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农村建设

2024-06-12

浙江新农村建设(共6篇)

篇1:浙江新农村建设

浙江安吉生态新农村建设

摘要:本文主要讲述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县——安吉在过去很长时间内从只注重经济发展到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成功打造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旅游的结合体,为我国乡村的发展开创了一种新模式。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生态文明

一. 前言

在2012年7月1号,暑假的开始,我们踏上了社会实践之路。经过5天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和结束,不仅让我们收获了安吉生态建设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而且更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自己,锻炼了自己,同时也收获了队友们之间的友谊。

二. 正文

安吉政府下狠心,关闭大型国有纸厂,提出“生态立县”

上世纪80年代,安吉开始走“工业强县”之路,引进和发展了一批造纸、化工、建材、印染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安吉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拿到了小康县的牌子。但是,由于大量工业废水的直接排放,使得西苕溪原本清澈的水变成了Ⅴ类甚至劣Ⅴ类,流域生物多样性锐减,林木、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成为全市有名的“污染大户”,被国务院列为太湖水污染治理重点区域,受到了环境污染“黄牌”警告。1998年太湖治污“零点行动”时,安吉县政府开了5次政府常务会议,决定关闭1000多名职工的国有造纸厂。从表面上看,这是关闭一家了一家企业,但实际上这是县领导群体思想上的大转变:安吉不能再继续依靠破坏环境为支撑换取经济发展。

2002年,安吉提出要“生态立县”。2003年底,安吉“生态立县”开始具体深化,县委、县政府高度统一,提出了建设生态经济强县、生态文化大县、生态人居名县,即今天安吉人称的“一个战略三张名片”。

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安吉获得了可喜的成就。2006年安吉县被授予首个国家生态县,2007年成为国家环境保护部唯一的“全国新农村与生态县互促共建示范区”。2008年被国家环保部确定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之一。

坚持从实际出发 生态立县 造福社会

近些年来,在中央、省市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安吉县政府从实际出发积极响应“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大胆创新实践,精心打造生态文明、经济发展的强县,实现环境优美和经济发达的双赢。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县经济社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现代化生态县建设得到了稳步推进。

坚持用完整的规划统领生态县建设。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重视规划修编工作,初步形成了完整的规划体系。委托中国环科院编制了《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并在北京由国家环保总局组织通过论证。同时,编制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生态人居、生态城市等专项规划,所有乡镇和大部分行政村编制了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规划。并从开发建设的角度,编制了县城建设、矿产开发、山林开发控制性详规。这一系列层次分明、相互配套的规划共同构成了生态建设的宏伟蓝图,使建设更加规范、有序。

坚持用完善的政策激励生态县建设。制定出台了《生态县建设实施意见》和《生态县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在县财政预算中安排6000万元资金用于生态县建设,并安排相应的配套资金用于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制定出台了《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实施办法》,对获得县、市生态村和省、市生态乡镇、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命名的,给予10万元到50万元的奖励。同时,还建立了生态公益林利益补偿机制,县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用于公益林补偿。

坚持用扎实的措施推进生态县建设。把村庄环境整治作为工作的切入点,把“改路、改厕、改水、改线、改房和美化环境”作为村庄环境整治的主要 内容,从中心村到自然村,分步建设,逐步推进。县政府每年安排10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整治一个、验收一个、奖励一个。2001年以来,全县各级累计投入1.9亿元,共有462个村庄完成了村庄环境整治任务,人口受益率达51%。同时,把垃圾和污水处理作为突破口。垃圾处理,绝大部分村都搞集中收集、卫生填埋,有些村搞分类处理,同时还通过招商引资的办法,实施垃圾焚烧发电供热综合利用项目,各村的垃圾集中收集,每个乡镇设立垃圾中转站,并由县里统一处理。农村生态污水处理,因村而宜,设计建设了生物膜、生态湿地、氧化沟、厌氧处理等小型分散的生活污水处理项目。

坚持用科学的机制保障生态县建设。积极探索绿色GDP考核,改单一的经济考核为综合考核。同时,实行个性化考核,根据乡镇不同实际,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为了保护,安吉坚持在舍弃中求发展。如安吉白茶效益很好,但始终坚持“总量控制、合理布局、适度开发”的原则,严禁无序开垦种植白茶。又如矿产资源开采,作出了两项硬规定:第一,矿产开发项目不作为扶贫项目;第二,矿产开发项目不作为招商引资项目。同时严格项目评估制度,建立了招商引资项目“7+X”评估机制,七项评估以环保为首,坚持环保一票否决,两年来共否决外资项目1.5亿美元,内资项目3亿多元。

坚持发展生态经济支撑生态县建设。制定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体规划,出台鼓励发展笋竹、白茶等生态高效农业的政策,构建立体化生态农业开发格局。以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为导向,通过倾斜技改资金、建设专业工业园、实行最严格的环保前置审批和落实“三同时”等措施,提升竹制品、转椅等传统产业,培育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打响“中国竹乡”、“黄浦江源”等品牌,推出“竹乡农家乐”、“探源自驾游”等特色旅游项目,加速发展生态旅游业。

坚持营造生态人居丰富生态县建设。五年内投入40多亿元,大规模开展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拓展城市空间,把环绕城区的五座绿色山脉和贯通城区的五条绿色溪流引入城市。坚持把生态县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以村庄环境整治为基础,以小康示范村建设为样板,以生态村为目标,不断改善广大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同时还启动了“异地致富工程”和“十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引导农民异地易业谋发展,从源头上减轻生态压力。

坚持弘扬生态文化拓展生态县建设。围绕生态主线,重点发展竹文化、茶文化;大力开展了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活动;每年举办一个生态文化节,为群众提供生态文化大餐;设立全国第一个“生态日”,为群众参与生态建设构筑了平台。●. 新农村建设 ——建设中国美丽乡村

1.基础性的服务设施建设

做为农村基础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农村服务性基础设施却一直没有受到重视,七仔各地农村的发展远远低于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和由农村交通运输设施基础建设。但是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的发展,农村对生活、休闲、娱乐、体育的需求日益增加。安吉县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重视体育、公园等娱乐设施的建设,村村都必须正规实施和筹建。

2.基础医疗的完善建设

安吉县人口多达48万,但是全县只有一家县级人民医院,但安吉并没有出现就医拥挤的场面,这主要得益于安吉县出色的农村社区医疗体系。“小病社区医”在当地农村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调查的各个村中,村级社区卫生院的规模都较大,医疗人员人数都在3名以上,地处个村的中心地带且具有较好的医疗设备。一个卫生所很好的担负着一个村潜力的基础医疗。全县形成了村、乡、县三级医疗体系,全县就医十分有序。

3.积极调动民间资金

安吉县采取以奖带补的方法,对申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村进行统一视察。村在进行“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期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村社区集体资金、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和私人(企业)集资和项目审批的先期财政拨付。在这个过程中,政策性的财政资金发挥了一定的“乘数效应”,带动了数倍于己的社会闲散资金的投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第一年5660万的财政投入,带动和吸引的外来资本和民间资本高达13.7亿元,效果远远好于单一的财政拨付。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成为创建亮点

