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小提琴 作文

2024-04-23

拉小提琴 作文(精选7篇)

篇1:拉小提琴 作文

拉小提琴作文

有一天,爸爸对我说:“你想学小提琴吗?”我以为学小提琴是件很好玩的事,就满口答应了。

当天中午吃完饭,爸爸就带我来到老师家里。老师从柜子里拿出一把适合我拉的小提琴,要我先练基本功,把拉琴的姿势做正确。老师要我把左手轻轻地贴在琴头上,右手握住琴弓,开始练习。拉着拉,我觉得腰酸起来了,腿也有点疼,拉出的声音就像妈妈杀鸡时,鸡那绝望求救的叫声,真难听!这时,我有点灰心了,悄悄地对爸爸说:“学拉小提琴太累,我不想学了。”这话被老师听见了,于是他意味深长地对我说:“学一样本领要不怕苦,不要怕累,还要有耐心。”爸爸也在一旁鼓励我:“坚持就是胜利。”听了老师和爸爸的话,我叹了叹气,重新拿起小提琴拉了起来。我想,只要经过努力,我一定能学会拉小提琴。想到这里,我的信心更十足了。

通过拉小提琴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任何本领都要付出艰难的劳动,否则将一事无成。

我的特长——拉小提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我也不例外。长处伴随着我的生活和学习,其中我认为我最拿手的是拉小提琴。

学习小提琴的漫长之路上有欢乐,有泪水,有妈妈的期望,更有爸爸的叮咛。刚开始学感觉有点枯燥,当时的我还在练基本功,又不练什么好听的曲子,又不会掌握技巧,就吱吱地练个不停,跟拉锯似的。平时在家练一个小时的琴,我就故意拖长时间,上洗手间时慢腾腾的,待在里面很久时间才出来,有时,我还甚至不想练。

妈妈知道了,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终于,有一天,她故意带我去散步。边走边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清源,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要有毅力,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听了妈妈的话,我惭愧地低下了头。

从那以后,我在心中暗暗地告诉自己:不要轻言放弃。有时拉那些困难的音符和节奏时,我一次又一次想要放弃,但是我坚持着。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四年的刻苦练习后,我已经能熟练掌握拉小提琴的技巧,还通过了七级的考试,像《新春乐》、《鱼舟唱晚》、《花儿和少年》、《西班牙斗牛士》等很多名曲我也拉得很流畅了,同时还有幸参加了江苏省第三届“小天才“交响乐专场音乐会表演,在南京紫金大剧院和江苏交响乐团的叔叔阿姨同台汇报演出。

我喜欢拉小提琴,这就是我的特长,它带给我许多的欢乐,让我的学习生活绚丽多彩!

我会拉小提琴了

翻开我的相册,成长的足迹历历在目,其中好多都是我在拉小提琴时的情景。

五岁时,我就开始练习拉小提琴了。那一次,我随妈妈到学校看民乐队的哥哥姐姐练琴,我被民乐室里的一个大提琴吸引住了,拨弄琴弦,那声音多么美妙。妈妈问我:“想拉这个琴吗?”我笑着不住地点头。“这个太大了,我们从小的开始练吧。”那时根本不知道大提琴和小提琴是两种乐器,现在想想,好像一切都是妈妈安排好似的。从此,我就开始了练小提琴的“生涯”。

所谓万事开头难,一开始就是不断地拉空弦,学会握弓和持琴。在我的记忆里,开始时真的觉得拉小提琴非常地好玩。不出一个月,我就尝到了其中的滋味了。手指要开始在琴弦上按了,稚嫩的小手按在细细的弦上,如果轻了,声音拉不出来,用力按呢,手指就痛得要命。但又不能偷懒,因为有爸爸妈妈的监督。记得那时,妈妈拿了一根细细的签子,如果我姿势不对或音没按准,她手里的签子就会落下来,而且每天练琴一个小时左右。这样的严格训练,使我的进步很快。第二年,我就通过了小提琴业余二级的等级考试。

上小学后,有学习任务了,妈妈嘱咐我上课专心听讲,课后抓紧时间把作业完成,放学回家后唯一的任务就是拉琴。二年级时,我随妈妈一起转到国际学校,我觉得妈妈更忙碌了,根本没有时间来看我练琴,只是星期

六、星期日陪我练练。这对于我来讲是个考验。

有一段时间,我很不自觉,常常找借口不练琴,因为我觉得没有比练琴还苦的事了。可是,纸包不住火,一到还琴时就露出了马脚。俗话说:一日不练自己知,两日不练师傅知,三日不练观众知。老师把我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还罚我练。我想放弃算了,我不练了!爸爸妈妈跟我说:“其实我们让你练琴就是要培养你的毅力和耐挫力,这一点小小的挫折都受不起,将来怎么能做大事呢?”

