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

2024-05-10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通用11篇)

篇1: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

重庆市南川区丁家嘴小学校 类别:小学语文 姓名:陈隆平电话:023-71487481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语文教学不仅能系统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切实掌握好语言工具,并在学习生活中正确地使用。《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仅要系统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还要善于激发与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更重要的是,教学中必须开拓学生视野,重视发展学生智力,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切不可忽视学生的思维训练。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呢?

一、思维训练必须以“训练是为了不训练”为宗旨

以“训练是为了不训练”为宗旨是本,是一个认识问题,解决好了这个认识问题,教师就能在教学中有实效的开展思维训练。俗话说:“授人鱼,仅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供终生”,每个教者必须清楚认识到,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进行思维训练的工具,在课本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采用不同方法,打破学生思维静止的局面,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学生通过主动的、认真的思考,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血肉,从而盘活学生的思维,在训练过程中,要不拘一格。从“创”字上下功夫,打破学生思维定势,通过在语文教学中久而久之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水平会有质的飞跃,具有一定深度、广度和灵活性,训练的结果是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就能凭借这种良好的思维解决一系列疑问,这样,教师教也轻松,学生学也不觉得吃力,训练是为了不训练,不是为训练而训练。

以教师设疑和学生主动质疑两种主要形式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一)、教师的设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考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了疑问,才能使学生变被动思考为积极主动的思考,使学生思维迸发出灿烂的火花,教师的设疑是学生思维的源动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疑呢?

1、激发兴趣,鼓励思考

教师的设疑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习惯,需要激发他们思维的兴趣,当学生对所面对的疑问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索问题产生思维结果,因此要求教师的设疑必须尽可能的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设疑要让学生产生好奇心,把学生推向积极思考的境地。让他们有愉悦的情绪体验,通过积极思考,产生一定的思维结果,感受到通过思维所得的欣喜,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己愿意去

思考。教师对学生产生的思维结果不要轻易否定,要善于发现其中的“闪光点”,顺势引导他们思考出准确的答案,教师切忌“一棍子打死”的方法否定学生产生的思维,这样会给学生带来心理负担,影响以后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要不断鼓励学生思考,对思考产生兴趣。

2、教师的设疑贵在巧

(1)、设疑的内容要巧。要“设在重难点,生于无疑处”,将疑设在重难点上,不仅能训练学生思维,还可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设疑要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深入,促使学生不断地思考。把疑设在学生不以为疑的问题上,给学生平静的思维湖面投下块石子,让学生兴趣盎然去讨论思考,让思维训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设疑的时机要巧。从心理学的观点看,“注意”是人们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开端,人的注意力有周期性变化,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变化,当人的注意力集中时,思维活动肯定十分活跃,当人的注意不集中时就谈不上什么思维。因此,教师要根据课堂情况,适时设疑,引起学生注意,激活学生思维。开课设疑,能吸引学生聚精会神听,让学生的脑子转起来;课中设疑,可使学生不至于注意分散而停止思维活动;课后设疑,不仅能设置悬念,还能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持续下克服思维训练只局限于课堂上的弊端。

3、教师的设疑应具有针对性、全体性和思考性。

要想很好和地训练学生思维,教师的设疑必须具有针对性。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本”(熟悉教材、大纲),设置一些针对性强的疑问,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积极思考,不同侧面的分析,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避免平均用力带来的弊病。

教师的设疑要有全体性和思考性。在教学中,教师的设疑应面向好中差全体学生,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做到心中有“人”(了解学生各自不同的思维能力),做到对每一位学生均有思维训练,不能只根据自己的好恶,设疑中针对优生,而忽视其他同学的思维发展,这是不恰当的,作为教师,应树立“每个学生都能很好的思维”的信念,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认真分析学生各自不同的思维特点,切合学生实际,使所设疑问难易适中,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时刻地、尽可能性和给每位学生创造思考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思维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提高思维水平。同时,老师的设颖应具有思考性,教师应精心选择自己的疑问,让学生意识到这个问题应思考,值得思考。坚决杜绝那些无思考价值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疑问,这不仅不能训练学生思维,相反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学生的自主质疑

与教师设疑相比,学生在学习中自主质疑更重要,更能训练学生思维,学生质疑的质量,直接反应学生思维的质量,质疑即提问。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的提出,往往是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结果,它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是学生认真思考所结的思维成果。著名的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什么叫学问?是要学会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那么,教师应怎样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1、营造氛围,消除顾虑,让每个学生敢于提问

各其他学习形式相比,提问的“透明度”最高,学生最容易产生思想顾虑,不想甚至不敢提问,此时学生不会去积极思考,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学生敢于提问的催化剂,教师应努力为学生酿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对学生与众不同的发问见解,不管是离奇古怪的,还是幼稚可笑的,以及不合时宜的,都应悉心的爱护,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鼓励,千万不要扼杀学生心灵中哪怕是一点点质疑的火花。每位老师应怀有一种宽容和期待之心,引导学生树立“问无错”的观点,答错了允许重答;不完整的可以补充;没想好的鼓励再想;不同意见的激励争辩;不明白的允许提问;教师错了允许提意见。学生的自信、自强就会在这种良好 的扭转中建立起来,为学生大胆的质疑准备足够的动力。同时,教师还要在民主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多疑,让学生敢于对教师、课本、权威质疑。只有多疑,才能提问;只有不怕疑,才敢提问。

2、认真评价,让学生乐于提问

一位教育家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于通过学习学生提问,训练学生思维”,要让学生乐于提问,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当学生的提问意识被激发后,其思维活动也随之被激活。

(1)、引发学生提问的兴趣。“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学生不仅要学会答,更重要的是学会问。问是学生在学习中前进的不竭动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质疑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让学生明白质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也许不经意的一问,往往会带来重大的科学创造。

