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语言训练

2024-05-29

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语言训练(精选8篇)

篇1: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语言训练

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语言训练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语言训练;综合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8―0094―01

当学生学完一篇课文,仍然存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时辞不达意的情况;学生仿写一篇作文,却无话可说,虽勉强写出,但语病较多。这些问题出在学生身上,但是问题的根源却在教师的教学上。究其原因,这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造成的。如何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这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思考的问题之一。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语言训练程序及训练方法。

一、为什么要加强学生语言训练

语言是思想的灵魂,又是人内心感情的自然流露;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和思想的载体。学生离开了语言,其思维和思想将无所依附,无所表达。教师在创设具体语言训练的教学情景中,通过引人入胜的名人成才故事,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提高学生对学好语文的思想认识,跟随名人成长的足迹,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教师要把学生的语言训练贯彻到每一堂课的始终,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师还要给学生创造训练语言的机会,加强指导,强化学生口语交流,倡导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教师只有把语文课上成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课,才能使学生的语言、思维和思想得到全面发展,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和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怎样上语言训练课

语言训练课的教学设计过程,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1.训练语言的专一性。教师要在教学中摒弃语文应试教育中的单纯、枯燥、重复的语言训练方式,其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要紧扣教学目的,训练的难易程度要以学生的接受程度为准,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因人而异设计内容,体现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层次性。教师教学要精讲多练,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还要面向全体学生,尽量让优秀学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2.训练语言的多样性。教师在教学语言训练内容的选择上,形式要多样,内容要丰富多彩。3.语言训练的递进性。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必须把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方法贯彻课堂始终。理解语言,教师主要指导学生通过字词句段篇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掌握作者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谋篇布局的基本规律,让学生打下积累和运用语言的基本功。运用语言,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促进学生将课文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掌握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语文读写的方法,让学生养成自觉地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习惯。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语言的方法,就提高了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就自然学会在不同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文字的方式,学会了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运用语言的方法。教师要在每一节课上,让学生在语言循环往复递进的训练过程中,使?W生学会语言,积累语言,巩固语言,运用语言,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以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1.加强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朗读既是学生理解语言,培养语感的手段,又是学生积累语言,培养作文能力的基础。学生读书时,口齿流利,熟读成诵,运用语言时自然就能脱口而出。背诵又是大量积累语言材料最有效的方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因此,学生要学好语言,必须在记忆上下功夫。2.重视语言复述训练。复述是学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又是学生把规范的书面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把消极语汇转化为积极语汇的有效手段。复述的形式,有学生简要概括地复述,改变人称、改变写作角度、改变文章体裁的创造性复述。教师在阅读课堂上,通过持之以恒的复述训练,丰富规范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3.抓好语言的比较训练。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比较,是学生理解语言,掌握语言的重要手段。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找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每句话中的中心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理解每个词的不同意思,去辨析词意,选择词意,理解文章中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再通过学生扩充、填充词句的训练,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总之,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滴水穿石。教师只要抓好学生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多积累语言材料,写作时多体会语言的表达技巧,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编辑:张慧敏

篇2: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语言训练

盐城市潘黄实验学校

徐国英

《语文课程标准》科学地阐明了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小学语文的特殊任务,是其他任何学科也代替不了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质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通过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讲过:“什么是训练呢?就是要使学生学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这话说得再明白不过了。老先生在这里讲的不是广义上的训练,而是有关于语文教学方面的“训练”,语文的核心问题是语言,语文训练归根结蒂就是语言训练。语言是工具,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如何把语言这个工具变成自己手里的工具,唯一的途径也就是训练。

学生是语言文字训练的主体。纵观当前的课堂教学实践,在课改理念的引领下,教师的语言训练意识比较强,但对怎样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还不得要领,具体体现在:课内不训练,课外训练,训练缺乏过程,训练形式化。作为小学语文老师,要精心挖掘语文因素,认真分析课文的语文因素,采用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的语言训练。

《晏子使楚》

师:晏子“故意笑了笑”这种笑是一种什么样的笑? 生:自嘲的笑。

师:还可以大胆地想象,晏子的表情会是什么样的笑? 生:(模仿笑)师:什么笑? 生:笑里藏刀的笑。

生:晏子这个笑指的是得意的笑。(得意地读)师:还有吗?

生:有点讥笑、嘲笑。(嘲笑地读)

师:刚才有同学说笑里藏刀,我觉得,楚王那个冷笑,那里面才可以说是藏了刀。晏子,他笑里究竟藏的是什么?

生:智慧„„

师:那叫智慧。哎!就是这故意地笑一笑,笑出了自信,笑出了幽默,笑出 1 了潇洒。请同学们按自己的体会好好的朗读。

师:你们的朗读告诉我们,就是这笑一笑,我们就能想象晏子的脾气、性格、骨气。让我们再次为晏子的这种智慧喝彩!

„„

一、朗读积累训练

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说:“一个语言片断被确定为训练点,呈现在学生面前,那是因为意思不易明白需要细加研究,或是写法对学生有可借鉴之处值得反复品味。无论哪一种情况,都需要多读。掌握阅读方法,积累语言材料,陶冶思想情操,三者的交汇点便是读,尤其是有感情地朗读” 会读、读懂,既是阅读教学的目标,又是进行语言训练的手段。课堂上要挤出时间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喜欢的速度去读。精彩的片断,尝试让学生去积累,并时常加以巩固使学生掌握语言规律并内化语言。

二、语句比较训练

词语和句子是组成语言大厦的基础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关键词句表达出来的。课文中有些词句,特别是那些表现文章中心、表达情感的精妙传神的词句,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们只要抓住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比较和细细品味,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升华。

三、语言表达训练

篇3: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写作训练

(一) 对于教师来说, 要教好新词汇

对于高频词汇, 教师要先做出生动讲解 (注意例句的选用, 要选用词典上的例句, 使学生记忆深刻) , 再让学生翻译一两个句子或运用这些词汇来造句。这样, 通过举一反三, 学生就会对该词汇有较深入的理解并掌握其用法。以后再出现这个词汇, 学生就能够巩固其用法。这样坚持下去, 学生也能积累一些句子, 在以后的书面表达中的句子结构、惯用法等方面就不至于出错。

(二) 对于学生来说, 要正确拼读单词

很多学生不愿意背诵单词, 导致考试时英语单词错误率极高。对于易错单词 (如pronunciation, ninth, twelfth) , 教师再三提醒, 但有的学生仍然会写错, 导致考试时严重失分。因此, 正确拼读单词在写作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多说, 多读, 多背, 多写

(一) 多说

古语说“出口成章”同样适用于英语。英语的书面材料简单流畅, 易于背诵、记忆。学生可以利用课前五分钟, 选择合适的话题, 讲给同学听。学生要学会用英语表达一些句子, 如果能达到了出口成章的程度, 那么, 书面表达自然也不用发愁。