说实话,叫我真的放弃我还有点舍不得呢!小提琴毕竟也给我带来了很多的乐趣和自信。每次班级里或学校有什么活动,如英语歌曲比赛、“六一”节、红领巾电视台才艺表演等,都有我展示的舞台。另外,经过这六年的训练,我对音准、节奏、旋律都有了一些了解。有时我能把听到的乐曲的旋律在小提琴上拉出来。怎么样,不赖吧?现在我正向“八级”进军,暑假就要考级了。

我会拉小提琴了!我在心里高呼着。

拉小提琴

我有许许多多的爱好,其中拉小提琴是我最喜爱的。也许,我对小提琴情有独钟吧!小时候非常羡慕那些小提琴演奏家能拉出动听的曲子。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穿上漂亮的礼服,在灯光闪闪的舞台上表演。五岁那年,爸爸妈妈帮我报名参加了小提琴班,就这样,我和小提琴结下了不解之缘。

拉小提琴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用脖子和肩夹住小提琴,还要学会推弓和拉弓。开始还能夹住琴,但时间一长,脖子就酸了。那跟平时在老师手里服服帖帖的弓,到了我手中,就不听使唤了。但我在心中暗暗地告诉自己: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所以我只好咬紧牙关。不久,我通过了这一关。接下来就要学习拉了。但在拉之前必须学会认音符,爸爸把音符写在纸上然后贴在墙上,一个一个地指着让我唱,如果唱错了就会被爸爸批评。拉的时候更辛苦,我那小小的手指只能在琴弦上,真是痛呀!冬天更惨,手都动僵了,按到琴弦上去,手指上就会留下一条深深的痕迹。有时候天气冷,我的手上有几道裂口,按琴弦的时候一不留神,口子被琴弦拉深了,就会流出鲜红的血来。这时,我只能忍住痛,对自己说:这点小小的困难不算什么。练习歌曲时,每天晚上不停地拉,那些困难的音符和节奏,让我一次又一次流下了眼泪。

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通过六年的刻苦练习后,如今,已经能熟练掌握拉小提琴的技巧,还通过了七级的考试,而且还经常参加演出,每当我站在舞台上、站在考级的考场上奏出优美的旋律是,我的心里都充满了喜悦!

我学会了拉小提琴

“知了,知了”,窗外,蝉儿在不停地唱着;屋内,一个小姑娘下颏夹着一把小提琴,手托着琴把,在拉乐谱,汗珠不住地从额上流下来……这就是我在练习小提琴时的情景。

说起我拉小提琴,还有一段曲折的过程呢。其中有喜有忧,有苦有甜,有笑有泪……

一年级的暑假,爸爸给我买了一把小提琴,我高兴极了。心想,不出三个月,我准能拉出几支动听的曲子来。可是没过两个星期,这把小提琴却把我这个爱跳喜唱的“音乐迷”给气哭了。因为拉小提琴先要学会夹琴,就是把琴夹在颈与肩之间,这架势难度非常大,没练多久,脖子又酸又痛,我忍不住哭了,心想,学拉小提琴这么难啊!

爸爸看见了说:“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一碰到困难就打退堂鼓,怎么学得会呢?”在爸爸的耐心教导下,我又鼓起勇气。经过一个多月的勤学苦练,我总算闯过夹琴这一关。接着碰到的是令人烦恼的小蝌蚪—五线音符。这一只只各式各样的“小蝌蚪”,在五根“电线”中跳上跳下要花很大的劲才能认识它们。认识五线谱是学拉小提琴的一个难关,我下决心,一有空就读五线谱,又经过一个多月,才能比较熟练地读谱。

可是识了谱,不等于会拉。要使五线谱上的“小蝌蚪”在小提琴的琴弦上变成动听的乐曲可不容易。四根琴弦粗细不一,琴弓要拉准,手指要按准,这真是太难了。常常是顾到了拉弓,顾不到按弦。发出的声音一点也不悦耳有时像乌鸦叫,呀呀呀;有时像老鼠,吱吱吱;我自己也听了刺耳,又泄气了。这时,爸爸又给我讲了许多名人成长的故事来鼓励我。他讲了居里夫人不怕失败发现镭的故事;讲了金力人小志气大,学拉小提琴的故事;还讲了康熙十几岁就管理朝政的故事。爸爸最后语重心长地说:“有志不在年高。只要有志气,什么事都能成功。”我抹掉泪水,又拿起琴弓。

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我已经能拉几首简单的曲子了。即使闭上眼睛,我的左手和右手也能配合得很好,不会拉错弦,也不会按错手指了。

爸爸、妈妈听到我拉出动听的乐曲时,笑着对我说;“有志者事竟成。”我想,做什么事,立志是非常重要的。

拉小提琴的少年

(上个世纪初,一位少年梦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的小提琴演奏家。于是他一有空闲就练琴,练的心醉神迷,但进步甚微,连师母都觉得这个可怜的孩子拉的实在是太蹩脚了,完全没有音乐的天赋,但又怕讲出真话伤害少年的心。有一天,少年去请教一位老琴师,老琴师说:“孩子,你先拉首曲子给我听听。”少年拉了帕格尼尼24首练曲中的第三首,简直破绽百出,不忍卒听。一曲终了,老琴师问少年:“你为什么特别喜欢拉小提琴?”少年说:“我想成功,我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老琴师又问道:“你快乐吗?”少年回答:“我非常快乐。”老琴师把少年带到自家的花园里,对他说:“孩子,你非常的快乐,这说明你已经成功了,有何必非要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不可?在我看来,快乐本身就是成功。”

少年听了琴师的话,深受触动,他终于明白过来,快乐是世界上成本最低、风险也最低的成功,却能给人真实的受用。倘若舍此而别求,就很可能会陷入失望、怅惘和郁闷的沼泽。少年心头的那团狂热之火从此冷却下来,他仍然常拉小提琴,但不再受困于成为帕格尼尼的梦想。这位少年是谁?他就是爱因斯坦,他一生仍然喜欢拉小提琴,拉得十分蹩脚,却能自得其乐。