2003年开始,安吉县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作为创建国家生态县重点工程和基础性工作持续推进。截至2008年底,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达100个,覆盖率达53.5%,累计全县受益人口达29.3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成为推进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的一大亮点,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2005年初,安吉县对《安吉县生态村考核验收办法》试行办法进行修改,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列为“一票否决”指标,并增加考核分值;增加了农户卫生厕所普及率和破旧房屋整治率等符合农村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指标。

工作中,安吉县还实施了“以奖促治”的激励机制,从2003年起,县政府专门设立每年2000万元左右的安吉县生态建设专项资金,并制定了管理办法。明确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实行重点补助,按项目总投资的50%进行补助,对于经济薄弱村再增补30%。到2008年底,县财政用于生活污水处理的奖励(补助)资金达1.28亿元。

安吉县生态办积极与浙大、省环科院等大专院校技术合作,积极探索简便实用的处理技术,首创了农村生活污水分户式湿地处理技术,实现了一、二代处理技术向第三代一体化处理的转型。建成了一大批如美国阿科蔓技术、氧化沟技术、集中或分户式生态湿地技术、沼气处理、微动力处理站等不同类型因地制宜的处理设施。消灭了村庄中的臭水沟和淤泥塘,美化了村庄环境,树立了样板。

近年来,安吉县农家乐不断兴起,针对农家乐污染源废水

脂肪类高、油腻性强、成分复杂、水量不稳定的特点,安吉县与浙大环资学院合作引进日本多介质土壤层技术实施农家乐污水无动力处理技术,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通过一系列简便实用、因地制宜的技术运用和不断创新,进一步改善了县域环境质量,受到了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如今的安吉是山峦青翠、河流清澈、空气清新,经济结构合理、社会和谐稳定、人居环境优美。安吉开创了生态旅游和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新模式。

篇2:浙江新农村建设

王静波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摘要]本文通过对浙江衢州江山市四都村和金山村的实地书面调查和与当地村委的座谈交流,分析了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已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加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新农村信息化调查

一、引言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并专门具体部署了新农村信息化的工作内容。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4年强调新农村信息化的问题。信息化是我国加快构建和谐社会与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本世纪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新农村信息化则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浙江可以说是我国新农村改革的试验田。秉承“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原则,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即将实现。浙江的城乡配套改革也走在全国各省区前列。在肯定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其存在的问题,包括投入不足、资源分散等。因此,本文通过实地调查、访谈、社区服务等多种途径对浙江新农村信息化的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分析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找出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加快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浙江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调研状况

本次调研范围为浙江衢州的江山市,选择当地的信息化示范村四都村和非信息化示范村金山村作为调研对象。通过挨家挨户走访村民,进行书面问卷调查,同时与当地村委干部展开座谈交流,通过两类群体的不同角度,调查当地新农村信息化的建设进程,分析非信息化示范村和信息化示范村的异同,从而研究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的成就和尚存的一些问题。同时还走访社区,给当地居民提供免费的电脑维修与操作培训。这也有利于收集居民所需帮助的具体内容,为以后的继续帮助打下基础。

书面问卷调查分为农民的关注度、信息化的作用和农民的需求三部分展开。与当地村委的座谈交流内容分为当地政府对电子政务的理解与规划、当前电子政务操作与现状和百姓对电子政务的需求与关注三部分。

(一)调查地区基本情况

四都村位于四都镇中心,村民分布相对集中,共约600多户。该村于2007年被评为信息

化示范村,基本上实现了有线电视到户,村民电话、手机的拥有率在80%以上。当地农民以种植柑橘为主要产业,种植面积超过6000亩。开展调查也比较顺利。

金山村由青山和北山垄两个村合并而成,人口936人,2007年申请信息化示范村,尚未挂牌。村民电话、手机等通信设备的拥有量也较高。该村也以种植柑橘为主,同时还种植一些水果、蔬菜等。由于金山村村民思想相对保守,问卷调查的开展相对困难也大些。

(二)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和与当地村委干部的座谈交流可以看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一定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中央政府在保障以往支农政策和给农民实惠力度的同时,更是惠及“三农”的新政策。在关于对政府目前是否有必要提倡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中,94%的四都村村民认为有必要,金山村100%的村民认为有必要。这说明中央提出新农村信息化的优惠政策是受到老百姓欢迎和肯定的,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民心工程,更是大力推进国家农业发展的壮举。

2.新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以来,新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方面的基础设施都有所加强。由调查可知,四都村81%以上的村民家里都已经拥有了电视、电话和手机,金山村也有71%的村民拥有了电视、电话和手机。新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到位,实现了“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广播电视”,这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新农村信息服务平台与信息网络已初具规模

伴随着电视、电话、手机等通信设备的普及和使用,电话网和电视网等信息服务网络也得到普及,并在村民的生产生活起到很大作用。在关于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农业发展等的信息渠道的调查中,两个村70%以上的村民通过电视、报纸、广播和电话咨询等途径来了解获得相关信息,信息服务网络已经成为提高村民生产生活质量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4.涉农信息整合有所改善

通过关于解决新农村信息闭塞的问题的调查中,四都村18%的村民认为有明显解决,44%的村民认为有部分解决,38%的村民不是很清楚;而金山村16%的村民认为有明显解决,41%的村民认为有部分解决,43%的村民不是很清楚。基本上,有一半的村民对新农村信息服务持肯定态度,也就是说当地涉农信息资源服务已初步形成并将逐步走向深入。通过调查研究,也发现一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新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完善

经过近几年的新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相当到位,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广播电视”,但是互联网的建设和使用还有待完善。互联网能够提供众多涉农相关信息,如生产科技资料、市场信息等。而从电脑普及率的调查可知,四都村只有21%的村民拥有电脑,而金山村拥有率则更低。由于网络建设的缓慢,使不少村民认为电脑对他们的没什么用处。因此,电话网、电视网、互联网的“三网”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加强完善,这也将为大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搭建提供硬件基础。

2.新农村信息服务平台与信息网络还不够完善

在关于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农业发展等的信息渠道的调查中可知,当地的柑橘的市场价格基本上是通过电视、报纸和上门收购行情等渠道获得相关信息,市场信息的获得相对被动、滞后和不全面。四都村作为信息化示范村,却仍有70%的村民对农业科技不太了解,很多耕作都是凭借传统经验,受到政府组织的指导不够。在关于农业科技了解情况的调查中,70%以上的村民对此不太了解,这也说明了农业科技的相关培训和教育比较薄弱。

3.缺技术、缺资金、缺人才等“三缺”问题比较凸显

在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缺技术、缺资金、缺人才是普遍遇到的重要问题。在关于新农村最需要加强的地方,四都村31%的村民选择了懂得技术,分别有25%的村民各选择了拥有文化和学会经营,18%选择了掌握信息。金山村32%的村民选择了拥有文化,29%选择掌握信息,25%选择懂得技术,还有14%选择学会经营。而关于最希望政府提供的帮助内容的调查中,两村的村民都认为是技术指导,分别占34%和47%,资金支持和提供就业岗位紧随其后。同时从当地村委了解到,村中年轻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和高学历人才的在外就业,导致新农村的劳动力老龄化严重,且科技文化水平普遍很低,也就形成了新农村信息化人才严重短缺。

