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2024-05-01

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共10篇)

篇1: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福兴中学:朱秀娟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要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教师就应善于关注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生活情境,利用生物学本身的魅力,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只有抓好课堂这块教学主阵地,积极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达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素养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与尝试。

一、在教学中适当穿插游戏,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就是让学生参与到一种体验性学习得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学生多方面的才能将得到展现:譬如收集和整理材料、表达交流、分工合作、表演及应变等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在角色扮演活动结束之际,也一定要给予学生的表现作出一个中肯的评价。接下来举一个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例子。

“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的一节内容,这节课的内容较多,较抽象,中间还穿插了一个实验: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结构。学生可能会侧重于实验观察,而忽视另一个重点: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但这两者是并重的,不能忽视任何一方。据此情况,我决定用角色扮演——“猜猜我是谁”这个活动来巩固和深化这个重点内容。

在学习完“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等有关知识后,笔者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七张硬纸板(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线粒体),请七位同学上前,每人随机摸一张,根据摸到的硬纸板确定自己的角色。先由扮演细胞核的同学开始:“在植物细胞中我是核心人物,我控制着其他人物,大家猜猜我是谁?”“细—胞—核!”(此时,学生的兴趣空前的高涨,气氛热烈)对了!然后,由这个同学将硬纸板(细胞核)贴在黑板上,退到一边。接着,其他六个角色依次进行。当然,这些角色在描述的过程中肯定有不全面的地方,再由其他同学举手补充,或者由我适当加以点评。

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还有一段有趣的小插曲:扮演液泡的同学,上来后张口就说“大家好,我是液泡……”“哈哈……”在座的同学一起大笑起来,我也忍俊不禁,同时也为他捏了一把汗,那位自称为“液泡”的同学,自己也不好意思的笑了。只见他沉思片刻后继续道:“既然我已经承认了自己是液泡,那现在请大家说一说我应该有什么样的功能呢?”下面同学反应热烈,挣抢着回答他的问题。最后他还不忘补充一句“大家不要忘了,植物细胞想要喝水还要靠我呢!”。此时我都有点感动了:为他的随机应变和自信!掌声经久不息。

通过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不仅能巩固知识、调节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兴趣,挖掘出学生潜在能力。

二、充分利用生物学实验,引导学生探究生活窍门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许多概念、原理、规律等都是通过实验发现的,许多生活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所以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实验是不行的。同时,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掌

握实验的基本技能,提高他们的智力和动手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积极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各种基本知识,从而促进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完“探索生命的方法”和“植物的呼吸作用”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开展了一些对现实生活有指导意义的实验,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如“探究柑橘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保存时间最长?”,先由学生展开激烈讨论,哪些条件可能会影响柑橘的保存;应该怎样设计对照实验;设计实验时应该注意哪些原则;然后分组设计实验步骤,分别探究同样大小的新鲜柑橘在下列三种不同情况下的保鲜效果:(1)室温,低温;(2)隔绝空气,不隔绝空气;(3)干燥,湿润。同时要求学生把实验结果(现象)设计成表格,观察实验后再填写表格。最后通过比较各小组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总结得出柑橘保鲜的适宜条件是:低温、低氧、适宜的湿度。

探究式实验设计模式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化,它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真正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通过学生自主设计探究实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使他们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向更高层次升华。

三、引领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达到知识共享

合作学习是国际上最流行的教学策略之一。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典的教育名著《学记》就有“独学而无人,则孤陋而寡闻”的记载,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

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理解的深度、广度有差异,所以他们的意见往往不统一,这正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这时,让学生互相说出理由,不仅会使问题越辩越明,而且学生间的包容意识也会得到及时的培养,学生间的对话精神也会得到积极的发扬,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会得到很好的培养。

如笔者在教《远离烟酒》《拒绝毒品》等一类课时,笔者首先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收集有关烟酒、毒品对人体危害等相关信息资料,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怎样做等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交流、讨论;交流结束时,笔者将学生的成绩给以肯定。同时征求学生的意见,将大家收集到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办一份有关烟酒、毒品对人体健康危害为主题的手抄报,在校园内办一个手抄报展,展览结束后,还可以将你的手抄报送给亲戚、朋友看,让更多的人了解烟酒、毒品的危害。于是小组合作又开始为手抄报的内容排版,进行热烈的讨论。这样的课堂教学,将书本上的内容延伸到课外,课虽然结束了,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没有结束,学生不仅获得了保护自身健康的知识,而且还掌握了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欲望和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为所有学生提供了参与交流的学习空间,也提供了成功的机

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精心准备、大胆放手、适度参与、及时指导、巧妙调控、科学评价。让每一位学生在主动参与、自主合作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引导学生利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生物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是“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它提出要“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

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最终也是为了将来的生活。因此,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联系学生原有的经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只有把知识真正落到实处,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学以致用”,这样的学习才具有真正意义。

学以致用是重要的教学原则。例如:学习抗体知识后,笔者设置了一道关于目前热门的话题的问题:临床治疗上已证实,将受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后治愈患者(甲)的血清,注射到另一个甲型H1N1流感患者(乙)体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甲的血清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是A疫苗B外毒素C抗原D抗体(答案

D)。又例如,在学习抗体时,笔者联系了高科技在这方面的进展,比如生物导弹(单抗隆抗体)的知识,使知识得以运用,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再如,在讲述环境保护的内容时,笔者提出了: “想一想,2009年2月20日 发生在我们盐城的水污染事件,大家的生活有没有受到影响呢?大家有没有买纯净水呢?”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接着让他们经历一次生物学知识的“再发现”过程,“我用纯净水洗脚呢!”,“你真高级!为什么你没有用自来水呢?”,“自来水受到污染了,不能用,有毒!”……以上这些,学生都亲眼可看到、亲耳听到的。亲身体会的生活化的知识往往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感情,有利于帮助学