(2)、热情鼓励,正确对待,让学生大胆提问。人本质的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肯定。一个人只要体验了一次成功的喜悦和欣慰,往往会激起无数次追求成功的渴望和信心。教师理应正确对待,恰当处理学生的疑问。学生初次尝试提问时,由于知识基础不一样,领悟程度各异,提出的问题层次也将不同,有的问题只停留在知识的表面,教师应用“赏识”和目光去发现星星点点的思维火花,给予积极鼓励,然后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3、教给学生方法,让每个学生善于提问。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怎样在学习中产生疑问,这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拔。

(1)、用教师的提问感染学生。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学习也会打上教师的烙印,要让学生的提问精彩,教师首先必须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问,用精心设计的问题感染影响学生,让学生受到启迪,这样学生在提问时,就会精心思考,认真对待,力求让自己的提问深刻,有价值,不致于步入肤浅的深渊。

(2)、教会学生发现问题。疑问是发现之母,有了思考,才有疑问,有了疑问,才会有思

考,才会有发现。但学生往往不知道怎样去发现问题。教师应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提高提问技能。首先,应引导学生找准提问的切入点,如紧扣题眼质疑,抓中心句质疑,抓过渡段质疑,抓住特征质疑,抓细节质疑,从内容的矛盾处质疑等。这既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其质疑能力,同时,教会学生一些方法,如比较质疑,综合质疑,独立质疑,集体质疑等。

(3)、改革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当学生具有一定的提问欲望和提问技巧之后,教师要为其创设提问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等宜于学生产生疑问的教学方法。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思维训练作为核心。其中,可采取的方法很多,却都是异途同归,目的都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只有进行了思维训练的语文教学,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篇2: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

兰州市西固区柳泉中学胡有福

听说读写本应是现代语文教学中的四个关键环节,但一些教师仍抱着“重读写,轻听说”的思想进行课堂教学,人为地将这四个环节割裂,教学中难免出现一些“能看不能听,会写不会言”的瘸腿人才,那么怎样有效地进行课堂听说训练,才能促使学生成为既能出口成章、又能下笔成文的全面型人才呢?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解除学生思想障碍

传统语文教学重在教师的讲授,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一堂语文课,学生没有多少机会去阐述自己的见解,久而久之也就不愿积极发言了。另一方面,一些学生怕因说错话而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不敢踊跃发言。这样的教学不仅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也使原本活跃的语文课变得索然无味了。这就需要广大教师敢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转换角色,多充当聆听者,将课堂这个舞台真正交到学生手中,为他们创设一个最佳的语言环境,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几分钟谈谈昨天的报纸,讲讲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时讯,自由讨论,畅所欲言。同时,在语文教学中,多鼓励学生敢于就教学内容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围绕教材,旁征博引,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他们说话的本领。

二、采取活泼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听说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调动学生爱听、想说的积极性,所选内容必须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是他们所关注、关心的话题,形式上更要活泼多样,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让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环境中自主训练。如上《爱莲说》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边欣赏美丽的图片,边聆听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优美语段,然后让他们谈谈对莲的总体感受。这样不仅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更为学习课文作了一个较好的铺垫。上《伤仲永》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发挥

丰富想象进行课本剧表演,根据文章主旨进行小型辩论赛。这样有趣的活动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文章的兴趣,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另外,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开展成语接龙、音乐、诗词欣赏、演讲竞赛、改编课本剧等形式各异、风格活泼的听说训练,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三、依据课堂教学内容,变换听说训练点

单凭日常的随机训练,尚不足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变换听说训练点。在阅读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用听说的方式掌握听话的要求,在课堂上听清楚教师的问题,听清楚同学的回答,同时边听边注意发现疑难,这样听才有效果。在写作教学中可进行音响写作训练,综合训练学生听说能力,让学生根据听到的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创设情境,完成写作构思,阐述他对音乐的理解,这样既训练了学生听说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此外我们可进行抗噪音干扰训练,安排学生在声音嘈杂,喧闹的环境中听记、听写,以训练学生的注意力,也可进行模拟听说训练,播放广播,电视录音,让学生速记并加以复述,以训练学生敏捷的反应速度。

四、丰富听话素材,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以听说带动读写。要使听说训练在语文课堂上能长久、有效地进行,在采用多种多样形式的同时,更要不断更新听说训练的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外多留心观察生活,多听,多想,多写,将生活中人们关注的时事,趣闻一一记录下来作为课堂听说训练的素材,这样课堂训练时,学生既有话可说,又大大训练了学生的笔头能力,真正一举多得。

语文教学实际中,如能进行大量生动活泼的听说训练,让学生在一个相对轻松、自由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与创作冲动,不仅有利于培养

篇3: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写作训练

(一) 对于教师来说, 要教好新词汇

对于高频词汇, 教师要先做出生动讲解 (注意例句的选用, 要选用词典上的例句, 使学生记忆深刻) , 再让学生翻译一两个句子或运用这些词汇来造句。这样, 通过举一反三, 学生就会对该词汇有较深入的理解并掌握其用法。以后再出现这个词汇, 学生就能够巩固其用法。这样坚持下去, 学生也能积累一些句子, 在以后的书面表达中的句子结构、惯用法等方面就不至于出错。

(二) 对于学生来说, 要正确拼读单词

很多学生不愿意背诵单词, 导致考试时英语单词错误率极高。对于易错单词 (如pronunciation, ninth, twelfth) , 教师再三提醒, 但有的学生仍然会写错, 导致考试时严重失分。因此, 正确拼读单词在写作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多说, 多读, 多背, 多写

(一) 多说

古语说“出口成章”同样适用于英语。英语的书面材料简单流畅, 易于背诵、记忆。学生可以利用课前五分钟, 选择合适的话题, 讲给同学听。学生要学会用英语表达一些句子, 如果能达到了出口成章的程度, 那么, 书面表达自然也不用发愁。

