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朗读的有效策略

2024-06-22

指导朗读的有效策略(精选十篇)

指导朗读的有效策略 篇1

一、技巧在朗读评价中渗透

朗读是一项能力,能力的形成都是需要实践训练的。课堂是训练朗读的主阵地,出色的朗读训练能高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只练不导,学生的朗读会出现平移,这样的训练是高耗低效的;有练有导,学生练有所得,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如何导,肯定不是机械地说教,而是像赛课教师那样——技巧在评价中渗透。技巧应算是朗读第一层次的要求,在学生初读课文开始即可无痕地加入。如温州鲍丹丹老师执教(我要的是葫芦》一课,在指导孩子们初读课文时,简洁的指导性评价高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

师:鲍老师先来开个头。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他每天都要去看一次。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你接着说——

生:有几个蚜虫怕什么!

师:不着急!咱们把字看清楚了再读。

生: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真好!读对了!你也来说一说——

生: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嗯!那个人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

生:我的小葫芦啊,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师:你看她多着急啊!谁也这样来说一说?

生: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鲍老师对每个起立朗读的孩子都给予点评:“真好!读对了!”“你看她多着急啊!”评价针对性很强,“读对”和像这个孩子这样“读出着急”的评价,学生清楚了同学读得怎么样,好在哪里,再接着练读,效果明显,这给孩子读好课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又如舟山贺海红老师在指导学生初读《伯牙绝弦》时,指名学生读文后这样评价:

师:字音读得很准,课文读得很流利!我们读文言文的时候啊,还要有正确的断句,恰当的停顿,这样才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来。老师帮你们在课文当中需要停顿的地方做上了记号,请个同学再来读一读。(生读)

师:你读得特别认真!也根据要求作了停顿,但读停顿的时候要做到字断气连。比如:峨峨兮——若/泰山。谁来试试?(生读)

师:峨峨兮“—若辱山。字断气连,一起来——(生齐读)

师:再看这一句。

生读:洋洋兮——若/江河。

文言文朗读对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教师在评价中首先是予以肯定,指出读得好的地方,再适时地示范怎样读“正确断句、字断气连”,有示范,有练读,又有迁移运用的训练,学生在短时间内朗读进步明显,朗读效果也得以充分体现。

二、理解在形象感知中深入

理解是朗读的基础。没有理解的读是“小和尚念经”,读出理解是朗读更高的要求。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见长,如何指导学生读出理解,教师只有结合感知形象过程,学生的理解才能不断深入,从而读出语言的意思来。杭州汪珗老师教学《穷人》一课,在品读重点句“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一句时,就做到了让学生在不断加深形象感知中,提高朗读能力。

(生齐读重点句)

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她家里已经有五个孩子了,再加上两个孩子,负担会更重,而且养五个孩子还是勉强的。

师:她说养五个孩子已经很困难了,你们觉得她说得有道理吗?哪个自然段的描写告诉我们他们养五个孩子很困难?

生: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师:你们赶快找找,哪些词语看出他们养活五个孩子很困难?

······

师:托尔斯泰不愧为文学大师。在课文一开始就通过描写告诉我们,桑娜一家是穷人,想到生活如此的贫穷,桑娜怎能不担忧呢?希望大家把这种担忧读出来——

生齐读: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在对课文的理解不断加深后,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好。学生读出了自己对穷人桑娜的担忧和同情,读出了自己的理解。

三、情感在品味语言中升华

如果说有理解的读是让学生得“意”的话,那么关注语言特色读出情感的读则是得“味”的读。相比之下,得“味”的读应该在我们的课堂上广泛应用。这样的读不但能让学生品得文章的真味,更能让学生在读中积累有特色的语言,从而为自己的写作奠基。衢州毛芳芳老师教学《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在引导学生理解“每一”、感受排比句表达的强烈情感时,采用的是带领学生不断品读语言特色再练读的方法。如此,学生既读出了“味道”,又积累了语言。

师生合作读:

师:每一处沙滩——生读:所有的沙滩,

师:每一片耕地——生读:所有的耕地,

师:每一座山脉——生读:所有的山脉,

师:每一条河流一—生读:所有的河流,

师: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生读:所有闪闪发光的松针,

师:每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生读:所有嗡嗡鸣叫的昆虫,

齐:还有那浓密丛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

师:你的眼前出现神圣的土地了吗?

再指名学生读: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每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还有那浓密丛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

师:这“每一……每一”的句子排在一起,叫——

生:排比句。

师:读这样的句子要注意轻重快慢的变化。谁再来试试?(先指名读,再师范读,生齐读)

师:你感受到这样写的好处吗?

生:这样写有层层推进的感觉。

师:对!用排比的句式写可以层层推进,加强语势。这是演讲稿经常采用的写作方法。我们再来读一读——(生齐读)

毛老师着眼于品读演讲稿文体语言的特点,在练习朗读中让学生感受排比的表达效果。学生在课文例子的直观感受中,读到了语言的“真味”,读出了“层层推进、加强语势”。在稍后教师安排的练笔中,学生对语言的习得得到了充分体现。

四、语感在教师投入中飞跃

两天11节课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极富艺术和实效的朗读莫过于教师投入其中的朗读。这些优秀教师主要以如下两种形式参与学生的朗读:一种是教师创设情境的铺垫引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促进了学生语感的提升;另一种是教师直接示范朗读部分文句,这样学生就得到了高水准的朗读定位,加之学了课文之后朗读已具坚实的基础,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自然能实现质的飞跃。这样的例子几乎每堂课都有,如嘉兴祝贵耀老师教学的《青山不老》,在练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一句时,就加入了教师的铺垫引读,起到了良好的助读效果。

师:15年来,和他一起来的七位老人中的五位,还有和他相依为命的老伴相继离世,他坚持着!读——(生读这一句)

师:15年来,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坚持不走!读——(生又读这一句)

师:15年,五千多个日日夜夜,3700多亩大呀,150多个北海小学啊!读——(生再读这一句)