(二) 多读

“读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会吟。”这些名句在一定意义上也说明多读与能写之间的密切关系:多读是能写和会写的基础。汉语如此, 英语也是一样的。教师可以选择学生学过的课文, 要求学生熟读或者背诵。这样, 学生就会积累许多有益的语言素材。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较为简单易懂的、故事性较强的小文章, 要求学生每天读一篇或做限时阅读, 这样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又能为其写作打下基础。但学生需要注意文章的结构、行文逻辑、遣词造句, 语言表达等。此外, 教师要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记笔记, 要把好的表达法、优美的句子、常用的成语记下来。这样, 日积月累, 学生就会积累丰富的书面表达材料。

(三) 多写, 持之以恒

1. 坚持组句成文和改写对话

组句成文是进行英语写作的基础性练习, 学生通过组句成文练习可以有效地培养逻辑思维及连贯表达能力。要求学生扩写或缩写所学过的课文也是一种好的办法。因为学生在扩写、缩写中会遇到时态、人称、语态以及词的变化和词语的取舍问题。这样, 通过扩写、缩写, 学生既复习了词汇和句子, 又对全文结构和脉络能有更综合的把握, 特别能锻炼谋篇布局能力。

2. 坚持写日记

坚持写日记是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词汇、正确使用语法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 学生可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英语写下来, 写后检查一下单词是否正确、句型语法是否运用得当, 然后做些必要的修改。坚持每天写一点, 学生的写作能力肯定会有所提高。

3. 多背诵, 厚积薄发

每天上课前, 教师可以让1位学生在黑板上写五个句子, 上课时, 让全班同学一起欣赏这些句子。教师可以让其他学生找错误, 也可以让学生用适当的关联词把这些句子连句成篇, 然后再让学生朗读这些句子, 加强印象。每天积累五句, 时间久了, 积少成多, 学生会积累很多句子, 到写作文时需要什么句型随时拿出来就可以了。这五个句子可以是英语名人名言, 可以是精彩评论, 也可以是中考精品作文造句。这是学生有话可说、有文可作、快速高效突破英语写作难关的秘密。

三、进行写作强化训练

教师每周至少安排一节写作课。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牢牢记写作的六个步骤;审题-列题纲-造句-连句-成文-检查, 然后让学生在具体的写作中落实这些步骤。在学生写作前, 教师要按不同题材、体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 然后让学生课上按时完成。在学生写完后, 教师可结合自我批改、同桌互批、教师面批引导学生正确表达。同时, 教师要注意作文布局结构是否合理、写作要点是否全面、格式是否正确、句子结构是否正确、上下文是否连贯等, 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

四、划分写作文体, 掌握特征, 逐一突破

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是写作的四大文体。每种文体都有自己的特征, 学生在掌握每种文体的写作方法之后, 逐一突破, 会有很大的成效。

(一) 记叙文

记叙文一般分为三类:写人、记事、写景。写人一般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对人物进行整体介绍, 主要包括姓名、年龄、身份等, 这一部分的描述一般使用现在时态;第二部分着重描述具体时间, 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 使读者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生平、贡献有更深入的了解。这一部分的描述一般使用过去时态, 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来写, 使文章层次清晰。记事写景要主题明确, 内容充实, 层次分明, 详略得当。

(二) 说明文

在写说明文时, 学生要抓住人或物的特征, 应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从外到里, 由始到末。语言要通俗易懂, 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将各要点连接成句子, 要尽可能安排好说明顺序, 并恰当使用过渡词将上下文逻辑关系体现出来。

(三) 议论文

议论文一般采用现在时态。学生写作时应抓住三个要点;论点、论据和论证。学生首先应表明自己的观点, 之后例举理由, 列举理由时可运用表示层次、排列次序的词语 (如first, second, finally等) 使文章层次清晰, 最后表明态度, 强化观点。

(四) 应用文

应用文使用极广, 它包括书信、便条、通知等, 学生应对不同的写作材料不同对待。学生要将各种文体的格式牢记在心, 尽量做到写作时心中有数。

篇4: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语言训练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语言训练    训练方法

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师只有将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条件,才能为他们的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要非常重视对语言文字的训练。现在谈谈我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是如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

一、品词析句,培养语感

文本的思想感情,总是从文本的字里行间中流露出来。有些课文,看似一般,却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用词造句极准确。要让学生真正有所感悟,单靠读是不够的,还得引导学生直面语言文字,潜入语言环境细细品读,发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品出语言的内在涵义。老师要准确地解读文本,入情入境地置身文本,投入其中,感受文章的意境美、语言美。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品词析句、咬文嚼字,不仅理解文本的内容,而且轻而易举地领悟文本的思想感情。

二、读中品悟,积累语言

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积累语言,积累语言材料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多读,尤其是要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使优美的祖国语言文字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范读、配乐朗读、分角色读、诗朗诵、讲故事,都是教师经常采用的方法。除了安排大量的形式多样的朗读以外,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具体有效的朗读指导,加深学生的感受。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应该指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词语,如“光着头”、“赤着脚”、“一个钱”和“一根火柴”,对这些能突出小女孩可怜境况的词语重读,边读边想象小女孩的样子。通过引导学生多读积累起来的语言材料,不仅易于理解它们的意思,还可以熟悉它们的用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读熟了课文,积累了词汇、句式,便可内化为己用,需要时就可以脱口而出、出口成章、落笔成文。

三、想象训练,读写结合

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前提,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升华。语文课必须通过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达到对人的情感、思想、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的听读说写能力。各位老师都结合教学实例谈了自己在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一些方法和策略,这些扎实的训练带给学生的是丰厚的积淀。“咬定青山不放松”,定心静气,不被“语文的外延”之类似是而非的口号迷惑,而专心致志地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回归语文的本色,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形成现代社会人必须具备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言语”与“精神”同构共生,让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心灵世界携手走向更美妙的境界。

四、创设情境,拓展训练空间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将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知情意行的训练当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结合教材,精心设计,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或激发兴趣,或勾起联想,或设置悬念,或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好铺垫,都有其积极的作用。如教学《丑小鸭》一文,结尾写丑小鸭变成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孩子们可高兴了,好像自己就是那一只白天鹅。于是,我让学生以《丑小鸭回家》为题分组讨论,展开丰富的想象续编课文。有的说:“丑小鸭回到村子里,大伙儿都来向它祝贺,以前欺侮过它的小动物们都来向它道歉,请求丑小鸭原谅。丑小鸭和大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有的说:“得知丑小鸭回家,乡亲们为它准备了一个隆重的欢迎晚会。”有的说:“猎狗听到丑小鸭回家的消息,羞得离开了家乡。”学生各抒己见,想象丰富,合情合理。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这样创设情境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把课本的语言重新整合,不仅让学生学会用词语说话,而且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巧妙地将语言训练和与文本对话联系起来,不但不会打断学生对文本的连续感悟,反而会为学生创造性地理解课文提供极其有利的条件。

五、引导对话,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交互作用的过程。在学生阅读感悟、亲历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组织全班学生交流,让学生把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语言的领悟、对情感的体验释放出来,引导学生关心文本中的人物,鼓励他们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发表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乐于与人交流,学生就可以把自己对文本所蕴涵的价值观的感悟和体验表达出来,展示富有个性的阅读过程。在对话中,学生把自己的体验融进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中,形成富有个性色彩的理解,阅读的创造性得到张扬。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对教师来说,目标要明,重点要清,内容要实,方法要当。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熏陶渐染的过程,宜于采取不断反复、螺旋式上升的训练方式,企图一蹴而就,是不切合小学生学习语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另外,语言与生活有天然的联系,只有将语文教学延伸到校外,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读写实践机会,才能促成所学语言的全面内化,达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支桂芬.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表达训练.小学语文教学,2013(12).