拉小提琴 从我四岁开始,就已经学小提琴了。过去到现在,整整学了五年。这五年里有辛酸和痛苦,也有快乐和愉悦。

当我第一次听到小提琴三个字的时候,并不知道它是什么。都后来,我渐渐对小提琴有了些表面的理解,并且很想学它。当妈妈宣布我可以学小提琴的时候,我心花怒放,发誓一定要好好学。其实,小提琴的基本功是很枯燥的。当我学小提琴的第一节课,老师教我弓、手法,我怎么也做不好。而我总是想着妈妈那句话:失败乃成功之母。做不好没关系,只要坚持不懈,总会成功。

就这样,对小提琴充满好奇心的我,一直辛苦的练。终于,我成功了!虽然这五年来我曾经有过要放弃的念头,但如今,我却拉出了许多优美的曲子。

拉小提琴的滋味

大家学过乐器吗?我学过,那是我最喜欢的小提琴哦!可是,学小提琴可不是 件简单的事情。如果大家想听听我拉小提琴时的滋味,那就跟我一起来吧!“酸”。以前,当我看见我的两个哥哥在用小提琴演奏一首首优美动听的乐曲时,心里总是无比地羡慕。从那时起,我就很想学习小提琴,爸爸看我心动的样子,在我生日那天,便买了一把小提琴送给我,并为我报名参加了小提琴培训班。顿时,我感到心里酸酸的,爸爸为了我学小提琴花了那么多钱,我一定要以最好的成绩报答他。“苦”。那到小提琴那天,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蓝色的琴盒,金色的小提琴展现在我眼前。我拿起小提琴,装模作样地学着那些小提琴家,得意洋洋地走上“舞台”准备拉一首自编自创的“乐曲”。还没拉到一半,就遭到我的小提琴的严重反抗:“我还是把小提琴吗?怎么拉出这么难听的声音!”我也不得不红着脸“下台”了,因为连我的耳朵也受不了这种声音。这时,我就像吃了苦瓜一样,真想马上拉一首优美的曲子给爸爸妈妈听。“辣”。到了学小提琴的第一天,我来到小提琴班,没想到我是这些学生之间最小的一个。老师先交我们调琴。可是,我的力气太小了,转不动调琴的柄,而别的同学都能把琴调得很准。心里就觉得火辣辣的,真希望我能马上长大,成为一个小提琴家,好让别人“嫉妒”一下!“甜”。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我认真地练习着小提琴,一直到第三年时,老师对我说:“你现在拉琴拉得不错,我建议你去考四级。”啊!是真的吗?我太高兴了,更认真地练习着四级的曲目。到了考级的那一天,我发挥地很好,不仅考过了四级,而且还是“优秀”呢!那时,我会心地笑了,我练得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篇2:拉小提琴 作文

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有的人是画画;有的人是做航模;还有的人是做标本;我的拿手好戏则是拉小提琴。

我从五岁就开始拉琴,坚持到现在,已经有六年了。这期间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我都没有中断过上课的脚步。每当别人在看电视时,我和邻居家的小伙伴总是一前一后地响起协调而又饱含默契的琴声。

终于有一天,我的努力有了回报。在一次学琴的课堂上,老师告诉我,我可以去参加一个小提琴大赛表演独奏和齐奏,这也意味着小提琴成了我的拿手好戏。当我的知这个消息时,兴奋而又忐忑。兴奋是因为我五年来的付出有了回报,忐忑是因为那可是小提琴国际大赛,我真的能取得好的成绩吗?怀揣着老师的肯定,我琴练得越发刻苦了,每天练一个多小时的琴。《a小调》曲子逐渐由一开始的磕磕绊绊到后来的得心应手。由一开始练的几行都啃不下来到后面只要琴一放到弦上,我就会不由自主拉出流水般的旋律。

终于到比赛的日期了。我来到会场,原本那颗镇定的心,此刻也扑通,扑通地跳的越来越快,我反复地在心里默背演奏的`曲子,连一个小小的细节都不放过。念到我的编号了,我跟着前面四个小朋友颤颤巍巍地走进演奏厅。候场的时候我好紧张,小腿肚子直发抖,浑身冷汗拼命往下淌,我的脸部冰冷。到我开始演奏了,我攥了攥拳头,擦了擦手里的汗,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昂首挺胸地走上了前台。

来到台上,我稳了稳心神,开始流利地拉起来!哎呀,音色不够稳定、优美。我稍稍调整了一下心态,继续仔细地拉。我看见下面的评委冲我露出的笑容,我看到妈妈在观众席为我加油鼓励,我看到跟我一起来的同伴无声的给我加油。

篇3:拉小提琴 作文

1 9世纪末, 在活跃于这个时期众多的法国作曲家中, 德彪西和拉威尔却是名副其实的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无论是从二人独特的创作风格来看, 还是就作品的数量和范围以及社会活动而言, 二者都为法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几乎是同时代的其他法国作曲家不可望其项背的, 也是激发笔者对研究其作品产生浓厚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

笔者之所以选择德彪西的《g小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和拉威尔的《G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作为分析对象是因为:首先, 作为印象主义最主要的法国代表作曲家, 德彪西和拉威尔一生中都只创作过唯一一部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 这两部作品均属于作曲家的晚期创作, 可以说是体现他们成熟创作风格的典范;其次, 在搜集, 整理资料过程中笔者发现:国内尚未出现对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研究的专著文论。对于德彪西《g小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的研究在国内的一些学术期刊上和硕士论文中有可供参考的资料, 而对于拉威尔《G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却是无迹可循, 目前国内尚无专文对其做具体分析和论述。

笔者认为将两部作品在创作特点上做出一个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比较式探究, 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希望通过此文, 让更多的人了解小提琴音乐在印象主义时期发展的特征概貌。同时希望能对今后的研究者和演奏者有所启发, 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两部作品的创作背景

