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导读课教学设计

2024-05-27

整本书导读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

篇1:整本书导读课教学设计

整本书导读课课堂教学环节解读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岳乃红说:“导读课的目的是“初步建立儿童与书的联系,激发学生内心的阅读兴趣。”在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从导入的环节抓住学生的眼球,像磁石一样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整本书导读课的导入环节,要足够有趣,足够贴近孩子,足够自然,教师可以从孩子的生活聊起,自然而然地引导孩子走进这本书,也可以通过与书关联的内容导入本节课,激发学生阅读书籍的兴趣,或设置悬念,诱发读书的兴趣。导入的方法有很多,如:

1、以诗句导入;

2、以书评导入;

3、以精彩句段导入;

4、以故事导入;

5、以谜语导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能更快地带领学生进入课堂,进入书本。刘老师的这节课,由猜年龄导入,一个看上去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却已经一百多岁了,比爷爷奶奶年纪还大呢!这让人惊叹的一幕,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们的心,同时埋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为什么一百多岁的杰西看上去那么年轻?他是能长生不老,还是会魔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与主角产生连结,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导读封面,初步感知。

整本书阅读通常是从封面开始的。很多时候,通过封面的图画、书名我们可以获取故事的角色,并对故事有一个大概范围的猜测,因此整本书导读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通过读封面,对书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书的封面,我们可以关注以下内容:1.书名,2.书的作者,3.封面上的图画及选取的重要文段4.翻译者、出版者,5.封底的书评、推荐语等等。刘老师的这节课就从封面上的书名、图画等着手,先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对这本书的作者、人物等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后设置疑问,吊足学生阅读的胃口,例如:让学生观察封面的图片,引导学生猜测:这个小姑娘手里为什么捧着一只蟾蜍呢?她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她和不老泉之间有什么联系?不断地产生疑问正是阅读一本书最好的兴趣导向。

三、走进文本,品读片段。

面对整本书,如何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书本信息,如何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产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箭在弦上,蓄势待发呢?书本内容的取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刘老师的这堂导读课,就像一部精彩的预告片,她选择了书中的三五个片段,通过讲述、阅读、预测等方式,制造悬念,完全吊起学生的胃口。这是一节成功的导读课的基础。而导读课上,教师就需要根据每本书的特点,选择典型的片段让学生一起阅读,体验阅读的乐趣。我先从切入点聊聊这节课的设计。一本书的切入点有很多,比如从封面入手,让学生质疑,引发阅读期待;从人物形象入手,引发学生阅读的欲望;从作者入手,讲述创作故事,引发阅读兴趣;从文中插图入手,讲述创作故事,调动阅读的欲望;从相关影视作品入手,激发兴趣(但要注意课前不看完整的电影,最好看完书再看)……针对这节课,刘老师从以下几方面切入:

1、引导学生从局部细节入手,引发话题,大胆猜测。导读课的秘诀就是“读读读,猜猜猜”。刘老师在导读时就是抓住“炎热的八月发生的三件事”这个细节,通过读后设疑:这三件事好像没什么大的关联,然而这三件事却发生在同一个故事里,他们可能有着怎样的关联呢?通过这些线索预测一下,这可能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刘老师通过让学生预测、想象、阅读、思考、交流,逐步带领学生走进故事,达到了导读课“初步建立儿童与书的联系,激发学生内心的阅读兴趣”这一目的,使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更加浓厚。我们不难看出,刘老师的目的又不仅仅是激发阅读兴趣,她还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了解、掌握一些阅读策略,如预测故事,信息的收集整理运用等。

2、从精彩、有特色的语言入手。不同作家的作品闪耀着截然不同的语言风格,老师在导读时,可以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中去。如,刘老师抓住温妮被绑架这一片断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丰富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丰富情节的。让学生不禁好奇:绑架者怎么会向被绑架者苦苦哀求?接着刘老师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分角色朗读,带着学生初步感知作品的语言,了解人物的经历走进故事,并猜测:梅.塔克、杰西、迈尔斯这么奇怪地绑架温妮究竟想干什么?

3、以人物形象为入手点的导读设计。以人物形象为入手点的导读设计不仅能引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而且能引导学生在阅读作品时随着人物命运变化的过程加深对人物的了解。例如:刘老师的这节课首先从杰西的年龄入手,那位年轻的老人就这样深入每个人的心中,孩子们读书时也会不自觉地留意杰西,之后刘老师又选择杰西一家人妻离子散、家不成家的这段经历让学生读,再让学生从这一家人的经历中提取信息,整理信息,根据这一家人的经历畅谈“喝不老泉水”对杰西一家是福音还是魔咒,让孩子们在初知故事的基础上适当分享自己的初读体验,既为后文“温妮喝不喝不老泉的泉水”埋下伏笔,同时话题也初步涉及到“生命”这一主题,既为后期的交流课奠定基础,又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深度地去读故事。

四、设置悬念,推荐阅读。

导读课的最后环节,在故事最吸引人的地方戛然而止,设置疑问,激发学生进行阅读,同时也可以拓展介绍这本书的其它信息,如获奖情况,名人和媒体的评价,以及这本书的特别之处等,使学生对本书的了解更加全面,从而产生更大的阅读期待。比如刘老师的这节导读课就是在学生兴趣最浓的地方“温妮知道了不老泉的秘密,她会怎么做呢?她会喝不老泉的泉水吗”这个地方停了下来,随着问题的抛出,让学生有了打开这本书的冲动,产生了阅读整本书的强烈愿望。

导读课上还可以适度自然地对学生渗透阅读策略、阅读方法的指导,在教学时也可以把“传授方法,提出建议”做为一个环节,放在导读课中。(诸如朗读和默读的运用,精读、略读、跳读和浏览的不同要求,边读边想画面,边读边思考,以及如何抓要点,如何梳理故事情节,如何体会人物形象,如何揣摩语言的精妙,如何做摘抄、作批注、写体会等等。)老师在导读课上对这些阅读策略、阅读方法的强调和点拨,会使学生读起来目的更明确,更有利于学生重点读、深入读。

