社会资金投入6.12亿元。经过一年多的努力, 全市各区县分别进行县级新农村规划的编制, 在新农村建设规划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 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重庆市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 在新农村建设规划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 新农村规则在编制、实施以及保障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村镇规划编制工作的“重城轻乡”以及规划编制的滞后不能满足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规划是先行环节。在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下, 地方区域规划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城有乡无”的情况, 特别是村庄缺乏科学规划。从走访区县来看, 建制镇、乡集镇的规划大多数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编制的, 早已到了修编或重新编制的阶段, 已经适应不了当前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另外, 据调查发现, 农村的许多重大安全隐患以及不合理的布局都与没有规划及没有执行部门法规和标准有关。如:农村居民的饮用水源被工业、养殖业或生活污水污染等。规划的滞后导致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由于没有规划的指导,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 且严重滞后。另外, 以石柱县为例, 32个乡镇和241个村 (社区) 截至目前已编制镇乡总体规划的只有少数几个乡镇, 已编制新农村村级规划的只有22个村, 覆盖率均不到10%。可见, 新农村规划的工作还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

2、村镇规划编制投入不足, 缺少资金的保障。按照2005年修订的《重庆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第九条规定, “所有村镇都应制定规划, 并按批准的规划实施, 村镇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按照国家及市颁布的有关技术标准进行”。然而, 关于乡镇规划的编制经费,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和《重庆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均未给予明确, 加上现行重庆市区县级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各乡镇的财政统一由区县财政管理, 使得各乡镇规划编制经费来源不明和不足, 从而造成了规划编制的滞后和编制成果质量的欠缺。区县的规划经费投入虽呈逐年增长态势, 但区县规划经费投入总量不足且不平衡。

3、乡镇规划管理人才匮乏, 规划的龙头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调研中, 乡镇规划的人员配备不足、专业人员稀缺等问题普遍存在, 是影响乡镇建设管理工作和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乡镇规划的管理人才缺失和管理水平的低下, 实际上反映了规划人才的缺乏和规划能力的欠缺, 而规划能力欠缺主要体现在知识和财力方面。有些村镇干部对规划的认识还停留在“图上画画, 墙上挂挂”的阶段, 在现实的生活中并不是依据规划来开展生产建设活动。调查发现, 在经济欠发达的山丘地区, 村镇干部普遍不熟悉村庄规划知识, 对于村庄规划的作用、内容、重点、程序, 各种设施如何合理安置等都缺乏了解。

受农民传统意识影响以及认识上的差异, 同时受用地指标约束, 造成农户实际建房与规划脱节, 新农村规划不能得到有效实施。甚至很多地方把本应全盘考虑、综合协调的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仅仅是村庄的村容村貌建设, 变成了拆房子、搬村子等简单建筑行为。目前, 重庆市的很多村镇建设还处在无规划可依或正在编制的过程中。即使是完成了规划编制工作的, 早期编制的规划方案由于经验不足, 已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 对村镇村庄的建设工作缺乏足够的约束和指导, 更起不到前瞻性指导功能, 总体上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进一步完善。

4、乡镇规划管理的机构不健全和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规划的编制和有效实施。长期以来, 国家和地区的规划重点往往是城市, 由于需求导向的作用, 社会上从事规划的单位和专业人士为数不少, 但是他们的目光所关注的焦点往往不在农村。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形势下, 他们当中许多人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也与新农村规划需要存在差距。乡镇规划管理的机构不健全, 规划管理和服务网络不完善, 同城乡统筹发展要求极不适应。以某县为例, 该县的规划局直到2007年3月才正式挂牌成立。目前, 该县的32个乡镇中只有20个设置了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 而且机构名称还不统一, 有的为“城建办”, 有的为“乡建办”。该县尚有12个乡镇还没有设置从事规划管理工作的专门机构。从现有的村镇规划管理机构来看, 其机构的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也是参差不齐。

乡镇级规划管理机制的不完善造成规划管理存在职能交叉、主体不一的现象。从调查来看, 有些区县单独设立规划局, 还有一些是在建委成立规划办公室。由于规划、建委以及国土等部门在职能划分上不够明确, 因此在管理中时常发生重叠, 管理规定过于烦琐, 造成执法主体不统一和执法过程、范围条块分割, 使规划管理和违法建设查处难度加大。

5、现有的规划标准体系仍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从区县调研反映的情况来看, 传统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城乡统筹规划的要求, 规划编制体系方法必须重新建章立制, 从而确立城乡总体规划的法律地位、科学方法, 以此为基础,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城乡统筹规划编制工作。城乡总体规划编制体系应向下延伸至镇、村, 制定梯度规划编制任务和目标责任分解表, 明确完成时间及各级部门责任, 纳入城乡规划效能监督体系作为考核内容。

鉴于重庆山地农村的特殊性, 在编制村级规划时要注重新农村规划的灵活性。村庄的形成都有其自然、历史文化等渊源和经济、社会等条件, 其发展演变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村庄行政区划和空间位置的稳定性, 是村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条件。因此, 新农村规划要关注农村的普遍性, 但更要重视农村的特殊性。如重庆市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市域范围内山地75.8%, 丘陵占18.2%, 平坝占6%, 市域内行政村的规模从2-20平方公里大小不等, 村平均人口约1400人。根据不完全分析, 村级之间面积可以相差11倍, 人口规模几乎相差5倍, 人均纯收入几乎相差1倍, 一个村内的村民小组 (社) 几乎相差12倍多。面对如此复杂的山地农村情况, 我们现有的标准和导则不能完全解决这些差异化问题, 必须因地制宜, 认识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分类、分区、分标准制定重庆市新农村体系规划。

三、完善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对策及建议

由于新农村建设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加之重庆市农村特殊性, 重庆市开展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必须按照当地的资源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公共设施条件和农民居住习惯进行编制。针对重庆市新农村建设的复杂性, 我们开展新农村规划, 需要新办法、新思路, 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创新。

(一) 政府主导, 农民参与, 完善农村规划编制和审批体制

从重庆市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 推进新农村建设规划应以政府为主导, 选择试点, 模拟政府采购的方式, 由政府出资, 聘请规划机构和有关专家以及有相应能力的非营利组织深入农村, 为基层服务, 落实、完成新农村的新规划、参与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也是政府为农民谋求长远利益、建设城乡和谐小康社会的具体行动。