1、德彪西《g小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

德彪西曾于1 9 1 5年计划创作六首为不同乐器组合的奏鸣曲, 遗憾的是没有来得及写出计划中的后三首。这首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是德彪西计划中的第三首作品 (1) , 也成为他创作生涯中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

1915年12月, 身患癌症的德彪西准备谱写《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 然而战争的残酷 (2) 和病痛的折磨令他十分颓丧。按照作曲家本人的说法, 《g小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以“以记录文件的观点来看”或许很有趣, “而且可作为显示一个病人在战争中能够写出什么音乐来的范例” (3) 。该曲明确指明了调性, 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德彪西面对现实打击的内心感触。

1916年10月底德彪西开始断断续续地创作这首奏鸣曲, 直至1 9 1 7年3月才最终完成手稿。可以说该曲耗费了他极大的心血, 并且淘汰了一个终乐章。同年5月1 5日, 德彪西最后一次出现在巴黎音乐会的舞台上, 与著名小提琴家、指挥家加斯顿·布莱 (Gaston Poulet 1892——1974) 合作演奏了这首《g小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 献给妻子艾玛。

2、拉威尔《G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

1 9 2 0年左右, 拉威尔在巴黎听到一场美国黑人爵士乐队演出, 这种富于自由精神的音乐和其精湛的技艺给予了他极其深刻的印象。1 9 2 3年至1 9 2 7年间, 在风景如画的蒙特福特-阿莫里 (4) 隐居时, 拉威尔创作了这首奏鸣曲。该曲首演于1 9 2 7年5月3 0日, 与小提琴家乔治·埃奈斯库 (5) 共同合作演出。

相比之下, 这首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同样处于拉威尔晚期创作, 且创作过程很慢, 受拉威尔的病情影响历时四年才完成。这一时期, 印象主义风格已不在拉威尔的创作中占主要地位。但是受这种风格影响至深, 因此他的小提琴奏鸣曲还是多少带有写意的风格。

二、创作的比较分析

1、结构特征

两首作品均为三个乐章, 每乐章均是奏鸣曲式。相比之下, 《g小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在结构上较为自由, 主要使用简短、片段、零碎的主题动机。段落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 更多呈现出的是一个个音乐画面的对比与并置。在一些有关的细节上也不如传统曲式那么规范和严谨, 如和弦的大小交替、和弦的高层叠置等带来的“渲染”性的色彩效果。然而从总体创作上看, 德彪西在创作上的虽减弱了其随意性的特点, 但在语言和风格上始终保持着独特个性。最重要的是, 作品中乐章之间的调性、速度与情绪上的对比, 以及几个乐章作为一个整体, 彼此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仍具备奏鸣曲的特征。作为德彪西的晚期作品, 这首奏鸣曲有现代风格与古典风格混合之特征。其中, 第一乐章为活泼的快板 (A l l e g r ov i v o Midori) ;第二乐章为具幻想性的、轻快的间奏曲 (Intermède.Fantasque et léger Midori) ;第三乐章为生气勃勃的、活泼的终曲 (Finale.Tres anime Midori) 。

与之相比, 《G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则截然不同。斯特拉文斯基曾戏谑地称拉威尔是位“精巧的瑞士钟表匠。”他严守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戒律, 并以独创的手法运用这些传统戒律来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和作品形式。的确, 这部作品中在结构上采用严谨的古典奏鸣曲曲式, 各乐章之间紧密相连, 其比例分配及发展手法都如“点彩”般体现了对传统音乐的继承。其中, 第一乐章为快板 (A l l e g r e t t o) ;第二乐章为布鲁斯, 中板, 回旋曲式 (Blues:Moderato) , ;第三乐章为无穷动, 快板 (Perpetuum mobile:Allegro) 。拉威尔以其简洁的材料描绘着绚烂的音乐色彩, 而不是像德彪西般以“渲染”的方式去布局。作品中, 小提琴与钢琴两个声部经常做大量的织体互换、卡农式模仿和对位模仿式。这些复调、对位式的织体的运用更加集中的体现了他精准、细腻的创作特点。虽然拉威尔在结构上遵循了奏鸣曲式的典型特征, 但并没有遵守调性统一的原则, 在作品中大量出现二度关系并置的调性。

2、创作特点

与印象派绘画一样, 印象派音乐的主角是音响和音色, 色彩效果在音乐作品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十九世纪后半叶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和形式不同的是, 印象主义的和声用织体、色彩和响度突破了那种从紧张到松弛、从不协和到解决的模式。主要表现在:利用音的各种新的结合 (九和弦、十三和弦、含附加音如添加不解决的二度音的和弦, 以及各种增和弦等) 和这些复杂和弦的连接 (一个个不协和和弦的并列) , 而创造出不断闪烁的强烈色彩, 就像绘画艺术中的“渲染” (6) 与“点彩” (7) 手法一样。同时, 各种调式音阶、全音音阶、阿拉伯音阶和东方的五声音阶, 丰富而复杂的织体以及频繁地变化节拍、结构复杂的复合节奏都成为印象派音乐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 在德彪西和拉威尔的这两部作品中, 我们可以领略到他们是如何用音乐“油彩”为自己的风景画着色的。由于乐曲篇幅过长, 调性、和声、节奏复杂多变, 笔者在此仅选择较为突出的个例进行简要说明。

·和声的色彩变化·

在《g小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中, 德彪西采用了早期及成熟时期常用的和声手法来营造朦胧、奇异的色彩氛围:如九和弦、平行和弦、尖锐的小二度等。