接下来我从“阅读策略”上谈谈对这节课的看法。刘老师的这节导读课,出现了三种阅读策略:一是预测,二是统整,三是生活连结。

(“阅读策略”指的是——为了达某些阅读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因此“阅读策略”是归纳不完的。教学意义上的“阅读策略”应该是建立在“大数据”上的具有普遍性的策略。)

1.预测。预测、推论对于一个读者来说非常重要。这种能力不仅仅让阅读变得有效,更让阅读变得有趣。我们可以在导读过程中,将学生的无意识的预感转化成为一种蓄意的行为,然后通过反复练习,将此策略融入学生的阅读习惯(或者说是风格)中。

让学生预测,首先要给线索和依据。当学生在预测时,老师会追问:“你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预测?”引导他们回到“文本”中去找原因,老师只强调线索和依据。刘老师的这堂导读课,她在问“这可能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之前,先导读了封面(题目:不老泉),也介绍了主人公的年龄,还呈现了故事里的三个事件,提供了足够多的“线索”,这样有所依据的预测,和“猜想”是有明显区别的。

让学生预测,给多少线索,怎么给,也有讲究。如果信息给多了,变成“剧透”,预测过于简单,学生预测到的也只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信息给少了,学生理不出头绪,抓不住连结点,预测变得相对艰难,预测就沦为“猜测”,失去意义。而刘老师通过屏幕呈现了三个事件,初看起来,这三件事好像没什么大的关联,然而这三件事却发生在同一个故事里。细听之下,就会发现福斯特、林间村,就像那个摩天轮的中心轴一样,把这些事联系在了一起。学生可以迅速调取自己“已有的背景知识”、“片段中的有用细节”、“阅读同类文本的经验”合理地进行推测。

2.统整。统整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刘老师让同桌合作把阅读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即“喝了不老泉的泉水,带给塔克一家的是福音还是魔咒”分别列举出来,结论可以不填,因为同桌两个的结论可能会是不一样的。这个环节的处理,虽然算不上创意无限,但已经跳出了传统的导读模式,不再是读读想想说说,而是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学生默读、浏览、快速阅读 机会,并根据记忆筛选、信息梳理、归纳整合这样一种静默持久独立的学习方式。很多时候,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接收到一些碎片化的信息,但是我们要透过碎片信息看到事物之间的关联,要学习整合,把那些看似散乱无序的信息提升为系统化的知识。这也是一种能力。

3.生活连结。我们阅读时,都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经历或经验与书本进行连结。比如,我们在阅读时会想起: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里面所表达的观点跟这篇差不多。或者曾经看到一个故事,里面的主人公的遭遇跟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的遭遇很相似。这是文本对文本的连结。有时我们还会想:假如我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会怎么做?我跟故事里的人有相似的地方吗?这就是文本与生活的连结。刘老师在这节导读课中,一开始就抛出了一个明显的“连结”类话题: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经历,请猜猜图片中这个人大概有几岁?此时,学生开始根据自我经验进行衡量。

不过关于生活连结,可能读书交流课比导读课要用得更多更广泛一些。比如交流课上我们会问“如果你就是书中的主人公温妮,发现了这口泉水喝不喝?”这个问题可以提醒学生从角色的角度理解故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整本书阅读教学对于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来说,已不再陌生。由刘老师的这节导读课为我们领航,让我们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一起实践,在导读课上,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门,推开一扇窗,引领孩子们进入整本书的阅读中。

最后我节选了沉砂老师关于整本书讲座中提到的误区和常用的导读方式与大家共同学习—— 导读课的误区:

1.一定得从封面开始 2.总是不放过目录 3.大篇幅的作者介绍 4.一开课就出示各种评论

5.忽视了学情(读过与否区别对待)

6.片段选择过于琐碎(注重趣味性、经典性、层递性、完整性)7.让孩子在现实和文本之间进进出出

8.对主题的挖掘过度(导读课点到为止,铺垫,为交流课服务)导读课教学方式:

1.朗读(师生、对话、开火车、默读)2.讲述

3.猜测(有依可循;选择一两处)4.比较

5.话题(矛盾冲突点、价值取向不同点,引发思辨)

篇2:整本书导读课教学设计

5月中旬,校长派我和夏欣欣主任去长春学习,在学习中,我真的是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知识,在学习中各位专家主要讲了四个模块的内容,有“戏曲课”的内容,“整本书导读课”“读绘本故事,练习表达”习作课“指向写作阅读课”,其中“整本书的导读课”这个内容是我从未接触过的,也是学习后印象最深刻最让我感兴趣的内容,所以我今天讲座的内容是“整本书导读课的基本模式”。

我以我班学生为例,我班学生在每天中午读书活动的半个小时,我是让他们自由选择读书内容,有的学生读的是作文书,有的读的是童话故事,还有的学生读科幻小说,五花八门,但是不管读什么书,它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不是心甘情愿的去读,趁我看不见就搞小动作,或者闲聊,目的就是把半小时读书活动混过去,因此每次读书活动我必须在教室里走来走去看着他们,这样一来,虽然表面上他们是在看书,不过真正看进去的没几个学生,有时我都觉得这半小时就是白白浪费掉了,但是想了很多办法都无济于事,因此就读书活动怎么能让孩子心甘情愿的读书我也是挺头疼,但自从听了王文丽老师的这节整本书导读课《时代广场的蟋蟀》以后,我有了一些想法,于是在班级进行了初步实验,上了一节简单的导读课,虽然没有带动全班学生发生改变,但班级一半的学生都对我所推荐的课外书有很大的兴趣,并且让家长给买了,现在学生课余时间唠闲嗑的少了,捧着书聚精会神的看的孩子渐渐多了,我想这就是整本书导读课的作用,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就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普遍处于“放羊”的状态,读什么书,怎么读,读的效 果如何,往往缺乏有效的指导和评价机制。事实上,小学生知识经验积累少,认知理解能力偏低,如果任由他们自己进行课外阅读而不做指导,效果肯定不 尽人意,就算量勉强达到了,但是质却跟不上。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和 方法精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开设“导读课”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导读课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二是传授学生阅读方法。根据这样的目标,可以确定导读课的内容与框架即基本

