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指导语文阅读教学

2024-06-16

朗读指导语文阅读教学(精选十篇)

朗读指导语文阅读教学 篇1

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己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高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表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顺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要朗读《激光》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激光》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激光的特点与作用的。如果还照《桂林山水》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三、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当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又如《第一场雪》中的第六自然段,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韵,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到雪后的自然美,读出作者当时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其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是呀,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可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要引导学生抓住“很不服气”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要读得急重些;“;”得给他个下不去“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还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第一种用读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读,让学生对比,哪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把学生的学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篇2

姓名:李雪梅

单位:凤城市通远堡镇中心小学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问题不少,其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即空洞繁琐的分析多,把一个原本好好的整体(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不必要的提问多,使有限的时间耗费在问问答答,而学生所得到甚少;作用不大的板书多,老师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了一大板,学生忙于做笔记,老师讲的一点也听不进;而潜心读书时间少。致使学生逐渐对书面语言感到生疏,未能掌握和灵活运用书面语言来表情达意,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和写作都有不少困难。为了克服这种毛病,在阅读教学中应加强朗读教学。

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 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发职责。

一、教师范读 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依据教材 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高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表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顺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要朗读《激光》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激光》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激光的特点与作用的。如果还照《桂林山水》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三、重点段落 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当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又如《第一场雪》中的第六自然段,生动形象地措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韵,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到雪后的自然美,读出作者当时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演出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熟读成诵 激发兴趣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是呀,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少年闰土》,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角,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那么教师在讲读、理解人物形象时,可让学生边轻声朗读边思考下面问题:

1、作者知道闰土要来自己家中,心情如何?闰土来了,作者的心情又怎样?

2、作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外貌和性格的?

3、从闰土的外貌和性格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农村少年?

通过以上的朗读和思考,学生对闰土的形象已有了较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让学生熟读课文。

又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可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要引导学生抓住“很不服气”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要读得急重些;”;“得给他个下不去”要读得缓重些来突出廉颇对蔺相如地位比自己高而不服气。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呢?要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说的那段话。“秦王我都不怕,还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可用两种不同的语气来指导,第一种用读普通反问句时的高声调、重语气来读,第二种用沉缓的语气来读,让学生对比,哪一种语气让人觉得蔺相如是在自吹自擂,哪一种语气更能反映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把学生的学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篇3

一、从读进手,指导学生读“准”课文

小学生是来学校读书的,他们从进学第一天起,就是来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从学拼音开始,就得读准声、韵、调。把握好认读的工具,以利今后的识字和学习普通话。在阅读教学中,它把“读”作为教学的主旋律,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所学语言材料,才能使他们在阅读教学中把书读好。

首先,加强教师范读,使学生学有榜样。教师是孩子们民、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是孩子们最乐于模仿的对象。教师出色的范读能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其次狠抓一个“准”字,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所谓“准”就是发音正确,不念错,特别是方言较重地区的学生要过好语音关,要做到朗读不添字,不掉字,不读破名,不唱读,使学生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边圈、点、划、记的习惯,碰到把握不准的字要勤查工具的习惯。

最后明了朗读技巧,使学生朗读达到要求。读正确、流利这是朗读的基础,教师还得指导学生体会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感情。这除了在课堂上多指导学生朗读外,还应该让学生把握有关的朗读技巧,如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语气等。例如,《再见了,亲人》离别的场面,对大娘说的话,要用敬重的语气读,由于她是长辈;对金花,用亲切的语气读,她是小字辈;对大嫂,是同辈,就应用关切的语气读,就能体会出中文那敬重、关爱之情。

二、读中品味,帮助学生培养语感

语感的练习和培养是让学生正确地把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有效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小语教材中所选的阅读文章,大多是精典的范例,有它的可读性。特别是那些出色片断,只有我们认真往品读,才能感悟文章的妙处。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就应捉住第二、三自然段加以反复诵读,细细品味课文中不同的语气变化,捉住关键字眼,突出几个“真”字,留意“啊”的读法,运用声情并茂、抑扬抑扬的语调朗读,使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往感受桂林山水的静、清、绿、奇、秀、险的独特风姿,领会“船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妙意境,从而进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每篇课文教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要想进步阅读教学的质量,就必须突出重点,牢牢捉住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重点名段精讲多读,特别是课文中一些揭示内蕴、议论抒怀的中心句更要让学生多读品味。如《一夜的工作》中未两段的语句:“……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们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单!我这样对自己说了几遍,我又想大声对全世界说,似乎我的声音全世界都能闻声似的:‘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一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像这样的语段,就应该让学生反复品读,读出语调,读出情趣,使学生在朗读中明了课文的意蕴,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熟读成诵,促使学生积累语言