祝老师一次次煽情的铺垫,把学生朗读的情感一步步推向高潮,而随着学生感悟的一步步加深,朗读变得越来越发自肺腑,越来越震撼人心。这样的朗读对提高学生语感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指导朗读的有效策略 篇2

课题名称 小学高年级朗读指导的有效策略

课题负责人(职称职务)王广文(中小学一级)计划完成时间 2012年3月——2012年12月 通讯地址及电话尚庄小学(***)

一、研究课题名称:小学高年级朗读指导的有效策略

二、研究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明确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如何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完成这一目标,是每个语文教师的必修课题。俗话说:“功夫靠练,文章靠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最常用的基本方法,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阅读鉴赏能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笔者认为朗读是最有效的方式。

2.课题研究的意义 ⑴理论意义:

高年级朗读教学直接影响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影响到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应重视并切实加强朗读指导有效性的研究,注重高年级朗读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语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⑵实际意义: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教师的基本素质和业务水平相对来说落后于同类型的小学,尤其是与镇市内同类型学校相比有天生的不足,学生素质偏差。面对现状,农村学生的朗读水平现状却太不尽人意,学生唱读、拖音读、停顿读、错读等现象都存在,还受方言、家长不重视读等因素的影响。造成高年级朗读教学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对朗读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第一,不少教师忽视朗读训练或者虽然重视,但是没有有效的指导,学生朗读水平没有得到发展;第二,课堂教学容量大,不少教师担心朗读训练耽误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以讲代读;第三,课外布置的朗读训练任务得不到很好的落实。

三、课题研究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课题组成员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大量语文高年级朗读教学方面的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整理,我们认为,高年级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古人早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语文教育专家对加强高年级朗读教学发表了许多讲话和文章。俞平伯先生在论及诗词的阅读和欣赏时,认为“目治”,即一般的阅读,仅能达到“泛览”水平;只有“耳治”,即朗诵或吟哦,才能深入地理解作者的真意。朱自清先生在《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有关朗读教学的研究也不少,但如何指导高年级朗读教学的研究方面,还有所欠缺。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有必要了解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采用相对的对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调查学生阅读课上是否爱朗读、乐于朗读。

(2)研究出能促进学生朗读兴趣的方法措施。

2、了解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问题存在的原因,初步拟订出有针对性的设计训练方案。

(1)调查各学段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2)分析学生朗读存在问题的原因。

(3)针对问题及原因拟订各学段训练方案。

3、实施朗读技巧的训练方法和策略,并用所取得的成果与预期目标进行对比研究,及时修改方案得出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和方法、并进行推广。

(1)针对不同学段确定各学段朗读训练达到的目标。

(2)实施朗读训练方案。

①、教师在教学中,采用“读字、读词、读句、读段”的方法指导朗读,在准确领会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坚持朗读训练的整体性、层次性和实效性。

②、恰当运用语音技巧。发音要正确、清楚,轻重缓急和停顿要准确、合理,语气语调要恰当。

③、注重训练方式的多样性,反复进行训练。

④、在朗读训练过程中,引领学生创新朗读评价机制。

(3)调查训练效果,与即定目标形成对比,及时修正训练内容和措施方法。

(4)形成科学有效的朗读训练策略体系,并进行推广。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在学生、家长中开展关于朗读兴趣、朗读习惯、朗读方法的调查问卷,分析学生朗读的现状以及学生的学情、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为针对性地开展朗读能力训练研究打好基础。

2、文献法: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朗读训练的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收集、整理、比较和归纳,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筛选有效经验,运用于本课题研究。

3、个案观察法:选择一些典型学生,对个体进行跟踪分析,建立个人档案,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分析,跟踪观察学生个体变化。

4、经验总结法:总结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创新。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在实践研究中有效指导农村学生朗读的成功经验,形成研究报告和论文。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2年3月—2012年5月):确定我校研究的课题内容,构思、规划、制订课题方案,部署研究内容及各阶段的实施要点,组建课题组织机构,建立课题管理制度,组织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相关理论学习。

2、实施阶段(2012年6月—2012年9月):学生朗读现状调查和朗读能力测量。了解农村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教师、学生进行访谈、问卷,深入了解学生个体问题存在的成因。全体课题组成员根据成因探讨研究对策方案。实施训练方案,并在实施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科学有效的朗读训练策略体系并进行推广。

3、总结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2月)

整理研究材料和数据,完成课题报告和论文的撰写,做好课题结题工 作。

七、研究资料准备情况

1、硬件环境:我校具有完善的录音、多媒体器材,这为朗读能力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

2、人文环境:我校展开了有效地推普活动,学校具有浓浓的“普通话气息”,这为农村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语言环境。

3、经费的充足保证:课题研究的经费按照课题需要,均在校长统一安排下,保证需要,用到实处,能在课题经费上给予充分的保证。

目前我校的课题组成员都是年轻人,主持人王广文,本科学历,参与过课题的研究并取得成果。其他五名教师都是素质较高且责任心较强的小学教师,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得心应手,对实验研究的课后反思能力较强,具备完成教科研任务的能力。

总之,对这项课题,学校将在时间、经费、激励机制、组织等多方面予以保障,在区教研室的指导下,确保课题能出成果,出好果,争取圆满结题。

八、课题组成员分工

王广文:总指挥,协调各成员事宜,制定活动的制度,方案,措施。做最后的总结工作并总结推广课题的成功经验。

陈现虎:负责收集有效指导高年级学生朗读的相关资料,整理、分析、实验、反思,撰写论文,并总结有效指导高年级学生朗读的策略、技巧及创新评价机制。

孔令磊、周燕:负责收集有效指导中年级学生朗读的相关资料,整 理、分析、实验、反思,撰写论文,并总结有效指导中年级学生朗读的策略、技巧及创新评价机制。

小学语文有效朗读指导“三策略” 篇3

一、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是阅读的基础,教学中依据教材对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需要讲究方法与针对性的组织训练。在分析课文的基础上,由学生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品味,在分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的去朗读课文,加强语感的训练。在指导朗读过程中,结合每篇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特别是课文的重点段中准确的词语、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很好的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例如,《夹竹桃》一文第四自然段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说的夹竹桃的“韧性可贵”,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韧性”一词,充分进行自读自悟、圈点批注。在接下来的师生讨论交流中,引导学生抓住“又开出一朵”“又长出一嘟噜”“看不出”“也看不出”“无日不迎风吐艳”“无不奉陪”等词句,指导他们理解句子中这些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这些词语重读,读出感情来,感受到无论是气候的变化,还是季节的更替,唯有夹竹桃始终花开不败。当学生感受到了夹竹桃的花期之长,没有任何一种季节性的花朵能与之相比的时候,也就自然能够理解作者为什么说夹竹桃“韧性可贵”了。