模式:了解大概内容,形 成初步印象;选读精彩部分(或与猜想内容相结合),体验阅读乐趣;传授阅读方法,提出阅读建议;介绍相关信息,激发阅读兴趣。

下面我分别从以上四方面介绍一下导读课的基本模式:

一、了解大概内容,形成初步印象。

我们新拿 到一本书,一般会有这些疑问。这本书的书名是什么?作者是谁?封面什么样子?大概讲什么内容?导读课就是要解决这些疑问,让学生对这本书 的大概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留下初步的印象,产生积极的阅读期待。好奇 心是孩子们的天性。首先从预读开始,观察书的封面,引导学生从封面上获得一 些信息,由此来猜一猜故事大概会写什么。课堂上,教师可以抓住书名的特点,借助封面和内容简介,设置疑问,吊足学生阅读的胃口。这样,学生的阅读的 欲望被激发,深入阅读也就顺理成章。在此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自我思 考动机,而非被动让作者牵着走,从而引导学生了解书的大体风格与内容概要,建立读整本书的概念。我找了几篇导读课的教学设计,1很值得我学习和借鉴。如《爱丽斯漫游仙境》一课的导读,教师是从作者开始介绍,重点读了书 本的序言,引导学生从序言中了解书本大致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了解本书 的地位和写作特色等,并告诉学生,读书可以先从序言读起的方法。而《绿野 仙踪》一课,则是用好了书本的目录,引导学生从书本的目录推测书本的主要 内容。《一百条裙子》一书的导读中,教师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应该从封面、作者、目录、主要人物、故事内涵的介绍入手,指导学生怎样阅读一本书,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如在指导学生看封面图时让学生了解小女孩住在简陋的房 子里,非常贫穷。此时,让学生质疑:这样贫穷的女孩为什么会有一百条裙子呢? 不断地产生疑问正是阅读这本书的最好的兴趣导向。

二、选读精彩部分,体验阅读乐趣

面对整本书,如何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书本信息,如何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产生阅读兴趣,让他们箭在弦上,蓄势待发呢?教学材料的取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要根据这本书的特点,选择典型的片段

让学生一起阅读,体验阅读乐趣。如在《特别的女生撒哈拉》导读中,首先初识波迪小姐--阅读外貌,然后再识波迪小姐--阅读事件,最后三识波迪小姐--阅读细节。在这些不同角度的材料中,教师抓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作品语言引导学生阅读,感受作品散发的魅力,体验阅读的快乐。首先来看人物形象。文学作品是以鲜明的文学形象吸引读者。以人物形象为入手点的导读设计不仅引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而且引导学生在阅读作品时随着人物命运变化的过程加深对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再看作品语言。不同作家的作品闪耀着截然不同的语言风格。教师在导读 时,从精彩语言、特色语言入手,“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中去”。比如,老师抓住作品中描写波迪小姐外貌极具作者的语言特色的段落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了解作者是通过丰富的表示颜色的词语来刻画人物的形象,让人留下深 刻的印象。老师引导学生声情并茂朗读精彩片断,带着学生初步感知作品语言。然后看细节描写。老师引导学生从局部细节入手,引发话题,特别是对德 里的无礼野蛮行为,波迪小姐运用了自己的宽容与机智见招拆招。抓住这个细 节与学生互动,师生分角色朗读、表演人物对话,在朗读中体会人物情感,揣 摩细节描写的魅力。通过讨论,走进人物心灵,深化意蕴的理解,还能培养学 生持续的阅读兴趣。这样从精彩部分入手回应全书,从而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 兴趣。

三、传授阅读方法,提出阅读建议

我们平时的阅读教学主要是学习方法,课外阅读则要运用这些方法。诸如朗读 和默读的运用,精读、略读和浏览的不同要求,边读边想画面,边读边思考,以及如何抓要点,如何梳理故事情节,如何体会人物形象,如何揣摩语言的精 妙,如何做摘抄、作批注、写体会等。可是,这些阅读方法与技能并不是一经 传授,学生马上就能熟练运用的。而且,不同的书籍,对阅读技能的要求也不 尽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外阅读导读课上加以强调,加以点拨。如《草房子》这本书的导读,教师在阅读方法上作了如下指导:第一遍读,仔细读,不漏掉一个细节,从整体上理解小说内容。第二遍读,带着问题读,跳跃地读,选择性地读,把感兴趣、有疑问的地方多读几遍,深入体会其中的奥妙。为此,教师设计了几个问题:(1)你觉得桑桑是个什么样的孩

子?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语 句、段落或相关事件来予以说明。划记并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2)如果桑 桑、秃鹤、细马、杜小康、纸月五个人都在我班,你最喜欢与谁做好朋友?为什 么?(找、划、读文中相关语句)(3)赏析“爬城墙”部分,体会人间真情。在这一 片断中,最令你感动的是哪部分?这是一堵什么样的城墙?此刻的桑桑是什么样? 柳柳是什么样?接下来的事情是怎样的?不难看出,问题牵引式阅读,目的性较 强,有利于阅读方法落实到位。而且,教师还进行了跳读的指导。跳读也叫选择性读书,就是根据问题的 需要,选择相关部分再次阅读,当然是有目的地读,重点地读,深入地读。如 要回答桑桑是个怎样的孩子,必须要对全文十分熟悉,最好把发生在桑桑身上 的最主要几件事标出来,另外写在本子上,然后加以分析,从这些事件中看出 桑桑是个怎样的孩子。“怎样的孩子”,要用概括性的词语说,一般是形容人的 性格品质、思想感情的词语,如热情、自私、任性、善良、异想天开等。回答 这个问题的步骤与分析过程刚好相反,应该先概述桑桑是个怎样的孩子,再用 小说中的具体事例一一加以说明,最好一个特点对应相应的事件。怎样进入到小说中去呢?小说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乡村,而学生生活在城市,这之间多少会有距离。于是教师说:“你想啊,农村生活如此神奇,如此美好,怎么不令人向往呢?有了这样的心情,读起来一定会饶有兴味的。关于农村的一 些生活场景,你如果确实不太熟悉,可以向家人打听,或与有农村生活经历的 人交流,这也可以帮助你缩短阅读审美的距离。”