4.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有待加强

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是需要有组织、有领导的,需要有专业指导的队伍带动、引导。农民普遍反映这方面工作还不够、信息提供落不到实处的问题,从与村委干部的座谈中得到答案:真正懂电脑操作的信息员太少;目前还没有正式的规章制度来规范信息联络员的上岗和培训;上级领导的重视程度也直接关系到联络员开展工作的顺利程度。

三、加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重视新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因此政府应十分重视而且是继续重视通讯、广播、电视、网络等用于农业信息系统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硬件建设,重点支持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和多种信息产品的研制开发、协作和服务,加强全国农业信息科学的学科建设,加强农业科研机构的建设等。

(二)加大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应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和企业参与到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来。政府可以推动建立邮政、电信、移动等普遍服务建设并引导开拓新农村市场、降低新农村资费;可以挑选部分农产品龙头企业或农产品合作组织或种植大户作为新农村信息化扶持的重点,利用重点扶持对象的发展来带动农民投入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以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个人、外商投资新农村信息化的建设。

(三)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可以学习日本的成功经验,尝试建立并不断完善包括各批发市场的各种农产品的销售信息和生产数量、价格行情预测的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系统。这样,农民可以根据系统的信息准确了解某一时段的各种农产品销售量和价格,然后可以根据自身实际能力确定和调整生产品种及产量,使农业生产井然有序。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建立健全后,农民就可以凭市场信息适当调整自己的种植结构、种植品种和农产品质量,提高本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多的利润。

(四)加强文化科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

文化知识的教育首先可以围绕新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展开。新农村中小学是当地的文化中心、信息传播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在普及和巩固新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前提下,逐渐开展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充分发挥新农村中小学信息化的综合功能,传播农业科技、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和培养农民职业技能服务,在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可以开展新农村劳动力专业培训,提高农民的务农技能、信息化技能和转产转岗就业能力。

(五)建立及时、全面、公开的公共信息平台

篇3:浙江新农村建设

一、能源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一) 发展农村能源有利于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 提高生活质量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农村电价每调低0.1元, 农户对彩电、冰箱、洗衣机的需求相当于人均纯收入分别提高了370元、667元、909元。但是目前, 能源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问题。农村的能源问题更为严重, 农村的用电一遇到供电紧张就拉闸断电, 农民买了电器也不能用。因此, 必须大力发展适合新时期要求的新型农村能源。

(二) 发展农村能源有利于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实现农民增收

发展农村能源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 就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农民增收。如近年来推广的“猪—沼—作物”能源生态经济模式, 就是把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 把养殖业所产生的废弃物转换生成可再生能源沼气和有机肥料, 既解决了农村燃料问题, 又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 改善了农产品品质, 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既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 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 发展农村能源有利于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改善, 建设环境优美的新农村

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 大量的畜禽粪便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已经严重污染了农村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 成为农村的一大公害。通过加快农村能源发展, 实施秸秆综合利用、沼气项目建设等, 短期内低成本地改变农村的环境卫生状况, 解决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改善人居环境, 阻断疫病传染源, 使农村村容村貌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根本变化, 促进农村社会文明进步。

(四) 发展农村能源有利于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建设资源节约型的新农村

发展农村沼气、太阳能和生物质能, 不仅使农村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而且通过改厕、改厨等建设, 把农村的“三废” (秸秆、粪便、垃圾) 变成“三料” (燃料、饲料、肥料) , 实现了社会要生态, 农民要致富的目标, 促进了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

二、浙江省新农村建设中的能源问题

(一) 常规能源不足

浙江省是典型的能源资源贫乏省份, 煤炭保有储量为12000万吨, 只占全国的0.012%, 经过50余年的开采, 其可供开采的煤炭资源已经枯竭。据浙江经贸委发布的消息称, 再过两三年, 浙江将完全退出产煤省行列, 届时所需煤炭将全部依赖省外调入;水力资源总量930万千瓦, 仅为全国的0.9%;陆地迄今为止没有发现有开采价值的油气资源, 海上待探明的除已被上海开发的平湖油气田外, 只有100-200亿m3天然气、100-200万吨凝析油三级储量。

在常规能源极度短缺的情况下, 为了首先满足城镇的需要, 浙江省农村所能分配到的额度就更小了, 能源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也更加突出。目前, 浙江农村人均能耗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2009年仅为0.9吨标煤每人, 远远低于同期全省人均能耗2.0吨标煤的水平。浙江农村用能总体上来说, 以煤炭和电力为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010年浙江农村对商品能的需求将达到4919.77万吨标煤。这将对浙江的能源供应产生很大的压力。如果农村的能源需求不能够满足, 势必对其经济发展以及生活的改善产生负面影响, 也将阻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二) 农村能源利用设施落后

农村能源的利用设施可以分为供能设施和用能设施两大类。供能设施属于基础设施, 而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一直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供能设施落后, 直接导致农村供能不足以及供能成本上升, 从而导致农村的能源需求不能满足以及农民的用能成本增加, 最终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社会的发展。

用能设施落后可能导致能源浪费、经济成本上升和环境污染三方面的结果。首先, 用能设施落后可以表现为能源利用率低, 这必然导致其能源消费过程中的更多浪费;其次, 用能设施落后还可以表现为利用之后的有害气体和需要处理的残渣多, 污染环境;最后, 能源利用效率低和处理残废气、残渣都会增加生产成本, 不利于产品的市场竞争。用能设施落后包括生活用能设施落后和生产用能设施落后。以省柴灶为例, 虽然说政府在农村大力推广省柴灶, 但其能源的有效利用率也只有20%而己, 远远低于液化石油气的60%。另外, 乡镇企业的生产设备落后也是农村用能设施落后的重要表现之一。

(三) 农村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浙江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总体来说是比较低的, 仅为35%左右, 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 而农村中的耗能大户乡镇企业, 相对于城市的大企业来说, 其生产工艺和设备普遍落后, 管理水平较低, 这必然导致更低的能源使用效率。近几年, 浙江经济虽然快速发展, 但是经济增长方式如果继续得不到根本转变, 这种“透支”资源而要付出的代价将是巨大的。比如公认的耗能大户造纸工业, 每生产1吨纸张, 国际平均能耗为0.85吨标准煤, 而省内综合能耗一般要达到1.55-1.7吨标准煤, 比国际水平高出近一倍。在有效用能需求相同的情况下, 较低的能源利用效率必然要求更多的能源数量, 才能保证生产生活的需要。

三、发展可再生能源是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的最佳出路

(一) 可再生能源概述

可再生能源是指那些可以再生的, 相对于人类历史而言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 它具有资源丰富、清洁无污染和可再生性的特点。既不存在枯竭问题, 又不会对环境构成严重的威胁。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海洋能和地热能等。

