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写作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练笔

2024-06-08

中专写作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练笔(共10篇)

篇1:中专写作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练笔

中专写作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练笔

中专写作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练笔

 

作者/ 孟庆锋

摘 要:中专语文的写作教学是公认的教学难题,结合中专学生写作水平偏低的现状,提出了让学生通过自我生活记录、社会热点评点、经典小文赏读和优秀影视作品精华整理来进行一些写作练笔训练的主张,以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练笔

当前中专生由于对写作缺乏热情、缺乏信心,很容易造成审题困境、情感困境与表达困境,导致写作水平普遍偏低,要想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就必须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与思考。所以就要通过练笔来重建学生有灵魂的写作,在较轻松的写作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写作需求,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在轻松愉快的写作中获得进步的体验。

一、自我生活记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们需从情感态度的源头上加以调整,要让学生不害怕作文,不讨厌作文,进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而喜欢写作文。

记录或回忆日常生活中感动你的点滴,让学生重新发现自我、发现人生。这项训练可以从入学开始,要求他们每天写一点,可以记生活,也可以记阅读,也可以整理以往写过的较满意的作文,其中还包括几篇有限定的但不限字数的随笔作业。如你是谁?你的家庭怎么样?你的家在哪里?你有什么烦恼等。之后还写过诸如:你最喜爱的一种花草是什么?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地方在哪里?

这些记录自我的生活,就是纠正学生为考试而作文的写作观,努力重建有自我灵魂的写作,力求让学生学会与自己的生活对话,真实地表达,表达真实的东西。练笔写作让写作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社会热点评点

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关注社会新闻,以拓展学生的社会视野,提升形成与表达自我思想观点的能力。

这类练笔写作包括记新闻评新闻,不但可以积累写作素材,

还可以训练辩证思维。做此类练笔训练,需先让学生明确我们所做的新闻记录、新闻评论是必须有语文价值的。这一点有些难度,需要在指导之前进行一些相应的示范,否则只能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当然,有些教师也可代之以征订作文素材本的形式,或者进行读报指导等。鲜活的素材就是鲜活的生活!文中只有李白、杜甫、司马迁、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的作文,与文中出现乔布斯、海派清口周立波、90后等新事例的文章相比,我们将看到他们不同的视野、生活与思想,不同的时代内涵,不同的认识水平,自然会得到完全不同的分数认同。

评点社会热点,不仅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写议论文,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关注社会,拓宽知识面,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深入思考,更重要的是学生会饶有兴趣地参与,在相对快乐自由的氛围中写作、表达,写作的天地更广阔了,文章也因为真实的生活脉搏而变得富有灵性。

三、经典小文赏读

阅读,以作文为基点和归宿,可以更逼近语文素养的核心。换言之,阅读最终指向写作,有益于写作,优秀的阅读能够有机地将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写作的能力,而语文素养的核心则是写作的能力。

读名家小文的练笔方式不但可以收获他们的思想,提升自我的认知深度,也可以学习他们如何写生活,如何对待生活以及如何表达。但在指导学生阅读积累方面要注意,要读名家作品,还要注意读整文,至少是部分相对独立的 篇章,反对只孤立记背名言。唯有此,才能沉浸,才能消融。此项练笔只要教师推荐为主,学生写阅读笔记交流。当然,有悟性有爱好的学生会在你的引导下学会自行阅读,并且推荐大家阅读。

所以,若能指导中专生精选经典以读带练,会给我们的.写作带来意想不到的多重的收获,不仅积累阅读而且提升审美境界,无

论从思想还是形式上,都给予了最优秀的引领,从而重建有自我灵魂的文学阅读生活。

四、优秀影视作品精华整理

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优秀影视里有极为丰富的写作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课文为主体,大量收集与课文相关的影视和课外读物资料,并学会分门别类、综合吸取的方法;同时,要以课文为主体,尽可能开展人物分析、故事评述、影视观后感等训练。

当前,中专生的时间还是比较充裕的,可以组成优秀影视资料收集、整理小组,并把优秀影视资料与语文课堂教学互相渗透,相互结合,如《可可西里》《后天》《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名单》《东京审判》《雷雨》《茶馆》《大国崛起》等等,还有多个系列的百家讲坛,而且之前都有要求学生作试听笔记的习惯,经过一些时间,再经过一些事,引导学生“重读”,相信也能成为新的练笔

题材。

总之,中专生的写作教学相对薄弱,写作训练的重点在于如何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写作需求,帮助学生树立写作即是记录人生、表达自我的观念。在练笔训练中要注意分层有针对性地提升指导,通过循序渐进,给予学生足够的宽容与自由,及时交流,勤用练笔成果进行命题作文的写作讲评,这样我们的作文训练让学生收获的将不仅仅只是写作!

参考文献:

陈士兵。中专生写作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10)。

(作者单位 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篇2:中专写作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练笔

所谓“小练笔”就是围绕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习作练习。在阅读教学中,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训练,不仅可以减缓作文的坡度,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三年级才刚开始学写作文,应该从片段开始,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指导三年级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练笔训练呢?

1、模仿性练笔。

模仿性练笔是选取课文中典型句段,如总分结构、排比句式、比喻句等,仿造其规范的语言和句式,指导学生进行仿写。通过仿写,使学生逐步掌握各种写作方法。在学习完第五课《北大荒的秋天》后,我们就根据第四节总分段式设计了一个小练笔,以操场热闹非凡,集市上热闹非凡,果园里热闹非凡等等,来练习写一段总分段式的话,学生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句子。

2、看图写话。

三年级学生刚开始作文,应该尽量降低写作的难度,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看图画书是他们最喜欢的,看图写话也会有图可依,再加上学习课文,他们更会有话可说。比如,在学习完第一课《让我们荡起双桨》,我就引导学生来看图写一写北海的美景,学生把文中所运用的好词语都运用上了,并且加上了自己的想象,收到了很好地效果。

3、改写性练笔。

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织,重新表达,既可以帮助小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为学生创造练笔的机会,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古诗教学中,可经常采用这种方法来提供学生练笔的机会。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大多都是浅显易懂的,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可引导他们把自己当作诗人,将这些古诗改写成自述式的现代文。

如教学《枫桥夜泊》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感受到诗人张继当时内心的孤独、寂寞、忧愁,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一段导语:在秋风萧瑟的夜晚,诗人张继只身坐船来到江南,将船停泊在枫桥边,漫天霜华,寒气袭人,他看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点点灯火,听着乌鸦凄惨的叫声和寒山寺悠扬回荡的钟声,肯定是愁绪万千、难以入眠,相信此时此刻的张继一定有许多话想说,你能帮他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位说出来吗?这样,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他们的感受一定会不同寻常,有话可说可写。