(二) 多读

“读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会吟。”这些名句在一定意义上也说明多读与能写之间的密切关系:多读是能写和会写的基础。汉语如此, 英语也是一样的。教师可以选择学生学过的课文, 要求学生熟读或者背诵。这样, 学生就会积累许多有益的语言素材。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较为简单易懂的、故事性较强的小文章, 要求学生每天读一篇或做限时阅读, 这样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又能为其写作打下基础。但学生需要注意文章的结构、行文逻辑、遣词造句, 语言表达等。此外, 教师要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记笔记, 要把好的表达法、优美的句子、常用的成语记下来。这样, 日积月累, 学生就会积累丰富的书面表达材料。

(三) 多写, 持之以恒

1. 坚持组句成文和改写对话

组句成文是进行英语写作的基础性练习, 学生通过组句成文练习可以有效地培养逻辑思维及连贯表达能力。要求学生扩写或缩写所学过的课文也是一种好的办法。因为学生在扩写、缩写中会遇到时态、人称、语态以及词的变化和词语的取舍问题。这样, 通过扩写、缩写, 学生既复习了词汇和句子, 又对全文结构和脉络能有更综合的把握, 特别能锻炼谋篇布局能力。

2. 坚持写日记

坚持写日记是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词汇、正确使用语法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 学生可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英语写下来, 写后检查一下单词是否正确、句型语法是否运用得当, 然后做些必要的修改。坚持每天写一点, 学生的写作能力肯定会有所提高。

3. 多背诵, 厚积薄发

每天上课前, 教师可以让1位学生在黑板上写五个句子, 上课时, 让全班同学一起欣赏这些句子。教师可以让其他学生找错误, 也可以让学生用适当的关联词把这些句子连句成篇, 然后再让学生朗读这些句子, 加强印象。每天积累五句, 时间久了, 积少成多, 学生会积累很多句子, 到写作文时需要什么句型随时拿出来就可以了。这五个句子可以是英语名人名言, 可以是精彩评论, 也可以是中考精品作文造句。这是学生有话可说、有文可作、快速高效突破英语写作难关的秘密。

三、进行写作强化训练

教师每周至少安排一节写作课。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牢牢记写作的六个步骤;审题-列题纲-造句-连句-成文-检查, 然后让学生在具体的写作中落实这些步骤。在学生写作前, 教师要按不同题材、体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 然后让学生课上按时完成。在学生写完后, 教师可结合自我批改、同桌互批、教师面批引导学生正确表达。同时, 教师要注意作文布局结构是否合理、写作要点是否全面、格式是否正确、句子结构是否正确、上下文是否连贯等, 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

四、划分写作文体, 掌握特征, 逐一突破

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是写作的四大文体。每种文体都有自己的特征, 学生在掌握每种文体的写作方法之后, 逐一突破, 会有很大的成效。

(一) 记叙文

记叙文一般分为三类:写人、记事、写景。写人一般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对人物进行整体介绍, 主要包括姓名、年龄、身份等, 这一部分的描述一般使用现在时态;第二部分着重描述具体时间, 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 使读者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生平、贡献有更深入的了解。这一部分的描述一般使用过去时态, 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来写, 使文章层次清晰。记事写景要主题明确, 内容充实, 层次分明, 详略得当。

(二) 说明文

在写说明文时, 学生要抓住人或物的特征, 应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从外到里, 由始到末。语言要通俗易懂, 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将各要点连接成句子, 要尽可能安排好说明顺序, 并恰当使用过渡词将上下文逻辑关系体现出来。

(三) 议论文

议论文一般采用现在时态。学生写作时应抓住三个要点;论点、论据和论证。学生首先应表明自己的观点, 之后例举理由, 列举理由时可运用表示层次、排列次序的词语 (如first, second, finally等) 使文章层次清晰, 最后表明态度, 强化观点。

(四) 应用文

应用文使用极广, 它包括书信、便条、通知等, 学生应对不同的写作材料不同对待。学生要将各种文体的格式牢记在心, 尽量做到写作时心中有数。

篇4: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

一、挖掘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又叫多向求异思维或多角度思维,其特点是从多个角度或侧面对材料进行深入思考,不拘一格地提炼出多个不同观点。

如教师让学生自己挖掘社会热点来进行发散思维训练:2001年有许多让国人激动的时刻——中国足球出线了、北京申奥成功了、中国入世了……这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对于中学生来说,肯定会有很大的触动。全班同学围绕这三个子话题共同发散思维并最终确定出30多个不同的立意角度。有的同学从中国足球的历史、地位、体制来谈,得出改革重要性的结论;有的同学从辩证统一的观点来谈,得出失败与成功的关系;有的同学从组织领导、球队的整体协作或从比赛的心态方面来谈,得出团结就是力量的结论。课后同学们情绪依旧高昂,有的同学作文写得也别具风采,一直把作文当成负担的同学这一次也出乎意料地写出了好文章。

这次作文思维训练的成功,表明不是学生不爱写作,而是缺少写作的兴趣;不是学生写不好,而是缺少相应的点拨、指导和必要的思维训练。教师不仅要在作文训练中始终以思维创新为原则,而且要以激活学生的“内存”,调动学生的兴趣为目标,最后达到“兵教兵”的思维训练目的。

二、搜集约定俗成的名言警句进行逆向思维训练

逆向思维,又叫求异思维,其特点是与认识事物的一般方式做相反的思考,从而提出独一无二的看法。它不拘泥于旧说,敢于大胆质疑,在运用逆向思维的过程中,能够让我们去深刻反思,有力辩驳,不断求真,在对立的思想交锋中,磨砺思想的锋刃,撞击出真理的火花,享受收获思维成果的喜悦。

学生的作文常常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立意的庸常、肤浅导致行文的大众化,从而影响作文的质量。针对此情况,笔者在写作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注意从现实生活中汲取材料外,还特别注重从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哲理的俗语、名言、格言、成语中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让学生感受到逆向思维的乐趣,增强他们写作的信心。