四、介绍相关信息,激发阅读兴趣

在导读课的最后环节,可以拓展介绍这本书的其它信息,如获奖情况,名 人和媒体的评价,以及这本书的特别之处等,使学生对本书的了解更加全面,从而产生更大的阅读期待。比如《特别的女生撒哈拉》导读课最后让学生了解 媒体对这本书的评价是“2004 年最棒、最佳、最好图书奖。”--芝加哥图书馆 对这本书的评价是“超级好看的书,真正给孩子看的书,一本讲教育的书。这就让学生回归整体,产生阅读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有强烈的愿望去阅读整 本书。

以上是课外阅读整本书导读课的基本模式。四项内容相对独立,构成四个模块。主体部分是第一、二项,第三项”传授阅读方法,提出阅读建议"可以单独作为 一个环节,也可以渗透在前两个环节,尤其是第二个环节之中。当然,模式不 是一成不变的,这几项内容之间的顺序,以及内容的增补,应根据书本的特征 和学生的实际学情而定。

关于如何上好一节导读课,我想提出以下建议:

一、重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的导读课内容必须是学生没有读过的这本书,对这本书不知晓,不知情。那就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无知到有知,给学生打开一扇窗,让他们看见里面的一些东西,然后吸引他们走进来,这就是老师在导读课上需要做的事情。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想一些办法,如预测、猜想、设置悬念、验证等。如王文丽在教学《时代广场的蟋蟀》一课时,首先播放了纽约时代广场的时尚短片,让学生用词语形容这个时代广场。在学生形容后老师追问:想象一下,在这样一个繁华、热闹、人来人往、看上去有气势的广场上,蟋蟀是怎么来到这里的?可能会发生一段什么样的童话故事呢?让学生大胆猜测一下。

二、重在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比如在教学《时代广场的蟋蟀》一课时,王老师让学生关注封面,封面上的图画、文字;关注到边边角角给我们提供的每一个信息;关注到扉页;关注到作者。这些都是在教学生阅读方法,也就是怎样去读一本书。同时还包括:有的书上的内容梗概,有的书目录当中就有名堂,有的封底的推荐语值得关注等。

三、教会学生联系自己,联系生活,启迪智慧。

在教学《时代广场的蟋蟀》一文时就有突出体现,王老师让学生思考深入起来。我们不是在读一本书,不是在读一只蟋蟀,而是在读我们自己的生活,读我们自己。我们经常会在教学一篇课文时推荐与之相关的整本书,如同一作者、同一主题、同一内容、同一写法。王文丽老师给我们找到了

途径,这也是我下一步需要做好的工作,今后需要努力创新的方向。其实,导读课不会占用我们很多时间和精力,每月我们就给学生上一节或两节导读课,也许学生阅读的兴趣就会加强,同时发展语言,锻炼思维,提升境界。最后我借王文丽老师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只要你愿意花心思,愿意去想,愿意去做,一切都会变得有可能,一切都会变得顺理成章。让我们 勇于实践,努力做我们能做的。

整本书导读课的基本模式

篇3:整本书的导读策略

一、善于诱导,变“怕读”为“想读”

一般学生面对整本书,觉得厚厚的,有点望而生畏。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和读书热情,变“怕读”为“想读”,使阅读整本书成为学生的自我需求,成为学生的课余爱好。这是学生读好整本书的前提。

激起学生阅读整本书兴趣的方法很多,关键在于,在选取一些合乎学生心理特点的书目的基础上,还必须展开富有针对性的推介,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可以从封面入手,充分利用吸引眼球的书名和精美的装帧,诱导学生揣摩和遐想书中内容,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可以引导学生读一读简介或前言中能增进读书期待的有趣语段,唤醒学生的好奇;可以挑选书中一两个有趣的小故事,讲到悬念之处戛然而止,让学生萌生“追根问底”的念头;还可以摘取书中精彩的片段,声情并茂地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在人文情怀的浸润下产生亲近书本之情……这样,通过兴趣盎然的推介,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增进学生的读书欲望,让学生自发地走进文本。

例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装满昆虫的衣袋》后,我趁热打铁,向学生推荐法布尔的《昆虫记》。可大部分学生阅读不久便积极性大减,觉得这本科普书没意思。事后,我通过反思,意识到读整本书仅凭推荐是不够的,必须适度推介,重视诱导。于是,向新一届学生推荐时,我便引导学生先朗读其中的几段较为生动有趣的文字:“在池塘的深处,水甲虫在活泼地跳跃着,它的前翅的尖端带着一个气泡,这个气泡是帮助它呼吸用的。它的胸下有一片胸翼,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佩戴在一个威武的大将军胸前的一块闪着银光的胸甲……”听着绘声绘色的朗读,学生仿佛进入了有趣的情境,一下子被吸引了。接着,我又因势利导地简介《昆虫记》,并借用鲁迅的“一部有趣、有益的书”等,展开生动的说明。从后来学生阅读该书的情况看,这次推介的效果较为明显。

二、精于引导,变“难读”为“易读”

学生在读整本书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为此,教师要先于学生阅读,并注意揣摩学生阅读时可能会有哪些困难,什么措施可以缓解这些阅读困难,如何让学生找到自主化解的方法,帮助学生变“难读”为“易读”,使学生在化难为易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增进读好这本书的信心。这是学生读好整本书的关键。