篇5: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语言训练

抓好字词的教学与运用,夯实语言文字训练的基础。

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是对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回归语言文字训练内容的面非常广,有字词句段篇的训练,有听说读写的训练。

低年级的识字、写字学习任务比较重,如果我们用传统的方法来教学,让学生反复读、抄写、默写等方式机械记忆,效果不好,而且学生容易对语文学习产生厌烦心理。如果让学生在语境中去认识巩固生字,并用组词、扩句、说话的形式加以运用,学生兴致高,学习效果也会更显著。进入中年段,学生识字量和词汇量加大,就更注重词汇的积累与运用只有学生积累了足够多的字词,能够准确地理解、运用字词,才能保证在后续的学习中进行更高层次的语言文字训练,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挖掘文本,进行补白训练

在教学中,文本拓展训练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资源。教学中要认真研读文本,引导学生学好课文语言,抓住教材中语言空白点进行补白训练,延伸扩展到现实生活之中。课堂中好的拓展训练方式,能将学生融入文本角色中,将个性化的感悟表达出来,释放自己的情感。只要找准了结合点,字词句篇的训练就不会陷入孤立机械的状态中,从而达到了“工具”与“人文”和谐统一。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7课《七颗钻石》一课,写小姑娘一路让水,但没有小姑娘的心理活动。于是,我选择了第三自然段小姑娘把水让给路人这个情节进行补白,设置了一个说话练习。“小姑娘想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又一想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过路人。”通过想象小姑娘的心理活动,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了思维的训练、语言的表达,同时也对小姑娘的品质、文章的主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指导片段仿写,学会表达方法。

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优美生动的教材,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精美,学习如何运用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表达上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学习作者的运用语言的方法。这样一来,教师就不是纯粹的“教教材”了,而是“用教材来教”了。

三年级上册第13课《花钟》这篇课文,文中第一自然段写“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睡莲从梦中醒来;万寿菊欣然怒放;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等等让学生感受同样是“花开了”作者却用了不同的表达,还让我们从中读出各种花的不同姿态、不同性情,可见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告诉学生这正是我们写作中所缺乏的。同时强调学生平时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抓住它们的特点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学完这段后我给学生观看了许多正在开放的漂亮花朵,并要求学生回忆平时在校园里和公园里看见过的花,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来仿写一段话。学生学习作者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许多生动的句子.因此我们要立足于文本,尊重文本,充分利用文本资源,结合每篇文本的不同特点,挖掘出教材中的写作因素,找准读写结合点,扎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摘 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课题核心思想就是“以语言文字运用为中心”。因此,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是对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回归。教师应准确把握语言文字训练的概念,各种方法,保障语言训练的有效性。

【关键词】语言训练;有效;语文教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课题所倡导的语文教学“211”模式,其核心思想就是“以语言文字运用为中心”,这与语文新课标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而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1]

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因此,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是对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回归。

一、准确地把握语言文字训练的内涵和外延。

就“语言文字”概念的构成也即是训练目标而言,它应包括字、词、句、篇;就学习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即训练内容而言,它应当包括听、说、读、写等。“听”“读”是一种“输入”行为,是人的耳朵和嘴作用于语言文字所反映的信息,通过各自的途径信息存在人的大脑之中,达成主体的语言“内化”; “说”“写”是一种逆向的“输出”行为,是人的嘴和手作用于语言文字的凭借和途径,它的主要功能在于将内化的语言发表出去,达到扩展信息的目的。正是它们的综合地、协调地发展,才构成了人的综合语文能力。语言文字训练内容的面非常广,有字词句篇的训练,有听说读写的训练。训练的方式方法千变万化,但是从语言运用形式看,无非就是口头语言训练和书面语言训练两种方式。

二、抓好字词的运用,夯实语言文字训练的基础。

在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基础上形成的语文创新教学理论,其教学思想认为:儿童学习语言的方法是“以语言文字运用为中心”,学习为了运用,而且力图在一定的语境中去运用。千万不要脱离语境去孤立地记单词、背句型;千万不要用“以语法分析为中心”或“以词语讲解为中心”的方法去教语言和学语言。落实到语文教学中,具体的做法就是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连句成段,由段成篇。

低年级的识字、写字学习任务比较重,如果我们用传统的方法来教学,让学生反复读、抄写、默写等方式机械记忆,效果不好,而且学生容易对语文学习产生厌烦心理。如果让学生在语境中去认识巩固生字,并用组词、扩句、说话的形式加以运用,学生兴致高,学习效果也会更显著。比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乌鸦喝水》一课,要求认识的字有:乌、鸦、喝、渴、瓶、石、办、法、渐。在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识记完生字后,我出示自编的这首小儿歌给学生读:

小乌鸦,真能干,口渴自己找水喝。找呀找,找到了,一个瓶子半瓶水。水太少,够不着,乌鸦赶快想办法。找石头,扔进去,水面渐渐升高了。喝到水,真解渴,乌鸦乐得笑呵呵。

短短的一首儿歌,就包含了本课的九个生字,学生读得有兴趣,生字反复见面,学生认读进行了巩固,对课文内容也进一步感知。接着,我让学生自己选择课文中的生字进行说话练习,学生说出了许多完整的句子,有的同学一个句子中能包含多个生字。如:

树林里有一只可爱的小乌鸦。聪明的小乌鸦很会想办法。我们口渴了就要多喝水。小乌鸦渐渐长大了。

还有的小朋友能自己编儿歌区分生字“喝”和“渴”,比如:“有口才能喝,有水才不渴。”“用口喝一喝,渴了要有水”。这种在运用中学习生字的方式,学生喜闻乐见,学习效率也更高。

进入中年段,学生识字量和词汇量加大,就更注重词汇的积累与运用。在生字表

(一)和生字表

(二)后面,出现了一个词语表,对每一课好词进行了盘点。这些词语基本上包含了每一课的生字。很多老师对待词语表的做法就是抄写、听写这种机械的形式,再稍先进一点的做法就是造句。我的做法是让学生选用其中的几个词语自己编写小故事、小短文。学生们非常喜欢这种形式,班级内形成了一种风气,看谁能把更多的词语恰当地运用在一篇小短文中。学生作业中经常出现许多优秀的小短文,连一些后进学生也由开始的不会写,写不好,到能写出一些通顺的句子、完整的小片段。

学生积累了足够多的字词,能够准确地理解、运用字词,才能保证在后续的学习中进行更高层次的语言文字训练,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三、巧妙挖掘文本,进行补白训练,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在教学中,文本拓展训练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资源。教学中要认真研读文本,引导学生学好课文语言,力促学生超越文本,以选文里的言语运用为实例为基点,看看哪些语句能够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抓住教材中语言空白点进行补白训练,[2]