在一次作文课上,我让学生搜集自己曾经看到或记忆中的俗语、格言、成语等,他们通过共同讨论,竟然找出60多条含义不同的语句,然后师生归纳得出40条每位学生都较熟悉的语句进行逆向思维训练。有的学生从成语“水滴石穿”中得出“水滴未必石穿”。这位学生是用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证明其说法的。他说:“如果在水滴下面放一块石头,过一段时间后,石头出现小小的凹痕是很正常的一种物理现象。这是自由落体与重力的存在造成的。如果水滴再往下滴,小坑也不会再加深了,因为当深度达到2厘米时,水坑里的水就不再容纳水滴了,当水下来时就会漫出小坑,水滴对坑底就造成不了任何的冲击了,因此小坑就不会再加深,因此说‘水滴石穿’的说法不全面。”

经常使用逆向思维,从而会养成一种思维习惯,即当遇到我们最容易想到的立意时,暂时可以不写。这样才能在立意上创新,从而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三、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延伸思维训练

思维在具体应用时是互相联系的,只有综合运用几种思维类型,才能实现作文在立意上的创新。延伸思维是对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结果的必要补充,它是对原有内容的延伸和拓展,是对一些已有内容进行深化的思维方法。基于此,当学生思维得出结果时,教他们使用延伸思维,让学生立意更精当、更新颖、更有深度,从而让学生的作文“锦上添花”。比如在逆向思维训练时,有的学生对“学海无涯苦作舟”作逆向立意:学海无涯乐作舟。这一反向立意似乎也无可挑剔,但细想起来许多学生都会得出这一立意,于是我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还有没有比这更好的立意呢?简单的一句话,促使学生再思考,得出了“学海无涯巧作舟”的立意,不言而喻,此立意较前者有了更深广的内涵。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只要时时运用思维的火种点燃我们滞涩的灵感,刻刻用思维的触角拨动我们创新的琴弦,就会让材料在我们的头脑中自然地流转,就会使我们领略到“山前有路我不攀,偏到山后寻精彩”的惬意与惊喜。在心理上积淀厚实的思维基础,在实践上有了创作的收获,作文,自然就成了学生们的盘中之餐、胸中之竹。

篇5:怎样有效地进行语言教学论文

一、语言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语文性质决定了语言的重要性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言的重要性。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最重要最基础的性质就是工具性。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知识是语言知识,这一性质主要是由语言的性质和作用决定的。语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与人交流的工具。

2.课程目标决定了语言的重要性

从课程标准来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3.语言和思维的培养密不可分

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来看,二者密不可分。在语文教学中,语言能力的教学是核心和基础。语言作为思维的物质外壳,它与思维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离开思维,语言也就失去了工具的作用。所以在人们进行交流思想的时候,思维总是由语言承载着来进行的,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二、语言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

语言教学作为基本任务,着重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读课文,首先要读懂文字,了解文字的含义,分析课文内容,还要懂得是怎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读完课文,主要是把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学到。语文教学还承担着传递祖国优秀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的任务,这些任务也要围绕着语言教学来进行。

三、有效进行语言教学的措施

1.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要加强语言教学,必须要让学生实现对语言材料的丰富积累。在学习和生活中,通过大脑记忆或写笔记的方式把所吸收的材料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在用的时候能正确地重现。语言的积累不能光借助书本,依靠课堂,还应延伸到课外,取材于生活。积累语言素材,首先要充分利用教材积累语言材料。

2.重视听、说、读的训练

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主线,要提高语言教学的质量,必须重视听、说、读、写的训练,这四种能力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不可割裂开来。听的能力的训练,有利于阅读能力提高,也有利于训练思维的`敏捷。学生听的能力提高,注意力就会集中,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增强。课堂上学生认真听课,能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听的能力。现行教材中安排了口语交际训练,也就是说的训练,这有利于学生正确使用语言,积累到的语言最重要的是运用。

3.建构合理的语言知识体系

篇6: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

艺术有效地提问

富村小学

杜勇

【摘要】课堂提问是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培养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会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应该成为每个优秀教师应必备的技巧,而我们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有的放矢,既要明了提“问”的作用也要知道一些提“问”的原则。这样,我们设臵的“问”题对课堂教学才能更有效果,才能更有助于课堂提问技巧的发挥。

【关键词】语文教学 提问艺术 原则 提问技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现行新课标的教学法,教法研究都强调教师不在是神圣的知识权威也不在是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而是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求异、创新。这就涉及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和提问的艺术性。遗憾的是,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意识还远远没有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在他们的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无效提问现象,从教师的角度看,要提高提问的质量,就应该注意课前精心设计问题,做到有的放矢;课堂上把握好提问契机,并相机点拨;操作过程中重视提问的艺术性。在课堂上主要注意抓住关键性提问。因此,老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把握提问的“度”和时机,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艺术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效果呢? 通常,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应注意那些呢?下面就近年来的教学情况谈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的作用

课堂提问实质上就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深刻认识课堂提问的作用,对于正确运用课堂提问至为重要。那么,课堂提问在教学上究竟有哪些作用呢?

1、督促作用。

首先课堂提问是平时测验的一种方法,教师借此可测试学生的平时成绩。既然与成绩的评定有关,课堂提问就能对学生的学习起督促作用。其次,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能否正确地答复教

师的提问,被视为与其自身荣誉攸关的大事,因此课堂提问能对学生构成一种潜在的心理压力,从而起到经常性的督促作用。

2、激励、参与作用。

教师授课时学生通常处于被动状态,这种状态倘若长时间持续下去,将会导致学生主动思维的抑制。采用课堂提问这一手段无疑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活泼主动,同时促使学生开动脑筋,从而变被动为主动。

3、反馈、调控作用。

课堂提问可使教师及时获得较为准确可靠的教学反馈信息,为教师调节教学活动和衡量教学效果提供一定的依据。

4、巩固、强化作用。

人的记忆效果与注意力是否集中密切相关,只有受到人们注意的问题才能被人们牢固地记住。课堂提问能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增强记忆。人的记忆能力又是有限的,要想一字不漏地记住课堂上教的全部内容,既是愚蠢的,也是不切实际的。课堂提问通常是针对教材的要点和难点进行的,其导向作用将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内容,舍弃次要材料,从而可提高记忆效率。