引导学生持续读下去的方法很多。可以展开丰富多彩的班级读书会,引导学生介绍书中最喜欢的人、最感兴趣的事等,让学生在交流中觉得还有许多未曾发现、没有体验的细节,促使学生带着兴趣继续读下去;可以鼓励亲子共读,让家长将自己的感受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在家长的引领下克服阅读中的困难;可以发挥班干部、社团(如文学社、记者团等)的引领作用,通过评选人物卡片、好书推介卡、编辑手抄报等竞争机制,促使学生争相读好整本书……当然,最常见、最有效的引导,是教师根据书的特点和学生的读书水平,事先分章节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导读语和思考题,以帮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读完整本书。

例如,引导学生阅读《笨狼的故事》时,我事先预想了学生可能遇到的阅读困难,并据此设计了不同章节、不同类型的导读题,有读前的想象推测题,有读中的生活对照和读写结合题,有读后的思考题……在第十八章《学游泳》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思考题:“笨狼照书中的方法学游泳,为什么不管用?”绝大多数学生在这一问题的追问下,能结合生活经验表明自己的看法。有的谈自己学游泳的过程,有的说自己学骑车的经历,有的讲自己学拉小提琴的感受……他们在话语中既表达了对文本的理解,又表明了对亲身实践重要性的感悟。可见,这里的思考题有效地深化了学生对本章节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带着成功感坚持读下去。

三、勤于疏导,变“苦读”为“乐读”

读好整本书需要恒心和毅力,这对于大部分小学生来说是件苦差事。加之,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可能预想到所有学生的阅读困难,有的学生的阅读困难如果不及时疏导,很容易挫伤其积极性,导致其半途而废。为此,教师在时常关注学生读书状态的基础上,要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走近老师,要耐心地倾听学生的种种诉求,以便及时指点,消解障碍,缓解学生畏难情绪,同时也要充分肯定学生的阅读收获,引导学生变“苦读”为“乐读”,学会分享读书的乐趣。这是学生读好书的保证。

为使读书成为持久的自觉活动,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独特感受的基础上,可以有目的地放大学生的微小进步,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读书,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疏导,有准备地排除学生的阅读困难。有条件的,可以以“今天我知道学生读什么”要求自己,通过多种渠道一对一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读书状态。与学生个别交流时,可以借用书中鲜活的语言,引导学生融入文境,自主品尝阅读的快乐;可以借助相关的生活案例,唤醒学生相似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与书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可以从书中选取一两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与学生讨论,让学生的阅读困惑在交流中迎刃而解……这种及时性的师生交流,可以有效地增进学生阅读该书的信心、亲近感、成就感,促使学生持续地读完整本书。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学生有时只追求书中情节的曲折有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这种阅读习惯,允许他们不求甚解、一知半解。因为,这是学生在读整本书时必然会出现的阶段现象。

例如,有一次,班上的张威同学找我交流 《草房子》,问:“鸽子是桑桑砸了自家的铁锅换来的。可《纸月》结尾说,他抓了两团雪,将它们攥结实,然后,直奔鸽笼,狠狠地向那些正缩着脖子歇在屋檐下的鸽子砸去……又追着砸那些企图落在其他草房顶上的鸽子。这是为什么?”显然,张威的阅读停留在文字的表面和文本的局部,但这正是深入理解人物内心的最佳切入点。为此,在充分肯定张威善于思考的同时,我激励他带着“这里的‘砸’还包含什么意思”,读一读《纸月》的第6部分。第二天交流时,张威兴高采烈地说:“可能是桑桑心里很难过,因为妈妈打他的后脑勺,很冤枉;可能是好朋友朱小鼓的嘲笑,导致纸月走了;可能既有失去好友纸月的难过,也有对朱小鼓不礼貌行为的气愤,还有难以接受妈妈不问青红皂白的打骂等复杂情绪,便只好发泄在他最爱的鸽子身上了。”可见,前一天的疏导,使张威经过再次阅读,悟得了文字背后的内涵,获得了茅塞顿开的快感,品到了读书的乐趣。在这种交流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篇4:整本书导读课教学设计

课外阅读中的整本书导读,不同于语文课上常规的阅读教学,我们不可能逐章逐段地对书中的文字进行分析讲解,因此,其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在于运用适合的导读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自觉自愿地在课外去寻找这本书来阅读,在扩大阅读面的同时积累语言,提高阅读品位,获得情感熏陶,受到人生启迪。在执教五年级《不老泉》整本书导读课的过程中,我运用了预测、浏览、速读、联结、概括、归纳等阅读策略,有效地达成了导读课的教学目标。

一、谈话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课堂实录】

师:看过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同学,谁能告诉我里面的妖怪最喜欢唐僧的原因是什么?

生:吃了他的肉可以长生不老。

师:你想长生不老吗?

生:想。

师:你想吗?

生:想。

师:你呢?

生:我也想。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本关于长生不老的书,它的名字叫——

课件出示《不老泉》图书的封面,全班齐读书名。

五年级的学生对《西游记》基本都已耳熟能详,在导入环节,教师抓住人人想长生不老这个话题,从妖怪想吃唐僧肉长生不老直接迁移到新书《不老泉》的介绍,导入简洁明了。

二、读封面,了解作者及书评

【课堂实录】

师:认真观察《不老泉》的封面,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生:我获得的信息是,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人,叫纳塔莉·巴比特。

师课件出示作者的资料卡片:

纳塔莉·巴比特,1932年出生在美国,从小喜欢阅读童话和故事,擅长画画,1975年出版经典小说《不老泉》,成为当代最受赞赏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

生浏览作者的资料卡片。

师: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封面中的小女孩为什么手中捧着一只蛤蟆?

生:我想知道书中是不是真的有不老泉。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有人从封面中读出了答案,有人读出了疑问。这是一本了不起的书,让我们看看关于《不老泉》的书评吧!