延伸扩展到现实生活之中。这是想象的表达,这是语言的创造。课堂中好的拓展训练方式,能将学生融入文本角色中,将个性化的感悟表达出来,释放自己的情感。只要找准了结合点,字词句篇的训练就不会陷入孤立机械的状态中,从而达到了“工具”与“人文”和谐统一。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7课《七颗钻石》一课,写小姑娘一路让水,但没有小姑娘的心理活动。于是,我选择了第三自然段小姑娘把水让给路人这个情节进行补白,设置了一个说话练习。“小姑娘想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又一想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过路人。”我记得有一个男生这样说道:小姑娘想我多渴呀,真想一口气喝光这些水,但又一想,妈妈能把水让给我喝,能把生的希望给我,我也能像她一样把水让给别人喝,于是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过路人。通过想象小姑娘的心理活动,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了思维的训练、语言的表达,同时也对小姑娘的品质、文章的主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挖掘文章的“空白”,让学生“补充空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给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四、指导片段仿写,挖掘写作因素,学会表达方法。

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优美生动的教材,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精美,学习如何运用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表达上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学习作者的运用语言的方法。这样一来,教师就不是纯粹的“教教材”了,而是“用教材来教”了。

三年级上册第13课《花钟》这篇课文,文中第一自然段写“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睡莲从梦中醒来;万寿菊欣然怒放;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等等让学生感受同样是“花开了”作者却用了不同的表达,还让我们从中读出各种花的不同姿态、不同性情,可见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告诉学生这正是我们写作中所缺乏的。同时强调学生平时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抓住它们的特点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学完这段后我给学生观看了许多正在开放的漂亮花朵,并要求学生回忆平时在校园里和公园里看见过的花,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来仿写一段话。学生学习作者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许多生动的句子,比如:铃兰花挂出了一串串白色的小铃铛;凤凰花红得像天边的晚霞;蝴蝶兰就像一群色彩艳丽的蝴蝶在开会;鸡冠花顶着红红的大鸡冠;美人蕉就像一位美人亭亭玉立;牡丹花像一位高贵的公主(牡丹花展开了各色的裙摆);蒲公英张开了黄色的小手掌„„后来有一次习作是写公园,有很多同学用一段文字写公园里的花或花坛,就用上了这一段文字,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语言训练的效果十分明显。

因此,我们要立足于文本,尊重文本,充分利用文本资源,结合每篇文本的不同特点,挖掘出教材中的写作因素,找准读写结合点,扎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五、独具匠心再创造,提高学生创作能力。

语文是工具性的,但同时也是人文性的,并非知识点的堆积、罗列就能提高语文素养。语文需要时时感悟,并善于用文字流泻下这一时的感悟。因此,教师应经常要求学生用凝练的语言提炼自己的瞬时感受。这种运用语言的过程,就是语言感觉不断广化、深化、美化、敏化的过程。

我在教完三年级下册《妈妈的账单》这一课时,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回忆,自出生以来妈妈还为我们付出了什么,从平时生活的一点一滴让学生感受到母亲无私的爱,并引导学生以“母爱”为题写一首诗。有一个女孩子这样写道:

母爱,是春天的一阵清风,拂去我们学习后的疲惫。母爱,是夏日的一股清泉,滋润着我们幼小的心灵。母爱,是秋天的一枚果子,带给我们收获的甘甜。母爱,是冬天的一缕阳光,温暖着我们冰冷的小手。文字很稚嫩,却表达出了对母爱的深深感悟。

六、重视训练反馈,提高训练实效

在训练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反馈理论,对于提高训练效率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学中,教师既要吸取来自学生方面的反馈,灵活处理课堂中出现的各种情况。

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训练的进程。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好动的学生,课前准备无论怎样充分,也难以预料课堂上会发生的各种情况。有些训练学生可能一时不明题意,感到有一定的难度,教者就应放慢进度,并适时加以引

导。而有些训练题目,学生感到难度不高教师就应该加快训练进度。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确保训练目标的实现。比如我在教学《花钟》一课时,以“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这句话作为开头,让学生仿写课文第一段,写各种花开的状态时,就有几个学生问:“老师,我们要写几种花呢?”于是,我让学生把开头这句话齐读两次后,让学生自己讨论。有的学生说:“‘鲜花朵朵’,就是指有很多鲜花盛开了,数也数不清。”有的学生说:“‘争奇斗艳’就是指花儿在比美似的,看谁开得更艳,很少种类的花是不能比美的。”有的学生说:“鲜花的种类有很多,有的我们都不认识也没有见过,要写自己熟悉的。”于是我总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对,花儿那么多,我们也写不完,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写上三五种熟悉的花开的状态,再像课文里一样用上一个省略号就可以了。”

其次,教师要对学生训练的结果作出恰当的评价激励学生,让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厚。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读写本,有时用来课堂小练笔,有时用于课外将课堂上口头练说的内容写下来。每次写话,老师对他们的作业进行批改后,会进行星级评比,比如三星、四星、五星。然后每节语文课都拿出课前三分钟,分享同学们最优秀的作品。每个月对五星级作品最多的同学进行奖励。这样,同学们练笔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熏陶渐染的过程,语文教师如果能增强训练意识,并长期坚持追求实效,选取灵活多样的训练方法,就可以让学生的“语言”与“情感”同构共生,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灵世界一起走向更丰富的境界。【参考文献】

篇6: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语言训练

玲珑镇沟上完小

姜彩红

一、训练内容: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北京的春节》

二、训练类型:仿写训练

三、训练意图:由读转向表达

四、训练内容 1.拓展性阅读:

仔细品读梁实秋和斯妤笔下的春节,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试着分析一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仿写练笔:

篇7:如何有效的进行声乐训练

声乐训练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

我们如何将这些繁杂的理论整合、删繁就简,一语中的,这才是我们声乐教师的责任。金铁霖老师说得好:一个好的声乐老师就是要尽可能的缩短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不自然阶段。那么,我们到底如何有效的进行声乐训练呢?

首先,我认为要让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歌唱意识,只有明确了正确的歌唱意识,学生才有可能沿着老师既定的方向走下去,达到预期的目的。那么,如何树立正确的歌唱意识呢?