4、表达性练笔

这类小练笔是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之后,产生了新的思想认识、获得了新的情感体验,有一种表达、交流的欲望,教师适时地选择一个写的话题,学生自然有话可写。这样的小练笔能展示学生的思维成果和情感体验深度,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阅读程度。如在学习《三袋麦子》之后,我引导学生仔细思考,这三种小动物,谁的做法好,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做?学生有话可说,有的说,还是猴的做法好,他能够吃很多很多的麦子,聪明能干。还有的写到,如果是我,我可以吃一半,种一半,这样,我今年可以吃到好吃的麦子,下年还可以吃到麦子。启发学生要有一个长远打算,并且学会享受生活。

5、理解性练笔

理解性练笔就是在学生理解、领悟课文内容和语言形式之后,让他们运用刚从文中学到的某种语言形式,去转换、丰富、发展课文内容。通过练笔的方式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比如,在学习完第二课《学会查无字词典》时,对于骄阳似火一词,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学习文中运用现实生活,学会查无字词典的方法写到:人们穿着短衣短裤,手拿着扇子来到树荫底下乘凉,树上的知了在不停地叫着,热死了,热死了。有的写到:我家的小狗热得无处躲藏,只能伸着长舌头在呼呼地喘着粗气。„„这样更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个词语的理解,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想象性练笔。

篇3:中专写作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练笔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

“写作是阅读的结果”,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新课标也提出:“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 在指导习作时,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 利用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已经形成、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影响和解决写作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指导写作呢?我想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勤于积累, 善于仿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生没有丰富生活的积累和写作知识的积累, 又怎能写出好文章呢?所以在阅读教学时, 教师要抓住时机恰当地让学生进行仿写, 这是积累写作知识的最好途径。

1、好句的仿写。

文章是由很多个句子组成的, 写好句子是写好文章的前提。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 别忘了让学生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 并加以仿写。如:《山峡之秋》有一句表现山峡热烈的句子“中午, 群峰披上金甲, 阳光……”学生就仿写出了这样的句子:早上, 牛奶似的浓雾把小河盖得严严实实的, 到上午十点, 大雾散开了, 太阳冲出云层, 洒在小河上, 小河开始变得热烈了, 那一群群小鸭在河里开心地玩耍, 远远望去就像是一颗颗金黄的珍珠在河面上跳跃。

2、精彩片断的仿写。

文章是一段一段连接起来的, 写好每一段也是写好整篇文章的基础。所以要加强片段仿写。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比较贴近生活, 语言也非常优美有趣, 学生也很喜欢。教师就要善于抓住文章中的精彩片断, 让学生反复品读后进行仿写, 不只是读了, 讲了就完了, 而要让学生仿写, 这样既让学生领会了内容, 又让他们积累了语言。如《少年闰土》中的外貌描写很有特点, 学生就仿写了这样一段:花白的后脑勺上盘着一个富士山似的发髻, 腊黄的脸上布满了纵横交错的沟壑, 老树皮似的大手不停地编织着箩筐, 打满补丁的上衣口袋里装着半袋烟叶和一根伴随她几十年的铜烟管。奶奶的形象写得多有特色呀!

3、仿写文章的开头。

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语言了, 就要在文章的布局上下功夫。《蜘蛛脱险》一课, 用了铺垫性的开头, 暗示了蜘蛛后面的遇险, 学生仿写了这样的开头:中午, 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 连一丝风也没有, 小草也被烤得躺在了地上, 池塘边大树上的知了都不叫了, 池塘四周静悄悄的, 全身被汗水浸透的小明正向池塘跑去。

4、仿写文章的结尾。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自然之道》用了总结性结尾, 点名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在写《小草》一文时, 结尾就是这样写的:真是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呀!

5、仿写文章中的过渡段或过渡句。

《埃及金字塔》的第五自然段是过渡段, 它使文章前后联系紧密自然。学生在写勤劳善良的父亲时就用了这样一句:“我的父亲不仅勤劳, 还很善良呢!”

6、仿写文章的结构。

文章的结构很多, 教材出现得最多的是总分总的结构。我让学生写《美丽的校园》时就用这样的结构。其中一个学生开头这样写道:我的学校坐落在一个依山傍水的小上脚下, 那儿美极了。接下来她分别介绍了校园的树美, 花坛美, 学校的人更美。最后再总结学校美, 条理非常清楚。

7、仿写文章的修辞手法。

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定的写作方法, 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以及举例子, 列举数字, 做比较等, 如果在文章中适当用一些修辞手法, 会让文章更生动。我在教学中也经常让学生仿写这样的句子:“一个个金橘像一颗颗珍珠似的, 他们有的三个一束, 有的五个成群, 还有的独自一人在荡秋千, 也有的躲在叶子下纳凉, 一棵树上结了上千个果子, 压得树枝直不起腰来。”

8、仿写文章的写作顺序。

文章的顺序有按时间的顺序, 有方位顺序, 有游览顺序, 有事情的发展顺序, 还有插序、倒序等, 教师要让学生试着在写作中用上这样的顺序。

二、续写与改写

对所读文章进行续写与改写都是在对课文非常熟悉并理解的基础之下进行的, 让学生进行续写与改写, 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 训练学生的思维。《阳光很活泼》, 我班的封钒是这样续写的:老师接过画,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她慢悠悠地打开那副画, 这时她才恍然大悟, 此时老师的脸红红的, 还滚烫滚烫的, 她走在小明身边, 把腰弯得很低, 说:“小明, 原谅老师, 阳光是可以活泼的。”旁边的孩子听了, 说:“老师, 你昨天不是说他的句子是错的, 阳光没生命吗?”老师沉思片刻说:“孩子, 咱们明天早上四点在海边看日出吧……”

三、以想促写

想像与写作相结合。如学习《母鸡》一课时, 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具体演示, 观察了母鸡的外形、生活习性, 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地处在浓厚的观察兴趣和积极的情绪体验中。这样, 在作文课上, 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把自己观察到的大白鹅、大公鸡、小鸭子、小青蛙等, 通过丰富的想像生动活泼、准确得当地表达出来。

通过学习和观察, 学生能展开想像的翅膀, 多层次、多角度地开拓思维、强化情感, 同时促进了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以读助写

阅读能力的提高必定有助于作文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 可以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轻声读和默读领会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其中的写作知识, 学生在读中悟, 在读中学, 将教材中零散的、片断的写作知识积累起来, 再进行系统化地整理, 这样写作时就能将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文字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篇4:浅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写作

一、写作训练要有计划性

写作训练中的盲目性是学生写作能力很难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脱离课标,脱离文本和学生实际,忽略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主观主义地命题,或单纯为形式服务命题,客观上造成学生为完成任务啃笔杆、“编聊斋”,有的学生甚至将一篇作文稍为改几个字就可以从初一混到初三。究其原因是学生怕作文,厌作文,写不出好作文;教师呢则是怕改作文(千篇一律的老套路),改不完的作文。形成了“老师命题整学生,学生作文苦老师”的状况。