学习语文www.chenmingming.com,就得熟读古今中外的一些名篇佳句,化别人语言为己用。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的就是熟读的效果。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阵地,无论学什么课文,我们都得就学生明确积累什么。过往,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也要求学生背记一些内容,但背记的内容往往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词语解释等,没有捉住本质的东西。我们现在要求学生积累的是“语文”本身的东西,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以及短小精悍的古诗,还有散见于课文的出色句段。只有把这些东西背诵下来,才能不断充实学生的语言库存,使他们终身受益。

朗读指导语文阅读教学 篇4

1.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熟读、背诵,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有效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一般来说,爱好朗读的学生口语发展比较快,说起话来条理清晰、自然流畅,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能招之即来、呼之欲出。

2. 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 培养较好的习作能力

朗读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发展、发展语言,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朗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文中内容的写作技巧转化为自己的技巧, 从模仿到内化到自创,能自然而然地“文思泉涌”、“信手拈来”。如很多人在若干年后对小时候烂熟于心的名家名篇, 回忆起来仍然记忆犹新,达到“妙笔生花”的境界。

3.朗读基本技巧与运用

3.1基 调

所谓“基调”,原指音乐作品中主要的调。作品的基调指作品的基本情调,即作品总的思想感情色彩和分量。而朗读基调指朗读某一作品总的态度情感及运用朗读技巧的整体特点,也就是朗读某篇作品时运用语气、语调、速度、停顿、重音等大致方法。

把握作品的基调, 从分析文字作品的基本内容和中心思想入手。在分析中,着重抓住作者的态度情感概括提炼,就可以弄清作品的基调。然后,根据作品基调相应地设计整体朗读技巧,这也是朗读一篇作品的朗读基调。

3.2语 速

3.2.1根据人物个性运用速度

人物说话音调和人物说话速度一般是协调和谐的。通常说话声音高而响的人,说话速度可能快一些;说话声音低沉的人,说话速度可能慢一些。一般朗读少年儿童、年轻女性、作风泼辣的人、性格豪放的人、机灵活泼的人、凶恶狡猾的人的语言和行动,可以快速朗读;而老年人、成年男性、作风懒散的人、性格憨厚的人、心思迟钝的人、慈善老实的人的语言和行动,就应运用慢速朗读。

3.2.2根据内容气氛运用速度

一般表现危急、紧张、热烈、惊异、激愤、欢乐、驳斥、争辩等内容气氛的语句,速度要快;而表现平静、庄严、安闲、沉痛、沉思、沉郁、失望、疑虑、怀念、劝慰等内容气氛的语句,朗读速度应该缓慢一些。

4.读悟结合 ,相互促进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朗读时自然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们细读作品就会感悟到: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中融化了作者的感情,渗透着自己的生活遭遇。作者把自己人生道路上感受到的辛酸、痛苦和憎恶,通过小女孩的命运抒发出来,使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融为一体。教学时使这种强烈的感情注入学生心田,产生共鸣,使其自然感受到亲切爱怜、压抑、愤懑及含蓄、深沉的基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感情朗读的目的。

5.把 握朗读形式

设计朗读的形式为全体学生服务,而不是几个“朗诵家”表演。从学生层面可齐读、个别读、小组读等,从教师层面可范读、引读。

当文中对话较多、情趣较浓时多采用分角色朗读。《田忌赛马》中孙膑与田忌对话,当内容故事性较强,又新奇有趣时可采用表演读,如《坐井观天》一文,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低段教学。适当运用全班齐读,当文章情感积蓄而突然暴发,需要强烈渲染气氛时使用全班齐读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飞夺泸定桥》中战士们冲进城的段落,《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壮士跳崖时的豪情呐喊。适时范读,当学生朗读始终不能到位或需要教师创设朗诵的语言情景时可采用范读、引读。这也是朗读指导中常被忽略的。当学生对文本的朗读达到一定水平,可采用比赛读、挑战读……朗读形式纷繁多样,一课中要力求形式多样,但岂能面面俱到? 因为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功能和适用范围,教师要准确把握朗读形式,合理运用。