师课件出示有关书评:

一部惊悚而美丽的小说,读来放不下,放下忘不了。——《纽约时报》

生齐读书评。

师:《不老泉》一共发行了5个版本,获美国最佳童书奖,1981年、2002年《不老泉》两次被拍成电影,译作《真爱无限》。

拿到一本新书,我们通常是先看封面、封底。《不老泉》封面中的图文在带给学生关于作者信息的同时,也带给了学生无限的遐想。教师以《不老泉》的封面为支点,通过“你能获得什么信息”这个问题,指引学生观察文字和图片中所有的信息,对《不老泉》建立起初步的印象;再指导学生用浏览的方法阅读作者资料,猜想文章内容,使学生萌生了阅读《不老泉》的欲望。

三、走进故事,根据序幕中的线索预测故事内容

【课堂实录】

师:这将是怎样的一个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序幕,了解故事的起因——

(师配乐朗诵)八月的头一周高高地挂在整个夏季的顶端,也是这漫长一年的顶端,就像从转动中停息的摩天轮最高点的那个车厢。前面的日子从温和的春天缓缓爬升上来,后面的日子也会慢慢落入到凉爽的秋天里去。

师:故事就发生在这个炎热的八月。这个炎热的八月里的一天,发生了三件事。我想请三名同学来读一读这三件事。

生读(略)。

师:三位同学读得很流畅,掌声送给他们!接下来请想一想,这三件事里出现了哪些人呢?

生:梅、迈尔斯、杰西。

师:她们是什么关系?

生:母子关系。

师:请你把这三母子的名字板书在黑板上。

师:除了塔克一家,三件事里还出现了谁?

生:温妮、陌生人。

师:请把这两个人的名字板书在黑板上。

师:梅的丈夫姓什么?谁能猜得到?

生:梅的丈夫姓塔克。因为外国女子在结婚后,姓名的前半部分是自己的名,后半部分是丈夫的姓,所以梅的丈夫姓塔克。

师: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可以做我的小老师了!

课件出示人物图片。

师:瞧,这就是她们一家四口!在小说中他们被称为塔克一家。除了塔克一家,三件事里还出现了温妮和陌生人。初看之下,这三件事、这些人好像没什么大的关联,然而这些人和事却出现在了同一个故事里,它们可能有着怎样的关联呢?请你预测一下,这可能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温妮离家出走后,有可能与梅一家相遇了。

师:你根据故事的线索进行这样的预测,很有意思。有不一样的想法吗?

生:有可能温妮离家出走后,碰上了陌生人,陌生人绑架了温妮,想“敲竹杠”。

生:哇,这真是一部惊悚小说啊!

生:有可能他们一起去林间村寻找不老泉。

师:你很会发现,林间村是故事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点。那么,在这座神秘的林子里,会不会有不老泉呢?请看序幕中的另一段——

PPT出示相关文段:温妮发现了林子中央那棵巨大的白蜡树,以及交错纠结的树根间、卵石覆盖之下的那眼泉水。这眼泉水竟可使人长生不老!

nlc202309090954

学生齐读。

师:长生不老的泉水耶,它就在温妮的面前!喝还是不喝呢?

生:喝。

生:喝。

师:在温妮做出选择之前,请大家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假如你是温妮,发现了这眼泉水,你喝不喝?为什么?

生:我想喝,因为喝了它就可以长生不老了。

生:我也想喝,喝了它我长生不老后可以做很多事情。

生:我暂时不喝,我把它存起来,给那些快要老去的人喝。

师:你的回答正是我想要问的下一个问题——假如你拥有这不老的泉水,除了自己,你会选择让谁喝?为什么?

生:我选择给自己的父母喝,让他们也长生不老。

师:你很爱自己的父母。

生:我要给所有的人喝。

师:一个人喝还不够,要所有的人都喝。

生:我选择给朋友喝。

师:友情是很重要的。

《不老泉》序幕中的三件事,是整本小说中很关键的三件事,它像一根线,将毫不相关的人物串联了起来。教师紧紧抓住序幕中的这三件事,运用预测、联想的教学策略,让课堂变得有趣而高效:先是引导学生理清了人物关系,为接下来的预测教学扫清了障碍;然后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时间(在同一天)、地点(都在林间村)、人物、事件等文字“线索”,预测故事内容。因为有三件事这些关键内容,学生的“预测”便不太可能天马行空、不着边际。接下来,教师提出了两个有递进关系的问题(“假如你是温妮,发现了这眼泉水,喝还是不喝?”“假如你拥有这不老的泉水,除了自己,你会选择让谁喝?”)让学生做出选择并回答,刺激了学生阅读的欲望,这是导读课成功的重要基础。“温妮喝还是不喝”,成了贯穿整节课的“线索问题”,进而使联结这种阅读策略贯穿了整节导读课以及之后学生的阅读思绪:之后的教学设计,在每一个大环节的落脚处都用到了这条“线索问题”,它牵引着学生一路阅读、一路追问、一路思考……

四、快速阅读,统整文字片段,做出推论

【课堂实录】

师:大家各有各的想法,喝还是不喝,成了温妮艰难的选择。在这本书里,塔克一家就喝了不老的泉水。让我们走进小说的第7章,看看喝了不老泉的水,对塔克一家是福音还是诅咒吧!

师:请大家看“阅读单一”。在阅读电子屏幕资料时,要注意关注福音、诅咒的话,抓住主要信息“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生速读滚动屏幕上呈现的信息。(阅读文字略)

师:根据故事提供的信息,完成下面的推论表。

师:先请大家交流一下你认为是福音的信息。

生:杰西从树上掉下来,连一根头发都没伤着。

师:那就是毫发无损。

生:马被子弹打穿了,连块疤都没留下。

生:塔克被蛇咬伤了却没事。

生:梅切面包时割伤了手也没事。

师:大家找得都没错,但还是忘记了一样好处,那就是,塔克一家永远都不会变老。像这样从各种信息中,整理出福音的事件,这种阅读方法,我们称之为“统整”。下面请用统整的方法,交流一下关于“诅咒”的事件。

生:迈尔斯的老婆认为迈尔斯把灵魂出卖给了魔鬼,于是离开了他,并带走了他们的两个孩子。

师:那就是妻离子散。

生:朋友们都疏远了塔克一家。

生:塔克一家过着流浪的生活。

师:居无定所。因此就出现了序幕中的第一件事,梅每过十年就要和杰克和迈尔斯在林间村碰面一次。

师:看了塔克一家的遭遇,咱们试着给它下个结论好吗?喝了不老泉的水,对塔克一家是福音还是诅咒?同桌讨论一下。

生:我觉得是诅咒,因为不老泉害得迈尔斯妻离子散。

师:你真是迈尔斯的知音啊!