要告诉学生“声线”的正确的运动方向,声音的真正的动力源泉;你可以形象的告诉学生声音与气息的关系。我们的声音就像水一样沿着我们的“声线”流出去。“我们假定的通道从小腹到眉心”而声音与气息的关系就像“线与珠子之间的关系”;喉咙打开的状态就像“把鸡蛋从后面放进咽喉”;声音与气息的对抗就像是“风筝与线轴”等等。通过一系列理解、掌握、熟悉;大量的巩固训练与反复的歌唱实践,通过记忆、联想,以及触类旁通的积累,确立正确的歌唱意识。

其次,学生的歌唱状态。这是一个恒久的话题。确立什么样的歌唱状态为好呢?第一,自然、放松。沈湘老师不止一次的在讲座中提到:要求下巴、脖子、肩、胸要完全放松。众所周知,放松的状态是“松、透、亮”声音的根本,如果学生在演唱时,不能在放松的状态下去调整呼吸、调整自己的发声器官,那就谈不上自然的舒服的歌唱。没有自然放松的歌唱就不会有我们追求的“松、透、亮”。这是因为“松、透、亮”的要求首先起源就是放松、自然的歌唱。所以沈湘老师在声乐训练中第一时间要求学生解决的问题就是“下巴、脖子、肩、胸”要放松;而邹文琴老师也提出了“全身放松,上体的中心靠腰椎来支撑,所有这些都在强调同一个问题“放松”;金铁霖老师在这个问题上也有自己精辟的见解“嘴巴能自由张合而不影响声音的发声就是正确的”“喉头的位置以自己自然呼吸时的位置为最佳,歌唱时的呼吸就是生活中叹气的状态”。所有这些都无一不是在强调“松”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第二要积极。所谓积极有两个层面的意思。歌唱时的面部表情要积极,要有一个乐观向上,适当表达作品的丰富的面部表情,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脸上要有戏”。就像你平时放松的、无拘无束的向别人津津有味的讲述你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一样:眉飞色舞、激情飞扬,这就是一个积极的、良好的歌唱状态。

第三:要有一个健康向上的心理。具备一定的歌唱意识、状态之后,要有一个健康向上的歌唱心理。我们要发自内心的歌唱我们的生活,就像彭丽媛老师一样追求一个“真”字。吧歌唱作为一种生活追求,作为我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作为一种倾诉生活感受的表达方式。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然后是歌唱方法的把握:我们前面提到的一些声乐教学前辈们切实有效的训练手段。对于歌唱呼吸上的要求我个人比较认同金铁霖老师的观点“腹式呼吸”。我们的祖先在呼吸上提出了很多富有哲理的观点,其中“沉于底、贯于顶”说的就是腹式呼吸。这是因为腹式呼吸“深入而灵活,很容易找到,训练起来简单,而且容易把握”。统观很多大家的理论都是在强调腰带周围的感觉和小腹的力量。“沉于底、贯于顶”这句话既指出了歌唱时声音的“哼点”,也点出了歌唱时气息的运动方向。为什么还要再去费力费神的寻求《生理解剖学》的帮助呢?卡鲁索从来不被人看好,甚至他的私人医生在自己的文章中写到“他的发声器官根本不适合歌唱”但是他那不适合歌唱的发声器官却造就了最伟大的歌唱家。因为歌唱就是要求我们有一个优美、明亮、能感染人的声音。“沉于底、贯于顶”我相信所有的有见地的声乐老师都研究过这句话,都在说着这句话。“歌唱时声音与气息的关系,就像风筝与线轴。风筝飞得越高,我们手中线轴提供的支持也就越大”。这句话形象的描述了歌唱时声音与气息的对抗感觉。也是对“沉于底、贯于顶”形象的解读。

所以金铁霖老师的“叹气的同时发声”既强调了歌唱的放松、又强调了歌唱时声音的支点,即是对古人声乐论述的承袭,又是对声乐理论的拓展,同时也简化了我们所谓的系统的、繁杂的工程。所以说真正的声乐教师都有自己精辟、简洁的语言描述,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歌唱方法,以缩短自己在声乐学习中的“不自然阶段”。

然后是歌唱语言的训练。歌唱的目的就是要打动我们的听众,如果我们的歌唱语言不能做到“字正腔圆”试问如何感染我们的听众,我们的歌唱还会有市场吗?“歌唱要尊重原作”;魏良辅在明朝就已经明确提出“歌有三绝:字清、板正、腔纯”。所以歌唱中要求咬字、吐字、发声是一体的,所以古人就有“宁教一句,不教一字”之说,这中间都情调了同一个问题“字”的重要性,所以我们现代的声乐工作者都在强调“声韵十三辙”。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声乐唱字训练的教程。

最后我要说的是老师的歌唱训练用语。马洪海老师在他的声乐讲座中不止一次的提到过一句话“声乐教学要多用形容词,少用动词。”这句话非常准确的把握了声乐教学与声乐学习的心理。这是因为形象生动的描述可以变抽象的、不可捉摸的为直观的、形象的概念;我们声乐老师的语言暗示会成就学生演唱技术的偏差,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这种问题的生成。我们只有用形象而生动的语言描述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歌唱意识,找到良好的歌唱状态,形成科学的歌唱方法。每位声乐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完备的训练方法,但是追根溯源:唱出自我、方获认可。我相信这是一个坦途,这样才是声乐基本训练的有效途径。声乐基本技能与方法

一、建立正确的歌唱姿势

歌唱姿势不仅仅是歌唱者的演唱仪表、舞台形象的审美问题,它标志着歌唱者的精神面貌与心理状态;决定着歌唱时身体的着力点与气息的运用;关系着人体参与歌唱活动的各器官能否正常工作与协调配合;影响着歌唱训练的正常进行与歌唱艺术的表现。正确的歌唱姿势是良好歌唱发声的前提。“呼吸时歌唱的源泉,姿势是呼吸的源泉。”这说明歌唱姿势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对于初学者,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是学唱的第一步;对于声乐教师,端正学生的歌唱姿势是声乐教学的开端。

在声乐教学中,要培养和训练学生建立正确、良好的歌唱姿势,具体有以下几点要求:

1、站姿

自然挺拔、舒展大方、积极放松,有不僵硬、不拘谨的舒适感。

2、头部

头部端正,面带表情自然,双眼平视前方,下颌微内收,脖子、下巴要放松。

3、胸部

胸部放松,双肩放松略向后舒展,手臂自然下垂;上身的重心放在腰椎。整个上身是一种放松开放的状态。

4、腰部

腰部稳定有力,小腹微收,双脚稍向两侧或前后分开,双腿站直;稳定有力。

二、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呼吸是声音的源动力,正确的呼吸方法是获得美好声音的保障,是声乐艺术的基础,是艺术表现的手段。歌唱呼吸的训练是声乐教学重要的教学教学内容。歌唱呼吸方法是我们的教学对象首先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功。

在声乐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和运用呼吸方法进行歌唱,具体有以下几点要求:

1、掌握好呼吸的方法 生活中的闻花状态,要仔细体会这种放松深入的呼吸。但是要防止吸得过多、过紧或过少、过浅。

2、掌握好呼气的方法

生活中叹气的状态时放松、自然的呼气状态。使用这种方法发声应该是自然放松的声音,而且容易避免憋气、漏气、气不流畅、不够用、提气等现象。

3、掌握好换气的方法

原则上采用叹气的方法找到呼吸的支点,谈到这个点上,谈完之后在这个点上吸气,周而复始、良性循环。要注意根据歌曲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气口,掌握好换气的速度;防止气息越换越浅、越换越紧、越换越提的现象。