要克服写作训练中的盲目性,我以为首先应遵循课标的要求,联系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拟定好写作训练计划。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什么怎么练的问题上,做到心中有全局手中有计划,训练有步骤。初中三年,按要求,学生在写作方面,必须具备记叙、说明、议论的能力。具体讲,就是要求在写记叙文、一般说明文、简单议论文(或夹叙夹议)等方面基本过关。根据这个总目标,结合教材内容文体的比重,我把写作训练安排在六个学期内逐步完成。初一年级着重训练记叙能力,兼及区别记叙与说明两种表达方式。初一上学期侧重状物、记事训练;初一下学期侧重写人的训练。初二年级着重进行说明文训练,并开始训练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为写议论文铺垫。初二上学期巩固写人的记叙文训练,开始说明文写作尝试;初二下学期侧重写作训练,开始进行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写作训练。初三年级侧重进行简单议论文并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写作训练进行总复习。初三上学期侧重进行简单议论文的写作训练;初三下学期在复习中加强薄弱环节的弥补。在执行过程中,我遵循以下原则:1、将写作训练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允许并引导学生从简单的仿写到创造性写作;2、将记叙文的训练贯彻在整个初中阶段,在内容上逐步充实,在表达方式上逐步加大难度,提高要求;3、将单项写作训练与综合性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在备课中,结合每个单元、每篇教材的特点将写作训练列入教学目的之中,预先考虑好,这样就避免了临时出题对付的局面。

二、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积累写作素材

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既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又可以增加练笔的机会。我的作法是:首先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人和事的习惯。初中学生动性大,注意力不大集中,对看见的事物往往一晃而过,等到写作时,又会觉得平平淡淡没什么可写。为使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除了从阅读中学习间接观察之外,更重要的是学会平时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比如: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教室外河边一棵老皂角树一年四季的变化,不同季节树叶的颜色,比一比几个同学的相貌有哪些不同,摸一摸软与硬的触觉感受有什么不同,说一说北风和东风给人的感觉,写一写在一个场合中几个人不同的动作、表情、声音。通过这样的指导,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事物之间存在着千差万别,并非“差不多”只有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通过比较、分析,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特征;另一方面学生找到了自己作文老是“内容空洞,不具体”的原因,认识提高了,开始关心周围的事物了,每周一篇观察日记也就逐渐成为自觉的习惯。

第二,在观察步骤和方法上给予指导。我按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要求先对静物进行观察和描写,学会抓住事物总体特征,并从形、声、色、光、味、质等方面描写事物,进而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再现事物的本来面目。经反复几次学生有点门道之后再进入第二阶段对动态的事物进行观察和描写。在这一阶段我着重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的变化、发展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比如:指导学生看一场篮球赛,既要看场内球员如何争球、运球、传球、投球,还要注意球员在动态中的表情、语言、动作,以及他们之间位置的变化,互相配合的状态,除此之外还要看场外观众的情绪反应,只有把这几方面都如实反映出来,“赛”才有气氛,也才符合球赛的真实情况。总之,我遵循先死后活,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原则,逐步扫除学生写作训练中的障碍,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提高。第三,在观察中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即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观察与思考本来密不可分,所以在指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随时启发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多问“为什么”,这观察和写出来的东西,才有一定深度;另一方面学会联想和想象,由此及彼,由实到虚,从而拓宽写作内容的广度,避免就是论事。如:有一次我端来一盆仙人球花,要学生当堂进行“静物写生”。在指导中,我请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根据仙人球生活的环境,比比长在温室里的鲜花,仙人球有什么不平常的地方?学生大多描写了仙人球花的外形特征,还抒发了对仙人球的赞美之情。有个学生这样写:…… “看着仙人球,我想起仙人掌,在渺无人烟的大沙漠上,风沙滚滚,寸草难生,连鸟都不敢飞过,而仙人掌却顽强地在沙漠上牢牢扎下了根,任凭风吹沙打,干旱威胁,你仍然开出生命之花,以你的美丽顽强,坚决向恶劣的环境挑战,坚强的仙人掌啊,你不正是沙漠中高立井架,为祖国献石油的工人阶级的化身吗?……”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对事物本身的观察已经不在局限于事物本身,他们运用联想、想象,逐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并从中受到教育,可以说这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可喜飞跃。

重视写作练习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之一,我坚信“多读心中有本,多写笔下生花”的古训不过时,只有通过学生不断亲身观察、体验思考,写作才能提高他们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初中的写作训练,无论走什么途径,采取什么方式,都是基本功的训练,只要教师有思路,有计划,扎扎实实练好这个基本功,将来进一步提高就不会吃力,这就是我采取以上措施的出发点。

篇5:中专写作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练笔

【摘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项重要工作。从小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使学生爱写、乐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及时引导,按一定的方法去训练,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解除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耐心地引导他们走上提高写作水平的科学途径。

【关键词】积累、培养、阅读、兴趣、范本、评价。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写作文就是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和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一进入三年级,大多数学生就感觉写作文非常的困难,主要是因为学生从写话到写段,字数有所增加,还有从单纯的写话到一定的描写,语言上还需有所提高。我们在教学中有不少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甚至有害怕写作文的心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无话可说,二是无从下笔。那么,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刚接触写作文,如何来教学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指导。

一、养成积累的习惯和培养写作的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是写好作文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学生作文就像盖高楼一样,没有材料盖不好,同样,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培养学生的积累兴趣及积累习惯。一进入三年级,老师就要让学生将每天看见的、听到的、说的话、告诉老师和自己的亲人,还有认识的小朋友。并作好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老师经常检查,做得好的给予表扬。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教师的引导,鼓励中,学生会渐渐养成积累的习惯,他们构建习作的材料会越来越丰富,文思自然就会不断涌向笔尖。学生受到了鼓励,尝到了甜头,有了成就感,就更有积累的兴趣。

二、注重阅读和写作的有机结合阅读和写作的有机结合就是要多阅读和仿写。读与写的联系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必须使阅读达到会读的水平,养成会读的习惯,才能使学生通过阅读,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阅读学习积累运用好词佳句,学习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连接段成篇的写作规律。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阅读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表情达意的方法。从而达到增长见识,扩大眼见,陶冶情感,提高认识,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将其写作技巧自然地运用到写作之中。最后要会仿写。小学阶段的作文,既要放手让学生去写,又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逐步形成良好的写作技能。无论写什么都要求能够表达准确、清楚。所以读和写是可以相互迁移。因此,可指导学生模仿范文中作者的写作思路,将范文的构思、开头、结尾及过渡的方法等运用到自己写作中。

三、充分利用好所学课文做范本

课文是学习的范本,借助范本联系生活实际内容具体指导学生去写。例如:在《荷花》这篇课文中是这样描述荷花的: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得马上就要破裂似的。有一次,我带学生去石林景区回来后,有一个学生就是这样描写的:我来到石林景区一看,到处一片粉红,当我走近路边的草地仔细观察时,这里到处都是国庆花,这些花瓣形态各异。有的花瓣还是花骨朵儿,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露出粉红色的花瓣,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就要破裂似的,看着这些艳丽的红花,我陶醉了。当我们学习了《北大荒的秋天》后,学生在写《家乡的秋天》这篇作文时,很多学生也会模仿北大荒的秋景来描写自己的家乡的秋天。