目前, 发达国家发展可再生能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动因:提供多元的能源供给, 保障能源安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减少因为传统化石燃料燃烧引起的环境污染;尽量替代核能;发展新兴产业, 创造就业机会;扩大技术以及设备出口等。而发展中国家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目的主要在于: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扩大能源供应和缓解能源短缺。浙江必须借鉴国内外, 特别是发达国家、欧盟国家解决能源问题的经验, 更好的解决农村发展中遇到的能源问题。

有统计显示, 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量是每年73亿t标准煤, 而我国2008年一次能源的全年消费总量是28.5亿t标准煤。从这两个数据中可以看出, 可再生能源在我国大有可为。

(二) 浙江农村发展可再生能源前景

浙江省虽然在常规能源方面非常缺乏, 但却拥有相当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其中, 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小水电、生物质能储量折合标煤分别为10200万t、3143万t、1136万t、143万t、3340万t, 总计17962万t, 而浙江2008年能源消费总量为1.5亿t。因而, 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资源对于缓解浙江的能源危机是大有裨益的。

相对于常规能源, 农村可再生能源具有以下优势: (1) 资源丰富。相对于常规能源来说, 可再生能源可谓是取之不尽。浙江全年日照时数为1400-2200小时, 年太阳辐射能为1280千瓦时/平方米, 每立方米玻璃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年可利用太阳辐射能折合标煤0.102吨。对于生物质能, 农村更是可以变废为宝, 可利用资源量不仅种类多, 而且数量多, 如秸秆、木屑、人畜粪便等等。 (2) 运行成本低, 节省开支。相对于其他的可再生能源来说, 小水电的运行成本要稍微高一些。小水电的运行成本包括人工和检修两部分, 涉及到电站与电网的配合、电站与水源的配合, 同时还需要经常性的维护、保养, 定期检修、大修等。但相较于火电、核电等常规能源发电, 其运行成本是比较低的。 (3) 有利于环境的良性发展。使用可再生能源, 首先替代了常规能源, 减少了使用常规能源带来的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特别是沼气、秸秆气化, 还能直接改善农民的家庭居住环境。

建设新农村, 并不仅仅是提高农民收入, 更重要的是全面的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不能以环境为代价来换取GDP的增长。浙江在常规能源不足、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下, 发展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农村能源刻不容缓, 是解决浙江农村能源问题的最佳出路。

摘要:当前, 浙江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能源问题, 主要体现在常规能源不足, 农村能源利用设施落后, 农村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等方面。建设新农村, 并不仅仅是提高农民收入, 更重要的是全面的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不能以环境为代价来换取GDP的增长。浙江在常规能源不足、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下, 发展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农村能源刻不容缓, 这是解决浙江农村能源问题的最佳出路。

关键词:浙江省,农村能源,新农村建设,可再生能源

参考文献

[1]戴彦德, 任东明.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能源问题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地位和作用[J].可再生能源, 2005 (2) :7

[2]刘永春.加快农村能源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N].农民日报, 2006-02-06

[3]马晓芸.浙江农村利用可再生能源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09 (10) :11-12

篇4:浙江新农村建设

有效搭建服务平台

温岭农合行针对5大中心镇新农村建设的特点,从农业、工业和商品市场等主导产业出發,着力从产品和服务创新上下功夫,为中心镇發展搭建服务平台。如针对箬横镇以农业为主的特点,推出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质押贷款业务,箬横支行累计向19户土地承包经营户發放贷款151万元的土地质押贷款,这19户农户共流入土地6520亩。针对中心镇开展小城镇建设及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农合行向其提供贷款支持,改善农村村容村貌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针对中心镇村民住房建设贷款难问题,农合行适时推出农村住房建设贷款和农房抵押贷款业务。到去年末,农房抵押贷款达1.2亿元。

支持绿色农业品牌

温岭农合行注重扶持农业品牌建设,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管理办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进行信用户评定,开展“信用单位”联评,对合作社进行综合授信,向获得信用等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优先提供信贷资金,有力地推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品牌建设。到目前,该行支持品牌农业贷款余额达8.5亿元。

箬横镇长山村是一个以长潭水库移民为核心的移民村,村民没有特色手工业和农业副业,均以种田为生。2001年,“西瓜大王”彭友达發起组建了箬横西瓜合作社,率领农民走上了一条致富路。“如果没有合作银行的支持,就没有合作社的發展。”对成立之初信用社给予的1000元贷款,很多村民至今不忘。到去年末,箬横支行对箬横西瓜合作社的授信金额达650万元,该行的一路支持让“玉麟”西瓜家喻户晓,成为首批“浙江省十大特色农产品”之一。现在,该合作社在全国20多个省市设立了25个西瓜种植基地,种植面积2.6万亩,每年投资1.5个亿,利润达4000万元至5000万元。

在该行的支持下,温岭中心镇农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形成西瓜、果蔗、草鸡、葡萄等几大产业带,培育了一批农业精品,并推动其他十几个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形成和發展,建成了15个较大规模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带动当地数万农民走上创业致富的道路。

打造市场专属银行

针对中心镇专业市场经营户贷款担保难问题,温岭农合行推出商位使用权质押贷款业务,借款人以其自营的市场商位使用权作为质押物,向该行申请10万元到200万元的流动资金贷款,在商位使用权价值50%以内额度的贷款不需另找担保人,且手续简单方便。

下张钢铁市场位于新河镇下张村,1993年由温岭市市场开發服务中心和下张村共同投资,2003年,被省政府确认为省区域性重点市场,2007年市场成交量突破60万吨,逐渐成为省内乃至华东地区重要的钢材集散地。新河支行下张分理处开在市场内,满足客户各类金融需求。到去年末,市场商位使用权质押贷款授信达2.05亿元,极大地方便了经营户贷款。

近年来随着交易额的大幅攀升,原来只有130亩的钢铁市场显得十分拥挤,严重制约了市场的快速發展。在上级领导和当地政府的重视下,去年启动了下张钢铁市场扩建项目,涉及土地150亩,但扩建的资金却成了难题。新河支行毅然發放4000余万元贷款,村民很是感激:“新建成的市场大楼面向一级公路,黄金地段让新河支行先挑,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市场‘专属’银行!”多年的倾力支持换来了客户的真诚回馈。

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该行专门制订了信贷支持新农村建设指导意见,把贷款范围从对农户生产扩大到对农户消费、基础设施、旧村改造、文化和休闲等领域,通过小额丰收贷款卡、创业卡、项目贷款等业务品种,重点支持美丽乡村建设。中心镇一个个村庄正在發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

崭新的住房,宽敞的大路,优美的绿化。与前几年相比,泽国镇东村村的面貌改变非常大,由于政府建设规划需要,全村要进行旧村改造,部分村民陷入资金难题,泽国支行信贷员几经调研后,共向该村發放1039元贷款,用于住房改造。去年该村获温岭市级示范村称号;箬横镇湾张村在箬横支行的支持下正在申报“浙江省级示范村”、“浙江美丽乡村精品村”,等待验收。

去年至今,该行5个中心镇支行支持当地村庄建设整治共4个,余额1350万元,2012年全部获“温岭市级整治村”称号;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15个、总金额1929万元;共發放农房改造贷款4727万元,为农户在农产品生产、农民创业等方面提供了资金保障。