当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比较困难的,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十分重要,比如停顿、轻重、语气等在朗读中要如何随着表达的需要而变化,从而提高朗读的表现力,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在指导时,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指导读到位、准确发音,注意变音。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能生动地再现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是朗读教学中的基本要求。

2.指导朗读流利,感受节奏。流利地读,是要把句子读完整,不读断句;要读出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间歇;要读得连贯流畅,速度适中。

二、利用媒体,优化朗读

文本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和朗读训练提供了材料。可试用配乐朗读。配乐朗读,就是利用电教媒体播放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在乐声中声情并茂地朗读的一种教学方法。

例如,《小池塘》一课,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小池塘的无限喜爱和赞美之情。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这一情感,我剪辑了一段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的曲子。先让学生听一遍音乐,接着,我启发学生说说应如何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学生由于受到了音乐的感染,情感有了强烈的共鸣,便纷纷回答:应用惊喜、赞美的语气读。又如,在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时,可以给学生配上《春江花月夜》这一首曲子给学生营造氛围。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感受作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利用配乐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以很快的速度投入到文本对话中去,从而优化学生的朗读。

其实,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诗歌,这些诗歌是训练学生语感的极佳材料。因为古诗虽然短小精悍,但意蕴丰富,表达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而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所以在让学生朗读时,用音乐进行营造诗的意境很有作用,也有利于学生在朗读中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

三、激励评价,促进朗读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是很重要的,因为对学生肯定性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优化朗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评价语言的设计十分重要,教师要用语言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激励,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朗读。

1.情景式评价语。情景式评价语就是指结合课文语境对学生朗读作出反馈的评价语。例如,在教学《第一场雪》的第一课时,当学生第一次初读以后,可以这样设计情境式评价语:“雪大不大?请同学们再读一读。”当学生第二次再去读时,果然读出大雪纷飞的感觉。

2.修辞式评价语。修辞式评价语就是对学生的朗读结果进行一定的修辞,从而达到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激励的目的。例如,当学生对一篇课文中的某一个句子读得很深情的时候,可以用这样的评价语:“你读得真感人,老师也被感动了,相信同学们也被你感动了。真好。”这样的评价看似随手拈来,效果却非常好。

指导朗读的有效策略 篇4

一、诗歌朗读,加强理解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可能无法透彻地理解古诗词中的深层含义,而诗词歌赋又是最讲究押韵的,让学生有效地重复朗读古诗词和诗歌,不仅可以培养语感,还可以帮助理解。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时,教师就让学生们在课前预习的时候和上课时间分别进行了多次的朗读。诗歌类一般比较短,而且还很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学生并不感到烦躁。在课上的朗读环节结束后,教师向学生们提了好几个问题,这些问题本来是等到诗歌讲解完之后再问的,但是为了检验朗读的效果,教师就提前向学生们发起了提问,而学生们的表现也出人意料。多遍的朗读效果是很明显的,有一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内容基本上可以答对一些简单的问题,和之前的诗词学习相比较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教师讲解完具体的内容之后,让学生们又朗读了几遍这两首诗,然后让他们来尝试背诵其中的一首。让教师没有想到的是,在经过多次朗诵以及教师对诗歌的讲解之后,有的学生竟然能将两首诗完整地背下来,看来朗读对于语感的培养和对诗歌的记忆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随后教师又提了几个有难度的问题,学生们也都回答了上来,让人感到很欣慰。在今后的诗歌教学中,教师会继续使用朗读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们培养语感,帮助他们理解一些晦涩难懂的诗词和古文言文,让他们觉得语文学习原来可以这么简单,进而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故事朗读,体会情感

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课本中多是语言简单、生动易懂的文章。这里面最多的就是故事类的文章了,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可以让他们学会一些道理。通过多遍朗读这些故事类文章,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作者的感情,和文章中的主人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学习五年级下册《司马迁发奋写<史记>》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司马迁内心情感的变化,教师可让学生们课下预习时将课文朗读三遍。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完之后,学生们对文章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上课时,教师对司马迁本人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以帮助学生们进一步理解。介绍完毕,教师又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朗读了一遍这篇课文,随后找几名同学说说自己对这篇文章和对司马迁的理解。在经过了几遍朗诵之后,学生们的理解很深刻,有的说司马迁身处逆境而发愤图强值得我们学习,有的说司马迁能写出《史记》这样的巨著也在于他自身的积累,还有的说自己以后也要像司马迁一样做一个名垂青史的伟人。通过朗读,学生能够达到与作者感情的共鸣。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朗读对课文内容获得感知,可使他们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叙述等,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共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言的感受能力,培养了语感。

三、科普朗读,引发思考

学生正处于求知的重要阶段,理解神奇的大自然对他们来说是一件有趣又略显枯燥的事情。通过朗诵科普类文章,可以深层次地引发学生的思考。如在学习《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篇文章时,教师做了一个实验。上课时先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学生默读课文,另一组学生朗读课文,然后就开始初步的问答环节,看每组学生的掌握程度有什么不同。这样,会感觉到朗读课文的学生比默读的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结构把握得更好。接着进行第二遍阅读,默读的那一组学生继续默读,朗读的学生继续朗读,第二遍结束后再进行问答。这一次就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朗读组的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思考比默读组的要好很多。在朗读的同时,他们注意力更加集中,对问题的思考更加专注,而默读的学生由于对文章不感兴趣等种种原因,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对文章的思考自然大打折扣。另外,朗读组的学生思考则更深入一点,他们会问出一些文章之外的问题,如地球还有没有其他孪生“兄弟”,火星什么时候可以住,很久很久以前火星上是不是也有恐龙等。通过这节课的比较,可以看出朗读课文可以增加学生思维的宽度和广度。朗读不只是一种读书方式,更是引导学生思考的导师。朗读的时候,学生会想到各种各样的发散的问题,这正是它带来的出其不意的效果。因此,学生只有多朗读、多思考,才能学到超越课本之外的知识。