5、启迪、暗示作用。

课堂提问对于学生思维的启迪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课堂提问引导学生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积极思维,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联系,这不但有助于拓展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有学者指出,“提问等同于暗示”,这是有深刻的道理的。其实,提问的暗示功能表现在:暗示学生此刻应该在认识结构中联系到已知的知识;暗示学生解答问题的思路方向;暗示学生思维中的观察盲点;等等。既然提问是暗示的方式,而非明示——直接讲授,那么,老师就要在提问中表达出能达到目标的线索,从而开启学生思考的不同视角。

综上所述,以解决问题为核心而展开的有效提问在课堂教学上的应用,可以起到强化知识信息传输、评价学生学习状况、调控课堂教学过程的作用。

(二)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原则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提问是要实现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理念的重要方式,是师生双向交流的重要手段,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是联系师生之间思维活动的重要纽带和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而恰当的课堂提问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反馈教学情况,优化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笔者以为优化课堂提“问”,教师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遵循新课程标准中的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他看来,真理先天地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发现自己内心的真理,教师的任务不是直接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真理,而是通过问答甚至辩论的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最终经过教师的引导和暗示,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只不过是帮助学生“生产”知识的“产婆”。教师应该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不同的问题,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回答,实现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共同发展。而且,教师应从学生的立场提出问题,不能认为,提问是老师的事,回答是学生的事,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不利于学生产生高质量的回答。

2、紧扣教材内容, 切中重点难点,合乎学生实际

优化语文课堂提问,首先要做到重点突出。所谓重点突出,是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能把握教学过程,问在关键处,问在重点处,以达到 知识间相互渗透的作用。突出知识与能力训练的重点、难点是教师设问的核心任务,因为教材的重点、难点是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新知识的关键,抓住了重点、难点就犹如拿到理解课文的钥匙。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陶老指出,提问有巧问和笨问之分。我的理解是:在课堂中做到巧问,就是要注意区分轻重主次,抓住重点、难点提问,避免纷繁琐碎、不分主次的“笨问”。教者要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如《藤野先生》一文,对藤野先生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教者可这样层层设问:鲁迅对藤野先生的第一眼印象是什么?别人是怎么说先生的?我和先生直接交往的有哪些事?我对先生的感情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的问题设臵,学生就能自己解决问题。

3、兼顾各种类型的问题

每一种类型、层次的问题担负着发展学生心理不同方向的功能。因此,为了促进学生心理的全面发展,在提问时,教师应该兼顾各种类型、层次的问题,不宜偏重某类问题。尽可能在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之间保持平衡,在记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创造性问题、评价性问题之间保持平衡。

4、遵循学习的“循序渐进”原则

在提问时,教师应遵循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顺序逐级深入,层层递进,不可忽难忽易,忽深忽浅,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技巧

1、提问时注意问题的目的性

课堂教学提问不是随意的,而是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分析,明确新课标的要求,明了本节课的知识重点与难点,并以此作为设计问题的依据。

精心设计的问题要少而精,具有典型性,否则不仅烦琐费时,而且会导致课堂教学的重点不能突出,难点得不到解决,偏离课堂教学中心,所提的问题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把握好尺度,次数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案例1:

一位教师执教《我躺在波浪上读书》,虽然课文篇幅很长,但是他整体把握,大胆取舍。在透彻解读课文的基础上,他就设计了三个大问题:

(1)死海名称的由来?

(2)为什么人能躺在波浪上读书?(3)躺在波浪上读书的感觉是如何的?

这三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帮助学生了解死海的特点,通过找句子、读句子,圈圈画画等理解“任何生物都不能在死海这样的水中生存”,“死海”因此得名。

第二个问题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通过一个“鸡蛋浮起来”的小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水中的含盐量高,产生的浮力也大”。

第三个问题是让学生感受在波浪上读书的那份乐趣与惬意。教师采用积累书中的语句和看图介绍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和理解能力。

因此,这三个问题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有效地引领学生直切文本主旨,有助于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很快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提问时注意问题的层次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筹划的课堂提问必须抓住教材的整体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掌握提问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来,又不能是简单的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摸得着”。

难度大的问题要注意设计铺垫性的掌握,既不能过于浅显,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显,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的兴致;太艰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

案例2:

李米信老师执教的《鹬蚌相争》中,李老师设计了如下问题:(1)说说故事中出现哪些角色?发生了一件什么事?(2)在相争的过程中,他们是怎样互不相让的?(3)从鹬和蚌相争的结果上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从上述的教师提问中不难看出: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一个问题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故事的梗概。

第二个问题是在前面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找句子,读句子,比较句子等方法,感受鹬和蚌是怎样互不相让的。

第三个问题是让学生在了解鹬蚌相争的过程与结果的基础上,概括寓意。这一问题的设臵难度较大,对学生的要求较高。

这些问题层层递进,后一问题都以前一问题为基础,环环相扣,他们犹如一艘帆船,载着教师和学生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

三、提问题时注意问题的开放性

教学中一个巧妙的开放性的提问,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使他们思潮翻滚,奔腾向前,有所发现和领悟,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这样的问题是没有标准性和唯一性答案的,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对同一问题准备多种不同的答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设想有差别时,教师要从保护学生积极性的角度对其作出评价,使他保持对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作多种思考,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产生多向联想。

案例3:

刘芳宇老师在教学《我和狮子》这一课,一开始,刘老师在第一部分设计了问题“你觉得这是一头怎样的狮子?”可是,没想到这个问题的概括度很高,对于刚进四年级的学生,在默读课文后马上作出解答,显然有些难度,其语言组织能力和概括能力还很难使他们达到这一要求。所以,在试教的时候,一下子卡住的学生很多,课堂气氛并不理想。后来经过反复的研究,把这一问题调整为“你喜欢这头狮子吗?”那学生的反应就大不一样,学生纷纷举手要求表达自己对狮子的感受。有的说可爱,有的说顽皮,有的说懂事,思维活跃,气氛也活跃起来,课堂上充溢着勃勃生机。