(文/林国苗 陈本秋)

正是春风送暖时——江苏省黄海农商银行金融支持“三农”工作纪实

养鸡大户王筱明还掉20)7元贷款后,一脸阳光。他说,这笔贷款是200万元贷款的一笔尾款,今天算是提前还清贷款。

听他介绍,自己过去曾是养猪大户,多年来一直不顺,有赚有赔,可谓是跌宕起伏,但是养猪时再亏未差农商行一分到期贷款,与黄海农商行坚守的信用关系,也让他尝到了合作共赢的甜头。去年将猪圈改成养鸡大棚,农商行根据其规模、能力、信誉,授信200)~元,养了6万多只鸡,让他抓住了机遇,预计今年能赚上百万元。

王筱明只是黄海农商行贷款直接受益农户之一,据了解,目前该行对辖区农户授信119108户,授信金额485196万元,授信面为75.2%。让授信农户感受到该行全力支持春耕工作和三农建设的强劲力度,实惠的利率、便捷的手续、优质的服务,正成为这个春天盐城大地“三农”發展里的亮丽风景线。

为更好地全面落实好强农惠农政策,充分發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入春以来,黄海农商行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發展需求,积极调整信贷结构,以支持春耕生产为信贷营销的重点,以农户为主要服务对象,以金融服务进农家为主线,积极主动为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提供有力的金融服务支持。受惠客户逾2万户,今年累计投放贷款7.2亿元,当前贷款余额19.95亿元。

春意融融的“阳光信贷”

黄海农商银行在2009年推出了“阳光信贷”,目前已经在农村网点24个支行全面推广。

为提高农户对阳光信贷工作的认知度,该行统一部署,制定了详细的宣传实施方案。组织人员逐村逐户散發关于“阳光信贷”宣传彩页28万份,在343个自然村制作了500幅墙面广告,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广泛宣传“阳光信贷”的适用性、实惠性和便捷性,使“阳光信贷”政策家喻户晓。该行组织农村各支行深入农村家庭、田间地头,进行多角度、多方位,面对面的直接宣传,释疑解惑,让广大农户熟悉贷款品种,主动使用贷款。该行还要求客户经理在加强信贷产品、法律责任等有关常识宣传的同时,一并提醒农民提高信用意识,减少违约现象發生,“阳光信贷”仅为本人提供贷款支持,禁止挪作他用,严防信贷风险。

今年开春以来,该行进一步简化贷款流程,使老百姓真正享受到贷款像存款一样的方便,努力拓宽“阳光信贷”受益农户的用信面。针对辖区未授信又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各农村支行迅速组织测评小组,及时公开农户评级和授信结果,并上报总行审批,纳入“阳光信贷”系统管理,真正实现惠及千家万户的阳光信贷服务。

春风化雨的贴心服务

在盐都区楼王镇仁和村,刚结婚的养鱼经营户小顾带着迫切心情来到黄海农商行楼王支行,按照制度规定,夫妻双方必须面签合同,但其妻子待产家中,无法行动,该行客户经理姜大丰随即主动上门办理手续,该客户2天之内顺利办理了5万元“阳光信贷”,及时购买了鱼苗与饲料,小顾逢人便夸黄海农商行服务周到,为客户所想,贴心周到。近年来,该行积极主动调整服务理念,建立服务机制,推进服务高效化,该行推行“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一站式服务”等服务方式,使农户真正享受到办贷流程阳光化、贷款手续存款化。强化责任考核。对贷款办理效率高、客户评价好、经济效益突出的客户经理予以表彰奖励。建立有奖举报机制。该行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杜绝贷款办理中的不良行为,严惩少数工作效率不高、服务态度不好,甚至有损银行社会形象的人员。对客户投诉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答复。

春暖万家的便民举措

在盐都区义丰镇胥仇村便民服务点,村民胥老汉通过黄海农商行在村头服务点安装的“村村通”便民取款机,顺利领取了涉农补贴,省去了到镇上办理取款的奔波周折。“村村通”是最近该行开展的惠农便民工程,目前,该行在辖区范围内安装了355台“村村通”便民取款设备,为农户提供查询、取现、消费、转账等服务功能,为广大农户提供了便利万家的金融服务。而这一举措仅仅是该行服务三农的一个缩影。为进一步提高信贷业务透明度和知晓率,该行公布了客服电话“88880000”,对贷款办理过程进行全流程监督,真正实现“电话一通,贷款轻松”。

春风进人间,助农暖心田。该行正是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在这个暖风和煦的春天,服务三农的种子遍地开花。

(文/贾军台 李胜 曹溪)

河南省濮阳县农信社一季度新增存款近7亿元

今年以来,濮阳县农信社紧紧围绕市农信办一季度工作安排,把大力组织资金、增加市场份额作为促进全县农村信用社又好又快發展的基础,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组织存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3年3月末,全县农信社各项存款余额47.22亿元,较年初净增6.999亿元,完成一季度存款任务6.47亿元的108.2%,存款净增绝对额居全市农信社首位。圆满实现了首季“开门红”,为蛇年各项业务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员工持续“充电”顺应形势。深入开展2013年度“一创双优”活动,坚持对全辖员工持续“充电”,让干部、职工认清自身状况、国际形势及同业竞争激烈等实际,坚定信念,强势出击。

提升服务水平赢在“大堂”。以提高柜台服务水平为切入点,兑现服务承诺、满足客户要求、解决客户困难、恪守诚实信用,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周到、便捷、高效的服务。一是服务支撑。各网点便民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布放ATM机47台,P08机247台,建立助农取款服务点767个。二是亲情打动。全体员工做到“一张笑脸相迎,一颗诚心办事”,做到办理存款取款一样主动、大额小额一样欢迎、是否本社开户业务一样接待、忙时闲时一样认真、熟人生人一样热情,真正体现农村信用社是农民自己的银行,大堂经理亲切引导,通过梳理服务环节,将功能合理分流,改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营造良好服务气氛,同时进一步规范职工的着装和服务礼貌用语。三是定期开展技能比赛、创优争先竞赛、评比服务明星,在全县上下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服务氛围,不断提升员工素质,使员工熟练、准确地操作各种业务。

创新工作方法拓宽思路。该联社改变以往主要靠柜台优质服务吸收存款的做法,拓宽思路。一是全员“扫街”。实行联社主任主攻对公大户,领导班子攻重点大户,中层干部攻潜力大户、一般员工攻一般户的全员扫街活动,全员挨户登门拜访,存款市场份额得到巩固和提高。二是宣传伴行。积极开展發春联、送纸袋、兑新币及电子屏宣传、新闻媒体报道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农信社经营业绩、资金实力、支农地位、服务功能等,提升了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了社会各界办理业务。三是时间延长。实行延时办公,全县各营业网点营业时间延长至6点,第一个网点接包时间不早于5点,有效满足了客户的金融服务要求。