6.正 确朗读 ,养成习惯

有人说:字典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准备一本字典。上新课之前,先让学生动手预习,看准字形、查找字音,先“读”为快。宋代朱熹对朗读曾提出过严格规定: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牵强暗记,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因此,我规定学生把字音读准,朗读过程中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严格规定他们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境界,养成预习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顺应部分学生好动、多动的生理习惯。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能力。

7.依 据教材 ,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基础上,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咀嚼、品尝。同时指导学生用恰当情感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高年级来说, 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正确地停顿;二是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自然而然进入这种意境,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朗读指导语文阅读教学 篇5

乾安县第七小学

牛智军

[背景] 随着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新型理念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呈现。如“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等等。并且这些方式也逐步被老师们在课堂上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毋庸质疑,新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对阅读教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有的老师在努力实践这些理念时却发生了偏差,对新课标中提出的朗读教学的要求把握不到位。以至于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朗读与理解感悟语言文字,体会内容和情感。而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形式上和唯技巧上。

案例一:《可爱的草塘》

“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 师:谁能有感情地读读这一句?

生:“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师:“读得大不大,美不美?谁能读得再大些?(学生再读)师:大了吗?我们再大声朗读一遍。

案例分析:学生将“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一句读了数遍,但让人感觉到学生的朗读是被动肤浅,缺少情感的。难道仅仅声音大就表现出草塘之大之美吗?我认为在文中表现的应该是作者进入北大荒看见草塘后的惊喜和赞美之情。如果教师不能结合文本内容用恰当的语言铺垫渲染,也不作必要的朗读指导,只是非要学生读出“大而美”的情感,这只能是牵强走形式的朗读。因为美不是强加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应该让学生自己体会、感悟。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时,比较注重引导学生从理解语言文字入手,通过自身语言、表情等方式的渲染,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与课文主人公亲密接触,身临其境地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文本作者的情和意,达到与文中角色“同呼吸,共命运”的境界。请看下面这则案例。

案例二:〈〈掌声〉〉

在学习完第一小节,让学生对英子忧郁的性格有所感悟后,再出示第四小节:“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游 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

师:这段描写中,英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认真读一读,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生:英子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生:英子不再沉默了,她变得勇敢了。生:英子是个大胆的女孩,她敢和大家跳舞了。

师:我们通过读书,看到了一个忧郁的女孩变成了活泼自信的女孩。现在请你们来读读这段话,并和刚才的第一小节比较一下,看看感觉有什么不一样。(指名读,引导其他生认真听)

生:“上小学的时候„„”“从那以后„„”(分别朗读这两段话)师:他读得怎么样?大胆地说出你的意见。

生:我觉得他读第一自然段时,没有感受到英子孤独而自卑的心理。生:我觉得他读第四自然段时很平淡,感觉不到英子变了一个人。

师:是呀,只有在读书时把自己当成英子,就能读出她的感受。请大家自己试一试,我从你脸上的表情就能猜到你的内心。生: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师:谁愿意再为大家朗读?

生:“从那以后„„”(读完后,其余生不约而同地鼓掌)

师:对呀,从你们的掌声中,可以知道你们感觉到了英子的内心的变化。那让我们起立一起来朗读,共同感受英子的内心。(学生纷纷起立朗读)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篇6

【关键词】朗读指导 阅读教学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3

一、朗读指导的概述

指导亦作“指道”。指示教导;指点引导。朗读指导是对小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包括语音、语调、节奏、速度、力度等的训练,是再现课文情境,加深理解,陶冶思想,体会感情,培养语感,培养记忆力、语言感受力、口头表达力的教学方法,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二、朗读指导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朗读指导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朗读时间少,朗读教学走形式

在课堂上,我们发现问答式教学占用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学生朗读的时间把握不到位,朗读训练往往是一带而过,没有给学生带来什么印象。教师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出感情,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做不到,教师就马上转入下一教学环节,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教师对学生的朗读缺少示范,指导方法机械单调

朗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有的老师虽然让学生多加朗读,可是指导的方法却很单调,缺少科学有效的指导方法。有的教师指导不得要领,只重声音轻重,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有的老师既不作示范朗读也不加于指导。有的老师完全用录音代替范读,虽然运用了电化教学手段,其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模仿录音,并不知道为什么这样读,学生的朗读水平没有很好的提高。