4、掌握好呼吸的对抗平衡

呼与吸、支点与哼点的对抗平衡,就像我们手中的线轴与天上飞的风筝。是对立统一的,呼吸才是歌唱发声的真正的动力源泉。

5、掌握好气息控制的技巧

掌握好既有气息控制又有气息流动的呼吸技巧:在唱歌时始终保持吸气的状态,用吸的感觉去呼,用呼的感觉去唱,从而有控制地运用流动着的气息去完成歌唱艺术的表现。

6、掌握好呼吸的协调技术

掌握好吸气深、速度快、容量大、控制好、弹性强、有横膈膜支持的、符合生理机制规律的、符合歌唱发声要求的、以感情带动的、自然地深呼吸的歌唱呼吸协调技术。

三、掌握良好的起音方法

良好的起音是那个的核心和正确发生的基础,也是获得优美歌唱和音乐表现的重要途径,是声乐教学中发声训练的重要环节。

1、平稳气息

起音时,气息要平稳均匀、集中柔和,既要有控制,又不能滞重;既要有流动,又不能漂浮。

2、打开喉咙 起音时,要使深呼吸、放下喉头、打开腔体成为一个整体的动作,在呼气前的一刹那间同时完成,使气声随之而出。

3、气声平衡

起音时,气与声的搭配要准确平衡,如气大于声或声大于气,都会失去发生的平衡,不但会影响良好的起音及音准,还会引起声带疲劳及嗓音疾病。

4、声音安放

起音时,声音要在高位置安放,既要有声音的高位置,又要有气息的深度;既要有声音的支点,又要有声音的垂直感,从而防止声音的尖挤、卡压、虚漏等现象。

5、准确自如

起音时,发声要松弛自如、干脆利索、准确果断,防止声音“滑上去”、“够上去”、“磨上去”、“冲上去”等不良习惯,他不但影响声音位置的准确性,还会影响音色与音准的质量。

6、打好基础

歌唱发声的起音分为硬起音、软起音、舒起音三种,在发声训练中一般以软起音作为基础及基本训练的手段,而硬起音与舒起音作为艺术表现的手段,根据需要结合使用。

总之,在起音时,一定要做到气息平稳,柔和,发声松弛、自如,声音集中、流畅,同时掌握好气息、声带、共鸣、位置协调配合的适度。俗话说“慎始则成半”。

四、掌握掌握“打开喉咙”的方法

喉头是气息的通道,声音的门户,正确的喉头位置和“打开喉咙”是科学发声的关键。

在声乐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正确“打开喉咙”的发声方法,需要把握以下几点具体要求:

1、深呼吸

通过深呼吸“打开喉咙”,把深呼吸与“打开喉咙”在同一时间完成。在呼气发生时,仍然要“想着吸”,要“吸着唱”,从而保持“打开喉咙”的发生状态。要注意不能脱离深呼吸去强调“打开喉咙”。

2、放喉结 正确 “打开喉咙” 的标志是把喉结放下来,放在深呼吸的位置上(以不感到有压力为宜),并在发声时保持喉结下放的相对稳定与弹性。要注意在唱强音时不撑;唱弱音时不挤;唱高音是不吊;唱低音时不压。

3、松喉咙

正确的“打开喉咙”要注意喉结向下时不是往下压,而是随着吸气的感觉在放松中自然下降而形成“没有喉咙”的感觉。

4、调整体

要“打开喉咙”还需注意:上下牙关打开;下颚和舌根肌肉放松;舌面向前平伸;下巴下放内收;头部自然后倾等,这些都有助于喉咙的打开。

5、借手段

“打开喉咙”的练习方法,在深呼吸下,还可以采取半打哈欠的状态、闻花吸气的状态、低喉位u、o母音的发音状态等,这些都能较容易的寻找到正确的喉头位置和“打开喉咙”的最佳状态。

6、纠偏差

“打开喉咙”必须克服不良的发声习惯,纠正偏差,如上胸紧张、颈部僵硬、喉结上提、舌根下压以及撑喉、挤喉、卡喉、捏喉等一系列错误的发生习惯和毛病。

总之,在歌唱发声中,要保持正确的喉头位置和“打开喉咙” 的状态,既需要良好的呼吸和气息的支持,又需要共鸣、位置、吐字等各方面协调一致,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五、掌握高位置的发声方法

声音的位置是指共鸣的焦点,正确的声音位置能引导声音获得丰富的“头腔共鸣”感觉和优美的音色,并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在声乐教学中,对正确声音位置的共同要求是“高位置”

在声乐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高位置”的发声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点要求:

1、呼吸正确

要有正确的呼吸方法与良好的气息支持。在歌唱发声中,深呼吸与“高位置”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只有通过正确的气息支持,才能获得正确的声音位置。

2、喉咙打开

要有正确的喉头位置和“打开喉咙”的状态。“打开喉咙”是为了得到最佳的声音位置和喉头位置的稳定,对获得声音的“高位置”有其特殊的作用。

3、起音准确

要有正确的起音,柔和平稳的起音是获得“高位置”声音的最有效的方法与手段。

4、“声线”正确

要有正确的声音走向,把声音的感觉集中在鼻腔顶端到头顶的地方。摆脱喉头肌肉紧张用力的干扰,克服喉音和过于靠后的声音,使声音远离喉头、完全解放。

5、“哼点”明确

用闭口或开口的哼鸣练习,找到“头腔共鸣”感觉的集中点,从而得到最好的声音位置感。

6、声音通畅

用“u”母音的练习,找到使声音通向头腔通道的感觉,引向“头腔”的位置,从而获得最好的声音位置。

总之,声音的“高位置”是获得“头腔共鸣”和“整体共鸣”感觉的重要途径,这种具有,“高位置”的“头声”,音质纯净,音色柔美、柔和明亮、轻松灵活、有穿透力。并容易使声音统一、吐字清晰、音准好、是最富有表现力的声音。

六、掌握混合共鸣的发声方法

一切正确的发声和美好的歌唱时依赖于共鸣和最大限度地运用共鸣,使歌唱艺术的表现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声乐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和运用混合共鸣的发声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点要求:

1、要在声带充分舒展和完善闭合的张力下,自由的振动而产生良好的基音,才能使共鸣腔体引起振动,这是获得混合共鸣的前提。

2、要依靠正确的呼吸方法,以通畅流动的气息连绵不断地供给声带振动和腔体共振所需要的气压、气流和气量,是获得混合共鸣的基础。

3、要充分的通过深呼吸“打开喉咙”,把喉结放下来,同时舌头咬自然放平,下巴要放松内收,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共鸣通道,获得混合共鸣。

4、要有声音的“高位置”,声音的“高位置”是浑噩共鸣的最佳选择。有了声音的高位安放,才能获得丰富的“头腔共鸣”和上下贯通的混合共鸣。

5、要有整体自然松弛、积极兴奋的歌唱状态,尤其是要有各共鸣腔体在不受任何外力干扰下保持自由宽松的状态,才能获得最佳的混合共鸣效果。

总之,深呼吸、“打开喉咙”声门挡气、“高位置”、巧协调是获得混合共鸣的发声要领。全身心的投入,使整个人都在歌唱是获得混合共鸣的最佳状态。在教学中抓住发声要领、保持最佳状态是获得混合共鸣的有效措施。