四、注重作文评价的多样化

评价作文是写好作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作文评价机制,能使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断提高。教师评价作文形式可多样化,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体会成功的喜悦,明白今后努力的方向。一种方法是课堂上出示比较优秀的习作,让学生来评价,学生发表各种意见,教师加以肯定的地方,指出存在的缺点。其次是书面评价,每次学生写好的作文,教师要逐一细细品析,找出优点,批注要修改的地方,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再次是口头鼓励,对那些写作比较困难的学生要进行个别辅导,一有进步就要抓住时机加以鼓励,使这些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从而坚定写作信心,以更快的速度,提高作文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养成修改草稿的良好习惯,教给他们修改作文的方法,逐步引领学生学会修改作文。

五、引导学生多看电视新闻、课外书和报纸、杂志

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见多识广,只有多读多看才能收集一些内容。这也是为写作文收集了一些课外知识,为扩大写的范围提供一些相关的知识。

总之,三年级是作文的过渡阶段,教师要善于发现,及时引导,按一定的方法去训练,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解除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耐心地引导他们走上提高写作水平的科学途径。以上是自己在三年级教学中的几点看法和想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一如既往地努力学习和工作,尽力把作文教学工作搞好。

姓名:杞勤民性别:女籍贯:云南石林

民族:彝族工作单位:石林县民族小学学历:本科职称:小学高级通讯地址:石林县民族小学

邮政编码:652200电话:***

参考文献:

篇6:中专写作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练笔

如何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昭通市巧家县大寨中学 许天洪

【摘要】朗读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能力。有效的朗读是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有效的朗读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朗读是语文的教学的重头戏,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是训练学生语感的主要途径。教师应在语文课中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朗读指导。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指导 教师 学生

有效的朗读是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有效的朗读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那么,语文教师应在语文课中怎样恰当进行朗读教学呢?

首先,让教师的范读成为一种引领,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郭沫若曾说:“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文学家把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作者借字抒情,目的是为了读者能够借字生情,得到共鸣,因此,朗读者要善于披文入情,把隐藏的感情披露出来,并用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有声语言把它传达出来。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美的朗读,美的语言是学生模仿的源泉。作为朗读者的教师善于“披文入情”,读出文章的味道,成功的朗读,可以省 去教师许多讲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感品位和素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的语言浅显,学生很容易读懂,但是这个“懂”往往只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许多学生无法对作品产生共鸣,无法理解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无法把握作者的情感。这里,就需要教师进行朗读分析,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作为语文教师基本技能之一的范读,不仅仅是简单的照本宣读,更应是一种“美读”,把作者的感情在学生感知课文时表达出来。教师的范读应从自身的情感出发,以情感人,使学生如临其境,教师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引起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

第二,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形式朗读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想读、乐读,还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的形式多样,首先是个别学生朗读,要求发音清楚、洪亮,态度大方。朗读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漏读、错读之处要记牢,以便读后进行纠正、讲评,同时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分析讲解。其次是分组朗读。这是一种集体朗读,要求整齐,快慢适中,顾全大局。分组朗读因为要互相衔接,学生听时注意力比较集中。分组读也是一种竞赛,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第三是齐读,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适用于课文的重点语段,在分析点拨之后加深印象。与齐读相对的是学生自由朗读,自由朗读时语调、语速、感情可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最后是分角色朗读,要求学生能正确读出人物语气,表达人物感情。这种读法可以帮助学生理 解课文,体会人物感情,活跃课堂气氛。

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朗读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培养。

一、要学生主体参与,增强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得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为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启发引导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寻求愉快的智能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上自立的人。

二、要分阶段进行训练

开始阶段:注意力集中在字的形、音、义上,一字一顿,读起来往往断断续续,不能按词分出音节,不能连成句子,缺乏词、句和段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持续阶段:能够把词、句连贯起来读。这时又急于综合,想读的流利一些,易出现增字、减字、重复、颠倒、认错和忽高忽低、矫揉造作等毛病。巩固阶段:由于对词和句子有了较明确的理解,具有了分析和综合能力,逐渐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田”,“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这样就能流畅准确地进行朗读了,朗读纯熟了,自然就能流利地背诵。熟读成诵,不仅有助于阅读者丰富词汇,而且有助于深入领悟文章的精微之处。

三、要做到“口诵心维”

朱熹曰:“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朗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之 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所以,朗读必须把握其“口诵心维”,“心维”最为要紧的特点。

四、要正确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前人谓“凡行文字句短长,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意会”,就是细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读必须把握感情发展的脉络,尔后才能根据感情的变化来确定朗读的感情基调,并通过语调、语气自然地流露出来。例如朗读《木兰诗》的头一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朗读时要表现一种不安和沉重的感情,情绪要舒缓,语调要低沉。“复”、“不闻”、“惟闻”要读得稍重,“唧唧”、“机杼声”、“女叹息”要轻些,“复”、“息”要拖长,以表示愁思之长。而朗读《木兰诗》的第六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朗读时要表现一种炽热的感情,情绪要欢愉,语调要畅快,每一句的词语都要有强弱高低的变化。朗读要根据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进行,有时要慷慨激昂,有时要庄重沉着,有时要急促紧迫,有时要舒徐委婉,有时要低音回旋,有时要情意绵绵,等等。总之,朗读要服从于思想感情,“出之于口,入之于心”的朗读,又可使读者品味出文章内蓄的情感。

五、要分清不同的体裁

朗读不同体裁的文章,其具体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读诗和散文,要运用形象思维,以激荡的感情,富于变化的声调引入展开丰富的想象。读小说和戏剧,句子要连贯,使人听得清故事情节的发展,叙述 语言应该读的朴实、自然,人物语言,要传达出说话人的腔调、口气,表现出他的身份。读议论文,要注意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语调也要有变化,号召、鼓动,语势宜高;陈述解说,语势宜平;申述、论辩,语势要有高低、曲折,以增强感染力。读说明文语调要平稳,少带感情色彩,以明晰清楚为好。

六、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在阅读的文章中,句子是参差不齐、富有变化的,既有表达丰富内容与深沉感情的长句,也有言简意赅、表现急促节奏的短句;既有活用成语、古语及庄重凝练整齐的整句,也有行文自由疏放的散句。在朗读过程中,阅读者要流利地读出停顿、重复、强调,强调语气等等,并且不破句,不拖腔,不错字,不重复,“口有所诵,心有所思”。先说停顿,一般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停顿较长;分号、逗号停顿较短;顿号、破折号、括号、引号停顿更短。这是语法停顿。有时为了突出某一语意,强调某种感情,可以在没有标点的地方作一停顿,这是强调停顿。再说重意,一般说,定语、状语、补语、谓语和有些代词,常要重读,即通过增加声音的力度和强度来强调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意义,这叫语法重音。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思想感情进行重读,这叫强调重音或意义重音。如“刘胡兰屹立在刑场中间,像钢铁巨人。”朗读时,恰当地运用停顿和重音,使声音有大小、长短、疾徐、高低、断续之别,听起来抑扬顿挫,铿锵动听。