四、结束语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只有将诗歌朗读、加强理解,故事朗读、体会情感,科普朗读、引发思考这三点有机结合起来,贯穿始终,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本质回归。

摘要:教师以苏教版语文教学为例,结合教学实践,从诗歌朗读,加强理解;故事朗读,体会情感;科普朗读,引发思考三方面,研究基于文本类型的有效朗读指导策略,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诗歌,故事,朗读

参考文献

[1]孙阳.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3(09).

如何指导小学生有效朗读 篇5

作者姓名:栗亚莉

工作单位:昆明市西山区棕树营小学 联系电话:*** 【文章摘要】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进行语文训练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内容的感知和理解,情感的感悟和表达,意蕴的品位和赏析,语言的运用和积累,都是以读为重要手段。要保证语言文字训练到位,务必以读为本,充分发挥读的多重功能。本文结合相关理论和教学实践主要阐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小学生朗读存在的弊端和原因分析以及如何有效指导小学生朗读的问题。

【关键词】 小学生 朗读 有效 指导

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进行语文训练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内容的感知和理解,情感的感悟和表达,意蕴的品位和赏析,语言的运用和积累,都是以读为重要手段。要保证语言文字训练到位,务必以读为本,充分发挥读的多重功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年段朗读的要求都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因此,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反思小学生朗读存在的弊端和原因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和听课时我发现小学生在朗读时存在着一 些弊病,比较常见的有:朗读时“多字、漏字”;朗读时“唱读”;读破句; “一字一顿”,速度过慢;速度过快,无法品味;轻重不分,过于平淡„„针对朗读时存在的种种弊病,我试图进行了反思,发现我们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时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重讲轻读,重问轻读

多年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太多,问的太多,课堂上唯恐学生不懂。拿到一篇课文,教师就用提问的方式进行逐字逐句地理解和分析,提问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满足疏通课文情节的需要。课文分析完了课也上完了。由于问题过于琐碎,就导致了无意义的满堂问,满堂灌。这样,学生课堂上就没有时间去读书,对于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教材包蕴的丰富知识和情感,就无法亲自去品味感受,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目的不明,要求不清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很多老师已经开始重视朗读训练,但有的由于对朗读教学的目的不明,对各年级朗读教学的要求不清,所以课堂上设计的一些朗读只是随意性的“滥读”。例如我看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教师在上《望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一文中“我”与小外甥“对诗”时的片段,师: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人们吟诵的对象,古往今来,许多诗人 留下了不少佳作,“我”和小外甥对诗了呢,请大家自己练习,把这部分内容读好。

(生自由练读)

师:读好了吗?同桌练习对一对诗。(同桌练习)

师:哪一桌愿意试一试?

(一桌学生读,做到正确、流利,但是对诗的感觉没有读出来,“我” 与小外甥的性格特点也没有表现出来)

师:读的不错,还有哪一桌也来试一试?(又一桌读)

师:还有想读的举手!(学生很踊跃)男生扮演“我”,女生扮演小外甥,我们都来对一对诗。

(看起来,男生女生读的整齐划一,铿锵有力,但是既没有读出诗句的韵味,更没有读出人物的特点。)

师:读的真好,一二两组扮演“我”,三四两组扮演小外甥,再对一次!

(全班被分成两大组,再次对诗)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看起来在指导学生朗读,但缺少的恰恰是指导,教师仅仅是在布置任务,至于怎样读,读到什么程度,没有明确的要求,没有合理的建议,没有巧妙的点拨,没有必要的示范,有的只是反复地读,机械地重复。在我听到的一些课中,有的老师仅仅把朗读当成装饰品点缀一下,或为了老师的提问而读,仿佛不读一下,提问就不能体现启发性;或是预定的教学内容已讲完,可还没有下课,为了凑时间而毫无目的地读„„同时,有不少教师对各年级朗读教学的要求不清,教学中往往要求偏高或偏低的现象,很难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3.评价欠妥,导向不当。

在上述的案例中,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指导,也没有组织学生就朗读情况进行自评或是互评,教师自己也只做了两次评价:“读得不错!”“读得很好!”“不错”、“很好”这样笼统模糊的评价,给了学生错误的导向:声音大了就是好,朗读整齐就不错,才有了后来读得“整齐划一,铿锵有力”。可是,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仅要给予真实、具体的评价,让学生真正指导好在何处,不好在哪里;而且要通过提示性的评价,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激发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实现心灵和情感共鸣。

4.指导无方,效率不高。

朗读的方式和方法,是与语言的情境和情感密切相关的,不管是什么样的课文,朗读指导中都要考虑语言所描述的情景,所表达的情感。仍然是上面的案例,执教着似乎就没有考虑语言情境,也没有考虑语言情感。《望月》中的“我”是一位中年人,而小外甥还是个活泼可爱、富于幻想的孩子,念诗的语气语调当然不会相同,二人在对诗过程中的表现也不会相同,要如何表现呢,这些内容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根本不适合许多人一起读。而老师却一次安排男女生对诗,一次将全班分成两个大组对诗,结果虽然读得“整齐划

一、铿锵有力”,但却失去了诗歌的韵味。

二.有效指导小学生朗读的几点方法

既然小学生的朗读指导存在这些问题,教师就应该结合朗读训练的基本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从而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使朗读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真正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如何有效指导小学生朗读呢?我觉得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一)引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