这种问题帮助学生很好地领悟文章内容、体会狮子的特点,促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的同时轻松地完成对该语段的赏析,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情感,更好地为升华文章主题而服务。

由此可见,教师的开放性提问,可以在课的开始,也可以在课的结尾,当然还可以在课的中间。教师的巧妙设问能大大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让他们的思维迸射出耀眼的火花来。

四、提问题时注意问题的探索性

“学而不思则罔”,学生如果不动脑,怎能期望有收获?然而,对于涉世未深,社会阅历和理论修养都不甚丰厚的小学生而言,期望教材文本短时期内直接激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自觉得到美的享受和知识上的教益是不切实际的,这就亟须教师的引导与点拨。实践证明,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入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掀起感情浪潮,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案例4:

张瑞老师上《坐井观天》一课,在突破重难点时,引导的第一步是让学生体验交流。老师问:“假如你是一只小鸟在蓝天下飞翔,看到什么?”学生踊跃回答:“我看到了大山、海洋、草地、房子……”老师又问:“青蛙生活在井底只能看到什么?”学生大声地说:“青蛙只能看到井口的天。”第二步是在实践中感悟。让学生在观察教室后,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学生神气地说:“看到了黑板、天花板、灯泡、窗户……”教师又让学生把一张纸卷成喇叭状后观察教室,再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学生说:“窗户的一小块玻璃、黑板的一角……”第三步,在感悟中提高。师问:“你们为什么看不到教室的全部呢?”学生经过小组交流后说:“视线被纸的边挡住了。”教师鼓励大家说:“你们真能动脑筋,现在我们帮助青蛙找到错误的原因。”学生说:“因为井的墙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所以他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青蛙的活动范围小,它的见识就很小。”学生对寓意的理解是在教师的启发下,激发了主观能动性,有意识让孩子们从中认识到青蛙的错误,进而探究了“坐井观天”的含义。

爱因斯坦也说“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教者, 必善问。所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应该成为每个优秀教师应必备的技巧, 特别是处在新课程改革下的我们这一代年青教师更应该努力锤炼自己的提“问”技巧,提高课堂提“问”水平,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不断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可能提高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作为教学的有效手段,提问理应受到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篇7: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进行德育渗透呢?在我组教师的共同讨论后,将其归结于以下几点。

一、在词汇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占了很大的比重,在某些单词的教学上,教师通过挖掘单词的内在,将单词的拼写也赋予其含义,即达到了记住单词的目的,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例如,英文单词family家,可以被分解成f(father), a(and), m(mother), i(I), l(love), y(you)的形式,即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爸爸和妈妈,我爱你们)这时就可以自然让学生体会到家是什么了。

二、在例句中渗透德育

这一项在英语课中是经常被使用的方法,在英语课的备课中,教师需要准备大量的例句。而例句的选用是可以对学生起到很好的德育教育的作用的。比如在讲到turn off(关电源)时,教师的例句可以是,在教室没人的时候,我们应该关上电灯。让学生说出句子,可以让很多学生去重复该句子。这样的德育教育是无痕且乐于接受的。

三、寻找教材中的素材渗透德育

英语教学教材是最直接的素材,如果能在学生教材中寻找到适合的德育教育内容是非常好的,和课文内容相关的德育教育是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的。如在中等职业教育的英语教材中有这样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根据本课的内容写出如何成为一名好的导游,在这里导游与学生未来的工作有类似的东西,都是服务行业,所以教师在这里将练习改为了如何成为一名好的护士。学生实际利用了所学的语言知识,而且达到了让学生明确自己以后如何做一个好护士的目的。

四、在课堂设计德育渗透环节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课堂演讲或情景剧表演等环节,所涉及到的是该课的内容,其中可加入德育教育。如在课堂上让学生表演面试的情景剧,在其中就蕴含了如何正确的进行面试,在面试中应注意什么等等。

五、利用课下时间创造英语学习和德育教育的机会

篇8: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

一、平台的正确选择

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 如果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岗位上用到的知识能零距离接轨, 了解毕业后要面对一个怎样的工作环境, 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工夫并且在哪些方面规避风险, 这才是最正确的选择。针对这种情况, 教学过程能融入真正的电子商务中是最好的办法。面对琳琅满目的电商, 怎么进行选择呢?首先, 要确定行业中排名。我们既然要使用电商平台, 那么就要选择一个实力强的、信誉好的、配送好的平台。其次, 是否经常升级平台。电商这个行业属于逆水行船, 不进则退。如果平台跟不上行业脚步, 很快就会掉队。所以选择一个经常升级的平台, 有利于自身的成长。最后, 要有自己的第三方平台, 像淘宝有支付宝、腾讯有财富通等, 这既有利于资金的流转, 也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后台操作。

二、教学内容的架构

职业技术院校教学内容的选取是很重要的, 职业院校重技能多于理论, 所以在没有选择教学软件这个大前提下, 很多内容都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安排。根据多次教学总结内容如下:第一, 了解电子商务基础知识, 使学生在整体上对电子商务有个印象。第二, 办理网上银行, 并且学习怎样使用网上银行。以中国银行为例, 学习汇款、买火车票、支付宝充值等任务。第三, 在电商平台开店, 选择一个成长空间大的平台, 并且注册开店。以淘宝为例, 年满十八周岁的学生通过手机号、邮箱号等绑定注册一个淘宝账号, 并且持身份证照片进行支付宝和淘宝的双重验证, 通过后就可以拥有一个自己的店铺。第四, 学习简单的PS作图。淘宝开店验证需要一周左右就能确定是否合格, 中间的空当时间可以教学生PS作图, 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上传产品时对产品图片进行后期加工, 否则会给人不专业感。第五, 学习出售产品。新上传的产品, 淘宝会对其进行一个月的扶植, 建议学生之间相互购买, 这个不是虚假销售, 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购买, 这样可以处理整个销售环节中遇到的问题, 积累开店的经验。第六, 店铺进行装修。根据店内产品进行店铺装修, 这会用到PS和DW, 好的店铺装修会提升买家信任感和舒适感。第七, 网店营销。营销有很多种方式, 有常规的营销, 例如, 免费试用、好评返现、领淘金红包、多款商品捆绑出售、免邮等。还有在各网站发表有影响的文章, 吸引客户。第八, 训练学生的沟通能力。这包括两方面, 一要练习打字速度, 二要练习表达能力, 这样就能应对各种提问。