生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堂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是运动着的个体,他们的思维具有差异性和难以预知性,教师要尽力去亲近学生,了解学生真正的兴趣在哪里,知道他们的困惑是什么,利用教材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还能充分利用音、像、影等多媒体工具传递教学信息,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有利于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效率,又能使教学内容形象化,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较好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篇2: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一、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适度开拓学生的认知面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应认真阅读,深入理解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内容,并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组,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既符合课程标准,又切合学生实际的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和单元计划。教师要安排好不同时间的实习实验活动,如参观、访问、种植养殖等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以及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自己亲手操作,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生物实验操作能力。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向三个方面进行拓展。一是向前沿领域拓展,如生命工程,太空育种,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二是向社会领域拓展,如让学生调查水资源情况,垃圾处理情况,农业生产现状,能源问题,粮食问题等,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三是向应用领域拓展,如引导学生走访果农、菜农,思考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目的是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师应根据所订计划,按照季节的不同,安排适用的实践活动,创设真实有效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安排学生在家里养蚕,观察如下细节:1.蚕卵孵化时的温度及所需时间。2.小蚕的进食及生长情况,蜕皮次数。3.停止进食及结茧。4.茧内化蛹。5.蚕化成蚕蛾。6.交配。7.产卵。教师要求学生在观察的同时做详细记录,并在课堂上交流。在此过程中,必然有些同学会在饲养环节上出现问题,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步骤如下:1.提出问题。如在饲养过程中,哪个环节出了错,原因是什么?2.做出假设。同学们一定会有不同的假设,教师千万不要强求统一,而是鼓励学生坚持自己的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3.让每个同学按照自己的假设制定出验证假设的计划。4.按计划实施,收集数据,观察结果,得出结论,验证自己的设想。5.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分享过程与结论,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这几个步骤进行学习,不仅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探索精神,激发了学习兴趣。

三、多用教具和活用教具

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主要是在课堂45分钟内的教学中,如何直观形象地向学生传递更多的信息是提高效率的重点。生物传统的教具主要是指挂图、标本、模型以及活体等,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挂图用途广泛,但只是呈现平面结构;标本能呈现生物体的真实立体结构,但有时存在不易看清内部结构或细微结构等情况;模型呈现的效果较好,但也存在不够真实的情况:生物活体则存在获取、保存不易的情况。由于这些教具都有着各自的优点、缺点,所以,单一使用某种教具往往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教师在选择教具时,应尽量选用活体,活体能使学生真实、客观地认识生物体,避免造成认识上的偏差,而且活体比其他教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选用活体教具后,再根据具体情况,结合一些其他教具进行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初二下学期的生物分类,对于藻类、苔藓、蕨类和裸子植物的区分归类教学中,利用地处农村的优势,让部分学生课前准备各种植物,通过对植物直观地观察,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

四、灵活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指引,教师在教学中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作为教学手段之一的多媒体,在运用过程中也要遵循教学目标。因此,多媒体的使用不能随意,不能仅仅为了吸引学生而使用,要时刻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如初中生物学中的《血液循环》一课是生物知识的重点、难点。《血液循环》的教学目标是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以及血液在循环途径中发生的变化。根据这个目标和媒体的功能,我选择的做法是:1.首先让学生用手摸到自己的心脏,感受心脏的跳动,然后对照心脏模型,讲述其结构。2.观看flash动画,依次展示:①心脏的结构(四个腔及瓣膜);②与心脏四个腔相连通的血管;③体循环、肺循环路线;④在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发生的变化,用红色表示动脉血,蓝色表示静脉血。这样将复杂的血液循环整体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循序渐进,依次显示,学生思路清晰,教学效果很好。3.观看血液循环录像,全面认识血液循环,加深理解。

从以上教学步骤可以看出,课堂教学在目标指导下将各种媒体协调配合、各展所长、互为补充,运用多种手段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从而使学生感知全面,理解深刻,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五、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课堂及时评价,二是课后评价。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以前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课堂中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已经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要能够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叙述清楚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信息的能力,还能使教师把握学生的思维活动脉络和情感的倾向,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通过课后评价,将学生的知识反馈梳理起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不仅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也完善了教师的教学策略。

篇3: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1. 结合教学环节的特点, 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类型, 不失时机地进行。

一般根据提问的目的和作用, 有以下三种不同的类型。

1.1 组织学生的注意定向、集中和转移的提问。

这类提问适用于新课或新教材教学的开始, 或演示实验等, 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知识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励学生质疑, 使学生的听与教师的讲协调一致。如“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一节, 在学生折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等活动后, 提问:“对折后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吗?完全重合意味着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学生集中注意力, 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之中, 在操作和答问中自然地引入轴对称概念。

1.2 启发学生掌握知识关键和本质的提问, 为推导公式和法则辅衬。

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进而熟练掌握法则、定理和公式。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 设计如下一系列问题, 为证明定理做思想和方法上的准备:

①四边形的内角和是指哪些角的和?内角和等于多少度?是怎样知道的?

②N边形有几个顶点?几个内角?是否可以“转化”为多个三角形的角来求得呢?如何“转化”?

③还可以怎样做?