3.侧重分析讲解,忽视语感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然而有的老师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分析课文内容和篇章结构上,给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却少之又少,以至于学生不能够充分的朗读文中精彩片断及整篇文章。

(二)朗读指导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不重视朗读指导

教师对朗读本身缺少指导或指导只停留在表面,而把绝大多数时间都消耗在轰轰烈烈的提问讨论之中。面对这些问题,新的教学方式如 “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等在语文阅读课堂上逐步呈现,并且这些方式也逐步被教师们接受。然而,有的教师在努力实践这些理念时却发生了偏差,对新课标中提出的朗读教学的要求把握不到位。以至于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朗读与理解感悟语言文字,体会内容和情感。

2.缺少生活经验,不重视语感的重要性

现在的小学生缺少生活经验,平时不重视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体验,想象力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践来了解词语的意思,这样也造成了学生的语感薄弱。有的教师不重视对学生的语感的培养,不善于用课文中的语句去激发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生活画面,所以使学生语感也大大降低。

3.教师缺乏阅读教学本质的理解和把握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通过学生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通过学生个性化的感悟和思考来实现的。教学活动,如果没有情的激发,没有思的启迪,朗读又怎么会有感情?有的教师不能结合文本内容用恰当的语言铺垫渲染,也不作必要的朗读指导,只是非要学生读出所要表达的情感,这只能是牵强的朗读。

三、朗读指导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激发朗读兴趣,打好朗读基本功

1.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无穷的潜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叶圣陶先生说过:“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这就是说,要想科学有效地进行朗读指导,首先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当中。只有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愿读、乐读,才能真正发挥朗读的作用。

2.打好朗读基本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叶圣陶说过:“听说读写的训练必须养成习惯才行。” 朗读指导,首先应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打好朗读基本功,做到“五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

(二)加强指导方法,重视教师范读

1.加强指导方法,让学生会读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时应加强对朗读方法的指导,克服毫无感情地唱读。写景的散文意境优美,要读得流畅、轻快;介绍人物或事物的文章,要注意语调的轻重,抑扬顿挫;而童話和寓言故事就要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进入角色当中,运用适合角色的语气,语调。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词句,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技巧,让学生会读。

2.教师范读,让学生模仿

所谓范读,就是示范性的朗读。范读是朗读训练的一种重要方式,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低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因此,范读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朗读,更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和情感美。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范读的作用。

(三)巧用朗读方法,形式多种多样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朗读训练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可以多采用一些如教师的范读、领读、表演读、开火车读、接龙读、小组合作读、分角色读竞赛读等形式。到了中高年级可以适当减少领读、齐读的次数,多让学生自由读,多给学生朗读的空间,让他们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朗读。评读的时候有读有评,评后再读,将评前读与评后读进行比较,不同学生的朗读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该怎样去读。

2.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朗读训练

朗读指导语文阅读教学 篇7

1.教 师范读 ,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要以读代讲, 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课文内容。有时朗读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而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从而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慢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 》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就无法表达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就无法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 无法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2.创 设朗读情境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朗读情境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为让学生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我一边用多媒体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解说:“孩子们,我们已乘着竹筏小舟来到漓江上,面对巍巍青山,悠悠碧波,有没有朗诵家来上一段啊? ”影像感染加上言语激励,创设出良好的朗读情境,学生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诵读:“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身临其境地体会什么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另外,音乐情境的创设,也能使朗读增色不少,配乐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屡见不鲜,特别是古诗中经常运用。伴随古筝曲吟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种超然物外的意境虽不能言传但能体会得到。

3.熟练朗读 ,掌握节奏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要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语言连贯、节奏分明、语速适中、语音清晰。通过反复诵读训练,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课堂上,我先将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然后拿出一个语段,让不一样的学生读,比较其好坏。熟练朗读一定要跳出第一步———正确朗读的束缚, 由单个的文字换位到整篇的文章。著名电影演员邱岳峰同志曾写过一篇有关朗诵的文章,他说:“不要去念字儿,而要去说事儿。”