其中, 最具特色的是全曲的主题动机。它以小提琴反复演奏的三度音程和钢琴连续二度下行的平行和弦为性格特征。这个主题纯净、轻巧, 拂送着精细入微的美感。德彪西对其运用了移位、变形、模进、拼接等手法, 使这个核心材料遍及在各个局部。

另一个颇具特色的和声色彩是主和弦与大下属和弦的连接, 它出现在第一乐章开始钢琴两小节的引子上:

一方面, T到S这种和弦进行肯定了作品的小调性质, 另一方面, 大下属和弦的属于色彩思维的大、小“交替”现象。在这首作品中占有很重的分量, 也可以说是这首作品的印象主义风格的基础。这两个和弦加上第1 0小节出现的属和弦, 一起在第一个乐段中驾驭着主题动机的呈示, “渲染”出全曲的基调。

拉威尔在《G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协奏曲》中, 同样创造了色彩斑斓的和声语言。大七度和声音程的使用十分精彩, 它神秘、碰撞的和声进行充满了异域风情, 也明确了乐曲的基调。

为了体现“点彩”式的、色彩碰撞式的音响效果, 拉威尔经常巧妙的将这个神秘、紧张的大七度转变到和谐的纯五度和声进行, 形成一种忽暗忽明的色调转换。

拉威尔的独具匠心并不仅局限于此, 在第二乐章, 他让和声色彩再次发生变化:以大二度叠置并做出上下半音进行的和声为主, 用不协和的音响点缀出诙谐、幽默的音响。

全曲另一个突出的和声色彩, 就是钢琴声部经常穿插连续大三和弦的上行级进。它贯穿着全曲的发展, 仿佛是一缕柔和的光束, 时而缓解并打破大七度所营造的紧张气氛, 如“点彩”般调和出一种闪烁的效果, 呈现出色彩生命的丰富性, 使人感受到特定场景的生动印象。

·调性的明暗对比·

《g小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中, 调式不时地变换色调, 为我们展示出丰富多彩的景色。第一乐章中第1 8小节, g小调的主音常常在低音区与平行大调b B“交替”和弦作双层的叠置。2 4至3 4小节, 调性织体做了调换, 双层叠置的低音成了b B调的主音, 上层是主调g的色彩和弦, 一方面起到稳定主调性的作用, 另一方面又体现着调式色彩的交织。

《G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的第二乐章一开始的引子中, 拉威尔独具匠心的对调性做出设计:小提琴旋律声部与的G大调与钢琴伴奏声部的b A大调形成两个调性的同时进行。两个兴奋、活跃的大调相互叠置, 突出表现出两件乐器色彩上的差异。两个声部小二度的调性关系也可以认为是由前面所述的第一乐章的大七度转化派生而来的两个调性。当引子结束后, 小提琴与钢琴的调性立即互换, 再次形成色彩的突然变化。

·丰富的音乐元素·

在这两部作品中, 德彪西和拉威尔都大量使用了五声音阶与自然音阶混合的旋律, 起到了扩大和弦范围, 丰富音响色彩的作用。音乐是颜色与韵律的组合, 节奏在对音乐色彩的塑造上同样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与优势。

在《g小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 德彪西让钢琴声部采用连续切分的固定音型, 与小提琴声部旋律错开, 在听觉上形成持续的切分节奏, 构成一种飘渺、空灵的音响效果。第二乐章中, 小提琴附点节奏型, 用滑音技巧, 与钢琴组合成变幻多端的节奏效果, 两个声部的节奏很少雷同。整个乐章以十六分音符为基本律动。在第三乐章, 德彪西运用了活泼、欢快的西班牙民间舞曲伊比利亚“Iberia”回旋式主题。十六分音符加三连音的律动、3/8和9/1 6拍子的切换, 小提琴与钢琴快速的音符流动, 犹如一场连绵不断的竞争比赛, 将舞曲的音乐风格发挥的淋漓尽致。

在《G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中, 拉威尔将第二乐章命名为“蓝调”, 拉威尔运用个人卓越的音乐色彩感觉, 大量使用固定 (循环) 低音和以一拍为单位的摇滚式节奏, 并常用切分音与附点音符。其中, 对蓝调音乐中典型的小二度倚音音型 (见谱例5和谱例7) 的运用贯穿全曲, 在忧郁的音乐色彩中闪现出一份慵懒与诙谐的独特气质。实际上, 虽然拉威尔吸收了蓝调音乐的元素, 但是他用自己的风格对其进行了再创造。拉威尔在他的访谈录中曾评论道:“‘蓝调’是美国的伟大遗产……人们问我在最近完成的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里是如何运用“蓝调”的……尽管我采用的是美国流行的音乐形式, 但我冒昧地说它是法国音乐, 是拉威尔的音乐, 是我写的音乐” (8) 。

·小提琴与钢琴的结合·

室内乐奏鸣曲与独奏相比, 具有从属性, 特别是古典主义时期之后, 器乐独奏声部不再总是居于主导地位, 二者之间已经没有主次一说, 其地位是绝对平等的。德彪西在自己的这首奏鸣曲中, 分配给钢琴与小提琴声部同样重要的任务与职责, 缺一不可。很多处小提琴与钢琴采用完全不同的节奏进行, 二者交错开来, 其中力度的变化频繁, 德彪西充分地运用此种技术手段, 以展现其作品细腻、变幻的特色。此外, 德彪西偏爱使用弱奏和极弱奏, 乐曲中的力度高潮大多只是短暂的闪现。