通过老师的点拨启迪, 学生抓住了求证的关键, 寻找到了解证的方法, 同时也明确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 奠定了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

1.3 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归纳、概括的启发性提问。

这类提问用于例题讲授、课堂练习、探求新的解题方法、纠偏查错等教学环节, 使学生的认识从局部的片面的发展到完整的全面的, 由机械套用发展到深刻理解并熟练。

2. 从初中生的兴趣点入手, 进行有效提问。

兴趣激发灵感, 兴趣是发现的先导。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 教师要善于提出新颖、富有吸引力、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 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新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 速算王的绝招——《平方差公式》的引入, 师:在一次智力抢答赛中, 主持人提供了两道题:21×19=?;103×97=?。主持人话音刚落, 立刻有一个同学刷地站起来抢答:“第一题等于399, 第二题等于9991。”其速度之快, 简直就是脱口而出。同学们, 你知道他是如何计算的吗?你想不想掌握这种简便、快速的运算招数呢?奇异的事物和现象背后往往隐藏着奇妙的数学规律。在案例中, 教师利用“速算王”的神奇速算, 巧妙设问, 使学生对“速算王的绝招”——平方差公式, 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3. 掌握好问题的难度。

课堂提问难度要适中。课堂提问内容要有难易差别,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若内容过于简单, 则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提问的内容过难, 又让学生不知所措, 无从下手。因此, 要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设计一些适合的问题, 并由浅入深, 让学生循序渐进, 从而让他们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 而不会感到高不可攀。

4. 设计好问题的梯度。

学习活动是一个由易到难, 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教学中, 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 学生难于理解、领悟, 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 把一些太复杂太难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 降低问题难度。另外, 要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并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5. 调节好问题的密度。

虽然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 但是提问并非越多越好。提问是否有效主要是看提问是否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能否发展学生较高水平的思维, 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如果提问过多, 学生就会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 精神过度紧张, 容易造成疲劳和不耐烦, 不利于深入思考问题;如果提问过少, 就会使整个课堂缺少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不利于教师了解和调控学生的状态。所以, 课堂提问要适时适度, 既不要太多, 又不要太少, 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使提问收到最好的效果。

6. 注重设疑提问。

6.1 授前设疑, 集中注意力, 导入新课。

如, 我在讲授数学中的一元一次不等式时, 进入新课前在黑板上板书了一首自编的顺口溜:“学生若干房若干, 分配住房作了难。每间房子住4人, 还有8人在外面;每间房子住8人, 还有1间住不满。动动脑筋算一算, 学生多少房儿间?”学生看后, 群情激奋, 满以为不费吹灰之力, 列一元一次方程就可以解出来, 结果一试, 不行。于是我就很顺利地导入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新课, 大家听起来格外起劲, 注意力特别集中。

6.2 课中设疑, 引发思维, 培养能力。

课中设疑一般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既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 又可以用讨论式, 还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单独提问, 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也使一节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文似看山不喜平”。问题难度应略高于课堂上讲授的内容, 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学生运用自己的能力解决了这个问题, 领略到了成功的欢愉, 对自己的能力有了充分的信心。别林斯基说:“教学方法应该使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 使他们发展积极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寻求问题的正确解答, 这不仅对他们领会知识和掌握技巧, 而且对他们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当他们尝到成功的乐趣后, 对学习自然更加热爱。

6.3 课后设疑, 温故知新, 巩固提高。

课后设疑一般难度应大一点, 是学生通过自学后能够解决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生物、物理、化学、数学教师, 在讲课的时候, 好像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 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来不讲。”正是这个道理。

7. 以问堵漏, 防患于未然。

篇4:如何有效进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一、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更多地重视了教师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改革与探索,而往往忽視了学生学习观念的更新。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但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师观念更新的同时,更应该抓好学生学习观念的更新,二者协同改进,形成合力,相得益彰,才会产生改革的共鸣与发展。

自主性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半独立性的学习,它是为学生将来形成完全的自学能力作准备的。对自主性学习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一,行为自主性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必然,也是走向成熟的特征表现;其二,学习的自主性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三,自主性学习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然走向。

二、注重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教师的嘴就像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教师的教学用语是教师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和载体,是课堂教学“活”的灵魂,它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精彩与否以及教学的成败。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可以使教学内容层次分明,对于重点问题还能点石成金。同时,学生在这样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教学中,就如同在欣赏一首世界名曲,令其心旷神怡,学习的动力自然得到了增强。

在生物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的运用一些成语或者俗语来突出教学内容,因为有些用语蕴含着深刻的生物学现象或原理。例如,俗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就深刻地揭示了食物链的关系;俗语:“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就深刻的说明了水和矿质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歇后语“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就揭示了昆虫的先天性行为——趋光性;成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说明了生物的遗传性;俗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则反应了生物的条件反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胜枚举。只要教师用心搜集,并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必定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提高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

三、适当融入游戏环节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其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初中生正处于由童年向青春期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都有一种“爱玩”的天性,从这个方面来说,在教学中适当融入一些游戏环节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的教学游戏仿佛就是一支提高学习兴趣的“催化剂”,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焕发活力,还能让学生在“玩”中发散思维,收获知识,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四、在实践中重新审视生物实验教学功能

由于初中生不具备丰富的生物学知识,而且自身的认知情况、学习能力、学习经验和实验能力等能力十分欠缺。因此,对学生进行科学恰当的生物学教学和生物实验操作教学,通过对学生在学科基础知识和相应实验的指导,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初中学校的生物实验教学,对于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能够有效督促教师改善实验教学,使学生在动手和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综合知识。

在初中生物的实验教学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重新对实验教学进行认识,在实践中教师应当认识到,生物实验教学是一门与生物学科相互统一的课程。初中正处在一个认识世界的时期,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动手能力。良好的实验教学,应该以初中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为目标,并有效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其次,学生也应该从态度上重视生物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室当中通过实验发现生物的奥秘。

总之,改良初中生物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都有很大帮助,教师应结合课改,改变教学方式,为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做出贡献。

篇5: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落实三维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使学生亲历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的同时,素养得到提升。而那么在低段语文教学中,该如何落实呢?

