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写作指导

2024-06-17

阅读教学中的写作指导(精选8篇)

篇1:阅读教学中的写作指导

有效利用文本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写作指导 【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第六期】

翔宇教育集团湖北监利新教育实验学校 李方模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两大板块——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总是各自为阵,平行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阅读是阅读,作文是作文,两者似乎毫不相干。就连教材的编排亦是如此:一本教材,30篇阅读文章,6个“综合性学习”——作文就包含在“综合性学习”里了。面对重阅读轻作文的教材,老师们自然只有另辟蹊径,各种“作文指导大全”也就很自然地填空补缺。——但依然逃不出“阅读是阅读,作文是作文”的旧窠,阅读课与作文课泾渭分明。其实,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一点,不仅适用于阅读教学,也适用于写作指导。特别是有些精短的文章,内容简单,主题明显,但写作特色鲜明。如果能有效利用教材中的这类文章,在做好阅读教学的同时进行写作指导,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下面是笔者尝试的两个教学案例。《第一次真好》(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一文,篇幅短小,只有600余字。教学中一般对此文简单化处理,学习几个生字词语,归纳一下文章内容,了解一下文章详略,拓展一下文章主旨,即可完成本文教学任务。窃以为,如此一篇短小精美的文章,若仅作为一般阅读教材处理,意义不大,若作为写作范文,对刚进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是再适合不过了。于是,在教学中,笔者有意淡化了本文的阅读教学,而侧重于作文教学的指导。下面是本文的教学简案:

一、检查预习情况。

二、学习写作技巧:

1.找出感悟句(段)和叙事句(段),学习写作技巧一:夹叙夹议; 2.提炼主旨句,学习写作技巧二:主题鲜明; 3.概括叙事内容,学习写作技巧三:详略得当; 4.联系学生习作,学习写作技巧四:主题一致。

三、进行写作练习。

在检查完学生的预习情况之后,教师抛出第一个问题:文章哪些地方在叙事,哪些地方在谈作者的感悟?学生很快会找出相关内容。然后,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相比较:两文在叙事和发表感悟上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学生会发现,《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讲了一件事后谈感悟,而《第一次真好》是讲了几件事,每讲一次事后都谈一次第感悟。教师明确指出,所谓感悟,就是议论,前者是典型的先叙后议,后者则属典型的夹叙夹议。同时指导学生,在写一件事的文章时,可先叙后议,在写几件事的文章时,则要夹叙夹议。

然后,教师抛出第二个问题:本文要表达什么意思,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学生几乎不假思索,就会回答“第一次真好”,并找出若干相关句子。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表达本文主题的句子“第一次真好”几乎出现在文章的每一处议论中,且每次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略有变化,而本文的标题就是“第一次真好”,这在写作上有何启示?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指出:写文章一定要做到主题鲜明,要多次宣扬文章主题。可以像本文这样,标题即文章主题,中间多次议论强化主题,结尾议论深化主题,与文章标题遥相呼应,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也可以像《走一步,再走一步》那样,标题即文章主题,在详细叙事后单独用一个段落议论,使文章主题鲜明。

接着,教师抛出第三个问题:文章写了几件有关“第一次”的事情?请用“第一次……”叙述。学生极易回答为两件。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文中“第一次露营,第一次做饭……”也是在记叙事情,只不过这六件事是概括叙事,前面两件事则属详细叙事。能否全部详写或全部略写呢?通过分析讨论,教师指导学生,同样能表现文章主题的几件事情,应详选取比较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情来详写,一般详写两件,最多详写三件,其余则一笔带过,做到详略安排得当。

之后,教师抛出第四个问题:文章由三处叙事和四处议论构成,这些叙事和议论是否为同一主题服务?在学生回答“是”后,教师拿出学生以前写的病文,念给学生听,然后提问:同样是写几件事情,同样是叙事后接着写感悟,这篇学生习作有什么毛病?由于之前有提示,学生很快指出,这篇习作虽然也是先叙事后感悟,但所写的几件事情感悟不相同,以致于不知道到底要表达什么主题。于是,教师顺理成章地归纳:文章要做到主题一致,在写几件事情时,要表达同一个主题,一篇文章有且仅有一个主题。

最后,教师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四种写作技巧,并布置作文练习:以“翔宇(附注:本校简称)真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随笔,要求写几件事情,夹叙夹议。由于前面指导清楚,学生在经过几分钟的构思后,纷纷开始下笔,而下课铃声也不识时务地响起。两天后,检查学生所写的文章,绝大多数学生能“依葫芦画瓢”,仿照课文模式写作,较好地体现了所学的四种写作技巧,除却语言文字上的毛病,主题、内容、结构、详略等方面均无大碍。纵观本节案例,作为一篇阅读课文,本节课检查了文章生词,概括了文章内容,明确了文章主题,理清了文章结构,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任务。而所有这些任务,都是在作文指导中不知觉完成的。整节课实质上是一节作文指导课,以现成的课文为范例,并联系学生习作现场点评,理论分析后再当堂作文,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训练,取得了较好效果。再看《散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简案: 一读——初谈感受:同学们喜欢这篇文章吗?为什么? 二读——概括内容:用课文中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这种开头有什么好处?还有哪些文章是这样开篇的?明确:写作技巧一——开门见山,直接叙事。三读——分析人物:假如有一束花,你最想送给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请找出对人物的描写语言,并概括人物性格特征。你所读过的文学名著中有谁给了你深刻的印象?请说出关于他的一个细节。明确:写作技巧二——抓住细节,刻画人物。四读——理解主题:文章中哪句话最能体现本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如何理解这一主题?这种结尾有什么好处?还有哪些文章是这样结尾的?明确:写作技巧三——结尾点题,升华主题。五读——学习写景:本文在叙事之中有两处景物描写,请找出来。这两处景物描写在文章中有何作用?还有哪些记叙文运用了景物描写?各起了什么作用?明确:写作技巧四——巧借景物,烘托主题。

六读——了解穿插:文章第2-4段如果去掉,影响文章的叙事吗?这三段话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有这样的穿插吗?找出来说说其作用。明确:写作技巧五——巧妙穿插,交待内容。

七读——比较阅读:阅读课后短文《三代》,看看从《散步》中学到的五种写作技巧在《三代》中有哪些体现。

八读——拓展延伸:出示小诗《如果爱是左右手》(节选),学生齐读,拓展文章主题。本课设计最大特色是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指导有机结合。全文以“读”贯穿,在“八读”中不仅完成了内容概括、形象分析、主题理解、拓展延伸等阅读教学中的任务,又进行了五种“写作技巧”方面的指导,同时通过“比较阅读”环节,将所学“写作技巧”应用到阅读中,做到了“学”与“练”的结合。如何有效利用课文进行阅读与写作的双重指导,本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其实,教材中有不少适合学生“临贴”的精短美文,仅以七年级上册为例,就有《走一步,再走一步》(先叙后议)、《蝉》(借物抒情)、《童趣》(先总后分)、《行道树》(三段式结构,对比手法)等大量作品。它们篇幅不长,适合学生写作心理,且每篇文章写作特色明显,极易模仿。并不是一定要把这些课文都当成写作指导课来上,但教师在进行阅读指导教学的同时,还应该有效利用文本,进行作文指导教学,若能当堂“临摹”,则是最好不过。叶圣陶先生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大概也可以较好地体现了吧。