在诗词教学中,学生常常感觉开头难读,所以往往是为了读而读,不能尽快进入意境,读起来生硬造作,这就要加大读的量(次数)。朗读量的加大,定会引起质的变化,这里的质,是指对隐藏在文字背后精义的理解及以后对其他文字的理解。如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是一首词,在学生预习之后,我再帮他们标出重音和节奏:“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然后学生分组试读,再大声朗读,在反复诵读中逐渐掌握节奏,演绎抑扬顿挫的和谐美的音韵。通过重读的字词,学生自然领悟梅花超凡脱俗、不畏严寒、傲雪开放的特点。一篇文章开始时并不一定能理解其深刻的含义,但只要反复地、大声地朗读,使它浮现于学生的脑际,成诵于学生的嘴边,就自然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个人的联想与想象联系起来,使他们思维活跃,慢慢悟其真义。

4.提高教师朗读素养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老师朗读并享受朗读。我们探讨朗读教学的意义,就是要引起老师对朗读教学的重视,课堂上多拿点时间,多想点办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朗读。我们听了那么多的语文课,发现课堂上老师们虽然都很重视朗读,但是很少有教师给学生范读,甚至有的老师一味地要求学生这里读得重一些,那里读得轻一些;这里读得慢一些,那里读得快一些……学生怎么读都读不出味道。其实这个时候,只需老师范读一下,师生就会进入朗读的美妙境界。

如何练出朗读的真功夫呢? 不妨看看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备课时是怎样备“朗读”的:“我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是备朗读,至少读三四遍,上公开课,读的遍数还要多。要求学生背的,我先背下来。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散文要读出意境,诗歌要读出韵味,童话寓言要读出情趣,说明文要读得‘明白’,课文中的人物要读活,不论什么课文都要读出标点符号,等等。总之,要读出语感来。课文朗读得声情并茂了,我才敢走进课堂,因为我可以让学生从我的朗读里去感受、去理解,因为我取得了指导朗读的发言权。”于老师给我们的启发就是用心备好每一篇课文的朗读。

5.抓 住重点 ,品词品句 ,反复咀嚼

课文中的重点段落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读好”的意识:抓住重点词语读,抓住重点语句读,注意朗读能力的迁移。在读懂的基础上,抓住时机,让学生背诵,课堂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是一种促进和激励。

6.多 读少讲 ,以读带说 ,以说促解

朗读指导语文阅读教学 篇8

一、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在小学高年级的朗读教学中,应该根据教材内容,采取有效措施来发挥朗读的作用。特别像是文章《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比较有意境,同时情感丰富,行文优美生动的材料,在开始朗读前必须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节奏,找到恰当的语调和感情表达。如在朗读《草原》中“那里的天……表示我的愉快”这部分内容时,必须要能找准重音和停顿。只有细致入微的指导,才能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即使是没有见过草原的同学也会被朗读者带入一片想象中的草原、无拘无束,自由洒脱。

二、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泛读水平也会影响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小学课本中的很多课文都要求以读代讲,如果不能将这些内容读出来就没法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思。因为只有朗读才能准确地将叙述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才能将他们的喜好与立场叙述清楚,最终让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这就需要教师加强自身学习与锻炼,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发学生学习如何朗读,掌握正确朗读方法的兴趣。在朗读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画出节奏,和停顿点的方法。特别是类似于《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种思想感情比较沉重的文章,更需要借助于朗读才能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果连教师在朗读的过程中都磕磕绊绊,吞吞吐吐地,小学生又如何能体会到作者当时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想要表达的悲痛与不舍之情。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自己有一定的朗读水平,自己读出来的东西能够打动并感染到学生,让学生发现朗读的魅力所在,才能真正让学生对朗读感兴趣,并通过朗读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关于朗读,本文借用朱作仁的一句话:讲解是没有生命的,就好像是对尸体进行的解剖,而好的朗读则是活的,它能让静止的文字动起来,能让死的东西生机勃勃。是呀,朗读不仅仅能够充分地将文章中的善恶美丑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听众面前,更能够带动听众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形成思想上的共鸣。如《少年闰土》,内容淳朴、生动,行文简练、朴实描写了一个勤劳勇敢,朴实健康,聪明活泼的乡村少年。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能够有效借助朗读这一教学措施,将描写少年闰土的内容作为朗读材料,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将更加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具体操作措施是,老师在进行范读之前首先要对人物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掌握人物的形象。也可以借助提问的形式来加深学生的认识比方说作者从刚知道闰土要来,见到闰土、闰土走后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从闰土的外貌和言谈举止来看,闰土有什么样的性格?然后老师还要抓住时机正确地引导进行各种形式的阅读。