一、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良好学习环境,激发兴趣平等、民主、和谐的良好学习环境,是三维目标达成的基础,有利于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学习语文感到“易”、“趣”、“活”,极大地提高课程教学效率。良好的学习环境强调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关系的优化,两者互为基础,协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说一些例如:你想不想把你的想法说一说呢?现在请第四小组同学说一说他们的意见好吗?谁能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段话和老师一起比赛背一背好吗?这样的对话使学生心情轻松,不带任何负担,大胆探究,发表见解。合作能力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弘扬。

二、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合理处理教材

一篇文章,是一个系统的、有着极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所以,抓课文整体、抓文章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寻找一个好的切入口,教材的处理才基本妥当。

如:《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的教学,这篇课文共220个字,是第一册教材中较长的课文之一,如果逐句逐段地教,将会把课文弄得支离破碎,教学效率低下,那么,怎样整体有效地处理教材,长文短教,使学生学得有趣呢?我们做了这样的处理:在课题质疑后,请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把这个故事讲一次,大家一边听,一边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然后说说你听懂了什么?一个要求:你说的必须要让全班的小朋友听懂。在说的过程中学习生字。这是课始15分学生注意力最集中,最易出教学效果的时机,因此,安排在培养听力的同时获得对课文整体感知,借学生的反馈进行生字的第一次见面,使生字教学先入为主,印象深刻。这样处理一举三得,教得轻松、学得愉快。在理解感悟环节选择的教学突破口是:小燕子去菜园里一共看了几次?你怎么知道?请划出小燕子说的三次话。然后看小燕子第一次去菜园时的情况,自由读,想想妈妈的话和小燕子的话该怎么读。谁来当妈妈,谁当小燕子,同桌对话。第二次、第三次呢,燕子妈妈怎么说,小燕子又怎么说,自由练读、分角色读、表演读。这样抓住课文的脉络进行整体性、发展性、立体性的教学,使学生在读中表演、读中比赛,最终达成自读自悟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主动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大胆提出想弄懂的问题,并努力解决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

1.课始提问题

在阅读课教学时,我们可以借助课题,引导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例如,在学习《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根据课题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学生们纷纷提出了自己想弄懂的问题,如“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小壁虎是怎样借尾巴的?”“小壁虎向谁借尾巴了?”“小壁虎借到尾巴没有?”等等许多问题,于是后面的教学就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学生在好奇心的支配下深入阅读,学习效果明显。

2.课中进行引入性的提问题

还以《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为例,在学习了前五个自然段之后,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小壁虎分别向小鱼姐姐、黄牛伯伯、燕子阿姨去借尾巴,始终因他们各自的尾巴都有用处而没有借到。学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在这个问题的牵引下,学生们又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我想知道小壁虎此时的心情怎样?”“小壁虎又去借尾巴了吗?”“小壁虎最终怎样了?”我并未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他们通过读后面的课文,自己找答案。在朗读中感悟小壁虎没借到尾巴时的难过心情和长出新尾巴后的愉悦心情。让学生的感情与故事中主人公境遇交织在一起,让学生情绪随故事的发展变化而跌荡起伏。

3.课后进行延伸性的提问题

课文学习之后,我总结全文,又提出问题,为学生进行课后学习创设时机。“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小鱼、老黄牛、燕子、壁虎尾巴的作用,你还想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用处呢?”在学生们踊跃发言之后,我为学生留了一项作业,收集自己想了解的动物尾巴的知识,依照课文第三至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再练习续说一两个自然段。

三、关注反馈,重视评价

教学目标的三维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多维,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多层,教学过程的开放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多元。为促使学生以愉悦的、高涨的情绪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对学生及时反馈,重视评价的策略。

篇6: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发布者:应仰望 发布时间: 2011-10-2 23:57:37

如何在音乐课堂中进行有效的合唱教学

——有感于《和谐艺术——中小学音乐课合唱教学研究》

合唱教学由于具有一定的教学难度,在初中,特别是农村学校的音乐课堂中,进行合唱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个弱项。学习了《和谐艺术——中小学音乐课合唱教学研究》这门课程后,觉得合唱在课堂中的教学是势在必行的,而且要不断地去丰富和提高。那么,在有限的音乐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合唱教学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也是一项需要进行积极实践的教学工作。就本人在课堂合唱教学的实践过程和观摩活动的经历,来谈谈自己的一二点体会和心得。

一、有序的音准训练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合唱中声部音准的训练是合唱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无论是高,低声部的旋律的音高,都要求准确,才能达到和谐,音准训练时,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先让学生集体听辩单音,再到旋律音程,待学生基本上达到要求(如:注意力集中能轻声演唱,能及时、准确地唱准音高等)后,就将学生划分为两大组,进行二声部的和声音程训练,再由单音渐进过渡到旋律片断练习,当然这些训练工作都要有针对性,选择的音都是“采摘”于这首歌的。我们也可采用辅助教学手段,曾观摩过一位瓯海某中学老师,用柯达伊手势教学法,让学生直观地“看”到高音,然后让学生根据各个手势唱出各个音高,学生较快地掌握了音高与音准。

二、创造性的使用合唱作品是有效教学的“法宝”