篇2:阅读教学中的写作指导

阅读为作文打基础,将读和写结合起来,读是写的基础,阅读为写作铺路,这样不仅会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更会带来阅读、写作教学的双丰收。

在这里,我将作品比做珍珠项链。字、词、句及事物就好比一粒粒珍珠,个人的艺术表现手法则是穿珍珠的那根线条,项链是否美丽,就看你如何选材并将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手艺好点,展现的作品则显然成熟些,手艺高点则作品更完美,否则,你的作品就是庸品或不成熟的“作物”。

写作,不是件想写就写看似简单而美的事情。我的经验告诉我,写作起码要具备五点基本条件:一是写作功底,二是写作欲望,三是写作时的灵感,四是勤,五是创作环境,五点缺一不可。

没有写作功底,想写,但写不好,这叫有心无力;有功底有想法,下笔无灵感,无论怎样思索,头脑就是空洞,越急越乱,越乱越写不出,这是一种情况。

另一种情况就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写作欲望、灵感都有,就在你提笔写时,所在的环境不安静,就不能一气呵成地成就作品。

当你正写作兴头时,突然因事打断,或平时工作压力大不能安心于创作,这样写下去的思路及文笔之间就有裂痕,行家一读就能看出。所以,写作并不是件容易事,特别是不容易写出一篇上好的作品。

写作其实是一种苦差。心要静,平时要勤,要多读多写,还要多看多想,只有做到这点,下笔时你就有事可写,有词可用。

这里的读,是指读e人的作品。读书不仅仅是读完就行的事,还要读懂,并将其消化变成自己的材料,切不可以死记硬背或原搬照套。多看多想,就是平时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及景致,想到如何描述,今后如何运用到作品中。搞写作是没有空闲时间的,要守得住寂寞,耐得住孤独,这就是我越来越不愿闲聊交结的原因。

我在日常教学中常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一)每课必练法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作文练习也应如此,因此,我每堂课都要进行一下作文训练,但这样做需要讲究方法,否则会影响到正常教学。我通常的做法是:把练习安排到正式上课前或快下课时,让学生用本课学到的词语串联成一个片断作文,教学当场点评。课下让学生二次练笔,这样做不仅能加深对词语的理解,还能提升学生创作的兴趣,同时通过自己文章与课文比较,会进一步感受到名家作品的意蕴。

(二)经典品味法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不少文章具有相似之处,有的是选材,有的是立意,有的是情感,有的是场景等等。这时,我们如能把这些材料归类一下,让学生用心的去品味,然后去具体仿写一段,老师这时结合学生作品来进一步的品赏。品析之后,再让学生仿创一段,这样会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综合指导法

我在上完一单元或一学期课后,往往会带着学生把这些课整理一下,按照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进行分类、比较,赏析这些名家如何去开头,如何结尾,如何编排中间,从中感受到名家在审题、立意、选材等良苦用心,在此基础上来分析自己的习作,进一步去加工文章,通过定期的作文综合指导,使得学生在一系列分类训练之后,能够很好地把这些技法综合起来,独立完成一篇文章写作的任务。

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的有机融合,必将会激发学生写作的动力,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诚然,作文教学还有很多好的方法,但我认为,立足课本,立足课堂,是当前最明智的选择。

篇3: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写作指导

这两篇散文都收录在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至爱亲情”专栏内, 都是名家之作。两文的作者所处时代一致, 也都是爱国的志士。朱自清散文语言淳朴自然, 朴素无华, 邹韬奋的散文虽言语多犀利 (符合他的记者身份) , 然而, 《我的母亲》这篇散文却是情感真挚, 语句柔和细腻 (或许这正是“母亲”的魅力使然) 。我让学生从两篇名作中探寻精妙之处, 以用于指导自己的写作。大家不负我望, 终究也各抒己见地有了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一、开篇简洁, 扣紧中心, 奠定基调

古人写作文讲究“凤头、猪肚、豹尾”, 的确,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文章有了好的开头, 不仅能带动全篇, 而且能抓住读者, 引人入胜。这两篇文章均适用“开门见山, 揭示主题”的点题法。《背影》的开头只有一句话, 然而文章叙写的对象———“父亲”已然突出, 着重刻画的人物特征———“背影”也闪亮登场。“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朴实的语言叙述的却是浓浓的追忆, 思念之情, 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我的母亲》开篇就用“只知道”“不知道”“去世了”写出了作为封建家庭中一个女性的悲剧, 隐含了作者沉痛的哀悼之情, 也使得文章中作者的情感体验显得弥足珍贵。两篇课文均遵循了记叙文开头的基本原则, 即向心性和精简性。

二、结构严谨, 首尾呼应, 深化主题

《背影》的结尾是抒情式兼照应式, 末段处处显现出与前文的照应。父亲的来信是使得我百感交集的一个触发点, 正因为父亲的话, 使我想起了父亲待我的种种好处, 交代了写作的缘起。文末又提出“背影”, 不仅照应开头, 使文章结构严密, 也更衬托出父爱的力量, 深化了主题。《我的母亲》的结尾是议论式兼照应式。《我的母亲》最后两节是全文的收束段, 简洁而又耐人寻味。“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 “才”字蕴涵着无限的痛惜之情, 与开头“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句中“就”呼应。母亲是平凡的, 但她具有“可爱的性格”“努力的精神”“能干的才具”, 只是遭“埋没”, 被“葬送”, 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一个更有贡献的人。这种评价高度赞颂了母亲, 也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憎恶和谴责, 使文章思想意义更为深刻。

三、选材精当, 截取典型, 塑造形象

《背影》与《我的母亲》两篇文章均是选取的最能突现人物的事例, 让人真正体味到“天机云锦用在我, 剪裁妙处非刀尺”。“背影”不是寻常的背影, 而是凝聚着悠悠父爱的背影。父亲的慈爱与迂执, 艰难与努力, 困顿与挣扎, 都聚焦于此。背影不仅是聚焦点, 还是聚光点。它犹如电光石火, 将儿子的思念之情、关爱之心点高点燃。作者集中笔墨描绘这个背影, 省略了其他方面种种描写, 不仅别开生面, 给人一种新颖感, 而且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广阔空间, 使文章言尽于此而意无穷, 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我的母亲》一文是选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四个片断, 来表现母亲形象, 同样是截取法。截取的四个事例虽然普通, 但都是作者记忆中最绚丽的花朵, 突现了母亲的柔和、活泼、情感丰富、勤劳肯干, 爱子情深, 塑造她普通而又伟大的形象, 感人至深, 催人泪下。