1.创设一个自由、轻松、能够展现自我、能够与同伴们交流的空间。

进入课改后,我深深地体会到,让孩子们有兴趣地去学习,要比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重要得多。朗读也是这样,在本学期,我充分利用课后的五篇文章,抓住点滴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地大声地读,读完了再找自己的好朋友去读。刚开始,孩子们有点不知所措,但渐渐地,他们都能很主动地去找学习伙伴读书了,有的读着读着,还会不知不觉地摇头晃脑!这时候,我就积极地鼓励他们,告诉他们读书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孩子们的兴趣也浓厚起来,读书时都想把故事读得更生动些。

2.把握利用教材,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音乐美。

低年级语文教材中,诗歌、童话等体裁的课文有着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回环的音韵、错落的节奏,它们都是培养儿童语感的极好材料。教师不仅要留意发现其中的音乐性,而且还要善于引导学生 通过朗读来感受、欣赏、认识语言的音乐美。如《雨点》《鲜花和星星》《大海睡了》等短韵文,写得优美动听、富有情趣。在教学中,都可以创设情境,朗读时,配上轻柔的音乐,指导孩子们反复吟诵,陶醉于诗的优美旋律和美妙的情境中。久而久之,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

(二)恰当发挥范读的作用

叶圣陶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淑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也就是说,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直接感受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读的多了,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等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转化成了自己的语言,古人所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然而,作为小学生,他们不会创造性的读,但他们的模仿力很强,他们的朗读大部分都是模仿老师的,因此,教师的范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十分有效。范读时机的选择也要恰当,不是学生初次接触文本就范读,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在什么时候范读依具体情况而定,可在学生遇到困难不能解决时范读,在学生要求范读时再范读,教师要做到语言准确,富有激情,表情到位,感情到位,真正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范读的内容:依具体情况而定,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内容可范读全文,为解决难点可范读一些重点句段,范读那些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语言鲜明生动的段落。范读时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找领悟快、朗读能力 强的学生范读。

(三)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

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读透,达到朗读要求和“以读代讲、以读促解”的目的,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但不能很枯燥地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可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的朗读形式很多,例如:

(1)齐读。这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朗读形式,要防止有的学生“充数”,次数不能过多,过多会降低学生的朗读兴趣。

(2)分小组读。小组全体成员参与,可分段接读,也可小组内自行组织朗读,教师做好“服务性”指导调控工作。

(3)引读。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读,有的地方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读,有的地方可以让学生接上老师读的内容,突出重点词句„„(4)分角色读文。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他们特别愿意走进文中的童话世界,让孩子扮演文中的角色读文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课前可布置学生制作一些简单的头饰,激发学生兴趣。

(5)表演朗读。即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这种朗读形式学生很喜欢,几遍“演读”,学生几乎可以背诵文章的某些段落。

(6)比赛朗读。采取打擂台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轮流上台赛读,赛读之前可由小组长组织小组内全体同学给予指导,达到 全员参与的目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7)配乐朗读。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

(8)想象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对已熟读的文章内容边想象边听课文,既可丰富学生想象力,又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9)展示朗读。借助“展示台”,让学生展示自己喜欢读的段篇,组织其他学生评价,教师注意要引导学生进行鼓励式评价。

一般来说,初读或者较难理解的课文及经典的句段,宜采用教师范读,学生仿读、自由读的方式;人物对话多的课文,宜采用分角色朗读;情感丰富的课文,宜采用引读法,以情传情„„此外,还可采用分组读、师生配读、组合读及默读、散读等;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还可以借助表演,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等,这都是“激趣”的一种重要手段。

当然,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时要根据课文的题材和体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恰当的方法,有效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四)注重朗读评议,以评促读

朗读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巧,要是朗读水平不断提高,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巧妙地点评来指导朗读。在朗读过程中,也要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朗读评议,组织学生之间互评,哪儿读得好,哪儿读得差,应该怎么读。评读不仅能提高朗读的质量,也为以后的朗读提供了规律性的朗读方法和技巧。对于那些学生体会得好、读得好、有独到见解的地方,不要吝啬赞扬。巧妙的运用“赞扬”的话语就是一种朗读的指导,是一种更为自然、更为巧妙的引导,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学习,效果更佳。例如当学生朗读《狼和小羊》狼的话时——狼很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说:“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在学生朗读后,我第一次点评:“这只狼比较温柔啊!”第二次点评:“你是一只善良的狼,虽然找碴了,却底气不足啊!”第三次点评:“你的表演能力真强,同学们,看,凶恶的狼来了。”这样使学生的“学”变得主动而有探索性。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强烈愿望。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的朗读上进行恰当的点评,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朗读效果。

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 语文教学的最基础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读的能力,通过读文本理解所包含的内涵,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因文而异,采取不同朗读方式,不同的方法,有效指导学生朗读,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主要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叶圣陶 《素质教育与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 3.凤凰语文网

小学朗读指导的有效教学 篇6

关键词:朗读指导;氛围;兴趣;方法;评价;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2-170-01

一、创设多种有趣的朗读氛围,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适时运用电化手段,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在教学《烟台的海》一课中描写冬天的海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海浪汹涌的壮观景象,我让学生观看描写海浪的那段录像片段。有声有色的画面,使学生获得了具体直观的视觉体验,学生很快进入了意境,从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自己内心的体会,读出烟台冬天海的凝重而壮观的景象。

2、精心创设语言意境,调动学生的朗读情绪

准确生动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能吸引、打动学生,调动学生的朗读情绪。在教学《大江保卫战》描写人民子弟兵奋不顾身保卫大堤的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子弟兵为了保住大堤,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他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为了行走快捷,索性……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也……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同学们,捧起书来,让我们用感情的朗读再现他们的英勇行为吧!”富有激情的语言感染,调动了学生朗读的欲望和热情。

二、重视教师示范朗读,诱发学生的朗读情感

哲学家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以科学的指导和示范的影响,其中范读就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相当的影响力。老师如能经常地给学生以正确的、动情的范读,就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读书的兴趣和朗读的能力。