抓好信贷服务以“贷”引存。坚持业务發展体现“农”字,大力支持优质高效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组织、“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充分發挥“阳光信贷”工程方便快捷的特点,简化贷款办理手续,提高金融服务效率,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不断创新对小微企业的服务手段,对小微企业客户申请贷款做到快调查、快审查、快审批、快發放,限时办理。通过优质的信贷服务,扩大了企业基本存款账户的开立,把“拉存款”转变为“拉客户”,通过存贷互动,把单边的贷款客户發展成存贷双边客户,切实抓好资金回社率管理,提高派生存款的比重。同时向社会公开进行服务承诺,在营业大厅设立意见簿,公示联社监督电话和投诉电话号码,坚持让客户评价每一次服务。切实提高信用社的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增强了客户的信赖与支持,为有效组织存款开辟了道路。

篇5:浙江新农村建设

农村建设的意见

浙委办〔2010〕1号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就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抓手,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复垦,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进一步优化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村住房改造、社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人口和村庄集聚,加快发展村域经济,促进农村和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市场推动。加强政策引导和工作统筹,充分发挥市场对土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规范统一的建设用地指标流转市场,鼓励企业、个人等参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二是坚持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科学编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统筹安排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等用地规模和布局,整体推进村庄改造、产业发展、公共事业、农田水利、生态保护等建设。三是坚持村为主体、惠及农民。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以村为主体开展,要在坚决守

住耕地总量和基本农田红线、努力增加耕地的前提下,使农民群众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四是坚持节约土地、集聚人口。实行开发与整理联动、复垦与盘活并重、增量与减量挂钩,统一规划、整体开发、配套建设,促进人口向中心村集中、住户向居住点集中、产业向功能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主体集中。五是坚持注重实效、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政府财力、村集体和农民群众的承受能力,重点解决当前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先易后难,有序推进。

二、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要按照“宜垦则垦、宜整则整、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建则建”的要求,全面落实“百万”造地保障工程,通过对农用地、未利用地、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开发复垦,努力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深入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建成一批“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土肥沃”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切实提高基本农田生产能力;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创业增收。具体工作措施如下:

(一)科学编制整治规划和实施方案。尽快完善县市域总体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抓紧修编新一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积极引导村庄社区合理调整布局,明确村庄定位,按照“以人为本、尊重民意,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布局合理、配套完善,造价适中、彰显特色”的思路,科学编制集产业发展、农民建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农田水利、环境治理于一体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及实施方案,明确各建设项目的目标任务、区域定位、实施步骤、保障措施,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建设。

(二)组织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工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工程以中心村为单位,要求中心村规划常住人口平原、海岛地区2500人以上、山区半山区1500人以上,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各个项目,围绕“规划科学、村容整洁、设施配套、服务齐全、生活舒适、管理民主”的目标,按照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的要求,对农用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复垦开发,全面推进村庄旧房改造、农民新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到2012年,全省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村1200个左右,其中省重点抓好100个左右省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村。

(三)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统筹利用耕地开垦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资金,专项安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专账管理、统筹安排、各计其功”的原则,把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村庄整治、下山扶贫、农民饮用水、万里清水河道、农业综合开发、农村联网公路、农村电气化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各市、县(市、区)要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同时,要运用市场机制,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在县域范围内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新增耕地置换建设用地的,土地出让所得收益按一定比例用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设;建设用地复垦指标在省域范围内有偿调剂使用的,所得收益应专项用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设,保障村庄土地整理复垦、住房改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需要。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较好、农村人口集聚度高和农村建设用地规模缩减较大的地区,允许项目预支的建设用地复垦周转指标按不高于该项目新增耕地面积30%的比例有偿调剂,以筹措整治项目启动资金。金融机构要积极稳妥地开展小额信用贷款、小额联保贷款、农民创业贷款、林权及农房抵押贷款等多种信贷业务,探索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村集体“四荒”地抵押贷款试点,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供信贷支持。

(四)有效保障农村建设用地。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推动农户相对集中居住,整合村庄建设用地空间,保障村庄建设用地合理需求。充分发挥我省低丘缓坡资源丰富的优势,根据“宜建则建”原则,积极开展整村拆迁、新村建设试点,引导农民退宅还耕和建房避占耕地。按照建设用地“先减后用、增减挂钩、平衡有余”原则,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产生的新增耕地,增减平衡后,允许置换用于建设用地的,应首先满足村庄整治区域内的村民建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管理设施建设及非农产业发展用地的需要,确实有余的,可用于其他建设。对正在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在切实做好与新一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衔接工作的基础上,允许在编制村庄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确保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项目区内耕地、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总量不减、质量提高,而且实现建设用地增减平衡的前提下,将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后,该复垦耕地面积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建设用地区内的农用地和未利用地进行等面积挂钩置换。

(五)建立健全宅基地流转机制。按照“规定范围、规范操作、结果可控”的原则,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内,如有农户愿意放弃并退出本村老宅基地、选择跨村建房,涉及的相关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按照平等协商、同类土地等价交换的原则,对上述农户的住宅用地进行合理调整、互换和经济补偿。积极开展农村一户两宅、一户多宅清理工作。对因异地就业或户主已农转非而导致不再使用宅基地的农户,在自愿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经济补偿由村集体收回,统一安排使用。对愿意进城镇规划区定居、自愿退出住宅的农户,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统一政策,通过宅基地换城镇住房的方式,凭退出证明,在本县(市、区)范围内,享受县域、中心镇购买安居房、经济适用房等政策。对需要流转的农村宅基地,应做好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确权登记工作。

(六)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按照“整治前农民乐意、整治中农民参与、整治后农民满意”的原则,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项目立项前应及时公告项目基本情况、规划设计方案、招投标情况、土地权属调整、房屋拆迁和青苗补偿政策等相关事项,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征得大多数村民的同意,并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凡涉及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权利调整的,必须取得相关权益人的一致认同。要充分考虑生产生活安置、农户旧房拆迁和各类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资金投入的实际,合理制定土地综合整治补偿标准。对土地综合整治中面向困难群众建造安置房的,各地政府要给予适当的补助。

三、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要高度重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把这项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和年度政府耕地保护、新农村建设目标任务考核,严格落实奖惩制度。各地要成立由党政领导挂帅,农办、国土资源、财政、建设、交通运输、农业、水利、林业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协调机构,加强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工作统筹,加强与新农村建设、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等的统筹安排、协调推进,切实保障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顺利实施,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

篇6:浙江新农村建设

编者按:

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事关党的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长期以来,浙江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抓手,扎实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探索具有浙江特色的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路子。特别是近年来,浙江省在农村“三资”管理、农村民主监督、规范农村公共权力运行等诸多方面不断推出创新性举措,使浙江广大农村呈现出“基层组织日趋廉洁,村务财务日渐透明,干部履职日益规范”和“群众意见减少,各类矛盾减少,信访举报减少”的喜人景象,为农村和谐稳定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证,得到了中央纪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

在浙江,从2008年开始试点,不到2年时间,全省30032个行政村,村村都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今年7月,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又印发了《浙江省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规程(试行)》,该省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工作由此迈入了规范化阶段。

浙江的这一做法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今年3月在浙江考察时指出:“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很有推广价值。”