四、抒情议论, 穿插文中, 深化内容

阅读朱自清的《背影》, 读者会随年岁的增长而增添一些人生的感喟, 就像思想逐渐成熟的朱自清看待年岁渐高的父亲, 个中体味难以言传。朱自清在写作《背影》的过程中, 情不自禁地根据现在的人生体验去审视自己当年的行为。“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唉, 我现在想想, 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这些言语夹在事情的叙述之中, 丝毫不显突兀, 更没有矫揉造作之感, 而是与文章融为一体, 表达了深深的自责、追悔之情。这大概就是情之所至, 水到渠成吧。末尾一句“唉, 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想见”, 令人读来仿佛就听到朱自清的一声叹息, 余音袅袅, 那种怀念之情就从心中滋生, 蔓延, 绵绵不绝。《我的母亲》一文回忆往事的过程中, 也不时地插入作者“现在的感受”。如第三节写元宵夜的“巡阅”, “我由现在的追想当时伏在她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她的容态, 还感觉她活泼的, 欢跃的、柔和的、青春的美。”突现了母亲可爱的形象, 如果不是母亲那浓浓的母爱包容了“我”, 作为婴幼儿的“我”何以对她感受如此深刻?再如第四节, 回忆母亲的温良善感后, 不由得生发出感慨:“如果母亲生到现在, 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 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这不仅高度肯定了母亲良好的素质, 也表现了对埋没妇女才能的封建社会的谴责, 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五、情感诚挚, 抓好细节, 精心构思

要写出好文章, 绝大多数人在语言上下工夫, 给自己的语言百般化妆, 以便文章更为亮丽。可这两篇课文都极朴实, 可平实之中又自有娓娓动人的风采。究其原因, 主要是诚挚的态度流于其间, 且抓住了生活中最动人的细节。如《背影》中,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 也怕别人看见”, 一句看似平白如话, 却写出了特定背景下的心态和我对父亲的理解。《我的母亲》中“我吃了这一下苦头, 痛是血肉的身体无法避免的感觉, 当然失声地哭了, 但是还要忍住哭, 回过身去再背”。写出“我”当时不愿读书, 却又不得不背的矛盾心理。抓好细节处理, 是两篇文章感人至深的亮点之一。如《背影》中“于是扑打衣上的泥土, 心里很轻松似的”, 这一细节刻画, 写出了父亲———一个朴实地道的农村人为儿子买橘子的那种踏实与满足。又如《我的母亲》一文中“我自己呜咽着背, 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这个细节描写表现了母亲对子女无限怜惜和疼爱之情。细节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进程当中, 但又绝不是随处可取, 它需要我们用真挚的心去感悟方能察觉。

篇4: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写作指导

如果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就不难发现:学生以童真来认识现实生活,他们充满幻想,是一种感性的认识,而习作则要求他们将这些感性的认识用充满理性的逻辑语言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在地面与大树之间搭好一把登高的梯子。搭“梯子”的重任自然落在了教师的身上。“梯子”搭好了,学生自然能爬上大树,习作之果自然唾手可得。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搭好学生作文的“梯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抓住课文插图,搭起学生通向习作的“梯子”

课文中的插图直观、形象,是对课文的二度创作。教者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对插图进行想象、描写,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写作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如学习了课文《菩萨兵》后,我将挂图悬挂在黑板上,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想象性写话练习。有一位学生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当藏胞们看到红军把他们的田都种好了,把土地整治得平平整整的时候,都留下了感激的泪水,一下子拥上去。一位老奶奶说:“谢谢,你们真是一个个活菩萨!”一位老爷爷说:“对不起,我们错怪你们了,我们不分青红皂白的就躲进了森林,差点丢了命。啊,太险了!有幸还能碰到你们这些‘活菩萨’,请你们今天在我们这里住一夜吧,我以茶代酒干一杯吧!”“不用了,我们还得赶路呢,”朱总司令说,“我们不是菩萨,帮老百姓种田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只做了我们力所能及的事,帮助老百姓等于帮助我们自己,我们是一家人啊!”朱总司令喝了一杯茶就走了,走之前还说:“告辞了,有缘再见,我会再来看你们的。”这段话,不但抓住了人物的对话描写,而且能透过不同身份人物的对话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充分表现出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二、迁移课文写法,搭起学生通向习作的“梯子”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将课文的结构方式、写法特点等向学生进行渗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并巧妙地进行迁移、运用。如《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作者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对秋天北大荒的原野进行了描述,先总写原野热闹非凡的特点,再举例分述原野的热闹场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教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这种构段方式并进行仿写;教师出示总述部分,如“我家养了一只可爱的小狗”,“课间十分钟真是丰富多彩啊”等,让学生围绕总起句写分述部分。毋庸置疑,像这样持之以恒地训练一定能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三、引导观察生活,搭起学生通向习作的“梯子”

无论什么题材的作文,都离不开观察。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分析自己身边、周围的事物,养成勤观察、勤思考的习惯。这样学生就能积累一定的写作素材,为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学完《石榴》一课,我让学生们带自己喜欢吃的一种水果,认真观察水果的颜色,触摸水果的形状,品尝水果的滋味,小组交流评议以后写成文章,效果很好。后来,我发现学生兴趣很浓,就放手让学生向生活要素材,观察自己家中喂养的小动物的外形特点、活动情况,要求学生边观察边记录,来校后小组交流观察情况,然后写成文章。在观察、触摸、交流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利用文章“空白”,搭起学生通向习作的“梯子”

文章中有些地方描述较详细,而有些地方写得较简约含蓄,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在阅读教学中,可利用这些“空白”之处让学生进行想象、补写。例:《金子》这篇课文的第六自然段“彼得留了下来,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在教学此处时,我让学生想象彼得是如何用自己的全部经历来培育花苗的。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积极地展开讨论,并会发挥不同的想象,写出了一段段精彩的文字。

五、指导续写、改写,搭起学生通向习作的“梯子”

结合课文,让学生续写课文或者改编课文,不仅是学生读完课文后抒发内心情感的需要,还是为学生提供写话素材、训练习作能力的重要渠道。这正如站在大树下,望着望着树上那累累的果实,闻着果实散发的清香,却采摘不到。那怎样才能让学生采摘到这诱人的果实呢?这就需要在地面与大树之间搭好一把登高的梯子。例:学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续写故事“一天,小骆驼在小河边照镜子时又遇到了小红马……”,学完古诗《山行》后,我让学生进行改写。这样的训练,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又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篇5:阅读教学中的写作指导

我在日常教学中常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一)每课必练法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作文练习也应如此,因此,我每堂课都要进行一下作文训练,但这样做需要讲究方法,否则会影响到正常教学。我通常的做法是:把练习安排到正式上课前或快下课时,让学生用本课学到的词语串联成一个片断作文,教学当场点评。课下让学生二次练笔,这样做不仅能加深对词语的理解,还能提升学生创作的兴趣,同时通过自己文章与课文比较,会进一步感受到名家作品的意蕴。

(二)经典品味法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不少文章具有相似之处,有的是选材,有的是立意,有的是情感,有的是场景等等。这时,我们如能把这些材料归类一下,让学生用心的去品味,然后去具体仿写一段,老师这时结合学生作品来进一步的品赏。品析之后,再让学生仿创一段,这样会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综合指导法

我在上完一单元或一学期课后,往往会带着学生把这些课整理一下,按照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进行分类、比较,赏析这些名家如何去开头,如何结尾,如何编排中间,从中感受到名家在审题、立意、选材等良苦用心,在此基础上来分析自己的习作,进一步去加工文章,通过定期的作文综合指导,使得学生在一系列分类训练之后,能够很好地把这些技法综合起来,独立完成一篇文章写作的任务。

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的有机融合,必将会激发学生写作的动力,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诚然,作文教学还有很多好的方法,但我认为,立足课本,立足课堂,是当前最明智的选择.