新农村建设规划不应仅仅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主体, 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愿望, 新农村建设规划应该是农民参与型的规划, 而不能单单政府型和专家型规划。所以, 应提倡由政府和农民一起参与新农村规划, 形成一个上下结合一起的行动。在参与农村规划的过程中, 起到教育农民、组织农民, 让他们自己动手创造自己的新生活。在“千村推进百村示范”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农村规划编制工作。抓住重庆市成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大好时机, 推进规划体系的改革, 明确规划审批程序和规范编制程序, 进一步完善重庆市的审批体制。

(二) 依据城乡总体规划和乡镇域规划, 科学制定新农村规划

针对当前农村规划编制水平不高的情况, 应科学统筹编制农村规划工作。镇域规划是指导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规划, 应着重从区域规划角度出发, 对乡镇域村庄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战略研究和合理布局, 科学制定新农村规划。要根据乡镇域村庄分布状况和相互依存关系, 预测合理的农村人口容量, 通过改造镇中村、拆除空心村、撤并行政村、合并自然村, 建立合理的镇、中心村、基层村体系, 引导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分析研究本地域经济发展条件, 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 引导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 引导乡村工业向开发区和工业区集中;合理确定乡镇域道路交通、公交车和通信体系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 明确功能分工, 优化资源配置, 实现共建共享, 引导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健康发展。各类建设活动都要纳入乡镇域规划统筹安排, 通过科学的乡镇域规划统筹安排和科学的新农村规划, 形成分工明确、功能互补、配套完善、环境优美、协调发展的镇村发展体系,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科学的规划是发展生产、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前提。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根据村庄的不同类型, 在乡镇域规划的指导下, 应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广大农民群众意愿, 规划的立足点放在现状基础上的适当改造和环境整治。综合考虑人口的自然增长,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村落分布的调整以及自然地理条件、耕作半径等因素, 合理确定农村社区规模;以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住宅美化、过道净化、环境洁化、服务强化为主要内容, 统筹规划农村社区和居民集中点的布局;根据村的规模与等级, 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布点, 凸显新农村建设特色。另外, 高度重视、切实保护好村落中的文物古迹、特色民居等历史文化遗产, 发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和民居建筑文化, 丰富农村建设的文化内涵, 搞好乡村形象设计, 突出地方特色和乡土特色。

(三) 针对重庆农村实际制定城乡统筹规划标准、准则、方法

各地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人力构成、地理条件等因素以及发展现状、势头存在很大差异, 以前制定的条例、标准、导则规定等注重普遍性, 忽视了差异性。从目前情况来看, 至今应该根据“一圈两翼”不同区位, 重大地形差异等因素划分出几大区域, 制定不同规划导则、指引, 分别加以指导。据调研, 区县普遍对城乡总体规划指引下, 新农村规划应如何开展, 应遵循的准则, 应达到的深度, 工作的重点等问题感到难以把握, 究其因, 还在于规划的示范作用不够。因此, 应结合已开展试点区县的经验, 尽快组织专人经验总结, 提高、制定出可以以指导全市城乡总体规划的导则、标准。

(四) 实行分类指导, 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引导农民集中

由于广大的农村地理位置不同、经济基础不同、人文社会环境不同, 故新农村建设必须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和各地实际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如市区和区县城区的城中村和城边村主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开展村级规划和村庄整治及改造, 远离市区的城郊村可按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有关要求进行村庄规划建设和整治;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村庄与经济较贫困地区村庄分别按照当地实际开展村庄规划建设和整治, 可根据经济发达程度和农民收入状况按小康型、宽裕型、生态型等层次进行规划。

根据主要地形、地貌特征, 可以将现状农民居住地划分为低山、丘陵、平坝三类地区。在城乡总体规划编制中, 可以发挥基础设施对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 将低山 (中高山) 地区划为禁止发展区, 弱化其基础设施, 基本不作投入;同时, 鼓励这些地区农民实行生态搬迁, 辅之以财政补偿;将丘陵地区划为限制发展区, 在条件相对较好处适当集中、配置基本满足要求的基础设施;将平坝地区划为优化和和发展区, 鼓励建立农民新村, 集中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

(五) 结合重庆农村特点和生活习俗, 对农村风貌特色延续的规划引导

新农村规划不能采用城市规划的理念和城市规划编制方法, 要保持乡村风貌和地方特色。重庆市农村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文社会环境差异极大, 应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 尊重农民的意愿, 本着保持原有自然风貌的原则, 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乡风民俗进行科学规划。特别在旧村落改造中, 要注意保护原有风貌, 保留原有的院墙、街巷、树木及传统的建筑形式, 尽可能延续旧村落的历史文脉, 使得建成后的新村既体现出一种文化传统的沉积, 又具备现代化的生活环境, 满足人们对乡村人文氛围和社区功能的要求。

乡村规划还要与田园风光统一和谐, 保持乡村建设和生态保护的统一。具体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和地物的特点, 尽可能在不破坏建设基地原有的河流、山坡、树木、绿地等地貌的基础上, 加以利用, 创造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富有当地特色的居住环境。

(六) 健全规划管理机构, 理顺规划管理体制

目前重庆市规划管理机构不健全, 由于历史的原因, 规划管理很少延伸到乡镇。村镇规划管理机构不健全, 严重影响了规划的编制及实施。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应当以乡镇机构改革为契机, 健全规划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建制镇规划管理所的网络建设, 落实专职规划管理人员, 健全管理制度。同时, 要加强村委会的建设, 村委会是农民参政议政的常设机构, 也是村民参与新农村规划建设的组织机构以及新农村规划的审查机构, 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强组织建设。

在健全规划管理机构的基础上, 要进一步理顺规划管理体制。严格界定规划管理机构的职能职责、明确规划审批程序、规范编制程序以及加强规划监督力度等。

(七) 加强基层领导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规划知识培训

针对当前基层缺乏相关规划人才情况, 要加强规划知识宣传, 加大规划人才培养力度。基层领导干部的思想意识先进与否关系到规划工作开展和规划施行的实效。因此, 结合各地普遍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针对目前基层领导缺乏规划专业知识, 对规划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对规划工作支持不够的实际, 由市、县一级政府组织, 有计划地分批集中基层领导学习, 由规划专业部门专业人员授课, 向他们讲授规划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原则。通过培训, 使基层领导干部提高对规划工作的认识, 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自觉地将规划提高到决策层面, 指导他们的日常建设决策工作, 使规划工作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地方基层的支持, 充分发挥出规划的龙头作用。如重庆市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千推进百村示范”工程时, 加强对“示范村”、“推进村”规划编制的指导工作力度。针对当前农村规划的一些问题, 对全市“示范村”所在的镇长、“示范村”村长和全市农办、规划部门100名“规划指导员”进行规划培训。