教师范读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指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时的范读。教师这时范读,能激起学生对课文的浓烈兴趣。叶圣陶先生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染,进入课文意境,例如:学生听教师范读《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许多学生都被肖邦的爱国热情所感动,对他的英年早逝流露出痛惜之情,这样通过教师的范读,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二是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中的范读。教师这时的范读,一般是对文章的关键语句、重点段落感情较强烈的地方进行范读。目的是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及文章的中心。例如在引导学生理解《船长》中哈尔威船长组织船员救援乘客时的一段对话,这段对话感情色彩强烈,教师进行了饱含感情的范读,这对学生体会哈尔威船长一生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品质提供了感性的理解。随后学生在自读时便能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文本中,读得字字千钧凝重,句句铿锵有力。

三、鼓励学生自主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方法

“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句子含义,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里“感悟”、“理解”的前提是朗读。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正是强调了读对理解的特殊意义。但我们在阅读中仍存在这样的误区,重讲轻读。有些老师认为只有把课文的内容分析通透,学生才能理解,才算完成教学任务,朗读则是安排课前进行;即使是课堂上的朗读,很多时候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或者是学生在教师的预设下泛泛的读,真正留给学生在课堂练习的时间较少,忽视了朗读对理解的作用。我们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反复朗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例如《大江保卫战》一文描写98年夏天,人民子弟兵抗洪救灾的动人场面。文中分别描述了“大堤抢险”、“铁汉本色”、“勇救群众”三个场面,叙事生动感人。在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为本,采取个人读,小组读,齐读,表情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自读自练,品味领悟,读出真情:通过学生的齐读“大堤抢险”,读出人民子弟兵的英勇无畏;通过学生个体的自读、品读,再现黄晓文的铮铮“铁汉本色”;通过学生分角色的动情朗读,表现出“勇救群众”中军民的鱼水深情……通过朗读,学生体会到了人民子弟兵在洪水巨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四、发挥评价激励作用,树立学生的朗读信心

教师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评价主体,其评价具有不可怀疑的权威性。但是,正是由于这种绝对主体的权威性,使得学生在体会语言文字,进行感悟朗读时,失去了自我。依据教师的理解去理解,用教师的感受去朗读。新课堂强调"以学生为本"。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在朗读训练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性格特点及学习基础。在评价中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师鼓励性的评价,会激起学生再次朗读的愿望,建立朗读的自信。学生感悟的角度不同,对朗读的处理也各有千秋。我们在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感受。

浅谈低年级朗读教学的有效指导 篇7

一、朗读的要求要明确

朗读是学习语言的的重要途径,也是学好语言的前提。低年级学生对“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要求的认识非常模糊,对此,笔者将朗读的要求分为几层。第一层:不加字,不落字,能把课文读下来。第二层:能流畅、准确地朗读。第三层:带着感情朗读。第四层:能读明白课文表达的意思。并把这四层要求写在彩色的卡纸上,按上楼梯的形式张贴在黑板上。学生每天读课文时,可以结合朗读要求逐层提升。在巡回指导中,用“你到了第几层”的问题,了解不同的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对个别课文,也可以制定不同的要求。如《画风》《最大的“书”》,整篇课文以对话贯穿始终,课文的理解就是对人物对话的把握,对此,笔者把要求学生“读好人物对话”、“读准关键词语”的条卡张贴在黑板上,学生读课文时,目标明确、内容把握到位。

二、朗读要创设情境

为了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针对课文表现力的不同,笔者把朗读情境的设计分为三个方面。

1.唤起经验,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如,在教学《我为你骄傲》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体会作者心理变化的情绪,笔者不仅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理解人物感情,而且引导学生深化自身不同心理变化期的情感体验:“你感到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假若你是这个小男孩,你该怎么做?”拉近文本与学生情感的距离。学生的体验被唤起,读文更动情。

2.巧设问题,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如,教学《爱迪生救妈妈》一课时,可设计问题“爱迪生是怎样救妈妈的?快到课文里找一找”,激发学生探究读文的兴趣。

3.再现场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如,在教学《恐龙的灭绝》一文时,笔者通过多媒体把学生带入亿万年前的远古时代。在这种氛围下,学生表现的欲望被唤起,读文时声情并茂,对文意的理解也到位。

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对文中的关键句段领读、范读,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三、朗读要抓关键词句

积累语言是学习语文最基础、重要的要求,语言的储备需要“读”来实现。教材中选用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为朗读教学构建了良好的平台。如,学习《数星星的孩子》一文时,笔者告诉学生:读哪些词语时语气要重,哪些该缓慢。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学生知道了哪些词句表现了张衡做事耐心、认真,不同的语气所表达的情感强弱也有所不同。

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对文意的表达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品读。久而久之,课文中的字词句段篇就会源源不断地进入其大脑,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语言。

四、朗读要注重语感

学生通过朗读,能够习得语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了解,这是其他教学方法难以达到的。我国的语言文字具有音高、音低、音长、音短的变化特点,又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言美感,通过朗读,能传情达意,体会到语言文字意境的高妙。“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如,《画风》中,赵小艺的一句“我能!”怎样才能读出自信;《数星星的孩子》中奶奶的“傻孩子……”怎样才能读出奶奶的慈爱,只有反复体味、练习、比较,每个字所蕴含的意义和情味才会与学生的理解搭上桥,他们通过朗读才能闻得到花香,听得见鸟鸣。

五、朗读要丰富形式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丰富的朗读形式有助于朗读兴趣的培养。如,朗读“你过来”这个句子,有很多种方法,可以用高兴的语气、伤心的语气及着急的语气等,分别表达着不同的含义。通过同桌对读、接龙读、男女pk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学生们知道了在什么时候该采用什么样的语气,不同的读法能表达出内心不同的情感。在平时的早读训练中,同一个句子,笔者也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朗读,体会不同的感情。通过反复让学生读、说、理解,他们的朗读情绪高涨,对每篇课文都能细细体味,诵读理解。

摘要:<正>朗读是一种欣赏,是一种感悟———这是电视连续剧《少年花季》中一位老师对学生说的话。它道出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朗读的基本要求。本学年,笔者对低年级朗读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下面,就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高效朗读指导策略 篇8

理解文本法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因理解表面化,没有透彻地把握作者的心境和作品所蕴含的情感, 使朗读索然无味,流于形式。

【案例】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巨人的花园》教学片段

(出示句子:他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巨人裹着毯子,还瑟瑟发抖。他想:“今年的春天为什么这么冷,这么荒凉呀……”

“噢!是这么回事呀!”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师:你觉得巨人说这些话时带着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到?