总之, 职业院校开展电子商务教学, 重点是技能性强, 要和岗位工作接轨。所以在平台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谨慎。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 科技不断进步, 电子商务已经进入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电子商务教学在职业院校也已经不陌生, 但是教学平台和内容有很多不适合职业院校学生, 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电子商务,教学内容,职业技术院校

参考文献

篇9: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阅读;训练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2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們的情感,激发想象。”这就说明,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训练手段,不能简单地认为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还原成口头语言,它不但有助于强化记忆,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感悟文章的美学因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整体水平。

一、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朗读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它需要一定的技术来完成,同样,朗读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朗读在教学中所占据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它对小学生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具体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朗读可以让小学生更加具有语言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这个阶段是他们掌握语言、抓住基础的重要阶段,小学生在这个阶段要学会把自己接触到的东西用语言描述出来,学会如何进行表达。

(2)朗读可以改善小学生的思维。小学阶段的文章都是非常具有感情的,想象力各方面也很突出,小学生在朗读文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练习发音,同时也可以开拓思维,让原本优美的文字变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呈现出来。

二、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策略

1、老师应该严抓小学生的朗读基本功

要想阅读好一篇文章,就必须先把这篇文章读流利、读正确,以此来打牢朗读的基本功。伟大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简单地来讲就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朗读阅读也是这样的,在朗读中一定要做到六不,那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不错字、不破句子、不唱读,做到这六点,养成一个良好的朗读阅读习惯。在小学教育中,一定要在一年级的时候严格抓起,让学生在朗读阅读中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只有做到了正确地朗读课文,才能够很好地阅读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动力。要达到《课程标准》有关朗读的要求,激发兴趣是首要任务。古代教育家重视“吟诵”,认为只有诵读才能进入文章的意境之中,体会出其中的妙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此意。

在教学中笔者的做法是,让学生欣赏声情并茂的朗读录音,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从中体味朗读对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然后进行模仿朗读,要求朗读时揣摩词句,领会意境,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此外,让学生欣赏诗歌朗诵录像,组织学生开诗歌朗诵会、故事会;再就是在课堂上,采用带读、范读、接力读、分角色读、齐读等不同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课堂上每逢读课文,大家都你争我抢,气氛热烈。

3、在进行朗读之前,应该进行师范阅读和场景的模拟

一篇文章之所以称之为优秀,主要是文章的感情基调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它能够给读者呈现一种情景,或感人,或悲伤。读者在这种情感的情境中,完全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心情,与作者产生共鸣。所以,在进行某一篇文章的阅读训练的时候,还应该进行必要的情景模拟。

(1)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效果,老师的示范阅读是一个很好的手段和方法。另外,也可以通过播放朗读资料的方式,来进一步感染学生的朗读效果。老师或者是磁带的录音,可以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到什么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什么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老师在进行示范性朗读的时候,这个环节不但不能省略,而且还要更加重视起来。老师通过带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学生能从老师的朗读示范中听出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到底是悲伤还是愉快,那么学生在接下来的朗读训练的时候,可以有目的地、正确地进行朗读训练。

(2)用语言来恰当地描绘情景

在进行阅读之前,老师可以用恰当的语言和贴切的背景音乐带动学生一起进入课文的朗读中来。优美的音乐可以渲染出文章的感情基调,老师的语言可以给学生描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基调、这样生动的画面来进行朗读阅读的话,会更好地促进朗读效果的提高。

(3)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或者图片的方式,来给学生描述出一幅幅画面

现在,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大大地方便了教学,给老师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因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还是以视觉、听觉为主,那么,老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或者图片的形式,给学生带来一幅幅生动的、色彩鲜艳的画面。这样,可以很好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有效果的朗读阅读。

4、通过朗读训练语感

朗读课文,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更重要的是要有情感。语速的快慢、重音、强调、停顿与连接、声调的抑扬顿挫等都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另外,根据不同的标点符号朗读出不同的语调,所表达的感情也不同。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文章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技巧、感悟规律、感悟作者的情感,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5、对学生的朗读阅读的效果要进行合理的评价

老师对学生的赞美和许可,可以很好地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地进行学习。同样,在学生的朗读训练中,老师一定不要吝惜分数。对学生的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要进行肯定和赞美。我们都知道,提高朗读阅读训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事情,所以,老师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学生每一次的阅读之后,都要及时地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可以是老师评价,也可以是学生的互评,也可以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可以很好地从这些评价之中,吸取好的建议来改进自己的缺点,也可以把自己的朗读方法说出来分享给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对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着力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及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和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以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冷泽民. 关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 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2年01期

[2]林少芬. 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有效性探索[J]. 考试周刊, 2009年41期

篇10:怎样有效地进行学习小组的建设

——————张海平

合作学习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于80年代被介绍到了我国。小组合作学习是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活动,它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它的新理念是“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服务,让优秀者更优秀,让平凡者不平凡”。

一个学习小组的成型需要经历以下三个过程:

一、团结合作思想的培养。我们班这方面有个成功的例子:在培养时抓住了体育节的契机,我在体育节根据报名的情况给运动员分成:呼啦圈组,跳绳组,地道战组„„把它们张贴出来,制作了战况表,那个时候每天下午都有一项比赛,而我们争取的是团体奖项,每天下午不用老师组织一些关心集体的人物就全部显现出来:带头喊加油,喊口号。每一次的比赛不管输与赢团体作战的意识就能一次次的深入孩子的思想。更庆幸的是这些比赛中我们一共拿到了五个团体第一,这深深让孩子们感到了合作的力量。所以团体意识的培养,思想的培养是首要的。