参考文献

[1].黄信倩.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06/10

[2].郭大忠.新规划 新思维 新措施.山地城乡规划.2007/1

[3].张强.北京市新农村建设规划问题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3

[4].李小云.统筹城乡发展理念下的新农村规划建设.农业考古.2006/6

[5].曹立军.新农村规划与建设管理中的难点与对策.小城镇建设.2007/3

以新农村电气化推动新农村建设 篇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原有的电力设施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 为了切实提高农村电气化水平, 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国家电网公司全面实施“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农电发展战略, 发出了进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号召。曲周县供电公司紧紧抓住这一机遇, 围绕“三新”农电发展战略,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 通过积极稳妥的部署, 扎实有效地开展了新农村电气化村建设工作。截至目前, 已投资110万元, 完成了卜街、小弟八、田庄等10个村的电气化建设。特别是小弟八、田庄村的工程质量和施工工艺受到了省市电力公司领导的较高评价, 并赢得涉县、大名县、鸡泽县供电公司等兄弟单位的观摩。

1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把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摆上重要位置

曲周县供电公司充分认识到,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是国家电网公司执行党和国家关于新农村建设战略的重大举措, 是一项“惠民工程”, 是造福农民的大好事。在省、市公司和县政府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 该公司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下发文件和组织学习, 提高有关人员对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的认识, 把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与服务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把服务新农村建设作为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化公司的必备条件, 充分认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2 加强领导, 健全组织, 为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为全力做好此项工作, 将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供电公司积极向县委、县政府汇报, 详细阐述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程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取得了县委、县政府的支持, 并迅速成立了由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任组长, 各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农村电气化建设领导小组。在公司内部, 成立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专项工作组, 由负责农电工作的副经理任组长, 安全监察部、农村用电部、生产技术部主要负责人和各供电所所长为成员, 明确责任, 通力配合, 从组织上确保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3 统筹规划, 整体布局, 精心制定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方案

按照河北省电力公司的规划部署, 结合曲周县实际, 在深入分析农村负荷增长点, 做好农村电力需求预测的基础上, 联系农网标准化建设、标准化安全用电村建设, 科学制定了《曲周县供电公司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规划》。在规划中, 既考虑眼下的建设, 又着眼长远发展;既考虑供电企业利益, 又兼顾社会效益和其他部门利益;既考虑设备安装的先进合理科学, 又考虑经济美观实惠, 尽量利用可利用的条件, 节约每一分钱, 全力减轻地方和农民的负担。同时, 在建设中, 抓好试点, 分步实施, 确保“十一五”建设目标的如期实现。

4 严格管理, 规范运作, 确保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程质量

任务明确, 关键在落实。曲周县供电公司本着“对上级负责、对政府负责、对企业负责”的原则, 认真部署, 精心组织, 严格按照国网、省、市有关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文件、标准要求, 结合工作实际, 制定了《曲周县供电公司新农村电气化实施方案》, 做到了有据可依, 有章可循。同时认真执行有关规定, 加强工程计划、工程设计、工程质量、物资采购、施工安全等管理。各级责任人员深入施工现场, 协调掌握工程进度, 收集汇总情况, 并及时向新农村电气化工作组汇报工程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提出整改意见。另外, 还组建了专业施工队, 由一、二期农网改造中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施工队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程和工艺标准进行施工, 确保了工程质量和工艺标准全面达到规范要求。施工中, 施工队员克服农村条件差、施工环境复杂等种种困难, 不畏严寒烈日, 起早贪黑工作, 确保了工程的按期完成。

5 深入宣传, 营造氛围, 提高对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认知度

为将政策宣传到户, 让用户了解此项工程的益处, 提高对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认知度, 供电公司利用营业窗口、宣传栏, 发放和张贴宣传资料, 大力宣传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营造良好的建设氛围, 使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家喻户晓, 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支持和认同, 成为媒体和普通群众关注的焦点。

新农村建设剧 篇3

关键词:农村能源,发展思路,效益分析

0 引言

政府一定要给予高度的重视。针对这一现状, 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劳畜富民”的发展思路。发展农村沼气是大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优化农村能源结构, 促进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和生态良性循环的重要举措。这正体现了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方针。泸县借此契机, 扎实推进沼气建设工作, 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现状

泸县是一个农业大县, 全县有农业人口九万多人, 是生猪养殖大大县之一。还有一些家禽的粪便到处乱排、乱堆, 夏天温度高的时候, 刺鼻的气味非常大, 蚊蝇猖獗。。过去很长时间以来, 做饭所需燃料, 要烧掉大量的秸秆、薪柴、煤炭, 产生大量的污染气体, 到处都堆放着秸秆和柴禾, 这些燃料严重影响空气质量, 对农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加大了建设新农村的压力和阻力。

2 加大农村沼气建设力度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 泸县针对各镇的实际情况,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 以建设新农村为主体, 确定项目镇实施沼气建设和“三改”, 达到解决农民做饭用能问题, 解决环境污染严重的现象, 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使新农村建设更上一个台阶。

2.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

泸县认真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科学谋划出一条好的发展思路, 确立一个可行的发展目标。结合文明生态小康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选择一批条件较好的村实施, 抓住重点,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从全局出发, 合理规划和实施方案, 提倡以村为单位, 避免盲目地“一窝风”推进。确保实施一片、成功一片、受益一方。同时主动寻求市能源办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的支持, 认真组织、精心安排。在有条件的村实施沼气建设项目、规划新农村建设。例如:福集镇沙土村全村有花椒、甜橙面积共2000余亩, 原施用化肥量大中, 农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 严重影响了果品的品质;农户的燃烧主要是秸杆和蜂窝煤, 环境污染严重;生猪的饲养量大, 对其粪便未能有效地处理。针对此情况, 福集镇党委、政府经过认真的研究, 抓住国家在农村发展沼气的良好机遇, 理出了一条以沼气为纽带, 沼气——养畜——果树为链条的发展思路。从2005年至2011年共建沼气450口, 占全村总户数的80%以上。有效地解决了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问题。