对于教材中出现的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学生较难胜任的合唱作品,适当地简化或创编适合学生水平的低声部旋律,不失为合唱教学中的另一条“蹊径”,这样可以避免我们采用统一演唱高声部的无奈举措。比如《雪绒花》的第二声部旋律中出现了小二度音程(3-3|4--|3-3|4--|)准较难掌握,在一次公开观摩课上,我见一位执教老师改变成以下:

第二声部变成了一种“回声”式的旋律,好记又好唱,这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或者对歌曲的难点进行适当删减。例如:歌曲《踏雪寻梅》的最后一句合唱的教学十分的有难度,针对学生的演唱水平,我将此句化为齐唱,降低了整首歌曲的难度,让学生在体会了前几句合唱的效果后,整齐的唱出歌曲的结束句,让学生快乐的、轻松的学习。

篇7: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 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 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一 了解“生物圈中的人”在生物课标中的地位。

1、人类的生命活动对生物 圈有重要影响。人从生物圈中摄取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以满足自身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

2人吸收的营养物质需要经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个组织、器官,人体产生的废物也需要通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协调活动排出体外;人的各种 生命活动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3人体结构和生理的知识对学生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具有重要 作用。也是引导学生理解生物最主要特征“新陈代谢”的重要内容。

4生物科学研究在20世纪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如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这标志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 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生物科学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 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二 课前准备。

1把握新课标、构建课程新体系

“人与生物圈”课程体系,精选和串联了十大主题,即科学探 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 活。《生物圈中的人》侧重于从人体的结构和生理方面介

绍人体完成生命活动的过程,以及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学习内容包括: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生命活动,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自我调控和人体的健康生活,教师在课前必须下苦功备好课,熟练掌握好相关的知识,这样在教学时才会条理清晰,让学生接受到正确的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让学生找出重点、难点,这样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前对上课的内容先有所了解

三 上课过程。注意课堂的引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生物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新课的导入是教学的第一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要使学生明确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让引入的问题来带动学生走入我们这节课,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在进行人体内废物的排除这节课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观察视频材料,从

材料中找出问题挖掘,提出本课的教学内容。“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导入《预防传染病》,人的尿液是如何形成的? 人的尿液的形成有何意义?

2突出问题教学。问题对于初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意义的建构,知识的创生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特殊的作用,教学中要把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 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激发学生的认知的冲突和思维的活跃性,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并在尝试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 体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结合肾单位的模式图,给出健康人肾动脉中的血浆、肾小囊中的液体和尿液主要成分的数据,将表格内容形象化,并引导学生进行以下讨论:

a 血浆与肾小囊腔内液体成分是否相同?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蛋白质数据的变化?

b肾小囊腔内液体与尿液成分发生什么变化?小分子蛋白质、葡萄糖可能去哪儿了?

c计算尿液中尿素的含量比血浆中和肾小囊中增大了几倍?想一想这有什么意义? 突出新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实施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标准》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四 大力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应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源于科学探究的思想,可以说是探究性学习模拟了科学探究的方式,只是简化一些而已。限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中所要求开展的探究活动,一般都比较浅显,如果仅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看,也许只需要几分钟就能讲清楚,从表面来看,似乎降 低了传授知识的效率。但是,通过活动,可以让他们去体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

新课程理念下倡导多元的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倡导科学探究为主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在活动中落实三维课程目标。重 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强调创设生动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研 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在初中生物的探究活动方案中,探究肺部及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探究人体的激素对生命活动调节。探究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

换的主要过程及原理,探究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探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探究保护生态环境的方式。探究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等,学生用类似科学家探究科学问题的方式,以获取科学知识与技能、领悟科学思想与观 念、学习科学研究方法为目的而进行的各种学习活动(包括实验探究、知识整理、上网寻找资料等),它是学习方式的变革。要真正实施探究式学习,就要改变传统 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加强科学过程和方法的训练。

五 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课件进入生物课堂,把师生带入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一个绘声绘色的多彩世界,更加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它能从宏观和微观双方面更全面的说明问题,在 生物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常寻常的作用。若多媒体课件与教学设计完美的整合,有效的多媒体教学辅助能够较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 处理好多媒体课件的地位,要

以有效多媒体教学为辅助,不能代替教师,决不能将教学内容几乎都做在课件上,限制了课堂发挥、教师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制作flash课件,演示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收集有关泌尿系统疾病的图像及文字材料,如肾结石患者的肾 B超图像;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的外形与纵剖结构、肾单位在肾脏的分布和组成、肾单位的各部分结构特点和彼此间的关系等内容,呼吸运动的过程、眼与视觉、激素的调节。力求让学生对知识掌握准确,理解深刻,分析透彻。

六 充分使用教材中的资料。

篇8: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此外,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 有些数学教师只会重点关注优等生, 忽略了“后进生”;而有些“后进生”也因而放弃数学、厌恶数学。所以, 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 必然会制约我国初中数学教学的成效。

一、调查学生差异, 合理导入分层

若想全面落实分层导学理念, 合理调查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关键。作者通过对班级学生升入初中时的数学成绩的了解, 以及对他们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情感、性格、学习能力等要素的分析, 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分层。这期间, 需要注意的是, 分层导学和分层教学不同, 分层导学是建立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的, 只要教师心中有数即可。

分层共三个层面。第一层为A组, 由“后进生”组成。这一组学生的主要表现为:学习能力弱, 学习热情不高, 缺乏足够的学习毅力和学习方法。第二层为B组, 由中等生组成。这一组学生的主要表现为:喜欢学习, 但是学习兴趣不浓, 稳定程度低, 缺乏合理的学习方法, 数学思维不完善, 但是B组个体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都存在相应的优势, 整体能力强过A组学生。第三层为C组, 由优等生组成。这一组学生的主要表现为: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毅力, 具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而且有效, 综合能力明显超过前两组。通过这样的分层, 既可以落实“以生为本, 因人而异”的思想理念, 还可以在教学时兼顾到每一位学生, 从而让优等生“能吃饱”, 让“后进生”“能吃到”, 让初中数学课堂变得更加和谐。