七、要注意发音准确,吐字清楚。

要学会用普通话朗读,还要区分多音多义字。例如“拗口和执 拗”,“行列和行军”,读错了就会闹笑话。有时还会引起误解,如“买和卖”,声调念错了,就不知道是买进还是卖出。

朗读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能力。我想,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就一定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然而,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还是不难实现的。参考文献: [1]丁莉 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的训练[J]观察与思考 2011.2 [2]粟桂华、杜中梅《浅析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J]中国论文下载中心[11-03-04]

篇7:中专写作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练笔

一、当前体验, 拓宽习作选材

在认识事物的方法上, 体验法比观察法更加的重要, 在认识事物方面, 体验法注重对事物内在的把握, 而且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 从而达到走进对象、物我合一的境界。习作指导中注重强化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即使是写同一题材, 也会写出各式各样、各具特色的文章。例如, 在指导学生描写校园的樟树时, 就多次带领学生进行亲身体验, 使每个学生写出的文章都具有自己的特色, 不会千篇一律。首先, 我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樟树的各个部分, 然后再把所看见的记录下来。但是因为学生所了解到的都是最简单、明显的樟树的表面特征, 所以往往是片面的, 很多学生写出来的文章, 只停留在“樟树”的外形特点上, 不外乎“粗大的树干”、“茂盛的枝条”、“嫩绿的颜色”。第二次, 我让学生变换时空, 从不同的角度和时间去观察和思考, 这时候学生对所观察的事物就有了自己的认识, 开始有了各自不同的新发现, 写出了《绿伞蘑菇》、《绿伞》、《晨光里的樟树》等文章。第三次, 指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 运用不同的方法去思考, 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 围绕“我爱樟树”这一线索进行思考, 思考樟树与“我”有什么关系, “我”把它当作谁或什么了, 这爱意是怎么产生的。由此一来, 学生就不仅仅是表面的观察, 而是带有感情地去观察体会。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情感, 这样便产生了一篇篇的充满独特的感情色彩的习作:《鸟的乐园》、《樟树, 我的好伙伴》、《大樟树———慈祥的老人》、《我同大樟树一起成长》……从这三次习作指导中, 我们可以发现:是体验, 使事物在孩子的内心成为各不相同的鲜活的形象;是体验, 使现实世界在孩子的笔下成为富有个性和有创意的习作。

二、角色体验, 积累习作素材

角色体验是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经验、积累习作素材的一个好办法。针对儿童喜欢表现、擅长表演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 可让学生扮演习作中的有关角色, 进行相应的角色感受和角色体验, 使学生入情入境, 以此丰富学生的体验积累。如我指导习作《关爱残疾人》, 我让学生充当“盲人”的角色, 让班上的每个同学都参与, 两人一组, 其中一人蒙着眼睛, 从班级出发到语文办公室的桌子上拿回一本本子重返班级并把它放在讲台桌上, 另一人在旁护着, 两人互换角色。体验结束后, 我引导学生说自己刚才在体验过程中的感受, 同学们纷纷发言。一个学生说:“我刚蒙上眼睛的一刹那, 眼前一片黑暗, 就像世界末日将要到来了, 使我万念惧灰。”一个学生说:“我走到楼梯口的第一个台阶就打了一个踉跄, 吓得我浑身直冒冷汗。”有的同学说:“正当我为自己摸索着走到办公室而高兴时, 本子在哪儿, 我却茫然了, 于是在办公室里周旋了十多分钟, 还是没着落, 那时我想放弃, 但在护我同学的鼓励下, 我又继续行动, ‘功夫不负有心人’, 终于拿到本子, 真是如获释宝啊!”还有的同学说:“我久经周折拿到本子回到班上时, 我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 解下蒙眼的布条的一刹那, 真可谓是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成功的同学脸上流露出来的喜悦不言而喻。还有一部分同学虽费了很多功夫, 但无收获, 从他们脸上不难看出有几分沮丧。通过这惟妙惟肖的角色体验, 学生深刻体验到盲人生活的艰难, 爱的心弦在此滋生, 懂得应该如何关爱、保护他们。这样,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写起来就自然具体、生动、充满真情实感了。

三、情境体验, 催生习作欲望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是泉源, 文章如小溪,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是, 我们每个人都实实在在地生活着, 为什么提起笔就觉得笔尖干涩, 没有源泉了呢?关键是我们没有学会用眼睛看, 用脑子想, 用心灵去感受周围的一切, 没有使生活的点点滴滴变作作文的源头活水。这就要求我们在指导习作时, 借助实物、歌曲、照片、录像等媒体, 或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氛围, 让学生感触生活, 有感而发。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的习作《热闹的市场》, 虽然课前已经布置学生逛市场, 但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 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因为学生经历后留下的印象不一定很深刻。我校一位老师是这样上的:在课堂上, 她用多媒体演示课前到市场拍摄的图片:熙熙攘攘的人群, 琳琅满目的商品, 沉甸甸的菜篮子, 顾客和商贩讨价还价的情景……这些图片唤醒了学生原有的生活认知, 学生饶有兴趣地给图片标题, 进行习作的兴趣顿时倍增。又如:我上习作《当老师不在的时候》, 上课铃声响后, 我故意推迟十多分钟进课堂。同学们见老师迟迟未到就开始大显身手:有的同学翘首四望;有的同学敲着桌子打节奏哼起了小曲;有的同学扮各种鬼脸;甚至还有同学上台当起了老师呢……我走进班级并非痛骂学生, 而是趁热打铁指导学生就此情景进行习作, 同学们果然改变以往习作的态度, 提起笔唰唰地写起来。我想:常让学生置于这样的情境中, 有了亲身深刻的体验后, 便有着一种欲罢不能、不吐不快的感觉, 写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四、活动体验, 促进习作表达