2.2 广泛宣传发动、激发群众的积极性

农村沼气建设, 群众是建设的主体, 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的高低是建设的首要问题。因此, 县委、县政府加强领导, 相关职能部门采取多种形式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一是进村入户宣传沼气建设的好处和优惠政策, 二是树立典型, 以示范带动群众建池的积极性。三是组织农户实地看, 由沼气示范户现身说法、现场算账、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激发农户的参与热情。四是由技术员提供技术“三包”服务 (即:包建设、包质量、包建后服务) 。打消农户的质量顾虑, 通过大张旗鼓的宣传发动, 真正让农民认识到沼气建设的效益, 从而由“政府让我干”转变为农民群众抢着干、争着干。

2.3 制定政策、加大投入

农村沼气是一项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的公益事业, 又是一个弱质产业, 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要本着从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出发, 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策略, 积极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让大家都参与到沼气建设活动中, 在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筹措建设资金, 把农村沼气建设, 纳入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加以扶持、增加投入, 集中用于沼气建设。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

2.4 合理配置资源

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技术积极应用到生态农业模式建设中, 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与沼气的使用结合起来,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逐步完善生态农业模式。要统一规划沼气建设工作, 从全局出发, 制定相关机制, 辅助这一政策的执行, 规定使用沼气的农户, 最少养3头猪, 这样不仅可以使沼气的使用顺利推行, 也能带动养殖业的发展。生猪产生的粪便可以用在农作和种植业上, 这样会达到资源充分利用的目的, 也能促进农村经济形式的多样化, 同时, 也可以有效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问题, 节约资源消耗, 也会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建设农业生态家园, 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5 完善物业管理, 保证农户放心使用

建立一个物业管理站, 来完成沼气的日常管理与维护工作, 为提高村民沼气使用的可靠性提供保障, 对沼气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故障要做出及时的检查和相关处理, 人员的配备要求综合素质较高, 在精通各项相关技术的前提下, 还用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切实保障沼气使用的顺利进行, 耐心指导村民使用沼气。这样才能将政策贯彻到底。另外, 可以通过适当收取一定的服务费和管理费作为管理人员的工资。从而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 推进沼气建设进程, 促进新农村建设。

3 效益分析

3.1 农民收入得到了增加

沼气池的规格为十立方米, 用户每年就可节省燃料费700元左右, (如烧烽窝煤来计算, 一天烧8个, 每个0.35元, 一年需2880个1008元) ;使用沼渣、沼液可以减少农作物种植的成本投入, 大约克节省500~700元;同时, 养猪和加大蔬菜、水果等的种植力度, 也可以带来不小的一笔经济收入, 大约在1000元左右, 因此, 农户每年的经济收入基本上在2008~2608元以上。而建一口10m3的沼气池总投资在2500元左右, 再加上国家补贴1000元~2000元, 农户只投入500~1500元左右。一年就可收回投资。同时, 外出打工也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 家庭的青壮年劳动力可以在农事不忙的季节外出打工, 增加收入。

3.2 抑制了环境污染, 资源配置趋于合理化

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建设, 将一些资源变废为宝, 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 对优化资源配置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也能够有效抑制农村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 另外可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帮助农民走致富的道路。这也是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一项有力的措施, 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基础。

3.3 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加大沼气建设力度这项政策的实施, 本身就是党为了广大农民群众做的一件实事, 他切实代表了农民朋友的利益, 为他们带来了优惠,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是农民得实惠的一项民心工程。农民从中亲身体会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 广大的农民朋友也十分开心, 表示体会到了当给予人民的关怀和温暖, 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 脚踏实地地跟党走, 听党指挥。这都是密切群众与当的关系的具体体现。

由此, 镇村干部切实坚持了群众路线, 坚持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政策, 加强了与群众之间的联系, 增强了凝聚力, 使人民群众更加拥护党的领导。泸县从2004年以来实施沼气建设项目至2012年共建农村户用沼气有多口, 同时进行了“三改” (即:改厨、改厕、改圈) 。为农户争取到了大量的项目资金。

加强农村沼气的建设力度, 有效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改善了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使农业结构也得到了合理的调整, 农户通过养猪来实现整个沼气的运行, 直接带动了农村养殖业的发展, 另外, 沼液和沼渣还能够作为有机肥料进行再利用, 使资源得到了充分、合理的利用, 使土壤状况也得到了改善, 降低了农民种植庄稼时的经济投入。沼液和沼渣, 相应地减少了农药等的使用, 也降低了病虫对农作物的损害, 优化了农产品的质量, 确保了农产品的安全生产。

沼气池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幸福池”从而彻底告别了烟熏火燎, 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面貌。农村沼气建设已成为福集镇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 沼气用户庭院整理洁、房屋宽敞明亮、家里清洁卫生, 为福集镇新农村建设开了一个好头。

参考文献

[1]曹旭东, 谌德宽.加快农村沼气建设的几点认识[J].农村经济, 2006, 10.

[2]郭肖颖, 朱丽君, 李布青.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沼气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18.

新农村建设剧 篇4

1 韩国新农村运动的背景及内容

1.1 韩国新农村运动的背景

20世纪60年代, 韩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 社会发展水平滞后, 经济基础很薄弱。从人文条件来看, 人口密度高, 农业人口比重大, 劳动力老龄化严重, 农业教育落后, 劳动力大量流动。从农业发展来看, 农业机械化水平很低, 直接导致农民收入低, 部分地区农业濒临崩溃的边缘, 城市居民和农民的年平均收入也有很大的差距。1962年农户年均收入是城市居民的71%, 而1970年农村居民的年平均收入还不到城市居民的50%, 而且这种差距有继续扩大的趋势。60年代末, 韩国经济依靠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取得了成功, 政府已有财力支持农业和农村建设, 以缩小城乡差距。在此期间, 韩国政府投资20亿美元, 启动农村地区的综合开发。但由于资金投入机制尚不健全, 加上农民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意识匮乏, 导致资金效益并不明显。于是, 韩国政府自1970年开始发起了“新农村运动”, 大力倡导“勤勉、自助、合作”理念来振奋精神, 以项目开发为纽带, 以政府支援和农民自主为基本动力, 带动农民开展立足家乡、改变家乡面貌的运动。