篇6:指导阅读观察激发写作兴趣

指导阅读观察激发写作兴趣

文张 辉

摘 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令人信服的文章,这是语文教师指导学生作文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广大师生感到头疼的事情,究其原因,就是无话可写,或词不达意,或表达枯燥。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能欣赏,观察时有联想。

关键词:阅读与欣赏;观察与联想;写作思路

现在仍有大部分教师停留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上,语文教学依旧是建立在介绍背景、教学字词、归纳段意、总结中心、完成课后作业题等基础上,舍不得花时间引导学生去体会文中含蓄的语言,巧妙的结构,去品味作品真挚的感情和深厚的文学素养。学生只能从教材中获得少量的语文知识和习作技巧。

一、集体欣赏

一篇好的文章就像一座崎岖的山,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象是不一样的。教师可选择一篇好文章,让学生从语言、结构、情节、主题等角度进行欣赏分析,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精彩之处,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加以鼓励,激发他们的阅读欣赏积极性。

二、个人欣赏

但凡作家诗人,无一不是有过大量阅读经历的`,高尔基青少年时期并没上过什么好的学校,但他嗜书如命,并从成千上万的文学书籍中汲取了大量文学素养,再加上艰难的磨砺与细心的观察体会,因而成名。教师要以这样的事例鼓励和教育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唐代诗人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名句,道出了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呢?大部分学生在阅读时只是涉及文章的故事情节,没有深入挖掘文章中含蓄的精华。教师要启发学生去认真体会和探讨,让学生把文章中诙谐的语言,恰到好处的结构,活灵活现的细节摘录下来,积累起来,并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三、观察是写作的源泉

没有观察,就没有切实可信的材料,就难以写出令人信服的文章。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观察事物的兴趣,指导他们怎样去观察事物。指导时,教师要启发学生怎样抓住事物的的特点,按照一定顺序和层次进行观察。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联系事物展开联想。只有观察没有联想,观察到的结果就显得枯燥呆板。只有在观察中加以联想,才会得到生动丰富的材料,才能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如,让学生观察果园景色,可先让学生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进行观察,学生看到了围着果园的屏障――香樟树、洋槐树等,果园里的桃树、梨树等,然后让学生说说观察的结果。这时,有的学生说洋槐树的花开的正艳,桃树叶子又绿又肥,树间挂满了毛茸茸的小桃子,有的说苹果的花快落了,正要长出小苹果了。我引导:长出的小苹果你见到了吗?洋槐花气味怎样?会引来哪些昆虫?这样让学生展开了丰富的联想,不但丰富了文章内容,更重要的是深化了文章主题。因为他们意识到美好的环境是劳动创造的价值。再如,写观察物品的文章,我拿来一只闹钟,让学生观察。开始,多数学生只看到了锈迹斑斑、不停跳动的外表,别地就无话可说了。我开始启发他们:这只闹钟原来是什么样子?它为主人尽了哪些义务?主人为什么舍不得扔掉它?这样让学生展开联想,思路就打开了。

作文就像盖房子,需要有材料。而材料的来源无外乎大量的阅读和细心的观察。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心强,正确指导他们进行阅读和观察,使他们阅读会欣赏,观察有联想,并学会积累,把阅读和观察中有价值的材料和联想记录下来,贮存起来,这样既可防止遗忘,又可在作文时信手拈来,运用于作文之中。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和欣赏,文章中蕴含美的东西就容易和学生情感产生共鸣;观察事物有联想,学生思维就开阔了。如此,学生就会产生写作欲望,作文教学中教师为难学生头疼的难题就迎仍而解了。

篇7:说明文阅读写作指导

说明文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性质、形态、特点、结构、作用、成因、结果或发生发展过程的解释说明,使人们对该事物有一个明晰的、完整的了解和认识的一种文体。说明文的生命在于它的科学性。作为一种对事物作客观说明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予知识。写作说明文,就要着眼于文章是否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是否把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说明得准确明白,给读者以正确无误的认识。要想写好一篇说明文,首先得分清说明和记叙的区别交叉的关系。说明文的写作是授人以知,让人明白,记叙文写作目的是以情感人、让人动情。说明文只是说明事物的特征,阐明原理,介绍知识,说明是手段。说明文写作总的方法有:

①抓住事物的特征和本质。任何事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特征,逐渐地展开说明;

②要反映事物本身的条理,事物往往是比较复杂的,要写出它的特征和本质,就要找出事物本身的条理,以及各部分的相互关系; ③说明事物的特征和功用,要按先后顺序; ④文字要确切无误,通俗浅显,这是为了让读者更好了解你笔下的事物,使你所写的具体化,大众化,从而做到“飞入寻常百姓家”。

★事物说明文写作

说明文的特点主要有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说明文的类型如果从内容上而言,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如果从表达方式上分,可以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这里我们先从事物说明文说起。

以具体事物为说明对象,将事物是“怎样的”作为说明重点,对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构造、发展变化等特征,进行科学说明的文章,称之为事物说明文。

写这一类的说明文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如华罗庚先生的《统筹方法》一文中列举了一个例子:想泡壶茶喝,但是开水没有,水壶要洗,茶壶、茶杯也要洗;生了火,茶叶也有,那么怎么办?怎么样才是最节省时间?于是就有了不同的顺序方法。其中最佳的方法是先洗水壶,灌满水放在火上;在等待的时间里去洗茶壶、茶杯,拿茶叶;等水开了,就可以泡茶喝了。与众不同的是从喝茶一件小事里华罗庚先生发现讲究效率,合理的科学安排工作顺序的统筹方法。但是这里也充分说明了顺序的重要性。事物说明文正是如此。

★事理说明文: 以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以及相互联系的成因等为说明对象的说明文,说清“怎么样”和“为什么”,使人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类说明文不同于议论文,它着重是传输知识,并非是把作者的主观意图和立场强化表现出来,而是通过阐述道理授人于知识。通过各种具体的说明方法来达到其目的。

例如: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就是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还有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就使本为高深的学问变得通俗易懂。

★平实性说明文:

是指用平实、简洁、明白的语言对事物的外形,内部结构,功用及种属关系加以较客观的说明,用词造句一般不带感情色彩和主观倾向,很少使用描写,更少使用修辞手法。

此类说法是从说明文的形式上来看的。相对于小说的情节、散文的意境、诗歌的含蓄、说明文显得枯燥,它是以介绍事物事理为内容——准确、简洁、有条理是基本结构条件,一般学写说明文应该从这里着手。例如:茅以升《中国石拱桥》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说明文中用语很讲究分寸,属于平实性说明文。

★科学小品文:

它是以科学知识为内容,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情文并茂的说明文。

与其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这种说明文具有的很强的文学性,科学性与文学性是其特征,但是它没有一般文学作品的铺陈、渲染,常常寓科学性于趣味性之中。《你一定会听见的》(桂文亚)这篇写声音的说明文就是一例。全文语言轻松活泼,文字清新明快,在介绍知识时又不乏文学意蕴。

怎样才能写好说明文

(一)适当的安排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说明文的写作目的在于使读者对所说明的事物有一个准确明晰和完整的了解。因而,说明文除了要讲究说明的方法之外,还要讲究说明的顺序。说明的顺序是在说明事物时,先说明什么,后说明什么;表现在文章中,就是文章的结构。说明的结构最讲究条理性,要求言之有序。这个“序”就是说明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方位次序来进行说明,主要用来说明静态事物的位置、大小、构造等特征。

时间顺序: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结束的先后次序来进行说明,主要用来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事物形成或制作的程序等等 逻辑顺序:按照事物自身的逻辑次序来进行说明。它体现了事物内部的联系和人类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主要用来说明比较抽象的事理,解释事物的因果关系或发展原理。怎样安排说明顺序才算合理

根据事物的性质和特征来安排说明顺序。文章是反映客观事物的,而客观事物的存在是有规律的、可分类的。说明的顺序只有与事物本身的规律相一致,与事物的“类”特点相吻合,才能算是合理的。例如,说明建筑物的结构,物品的形状,风景名胜的方位、布局,就要用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就要用时间顺序;说明某个事理,解释其成因或原理,就要用逻辑顺序。

注意“大”顺序中“小”顺序的合理性。例如,采用空间顺序就要注意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由左到右或由右到左;采用时间顺序就要注意瞻前顾后和必要时的前后穿插;采用逻辑顺序要注意由表及里、由主到次、由深到浅、由因及果、由现象到本质。避免安排说明顺序的随意性。在一篇文章中,说明一个事物,以一种说明顺序为主。虽然可以穿插使用其它说明顺序,但决不要不分主次的多种说明顺序混用。

理清说明顺序,可以先逐段概括内容要点,再把内容相近的段并成部分,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部分,归纳出每部分的大意,将这些大意依次衔接起来,就能得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了。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了。

比如介绍一种物品的制作程序,体现了制作的先后顺序,属于时间顺序的说明文。大致可以按照:“制作物品的材料、工具→制作的具体步骤与注意事项→物品的功用→其它”来结构文章,重点应该放在对制作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的说明上。

(二)注重说明方法的运用

①下定义,就是用最简明扼要的语言,概要说明对象的性质与特点,以达到提示事物本质属性的目的,它有一种比较常见的格式“什么是什么”或“什么叫做什么”。下定义的方法一般用在科普性的文章之中,使用这种方法可以使读者对说明事物的含义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不会与其它事物混淆在一起。如果将这种方法用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可在全文起提纲挚领的作用,或文章的结论。中学生朋友们使用这种说明方法时,切记不要胡乱地去下定义,免得贻笑大方。

②分类法:就是根据事物的不同的特征,将事物分成若干不同的部分。使用这种方法可以让读者对被说明的对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可以管中见豹。还可以使文章的头绪清楚,层次分明,容易被读者所接受。

③举例子:这种方法中学生朋友们最喜欢使用,因为这种方法能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具体而通俗易懂,另外,这种方法使中学生朋友们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全不费劲。

④作比较:这种方法的运用不外乎三点:一是比较优劣,突出某个对象的特点,二是比较差异,显示各个对象的各自特点,三是用两个相似的事物相比较,通过其中比较熟悉的事物,推知另一事物的特征。运用这种方法注意两点:一必须是可以用来比较的,二是明确比较点,拿什么东西去比。

⑤打比方:如果你在写作说明文时,遇到的事物比较抽象、复杂,难以用平实的语言阐述解释清楚,我们就可以用打比方的方法加以说明。要想打个很恰当的比方,一定要记住双方问得有相似之点,也就是说喻体要有相似之处。否则反而会弄巧成拙。

⑥列数字:就是运用数字的数量来解释事物,如果恰当使用数字,往往会起到“千方百计抵不过一个资料”的作用。

⑦作引用:说明文的引用,只是作为说明的依据,有时也是为了使引文摆脱机械呆板和毫无生气,就使用这类方法。这种引用的材料都是名家的论述,经典材料上的说明等等。

⑧列图表:我们知道图表能增强直观感,使人一目了然。也可起到一切尽在图表中的效果。而且使用这种图表说明方法。使读者容易于接受,并且条理清晰。例如:(1),“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下定义)

(2)进了太和门,就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中和殿后面是保和殿。雍正①后,这里是举行最高一级考试殿试②的地方。(分类别)

(3)你听过80只蚂蚁小跑步的声音吗?那一天,蚂蚁们排列在红红的枫叶上准备做体操,“噗!”一粒小酸果从头顶落下,“不好,炸弹来啦!”顷刻间,它们全逃散了!(列数字 描摹状)

(4)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①,那是不刺眼的颜色。(作比较)(5)!“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作引用)(6)我国著名学者童第周在1978年成功地进行了黑斑蛙的克隆试验。他将黑斑蛙的红细胞的核移入事先除去了核的黑斑蛙卵中,这种换核卵最后长成能在水中自由游泳的蝌蚪(举例子)。

(7)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打比方)

(8)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列数字 举例子)(9)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下定义)

(10)我国古代桥梁的艺术风格,首先表现在造型上,如曲线的柔和多变;其次,我国古桥十分重视与环境的协调,由于桥的存在,又增加了环境的美;第三,我国古代桥梁的艺术风格还体现在附属建筑和石作雕刻上,许多古桥上都有桥屋、亭、阁、栏杆以及牌坊等。(分类别)

(三)把握语言“三性”分寸

写作要特别注意说明文语言的运用。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是说明文的本质特征,是通过它的语言准确、简明、周密表现的。所谓准确,就是要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选用最恰当的词语,恰如其分地把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表达出来。所谓简明,就是简洁明晰,不罗嗦,不含糊,用精练的语言把意思表达得清清楚楚。所谓周密,就是说明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的语言要做到严密,没有疏漏,无懈可击。用准确、简明、周密这把尺子来衡量说明文语言的优劣,对事物特征或者事理的说明都如此。另外确凿的材料为说明的依据。这“依据”,包括一些数据。例如倍数、分数、绝对数、百分比、比较数、平均数、约数、确数,是否都确凿可靠,没有什么差错。