生:我觉得这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福音,也带来了诅咒。

师:很理性的回答。那么,看了塔克一家的经历,你还想喝不老泉的水吗?为什么?

生:我不想喝了。

生:我也不想喝了。

信息时代,我们需要阅读大量信息。如何从众多的信息中抓住主要信息,并进行甄别、梳理,形成自己的正确认知,教师采用了速读和统整的阅读策略。教师通过“穿针引线”地提问,带领学生把那些看似杂乱无序的知识统整为系统化的知识,使学生顺利得出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速读和统整策略,对于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语言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课标要求“五、六年级学生的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运用滚动屏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福音和诅咒”的答案。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呢?教师运用了表格,先让学生明白目标——找出“福音”的事件,并提示了抓住主要信息“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样?”的正确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在阅读时目标明确,而且在回答问题时简洁明了、干净利索。虽然在低年级我们已经知道“人、事、结果”的阅读方法,但是在高年级的阅读当中,特别是像在这种需要一定速度的阅读当中,老师的提示并不多余,而恰恰是达到了我们需要的“快、准、狠”的目标。可见,教师有针对性的提示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手段。

教师运用举例子的方法,巧妙解释“统整”的阅读方法——“像这样,从各种信息中,整理出福音的事件,这种阅读方法,我们称之为‘统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统整的方法再去整理“诅咒”的事件,起到了让学生巩固运用统整方法的作用。接下来,老师让学生同桌讨论,“喝了不老泉的水,对塔克一家是福音还是诅咒”,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最后,“看了塔克一家的经历,你还想喝不老泉的水吗?为什么?”这一问题,再一次将阅读与思考、阅读与生活进行了联结,带给学生一个自我审视的机会。学生做出选择的过程,也是自身价值观形成的过程,读书育人两不误。有了这个基础,对“温妮喝还是不喝”的问题,学生便可以顺利上升到理性高度来回答了。

篇5:整本书导读课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恰当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仅有益于对孩子进行情感熏陶,品德塑造,更是引导孩子积累语言的最佳途径。高年级的孩子,已经基本跨越了生字障碍,这个学段,是进行大量课外阅读,实现语言积累的好时机。因此,在这一学段中,指导孩子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就显得尤为重要。

《夏洛的网》作为一部风行世界五十年的优秀儿童文学名著,为我们建构了一个温馨感人而又妙趣横生的童话故事。捧读它,你在被它深深吸引的同时,总能从内心深处升腾起一种温暖的感动。这种洋溢于作品中的爱与温情,我想,通过静心地阅读,孩子们也一定能深刻地感受到。所以,选择了导读这部作品,希望通过这次导读,让孩子们学会读一本书,并留下更多,有关生命、有关友情,有关爱……

[活动目标] 1.学会读一本书。

2.初步感知故事内容,并对作者怀特有所了解。3.通过猜读等形式,产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4.在阅读过程中,感知角色,产生美好的情感。[活动准备] 相关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前谈话:这段时间大家读了不少书吧?谁愿意交流交流你最近都读了哪些书?最大的感受又是什么呢?(指名说)

2.师小结:看来同学们从书中已经汲取了许多营养。是呀,童话故事

可以使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寓言故事可以使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历史故事可以使我们感受到人类文化的博大精深。总之,书是我们的朋友。今天,老师再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相信你们读了之后,会激起我们每个人心中无限的爱与温情。

二、读封面,了解作者及主要角色

1.这是一本了不起的书,先让我们看看笼罩在这本书上的光环吧!(出示课件)师读

2.看了刚才的提示,你有什么话想说吗?(指名说)

3.这本书就是《夏洛的网》。拿起课桌上的书看看封面,这本书的作者是谁呢?(指名说)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作者。(出示课件)认识了作者,再让我们了解一下把这部作品带给我们中国小朋友的翻译者——任溶溶。(出示课件)

4.这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呢?让我们赶快来揭开这本书的神秘面纱吧!5.指导看封面:让我们再来看书的封面,它最显眼的莫过于这本书的书名了,我们一起来读读吧。猜猜,谁会是我们这个故事的主角呢?你是怎么推测出来的?书中的夏洛可能会是谁呢?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6.小结:是的,夏洛就是一只蜘蛛,这是一个有关蜘蛛和小猪的故事。7.学读“人物表”

(1)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走进故事,作品在一开头就向我们罗列了一张人“物”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主要角色都用“黑体字”标出)一起来读读这些主要角色的人名吧。

(2)指导:我们在读一些作品时,如果作品前有人物表,我们可以先去读一读,这样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作品中有哪些主要角色。8.根据目录,假象故事情节

(1)他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看,这是这本书的目录,目录中有22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都概括了每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你能结合刚才的人物表,选择其中的一两个小故事,来大胆猜想可能发生的事吗?(2)学生猜想。

三、读片断,感知故事内容

过渡:同学们的想象可真丰富,也较合理。接下来,就让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这个好听的故事。

(一)走近“弗恩”

1.故事是这样开始的……(出示:图)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你的心中有哪些疑问? 2.师:小女孩是这个男人的女儿,名字叫弗恩。谁想到她为什么要拼命抢夺她爸爸手中的斧头?

3.究竟发生什么事了?读读这段文字吧,相信你能读懂。(出示文字,师读)

4.反馈,师解释什么叫“落脚猪”lao:就是最后一只生下来,先天不足,又瘦又小,很难养大的猪。从刚才这段文字里,你觉得弗恩是个怎么样的女孩儿?(生自由发表看法)

5.想读读这段话吗?同桌之间试一试吧。(生练读,指名读)6.读着这段话,你现在心中最担心的是什么呢?