1.2 韩国新农村运动的主要内容

(1) 提高收入。主要包括农田水利建设改造、合作耕种、发展养殖业和牧业、普及农业新技术和高产优质品种、建立新村工厂、发展非农产业。

(2) 改整农村生产基础。主要包括拓宽联系村庄和主要公路的道路、修整村庄周围的河岸、修整小水塘、清理村庄道路和沟渠、修建公共水井、新建水利设施, 组建农业组织。

(3) 改善生活环境。主要包括周围山上植树造林、建立公共洗衣设施、公共浴池、饮水工程、住宅条件的改变、预防疾病。

(4) 加强教育文化。主要包括改善小学教育设施和教育环境、保留传统文化及促进开展庆祝活动、丰富青少年体育及音乐活动。

(5) 精神启发。始终把“勤勉、自助、合作”作为一种民族精神, 加以启迪。具体包括建设村庄会馆、建设景观生态型村庄、促进村庄社会组织, 树立主人翁意识。

2 韩国新农村运动对我国的启示

2.1 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最佳方式, 城乡融合是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的最高境界。在韩国新农村运动中, 将新农村运动上升到以工补农、城市反哺农村的国家工业化战略高度, 进行系统全面规划, 围绕总体设计分阶段、分步骤推进。资金以扶强助优的集中方式,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领域进行投入。经过这些努力, 韩国农民收入增加明显加快, 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 实现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韩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 城乡差距拉大的现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即应认真贯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继续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支出结构, 特别是调整国家财政资金的投向, 大幅度增加农村公共品投入, 同时灵活运用财政贴息、税收优惠、民办公助、以物代资、以奖代补等方式, 逐步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稳定的资金来源,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畅销机制。

2.2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生产经营, 必须从生产工具的集约化、生产数量的规模化入手, 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装备质量, 以实现农业机械化、信息化。但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是无法满足这些要求的, 最有效的方式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韩国政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组织有关机构实现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 实行机械化、自主化, 农业链通过延伸更加完整。农业产业化是各类龙头企业和经营组织带动农民进入市场, 是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直接结合相互促进, 形成与农民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 其中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因此, 应优抚优强, 继续培养发展订单农业, 促进龙头企业和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这样一方面能够增强农民对市场的抗风险能力, 另一方面能够大 (下转P44) 中有着强烈的买单愿望和较好的支付能力, 所以外包企业应该给农民工的特殊培训买单。

5结语与建议

从以上分析得知, 农民工培训是相当必要的, 其费用由农民工个人、国家和企业三方共同承担。农民工个人支付部分一般培训的费用以及绝大部分培训的间接成本, 积极参加培训, 努力提高个人素质;国家应适当补贴一般培训, 并用法律和政策为农民工培训创造良好的环境, 外包企业应支付农民工特殊培训的绝大部分费用, 也是农民工培训最大的买单者。

建立农民工国家培训计划。建议国家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推进农民工培训:

第一,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通过远程教育, 运用电视广播等方式对农民进行培训;加强职业技术学校的建设, 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面。

第二, 加大培训补贴的力度, 继续推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鼓励农民参加15~90天的实用技术培训。

第三, 加快制定与农民工就业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 提供有利农民工自我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保障农民工权益和就业能力的开发, 还要积极引导农民工从法律角度和组织层面去实现和保护自身的权益, 建立高效的公共信息渠道, 免费为农民工提供服务信息。

参考文献:

[1][3]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 北京:中国言实

(上接P33) 大增加农民收入及提升农民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

2.3 应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韩国的新农村运动是当时韩国农业发展缓慢, 农民生活困苦, 工农差别严重, 部分地区农业濒临崩溃边缘下, 为了增强农民自信, 振奋精神, 立足家乡, 改变农村面貌而采取的一项措施, 是农民得到政府、学界和城市居民有组织的支持和呼应而发起的自助致富活动, 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和称赞, 这是韩国新农村运动的精髓。因此, 我国在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要以农村为基础, 遵循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规律, 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 不能脱离群众, 否则新农村运动就偏离目标。而且在新农村建设中, 应采取有效方式全面动员, 广泛发动, 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指示, 激发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引导广大群众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新农村建设。

2.4 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韩国新农村建设中, 政府非常重视新型农民素质教育, 政府动员理工科大学和科研所的教师、科技人员, 轮出版社, 2006

[2]韩俊.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若干问题及政策建议———基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的调查, 改革, 2005 (10)

[3]彼得·德鲁克著.21世纪的管理挑战[M].北京:三联书店, 2003

[4]王春兰, 丁金宏, 杨上广.大城市青年农民工的就业特征及存在的若干问题———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载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

[5]赵建国, 苗莉.城市就业问题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6]赵永乐, 张新岭, 俞宪忠.农民工就业能力研究[J].调研世界.2007 (11) [7]郑功成, 黄黎若莲.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8]杨云善, 时明德.中国农民工问题分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9]农业部, 劳动保障部, 教育部, 科技部, 建设部, 财政部.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2003 (9)

[10]郑功成.中国农民工问题:理性判断与政策思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 (6)

[11]蔡昉.劳动力市场变化趋势与农民工培训的迫切性[J].职业技术教育.2005 (27)

[12]纪韶.中国农民工流动就业现状的实证研究———对2004~2005年我国14个省调研数据的分析.经济管理研究.2006 (4)

[13]王梦奎.中国新阶段的可持续发展方向.中国金融.2007 (4)

曾晋莹, 女,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

李锡元 (1962—) , 男, 湖北京山人,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管理学博士, 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流到农村巡回讲授和推广科技文化知识和技术, 从而提高农民文明素质, 为建设新农村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以韩国经验为借鉴, 应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组织等农科新型载体的作用, 培训广大农民, 以提高广大农民的创新意识, 提高创业能力, 培养出一批知识型的种养大户、经营能手, 成为农业生产中的专业农民, 影响带动更多的农民走上科技致富道路。另外, 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 不断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 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 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办学的质量, 以达到提高广大农民整体素质的目标。

摘要:长期以来,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本文通过介绍韩国新农村运动的背景和内容, 为我国探索适合国情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提供启示。

关键词:新农村运动,城乡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经营

参考文献

[1]王海乾、盖文生, 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2]河北城市研究2007年01期.