生1:我认为巨人说第一句时,他非常恼火,因为巨人让孩子们滚出花园。(特意强调了“滚”字。)

师:假如你就是文中的巨人,请你带上生气的语气读一读。

(该生重读了“谁”“滚”字)

师:读出点感觉了,若能带上生气的表情会更逼真。谁再来读一读?

(生2读。该生眉头紧锁,瞪大了眼睛,语气中伴着一腔怒火。)

师:你的朗读让我仿佛看到了巨人两眼瞪得圆圆的,在气急败坏地驱赶着可爱的孩子们。请大家接着谈另外两句。

生3:巨人说第二句时,他很吃惊,春天来了花园应该百花争艳,但他的花园还这么冷,这么荒凉。(该生把两个“这么”说得又重又长。)

师:把“这么”读得比较夸张,读出了巨人内心的纳闷。

生4:第三句我觉得巨人好像突然间明白了什么,他说“噢”,懂得了是怎么回事。(该生在说“噢”时点着头,配以适当的手 势和表情 ,读得有声 有色。)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有味道,请大家像他们那样绘声绘色地读给同桌听一听。

教师没有刻意灌输给学生哪些词要重读,哪些词要读得长一些,而是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借助表情、动作等将文字符号形象化,结合自己的理解重读关键词,读出自己的个性化见解。

品味标点法

标点符号是停顿的书面标志。不同的标点符号应读出不同的停顿,同样的标点在不同的语境中读法亦有差异。

【案例】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穷人》教学片段

(出示句子: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 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师:谁来试着读出桑娜内心由紧张、恐惧到坚定的变化?

(一生读得声音响亮,语气平和。)

师:此时的桑娜害怕被丈夫斥责,但又感觉有责任抚养两个孤儿,内心充满纠结的她会如此轻松吗?大家可能已经发现了本段运用了很多问号、省略号。想一想,它们有何作用?试着带上你的理解再来读一读。

生1:(用慢一些、思索的语气读)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

生2:(用质问的语气读)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师:刚才两位同学对问号揣摩得很细腻,模拟得很逼真。那么文中的省略号怎样读好呢?

生3:(用时断时续的语气读)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 还没来!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师:的确,标点符号也能很好地表情达意。接下来我们像刚才的同学那样一起读。齐读———

词组朗读存在的问题和指导策略 篇9

教《雪儿》一课时, 我出示了一组词:明媚的春光、美丽的弧线、艰难险阻、飘飘悠悠、千山万水、轻轻捧起、十分快慰。学生读得太快, 没有节奏, 词组特有的韵味 (即情感) 不能体现。

所以, 我决定调整教学步骤, 重点指导学生的词组朗读。我首先设法调动学生的一切感官去理解词组的内涵, 比如“明媚的春光”, 让学生想象春天的景物特点和人在此中的心境;“轻轻捧起”让学生动作演示, 谈自己的感受。接着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读, 并进行适当的指导。学生对词组的朗读, 经过老师的指点和自己的领悟, 渐渐地读得有声有色了。最后, 我让学生读文中包含这些词组的句子, 并让学生自己用这些词组说话, 注意词组包含的丰富情感。在学生朗读好词组后, 我让学生分节朗读课文。我明显感觉到朗读词组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学生开始注意句子中一些词组蕴含的情感, 整篇课文的朗读有了明显的起色。

由此, 我想到我们的课堂关于词的教学存在的倾向性问题:重认读, 重意思理解, 轻感情朗读。

语文教材在低年级很重视词串及词组的感情朗读, 我还听过专门的词串教学的公开课, 但具体到每个老师每节课, 情况可能是不能让人乐观的, 至多也就是在识字教学这类内容时教师才关注, 才组织所谓的感情朗读。中高年级除了一些公开课偶尔有老师会运用这种教学手段外, 平时几乎无人问津。

维果斯基说过:“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 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机勃勃的细胞。”中高年级老师大多重视对词组的认读、意思的理解, 忽视对词组的感情朗读, 词组在进入学生意识时没有带上鲜明的情绪色彩, 学生没能在头脑中真正建立词组的概念。这样的词语是缺少活力的, 就像是生机勃勃的小树上一片枯萎的树叶。因此, 中高年级语文老师一个重要的任务, 就是带领学生进入词语的感情世界, 跟学生一起在“汉语的世界里体味酸甜苦辣”, 让词语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活水源头。

指导学生朗读词组, 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重视教师自身对词语朗读的引领作用

在一节公开课上, 一位老师执教五年级课文《黄鹤楼送别》。执教老师在大屏幕上出示了十个词语: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俯临长江、飞檐凌空、依依惜别、浩浩荡荡、按捺不住、脍炙人口。让同学们自由读这十个词语, 并指名读, 纠正学生读音错误。

学生准确认读词语后, 执教老师提出:读词语还要读出词语的味道, 老师和大家合作读, 老师读左边的, 同学们都右边的, 你可以根据对词语的理解, 加上适当的表情或者动作。

于是, 我们欣赏到了一段由教师的引领而产生的美妙“对话”:

老师一个韵味十足的“烟雾迷蒙”, 带出学生意味深长的“繁花似锦”, 教师柔情万千的“杨柳依依”, 又带出学生遐想无限的“沙鸥点点”, 一个急转直下的“俯临长江”, 带出气势磅礴的“飞檐凌空”, 一个饱含深情的“依依惜别”, 又让学生流出无尽怅惘的“浩浩荡荡”…… 听师生读词语, 像是听两位诗人在对话, 彼此倾诉, 一唱一和, 有滋有味, 余音袅袅。