7.因为弗恩的坚持,小猪得救了,相信在我们心中都会长长舒一口气,而且小猪有了一个弗恩能想得出来的最漂亮的名字——(威尔伯)8,出示图10:多温馨的场面啊!你听到了弗恩在对威尔伯说什么吗?(生想象)9.(师放课件讲故事)弗恩爱威尔伯胜过一切。这是一个苹果花开的季节,天气越来越暖和,小猪威尔伯长到快两个礼拜了,它被安置在苹果树下,你们看,苹果树下有小猪威尔伯舒服的木箱猪栏。读书上的文字(师出示图12)

10.师:同学们,读到这儿,老师不禁想问问你们,如果你就是小猪威尔伯,你感觉生活如何?(幸福,快乐,无忧无虑……)

(二)走近“威尔伯”

1.师:要是日子都能这样过下去该多好啊,可惜,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图13)

2.出示图14:就这样,威尔伯来到了新家。

3.威尔伯来到新家以后,感觉好吗?(出示课件15:生默读,发表看法)

4.是的,老师也感觉到小猪的确不快乐,如果你就是威尔伯,你会怎么说这段话呢?个别读

5,老师听出来了,小猪很不快乐。赶紧给小猪想想办法呀!师:有一天,忽然它听到一只鹅对它说:“威尔伯,威尔伯,你不用再呆在那脏兮兮,脏兮兮的地方了,有一块栏板松了。”这下机会来了,猪栏的栏板松了,它想到了逃跑。但是,这却是一次不成功的逃跑,小猪威尔伯最终在慌乱中被一桶热泔水脚引入了猪圈。

6.出示课件图19:经历这一次不成功的逃跑之后,小猪威尔伯陷入了深深的孤独……(齐读这段文字感受它的孤独)

(三)走近“夏洛”

1.师:这孤独一直在持续,这种可怕的孤独,它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还能再忍耐下去……这时候它最需要的是一个朋友。

2.出示图20:读读这段文字,你知道这细小的声音是谁发出来的吗? 3.是的,它就是小猪威尔伯生命里最重要的一个朋友,朋友的名字叫——(夏洛)出示图21 4.让我们来看看这本书的结尾,小猪对夏洛的评价。(出示,指名读)出示图22

你能从中感受到夏洛蜘蛛在威尔伯心中的分量吗?(指名结合具体语言谈,指名读,齐读)

5.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这还得从老羊带来的那个坏消息说起。老羊到底带来的是怎样的一个坏消息? 6.当你听到了这个坏消息,你的心情怎样?

7.出示图27:是的,当小猪威尔伯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它急疯了,哭着说:“我不要死,谁来救我?”正当它悲痛绝望的时刻,从猪圈的上方传来一个坚定的声音:“我救你!”

四、留下悬念,推荐阅读

1.一只蜘蛛真的能拯救威尔伯的命运吗?

篇6:整本书导读课教学设计

一、视频导入

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视频,我们一起来看。观看了视频,你知道这个女孩是谁? 生:多萝西

2、今天我们就和多萝西一起进入《绿野仙踪》这个奇妙的世界。

二、共同研读、总结方法。

1、拿到这本书后你最先看到了什么? 生:观察

封面

师:你从封面中看到了哪些内容?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插图

师:插图上都有什么 生:

师:封面中的重要部分是插图,我们从封面上了解了故事的主要人物,这是我们读整本书的方法之一,板书

看封面。

2、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作者是莱曼。弗兰克。鲍姆

师:你对他了解多少?能说说吗?(出示课件展示《绿野仙踪》的作者简介)

板书:知作者

这也是我们读整本书的方法。

3、请同学们打开书,第一页,找出故事简介读一读,你觉得这本书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是怎么概括出来的?

《绿野仙踪》讲述的是美丽善良的小姑娘多萝茜被一场龙卷风刮到了奥兹国,在那里,她陆续结识了稻草人、铁皮人和胆小狮,他们为了实现各自的心愿,互相帮助、携手协作,历尽艰险。最后,他们凭借自己非凡的智慧和顽强的毅力,都如愿以偿。

师: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以后概括记叙文及其他故事时你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我们从故事简介中了解了本书的主要人物和主要内容,这也是我们读书的一种方法:板书

读简介

4、师:除了故事简介,我们还可以通过看什么也能很快的了解故事主要内容呢? 生看书找

师:对,我们还可以通过目录来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目录是书中内容的高度浓缩,相当于文章的题目,通过看目录,我们就可以把书读薄了。咱们小组一起读一读目录,看看你的目录中都有哪些内容? 生读目录 师:这是老师书上的目录,考考大家,如果我想要知道猴子为什么会飞,我要看第几章? 生回答

师:如果我要了解翡翠城呢? 生:回答

师:板书

看目录

5、小结阅读方法

看封面——知作者——读简介——看目录,这是读书的第一步,是学会读整本书的基本方法,以后同学们去书店选购新书的时候不妨用这种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新书。

三、片段赏析

1、这本书情节生动丰富,营造了一个奇异的世界和不可思议的经历,下面我们来仔细阅读一个片段。出示片段

芒奇金人

请同学们美美地读一读,用你喜欢的方式或圈或画出能表现风景奇异美丽的词语。生圈画

师:板书

做标记

2、出示片段

翡翠城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个片段,想一想翡翠城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边读边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

生写

全班交流

师:我们在读书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文字的旁边,这叫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和读书习惯。

板书

写批注

3、小结:

希望大家能用上以上的读书方法,和书交上好朋友,这样来读,我们又把书读厚了。

A、真正的胆量不是一点不害怕,而是在危险的时候充满了自信,并且能够勇敢地去面对这种危险。

B、其实,智慧,胆量,爱心,就在他们的身上,只有勇敢去面对一切事情,坚持努力去做,你才能发现,原来努力寻找的,就在自己身上,并不是国王魔法师给你的。

C、说穿了,他们都是自己的心理在作怪,什么智慧、爱心、勇气,这些都是自己认为有就有,认为没有就没有的东西,别人无论怎么办都不可能给你”。

上一篇:英语学科学习工作总结下一篇:关爱生命,对自己负责300字作文