[3]许毅、许安拓, 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径选择.

发展农村物流促进新农村建设 篇5

(一) 发展农村物流的可行性

“三农”问题历来是中国最大最严重的问题, 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性问题。从当前来讲, 农村迫切需要三种服务, 一是货真价实的产品服务 (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二是综合性的社会化服务;三是高科技成果迅速转化服务。在这种大环境下, 农村物流从农资配送入手, 开拓农村市场占有天时、地利、人和之利。

(二) 发展农村物流的必要性

第一, 农产品物流数量大、品种多。农产品除部分农民自用外, 大都成为商品需要物流, 数量之大, 品种之多, 都是世界罕见, 形成了巨大的农产品物流。同时, 农村消费物价指数持续高于城市, 农民收入增幅与农村物价增幅反差较大。

第二, 农产品物流要求高。一是季节性生产要求物流的及时性;二是为保证安全必须实施农产品绿色物流;三是要满足一些农产品的特种物流方式而我国现在都不具备这种条件, 发展农村物流空间还很大, 还需要大力发展进行完善。

第三, 目前国内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民购买生产资料、消费资料要跑到县以上的市场去找。当前, 农村农业生产资料销售的主渠道依然是供销合作社系统和部分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开展技物结合所办的经营实体。日用品及工业品的供销为供销合作社系统与个体经营各分天下的局面。可以说目前在我国农村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畅通的物流渠道。

二、当前农村物流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 农村物流人才缺乏, 技术水平不高

农村物流技术水平不高, 人才缺乏。在农村物流中, 由于各环节标准的不统一, 致使设备浪费, 导致产品成本增加;物流设备落后, 在运送产品过程中, 大多使用敞蓬卡车, 缺少冷藏、冷冻设备和技术, 产品保鲜大打折扣;懂管理又有丰富经验的物流人才严重匮乏。

(二) 城乡物流“二元经济结构”十分严重

城市现代化的物流与农村落后的物流不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 导致城市与农村在物流业发展方面差距越来越大, 许多物流资源集中于城市, 城市物流与农村物流相互分割, 形成典型的“物流二元结构”。外资投资城市原有的城市物流基础较好, 并且工业与商业物流相对农村物流较发达, 而农村物流落后, 对农村经济造成很大的损失。曾经出现过“东北粮食走廊”走不起来的怪现象:一方面, 是世界银行的“现代化投资”;另一方面, 是县级以下粮库落后的物流基础。

(三) 农村生产组织水平低, 物流供给能力不足

我国农业生产基本是以农户为单位 (2.5亿多农户) 、生产规模小、分工不细、收入有限、对物流需求不足且分散, 而物流的供给需要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实现规模经济。目前无论是农村生产组织、流通组织还是物流企业都存在规模小、管理水平低、技术条件差等问题, 这些都制约了农村物流的供给水平。

三、发展农村物流的重要意义

(一) 发展农村现代物流, 能够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相关技术的革新和改造

改革开放20多年来, 特别是近10几年来, 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 由其是在大中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 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却还相当落后。其中, 主要表现在乡村公路、运输工具、通讯网络、商品储存及保管技术等方面。因此发展农村现代物流, 以物流产业为突破口, 利用现代物流的带动作用, 有助于引导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技术水平, 从而为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 促进和带动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提高农村市场流通的现代化水平

目前,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仍然较为粗放, 农业生产率和专业化水平较低, 农村市场化程度不高, 农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究其原因, 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我国农村缺乏高效的服务体系, 而且服务体系不健全。通过发展农村现代物流, 建设现代物流体系, 将有力地促进和带动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的建设, 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提高和保证农产品质量, 提升农业附加值, 推进农村市场化, 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

(三) 提高就业, 增加农民收入, 改善农民生活

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失业及隐性失业现象严重。发展农村物流, 有利于农村新的社会分工的形成, 有利于开辟新的就业门路, 如配送、维修、市场调研等, 者日是新的就业增长点。这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解决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有利于保持农村的安定局面。农民收入的增加有利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地区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物流环境的改善、物流意识的提高, 有利于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物品流入本地区, 而且按照物流活动的规律和管理形式, 流入的商品会以较低的价格、快捷的速度、优质的服务满足该地区农民的生活消费需求, 从而提高当地农民生活水平。

四、农村物流的发展趋势

(一) 农村物流加快发展的趋势

新农村建设将促进农村物流发展, 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三农政策”, 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效用的扩大, 无疑也会促进农村消费品物流、农产品物流、农资物流的发展, 这给众多物流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抢先进入这一领域的就有获得“第一桶金”的机会。

(二) 农产品市场化、专业化、商品化、工业化趋势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 农村市场化的水平进一步提高, 农村专业化分工进一步细化, 农产品的商品率会大大提高, 农业的“工厂化作业”会出现, 农村物流量会成倍增加。

(三) 农产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

随着以“工厂化作业”为内容的农业现代化的出现, 需要农村物流体系与之想适应, 使之形成价值链, 产业增值性将会得到体现。

摘要:文章从我国当前农村物流发展状况入手, 对我国农村物流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 并对农村物流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同时, 对农村物流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物流,农村物流,农村物流体系

参考文献

[1]洪涛.《现代物流报》, 2008年8月29日A07

[2]张理编著.现代企业物流管理.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5

新农村建设剧 篇6

传统的中国农村住房普遍缺乏系统化的设计和规划, 安全性和功能性较差。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建造新住宅, 而是宣传可持续发展的节能环保抗震住宅新理念, 帮助农民提高消费能力, 更是一种态度和引导,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助推剂。作为传统建材, 我国目前实心粘土砖 (俗称红砖) 的年消耗量为5000亿块, 据不完全统计, 每年烧制红砖消耗的标准煤要7000万吨, 耗用的粘土资源达10多亿立方米, 相当于毁田50万亩, 而这些红砖大都用在农村。这样的传统建材除了生产耗能高外, 盖出的房屋也不保温节能。在我国已有的全国城乡建筑中, 绝大多数为高耗能建筑, 新建建筑中95%以上仍属于高能耗建筑。数据显示, 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直接消耗的能源占全社会总能源的30%。且如今地震灾害频发, 对于建筑的抗震能力要求也不断提高。而北新集成房屋提供的新型房屋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完美的解决了上述的问题:

1. 节约资源, 减少对耕地的占用和破坏

新型房屋是通过合理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和节约程度, 进一步减少对耕地的占用和破坏。

2. 节能减排

在我国, 煤、石油在能源消费体系结构中占有巨大的份额, 这些资源不可再生并且造成比较严重的生态破坏等问题。而新型环保节能房屋采用了沼气、液化气、太阳能等能源, 不仅改善了农村的环境, 还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3. 通过规范规模化建房降低建筑材料的消耗

目前, 我国村镇住宅主要采用居民自建自住、手工砌筑、分散建设的模式, 生产效率和工艺应用水平较低。新型房屋的结构和建筑材料, 是在工厂的流水线上生产后, 运至项目现场组装。且房屋体系施工期较短, 主体结构在2~3天内就可以完成, 再加上内外部装修, 45天内就可以建好一座房子。工厂规模化生产方式改变了传统房屋建筑机械化程度不高和粗放式的生产方式, 提高住宅生产的劳动生产率, 提高住宅的整体质量, 在降低能耗、物耗的同时, 降低了成本。据统计, 新的建造方式可令现场垃圾减少83%, 材料损耗减少60%。而通过选择不同种类的保温材料及保温层厚度, 在新型房屋的使用过程中, 可实现建筑节能50%~80%的要求。此外, 房屋在达到使用寿命后, 90%的建筑材料和部件还可以进行回收, 实现循环利用。

4. 保护生态环境, 减少环境污染

新型房屋采用的结构和材料能极大程度地降低消耗, 同时通过建筑节能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减轻大气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建筑质量。这种贯穿建筑生命整周期的高环保性能, 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数据显示, 以每年1万套 (100m2/套) 新型房屋计算, 可替代粘土实心砖约50亿块, 如此, 一是节约土地, 节约粘土用地180万m2 (按挖深6m计) , 节约建筑垃圾占地110万m2 (按堆高10m计) ;二是节约电耗, 设备节电1500万kwh;三是减少排放, 减少SO2排放共960吨, 减少CO2排放300万吨。

5. 新型房屋有着优良的抗震、保温、隔音等性能

新型房屋采用了最先进的建房技术, 房屋结构可达90年安全保证, 防12级台风, 抗10级地震, 经久耐用;因采用先进的保温方式, 房屋可杜绝冷热桥现象, 远离潮湿变形、锈蚀等伤害, 且结构件均经过特殊防腐处理, 可以延长钢材的使用寿命。新型房屋所采用的新型轻质维护材料, 不燃, 不霉变, 不虫蛀, 非常适合农村的居住环境。

新农村建设探讨 篇7

(一)新农村建设的内涵。现阶段,我国拥有14亿人口,其中9亿多人口是农民。农民生活富足,生活水平的提高,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国家的富强。“新农村”建设体现在一个“新”字。包括“五新”:一是新房舍;二是新设施;三是新环境;四是新农民;五是新风尚。新农村建设是为了发展农村经济,从而为中国经济不断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良好的经济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是充分发展一切有利于农村发展的积极方面,不断调动一切能够推动农村各方面进步的积极因素,形成农村与城镇的各方面完全对接的局面,从而实现农村和城镇在各个方面相融相辅,共同发展。具体而言,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为主要方向,以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更加宽裕为侧重点,并且全面提升农村的村民素质、生产、生活环境、民主法治水平。从而不断提升农村的综合水平,创造更加富有生机、活力的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是为了发展农村经济,从而为中国经济不断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良好的经济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是充分发展一切有利于农村发展的积极方面,不断调动一切能够推动农村各方面进步的积极因素。最终推动农村的快速发展,形成农村与城镇的各方面完全对接的局面,从而实现农村和城镇在各个方面相融相辅,共同发展。具体而言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为主要方向,以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更加宽裕为侧重点,并且全面提升农村的村民素质、生产、生活环境、民主法治水平。从而不断提升农村的综合水平,创造更加富有生机、活力的新农村。

(二)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农村也存在着潜在的社会问题和经济矛盾,出现了严重的“二元式”的经济结构问题。使得城镇与农村的各方面对接存在错位。这会导致市场出现供求的混乱、基础条件差异,会导致运输环节成本的提高,导致CPI波动,也导致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滞后。因此,农村的发展与建设十分必要,可以扩大农村信息的来源渠道,加快信息的获取速度,了解市场,把握市场行情,有利于农村这个供给市场与需求市场的对接;可以缩小物流费用,降低运输成本。最终,实现我国农村经济效益显著,农民物质、精神生活极大提高,最终推动农村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有助于我国经济更好地稳定发展,能够实现城乡经济与农村经济的对接。新农村建设重在解决农村的经济问题,实现农村的经济发展,实现农村产业的对接与过渡。

二、新农村建设现状及问题

(一)农村经济落后,资源使用不合理,在市场经济中处于最低环节,发展缓慢。新农村建设针对点是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重在缩小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差距。农村地区缺乏许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致使大多农村经济形式单一、渠道少、项目少,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在种植上盲目,缺乏科学的种植方法。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慢,大部分农村地区仍然沿袭传统的销售模式,先种植、后销售。不仅出现供给与需求的错位,导致卖难的境地,还会出现在销售价格方面难以有所保障。农村的很多资源得不到合理使用,只顾及眼前的经济利益,致使资源的利用率低,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都不高。例如,土地的合理利用不能实现,很多不适宜耕作的沙化、碱性土地被应用于农业生产,致使生产效益低、收入水平不高。很多农作物的秸秆不能实现物尽其用,在很多农村地区,因为缺乏有效的秸秆利用途径,秸秆被用作取暖、或被集中烧毁。不但增加了大气中的粉尘颗粒,也埋没了秸秆的实际效用与价值。农村的农业在市场格局中不具备竞争力、处于弱势地位。在市场的这个大的供给链条上,农村缺乏必要的竞争手段,很难实现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确定价格。价格往往由市场决定或者是买家决定,压制了各种农作物、蔬菜的价格,掩盖了农产品的真实价格,农民被动接受价格。农村地区招商引资的潜力有限,优势小,只能在各种政策上给予更多的让步。我国的农作物在国际市场上不具竞争力,农民的种植方式错误、种植方法不当、产品不具竞争力。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制约了农村发展的步伐,减缓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