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作文内容, 加之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 将“活动”与“写作”结合起来, 文章自然会言之有物, 言之有情。因此, 教师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活动, 使学生获得心理感受, 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令学生乐于表达。如在一次体验活动“吃棒棒糖”的作文课, 我是这么做的:课前我准备了42粒棒棒糖, 上课伊始, 我只是笑着对同学们说:“孩子们, 这节课老师要请你们吃糖。”孩子们都异口同声地喊“耶”, 我当时并没有布置任务, 目的是让学生毫无顾忌、悠闲地吃糖, 所以同学们吃糖的样儿真可谓是千姿百态, 其实也为后来的习做了铺垫。等同学们把糖吃完后, 我慢条斯理地说:“同学们, 天下可没有免费的糖哦!”我这么一说, 同学们都像是“茶壶里煮饺子———心里有数”, 或许吃糖活动已唤起学生“情动于衷”而“欲罢不能”的倾吐表达欲望, 学生便拿出本子开始流泻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了。平时语言贫乏的同学在这次习作中也能描写得精彩纷呈。现撷取学生习作中的部分内容, 今年新来的一位同学这样写道:上课伊始, 老师就莫名分糖给我们吃, 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我也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有的同学写道:在发糖之前, 我揣测老师会不会是故意捉弄我们, 因为学校规定不能在校内吃东西, 不然是要扣分的;有一位同学的开头是这样的:这粒糖是上学期老师就许诺给我们的, 今天才发糖, 让我在等的过程中怎一个“急”字了得;有的同学把吃糖时的各种姿势描写得淋漓尽致;有的从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糖刚吃到一半, 突然听到“咚咚”的敲门声, 我们一边小声求助老师, 一边悄悄地把糖藏了起来。只见老师利索地把嘴里的糖转移位置, 握到掌心便去开门。一打开门, 我们都惊呆了, 是我们学校的总辅导员吴老师呀, 这时我们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上, 我的手心直冒汗, 心想现在肯定要扣很多分了, 幸好吴老师没走进班级, 只是和陈老师嘀咕一两句就走了, 当陈老师进来时是面带笑容, 应该没事吧, 直到这时我们悬着的一颗心才放了下来, 真是有惊无险啊!由此可见, 活动使学生有了亲身经历, 有了亲身感受。这样, 不仅“有米下锅”, 还会引起学生的倾诉、表达的欲望, 就会有一种情溢心间, 不吐不快的感觉, 从而丰富写作源泉, 促进学生的表达。

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那么体验就能唤醒、激活学生的习作之泉。总之, 作文教学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亲身体验, 真切感悟, 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 学生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学生的笔才能谱写出动人的诗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曾笃学.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J].教育革新, 2012, (06) :53-54.

[3]邓细英.“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小学教学参考, 2009, (10) :25.

[4]储开华.高中作文教学现状之管见及建议——由两篇高考“争议作文”引发的思考[J].语文建设, 2008, (02) .

[5]任海霞.捕捉动情点, 书写真性情——一堂作文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J].中学语文教学, 2007, (10) .

篇8:中专写作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练笔

任务型写作一般以说明文和议论文为主,说明文是根据所读文章要求考生进行转述或写摘要,根据提示叙述事情、表达观点和态度。而议论文是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文章辩论某种观点,多以社会现象或者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为主。考生首先要通读所给的材料,领会要点,提取要点。然后充分论证所提取的要点,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沿着材料的要点向纵横方向延伸。这类题要求考生对主题进行想象、判断、推理、抽象等复杂思维活动,写出见解明确而又有说服力的短文。

二、如何进行读写任务型写作的指导

自从读写任务型写作题问世以来,我把我校高三学生的每次月考读写任务的成绩进行分析和对比,开始不理想,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题指导训练之后,我发觉学生对读写任务型写作有了感觉,有一部分同学的写作水平提高了不少。

下面结合一篇实例,谈谈我是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读写任务型写作的。

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按照要求写一篇150字左右的英语短文。

In the modern world,both parents and children are working under great pressure﹒Parents have to work hard to support their families﹒Lots of them work far away from their homes,leaving their children either at home alone or with their grandparents﹒This keeps the children lonely﹒On the other hand,the children keep striving to get good marks in order to get admission into certain universities,so they bear no less pressure than their parents﹒What’s more,all sorts of temptations,such as Internet,violence and so on will easily take them over﹒At this vital moment,they will certainly go astray(走入歧途)﹒

When the students feel stressed or embarrassed,they are eager to get out of trouble﹒To whom can they turn for help when in trouble? In order to answer this question,we have recently made a survey﹒Here are the results: 33% turn to their teachers,parents (reasons: full of love and experience,worth trusting﹒﹒﹒) for help; 57% to classmates and friends (reasons: similar age,easy to communicate with and understand); 10% to themselves (reasons: unwilling to communicate with﹒﹒﹒and hard to get along with)﹒

[写作内容]

1﹒用约30词概括短文的内容要点;

2﹒用约120词就调查结果发表你的看法,至少包括以下内容要点:

a﹒表达调查结果;

b﹒说明与该结果相关的理由;

c﹒陈述你个人对该问题的看法。

[写作步骤]

1﹒认真审题,明确要求

(1)确定体裁

这是一个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现代中学生面临着很大压力,他们有困惑、烦恼,他们需要帮助。那么,当他们有困难、烦恼时会向谁求助?接着是最近一个对中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根据阅读材料后的任务说明,我们能清楚地看出这篇任务写作是写说明文。

(2)提炼主题写summary

要求学生首先通读全文,领会大意,提取要点。从第一段的“both parents and children are working under great pressure﹒Parents have to work hard to support their families﹒Lots of them work far away from their homes,leaving their children either at home alone or with their grandparents﹒This keeps the children lonely﹒On the other hand,the children keep striving to get good marks in order to get admission into certain universities,so they bear no less pressure than their parents﹒What’s more,all sorts of temptations,such as Internet,violence and so on will easily take them over﹒At this vital moment,they will certainly go astray”﹒第二段的首句“When the students feel stressed or embarrassed,they are eager to get out of trouble﹒﹒﹒” 我们可以用“Problems faced by middle school students”作为主题比较合适。写summary时我们可以根据几个W列一个提纲:

Who: middle school students (children)

What: feel stressed or embarrassed

Why: they bear no less pressure than their parents

How: they are eager to get help and get out of trouble

2﹒依据要点,编拟提纲

(1)列举要点

提炼主题后,应当圈定内容要点,防止漏掉某些内容或者过分发挥,造成失误。主题是“Problems faced by middle school students”,要点自然为:①现代中学生面临着很大压力,他们感到困惑、烦恼,他们希望得到帮助;②问卷调查结果;③陈述个人对该问题的看法。

(2)编拟提纲

编拟提纲要求紧扣主题,根据圈定内容要点写出相应的句子。

3﹒按照文体,组织语篇

(1)文体发挥

依据内容要点,选择可供使用的句型和短语。在确保没有错误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较复杂的语法结构和高级词汇,以提高文章档次。

(2)润色加工

在文章适宜的地方用合适的关联词或短语增加语言和内容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下面是一个学生通过以上步骤写出的作文。

Problems faced by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ot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face many problems,so they often feel lonely and get into trouble or even go astray﹒

They are eager to get help and get out of trouble soon﹒

Recently,a survey has been made,“To whom can you turn for help when in trouble?” Here are the results﹒About 57% of the students will go to their classmates or friends when in trouble because they are almost the same age,they can communicate with and understand each other easily﹒One third of the students will tell their teachers or parents about their troubles as they have rich experience and love their children very much﹒In their opinion,both the teachers and parents are worth trusting﹒Only a few students(about 10%) insist on solving their problems all by themselves﹒They are not good at communicating with others and can’t get on well with other people,either﹒So they have to depend on themselves﹒