结语

比较分析德彪西与拉威尔的音乐创作, 对于了解和把握作品的构成及特征是至关重要的。但是, 对这两部作品在创作上所运用的极为奥妙的技巧, 要想作出详细剖析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正如德彪西所说:“一部美丽动人的艺术作品, 总是有它的奥妙之处;这就是说, 不可能确切地说明它是怎样写成的”。因此, 笔者以将发展的眼光, 本着对小提琴音乐研究的态度对德彪西和拉威尔的两首作品做了初步比较分析。收集和整理资料, 演奏和分析的过程, 对笔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积累过程。由于缺少拉威尔这部作品的介绍和分析资料, 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存在了一定的困难, 导致分析有所不足, 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学习中做进一步的探索。

摘要:作为印象主义最主要的法国代表作曲家, 德彪西和拉威尔一生中都只创作过唯一一部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g小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和《G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这两部作品均属于作曲家的晚期创作, 可以说是体现他们成熟创作风格的典范, 标志着印象主义小提琴音乐的风格特征。本文将两部作品在创作特点上做出比较式探究, 希望通过此文, 让更多的人了解小提琴音乐在印象主义时期发展的特征概貌。

关键词:德彪西,拉威尔,g小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G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印象主义

参考文献

[1]张蓓荔:《德彪西小提琴奏鸣曲的分析与版本比较》,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1997年第03期。

[2]岳磊、姜筑:《节奏的探索——德彪西, <G小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的演奏研究》, 贵州大学学报 (艺术版) , 2006年第02期

[3]朱昕嵘:《印象主义“色彩”的“功能”痕迹——浅析德彪西g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艺术教育》, 2008年第01期

篇4:吕思清 拉小提琴的人

1969年出生的吕思清,现在已经是世界级的小提琴家,从18岁起,他开始拉《梁祝》,吕思清版的《梁祝》被誉为当今小提琴协奏曲的最佳版本,这是《梁祝》的曲作者陈钢及许多业内高人对他的评价。而他说:“盛名之下是有压力的,但它并没有形成一种副作用。音乐最奇妙处就在于它永远能被发掘出更深层的内涵、更丰富的情感,这是一个不断感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音乐家的享受是无法言喻的。我所做的就是把我自己的音乐潜能完全挖掘出来,所以压力不是束缚或障碍,而是一种动力。”

“铁腕”下成长

1969年,吕思清出生在青岛。这并不是一个音乐世家,仅仅因为父亲特别热爱音乐,便要求吕思清的两个哥哥学习小提琴。但是因为父亲经验不足,两个哥哥又特别叛逆,这段教学似乎不得其法。直到吕思清4岁的时候,他对那把小小的提琴表现出了比两位哥哥更浓厚的兴趣,而父亲经过哥哥们不算成功的案例,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

于是,年幼的吕思清拉了三个月的空弦,算是他的小提琴入门课程,而这些空弦的乐谱都是父亲自己编写的。那个年代,正在经历十年动荡的国家,很难找到像样的乐谱,为了孩子们的学习,父亲四处写信,向全国各地的爱乐者、作曲家借谱子来抄,后来还发展成了刻板油印。吕思清自己都记不清,究竟有多少曲子是通过父亲的手抄乐谱学会的。

因为抄写乐谱,父亲和很多音乐家成了朋友,这其中就包括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作曲何占豪和陈刚。1987年,吕思清第一次从父亲的手中接过《梁祝》的手抄乐谱,封面上还写着一句:“望你将它演奏出神话般的传奇。”初学时,何占豪和陈刚都给了吕思清不少指点。十年后,吕思清与指挥家陈燮阳和上海交响乐团合作录制了这首曲子,这个版本一直被评论界称为是《梁祝》的最佳演绎。

在录制这一版《梁祝》之前,吕思清早已被人冠以“音乐神童”而名声在外了。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的第二年。这一年,报考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超过了17000人,即使在特批扩招的情况下,也只能招200人左右。这其中,也包括一批少年音乐人才,最小的也有11岁。谁也不知道,当年只有8岁的吕思清,是在怎样的机缘巧合之下跨进这所全国最好的音乐学院大门的。

吕思清自己也只听父亲简单说起过,大概是那年年底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提到了吕思清,“我们有个8岁的娃娃,已经能拉外国的、大的小提琴曲,我看学校可以提前录取。”这下,先是上海音乐学院老师建议他报考,后是时任中央歌剧院院长李凌的举荐,最后是邓小平秘书电话安排破格录取。这些幕后故事,吕思清也是在二十年后才知道的。

吕思清起初独自来到北京,后来父亲也被安排进京照顾他的学习。父亲向来是个严厉的人,吕思清和两位哥哥从小就是在父亲的“铁腕政策”下学琴的。艰苦的求学生活,让吕思清见到了父亲铁汉柔情的一面。有一年过生日,他回到宿舍看见父亲蹲在地上,凑在火炉边给自己煮面,锅里还有一个荷包蛋。这样的场面,在吕思清记忆里是少之又少的。

在中央音乐学院,吕思清有机会参演电影《琴童》,被来华讲学的美国小提琴大师艾萨克·斯特恩阻止了,斯特恩大师要求他好好练琴。他被英国小提琴大师梅纽因选中出国学习,两年后,在梅纽因小提琴大赛中,他获得了少年组第5名。1987年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吕思清成为夺得这个比赛冠军的第一个东方人。