(二)农村发展资金缺乏,基础设施条件差。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发展行业少、资金缺乏、资金来源渠道少,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从目前来看,据推算,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要增加15亿元至20亿元内的数额,资金数额庞大。资金划归多个部门使用,过于分散,难以统筹使用,致使资金的使用难以发挥规模效应。另外,资金由上级政府向下逐级划拨,资金的到位时间长,很难在较短时间应用于农村的发展建设。金融的覆盖面低、支持力度低。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少、基础设施落后、金融服务覆盖面窄,大多金融机构资金不断流向城市;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获得资金难,并且获得的资金少,致使很多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较差。农村道路条件差,垃圾收集处理的工具、场所缺少,卫生水平低,医护人员队伍的人数不足以及卫生硬件设施条件差。教育水平低,教师队伍人数少以及农村教育的硬件设施条件差。基础设施差,制约了农村与外界方方面面的联系。经济上,农作物、蔬菜等的运输条件差。信息上,缺少信息传播工具,延缓了信息传播的时间,降低了信息的有效性,均延缓了农村的发展步伐。

(三)农民文化水平偏低,农村缺乏高学历人才与农业人才。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地区之所以发展缓慢,也在于农村大多农民缺乏知识、不具备发展的眼光、探索的勇气以及创新的精神。农村人口大多文化水平低、缺乏系统的科学知识普及,缺乏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想法,解读信息和新闻的效率低,阻碍了农村探索新道路、发展新经济的速度。

新农村的建设,还需要有更多的高学历人才为农村的发展贡献力量。但是,在农村地区,大学生的人数却很少,农业方面的研究人员相当缺乏,高学历专业人才缺乏,缺少推广科学种田的技术人员。农民多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行业,缺少优良的农作物品种,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70%左右,然而农村的经济产值水平却相当低。我国的农作物在国际市场上不具竞争力,这是不争的事实。究其根源,一方面是因为农民的种植方式错误,种植方法不当;而另一方面同时也是主要因素,农业人才有限。因此,我国缺少优良的农作物品种,缺少推广科学种田的技术人员,阻碍了农业发展。

(四)以村干部为管理层的农村管理制度。我国农村实行以村干部为管理层的管理制度,村干部大多数是农民,并且大多数人竞选村干部的初衷并不是为本村的发展出谋划策,为本村的发展做贡献。首先,这些村干部的知识贮备不足,对国家政策的解读能力有限,机遇的识别能力、把握能力不强,另外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具备发展的头脑与眼光,看不到本村发展的优势所在,契机所在;其次,缺乏集体效益与维护公平的观念,管理不科学,与村民存在隔阂,不具有威信。出现了带头人不能领导农民发家致富的局面。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对策建议

(一)拓展筹资渠道,完善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经济。农村地区资金短缺,农村的资源不能物尽其用,很多利于农村的项目不能实现动工立项,制约了农村的发展。因此,农村需要千方百计、利用各种资金渠道,获得资金支持,推进新农村的建设。拓展金融机构在农村的覆盖面,增强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鼓励银行在濒临农村的城镇设立分支机构或者是设立特殊的农村贷款项目,以低利率贷给农民,促进农民的发展积极性。基础设施差,制约了农村与外界方方面面的联系。经济上,农作物、蔬菜等的运输条件差。信息上缺少信息传播工具,延缓了信息传播的时间,降低了信息的有效性。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可以提高农村综合水平的提高。完善基础设施,着重加强几个方面的建设: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具体规划,修建农村交通道路,在车辆较多、运输量大的地区,修建水泥路;在车辆较少、运力低的农村地区,改造道路,铺设砂石路。在村内,拓宽道路,修建水泥路;强化农村基层医生的专业水平,确保百姓疾病可以被及时、准确查出,尽可能提升农村医疗的硬件设施条件,以实现小病在家看好,大病在外看好;积极推广农业设施、农业浇灌项目,增加土地浇灌面积,提高粮食的产量。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规划,制定有效、有吸引力的项目方案,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实现资源的合理使用,获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吸收。农村的发展,重在开拓新视野、形成新思路以及紧抓新机遇。在新农村建设自始至终的过程之中,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应该发挥更大的智慧、付出更多的汗水。因此,应该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具体措施:一是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等多种信息传播工具,积极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推广科学种田、科学管理的既成经验;二是努力组织多场次的科普教育活动,例如组织科学知识讲座。以此途径,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并且与授课老师进行交流,提出问题,听取解答;三是组织宣传放映队,向农民发放知识宣传手册,并且组织多场次的科普片放映活动;四是争取资金,购买科学知识书籍,建立农村书站,鼓励农民利用书籍掌握知识。

由于广大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在农村地区所占比重很低,制约了农村地区对新事物的了解、新思维的扩展以及知识的掌握。高素质人才在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带领农民走出一条新的发展经济之路,强盛农村之路,因此农村地区应该提高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比重。

(三)实现城乡对接,提高农村话语权,增强对外交流。以农业为支柱的农村,农作物、蔬菜等经常由于对市场不了解,缺乏对市场的影响能力,从而导致价格低、销路不畅的局面。因此,应该逐步提高农村地区的权威性,增强话语权。农村应该立足周边城市,与当地的农贸市场以及与农产品有关的企业建立联系渠道甚至是合作、供给关系,建立销售渠道。另外,应充分了解市场的需求,市场需要什么、需求量以及价格情况(现价、价格走势和价格变化特点)。有计划地进行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发展。再者,要提升农作物、蔬菜等的相关规范,并且力图达到更高的标准,以符合市场要求。

(四)完善农村管理体制。作为农村的管理机构,农村村民委员会承担着农村事务的管理、村民矛盾的调节任务,同时政府与农民联系的纽带,所以应该完善农村的管理体制。一是杜绝拉选票的行为,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村干部不作为的行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真正体现民意;二是设立农村事务监督小组,监督村干部的领导行为和领导贡献,反映村民的心声,制约村干部,督促村干部真正为农村的发展做贡献;三是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村官的深度与广度,增强大学生的作用。以大学生作为村干部谋划经济发展的参谋,并且对村干部起到监督与制约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海英.浅析我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理论与探索,2016.6.

[2]付钰.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3.

上一篇:小学口算下一篇:风景园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