事实上,把村级监督组织纳入村级组织建设的内容,实行村务监督全覆盖,这只是浙江省以创新精神扎实开展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该省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把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融入到农村的改革和发展中,深入开展农村反腐倡廉教育,积极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建立健全机制制度,加强村级民主监督,着力强化农村财务管理,严肃查纠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力度,不断探索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初步形成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路子。

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基础工程来抓

谈及浙江省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思路和举措,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任泽民告诉记者:“浙江省认真按照中央的要求,始终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作为事关党的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事关农村和谐稳定的基础工程来系统谋划、整体推进。”

据介绍,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把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之中,并将其列为构建惩防体系的重要内容,作为全省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检查考核指标,强化领导,落实责任。省、市、县(市、区)三级均建立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按照“县委是关键、乡镇是基础、行政村是主体”的要求,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延伸到农村基层,加强责任目标考核,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

从2008年起,浙江省纪委和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每年都印发《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要点》,并召开任务分工会议,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工作内容细化分解,落实到省直有关牵头单位和配合单位。各级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根据责任分工,加强领导,责任到人;参与单位积极发挥职能优势,密切配合,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如,组织部门切实加强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监督和管理;民政部门围绕保障农民民主权利,深入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财政、农业部门不断规范乡村财务管理,保障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发放和使用到位;等等。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由此有条不紊地展开——

全面深化完善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建立健全财务审批、票据使用、财务公开、责任追究等配套性制度,全省99.5%的乡镇和99.6%的村实行了会计委托代理制,近三分之二的县建立了农村财务计算机监管网络;研究制定《浙江省村民代表会议工作规则》,指导督促各地做好村务公开目录编制工作,全省所有县(市、区)完成村务公开目录编制任务;加强对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监管,一些地方还开发了农村基层事务电子监察系统,将资产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审批服务管理三项功能纳入其中,实现了政务公开网络化、业务管理信息化、监督管理预警化。

深入开展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切实加强对救灾资金、扶贫资金等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解决被征地农民和村干部的社会保障问题;开展农村土地政策落实的专项督查,纠正问题620个,涉及违纪金额1821.23万元;对建设系统涉农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进行全面清理,规范对农民建房的收费行为;切实加强对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监管;扎实开展乡镇卫生院的民主评议活动;组织开展农村水利建设项目和水库移民资金的监督检查;加强对全省农资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制售伪劣农资等坑农害农行为。

组织全省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基层站所负责人和村两委干部参加理论培训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三级联创”活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规范村级重大事务的民主决策和管理程序。

坚持和完善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把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作为系统工程来抓

早在2006年,浙江省委就制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实施意见》。浙江省纪委副书记、监察厅厅长马光明告诉记者:“省纪委根据省委《实施意见》的要求,把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作为系统工程来抓,明确了乡镇机关、村级组织和基层站所党风廉政建设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和具体措施。”

坚持以规范事权、财权和人事权为重点,着力加强乡镇机关党风廉政建设。浙江在全省所有乡镇全面推行“365”便民办事窗口建设,对农民群众的各种审批办证事项实行窗口式办公制度。全省目前有1260个乡镇建立了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一些经济发达的地方还向村延伸,初步形成了县、乡镇街道、村三级招投标统一平台网络,有效强化了对招投标、工程质量、资金决算及支付等关键环节的监督和管理。按照乡镇机关职能转变的要求,推动乡镇政务公开工作从有限公开、办事结果公开向全方位、全过程公开深化。全面推进乡镇纪检组织建设特别是乡镇专职纪检干部配备工作,全省1515个乡镇(街道)共配备专职纪检干部2010名。同时,加强基层纪检组织制度建设,规范业务工作程序,完善经费保障机制,为深入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坚持以健全村级民主监督组织、加强村级民主监督为抓手,着力加强村级组织党风廉政建设。自2007年以来,浙江省把加强村级民主监督工作作为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加以部署。2008年3月,省委、省政府两办下发《浙江省关于完善村级民主监督组织,加强村级民主监督试点工作的意见》,各地按照“试点先行,总结完善,稳步推进”的思路,结合村级组织换届选举,逐步展开试点推广工作。截至去年11月,全省30032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全面建立及其作用的充分发挥,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和农村的和谐稳定。2009年,浙江省受理农村党员干部信访同比下降近17%,其中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受理反映农村党员干部的信访举报也同比下降6.71%,“村官”腐败的高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对村务监督委员会这一应势而生的村级民主监督组织,浙江省纪委绝不是推动建好了就放任不管,而是密切关注着如何发挥其作用的问题。今年春节刚过,省纪委常委、省农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伟斌就带队到各地调研村务监督委员会的运行情况,听取农民群众对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的要求和建议。在此基础上,今年3月浙江省纪委起草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规程(试行)》,随后又广泛征求了省直单位、专家学者和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7月,《浙江省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规程(试行)》正式出台。《工作规程(试行)》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明确了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性质、组织设置,并根据工作实际,总结归纳了村务监督委员会三项工作职责、三项权利、四项义务和四项重点监督内容。同时,为保障村务监督委员会发挥作用,《工作规程(试行)》还规定了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的任职条件、回避制度以及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例会、学习培训、报告、考评、台账、申诉救济和保障等七项工作制度,建立了“收集民意—调查分析—监督落实—通报反馈”等四个监督步骤。可以说,《工作规程(试行)》较为全面地涵盖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的方方面面,具有一定的法律基础和实践操作性,是当前指导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对各地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深化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坚持以依法行政、规范运作、优化服务为目标,着力加强基层站所党风廉政建设。从2007年开始,浙江省每年开展民主评议基层站所暨创建“群众满意站所(办事窗口)”活动。全省3.2万多个基层站所(办事窗口)从党风廉政建设、严格依法行政、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服务环境、健全长效机制等五个方面开展评创,共整改问题18766个,处理违规违纪人员975人,建立健全各类行风建设长效机制7775个。通过评创活动,促使基层站所职能进一步转变,依法行政意识进一步增强,服务水平、服务效率进一步提高,促进了农村的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

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把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创新工程来抓

在浙江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纪检监察干部看来,开展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创出各自的特色,培育自己的品牌,其目的不是哗众取宠,而在于探求规律,创造经验,提供示范。纵观近年来浙江省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一系列富有成效的举措,无不体现出各地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的创新精神。

绍兴市开展的“勤廉双优示范乡镇”等创建活动和规范乡镇权力运行等工作,把上级的要求和部署与本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杭州的桐庐县抓住农村群众关心的村级财务管理问题,积极探索创新财务公开形式,推行村级财务逐笔公开,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宁波的余姚市规范农村资金、资产、资源的监管,着力维护群众利益。

