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进行课堂小练笔

2023-02-16

课堂小练笔作为阅读教学中的一种综合性课堂练习, 承载着人文价值熏陶和语言表达训练的双重功能。只有练就一双慧眼, 善于捕捉教材中的练笔点, 采用恰当的练笔方式进行有效训练, 才能使学生的习作能力逐渐提高。本文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进行课堂小练笔, 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巧设时机, 让小练笔水到渠成

(一) “情”动而练, 顺势而为

所谓“情动方能辞发”。每篇文章都有最能拨动心弦的地方, 教师如果可以调动学生全部的情感, 让文章内蕴的情感拨动学生写作的笔头, 将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只有当学生对文本有着充分理解与感悟之后, 写就成为表达情感、表达自我的自然需要了。在学生潜心阅读感悟、情感达到了至高点时设计课堂练笔, 胸中喷礴的情感就会流淌笔尖。

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时, 文中有一句话:“别人告诉我,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这句话是母亲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也是最拨动读者心弦的一句。作者史铁生瘫痪后, 把所有的怨怒都发泄都母亲身上, 可是却一直忽略了病入膏肓的母亲, 直到她晕倒再也没有醒过来。教学到这里, 情感已经到达了至高点, 学生在诵读后, 很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鸣。此时, 可相机设计小练笔, 请你把母亲想对孩子说话写下来。学生在对文章的理解已经比较透彻, 情感达到高潮的时候进行小练笔, 那就是水到自然成, 顺势而为了。

(二) 思“辩”而练, 锤炼语言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学生经常会对某个问题产生不一样的观点,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所谓不辩不清, 学生通过辩论, 不仅阐述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而且张扬了自己的个性。我们可在这“辩”处设练, 把辩论的理由写下来, 这正是梳理学生思维、锤炼语言的好机会。

比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 学到父亲要求汤姆把大鲈鱼放掉时, 在课堂上展开了讨论:“假如我就是这位父亲, 我该怎么做?”讨论中, 同学们各抒己见, 课堂异常活跃。经过辩论, 大家对这位父亲在金钱与诚实、欲望与信用面前的选择肃然起敬。“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 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深深地镌刻在孩子纯真的心里。随后, 引导学生把这辩论的过程记下来, “润物无声”地达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最佳结合。

(三) 小处着手, 见微知著

所谓“见微知著”, 文本中一些细微处, 若能有心地去发掘, 也能显出“风韵”来的。如《家乡的桥》一文中, 文中写道“最简单的是过户桥, 一块长石板搁两端, 便把两户人家连起来了”。这句话本来只是简单地介绍了过户桥简洁的特点, 如果不去深入挖掘的话, 仅仅只需要读一遍学生就明白了。笔者在教学时, 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过户桥一块长石板搁两端, 就连起了两户人家。它连起的不仅仅是两户人家, 而是____。学生对这个细微处展开的小练笔非常有兴趣, 纷纷奋笔疾书。看来, 小处着手, 也能成“大手笔”。

(四) 就文取材, 读中促写

读中促写。语文教材在每个单元“语文园地”中都有“日积月累”专栏, 重在引导学生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了解和语言的积累, 只需做到熟读成诵即可。学生们心里日积月累的似乎只是单独的好词好句, 这样简单的教学总觉得资源浪费了。学生在语言的积累与运用之间缺乏畅通的渠道, 而小练笔则开辟了这一渠道。于是, 在每次“日积月累”的熟读成诵之后, 引导学生进行“写段”的小练笔。利用“读读背背“中的好词, 进行词语大串联。学生任选几个词语, 写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有效地让学生们在读读背背中进行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二、形式多变, 让小练笔精彩纷呈

(一) 仿写文本, 举一反三

仿写是模仿文本进行的一种创造性的练笔训练。仿写是引导小学生领悟作文方法的有效途径, 每个学生写作的起点都是仿写。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抓住课文中的精彩段落, 引导学生仿写。可以写一个句子、几句话, 也可以写一段文章。学生起初的仿写, 可能比较拘谨, 内容呆板, 但随着年级的升高, 知识的增长, 他们自然就会逐步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模仿, 开始讲究炼字炼句, 抒发真情, 渐渐就脱离仿写, 进行自主写作了。