In my opinion,when in trouble,we’d better turn to our teachers,parents,friends and so on for help,because one’s wisdom /strength is limited﹒Sometimes no matter how hard one works,he or she can’t solve all the problems﹒

篇9:中专写作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练笔

一、巧设时机, 让小练笔水到渠成

(一) “情”动而练, 顺势而为

所谓“情动方能辞发”。每篇文章都有最能拨动心弦的地方, 教师如果可以调动学生全部的情感, 让文章内蕴的情感拨动学生写作的笔头, 将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只有当学生对文本有着充分理解与感悟之后, 写就成为表达情感、表达自我的自然需要了。在学生潜心阅读感悟、情感达到了至高点时设计课堂练笔, 胸中喷礴的情感就会流淌笔尖。

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时, 文中有一句话:“别人告诉我,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这句话是母亲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也是最拨动读者心弦的一句。作者史铁生瘫痪后, 把所有的怨怒都发泄都母亲身上, 可是却一直忽略了病入膏肓的母亲, 直到她晕倒再也没有醒过来。教学到这里, 情感已经到达了至高点, 学生在诵读后, 很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鸣。此时, 可相机设计小练笔, 请你把母亲想对孩子说话写下来。学生在对文章的理解已经比较透彻, 情感达到高潮的时候进行小练笔, 那就是水到自然成, 顺势而为了。

(二) 思“辩”而练, 锤炼语言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学生经常会对某个问题产生不一样的观点,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所谓不辩不清, 学生通过辩论, 不仅阐述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而且张扬了自己的个性。我们可在这“辩”处设练, 把辩论的理由写下来, 这正是梳理学生思维、锤炼语言的好机会。

比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 学到父亲要求汤姆把大鲈鱼放掉时, 在课堂上展开了讨论:“假如我就是这位父亲, 我该怎么做?”讨论中, 同学们各抒己见, 课堂异常活跃。经过辩论, 大家对这位父亲在金钱与诚实、欲望与信用面前的选择肃然起敬。“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 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深深地镌刻在孩子纯真的心里。随后, 引导学生把这辩论的过程记下来, “润物无声”地达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最佳结合。

(三) 小处着手, 见微知著

所谓“见微知著”, 文本中一些细微处, 若能有心地去发掘, 也能显出“风韵”来的。如《家乡的桥》一文中, 文中写道“最简单的是过户桥, 一块长石板搁两端, 便把两户人家连起来了”。这句话本来只是简单地介绍了过户桥简洁的特点, 如果不去深入挖掘的话, 仅仅只需要读一遍学生就明白了。笔者在教学时, 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过户桥一块长石板搁两端, 就连起了两户人家。它连起的不仅仅是两户人家, 而是____。学生对这个细微处展开的小练笔非常有兴趣, 纷纷奋笔疾书。看来, 小处着手, 也能成“大手笔”。

(四) 就文取材, 读中促写

读中促写。语文教材在每个单元“语文园地”中都有“日积月累”专栏, 重在引导学生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了解和语言的积累, 只需做到熟读成诵即可。学生们心里日积月累的似乎只是单独的好词好句, 这样简单的教学总觉得资源浪费了。学生在语言的积累与运用之间缺乏畅通的渠道, 而小练笔则开辟了这一渠道。于是, 在每次“日积月累”的熟读成诵之后, 引导学生进行“写段”的小练笔。利用“读读背背“中的好词, 进行词语大串联。学生任选几个词语, 写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有效地让学生们在读读背背中进行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二、形式多变, 让小练笔精彩纷呈

(一) 仿写文本, 举一反三

仿写是模仿文本进行的一种创造性的练笔训练。仿写是引导小学生领悟作文方法的有效途径, 每个学生写作的起点都是仿写。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抓住课文中的精彩段落, 引导学生仿写。可以写一个句子、几句话, 也可以写一段文章。学生起初的仿写, 可能比较拘谨, 内容呆板, 但随着年级的升高, 知识的增长, 他们自然就会逐步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模仿, 开始讲究炼字炼句, 抒发真情, 渐渐就脱离仿写, 进行自主写作了。

(二) 拓展想象、自由驰骋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 教学时,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 对文本进行延伸, 学生的灵性就会在这样的想象小练笔里飞扬起来。在《咏柳》这首古诗中, 作者看到柳叶细细的、嫩嫩的、排列整整齐齐的, 就想到了春风是一把剪刀, 裁出了这样美的柳叶。在教学时, 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在作者眼里, 春风是一把剪刀, 剪出了柳叶。那么, 在你眼里, 春风又是什么呢?”这样的想象小练笔叩开了学生的想象之门, 放飞了纯真的童心, 抒写出他们单纯却精彩的内心世界, 学生自然兴致盎然, 创意无限。

(三) 续写延伸, 余味无穷

课文续写。有些课文的结尾看似结尾, 却意味无穷。这就为练笔提供了机会。如《我和乌丽娜》一文, 课文写了我和乌丽娜在丽江赏美景、数古桥的事, 字里行间中我们能感受到两个小伙伴亲密无间的友谊。文章结尾“乌丽娜, 你嗅到丽江古城月光的香味了吗?”这样的结尾意犹未尽留有悬念。可以在这里设置一个练笔, 给乌丽娜写一封信。学生在写的过程中, 就是对课文的再理解。所以,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重视读写的有机结合, 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表达方法的领悟。

(四) “补白”练笔, 品味精妙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具有艺术性的“留白”, 给读者留下了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在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诵读文本, 咀嚼语言文字的精妙, 体会课文内涵的丰富。在此基础上, 可以设计练笔来填补文本的“空白”, 充实了文本, 也加深了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如教学《韦德的心愿》, 文中一处写到:教室里安静下来, 似乎有什么东西敲中了自己的心灵。此处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写下来:究竟是什么敲中了学生们的心灵呢?学生们在动笔的过程中, 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三、因文而异, 让小练笔恰到好处

(一) 贴近生活, 乐中练笔

小练笔与单元作文训练不同, 其选材角度小, 内容简短, 贴近实际, 且紧随教学, 有利于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 可谓是“作文快餐”。而这样的“快餐”能否受到学生欢迎取决于内容的选择, 越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越能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教学《匆匆》一文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从幼儿园到现在,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 马上就要小学毕业了, 时间流逝得真快呀!请结合你的经历, 写写你对时间的感受。因为贴近学生生活, 大多数学生文思泉涌……只要找准激活学生思维的训练点, 就会下笔有神。

(二) 融会贯通, 避免雷同

对于每册教材的课堂小练笔的设计, 教师要有整体考虑, 不能仅仅就课论课。可以从写作方法上归类训练, 避免雷同;可以就单元主题统一安排, 做到融会贯通。教学《七月上天山》, 可以让学生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写法, 学习《北京的色彩》一文, 可以让学生试着练习前后呼应的写法。这样, 分层次分类别训练, 就可以让练习有效, 避免雷同。