七、打好中声区基础

中声区是歌唱嗓音发展的基础,训练中声区是获得美好声音的第一步,是使整个声区得到统一的前提。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只有打好中声区的基础,才能达到声区的统一。

在声乐教学中,要使学生打好中声区的基础,进而达到声区的统一,具体有以下几点要求:

1、要在中声区建立“三位一体”的发声方法,即呼吸支持、打开喉咙、声音位置是一个整体,要平衡,要协调一致,从而建立良好的中声区。

2、要从自然声区起步,用正确的起音,良好的连音,唱出最具有自然色彩的声音,使中声区的声音统一后,再扩展音域并逐渐过渡到其它声区,达到声区的衔接统一。

3、要搞好声区的过渡。换声区是通向高音的桥梁。在换声区训练中,要确定好学生的换声点,解决好换声区,找到声音集中的感觉,掌握声音转换的技术。

4、要在巩固好中声区和搞好换声区的基础上训练高声区。在高声区的训练中,要进一步加强气息的深度与对抗、喉咙的放松与咽喉的打开、下颚的内收与舌根肌肉的放松、声门挡气与气息压力的对抗平衡、声音的正确走向等,为延长高音形成一个声音发射的良好条件,使高音更明亮集中,既有中声区自然明亮的色彩,又有丰富的“头腔共鸣”色彩,从而获得良好的高音质量。

总之,在声乐教学中,自始至终要重视中声区的训练,并通过三个声区的训练方法和步骤,即从自然声区起步,建立好中声区、过渡好换声区、训练好高声区,消除声区之间的痕迹,达到声区之间的连接和统一,使歌唱者在整个声区中上下贯通、天衣无缝,以利于歌唱的艺术表现。

八、掌握政务额的咬字吐字方法

音乐与语言的有机结合是声乐艺术独有的特点。对学习声乐的人来说,掌握好歌唱的语言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在声乐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我国传统声乐理论中一整套歌唱语言的咬字吐字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点要求:

1、学习和掌握以声、韵、调三个因素所构成的我国汉字的发音规律,即咬清“五音”、吐正“四呼”、辨明“韵辙”、分清“四音”的方法。

2、学习和掌握将汉字分成字头(辅音)、字腹(元音)、字尾(归韵收音)的吐字方法,即字头要咬得清楚,字腹要吐得纯正,字尾要收的准确,也就是“出声”、“引长”、“归韵”的方法。

3、建立稳定的歌唱语言腔体,在“打开喉咙”并保持咽喉部----歌唱“喉型”稳定的同时,吐字器官愈灵活愈好,动作愈小愈好,并采取“宽母音窄唱,窄母音宽唱”的方法,保持歌唱语言腔体的稳定和母音的统一。

4、根据歌曲的音乐形象和情感,处理好歌唱语言的节奏、韵味、轻重、强弱、缓急、抑扬、顿挫及断连等语调、语气和语势的表现,特别是在演唱民歌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的歌曲时,更要注意演唱好字的“韵文儿”。

5、在歌唱语言中要处理好字与字的衔接与连贯,以及字与气、字与声、字与情完美结合的辩证关系。

总之,只有掌握好歌唱语言的咬字吐字方法,才能做到“字正腔圆”、“字清意明”地表现歌曲的音乐形象与风格,表达歌曲的思想内容与情感。

九、培养良好的音乐听觉

准确敏锐的音乐听觉是歌唱发展的基础的基础。听觉训练与声音训练相辅相成。耳朵是歌唱的引导者,只有耳朵的音乐听觉提高了,发生才能提高。

在声乐教学中,要培养和训练学生具有准确、敏锐、有乐感的耳朵和音乐听觉。具体有以下几点要求:

1、首先要培养学生对音高、音准、节奏、节拍、音质、音色、调式、调性、音程、和弦等一系列音乐的要素,有准确的听觉辨别能力。

2、要培养学生在发声训练中,对声音的高与低、快与慢、强与弱、长与短、大与小、前雨后、宽与窄、横与竖、扁与圆、明与暗、虚与实、松与紧等一系列声音特征,有准确的听觉辨别能力。

3、要培养学生在歌唱发声中,对歌唱呼吸的深浅、肌肉的松紧、喉器的高低、起音的好坏、母音的纯正、吐字的清晰、“打开喉咙”的适度、声音位置的高低、真假声混合的比例、气与声搭配的平衡等一系列发声要点,有准确的听觉判断和辨别能力。

4、要培养学生在歌唱发声中,对“喉音”、“鼻音”、“舌根音”、“白声”、“颤抖声”、“虚声”、“漏气声”等一系列错误的发声,有准确的听觉判断与辨别能力。

5、要培养学生在歌唱表演中,对延长的基调、情感、意境、形象、风格、韵味等一系列歌唱的表现特点,有一定的鉴赏与辨别能力。

6、要培养学生在歌唱发声时,主观听觉与客观听觉的一致性和统一性。总之,在声乐教学中,耳朵与听觉训练与发声训练师同等重要的。只有培养学生的“音乐耳朵”,提高学生对发声与歌唱优劣的听辨能力,树立起正确的声音概念,才能改变学生的嗓音,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

十、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

在声乐教学与演唱中,心理因素至关重要,具体有以下几点要求:

1、要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和歌唱的执着爱好与兴趣,使他们无论在声乐课堂里,还是在舞台上,都有一种积极兴奋地心理状态和强烈的歌唱欲望与激情,从而有利于克服紧张与恐惧心理。

2、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建立在训练有素的歌唱技艺的基础之上,常言说:“艺高人胆大”。只有经过严格的专业技术训练,不断提高演唱技巧和艺术修养,才能有成功的把握与信念,才能消除紧张与恐惧心理。

3、要培养学生歌唱的自信心和相信自己的乐观态度。歌唱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信心,周小燕先生说:“演唱者的自信心要比优越的专业条件更重要。”只有充满“我能唱好”的信心和勇气,保持镇定与积极的情绪肌体体内外的平衡,才能战胜紧张与恐惧心理。

4、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还要从学生的意志、个性、气质的培养做起。使学生成为一个意志坚强、勇敢泼辣、性情开朗、充满自信的人。不断地克服和改变意志薄弱、羞怯腼腆的个性,才能摆脱紧张心理。

5、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我控制和感情约束的能力。面对来自外界事物与环境的影响和思想压力而出现的喜、怒、哀、乐、惊、恐情绪以及思维、意志、记忆力、注意力的一场变化,能以坚强的自控能力,排除杂念和干扰,新精神宁,专心致志地投入艺术创造,从而消除和转移紧张恐惧心理。

6、要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和歌唱能力选择演唱曲目。不贪大求难,不唱力所不及的曲目。在选择曲目时,要留有余地,使演唱有充分的把握性。这样才能消除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

7、要充分做好演唱的一切准备工作,如认真对待演出前的排练、走台、彩排,熟悉演出的环境,如舞台、灯光、音响等。尽可能减少在演出时出现生疏与不适应感,提前排除演唱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只有做到演出前的“心中有数”,才能保证演出中的“胸有成竹”,从而获得稳定的心理状态,克服恐惧心理。