温州市以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为契机,不断健全对基层党员、干部的监督机制。嘉兴的海盐县加强村级非生产性开支管理,加大对农村基层干部公款吃喝问题的查处力度。湖州市针对基层站所私设“小金库”问题,在全市范围开展了行政事业单位私设“小金库”专项清理。金华的永康市从健全村级组织管人、管钱、管物、管地、管事的制度入手,规范村干部权力。衢州各地推行“五步工作法”,积极探索适合农村基层实际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操作方法。台州市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村级“三资”管理混乱问题,一手抓财务管理,一手抓财务监督,取得明显成效。舟山市实行了社区主要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不断推进基层审计监督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丽水市莲都区建立村干部辞职承诺制度,等等。这些具有创新性的举措,对规范基层党员干部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昌县开展的“评星晋级”活动。针对有些行政村因基础薄弱,对创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缺乏动力的问题,新昌县组织开展了“评星晋级”活动。“评星晋级”以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为主线,把省里开展“示范村”创建的五项要求量化成24项具体的评定指标,涵盖了村级组织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党员干部廉洁自律、乡村典章执行、村务公开、村级财务代理、工程项目招投标等七个方面,建立了明确的考评标准,把工作任务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硬指标”。在此基础上进行星级评定,工作情况一目了然,优劣立判,既推进了“示范村”的创建,又推动了薄弱村的提高。通过星级评定的结果来体现奖惩机制的导向,使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也有效提高了农村干部参加创建活动的积极性。

通过几年的实践,浙江各地都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省纪委和省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编印《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动态》,反映各地的特色工作和经验,积极培育各地的典型。为了把各地创造的典型经验推广到全省,浙江省纪委部署开展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创建活动,以典型带普遍,以先进促后进,形成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工作态势。2009年6月和11月,浙江省纪委还就全省各地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创新性做法组织召开了两次现场会,总结推广创新经验,推动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在全省全面扎实地开展。

有效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把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作为服务工程来抓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农业和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2008年全省农业增加值达到1095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0007元,连续25年列全国第一;2009年全省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总收入203.3亿元,村均67.7万元。这些成就的取得,是浙江省委、省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该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把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工程来抓的结果。

近两年来,浙江省纪委、监察厅和省纠风办每年都牵头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对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检查。今年上半年各地各单位开展强农惠农政策落实自查和抽查640次,涉及资金18.9亿元;查处制售假劣农资等坑农害农行为810件,涉及金额3130万元;查处涉农“三乱”案件17件,涉及金额345.8万元。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支农惠农资金拨付进度、加强支农资金管理的意见》,强化对支农资金和扶贫资金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一卡通”发放制度,2009年通过“一卡通”发放各类涉农补贴资金10亿余元。

浙江省研究制定了《浙江省建立预防和控制农民负担反弹体系的意见》,以此为指导,认真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按照该“意见”,浙江在全省建立21216个农民负担动态监测点,聘请并培训农民负担监督员,加强社会监督。按照村干部离任必审、有访必审、三年必审的要求,组织“万村审计”活动,2007—2009年,全省连续开展农村审计或财务清理,涉及金额2134.31亿元。从中发现违纪违规案件925件,涉及金额6.48亿元,处分434人。

浙江还以实现“组织网络化、产权明晰化、制度配套化、管理信息化、监督多元化”为目标,从源头上规范农村“三资”管理,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利益。一是清产核资,集体产权明晰化。县、乡两级普遍成立工作小组,帮助各村开展清产核资工作,并建立较为完整的工作台账,做到家底清楚、产权明晰。二是建章立制,管理制度配套化。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意见》、《关于加强村级集体资金管理的意见》、《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意见》、《浙江省违反村级财务管理规定行为责任追究办法》等制度文件,建立健全账户管理、民主理财、财务公开、审计监督等管理制度。三是加大投入,管理手段信息化。依托电子科技手段,在农村财务计算机监管网络的基础上,开发建设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实时查询、扫描记录、预警提醒、程序锁定和纵向链接等五大功能,通过建立多个预警指标,对大额资金支取、款项收缴、“三资”公开、票据核销、收支审核等内容做到了实时预警、实时监管和实时反馈,使“三资”管理工作由传统管理向科学管理、由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转变。四是多管齐下,监督主体多元化。将“三资”运营情况和相关决议、合同事项、经办人、收支凭证等逐笔逐项公开,接受全体村民和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督,不少村做到了“三资”明细账按月逐笔公开。杭州、宁波、绍兴等地还推广电子触摸屏公开,群众只需按动触摸屏,就可查到村里每一张票据反映的收支情况。强化审计监督,落实村干部离任、重点问题村、村两委换届等“三必审”制度,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查纠。通过多种监督渠道,着力构建“村级民主监督、乡级会计监督、县级审计监督、实时网络监督、岗位责任监督”的监管体系。“三资”管理的加强和逐步完善,有力地服务了新农村建设。

浙江注重通过解决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信访问题,维护农村和谐稳定。近年来,省领导深入信访问题比较突出、社会矛盾比较集中的县(市、区)下访接待信访群众,“往矛盾的窝里钻”,“听民声、解民忧、促和谐”,通过实行领导干部下访、约访和包案制度,及时化解农村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省委还下发《关于省委常委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的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自身作风建设的决定》等文件,以制度形式规定了领导干部下乡调查研究、下访约访的工作要求。省领导下访活动开展八年来,共有省级领导150人次,到83个县(市、区)公开下访,与市、县领导干部一起接待上访群众2万人次,群众满意率达90%以上;省、市、县三级领导干部下访4.1万余人次,累计接待群众12.1万余批次,疏导化解了10.3万件信访事项。由于上下共同努力,使一大批疑难信访案件得到妥善处理,一大批与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全面加强农村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把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作为提升工程来抓

浙江省各地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着力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思想、纪律、作风方面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引导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模范执行中央和省委关于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

全省各地认真落实《浙江省农村基层党员和干部廉洁自律若干规定(试行)》。健全基层干部日常管理制度,实行基层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完善村干部任前谈话、廉政谈话、信访谈话等制度。加强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大力推进廉政文化进农村,营造良好的崇廉敬廉氛围。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开展对基层站所私设“小金库”、农村党员干部参与赌博、公车私用等问题的专项清理。紧密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切实解决一些基层干部办事不公、作风粗暴、以权谋私等问题。组织明查暗访,认真查纠基层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站所工作人员办事拖拉、效率低下等问题。加强公务接待管理,一些地方实行招待费开支“总量包干、超支自负”的办法,实行招待费开支按月报销制度和向镇纪委备案制度,刹住基层干部公款吃喝歪风。

该省还创新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奖惩机制,调动他们干事创业、廉洁奉公的积极性,增强自我约束意识。一方面,建立激励保障机制。以“定职有目标、收入有保障、干好有希望、退后有所养”为主要内容,提高农村干部经济和政治待遇。针对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水平总体偏低、保障机制不健全、部分地区运转困难的现象,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于2009年专门印发了《进一步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促进村级组织建设的意见》的通知,要求建立资金稳定、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保障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去年省级财政为村主职干部基本报酬和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共转移支付2.2亿余元。另一方面,完善监督惩戒机制。建立完善不称职干部退出机制,在部分地区探索实行了辞职承诺制度,在换届选举时签订辞职承诺书,列出辞职的具体情形,规定如发生有关违纪违规问题,承诺书将自动转为辞职申请。同时,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行为。据统计,2009年共查处农村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4674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4661人。

上一篇:关于冷与热的辩证思考作文下一篇:纪念我们的天空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