四、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在一些课文中,总会出现个别段落,其中有很多重点用词,也有很多用意比较深刻的句子,能够集中体现作者的思想观念,表达作者内心深处的感情与立场。老师应该特别重视这些内容,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引导学生更加准确地掌握课文的思想路线,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比如说在学习《难忘的一课》这篇课文的时候,文中出现的“这里原来画的……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我这时的全部感情。”等用意比较深刻的句子,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读出节奏感,读出感情,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中国强大,民族复兴的重要性,才能陶冶学生们的爱国情操。当然没有比“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更能直接明了地表达作者写作时的爱国热情了。总而言之,老师对重点语句与词汇的朗读指导,既能突出课文的重点内容与中心思想,同时又能帮助学生找到语感与节奏,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能力制定教学策略。做好朗读训练不但是教学目标的一部分,同时更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语文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提高运用语文知识的积极能力。

朗读指导语文阅读教学 篇9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 因此, 教师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其中,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并进行再创作的活动, 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领会文章主旨, 提高表达能力, 感悟课文情感, 能让学生通过朗读领会课文的语言美、形式美和意境美, 让学生读出课文的情, 读出真实的生活, 读出一片七彩的世界,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激发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浓厚的兴趣会激发出学生无穷的潜能, 而兴趣的培养又是多途径的。

1. 故事激趣。

如教学《卧薪尝胆》一课时, 笔者先将故事的前半部分生动地讲给学生听, 在他们听得十分入神时, 笔者又适时引入课题, 提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结果怎样”这个问题, 此时, 学生有了朗读期待, 很快便投入了朗读。

2. 情境激趣。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录音、编演课本剧等方式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3. 范读引路。

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朗读能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感氛围, 从而使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

4. 多样的朗读形式。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教师可采用个别读、小组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指导朗读技巧

朗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准汉字的声、韵、调即“正确”, 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 读出文章的语气和思想, 即“有感情”。那么, 如何使学生读得准确、流利、有感情呢?

1. 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汉语音变的规律, 包括轻声、儿化等, 让学生了解不同语言环境中字音的变化情况。

2. 指导学生把握好句中停顿。如《天安门广场》一课中有“碑身正面是毛泽东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这一长句, 小学生较难把握句中停顿, 教师就要不厌其烦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3. 指导学生把握好句子的重读部分。重读是为了体现文章中心, 如《海底世界》一文的结尾部分:“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让学生重读“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两个词, 从而把握文章重点。

4. 指导学生把握好句子的语调。朗读时要体现课文的情感变化, 表现在声音上就要有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语势强弱的变化。

三、注重朗读形式

多样化的朗读方式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同时, 恰当的朗读方式还能让学生对文章的情感有更准确、深刻的体会。

1. 录音或教师范读, 有两个优点, 一是规范学生发音;二是教师可自由掌握范读内容, 如要让学生感知全文则范读全文, 重点段落则可重复范读。

2. 指名个别读, 检验学生个人的朗读能力, 从而使教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朗读指导。

3. 全班齐读, 能让每个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训练, 并使学生通过气势感受文章的情感。

4. 分角色表演读。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可根据儿童形象思维占主导的特点, 运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

5. 比赛读, 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 男生女生赛读、小组之间赛读、个人赛读等都是教师可选用的朗读形式。

6. 配乐朗读, 能使学生更快地投入课文情境, 感受文本内涵。

7. 默读、浏览。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采用相应的朗读方式, 如要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问题, 最好采用默读方式, 要提炼文章大意, 则应采用浏览读的方式。

8. 人数递增法。如《在大海中永生》第三自然段:也许, 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澳门、香港;也许, 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宝岛台湾;也许, 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向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这段话句式整齐, 感情充沛, 教师可指导学生用人数递增的方式进行朗读, 让学生从声音刺激上感受到邓小平的伟大。

朗读指导语文阅读教学 篇10

一、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标准、有感情地范读

不同的文本有着不同的朗读标准, 除了要做到基本的朗读规范, 没有字音、断句以及节奏划分等方面的错误, 还要做到根据不同文本表达的情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 甚至需要把握好重音、快慢等的节奏变化。然而, 由于朗读本身对人的声音、朗读技巧等方面的要求比较高, 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很难达到较高水准的朗读, 特别是很多语文教师自身的朗读能力有限, 因此, 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优秀的泛读, 教师可以借助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搜集一些名家的泛读, 比如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方明的朗读就非常优秀, 他的朗读作品经常被拿来作为课堂中的泛读篇目。