8、要加强学生艺术表演的实践能力,经常参加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包括戏剧、演讲、诗朗诵、合唱等。锻炼学生的勇气和信心,增强学生的舞台感受和舞台经验。

总之,在声乐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作为一项基本功来训练。通过不断地实践和锻炼,以冷静、沉着、稳定、勇敢、坚强、自信的心理状态取代紧张、焦虑、羞怯、腼腆、胆怯、恐惧的心理状态,从恐惧走向自信,使演唱超越自我。这是获得演唱成功的重要途径。

声乐训练过程

音乐风情 2007-07-26 12:06:08 阅读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开始你可以找一下打哈欠的感觉,在哈切快要结束的时候整个喉咙是放松的 至于下巴,你想象一下用上牙咬苹果 正确的气息支持是解决这两个的重点

1。气息的训练:大家可以做一个说话的训练,例如:吸好气后,说:123456....!,不断的说,直到身体内没有气息为止。这个训练非常重要。一开始的时候大家可以躺到床上训练,自然的呼吸,按照呼吸准备要求后进行说话训练。可以看者表进行训练,一开始你只能说10秒,随着不断的训练,你有可能说到一分钟了。接下来是吐气的训练:把气吸好后,然后慢慢把气从口中吐出,直到气息吐完。你也可以吹气球、羽毛等方式训练气息。另外,请你在没有掌握以前,躺在床上练习,因为躺在床上很自然的呼吸就是歌唱的呼吸。切记---一定要全身放松。(要躺在床上训练,要体会躺着呼吸的感觉,躺着是怎么呼吸站起来就怎么呼吸,切记找到感觉后再站立起来练习)

2。咽壁力量和和喉头放松的训练:有了正确的歌唱呼吸后,我们就要进行咽壁的训练和喉头的放松训练,首先我要说明的是,这个训练会样子会很难看,但是对于演唱很有效。具体方式是这样的:掐住喉头(喉头中间有个坑的位置),然后把舌头伸出来(舌头一定要有被人拽出来的感觉),然后调整好呼吸大声喊“唉”,从低往高喊,就象拉警报的感觉,在喊的时候,一定要感觉口腔内是什么感觉,气息是什么感觉,大家一定觉得这个方法很难看,但是这些感觉就是歌唱的感觉。等联系一段时间后,可以把手送开,保持住掐的状态伸出舌头喊。切记,一定要放松。(以后每天唱歌前都要联系)

3。打嘟噜的训练:闭上嘴,放松嘴唇,往外吹气,直到气息吹完为止,建议每天练习5-10分钟。用于气息的训练和放松嘴唇的训练。在以上的训练都做完之后,可以随意地哼唱一些旋律,切记-----要小声“哼”。

4。声带前端震动,我自己的理解大概就是发小气泡音,就是声带前三分之一震动,个人感觉喉咙有口痰大概说的就是这个前端震动。但是要结合前面的气息来发声。练了半个月左右。

发hum的音,也就是闭口哼鸣,其实一开始我不明白这个有什么意义,但是后来发现这个很重要,我自己是去哼鸣一开始让面部有麻麻的感觉,至于美声里面的气息集中到眉心,我问了潘老师,他说只要集中在鼻下唇前就可以了。个人认为这个动作能让声带关闭。

篇8: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语言训练

一、利用英文歌曲进行口语训练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选择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英文歌曲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对歌曲听、唱的过程中, 培养英语口语语感的目的。如在教学《Autumn Festivals》时, 教师可以先播放《Autumn Leaves》这首歌, 引导学生跟着唱, 仔细聆听歌曲中的词汇或短语并记录下来。利用英文歌曲进行口语训练,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课堂教学氛围, 还可以促使他们在娱乐中掌握相关的单词、短语或句型, 进而达到培养学生英语语感的目的。

二、利用图片进行口语训练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把课文内容与图片相结合完成教学内容, 然后与学生一起对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如在教学《What is your favorite sport》时, 课前教师可以收集大量关于“sport”的图片, 课堂上给学生展示:“basketball”“football”“badminton”“volleyball”等, 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欣赏一些球星的图片。利用图片进行口语训练, 不仅能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而且能让他们在生动的画面中掌握课文的一些单词或简单句型。

三、利用造句进行口语训练

在英语教学中, 在学习完新的单词、语法、句型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其含义、用法的基础上, 让他们进行造句练习。如在教学《A famous person》后, 引导学生用“I am sure that…”和“I am not sure if…”的句型造句, 学生都很乐意说:“I am sure that the earth revolves round the sun.”“I am sure that you will like the delicious food.”“I am not sure if tomorrow will rain.”“I am not sure if her viewpoint is right.”利用造句进行口语训练, 不仅能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掌握新的知识点, 更能提高他们的口语能力。

四、利用角色扮演进行口语训练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创设与教材内容相符的交际情境, 使学生在情境下学会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如在教学《Howmuch are these…?》的购物句型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教室当成一个购物场所,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购物需求,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购物。

A:Hello.What can I do for you?

B:How much are these apples?

A:¥8 a kilogram.

B:Give me one kilogram.

A:Ok!It's yours.

B:Thanks.

这种角色扮演的口语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也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 促使他们真正掌握英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与运用。

随着八年级学生英语词汇量的增加, 知识点也丰富许多, 活动的内容可以逐渐加深。如学到Halloween这一单元时, 就可以组织学生根据这一单元的内容来表演一些节目,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外国人过节会有哪些习俗?九年级学生英语水平已经达到可进行才艺表演、演讲比赛、唱歌或辩论赛等, 这种方式既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又增加了口语练习的自信心。

五、利用讨论进行口语训练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 选择一个适合学生英语水平的话题, 组织他们进行讨论、交流, 分正反两方辩论, 如在教学《What do people eat》相关内容时,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英语展开讨论, 并得出多样化的答案:“noodles”“rice”“bread”“congee”“fruit”“pepper”“cabbage”等。由于讨论的话题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 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各抒己见中提高他们的口语能力。

总之,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 根据学生的差异性, 通过多种课堂教学形式和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利用英文歌曲进行口语训练, 促使他们在娱乐中掌握相关的单词、短语或句型, 在唱歌过程中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利用图片进行口语训练, 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也让他们在生动的画面中掌握课文的一些单词或简单句型;利用造句进行口语训练, 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掌握新的知识点, 提高他们的口语能力;利用角色扮演进行口语训练, 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 促使他们真正掌握英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与运用;利用讨论进行口语训练, 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各抒己见中提高其口语能力, 从而达到提高他们英语综合素养的目的。

摘要:《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口语课堂的学习, 让学生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 提高英语口语实际运用的能力。”文章从利用英文歌曲、图片、造句、角色扮演、讨论等方面, 探究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口语训练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英语,口语,训练

参考文献

[1]何仁毅.中学英语口语纠错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 (12) .

上一篇:大学那点事讲座新闻稿下一篇:诚信无价演讲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