这么多光环笼罩在吕思清身上,在今天一定会被冠以各种巨星、王子之类的称号,但吕思清却一直有种艺术家的云淡风轻。许多关于他自己的传奇故事,他也都是后来才听长辈们又提起的。“从小我父亲很少谈论到我取得的成绩,所以我一直对名利没什么概念,直到现在也还是这样。”

如今吕思清自己也是两个儿子的父亲,大家习惯称呼Alex和Austin叫“双A组合”。吕思清不是像父亲那样的严父,他更希望自己是“双A组合”的朋友。两个孩子也学起了小提琴,但以后是否继续学下去,那都将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吕思清不准备多加干预。

魔鬼的颤音

1987年参加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时,吕思清从国内借了一把小提琴,但即便这样,在国际赛场上这把琴依然是最简陋的。每个获得大赛金奖的音乐家,都有机会使用帕格尼尼的瓜柰里名琴“加农炮”举办一场音乐会。这把传奇的“加农炮”,在帕格尼尼逝世后一直按他的遗嘱被保存在他的故乡热那亚。帕格尼尼曾经以无人能敌的技巧与音乐享誉全球,很多人包括他自己都认为,他和他的琴都受到了诅咒,能发出魔鬼的颤音。

当吕思清在众人的监护下,第一次触碰到这把名琴的时候,他也感受到了其中的魔力。因为长时间无人使用,这把琴在声音反应上有些迟钝,但它所焕发出的生命力,让吕思清毕生难忘。对于从小使用普通小提琴的吕思清来说,这次相遇,既惊艳又遥远。

利用这次比赛的奖金,吕思清准备前往美国留学。尽管生活不算艰苦,与国内众星捧月的环境不同,在这里他谁也不认识他,一切都意味着要从零开始。他先到了曼哈顿大学,后来才努力申请进入了著名的朱丽亚音乐学院。在纽约,他真正开始了自己的演奏家生涯。

四十年的音乐生涯,他用过无数把小提琴,从最普通的儿童小提琴,到最贵的世界名琴。如今,他常用的两把小提琴,一把是属于他自己的1690年的瓜奈里琴,另一把是朋友借用的1809年的加里亚诺琴。在吕思清看来,琴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制琴大师将他的灵感和想象力注入琴中,赋予这把琴以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是被封印在小提琴优美的曲线里的,只有当一个好的演奏者出现时,才能真正重新激发出这把琴的生命力。“这就好像一位好的骑师,他也需要一匹好马一样。”吕思清知道人才是好音乐的决定因素,但他也从来不否认名琴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他曾经在录制维瓦尔第的《四季》和他最熟悉的《梁祝》时,都使用过不同的名琴来演绎。“大师制造的名琴各有特征:阿玛蒂甜美、透彻;斯特拉迪瓦里高贵细腻、富丽堂皇、有震撼力;瓜奈里色彩多变、厚实有力、穿透力更强。每把琴发音的点、音色的表现和把位等都是不太一样的。”他仔细辨别每一把斯特拉迪瓦里、瓜奈里、阿玛蒂的音色,根据音乐的起伏来配合使用,尝试将每一种声音的情绪都表达到极致。

一把名琴,不仅是一个小提琴家身份的象征,也是他的个性所在。吕思清的瓜奈里琴,时常表现得富于个性而神秘,与温和的音乐家有些不同,但这却是吕思清对音乐的一种坚持和挑战。尽管自己在追求人琴合一的境界,但他并没有给儿子们买很好的琴。“他俩使用的都是一般的儿童用琴,这是一个过程,最先学习的应该是音乐。

吕思清认为最大的挑战,是音乐家自己的审美疲劳。11月,吕思清随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赴北美巡演,他将再次奏响他最熟悉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从18岁到现在,《梁祝》他拉了好几百遍,可他并不满足于自己固定模式的表达。“其实所有的东西都在你眼前的乐谱里,你仔细看就都看得到。永远不要觉得你和这些音符已经很熟了,它们充满了神秘感。”这似乎也和名琴如出一辙,作曲家把生命力书写在音符里,只有专注的演奏者才能不断发现其中不同的个性。

音乐与酒

吕思清是青岛人,啤酒是青岛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念书时,吕思清也会在练琴之余,和同学一起去楼下点个炒菜、喝瓶啤酒。而现在,喝葡萄酒成了吕思清的生活方式,红酒、美食、音乐、艺术,他总能从中挖掘出乐趣,并且把这些乐趣与人分享。

第一次喝葡萄酒,还是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获奖之后,他在意大利热那亚准备获奖音乐会。有一天晚上,两位乐手邀请他去家里吃饭,意大利人的饭桌上,葡萄酒自然是少不了的。“第一口下去,我感受到一种非常丰富的感觉,层层叠叠的,这和咱们喝啤酒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但是音乐会结束后,葡萄酒的甘甜和“加农炮”的魔音一样,全都停留在了吕思清的记忆里。

“红酒和音乐一样,其实都是非常主观的事情。”自那以后,吕思清的餐桌上,总是少不了一瓶红酒。现在他更喜欢法国酒。“法国酒平衡,不酸不涩,感觉饱满;丰富,味觉上有层次;变化,每一层都有差别;回味,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有一种长久的回忆。”而这些感受,也是吕思清在音乐中的感受。在音乐里,吕思清也常常需要找寻这些感觉。“平衡,协奏曲独奏与乐队的平衡,或者三重奏之间的和谐;丰富,恋爱的人听出欢乐,失恋的人听着悲伤;变化,有些曲子我拉了几百遍了,激发出自己的激情其实很重要;回味,好的音乐能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才是我的追求。”