二、充分总结教材, 科学创建分层

教材是实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根本, 所有教学活动都要以教材为依托。因此, 在引入分层导学思想时, 同样要以教材为蓝本, 确保活动服务于教材。期间, 在针对三组学生的学习差异和学习现状总结教材时, 教师需要制定出符合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训练内容和程序, 只有这样才能让分层导学案更加符合课题要求。根据A组、B组、C组学生的具体差异, 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时既要有所侧重, 同时还要遵从循序渐进的思想, 即让知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并指导学生在关注知识生成的过程时, 把握知识的精髓, 从而让学习达到更深的层次。

以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一章为例。A组学生能力相对薄弱, 设计的教学目标要简单一些, 比如通过实物形状联想出几何图形, 并由几何图形联想到实物, 从而初步掌握概念;B组学生能力相对平均, 基础知识掌握到位, 所以在安排学习目标时可以将梯度放大一些, 确保他们可以在学习的同时得到思维的锤炼, 并要求他们熟练地使用基础知识;C组学生自学能力强, 思维开阔, 可以为他们设计一些难度大、开放性强的学习目标, 并要求他们对已学知识进行延伸探究, 如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建立空间感等。

三、教学以生为本, 全面落实分层

在具体教学中, 课堂练习的时候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要针对学生各自的学习目标为他们导入符合实际需求的练习项目, 以此增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把握能力。

例如, 在讲授“平行线及其判定”的知识时, 便可以为三组学生布置不同的思考任务。A组学生能力薄弱, 在布置任务的过程中, 可以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什么是平行线?这个问题相对简单, 教师可以随机抽查, 并以此巩固A组学生的基础知识。针对个别思考能力弱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点拨, 帮助他们延伸思考, 鼓励他们多提出问题, 以此了解他们的困惑所在。B组学生基础能力强, 接受能力超过A组学生, 可以给他们布置如下思考问题: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为平行线?它的判定定理是什么?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可以起到发散思维的目的。C组学生综合能力强, 不仅具有强悍的自学能力, 同时还善于对问题进行延伸思考。所以, 可以为他们布置探究型任务:利用逆向思维判定平行线的定义。总的来说, A组学生和B组学生的综合能力偏弱, 虽然通过系统的锤炼可以提高基本习题的解答效率, 但是在考试时, 却经常会在探索性强的题目上“摔跟头”。所以, 在分层导学的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 并鼓励A组和B组的学生尝试探索C组学生的问题, 鼓励他们在课堂中质疑、求异, 并对同一道经典习题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 并总结出多种解答方法。

四、规划课后练习, 实现作业分层

课后练习是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提高他们知识熟练程度的关键手段。在导入分层导学思想时,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课后练习的内容也要有所侧重。

以“一元二次方程”中的“从算式到方程”为例, 在规划课后练习时, 针对A组学生, 可以多布置一些基础性的练习题, 以此巩固他们对一元二次方程解题方式的把握;针对B组学生, 在延续A组任务的同时, 引导他们思考等式的性质, 并尝试利用草纸演算提炼出等式的性质的生成过程;针对C组学生, 由于他们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 因此在规划课后练习的时候, 可以适当地鼓励他们阅读思考“方程史话”, 并尝试解答“移项与合并”方面的习题, 以此落实他们对学习目标的延伸探索。

作者通过长期对分层导学理论的思考和探索, 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 分层导学的前提是学生主动参与, 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从被动转化为主动。第二, 分层导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但分层导学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手法, 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同样重要。此外, 分层导学中的“高靠”原则让学生“跳跳脚”能摘到桃子, 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信任。第三, 时刻关注学生个体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绪, 数学教师要联合班主任及家长与学生进行定期的情感交流。第四, 实施分层导学不能只关注学生个体的智力因素, 学生个体的非智力因素同样很重要。所以, 教师既要规划好教学方案, 同时还要建设融洽的双边关系, 从而让学生带着兴趣投入到教学当中。

摘要:合理规划教学手法应从分层导学的理念入手, 让课堂教学充分兼顾到每一位学生, 让每一个个体都能在课堂中有所收获, 这既是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目标, 同时也是广大教职人员所要积极探索的重点。

关键词:分层教学,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以生为本

参考文献

[1]李玉苓.提高初中数学学困生学习效率的实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2011.

篇9: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

一、课堂提问中存在的误区

在平时教学中,不切实际的提问往往会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发展,影响教学的质量。在课堂提问中常见的误区有以下几种:

(1)教师提出的问题过难。课堂提问时教师设计的问题虽然要有一定难度,但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大而空;甚至未开讲,就把需要深化的内容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学生无所适从,只能面面相觑,目瞪口呆,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

俗话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教师的提问随意拔高,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导致学生思维断层,“跳来跳去够不着”,这样提问毫无效果可言。

(2)教师提问的语言不够准确。我们知道,课堂提问离不开语言,而语言的准确是至关重要的。所谓准确的语言,就是提问的语言应该滴水不漏,不能有空子,不能含混不清,不能模棱两可,更不能出现错误。同时语言要简练,不能啰嗦,不能重复,要做到言简意赅。然而在我们的课堂提问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令人不满意的提问,需要我们引起注意。