此外, 语文教师要借助多媒体, 搜索比较优秀的朗读文件, 还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在工作之余能够有意识地进行朗读训练。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要培养学生对于文本的揣摩能力, 那教师本身的朗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 泛读是文本分析必不可少的环节, 边读边引导学生揣摩语句, 这就需要教师能够随时泛读;教师的泛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课文中有些难以揣摩和用语言表达的感情, 教师通过采取以读代讲的方法为文本创设贴切的意境, 以有助于学生情感的激发。

二、借助多媒体的录音功能, 根据不同课文分别进行朗读指导

不同文本所表达的情感不一样, 因此, 朗读所用的语气、语调以及包含的情感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阅读, 然后再根据对文本的分析、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入, 进行有的放矢地训练。可以借助多媒体中的录音功能, 让学生自己进行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有很多课文感情非常丰富、浓烈, 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比如, 在小学二年级上册的课文中有一篇《王二小》, 是写抗日英雄王二小面对敌人勇敢牺牲的故事, 这篇课文的情感以悲伤和崇高为主, 激发学生对于英雄人物的敬佩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因此, 在学习王二小面对敌人佯装并诱敌进入八路军的埋伏区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读出紧张的情绪, 以体现王二小勇敢、镇定、机智的特点。教师还可以利用配乐的方式, 播放紧张的音乐, 以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课文营造的紧张情境。在读到王二小牺牲的那一段, 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比较缓慢的语调进行阅读, 尽量读出一种悲伤的氛围, 以此激发学生对于王二小牺牲的悲伤情感, 有助于产生共鸣, 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并加深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

三、利用多媒体配乐, 抓住重点段落着重品读

语言文字的品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面, 尤其是经典的作品, 其语言越凝练, 内涵越丰富;而且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 能够体会作者复杂而又深刻的思想感情, 获得情感的陶冶。比如, 教师在教学《难忘的一课》时, 首先要引导学生自读, 并且通过小组讨论自主赏析文本。有时候学生的思维比教师还要灵活, 而且不同读者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感受也是不一样的, 通过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并且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 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 使得语文阅读课堂激情四射, 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得到极大地提高。在学生作为学习的小主人品读之后, 教师要适当进行补充和点拨, 比如针对文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 现在‘光复’了, 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这句话, “光复”一词就有着非常深刻的含义。首先, 教师可以借助朗读, 读出其中蕴含的自豪、心酸等复杂的情感;其次, 教师可以借助重音, 突出“光复”这个词, 然后通过设问:光复一词的含义是什么?用光复来形容画画是否不妥?为什么?通过三个紧密联系、层层推进的问题, 能够使学生理解作者使用光复一词的独具匠心, 并且体会背后蕴含的复杂情感。在充分地分析语言、品味文本之后, 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情感, 使得朗读中的感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四、动态再现课文内容, 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 动态的画面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我们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选择恰当的多媒体, 运用它声形并茂生动有趣的特点, 创设意境, 再现课文的重点内容以达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的目的, 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 根据课文内容, 在导入时, 教师放西沙群岛的录像画面, 并作声情并茂的朗读, 在理解无所不有时, 投影海滩上贝壳的画面,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贝壳的大小、颜色、形状等都是无所不有;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 把学生带到动态的山水画面的直观画面上来, 这样学生从内心真正感受到漓江的水是怎样的静、清、绿, 桂林的山是怎样的奇、险、秀。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之中, 情感处于最佳状态,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又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综上所述, 朗读是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途径, 是学生实现和作者的灵魂共鸣的桥梁。多媒体的运用只是一种调动阅读兴趣的手段, 而不是全部, 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引导, 也要注意选择其他的一些方法加以运用, 达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一目的。

摘要:不同的文本有着不同的朗读标准, 语文教师要借助多媒体, 为学生提供标准、有感情地范读。借助多媒体的录音功能, 根据不同课文分别进行朗读指导, 利用多媒体配乐, 抓住重点段落着重品读并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又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上一篇:煤矿安全分析系统下一篇:统一数据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