(二) 拓展想象、自由驰骋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 教学时,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 对文本进行延伸, 学生的灵性就会在这样的想象小练笔里飞扬起来。在《咏柳》这首古诗中, 作者看到柳叶细细的、嫩嫩的、排列整整齐齐的, 就想到了春风是一把剪刀, 裁出了这样美的柳叶。在教学时, 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在作者眼里, 春风是一把剪刀, 剪出了柳叶。那么, 在你眼里, 春风又是什么呢?”这样的想象小练笔叩开了学生的想象之门, 放飞了纯真的童心, 抒写出他们单纯却精彩的内心世界, 学生自然兴致盎然, 创意无限。

(三) 续写延伸, 余味无穷

课文续写。有些课文的结尾看似结尾, 却意味无穷。这就为练笔提供了机会。如《我和乌丽娜》一文, 课文写了我和乌丽娜在丽江赏美景、数古桥的事, 字里行间中我们能感受到两个小伙伴亲密无间的友谊。文章结尾“乌丽娜, 你嗅到丽江古城月光的香味了吗?”这样的结尾意犹未尽留有悬念。可以在这里设置一个练笔, 给乌丽娜写一封信。学生在写的过程中, 就是对课文的再理解。所以,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重视读写的有机结合, 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表达方法的领悟。

(四) “补白”练笔, 品味精妙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具有艺术性的“留白”, 给读者留下了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在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诵读文本, 咀嚼语言文字的精妙, 体会课文内涵的丰富。在此基础上, 可以设计练笔来填补文本的“空白”, 充实了文本, 也加深了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如教学《韦德的心愿》, 文中一处写到:教室里安静下来, 似乎有什么东西敲中了自己的心灵。此处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写下来:究竟是什么敲中了学生们的心灵呢?学生们在动笔的过程中, 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三、因文而异, 让小练笔恰到好处

(一) 贴近生活, 乐中练笔

小练笔与单元作文训练不同, 其选材角度小, 内容简短, 贴近实际, 且紧随教学, 有利于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 可谓是“作文快餐”。而这样的“快餐”能否受到学生欢迎取决于内容的选择, 越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越能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教学《匆匆》一文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从幼儿园到现在,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 马上就要小学毕业了, 时间流逝得真快呀!请结合你的经历, 写写你对时间的感受。因为贴近学生生活, 大多数学生文思泉涌……只要找准激活学生思维的训练点, 就会下笔有神。

(二) 融会贯通, 避免雷同

对于每册教材的课堂小练笔的设计, 教师要有整体考虑, 不能仅仅就课论课。可以从写作方法上归类训练, 避免雷同;可以就单元主题统一安排, 做到融会贯通。教学《七月上天山》, 可以让学生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写法, 学习《北京的色彩》一文, 可以让学生试着练习前后呼应的写法。这样, 分层次分类别训练, 就可以让练习有效, 避免雷同。

(三) 循序仅仅, 注重层次

课堂小练笔的切入点很多, 按照方法进行归类, 不外乎那么几种。同样是总分的写作方法, 三年级有, 四年级也有。怎样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呢?比如我们练习用“有的……有的……有的……”写一组排比句, 三四年级的时候, 学生表达清楚就可以了, 上了高年级, 不但要求学生表达清楚, 而且要把整段话写完整, 用上恰当的修辞手法使句子生动优美。只要坚持这样层层递进的训练, 注重层次性, 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也得到提高。

(四) 注重评价, 练有所获

教师的评语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他们渴望老师的鼓励。好的评语应该是一篇精彩的短文, 让学生警醒, 更让学生模仿和借鉴。教师还要把幽默生动的评价语言恰如其分地运用到点评中, 让学生在开怀一笑中受到智慧的启迪和语言的熏陶。教师的评价语言还应加大情感分量, 以情激情。选用贴切的语言, 给他们指点迷津, 让学生乐于接受。如:“你可真是小小语言大师啊, 能把自己做不起作业的心理描写得如此真切。”又如:“如果你能把雨来和妈妈的对话补写出来就更好了。”这样的评价语言既呵护了。

摘要:课堂小练笔, 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课堂小练笔安排得合理, 落实得有效, 不仅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更加灵动和亮丽, 更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课堂,阅读教学,有效小练笔

参考文献

[1] 《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2] 《说说语文课堂中的小练笔》论文交流。

[3] 《语文课堂练笔的落点选择》[J]曹鸿飞《新作文 (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

上一篇:造价管理视角看天然气项目建设全过程下一篇:浅谈我国尾矿库存在的问题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