二、选“才”是小组成型的关键。每个小组里最好都有这三号人物:

1、组织能力很强的人:小组长,2、知识学习能力很强的人:业务骨干,3、表达能力强的人:一号发言人——要把本组推销出去。这三号人物最好是三个不同的学生,不能同时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能囊括这三号人物的小组才是最健全的小组。

三、培训是有效的过程。每节课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小组建设成熟最有效的途径。在合作学习中我们更应关注这两部分:

1、讨论问题部分:(1)讨论问题要围绕组长以问题为中心,不东拉西扯;(2)小组讨论时,有序发言,声音要适当,不影响其他小组学习(3)别人提出疑问时,要耐心听,不能争抢。

2、倾听部分:(1)听取发言要专心,眼睛注视对方;(2)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思考,记住要点,并考虑他说的话是否符合实际,有没有道理;(3)别人发言时不随便插嘴打断,有不同意见,要耐心听别人说完后再提出来。(4)听人发言如有疑问,请对方解释说明时,要用礼貌用语,如“是否请你”或“你是不是可以”。(5)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体会别人的看法和感受。

学习小组的建设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也是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学生的最佳方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建设有效的学习小组贵在持之以恒。

篇11:如何在小组学习中进行有效地评价

一、小组学习评价的意义。

从上一学期开始我校数学组全体教师讨论研究,为了更好的发挥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更多的参与学习活动,决定在教学中恰当的使用小组合作学习。试行一段时间多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但是合作的效率有待提高,分析原因,我们发现在小组合作中教师的评价没有及时跟上,要不就是流于形式。所以我们数学组的老师经过实践研究形成了我们自己的小组评价方式。

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方式

1、教师评价。

小组合作中,同伴与同伴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比较常见,学生积极对话,发表不同见解,指出对方错误遗漏之处,场面颇为激动人心。但我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了个体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果改成“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是否会好一些。

在小组评价方面我们也走了很多弯路,比方说一开始的画正字的方法,虽然提高了孩子们小组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课堂纪律明显好转,但是不能兼顾其他学科,以及其他班级事务。所以我在原来小组评价的基础上引入了小组评价表,这样把所有课程以及两操卫生都整合进去。每一科教师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评价,一周一评,评出优秀小组予以奖励小贴花,十个小贴花换一个本子。这样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合作意识也更强了,能更投入的参与小组学习。其次在小组评价的同时也要进行个体评价,我主要是采用及时评价的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当场进行评价,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积极回答问题、发言精彩、有独特见解的同学采用口头表扬、体态语言等方式进行即时鼓励评价。如跷一下大拇指;一句表扬的话;全体学生鼓掌等等。这些奖励使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给学生创造了主动发展的机会。一次认可也是一次成功,成功可使学生产生自信、自我肯定等一系列良好情绪情感体验。这种良好体验的不断实现,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

2、小组互评。

低年级我们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逐渐引导孩子进行小组互评。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发现别人的不足,反省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使每个学生都明确改进方向,促进学生更好地合作,从而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进行小组评价时要讲清评价标准,比如我们从点低年级开始这样训练小组互评,你认为他们小组说的怎么样?好在哪儿?不好在什么地方?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3、小组自评。

小组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的效能要想有效发挥,还需要小组自我评价,实时反思,以求不断完善,使小组学习更有效。所以实时的自我评价也很重要,它能提示孩子们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还不如别的小组,我们该怎么改进。我通常给孩子8张笑脸,每张笑脸有不同的含义,比方说在小组内讨论时,遵守纪律得一张笑脸,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得一张笑脸,有价值的结论得一张笑脸,记录认真规范得一张笑脸,展示汇报条理清楚得一张笑脸等等,学生对号入座,一定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找到前进方向。

三、小组评价的最佳时机

(1)上课开始前 上课铃声后,学生们刚回到教室,情绪还处于激动状态,很难快速平静下来。此时,教师可根据学生课前的准备情况、是否集中注意力准备上课等情况,给表现好的小组加分。这是一种学习状态的评价。而此时进行小组评价时,教师尽量让各小组都得分,给表现好或差的小组要有一定的区别,但差距不宜过大,以此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整节课一个良好的开端。

(2)课堂活动的交替时

活动与活动之间的转换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此时加入小组评价却起到了调节的作用,效果显著。例如教师发出指令后可立即根据各组的反映情况、作答情况,给予反应敏捷、表现好的小组高分,以此引起学生们的注意,便于快速进入下一个活动环节。这是一种反应能力的评价。当然为了不挫伤那部分反映稍慢、表现较差的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在此时的转换环节中采取一些策略,适当调整分值,给暂时处于劣势的小组一定的勉励分,激励学习兴趣,鼓励后来者居上。

(3)课堂活动进行中

小组竞赛是课堂活动进行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小组是课堂上的一个小集体,主要应该注重小组的合作表现,而不是以突出个人的表现情况为评价依据。每个成员都以小组为荣,有集体意识。例如:某个组员回答不够准确或不够流利的时候,可以请组内其他成员及时给予补充和纠正。同时对于回答有误的同学也要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如表扬其敢于尝试的勇气,激励暂时落后的小组在下个环节中继续努力。这是一种交流能力的评价。在竞赛中制定合理的竞赛规则是竞赛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竞赛规则应能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尽量避免个别学生的事务表现而大幅度影响小组的整体成绩,而且,团结协作的小组应是得分最高的小组。同时,竞赛是必须提醒小组成员之间应互相帮助。

(4)课程即将结束时。

每一节课即将结束时,是学生上课的疲劳期,学生注意力开始分散,课堂混乱,这个时候及时的进行小组评价,能有效的组织教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比如老师在发现上述情况时,教师可以这样来评价学生的表现,“我发现这一节课3组表现真棒,小组合作时交流积极,汇报精彩,听讲认真,你看到现在他们还做得这么好。我相信其他小组接下来做的更好!”这样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3组,我们的可就能有序进行了。

上一篇:感恩说说下一篇:土地管理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