(3)教师课堂提问内容过于简单化。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必然存在着好、中、差,如果教师在课堂提问时统统都让好学生回答,而忽略后进生,就会造成两极分化。而且许多教师经常提出类似“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这类问题学生很容易找到答案,也难于使教师从学生回答中找到学生错误症结所在。

(4)教师提问密度过大 缺乏科学性。提问虽然是课堂教学最常用的交流方式,但是提问并非越多越好,“满堂灌”和“满堂问”是同样不可取的。如果提问过多过密,学生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精神过度紧张,容易造成学生的疲劳和不耐烦,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有些老师一节课总是”马不停蹄”地提问,把每一个要教学的内容,分得很细很细。这样不利于学生思考,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提问要适度,既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使提问发挥最好的效果。

二、课堂提问中实施的有效措施

1.创设良好的提问情境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初中生的封闭心理逐渐加强。教师应从初一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中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课堂提问时应做到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彼此沟通, 要积极与学生共同讨论, 创设和谐民主氛围。由于初中生具有一定的表现欲, 喜欢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教师应依此在课堂中给予答题学生鼓励性评价, 使提问的气氛和谐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 不仅保护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也为教师提问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数学教学就是在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中向前发展的。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而巧设问题情境, 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启动学生的思维, 从而使学生主动进行思考。

2.优化提问的情感氛围 激发思维兴趣

作为课堂气氛创设和保持的主导者,教师应努力创造良好的情感氛围,才能赋予学生愉快积极的情绪,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维。首先,良好的提问心境,应该是教师愉快教学,自觉确立学生主体意识和“问”为“学”服务的提问观。让学生享受到自主探究、思考和发现的乐趣。其次,学生是一个个有着丰富而细腻的思想的人,每一堂课中他们都会产生一些想法或疑惑。由于学生自制力较弱,这些想法或疑惑一经产生,便急欲一吐为快,否则即会形成一个个思维干扰。对于学生的质疑,要在态度上给予鼓励,方法上加以指导,让学生在教师亲切、赞赏的言行中产生强烈的思维意向,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再者,设疑、解疑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实现智力和知识中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问题总有一点难度,这就造成部分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思维,首先要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

3.优化提问的思维氛围 促进积极思维

提问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过易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反之会使学生感觉高不可攀,丧失信心。现代教学论研究认为:提问最好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将学生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达”的境界,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个兴奋中心,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来积极探究。但是,问题的难易程度要科学适度。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程度,合理地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

4.把握提问的时机, 启发学生思维

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在重视课堂提问的同时, 还要注意把握提问的时机, 这是提高教学成效的关键。教师要根据教学实施情况适时提问,俗话说,“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教师在组织教学时, 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 或课前设疑, 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 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 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状态。此外,学生学习新知识需要旧知识的支撑, 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提出问题, 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 更全面地理解新知识。还有, 要善于提问于学生思维的“盲区”,不能脱离了客观存在。所以,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并在恰当的时候提出来, 才能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篇10: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课堂提问是教师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提倡有效教学,对贯彻新课程理念,克服课堂教学“程式化”,更有重要的意义。课堂提问是有效教学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是联系教师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纽带.课堂上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参与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应用、巩固知识。它还能使教师对课堂情况及时得到反馈,以便调整自己。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是每个高中英语教师应该掌握的教学策略。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课堂有效提问的设计原则、有效提问策略、问题处理策略。

一、课堂有效提问的设计原则

1、设问要精当。课堂提问应把趣味性, 目的性, 科学性, 启发性, 针对性和顺序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也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服从教学目标, 按教材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由近及远, 由简到繁地设计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把学生从某种抑制状态中激奋起来, 并使学生通过分析, 对比, 归纳, 综合,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2、发问要巧妙。教师在表述问题时态度要自然, 不能有考问或严肃的表情, 要用简明易懂的语言, 发问后要适当停顿给学生考虑的时间。教师提问要明确对象, 要求每个学生都动脑筋。一般情况下, 先叫中等生答个八九不离十, 再请好的学生补充。上等水平的学生留待 “卡壳” 时 “解除” 危机再用。偶尔, 也可叫 “差生” 来试试。

3、启发诱导学生。当教师表达问题后, 学生会出现几种情况: 或是疑惑不解, 厌倦困顿;或是各抒己见, 莫衷一是;或是受旧知识的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这时, 作为表达主体的教师应抓住时机进行启发诱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其回答问题的信心, 提高其参与意识。

4、归纳总结学生的回答。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应对其发言予以分析评价, 使问题有明确的结论, 强化他们的学习。必要的归纳和总结, 对知识的系统与组合, 认识的明晰与深化, 问题的解决以及学生良好思维品质与表达习惯的形成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有效提问的实施

(一)因人而异设计问题

1、对学有困难的同学的课堂提问

这种问题一般内容明确, 条件充分, 只需要用唯一答案明了准确地回答, 其目的是让学生把已学的知识进行强化记忆, 并为高层次逻辑思维奠定基础。如连续提问:

(1)Who’s on duty today? Who was on duty yesterday?(2)What day is it today? What day was it yesterday?

(3)Is everyone here today? Who was not at school yesterday?

(4)How often is he ill? How long was he not at school last term?

以上均属于低层次的课堂提问, 因这些问题相对较浅, 适宜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容易使他们获得参与感和成就感。

2、对学有余力的同学的课堂提问

发散性的问题, 答案是开放的, 它并不追求唯一的答案, 但它要求学生整理和整合大量已经学得的知识, 并想象和创新。教师在学生对文章表层理解的基础上, 可深入提问。如:

(1)How do you like the Swedish Rock Band ?

(2)Why did Max jump up and down in the middle of the concert? How did he feel?(3)Can you describe Max after he left the concert?