(三) 循序仅仅, 注重层次

课堂小练笔的切入点很多, 按照方法进行归类, 不外乎那么几种。同样是总分的写作方法, 三年级有, 四年级也有。怎样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呢?比如我们练习用“有的……有的……有的……”写一组排比句, 三四年级的时候, 学生表达清楚就可以了, 上了高年级, 不但要求学生表达清楚, 而且要把整段话写完整, 用上恰当的修辞手法使句子生动优美。只要坚持这样层层递进的训练, 注重层次性, 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也得到提高。

(四) 注重评价, 练有所获

教师的评语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他们渴望老师的鼓励。好的评语应该是一篇精彩的短文, 让学生警醒, 更让学生模仿和借鉴。教师还要把幽默生动的评价语言恰如其分地运用到点评中, 让学生在开怀一笑中受到智慧的启迪和语言的熏陶。教师的评价语言还应加大情感分量, 以情激情。选用贴切的语言, 给他们指点迷津, 让学生乐于接受。如:“你可真是小小语言大师啊, 能把自己做不起作业的心理描写得如此真切。”又如:“如果你能把雨来和妈妈的对话补写出来就更好了。”这样的评价语言既呵护了。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2]《说说语文课堂中的小练笔》论文交流。

篇10:中专写作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练笔

作文有多种,有材料作文,有话题作文,有命题作文。其中根据材料进行改写极具创造性。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之后,我安排了对本文的改写,进行了全程指导,从改写前的提示性指导到改写中的具体指导再到改写后的评点,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深切体会改写的技巧与策略。

“改写”是以某篇现成作品为蓝本,根据要求,对原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加工改造后写出新作品。文言文的改写与翻译相近而又有所不同。翻译必须符合三原则:信、达、雅。信即忠于原文;达即语言流畅;雅即文采斐然。翻译时只能就文本本身进行,而改写则不受这一限制,除了翻译三原则之外,改写还要适度进行扩展,比翻译更具创造性:

一、信:忠于原文,要准确理解文意,把握重点情节

改写课文,可以改写整个故事,也可以改写其中的一个片段,必须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深入分析人物性格、理解事件的主要意义、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动手改写。忠实于原文而不撇开原文、另起炉灶,这是成功改写的前提。

二、达:语言流畅,要展开联想与想象,进行合理拓展

改写不是翻译,不必局限于课文而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也不能囿于对原文的简单解说,要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展开思想的翅膀,设身处地地对原文进行合理拓展,对故事情节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适当补充故事情节,在叙述情节的过程中丰富、凸显出人物性格。进行合理拓展而不受原文的拘束,这是成功改写的关键。

三、雅:文采斐然,要适当运用描写手法,凸显人物个性

改写时要注意恰当运用语言、行动、神情、心理等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对人物进行动态的刻画,使人物性格更突出,形象更鲜明,情感更丰富,体现出人物思想、性格、情感的发展变化。比如烛之武与郑伯交谈时的神情肯定与他和秦伯交谈时的神情不一样,生动而细致地描绘烛之武的神态, 便凸显出烛之武的谋略和见识来了;通过烛之武与郑伯、烛之武与秦伯的对话可直接表现烛之武的谋略及欲擒故纵之术。又如,可对郑国宫廷之中的场面进行描写以突出危急、紧张的形势。运用适当的生动的描写,这是成功改写的手段。

另外,改写不同于一般地写作,改写时作者一定要设身处地地站在文中人物的立场上去考虑,人物会有何感受,心情、情感、话语等等都要在合理想象的基础上展现出来。

如将《烛之武退秦师》改写为剧本颇具创造性。主要情节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形势危急时,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请其出山;后一部分是烛之武到秦军大营说服秦伯。

“自由是刻造的前提。”各个小组充分进行自由讨论,然后由执笔人进行整理,写出该组的稿子。充分讨论后,各小组交出了自己的稿件,我对执笔人进行了当面指点,令其再进行修改。“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文章是改出来的。”作为作文的一项基本功,修改是写好作文不可或缺的一环。修改三五次后,学生们拿出了最终的稿件,有改写为记叙文的,有改写为剧本的。我对学生们改写的稿件进行了点评,记叙文在翻译的基础上没有多少创新,不能引起人的兴趣,而剧本则显示出戏剧的长处,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塑造人物,展示矛盾冲突,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我从中选取了改写为剧本改得比较好的三篇,进行了对比点评,展示给学生们看。

方婷和周敏两人同写第一部分,各具特色。方婷所改写篇幅较长,达到1090字;周敏所改写篇幅较短,才639字。故事发生的背景是郑国遭到了秦晋两国的围攻,大兵压境。方婷和周敏都使用了“画外音”这种形式,但话语角度不同。方婷的画外音是“鲁僖公三十年(前630年)九月十日,郑国陷入秦、晋的包围之中,局势一片混乱”,略微简洁一些;周敏的画外音是“春秋,一个战乱时代,利益成了那个时代的代名词,一切事情都遵循利益至上的原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尘封的岁月,重新演绎当年中原大地上发生的刀光剑影、唇枪舌战。”对于如何得知危情,方婷没有交代,直接写郑伯得知消息之后的反应;周敏通过探子的报告交代了出来,写了郑伯在得知秦晋围郑这一消息的过程中的表现,表现出周敏的创造性;后面的内容,周敏仅用了312字,可以说交代较为简略,而方婷却扬扬洒洒用了1000余字,充分展现出了其丰富的想象力和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展示了矛盾冲突与人物的思想性格。郑伯与烛之武的会见,周敏写郑伯“宣烛之武”而“烛之武上”,表现出郑伯危急之时仍然高高在上,大摆君王威风来;方婷则是通过郑伯“摆驾烛之武家”表现出来,更能表现出危机时刻郑伯求才之急切与诚恳。烛之武推托,郑伯以情动之,最后烛之武受命往使秦营,方、周两学生所写大同小异。

第二部分烛之武见秦伯,说服秦伯,凭三寸不烂之舌化解了当前的危机,将敌军转化为友军。烛之武的口才和雄辩力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原文只是烛之武一人的独角戏,仅仅在最后以“秦伯说”来表现出秦伯的反应以及结果——“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李艳明很好地把握住了文中人物的心理与性格特征,把原文之中烛之武一人的话析为烛之武与秦伯的对话,变一人之戏为两人之戏,并很好地运用了神态、动作等描写,将两人的性格都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充分展现了烛之武的雄辩口才,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其中写秦伯的反应,如点头、激动、大怒、摔袖、愕然、拍案而起、摇头、点头、拍案等,更是从侧面衬托出烛之武的雄辩的口才来。做到这样,没有创造性思维是做不到的。当然这些描写还可更充分些,从而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上一篇:高三正能量励志名言下一篇:卫生行政许可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