比如:梅涛《生物入侵者》结尾“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相应措施。例如,美国众议院已于1996年通过了一项议案,要求各有关机构加强对有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监控,为此,美国政府正在酝酿一个跨部门的监控计划。”中的“已开始认识到”、“并采取了相应措施”、“正在酝酿”这些词语都充分反映语言运用有分寸,真实的表达了人们对于生物入侵后果的认识和将采取的相应行动。

(四)合理使用说明结构形式

理清说明顺序之后,还要明确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把握全文的结构。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总分式(包括总—分、总—分—总两种),一种是递进式。事物说明文大都用前者,事理说明文大都用后者。把握条理和思路,就容易把握全文,从而在说明事物什么样的特征或什么样的事理就有了逻辑性。不论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不论是总、分关系,还是分、总关系都要注意各层意思的逐步深入,或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性状到用途,或从原因到结果,或从整体到部分,或从主要到次要,或从具体到概括等等来写好你所要写的说明文。

本学期所学习的课文可见其特点,没有结构的文章是不存在的。能够由浅入深阐明被说明的事物特征,说明写作的目的以上四个方面是不可活缺的,因而我们在写作中不可忽视。

★好文选读 磁卡

湖北 毛竹

许多人认为,只有一些邮票、古董之类的东西才有收藏价值;其实不然,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值得收藏,例如磁卡。

磁卡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很常见,因此人们并不怎么注意它。磁卡一般长为8.5厘米,宽慰5.4厘米,厚度则需要根据价值来定。磁卡的正面往往都印着各种色彩鲜明的图画。在我收集的的磁卡当中,我最喜欢的是一张反映知青下乡30周年纪念的磁卡,这张磁卡是中国电信200电话储值卡,在它的左上角,印有200的英文标志:PREPAID•CALLING;左吓角显示着它的价值“¥50”;右上角,则印着它的有效期以及中国电信的英文标志:CHINA TELECOM。这几个特征,别的200储值卡也有,不同的是,这张磁卡的正面的画面占用的不是整张卡,而是在中间以一张泛黄的图片为主题,图片的边也已经随岁月的流逝而损坏了许多,图片反映的是下乡青年跟贫下中农学习劳动的画面,这也就是这张磁卡的收藏价值所在。其实,收藏磁卡也有许多讲究,磁卡分为长话储值卡和电话储值卡等,卡的画面又不尽相同,有的反映了大的历史事件,如印巴核竞赛再度使和平蒙上阴影,这一事件就被反映在了磁卡上;有的显示的是自然风光,例如我珍藏的一涨磁卡,它就表现了千山风光、弥勒大佛以及香岩寺等风景;有的卡上面所印的是古董:有双面人头形神器、虎耳虎形扁足鼎;有的印的是鬼古建筑,如胡同与四合院„„这些都具有一定的藏价值。当你感到累时,拿出来欣赏一下,又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呢?所以么,集磁卡和集邮票是可以媲美的。

磁卡能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这些也是科学进步的体现。随着科学的进步,生活的变化,还会有许多有时代特征的收藏品,供人们收藏。[简评]:

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作者从个人爱好收集电话磁卡入手,运用了多种说明的方法来表现磁卡的收藏价值,同时注意了详略搭配的方式,对中国电信200电话储值卡重点介绍,着意于介绍的顺序,按照空间方位顺序依次说明,有条不紊的把所要说明的事物说的清清楚楚。

时间精灵 陕西 王疆

一看到它,你就会喜欢上它,这个神奇的小座钟。

它像什么呢?水晶球?童话中的魔镜?还是„„不!它是一个蓝色的精灵。

它的外形小巧、浑圆。闪着梦幻般的蓝色光芒的外壳晶莹剔透,纤尘不染。无色、蓝色的液体像是被什么力量控制似的,一丝不浑地在其中分开了。于是,形成了“天”和“海”一艘白色的扬着帆的小船在“海”上航行。一只绿色的小海龟正一跳一跳的在海上嬉戏,蓝天、碧水、小船、风帆构成了一个清新、恬静的小小世界。更奇妙的还在于它的设计。当你从它的正面向里看时,你会发现一只若隐若现的表正随着水波荡漾着,那只小海龟正按秒针的步伐跳跃在表盘上。而你转过钟体,想看个究竟时,那只“表”不见了。小海龟却依然跳跃在“海”底。

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他真的像“精灵”一样会消失吗?原来,这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平面镜成像的道理。真正的表被放在“海”底,不易被看到,它发出的光线被钟体后部一个倾斜平面反射,进入人眼,就形成了先前看到的景象。此外,这个钟还有一个精巧的设计。小海龟之所以能不停的跳动是因为“海”底的表的秒针上有一块磁铁吸着它。这样,小海龟就能随着秒针的跳动不停的跳跃了。而海龟身上又有一根透明的细线连着小船,于是组成了一个简单而又巧妙的联动系统,把一维的时间和三维空间巧妙的联系在一起。这个神奇的小座钟显示了时间的流逝,空间的变化。把它们组合成一个令人遐思迩想的世界。而时间就像这表中的海一样,我们则是这海中驾船航行的水手,为了到达理想的彼岸,就必须和时间搏斗。成功,永远属于珍惜时间的人。[简评] 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作者是把文学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充分介绍了时钟与时间的关系。作者运用描写的手段对小时钟的外观作介绍,形象而生动。尤其是对“小海龟”的介绍令人叫绝,通俗的语言又把时钟的连动系统反映出来。这篇文章的说明角度不俗。

不倒翁的制作 广东 邬燕玲 朋友们,你的桌面是否空白一片呢?你愿意亲手为它点缀一下吗?好,让我们一起看看即可做装饰品,又可做玩具的不倒翁的制作吧!

制作不倒翁,不需要什么名贵的材料、工具,只需一只蛋壳、笔、水彩和一些比重大、分量沉的东西(如铁或米)。

制作步骤如下:首先拿一个蛋壳,不完整的也没关系,但损坏的必须是蛋头,并且损坏的部分不多于蛋壳高度的1/4。下一步工作最为困难,那就是设计不倒翁的顶部,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线条划出边线。如果是比较普通的齿形或波浪线,最好先划两条平行的线段,然后再在两线间划出齿形或波浪线,这样的效果比较好。随后就用硬物去敲碎不要的部分,这是比较困难的,因此下手前一定要小心点,灵活点。做完这一步,不倒翁的整个形状便出来了。接着的工作便是设计不倒翁的总体图案和色彩,你喜欢什么,就画在蛋壳上,如果是人就,就画上人的头发、眼睛、鼻子、嘴巴等,还可以画上一件衣服,那就更可爱、逼真了,如果你不喜欢人,还可以画上一些动物或一些其他图案。画出草图以后,当然是涂色彩啦!到次它还不是个不倒翁,因为它还是会倒的。那么怎么才能不倒呢?只要你讲一些比重较大的东西(如铁、米)放入蛋壳里。你看,它不倒了。不倒翁基本上已经完成,但你发现缺少什么吗?试试看,给它戴上一顶圆锥形的小帽子,怎样?这就完美多了。啊!一个可爱的不倒翁就完工了。现在你会做了吗? [简评]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也是一篇平实性的说明文。作者按照事物形成的制作程序为顺序,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的介绍制作不倒翁的过程,这种以时间为序的方法不失是个好方法。读完全文,读者一定会有动手制作不倒翁的欲望,那样的话,本文说明的目的就达到了。

二氧化碳的自述 湖北

吴亮

我是二氧化碳,是空气家族的一员,提起我,你也许会皱起眉头说:“二氧化碳,没用的废气。”其实这是不对的。事实上,我二氧化碳还是有很大用处的呢!