这些富有挑战性的高层次的课堂提问, 因为发散性和概括性较强, 更适合中优生, 能给予他们冲刺的机会, 教师除了在问题难度上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外, 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应顾及学生的特长发展。在鼓舞他们的士气,达到扬长避短的效果.

(二)因材而异设计问题

1、按顺序进行课堂提问

对于时间顺序明显的课文,如人物传记,历史事件等按时间顺序进行提问,对于逻辑性强或说明性的课文可用逻辑顺序法,层层递进,让学生逐步思考。

2、直观形象的课堂提问

运用简笔画,幻灯片,实物等进行课堂提问,可使形声结合,增加刺激强度,增强接受效果.

3、比较,联想进行课堂提问

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感知, 对课文中同时出现或先后出现的两种性质不同或相似的对象, 情节用比较法进行课堂提问更合适。还可以根据题材相近的课文中的人或物的异同进行设计。

(三)因时而异设计问题

1、开场预测设疑

俗话说, “ Well begun is half done。” 一场引人入胜的开场白, 总能让学生有所期待, 因此, 为了高效的进行课堂教学, 教师可设置一些导向性的提问。

2、课后开放性的提问

学生在理解消化课文内容后, 便进入运用语言知识的阶段, 这样, 可设计一些富有创意的模拟活动性的问题或角色扮演性的问题。开放性问题的提出督促学生积极思考, 集思广益, 互相讨论, 自由提问, 自主学习, 更使学生的合作融洽。

三、问题处理策略。

(一)允许说完, 适当点拨

在高中英语教学阶段, 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和习惯尚未形成,在回答参阅型和评估型的课文理解问题以及实现情景问题时, 因思维与语言表达不同步而可能会出现语言或逻辑错误(或失误), 因此, 英语教师除了在提出问题后给学生充分时间进行独立思考,组织语言外, 还要有足够的耐心, 允许学生答完。听答时, 教师最好不要打断学生的连贯表达, 除非回答太罗嗦或离题太远。另外, 由于语言本身存在一种功能由多种结构表达的现象, 教师要容许学生说出教师预想以外的答案, 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 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

不打断学生的连贯表达, 并不排斥教师对学生表述观点遇到困难时提供必要的帮助。适当点拨不但是可以的, 有时是十分必要的。如学生对问题本身理解不透彻, 教师可以适当重复问题, 换个角度提出问题或解释不懂的地方, 学生在答问时遇到的语言困难, 教师可以提示关键词语, 学生的思路中断时教师旁敲侧击以保证学生的思路畅通。

(二)适时纠错, 适当宽容

语言错误在英语学习中是不可避免的, 正确对待和适时纠错就显得十分重要。纠错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纠错因方式, 时间不同而效果各异。因此, 何时纠错是英语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艺术。

不同的教学阶段, 英语教师的纠错策略应有所不同。在培养语言习惯的初级阶段, 英语课堂提问多为课堂程序性的提问, 学生的应答主要是模仿, 操练和简单的替换练习, 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是保证语言信息的正确输入, 提问的目的主要是给学生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并纠正错误, 适时纠错能保证学生学得标准的语音, 语调和掌握正确的基础知识和语法规则, 为进一步的语言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课堂程序型的提问都要立即纠错, 从尊重学生的思维连贯性和保证学生语言表达畅通性的角度出发, 对待学生在语篇朗读, 连贯复述, 角色扮演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或失误, 对待学生在回答参阅型, 评估型或现实情景型的提问时出现的错误, 失误或者观点错误, 教师就不应该见错就纠, 要采取宽容的态度。

教师的宽容学生的错误, 并不是放任学生的错误。即使是学生的连贯表达和创造性思维, 教师也应采取宽容失误, 纠正错误的态度。纠正错误要保证学生的自尊心不受到伤害, 尽量采取答完纠错的方式。答完明示纠错既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 又能使包括答问者在内的全体学生及时知道错在哪里, 如何改正;答完暗示纠错能使学生通过纠错得到老师的指点, 又不使答问者在同学面前丢面子。此外, 教师在纠错时, 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纠错或同伴纠错。

(三)适当评价, 鼓励为主

为了使提问真正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学生答问后, 教师一定要及时恰当地对其答案有所反馈, 切忌对学生的答案不置可否。学生需要了解自己的答问究竟是值得称赞还是有待改进, 甚至适当纠正, 因此, 教师的评价用语不能一般化,公式化, 要把学生活动的真实感受传达给学生, 使评价用语形成一个等级系列, 教师要根据学生回答问题时的不同表现, 选用不同等级的真实的评价用语, 使教师的评价成为课堂教学真实交际的一部分。如 3

Really excellent!Excellent!Perfect!Wonderful!Very good!Good!Well done!Adequate!Need improvement!Not too bad!And so on。

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成就感, 即使是很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回答过程中要多表扬, 多鼓励, 少指责, 少批评, 甚至不批评, 要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获得学习英语的成功体验。例如: 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不时地说 Good。Yes。Right。OK。即使是答错了, 也可以说Good, but„或用升降调说No, think it over。或给学生适当的启发或暗示。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教师应该丰富评价用语的词汇和语汇, 如使用 It’s really a hard question, but your answer is quite right。You are great。/ You are successful。/Most of you did a very good job。I appreciate what you did in my class。Thank you。/I’m very glad that you make progress every day。Congratulations。等等。教师的评价用语要随着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 并能使学生在持之以恒的课堂评价用语的习得过程中收获成功的喜悦。

上一篇:在就业服务工作观摩交流暨座谈会上的发言下一篇:过故人庄扩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