老师有板有眼、深情并茂地朗读引领, 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味道”——词语的情感, 也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读出了词组的情, 读出了词组的味。

二、要重视文本对词语朗读的启悟作用

教学《麋鹿》最后一节:“从此, 麋鹿结束了它们大半个世纪在海外漂泊不定、颠沛流离的生涯, 开始了回归故土、回归自然的新生活。”学到这里, 学生已经对麋鹿沧桑的过去和幸福的今天有了清晰的了解。为了读好“漂泊不定、颠沛流离、回归故土、回归自然”这几个词, 我让学生再回到课文前面找一找, 从哪里可以看出麋鹿曾经“漂泊不定、颠沛流离”。学生自然就会根据课文5~7小节相关的内容, 结合自己的感受进行交流, 等到群情激愤的时候, 让他们来读这两个词语, 学生就能通过深情地朗读演绎他们对麋鹿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呐喊。因势利导, 在指导“回归故土、回归自然”词语的朗读时, 学生会结合课文第1节和第7节的内容, 突出两个“回归”, 读出对麋鹿美好幸福的今天的欣慰和祝福之情。最后让学生对比前后两组词读, 学生把保护野生动物、与它们共享美好生活的感情宣泄得淋漓尽致。

三、要重视生活体验对词语朗读的激发作用

教学《海底世界》时, 课文第2小节有一句话:“那么, 海底是否一点儿声音都没有呢?也不是。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只是我们听不到而已。”在学习“窃窃私语”时, 我先用课件模拟课文中出现的声音, 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 说说听到谁的声音, 再让学生自己模拟发出海底世界的各种声音。这样学生对“窃窃私语”有了初步的感受。然后, 让学生说说我们周围有哪些声音跟海底世界的声音是一样的, 必须仔细听或借助其他工具才能听到, 不能说明的可以直接模拟, 让其他的同学来听并猜测。最后让学生回顾生活中的一个情境, 用上“窃窃私语”说一句话, 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动作和神态等。这样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 充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 一步步加深对“窃窃私语”的理解。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读好“窃窃私语”这个词, 可谓是水到渠成。

“语文即生活”。让词语与学生的生活同构, “复活”词语的本真。学生通过生活体验理解并运用词语, 进而有感情地朗读词语, 在此基础上读好句子、课文, 是实在可行的学习方法。

浅谈如何进行课堂内的有效朗读指导 篇10

一、明确朗读目的

朗读是为了使学生感悟课文和解读课文, 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明确朗读的目的, 对朗读的每个环节都有清晰的认识, 并确定课文的朗读方法。比如, 教师要明确朗读是为了体会课文的含义, 还是激发学生的感情; 课文适合个别朗读还是集体朗读; 重点语句和段落如何加深学生的理解; 是否需要分角色朗读等。这些教师都要掌握, 并制定预案。只有这样, 在课堂朗读中才能熟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 帮助学生提高朗读能力, 进而理解课文的内涵。

二、教师进行有效范读

素质教育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朗读这一环节, 部分教师为了体现这一要求, 会安排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就进行自由朗读。这种方法看似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但学生连课文内容是什么都不清楚就开始朗读, 就难以深入体会课文的内涵。因此, 教师应在教学开始时, 进行有效的范读。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 他们的总结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还没有完全形成, 只有通过教师的范读才能使学生地入课文所要表达的意境。也只有通过教师的范读, 才能使学生体会到课文中的感情、朗读课文的技巧, 并营造良好的课堂情境。比如, 《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的教学, 由于地域的限制, 部分学生无法体会到课文中所表现的景色和意境。这时, 只有通过教师的范读和讲解, 才能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并对课文所表现出的各种景色、物产产生兴趣, 进而深入学习课文。而像《最后一头战象》一文, 则需要通过教师的范读, 才能使学生感受课文中传递出来的强烈情感。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 是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

三、教师进行有效指导

朗读要正确、流利、有感情。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和不同的学习重点, 进行相应的指导, 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一是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进行指导。课文中有散文、说明文、童话、记述文、寓言、诗歌等不同文体, 其所表达的感情、中心思想都不相同, 教师要进行不同的指导。如《林海》突出意境和情感, 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突出重音和感情表达, 从朗读节奏、语调等方面表现出作者的内心。二是根据不同重点进行指导。如低年级的课文首先要重视词语、生字的学习和理解, 教师要讲解时要突出发音、含义, 使学生读准、读懂, 并结合语句、停顿等指导学生进行试读, 再由学生分段朗读, 促使学生突破难点, 并找准朗读的感觉, 最终实现通读课文。三是重视朗读方法的指导。朗读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语感, 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 促进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和感情。在朗读的过程中, 教师要在朗读技巧上进行必要的示范指导, 教会学生如何处理重音、停顿、语气、节奏等, 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并掌握朗读技巧。

四、把朗读和思考结合起来

朗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掌握知识, 因此, 教师应避免让学生为了朗读而朗读, 而是应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在朗读课文前, 教师应向学生介绍课文的内容, 并合理设置问题, 使学生通过边朗读边思考来得出答案, 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 更全面和准确地掌握知识。同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 思考如何再现课文中描述的景象, 即再造想象。这样, 学生才能在朗读中充分发挥想象能力, 通过朗读再现课文中的意象。

五、重点朗读

每篇课文都有相应的重点段落, 对学生理解课文中心思想、学习写作手法、进行深入思考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指导学生对这些段落或语句进行重点朗读。教师可以先讲解段落或语句中的重点, 并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 再让学生朗读,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文。

六、科学评议

在学生朗读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敏锐地发现他们的不足, 在朗读完成后进行点评, 并给予适当鼓励, 指导学生逐步掌握朗读的技巧。同时, 教师要点评时要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 不能“一刀切”, 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在朗读中明确自身的优点和缺点, 实现学生的全面提升。

上一篇:金属表面处理下一篇:信息有效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