他发现,在欧洲,大音乐家都爱喝红酒,而酒庄主人大多也爱听古典音乐。在吕思清看来,“喝酒是三分酒,七分情,你家里最好的酒一定是和朋友一起分享的。”他以自己2的“美杰三重奏”为例,他和大提琴家秦立巍、钢琴家孙颖迪虽然是不同年代的人,但却志趣相投。“我们三个好朋友,在生活上、音乐上都很像,而且我们都爱吃爱喝。”

无论是音乐还是生活上的分享,都让吕思清觉得友情的可贵。“原本我和秦立巍更爱喝酒,于是孙颖迪也被我们带着喝起来。但是在茶方面,孙颖迪更在行,我们也就在他的熏陶下慢慢了解了更多。在音乐上就更是了,我们是三重奏嘛,三个人之间的平衡与突出,都是由分享带来的默契。”

篇5:第一次拉小提琴作文

我的一生中,有许许多多的“第一次”:第一次下围棋,第一次骑自行车,第一次写毛笔字,第一次……这些“第一次”都让我印象深刻,但是给我留下最难忘记忆的,是第一次拉小提琴的经历。

记得那一次,妈妈带我去试上小提琴课,虽然旁边的老爷爷提醒妈妈说,小提琴很难,最好从钢琴开始学,可是钢琴老师说我的手指又短又粗,不适合学钢琴,于是妈妈只好带着我到小提琴老师这里碰碰运气,用她的话来说就是,不试一试,怎么知道是不是适合呢?

我坐在教室外面的跷跷板上边玩边等妈妈跟老师谈话,不一会儿,就看到妈妈走出了教室,妈妈的脸上带着微笑,教室里这时也传来了悠扬的音乐。后来,我才知道,那就是小提琴的声音了。

我蹦蹦跳跳地来到了小提琴教室,只见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对着窗口站着,左手托着一把琴,右手优雅地持着一根细长的棍子。后来她告诉我,那根棍子叫做琴弓。随着老师上下翻飞的琴弓和快速移动的手指,动听的音乐便传了出来,那声音时而温柔低沉,如同喁喁细语;时而悠扬婉转,好似和风细雨;时而明亮活泼,仿佛明媚阳光;时而汹涌澎湃,好像狂风骤雨。

听着老师的.琴发出的音乐,我羡慕极了,老师一递给我琴和弓,我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试一试。可是,不要说拉出音乐了,我的手怎么连弓子都抓不住,好不容易拉出的声音也是一堆噪音。哎!俗话说得好,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暗自定下了一个目标:能拉出像老师那样优美动听的琴声。

虽然定下目标很容易,但要实现它却没那么简单了。在学琴的这五年里,我吃了多少苦头,多少次为了练琴放弃了玩的时间,多少次因为练不好琴被老师批评,自己也不满意而偷偷抹眼泪。有几次差点都放弃了,可是一想到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我又咬牙坚持了下来。

篇6:我学会了拉小提琴作文

一次聆听音乐会让我这个乐盲迷上了小提琴。禁不住我的软磨硬泡,妈妈终于答应让我学琴了。

妈妈给我请了个老师教我拉琴。看着老师那娴熟的动作,听着琴弦上发出的优美的乐声,真让人佩服。我想:要是有一天,我也像老师那样,身着黑白相间的燕尾服,站在夜深人静的小树林中,轻轻地拉上一曲小夜曲,那是多么令人心满意足呀!

我从老师教我的指法开始练习。我必需先学会用脖子和肩夹住这把小提琴。开始还能夹住,到后来,我的脖子也酸了,头也麻了,汗也下来了。我紧紧地咬住牙关,好像一松嘴,琴就会掉下来一样。老师在一边一个劲儿地让我放松。我却越来越紧张,直到脖子开始抽筋了,才把琴拿下来。就这样,我很快过了第一关。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下课以后,我练习得就更苦了。夹琴、推弓、拉弓,一练就是两个小时。有一次,我发现我的小提琴上怎么有点水呢?原来,是我的汗水把琴弄湿了。现在,我的肩膀上的皮肤上还有一片硬硬的.茧——那是我练习夹琴的烙印。

篇7:我学会了拉小提琴作文

妈妈为我请了一个小提琴老师,看着老师那熟练的动作,轻盈的手指,真让人佩服。我想,要是有一天,我也像老师那样穿在小竹林中,轻轻地拉上一首小夜曲,那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老师开始教我拿弓,架琴,活指等等,我先开始拿弓,我开始还拿得住,可是由于时间较久,我的手越来越麻,才放松架时,我开始以为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没想到,我实在是太紧张了,后来一直到我手抽筋了。

记得有一次,我来到老师家,老师让我把上次的曲子弹一遍时,我害怕了,因为我在这个星期里,我根本没有好好练这首曲子。我慢慢的架起琴,生疏的拉了起来,开始我还比较熟练,后来,我简直乱了套,后几个星期,我一直反复的练这首曲子,有一次,我在练的时候,细细的琴弦把我的手指都划破了,那时,我真想把小提琴给砸了,我对小提琴失去了信心,可老师打来了电话,说我练琴时,一定要认真,我一定可以的。

有时,我课下练习架琴,拿弓,活指等基本功,一练就是一小时,有一次,我发现我的琴托湿了,原来是我练琴的时候,汗水打湿了我全身,我全身都很酸。

在经过一年的暑云寒来,我迎来了考级的日子,老师郑重的告诉我,该如何面对考官,我把一个个要领记录下来,我考级考了优秀,我很开心,我这一年的努力没有白费。

上一篇:股市高手自述成长历程下一篇:家乡民风民俗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