不信,你看:西红柿就是吸收了我和水,在阳光的作用下,才制造出养料,茁壮的成长的;豆角如果吸收了我会长的更快。到将来,粮食和蔬菜都可以不用在地里种了,只要有我,水和阳光,就可以在工厂里直接生产出来。

你听,那些站在火灾现场的人们都在感谢我灭了一场大火呢!因为我身体重,体型不固定,又不会燃烧,碰上了烈火能严严实实的把他盖住,不让它和氧气接触。别看火舌那样凶猛,没了氧气,一会儿就给“闷死”了。

你再尝尝这瓶汽水,味道如何?是不是觉得酸溜溜,麻酥酥的?味道不错吧?告诉你,这也是我的功劳。人们在生产汽水时,把我压进汽水里。当我被人们喝下肚里后,我在那里待不住,还会跑出来,顺便带出许多热量,使人觉得又清凉,又解渴。另外,有我待在面粉里,蒸出的馒头才又松又软;靠我帮忙,刷过石灰的墙壁才又白又硬„„我的用处还多得很呢!

怎么样?现在你还说我是没用的废气吗? [简评] 这篇科学小品文以拟人化的手法来向我们介绍“二氧化碳”的功用。第一人称的运用使文章与读者拉近了,作者分层次按照类别依次介绍了在一般人眼里看来是“废气”的元素,先说其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再说在灭火的的实用价值,最后谈及其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整篇文章逻辑顺序清楚而有条理。

水稻

浙江 叶宇青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食物。古人说“民以食为天”。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件头等大事。因此,我国十分注意粮食作物的栽培,而水稻正是中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从大量的考古资料看,我国是水稻种植的起源地,也是世界上栽培水稻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在距今六千多年的河姆渡遗址发现了成堆的稻谷、谷壳、稻杆和稻叶,证明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据推算,我国种植水稻已经有七千多年的历史了,而在过去,一直被认为是亚洲水稻原产地的印度,所发现的最早稻粒距今只有三千六百多年,比中国晚了三四千年。

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积累了丰富的水稻栽培经验,稻谷产量不断增长,中国稻谷产量占世界稻谷总产量的25%左右,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稻国。水稻属单子叶植物纲,须根系,茎不易剥皮,长成后不再加粗。它是一种喜热、喜湿的作物。夏季,中国南方和北方普遍高温,而且降雨较多,所以除了高寒山区和缺乏水源的干旱地区,其它地区均可种植,以秦岭——淮河为界,可分南方稻谷集中产区和北方稻谷分散产区。南方稻谷集中产区是中国主要的水稻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成都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北方稻谷分散产区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其中以东北地区的产量较大。

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培育了品种多样的水稻。曾有一则报道说:中国稻种的更新换代居世界领先地位,20世纪50年代,中国成功的培育出世界第一批矮杆水稻良种;70年代,又首先培育出杂交水稻,使每公顷平均产量增加稻750千克以上,对农业科学和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杂交水稻的栽培技术不仅在国内普遍的推广,而且迅速推向国外,1979年引种到菲律宾,1980年又成为我国转让给美国的第一项农业技术。水稻的含糖量极高,稻谷加工后的副食品,如碎米、米糖等,既是家畜良好的饲料,又是饴糖、淀粉和酿造业的原料;稻杆可以做饲料、燃料、人造纤维,还可当造纸的原料。

总之,水稻确实是粮食作物中的一大宝。发展水稻生产,对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畜牧业、轻工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简评] 写说明文必须对被说明事物有完整的认识。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认真观察,深入了解。本文作者能详尽的占有材料,在不长的篇幅里对于水稻侃侃而谈,正得力于作者对事物的观察仔细。而初中生观察事物的通病是走马观花。因而我们要养成带着问题逐步观察,随手作笔记和图示的好习惯。从而提高我们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总结

初中说明文写作教学是以培养记叙能力为基础的写作教学新阶段。写作要求: 其一,文体特点要突出“说清楚。”首先着眼于说明文的科学性,强调写清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方法应不限于平实解说。把这种说明文类型作为文体要求的起点。因为对事物的情趣与感受是学生写作的主要诱因。若只强调平实介绍,无益于用记叙基础实现“说清楚”的目标。而抓住事物特征的方法,选择恰当的说明顺序,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抓住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重点。

其二,基本题材要紧扣“熟知的事物”。譬如建筑物,这是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关系最密切,我们的说明文练习,就要在学会观察上进行。观察时要理清主次,主要掌握概括性观察和特写性观察的区别。多看多读,甚至实地考察和动手制作,这样不仅可有效地纠正学生笼统观察的毛病,还可培养学生选点设框的观察能力。从熟知入手,以求依题成格,触类旁通。其三,说明文写作练习还可以从仿写开始,模仿是创新的基础,是技能形成的捷径和桥梁。一般范文中都有可圈可点的优秀之处,仿点很丰富,我们通过借助仿写这个捷径和桥梁,深切地体会说明文的章法安排、语言运用的特点,进而掌握说明文的写法和结构,提高自我习作的成功率。其四,完整的认识仅凭观察是无法形成的。一些特定的原理、数据、掌故是不可能观察到的。综览课文,我们得知,一篇好说明文,都必须具备有关相关的知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之外,还有其趣味性。因而积累知识是起始阶段,然后要多练习,应学会多修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写作效率,达到写作目的。

学会将课文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从书本到实际,从理论到实践,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写作练习

(一)选择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中的任何一种顺序,写一个片段说明你所熟悉的事物或事理。

提示: 由熟悉说明文的定义,理解说明文最基本的要求入手,重在练习说明顺序运用,合理的把握说明方法,语言以平实、准确、简明为主,字数200以内。

(二)片段训练:(任选一题)(1)、根据《吃茶》进行改写。(2)、月亮在一个月内的形态变化。

提示:灵活使用说明语言--把握说明语言的平实性和生动性。通过对比举例来加深对语言生动性的理解,由语言的准确性过渡到语言的多样性,运用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以及打比方、摹状貌、拟人手法、引用故事或生动的传说、典故来说明都可以。

(三)命题作文练习

我们的居民小区(村落、街道)(不少于500字)提示:

1、以“小主人”的身份,溶入个人感情色彩,对居民小区(村落、街道)的概况做综合完整的介绍。如果对于本辖区的有关情况不太了解的话就请你利用课余时间去居住区管委会调查了解,2、着重介绍小区(村落、街道)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布局、园林特点、各种建筑物外观构造的情况,突出本小区与其它小区的不同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不可少。

3、注意选点设框结构形式和说明顺序,采取按照空间方位顺序或由东向西,或由南到北、或由中心到四周、或先外后内等加以说明,同时突出重点,讲究详略。

4、注意文体特点,以“说清楚”为目的,可以仿照有关课文的写法组织行文,但切记不要整段照抄,那样就达不到训练的目的。

(四)探究性作文练习

我们学习语文要经常查阅各类工具书,当我们遇到不会的成语时,就需要查阅《成语词典》,那么怎么合理的使用《成语词典》就成为我们必须了解的知识。就请你给我们介绍一下,怎么使用它吧。

要求:说明文体。题目自拟。字数500-800字。提示:

1、可以和同学一起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就本册书上的课文中的相关成语做练习,找不同版本的成语词典作为参照,了解其特性以及编排特点至于对被说明的事物性质了解清楚,才能逐一说明。

2、这是一篇说明事物功能和用法的说明文。我们可以运用下定义、作诠释的说明方法来介绍《成语词典》的功用,用分类别、举例子来介绍具体查法,还可以运用做比较的方法来介绍同一成语的不同查法,当然同学们还可以根据自己行文的需要合理的使用说明的方法。

3、也可以写成科学小品文,多一点文学色彩,使行文更为形象而生动,那么就应该在结构有措辞上做努力了。

篇8:阅读教学中的写作指导

柯岩同志满怀激情, 以洪亮的声音结束了她的谈话:“我坚信, 一个优秀的人是不会死的, 他活在千万人的心里, 他会在青年人的心里复活。”

《汉堡港的变奏》这篇文章最感人的是贝汉廷船长的卓越才华和人格魅力。那么, 文章是怎样突出人物形象的呢?

我是通过解读题目, 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而设计教学思路的。

(1) 汉堡港在什么地方, 是什么样的一个海港?

(2) 变奏是什么意思? (了解其本意, 了解是比喻的修辞)

(3) 原来的节奏是怎样的?现在的节奏又如何? (对比手法, 倒叙记叙方法的理解)

(4) 是什么特殊的事件, 引起了“变奏”? (对中心事件的推测)

(5) 为什么会引起“变奏”? (探讨主体内容, 归纳主旨) 引发轰动的不是一条船, 而是船上的人———贝汉廷, 不平凡的人干了一件不平凡的事情, 办这件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遇到了重重阻挠。什么样的阻挠?文章为什么对这些阻挠写得如此详细? (反映中国海运当时的社会地位低下) 面对这重重阻挠贝汉廷的表现怎样? (可见前面对阻挠的详细描写更主要的是反衬主要人物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便是文章中心的主要方面。学生明白, 最能反映中心的材料就要浓墨重彩地去描写)

(6) 小结:文章围绕中心事件———“变奏”原因, 将变奏前后节奏进行对比, 用德国人的重重阻挠及对贝汉廷前后态度的强烈对比进行反衬, 对贝汉廷克服重重阻挠完成任务的正面表现来刻画这样一位将国家荣誉看成生命的优秀船长。30年前的事迹今天读来仍然令人震撼, 就源于作者运用多种写作方法来反映中心。我们作为平凡人, 也许不一定能像贝汉廷一样轰轰烈烈干事业, 但他的精神是宝贵的财富, 我们能学他什么呢?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无私的奉献精神, 超强的业务水平, 热情宽厚的人格魅力等等。

(7) 评价:这种教学设计突出的是作者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手法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写作方法。实践证明, 效果良好。

二、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尝试写作

在平常的教学中, 阅读是阅读, 写作是写作。阅读教学是任务, 教材上的美文大多被看成是考试材料, 结果学生读了不少文章, 仍未内化为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阅读之后进行大量的习作练习, 学生为写而写, 机械性地练习, 很多学生走入词汇贫瘠、思路僵化的老路。

陶行知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我们教材中的课文是文质兼美的范文, 及时总结课文中好的写作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 既可提高学生对所学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写作, 将是两全其美的事。

这种教学设计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1. 利用阅读文本引导学生树立立意和选材的意识

如, 教学老舍的《我的母亲》时, 我的教学重点是: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多件事情的选择一定要有详有略, 并且概括叙述只有和细节描写相结合才有感人的力量 (文章第13段:母亲泪别出嫁的三姐) 。《哦, 香雪》的教学重点是:以记事为主的文章, 心理活动的传神描写将有很强的感染力 (72~78段香雪孤身夜走30里回到台儿沟) 。《卖白菜》所记的是多么平凡的事呀, 但困难时代的卖白菜是那么令人心酸, 这是忆苦思甜的好素材, 而卖白菜的平凡小事又是母亲给我的生命教育的好素材。中职教材中的这些课文是培养学生流畅生动记叙事件的最好的范例。

2. 在阅读教学中教学生学习文章的谋篇布局、衔接过渡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结局出人意料, 又在情理之中, 我教学本文的另一教学重点就是———巧妙伏笔。《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这样两段话:“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 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 情况就迥乎不同, 而且一反既往了。”这不就是巧妙的衔接过渡吗?

3. 在阅读教学中借鉴文章的写作方法

《汉堡港的变奏》就是很好的例证 (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手法表现人物思想性格) 。对《我的空中楼阁》, 我教学的重点是多角度描写景物 (山是小屋的大背景, 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是小背景, 而屋后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则是一个特写背景, 如此写景, 文章内容就充实了) 。如果学生能在写作实践中灵活运用这些方法, 是不愁写不出好文章的。

4. 可以借鉴所阅读文章的语言

有人说:“千古文章一大抄, 看你会抄不会抄。”“二月的春风剪绿了细细的柳叶, 春江水暖, 碧玉满树, 万条丝绦。”这语言让读者感受到盎然勃发的春意, 且给人一种新鲜灵动的感觉, 仔细琢磨, 我们就能看到这语言里有贺知章《咏柳》的影子。“自习课上是那么的安静, 我却心潮澎湃, 泪遮迷了我的眼。”这是学生在描写自己读故事时受感动的语言, 因为他刚学过老舍的《我的母亲》, 显然受到影响了。可见“抄”不是照搬, 不是全盘吸收。其实, “抄”有它的窍门与妙处。我们的文本为我们提供了丰富而优美的语言, 比如, 《荷塘月色》中运用通感和比喻的句子。善于积累和运用这些语言, 借用或化用到我们的文章中去, 成为我们文章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5. 对于精美的易于驾驭的文章甚至片段, 抽点滴时间让学生去品读

“阅读可以使作品中的语言、情感、观念、技巧在读者的心中内化, 并在潜移默化中运用于写作之中, 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由于教学侧重写作学习, 所以, 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学生会不自觉地受到影响。

有人也许觉得:精读片段会不会断章取义?“以少少许胜多多许”, 我觉得广泛阅读固然重要, 但认真读书, 比在茫茫书海里手忙脚乱、东游西荡要好得多。

上一篇:永昌七中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总结下一篇:顶岗实习实习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